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八生物的变异与进化(含答案)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八生物的变异与进化(含答案)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

专题强化练(八)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一、选择题

1.(2022·广东模拟预测)某小孩因维生素B2代谢紊乱导致造血功能障碍和神经系统异常,被确诊为全世界仅有的两例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经检测,该患者的基因SLC52A2发生了突变,导致维生素B2代谢紊乱,患者在坚持服用维生素B2四个月后造血功能和神经系统逐渐恢复正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患者需要终身服用维生素B2以防止该贫血病症复发

B.该病的治愈说明维生素B2可以修复SLC52A2突变基因

C.该病的出现可说明人体细胞发生的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

D.检测基因SLC52A2利用了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解析:题干信息显示,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的根本原因是SLC52A2基因突变,坚持服用维生素B2可防止该病的复发,A正确;服用维生素B2为患者补充了维生素来源,并未修复SLC52A2突变基因,B错误;该病在全世界仅出现两例,这说明人体细胞发生的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C错误;利用DNA分子的特异性对基因(DNA)进行检测,D错误。

答案:A

2.(2022·深圳二模)控制鹌鹑(2n=78)细胞膜上某受体合成的等位基因,有三种不同的碱基序列。其基因分别表示为E、F、R。统计某群体中6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只)分别为:EE:35、FF:15、RR:30、EF:20、FR:20、ER:30。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控制该受体合成的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B.E、F和R的形成体现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C.该鹌鹑种群中,R基因的基因频率约为0.69

D.对E、F、R进行选择可导致该种群发生进化

解析:据题可知,鹌鹑(2n=78)为二倍体生物,体细胞中的基因成对存在,A正确;E、F、R是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是由基因突变产生的,可以突变成多种形式的等位基因,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B正确;该鹌鹑种群中,R基因的基因频率=

30×2+20+30

≈0.37,C错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对E、(35+15+30+20+20+30)×2

F、R进行选择可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从而导致种群发生进化,D正确。

答案:C

3.(2022·梅州二模)中国科学家利用雄性四倍体鲫鱼与雌性二倍体红色双尾金鱼交配,获

得了一种新型三倍体鲫鱼,该三倍体鲫鱼保留了生长速度快、不育等优点,同时新添了体高

/体长的值更高、肉质更甜的特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雄性四倍体鲫鱼与雌性二倍体金鱼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B.该新型三倍体鱼性状不同于亲本,因此它是一个新物种

C.在该三倍体鲫鱼形成过程中发生了进化

D.该三倍体鲫鱼在减数分裂时会产生异常配子,从而导致其不育

解析:人工将雄性四倍体鲫鱼与雌性二倍体金鱼杂交,子代是三倍体,由于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故三倍体鲫鱼不可育,所以雄性四倍体鲫鱼与雌性二倍体金鱼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属于2个物种,A正确;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新型三倍体鲫鱼不可育,不能看做新物种,B错误;进化的单位是种群,三倍体鲫鱼不算一个物种,也不能形成种群,所以不能发生进化,C错误;该三倍体鲫鱼在减数分裂时由于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配子,D错误。

答案:A

4.(2022·汕头二模)果蝇3号染色体上的基因L1和L2分别决定了果蝇的裂翅和正常翅,当L1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不能正常发育而死亡。研究人员发现,某裂翅果蝇品系(如下图)的3号染色体上存在另一对基因D/d,其中D基因也有纯合致死的效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果蝇控制裂翅的基因只能以杂合子的形式连续遗传

B.上述两对基因L1/L2和D/d在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该品系雌雄果蝇相互交配,L1与D基因的频率会逐代降低

D.若该品系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后代出现一定比例的正常翅,最可能的原因是发生了基因突变

解析:根据题意“果蝇3号染色体上的基因L1和L2分别决定了果蝇的裂翅和正常翅,当L1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不能正常发育而死亡。3号染色体上存在另一对基因D/d,其中D基因也有纯合致死的效应”,即L1L1致死,DD致死。由于当L1基因(控制裂翅)纯合时会导致胚胎不能正常发育而死亡,因此群体中不存在裂翅的纯合子,故果蝇控制裂翅的基因只能以杂合子的形式连续遗传,A正确;上述两对基因L1/L2和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时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该品系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子代基因型为L1L1dd(致死)、L1L2Dd、L2L2DD(致死)、因此子代中L1与D基因的频率仍保持各为50%,L1与D基因的频率没有降低,C错误;若该品系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后代出现一定比例的正常翅,说明亲本产生了一定比例为L1D的配子,由于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因此上述配子的形成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互换,D错误。

答案:A

5.(2022·江苏新海阶段检测)G显带技术是将染色体标本经胰蛋白酶消化后,再以吉姆萨(Giemsa)染色,使染色体沿纵轴上显示出一定数的、着色程度不同的、宽窄不等的明暗相间的带纹。如图是某医院对孕妇进行羊水检查,通过G显带技术得到的胎儿细胞部分染色体核型图及说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胎儿为21三体综合征患者,同时缺失一条性染色体

B.应该选择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分裂相进行核型分析

C.根据核型结果推测此时细胞中有47条染色体,无姐妹染色单体

D.胰蛋白酶的作用是把细胞分散开,可以单独得到一个细胞的染色体,便于分析

解析:染色体显带核型分析是染色体标本经显带技术处理,使染色体沿纵轴上显示出一定数量的、着色程度不同的、宽窄不等的明暗相间的带纹。据题意和题图可知,该图是通过G 显带技术得到的胎儿细胞部分染色体核型,只显示一条性染色体,也不能确定缺失一条性染色体;正常人的染色体数为46条,该胎儿细胞中有47条染色体,21号染色体有三条,可能为21三体综合征患者,A错误;对胎儿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应该选择有丝分裂细胞进行核型分析,B错误;根据核型结果推测此时细胞中有47条染色体,因G显带技术是将染色体标本经胰蛋白酶消化后获得的,故核型中染色体无姐妹染色单体,C正确;G显带技术中加入胰蛋白酶是为了分解染色体上与DNA结合疏松的组蛋白,染色后这些区段成为浅带,而那些组蛋白和DNA结合牢固的区段可被染成深带,便于分析,D 错误。

答案:C

6.(2022·湖北模拟预测)研究表明,吸烟影响女性的生殖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吸烟者比非吸烟者的双倍染色体的卵细胞(2n=46)比例增加。此外,烟草焦油中的氧化剂基团可与DNA共价结合,导致染色体DNA断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年龄的增长与吸烟均可能会增加卵细胞异常率

B.双倍染色体的卵细胞的形成可能与吸烟干扰纺锤体的结构与功能有关

C.吸烟易导致三体受精卵的比例增加

D.吸烟会增加胎儿染色体数目异常的概率

解析:由题干可知,吸烟者双倍染色体的卵细胞(2n=46)比例增加,即吸烟使染色体数目加

倍;烟草中的物质还可以导致染色体DNA断裂,使遗传物质不正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吸烟者的卵细胞的数量比非吸烟者下降得快,可知年龄增长和吸烟可能会增加卵细胞异常率,A 正确;由题干信息吸烟者比非吸烟者含双倍染色体的卵细胞比例增加,可推知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干扰纺锤体的结构与功能,导致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吸烟容易导致含双倍染色体的卵细胞比例增加,通过受精作用,使得三倍体受精卵的比例增加,注意三倍体不同于三体,C错误;由题意可知,吸烟会影响卵细胞的数量,干扰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染色体分配,还会导致胚胎DNA断裂,使得胚胎异常的概率增加,D正确。

答案:C

7.(2022·天津河东二模)20世纪70年代重组DNA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兴起加速了癌症的研究,其中原癌基因是具有转变为癌基因潜力的正常基因,它编码的蛋白质产物参与细胞生命活动中最基本的生化过程。如果在某些外界因素作用会使其表达产物的量和质发生改变,从而使原癌基因在肿瘤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图为原癌基因转变为癌基因的途径,以下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a显示,原癌基因的突变产生了一个表达超活性蛋白的基因

B.b显示,DNA复制过程中的一个错误造成该基因的多拷贝

C.c中原癌基因从它的正确位置移动到细胞DNA的另一位置

D.推测原癌基因编码的是阻止细胞失去控制的分裂的蛋白质

解析:a显示,原癌基因发生基因内突变表达出常量的超活性蛋白,进而引起细胞癌变,即超活性蛋白的基因出现是癌变的根本原因之一,A正确;b显示,DNA复制过程中的一个错误造成该基因的多拷贝,因而产生了过量的正常蛋白,进而引发癌变产生,B正确;c中原癌基因从它的正确位置移动到细胞DNA的另一位置,同样过量表达出更多的正常蛋白引发癌变,C正确;根据图中癌变的机理可推测原癌基因编码的是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蛋白质,该基因突变或过量表达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加强,就可能引起细胞癌变,D错误。答案:D

8.(2022·泉州模拟预测)小分子RNA是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21~24核苷酸长度的RNA分子,最常见的有miRNA和siRNA两种类型。研究发现,拟南芥受到疫霉菌(丝状真菌)侵染时,通过产生miR161(一种miRNA)和phasiRNAs(一种siRNA)影响疫霉菌相关基因表达,以抵御其侵染:疫霉菌则通过合成分泌PSR1和PSR2两种蛋白质,阻碍拟南芥细胞中这两种

小分子RNA 的合成,基本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miR161能抑制PPR 基因的表达

B .酶①、酶②、酶③催化时均导致磷酸二酯键断裂

C .phasiRNAs 进入疫霉菌导致疫霉菌发生基因突变

D .拟南芥与疫霉菌的相互影响建立在核酸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

解析:结合图示可知,miRNA 可能参与PPR 转录来的RNA 的剪切,有助于PPR 基因表达形成phasiRNAs(一种siRNA),A 错误;结合图示可知,酶①、酶③催化时均导致磷酸二酯键断裂,酶②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合成RNA 子链,B 错误;结合图示可知,phasiRNAs 进入疫霉菌影响疫霉菌相关基因的表达(翻译),没有改变其基因,C 错误;拟南芥通过产生miR161(一种miRNA)和phasiRNAs(一种siRNA)影响疫霉菌相关基因表达,以抵御其侵染,与疫霉菌的相互影响建立在核酸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D 正确。故选D 。

答案:D

9.(2022·湖南高三专题检测)普通小麦(6n =42,记为42W),甲、乙、丙表示三个小麦的纯合“二体异附加系”(二体来自偃麦草)。图示染色体来自偃麦草。减数分裂时,染色体Ⅰ和Ⅱ不能联会,均可随机移向一极(产生各种配子的机会和可育性相等)。

注:L 为抗叶锈基因、M 为抗白粉病基因、S 为抗杆锈病基因,均为显性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丙品系培育过程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

B .甲和丙杂交的F 1在减数分裂时,能形成22个四分体

C .甲和乙杂交,F 1自交子代中有抗病性状的植株占1516

D .让甲和乙的F 1与乙和丙的F 1进行杂交,F 2同时具有三种抗病性状的植株有516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即体细胞中有6个染色体组。甲、乙、丙品系的培育是由普通小麦和偃麦草杂交之后进行秋水仙素诱导处理之后得到的,因此该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A 正确;甲和丙杂交的F 1染色体组成是42W +ⅠⅠ,因此在减数分裂时,能形成22个四分体,B 正确;甲和乙杂交得到的F 1染色体组成是42W +ⅠⅡ,由于Ⅰ和Ⅱ无法配对,所以关于抗性的基因型可以

写为MOLO ,因此F 1自交子代中没有抗病性状的植株基因型为OOOO 占14×14=116

,那么有抗性植株就占1-116=1516

,C 正确;甲和乙的F 1染色体组成是42W +ⅠⅡ,乙和丙的F 1染色体组成是42W +ⅠⅡ这两个体杂交关于抗性的基因型可以写作MOLO 和MOSO 它们的子代F 2同时具

有三种抗病性状的植株基因型为M_LS =34×14=316

,D 错误。 答案:D

10.(2022·济南二模)DNA 分子上的碱基有时会发生脱氨基反应使某个核苷酸受损,对DNA 的结构造成损伤。但在一定条件下,细胞内的糖苷水解酶能特异性切除受损核苷酸上的嘌呤或嘧啶形成AP 位点,而AP 内切核酸酶会识别并切除带有AP 位点的小片段DNA ,并由其他酶完成修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糖苷水解酶与AP 内切核酸酶作用于相同的化学键

B .细胞中的DNA 发生脱氨基反应不会导致基因突变

C .含一个发生脱氨基反应但未被修复的DNA 的体细胞分裂n 次后,有2

n -1个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D .带有AP 位点的小片段DNA 被切除后,以未受损链为模板,用DNA 聚合酶催化合成新的片段即可完成修复

解析:分析题意可知,糖苷水解酶能特异性切除受损核苷酸上的嘌呤或嘧啶,即五碳糖与碱基之间的化学键,而AP 内切核酸酶会识别并切除带有AP 位点的小片段DNA ,即磷酸二酯键,A 错误;细胞中的DNA 发生脱氨基反应可能会导致基因中碱基种类发生改变,即改变了基因的结构,会导致基因突变,B 错误;根据DNA 的半保留复制,一个发生脱氨基反应但未被修复的DNA 中,一条链正常,另一条链错误,则以这两条链为模板进行复制的DNA ,有一半正确,一半错误,即该细胞分裂n 次后,有2n -1个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C 正确;带有AP 位点的小片段DNA 被切除后,需要用DNA 连接酶催化合成新的片段,D 错误。

答案:C

11.(2022·绵阳三模)白菜(2n =20,染色体组为AA)和野甘蓝(2n =18,染色体组为BB)均为十字花科。研究人员发现,野甘蓝具有抗虫性状,且抗虫基因可以转移到其他物种染色体

上,所以利用下图所示流程来培育具有抗虫性状的白菜。已知培育过程中,子代植株减数分裂时,无法联会配对的染色体会随机移向细胞两极,产生的配子为可育;每代筛选出的抗性植株和白菜(AA)杂交,直到培育出具有抗虫性状的白菜(F n);子代植株染色体数目可通过显微镜观察进行筛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1的体细胞有29条染色体,从F1到F n的染色体数目逐渐减少

B.野甘蓝的抗虫基因通过交叉互换的方式转移到白菜的染色体上

C.F2和F3中具有抗虫性状的植株都是已完成抗虫基因转移的植株

D.F n是具有抗虫性状的纯种白菜,不需要自交就可直接用于推广

解析:分析题图:四倍体与野甘蓝杂交,F1植株含有染色体组为AAB,F1与白菜(AA)杂交,F2植株含有的染色体组为AA+B中随机几条染色体,且抗虫基因可以转移到其他物种染色体上,每代筛选出的抗性植株和白菜(AA)杂交,直到培育出具有抗虫性状的白菜(F n),其染色体组为AA,但含有抗性。由分析可知,F1的体细胞含有的染色体组为AAB,其中A染色体组中含有10条染色体,B染色体组中含有9条染色体,因此F1的体细胞有29条染色体,从F1到F n,由于B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无法联会配对,其染色体会随机移向细胞两极,且抗虫基因可以转移到其他物种染色体上,每代筛选,获得的抗性植株中B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都会减少,最终到F n的染色体组为AA,故从F1到F n的染色体数目逐渐减少,A正确;由题干可知,野甘蓝的抗虫基因可以转移到其他物种染色体上,即转移到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B错误;F1植株含有染色体组为AAB,与白菜(AA)杂交,F2植株含有的染色体组为AA+B中随机几条染色体,F2植株与白菜(AA)杂交,F3含有的染色体组为AA +B中随机几条染色体(染色体更少),筛选出F2和F3中具有抗虫性状的植株,其野甘蓝的抗虫基因也有可能没有转移到白菜染色体上,也表现出具有抗虫性状的特点,C错误;F n是具有抗虫性状的纯种白菜,若一对抗虫基因位于一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其自交后代也会发生性状分离,所以需要自交检验,才能用于推广,D错误。

答案:A

12.(2022·湖南高三专题检测)红色面包酶是一种真菌,有人通过X射线处理同一种红色面包霉获得了三种突变型(由基因突变所产生),即o突变型(鸟氨酸缺陷型,不能合成鸟氨酸)、c突变型(瓜氨酸缺陷型,不能合成瓜氨酸)、a突变型(精氨酸缺陷型,不能合成精氨酸)。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相应氨基酸后,三种突变型红色面包霉才能正常生长。野生型红色面包酶(非突变型)细胞内氨基酸代谢途径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前体→鸟氨酸→瓜氨酸→精氨酸…→蛋白质

A.三种突变型红色面包霉都是由碱基对缺失引起的

B.三种突变型菌株体内可能缺少了相应的酶

C.三种突变型菌株的获得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

D.若培养基中缺少瓜氨酸,则不能正常生长的是c或a突变型

解析:三种突变型是由基因突变所产生的,而基因突变可能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不一定都是碱基对缺失引起的,A错误;三种突变型菌株体内可能缺少了相应的酶,如o突变型体内可能缺少由前体合成鸟氨酸的酶,c突变型体内可能缺少由鸟氨酸合成瓜氨酸的酶,a突变型体内可能缺少由瓜氨酸合成精氨酸的酶,B正确;红色面包霉获得了三种突变型,由不同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基因突变的随机性是指基因突变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任何部位都有可能发生,因此三种突变型菌株的获得说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的特点,C错误;由题可知,只有c突变型不能合成瓜氨酸,因此若培养基中缺少瓜氨酸,则不能正常生长的是c突变型,D错误。

答案:B

二、综合题

13.(2022·湖南高三专题检测)请分析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表观遗传是指基于非碱基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从而引起生物性状变化的现象,如DNA甲基化。在核苷酸上结合一个甲基基团后可使DNA甲基化,甲基化的DNA 仍然可以精确复制,但DNA上的启动子(与RNA聚合酶结合位点)被甲基化后,会抑制相应基因表达,从而改变生物性状。

材料2:有一种二倍体雌雄同体植株叶细似柳,因花形似鱼,故而得名“柳穿鱼花”。Pilar 等人发现在柳穿鱼植株中,染色体上的Lcyc基因正常时花瓣呈两侧对称分布, Lcyc基因甲基化时使花瓣只能呈现辐射对称分布;Vy基因控制花瓣长型(显性)和短型(隐性),不会发生甲基化。当长型花瓣呈两侧对称分布时,花呈鱼形;长型花瓣呈辐射对称分布时,花呈星形;短型花瓣无论如何分布,最终使花呈圆形。

(1)DNA上的启动子发生甲基化,阻碍了基因表达的______________过程,这种变化不属于基因突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纯合鱼形花植株和纯合星形花植株杂交得到F1,F1中既有长型鱼形花,也有长型星形花,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1植株自交得到的F2性状分离比不一定是3∶1,说明DNA甲基化具有________的特点。

(3)将某柳穿鱼植株自交,统计子代表现型及比例约为鱼形花∶星形花∶圆形花=11∶1∶4。该亲本柳穿鱼植株开花时,花型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上述子代圆形花植株淘汰后,将剩余植株自交,后代中仍会出现比例为________的圆形花植株。

解析:(1)启动子是位于结构基因5′端上游的DNA序列,能活化RNA聚合酶,使之与模板DNA准确的结合并具有转录起始的特异性。如果DNA上的启动子发生甲基化,则会阻碍基因

表达的转录过程。基因突变是指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而DNA 甲基化没有改变基因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并没有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所以不属于基因突变。(2)用Lcyc +表示甲基化,纯合鱼形花植株基因型为LcycLcycVyVy ,纯合星形花植株基因型为Lcyc +Lcyc +VyVy ,两植株杂交,F 1为LcycLcyc +VyVy ,表现为长型鱼形花,如果F 1中部分植株Lcyc 基因发生甲基化,则使得部分植株基因型变为Lcyc +Lcyc +VyVy ,表现为长型星形花。所以,将纯合鱼形花植株和纯合星形花植株杂交得到F 1,F 1中既有长型鱼形花,也有长型星形花,原因是F 1植株中,有的植株 Lcyc 基因正常表达,得到鱼形花,有的植株Lcyc 基因甲基化(或不正常表达),得到星形花。F 1植株LcycLcyc +

VyVy 自交得到的F 2,F 2性状分离比不一定是3∶1,是由于DNA 甲基化具有随机性,使得F 2部分植株发生甲基化,则比例表现不一定是3∶1。(3)分析资料2可知,鱼形花基因型为Lcyc_Vy_,星形花基因型为Lcyc +Lcyc +Vy_,圆形花基因型为_vyvy 。某柳穿鱼植株自交,统计子代表现型及比例约为鱼形花∶星形花∶圆形花=11∶1∶4,符合9∶3∶3∶1的变式,则可推测F 1基因型为LcycLcyc +Vyvy ,由于DNA 甲基化具有随机性,故该亲本柳穿鱼植株开花时,花型可能有鱼形花和星形花。子代圆形花植株淘汰后,VyVy∶Vyvy=1∶2,则自交后代出现圆

形花vyvy =23×14=16

。 答案:(1)转录 DNA 甲基化没有改变基因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并没有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2)F 1植株中,有的植株Lcyc 基因正常表达,得到鱼形花,有的植株Lcyc 基因甲基化(或不正常表达),得到星形花 随机性

(3)鱼形花、星形花 16

14.(2022·烟台二中模拟预测)白粉病会引起小麦减产,筛选出抗白粉病的小麦有利于增加小麦产量。

(1)小麦是异源六倍体植物,一个体细胞中含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中均有一个抗/感白粉病的基因。

(2)在实验室中筛选到了一株抗白粉病的小麦纯合子T ,基因型为aabbdd 。现将该小麦与感病小麦(基因型为AABBDD)杂交,F 1代均为感病植株,A/a 与B/b 基因的遗传规律符合________定律,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 1自交,F 2中抗病个体的比例为164

。F 2感病个体有________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子占的比例为________。

(3)T 品系虽然能够抗白粉病,但是种子产量较感病植株低。在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发现了既抗白粉病又高产的品系R 。R 的两条4号染色体缺失了部分的片段。

①为探究R 的基因组成,选用图1中用引物1、引物2(引物2能够与B/b 基因结合)进行PCR ,无法扩增出条带。可推测B/b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科研人员利用R和T进行杂交实验,F1全部为抗病个体,F1自交得F2也全部为抗病个体,若B/b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推测成立,则R的基因型是________。

③为进一步验证基因b在染色体上位置的推测,科研人员分别提取②中F2个体、T品系植株、R品系植株的DNA作为PCR的模板,选取图1中引物1和引物2进行扩增,可通过产物的________初步判断染色体结构,结果如图2所示(电泳图中的数字的单位是碱基对)。

理论上,F2中PCR结果与1号相同的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进一步研究发现,R品系高产的原因是染色体片段缺失引起自身空间结构的变化,使得空间结构变化的区段上的基因转录量提高,其中包括一个高产基因。

(4)我国目前广泛种植的小麦是优良品种LX99,科研人员希望该品种具备抗白粉病且高产的性状。请写出育种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六倍体植株体细胞中含有6个染色体组。(2)由题干信息,“每个染色体组中均有一个抗/感白粉病的基因”可知这3对基因位于三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抗病个体占1

64

,可知只有aabbdd抗病,感病个体:至少有一对等位基因有显性基因,分3种情况讨论:有一对等位基因有显性基因,两对为隐性:3(三对中有一对显性,三种可能)×2(显性纯合、显性杂合两种基因型)=6。有两对等位基因有显性基因,一对为隐性:3(三对中有一对隐性,三种可能)×2(第一个显性×有两种可能的基因型,显性纯合、显性杂合)×2(第二个显性有两种可能的基因型,显性纯合、显性杂合)=12。三对都为显性:2×2×2=8(2为两种可能的基因型,显性纯合、显性杂合,三对都是如此,所以三个2相乘),6+12+8=26。感病个体纯合子的基因型:一显二隐类3个,二显一隐类3个,三显

1个,共7个。分母为64-1=63,所以7

63=

1

9

。(3)1、2引物无法扩增出B/b基因,可能B/b

基因缺失,进而推测B/b基因在植物4号染色体所缺失的片段对应的位置,在结合(2)推测出抗病个体的基因型,R的基因型为aadd。F2若两条4号染色体均丢失了该片段,则无法扩

增出条带。根据孟德尔定律,这种比例为14,则扩增出条带的比例为34

。(4)本题思路是使得LX99具有该性状,所以是将R 与LX99杂交后,用抗病高产的性状不断筛选。筛选后的个体与LX99回交,这样循环。需要注意,抗病性状为隐性性状,所以杂交后需自交,才出该性状。

答案:(1)6

(2)自由组合 这3对基因位于三对非同源染色体上 26 19

(3)R 植物4号染色体所缺失的片段对应的位置 aadd 有无 34

(4)将R 植株与LX99进行杂交,将杂交子代进行自交,筛选抗白粉病、高产个体。将该个体与LX99回交,将子代进行自交筛选抗白粉病高产个体。多次重复筛选出的个体与LX99回交后,再自交筛选的循环

15.(2022·常州模拟预测)拟南芥(2n =10)是常用的植物遗传分子育种模式生物,科研人员以拟南芥为研究材料逐步开展了如下相关实验。请分析并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细胞核型放射性自显影:取1个正常的拟南芥花粉母细胞,所有核DNA 均用32

P 标记,然后在含31P 的培养基中先进行1次有丝分裂再进行1次减数分裂。若不考虑交叉互换,则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后得到的子细胞中含有放射性的细胞占比为____________,减数分裂得到的子细胞中最多有________条带放射性的染色体。

(2)细胞荧光染色法制片:采用荧光染色法对花药减数分裂细胞中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进行显微观察,以下为镜检时拍摄的4幅图片。图中细胞按照减数分裂时期排列的先后顺序为__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图b 细胞所处时期及染色体行为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异常细胞核型分析:拟南芥种群中偶尔会出现少一条5号染色体的单体(2n -1)和多一条5号染色体的三体(2n +1),这种变异属于____________变异。若5号同源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A/a ,且该三体植株的基因型为Aaa ,则该三体植株能产生的配子类型有________种,其中a 配子所占的比例约为__________。

(4)对突变体进行基因定位:研究人员在拟南芥中发现了黄叶(yy)性状的突变体,为探究Y/y 是否位于5号染色体上,用该突变株与单体绿叶纯合植株杂交得F 1。已知单体产生的配子均可育,而一对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的个体致死。通过突变体与单体杂交的F 1即可进行基因定位:若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Y/y 位于5号染色体上;若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Y/y 不位于5号染色体上。

解析:(1)细胞核型放射性自显影:取1个正常的拟南芥花粉母细胞,所有核DNA 均用32

P 标记,然后在含31P 的培养基中先进行1次有丝分裂,则产生的子代细胞中所有的DNA 均带有32P 标记,且均是一条链带有标记,然后进行减数分裂,经过减数分裂前的间期复制后,细胞中的每个共用着丝粒的染色体均为只有一个染色单体带有32P 标记,此后进入减数分裂过程。若不考虑交叉互换,由于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均带有标记(其中的一个染色单体带有标记),且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发生的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因此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后得到的子细胞均含有放射性,即带有放射性的细胞占比为100%,要求的子细胞中最多含有的放射性染色体的数目,则可考虑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中的5条带有放射性的染色体经过着丝粒分裂后都进入到一个子细胞中的特殊情况,即减数分裂得到的子细胞中最多有5条带放射性的染色体。 (2)细胞荧光染色法制片:采用荧光染色法对花药减数分裂细胞中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进行显微观察,根据镜检时拍摄的4幅图片。a 图的5对同源染色体正在配对,散乱的分布在细胞中,因此a 图为联会时期;b 图中配对的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附近,因此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c 图形成了两个子细胞,且每个子细胞中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因此c 图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e 图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形成了4个子细胞,因此其分裂的先后顺序为a→b→c→d。图b 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成对(四分体)排在细胞中央赤道板的部位,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3)异常细胞核型分析:拟南芥种群中偶尔会出现少一条5号染色体的单体(2n -1)和多一条5号染色体的三体(2n +1),这种变异属于以单个染色体为单位增加或减少的数目变异,即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若5号同源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A/a ,且该三体植株的基因型为Aaa ,这三条5号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机的呈两条和一条分开,则该三体植株能产生的配子类型有4种,其基

因型和比例为Aa∶a∶A∶aa=2∶2∶1∶1,显然其中a 配子所占的比例约为13

。(4)对突变体进行基因定位:研究人员在拟南芥中发现了黄叶(yy)性状的突变体,为探究Y/y 是否位于5号染色体上,用该突变株与单体绿叶纯合植株杂交得F 1。已知单体产生的配子均可育,而一对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的个体致死。通过突变体与单体杂交的F 1即可进行基因定位:若Y/y 位于5号染色体上,则F 1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Yy 和Oy(O 表示5号染色体缺失),表现型为绿色和黄色;若Y/y 不位于5号染色体上,则F 1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Yy ,全为绿色。 答案:(1)100% 5

(2)a→b→c→d 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附近

(3)染色体(数目)变异 4 13 (4)二者杂交后代表现为绿色和黄色 二者杂交后代均表现为绿色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含解析)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含解析) 一、选择题 1.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移向两极的机制有三种假说:假说1认为由微管发生中心端微管解聚引起,假说2认为由动粒端微管解聚引起,假说3认为由微管发生中心端和动粒端微管同时解聚引起。用不同荧光标记纺锤丝和染色体如图1,用激光使纺锤丝上箭头处的荧光淬灭(不影响其功能)如图2,一段时间后结果如图3,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示过程发生在高等植物细胞中,纺锤丝的成分是蛋白质 B.图2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 C.纺锤丝的牵引导致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D.实验结果表明染色体移向两极是由动粒端微管解聚引起的 答案 C 解析纺锤丝的成分是蛋白质,A正确;图2发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此时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且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B正确;着丝点是自动断裂,与纺锤丝的牵引无关,C错误;由图3可知,一段时间后,图3中动粒端荧光标记的纺锤丝长度明显缩短,而中心端微管荧光标记的纺锤丝长度几乎不变,说明染色体移向两极是由动粒端微管解聚引起的,D正确。 2.甲、乙两图为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某动物细胞示意图;丙图为细胞分裂过程中

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动物一定为雌性,乙图为次级卵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甲、乙两图细胞中的变异都发生于丙图中的BC段对应时期 C.甲、乙两图细胞所处分裂时期可分别位于丙图的BC段、DE段 D.甲的子细胞可能进行乙对应的分裂方式,乙的子细胞一般不能进行甲对应的分裂方式 答案 B 解析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为次级卵母细胞,该生物的性别为雌性,A正确;甲图进行有丝分裂,若发生基因突变,则可发生于丙图AB段,B错误;甲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对应丙图中的BC段,乙图中每条染色体只含一个DNA分子,对应丙图中的DE段,C正确;甲的子细胞(如卵原细胞)可能进行减数分裂,乙的子细胞(卵细胞和极体)一般不能进行有丝分裂,D正确。 3.现建立“动物精原细胞(2n=4)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模型。1个精原细胞(假定DNA中的P元素都为32P,其他分子不含32P)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正常培养,分裂为2个子细胞,其中1个子细胞发育为细胞①。细胞①和②的染色体组成如图所示,H(h)、R(r)是其中的两对基因,细胞②和③处于相同的分裂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专题复习

考点一:生物变异的类型、特点及判断 二、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比较 三、染色体结构变异

例1、(2010·福建)下图为人WNK4基因部分碱基序列及其编码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示意图。已知WNK4基因发生一种突变,导致1169位赖氨酸变为谷氨酸。该基因发生的突变是 A .①处插入碱基对G -C B .②处碱基对A -T 替换为G - C C .③处缺失碱基对A -T D .④处碱基对G -C 替换为A -T 例2、(2009·广东卷)为了快速培育抗某种除草剂的水稻,育种工作者综合应用了多种育种方法,过程如下。请回答问题。 (1)从对该种除草剂敏感的二倍体水稻植株上取花药离体培养,诱导成________幼苗。 (2)用γ射线照射上述幼苗,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用该除草剂喷洒其幼叶,结果大部分叶片变黄,仅有个别幼叶的小片组织保持绿色,表明这部分组织具有__________。 (3)取该部分绿色组织再进行组织培养,诱导植株再生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使染色体________,获得纯合________,移栽到大田后,在苗期喷洒该除草剂鉴定其抗性。 (4)对抗性的遗传基础做进一步研究,可以选用抗性植株与__________________杂交,如果________,表明抗性是隐性性状。F1自交,若F2的性状分离比为15(敏感):1(抗性),初步推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2010·江苏高考)为解决二倍体普通牡蛎在夏季因产卵而出现肉质下降的问题,人们培育出三倍体牡蛎。利用普通牡蛎培育三倍体牡蛎合理的方法是 A .利用水压抑制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 B .用被γ射线破坏了细胞核的精子刺激卵细胞,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八生物的变异与进化(含答案)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 专题强化练(八)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一、选择题 1.(2022·广东模拟预测)某小孩因维生素B2代谢紊乱导致造血功能障碍和神经系统异常,被确诊为全世界仅有的两例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经检测,该患者的基因SLC52A2发生了突变,导致维生素B2代谢紊乱,患者在坚持服用维生素B2四个月后造血功能和神经系统逐渐恢复正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患者需要终身服用维生素B2以防止该贫血病症复发 B.该病的治愈说明维生素B2可以修复SLC52A2突变基因 C.该病的出现可说明人体细胞发生的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 D.检测基因SLC52A2利用了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解析:题干信息显示,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的根本原因是SLC52A2基因突变,坚持服用维生素B2可防止该病的复发,A正确;服用维生素B2为患者补充了维生素来源,并未修复SLC52A2突变基因,B错误;该病在全世界仅出现两例,这说明人体细胞发生的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C错误;利用DNA分子的特异性对基因(DNA)进行检测,D错误。 答案:A 2.(2022·深圳二模)控制鹌鹑(2n=78)细胞膜上某受体合成的等位基因,有三种不同的碱基序列。其基因分别表示为E、F、R。统计某群体中6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只)分别为:EE:35、FF:15、RR:30、EF:20、FR:20、ER:30。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控制该受体合成的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B.E、F和R的形成体现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C.该鹌鹑种群中,R基因的基因频率约为0.69 D.对E、F、R进行选择可导致该种群发生进化 解析:据题可知,鹌鹑(2n=78)为二倍体生物,体细胞中的基因成对存在,A正确;E、F、R是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是由基因突变产生的,可以突变成多种形式的等位基因,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B正确;该鹌鹑种群中,R基因的基因频率= 30×2+20+30 ≈0.37,C错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对E、(35+15+30+20+20+30)×2 F、R进行选择可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从而导致种群发生进化,D正确。 答案:C 3.(2022·梅州二模)中国科学家利用雄性四倍体鲫鱼与雌性二倍体红色双尾金鱼交配,获 得了一种新型三倍体鲫鱼,该三倍体鲫鱼保留了生长速度快、不育等优点,同时新添了体高 /体长的值更高、肉质更甜的特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优化探究》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练习:专题四第讲变异育种和进化专题强化训练含答案

(建议用时:45分钟) 1.下列关于可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A基因可自发突变为a1或a2基因,但a1基因不可回复突变为A基因 B.有性生殖的生物,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C.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土壤农杆菌的DNA上,属于染色体变异 D.杀虫剂作为化学因素诱导害虫产生抗药性突变,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 解析:选B。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1基因仍有可能突变为A基因,A错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这属于基因重组,B正确;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土壤农杆菌的DNA上,利用的是转基因技术,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杀虫剂的作用是对害虫的抗药性状进行选择,D错误。 2.如图是某细胞中一对同源染色体形态示意图(a~f 、a+~f+代表基因)。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对染色体构成一个四分体,含4个DNA分子 B.该细胞中染色体发生了结构变异 C.该细胞中染色体的变化导致缺失部分基因 D.该细胞可能产生基因组成为adc+bef的配子 解析:选C。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有关知识,准确梳理图解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如图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其中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比较这对同源染色体可知基因a~f所在的染色体发生了部分片段的倒位,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而其上的基因并未丢失。联会时若基因c所在的染色单体片段与基因c+所在的染色单体片段发生交叉互换,则可能会产生基因组成为adc+bef的配子。 3.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染色体DNA中某个碱基的丢失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B.21三体综合征患者21号染色体增加了1条,会对个体性状产生很大影响 C.染色体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一定会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加 D.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人工诱导产生所需的多倍体,说明变异是定向的 解析:选B。DNA中某个碱基的丢失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不是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染色体数目变异会导致生物个体的性状发生变化,且一般会对个体造成较大影响,B正确;染色体数目成倍增加,一般只会增加基因的数目,不会增加基因的种类,C错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属于多倍体育种,所有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D错误。 4.(2015·广西柳州高三期末)如图所示是一个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精原细胞在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则该过程发生了() A.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B.交叉互换、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 C.基因突变、同源染色体分开形成的染色体移向同一极 D.基因突变、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染色体移向同一极 解析:选D。根据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与基因的位置关系可以看出一对同源染色

新教材2023年高考生物总复习 考案8 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考案(八) 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2022·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高三一模)科研人员发现某水稻品种发生突变,产生了新基因SW1,其表达产物能使植株内赤霉素含量下降,从而降低植株高度。将该品种作为亲本进行杂交,获得了后代“IR8水稻”,既高产又抗倒伏。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D ) A.SW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了生物的性状 B.进行“IR8水稻”的育种时,应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C.在育种时,科研人员无法让水稻产生定向突变,这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D.“IR8水稻”拥有高产的性状,直接原因是体内赤霉素含量较低影响植株的生长解析: SW1基因表达产物能使植株内赤霉素含量下降,从而降低植株高度,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了生物的性状,A正确;将该品种作为亲本进行杂交,获得了后代“IR8水稻”,这属于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B正确;在育种时,科研人员无法让水稻产生定向突变,体现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C正确;“IR8水稻”拥有抗倒伏的性状,直接原因是体内赤霉素含量较低影响植株的生长,根本原因是发生了基因突变,D错误。 2.(2023·河北省沧州市联考)人和动物细胞中的DNA上存在与癌变相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下列与癌细胞、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癌细胞能在体内分散和转移,与细胞膜上糖蛋白增多有关 B.适宜温度下,癌细胞可以在生理盐水中维持无限增殖状态 C.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以及基因突变产生的新基因之间互为等位基因 D.原癌基因突变或过量表达以及抑癌基因突变都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解析:癌细胞能在体内分散和转移,与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有关,A错误;生理盐水不能为癌细胞提供能源物质等,因此不能维持癌细胞无限增殖的状态,B错误;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不正常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它们不是等位基因,C错误;原癌基因突变或过量表达以及抑癌基因突变都可能引起细胞癌变,D正确。 3.花斑玉米中籽粒的颜色有紫色、白色及花斑色。研究发现花斑性状的出现与基因组中“跳跃基因”有关。玉米胚乳中C基因控制紫色色素合成,转座子是一段可移动的DNA 序列,在转座酶的作用下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位置,也可以转出,呈现不稳定状态。转座子插入C基因后色素合成阻断使胚乳呈现白色;紫色斑点为白色胚乳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细胞中转座子转出,色素合成基因功能恢复而形成。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C ) A.玉米籽粒颜色的遗传中“跳跃基因”转座导致C基因发生突变 B.转座酶作用于DNA分子的磷酸二酯键使转座子可“跳跃”

2021生物统考版二轮复习命题点专练(八)遗传的分子基础、变异与进化(2)(选择题)含解析

2021高考生物统考版二轮复习命题点专练(八)遗传的分子基础、变异与进化(2)(选择题)含 解析 命题点专练(八)遗传的分子基础、变异 与进化(2)(选择题) (时间:20分钟分值:48分) 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0·北京101中学检测)对于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下列相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A.可分别用含有35S、32P的培养基来培养噬菌体 B.35S标记组中沉淀物也有一定的放射性,与保温时间过长有关 C.该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D.该实验能够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应分别用含有35S、32P的培养基来培养大肠杆菌,然后分别用两类大肠杆菌来培养噬菌体,A项错误;35S标记组中沉淀物也有一定的放射性,与搅拌不充分有关,与保温时间无关,B项错误;该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C项正确;该实验能够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项错误.]

2.(2020·湖北名校联盟联考)RNA聚合酶Ⅱ是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一类酶,它可催化mRNA的合成,但不能催化tRNA等的合成。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真核细胞内的mRNA和tRNA主要是在细胞核内合成的 B.催化合成mRNA和tRNA的酶存在差异,但是所需原料相同 C.真核生物在基因的表达过程中,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 D.RNA聚合酶Ⅱ可能在原核细胞的基因转录过程中不起作用C[真核细胞中,mRNA和tRNA的合成都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A项正确;合成RNA的原料都是核糖核苷酸,B项正确;真核生物在基因的表达过程中,是先转录再翻译,C项错误;原核细胞中的RNA聚合酶是另外一种酶,D项正确.] 3.(2020·承德一中检测)在水稻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中能正常完成的生理活动有() ①核DNA→核DNA②合成RNA聚合酶③mRNA→蛋白质④K+自由扩散进入细胞⑤染色质→染色体⑥[H]+O2→H2O⑦H2O→[H]+O2 A.①③⑤⑦B.②④⑥ C.②③⑥D.①③⑥ C[核DNA→核DNA表示DNA的自我复制,而水稻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不能分裂,不能进行DNA的复制,①错误;水稻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能进行基因的表达,能合成蛋白质类的酶,②正确;mRNA→蛋白质表示翻译,所有正常的活细胞都能进行,③正确;K+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需要载体和能量,④错误;染

高中生物总复习单元质检卷及答案8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单元质检卷八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72分) 1.M基因编码含63个氨基酸的肽链。该基因发生插入突变,使mRNA在一个位点增加了AAG 3个碱基序列,表达的肽链含64个氨基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M基因突变后形成了它的等位基因 B.M基因突变后,参与基因复制的嘌呤碱基比例不变 C.在M基因转录时,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碱基配对连接 D.M基因突变前后编码的2条肽链,最多有2个氨基酸不同 2.下图所示为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含有2个染色体组,b含有3个染色体组 B.如果b表示体细胞,则b代表的生物一定是三倍体 C.如果c代表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的体细胞,则该生物一定是二倍体 D.d代表的生物一定是由卵细胞发育而成的单倍体 3.(2020广西来宾质量诊断)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一定会引起基因结构和基因中遗传信息的改变 B.基因E可突变为e及E1,表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 C.人体细胞中染色体片段重复将造成该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增加 D.人类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中性染色体数目比正常人多一条 4.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了甲、乙、丙、丁4种变异类型,图甲中英文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乙、丙、丁都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 B.甲、乙、丁三图中的变异类型都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检验 C.甲、乙、丁三图中的变异只会出现在有丝分裂过程中 D.乙、丙两图中的变异只会出现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5.(2021广东卷)白菜型油菜(2n=20)的种子可以榨取食用油(菜籽油)。为了培育高产新品种,科学家诱导该油菜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形成完整植株Bc。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Bc成熟叶肉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B.将Bc作为育种材料,能缩短育种年限 C.秋水仙素处理Bc幼苗可以培育出纯合植株 D.自然状态下Bc因配子发育异常而高度不育 6.(2021湖南长沙模拟)果蝇的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其中染色体变异类型XXY表现为雌性,XYY表现为雄性。果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它们仅位于X染色体上。在遗传实验中,一只白眼雌果蝇(甲)与红眼雄果蝇(乙)交配后,产生的后代中有670只红眼雌果蝇,658只白眼雄果蝇,1只白眼雌果蝇。下列关于上述后代中出现白眼雌果蝇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卵细胞形成过程中X染色体未正常分离 B.精子形成过程中相应的基因发生突变 C.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相应的染色体片段发生缺失 D.精子形成过程中相应的染色体片段发生易位 7.下图表示小麦育种的几种方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获得①和⑥的育种原理都是基因重组,获得②和③的育种原理都是染色体变异 B.获得④⑤的育种方式是诱变育种,得到的变异个体不全都符合农业生产需要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作业含答案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一、选择题(共15题,1~3题每小题2分,4~15题每小题2.5分,共36分) 1.(2022·湖南模拟)塔斯社2月28日报道,一批冠状病毒蛋白将于3月18日搭乘联盟MS-21载人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进行一个月至一个半月研究。之后,这些样本将被送回地球。下列有关冠状病毒蛋白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国际空间站,由于紫外线等因素的作用,可能导致新冠病毒蛋白产生可遗传变异 B.在国际空间站,由于紫外线等因素的作用,冠状病毒蛋白的结构可能发生改变 C.冠状病毒蛋白合成场所是核糖体 D.冠状病毒蛋白一定含有C、H、O、N四种元素 【解析】由于紫外线等作用,引起冠状病毒蛋白的改变,未发生遗传物质的改变,故不是可遗传的变异,A错误;在国际空间站,由于紫外线等作用,冠状病毒蛋白的结构可能发生改变,B正确;冠状病毒蛋白合成场所是寄主细胞的核糖体,C正确;冠状病毒蛋白一定含有C、H、O、N四种元素,D正确。 【答案】A 2.(2022·湖北模拟)下列关于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此细胞中基因a与基因A的出现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B.此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C.此细胞可能形成两种精子或两种卵细胞 D.该动物体细胞内最多含有四个染色体组 【解析】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可能因为DNA复制时基因突变所致,也可能是因为交叉互换引起的基因重组所致,A正确;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前或中期,因为没有体现出后期细胞质是否均裂,暂时不能判断雌雄,即此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B正确;一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只能得到一个卵细胞,一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能得到4个精子(两种类型),则此细胞可能形成两种精子或一种卵细胞,C错误;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含4个染色体组,此时该动物体细胞内含染色体组数最多,D正确。 【答案】C 3.(2022·四川省泸县二中模拟)大肠杆菌菌株P对链霉素具有抗性,而另一菌株Q对氨苄青霉素具有抗性。将菌株P、Q混合培养后涂布在含有链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的选择性培养基上,培养基上产生了几个菌落(菌株R)。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菌株P的染色体上具有链霉素抗性基因 B.菌株P、Q的DNA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C.菌株P、Q在基因表达过程中使用不同的密码子表 D.混合培养后,菌株R的产生一定是基因突变所致 【解析】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A错误;菌株P、Q的DNA不同,不同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和碱基对的数目也不同,B正确;所有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表,C错误;混合培养后,菌株R对链霉素和氨苄青霉素都具有抗性,故菌株R的产生可能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所致,D错误。

2023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提升练8生物技术与工程(含答案)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提升练8 一、选择题 1.(2022山东聊城二模)下列关于微生物计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测定饮用水中大肠杆菌的数目时,需利用鉴别培养基培养后计数 B.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微生物计数时,结果往往比实际值偏大 C.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微生物计数时,适于计数的平板菌落数为30~300 D.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显微计数时,应在计数室加盖盖玻片后使待测液体自行渗满 2.(2022山东枣庄模拟改编)为宣传正确佩戴口罩可降低呼吸道传染疾病的风险,某同学进行了相关 实验。实验中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置于距正确佩戴口罩的实验者口部前方50 cm处,然后对着培 养基讲话1 min或咳嗽2次,再进行微生物培养和观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中牛肉膏蛋白胨应为固体培养基,并进行严格灭菌 B.实验者对培养基进行处理后,放入20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2 d C.实验中还应设置不戴口罩直接讲话或咳嗽进行实验对照 D.培养结束后可根据菌落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初步区分不同种的微生物 3.(2022山东卷)青霉菌处在葡萄糖浓度不足的环境中时,会通过分泌青霉素杀死细菌,以保证自身 生存所需的能量供应。目前已实现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关于该生产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发酵液中的碳源不宜使用葡萄糖 B.可用深层通气液体发酵技术提高产量 C.选育出的高产菌株经扩大培养后才可接种到发酵罐中 D.青霉素具有杀菌作用,因此发酵罐不需严格灭菌 4.(2022辽宁模拟)味精是谷氨酸的钠盐,利用谷氨酸棒状杆菌经过发酵可以生产谷氨酸,进而获得 味精。在利用发酵罐生产味精的过程中,需要不停地进行搅拌,并严格控制发酵条件,以提高谷氨酸 的产量和品质。下列关于谷氨酸生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性状优良的谷氨酸棒状杆菌只能通过诱变育种获得 B.发酵过程中的搅拌可满足菌体对氧气和养分的需求 C.发酵过程中应控制pH,酸性条件下利于谷氨酸的生产 D.发酵过程中添加新的营养液会改变培养条件,不利于增产 5.(2022山东枣庄模拟)“不对称体细胞杂交法”可以将一个亲本的部分染色体或染色体上的某些 片段转移到另一个亲本体细胞内,获得不对称杂种植株。大剂量的X射线能随机破坏染色体结构, 使其发生断裂、易位、染色体消除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获取亲本原生质体时,需在蔗糖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的缓冲液中进行 B.可用X射线照射、高Ca2+—高pH处理等方式诱导两亲本原生质体的融合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遗传的分子基础、变异和进化作业含答案

遗传的分子基础、变异和进化 一、单项选择题 1.(2022·淮南二模)DNA复制需要引物,转录时不需要引物。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DNA 复制及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A.真核细胞分裂前的间期都能发生核DNA复制 B.细胞中DNA复制所用的引物为RNA片段 C.翻译时tRNA和rRNA间存在碱基互补配对 D.细胞内基因的表达须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 解析:B真核细胞分裂前的间期中只有S期能发生核DNA复制,而G1和G2期都不能进行DNA复制,A错误;在生物体内,细胞中DNA复制所用的引物为RNA片段,B正确;翻译时tRNA和mRNA间存在碱基互补配对,C错误;细胞内的基因为一段有功能的DNA,只经过转录形成有功能的RNA,也属于基因的表达,D错误。 2.(2022·杭州二模)假设T2噬菌体的DNA含500个碱基对,其中鸟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一个14N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带15N标记的细菌,最后释放出50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子代噬菌体的DNA、蛋白质、RNA分子均带15N标记 B.得到许多子代噬菌体说明DNA具有复制和表达双重功能 C.子代噬菌体含14N的DNA链共2条,且其碱基序列互补 D.产生这些子代噬菌体共消耗了14 700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解析:A噬菌体是DNA病毒,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没有RNA,因此不会有带有15N标记的RNA,A错误;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可以复制,也可以表达形成自身的蛋白质,再和DNA组装形成新的病毒,得到许多子代噬菌体说明DNA具有复制和表达双重功能,B正确;子代噬菌体含14N的DNA链共2条,为原来14N标记的T2噬菌体中的DNA 的两条链,因此其碱基序列互补,C正确;产生50个噬菌体,相当于合成了49个DNA(原来有1个模板DNA),每个DNA中腺嘌呤脱氧核苷酸为300个,因此产生这些子代噬菌体共

新高考2022高三生物二轮强化训练卷 (答案)

2022高三生物二轮强化卷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总计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12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2分。第13~16题为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答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支原体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原核生物,支原体肺炎的致病机制是支原体吸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引起局部组织损伤。下列有关支原体与呼吸道上皮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者都有DNA但不一定形成染色质B.二者均可增殖,前者进行无丝分裂 C.两者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种类相同D.两者核糖体的形成都与核仁有关 2.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弄清了许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15N标记核苷酸弄清了分裂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规律 B.用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并以此侵染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用14C标记CO2供给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可用于证明碳的转化途径 D.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后同时供给同一植物,可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3.下表为动物细胞膜上的四种载体蛋白的存在部位、能量来源和功能比较,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葡萄糖载体和Na+驱动的葡萄糖泵是结构不同的两种蛋白质 B.神经元静息电位的恢复与Na+—K+泵密切相关 C.一定范围内,细胞外Na+浓度增高,可导致细胞内pH降低 D.人体剧烈运动时,可导致Na+—H+交换器运转速度加快 4.人体内的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能表达多种肿瘤坏死因子(TNF),如FASL和TRAIL,二者分别与相应的受体FAS和TRAILR结合,诱导靶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效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NK细胞能产生多种肿瘤坏死因子(TNF)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骨髓造血干细胞通过增殖和分化产生NK细胞的过程体现了干细胞的全能性 C.抗癌药物抑制FAS和TRAILR的活性,能增强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 D.靶细胞凋亡受TNF的诱导,而不受细胞内遗传物质的控制 5.绿色植物的气孔由保卫细胞组成。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就张开;保卫细胞失水缩小,气孔就关闭。保卫细胞中含有淀粉磷酸化酶,催化的生化反应如图所示。在正常植物体内的pH 变动范围内,淀粉磷酸化酶活性随pH升高而增强。 淀粉+Pi−−−−−→ 淀粉磷酸化酶葡萄糖-1-磷酸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实质是水解反应,属于吸能反应 B.淀粉磷酸化酶因降低淀粉和Pi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而促进反应 C.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强,保卫细胞吸水膨胀 D.淀粉磷酸化酶具有的特定构形与其作用专一性有关 6.玉米(2N=20)的大孢子母细胞和小孢子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分别形成大孢子和小孢子。小孢子再经两次有丝分裂,形成1个营养核、2个成熟精子,大孢子经过三次有丝分裂形成胚囊,内含1个卵细胞、2个极核、3个反足细胞和2个助细胞。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小孢子母细胞和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1个细胞能形成10个四分体 B.由大孢子母细胞和小孢子母细胞形成卵细胞和精子的过程,细胞中最多含有40条染色体C.不考虑突变,来自同一个小孢子的2个精子的基因型相同 D.2个极核与1个精子结合的受精极核中含有30条染色体 7.RNA编辑是某些RNA,特别是mRNA前体的一种加工方式,如插入、删除或取代一些核苷酸,导致DNA所编码的mRNA发生改变。载脂蛋白基因编码区共有4563个密码子对应的碱基对,在表达过程中存在RNA编辑现象。如图是在哺乳动物肝脏和肠组织中分离到的载脂蛋白mRNA序列,两种RNA只有图示中的碱基不同。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2023新教材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必修Ⅱ-2生物变异与进化

必修Ⅱ-2 生物变异与进化 第1关:基础知识——判一判 提示:如果在涉及某个知识点时,你不记得,或不能确定,或判断错误,请一定要通过查阅、梳理课本相应内容,自己得出答案或进行纠错。 一、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1.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阶段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 2.某些环境因素或生物内部因素均可能诱发基因突变。( ) 3.诱变育种可产生新基因从而定向改造生物性状。( ) 4.Aa这对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 5.基因突变一定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 ) 6.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性状的改变;导致性状改变的基因突变不一定能遗传给子代。( ) 7.基因突变会产生新的基因,新的基因一般是原有基因的等位基因;基因重组不产生新的基因,但会形成新的基因型。( ) 8.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 9.杂合高茎豌豆自交后代出现了矮茎豌豆,属于基因重组。( ) 二、染色体变异 1.一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染色体上称“互换”。( ) 2.染色体结构变异不仅可改变基因数目与排列顺序,还会改变基因结构。( ) 3.染色体组内一定不含等位基因。( ) 4.染色体组数目是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主要划分依据。( ) 5.生物体发生的可遗传变异一定能够遗传给后代。( ) 6.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的实质都是染色体上的DNA 中碱基对排列顺序的改变。( ) 7.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成功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后,一定会得到纯合子。( ) 8.同源多倍体生物的可育性一定比二倍体生物低。多倍体中偶数倍体(如四倍体)可以发生联会现象,但是要比普通的二倍体生物结实率低。( )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作业含答案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一、选择题 1.(2022·江苏模拟)在一个鼠(2n)的种群中,鼠的毛色有野生型黄色(A)、突变型灰色(a1)和突变型黑色(a2)三种表型,基因A对a1和a2为显性,a1对a2为显性,三种基因的形成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杂合黄色小鼠与突变型黑色小鼠交配,后代有可能出现灰色小鼠B.杂合灰色鼠精巢中的一个细胞含有2个a2基因,此时该细胞有4个染色体组 C.基因a2比a1的长度短,则合成的肽链也一定短 D.突变型的产生体现了基因突变的普遍性 解析若杂合黄色小鼠的基因型为Aa1,与突变型黑色小鼠(a2a2)交配,后代有可能出现灰色小鼠(a1a2),A项正确;杂合灰色鼠(a1a2)精巢中的一个细胞含有2个a2基因,该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也可能处于减数分裂Ⅰ或减数分裂Ⅱ,所以该细胞有1个或2个或4个染色体组,B项错误;基因a2比基因a1短,说明发生了碱基对的缺失,可能使原本的终止密码子变为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从而导致肽链长

度变长,C项错误;A基因可以突变为a1,也可以突变为a2,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即题述突变型的产生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D项错误。 答案 A 2.(2022·北京模拟)甲、乙是某生物(2n=2)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离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表示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B.图甲母源与父源染色体上有等位基因 C.乙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D.该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不能发生基因重组 解析甲表示有丝分裂后期,乙表示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A项错误;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图甲母源与父源染色体上有等位基因,B项正确;该生物2n=2,只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非同源染色体,因此乙不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C项错误;该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这属于基因重组的一种,D项错误。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的变异与育种作业含答案

第六单元变异、育种与进化 专题14 生物的变异与育种 A组 简单情境 1.巴氏小体(2022华附、省实、广雅、深中联考,15)雌性杂合玳瑁猫的毛皮上有黑色和黄色随机镶嵌的斑块,其中黄色(B)对黑色(b)为显性,B/b只在X染色体上。根据Lyon 假说,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正常雌性哺乳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细胞中的一条X染色体随机高度螺旋化失活形成巴氏小体,且该细胞分裂产生的后代细胞中这条X染色体均处于失活状态。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遗传机制的目的是使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两种性别中有近乎相等的表达水平 B.推测其他生物存在雄性X染色体基因高表达或者雌性两条X染色体基因均处于低表达的遗传机制 C.雄性玳瑁猫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 D.推测性染色体组成为XXX或XXXX的雌猫中只有1个巴氏小体 答案 D 雌性杂合玳瑁猫的基因型为X B X b,根据题干“细胞中的一条X染色体随机高度螺旋化失活形成巴氏小体,且该细胞分裂产生的后代细胞中这条X染色体均处于失活状态”,故该遗传机制的目的是使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两种性别中有近乎相等的表达水平,A正确;若X染色体有两条或多条时,只有一条可以正常表达,所以推测其他生物存在雄性X染色体基因高表达或者雌性两条X染色体基因均处于低表达的遗传机制,B正确;雄性玳瑁猫若出现,说明其基因型为X B X b Y,推测雌猫减数分裂异常,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C正确;推测性染色体组成为XXX或XXXX的雌猫中有2个或3个巴氏小体,D错误。

知识拓展巴氏小体是一条高度螺旋且失活的X染色体。若X染色体有两条或多条时,巴氏小体数比X染色体数少1。 复杂情境 2.染色体易位(2022广州一模,16)如图表示一对表型正常夫妇的原始生殖细胞及其患病儿子体细胞中的①和②、③和④两对染色体,父亲的染色体均为正常结构。儿子患病的原因只与这两对染色体有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母亲的③和④两条染色体结构有所差异,可能是一对性染色体 B.儿子细胞中的①、②、③、④构成了一个染色体组 C.母亲的②和③染色体之间发生了易位 D.该对夫妇再生一个不携带异常染色体的女儿的概率是1/4 答案 C 与父亲正常的染色体相比较,可看出母亲细胞中的②染色体的一段移接到了③染色体上,这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C正确;对比分析母亲和父亲的两对同源染色体,相似度较大,说明这两对同源染色体均为常染色体,而不是性染色体,A错误;①和②为一对同源染色体,③和④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中都是非同源染色体,B错误;母亲产生的卵细胞类型及比例为 ①③∶①④∶②③∶②④=1∶1∶1∶1,其中不携带异常染色体的概率为1/4,父亲产生的精子均正常,因此该对夫妇再生一个不携带异常染色体的女儿的概率是 1/4×1/2=1/8,D错误。 3.家蚕育种(2022汕头一模,20)中国是用桑蚕丝织绸最早的国家,自古即以“丝国”闻名于世。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与雌蚕相比,雄蚕产丝多且质量高。科学家利用

2021版【师说·雄关漫道】(打开师说读课堂)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测试卷 专题八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课时作业八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2021·青岛一模)科学爱好小组偶然发觉一突变植株,突变性状是由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突变产生的(假设突变性状和野生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把握)。为了进一步了解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和在染色体中的位置,设计了杂交试验方案:利用该株突变雄株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杂交;观看记录子代中雌雄植株中野生性状和突变性状的数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假如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子代雄株全为突变性状,雌株全为野生性状 B.假如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子代雄株全为野生性状,雌株全为突变性状 C.假如突变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子代雄株、雌株全为野生性状 D.假如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子代雄株、雌株各有一半为野生性状 解析:若突变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的显性基因,该突变雄株的基因型可能为X A Y A 或X A Y a或X a Y A,与野生纯合雌株杂交,后代的状况分别是全为突变性状、雌性全为显性、雄性全为显性三种状况。 答案:C 2.(2021·安徽质检)已知a、b、c、d是某细菌DNA片段上的4个基因,图中W表示野生型,①②③分别表示三种缺失不同基因的突变体。若分别检测野生型和各种突变体中某种酶的活性,发觉仅在野生型和突变体①中该酶有活性,则编码该酶的基因是() A.基因a B.基因b C.基因c D.基因d 解析:仅在野生型和突变体①中该酶有活性,说明只有在野生型和突变体①中存在该基因,即基因b。 答案:B 3.(2021·潍坊一模)在人的体细胞核中,除一条X染色体外,其余的X染色体常浓缩成染色较深的染色质块,通 常位于间期细胞的核膜边缘,称为巴氏小体。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取女性的少许口腔黏膜细胞染色制片即可用显微镜观看到巴氏小体 B.巴氏小体的形成是一种染色体结构变异 C.运动会上运动员的性别鉴定可接受观看巴氏小体的方法 D.男性的体细胞核中毁灭巴氏小体,说明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 解析:巴氏小体是染色体浓缩形成的,没有染色体结构的断裂与重接,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B 4.(2021·滨州一模)二倍体植物甲(2N=10)和二倍体植物乙(2n=10)进行有性杂交,得到的F1不育。以物理撞击的方法使F1在减数分裂时整套的染色体支配至同一个配子中,再让这样的雌雄配子结合产生F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F1正常减数分裂产生的雌雄配子各为2种 B.物理撞击的方法最终产生的F2为二倍体 C.植物甲和乙能进行有性杂交,说明它们属于同种生物 D.若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F1幼苗,则得到的植株是可育的 解析:甲、乙两种植物杂交得到的后代不育,说明这两种植物存在生殖隔离,F1也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题目所述手段培育的F2是含有两个甲的染色体组和两个乙的染色体组,是含有同源染色体的异源四倍体,每一条染色体都存在同源染色体,是可育的。 答案:D 5.(2021·蚌埠质检)在某小岛上的一种啄木鸟,其喙长分布如甲图,而其唯一的食物是一种在树干中的虫,这种虫在树干的深度分布如乙图。有四位同学围绕“下一代鸟喙的可能长度如何”这一问题开放争辩,四位同学的观点分别阐述如下,其中合理的是() 图甲图乙 ①下一代鸟的喙都比亲本长,由于较长的鸟啄是生存所必需的②下一代鸟的喙都比亲本短,由于在树干深处就很简洁捕获到虫③下一代鸟的喙不愿定比亲本长,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④下一代鸟的喙不愿定比亲本长,仅一代的时间还不能进化成较长的喙 A.②③B.①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由于存在着变异的不定向性和时间短这些因素,无法确定下一代的喙长度比亲代的长还是短。 答案:D 6.(2021·日照一模)调查发觉某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与一般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后腿较卷曲,便于捕猎,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内脏。由此得不出的结论是() A.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蜣螂与一般蜣螂存在生殖隔离 B.从生态系统成分看,这种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 C.与一般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类型的毁灭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与一般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转变 解析:由题可知,“生活品位”提高的蜣螂毁灭了与一般蜣螂不同的适于“肉食”的性状,因此该蜣螂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转变,生物毁灭了进化,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肉食”这一特点又打算了它不只是腐食,还进行肉食,因此这种蜣螂既是分解者又是消费者;从题干中找不到足够的证据说明两种蜣螂间存在着生殖隔离,故A项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共39分) 7.(2021·北京一模)(10分)图1表示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图2表示果蝇性染色体X和Y的非同源区段和同源区段。已知把握果蝇刚毛(B)和截毛(b)的等位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图1 图2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B和b的根本区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所把握性状的遗传遵循 __________________定律。若只考虑这对基因,截毛雄果蝇的基因型可表示为__________。 (2)若某雄果蝇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有一显性致病基因,与正常雌果蝇交配,后代发病率为 __________;若此雄果蝇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同时存在另全都病基因,与正常雌果蝇交配,后代发病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8生物技术与工程含答案

专题八生物技术与工程 A组基础对点练 考点1发酵工程 1.(2023·河北沧州模拟)传统发酵技术是指直接利用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或利用前一次发酵保存下来的发酵物中的微生物进行发酵,制作食品的技术。通常是家庭式或作坊式的,可以用于腐乳、酱、酱油、醋、泡菜和豆豉等的加工。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制作酸奶过程中需先通气培养,后密封发酵 B.传统发酵技术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通常都不是纯种发酵 C.在一段时间内,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中pH升高 D.泡菜坛内有时会长一层白膜,这层白膜是产膜乳酸菌繁殖形成的 2.(2023·重庆模拟)人类很早就能制作果酒,并用果酒进一步发酵生产果醋,用果酒发酵生产果醋时,果酒中的酒精含量对果醋的醋酸产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某技术组配制发酵液研究了初始酒精浓度对醋酸含量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果酒发酵生产果醋过程中,酒精为醋酸菌提供碳源 B.用果酒发酵果醋需要接种醋酸菌,并将发酵温度升至30~35 ℃即可 C.据图可知较高浓度的酒精会抑制醋酸菌的生长,使产酸量下降 D.醋酸发酵过程中会释放少量能量 3.(2023·福建南平三模)聚乳酸(PLA)是以乳酸为主要原料的聚合物。与聚丙烯等材料相比,具有更好的生物可降解性,但在自然条件下降解还是较缓慢。某科研机构拟从黄粉虫肠道中筛选PLA降解菌,按照如图流程进行培养鉴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过程中需要设置适宜的温度和pH环境,并保证严格的无菌操作 B.PLA既可为PLA降解菌提供碳源,又对培养基中微生物起选择作用 C.体外培养可采用平板划线接种,同时将接种和未接种的平板倒置培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