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在当今社会的变革中一直是音乐界备受关注

的问题。面对国际形势下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如何在新形势下对待本土音乐尤

其是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问题,是一个需要我们正确看待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将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更好的发展中国传统音乐呢?下面笔者将从音乐

美学的发展历程、音乐思维、音乐审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

乐美学上的异同,并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出发,来谈一谈对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与发

展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美学

一、中西方音乐美学发展历程

(一)中国传统音乐特征与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思想更多是要求音乐“以礼”,音乐要体现“中和”之美。

中国传统音乐和儒家以及道家音乐理念是统一的,其中儒家为主,注重音乐和社

会以及伦理间的关系。同时还洗去了道家天人合一、大音希声的境界,淡然、平

和是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审美准则。

(二)西方音乐特征与发展历程

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是表情艺术,它所展现的是人的情感,更是一种将人作

为核心的艺术。在文艺复兴阶段,音乐家开始公然反对神学,提出了音乐要揭示

人性、体现人的内心活动。在巴洛克时代这种美学思想得到了延续。启蒙运动提

出了音乐中要体现情感因素。19世纪这种思想到达了顶峰,并成为音乐家作曲的

主要标准。自古希腊至今,西方的音乐美学都在汲取着心理学以及数学等方面的

研究成果,西方美学研究获取了新的发展思维。随着西方现代文化逐步发展,西

方音乐美学也加快了角步,逐步走上了学科化以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二、音乐思维

在音乐思维方面,中国是具象(形象)、直觉思维;西方是理性思维,根源

就是抽象、理性至上。中国音乐是线性思维,西方音乐在于“组合”、“逻辑”思维,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讲究的是单旋律性,而西方则是复调和声。内涵逻辑与外延逻

辑是中西传统理论所遵循的不同思维规律。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认为音乐本于

人心之移情。《乐论》中记载,“乐出于人情”;《乐记》中更是提到,“凡音者,

生于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也有类似的记载。中国的音乐将理性融入感性之中,这便形成了中国传统音乐之美的核心:意境。这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最高境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则注重“情理”,重视理性、强调现实。西方绝大部分的音乐美学理论家认为,音乐的美、音乐的

意义,应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人们可以理性认识和把握的东西。所以,西方各

音乐时期的音乐审美活动几乎都是以客观、理性的认识为最高目的,以逻辑思维

为基本法则。即使有一些美学理论家意识到音乐艺术思维存在着感性的、具象的

特点,但他们并没有认识或者确立感性是音乐艺术的本质。恰恰相反,西方美学

理论家一再强调感性应当从属、依赖于理性。西方音乐美学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

受到了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所有在西方的音乐美学思想中一直存在着崇尚理性、忽视感性的理论研究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束缚了西方音乐美学理论的研

究视野和范围。

三、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审美上的异同

1.审美追求

中国传统音乐所体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儒家思想当中的和为贵。“和”的思想最

先是由孔子提出的,荀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和”,庄子与老子则更加推崇自然,向往一种恬静、淡泊的状态。嵇康在《声无哀乐论》当中提出了音乐的最高境界

是合于天地,崇尚道家所推崇的自然乐论,摒弃儒家礼乐中的部分思想。西方音

乐美学思想更多是来源于古希腊音乐思想,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当中思辨和抽象占

据了主要的地位,在音乐上更加注重主客体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在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本体研究开始流行,将实际和理论有效地结合。近代,西方音乐开始流行

自下而上的层次研究法,这种方法将美学研究当中所发现的问题推广到实际以及

具体审美经验当中去。

2.审美心理

中国传统音乐将理性与感性结合在一起,并将其作为美的核心,即意境。这

是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最高境界。而西方音乐更加注重情理,它是将情和理有效

地融合,注重模仿和实际事物相似的品质,更加强调理性和现实。因此,西方音

乐的审美活动是将理性和现实的认知作为最高目的,将逻辑思维作为基本的法则。即便是由一些美学理论家已经认识到音乐本身存在着感性以及具象的特征,意识

到音乐审美活动和普通认知活动相比,有着特殊性,可是他们没有意识到感性认

识本身就是音乐的本质。当前,很多西方音乐在创作的过程中,完全抛弃了感性,最大程度地追求客观与理性。这种形式所创作出来的音乐完全脱离了人们本身的

听觉感受,把音乐看作是一种理性思考对象,从而使得音乐逐渐丧失了艺术价值。

四、音乐美学学科对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影响

音乐美学是一门哲学的音乐美学的学科,我国著名音乐史学、音乐美学家冯

长春教授概括为:“音乐美学是研究人类音乐立美与审美实践的本质与规律的一门艺术科学。”由此可见,中国传统音乐也属于其研究的范围,而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是特定的人文地域的产物,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主流音乐的变化随之发

生改变,除了政府性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一条途径外,笔者认为关键

要改变接受者对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态度,从心理上真正体会和感觉到民间音乐

艺术的魅力。另外,欣赏者和接受者要如何站在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土壤的深层

文化中,正确的看待、发现甚至领悟,各种民族不同的音乐艺术魅力的产生和发

展的原因、接受者的心理倾向和价值观、以及对该民族接受者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都必须有清楚和深层的了解和探索。尤其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美的看待上,美学上

的哲学艺术理论,是否能科学的看待其价值的自身魅力和美丑评判的科学合理有

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行而下”的乡土文明如何让其特定的艺术文化得到越来越深

的影响力,如何让其自力更生式的影响力得到更大范围的扩张,如何在结合本族

环境特色的发展中,在“总结—创作—提炼—总结”的模式下,寻找自身的音乐规律,使其成为前行的动力和基础与音乐美学学科的科学发展观息息相关。所以,

只有在美学的清晰认识下,只有改变各个阶层对待民间音乐审美视角的转变,才

能真正发觉民间音乐的深层魅力和价值,才能更好的从内容从形式从根本上喜爱

和接受,甚至传承好民间的音乐文化及各种形态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日趋

失去观众缘的乡俗俚曲。

五、结语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极其重要。中

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美学上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中西方文化意识上的差异性。

中国传统音乐在认识上较为感性,在审美上追求的是天人合一,而西方的音乐美学思想在认知上较为理性,在审美上追求主客二分。西方的美学也是世界文化组成的部分,中西审美文化相融合,以传统的、民族的音乐作为根基,运用中西优秀的音乐方法,建立中国新的音乐美学思想,丰富世界的文化艺术。

参考文献

[1]陈峰.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之差异[J].北方音乐,2017(4):21.

[2]王雪平.从美学的角度看民间音乐的传承问题[J].黄河之声,2018(16):41-42.

[3]陈骥.谈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相关问题[J]当代音乐,2016(5);90-91.

作者简介:林欣滢(1995-),女,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专业。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

【内容提要】 作为一门超经验的理论性学科,中国音乐美学的理论性品格必然以范畴的形式显现。对中国音乐美学范畴进行系统研究,是中国音乐美学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研究 音乐美学是研究人类音乐审美活动的一门超经验性质的理论学科。音乐审美活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音乐审美经验,一是音乐审美观念。研究音乐审美经验的,是音乐美学史,它以时间为线索,展示在音乐审美历史上,有过哪一些音乐美学家,提出过哪一些音乐美学理论。研究音乐审美观念的,是音乐美学范畴,它用逻辑关系为线索,把整个音乐审美历史看成一个广泛关联又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研究各个时代,各个学派的音乐理论是围绕着什么问题展开的,有没有发生争论,这种争论的背后,体现了一种怎样的价值取向等等。在二十世纪近百年的中国音乐美学研究中,我们在音乐审美经验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音乐美学史等基础性著作得以问世。相对而言,在研究音乐审美观念方面,我们还有所欠缺,这主要表现在,我们还没有建立一整套中国音乐美学的范畴体系。音乐美学作为概念存在还是作为经验存在,曾经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这种争论的背后,是音乐美学究竟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还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通过近十来年的探讨,大家逐渐形成了一些共识。韩锺恩认为:音乐美学(Aesthetics in music)是人用理性的方式去研究人如何通过音乐的方式所进行的审美活动及其结果的现象。[1]张前认为:“音乐美学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2]赵宋光认为:“音乐美学是研究人类立美审美实践普遍规律与总体目的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哲学。”[3]王宁一认为:“音乐美学是研究人类音乐立美、审美实践普遍规律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哲学。”[4]音乐美学是一门超经验的学科[5],是从概念到概念的学科。[6]以上学者对于音乐美学学科性质的认识尽管存在一些分歧,但还是一致承认音乐美学具有理性学科的性质。正因为如此,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音乐学家威廉·奥斯丁(William W. Austin 1920-2000)认为:“音乐美学至今仍然是德语国家的擅长领域。英语世界关心音乐的思想家(以及具有思想或没有思想的音乐家)都受益于德语的哲学传统。”[7]萧友梅说:“音乐是美学是推理的音乐理论”。[8] 如果我们撇开西方音乐美学理论,单看中国音乐美学部分,从《国语》到《左传》到《乐记》,再到后代的各种乐论,都体现出鲜明的理论化倾向。中国的音乐美学是完全形态的理论学科。黑格尔说:“既然文化上的区别一般是基于思想范畴的区别,则哲学上的区别更是基于思想范畴的区别。”[9]既然如此,中国音乐美学的历史,也应该是一部范畴演变和发展的历史。但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没有系统地研究中国音乐美学有哪些范畴,这些范畴构成了一个怎样的体系。[10]这是由我们的学术进程和研究方法所决定的。近百年来的中国音乐美学研究,已经基本完成了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重要学术问题的辨析、中国音乐美学史的构建三项重要任务,产生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也有一些不令人满意的地方。从研究方法上看,中国音乐美学长期停留在一般的专门史研究阶段,还没有进入理论史研究的层面。中国哲学、中国诗学都早已由普通史研究进入到范畴研究。相对而言,中国音乐美学研究明显有些滞后。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列传氏”的音乐美学研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从研究中国音乐美学的范畴史入手,去揭示和把握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开创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新局面,加速中国音乐美学史研究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中西音乐美学的交流,是当前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迫切要求。 一、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意义 开展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研究,并非把中国音乐美学史用另外一种形式重新写一遍[1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与美学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与美学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丰富的音乐传统和独特的美学观念。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也深深根植于中国人民的生活中。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及其美学观念方面的内容。 一、传统音乐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民时期。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的祭祀活动中就已经有了使用乐器演奏的记录。随着社会的演进和文明的进步,中国的音乐也逐渐发展壮大。中国古代音乐的代表作品主要包括《大风歌》、《广陵散》等。这些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二、传统音乐的特点 中国传统音乐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首先,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旋律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它通过简洁的旋律和悠扬的乐音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感受。其次,中国传统音乐讲究平衡和和谐。它强调音乐元素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整体的美感。最后,中国传统音乐强调韵律美和节奏感。它通过独特的韵律和精确的节奏来增强音乐的魅力和感染力。 三、音乐与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的关系 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中的“和谐”、“中庸”和“自然”等概念都与音乐密不可分。首先,音乐被视为一种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艺术形式。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而音乐正是实现这种和谐 的途径之一。其次,中国传统美学强调道德的中庸之道。音乐在中国 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有助于培养道德品质和塑造人格的力量。最后,中国传统美学注重自然和自由的体验。音乐通过其自由创造的特点, 使人们能够在演奏和欣赏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和自然的交融。 四、传统音乐走向现代社会 尽管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多元文化给传统音乐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但中国传统音乐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现代技术的进步使得传统音 乐更易于传播和传承。同时,一些音乐家和爱好者也致力于将传统音 乐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推陈出新,从而在当代社会中获得更广泛的认 可和欣赏。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与美学观念互为影响,共同构建 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体系。传统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 力的结晶。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音乐,我们应该继续努力,为其在现 代社会中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浅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和”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 关键词: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审美意识“和” 中国传统音乐绵延几千年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它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习惯,决定了中国古代先哲奉行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方式,将矛盾双方作为一种内在的和谐,即中华文化传统“和”的精神。“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作为一种审美品格,“和”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笔者将古代不同时期对音乐思想“和”的阐释作一梳理和简要述介。 “和”概念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和同之辩”的论争。《国语·郑语》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断,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说明了在听觉感知上,只有不同的乐音组织相配才能生产美的音乐,相异的音乐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好听的音乐。这是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对“和实生物”规律的体验和理解。 春秋时期晏婴是一位大政治家、思想家,他对音乐有精辟的见解,曾说:“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将音乐各种特征的“相成”“相济”都归属到音乐审美的和谐统一之中。晏婴在谈音乐诸要素之间的谐和时,并没有忽视音声与人心的谐和关系。“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只有“和”的音乐才能使君子听了产生心平气和的感情。 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倡导礼乐思想,对音乐所看重的主要是它的社会教化作用。他们对“韶”一类的雅乐推崇备至,认为“中和”的音乐是最能移风易俗具有教化作用的,讲究借中和的音乐修身养性。孔子认为思想的审美朴素之美,简朴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与人心的交融,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他认为,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是中正平和的,也应当是适度的,有节制的,这同他的“中庸”哲学思想是一致的。 道家倡导“天地之和”的思想。老子崇尚朴素自然,追求平和;庄子认为主客体和谐产生美感,以内心纯朴自然性情的复归作为乐的实现,用乐调调和阶级矛盾,追求人类平衡,认为合乎其理想社会的乐,是具有自然无为,平和恬淡属性的“乐”。

中国钢琴音乐蕴含的美学思想

中国钢琴音乐蕴含的美学思想 中国钢琴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中国钢琴音 乐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情感表达,深受人们的喜爱。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瑰丽风采,也融合了现代音乐的创新元素,成为一种具有独特美学思想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钢琴音乐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国古典音乐注重情感表达和 内心体验,而这正是中国钢琴音乐所具有的独特特点。中国钢琴曲《梁祝》就融合了中国 民族音乐的情感表达和内心体验,展现了中国古代爱情故事的悲壮和婉转,表达了对美好 爱情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这样的音乐作品,不仅在曲调上融入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学 思想,更在音乐的情感表达上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深远内涵。 中国钢琴音乐也融合了现代音乐的创新元素,展现了现代美学思想的特点。随着社会 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国钢琴音乐已不再局限于传统音乐的范畴,而在曲风和演奏手法 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中国钢琴家李云迪以其出色的演奏技巧和独特的音乐表达,将现 代西方音乐的风格与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相融合,创作出许多充满现代美学思想的钢琴作品,如《黄河钢琴协奏曲》等。这些作品不仅在曲调上融合了现代音乐的美学思想,更在 表达方式和情感体验上展现了现代美学思想的特点。 中国钢琴音乐的美学思想也体现在对自然美的追求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中国钢琴音乐正是通过对音乐的创作和演奏, 展现了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向往。中国著名钢琴曲《茉莉花》以 其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音色,表达了中国人对茉莉花香气的喜爱和对自然和谐美的向往。 这样的音乐作品,不仅在曲调上融入了自然美的元素,更在音乐的情感表达和表现手法上 展现了中国钢琴音乐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向往。 中国钢琴音乐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既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瑰丽风采,又融合了 现代音乐的创新元素,成为一种具有独特美学思想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美 学思想的深远内涵,更展现了现代美学思想的特点,体现了对自然美和人文精神的追求和 表达。中国钢琴音乐不仅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魅力,也成为了中国文化走 向世界的重要载体。相信在未来的创作与演奏中,中国钢琴音乐将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 统音乐的美学思想,同时不断开拓创新,推动中国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美学鉴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以其独特的音色、旋律和节奏,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情感与智慧,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本文将从音乐的审美特点、文化融合以及艺术表达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 一、音乐的审美特点 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吸引着世界的目光。首先,中国传统音乐注 重表达情感。它以音乐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如忧愁、喜悦、思乡等。其次,中国传统音乐注重音色的变化。它运用不同的乐器和演奏技巧,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色,使音乐更具层次感和表现力。再次,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旋律的变化。它以其独特的旋律构建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旋律风格,如南音、北音等。最后,中国传统音乐注重节奏的变化。它通过不同的节奏变化,展现了音乐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二、文化融合的美学鉴赏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展 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首先,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民族音乐的特点。不同民族的音乐元素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得以融合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风格,如蒙古族的马头琴、藏族的唐卡等。其次,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古代文学的精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词和散文被融入到音乐中,形成了音乐作品的文学性,使音乐更具诗意和意境。再次,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哲学思想的智慧。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等,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使音乐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最后,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民间艺术的元素。民间艺术中的歌曲、舞蹈等元素被融入到音乐中,使音乐更加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 三、艺术表达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美学与情感表达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美学与情感表达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美学和情感表达方式,深深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在中国人的思维中,传统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艺术形式。本文将从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特点和情感表达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特点体现在其独特的音色、旋律和节奏上。首先,中国传统音乐注重音色的丰富性和变化性。不同乐器的音色各具特点,如琵琶的悠扬、二胡的婉转、笛子的清脆等,通过乐器的不同选择和演奏技巧的巧妙运用,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其次,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多变,富有变化和层次感。传统音乐中常常使用的音阶包括五声、六声、七声等,这些音阶的变化和运用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样。此外,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也是其美学特点之一。传统音乐中的节奏常常是自由而富有韵律感的,通过节奏的变化和转换,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中国传统音乐的情感表达是其最核心的特点之一。中国人注重情感的表达,传统音乐正是通过音乐的形式来表达情感。中国传统音乐中常常通过音乐的旋律、音色、节奏等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情绪。比如,悲壮的音乐旋律可以表达出悲痛和伤感,欢快的音乐旋律可以表达出喜悦和欢乐。此外,中国传统音乐还常常通过音乐的形式来表达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思考。比如,有些音乐作品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声音来表达对自然界的景色和声音的赞美,有些音乐作品则通过音乐的形式来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美学和情感表达也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人注重内敛和含蓄,这种思维方式也体现在传统音乐中。传统音乐往往通过简洁而深刻的音乐形式来表达情感,而不是通过直接的言语来表达。这种内敛和含蓄的表达方式使得传统音乐更具有韵味和深度。此外,中国人注重和谐和平衡,传统音乐中的和声和旋律的变化都是为了达到和谐和平衡的效果。这种和谐和平衡的表达方式使得传统音乐更加具有美感和艺术性。

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分析 作者:宋子鑫 来源:《青年生活》2020年第15期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中国音乐是基于先秦音乐不断发展得来的,西方音乐则基于希腊音乐不断演变得来的。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歷史发展和审美差异,两者的发展历程也各不相同,但与此同时两者也逐渐形成了一定共性,但其音乐美学思想完全不同。文章主要对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之间美学思想的异同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西方音乐;美学思想 引言 在音乐研究中,音乐美学属于极为重要的环境,其主要是将对音乐艺术的研究作为根本规律,尤其是对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把音乐之美作为一门总体性目标的基本理论学科。首先,在对“什么是音乐”这一问题的理解上,中西方就具有不同的简介。在《乐记》中曾说:“声成文,谓之音。”西方对于“music”的了解来源于古希腊“musike”,其主要意思为缪斯九女神全部意思。文章通过对音乐美学理论研究,介绍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上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1音乐美学理论研究 理论从本质上来讲就拥有二重性,其不但是独立的,并且具有指导和依赖实践的性质,者是相互联系的。理论通常由实践中得出,并且会对实践产生影响。其主要区别为:这一联系为直接或是间接,近还是远。古代中国与西方都是一极之重,一极之轻,形成了一种互补的格局。对西方音乐理念来说,正如最早的多声部音乐文献之一《音乐手册》所述:“音乐实践来自于理论,与理论密切联系并充满着理论”。音乐理念与实践通常在西方音乐的概念中紧密结合,难以分割。假如提问什么是音乐?埃格布雷特在《Musik im Abendland》中曾经提高“她通过实践、表演、作曲的方式出现:音乐实践却一直伴随着理论,在这里理解理论为对实践的集中思想,概念上的认知和学说。实际上,这种实践与理论的并置是西方音乐创作和本质的一个特征。” 2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美学上的异同 2.1音乐美学的相同处于不同处

中国传统音乐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探析

摘要:“天人合一”是中国音乐美学的终极目标。加强对中国传统音乐“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明晰中国哲学思想与音乐的关系。本文从“典籍”和“思想家”两个方向出发,回顾了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音乐中“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笔者认为,“天人合一”将主体与客体整合,是音乐与审美的合一。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天人合一;美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7-0200-02 中国古代音乐具有非常高的本体地位,是达成“天人之合”的通道,也是一种透过“乐”来敬天地、审美的生活方式。天,意指自然,人与自然的主客合一就是最高的艺术境界,西洋美学认为艺术是模仿自然,中国美学则更强调融入自然,其差别就在于“模仿”是主体与对象的从属关系,“融入”则是消融主客对立。苏轼的《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正是主体欲与客体结合的意境,而使人处于“何似在人间”的超凡脱俗之美感境界中。中国音乐歌咏自然的方式,也往往是将自身放置于自然之中,体悟意境之美,而非模仿自然之形。因此,“天人合一”可说是中国音乐美学的终极目标。 一、中国传统音乐思想 《荀子·乐论》是中国第一篇系统、完整的音乐学典籍,对后来的《乐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乐论》继承儒家的观点,批判墨子提出的“非乐论”,肯定周代社会贵族阶层中的礼乐制度,认为乐者的最高价值是道德,强调人性、社会与音乐的关系,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社教音乐观。《乐论》的第一句话就确立了音乐的功能,“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儒家强调音乐出于人心,能抒发情感,带来快乐,是社会教化的工具。 《礼记·乐记》出于西汉儒者所记载,另有一说是战国初期的公孙尼子(孔子的再传弟子)所作,本来有23篇,而现存只有11篇。由于“乐”在古代中国几乎就是所有艺术的总称,因此《乐记》所述被当作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理论,包括音乐的起源、礼乐的关系、乐教的功能,其主要精神概括起来就是“礼辨异,乐和同”,认为天、地、人与音乐相互和谐可达到天人合一。《乐记》的第一句“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说明声音的的发生,都是由人心的活动才产生的,外在事物给予情感启发的作用,但“人心”才是音乐的基本源头。其后魏晋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完全从相反的角度论述,形成有趣的对照。 《淮南子》原名《鸿烈》,也称《淮南鸿烈》,由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刘安组织门下宾客所作,列为杂家。内容沿袭道家“有生于无”的辩证思想,“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大宗也。”(《原道训》)又说:“听于无声,则得其所闻矣。”(《说林训》)此外,对于音乐的审美与物理现象也有卓越探讨,并阐述“同”与“和”的美学价值,提出“异声而和”、“以神制形”的艺术观。《淮南子》揭示了审美活动的超越性,可以满足人作为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综述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综述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丰富的音乐关学思想,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当中的儒家、道家、墨家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传统美学思想儒家道家墨家 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在与西方所谓专业音乐体系的对照与比较中,呈现出了鲜明而特有的审美特征。纵观整部美学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音乐发展其问出现过入、道、墨、法、佛、阴阳等诸多美学流派,但大体都被儒道两家所包融、吸收而失却独立存在的价值,儒道两家美学思想从先秦产生至今,始终贯穿音乐发展中。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善、和 儒家的音乐理论对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孔子认为思想的审美朴素之美,简朴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与人心的交融,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他认为,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是中正平和的,也应当是适度的,有节制的,这同他的“中庸”哲学思想是一致的。荀子认为音乐在动荡年代可以鼓舞前方将士

形式上,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家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儒家的音乐理论还把音乐家艺术看成是一种认识真理的途径。 《乐记》是儒家的音乐家美学思想的代表著作。《乐记》论述了音乐的本源:“凡间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用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是由间组成,其根源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动,“物动心态”,是原始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乐记》提出了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如书中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乐情篇》)。就是说,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的修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这就给我们一启示:在当代的音乐教学中,专业的音乐人才固然需要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扩展音乐素质,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更为重要。 孔子(公元前511——公元前479)孔子是春秋时代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政以德”,提倡“礼治”,重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他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孔子认为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善”和“美”。

论中国古典音乐之艺术美学认知

论中国古典音乐之艺术美学认知 当我们听到一首美妙的音乐,在享受其旋律给我们带来的美感的同时,更多的通过有限的形象不自主的捕捉和领会到其中更深远的东西。艺术之所以能永久的蕴藏着生命力和美,正是因为他们共同具有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充满了无限的生活本质的内容。艺术正是这样把美的深度的客观社会性和它的生动的具体形象性两方面,集中提炼到了最高度的和谐与统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精髓可谓是从现实生活立足的具有实用体征的内容与形式相互融合贯通的哲学思辨体系,更注重艺术理应遵循于特定的美学价值规范。中国古典音乐就象一颗镶嵌在艺术银河中的璀璨明珠,以其所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向听众传达出沁人心脾,荡涤心灵的情感语言,让人为之陶醉、为之倾心、为之销魂。这就是中国古典音乐所具有的美学特性,所产生的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在远古的时候,中国就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音乐作品,如相传为黄帝时代的《弹歌》;尧帝时代的《咸池》;舜帝时代的《韶乐》等等。中国古典音乐,一直以优美动人的曲调与多重美的特性给听众以无限愉悦而闻名于世。关于古典音乐的无穷魅力,在历史古籍中多有记载。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所言:在公元前544年,吴国季札在鲁国听《韶乐》的演奏,曾发出如此感叹:“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可见中国古典音乐的神奇魅力和感人的力量。为什么中国古典音乐会具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为之如醉如痴?这主要归功于中国古典音乐所具有一种与人类心灵息息相通的美质。这种美质,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中国古典音乐“天人合一”的美学特性 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农耕文明,就必然注重对自然、天象与气候的观察,由此而产生出务实的“实践理性”。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在当今社会的变革中一直是音乐界备受关注 的问题。面对国际形势下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如何在新形势下对待本土音乐尤 其是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问题,是一个需要我们正确看待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将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更好的发展中国传统音乐呢?下面笔者将从音乐 美学的发展历程、音乐思维、音乐审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 乐美学上的异同,并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出发,来谈一谈对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与发 展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美学 一、中西方音乐美学发展历程 (一)中国传统音乐特征与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思想更多是要求音乐“以礼”,音乐要体现“中和”之美。 中国传统音乐和儒家以及道家音乐理念是统一的,其中儒家为主,注重音乐和社 会以及伦理间的关系。同时还洗去了道家天人合一、大音希声的境界,淡然、平 和是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审美准则。 (二)西方音乐特征与发展历程 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是表情艺术,它所展现的是人的情感,更是一种将人作 为核心的艺术。在文艺复兴阶段,音乐家开始公然反对神学,提出了音乐要揭示 人性、体现人的内心活动。在巴洛克时代这种美学思想得到了延续。启蒙运动提 出了音乐中要体现情感因素。19世纪这种思想到达了顶峰,并成为音乐家作曲的 主要标准。自古希腊至今,西方的音乐美学都在汲取着心理学以及数学等方面的 研究成果,西方美学研究获取了新的发展思维。随着西方现代文化逐步发展,西 方音乐美学也加快了角步,逐步走上了学科化以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二、音乐思维 在音乐思维方面,中国是具象(形象)、直觉思维;西方是理性思维,根源 就是抽象、理性至上。中国音乐是线性思维,西方音乐在于“组合”、“逻辑”思维,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讲究的是单旋律性,而西方则是复调和声。内涵逻辑与外延逻 辑是中西传统理论所遵循的不同思维规律。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认为音乐本于 人心之移情。《乐论》中记载,“乐出于人情”;《乐记》中更是提到,“凡音者, 生于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也有类似的记载。中国的音乐将理性融入感性之中,这便形成了中国传统音乐之美的核心:意境。这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最高境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则注重“情理”,重视理性、强调现实。西方绝大部分的音乐美学理论家认为,音乐的美、音乐的 意义,应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人们可以理性认识和把握的东西。所以,西方各 音乐时期的音乐审美活动几乎都是以客观、理性的认识为最高目的,以逻辑思维 为基本法则。即使有一些美学理论家意识到音乐艺术思维存在着感性的、具象的 特点,但他们并没有认识或者确立感性是音乐艺术的本质。恰恰相反,西方美学 理论家一再强调感性应当从属、依赖于理性。西方音乐美学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 受到了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所有在西方的音乐美学思想中一直存在着崇尚理性、忽视感性的理论研究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束缚了西方音乐美学理论的研 究视野和范围。

浅析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

浅析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 论文关键词:传统思想墨家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丰富的音乐关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当中的儒家、道家、墨家的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在与西方所谓专业音乐体系的对照与比较中,呈现出了鲜明而特有的审美特征。纵观整部美学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音乐发展其问出现过入、道、墨、法、佛、阴阳等诸多美学流派,但大体都被儒道两家所包融、吸收而失却独立存在的价值,儒道两家美学思想从先秦产生至今,始终贯穿音乐发展中。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善、和 儒家的音乐理论对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思想的审美朴素之美,简朴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与人心的交融,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他认为,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是中正平和的,也应当是适度的,有节制的,这同他的“中庸”思想是一致的。荀子认为音乐在动荡年代可以鼓舞前方将士英勇善战,而在和平中又能使人们以礼相代。在音乐内容与形式上,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家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儒家的音乐理论还把音乐家艺术看成是一种认识真理的途径。 《乐记》是儒家的音乐家美学思想的代表著作。《乐记》论述了音乐的本源:“凡间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用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是由间组成,其根源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动,“物动心态”,是原始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乐记》提出了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如书中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乐情篇》)。就是说,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的修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这就给我们一启示:在当代的音乐教学中,专业的音乐人才固然需要但通过音乐培养、扩展音乐素质,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更为重要。 孔子(公元前511——公元前479)孔子是春秋时代的伟大思想家、家和教

浅谈我国古代音乐美学

浅谈我国古代音乐美学 音乐美学是以音乐的社会功能的高度,来研究音乐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规律的学科。古今中外的音乐美学,大致可分为两大派别:他律论美学和自律论美学。他律论音乐美学认为,音乐的基本法则和规律,是受音乐之外的某种事物决定着,即受音乐的内容――人的思想感情所决定着。因此它又被称为“内容美学”。自律论美学认为,音乐的基本法则和规律,不是受音乐之外的某种事物决定着,而是在音乐自身之中;音乐除了它自身之外。什么也不表达,什么也不意味;音乐的内容和形式是同一事物,音响结构就是一切。 我国古代的音乐美学,自春秋至三国。大都属于他律论美学;魏晋之际的嵇康,创立了自律论美学;嵇康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北宋人朱长文等,也持自律论美学观点。总的来看,在我国古代居多数的、占统治地位的是他律论美学观点。 春秋是奴隶制度衰落的时代,战国是封建制度在各国初建的时代,这也正是逐步走向统一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由大分化、大动乱逐步走向统一的时代,社会上围绕着国家如何富国强兵,社会如何向前发展这样的大命题,展开了大讨论、大辩论,形成了我国先秦时代政治上、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

面。由于西周音乐的繁荣,因而争论也就涉及到了音乐。许多政治家、思想家从音乐的社会功能出发展开争论,即音乐对国计民生有好处,还是有坏处?从而决定音乐的取舍,参加论争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三个派别。 孔子提倡礼乐,在《论语》中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之说。孔子主张天子制礼作乐,维护音乐享受的等级制度。 墨子《非乐》对音乐持否定态度,理由是:音乐劳民伤财,应该取缔。劳民:从事音乐工作需大量人力,他们不但不生产,反而消费比别人多;听音乐又要时间,耽误生产。伤财:音乐活动需要很多设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墨子?非乐上第三十二》:“是故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致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墨子曰:为乐,非也……” 《墨子?三辨第七》:“周成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武王;武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成汤;成汤之治天下也,不若尧舜。故其乐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 墨子能看出社会的问题:一方是统治阶级侈乐;一方是劳动人民不得温饱。并且能同情人民之苦,这是可贵的。但

我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精神浅谈

我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精神浅谈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长期以来深受儒道互补的美学思想影响,表现的是人对富有哲理的智慧和境界的追求。儒家重心性问题的仁学兼伦理学解;道家重心性问题的自然哲学解。儒道家入世与出世的“虚实结合”;殊途同归的“天人合一”,共同开拓了深远而灿烂的美学精神之苍穹。 中国传统音乐儒家道家美学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深渊,长期以来深受儒道互补的美学思想影响。讲究人格:把自然理解为生命的统一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人合一;审美方式和追求重人的心理体验,这都是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受大的文化思想的影响,用独特的、自然的形式,把美学思想渗透其中。儒家重心性问题的仁学兼伦理学解,着重人际关系及人伦情感的联系与沟通;道家重心性问题的自然哲学解,着重人心灵与自然的联系与沟通。他们都关注于人文精神的发展,共同开拓了深远而灿烂的美学精神之苍穹。 一、虚与实的结合 张世英认为,“中国古代文化中,儒与道是其中的两家两派,但究其实质,却代表中华文化之一体中的“虚”与“实”两个方面:儒家虽亦言境界,但主要讲人伦道德的境界,是实;道家虽亦言人事,言实,但它着重推天道以明人事,天道仍居本根地位,所以主要是讲虚。”可以说,儒道两家是人性之虚实两面在文化方面的反映。

儒家的基本思想精神是仁。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了仁,他所提的“仁”,是基于人的生命之上,从生命的角度看待与处理人伦、人际关系,蕴涵着其美学精神。“仁是对人之生命的钟爱,有一个人际之‘亲’的结构蕴涵在其中,这结构的骨骼’是等级性的‘礼’,而其‘血肉’是居于审美意义的亲情,这也便是‘乐’。‘乐’是人之本在的在这个生命世界中的欢愉和喜悦,是生命本身所洋溢的喜剧性情调。”孔子把“乐”作为感染人情、陶冶人性以及培养“仁”的精神的最佳行为方式。他把音乐看作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主张把音乐的活动与人们的生活协调起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他提倡乐教,主张“游于艺”、“成于乐”,强调在诗、歌、舞的审美活动中,获得自由与愉悦,最终在“乐”中实现个人主观修养的提升与全面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以伦理为本,决定了音乐的“陶冶功能”。上古周代,谈“乐”就必然涉及“礼”,如《周礼》、《仪礼》等古籍文献记载,古代雅乐中的乐舞用于吉礼,如人神、鬼神相通等重大典礼场面,诗乐与乡乐用于嘉礼、宾礼和人际交往及亲近的愉悦的仪式场面。礼乐思想的根本在于维护、巩固社会既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 “游于虚”乃道家思想所要求于审美意识的核心。“游”是一种精神之游,属于心灵活动的范畴,就必然决定它具有虚无性的特征。庄子所首创的道家思想和审美观点之所以酷爱大自然之美,就在于一个“虚”字。庄子崇尚自然美,他的美学思想是“法天贵真”,即认为音乐的本质是“民之常性”,音乐要摆脱礼的束缚,合乎自然、合乎人的本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