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历史角度谈中医扶阳学派的复兴

从历史角度谈中医扶阳学派的复兴

从历史角度谈中医扶阳学派的复兴
从历史角度谈中医扶阳学派的复兴

导读方今显学,除伤寒、温病而外,莫过于扶阳。温病与扶阳,一则偏重寒凉,一则偏重温补。可谓是伤寒之下,一蕙两歧,旁人看来水火不能相容,到底在因素如何?且看作者如何剖析!

在清末同治、光绪年间,以钦安为首的“扶阳学派”,俗称“火神派”,曾风靡一时,他们重视阳气,善用附子、干起大证、重证,堪称“传统国医中最年轻的一个流派”。

近年来,该学派的代表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等书被再版发行,另外一些力倡重阳扶阳的书,如《扶阳讲记》、《扶阳论坛》以及《附桂临床应用》、《危症重病倚附子》等,还有研究火神派的专著《中医火神派探讨》、《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等相继出现,这些书都很畅销,中华中医药学会举办了两届扶阳论坛,异常火爆,扶阳学派大有复兴的势头。以史为鉴,对其作一分析。

一、“纠偏正弊、曲折前进”,是中医历史发展的规律

在中医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学派林立,而每一个学派的产生,都离不开时代背景。“各家医派的学术主都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医

疗现状以及时弊提出的”,“学术争鸣从来就是催生医学流派的时代因素”。

在东汉时期随着《黄帝经》、《伤寒杂病论》等书的而世,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和疾病的辨治方法。“儒之分始于宋,医之分始于金元”,从金元时期中医开始有门派之分。究其原因,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当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盛行,此书是宋代官方颁发的药剂制作规,人们“据证捡方,即方用药”,非常方便,深受医家和病家的欢迎。一时间“官府守之以为法,医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恃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成俗”。

宋代官修《局方》时弊,医家立论纠偏

而盛极一时的《局方》在当时造成两个时弊,一是《局方》固然方便,业医者避难就易,相率以为《局方》之学,对《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厌而弃之”,而坠入中工水平者众;另一个原因,就是《局方》选方多用辛香燥热之剂而失之于偏。

在这种背景下,有一些医家立论纠偏:

河间研究《经》中的运气学说和病机19条等医学理论,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说,他从火热立论,治疗力倡寒凉;

从正对于当时人们喜补恶攻,医者投其所好,过用补药的风气深恶痛绝,从邪论病,创汗下叶三法,为治病大法;

朱丹溪更是认为《局方》之学,流于粗浅,四处拜师,学习经典,博采众长,从滋阴立论,以斥温燥。一时间声誉显赫,学者以之为师,治病倚之为法。

医家不善前学,明前温补学派、温病学派更替

但一些医家不善学、朱之学,用药偏于寒凉,伤伐胃气,又造成了新的时弊。这便是温补学学派产生的背景,薛己等人为了纠正时弊,维护阳气,力主温补,重视命门的研究。他们或者先天后天,脾肾兼顾;或者命门水火,阴阳互求。又形成了另一种辨证思路,人之有生,命门为本,千病万病,治在命门。

中医正是经过一个个纠偏正弊过程,在曲折中向前发展,产生新说的,火神派的产生的也不例外:清代温病学说逐渐兴起并发展至鼎盛,《清史稿》载:

“大江南北言医者,辄以桂为宗,百余年来,私淑者众。”

而叶、薛、吴、王等温病学家,在用药上多喜寒凉轻灵,除治疗温病,在杂病辨治上也有同样的用药规律,这样又形成用药阴柔,处方平稳的新流弊。

钦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推重阳气,反对寒凉,反对平淡,多用桂附等温热之药,而且著书立说,《医理真传》和《医法圆通》相继问世,力倡其扶阳重阳的学术主,口的希冀“为医林之一助!”此学派产生,曾兴极一时,其入室弟子卢铸之,于开办“养正医馆”,后又设“扶阳讲坛”,远近闻风,所化者众。

那么,火神派近年复兴的现实背景中又如何呢?

不少中医学者对当今人们体质和疾病的基本态势作了分析: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带来的只是物质上的丰厚,也即‘阴’的一而并不曾亏损,相反,需要去消耗这此物质的能源(“阳”的一而)没有增多,反而在日渐减少中”。

同时,日益发展的社会也使人们节奏变快,压力加大,这些致人们阳气“烦劳则”。还有临床上庸工离开辨证,受西医指标影响,见炎症就清热解毒,见发热就清热凉血,见高血压就凉肝息风,见肿瘤就解毒散结,离开了中医辨证,滥用苦寒,过用抗生素、激素等,这都在攻伐着人们的阳气。

存梯教授将其损伤阳气的原因归纳为9条:

1)伤于寒者仍多;

2)中医西化的影响;

3)受温病影响,滥用苦寒;

4)不求经旨,不辨阴阳;

5)过度劳倦,烦劳伤阳;

6)房劳伤肾;

7)睡眠不足导致阳气受损;

8)滥用抗生素、激素;

9)慢性病多发,阳虚者居多。

可见,阴盛阳衰是当今疾病的基本态势,用药苦寒是当今医界时弊,这些激活了扶阳思想,“火神派学术恰恰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二、时代需要,是中医发展的动力

纵观历史,中医的每一步发展,新学派新理论的提出,是和当时的时代需要密切相关的,某类疾病的盛行,某些问题的困扰,都对医学提出新的需求,人们关注研究,并提出新的理论。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外感病流行,死者甚众。植在《说疫气》中讲:

“家家有僵尸之痛,户户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殖,或覆族

而丧。”

仲景家中未能幸免,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自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稳,其

死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

正是在这样背景下,应时代需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探究伤寒病的辨治规律,而完成千古巨著《伤寒杂病论》的。

金元补土派宗师东垣生活在中原战乱时期,人民辗转于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之中,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以及七情所伤,严重损害脾胃之气,进而损伤元气。他认识到“伤脾胃”致“百病由生”,因而

从脾胃立论,强调补土,并创立了一系列的理脾方剂,以“补土派”石氏立医林。

而朱丹溪则生活在太平盛世,人们悠食厚味、放纵情欲的生活习惯,加之《局方》温燥之剂盛行的医风,还有他处在江南地域湿热相火为病最多的地域,所以从“阳有余,阴不足”立论,警戒世人珍惜人体不可多得的“阴精”。

而明清时期,温疫流行,人们沿用伤寒法治温病,指鹿为马,证法失契。历代有人探索治疗,可未能系统完善,医生无章可循,杂合以投,结果“轻者以重,重者以死”,人们陷于迷茫当中。有识之士,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吴又可从杂气立论,叶天士、吴鞠通分别提出新的思路辨证温病,形成温病学说,众医家弃暗投明,“咸知向方”。

建国以来,中医步入学院教育时代,通过统编教材学中医,课程设制中西参半,公共课程占用不少精力,五年学习,中医课程的总学时不足两千,仅相当于以前纯中医学习的一年时间。

教师中只会上课,不会看病的不在少数,成了“半语教哑巴”的局而。几十年来,培养的人数不少,可中医功底却渐趋薄弱。学历越来越高,可硕士、博士高学历人才,花费大量的精力去从事脱离临

床的实验研究等,实验方法日趋先进,临床水平却与其学历极不相称,中医教育呈现“人数多,学历高,功底薄,疗效平淡”的不正常现象。

结果造成很多中医“对西医理论及临床疗效顶礼膜拜”,“临床诊病的思维模式”,处理手段完全运用西医理论。处方时为西医的指标所左右,思路单一,疗效平淡。久之,中医只用治一些慢性病或辅助治疗,遇有危重急症则拱手西医。中医出现人才和思路“异化”、“西化”临床阵地“退化”的严峻现象。

中医处于历史低谷时期,业外人士声称要“取消中医”,业人士“思考中医”,意识到中医发展的离宗之虞。国家中医局开始调整政策,加强继承,在全国开展“名师带徒”等工作。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读中医经典,学中医名著”等读书活动,12位名老中医药专家寄语青年中医:

“经典是中医的‘根’,历代各家学说是中医的‘本’临床

疗效是中医的生命线。”

裘沛然先生早就讲: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扶阳学派鼻祖郑钦安身处清末,乃温病学说最盛行之时。社会上滥用寒凉屡 见不鲜。 《郑钦安医学三书·医理真传·坎卦解》云:“滋阴降火,杀人无算,真千古流弊,医门大憾也。”郑钦安虽然言辞激烈,但扶阳学派强调阴阳辨证、重视人体阳气具有纠偏正弊的历史意义。 郑钦安针对当时过分强调局部辨证的流俗,提出: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千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主要观点其实是对阴阳证治的强调。因此扶阳学派强调阴阳证治,主要是针对时弊,力倡整体辨证的一种回归。 扶阳学派起源于四川,继而其学术思想波及全国。然而,作为医学派别中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最年轻的一个学派,扶阳学派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因其独特的用药风格,颇受争议。 历代曲折发展中多有矫枉过正之嫌,人们心中仍然有《局方》流行造成后果的阴影。扶阳学派虽应时代需要产生,然而脱离辨证论治、不求经旨、不求甚解 的盲目效仿扶阳之路,势必形成新的用药时弊。 当今社会,扶阳学派临床用药百分之九十以上为大剂量辛热药物为主。.并且广用、重用世人畏惧、辛热有毒之附子。 目前接触扶阳理论者有两种错误的倾向:’不得其要者,认为扶阳理论偏激、狂妄,必将重蹈历史之覆辙;还有人则视阳理论为至宝,不求甚解地盲目效仿,以附子用量为荣。所以在扶阳思想盛行的今天,有必要研究其理论精髓,使人们正确地看待、使用及继承扶阳理论。 目前扶阳队伍不断壮大、扶阳名家层出不穷,临床用药各有千秋,但总体用药

以顾护人体阳气为主。“滋阴派”的一代宗师朱丹溪是著名理学家许谦的高徒,是当地有名的鸿儒,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 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朱氏自创新说,自成一家之言,创立了有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学说,并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传承千年的“滋阴派”。 朱丹溪的医学观点主要体现在《格致余论》中的两篇论文,即“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创立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原则。他的养生思想也是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形成的。 他认为,人体即使在正常状态下,仍处于阴气难成易亏的状态,再加上人的各种欲望太多,容易引起相火妄动,进一步损伤阴精,极易导致阴精虚损,因此他把滋阴摄养作为贯穿于人生的重要摄生原则。《格致余论》中的许多篇章,如“养生论”、“茹淡论”、“饮食色欲箴”、“房中补益论”、“养老论”、“慈幼论”等大都从养阴立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丹溪倡导的滋阴摄养的养生思想,在实践中也得到了证明,对于祛病延年确实有效。朱丹溪认为,人的衰老与疾病主要是阴气不足、阳气相对有余造成的,因此,他主张用滋阴降火的方法防治老年病,所创制的大补阴丸一类的名方,至今仍在临床上使用。 扶阳与滋阴是临床常用的两种治疗思想,二者理论来源、临床应用特点均有不同,在临床治疗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中医基础理论角度,深入剖析二者理论渊源,对其临床用药特点加以研判。

扶阳

扶阳思想的理论核心 扶阳的基本概念 “扶阳”的“扶”字,清.阮元解释为:《助也》、“护也”、“治也”,意指“扶”有帮助、保护、调节治理之义。而“扶阳”一词本身就具有宣通、保护、温助、调理阳气,从而使人体阳气宣通、强盛之含义。从钦安、卢氏其著述的内容来看,以及200余年的大量临床治疗中,他们始终贯穿了这一精神,并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实际,确立了一系列原则、方法和具体的方药。如病邪有伤阳之势则以防为急务,而用阻断损阳病机的措施,阳虚者则大剂量温扶其阳,阳郁者则宣散其阳,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者则扶阳而使其通达,阳气不达则枢转其阳气以达邪等等,这都是钦安、卢氏扶阳思想的具体体现。 扶阳思想的理论核心-阳主阴从观 人体阳气的生理病理早在《内经》中就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并把阳气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今人通过研究,还观察到全日食中病人产生的症状,都可以阳虚或阳气受到干扰来解释,更说了阳气犹如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大宝论》中所比喻的人体内的“一丸红日”,故扶持和保护阳气,应是防治疾病的基本精神。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卢氏的扶阳思想,没有脱离阴阳的学说的基本理论。卢氏认为,中医阴阳学说的核心,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阳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人体的阳气存之则生,失之则死。早在先秦诸子百家的一些著述中,就可以找到很多重阳的思想基础。如《周易》以阳爻(一)和阴爻(——)代表一切事物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和相互消长、转化的矛盾关系,以促进事物的发展,然而,《周易》在提示阴阳二者的对立制约、依存互根和消长转化的运动变化中,始终强调了阳的及其重要性,在《周易.彖传》论述乾元时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天统”,论述“坤元”时则说:“乃顺承天”,《周易》强调了什么呢?它强调了阳在万物生命活动中居主导地位,而阴居从属地位。并且提到了“气者生之充也”,“夫有形者生于无形”,这说明了阳气是构成机体化生四肢百骸的物质本源。如果没有阳气的温煦化育,阴也就不能够独立存在,更不能够发展壮大。

几种扶阳要药的简介

几种扶阳要药的简介 同宥药业有限公司赵军 中医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医和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然而,近几年中药饮片销售市场出现了鱼龙混杂的现象。假货、劣货严重充斥市场,或者是很多产品没有按照传统工艺炮制,疗效较低、毒性较大。这些现象既影响了市场秩序,又给临床用药安全埋下了隐患。 下面就本公司生产的几种扶阳要药进行简要的介绍。 附子 附子历来被称为“百药之长”、“回阳救逆、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药”。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里,使用附子来治疗阳虚、扶正的方比比皆是,如著名的“四逆汤”、“白通汤”、“附子汤”、“附子理中汤”、“桂枝加附子汤”等等。据统计,《伤寒论》全部 112方中使用到附子共计10余方。而对于中医扶阳学派(火神派)来说,附子如同一国之君一般,其重要性更是不可言喻。 附子的道地产地位于四川江油。《易经》中坤应西 南,四川地属西南,属坤土最厚之地。土能藏火,能 将天道所散发的阳气,聚集给生长于此的附子之中。 江油附子的生长特性已暗合这一事实,冬至一阳生时 栽种,三月末打尖、去枝、修根(促进根茎和附子的 生长),四月末二次修根,到夏至阳尽之时,江油附子 已秉足天地一岁之全阳之气,也正是采挖之时,如不及时采挖附子将很快烂掉。 但其他地方所生产的附子,其生长规律已有所不同,大多生长期延长,汉中附子在立秋(八月上旬)后才能采挖,西昌和云南的附子采挖时间更延后,要到白露(九月上

旬)才能采挖。 江油虽为附子的道地之地,这个曾经的附子最大种植地(据有关资料,上世纪90年代前,江油附子的常年种植面积在6000亩以上,最高年产量3000多吨)已经沦落为全国附子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多。经我们统计,2009年江油附子的产量为800吨左右。 导致江油附子产量连年萎缩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道地附子的价格竞争不过非道地产地的附子。在市场经济下,特别是中药材又缺乏严格的质量等级标准下,价格代替道地成了竞争的唯一标准,道地药材的式微也就不足为奇了。 上世纪60年代从江油引种附子的凉山州西昌市布托县,靠价格竞争优势,迅速将种植面积扩大到19000亩(据好医生集团四川佳能达攀西药材种植基地网站资料https://www.sodocs.net/doc/bb873277.html,/),成为全国最大的附子种植基地,年产附子2000吨以上,并且布托县政府已提出:“一定要将布拖县打造成全国附子第一大县”。 云南禄劝县种植面积约2000多亩,年产附子1000吨。(云南附子种植基地网站资料https://www.sodocs.net/doc/bb873277.html,/cn/Introduction.php) 由于在整个江油附子的采收和炮制阶段,我公司技术总监都会常驻江油,同行之间情况也非常了解,并且江油附子加工企业基本上都是以销定产,所以我们对今年江油附子产业的整个产销情况大致总结如下:在江油附子800吨产量中,其中70%(500多吨)全部被“三九药业”收购来生产“参附注射液”等针剂;100吨制成了生附片,主要出口到日本、韩国;50吨生产出刨附片,主要销往香港、台湾和广东一带;65吨用来生产胆黑片(含胆的黑附片),主要销往广东;30吨做成了盐附子,主要出口到韩国。

当代中医大师李可先生讲解扶阳学说的运用

——当代中医大师李可先生讲解“扶阳学说”的运用 编者的话:读李可先生的讲话稿有几次了,每次都激动不已!今天特地把阿图整理的李老的讲话录音稿按我的思路编缉一下,以供大家看看,也方便大家学习之。-----荣新奇 一、“十大医学难题”的概念与出路 西方医学界在本世纪初提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十大 医学难题,他们经过100年的奋斗,没有成功,基本失败了。十大医学难题大致有这么几个大类:1、心脏器质性病变,2、癌症,3、脑血管病(包括高血压一系列症状),4、肺结核,5、糖尿病系列病症,6、免疫缺陷病,7、血液病,8、慢性肾衰,9、运动神经元疾病,10、艾滋病。

面对这十大医学难题,有些西医对我说“你们空谈什么治未病,就像遮羞布,一个挡箭牌,我们束手无策的疾病,你们也没有什么高招。”当然这都是一些属朋友的。我就对他们说:“同志你们错了,因为你们不懂中医三千年的历史,现在所说的十大医学难题,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自古有之,早在张仲景的时代、孙思邈的时代,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威胁人类健康的难题,已经做了比较好的解决,这个距今2000年左右。”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的传承发生了断层。宝贵的医学遗产没有能够继承下来,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医处在四面围剿的困境中,为了寻找出路,最早选择了中西会通,拿我们民族的东西、拿东方的东西向西方靠拢!然后进一步搞科学化、现代化,最后结果只能是自我毁灭。这些情况大家可以说是有目共睹。这就不必细说了。 那么中医复兴的路在什么地方?我说不是现代,而是2000年前的古代,不是西方,而是东方,中医的生命的灵魂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走《易经》与《内经》结合(而绝对不是中西医结合)。是《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一整套的理法方药,统病于

论《伤寒论》三阴病之由阴转阳

论《伤寒论》三阴病之由阴转阳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可见,阳气的存亡对人体有重要的意义。《伤寒论》通篇体现了“扶阳气”的治疗思想,为后世的扶阳派的创立奠定 了基础。人体是一个相仿于自然界的小宇宙,所谓“重阴必阳”,由于阴阳的互根互用,由阴转阳在有生机的人体身上就可发生。正如柯琴所言:“盖阴阳互为其根,阴中有阳则生,无阳则死,独阴不生故也。”阴病转阳,阳气来复对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时机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 三阴病由阴转阳的意义 1.1 太阴病之由阴转阳 《伤寒论》第278 条曰:“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条文指出,患太阴病七八日后,脾阳来复,驱邪外出。虽下利日十余行,却伴有暴烦,说明阳气来复,正邪交争剧烈,此时当手足温,精神爽,舌苔渐化。然病人禀赋各异,并非都能达到阳复自愈,这也提示我们在临证时,要审察病机,举一反三,密切观察病人的状态变化,必要时根据时机用药物助正达邪,而非仅仅待其自愈。 187 条曰:“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为太阴病阳复太过,转属阳明病的病理特征。而阳复的条件或为湿郁化热,或为过用辛温燥烈之品,或为正邪斗争过程中患者本身阴阳二气的调节转化。此时当因势利导,施下法即可。1.2 少阴病之由阴转阳 315 条后半段“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为服用白通加猪胆汁汤后的两种转归。若服药后脉象浮大躁动无根,说明阴竭阳绝,而药物加速了阴阳离决的过程;若服药后脉象见缓,渐趋明显,说明阳气在体内逐渐被激发,预后良好,这也是阴病转阳的现象。由此可见,阴病转阳,阳气渐复的关键在于病人的机能状态,而试探用药是判断阳气是否能来复的方法。由阴转阳的内在动力为阳气达到一定的量,如此药物才能发挥激发阳气的作用。 287 条:“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脉紧说明邪气盛实,故推测此下利乃寒邪直中少阴所致,而非从太阴传来,说明病人体质并非阳气极其虚衰。所以正邪交争之时,阳气才能鼓动邪气外出出现“手足反温,脉紧反去”的阴病转阳之征。由阴转阳,并可自愈的机理在于阳气持续和缓的生发。 288,289,292 条中分别指出少阴病阴证转阳,阳气来复的关键在于“手足温”、“时自烦,欲去衣被”和“手足不逆冷,

扶阳罐的功用与适应症

扶阳罐以“温刮温灸亚健康调理技术”为核心,传承了中医经典养生文化,展示了我国数千年的中医养生之道,首次成功实现热能、红外线、磁疗的同步导入,真正做到排毒祛瘀、驱寒祛湿,有效宣通瘀结的经络、温补虚损的阳气,让中外学者为之叹服,所谓“百病源于瘀”,只要经络保持通畅,我们就可以百病不侵,只要阳气足,自身免疫力就强,这也是几千年来中医所倡导的养生文化。 扶阳罐七合为一功能 [温刮] 舒经通络,活血化瘀;泄热拔毒,消散瘀结;扶正祛邪,调和气血。 [温灸] 温经散寒,行经通络;消瘀散结,扶阳固脱;升阳举陷,防病保健。 [推拿] 平衡阴阳,调和营卫;疏通经络、活动关节;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 [热疗] 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松解局部粘连的组织,散寒止痛。 [走罐] 能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扩张血管,加速血液循环。排除体内寒湿邪气,改善组织营养状态。 [磁疗] 促进细胞代谢,活化细胞,平衡内分泌;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状态;促进炎症消退,消除肿胀,疼痛;增强和改善人体免疫功能;抗衰老,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 [红外线] 改善血液微循环,软化血管;改善组织营养状态,快速将人体内废物排出;缓解或消除疼痛,增强组织活力,提高免疫力。 扶阳罐与《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与日光明。中医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体阳气的重要性就好比大自然不能没有太阳一样,自然界的正常运转主要靠太阳的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运行主要靠阳气的推动。故张景岳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脉真阳!” 什么是阳气?阳气是生命的原动力,阳气强则精力旺盛,阳气强则充满活力,阳气强则免疫力强!阳气能潜藏可令人有神彩、精神足,阳气能推动则令人有活力、运动自如!“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于阳气相对的阴精、血液、津液部分也是很重要的,但是人体能阴阳平衡正常运转不生病则阳气的紧固最为重要,阳气旺盛才能促进阴精的化生。 扶阳罐与扶阳养生

扶阳学派简介

扶阳学派简介 中国医学之重阳、扶阳思想源自《周易》及《黄帝内经》,并于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中得到充分体现。仲景以降,此一思想虽延绵不绝,然或损或益,或偏于理上一得之解,或限于临证一方之用,终未能成体系之学。及至晚清,邛州郑寿全出,始将此一思想之来龙去脉,临床运用之层层次第,揭露无遗。若于学派言,至此乃得构成。郑氏之学,卢氏等继之,是方有今之扶阳学派云尔。 郑寿全,字钦安,蜀南临邛人。生于1804年(清嘉庆九年),卒于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享年97岁。嘉庆末年秀才。师从清代著名通家刘沅(止唐),修习《黄帝内经》、《周易》及仲景《伤寒》之学。于斯沉潜二十余年,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美,始明坎中真阳,乃人身立命之根。治病立法,重在扶阳;处方遣药,善使姜附,遂有“火神”之誉。 同治八年著《医理真传》,同治十三年著《医法圆通》,光绪二十年著《伤寒恒论》。晚岁设席课徒,禹臣铸之为其衣钵弟子。 卢禹臣,字铸之,晚号金寿老人,四川德阳人。生于1876年(清光绪二年),卒于1963年,享年87岁。清光绪十五年秀才。出生世家,历代业医。少时随姑父颜龙臣习文学医。1890年(光绪十六年)拜于邛州郑寿全门下,随师侍师十一载,直至郑师去世,乃郑师之关门弟子。十一年间,朝夕受教,协助郑师完成《伤寒恒论》,尤于郑师最后七年之学术思想继览无余,乃钦安思想之最重要继承人。 师逝后,尊其所嘱,外出游学,历时三载,足迹遍及二十一省区。其间,或视民风,或观物宜,或察医家之所秉用,兼以师授心法与人疗疾,每每随手奏效。三载归来,遂于师门授受,了然无碍矣。乃于成都政府街开办“养正医馆”。1908年,为绍隆所学,以承师志,特建“扶阳讲坛”,亲自主讲《周易》、《内经》、《伤寒》及郑氏三书。此坛一设,远近闻风,所化者众。 临证讲学之外,悉心课子(卢永定)教孙(卢崇汉),郑氏之脉,卢氏所学,乃得有传焉。铸之秉承师学,参以己慧,扶阳之路,更为精粹,亦有“火神”之称。 卢永定,字云龙,禹臣长子,亦号“火神”。生于1901年,卒于1986年,享年85岁。幼承庭训,刻苦努力,初习外科及太乙神针,16岁即能行针疗疾,后渐习内科,20岁即独立应诊。学术上一承父教,善用辛温扶阳,60余年医道,屡起沉疴大疾,活人无数。临证尤精脉法,断人生死,毫厘不爽,诊时勤于笔录,计医案无数,现尚存者即有30万人次,于钦安卢氏医学之累积整理,其功甚伟。 1950年代末,即于“扶阳讲坛”担任助讲,铸之逝后,乃独立任教,直至1980年代方止。永定一生,心系病众,其于耄耋之际,有“八十舒怀”,于此可观其志也:医之为道,广博精深,历数千年,渊源奥秘,岂乎穷哉!然其旨万理归一,在乎济世活人,强壮民族。虚怀若谷者成,固步自矜者毁。愿诸君光扬医德,恢宏医道,不齿名利,戮力奋进,各展鹏翼,其能恪守,吾愿足矣!

扶阳派主要药方

扶阳派主要药方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扶阳派主要药方 四逆汤 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五钱甘草二两炙 辛甘化阳,纯阳无阴,乃回阳之方。主治纯阴之病。 古人云:“热不过附子”,可知附子是一团烈火也。凡人一身,全赖一团真火,真火欲绝,故病见纯阴。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用之以为君。又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荡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性命立复,故曰回阳。阳气既回,若无土覆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之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 白通汤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葱白四根 白通汤一方,乃回阳之方,亦交水火之方也。夫生附子大热纯阳,补先天之火种,佐干姜以温中焦之土气,而调和上下。葱白一物,能引离中之阴,下交于肾,生附子又能启水中之阳,上交于心。阴阳交媾,而水火互根矣。 白通汤虽能宣通上下之阳,但必须加猪胆汁或童便乃能入阴。 潜阳丹西砂一两姜汁炒附子八钱龟板二钱甘草五钱 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

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附子、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化阳。龟板得水之精气而生,至阴之物,有通阴助阳之力,能引阳入阴,与童便、猪胆汁有异曲同工之妙。 封髓丹黄柏一两,砂仁七钱,炙甘草三钱。 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 故整个方子的格局是交通阴阳,引阳入阴,纳气归肾。 潜阳丹有附子之燥烈,封髓丹有黄柏之苦寒,一潜一封,真阳难飞,交替服用,既无附子之燥烈,又无黄柏之苦寒,岂不妙哉! 桂枝汤 桂枝九钱白芍六钱甘草六钱〔炙〕生姜九钱大枣十二枚 桂枝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化阳。芍药之苦平,合甘草之甘平,苦与甘合,苦甘化阴。阴阳合化,协于中和,二气流通.

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

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 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方证药证研究(转 贴)(2011-01-24 17:30:55) 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 摘要:探讨扶阳学术,离不开姜桂附,尤其离不开附子。本文总结了历代医家尤其是扶阳派应用附子的规律,作者从临证实践探讨附子的应用指征,配伍原则等,对附子的运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善用姜桂附,是扶阳派的标志,探讨扶阳学术,离不开姜桂附,尤其离不开附子。明?张景岳将附子、人参、熟地与大黄列为“药中四维”,“礼、义、廉、耻”,古为国之四维,意为立国安邦之要,药中四维,即治病保命之要药。但附子大热,药性竣烈,并且有毒,应用不无顾忌。如何安全有效的运用附子,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用,就必须熟练掌握附子的药性、应用指征、配伍原则、服用剂量、煎煮方法、毒性及应对方法等:「1」 1附子的药性 《神农本草经》:附子气味辛温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

膝病不能行步。 金?刘完素:附子大辛大热、气厚味薄,---无所不至,为诸经引用之药。《素问病机原病式》 金?朱丹溪:气虚热甚者,稍用附子,以行参芪,肥人多湿,亦宜少加附子以行经。《丹溪心法》 金?王好古:附子能导虚热下行,以除冷病,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汤液本草》 元?吴绶:附子乃阴症要药,伤寒及一切阴寒急症,急须用之,若待阴极阳竭而用之,已迟矣。舍参、附不用,将何以救之?《伤寒蕴要》 明?戴原礼: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枝则补命门。《证治要诀》 明?李时珍:乌附毒药,非病危不用,而补药中少加引导,其功甚捷。 明?虞抟: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追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走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去在里之冷湿。《医学正传》 明?缪仲醇:附子性走而不守,入补气药则温中,入补血药则强阴,并能搜逐风湿,为百病之长。《本草经疏》 明?倪朱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 1.阴阳的基本含义 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的内涵: (1)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 (2)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如天地、日月、上下、内外等。 阴阳和矛盾的关系 阴阳说明的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相对性: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比较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事物阴阳属性也会变化。 (2)绝对性:当对立面固定不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阳 阴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一体观 2.阴阳对立制约 3.阴阳互根互用 4.阴阳交感互藏

5.阴阳消长 6.阴阳转化 7.阴阳的自和平衡 1.阴阳一体观 含义: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表现: ①阴阳虽然对立,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②统一体中的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③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 2.对立制约 含义: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举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3.互根互用 含义: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又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举例:“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4.交感互藏 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 5.阴阳消长 消长含义:阴阳双方数量或比例上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学扶阳医学 循火神之路 中

学扶阳医学,循火神之路(中)(接上篇) 三、医易互通学张景岳在《类经附翼》中指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岂非医易互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从中可知,医易是互通的,从《内经》中我们可以看到是如何应用易医互通经典的着作,从《内经》降世以来,除《伤寒论》曾经融汇了易医互通为一体之外,后世的医着虽然大量的谈到了医易互通之理,但在用的方面,却缺乏行之有效的紧密结合,使中医学的“道”与“术”无法紧密地结合起来,更无法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就连张景岳这样的临床大家,也无法完成这一系列的临床应用思路,后世医家虽然探索者不乏名仁志士,但多数医易互通结合者多处于水火难于交融汇合一起,仅仅是在理论上说说而已,而在用上更是无从下手,也不谈不上结合与系统的临床运用。在前面我们讲过,扶阳医学在她一开始的时候,就是站在道术合一、医易互通的支点上,指导着扶阳医学道术合一的学术思想体系,即医易互通方面理论与应用实践,并形成独特的脉法药三位一体治病风格,且回归到了仲景时代思维思想的原点。这我们从郑钦安的《医理真传》中就能知道了,其首篇文章就指出“乾坤大旨”,告诉我们扶阳医学是一门医易互通的应用实践学,把道与术紧密结合起来的一门扶阳医学,即医易互通学。扶阳医学是怎样医易互通的呢?这我们要从中华文化哲学思想探求天地人自然观点上,认识我们人类自身上开始。我们来看看郑钦安始祖《医理真传》卷一的坎离卦解,就可以清楚的认识这种思路。郑钦安认为:“人秉在天地之正气而生,此坎离所以为人生立命之极也”(《医理真传·乾坤大旨》)。他的这些观念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来源于他的老师刘沅刘芷唐的槐轩学说,因为“乾为性,坤为命,得

慎对扶阳派重用附子。

这里牵涉到对附子的药性的理解。附子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下品,属于不可长期服用之品。附子走而不守,并不能补益元气,它所起的作用是激发人体储存的元气或者说元阳,有人认为,这种激发作用和激素的作用相类似,都是将人赖以生存的能量提前支取,所以是不可持久的,有危险的。 阳和阴并非完全对立,非此即彼,除阴虚阳虚之外还有阴阳两虚,最为棘手。补阴则阳不足,壮阳则阴不足,而阴不足会导致血不足,壮阳会耗阴动气,导致气血双衰,又反过来引起阳虚,就象燃烧灯心,不加油光加火,最终要烧光光的。故畏寒之症不可一概以阳虚而论。伤寒论中有四逆散,也是治疗手脚怕冷的,其中并无壮阳之药物。即使阳虚,也分很多档次,重症才用附子。还有阳和汤,就用麻黄肉桂,不用附子,临床效果还是不错的。桂枝汤其实也是补阳的。我觉得火神派有点走火入魔的味道,动不动就是几十克附子,非常人可以承受,一病一方,因人而异为好 本品具有镇痛作用,临床上用于缓解癌痛,尤其适用于消化系统癌痛;外用时能麻痹周围神经末梢,产生局部麻醉和镇痛作用;有消炎作用,本品毒性极大,能兴奋麻痹感觉神经和中枢神经,兴奋麻痹胆碱能神经和呼吸中枢,兴奋心脏迷走神经,直接毒害心肌细胞。还有发汗作用 伤寒重温阳,也多用白虎清气,承气急下救阴 温病重护阴,也要生脉饮,参附汤,四逆汤回阳救逆

自东汉伤寒论后,一些医生学艺不精一味重温阳。 到宋金元时期始觉不能太过温燥,刘河间“六气皆从火化”,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注重滋阴降火,后来者不精通学习,一味苦寒,又太过了。 到明之后,张景岳等又纠正那些盲目尊崇刘河间,朱丹溪等人的错误,注重温补。 到清中期,又有叶天士,吴鞠通纠正那些盲目温补者,重竖温病派旗帜。 名家们都没错,错的是那些一味推崇某个单一学派,却不能全面,系统学习,学得一鳞半爪就认为练就屠龙技。 最近看叶案,虽以自拟方为主,但伤寒论中的桂枝汤,栀子豉汤,半夏泻心汤,白虎汤,麻杏石甘汤,旋覆代赭汤,黄芩汤,真武汤,乌梅丸,炙甘草汤,苓桂术甘汤,麦门冬汤,肾气丸,甘麦大枣汤等都常加减应用。 扶阳,最怕那些——画虎不成反类犬,动辄附子60,120克,把某某名家的个别病案当成金科玉律,能不出问题吗? 附子的用量与煎法 张仲景用附子分生、熟,生者用于回阳救逆如:四逆汤、白通汤,炮者用于温阳扶阳、散寒除湿,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附子汤等。考其用量,一般用一枚,甚者二枚,最多为三枚,按一枚20-25计算,大约在80左右,而扶阳派诸家用附子则多为大剂量,甚者超大剂量,郑钦安、吴佩衡、卢铸之、卢崇汉、范中林、李可等常用量都在30

我是怎样跟师学习扶阳医学的——桂枝法大起底(五)

我是怎样跟师学习扶阳医学的——桂枝法大起底(五) @火神门按:扶阳流进你的心田,温暖留在我们心间。今天是个伟大的日子,摘下星星送给你,拽下月亮送给你,桂枝法大起底(五)送给你,让月亮每天为你升起,让我们每天为你加油。 中天皓月明世界,遍地笙歌乐团圆。从本次月圆时开始,火神门人将好事不断!送一个圆圆的饼,献一颗圆圆的心,寄一份圆圆的情,圆一个圆圆的梦。有一种幸福和期盼凝在月光中,待我们十月十日弟子班相聚时一同守望。明月本无价,人间皆有情,愿你的生活就像中秋的月亮,团团圆圆!愿您和您的家人健康永远!彭重善临证心法之桂枝法系列 15、治湿疹皮疹之法 【组成】: 桂枝、茅术、小茴香、甘草、生姜。蛇床子、地肤子、香白芷、花椒、茯神(苍耳子、陈艾)。 【方解】: 本法在桂枝基本法二(即疏肝醒脾法)基础上(未用淫羊藿),加蛇床子、地肤子、香白芷、花椒、茯神。 蛇床子气平味辛,引血润燥,清肌腠中之燥湿,解皮肤之风

痒。地肤子化皮肤中之垢浊,消肌腠中之凝瘀,开太阳、阳明通达之路。白芷辛香之品,入肺络而通皮毛,化清中之浊,清阴中之秽,凡气血中有留污,瘀积肌表肌腠之滞,皆可化之。三者联袂而用,开太阳阳明之道路,皮肤肌腠鬼门皆开,瘀滞肌表肌腠之邪浊污秽,随太阳而化之汗,随阳明大肠降为便而出;借花椒之开通阴阳之性,但凡内外纤维之空穴之处,其邪气污浊均经其内服外洗而消之。更借茯神宁心神而导湿浊分化,一切皮肤肌腠非常人之物皆能随阴阳运行,渐渐化为乌有矣。 【应用要点】: 此法指皮疹、白屑风、湿疹及皮肤上生籽籽(痤疮),周身发痒之病。病重者,或服数剂未愈者。可加用陈艾、苍耳子。苍耳子不用多服,易令人呕吐或不适。甘草宜生用。 16、去湿通经治痹法 【组成】: 桂枝、茅术、小茴香、炙甘草、生姜、(淫羊藿)。威灵仙、羌活、松节、茯苓、全葱。 【方解】: 本法在桂枝基本法二(即疏肝醒脾法)基础上,加灵仙根、松节、羌活、茯苓、全葱。 威灵仙以根最佳,微苦微辛,擅于通行十二经络。与松节同

卢崇汉验案三则

卢崇汉验案三则 卢崇汉验案三则- 天地斯人的日志- 网易博客中医药导报2008年第9期 卢崇汉验案三则 马宇 (北京同仁堂成都高升桥店,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分析卢崇汉先生三则病案的立方用药之妙,阐述扶阳的临床特点。 [关键词]火神;用药特色;主体思想 卢崇汉先生系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师承祖父卢铸之,他17岁悬壶蓉城,19岁已有名气,临床善用姜桂附。如今年过6旬,是四川扶阳派领军人物,有“火神”之称,现举其医案三则,以供同仁窥其一斑。 案一:黄XX男74岁成都人 2006/6/26(录自《扶阳讲记》)[1] 西医诊断: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主诉:动则自汗,不欲饮食,二便不调。 四诊:舌淡红、苔白腻罩黄,脉沉缓。

处方:制附片75g、白术15g、杭巴戟20g、菟丝子20g、白晒参10g、黄芪50g、砂仁15g、木蝴蝶20g、阿胶20g、肉苁蓉20g、枸杞20g、炒麦芽20g、潞党参30g、炙甘草5g、生姜60g,6付水煎,每日1付。 (按):卢师辨证为脾阳不振,方中重用附片、白术、砂仁、麦芽、生姜扶萎顿之脾阳;晒参、黄芪、党参益气;阿胶补血;苁蓉、巴戟、枸杞、菟丝子滋阴强肾;木蝴蝶是卢师常用之药,疏肝解郁、兼有升血的功。大剂量附片扶阳,通行十二经,以散寒凝、温阴血。 复诊:面色白光白,脉仍沉缓。宗上方加减:去麦芽,加山茱萸15g。6付水煎。 再诊:服上方,觉体力佳,自买上方3周付数,自汗止,胃口正常,二便转好,但乃失眠、多痰。 2006/11/27诊:西医检查血色素上升至11.7g/dL。 处方:潞党参30g、生白术15g、杭巴戟25g、菟丝子20g、黄芪50g、山茱萸20g、生晒参10g、东阿胶20g、春砂仁15g、生龙骨牡蛎各30g、杞果20g、炙甘草5g,12付,每日1付。 2007/01/09诊:身体佳,去外地旅游,归来后,失眠、大便不畅。

扶阳派主要药方

扶阳派主要药方 四逆汤 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五钱甘草二两炙 辛甘化阳,纯阳无阴,乃回阳之方。主治纯阴之病。 古人云:“热不过附子”,可知附子是一团烈火也。凡人一身,全赖一团真火,真火欲绝,故病见纯阴。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用之以为君。又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荡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性命立复,故曰回阳。阳气既回,若无土覆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之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 白通汤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葱白四根 白通汤一方,乃回阳之方,亦交水火之方也。夫生附子大热纯阳,补先天之火种,佐干姜以温中焦之土气,而调和上下。葱白一物,能引离中之阴,下交于肾,生附子又能启水中之阳,上交于心。阴阳交媾,而水火互根矣。 白通汤虽能宣通上下之阳,但必须加猪胆汁或童便乃能入阴。 潜阳丹西砂一两姜汁炒附子八钱龟板二钱甘草五钱 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

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附子、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化阳。龟板得水之精气而生,至阴之物,有通阴助阳之力,能引阳入阴,与童便、猪胆汁有异曲同工之妙。 封髓丹黄柏一两,砂仁七钱,炙甘草三钱。 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 故整个方子的格局是交通阴阳,引阳入阴,纳气归肾。 潜阳丹有附子之燥烈,封髓丹有黄柏之苦寒,一潜一封,真阳难飞,交替服用,既无附子之燥烈,又无黄柏之苦寒,岂不妙哉! 桂枝汤 桂枝九钱白芍六钱甘草六钱〔炙〕生姜九钱大枣十二枚 桂枝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化阳。芍药之苦平,合甘草之甘平,苦与甘合,苦甘化阴。阴阳合化,协于中和,二气流通.

论扶阳医学(一)

论扶阳医学(一) 1扶阳医学的特点扶阳医学是扶助保护治理阳气的医学,是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主张:“人身立命以火立极,治病立法,以火消阴,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并以:“以极为归、坎离既济、水土合德”为治疗宗旨。其立法都是围绕阳气的生、长、收、藏而设。扶阳医学的医理法脉与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套纵深战术,更是一套迂回战术,既能全局战略,又能具体战术,还能预见疾病的走向,章法次第了然于胸。扶阳医学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医学的传承与发展,其理论皆源于经典之理,如《易经》《内经》《伤寒》。其历史代表人物都精通儒释道。扶阳医学传承历经200来年,经过几代人的潜心深入探索研究实践和体悟,历尽艰辛,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和一套纯正深高的医学思想理论。其理脉法药方紧密相连,是一套完整的、经得起历史反复实践、反复验证的理脉法药方体系。其脉:总取候阴阳气血虚实;分部浮取候腑,沉取候脏,左尺沉取至骨候肾,此脉决定立法大局,尤其重要。其法:桂枝法、附子法、非附桂法,三大立法体系,每法都有法中法,法变法,以法统药。其药:常用药只有近百种,其药性味多为辛温甘平,很少用到寒凉克罚药。脉法药三位一体,紧密相连。其治病由表及里,次第分明,层层章法,步

步规矩;药味精准,药纯理深;法有章法,法无定法;法随证变,法定药随;病解灵法,法解灵方。必须懂其理,明其脉,才能定其法,法定药随,详其药,而出其方,以法统方。解决了千百年来背方、套方的约束,使中医史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扶阳医学是治病防病延年益寿的医学,因扶阳医学是以扶阳护正为要,肾阳肾气充足,正气旺盛,人的免疫力、抗病力、康复功能就强,就可以有效控制和预防疾病的发生,而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同时扶阳医学亦是优生优育的医学,因肾主生殖生长发育,而扶阳医学就是以坎立极,重点以强壮肾阳,填补肾精为要,它抓住了人体生命生殖之本。从根本上真正做到了未病先防。2扶阳医学的理论与基本立法渊源扶阳医学的理论源于《周易》《内经》《伤寒》等经典之理。《周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大哉坤元,万 物资生,乃顺承天。”“天行健,自强不息,地势坤,厚德载物”。乾为阳,坤为阴,阳主阴从。它强调了“阳”在万物生命活动当中是居主导地位的,“阴”则属于从属地位。《乾凿度》:“气者生之充也”“夫有形者生于无形”。这说明阳气是我们机体化生四肢百骸的原动力,扶阳医学就是主张扶阳抑阴、阳主阴从。《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真气”是先天赋予人的真元之气,真阳也,明确指出了保存了真阳之气,使其有序地正常运行,才能达到不生病这样的生命境界。《内经》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

扶阳派主要药方

扶阳派主要药方?? 四逆汤 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五钱甘草二两炙 辛甘化阳,纯阳无阴,乃回阳之方。主治纯阴之病。 古人云:“热不过附子”,可知附子是一团烈火也。凡人一身,全赖一团真火,真火欲绝,故病见纯阴。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用之以为君。又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荡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性命立复,故曰回阳。阳气既回,若无土覆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之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 白通汤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葱白四根 白通汤一方,乃回阳之方,亦交水火之方也。夫生附子大热纯阳,补先天之火种,佐干姜以温中焦之土气,而调和上下。葱白一物,能引离中之阴,下交于肾,生附子又能启水中之阳,上交于心。阴阳交媾,而水火互根矣。 白通汤虽能宣通上下之阳,但必须加猪胆汁或童便乃能入阴。 潜阳丹西砂一两姜汁炒附子八钱龟板二钱甘草五钱 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附子、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化阳。龟板得水之精气而生,至阴之物,有通阴助阳之力,能引阳入阴,与童便、猪胆汁有异曲同工之妙。 封髓丹黄柏一两,砂仁七钱,炙甘草三钱。 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 故整个方子的格局是交通阴阳,引阳入阴,纳气归肾。 潜阳丹有附子之燥烈,封髓丹有黄柏之苦寒,一潜一封,真阳难飞,交替服用,既无附子之燥烈,又无黄柏之苦寒,岂不妙哉! 桂枝汤 桂枝九钱白芍六钱甘草六钱〔炙〕生姜九钱大枣十二枚 桂枝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化阳。芍药之苦平,合甘草之甘平,苦与甘合,苦甘化阴。阴阳合化,协于中和,二气流通. 生姜、大枣,引药也,将交通之力引向荣卫,故整个方子的格局是交通荣卫。对照一览表

学扶阳医学,循火神之路(中)

学扶阳医学,循火神之路(中) (接上篇) 三、医易互通学张景岳在《类经附翼》中指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岂非医易互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从中可知,医易是互通的,从《内经》中我们可以看到是如何应用易医互通经典的著作,从《内经》降世以来,除《伤寒论》曾经融汇了易医互通为一体之外,后世的医著虽然大量的谈到了医易互通之理,但在用的方面,却缺乏行之有效的紧密结合,使中医学的“道”与“术”无法紧密地结合起来,更无法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就连张景岳这样的临床大家,也无法完成这一系列的临床应用思路,后世医家虽然探索者不乏名仁志士,但多数医易互通结合者多处于水火难于交融汇合一起,仅仅是在理论上说说而已,而在用上更是无从下手,也不谈不上结合与系统的临床运用。在前面我们讲过,扶阳医学在她一开始的时候,就是站在道术合一、医易互通的支点上,指导着扶阳医学道术合一的学术思想体系,即医易互通方面理论与应用实践,并形成独特的脉法药三位一体治病风格,且回归到了仲景时代思维思想的原点。这我们从郑钦安的《医理真传》中就能知道了,其首篇文章就指出“乾坤大旨”,告诉我们扶阳医学是一门医易互通的应用实践学,把道与术紧密结合起来的

一门扶阳医学,即医易互通学。扶阳医学是怎样医易互通的呢?这我们要从中华文化哲学思想探求天地人自然观点上,认识我们人类自身上开始。我们来看看郑钦安始祖《医理真传》卷一的坎离卦解,就可以清楚的认识这种思路。郑钦安认为:“人秉在天地之正气而生,此坎离所以为人生立命之极也”(《医理真传·乾坤大旨》)。他的这些观念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来源于他的老师刘沅刘芷唐的槐轩学说,因为“乾为性,坤为命,得天地之正气者惟人”(《拾余四种》),这个正气,就是“浩然正气”,就是“乾元之气寄于人身者”(《中庸恒解》),此气就是阳气,就是坎中一阳,这就是人之生命的根本。这就把人体的阳气,提高到了生命层次上来认识,为扶阳医学理念找到了哲学与医学思想之源头,从天人合一的最高点——即人的生命状态上,为立命而重视阳气、扶助阳气。先天为乾坤,后天为坎离,乾坤为体,坎离为用。所以郑钦安说到:“坎中真阳,肇自乾元,一也;离中真阴,肇自坤元,二也。一而二,二而一,彼此为其根,有夫妇之义。故子时一阳发动,起真水上交于心,午时一阴初生,降心火下交于肾,一升一降,往来不穷,性命于是乎立”(《医理真传·离卦解》)。郑钦安亲传弟子卢铸之,也一脉相承地继承了这一学术思想,他认为:“坎中之阳,火也;离中之阴,水也,水火互为其根,其实皆在坎中一阳也,为人生立命之根也”(《扶阳论坛·6》)。扶阳医学理论认为,人身先

【真传一刻】第104期:毛小妹-视觉中医的时代

【真传一刻】第104期:毛小妹-视觉中医的时代 真传一刻:十五分钟内读完的中医真传!1.及时获悉全国名师在线讲课通知; 2.第一时间获取名师讲课完整译文; 3.自动保存听课记录方便您的学习!讲者简介毛小妹毛小妹,医学博士,执业于美国纽约长岛白羽医馆,加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班教授,世界中医运气学会会长(美国),全美华裔中医师联合总会学术部理事。 自幼随父母学习中医,是第四代中医传人。1984年毕业于广州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医疗系本科,2003年6月获美国利伯地大学东方医学博士学位。留校任助教,并在附属南方医院耳鼻喉科任住院医师。2000年就读美国利伯地大学东方医学哲学院,2003年6月获博士学位。自1999年至今与丈夫白贵敦医师一起执业于美国纽约长岛白羽医馆。兼任中国湖南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加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佛罗里达州大西洋中医药学院博士班导师。2009年创建世界中医五运六气学会,任会长。自学《黄帝内经》及《伤寒论》等经典,对五运六气理论情有独钟,14年探索发现运气理论在中医临床的应用。2006年拜田合禄教授为师,2009年拜王凤麟为师,学习奇门遁甲、大六壬、道家法术及针法等。2011年被马俊明师傅收为佛学弟子,

传授一生之感悟“人体靈轮亮子说”。2012年被杨力教授收为第一大弟子。 颜大夫推荐 “中医必须要有自己理论体系指导下的仪器,才能做出主观加客观的评估,对气血的表达有一个把握,而不是等到疾病出现才去进行治疗。有了这些客观的东西后,我们看见的就不是病,而是人体的环境。”毛小妹老师提出的“视觉中医时代”把传统中医五运六气理论与现代前沿科技相结合,将中医诊断客观化的同时指导防治未病之病,为中医现代化方向做出积极探索。未来医学是中医的时代,愿与同道共勉。 录音原文翻译稿 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叫毛小妹,现在在纽约,今天讲的是视觉中医的时代。 一、未来医学是中医的时代 现在的医学已经转型,从以治疗为主向关注及保持健康的方向转变。但是西医现有的先进仪器并不能很早期地发现一些疾病,比如说肝癌,肺癌,一般发现时已经是晚期。为什么会这样呢?西医的理念建立在找病,所有的仪器都是为了找病的目标去服务的,所有的化验检查也是一个大群体的平均值,它是治疗疾病的医学。其实体温、白细胞、红细胞等,有些人可能本身就会偏低一点或者偏高一点。这些指标稍微有些不正常,人们就会紧张,医生采用药物来干涉,把你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