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我国储能产业步入规模化高速发展快车道

我国储能产业步入规模化高速发展快车道

我国储能产业步入规模化高速发展快车道

4月14日,2021年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在北京召开。峰会发布《2021年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35.6吉瓦,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18.6%,同比增长9.8%,涨幅比2019年同期增长6.2个百分点。2020年新增投运项目中,储能在新能源发电侧中的装机规模最大,超过58万千瓦,同比增长438%。近年来,我国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在已投运的储能项目中,抽水蓄能累计装机规模最大,为31.79吉瓦,同比增长4.9%;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位列第二,为326.92万千瓦,同比增长91.2%。在各类电化学储能技术中,锂离子电池的累计装机规模最大,为290.24万千瓦。从全球范围看,截至2020年底,全球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191.1吉瓦,同比增长3.4%。其中,抽水蓄能累计装机172.5吉瓦,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14.2吉瓦。电化学储能和锂离子电池的累计规模均首次突破10吉瓦大关。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下半年,电化学储能项目装机规模再次刷新单年新增规模记录,达到4.7吉瓦,超过2019年新增投运规模的1.6倍。当前,中国、美国和欧洲占据2020年全球储能市场主导地位,三者合计占全球新增投运总规模的86%,并且各自新增投运规模均突破吉瓦大关。《白皮书》显示,储能产业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资本的关注,2020年,国内与储能相关的投融资金额约在74亿元左右。2020年,我国储能产业的发展虽然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但基于产业内生动力、外部政策以及碳中和目标等利好因素多重驱动,储能装机逆势大幅增长,如期步入规模化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白皮书》分物理储能、熔融盐储热、电化学储能三类,对“十四五”储能技术的发展做出预测。物理储能“十四五”将迎来加速发展期。作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调节工具,抽水蓄能将迎更快发展;具备大容量、长寿命和高安全性等优势的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未来应用空间巨大;作为高效储能技术代表的飞轮储能开始更多参与到石油钻井、轨道交通、UPS备用电源等领域,在汽车领域也将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熔融盐储热示范项目加紧落地。随着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加速,多种能源高度协同发展的趋势日渐清晰,成本进一步下降且灵活可调的光热发电电源或将在多能互补及综合能源基地项目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电化学储能重启高速增长,将呈规模化发展大势。基于保守场景,电化学储能累计规模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57.4%,市场将呈现稳步、快速增长的趋势。基于理想场景,2021年市场累计规模将达661.48万千瓦;随着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如果未来两年能有稳定的盈利模式保驾护航,2024年和2025年将再形成一轮高增长,累计规模分别达到32.7吉瓦和55.9吉瓦。

我国储能产业步入规模化高速发展快车道

我国储能产业步入规模化高速发展快车道 4月14日,2021年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在北京召开。峰会发布《2021年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35.6吉瓦,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18.6%,同比增长9.8%,涨幅比2019年同期增长6.2个百分点。2020年新增投运项目中,储能在新能源发电侧中的装机规模最大,超过58万千瓦,同比增长438%。近年来,我国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在已投运的储能项目中,抽水蓄能累计装机规模最大,为31.79吉瓦,同比增长4.9%;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位列第二,为326.92万千瓦,同比增长91.2%。在各类电化学储能技术中,锂离子电池的累计装机规模最大,为290.24万千瓦。从全球范围看,截至2020年底,全球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191.1吉瓦,同比增长3.4%。其中,抽水蓄能累计装机172.5吉瓦,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14.2吉瓦。电化学储能和锂离子电池的累计规模均首次突破10吉瓦大关。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下半年,电化学储能项目装机规模再次刷新单年新增规模记录,达到4.7吉瓦,超过2019年新增投运规模的1.6倍。当前,中国、美国和欧洲占据2020年全球储能市场主导地位,三者合计占全球新增投运总规模的86%,并且各自新增投运规模均突破吉瓦大关。《白皮书》显示,储能产业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资本的关注,2020年,国内与储能相关的投融资金额约在74亿元左右。2020年,我国储能产业的发展虽然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但基于产业内生动力、外部政策以及碳中和目标等利好因素多重驱动,储能装机逆势大幅增长,如期步入规模化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白皮书》分物理储能、熔融盐储热、电化学储能三类,对“十四五”储能技术的发展做出预测。物理储能“十四五”将迎来加速发展期。作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调节工具,抽水蓄能将迎更快发展;具备大容量、长寿命和高安全性等优势的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未来应用空间巨大;作为高效储能技术代表的飞轮储能开始更多参与到石油钻井、轨道交通、UPS备用电源等领域,在汽车领域也将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熔融盐储热示范项目加紧落地。随着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加速,多种能源高度协同发展的趋势日渐清晰,成本进一步下降且灵活可调的光热发电电源或将在多能互补及综合能源基地项目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电化学储能重启高速增长,将呈规模化发展大势。基于保守场景,电化学储能累计规模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57.4%,市场将呈现稳步、快速增长的趋势。基于理想场景,2021年市场累计规模将达661.48万千瓦;随着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如果未来两年能有稳定的盈利模式保驾护航,2024年和2025年将再形成一轮高增长,累计规模分别达到32.7吉瓦和55.9吉瓦。

能源发展回顾与展望(2022)——储能氢能产业快速发展

能源发展回顾与展望(2022)——储能氢能 产业快速发展 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标准规范进一步健全,多个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建成投产,储能领域高层次人才加快培养……(作者:罗曼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一、政策与大事 1.《“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发布为加快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规模化发展,2022年1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方案》聚焦六大方向,明确了“十四五”期间的重点任务:一是注重系统性谋划储能技术创新;二是强化示范引领带动产业发展;三是以规模化发展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四是强调以体制机制促进市场化发展;五是着力健全新型储能管理体系;六是推进国际合作提升竞争优势。相较于2021年印发的《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储能发展目标和细化重点任务,提升规划落实的可操作性,旨在把握“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的战略窗口期,加快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保障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顺利开局。 2.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出台为促进氢能产业规范有序高质量发展,2022年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规划》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氢能清洁低碳特点,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同时,明确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规划》提出了氢能产业发展基本原则和氢能产业发展各阶段目标,明确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万~200万吨/年。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到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明显提升。《规划》统筹谋划、整体布局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是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N”之一,既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也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3.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标准规范进一步健全2022年4月,《电化学储能电站应急演练规程》《电化学储能电站危险源辨识技术导则》《电化学储能电站生产安全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三项国家标准征求意见。文件适用于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铅酸/铅碳电池、液流电池、燃料电池等类型的电化学储能电站,包括电化学储能电站生产安全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程序和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与现场处置方案编制的技术、电化学储能电站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的计划、准备、实施、评估总结和持续改进等内容和要求。4月26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印发《关于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的通知》,要求从高度重视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规划设计安全管理、做好电化学储能电站设备选型、严格电化学储能电站施工验收、严格电化学储能电站并网验收、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运行维护安全管理、提升电化学储能电站应急消防处置能力等七个方面进一步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11月18日,工信部编制的《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国家标准征求意见。文件适用于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并规定了应用于最大直流电压不超过1500V的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的安全要求,以及试验方法。 4.新型储能参与市场相关机制不断完善2022年5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印发的《关于进

智研咨询发布:2023年中国储能电池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智研咨询发布:2023年中国储能电池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一、产业链:原材料供应产能持续扩大,市场需求增长前景可观 储能电池的上游是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四大电池材料和相关设备,中游则是储能电池生产及储能系统集成。随着新能源产业的火热发展,四大电池核心材料也飞速发展,出货量均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新能源发电的装机容量在我国电力结构中的占比持续提升,将拉动储能电池需求持续上涨。 二、发展现状:储能电池出货量高速增长,企业竞争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我国储能电池的出货量也实现高速增长,2023年上半年出货量为87GWh,较2022年同期增长67%。近年来,我国企业不断加大储能电池领域的研究投入,在相关技术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缩小了磷酸铁锂电池性能与三元材料电池性能的差距,磷酸铁锂的市场需求迅速增多。宁德时代是我国储能电池行业的龙头企

业,其出货量远超其他企业。 三、企业分析:营业收入持续上涨,储能电池毛利率回升 宁德时代是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创新科技公司,随着风光电市场的火热发展,储能电池需求持续增长,宁德时代也加大了储能电池业务的开发力度,储能电池系统营业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也有所上涨。2023年上半年,宁德时代的储能电池系统营收继续上涨,同期毛利率也回升至21.32%。 四、发展趋势:储能电池需求持续增长,国内外市场开发同步推进 近年来我国大型风光电项目陆续开工建设,随着项目的投产运行,储能需求将继续释放,我国储能电池需求持续旺盛。目前,我国储能电池的发展拥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活力满满的市场需求,推动储能电池企业积极扩产。随着供给产能的持续增长,我国储能电池市场供应充足,将推动企业加快海外市场的开发。 关键词:储能电池产业链发展现状企业分析发展趋势 一、产业链:原材料供应产能持续扩大,市场需求增长前景可观 传统的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化石能源供应紧张问题越来越突出,新能源的开发成为人们缓解能源紧张问题的重要手段。但是,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的电力供应存在不稳定、不连续的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储能技术将电能集中储存,然后实现稳定释放。目前,储能技术分为

中国储能产业化发展历程

中国储能产业化发展历程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储能技术作为一种能够提供可持续、高效、清洁能源的手段,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也意识到了储能技术在能源领域的重要性,于是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储能产业化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 中国储能产业的起步阶段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在这个阶段,中国开始关注储能技术的发展,并进行了一些基础研究和试验。此时,储能技术主要应用于电力系统的调度和储备能源等方面。然而,由于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的限制,储能产业的发展还比较缓慢,没有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的趋势。 第二阶段:起步阶段(21世纪初) 进入21世纪初,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储能技术的发展,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储能产业的发展。2006年,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储能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发展储能产业的目标和措施。此后,中国政府在财政支持、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等方面给予了储能产业以大力支持。同时,中国企业也开始积极投入到储能领域的研发和生产中。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008年-2015年)

由于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投入,中国储能产业在2008年至2015年期间实现了快速发展。中国储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储能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这一阶段,中国储能产业出现了多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这些企业在储能电池、储能系统和应用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推动了中国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四阶段:产业升级阶段(2016年至今) 进入2016年以后,中国储能产业进入了产业升级阶段。中国政府提出了“储能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了对储能产业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引导下,中国储能产业开始向高端、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储能技术也逐渐从传统的储能电池向超级电容器、氢能储存等新兴技术转变。此外,中国还加强了与国际储能领域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技术交流,为中国储能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支持。 总结: 中国储能产业化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产业升级阶段。在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投入下,中国储能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储能产业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面临着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挑战。因此,中国储能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继续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大市场推广力度,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实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储能产业链发展分析

储能产业链发展分析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电网的建设,储能技术和产业逐渐成为能 源领域的热门话题。储能产业链作为储能技术的支撑,对于实现能源存储、调度和平衡具有关键意义。本文将从储能产业链的发展背景、发展现状、挑战和前景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储能产业链发展背景 储能产业链的发展背景与能源转型和电力系统演进密切相关。随着可再生能源 的普及,太阳能和风能等不稳定能源的大规模接入给电力系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如供电的不稳定性、弃能和跨区域输电等问题。储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储能产业链发展现状 储能产业链包括储能技术、储能设备、储能系统和储能服务等环节。目前,国 内储能产业链发展正在快速推进。在储能技术方面,包括电池技术、超级电容技术、新型储能技术等不断突破和创新。储能设备和系统的研发生产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市场上出现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储能设备企业。同时,储能服务作为储能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例如,储能电站的建设和运营管理等服务已经逐渐形成规模。 三、储能产业链发展面临的挑战 虽然储能产业链发展势头良好,但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储能技术的成本仍 然较高,限制了储能市场的发展。其次,缺乏标准化和规模效益也制约了储能产业链的发展。此外,储能设备的维护和安全问题以及储能系统的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存在困难。最后,储能产业链的政策支持和市场规模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储能产业链发展的前景

未来,储能产业链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首先,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和技术进步,储能技术的成本将逐渐下降,推动储能市场的快速拓展。其次,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将进一步推动储能产业链的发展,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机会。此外,储能产业链的发展还将为能源转型和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重要支撑,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 总之,储能产业链作为储能技术的支撑,对于实现能源存储、调度和平衡具有 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储能产业链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然而,储能产业链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将会成为推动能源转型和电力系统演进的重要力量。未来,政府、企业和相关研究机构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储能产业链的创新和发展,为能源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促进储能产业集聚发展的措施

促进储能产业集聚发展的措施 一、政策支持措施 为了促进储能产业的集聚发展,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措施。首先,可以加大对储能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其次,可以制定有利于储能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减免企业税负,降低储能设备的成本。同时,还可以建立储能产业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强对储能产业的市场监管,制定相关的规范和标准,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产学研合作 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需要多方面的支持,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应加强合作,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政府可以出台政策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储能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同时,政府还可以建立储能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加强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储能技术的水平和应用能力。 三、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是储能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政府可以出台政策鼓励高校开设储能相关专业,培养储能技术和管理人才。同时,还可以建立储能产业人才培训基地,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和技术交流平台。此

外,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储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华工作,提升国内储能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四、加强国际合作 储能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在技术、市场、政策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政府可以积极参与国际储能组织和合作机制,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分享经验和资源,推动储能技术的全球推广和应用。同时,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储能项目和合作,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国内储能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要促进储能产业的集聚发展,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国际合作等。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够推动储能产业的健康发展,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蓝皮书

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蓝皮书 摘要: 一、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背景 1.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 2.传统储能方式的局限性 3.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二、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现状 1.新型储能技术的种类及特点 2.新型储能产业的市场规模 3.新型储能产业的政策支持 三、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趋势 1.新型储能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2.新型储能产业的跨界融合 3.新型储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建议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2.加强新型储能技术研发与创新 3.推动新型储能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 正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传统储能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新型储能产业应运而生,逐渐成为全球能源产

业的新热点。 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国内外环境的推动。首先,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以扶持。其次,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为新型储能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此外,新型储能技术的不断创新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当前,新型储能产业的市场规模正在逐步扩大。各种新型储能技术如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不断涌现,并在电力、交通、家庭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在市场规模、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我国新型储能产业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新型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其次,新型储能产业的协同发展不足,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圈。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同时,加强新型储能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储能即服务”金风科技锚定储能市场未来需求方向

“储能即服务”金风科技锚定储能市场未来需求方向 近日,“2023第二届中国(江苏)新能源+储能产业发展大会”在南京举办。金风零 碳智慧储能事业部总监宋万广发表“国内大储市场需求进阶,储能即服务”主题演讲,于行业内首次提出“三电服务”理念,即未来在安全高效储能系统的基础上,储能市 场比拼的是“电力交易服务、电网辅助服务、电站运维服务”,引发行业热议。 当前,储能市场扩张进入快车道。过去三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实现了“三级跳”,截至2023年底,中国储能功率规模突破10GW,能量规模突破20GWh。然而,近年来建设投运的储能利用率普遍偏低,没有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相应的价值,这一现象引起了储能行业、电网系统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关注。 2023年以来,各省区纷纷出台政策引导储能电站利用率提升,如新疆、内蒙、河 南都引导具备条件的站内配建储能转为独立储能,以便电网调用,提升储能利用率;同时新疆、宁夏、贵州、广西等省份,则从年度最低调用次数上为储能电站做出承诺,保障电站收益。宋万广表示,积极的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的完善,将推动储能市场快速步入高质量发展。 “三电服务”将成未来储能市场关键需求 当大储市场进阶后,市场的核心需求也从设备本身发生了转移。宋万广认为,客户需要的不仅是储能设备,更重要的是能让设备发挥价值的服务。“一车煤放在小区 楼下并不能自己发热,而工作人员将其运到锅炉房点燃才能为居民供暖。”因为有 了服务,资源才产生了价值。这即是金风零碳的储能业务理念,“储能即服务”。 本次会议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储能市场“三电服务”概念。即电力交易服务、电 网辅助服务、电站运维服务。宋万广认为,储能本质上是通过电量吞吐实现自身价值,影响收益的两个点是全生命周期放出电量和度电收益。在电力交易中,同样充放一度电,精确判定充放时机进行电力交易对于电站的收益影响很大;在电网辅助中,储能电站业主需要电站支持参与调峰、调频、黑启动、紧急备用等服务,从而获取收益;而电网需要的是储能电站具备辅助电网实现稳压、稳频、稳网的基础服务能力;而电站运维方面,由于当前储能设备利用率低,用户感受较浅,但未来随着储能产品应用的的逐步深入,这方面需求必定受到更多关注。 提升电力交易收益的金风解决方案 为提高储能度电收益,金风零碳自主开发了储能电站电力交易辅助决策平台,在电源侧可实现储能与新能源联合参与电力交易,通过功率预测与电价预测,可精准把控电价峰谷,降低现货交易的风险,提升客户收益。宋万广介绍,金风零碳深度参与山西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在山西服务客户公司20家,应用场站57个。此外, 金风还在山东、辽宁、甘肃等区域实现了场站电力交易的诸多应用案例。截至目前,金风零碳的现货申报超过3万次,累计交易电量超166亿度。 金风零碳电力交易辅助决策平台交互界面

中国储能行业发展现状、全景分析及行业发展趋势

中国储能行业发展现状、全景分析及行业发展趋势一、储能产业成本 储能系统中电池成本占比最高,其次为PCS(储能变流器)、EMS(能量管理系统)和BMS(电池管理系统)。储能系统成本中电池占比最高,达到了60%,其次是PCS、EMS和BMS,占比分别为20%、10%和5%。 中国储能电站行业成本构成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通过对成本的解析可以看出,电池的占比最大,同时技术壁垒相对最高、最成熟,是该产业链中最大的受益者。在PCS领域,因为其技术与与光伏逆变器无本质差别,目前看来较为成熟,先发优势明显,龙头几乎延续了光伏逆变器的的行业地位,竞争格局也比较稳定。BMS行业中存在少数独立的第三方,不过因为BMS需要与电池参数呈现对应关系同时强调算法和芯片能力,预计该环节会被电池龙头企业所占据。EMS是指对电网进行调度,特别是加入储能之后,电网的调度会发生极大的改变并且该环节涉及能源安全存在很高的资质壁垒,

国内尚未市场化,目前国内主要玩家均属国网系。系统集成环节目前专业化程度和技术含量都较低,竞争非常的激烈,差异化的服务是竞争的核心。 储能系统各环节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二、储能行业现状 当前国内外主要运行的储能项目仍以抽水蓄能为主,截止2020年抽水蓄能在全球储能的装机占比高达89.3%,其次则是电化学储能,占比达9.2%,在电化学储能中又以锂离子电池为主,占比高达88.8%。电化学储能从累计值来看虽然不多,不过在2020年新增储能装机中,电化学储能装机占比却高达近 73%,是目前主流的储能装机技术方案。 2020年全球新增储能装机分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通过对多种储能技术的对比与技术成熟度来看,目前电化学储能当中的锂电池储能综合性价比最高,这也是锂电池顺理成章成为当下储能主流方案的主要原因。不过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目前有其300Wh/KG的理论瓶颈,相对氢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极限仍存在不少差距,所以从更长期的角度来看,氢会是储能的最佳方案。所以储能技术方面当下期看锂,远期看氢。 不同储能技术路线对比

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的五大原因

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的五大原因 2023年2月13日,国家能源局在京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提问说“近年来,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请问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刘亚芳称:根据分析,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原因。 一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储能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建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我国能源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风电、光伏发电存在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现有电力系统要接受和消纳大规模高比例波动性强的风电、光伏发电,亟需大力发展各类储能以弥补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能力缺口。 二是支撑技术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为新型储能快速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试行)》《“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电力辅助服务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储能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始终坚持市场主导、政策驱动,强调统筹规划、多元发展,鼓励创新示范、先行先试。随着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和市场环境不断优化,多种示范引领带动效果凸显,新型储能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三是新型储能特性与传统的储能技术形成优势互补,使新型电力

系统构建有更多的选择。较之于传统的抽水蓄能,新型储能选址灵活、建设周期短、响应快速灵活、应用场景多元,与抽水蓄能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在不同的场景中解决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时带来的强随机性、高波动性等问题。 四是技术突破和经济性提高,为新型储能快速发展进一步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国家新型储能技术发展速度不断提升,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大幅提升,安全防控技术和措施不断完善。储能用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较十年前提高了一倍以上,功率密度提升约50%,目前已形成较完备的产业链;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发展迅速。尽管上游原材料价格快速增长,以锂离子电池为主流的储能电池系统成本仍呈下降趋势。新型储能行业整体处于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的过渡阶段,并逐步形成产业化体系。 五是地方政府和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建设新型储能积极性高涨,为新型储能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各地加大新型储能发展研究力度,制定专项规划或者在相关能源规划中明确新型储能发展目标,通过开展省级试点示范、制定补贴政策等方式大力推动新型储能发展。能源企业、社会资本等各种投资主体对于新型储能的投资热情高涨,加快了新型储能项目建设和落地进度。

我国储能行业的现状与竞争力分析

我国储能行业的现状与竞争力分析 储能技术作为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关键支撑,对于我国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 重要意义。储能行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还可以提供电力调峰、保障供电安全等功能。本文将从现状、政策支持和竞争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全面描述我国储能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首先,我国储能行业的现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随着可再生能源规模化的 快速增长,储能技术成为解决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和不可控因素的关键手段。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6.83GW,同比增长 30.1%。其中,大型储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28.9GW,市场份额占到78.5%。此外,我国储能电池领域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广东、江苏、浙江、湖南等地区成为了我国储能电池产业的重要基地。 其次,政策支持是我国储能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 员会、国家能源局等部门的相关政策文件,我国积极推动储能产业创新发展,加大了对储能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投入。例如,《关于促进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明确了储能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政策措施。此外,国家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财政、税收、用地和市场准入等政策,以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企业参与到储能行业的发展中。 储能行业在技术、产业链和市场方面的竞争力不断提升。首先,我国的储能技 术实力不断增强。我国在储能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例如,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逐渐商业化应用,成为全球储能市场的重要供应商。其次,我国在储能产业链上建设不断完善。从储能设备制造、储能电池生产到储能系统集成和运维服务,我国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上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再次,我国的市场需求和潜力巨大,为储能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不断扩大,对于储能设备和服务的需求也将逐渐增长,推动了我国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

储能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储能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储能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引言 储能技术是指将电能、化学能等转变为可使用的能量并储存起来,在需要时进行释放的技术。近年来,由于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和能源结构转型,储能技术成为解决能源供应不稳定的重要手段。本文将分析储能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二、储能产业发展现状 1. 技术研发水平提升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储能技术研发水平不断提升,新型储能技术不断涌现。例如,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氢能储氢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为了提高储能效率和延长储能时间,研究人员还在改进材料和设计,提高储能系统的性能。 2. 储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的不断增加,储能市场需求也不断扩大。据国际清洁能源组织统计,2019年全球储能市场规模达到了206.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5%。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其储能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3.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为了促进储能产业的发展,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例如,美国政府通过税收减免、补贴等方式鼓励储能项目的建设;欧洲联盟也制定了储能发展规划以及相应的资金支持

政策。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储能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补贴和土地政策等方式激励企业投资储能项目。 4. 储能与智能电网的融合 储能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智能电网中的电能平衡问题,提高电网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储能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例如,美国的能源互换计划(V2G)将电动汽车纳入储能系统的一部分,实现了能源的双向流动。 三、储能产业发展趋势 1. 新材料的应用 目前,锂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其成本高、安全性差等问题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因此,未来的储能技术可能会采用新型材料,如固态电池、钾离子电池等。这些新材料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更长的循环寿命和更好的安全性能,有助于提高储能系统的性能。 2. 能量互补和联网 储能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可以通过能量互补和联网的方式进行灵活调度。例如,在电力系统中,分布式储能系统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能量充放电,使得电力系统在不同负荷条件下保持平衡。 3. 超级电容在储能领域的应用 超级电容具有高功率密度、长循环寿命和高效率等优点,逐渐成为储能领域的重要技术。未来,超级电容的应用可能推动储能技术进一步发展,尤其在需要快速充放电的场景中具有较大

储能市场的现状前景和机遇

储能市场的现状前景和机遇 当前,储能行业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能源的大规模并网带来不同时间尺度的电力供需平衡问题,新型储能不仅可促进新能源大规模、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作为能源革命核心技术和战略必争高地,有望形成一个技术含量高、增长潜力大的全新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伴随则近年来相关鼓励政策的加速出台为储能产业大发展铺路,储能产业已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储能大类别上可将储能技术分为物理储能和化学储能。目前,电化学储能系统凭借安装方便灵活、响应速度快、可控性好等特点,可显著提高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电网消纳能力,改善电能质量,平滑电网潮流,降低电力资产投资等优势,在促进电力系统完善、能源转型变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上周以来,先是宁德时代获得美国最大储能订单,随后国轩高科也签署了采购总量最多600MWh的 储能项目。此外,远东股份、中天科技等上市公司均发布公告称,近期都获得了储能订单。随着动力电池企业频繁获得储能订单,储能行业再次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新型储能订单持续放量,有望迎来爆发期。近期多地进行了大容量的新型储能EPC项目招投标, 储能项目加速落地。下半年以来,储能项目密集开工。9月份国内36个国内新型储能项目开标,总 容量6.05GWh,总功率2.63GW,平均中标单价2.11元/Wh;同期44个新型储能项目招标,总计规模12.59GWh。 今年3月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 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这进一步激发了储能项目的布局和加速落地。年内已有广西、湖南、山东等八个省份公布储能示范项目167个,已公开的储能规模约12.9GW、20.3GWh。 不仅仅是国内储能市场爆发,全球储能装机规模都进入快速增长通道,海外储能设备需求更是持续井喷,而我国是国际市场储能产品的主要供应国。海关数据也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锂离子储能电池累计出口299.2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82.97%。今天我们从储能的概念、商业模式、未来市场空间,受益行业几个方面,来聊聊储能。 首先来说说什么是储能。 储能简单说就是一个巨大的充电宝,能量不足时释放能力,能量充足时将能力储存起来。 储能按技术原理分三类: 物理储能: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

中国储能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储能产业发展现状 2017年,发改委《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储能是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高占比能源系统、“互联网+”智慧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支撑技术。2022年1月由发改委联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指出,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催生国内能源新业态、抢占国际战略新高地的重要领域。 定义:储能是指通过介质或设备把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时再释放的过程。储能作为一种优质的灵活性资源,能够为电网运行提供调峰、调频、备用、黑启动、需求响应支撑等多种服务,是提升传统电力系统灵活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能够显著提高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水平,支撑分布式电力及微网。2022年,中国储能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在国家各种产业政策推动下,储能行业大势已成。 储能方式根据能量存储形式的不同,广义储能技术主要分为热储能、电储能、氢(氨)储能三大类,其中,电储能包括电化学储能、机械储能和电磁储能。目前在电力系统的储能项目中,抽水蓄能仍是主要方式,但以电化学储能为代表的多种新型储能方式正迅猛发展。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抽水蓄能具有技术成熟、储能容量大、系统效率高、运行寿命长、安全性能高等优势,是当前商业化程度较高、应用范围较广的主流储能技术。从国际市场来看,抽水储能占据绝对领先地位。但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受地形因素限制较大,且建设周期较长,通常需要6-8年,未来随着电化学储能等新型储能造价的下降,抽水蓄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发展空间可能受限。 中国不同储能类型累计装机占比

储能产业发展趋势

储能产业发展趋势 储能产业发展趋势 引言 储能技术的发展已成为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关键所在。储能使得能源供应更加可靠、可持续、高效,并推动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应用。本文将探讨储能产业的发展趋势,包括技术创新、市场推动因素、政府政策以及行业合作等方面。 一、技术创新 1. 锂离子电池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储能领域最具成熟的技术之一,其容量和效能在过去几年取得了突破性的提升。由于锂离子电池的成本逐渐下降,其应用领域也日益扩大。未来,锂离子电池可能会进一步提高能量密度、延长寿命、缩小体积等,并进一步降低成本。 2. 钠离子电池技术 钠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的储能技术,具有高能量密度、低成本和可持续性等优势。与锂离子电池相比,钠离子电池使用更为丰富的材料资源,有助于降低材料成本和环境影响。钠离子电池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但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商业化进程的推进,其在未来有望成为一种重要的储能技术。

3. 液流电池技术 液流电池是一种新型的储能技术,其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较高。同时,液流电池具备一定的可扩展性和可再生性,提供了灵活性和可靠性的解决方案。尽管液流电池技术在商业化进程方面面临一些挑战,但其已经在某些应用领域得到了验证,并有望在未来成为一种重要的储能技术。 二、市场推动因素 1. 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的增加 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的不断增加,如太阳能和风能等,能源供需之间的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储能技术可以调节能源供需之间的差异,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可用性和电网的稳定性。此外,储能技术还可以为电力系统提供备用电源和削峰填谷功能,提高能源利用率。 2. 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 电动汽车市场的迅速发展将对储能技术的需求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电动汽车作为一种移动式储能设备,可以实现能源的灵活转移和共享。同时,电动汽车的快速充电和长续航里程等需求推动了电池技术的改进和创新。 3. 微电网和去中心化能源系统的兴起

智研咨询发布—2023年中国储能系统集成行业现状、发展环境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智研咨询发布—2023年中国储能系统集成行业现状、发展环境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内容概况:随着相关研究所和企业持续在电池材料、制造工艺、系统集成及运行维护等方面研发并逐步实现技术突破,叠加规模化降低各流程中间成本等,我国储能系统集成均价表现为下降态势,2022年单MV超4360元,规模来看,2015年我国储能系统集成规模为47.6MW,2022年我国储能系统集成规模增长至约2450MW。随着电池储能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未来将加速向各应用领域渗透,我国储能系统集成行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储能系统集成市场规模储能系统集成产业链储能系统集成竞争格局 一、储能系统集成产业概述 储能系统集成商为开展储能系统集成业务,向客户提供成套储能系统产品的企业。其中

储能系统产品是指由储能技术本体、电池管理系统、储能变流器、能量管理系统及其它配件等组成的、满足客户实际需求的一整套储能系统设备。其中电池组是储能系统最主要的构成部分;电池管理系统主要负责电池的监测、评估、保护以及均衡等;能量管理系统负责数据采集、网络监控和能量调度等;储能变流器可以控制储能电池组的充电和放电过程,进行交直流的变换;其他电气设备包括消防系统、空调系统等。 二、储能系统集成政策背景 2022年国家及地方出台储能直接相关政策600余项,主要集中在发展规划、市场机制、技术研发以及安全规范等领域。进入2023年,储能系列政策加速推出。其中,《2023年能源监管工作要点》提出要加快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探索推进“源网荷储”协同共治;《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

2023年中国用户侧储能行业投资分析、市场运行态势、未来前景预测报告

2023年中国用户侧储能行业投资分析、市场运行态势、未来前景预测报告 内容概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电力需求巨大。政府将可再生能源 和用户侧储能作为重要的能源转型方向,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用户侧储能 的发展。与电网侧和发电侧储能相比,用户则储能的意义在干对电网来说,主要是调峰;对用户来说,主要是节省电费。 关键字:全球用户侧储能新增装机规模、中国用户侧储能累计装机规模、未来中国用 户侧储能行业发展趋势 一、用户侧储能概述 用户侧储能(Behind-the-Meter Energy Storage)是指在用户(如家庭、工业或商 业建筑)内部安装和使用的储能系统。这些系统用于存储和管理电力,以满足用户的 能源需求,并提供一些附加的优势。用户侧储能系统通常包括储能逆变器、电池组和

能源管理系统。它们可以与光伏系统、风力发电系统或电网连接,实现洁净能源的储存和灵活使用。 综合能源服务模式兴起,未来储能向一体化迈进。综合能源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为满足终端客户多元化能源生产与消费的能源服务方式,涵盖能源规划设计、工程投资建设,多能源运营服务以及投融资服务等方面,为用户提供能源服务增值收益。储能作为综合能源服务的纽带,对于构建局部微电网和能源互联网举足轻重。

二、发展背景 广东省发改委近日印发的《广东省促进新型储能电站发展若干措施》 (以简称《措施》) 提出,大力鼓励用户侧储能发展,按照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原则支持工商业企业、产业园区等配建新型储能电站。该政策只是我国用户侧储能即将快速发展的缩影,今年用户侧储能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2023年夏季,我国多地遭遇高温天气,气温创历史新高,给能源供应带来了一定压力。为了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各地采取了多项措施,展开了一场全面的保障能源供应的“持久战”。这也刺激着用户侧储能行业快速发展,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为8.63万亿千瓦时。

2023年中国储能产业发展趋势

2023年中国储能产业发展趋势 1. 储能产业发展背景 1.1 储能概念及分类 从广义上讲,储能即能量存储,是指通过一种介质或者设备,把一种能量形式用同一种或者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形式存储起来,基于未来应用需要以特定能量形式释放出来的循环过程。从狭义上讲,储能特指针对电能的存储,即利用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产生的能量存储起来并在需要时释放的一系列技术和措施。根据不同的存储介质和技术路线,储能主要分为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电磁储能、热储能、氢储能五大类,其中机械储能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重力储能等,电化学储能包括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电磁储能包括超级电容器储能、超导储能等。 1.2 “碳中和”时代,储能与新能源互补发展,实现能量可控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清洁能源替代是实现碳排放指标的唯一出路,清洁能源占比逐步提升,但大规模不稳定电源接入对电网的稳定运行带来挑战,部分地区弃风弃光造成资源浪费。储能成为新能源替代的关键,与新能源互补发展,提升能源系统灵活性、安全性。

1.3 储能政策:鼓励储能作为独立市场主体参与辅助服务市场 1.4 近期储能政策:深化储能应用,参与系统调节、工商业终端储能

1.5 强制配储政策是当前我国储能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新能源发电企业经济负担 随着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并网量越来越大,新能源的消纳问题愈发突出,对储能时长有了更高要求。全国已有近30个省份出台了新型储能规划或新能源配置储能文件,大力发展〝新能源+储能”。为缓解高峰供电,压力,我国各地陆续出台的政策中对新能源配储占比要求达到10%~20%(装机容量占比),4小时以上并且低成本的长时储能需求成为刚需。 1.6 储能补贴,调动行业投资积极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