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认知科学对人格与情绪关系的研究

认知科学对人格与情绪关系的研究

认知科学对人格与情绪关系的研究
认知科学对人格与情绪关系的研究

认知科学对人格与情绪关系的研究

吴 蔚 孔克勤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上海,200062)

1 引言

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所体验的情绪以及处理情绪事件的方式,构成了其人格的一个重要部分。今天,情绪的研究已经成为人格心理学关注的核心领域,而人格与情绪的关系的研究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1]

自从G alen在其理论中按情绪来描述气质以来,人们就意识到人格和情绪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2]早期对人格和情绪间关系的研究以一些简单的生物学模型为基础。生物学模型认为每个人对情绪的感觉是不同的,这种差异是预先由每个人的大脑所决定的。但是又有不少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发现,情绪的认知过程以及思维的扭曲都与人格有关,近几年来,很多学者开始探索用认知科学模型来研究人格和情绪间的关系,得到了许多很有意义的发现。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认知神经科学,联结主义和相互作用的压力过程。

2 认知科学框架的人格与情绪关系的研究认知科学框架起源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其基本内涵是人与人造系统的认知都可以在不同水平上进行解释,此外不同的现象也要求不同水平的解释。这些水平包括:一、神经水平(Neural)。对人而言神经水平是指决定系统操作的神经元。在该水平可以进行大脑损伤后果的研究。神经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理解人的信息加工过程,但这个水平不能全面描述人的信息加工功能。二、认知建筑水平(Cognitive-architectural)。认知建筑水平描述了编程语言和实时运算对加工过程的支持。如要理解计算机软件,则需要一种语言(如C++),通过这种语言来对运算,信息储存和输入输出进行解释。对心理学而言,则需要一种认知结构,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来描述表征信息的编码以及基于这些编码进行运算的加工成分,运算规则和各成分间信息传递的控制。

三、知识水平(Knowledge)。知识水平与系统的目的,意图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有关。对人而言,知识水平的解释要说明个体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内部准则。[3]

Matthews(1997)把认知科学框架应用到人格与情绪的关系研究中

。[4]他认为人格和情绪现象也需要进行多重水平的解释,一些现象可以按照神经加工来解释,另一些现象可以通过信息加工来解释,还有些现象可以通过人们的自我知识和动机来解释。他通过图示来对某种人格特质影响一种情绪状态(负性情绪)的多重水平进行解释(见图1)。

图1表示在神经系统水平该特质影响着产生负性情绪的惩罚系统的功能;在认知建筑水平,该特质影响着产生负性情绪的负值进行编码的处理器的加工;在知识水平,该特质对个体从事件中获取意义有影响。

图1 人格和情绪研究中的解释水平

此外,Matthews还建立模型,把三个水平连接起来。他把不同水平的解释归结为一个循环,其中,三种桥梁分别把不同水平的解释两两连接起来。将

054心 理 科 学 2002年 第25卷 第4期

神经水平和认知建筑水平连接起来的是联结主义模型,它能描述网络中的神以元是如何对刺激值进行编码的,显示了神经水平的结构对认知建筑水平的结构的支持;将认知建筑水平和知识水平连接起来的是运算和学习策略,人格和自我调控模型试图找出个体对应付策略和评价策略的主观选择是如何被转化为运算法则;最后,将知识水平和神经水平连接起来的是进化生物学,进化生物学认为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的大脑支持和限定着人的动机。图2显示了该模型的结构

图2 人格与情绪关系多种认知科学解释

3 人格与情绪关系的认知科学研究的三个

活跃的领域

近年来人格与情绪关系的认知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认知神经科学,联结主义和压力的相互作用过程。人格心理学家们根据这三种认知领域研究的新进展来研究人格和情绪间的关系。3.1 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是指使用神经学的证据来鉴别认知建筑中的各成分。它用生理病理学方法如脑意象,对脑损伤者的研究以及作业研究,空间定向来收集证据,从而鉴别并找到认知功能在大脑中的定位。人格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确定认知功能的个体差异,从而控制个体对情绪刺激的反应。

近年来,人格心理学家们参照注意研究的新进展,对人格和注意的关系进行了探索。人们通常把注意视作一种重要的整体加工,但神经科学近来提出的模型则认为注意来自不同的神经系统,这些神经系统执行不同的操作,把这些多重注意系统连接起来就可以发展出一种把情绪和人格以及认知联系起来的模型。如Posner (1994)提出了前后注意系统的观点。Posner 指出后注意系统是一个相对活跃的网络,该网络涉及注意的指向和转移。而前注意系

统是更自主的系统,其主要功能就是调节更被动的后注意系统,使个体能自主偏离,转移和集中注意。这样前后注意系统就将自主和不自主系统分离开来。

人格心理学家们对人格与前后注意系统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Matthews 等人(1997)用空间指向任务来考察了焦虑特质与后注意系统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高焦虑的个体如神经质和内向的个体更容易

注意有威胁信号的地方,并且更难偏离威胁点。

[4]

此外,Derryberry 和Reed (1998)使用分层图象任务来评估注意广度上的人格差异,结果发现高焦虑的人比低焦虑的人更快监测到局部目标,而这种与焦虑有关的注意窄化现象仅在有威胁的情况下才

出现。[5]

Fredrikson 等人用正电子断层摄影术(PET )研究了焦虑对前注意系统的影响,该研究表明令人厌恶的情景会激活左前带状皮层。同样,Reiman (1997)回顾了6个PET 研究,也得出结论说带状皮层参与了正常和病理焦虑的形成。Derryberry 和Reed (1998)还编制了一个量表来评估自主注意控制上的个体差异。把该量表与测焦虑特质的量表以及

指向特定前带状皮层的功能的反应时任务结合起来

评估个体在自主注意控制上的差异,并在实验中加入了干扰目标的无关信息,结果发现好的注意控制使一些焦虑被试能不受无关信息的影响。3.2 联结主义联结主义的模型把许多类似神经元的单元相互连接成一个网络,通过该网络来描述情绪、认知和人格间的相互作用。在网络中个体差异被看作控制网络功能的参数中的变量,因此人格心理学家运用该网络来对人格的不同解释进行模拟,并通过它来对许多研究数据进行验证。

首先联结主义的模型可将情绪和语义信息的加工表征为在面对刺激时,网络中各节点的不同样式的激活。如用联结主义模型来解释抑郁。Ingram (1984)把抑郁看作是联结主义网络中表征负性信息的节点与表征负性情绪的节点间的过度反馈。Ledoux (1996)也提出可以用联结主义模型来模拟大脑中负性情绪的加工结构(杏仁核)和语义加工结构(海马回)间的反馈系统。但他们的观点都不能解释

为何语义表征和情绪表征已经联结起来的个体有些抑郁有些则不然。Siegle 和其同事(1999)整合了前两个模型的一些显著特点,建构了一个情绪加工的

神经网络模型(见图3)。

[6]

1

54第4期 吴蔚等:认知科学对人格与情绪关系的研究

图3 Siegle(1999)情绪加工的神经网络模型

图3中每个小圆点表示一个节点。大椭圆表征实现相同意义概念功能的一群节点。箭头的指向表示前者激活后者,虚线表示仅在某些情况下的抑制联结,宽箭头表示反馈。在该模型中,网络输出和已知信息间的匹配程度使网络形成一种特定的输出或一系列语义或情绪特征,人格和个体差异也作为一种固定成分变量包含在网络中。在该模型中,非情绪节点与Ledoux的海马回系统的加工相符,而情绪节点与杏仁核系统的加工相符。其间的反馈则与Ledoux的相关大脑区域间反馈的观点相符。Siegle 指出,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获得情绪刺激的注意过程的信息,并理解所得信息的情绪和非情绪成分在刺激被识别前后所起的作用。此外通过外部输出来调节网络,我们还可以考察个体不同的遭遇对情绪信息加工的影响。

Siegle和其同事还进行了许多模拟实验,在这些实验中他们对与人格的不同方面相对应的模型特征进行了人为的操纵,从而研究人格和情绪间的相互关系。如Siegle等人通过增加模型中情绪和语义单元间的反馈来模拟反思这个人格变量,并探索了反思与抑郁间的关系,他们通过实验证明反思的水平越高,抑郁的恢复就越慢。他们解释说反思的人在面对情绪信息时会产生更少的认知活动,但当他们把输入信息与人格系统相连时,他们就会维持这种认知活动从而增加认知负荷。(7)

由上可见,认知模型可以帮助研究者更清楚地理解人格特质,尤其是如反思这样的很难操作化的变量。

3.3 相互作用的压力过程

许多传统人格心理学流派只是在知识层面上理解人格。如弗洛伊德把人格看成无意识动机的描述,罗杰斯把人格看作是使实际自我和理想自我间达成一致的努力的描述。但是由于它们缺乏明确的认知形式,所以都不能得以实证。近来,人格研究使用当前认知理论中提取出来的结构来重新探索人格的知识水平的研究。人格知识水平的研究包括许多方面,如自我相关特质的操作化的研究,特质与自我调控过程关系的研究以及人格的自我信息加工的个体差异的研究等,而人格、情绪和以及自我知识的近期研究都可以整合进Lazarus的压力的相互作用模型中。

压力的相互作用模型描述了个体在面对苛求的宏微观环境时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在宏观水平,该模型把情绪视为人与情景因素动力相互作用的一部分。如Bolger和Schiling(1991)的纵向研究表明由于大多数神经质者在生活中会体验到更多的忧虑和紧张,因此神经质能预测个体将来暴露在负性生活事件和压力下的程度。在微观水平,该模型描述了影响压力反应以及情绪的评估与应付的认知过程。因此,人格研究可以运用该模型来鉴别这些评估和应付倾向及个体差异。目前,微观水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质和外向与应付风格的关系上。总的研究表明,外向和问题中心,主动思考以及寻求社会支持等策略有关,而神经质则与情绪中心策略以及逃避和敌意有关。

Matthews等人(1999)还对压力反应的个体差异进行了研究。[8]他们考察了神经质对压力反应的预测力,结果发现神经质对压力反应的影响要部分受应付和评估的调节,也就是说自我调控上的个体差异调节着人格对负性情绪和压力反应的影响。同样,外向对积极情绪的影响也被诸如自我效能,应付技能等认知因素所调控。由上可知,人格和认知压力加工是紧密相关的,为了把有关的研究成果整合起来,Matthews等(2000)提出了一个人格特质的自我调控模型,该模型解释了各人格特质与认知间的关联。他们指出特质的稳定性表明不同人的长时记忆中的知识表征是有差异的,综合知识表征和情景线索就可以描述自我调控的过程。[9]

4 小结

以上对近几年来认知科学在人格与情绪关系研究中的一些应用进行了回顾,其中包括了三个主要的研究领域,认知神经科学、联结主义和相互作用的压力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认知科学框架较许多简单的人格情绪模型的优越之处。认知科学框架不仅能区分不同水平的描述,而且能整合不同水平的描述;认知科学框架还强调运算模型,把人格的情绪特征和个人在行动和控制反应上的差异联系在一起;认知模型还使我们更接近现代相(转第449页)

254心 理 科 学 第25卷

18:595-607

2 Jacoby L L,Toth J P,&Y onelinas A P.Separating con2 scious and unconscious influences of memory:Measuring rec2 ollec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 eneral, 1993;122:139-154

3 Jacoby L L.A process dissociation framework:Separating automatic from intentional uses of memory.Journal of Memory&Language,1991;30:513-541

4 Curran T,&Hintzman D L.Violations of the independence assumption in process dissocia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 and Cognition,1995;21:531 -547

5 Dodson CS,&Johnson M K.S ome problems with the pro2 cess2dissociation approach to memory.Journal of Experimen2 tal Psychology:G eneral,1996;125:181-1945

6 Jacoby L L.Invariance in automatic influences of memory: Toward a user’s guide for the process2dissociation proce2 dur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2 ry and Cognition,1998;24:3-26

7 Bodner GE,Masson ME J,&Caldwell J I.Evidence for gen2 erate2recognize model of episodic influences on word2stem comple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2000;26:267-293

8 Baddeley A D,Lewis V,Eldridge M,&Thomson N.Atten2 tion and retrieval from long2term memory.Journal of Exper2 imental Psychology:G eneral,184;13:518-540

9 Craik F I M,G ovoni R,Naveh2Benjamin M,&Anderson N

D.The effects of divided attention on encoding and retrieval

processes in human memor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2 chology:G eneral,1996;125:159-180

10 Tulving E,K apur S,Craik F I M,Moscovitch M,&Houle S.Hemispheric encoding/retrieval asymmetry in episodic memory:Positron emission finding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994;91:2016-2020

11 Naveh2Benjamin M,&Guez J.The effects of divided attention on encoding and retrieval processes:Assessment of attentional costs and a componential analysi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 and Cognition,2000;26:1461-1482

12 Horton K D,Wilson D E,&Evans M.Measuring automatic retrieval.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Memory and Cognition,2000;27:958-966

13 Debn D M,&Engelkamp J.Process dissociation procedure double dissociations following divided attention and speeded responding.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2 chology,1997;50A(2):318-336

14 Tulving E.Interview.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991;3:89-94

15 RoedigerⅢ,H L.Why retrieval is the key process in un2 derstanding human memory.In Endel Tulving(Ed.), Memory,consciousness,and the brain:the Tallinn confer2 ence.Philadelphia:Psychology Press,2000:52-75

(接第452页)互作用主义。此外,认知科学把对情绪反应的自主和不自主的调控整合在一起,这就使我们超越了生物学模型,因为在生物学模型里人总是被动表达情绪。因此,认知科学在情绪和人格关系乃至整个人格领域的研究中有巨大的应用价值。这里回顾的研究只是其应用的很少一部分,此还有许多课题有待我们去探索,如除注意和焦虑以及的其他人格特质与各认知加工的关系;更多人格特质和情绪的关系等。相信认知科学在人格研究中的应用会给我们展现出一片崭新的广阔天地。

5 参考文献

1 周榕等译.人格科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45-347 2 Matthews,G and Deary I,Personality trait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3 Necka,E.‘Attention,working memory and arousal;Concept apt to account for the“process of intellingence”’in G.Matthews(ed.)cong2 nition Science Perspectives on Personality and Emotion.Amsterdan;

Elsevier.1997

4 Matthews.G.‘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gnitive science of personality and emotion’,Amsterdam:Elsevier.1997

5 Derryberry.D.and Reed.M.A‘Anxiety and attentional focusing;

Trait,state and hemispheric influences’,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8;25:7452761

6 Eysenck,M.W.and Graydon,J.‘Susceptibility to distraction as a function of personality’,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89;10:6812687

7 Siegle,G.J.‘A neural network model of attention biases in depres2 sion’in E.R.uppin,J.Reggia and D.G lanzman(eds)Progress in Brain research,New Jersey:Elsevier.1999;415-441

8 Matthews,G.and G illiland,K.‘The personality theories of H.J.

Eysenck and J.A.Gray:A comparative review,Personality and Indi2 vidual Differences。1999;26:583-626

9 Matthews,G.,Schwean,V.L.,Campbell,S.E.,Saklofske,D.H.

and A.A.R.‘Personlity,selfregulation and abaptation;A Cognitive -social framework’,in M.Boekarts,P.R.Pintrich and M.Zeidner (eds)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New Y ork:Academic Press。

2000

944

第4期 樊春雷等:过程分离程序下的自动化提取

性格情绪与心理健康

人的性格、情绪与心理健康 一、健康定义与表现: 1、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健康”的10条标准: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的担负起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不会感到过分紧张与疲劳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齿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2、“机体健康”五个显著特征: (1)、吃得快有良好食欲,不挑剔,表明内脏功能正常 (2)、便得快 (3)、睡得快 (4)、说得快 (5)、走得快行走自如、步履轻盈

3、心理健康三个“良好” (1)、良好的个性人格,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 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 (2)、良好的处事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良好 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3)、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 关系充满热情 健康重要性:1与0的关系 健康是1,权力、财富、名声、等都是0,没有了1,再 多的零都是浮云、神马。 二、亚健康状态 日常生活中,你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自觉出现身体疲乏、睡眠差等不适应症状,去医院就诊,医生却查不出什么问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亚健康,是一种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又称“第三状态”“灰色状态”“病前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显示,亚健康人群竟然占到了75%。一项关于警察的健康状况调查表明:80%——90%民警身体健康状况处于亚健康状况。具体表现为:健忘、精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失眠、多梦、容易惊醒、浑身酸痛、乏力、不愿与人接触、不愿沟通,爱讽刺人,爱猜疑人等。 下面我准备了一个测验大家测一下: 亚健康状态小测试

认知科学的评比.

认知科学的评比 科学在20世纪的发展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以物理科学为代表的,如相对论、量子力学以及后来的混沌。物理学在20世纪是科学的样本,可以看看波普尔、卡尔纳普、库恩、查尔默斯等均以物理学为样本建立起自己的科学哲学理论。而另一条则是以包括认知科学在内的"意向性科学"(intentional sciences)为代表的。所谓意向性科学指的是涉及到符号、指称和解释如逻辑、认知科学、神经科学、部分生物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20世纪是个伟大的世纪,以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探索宇观和微观世界过程中,物理学将人类理解的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境界。现在看来,物理学关于"极大"和"极小"这两个世界的知识再过100年,人类恐怕也永不完。与此同时,介于这两个极端的宏观世界以及人类自身却遗留下了大量的尚未解决的问题。科学研究需要进行"回采",解决我们实际面临的种种问题。在新的世纪中,科学研究的背景将逐渐转换到这个新的层面进行作业,也就是说,以"意向性科学"为线索的探究路线将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进路。 明尼苏达大学认知科学中心于1999年举办了一次《千年项目》(Millieum Project)活动,目的是评选20世纪认知科学中的100部优秀作品。活动开始到1999年12月1日为止,在下面网站上共收到305部学术著作和一部电影的提名。实际上,这类评选活动在一些重要的时间关口总是层出不穷。说有多么权威似乎谈不上。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将此类活动完全视为炒作。尤其是关系到某个学科的评比,尽管会有照应不周全之处,但总还是会有一定道理的。 《千年项目》组由以下专家组成,Apostolos Georgopoulos (神经科学);Jeanette Gundel (通信紊乱);Paul Johnson (卡尔松学院);Dan Kersten (心理学);Chuck Nelson (儿童发育);Bruce Overmier (心理学);Herb Pick (儿童发育);Wade Savage (哲学);Patty Costello (研究生院代表, 认知科学中心)。以下便是该项目组从305部作品中评选出的100部作品。排在第一位的是影响最大的。 20世纪100部最据影响的认知科学作品: 1、《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s),作者:乔姆斯基(N. Chomsky),The Hague: Mouton)(1957); 2、《视觉:人类视信息的表征和处理的计算探究》(Vision: A Computation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Human Representation and Processing of Visual Information),作者:马尔(D. Marr),San Francisco: W. H.

认知科学 实验proposal

权力概念的左右方位的空间隐喻对于权力判断的影响 MG1407038田园 认知科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就是对于抽象概念的表征。对于概念表征研究的第二次认知科学革命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Lakoff等人为首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者掀起了一阵具身理论的研究狂潮。不同于传统认知理论,具身理论认为计算并不是理解和建构认知活动的唯一方式,认知活动与人类身体及其所处环境的互动密切相关(叶浩生,2011)。心智依赖于身体的生理、神经结构和活动形式,深植于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认知具有具身性和情境性(李其维,2008)。 在具身理论研究的大潮中,对于抽象概念的隐喻话研究也应运而生。例如,Meier和Robinson(2004)让被试对随机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方和下方的积极词或消极词进行效价判断,结果发现积极词呈现在上方比呈现在下方时被试反应快,而消极词呈现在下方比呈现在上方时被试反应快。他们的结论说明了被试更倾向于把积极词汇与上这个方位进行联系,把消极词汇与下这个方位进行联系。国内有研究者也做过类似的研究(吴念阳,刘慧敏,徐凝婷,2009;张积家,何本炫,陈栩茜,2011),研究结果与Meier等人的研究基本一致"另外,Meier和Robinson(2006)进一步研究发现被试抑郁程度越高(情绪越低落),对呈现在较低视觉空间区域中的探测词的反应就越快"。这些研究都说明了人们总是倾向于将空间方位与抽象概念进行联系,从而建立具象的表征形势。 在这些研究中,对于权力这一抽象概念的表征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Schubert ( 2005) 的研究首先发现了垂直方位与权力的隐喻传导效应,他将权力词汇分别呈现在屏幕的上方或者下方。结果发现,与下方相比,当高权力词出现在上方时,被试对其权力大小判断更快;而低权力词恰好相反。Giessner 和Schubert ( 2007)发现,对领导权力的判断与垂直空间位置相互影响。当要求把领导者的名称放在图画中时,领导者的权力越大被试就越倾向把他的名称放在更上方的位置。另外,增加图画中领导和员工名称之间的垂直距离,被试觉得领导者更有权力。此外,Zanolie 等人( 2012) 从行为和脑电两个方面发现,权力高低会影响被试对不同垂直方位的注意,当启动高权力时被试对屏幕上方的信息反应更快,而启动低权力时被试对屏幕下方的信息反应更快。总体而言,以上研究结果都表明,人们对于权力的判断会受到垂直领域的影响,且人们更倾向于把上方与高权力进行联系。 然而,垂直方位仅仅是一个维度的空间表征。在其他维度,是否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呢?这是本次研究中所需要讨论的问题所在。本次研究中,左右方位对于权力表征是否存在影响是需要研究的问题。左”与“右”的基本意义是指示空间方位,在众多语言体系中,人们会将左右与具有与权力有关的抽象概念联系起来,例如,例如,在英语表达中,右(right)往往具有聪敏的意味,而左(left)则象征愚蠢。除语言外,在社会规范、文化习俗中左与右也可以体现出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基督教文化中,右代表神圣,因而人们都以右手宣誓。在古罗马,演说者做手势时不得使用左手。在穆斯林文化中,教徒被要求必须使用右手进行饮食,使用左手从事肮脏的工作。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左与右也寓涵丰富的文化内涵,左侧空间与右侧空间可以用来反映社会地位的尊卑贵贱,权势体系与社会准则带有强烈的右尊左卑色彩。例如,在古汉语中,“闾左”指称平民,“豪右”指称贵族。贬官称为“左迁”,升官称为“右移”。时至今日,我们使用的“旁门左道”、“无出其右”等成语依然具有屈左尚右的特点。 然而,尚未有实验验证左右与权力表征是否存在上述联系。然而,有关左右方位在其他抽象概念上的表征问题的研究结果值得我们注意。日常生活中人们会更加偏爱右侧的刺激物,Wilson 和Nisbett (1978)无意中发现了这一现象,在他们的实验中,研究者要求被

脑与认知科学

脑与认知科学的区别 脑科学和认知科学都是智能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脑科学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行为水平研究自然智能机理,建立脑模型,揭示人脑的本质。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感知、学习、记忆、思维、意识等人脑心智活动过程的科学。 一.本质上的区别 脑科学是智能科学的本质基础。大脑是人类的核心,是人类高级于其他物种的本质所在,是人类智能的发源地。众所周知,人们的一切思维、行为都受到了脑的控制。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需要使用大脑,让它来支配我们完成各种事务。脑科学的研究是为了赋予机器与人类相近的智能系统,所以要想让机器更好的服务于人类,我们必须要着手于大脑的探究。? 认知科学是智能科学与技术的中间体。诺贝尔奖的得主弗兰西斯?克里克在其著作《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中提出“人的精神活动完全由神经细胞、胶质细胞的行为和构成及影响它们的原子、离子和分子的性质所决定”。因此建立认知科学的激励的一个更深刻的原因是,人们要深入研究人自己的大脑和精神世界。顾名思义,认知科学是研究人认识和适应周围世界的过程以及与认知过程有关的神经系统及大脑的机理,人类感知和思维信息处理过程的科学。作为智能科学的中间体,它以脑科学研究为基础,同时也反作用于脑科学,并未智能科学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研究内容的区别

人类从三个不同层面全面的研究大脑。第一个层面是生物学家和精神网络专家的战场,第二个层面是脑波技术专家和系统论专家的战场,第三个层面是哲学家和物理学家的战场。脑科学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脑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神经网络复杂构建中的单 个元件神经元以及神经元通信问题的研究。 2.脑科学对有关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等高级神经活动的 机制的研究。 3.发育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是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4.脑高级功能的研究。主要包括:感觉整合与认知的形成机 理;脑高级功能的功能定位及其动态变化过程与机理;大 脑神经网络功能连接属性及其动态分析等。 5.脑科学的研究是实现超极人工智能的必要前提。脑科学从 分子水平、细胞水平、行为水平和整体水平对脑功能和疾 病进行综合研究,并从脑的发育过程了解脑的构造和工作 原理。 认知科学研究目标旨在探索智力和智能本质,建立认知科学和新型智能系统的计算理论,解决对认知科学和信息科学具有重大意义的若干理论基础和智能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问题。 下面对认知科学的研究方面进行总结。 1.学习与记忆过程的信息处理 2.思维、语言认知问题

性格情绪与十二经络及与人体生病之间的关系

大家有没有发现:身边总是会有人与某一种健康问题纠缠不清。比如,经常性的感冒、皮肤过敏、喉咙不适、胃痛胃溃疡、失眠多梦、经常性头痛等症状。当事人常常会想:我是不是身体出现什么问题了,但是,有时候,你不知道,经常的负面情绪才是幕后黑手…… 疾病与性格特征的关系 英国研究人员发现,从胃溃疡、支气管哮喘到老年痴呆症,各种疾病都与性格特征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急躁易怒——原发性高血压 排除富贵病的不良生活因素外,高血压病人被发现更容易具有趋向好斗和急躁易怒、要求过高过急等性格特点。 易犯人群表现为雄心勃勃,醉心于工作,但是缺乏耐心,容易产生敌意情绪,常有时间紧迫感。同时临床还发现,此类人群与冠心病、中风、脑血管疾病、消化道溃疡关系密切。 争强好胜——消化道溃疡 消化道疾病与心理、情绪、性格的关系相当密切。病人常常具有以下特点:如争强好胜,即使休息仍不能松弛;个性太过认真严谨,同时认死理太执着,不撞南墙绝不回头;情绪易波动,但惯于克制,

喜怒不形于色;虽然人际关系正常,但自我控制强,而并非天生热情、喜好社交等。 心理冲突——糖尿病 排除了遗传、生活方式等原因后,生活与工作中的重大变故、挫折和心理冲突等可以诱发和加重病情。曾经有医生提出“糖尿病人格”,认为他们容易有性格不成熟、被动依赖、优柔寡断、缺乏自信等特点,但后来发现,这些人格也见于其他慢性病人。 情绪不稳——头痛 最常见的有紧张性头痛和偏头痛。长期情绪紊乱、精神紧张容易造成紧张性头痛。 而偏头痛与心理、血管、生化三方面有关,在性格和情绪方面,患者容易有情绪不稳定、过分因循守旧、对问题处理欠灵活、极端关心身体,偏于抑郁、悲观,易于不满等性格特点。 幼稚敏感——支气管哮喘 作为儿童较常见的一种心身疾病,与体质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在研究中也发现,患儿的性格趋于内向,有悲观倾向,多为过分依赖、幼稚敏感和希望受人照顾;遇事退缩,自信心不足,情绪比较不稳定,甚至较小的事情也能够导致强烈的情绪反应。 精神紧张——神经性皮炎 皮肤问题是多种不良刺激的综合结果,其中精神刺激、情绪因素、压力太大无法宣泄、过度劳累是重要的原因。甚至有观点认为,如

认知神经科学知识点总结

1、认知科学——是研究智能实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园里的科学。 2、智能实体——是人类、动物和智能机的泛称。 3、研究人类智能的科学有心理学、心里语言学;研究动物智能的有动物心理学 和比较心理学;研究机器智能的科学有计算机科学,特别是人工智能学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 4、神经科学是一大类学科的总称,这些学科均以“分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揭示各种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在各个水平上阐明其机制,以及预防、诊治神经和精神疾病患”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内容,包括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神经胚胎学。。P2。。。等。这些学科彼此渗透,互相支持,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构成当代生物医学发展的前沿学科之一。 5、《人治神经科学》一书的主要思想就是阐明组成脑的分子和细胞如何以其可 塑性参与脑结构与功能系统的形成,进而通过结构与功能系统映射的进化,逐渐出现了人类的意识和多层次的精神活动。 6、人治神经科学的基本理论: (1)物理符号论、信息加工学说和特征检测理论 (2)联结理论、并行分布处理和群编码理论 (3)模块论或动功能系统论 (4)基于环境的生态现实理论:认知科学家们一直把认知过程堪称是发生在每个人头脑或智能系统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而环境作用的观点则 认为认知决定于环境,发生在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之中,而不是简单 发生在每个人的头脑之中。 (5)机能定位论:试图为每一种高级功能在脑内找到一个中枢,或一种特意的细胞。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曾以半讽刺的方式,否定了祖母 细胞是识别熟悉面孔的特意细胞。 7、认知神经科学方法包括两大类互补的研究方法:一类是无创性脑功能(认知) 成像技术;另一类是清醒动物认知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前一类方法中又分为脑代谢功能成像和生理功能成像两种;后一类方法中包括单细胞记录、多细胞记录、多维(阵列)电极记录法和其他生理心理学方法(手术法、冷却法、药物法等)。

压力应对人格和情绪状态

大学生压力应对和情绪状态的研究 摘要大学生普遍存在压力;不同类型高校学生在就业压力和家庭或生活压力存在显著差异;高校学生大都能采用成熟型的应对方式;不同类型高校学生在“解决问题”这一压力应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字压力应对情绪关系 压力 压力的基本含义:由于外界或内在环境的要求使有机体感到的压力的基本含义:由于外界或内在环境的要求使有机体感到的紧张”和痛苦” 紧张”和痛苦” 积极的正性压力一一因挑战而形成的紧张状态,可以激发人的成就动机和较高水平的生理警觉状态,使个体能保持清晰的意识,促进个体积极行动去达成自己的目标。 消极的负性压力一一由丧失或挫折而引起的焦虑、痛苦状态。使个体的身心系统处于压制、耗损状态 情绪状态 1、分类 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热情和应激。 1.1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弥散和持久的情绪,也即平时说的心情。心境的好坏,常常是由 某个具体而直接的原因造成的,它所带来的愉快或不愉快会保持一个较长的时段,并且把这种 情绪带入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影响人的感知、思维和记忆。愉快的心境让人精神抖擞,感知敏锐,思维活跃,待人宽容;而不愉快的心境让人萎靡不振,,感知和思维麻木,多疑y看到的、听到的全都是不如意、不顺心的事物。 1.2激情。激情是一种猛烈、迅疾和短暂的情绪,类似于平时说的激动。激情是由某个事件或 原因引起的当场发作,情绪表现猛烈,但持续的时间不长,并且牵涉的面不广。激情通过激烈的言语爆发出来,是一种心理能量的宣泄,从一个较长的时段来看,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平衡有益但过激的情绪也会使当时的失衡产生可能的危险。特别是当激情表现为惊恐、狂怒而又爆发不出来的时候,全身发抖、手脚冰凉、小便失禁、浑身瘫软,那就得赶快送医院了。 1.3热情。热情是一种强而有力、稳定、持久和深刻的情绪状态。它没有心境的弥散那么广泛, 但比心境更强有力和更深刻;没有激情那么猛烈,但比激情更持久和稳定。热情本身没有对立的两极,它的对立面是冷淡、冷漠;但热情具有程度上的区分、指向上的区别,以饱满的热情投身 于学习、工作、生活和事业的人,生活充实而有意义,更容易获得成就和敬慕。 1.4应激。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这些刺激因素称为应激原。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高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的最直接表现即精神紧张。指各种过强的不良刺激,以及对它们的生理、心理反应的总和。应激反应指所有对生物系统导致损耗的非特异性生理、心理反应的总和。应激或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强烈因素 (应激原)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2、特点 2.1心境的特点是:第一,缓和而微弱;第二,持续时间较长;第三,是一种非定向的弥散性的情绪体验。 2.2激情的特点是:第一,有激动性和冲动性,力毒强烈;第二,发作短促,冲动一过迅速弱化或消失;第三,发作通常由专门对象引起,指向性较为明显。总之,激情有着强烈爆发性、短暂性和指向性三个显著特点。

画情绪+画性格-教学设计

(苏少版)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生:灰太狼。 师:你了解他吗请你描述灰太狼的性格特点。 生:有点狡猾,有韧性(我还会回来的),比较温柔(对待红太狼)……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还是很了解灰太狼的。那你们了解自己吗或者,了解身边的同学吗请你来说说他(她)的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识的艺术造型营造熟悉自然的课堂氛围,以经过艺术加工的典型性格特点,减低学生对性格特征提炼的难度,并以此唤醒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为下面表述同学的性格特征做好铺垫。 (二)初步感受抽象的性格 师:我们以一位同学为例。(每一个问题请你简单说明理由) ①选择一个你认为适合他(她)性格特征的颜色送给他(她)。(理由) ②运用我们已经学过的“色彩对比与和谐”的知识,为他(她)配一个颜色。(理由) ③加上一些符合他(她)性格的装饰线条。(理由) 师:(询问被举例的同学)他(她)这样描述你的性格,你觉得满意么有没有自己的意见 师(小结):感谢所有敢于大胆表达自我见解的同学,谢谢他们的参与体验,也谢谢他们为我们揭开了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画性格。 板书课题:画性格 二、尝试与体验 (一)引导回忆感知性格 师:“性格”是一个很奇妙的词语,心理学认为:性格是人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人们已经运用了多种方式来表现它们了,不知道你们是否留意。 师:在文学词语中,有很多描写性格的词语,你能说说吗 生:笑里藏刀、热情似火、嫉恶如仇…… 师:同学们的词汇真丰富,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连连看”。 (点击课件)

(三)学生练习初步尝试 师:(出示教具动画片《哆啦A梦》中的几位小主人公:小夫、静香、胖虎、哆啦A梦)请同学们自由选择,挑选一位作为小组的研究对象,探讨一下他(她)的性格特征,并尝试运用点、线、面、色块进行表现。 胖虎哆啦A梦小夫静香学生初步练习(3分钟),师生适当点评。 三、欣赏与提高 欣赏课件与书本上图片,结合自己的作品,思考与讨论。 脾气火爆性格粗野活泼乐观的性格 ①比较,同样是蓝色调,点线面的表现区别。 冷静而坚毅的性格文静而温和的性格 ②比较,纯色与灰色调的表现区别。 ③比较,大师的作品与自己的作品,有收获吗 四、创作与表现 学生再次尝试表现,可以表现自己的性格,也可以表现某种特定的性格,或者表现故事人物的性格。 五、展示与评价

情绪调节及人格的关系

情绪调节与人格的关系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人格的关系小组成员: 沈小兰胡秀莉王明伟王寅李正蔚 导师: 杨丽珠 系别年级: 教育学院06级 专业: 心理学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人格的关系 一研究目的(问题的提出) 1.研究问题的定义 情绪调节指我们降低、维持或者增强某种情绪的过程。情绪调节策略与个体的人格、情绪性、认知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1】 人格是指那些在个体身上,使人的行为比较稳定、相对持久的特质、倾向或特性模式。具体的说,人格是由特质或倾向性构成的,他们决定了个体行为的差异,个体行为跨时间的一致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这些特质是每个人所特有的,可能是某些群体共有的或也可能是整个物种都有的,但其表现模式却是每个人迥然不同的。因此,某个人尽管在某反面像其他人,却都有一个独特的人格【2】。 2.研究意义 情绪调节是决定个体幸福和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3】鉴于情绪调节影响着一系列广泛的心理过程(如记忆、决策)和外显行为(如,助人为乐、药物使用)所以情绪调节过程对人格机能具有根本性的重要作用,而且是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来源。中国目前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面临着来自生活、学习以及自身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因而会产生多种负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愤怒、嫉妒等),如何帮助大学生顺利度过这一时期,使其采取怎样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来解决负情绪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且人格历来都受到国内外心理学家的重视,人格教育也在教育领域中得到广泛关注与应用。因此,研究情绪调节与人格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文献综述 情绪是人们日常生活最普遍的心理现象,而人格的研究以个体自身的经验为

起点,因此,情绪必然成为人格及其研究的重要领域。人格心理学家无法回避情绪因素在人格结构和人格机能中的作用。事实上,包括精神分析、特质论和人本主义在内的人格理论始终论及人格中的情绪因素,而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和基本情绪理论对情绪的研究更为广泛。 特质论中,从卡特尔的十六因素说到艾森克的三维度模型再到大五模型,从本质上看,特质论提出的各种人格因素都与情绪相联系。如神经质与焦虑、抑郁、敌意等情绪有联系,外倾性与热情及其他正面情绪相联系,精神质则与冷酷、缺乏同情心、攻击性等相联系,可以说情绪是特质论人格因素的主要维度。特质论还强调情绪强度、情绪反应水平和变化水平的个体差异。【4】 在个体发展中,情绪被视为个体生命连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情绪调节是个体以社会允许的容忍方式做出适当情绪反应的能力,使个体在作出情绪反应时可以灵活、有效的控制自己的冲动,并延迟自己的冲动行为。情绪调节理论强调如何对情绪的体验和表达施加正面影响,符合身心健康教育的时代需求,在教育心理学、动机心理学及情绪心理学领域备受关注,其理论研究有着广泛的应有价值。而情绪调节策略作为个体对情绪进行有效的调节,使个体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以适应社会和环境的需要的一种重要手段而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在国外,把情绪调节作为专门的课程进行研究已经有大约二十年的历史。Gross提出情绪调节产生于情绪发生的过程之中。在情绪发生过程中的情绪调节主要有选择情景、修正情景、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反应调整等五个方面。选择情景、修正情景、注意分配、认知改变是在情绪反应趋势形成之前进行,属于先行关注情绪调节;反应调整是在情绪反应趋势形成之后进行,属于反应关注情绪调节。在情绪调节过程中,有两种普遍的具体策略: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这两种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情感、认知与社会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5】另外,在情绪调节和社会关系、同伴接受性及学习成功方面,国外已经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大量的文献资料集中研究了社会关系对情绪调节发展的重要影响,因为情绪调节基本是在与照料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情境中发展起来的,照料者似乎为儿童的情绪能力了提供发展的结构或框架.。比如,Robert和Strayer在研究中发现,有一些父母会让孩子隐藏或压抑他们的情绪,而另一种则强调直接的问

认知神经科学初步了解

认知神经科学的前世今生:简短版 首先,我们要知道认知神经科学是从哪里来的,具体干什么的,为什么存在这样的一个学科?我想可以简要地这样梳理一下: ? 1. 认知神经科学本身只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研究取向,即采用神经科学的范式来研究人类的心智。 ? 2. 认知心理学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经历了大概四个研究阶段,而认知神经科学范式是第四个阶段(不同人划分不同,各个阶段并不是单独存在),也是目前比较受追捧的研究范式。而其余的几个阶段分别是:1. 以计算机作为类比的信息加工理论(把大脑比作序列加工的计算机);2. 以神经网络平行加工为基础的联结主义(认为神经网络整体加工是大脑功能的基础,注意,到这里还没有具体的神经科学证据,大多数模型都是基于算法的计算模型);3. 以生态功效为主要思路的具身化思潮(认为人类的认知是根治于环境以及具身化的过程);而目前的阶段就是 4. 认知神经科学(从神经科学的视角解读大脑认知的功能,探讨心智和大脑的关系)。 ? 3. 我们还要知道,认知心理学本身就是心理学下面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人类对外部世界(信息)的加工和处理的过程与机制,最核心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就是探索人类智能的起源、机制和发展过程:为什么人类会成为智慧生物?人类的心智具体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 ? 4. 认知心理学和其他许多心理学分支一样,都起源于哲学,涉及人类了解自身的终极大问:“我是谁?”等等之类的哲学思考。归根到底,就是要认识人类自己本身。 ?关于人类心智的探索,有这样的一段话,可以供读者品玩:“人类需要孜孜不倦地探索两个未知空间,一是人类生存所必须面对的宇宙,是二人类自己的内心;宇宙的无限容量,把一切强大的内存,都变成宇宙自己的内存;心灵的无限向度,给人类自己提供了无限的探索性和可能性;内心与宇宙,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对微观与宏观相匹配的超级感应物;内心的未知空间有多大,宇宙的未知空间就有多大;内心与宇宙之间的排斥与兼容,如同两台不同性能、型号、年代的计算机;它们互相在程序上的试探、破解、沟通与交流,其实就是人类对自我,进而对未知空间的新发现、新拓展和新认知。” 所以,如果把上述的梳理倒过来看,大致可以定位认知神经科学前世今生的大体坐标。必须说明的是,以上是非常简要的介绍,忽略了许多有关学科交叉的事实,例如生物学,生理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等学科对认知科学的推动。 -------------------------------------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从基础科学到转换科学 现在,可以具体看看认知神经科学有哪些研究领域了,这些研究其实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没有本质的区别,所问的问题都非常相似。然而,人们通常会把神经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混为一谈。其实不然,我想以下的这个回答有利于读者了解认知神经科学的基本思维和视角:认知神经科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简而言之,

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智能科学与人工智能

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假设 刘晓力 一、认知科学概况 认知科学是以研究人类认知过程、智能和智能系统、大脑和心灵内在运行机制的一门学科。20世纪70年代(50年代?)兴起,是心理学、语言学、神经生理学、计算机科学、哲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学科。 认知科学不同的研究进路 认知科学依据不同的问题领域和研究方法划分为不同的研究进路 心理学进路 语言学进路 生物物理学进路 神经生理学进路 人工智能进路 广义进化论进路 复杂性科学进路 认知科学的起源 认知科学起源于不同学科领域,特别是: 图灵机概念的产生 人工智能研究的兴起 心灵哲学中以普特南(H.Putnam)和福多(J.Fodor)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理论的确立 心理学和语言学乔姆斯基(A.N.Chomsky)等反对激进行为主义的“认知革命” . 认知科学所引发的一些基础问题成为20-21世纪之交涉及领域广泛、争论最为激烈的世界性的科学和哲学的热点问题。认知科学不同的研究进路,决定了关于它的哲学观上的巨大分歧和各种研究范式的激烈竞争。 二、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假设 D.Kirsh (1991)提出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的五大问题 1)知识和概念化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吗? 2)认知能力及其所预设的知识能否脱离其有机体进行研究? 3)认知的知识形态或信息形态的轨迹是否可用类自然语言描述? 4)学习能否与认知相分离加以研究? 5)是否有对于所有认知的统一结构? 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对于心灵哲学中的三个方面问题的困惑和困难 1、意向性问题 2、意识问题 3. 心灵是否是涉身的? Mark Johnson总结30年来认知科学的成就对传统哲学的挑战时说,认知科学的三大发现是:心灵本质上是涉身的; 思想大部分是无意识的;

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

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 在西方解释学的发展过程中,狄尔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不仅充分 认识到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而且把解释学由单纯的文 本研究扩展到对现实世界中的人(Mensch)的研究,创造了所谓“生命解释 学”(die Hermeneutik des Lebens)。狄尔泰因此不仅赋予了解释学以方法论 的意义,而且还承认解释学就是哲学的过程,从而使解释学具有了认识论的意义。正是在狄尔泰的努力下,解释学才由传统解释学进展到当代的伽达默尔的 所谓哲学解释学。 一 作为施莱尔马赫的再传弟子,狄尔泰的哲学生涯开始于施莱尔马赫研究。还是 在读书期间,他撰写的《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的独特贡献——与以往这门科学 所做的工作之比较》探讨的就是解释学在施莱尔马赫那里的重要意义。在这篇 论文中,狄尔泰第一次注意到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思想,着重研究了施莱尔马 赫用解释学的方法探讨基督教思想的问题。他发现,施莱尔马赫运用了分析和 解释柏拉图的方法去考察基督教的理念,对世界采取浪漫主义的解释,尤其是 在解释新约保罗书信上,这点表现得尤为明显。该论文1860年获得施莱尔马赫 基金会颁发的双倍奖金,狄尔泰不仅借此完成学业,而且从此开始编辑施莱尔 马赫书信集,并且撰写他的早期主要著作《施莱尔马赫传》。对狄尔泰来说, 这篇论文获奖并不是重要的,真正重要的,这是他的哲学生涯的真正开端。他 自己在获奖15年以后曾说过,他就这篇论文所做的工作引导他构造自己的基本思想。 如果说狄尔泰早期对解释学的重视还不是自觉的,那么,从19世纪60年代中 期开始,他在建构自己的精神科学体系时则有意地把解释学当做精神科学的最 重要方法。特别是在他把“体验”、“表达”和“理解”当做精神科学的核心 内容予以诠释时,解释学在他那里就作为全部精神科学的重要方法而得到彰显。这时,“理解”概念获得进一步的阐明,“理解”不只是帮助我们对理应认识 的内容的把握,而且还涉及有关这个内容的普遍有效性。“表达”在他那里也 得到严格的规定,它与生命内容应当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狄尔泰以为,正是通 过对这些概念加以规定并形成特定的方法,“解释”作为一门学问才得以确立,并且经过体系化,它在本质上真正成为对“确定的生命表现进行理解的学问”。 ①“解释”这个概念现在不只是解释的艺术,而且还是理解的科学,认识生命 的方法。这样,解释学就是作为“对在文字上固定下来的生命表达进行理解的 技巧学。”②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施莱尔马赫对它的认识。 1900年,狄尔泰受到胡塞尔的《逻辑研究》之启发,开始了由精神科学到解释 学的“转向”。他在《解释学的兴起》中着重从语文学上讨论解释技巧的历史,同时关注解释过程的本质。他在这里赋予了解释学更加重要的意义。概念和范 畴现在不只是被应用在说明生命事实之中,而且还在这种说明之中反过来对概 念和范畴进行考察;解释不再像它原初那样仅仅是对某个人的个性或某部重要 的历史著作的特点加以挖掘,而是发展为对一切“精神创造”(Schoepfung des Geistes)加以阐释,并且直接深入到人类生命本质。 现在,对狄尔泰来说,原先把解释学当做一种方法去探讨“精神世界”已经过 于狭小了,他主张建立一种“系统组织的解释学”,要把应用于生命理解的概 念和范畴扩展到对它们所包含的整个世界的理解,通过对生命世界的分析和阐

2020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医学心理学-情绪情感+人格

医学心理学-情绪情感+人格 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单选题)有关情绪与情感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情感是人独有的 B .情绪持续时间较短,情感更持久 C .情感强烈,冲动,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D .情绪具有情境性,不稳定 2 . (单选题)情感通常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包括() A .道德感 B .理智感 C .美感 D .以上都对 3 . (单选题)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最高等级的需求是() A .自我实现 B .自尊 C .归属与爱 D .安全

4 . (单选题)善于处理矛盾、冲突,易结交朋友的气质类型是() A .多血质 B .抑郁质 C .胆汁质 D .粘液质 5 . (单选题)()是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A .性格 B .人格 C .IQ D .以上都不对 6 . (单选题)“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描述的是哪种人格的特性() A .整体性 B .独特性 C .稳定性 D .倾向性 7 . (单选题)“后有追兵,前遇大河”说的是哪种动机冲突类型()

A .双趋冲突 B .双避冲突 C .趋避冲突 D .多重趋避冲突 8 . (单选题)“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情绪状态是() A .心境 B .激情 C .应激 D .美感 9 . (单选题)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称为() A .否认 B .文饰(合理化) C .投射 D .幻想

10 . (单选题)人的行为,不管是正常或病态的行为,适应性或非适应性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这是哪个心理学流派的理论观点() A .精神分析学派 B .人本主义学派 C .行为主义学派 D .格式塔学派

认知科学发展综述

贵州民族大学GUIZHOUMINZU UNIVERSITY 认知科学导论 论文题目:认知科学发展综述 专业:14级教育技术学(远程教育方向)

作者:田如志 班级学号:201402070112 定稿时间:2016年12月1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诗句?是诗人随意的诗性,还是诗人对世界、对人类,对事物的思考?再者,这是诗人无意的发现,还是生活对事物有意识的认知呢?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古人很早就对自我的认识发出了探索,这种探索是对事物,也是对人心智的探索。人类在不断地进化,社会在不断地发展进步,这跟对世界的探索,跟对人性的认知是离不开的。那么,怎么系统的去了解,去认知,去探索人类的认知呢? 一、什么是心智?什么是认知?什么是认知 科学? 首先,心智,何谓心智:从字意上讲:“心”是心脏,即是构成人体生理的一个重要器官,其主要功能是为人体的血液畅通加压。另一层为“内心”即“里面的”,“内在的”含义。“智”则是“智力”,“智能”之意。简而言之:心智是人们的心理与智能的表现。

就像电脑里的数据资料被播放器打开能够进行播放、计算、搜索与存储一样,人类将自己心念思维,类似于电脑播放器的虚拟机器,称之为:心智。 心智是人之心念思维中,由情感集结而形成的一种虚幻的机器。或称之为:智能播放器。人之情结信息在自己心智引擎的驱动下,就可以进行感觉、联想、推理、归纳、回忆与想象等等的思维活动人们对已知事物的沉淀和储存,通过生物反应而实现动因的一种能力总和。它涵盖了“哲学”对已知事物的积累和储存,结合了“生物学”的大脑信息处理,即“生物反应”,运用了为实现某种欲需(动因)而从事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为实现动因结果而必须产生的智能力和“潜能”力。 那心智成熟又有几种表现呢?一般来说,平等看待异性、肯定自己、学会宽容、重视简单这四个就称为心智成熟的表现。 其次,认知,认知也可以称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对认知进行研究的科学被称为认知科学。 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

认知神经科学解读

认知神经科学 美国心理学家葛查尼革(M.S.Gazz0aniga)主编,1995年出版。认知神经科学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学科(1991年正式问世),以探讨认知活动的脑机制为其研究任务即研究人脑各组件包括分子、细胞、脑组织各区及全脑如何调用以实现自身的认知活动。 《认知神经科学》由170多位国际著名学者撰写。全书由11篇,92章,1400多页,百余张插图和27张彩色图组成。每章作者总结其研究领域的实验成果,概述了其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存在问题。 11篇的篇目为: 1 分子和细胞水平的可塑性(7章),阐明机体对环境反应中的机能和结构的灵活性(flexibility)多变性(Mutability),是知觉,记忆等认知过程的重要基础。 2 神经发育和心理过程的发育(6章),介绍了一些神经生物学研究新技术,用当代脑功能成像成果来说明婴儿脑发展和认知发展的关系。 3 感知觉(17章)阐明单一感觉神经元的信息与主观感知觉的变化,神经元间编码和感知觉的多样性,信息加工组合及其对环境制约的关系。 4 运动系统的策略和规划(8章)从神经生物学讨论皮层运动区神经元对不同运动及其阶段的活动规律。 5 注意(8章)阐明各种感觉刺激在心理定向中的作用。 6 记忆(8章)阐明记忆过程和多重记忆系统的脑结构及其作用(包括海马、边缘系统、颞叶和额叶皮层等)。 7 语言(7章)从神经心理学,语言学和语言发展等方面讨论语言的获得,产生和理解的脑机制。 8 思维与表象(7章)从理论上阐明思维与表象的脑功能实时动态规律,在方法上总结了近年来应用事件相位电位,脑构像技术和脑损伤病人的神经心理学与动物模型研究的成果。 9 情感(9章)阐明从恐惧到情感及其和意识的各种复杂情况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包括杏仁核、脑干、海马、边缘系统和基底神经节的理论。 10 进化理论(7章)讨论心、脑机能结构的进化及其种种理论之间的争论, 11 意识(8章)回顾了意识生理研究的历史,和20世纪60-80年代间的快速眼动睡眠与梦的关系,割裂脑病人和失语症等对意识神经问题研究的多种事实。 原著已于1998年编译成中文出版。为了帮助读者对本书形成这门新学科的整体概念,译者沈政撰写了一篇"总论"(见本书正文前),指出原著"为我们描绘出认知神经科学对基本认识过程的研究成果和存在问题",这是"一部高水平的当代前沿科学专著。

大学生心理弹性与人格特征_情绪调节方式及中性情绪面孔知觉的关系_张佳佳

大学生心理弹性与人格特征、情绪调节方式 及中性情绪面孔知觉的关系 张佳佳1,李敏1,彭李1,韩爱华2,廖文君* (1.第三军医大学护理学院心理学教研室,重庆400038;2.91286部队门诊部,山东青岛266023) 【摘要】 目的: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人格特征、情绪调节方式及中性情绪面孔知觉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弹性 量表、情绪调节方式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15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对心理弹性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进行中性情绪面孔知觉的实验。结果:①心理弹性高分组大学生宣泄调节(t =5.966,P =0.000)、内外向(t =3.903,P =0.000)得分显著高于低分组,神经质(t =-3.036,P =0.000)得分显著低于低分组;②大学生心理弹性与情绪宣泄调节、内外向有显著的正相关,与神经质有显著的负相关;③在悲伤和高兴(S-H)任务中,心理弹性高分组比低分组更多的将中性面孔判断为高兴(t =2.601,P =0.012);在高兴和恐惧(H-F)任务中,心理弹性高分组比低分组更多的将中性面孔判断为高兴 (t =2.003,P =0.05);在恐惧和悲伤(F-S)任务中,心理弹性高分组和低分组在对中性面孔判断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情绪宣泄调节、内外向及神经质有显著的相关;心理弹性高的大学生在面对更多复杂情境时比心理弹性较低的人更能积极认知和有效应对。【关键词】 心理弹性;情绪面孔知觉;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11(2011)03-0347-03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lience and Personality ,Emotion Regulation and Affective Perception of Neutral Faces in College Students ZHANG Jia-jia ,LI Min ,PENG Li ,HAN Ai-hua ,LIAO Wen-ju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Nursing Colleg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was to research the resilience and personality,emotion regulation and affective perception of neutral faces in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 (RSA),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and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were applied in this sur 鄄vey to 154college students,and the high resilience group and low resilience group were tested for affective perception of neutral faces task .Results:①Compared with the lower resilience group,the high resilience group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vent regulator (t =5.966,P =0.000)and extraversion (t =3.903,P =0.000),while lower in neuroticism (t =-3.036,%P =0.000);②Resilience have obviou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vent regulator and extraversion,and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neuroticism;③Compared with the lower resilience group,the high resilience group more often judged neutral faces to be happy in S-H task(t =2.601,P =0.012)and H-F task(t =2.003,P =0.05),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F-S task (t =-1.259,P =0.217).Conclusion:College students ’resilience have obvious correlation with vent regulator,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the high resilience individuals may better cognitive and cope with certain difficult situations . 【Key words 】 Resilience ;Affective perception of neutral faces ;College students 【基金项目】 全军医学科研“十一五”计划面上项目(06MA194);第 三军医大学预研基金项目(2009XYY13);重庆市软科学研究项目(CSTC ,2009CE9038);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8- GJ-231)通讯作者:李敏 *北京市丰台区东安街头条19号院卫生处 Richardson [1]将心理弹性定义为:①在压力和逆境中能良好应对的能力,②能够从压力和逆境中得 到积极的成长。心理弹性已经越来越被国内外的研究者所关注,国内已有的研究重点调查了影响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因素,中学生的心理弹性与学业压力的关系[2]等,较少涉及到人格特征和情绪。国外研究认为,心理弹性与内外向人格特征有显著的正相关, 与神经质有显著的负相关[3,4]。因此,人格特征是影响心理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情绪也是心理弹性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正负情绪、情绪调节方式如何对心理弹性产生影响,也越来越被国内外的研究者关注。国内许多研究显示,心理弹性与积极情绪有显著的正相关[5]。Cohn [6]等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发现,积极情绪对心理弹性和生活满意度有预测作用。Tugade [7]等认为心理弹性较强的个体能够从压力事件或逆境中获得积极的情绪。同时,国外的研究也关注情绪调节对心理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面对消极刺激时,个体可以主动地进行情绪调节,从而减少心理和生理上的情绪反应和情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年第19卷第3期·347 ·DOI:10.16128/https://www.sodocs.net/doc/c512796980.html,ki.1005-3611.2011.03.02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