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说明

1、高等教化心理学:探讨高等教化情境中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学校教化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2、心理学:探讨人的心理现象与其规律的科学。它以人的心理现象与其规律为探讨对象。

3、学生学习: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他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支配、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学问,并以此来充溢自己的过程。

4、发觉学习:美国当代闻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发觉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索,改组材料,自行发觉学问,驾驭原理、原则。他强调的是一种方法。

5.接受学习:老师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干脆呈现给学生,老师传授,学生接受。它始终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美国纽约州高校探讨院的教化心理学教授奥苏伯尔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认为它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学问,这正是教学的首要目标。

6、动机或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确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具体来说包括:一、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干脆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须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老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7、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学问或形成的看法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学问的获得或看法的形成的影响。其本质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8、问题解决:是由确定情境疑难引起的,须要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对这一情境予以顺当解除的过程。它通常有四个基本特点: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认知操作性。

9、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四周世界关系的认知、情感以与由此而产生的意向。首先,它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其次,它是人的心理区分于动物心理的基本标记;最终,它作为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性形成水平的标记。

10、心理健康教化:是实施素养教化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环境适应、学习活动、人际交往、恋爱于性、求职就业(或者答:对高校生进行心理健康教化有着这样的目标:1。相识自己、接纳自己和观赏自己,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2。促进自信,培育独立自主的实力;3。学习于他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4。学习于异性相处,对恋爱、婚姻、家庭有正确的观念看法;5。在学习上奠定稳固的基础;6。为将来的工作做充分的打算。)

心理健康: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足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样,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

二、简答题

1.图式说明人的心理活动系统。

答: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留意、灵感、激情、迟疑

特性心理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对事物的看法体验过程

相识过程——感知、表象、思维、想象、记忆等

特性心理特点——实力、气质、性格

特性倾向性——须要、动机、信念、志向、价值观等

2.简述心理学任务。

答:心理学的任务包括:描述,对心理事好用科学语言予以叙述以便人们相识它;说明,对个体行为做进一步分析,探究产生该行为的可能缘由;预料,依据现有的资料,估计将来某一事务发生的可能性;

限制,探讨心理是为了有效的调控人地心理,使之有利于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健全发展;

提升,心理学探讨的主要对象是人,很多心理学家从事心理学的应用探讨,其主要目的是

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

3.简述你对老师角色的理解。

答:“老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担当者”。作为一种社会角色,他是一种客观的社会规定,具有非人格的特征;作为角色的担当者,指的是个体的人,具有特性的特征。所以,广义的老师角色是指从普遍的、泛化的角度来说明老师是什么,狭义说则是从老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角色来说明老师是什么。

由于教化活动的多样性,以与老师这一职业行为的艰难性、困难性、专业性,老师应成为一个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角色丛。可以将它划分为:(1)学问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角色;(2)父母形象角色、挚友角色、管理员角色;(3)青少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心理辅导员等社会活动家角色;(4)榜样、模范公民角色;(5)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6)教化科学探讨者角色。

从以上对教角色与行为的分类描述中可以看出老师的多种作用和功能。但是总的说来,老师的角色功能都是为了完成传授文化科学学问、发展学生的实力和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

4.简述学习的作用。

答:学习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学习史。只有通过学习,人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学习的作用也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获得学问,即通过确定形式合确定时间的学习活动,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学问学到手,把前人积累的阅历逐步转化为自己的阅历,使人从“自然人”转变成为“社会人”,成为有学问的人。

(2)发展智能,人们通过学习,在获得学问的同时,也发展了人的智力合实力。

(3)提高素养,学习在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和身体心理素养等方面也有着什么重要的作用。

5.简述学习动机的功能。

答: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学习动机引起和推动的,具体来说,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以下功能:

首先,激活功能,即唤起和引发学生学习行为。

其次,指向功能,指学生在学习动机作用下,将自己的学习活动引导向某一特定目标。最终,强化功能,是指人的活动动机受其行为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学生往往依据自己的学习成果,对自己后继的学习进行调整。

6.简述高校生学习特点。

答:高校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独特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1)高校生学习内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实践学问丰富,动手实力较强、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高校生学习方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加、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7.简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答:问题解决的影响的因素:(1)心情与动机。主动心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消极的心情会阻碍问题的解决;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2)对问题情境的知觉。问题与个人的认知结构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3)定势。定势是指重复从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打算状态,他的影响有主动的也有消极的。(4)功能固着。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干脆影响到人们敏捷的解决问题。(5)原型启发。其对创建性地解决问题具有很大作用。

8.简述创建力的影响因素。

答:创建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两大类:

(1)认知因素①智商。高智商很有创建力,反之。②领域学问。创建力一般都要有确定的领域学问作为背景。③策略性学问。

(2)人格因素①剧烈的新奇心和深厚的创建爱好。②英勇而独立的特性和批判精神。

③主动的心理承受力和开放的心胸。以上都是有助于创建力的发挥。

9.简述凯尔曼的关于品德形成理论。

答:他认为,个体的品德是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因此,人的品德的形成也是社会规范与其价值原则内化的结果,经验了从外向内转化的过程。他认为有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社会规范的依从。(2)其次阶段,社会规范的认同。(3)第三阶段是社会阶段的内化。

10.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答: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与其相互关系。一般认为,品德是由道德相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组成部分组成。(1)道德相识。又称道德观念,是指个体对于道德行为规范中的是非、善恶、好坏与其执行意义的相识,是人的相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2)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须要是否得到实现与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3)道德意志,是人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的意志品

质,是人们自觉克服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的实力和毅力,是为达到既定的道德规范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4)道德行为,是个体在确定道德意识支配下和道德情感谢励下表现出来对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11.试述高校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答:在出现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的同时形成了志向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分化。

(1)高校生自我相识的充分性、完整性与社会性。(2)高校生自我体验的丰富性、波动性与敏感性。(3)高校生自我限制的自觉性、独立性与自主性。(4)高校生自我规划的稳定性、长远性与现实性。

12.试述自我意识发展。

答:个人的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大约经过20多年的时间。它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经验了三个发展时期,(1)自我中心期。(2)社会自我发展期。(3)心理自我发展期。

13.试述人际交往的功能。

答:人际交往有五种功能:(1)信息沟通功能;(2)促进发展功能;(3)协调整合功能;(4)自我相识功能;(5)心理保健功能。

14.试述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答: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包括:(1)仪表;(2)空间距离;(3)交往频率;(4)相像性;(5)互补性;(6)实力;(7)特性品质。

15.试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答:心理健康标准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1)智力正常;(2)心情适中;(3)意志健全;(4)人格统一完整;(5)自我意识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16.简述学习的实质。

答: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阅历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长久的变更。学习的实质包含以下内容:

(1)学习是一个介于阅历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

学习者必需凭借反复的练习与阅历,才有可能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长久变更。可以凭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更,来推断学习的发生,当人们表现出一种新的技能即可推知学习已经发生了。有时,人们通过学习获得的是一些一般性的学问阅历和行为准则,这类学习不确定在人们的当前行为中马上表现出来,但却影响着人们在将来对待某些事物的看法和价值观,即它们变更了人的行为潜能。

17.高校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四周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高校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生自我意识的总体发展水平较高

大多数高校生的自我评价与别人对他的评价是比较一样的;自我相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基本是协调统一、同步发展的,自我意识已经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高校生自我意识总体上是随年级上升而发展

三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转折期”,表现为自我相识、自我调控发展较低,高校一、二、四年级基本上随年级而发展。大三学生的自我体验最为剧烈,大一、大二、大四的发展趋势基本一样。

(3)高校生的自我意识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点

表现为政治方面的改革意识、民办法识、竞争意识;求知方面的成才意识、探究意识、创建意识;思想品德方面的道德意识、审美意识;行为方面的参与意识、社交意识等。18.品德的实质是什么?

答: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确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这些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可从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中综合反映出来。品德不是个体先天的禀赋,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活动获得的,其实质是把外在于主体的社会行为规范内化为主体内在的道德行为观念,并进而通过个体的道德价值取向,稳定地调整主体外显的道德规范行为的过程。品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1)稳定的道德行为

道德品质不只是指具有某种道德观念,而是指具有某种观念并在行为之中表现出来,道德行为是推断道德品质的客观依据。道德品质是稳定的,间或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代表不了道德品质,只有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表现出来某种一贯的道德行为,才标记着道德品质的形成。

心智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属于动作阅历,不同于属于认知阅历的学问。学问学习解决的是事物是什么与怎么样(陈述性学问)、做什么与怎么做(程序性学问)等问题,即

知与不知的问题。技能学习要解决的是完成活动要求的动作会不会与娴熟不娴熟的问题,即会不会做与做得怎么样的问题。程序性学问是一类特地叙述活动(包括心智活动)规则和方法的学问,只是解决心智活动的定向依据,而不是心智活动方式的本身。要真正驾驭心智活动,不仅要驾驭某些程序性学问,还要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动觉阅历,才有可能实现。

(2)区分于操作技能,心智技能具有观念性、内潜性和简缩性

心智技能是一种心智活动方式,区分于操作活动方式:

①对象具有观念性。心智活动的对象是客体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是学问、信息;

②执行具有内潜性。心智活动的执行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内部静默地进行的,只能通过其作用对象的变更而推断其存在;

③结构具有简缩性。心智活动是不完全的、片断的,是高度省略和简化的。

(3)区分于习惯行为,心智技能是合法则的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是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合法则的活动方式指心智活动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依次和动作执行要求应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习惯是自然习得的,可能符合规律,也可能不符合法则;技能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与教学而形成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动作阅历的不断内化而形成的。

19.高校生对思维的元认知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思维是以已有学问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反映着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改造从而产出思想产品的实力。高校生对思维的元认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现在他们能干脆地思索自己的相识活动,能清楚意识到自己的相识活动过程与其活动方式。这是对本身自我思维的相识,对其发生的实质和过程的一个全面的掌控,起先对其目的和过程有一个清楚明确的推断。

(2)表现在高校生对自己内心的认知活动和心情活动都充溢爱好,能进行较深刻的反思活动。他们不仅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特性的人,而且能相识到自己的思维与别人思维之间的不同,从而能选择社会上较完备的思维形式来完善自己的思维,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思维。

(3)表现在高校生不仅懂得规则的内容以与意义,而且能对规则的规则进行相识,在现实中无法比较的规则在他们的头脑中可以比较,可以在头脑中对运算进行运算,由法则推导出法则。

这样,有关思维的元认知的发展,使得高校生能更好地调整和限制自己的思维活动,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样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明确清楚,更有效、更干脆的达成活动的目的,完成学习活动。

20.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有哪些?

答: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阅历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学习的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不仅存在于学问、技能的学习之中,而且也存在于看法与品德的学习中。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

共同因素对学习迁移的影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探讨,现代心理学倾向于从学习对象的构成成分来分析,将学习对象的构成成分区分为结构成分和表面成分两大类。结构成分是指学习任务中与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结果有关的成分;而表面成分是指学习任务中与最终目标的获得无关的成分。结构成分不同则不能促进正迁移,甚至会产生负迁移。不管是表面的还是结构的相像性,都将增加学习者对两个任务的相像程度的知觉,而知觉的相像性确定迁移量的多少,两种情境的结构相像性则确定迁移的正或负。

(2)已有阅历的概括水平

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阅历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就是已有阅历的具体化与新课题类化过程或新旧阅历的协调与整合过程。已有阅历的概括水平,必定要影响到迁移的效果。凡是所驾驭的阅历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效果也就越好。反之,效果就越差。教学阅历也表明,对事物关系有了概括了解的学生,往往能较好地理解和处理生疏的问题。

(3)认知技能与策略

迁移过程是通过困难的认知活动实现的,认知技能和认知策略的驾驭与其驾驭水平影响迁移的实现。有时学习对象具有共同因素,已有学问阅历的概括水平也比较高,可是学习者对新的学习内容却仍不能产生迁移。这是由于他尽管驾驭了确定的学问,但对认知活动中动作执行的限制仍旧没有驾驭,不会在应用学问时限制动作系列的执行依次以与对每个动作对象与变更进行合理的处理,也就是没有驾驭解决这些问题的认知技能和策略。学习者要在驾驭学问的同时,驾驭解决问题的认知技能和策略,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4)定势的作用

定势也叫心向,指的是先于确定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心理打算状态。它对于学习迁移既有可能产生主动影响,也可能起阻碍作用。当后面的任务是前面任务的同类课题或它的特例时,定势能对后来课题的学习起促进作用;当新的学习任务与从前任务不是同类或者是须要敏捷变通的相像任务时,定势就可能干扰新的学习,对迁移起阻碍作用。

除上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之外,诸如年龄、智力、看法以与教学指导等也在确定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迁移。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上述主要因素的影响,促进正迁移,提高教学的成效。

三、论述题

1、依据高校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试论述应如何帮助高校生进行自我意识完善?

答:高校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是在社会和高校生自我的教化中逐步实现的。社会和高校的教化要建立有利于高校生自我意识主动发展的导向系统,教化高校生形成主动的自我意识教化系统,逐步实现高校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1)帮助高校生建立自我意识主动发展的导向系统。从当代高校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规律入手,教化和引导当代高校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化实践证明:对教化效果起确定作用的环节,在于被教化者依据自己的须要有选择地接受社会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要求,使之“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意识,再“外化”为个体的道德行为。在对高校生进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化中,除了正确相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划清正值的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界限,摆正金钱在人生追求中的位置外,重点应从高校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价值观入手进行主动引导。

(2)帮助高校生形成主动的自我意识教化系统。自我意识的完善归根结底是依靠每个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最终形成的。因此,高校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更须要高校生通过自我教化,实现自我相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自我意识各成分的协调发展。

①引导高校生正确相识自我。首先,通过与他人比较,相识和评价自己,正确把握现实自我。其次,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中相识和评价自我,做到投射自我的客观评价。再次,通过反省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来相识、评价自我,主动实现志向自我。

②引导高校生主动悦纳自我。高校生精确的自我体验对于高校生自我意识完善不行或缺。培育学生主动悦纳自己的看法,首先,要引导他们主动的评价自己;其次,引导高校生从自我的内部层次和与四周交往的高层次相识自我,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存在的社会价值;再次,激励高校生在学习、工作和社会实践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激励他们参与交往和竞争意识,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以便增加其自信念;最终,教化高校生正确对待失败,仔细总结教训,自强不息。

③引导高校生努力塑造自我、完善自我。高校生恰当、有效的自我调控是其自我意识完善的关键环节。相识自我,悦纳自我最终是达到对自我行为活动的调控,从而实现

完善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在高校中要引导高校生与时、恰当、有效地监督、调整自己的行为活动,实现现实自我与志向自我的主动统一。

2、创建性的实质是什么?试论述在高校教化中如何培育高校生的创建性思维?

答:(1)创建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发觉”。《现代汉语词典》对创建的说明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作出新的成果或东西”。创建力就是一种创建的实力,也有学者称之为创建性思维实力。其具有以下几种属性:①创建实力是由个人产品确定的;②创建实力是一种心理过程;③创建实力是由测验和评价结果确定的;

④创建实力与人格特质有关,确定于某种人格特征与动机特性。其含义有:①指“想出别人想不出的观念”的实力即独创力,并把独创力视为一种产品或任何创建的结果;②忽视所谓的质,而把产品的数量看得比创意更为重要;③强调思维运作得状态比实际产品更为重要;④认为创建力与问题解决实力有关,面对问题能够寻求解决得方法,就如创建性思维得头脑有了品质证明一样。其构成主要包括:敏锐力、发散力、变通力、独创力和精致力。

(2)心理学有关创建力培育得探讨,基本上是探讨如何通过“创建得引导者”——老师运用创建性思维教学策略,创设有利于学生创建的环境,激发创建者的创建欲概括起来可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①创设促进高校生进行创建的良好环境。②激发高校生的创建动机。第一,要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其次,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改进教化教学方法,做到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绽开探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创建爱好;变更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创新。③塑造高校生的创建人格。第一,爱护学生的创建欲;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幻想;第三,消退学生对错误的畏惧心理;第四,激励学生与有高创建力的人接触。④训练高校生创建性思维方法,主要训练以下几种方法:发散思维法、类比思维法、逆向思维法、转换思维法和直觉思维法,其中自觉思维法的训练途径和方法主要有进行跳动性思维训练,灵感性思维训练,整合性思维训练和揣测性思维训练。

3、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那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答:(1)探讨表明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既有外在的环境因素也有内在的心理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条件因素有: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已有学问的概括水平、认知技能与策略以与心理定势的作用等。

(2)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①依据迁移产生的心理机制促进学习迁移,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主动的迁移,依据迁移产生的规律来确定教学内容、支配教学过程、选用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就是要依据迁移产生的心理机制来组织教学活动。第一,要组织学生进行合理的信息编码;其次,引导学生对学问进行科学的组织;第三,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学问进行辨别;第四,帮助学生建构迁移的心向。②依据迁移的形成条件促进学习迁移,现代教学论主见,教学的基本功能是为学习创设相宜的外在条件,而外在条件的创设应当依据学习的内在条件,“为迁移而教”就是要依据学习迁移产生的条件创设确定的教学环境,促进学习迁移的顺当实现。第一,科学确定教学目标,首先,确定教学目标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其次,要遵循序列性原则;其次,细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第三,合理支配教学程序;第四,恰当运用教学方法;第五,引导高校生学会学习。

4、结合高校生学习动机特点,试论述如何激发高校生学习动机?

答:(1)高校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包括:①学习动机的多元性;②学习动机的困难性;

③学习动机的见接性;④学习动机的社会性;⑤学习动机的职业性。

(2)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利用确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须要充分调动起来,即由潜在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因素。为了激发高校生的学习动机,促进高校生的学习效果,须要实行确定的方式,把已经形成的学习须要,由潜入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之成为实际而持续地推动其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朝着成才的目标前进。维持我们要做到

①创设问题环境,实施启发式教学;②增加学习材料的科学性与趣味性;③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④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指责;⑤组织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胜利感;⑥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接着努力;⑦科学设计任务难度,适当限制动机水平。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只要老师有效地利用上述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就有可能学得主动主动,并学有成效。5、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高校生的学习特点?

答:学习是个体获得学问的技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特点,如学习的迁移作用、学习中的高原现象等,他们都对学习产生着不同的影响。高校生作为社会的群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1)高校生学习内容的特点主要表现为:①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②实践学问丰富,动手实力较强;③学习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高校生学习方式的丰富、学习途径的多样,高校生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第一,高校生的课程支配不是满满的,留有较多的自学时间;其次,即使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也不行能讲授教材有关内容的一切方面,而是布置很多参考书供学生下课后自学;第三,高校生撰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参与科研工作,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之下依靠自己的力气独立完成。②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加。③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6、依据你对老师心理健康的相识,谈谈如何进行老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答:老师的工作既崇高又艰难,老师的角色既丰富又困难,要想很好完成教化教学任务,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老师自己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拥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因为老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助于提高生活、学习和工作效率,而且干脆影响着学生的特性发展、心理健康和学问学习,并将对学生的将来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老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和社会其他群体相比,心理健康水平较差,诸多损害老师身心健康的不利因素依旧广泛存在。因此,进行老师心理健康探讨和维护的意义重大。但是维护和促进老师的心理健康,必须要综合考虑,从多方面着手。为此,整个社会、学校与老师个人都应主动努力,共同致力于提高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1)优化社会环境。包括:①提高老师社会地位,改善老师生活条件;②深化教化改革,减轻老师心理压力;③提高培训质量,增加老师的职业满足感;④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重塑老师形象;⑤开展老师心理健康教化,优化老师心理素养。首先,重视老师职前培育过程中对将来老师进行心理健康教化,建议在老师教化的课程中增设一些关于老师心理健康教化的课程。其次,在老师接着的课程中,开设相关必修课,从而使老师树立心理健康观念,并驾驭维护心理健康的必要学问和技能。另外,政府相关教化行政部门要建立老师心理健康教化的组织机构,为老师供应心理健康服务。(2)完善学校管理,包括:①优化学校环境,创建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包括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②端正领导作风,要在学校里实行广泛的、真实的民主,敬重每个老师的人格和情感,使每个老师都有参与管理与决策的机会,获得发展与进步。

③健全激励机制,对老师实行科学、规范、客观、精确的考核与评估,另外,也应建立合理适度的竞争机制。④亲密人际关系,包括学校的干群关系和同事关系。⑤开展健康休闲,包括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消遣等健康休闲活动。

(3)重视自我维护,包括:①树立科学观念;②进行身体熬炼;③学会科学用脑;

④丰富业余生活;⑤扩大人际交往;⑥擅长调试心情。

总之,大力加强老师心理健康探讨、维护和促进意义重大。

7、通过学习《高等教化心理学》,谈谈学习它的现实意义。

答:作为高校老师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只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而驾驭有关的教化心理学理论,有助于解决怎样教和如何教得更好的问题。所以,高校青年老师了解和驾驭确定的高等教化心理学理论是非常必要的。

(1)高等教化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提高师资水平。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日,作为一种职业的从业者来说,青年老师必需对老师职业的心理学基础理论有充分地相识和了解,对职业心理技能娴熟地驾驭和运用,这样才能尽快地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从而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老师。

(2)高等教化心理学有助于老师提升教学实力。第一,有助于高校老师了解高校生的学习心理;其次,有助于高校老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实力;第三,有助于高校老师提高其评价与反思实力。

(3)高等教化心理学有助于老师增加角色胜任实力

(4)高等教化心理学有助于老师驾驭心理健康学问

总之,……

8.试述激发高校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措施。

答: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确定教学情境下,利用确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须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主动性。高校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主要有以下一些措施: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要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指具有确定难度,须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与的学习情境。简言之,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作业难度是构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能否成为问题情境,主要看学习任务与学生已有学问阅历的适合度如何。假如完全适合(太易)或完全不适合(太难),均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只有在既适应又不适应(中等难度)的状况下,才能构成问题情境。

想创设问题情境,一是要求老师熟识教材,驾驭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学问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要求老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用老师设问的方

式提出,也可用作业的方式提出;既可以从新旧教材的联系引进,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阅历引进;既可以是在教学的起先阶段,也可以在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束时进行。

(2)依据作业难度,恰当限制动机水平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一般状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确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亲密相关:任务较简洁,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出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老师在教学时,要依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限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简洁、较简洁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留意力,使学生尽量惊慌一点;而在学习较困难、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建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渐渐引导,以免学生过度惊慌和焦虑。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当进行奖惩

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依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果或避开再犯错误而增加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动性。假如在供应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再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嘉奖与惩处的作用。

表扬与嘉奖比指责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加自信念,而后者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适当的表扬的效果优于指责,在教学中要赐予学生表扬而非指责。

虽然表扬和嘉奖对学习具有推动作用,但运用过多或者运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假如滥用外部嘉奖,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而且可能破坏学生的内在动机。要依据学生的具体状况进行嘉奖。把嘉奖看成某种隐含着胜利的信息,其本身并无价值,只是用它来吸引学生的留意力,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对信息任务本身产生爱好。

(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当组织学习竞赛

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输赢为诱因,可以满足学生的附属感和自我提高的须要,从而在确定程度上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影响其学习效果。学习竞赛对于不同水平的学习者的影响不同,对于成果中上的学生影响最大,对成果极优或极差者影响甚微。学习竞赛既有主动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假如在竞赛中不留意思想教化,把竞赛仅作为激励学生个人自尊心与荣誉感的措施,势必会产生消极影响;假如能在竞赛中结合思想教化,使竞赛成为激励学生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的手段,则是可取的。要发挥学习竞赛的主动作用,在竞赛标准上应体现出激励进步和团结互助,尽量多用集体或小组竞赛,而少用个人竞赛,并激励学生开展“自我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接着努力

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到主体今后的行为,所以可以通过变更主体的归因方式来变更主体今后的行为。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老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胜利或失败的真正缘由;另一方面,老师也应依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果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归因于努力,可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接着努力,以便今后能接着胜利;使差等生不至于过于自卑,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胜利。

9.你认为影响老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

答: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的实力的主观推断,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的实力的主观推断称为老师的教学效能感。这种推断,会影响老师对学生的期盼、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老师的工作效率。影响老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

(1)影响老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一般可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老师自身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社会风气、为老师发展所供应的条件、人际关系等,老师自身因素包括价值观与自我概念等。

(2)社会大环境对老师教学效能感起很大的作用

学校四周的环境对老师的教学效能感也有明显的影响。表现在学校所处环境的社会经济水平,自然环境,地方政府、群众和新闻媒介的教化观等等方面。社会大众,特殊是学生家长的教化观对老师的教学效能感也有影响。

(3)学校中的某些因素也影响着老师的教学效能感

①老师的教化观念科学与否对教学效能感起着很大的作用。老师间教化观念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进而形成的教化观也影响着老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学生的成就。

②学校中的人际关系状况也影响着老师的教学效能感。在老师之间,融洽和谐的同事关系不仅有助于老师间教学阅历的沟通,而且还使他们在同事那里得到友爱、暖和、帮助和激励。这样有助于老师们组成一个合作的群体来共同探讨教学问题,共同进步和提高。校内内的师生关系也是影响老师教学效能感的重要因素。

总之,内部因素是影响老师教学效能感的关键。也就是说,科学的教化观和良好的自信念对老师教学效能感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0.用具体事例论述培育高校生创建性思维的有效方法。

答:创建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又离不开创建性的想像。培育高校生创建性思维

高校教师资格《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分题型分章节复习题及答案

高等教育学考试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高等院校这个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科,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二、选择题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A )。 A、大学生 B、高校教师 C、高校的教育教学方法 D、高校的教育教学规律 2、科学教育心理学之父是( C )。 A、亚里士多德 B、夸美纽斯 C、桑代克 D、赫尔巴特 3、亚里士多德的(A )为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和谐提供了哲学和心理学依据。 A、《论灵魂》 B、《大教学论》 C、《论教学方法》 D、《教育心理学》 4、瑞士教育学家( E )在《论教学方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使“教育心理学化”的设想。 A、亚里士多德 B、夸美纽斯 C、桑代克 D、赫尔巴特 E、裴斯洛齐 5、是( D )提出了著名的教育过程四阶段论和五步教学法。 A、亚里士多德 B、夸美纽斯 C、桑代克 D、赫尔巴特 E、裴斯洛齐 6、( D )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联结。(C)认为学习不是由于试误及强化而形成的联结,而是通过有目的的对情境的整体理解而产生的“顿悟”。( B )强调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适应变化,成为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A)将人的认知过程或学习过程看做信息加工的过程,即看成是信息的获得、传递、变换、储存和提取运用的过程。 A、现代信息加工理论 B、人本主义理论 C、认知派 D、联结派 7、“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A ),( B )于1877年撰写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C )被誉为“俄罗斯心理学的伟大代表”,(D )是前苏联“文化历史学派”的开山祖。 A、乌申斯基 B、卡普杰列夫 C、拉祖尔斯基 D、维果斯基 8、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A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个案法 E、测量法 三、填空题 1、高校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 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的诞生标志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1913年出版的三卷本(《教育心理学》)。 3、赫尔巴特认为教育过程要经历(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这四个阶段。后来他的门徒将之发展为五阶段教学法,即:(预备)、(呈现)、(联系)、(统合)和(应用)。 4、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是教育的“三个主要基础”,而(心理学)“当然站在一切科学的首位”。 5、我国最早而影响较大的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心理学家(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 6、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总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有(客观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教育性原则)。 四、简答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超详细版本)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由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结构、形态、感官、神经系统等的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6、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7、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 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 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 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串讲资料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教师编制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参考资料

教师编制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参考资料 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总结资料

---------------------------------------------------------------最新资料推荐------------------------------------------------------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总结资料 一、1、心1)12)1伯3)1了4)1验着冯特心5)古6)认7)情8)意9)人的2、心3心理4心理3、画1) 2)心3)总成着4、心(多选(一)是有实验可分第一章绪心理学的历史19世纪前,没19世纪中叶,伯研究出一个1860年,德国了一条著名的1879年,德国验法引进心理着科学心理学特的贡献 1开心理学派构造古希腊哲学家认知过称是最情绪情感是人意志过程中一人格是在遗传的总和包括人心理学: 心理理学的研究原理学的研究任画图说明心理心理学定义心心理现象人总结: 心里现成的,已经形着人格特征,心理学的研究选/单选/填空)实验法有目的地严格控验科学普遍采取分为实验室实验教育论史没有心理学学开始引进实个定律韦伯国著名哲学家的遗忘规律曲国著名哲学家理学,并在德学正式诞生。 开创了心理学造主意心理学家亚里士多德最基本的心理人对客观事物一直活动是人传的基础上在人格倾向性和理学是研究心理原则1客观任务 1描述理现象: (心理: 心理学是研认心理过程情意人格倾人格人格特象虽然分为心成的人格又影而人格特征也方法(选、填空)( 给你根控制和创设一取的方法,也验法和自然育心理学学科,从哲学实验法对心理伯定 1 / 3

律: K家、心理学家曲线,遵循着家、生理学家德国莱比锡大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的奠基人德《论灵魂》理过程包括物的态度体验人类所特有的在社会化过程和人格心理特理现象及其规观性原则 2系述心理现象 2理现象的具体结研究心理现象及认知过程(感觉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倾向性(需要、特征(能力、气心理过程和人格影响着心理过程也影响着心理过填)p4 据概念实例一定的条件,也是心理学研实验法。 学复习重学范畴里分离理学进行研究K=I / I ---家艾宾浩斯利着西先快后慢家、心理学家大学建立了世立的实验科学(内省法)3培是最早关于(感觉,知觉验。 的心理现象。 程中所形成的特征规律的科学。 系统性原则 2解释心理活结构图)及其规律的科觉、知觉、记、动机、兴趣气质、性格)格两方面,但程,并在心理过程,二者是判断哪种方法引起被试某种研究的基本方法1点总结资离出了心理学究,使心理学---- 感觉阈限利用了无意义慢的原则。 家冯特(心理世界上第一个学的历史。 2培养了一只国于心理学的专觉,记忆,思的稳定的具有3理论联系实活动机制 3预科学。 忆、思维、想、理想、信念但他们是密切联过程中得以表心理现象不可法)种心理现象,法。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个别辅导:以个别学生为对象,以学生问题和需要为基础,用尊重、接纳和理解的态度、科学的方法,通过聆听、疏导、咨询、活动等途径,予以适当启发和诱导,使学生能够从有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理健康。 聆听法:即咨询者认真、耐心地倾听来访者诉说的方法。 松弛法:指在暗示的作用下,使人的全身的肌肉从头到脚逐步放松的方法。 系统脱敏法:指有步骤地由弱到强逐渐适应某种过敏反应的刺激源。 分题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经过讨论争辨得出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方式获得渗透性心理教育,促进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快乐学习: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边的积极性都受到激发,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都有积极的情感投入。 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指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认知态度,意志品质,行为特征,情感倾向的综合反映。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分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理想是人一生中的奋斗目标和远大抱负;

幻想是人精神空虚一瞬间的心灵的一种美好填补; 空想是不没有实质基础的幻想。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角色冲突:指围绕角色目标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相互防碍的斗争。 心理调适:就是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理过程。 学习:广义上:是人和动物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过程。狭义上,是人类的学习。 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个体的各种生理组织结构和机能以及本能行为,也即个体的生物学方面的发展。 变式:是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或事例时,经常变换呈现形式。 知识的巩固:就是采取某些强化措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识记,并持久保持的 过程。即把所学的知识牢固地保持在头脑里。 简述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旳研究对象与发展历程 (1)研究对象: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旳基本心理规律(教育心理学旳研究对象是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旳心理现象,而不是研究一切教育领域中旳心理现象;在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施教者和受教者)是活动旳主体、行为旳负担者,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关注旳焦点;要亲密结合教育过程来探讨、揭示学与教旳基本心理规律) (2)发展历程:(1)初创时期(20世纪23年代以前)。192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一专著奠定了科学教育心理学发展旳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旳名称和体系从此确立。 (2)发展时期(20世纪23年代至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2、教育心理学旳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旳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B、学习与教学旳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2)基本作用:教育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旳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首先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困难旳原因;另首先有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旳科学认识。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旳理论指导。首先为实际教学提供通常性旳标准或技术;另首先有利于使教师旳工作符合本身旳教学心理及学习者旳学习心理,从而优化教学工作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但能够正确地分析、了解学生,而且能够预测学生将要发生旳行为或发展旳方向,采取对应旳干预或预防方法,达成预期旳效果。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教育心理学不但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通常性旳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加教学研究提供可参考旳丰富例证。 3、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 在学与教过程模式中,五种原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学生旳学习过程是以本身先前只适合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旳,是在教学过程旳背景下进行旳,学习旳进展因教学旳质量而改变。反过来,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4、教育心理学诞生旳年代、奠基人和标志性事件 (1)诞生旳年代:1923年著《教育心理学》 (2)奠基人:桑代克 (3)标志性事件: 5、教育心理学以下四中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心理学)

教育理论 教育学部分 总要求: 1、了解与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教学工作、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的 内容和方法。 3、具有运用教育理论分析并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绪论 要求:1、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理解教育学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识记各阶段的主要教育家及其代表作。 3、理解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出现的新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思考学习教育学对教 育教学工作的意义。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3、★教育学任务:阐明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 时间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4、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学: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和科学理论,是客观的,是对客观规律的揭示 教育方针政策:主观制定的,是一定阶级、集团为了教育上的利益制定。 两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两者也有联系。 5、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 6、教育学在教育科学体系中是属于基础学科。 7、★教育学发展概况: 一、教育学萌芽阶段 我国春秋末年:《礼记学记》世界上最早一部教育著作(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 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西方: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 教育学发展历史上第一步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 英培根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英洛克《教育漫话》 法卢梭《爱弥儿》 瑞士裴斯泰洛奇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德赫尔巴特《普教育学》在世界教育史上,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德福绿贝尔《人的教育》 英斯宾塞《教育论》 俄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美杜威《民本主义和教育》 夸美纽斯:1、教育要适应自然 2、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3、泛智的思想《世界图解》 赫尔巴特:1、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传统教育代表)2、教育学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 3、教育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4、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5、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 杜威:1、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现代教育代表) 2、教育目的来自教育过程之内,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育的步骤 3、教育应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活动组织学习,在做中学,不断改造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最全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概述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2.个体心理分为P1①心理动力②心理过程③心理状态④心理特征 3.心理动力包括P1 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 4(判)P2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它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 5. 判(P2)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①认知过程②情绪过程③意志过程 6.P2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 7.心理状态 P5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 8 心理特征P5是R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主要包括 ①能力②气质③性格 9 人格P5 气质和性格统称为人格 10 (判)P6通过行为的直接观察和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 行为指有机体的反映系统 11 P6 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根据表现出来的行为可推测人的心理活动 12 意识P7 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 13 P7 意识是人精神活动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14 心理学产生背景 P8①唯理论代表人是法国笛卡儿最早用发射概念解释行为②经验论英国人洛克主张“白板说” * 15 心理学独立标志P8 德国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 16 西方心理学理论流派P8 ①构造主义冯特铁欣纳研究意识经 验②机能主义詹姆士杜威研究 心理作用③行为主义华生④格式 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⑤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17 心理学现代学派(发展趋势)P10 ①美国奈塞尔《认知心理学》1967 年发表②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 和罗杰斯 第二章高等教育心理学 1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P11①明 确教学目标②任分析③确定学生原 有水平④设计教学课程⑤实施教学 ⑥教学评价 *2 教育心理学是介于社会与自然、 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边缘 学科中间或综合学科)P13 *3 教育心理学P13 是研究学校情 景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 理规律的科学 *4 中国最早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 材P13《教育心理学》廖世承 1924 年出版 *5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 改革、繁荣、破坏、新生四个阶段 P13 * 6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 育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 规律的 P15 *7 高等教学心理学的学科特征 P15①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教育心 理学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学习活动 ②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 心理学③研究对象的主题是大学生 ④为实现高校的社会职能和应用适 应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心 理学依据 8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 则①客观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理 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④教育性原则 9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P20①观察法②实验法③调查法④ 个案法(追踪研究法) 第三章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校教师 1.角色P23 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 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 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 的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行为 2 角色期望P24 社会按照各类社会 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要求每个社 会成员,这称为角色期望 3 角色意识P2 4 当一个人认识到自 己在某一条件下所担负的社会角色 和社会对他相应的角色期望时,便 产生了角色意识 *4 教师的多重角色P24 ①知识传播 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 ②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③榜样 和模范公民④学生灵魂的塑造者⑤ 教育科学研究人员 5 教师的领导方式的种类P25:①强 硬专制型②慈善专断性③放任自流 型④民主型(最理想) 6 教学风格P26 是指在教学相同 的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教师根据自 己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 方法特点 7 罗森塔尔效应P26 师生态度产生 的相互交流与反馈在心理学上称为 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效应) * 8 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 P27①角色认知阶段②角色认同阶 段③角色信念阶段 9 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 P27①正确认知教师职业②树立学 习榜样③积极参与教学实践 * 10 效能感P28 指人对自己进行某 一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师在 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影响学生学 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 断称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11 自我效能感包括P28①结果预期 ②效能预期两个成分 12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P29一般 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就感 13 教师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 P29①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 度②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 和进一步的学习③影响教师在工作 中的饿情绪 *14 教师反思的过程分四个环节 P31①具体经验②观察分析③抽象 的重新概括④积极的验证 15 教学反思的成分P32 ①认知成分 ②批判成分③教师的陈述 *16 教学反思的方法P33 ①反思日 记②详细描述③实际讨论④行动研 究 17 教学监控能力P34 是指教师为 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 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 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 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 制和调节的能力 **18 简答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 P34 ①计划性与准备性在课堂教 学前,教师要明确所教课程的内容、 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学生的发展水 平、教学目标任务及教学方法手段, 并预测可能出项的问题和教学效果 ②课堂教学的组织性课堂上教师 密切观察学生,随时准备有效应付 课堂上的偶发时间③教材呈现的水 平与意识④沟通性教师用 积极的态度感染学生⑤对学生进步 的敏感性⑥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 19 教学监控能力的特征P35①能动 性②普遍性③有效性 20 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后,教学监 控能力已成为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 关键因素(判断) 21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趋 势P37 ①从他控到自控②从不自觉 带到自觉达到自动化③敏感性逐渐 增强敏感性是衡量教师教学监控 能力高低的一个忠言标志④迁移 性逐渐提高 22 教育机智P39是指教师在教育教 学挥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 力,是指教师对以以外情况和偶发 事件能够即使作出灵敏的反映,并 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 力。 * 23 教育机智的表现形式P39 ①善 于因势利导②善于随机应变③善于 对症下药④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 寸 24 教师威信P40 指教师具有那种 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 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 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 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 系的表现。 24 师爱P42 即教师对学生的爱,是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1913年桑代克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五个因素三个过程)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始终) 4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5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在实践中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 1、了解问题 2、指导教学 3、预测并干预学生 4、教学研究 6、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四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之父”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于1994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 反思性研究, 合作性研究, 社会文化性研究. 我国:1924年廖世承编写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的含义和特点、学习准备、关键期、最近发展区、自我

同一性。 1,心理发展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心理发展有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个体心理发展8阶段: 乳儿0-1; 婴儿1-3; 幼儿3-6、7; 童年6、7-11、12; 少年11、12-14、15; 青年14、15-25; 成年25-65 老年65-;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少年期,处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性 (二)青年初期,处于高中阶段,向成人接近,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具有理智的自我意识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一)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二)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但思维仍受具体知觉表象的束缚.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对象和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对象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关键词是: 学与教的规律; 主要是学的规律; 心理规律; 基本规律; 学校教育情境。 (二)教育心理学主要内容 除绪论部分外,内容主要有: 1.学习的基本问题(学习心理学); 2.知识掌握心理学; 3.技能形成心理学; 4.品德心理学; 5.教学心理 二、学习的定义和分类 (一)学习的定义 学习指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注意: 1.学习总是意味着个体身上发生的某种变化; 2.这种变化要维持一个相对持久的时间; 3.这种变化不是由先天倾向、成熟等因素带来的。 (二)学习的分类 •1.我国的分类:⑴知识的学习 •⑵智力技能的学习 •⑶动作技能的 •⑷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 2.加涅(R.M.Gagne)按学习结果的分类 •⑴言语信息的学习 •⑵智慧技能的学习 •⑶认知策略的学习 •⑷运动技能的学习 •⑸态度的学习 • 3.布卢姆的分类 •⑴认知领域的学习 •⑵运动技能领域的学习 •⑶情感领域的学习 •

(三)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全人教育(Whole- person education )是致力于人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从社会文化取向说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从学生个人成长取向上说是知、情、意、行整体发展的教育。 盖茨(A.L.Gates )1956年说过 •当别人向你问及类似“你是教数学的老师吗?”的问题时,你最恰当的回答应该是:“我不是教数学的老师,我是教学生学数学的老师。”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在解释全人教育观念时说:“课堂教学内容应包含人类的全部文化,而人类文化的全部由6个方面组成: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学问教育追求‘真’;道德教育追求‘善’;艺术教育追求‘美’;宗教教育追求‘圣’;身体教育追求‘健’;生活教育追求‘富’。” •在盛行唯智主义教育的今天,特别要提醒人们不要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让学生初尝人生经验,感受发现的喜悦,回味奋斗的乐趣,体味创业的艰辛,领悟朋友的情谊,重温父母的恩情,理解老师的胸怀。 三、教学的作用在于促进学习 •教学是用来刺激、推动、维持学生学习活动的外部情境安排。 心理学为教学过程科学化提供依据 • 1.明确教学目标:依靠心理学知识,可以正确规定和陈述目标。 • 2.分析任务:依靠心理学知识可以分析达到目标所需要的从属概念、基本技能、主要策略。 •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借助各种测量工具,确定学生知识、动机、技能、身心发展的准备状态。 • 4.设计课程:借助心理学知识,选择适当教学媒体,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过程。 • 5.教学:呈现教材,激发动机,引起反应,给予强化,指导方法。 • 6.评价:借助心理测量的知识,制定或选择恰当的测评工具,对测评结果作合理的解释。 •教学实例1:图中有多少个正方形? •(1)尝试法 •(2)有次序地计数 •(3)知识建构法 • 四、学习动机含义、结构与作用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题:高等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含答案) (案例分析) 1.李某 ,男 ,大三学生 ,身体瘦小 ,皮肤偏黑 ,眼睛近视 ,身体素质差 ,体育成绩常处于全班最后一名 , 性格内向 ,参加活动不积极 ,人缘不是很好 ,同学们都认为他过分敏感 ,不好相处 .有一次 ,因为跑 步落在女生后面 ,引起同学们的哄笑。从此 ,该生变得更加沉默和孤僻。一天晚上外出未归 , 次日发现他在学校后山上上吊自杀身亡。 (1) 该生自杀的根本原因是。 A.其身体素质差 B.其人缘不好 C.体育成绩不好 D.过分自卑引起的自我否定 (2) 该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属于。 A.自我意识方面的问题 B.学习能力问题 C.恋爱问题 D.性心理问题 (3) 如果要避免该生自杀,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 A.该生积极锻炼身体, 提高身体素质 B.正确评价自我, 接纳自我 C.得到集体的关照 D.提高自己抗挫折能力 (4) 帮助该生正确认识自我的主要方法有。 A.比较法 B.投射法 C.反省法 D.访谈法 答案:(1) D(2) A(3) ABCD(4) ABC 2.大二男生王某, 经常会想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 比如 , 一个定理为什么这样理解,而不那样 理解 , 明明知道那样理解是与事实不符合 , 也知道书上说的是对的 , 但老是想 ,,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 为此他感到非常苦恼。 (1) 该生出现的症状属于是。 A.强迫症 B.焦虑症 C.恐惧症 D.疑病症 (2) 该生出现的症状主要体现在。 A.情绪方面 B.行为方面 C.观念方面 D.意向方面 (3) 该生出现的症状隶属的范畴是。

A.人格障碍 B.神经症 C.性变态 D.精神病 (4) 对待该生出现的症状,你认为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放松疗法 B.采取顺其自然的方法 C.思维阻断法 D.多参加集体活动 答案:(1) A(2) C(3) B(4) ABCD 3. 王强《高等数学》考试不及格,辅导员老师问他为什么没考好,王强说: “老师出题太偏,我复习的都没考到” ,又说:“学校学习条件太差,图书馆位子不够,寝室太吵,教室晚上十 点就熄灯”。辅导员问其他同学为什么王强数学没考好,同学说:“他经常上网玩游戏,上课也 经常不来。” (1)本案例属于心理学的问题属于。 A.自我意识 B.归因 C.自我效能感 D.心理健康 (2)本案例所涉及的心理学理论其首创者是。 A.阿特金森 B.马斯洛 C.海德 D.班杜拉 (3)本案例涉及到的因素是。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运气好坏 D.身心状态 E.外在环境 (4)当一个人做事失败了,通常他会把原因归结于。 A.内部

广西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知识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 教师篇 第一讲教师职业心理的发展 一、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理解) 1、恒定平稳的职业生涯 2、独立孤寂的教学科研 3、年龄差距的日渐拉大 4、教学成效的难以衡量 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理解) 1、生存关注阶段 关注生存状况,关注学科知识的掌握状况,关注自己所获得的技能与岗位需要的适应状况 2、任务关注阶段 关注教学任务本身,提高教学质量 3、发展关注阶段 关注自己专业的发展,学生的因材施教 三、专家型教师的专长表现(理解) 1、拥有丰富的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 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能有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2、能高效率的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熟练掌握技能使其自动化 善于监控自己的认知执行过程 3、富有职业的敏锐洞察力 对熟悉情境的识别加工比新手快 知识和经验更具实践性和实用性 行为和态度更具评价性 四、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运用) 1、能对教学情境进行准确分析并具有很强的教学监控能力 2、教学具有灵活性并形成独立的教学风格 3、具有较强的反省意识和出色的教学科研能力 五、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规律(运用) 1、系统的学习理论 2、进行教学观摩 3、从事科学研究 4、自觉教学反思 六、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策略(运用) 1、提高社会对教师的关注度,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2、建立合理高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规章

3、教师要不断提升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自觉反思,增强自信心 七、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运用) 1、外在社会的期望和内在自我的迷失 社会的高期望值带来教师对自己的高要求 2、过高的内控制点导致“工作狂”的状态 为追求高目标而狂热投入工作 3、A型性格带来的不良应对 高目标高成就动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八、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方法(运用) 1、调整与工作有关的不合理信念:改变思想上的误区 2、做好自我管理:对自我生活方式、时间、情绪的管理 第二讲教师的素养和人格 一、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理解) 1、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2、学生学习的发动者和促进者 3、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4、心理健康的教育者 5、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二、教师职业理想的核心和主要表现(理解) 核心:师爱 表现: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全体学生的爱,对自己教学学科的热爱 三、社会上常见的教师职业价值观(理解) 1、“仅为谋生”的生计观 2、“毁灭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观(角色观) 3、“简单重复工作”的匠人观 四、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运用) 1、专业知识 2、教学能力 ①教学监控能力 内容: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策划与安排 ……………………组织与沟通 ………课堂教学的反馈与评价 ………教学效果的分析与反思 提高教师监控能力:改变角色,教学反馈,现场指导 ②教学反思能力 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写反思日记,列问题单,收集学生评价,交流反思 3、教育机智 主要表现: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对症下药,掌握分寸

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岗前培训考试之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高等院校这个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及其规律)的学科. 2、实验教育学及其代表人物:实验教育学派是实验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的产物。是教育心理学的先驱.在德国的代表人物是莫依曼和拉伊,实验教育学的名称是莫依曼提出的。在法国的代表人物是比纳和西蒙。1905他们编制了《比纳-西蒙智力测验量表》。 3、桑代克及其科学教育心理学诞生及其标志:教育心理学创始人桑代克(美国),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1913年扩充为三卷本《教育心理学》。分别为:《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工作疲劳与个别差异》. 4、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特点:(1)以大量学习实验与测量材料为基础;(2)建构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心理学体系。 5、联结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1)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刺激(或“清静”)与反应的联结,把刺激与反应作为心理或行为的最高解释的原则或公式;(2)把所有的学习都归结为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式;(3)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注重外部现象与外部条件的探索,忽视内在过程与内部条件的研究。 6、认知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学习不是由于试误及强化而形成的“联结",而是通过有目的对情境的整体理解而产生的“顿悟”。 7、联结-认知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1)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仍是心理现象的发生机制与解释原则,但这种联系不是直接的、机械的,而是存在一个“有机体的内部状态”的中介环节;(2)学习是通过主体对情境的领悟而形成认知图式或认知结构而实现的;(3)强调注意学习的外部反应与外在条件,同时也强调注意内部过程与内在条件。 8、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尊重人的价值、人的潜能与人的差异。强调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能够适应变化,成为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 9、现在信息加工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将人的认知过程或学习过程看做信息加工的过程,即看成是信息的获得、传递、变换、储存和提取运用的过程。 10、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5)教育性原则(伦理性原则)。 方法:(1)哲学方法论: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学科方法论:系统科学方法: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3)学科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测量法等。 第二章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1、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大学身心活动的基本特点与教育: (1)大学生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特点 a.心智日趋成熟; b.情感日益丰富、趋向社会化;c。倾向高度的独立自主;d.社会性趋于多样化、群体意识增强、人际关系复杂化、社会交往范围不断扩大. (2)不同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a.入学适应阶段;b。稳定发展阶段;c。准备就业阶段。 (3)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