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结直肠癌治疗最新进展

结直肠癌治疗最新进展

结直肠癌治疗最新进展
结直肠癌治疗最新进展

结直肠癌是目前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饮食环境的变化,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不断的提高,已然成为威胁我国人...

结直肠癌治疗最新进展

错配修复(MMR)基因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保守基因,主要功能是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和降低自发性突变等。错配修复(MMR)基因的突变会导致微卫星不稳定性(MSI)。

研究发现大约15%的结肠癌患者被检测到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携带有错配修复(MMR)基因突变的个体一生中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可达30%~70%。

PD-1/PD-L1免疫疗法是当前热门的新一类抗癌免疫疗法,如默沙东的Keytruda (pembrolizumab)可阻止PD-1和它的配体PD-L1、PD-L2的相互作用,从而激活T淋巴细胞杀死癌细胞。目前该药针对结肠癌、肺癌、肾癌、胃癌、卵巢癌等35类癌症的临床试验已经在全球大规模展开。

2016年第52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公布了PD-1免疫疗法Keytruda (pembrolizumab)治疗存在DNA错配修复(MMR)的晚期结直肠癌临床II期试验结果。数据显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总缓解率为57%(n=16/28)(具体数据可参考文献链接)。该实验由约翰?霍普金斯Kimmel癌症中心肿瘤学副教授Dung T. Le主导[4]。

该系列临床研究确认了第一个基因标记物——错配修复(MMR)缺陷——可以用来预测对PD-1抗体pembrolizumab的响应,这一标记物可在一系列癌症中预测PD-1抗体药物的响应情况。未来,MMR缺陷检查可被广泛应用,让更多患者从pembrolizumab和其他PD-1药物中获益。

临床试验有可能在现有标准治疗基础上给患者带来更多获益。鉴于目前药物治疗疗效仍存在不少局限,建议鼓励患者在自愿的前提下参加与其病情相符的临床试验。

在最新的PD-1免疫疗法治疗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型晚期结直肠癌I/II期临床试验结果的基础上,MORE Health现对中国患者开放PD-1抗体药物Pembrolizumab治疗微卫星不稳定(MSI)/错配修复缺陷型(dMMR)的晚期结直肠癌三期临床试验项目,详情见下:

项目名称:比较Pembrolizumab(MK-3475)与标准化疗对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型(dMMR)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

项目介绍:这项研究的初步研究假设是,与当前标准化疗相比,Pembrolizumab将延长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

关注这种疾病的必要性刻不容缓:幸运的是,免疫疗法能够改变现状。近日,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Myers Squibb)宣布,其重磅免疫疗法Opdivo(nivolumab)得到了美国FDA的加速批准,用于治疗微卫星不稳定性高(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

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好消息,在结直肠癌的方面有更重要的突破。

2017结直肠癌研究进展盘点

在刚过去的2017 年里,无论是在肿瘤的临床治疗研究、还是在监管部门的医药政策上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为更多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机会。结直肠癌一直是一种高发病率的消化道肿瘤,在过去的一年里结直肠癌的治疗又取得了哪些进展呢?ASCO、ESMO 在2017 年有哪些学科突破性研究新进展?

丁香播咖邀请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肿瘤内科的邓艳红教授,于2018 年 1 月24 日19:00-19:30 线上直播「2017 年结直肠癌研究进展盘点」。精彩抢先看!

1. 辅助治疗

对于III 期结直肠癌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辅助治疗是 3 个月还是 6 个月的讨论几乎持续了一整年,这主要源于IDEA 研究的最新结果。6 个月的奥沙利铂为基础的辅助治疗方案是目前III 期结直肠癌的标准方案,而这却可能累积剂量依赖性神经毒性,因此更短时间的辅助治疗是否可以取得相似的治疗效果、以及更少的不良反应呢?

IDEA 研究囊括6 个国际研究,对FOLFOX 方案和CAPOX 方案分别进行3 个月和6 个月的比较,从治疗的依从性、不良反应事件(尤其神经毒性)了解我们的重点关注。另外在今年的报告中我们也看到 3 年无进展生存时间(DFS)的生存数据。除此之外,III 期结直肠癌进行进一步细分为T1-3N1 和T4 或者N2,这是否也会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筛选患者给予更精准的治疗?

2. 新辅助治疗

TNT 研究、PRODIGE 22 研究对于术前进行新辅助治疗进行了比较类似的研究,进一步巩固了新辅助治疗对早期患者的重要性。

在辅助治疗领域,今年还比较受关注的是ctDNA 这一新型生物标志物对于直肠癌辅助化疗的预后分析,并对术后不同时间ctDNA 的状态与疾病复发情况进行了探索,并有可能成为未来治疗的热点。

3. 一线/转化治疗

CHARTA 研究比较了FOLFOX+贝伐珠单抗±伊立替康的三药方案与一种两药方案,并给出了比较好的PFS & 客观缓解率(ORR)结果。通过进一步的PFS 亚组分析,患者年龄、RAS/BRAF 突变与否、以及肿瘤发生的部位是在左半或是右半结肠似乎都影响到最后的治疗结果。

VOLFI 研究公布了对mFOLFOXIRI +帕尼单抗对比FOLFOXIRI 一线治疗RAS 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这一II 期研究结果,帕尼单抗组有明显ORR 获益,癌症发生在左半还是右半结肠、RAS/BRAF 的基因状态都对治疗效果有明显影响。

AGITG MAX 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共识分子亚型(CMS)作为一种预测因子对贝伐珠单抗在转移性结肠直肠癌一线治疗中获益情况,四种分型有着不同的肿瘤突变特征以及生存获益情况。

4. 末线治疗

SWOG S1406 研究对伊立替康联合西妥昔单抗±Vemurafenib 治疗BRAF 突变型mCRC 进行了比较。BRAF 突变型的结直肠癌病情往往更加凶险,Vemurafenib 作为BRAF 基因突变的特定靶向药在这一研究中也有很好表现,从ORR、PFS、总生存期(OS)中均能看到获益情况。

CheckMate 142 研究:Nivolumab 治疗DNA 错配修复缺陷/ 微卫星不稳定高表达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是免疫治疗的一项重大突破,Nivolumab 显示出不错的生存数据结果,并获得FDA 批准。治疗效果与PD-L1 表达水平、靶病灶免疫系统状态有关,BRAF/KRAS 突变状以及Lynch 综合征与否也都一定程度影响治疗结果。

FRESCO 研究评估了呋喹替尼在三线治疗mCRC 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对生存数据均有着不错的表现,并且有可能2018 年在中国上市

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的进展

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的进展 发表时间:2015-05-04T12:55:11.21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4期供稿作者:冯国绸 [导读]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世界上每年均有一百万以上的新增病例,近一半的患者因该病死亡。 冯国绸 (广西贺州市中医医院外1科广西贺州 542899) 【摘要】结直肠癌肝转移高发生率和高死亡率,是结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性治疗及个体化的治疗,逐渐被临床广泛应用。现将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作一综述。 【关键词】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进展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4-0349-02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世界上每年均有一百万以上的新增病例,近一半的患者因该病死亡。约一半以上的结直肠癌患者循血行转移肝脏,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亦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1.手术适应证 目前手术切除肝转移癌灶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唯一可能获得治愈的最佳手段。随着肝切除术的改进和提高,肝切除术的相关并发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手术安全性已显著提高。既往肝转移癌的手术切除适应证限于癌灶限于半肝、转移病灶≤3个、结直肠癌根治术后1年以后出现肝转移、肝门淋巴结或肝外他处无转移、并要求切缘于病灶外1cm以上正常肝组织,确诊时只有10%-15%患者有手术机会。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V2010)》[1]在传统手术指征的基础上改进和扩大手术指征:(1)结直肠癌原发病灶能够或已行根治性切除;(2)根据肝脏解剖和肝转移灶可以完全切除(R0),保留足够的肝功能,残肝容积≥30%-50%;(3)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不可切除的肝外转移灶。 2.手术禁忌证 术后残肝容量不足,结直肠癌原发病灶无法根治性切除,心肺功能无法耐受手术,肝外广泛转移者不宜手术治疗。 3.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 直肠癌肝转移可分为同时性肝转移和异时性肝转移,同时性肝转移即结直肠癌确诊时已有肝转移灶,而异时性肝转移则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一定时间后在复查时发现肝转移灶。一直以来结直肠癌合并肝转移的手术时机存在争议,争议的主要焦点为同时切除还是二期切除。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较异时性肝转移生物学恶性程度更高,既往认为原发灶与肝转移灶应分期切除,即在结直肠癌完全切除术后2-3月后再行肝转移瘤切除,如此能保证手术的安全性,但是分次手术需2次手术打击,手术和麻醉等相关风险较大,住院时间长,增加医疗费用。分期手术会延迟术后化疗,可能致肝转移瘤进展,病灶由可切除致不能切除。周伟平等[2]认为,有以下情况,可考虑I期切除原发病灶与转移灶:原发病灶能根治切除,肝转移病灶≤4个,残肝量≥1/2,无肝功能不全或Child B级与C级肝硬化等,能在同切口切除结肠肿瘤与转移瘤。因此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手术治疗应个体化,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结直肠肿瘤的大小、病理分型,肝转移瘤的数目、侵犯范围及当前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来决定,为了手术安全、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有选择性的行同期或分期手术。据研究认为,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经手术治疗后的复发灶,只要患者身体状况和肝功能允许,再次肝转移灶手术切除,仍然是安全的,其生存率和首次手术切除类似。 4.不能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 一般认为患者体质原因而不能承受手术打击,原发病灶不能根治,肝转移瘤切除后残肝量不足以维持正常功能,肝外不可切除的转移灶者称为不可切除的结直肠肝转移病。因只有10%-20%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有机会行手术切除治疗,而80%-90%的患者在原发灶确诊的同时就已失去根治性切除机会,5年生存率在1%-2%左右。对不能切除的肝转移瘤患者,通过转化治疗使不能切除的转移病灶转化为可切除[3]。即在术前行辅助治疗,如新辅助化疗、介入治疗及射频消融治疗等,使转移病灶转化为可切除,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新辅助化疗亦有一定的不足,化疗造成肝功能损害肝毒性,如奥沙利铂化疗相关的肝血管病变,伊立替康化疗相关的非乙醇性脂肪肝,氟尿嘧啶对肝功能损害明确。对于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行辅助化疗,待肿瘤转化为可切除时,即行手术治疗,以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 5.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化疗 5.1 术前化疗 理论上术前新辅助化疗可以早期清除临床上未发现的微小病灶,缩小病灶及抑制转移癌灶进展,提高手术切除率[4]。NCCN推荐一线化疗方案以FOLFOX、FOLFIRI、CapeOX、5-FU/LV或卡培他滨4种为主。为降低化疗不利影响,原则上在6个疗程以内,2-3个月完成并行手术[5]。延长术前化疗疗程不但无益,而且会产生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及化疗副作用。但是,对于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瘤通过化疗,使其转化为可手术切除。 5.2 术后化疗 对于可切除的转移瘤病灶术后辅助化疗应为首选方案,建议肝转移瘤术后的患者行术后辅助化疗,化疗6个周期,行术前辅助化疗者的术后化疗可适当缩短时间[5],完成化疗疗程后定期复查相关指标及随访。 6.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消融治疗 消融治疗是通过冷热效应使肿瘤蛋白质凝固变性坏死的原理,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消融技术具有方法简单,可重复使用,创伤小等优点,但是对于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因手术切除后生存期明显高于消融治疗,所以消融治疗是不可能代替手术治疗的。消融治疗适用于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瘤、有严重基础疾病或拒绝手术的患者,以控制转移瘤的发展,延长生存时间。消融治疗方法主要有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冷冻消融、激光消融、超声消融及化学消融等。 综上所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主要体现在手术理念的更新、手术适应症的扩大、手术根治切除率的提高、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及延长了术后生存时间等。但是对于肝转移瘤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根治性切除肝转移瘤仍是唯一能治愈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段,腹腔镜肝转移瘤手术切除是安全有效的,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个体化

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进展

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进展 结直肠癌肝转移极为常见,大约有一半结直肠癌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发生肝转移[1]。在确诊结直肠癌时已有20%~25%病人发生同时性肝转移;在原发灶切除后,异时性肝转移达20%~25%[2]。单纯对症处理的自然生存期为8~12个月,有效的化疗使生存期延长至15个月[3,4],大约30%结直肠癌病者仅死于肝转移[5]。如何处理结直肠癌肝转移有过许多争论,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八十年代确立外科切除是结直肠癌肝转移唯一的治愈方法;进入二十一世纪外科治疗有了更大的发展,进一步扩大手术适应证、手术技术提高和多学科综合治疗使手术切除的效果明显提高。 一、手术切除效果明显提高 19世纪80年代初Victor Von Bruns首先切除肝右叶边缘结节后,经历了七十多年,肝转移外科治疗进展很慢,直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美国纽约市纪念医院和明尼苏达州大学对肝转移切除的报告仍使人们失去信心,因其手术死亡率高,治愈十分罕见。直到1970年Foster报告115例肝转移切除,手术死亡率17.3%(20/115),5年生存率为21%[6]。1988年欧洲肝转移登记处报告859例肝转移切除,5年生存率为33%,5年无瘤生存为21%[7]。90年代,特别步入21世纪以来,结直肠癌肝转移报告越来越多,效果越来越好,术后5年生存率为33%~58%,10年生存率为22%~28%(见表1),而手术死亡率低达0%~5%[8,9]。 表1 结直肠癌肝转移切除术的效果

二、放宽手术适应证,增加手术切除率 按传统手术适应证、禁忌证,仅有10%~15%结直肠癌肝转移能切除,85%的病人未能获益,传统的绝对禁忌证包括肝外复发、多于4个以上肝转移灶、肿瘤累及门静脉分支处或肝静脉汇合处或下腔静脉、不能获得至少1cm的无瘤切缘、不能保存足够有功能的肝实质;相对禁忌证包括原发灶属Ⅲ期、无瘤间期小于1年。而现代观点认为原发灶已被控制(切除或根治)、估计切除转移灶后余肝>30%作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施行肝切除术的先决条件,至于其它因素对预后有重要影响,但并非绝对禁忌证。 在病例选择方面,以往认为肝外转移、肝门淋巴结侵犯和切缘不足1cm被认为手术禁忌。但近年的研究表明,上述三个因素很大程度上失去其重要性。Elias等报告84例肝内外转移灶(肝、肺、卵巢、肝门淋巴结)同时切除,5年生存率为28%,而同期无肝外转移的肝转移灶切除224例的5年生存率为34%[11]。Jack等报告一项前瞻性研究,挑战传统的肝门淋巴结受侵不能手术的观点,结果肝门淋巴结转移者肝切除术后3年生存率19%,阴性者则62%(P<0.001);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阳性者肝切除术后3年生存率为38%,而肝总动脉、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阳性者肝切除术后3年生存率为0(P<0.001)[12]。传统观点认为预计切缘<1cm是肝转移切除的绝对或相对禁忌证。上世纪Nordlinger等报道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总共150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切除术,切缘>1cm者5年生存率为30%;切缘<1cm者为15%;切缘阳性者为0%。因此,认为切缘至少1cm,以免局部复发[13],但是最近更多的研究表明切缘小于1cm并不影响生存率,更不是治愈性切除的禁忌症[8]。Elias 等报告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196例肝转移切除中,136例切缘小于1cm,此136例5年生存为27.8%,与切缘>1cm者相差无几[14]。Pawlik等报告多中心研究,结直肠癌肝转移切除557例,包括45例切缘阳性、214例切缘<1cm、298例切缘≥1cm,切缘阴性的所有病例5年生存为63.8%,切缘<1cm或≥1cm两组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甚至切缘阳性(R1切除)5年生存率高达17.1%[15]。可见,以往许多禁忌证现在列为影响预后的因素,用于预测手术效果而不是用于排除手术病人,可以预期越来越多方法用于减少技术上的不能切除性、改善

结直肠癌最新进展及诊断思路

结直肠癌最新进展及诊断思路 一、疾病概述结直肠癌在世界范围内是第三位常见的恶性肿瘤,年发病率约100万人,年死亡约50万人。结直肠癌局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三位,发病率为29/10万,死亡率居第五位,死亡率为14/10万。结直肠癌的好发部位按发生率降序排列,依次为直肠、乙状结肠、盲肠、横结肠和肠曲、升结肠和降结肠。结直肠的发病与饮食习惯相关。高脂、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能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在20%-30%的结直肠癌患者中,遗传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结直肠癌患者的家族成员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增高。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结肠息肉、遗传性腺瘤病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概率增高。结直肠癌的治疗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细胞类药物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二、临床线索诊断结直肠癌的临床线索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和高危因素等方面1、临床表现结直肠癌的临床表现包括:大便带血、大便变细或变形、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腹痛、腹部肿块、肠梗阻、肠穿孔、肠传孔、消瘦、乏力、贫血,以及局部浸润、淋巴结和血行转移引起的表现其中右半结肠癌常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以及乏力、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而左半结直肠癌以便血、大便习惯改变、肠梗阻为多见。2、高危因素病史中应特别关注饮食习惯、

肠道疾病史和结直肠癌家族史。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结直肠癌的诊断需要结合详细病史、全面体检、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依赖于病理学检查。纤维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癌的重要方法。纤维结肠镜可以通过肉眼进行形态学诊断,并进行活检。钡剂灌肠是诊断结直肠癌诊断的传统方法,目前虽在一定程度上为内镜检查所取代,但仍是主要诊断方法之一。其在病灶定位上具有优势,但易漏诊较小的肿瘤。CT仿真结肠镜检查无创伤性,相对简单安全,适用于无法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尤其是恶性肿瘤引起肠腔狭窄的患者,具有优势,但无法取得病灶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腔内B超、CT、MRI 适用于明确肿瘤的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可完善结直肠癌的分期。诊断结直肠癌的病理标本主要包括纤维结肠镜活检标本和手术患者的术后标本。细胞学检查适用于早期病变,或狭窄部位活检有困难时。肿瘤标志物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作用见后述。四、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结直肠癌的肿瘤标志物包括CEA和CA199等,其中最广泛应用的是CEA。由于CEA在结直肠癌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够理想,并且结直肠癌在无症状人群中的发病率不高,因此目前不推荐采用肿瘤标志物进行结直肠癌的筛查。(1)预后判断多项研究表明,手术前的CEA水平与预后相关,并且在一些研究中是独立于分期的预后因素。包括14项研究的系

2019年结直肠癌治疗进展盘点

2019年结直肠癌治疗进展盘点 一年到头了,总是要对过去的这一年做些总结、盘点,那么,在过去的2019年,结直肠癌领域的治疗有哪些值得我们记住的治疗进展呢?尤其是那些已经或即将改变我们临床实践的进展。 1早期疾病篇:I~III期结直肠癌治疗的进展 1.1 手术相关进展 (1)TaTME手术惹争议 TaTME(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手术一经问世即争议不断,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术方式,近些年在创新乏力的现代结直肠外科手术领域受到了热捧,但对该种新型手术方式的争议也是很多的,其中一个就是早期打开肿瘤所在肠腔带来的肿瘤学不可预测的负性影响,2019年挪威在全国层面暂停TaTME手术而一石激起千层浪,更是将这种争议推到高潮。 2019年11月12日,《英国外科杂志》在线报道了挪威的一个全国性登记研究资料1,引起轩然大波。该研究记录所有接受TaTME患者的数据,并与挪威结直肠癌注册中心(NCCR)和挪威胃肠外科注册中心(NoRGast)的国家队列进行比较。研究显示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间,有157例直肠癌患者接受了TaTME手术。局部复发率为12/157例(7.6%);8例局部复发为多灶性或广泛性。预计TaTME的局部复发率在2.4年时为11.6%(95%CI:6.6~19.9),而在NCCR为2.4%(95%

CI:1.4~4.3)(P<0.001)。调整后的危险比为6.71,远远高于常规TME 手术。TaTME队列的吻合口漏(8.4%)和永久造口率(24.8%)也高于常规手术。鉴于该技术推广的困难性(七家医院中有三家在进行了总计五次手术后放弃了TaTME)以及目前已经显示出来的显著的肿瘤局部复发趋势,挪威在全国范围内暂停了TaTME。 比较重要的是挪威的这项研究分析了既往业界公认的可能会影响疗效的常见因素:学习曲线、CRM(环周切缘)阳性率、术前新辅助化疗。该研究发现尽管TaTME的CRM阳性率(12.7%)高于其他研究,但仍有2/3的局部复发是发生在CRM阴性的R0切除之后,提示除了CRM以外,其他机制可能也导致了肿瘤的高局部复发率。学习曲线也存在类似现象,肿瘤的局部复发在TaTME手术量大的各中心之间发生均衡分布,且在治疗系列中更晚的时间发生,均表明学习曲线的重要性不如某些人预期那样。文章认为必须缩短用于治疗肿瘤新术式的学习曲线,而且学习曲线不能再作为新手术疗效不佳的合理借口。 文章推测可能的增加肿瘤复发的额外机制是TaTME手术在直肠腔内荷包线闭合之前的肿瘤暴露问题,以及缝合线必须绝对密封直肠以防止气体或被肿瘤细胞污染的液体泄漏的问题。有意思的是,在挪威TaTME研究中术前新辅助治疗的比例显著低于常规TME队列(21%∶45%~70%),而12例肿瘤复发的患者中,仅1例接受了新辅助治疗,文章认为新辅助治疗可防止肿瘤细胞种植,从而降低复发风险。 总之,挪威的这项研究认为,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大肠外科医生,也都开展过TaTME手术,但结果均不成功。问题的真正所在似乎不是学习曲线现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优势与进展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优势与进展【关键词】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优势 1990年10月美国医生PatrickLeahy进行世界上首例腹腔镜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后,腹腔镜逐渐被运用于结直肠癌手术中。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自身的不断完善以及业界对该技术的更好运用与掌握,特别是超声刀、腔内切割闭合器等高科技器械的出现,使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有了更好的发展,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其手术安全性、可行性、肿瘤根治性及近远期疗效已得到美国关于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结果的证实[1]。该研究证实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与开腹手术5年总生存与无瘤生存率相同。这不仅解决了腹腔镜手术的肿瘤根治原则问题,而且为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癌外科治疗领域中巩固了地位。 1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优点 目前已有RCT显示了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相对于传统手术的诸多优点[2]。更小的手术切口显著减少了术后疼痛及切口相关并发症并能增加美容效果。研究发现,腹腔镜术后更快的切口愈合有助于结直肠癌患者早期进行辅助化疗。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更快,术后肠梗阻发生率更少,住院时间更短,恢复日常活动更快。尽管有研究认为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时间较长,但对患者安全无任何影响,况且随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手术时间与开腹手术并无差异甚至更短。研究表明: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并发症、再次手术率、死亡率以及再次住院率相似或发生率更低。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短期优势在老年人

中更能得到体现,相对于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并发症显著降低、住院时间缩短、生命质量更高及卫生经济学评价更有优势。在直肠癌TME 治疗原则上,Delaney等报道腹腔镜TME治疗中下段直肠癌与传统开腹TME相比有以下优势:①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②对盆筋膜脏、壁两层之间疏松结缔组织间隙的判断和入路的选择更为准确;③腹腔镜可抵达狭窄的小骨盆并放大局部视野,对盆腔植物神经丛的识别和保护作用更确切;④腹腔镜下超声刀可达狭窄的小骨盆各部,可以更完整地切除含脏层盆筋膜的直肠系膜[3]。 2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根治性 开腹手术是目前治疗结直肠癌的金标准,腹腔镜手术必须达到和开腹手术一样的肿瘤根治标准才能被认可,即达到足够的切缘距肿瘤的距离和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及数量。美国COST研究组[1]一项包含48个中心872例结肠癌病例的RCT结果显示,腹腔镜结肠癌手术组切除标本的平均远切端距离和近切断距离与开腹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意义,中位淋巴清扫数两组均为12枚。Leung等[4]的腹腔镜乙结肠癌手术结果亦显示肿瘤远端切缘平均4.5 cm,平均淋巴结清扫数11.1枚,与开腹组无差异。而另一项包含1990~1999年公开发表的具有清扫淋巴结数目与切缘距离数据的35个研究(3935例患者)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清扫淋巴结数目比开腹组多0.3~2.14枚,平均远切端距离为4.6 cm[5]。对于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研究,Bretagnol等[6]报道了包含144例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前瞻性研究,88%切除标本能保持系膜的完整性,淋巴清扫数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b314814536.html,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进展 作者:陈慰慰李增军徐忠法 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3年第15期 [摘要] 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及饮食习惯原因的改变,直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外科手术切除仍是直肠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率高,保肛率低,治疗效果不尽人意。近年,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新辅助放化疗的优点及适应证、新辅助放化疗常用药物、新辅助放疗方案、新辅助放化疗疗效及新辅助治疗后的手术时机选择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进展 [中图分类号] R73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5(c)-0040-03 结直肠癌是国内外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以年均4.2%的速度递增[1]。虽然外科手术长期以来都是治疗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单纯手术效果不 尽人意。在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um excision,TME)的理念提出之前,直肠癌术后的局部复发概率高达50%[2]。近年,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新辅助治疗包 括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C)、新辅助放疗(neoadjuvant radiotherpy,NR)和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随着新辅助治疗的应用,其在降低直肠肿瘤局部复发率、提高保肛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等方面效果显著。目前,以5-氟尿嘧啶(5-FU)为基础的化疗联合放疗已成为公认的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首选方案。 1 新辅助放化疗的优点及适应证 1.1 新辅助放化疗的优点 NCR与传统术后辅助治疗相比较,有如下优点:①患者对术前放化疗耐受性好,毒副作 用均小于术后放化疗;②控制微小转移灶,抑制因手术诱发的肿瘤增殖刺激,从而降低术后转移发生率[3];③术前肿瘤的血液供应及淋巴系统未受损伤,化疗药物因在肿瘤局部浓度较高 而可起到对肿瘤细胞更强的杀伤作用;④可实现术前肿瘤“降期”、“降体积”,部分肿瘤可达完全病理学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从而提高根治性切除率和保肛率;⑤术后肿瘤被纤维瘢痕包裹,处于相对缺氧的状态,放疗敏感性下降,而术前的新辅助放疗可提高肿瘤组织对放疗的敏感性;⑥术后部分小肠降入盆腔发生粘连固定,术后放疗过程中受到反复照射而发生损伤,且易出现放射性肠炎。而术前小肠未降至盆底,可明显较少盆底粘连及放射性小肠损伤的发生率[4]。 1.2 新辅助放化疗的适应证

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的最新进展

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的最新进展 手术切除仍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最有效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手术适应证、手术切缘等观念改变以及一些新技术如射频消融术、新辅助化疗、介入栓塞术等应用,使得原本不可切除的患者在经治疗后转变成可手术切除患者,有效提高了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切除率及改善了患者预后,延长生存时间。 标签: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治疗 结直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美国其占恶性肿瘤死因的第2位,在我国则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5位,近年来国内结直肠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资料统计显示40%~50%结直肠癌患者死于肿瘤转移,其中約2/3的死亡原因与肝转移有关,对于发生肝转移的患者如能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5年生存率可达30%~50%,中位生存时间为35个月,相比之下无法切除肝转移灶者5年生存率几乎为0,而中位生存时间仅为6.9个月[2]。鉴于晚期肿瘤的复杂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手术切除率较低,且切除后复发率较高,因此如何提高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减少术后复发成为目前外科医生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近年来有关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如下。 1 手术适应证 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转移病灶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获得根治的唯一手段,随着近年来肝切除手术技术的改进和提高,肝切除手术相关病死率已大为降低、安全性显著提高。按照传统的观点,外科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适应证仅限于病灶局限于半肝、转移灶不超过3个、肝转移灶发现于原发癌灶切除术后不少于12个月、无肝门淋巴结或肝外其他部位转移者、要求手术切缘超过病灶外1 cm 的正常肝组织,这样仅有10%~15%的患者获得肝切除的机会,已明显不符合现代医学的要求。近年来美国肝胆胰协会认为只要转移灶能够完全切除、术后残余肝量能维持肝脏功能、相邻的肝段可以共用足够的血流和胆道者均应被视为可切除的手术指征[3]。手术指征的扩大得益于肝脏外科技术和器械的改进、围术期管理的提高,大量的研究表明肝转移灶数目、大小、分布及手术切缘等不应成为影响患者是否能接受切除手术的主要因素[4]。Muratore等[5]报道314例接受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切缘阴性>1 cm与≤1 cm者术后5年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2% vs 23.5%,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切缘≤1 cm者中0.1~0.2 cm、0.3~0.5 cm、0.6~1.0 cm组间比较无复发生存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毕新宇等[6]回顾性分析123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资料后结果显示,肝转移瘤数目≥4个和≤3个的5年存活率分别为11.7%和2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V2010)》[7]中在传统标准的基础上将肝转移灶的手术指征进行改进和扩大,钟芸诗等[8]参照此标准比较了肝转移灶手术指征扩大后的2005-2010年与此前的2000-2004年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切除患者资料,结果扩大手术指征后的手术切除率由此前的25.1%上升至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复发率(27.5% vs 36.7%)、5年总体存活率(43.0% vs 49.0%)及中位生存时间(43.7个月vs 55.7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7版)》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 2017-12-18 xinxinyel...转自全看的见 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7版)》专家组名单 总顾问:孙燕 顾问:郑树,万德森 组长:顾晋,汪建平 外科组 组长:顾晋,汪建平,张苏展,蔡三军 组员:于跃明,王锡山,兰平,许剑民,邱辉忠,宋纯,柳建忠,张忠涛,徐忠法,贾宝庆,梁小波,傅传刚,裴海平,潘志忠,燕锦 (按姓氏笔画为序) 内科组 组长:沈琳,徐瑞华,李进 组员:巴一,邓艳红,白春梅,白莉,刘云鹏,陶敏,徐建明,袁瑛 (按姓氏笔画为序) 放疗组 组长:李晔雄,章真 组员:王仁本,朱莉,李永恒,金晶,高远红,蔡勇 (按姓氏笔画为序) 病理组 组长:梁智勇 组员:李挺,邱志强,金木兰,笪冀平,盛伟琪,薛卫成 (按姓氏笔画为序) 影像组 组长:孙应实

组员:王屹,周智洋 (按姓氏笔画为序) 秘书组 组长:彭亦凡,王晰程 组员:刘骞,周炜洵,张江鹄,练磊,张晓燕 (按姓氏笔画为序)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 一、概述 我国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2015 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均位居第5 位,其中新发病例37.6 万,死亡病例19.1 万。其中,城市地区远高于农村,且结肠癌的发病率上升显著。多数病人发现时已属于中晚期。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结直肠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结直肠癌诊疗水平,改善结直肠癌病人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 (一)临床表现 早期结直肠癌可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现下列症状: 1.排便习惯改变; 2.大便性状改变(变细、血便、黏液便等); 3.腹痛或腹部不适; 4.腹部肿块; 5.肠梗阻相关症状; 6.贫血及全身症状:如消瘦、乏力、低热等。 (二)疾病史和家族史 1.结直肠癌发病可能与以下疾病相关: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息肉、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血吸虫病等,应详细询问病人相关病史。 2.遗传性结直肠癌发病率约占总体结直肠癌发病率的6%左右,应详细询问病人相关家族史: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等。

2019年结直肠癌治疗进展盘点

2019年结直肠癌治疗进展盘点 —年到头了 ,总是要对过去的这一年做些总结、盘点,那么,在过去的2019 年,结直肠癌领域的治疗有哪些值得我们记住的治疗进展呢?尤其是那些已经或即将改变我 们临床实践的进展。 1早期疾病篇:ITII期结直肠癌治疗的迸展 1.1手术相关进展 (1 ) TaTME手术惹争议 TaTME ( 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手术一经问世即争议不断,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术方式,近些年在创新乏力的现代结直肠外科手术领域受到了热捧,但对该种新型手术方式的争议也是很多的,其中一个就是早期打开肿瘤所在肠腔带来的肿瘤学不可预测的负性影响,2019 W 威在全国层面暂停TaTME手术而一石激起千层浪,更是将这种争议推到高潮。 2019年门月12日,《英国外科杂志》在线报道了挪威的一个全国性登记研究资料1 ,引起轩然大波。该硏究记录所有接受TaTME患者的数据,并与挪威结直肠癌注册中心(NCCR )和挪威胃肠外科注册中心 (NORGaSt)的国家队列进行比较。研究显示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间有157例直肠癌患者接受了TaTME手术。局部复发率为12/157 例(7.6% ); 8例局部复发为多灶性或广泛性。预计TaTME的局部复发率在 2.4年时为11.6% ( 95%CI : 6.6~19.9 )z而在NCCR 为2.4% ( 95% CI : 1.4~4.3 )(P<0.001

\调整后的危险比为6.71 ,远远高于常规TME 手术。TaTME队列的吻合口漏(8.4% )和永久造口率(24.8% )也高于常规手术。鉴于该技术推广的困难性(七家医院中有三家在进行了总计五次手术后放弃了TaTME )以及目前已经显示出来的显著的肿瘤局部复发趋势,挪威在全国范围内暂停了TaTME o 比较重要的是挪威的这项硏究分析了既往业界公认的可能会影响疗效的常见因素:学习曲线、CRM (坏周切缘)阳性率、术前新辅助化疗。该硏究发现尽管TaTME的CRM阳性率(12.7% )高于其他研究,但仍有2/3 的局部复发是发生在CRM阴性的RO切除之后,提示除了CRM以夕卜,其他机制可能也导致了肿瘤的高局部复发率。学习曲线也存在类似现象,肿瘤的局部复发在TaTME手术量大的各中心之间发生均衡分布,且在治疗系列中更晚的时间发生,均表明学习曲线的重要性不如某些人预期那样。 文章认为必须缩短用于治疗肿瘤新术式的学习曲线,而且学习曲线不能再作为新手术疗效不佳的合理借口。 文章推测可能的增加肿瘤复发的额外机制是TaTME手术在直肠腔内荷包线闭合之前的肿瘤暴露问题,以及缝合线必须绝对密封直肠以防止气体或被肿瘤细胞污染的液体泄漏的问题。有意思的是,在挪威TaTME硏究中术前新辅助治疗的比例显著低于常规TME队列(21% : 45%?70% ),而12例肿瘤复发的患者中,仅1例接受了新辅助治疗,文章认为新辅助治疗可防止肿瘤细胞种植,从而降低复发风险。 总之,挪威的这项硏究认为,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大肠外科医生,也都开展过TaTME 手术,但结果均不成功。问题的真正所在似乎不是学习曲线现象,而可能是手术方式(而不是培训)本身。 TaTME目前在国内外科界也是很热门的话题,尽管笔者本人及所在中心尚未开展,

直肠癌的外科手术治疗进展

直肠癌的外科手术治疗进展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的改变,直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目前,直肠癌的治疗仍是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术是大多数直肠癌得到根治的前提。文章简要介绍了直肠癌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的发展动向,并对今后其治疗发展的方向作一展望。 【关键词】直肠癌;TME;TEM;外科手术治疗 大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是我国第四位高发的的恶性肿瘤。而我国的大肠癌的发病以直肠癌常见,一般研究显示:70 %~75 %的大肠癌发生在直肠,直肠癌的70 %左右发生在距肛缘8cm以内,用肛指可以检查出50 %的大肠癌[1]。但由于其深入盆腔,手术难度较大,不如结肠癌易得到彻底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率高,中、下段直肠癌与肛管括约肌接近,不易保留肛门[2],不过目前外科手术仍是直肠癌治疗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手术的目的是既要根治又要保留其功能。现将直肠癌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的进展作一综述。

1 直肠全系膜切除 直肠全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是一种针对直肠中下段癌肿的规范手术操作方式,它最早是由英国的Heald等人[3]于1982年首先报道并强调的。由于直肠癌在还没有区域或局部淋巴转移的情况下,直肠系膜中已存在癌细胞巢或癌结节,而这种系膜中的癌细胞播撒,不论是腹会阴切除术、保肛手术或扩大根治术,癌细胞都会遗留或种在手术野中,所以以往的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居高不下。而TME切除了存在于人直肠系膜中的肿瘤结节,这种结节可以存在于肿瘤上、下5cm范围,超过肿瘤向上下沿肠管侵犯的距离,切除保持完整的直肠系膜,避免撕裂包绕直肠的盆筋膜脏层,减少肿瘤的术中播散,保证了根治手术的质量,使局部复发率下降到前所未有的水平[3-7]。TME的手术操作不但降低了手术后的局部复发率,并减小了手术的创伤,让手术变得更容易,手术时间更短,术后恢复更快,实际上体现了微创的概念,这正是TME的优势所在。 2 保肛手术 长期以来,对癌肿手术的要求是根治和长期限生存。Miles倡导的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可治愈直肠癌,是延续数十年的直肠癌手术的“金标准”。可是Miles手术带来乙状结肠永久性造口,排便不能控制、性功能障碍,以及造瘘口诸多合并症,因而保肛手术一直为直肠癌患者所祈求[2]。随着人们对直肠癌认识的增加、对生存质量要求的提高,同时医疗器械的迅猛发展,保肛手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保肛术包括局部切除术、直肠癌拖出吻合术、各种拉出式直肠切除术、

解读2020版CSCO结直肠癌指南内科治疗的亮点

解读2020版CSCO结直肠癌指南内科治疗的亮点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兼顾诊疗产品的可及性、吸收精准医学新进展,制定中国常见癌症的诊断治疗指南,是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的基本任务之ー。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自2017年公布以来,有效地提高了医生对结直肠癌标准化诊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结直肠癌的标准化诊疗水平。2020版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已于4月25日正式与全国临床肿瘤学工作者见面。对此,医脉通特别连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周爱萍教授,从内科视角解读2020版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更新的亮点。 周爱萍教授

主任医师内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尿路上皮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胃癌/智慧医疗专委会常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结直肠癌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消化道肿瘤MDT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精准医学与肿瘤MDT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CGOS)副干事长 胃肠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医脉通: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您认为2020版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内科治疗方面有哪些亮点? 周爱萍教授:2020版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于4月25日正式在线上发布。2020版指南基于近两年结直肠癌领域内科治疗的最新进展,结合国内结直肠癌领域的诊疗现状和基于专家经验的共识进行了更新。围手术期治疗方面,2020版指南基于IDEA研究的最新结果对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时长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增加了对高危的II 期结肠癌,可考虑3个月的XELOX方案术后辅助化疗。II期肠癌的高危因素包括:T4,低分化,脉管瘤栓,淋巴结切除数量不足12个、肠梗阻/穿孔。IDEA研究主要考察结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时长是否可以从传统的六个月缩短为三个月。研究结果显示对于III期和高危的II期结

结直肠癌治疗最新进展

结直肠癌是目前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饮食环境的变化,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不断的提高,已然成为威胁我国人... 结直肠癌治疗最新进展 错配修复(MMR)基因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保守基因,主要功能是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和降低自发性突变等。错配修复(MMR)基因的突变会导致微卫星不稳定性(MSI)。 研究发现大约15%的结肠癌患者被检测到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携带有错配修复(MMR)基因突变的个体一生中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可达30%~70%。 PD-1/PD-L1免疫疗法是当前热门的新一类抗癌免疫疗法,如默沙东的Keytruda (pembrolizumab)可阻止PD-1和它的配体PD-L1、PD-L2的相互作用,从而激活T淋巴细胞杀死癌细胞。目前该药针对结肠癌、肺癌、肾癌、胃癌、卵巢癌等35类癌症的临床试验已经在全球大规模展开。 2016年第52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公布了PD-1免疫疗法Keytruda (pembrolizumab)治疗存在DNA错配修复(MMR)的晚期结直肠癌临床II期试验结果。数据显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总缓解率为57%(n=16/28)(具体数据可参考文献链接)。该实验由约翰?霍普金斯Kimmel癌症中心肿瘤学副教授Dung T. Le主导[4]。 该系列临床研究确认了第一个基因标记物——错配修复(MMR)缺陷——可以用来预测对PD-1抗体pembrolizumab的响应,这一标记物可在一系列癌症中预测PD-1抗体药物的响应情况。未来,MMR缺陷检查可被广泛应用,让更多患者从pembrolizumab和其他PD-1药物中获益。 临床试验有可能在现有标准治疗基础上给患者带来更多获益。鉴于目前药物治疗疗效仍存在不少局限,建议鼓励患者在自愿的前提下参加与其病情相符的临床试验。 在最新的PD-1免疫疗法治疗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型晚期结直肠癌I/II期临床试验结果的基础上,MORE Health现对中国患者开放PD-1抗体药物Pembrolizumab治疗微卫星不稳定(MSI)/错配修复缺陷型(dMMR)的晚期结直肠癌三期临床试验项目,详情见下: 项目名称:比较Pembrolizumab(MK-3475)与标准化疗对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型(dMMR)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 项目介绍:这项研究的初步研究假设是,与当前标准化疗相比,Pembrolizumab将延长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 关注这种疾病的必要性刻不容缓:幸运的是,免疫疗法能够改变现状。近日,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Myers Squibb)宣布,其重磅免疫疗法Opdivo(nivolumab)得到了美国FDA的加速批准,用于治疗微卫星不稳定性高(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 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好消息,在结直肠癌的方面有更重要的突破。

结直肠癌治疗进展研究

结直肠癌治疗进展研究 发表时间:2018-08-03T15:32:08.47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3月第6期作者:庞进宝[导读] 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结直肠癌的诊断方式,分析了治疗手段,简述了治疗模式。 博白县人民医院广西玉林 537600 【摘要】结直肠癌(CRC)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位居我国消化道肿瘤第3名,且发病趋势逐渐递增。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对于结直肠癌的治疗也取得一定进展。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结直肠癌的诊断方式,分析了治疗手段,简述了治疗模式。【关键词】结直肠癌;诊断;治疗;进展 结直肠癌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属于消化道恶性肿瘤,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近些年我国在结直肠癌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当前用于结直肠癌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放化疗、中医药治疗及靶向治疗等,在治疗手段和治疗模式方面都有所变化。 一、结直肠癌的诊断结直肠癌在发病初期并无明显症状,因此要想在早期进行诊断存在一定困难,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用于结直肠癌的诊断方式也得以更新,当前的主要诊断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排泄物诊断法:根据患者粪便的隐血情况、癌细胞脱落情况以及基因蛋白等进行检测;(2)血清学检测;(3)结肠镜检查;(4)气钡双对比造影。此类检测常规方式对结直肠癌分期不同的患者敏感度也有所不同,分别在21%-93%不等,但是对早期结肠癌的诊断有指导价值。除上述提到的常规筛查法之外,近年来,人体正电子体层扫描术和放大内镜检查等也逐渐被推广使用,实践表明这两种检测方式相比于常规筛查来说准确率更高。对无症状群体来说,临床建议在50岁时便应参加常规结直肠癌筛查,如果直系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其后代的发病几率是普通群体的2-3倍。有调查显示结直肠癌发生到就诊过程的延误时间平均为35周,因此结直肠癌的筛查和确诊对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预期意义重大。 二、结直肠癌的治疗手段(一)外科手术治疗 CSCO结直肠癌指南2017版提出:应采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采用广泛系膜切除术(切除肿瘤下缘超出5cm的直肠系膜)治疗高位直肠癌,而不适合采取常规扩大清扫范围之髂血管旁淋巴结,除非临床诊断伴有其他转移[1]。结肠癌手术采取的根治方式为结肠切术+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对于肿瘤血管起始根部的淋巴结和清扫范围之外的可以转移淋巴结也应进行活检或者切除。有专家指出采取完整的肠系膜切除术用于结肠癌手术,可能会清扫更多的结肠系膜及淋巴结,存在的风险和获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是当前用于结肠癌治疗的标准手术方式,但是将其用于直肠癌治疗,腹腔镜手术的进展并不显著。2015年初,NEJM杂志中有研究中指出,从直肠癌根治术效果分析,腹腔镜和传统开腹手术并无显著差异,甚至有一定优势。而在同年10月份JAMA杂志却报道了与NEJM杂志相反的结果。另外,2009年德国人Hohenberger等在结肠癌中应用了TME原理,研究结果显示,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能最大程度减少腹腔肿瘤播散,同时最大限度进行区域淋巴结清扫,进而得到最大程度降低局部复发,提高生存效益。当前还没有明确判定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熟优熟劣。有学者提出应用机器人下直肠癌切除术,但仍需进一步证实。(二)内科治疗及放化疗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伊立替康、替吉奥、希罗达类药物是用于结直肠癌化疗的三大类药物。二卡培他滨是氟尿嘧啶的前体口服制剂,在胸苷嘧啶磷酸化酶(TP)的活化作用下载以内变成活性产物具有抗肿瘤作用。将此类药物为基础构建化疗放放已经在治疗一、二线结直肠癌治疗中被公认。由5-FU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构成的FOLFOX/XELOX方案以及与GPT-11联合构成的FOLFIRI/XELIRI方案用于结直肠癌治疗可互为一、二线。另外,由于结肠癌治疗的放射野设计以及对放疗技术有极高的要求,因此并未广泛应用,而在直肠癌治疗中应用广泛。术前放疗有利于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成功率,为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制造机会[2]。目前对于放疗是否能提升直肠癌患者的生存几率尚无定论,但有资料显示在术前应用较高的放射剂量有助于提高生存率。对于初期无法实施结直肠癌切除治疗的患者,在术前需做化疗,以缩小局部肿瘤,控制转移率,为手术治疗奠定基础。当前,市面的细胞毒性药物主要为以下几种: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伊立替康。这三种药物可独立应用,也可联合应用。(三)中医药治疗中医文献中没有“结肠癌”这一词汇,但是有诸如“肠游”、“肠溜”、“肠瓣”等词汇,与结直肠癌的病因和症状类似。中医辨证认为导致结肠癌的根本发病机制为机体脾肾亏虚、正气不足、湿毒蕴滞凝结所致。因此,中医诊治可依据肠游、肠溜、肠瓣等急症的诊治方式。临床治疗的常用中药制剂为复方苦参注射液、艾迪注射液、槐耳颗粒等,与放化疗联合使用已取得一定成效。有报道指出,中医药与化疗方案联合用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由于单纯化疗方案,可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及1年的生存率[3]。当前尚未明确中医辨证与中药应用治疗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进展,对结直肠癌采用中药治疗主要通过对肿瘤细胞增殖、端粒酶活性、结直肠癌血管生成、癌细胞侵袭与转移的抑制,加快细胞凋亡速度,阻滞细胞周期、免疫力调节等多种路径。而当前尚缺少大型临床实践和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依据,还无法明确中医药整体辨证的治疗优势。(四)靶向治疗随着生物进程机制与分子通路不断在肿瘤发展过程中被明确,靶向治疗药物逐渐在临床应用。当前用于结直肠治疗的靶向药物主要包括: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贝伐单抗、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抗(人源性)和西妥昔单抗(鼠源性)[4]。目前,靶向药物仅适合用于IV期患者的解救性治疗和术前新辅助治疗中,而不适合在术后辅助治疗中应用,对有选择的患者可选择细胞毒类化疗药物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或者单独应用EGFR靶向药物治疗。2010年Tabernero等人在西班牙对连续XELOX和贝伐单抗联用与贝伐单抗单用维持治疗两个方案进行对比,前者的中位PFS是10.4个月,后者则是9.7个月。两组的OS显示无明显差异。但是尚无对细胞毒类化疗药物、抗VEGF和抗EGFR靶向药物三者联合应用的报道。 三、治疗模式(一)新辅助治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