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雅各布森

论雅各布森

论雅各布森
论雅各布森

论雅各布森“诗歌语法”批评

日常语言与诗语不同,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为何不同或怎样不同,要在理论上予以回答并非易事。罗曼·雅各布森既是一个语言学家,也是诗歌批评家,他运用广博的语言学知识,将语言学与诗歌批评连接起来,从诗歌的语言形式入手,揭示“诗何以为诗”的奥秘,建立起一种语言学诗学批评方法。

一、“诗歌功能”与“对等原则”

雅各布森很早就将语言学与诗连接在了一起,他的形式主义诗歌理论极有见地,如“诗歌暴露自己的语言手段”、“诗歌是自在的词”等。但雅各布森在诗歌批评实践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从语言交流整体功能的对比研究中,分离出一种“诗歌功能”,并对该功能的形成过程给予透彻的语言学解析,从而在理论上解释了诗歌语言何以不同于其他语言。这一解释具有开创意义,揭开了“诗歌语言之所以成为诗歌语言”的内在生成机制。

在雅各布森之前,已有人进行语言交流功能方面的探讨。雅各布森有新看法,他认为指称并非语言的唯一功能,除对周围世界做出陈述外,说话者还“彼此问候”、“发出命令”、使用“双关语”等。可见语言交流是一个多种功能并存的交流图式。此前语言学界一般认为语言交流包括三种功能:认知(指称)功能、呼吁功能、情感功能。雅各布森在论文《语言学与诗学》中拓展了这一模式,新增了三种功能:寒暄(接触)功能、“元语言”功能、诗歌功能,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六因素语言图式:说话者(表情功能)、受话者(呼吁功能)、语境(指称功能)、信息(诗歌功能)、接触(寒暄功能)、代码(元语言功能)。

六因素分别与语言的一种功能相关,显然,雅各布森列出这一图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为语言的诗歌功能留下一席之地:如果交往倾向于话语信息本身,诗歌之美学功能将占据主要地位。“纯以话语为目的,为话语本身而集中注意力于话语——这就是语言的诗歌功能。”[1] 181意思是说,诗歌语言的功能与其他的语言交流形式有所不同,它是内指性的,其构成形式不以传达信息为目的(如日常语言),而着眼于话语自身的构成。诗之所以为诗,取决于诗歌的构成方式,妙就妙在它自己解释自己,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雅各布森举例说:“你为什么总说琼和玛杰里,而不说玛杰里和琼?这对双胞胎姐妹,你是不是更喜欢琼?”“没有的事,只不过这么说更顺耳而已。”[2]

如果两个专名并列,说话人就会有意无意地先说较短的那个,这并没有先后的等级问题,完全是这句话自身结构(前短后长)决定,这样说使话语具有更好的语音表达形式。正是这种形式因素,使诗歌语言区别于其他语言。在实用语中明明需要这样说的话,到了诗歌语言里却变成了另一种形式。《木兰诗》中木兰从军前,要到“东、西、南、北”四市买马及马具,这种敷陈其事的叙事语言,只能从诗歌文本内部构成形式上去解释。按雅各布森的话说:“诗歌功能就是把对应原则从选择轴心反射到组合轴心。”[1] 182这句话是理解雅各布森诗歌理论的关键。它包含三个重要概念:对等原则、选择轴、组合轴。目前学术界对这句话的理解还不够透彻,许多人的解释模糊不清,甚至根本不理解,这句话既包含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知识,也有诗歌自身的话语特性。

这里的选择和组合概念,指语言行为所采取的两个基本操作方法,选择可理解为遣词,组合可理解为造句,它源于索绪尔关于语言活动中存在着句段关系(横组合)和联想关系(纵聚合)两层次观点。雅各布森对索绪尔的理论作了进一步发挥。他发现,在给儿童做心理测试时,对于hut(小屋)一词,要说出词语在头脑

里最初的反映,一个儿童的回答可能是a poor little house(一个简陋的小屋),而另一个儿童则可能是burnt out(烧尽)。这两种反映,前者是对刺激物(小屋)的替代,后者是对它的补足。“替代”体现了语言的选择能力(纵聚合),而“补足”则体现了语言的组合能力(横组合)。选择具有共时性向度,组合具有历时性向度。正如索绪尔所说,信息是由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结合而成,水平运动把词语结合在一块,垂直运动则从语言库存中选择具体的词,形成替代(聚合)关系。

在聚合轴上,许多意义相同、相反、相似的词垂直聚合在一起,构成对等关系,在语言表达时供人们选择。例如,如果谈话主题是孩子,那么同义词有“儿童”、“小家伙”、“小鬼”、“小东西”(反义词如汉子、老头等)等,所有这些词在聚合意义上是对等关联的,他们漂浮在聚合轴上。为了陈述该谈话主题,人们就会从语义相近的聚合动词中选择一个,例如睡觉、瞌睡、打盹等,将选择出来的两个词组合为一个语链,一个语言行为形成。

在具体诗歌文本中,对等原则的组合更为复杂,它不是日常语言的简单对等选择,而是在上下句、上下节之间,进行组合与选择的对等转换,在组合轴上两个看似不等的词,由于有聚合轴上的等值参照,表现在诗中就是相等的了,从而实现了把选择关系置入组合关系的转换,这就是“诗歌功能是把对应原则从选择轴反射到组合轴”的涵义。如诗句:

“那些寂寞的花朵/是春天遗失的嘴唇”

(海子《历史》)

在日常语言看来,这两句话简直是胡说八道,但由于“花朵”和“嘴唇”在语言两轴的转换与投射过程中以“隐喻”方式“等值”,看似不相连的意象,在衔接过程中也就产生了诗意。

二、对等原则与隐喻/转喻的两极

若将对等原则进一步延伸,则和隐喻/转喻发生关联,从而构成诗歌的语法(形式)。由于确立了语言交流六功能中诗歌功能的地位,就可以在语言学的视域上研究诗歌构成的纯形式法则,这一法则就是对等原则与隐喻和转喻关系在诗歌中的运转。在普通语言交流中,联想聚合关系与句段水平组合关系垂直交叉结合,在差异与选择中共同完成意义的传达。而在诗歌表达中,垂直联想关系异常突出重要,雅各布森称之为“选择轴”,诗人在词语选择时,总是将相近、相似的词语并列,如“托马斯是个光棍汉,杰瑞米是个未婚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等。它们无论在整体意义、还是在词的组合与韵脚对比上,都遵从对等表达,它是诗歌为突出自己的形式必须遵从的原则。雅各布森从语言学出发,认为等值原则是诗歌的语言(纯形式结构),而非言语(话语意义),不但词语的选择遵从它,在诗歌的音响、格律、韵律、语音构成、句子与句子、大组合段与大组合段之间也不例外。对应成为诗句顺序关系的规定因素。在诗歌中,一个音节与同一顺序关系上的每一个音节对应,词重音与词重音对应,无重音与无重音对应;在韵律上,长音与长音对比,短音与短音对比;句法停顿与句法停顿对应,不停顿与不停顿对应。对等原则深入到诗歌表达的深层结构中,特别在抒情诗中,更是如此。

为了更进一步解释对等问题,雅各布森用一句话来说明:“诗歌语言与元语言截然相反,元语言是利用顺序构成的等式,诗歌是利用等式构成顺序。”[1] 183意即元语言是一种解释性语言,它也可以将同义词组成对应句,如“母马就是雌马”、“晨星就是昏星”。在这里,元语言的解释功能创造了这一等式;而诗歌利用的是语音的平行、意义的对立、选择的相似、组合的近邻构成“等式”,

这个等式是“先在”的诗歌语法,不能从逻辑推出。等式两端并不一定能以元语言的方式相互解释,是垂直联想功能将它们置于“相等”的地位。离开诗歌的对等语法结构,它们之间构不成等式。试看以下几句诗:

“是他,用指头去穿透/从天边滚来烟圈般的月亮/那是一枚定婚戒指/姑娘黄金般缄默的嘴唇”(北岛《黄昏:丁家滩》)

经过一系列的转换,将“烟圈”、“月亮”、“戒指”、“嘴唇”对等,读者并不觉奇怪。原因何在,并非用比喻修辞手法所能解释,这牵涉到雅各布森诗学的另一对术语:隐喻与转喻。隐喻和转喻是两种古老的修辞手法,广义上二者都有以此物喻彼物的意思。在雅各布森的诗学批评中,隐喻与转喻摆脱孤立的修辞手法,成为既对立又相互连接的表意结构系统,是诗歌话语表意功能得以实现的最佳表达形式。这样,就在结构语言学背景上揭开了诗歌功能实现的秘密。在文学创作中,语言的组合与选择皆与隐喻与转喻的转换有关:隐喻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取意象间的相似、类比关系,属于语言选择轴上的相似类比,例如但丁《神曲》中称因禁食而消瘦的灵魂为“宝石脱落的戒指”,即是一种隐喻用法;转喻则是相邻事物的替代或相继,相邻性是其重要特点,属于组合轴上的相继。如苏轼《宿海会寺》中有“木鱼呼粥亮且清,不闻人声闻履声”句,“履声”是“人声”的转喻替代。语言学的组合过程表现为把一个词置于另一个词旁边的邻近性关系,它的方式类似于转喻;语言学的选择(联想的)过程表现在相似性方面,其方式类似于隐喻,是相似把隐喻的词语同它所要替代的词语联系起来。这样,隐喻与转喻就与索绪尔语言学选择与组合两轴发生了关联。

在日常话语中本无关联的戒指、花朵、嘴唇、月亮,甚至石头与狗,在垂直联想中都能产生“等值”,构成诗歌的隐喻关系,如北岛的诗歌《无题》:“永远如此/火,是冬天的中心/当树林燃烧/只有那些不肯围拢的石头/狂吠不已”

诗中,“火”与“冬天”之间并不存在形状、概念上的关系,诗人将其联系在一起,是取其“邻近性”或“相继”关系,如烟/火、雷/雨等,是一种转喻用法,属于组合关系;“树林燃烧”一句,完全是陈述句段组合;接下来“石头”与“狗”的链接,似显突兀,其实这正是诗歌隐喻手法的妙处,在上下文的垂直联想中,两者存在形状上的相似替代,石头与狗在诗人的垂直选择中等值,故诗人在诗歌的选择轴上将二者连接在一起,读者觉得既陌生又新奇,产生陌生化效果;最后一句又是转喻组合,既然石头可以等值于狗,那么它就会“狂吠”,石头与狂吠之间构成合乎情理的水平组合。隐喻与转喻既是对立的,在实际文本中又是串联、交织在一起的,从而实现诗歌的复合意指功能。没有“狗”和“石头”之间的隐喻架构(垂直替换型),“石头”与“狂吠”之间的转喻链接(主谓链接型)就不能实现。有了“烟圈般的月亮”的隐喻,用“手指去穿透”的转喻链接才是可能的;上句“订婚戒指”与下句“姑娘的嘴唇”之间,两个定语“定婚(的)”与“姑娘的”之间是转喻关系;两个中心词“戒指”和“嘴唇”之间是隐喻关系。因此,雅各布森强调说,诗歌的功能,就是要把对应原则从选择轴反射到组合轴上。这样才能构成诗歌文本连续不断的意义流动,可见“隐喻与转喻的两极”是连续交叉的。一般来说,隐喻在抒情诗中常见,转喻在叙事诗中常用;隐喻与浪漫想象相关,转喻和现实主义写作相连。

雅各布森运用上述理论,从语言形式分析入手,揭示诗歌文本的构成秘密。在《评夏尔·波德莱尔的〈猫〉》(与列维-斯特劳斯合著)一文中,他对波德莱尔的14行诗《猫》进行语言学解读,从各个语法范畴的对比关系中研究诗的内

部构成形式。比如,所有构成韵脚的名词都是阴性,所有阴韵都是复数,所有阳韵都用单数;14行诗有三个大句,即首四行为一大句,接下来的四行为二大句,后两段三行诗为三大句。在三大句段中,主句动词的运用次数呈算术级数分布,个数分别为1、2、3个,构成独特的结构关系;诗中词语构成数对二项对立:情人/学者、倔强/温柔、科学/欢乐;家猫/荒野狮;“热恋的情人和倔强的学者”与“倔强与温柔的猫”之间的隐喻关系,“猫”、“拉灵车的马”、“狮身人面兽”三者之间的转喻替代。通过细分诗中各种关系的对比转换,凸显“猫”和“女人”之间构成的总体隐喻关系,曲折表达出作者对女人的“想象”态度。

尽管雅各布森的诗歌批评将重心放在形式方面,较少讨论诗歌的“意义”,但他的理论仍然给我们很大的启示:通过对等原则、隐喻与转喻的诗歌“语法”分析,仿佛一幅具有鲜明印记的“联络图”隐藏在诗歌文本的韵律、字句、段落之间,它们以“突出”陌生化形式将读者的注意力引领到诗歌话语本身,从而突出语言的“诗歌功能”。

三、“诗歌语法”批评实践

诗何以为诗?此表达为何好于彼表达?在传统诗学中,“诗味”之不可言说,只能以“体悟”、“妙悟”予以笼统解释之难题,在雅各布森诗学中得到某种程度的解答,我们试以中国诗歌为例说明之。谢榛《四溟诗话·卷一》有如下讨论: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

谢榛认为三者同一机杼,颇有见地。在中国传统诗学理论中,三句诗具有相似的修辞表达方式,司空句之所以为优,在于状物写景手段高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使情感表达更加充分。至于情感因何“见乎言表”,谢榛没有多说。雅各布森的理论则可以补充解释。

首先,三诗句中的“树老”、“人衰”,在语言的选择轴上是一种垂直联想式隐喻等值关系,从而构成一种等式,三者“同一机杼”之说即基于此。其次,三诗句中的“树”和“人”之间都是隐喻表达,末尾押韵皆为平仄声长短对立,诗歌语法相似;从字面意义上说,除白句没有说出场所,韦句、司空句分别有“窗里”、“门前”,“雨中”、“灯下”外,诗之意思并没有变化;这样看,三者似乎没有多大差别,其实不然。原来,三者在句段组合上有很大不同,虽然都使用对等语法,都是隐喻关系,但在语义投射(从垂直选择轴到横向组合轴)过程中,在交流功能上发生了程度不同的语义变化:韦句、白句诗在外表上看都按照诗之语法进行了对等表达,突出了诗歌功能,但在组合过程中,由于“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中有“将”、“已”二字;“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中有“初”、“欲”二字,诗句的时间延展性、逻辑推理成分明显增强,具有说明、解释作用的元语言功能有所抬头,这必然会削弱其诗歌功能,因为只有纯以话语自身为表达目的,才是诗之语言功能。就是说,韦句与白句犯了诗语之忌。

而“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雨中”、“灯下”,不存在为寻找垂直聚合之逻辑关系,或为突出时间向度,向以说明解释见长的“元语言功能”求助(其实,对等原则构成的隐喻关系不需要寻找逻辑链接)的迹象。该句虽然也存在时空性,但与前两句不同的是,这里的时空是无须元语言的推敲就能感觉的共时存在,不是被叙事者强拉在一起,而是与中心词“黄叶树”、“白头人”自然粘合,两个中心意象“雨中黄叶树”与“灯下白头人”属于垂直、联想式直接

“隐喻等值”,没有说明解释成分,形成干净利落、对仗工整、冲击力强、读者无须逻辑思考,凭直觉即可把握其审美内蕴的独特效果。就是说,该诗句的“突出表达”让读者感觉到了“较纯诗语”与“不纯诗语”之间的细微差异。当然,这里是孤立地讨论三个诗句的内部构成,并不否定诗歌文本中元语言存在的合理性及其作用。

【参考文献】

[1]雅各布森. 语言学与诗学[M]//波利亚科夫. 结构—符号文艺学.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2]雅各布森. 语言学的元语言问题[M]//雅各布森文集.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56.

翻译理论概述

翻译理论知识 一、翻译的定义 学习一门新的学科,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定义。翻译是一个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技艺,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规范、举世公认的定义。我们只能综合各种不同的定义来掌握翻译的本质。 1. The Definition of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To turn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2. The Definition of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o turn into one’s own or another language. 3. A good translation is one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 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 strongly felt by a nativ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language belongs 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work.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人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泰特勒,1790) 4.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 (奈达,1974) 5.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1980) 6.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感情、传播文化知、促进社会文 明,特别是推动译语文化兴旺昌盛的目的。(孙致礼:2003) 7.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王克非,1997) 二、翻译的分类 翻译分不同的类型。就文本而言,随着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翻译的范围越来越广,涵盖各个领域,如文学、政治、文化、贸易、科技、传媒等。在这个意义上,翻译可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和实用文体翻译。 1.按语言分类:本族语译成外语、外语译成本族语/ 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2.按活动形式分类:笔译(translation)、口译(oral interpretation) 3按翻译材料的文体分类:应用文体翻译、科技文体翻译、文学作品翻译、政论作品翻译 4按处理方式分类:全译、节译、摘译、编译、译述 三、翻译的标准 翻译标准就是指翻译实践时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也是翻译批评家批评译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翻译标准则是从中产生的。由于社会活动受制于社会条件及译者个人等等因素,因此翻译标准也就打上了深深的社会和译者的烙印。 在我国持这一翻译原则的有玄奘、严复和鲁迅等人。玄奘是唐代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主张翻译"既须求真又须喻俗"(A good translation should be both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and intelligible to the public.),意即译文要"忠实通顺"。严复是我国清末时期的名学者。他在《天演论》(译例言)(1898)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标准(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信"是"意义不背本文","达"是不拘原文形式,尽译文语音的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信"、"达"互为照应,不可分割开来。"雅"在今天看来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个"雅"是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即所谓的上等文言文。鲁迅先生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这就是说,译文既要信又要顺(both faithful to the SL and smooth in expression)。我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张培基等人在其《英汉翻译教程》中所提出的"忠实"、"通顺"标准也属此类型。从

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cc1082790.html, 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研究 作者:李静 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1期 一、引言 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1896-1982),是二十世纪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兼文论家,斯拉夫语学者,布拉格语言学派的主要奠基人,结构主义发展的先驱。1896年出生于莫 斯科,后移居捷克斯洛伐克。二战期间移居美国,并加入美国国籍。先后在纽约高等研究自由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任教。1982年在美国波士顿逝世。他博学多才,兴趣广泛。研究领域涉及诗歌语言、儿童语言、音位学和失语症等,同时对韵律学、文学史、文化史、符号学和信息论等也有很深的造诣。作为当代西方译学界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雅各布森的翻译理论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开创性意义。1959年,雅各布森发表了题为《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 of Translation)一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探讨,发前人所未及,因此,对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影响(申雨平,2002:269),奠定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和符号学理论的基础。本文旨在从雅各布森的这篇文章入手,重点讨论他的翻译理论思想及其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二、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语言的意义 雅各布森吸收了皮尔斯(Peirce)的符号学理论,在文章的开篇就从这一角度阐释了语言的意义问题,他不同意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ell)对语言意义的看法。按照罗素的观点,“人们如果在非语言方面不知道什么是乳酪,就不可能懂得乳酪‘乳酪’(Cheese)这个词”。换言之,只有通过认知经验,才能理解词的意义。雅各布森认为,任何一个词或词组,都是一种符号现象,“没有符号就没有意义。”(There is no signatum without signum)例如,我们从来没有吃过希腊和罗马神话中神仙吃的美食(ambrosia)和美酒(nectar),但我们却懂得这些词,并且知道能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同样,要引导出一个生词,就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语言符号。如果不借助于语言符号,是不可能通过对各种具体“乳酪”的认识而推断出来的。由此可见,意义是与符号有关,而不是与所指事物或对象有关。这一观点体现了翻译本身是一个解码过程,奠定了雅氏的翻译符号学理论的基础。 按照雅氏的观点,人们只要使用一种符号去解释另一种符号就能理解一个新事物或者新词。笔者认为,从认知学的角度出发,如果人们的脑海中没有一个与该事物的对应物,哪怕是

西方翻译理论 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 概述 一、受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影响的结构主义翻译观 结构主义的翻译观认为,原文有固定确切的意义,原文作者是原文的主体,因而在翻译中译者必须仰视原文及其作者,将其作为翻译中的本原,把再现原文当做中心任务,以求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等值。 二、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的代表人物:德里达本亚明韦努蒂 三、解构主义思潮出现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 1、对结构主义和解释—接受理论的批判。 2、将解构主义引入翻译理论,形成了解构主义的翻译流派:1)主张用辨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2)原文意义只是在上下文中暂时被确定下来;3)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原文意义,发掘出使原文存活的因素;4)主张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3、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不是“求同”,而是要“存异”。 “异延”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德里达 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 1、从方法论上批评了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论。 1)解构哲学的目标,就是要拆除“结构主义” 所认为的具有中心指涉结构的整体性同一性; 2)解构的方式是用“意义链”(a chain of signification)去取代“结构”,从而避免结构的先 验同一性。 3)在德里达看来,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性整体性是建立在“在场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他认为,这种关于“在场”的信念是限制人们理解世界的具体知识。 2、从本体论上批判了海德格尔寻求终极真理的形而上学观。 1)德里达认为,西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从本质上认定某一认识真理的方法优于另外一些方法,这使得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建立在一正一反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2)德里达指出,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的 二元项对立并非是平等并 置,而且存在着等级秩序,这种等级秩序所证 明的是二元对立的前一项 优于或先于后一项,因而前项是首位的、本质 的、中心的、本原的,而 后项则是次要的、非本质的、边缘的、衍生的。 3、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策略 1)德里达称西方哲学为“在场的形而上学”,而他的解构主义理论就是要颠覆这一认为只有一个本原,一个中心,一种绝对真理的“在场的形而上学”。 2)他得出了几种瓦解在场(presence)的解构主义策略:异延(difference),播撒(dissemination)、踪迹(trace)、替补(substitution)等概念。 二、德里达从解构主义思想入手讨论意义的本质和文本的意义。 1、Difference(异延)是德里达自创的瓦解结构主义意义确定性的关键性术语。

雅各布森探究

雅各布森诗学观点之“隐喻转喻”理论探究 摘要:诺曼·雅各布森不仅是上世纪20年代布拉格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杰出代表,也是结构主义文论的奠基人。这种贡献体现在他创立了结构主义诗学,其内容主要有三点:诗的功能说、诗的对等原则说以及诗的隐喻和转喻说,三者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影响。隐喻转喻假说理论基于他的选择轴上的相似关系和组合轴上的相邻关系说,这一观点的提出起源于索绪尔。举我们熟悉的例子来看,“青少年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这句话,如果用比喻,就是“青少年是一群像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的人”,这里用了隐喻,就是“青少年”与“太阳”对等,形成等价关系。通过对等原则、隐喻与转喻的诗歌“语法”分析,仿佛一幅具有鲜明印记的“联络图”隐藏在诗歌文本的韵律、字句、段落之间,它们以“突出”陌生化形式将读者的注意力引领到诗歌

话语本身,从而突出语言的“诗歌功能”。这是雅各布森雅诗学理论的积极意义。但是,另一方面,其诗歌批评也存在将重心放在形式方面,较少讨论诗歌的“意义”的弊端。 关键字:雅各布森诗学理论隐喻转喻 在俄罗斯“白银时代”诗歌兴盛的环境中,诗歌研究的态势也因此而非常繁荣,象征主义诗学和未来主义诗学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范式,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阿克梅派诗学。从对语言和文学特性的探索角度来说,它们都可谓俄国形式主义者的先驱,是撮合语言学和诗学结盟的同盟军。有意思的是,一方面,俄国形式主义者明确反对以“形象性”衡量一切文学的象征主义,如什克洛夫斯基对波捷勃尼亚的“艺术即形象思维”说进行了严厉批驳;另一方面,形式主义者又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有选择地吸收了象征主义诗学的语言思想,如恰恰是波捷勃尼亚最先在俄国提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借鉴材料)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作者:谢天振编者:谢天振 ?市场价:¥40.00 ?卓越价:¥35.20为您节省:4.80元 (88折) ?VIP 价:¥34.20SVIP价:¥33.50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现在有货。 ?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1.罗曼·雅科布逊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2.彼得·纽马克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Ⅱ) 3.约翰·卡特福德论翻译转换 4.尤金·奈达论对等原则 5.巴兹尔·哈蒂姆互文介入:利用翻译中缺省语篇的理论体系 6.玛丽·斯奈尔—霍恩比翻译:一种跨文化活动

第二章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7.乔治·斯坦纳阐释的步骤 8.安托瓦纳·贝尔曼翻译及对异的考验 第三章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9.凯瑟琳娜·莱斯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 10.汉斯·弗米尔翻译行为中的目的与委任 11.克里斯汀娜·诺德目的、忠诚及翻译中的惯例 第四章文化学派翻译理论 12.詹姆斯·霍尔姆斯翻译学的名与实 13.伊塔玛·埃文—佐哈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 14.吉迪恩·图里描述性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15.安德烈·勒菲弗尔大胆妈妈的黄瓜:文学理论中的文本、系统和折射 16.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 17.西奥·赫曼斯翻译研究及其新范式 第五章解构学派翻译理论 18.瓦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 19.雅克·德里达巴别塔之旅 20.保罗·德曼评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 21.劳伦斯·韦努蒂文化身份的塑造 第六章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22.雪莉·西蒙翻译理论中的性别化立场 23.劳丽·钱伯伦性别与翻译的隐喻 24.巴巴拉·格达德女性主义话语/翻译的理论化 25.冯·弗罗托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批评 第七章后殖民翻译理论 26.道格拉斯·罗宾逊后殖民研究与翻译研究 27.特佳斯维妮·尼南贾纳翻译的定位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与实践》考试理论部分复习提纲 一、翻译定义: 1. 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 刘宓庆——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 王克非——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5. 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6. 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 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7. 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8. 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 9. 巴尔胡达罗夫——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的过程。 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语言)。 10.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rtarget language译入语)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原语),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equivalences.” --- Dubois 11. “Tran 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EugeneNida 12. “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 Peter Newmark 13.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works very hard to achieve an adequate or an almost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the target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written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or text. 二、翻译标准 1. 翻译的标准概括为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忠实(faithfulness)、通顺(smoothness)”。忠实指的是忠实于原文。通顺指的是译文的语言必须合乎规范、通俗易懂。 2. 严复对翻译曾经提出“信(faithfulness)、达(expressiveness)、雅(elegance)”的标准:“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焦虑及其应对方式的研究综述

焦虑及其应对方式的研究综述 2012010331 祁琪 一.焦虑 1、前言 焦虑是由D.Epstein和C.D.Spielberger提出的理论。罗洛.梅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剧烈变迁的时代,旧的生活观、伦理观、价值观逐渐崩溃,人们的独立性丧失了,对自我产生了一种陌生感,因而增加了人们的焦虑。他认为只要主观上认为某个价值受到威胁,人就足以产生焦虑的体验。爱普斯坦的理论建立在对伞兵的研究上,他发现焦虑是在知觉到极度危险后所产生的无方向的唤醒状态。他把这种状态描绘为极端有害的,并往往导致直接的动机(恐惧),以致造成行动的可能性。这是一种适应性的作用,当情境(威胁)恶化时,直接行动的可能性就会提高。斯皮尔伯格详细论证、完善了由卡特尔(R.BCattell)提出的状态和特征焦虑的概念,把焦虑分为特征性焦虑和状态性焦虑,其理论不仅可以对焦虑作定性研究,而且可作定量探讨,从而结束了仅在理论上定性研究焦虑的历史,开拓了焦虑研究的新领域。 历史上存在过很多种关于焦虑的分类[1]。根据弗洛伊德的研究,焦虑产生于过分的、使自我无法控制的刺激。并将其分为: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这是从焦虑产生的根源出发的。这其中现实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焦虑产生由客观上对自尊的威胁引起,无论这种威胁是外界的危险还是内部的道德与自我行为之间的冲突。我们将这种由现实存在的威胁而引起的焦虑成为正常焦虑。而神经性焦虑则是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而产生的异常焦虑。 因此,从焦虑的性质上看,我们也可以将其分成正常焦虑和过敏性焦虑[2]。但这里需要解释的是正常焦虑的“正常”指的是焦虑的性质,并不是指焦虑的程度,即适当水平的焦虑,它同样可能出现过高或过低的不同水平,这取决于客观情境对自尊心的威胁程度。而过敏性焦虑则是遭到严重伤害的自尊心本身引起的。 2、焦虑问题研究的理论成果和现状 在心理学领域,各个学派从各自立场出发对焦虑做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3]。 2.1雅各布森的焦虑理论 雅各布森是自我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她将本我、自我、超我这一心理结构视为一个能量系统,所有的心理现象都可以用能量的变化来说明。而情绪就是一种能量的释放,这种释放会伴随特定的体验,焦虑也是其中一种能量释放现象。雅各布森认为:无论选择性释放途径可得与否,自我都必须使多余的能量得到释放,使紧张水平回落到适中状态。因此,如果多余的能量是通过选择性途径释放的,则个体产生愉快的情绪;反之,如果多余的能量是通过非选择性途径释放出去的,则个体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焦虑便是其中之一。 由此可见,情绪的性质取决于选择性释放途径能否得到,而选择性途径又取决于自我的机能,因此自我是焦虑发展的根源。在雅各布森看来,焦虑是一种结构现象,它是由自我和本我之间的张力所引起的,即当自我被迫通过非选择性的释放途径释放多余能量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焦虑又起到信号的功能,它促进自我发展更多的释放途径,以

功能翻译理论的文本分析法--诺德

诺德功能翻译理论地文本分析模式探究从世纪年代开始,西方地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地.语言学主导着翻译研究,人们把翻译仅仅是看做是一个符号转换地过程,世纪年代,奈达(. )以语言学、信息论和符号学为基础提出“动态对等”理论;纽马克()又将翻译纳入语义学地研究之中.而世纪年代出现地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则独树一帜,首先摆脱了当时盛行地对等翻译理论地束缚并明确提出仅靠语言学是不能解决翻译问题地,并且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领域,赋予翻译更多地涵义.正如埃德温·根茨勒()所说,在过去地多年里,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地发展出现了两大转换:()翻译理论研究由“源语文本为导向”过渡到了“以目地语文本为导向”地研究;()翻译培训模式由单纯地语言学转向了文化因素和语言学因素相结合地模式.而德国功能学派多年以来一直是这两个方面地先驱者. 功能翻译理论视翻译为一项需要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地全新地目地性交际活动,是基于目地性理论()地建立而提出地.目地论地雏形是由凯瑟琳娜·赖斯()在年提出,后由她地学生弗米尔(. )于年明确创立理论,并在应用和研究中不断发展.曼塔里()借助交际理论和行为理论地概念,将其扩展为翻译行为理论.功能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是诺德(),她是德国功能学派地集大成者和主要倡导者之一,年出版地《翻译作为具有目地性地活动》()一书,使她成为第一位用英文系统总结功能派各种思想、深入浅出介绍功能派地学术理论和术语地学者.本文旨在通过对于诺德功能翻译理论地文本分析模式地探究,归纳其在实用翻译和文学翻译中地应用、找到文本分析模式存在地不足之处. 一、源语文本分析 诺德认为,翻译地目地不是追求译文和原文地对等,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源语文本地基础上,以目标文本预期功能为目地,选择最佳地处理方法.所以,源语文本分析被看做是翻译过程中极为重要地一个环节,它为译者作出以下决定提供了依据: (1)翻译任务是否可行 (2)原文中哪些信息与译文功能相关 (3)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可以使译文符合翻译目地

英语八级汉英翻译讲座内容--苏东坡

练习· 8.苏东坡 ?Su Shi (蘇軾) (1037-1101) was a writer, poet, artist, calligrapher and statesman of the Song Dynasty, one of the major poets of the Song era. His courtesy name(字)is Zidan (子瞻), self-titled(号)Dongpo Jushi(東坡居士, The one lived in Dongpo) and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Su Dongpo (蘇東坡). ?Su Shi was born in Meishan, near mount Emei in what is now Sichuan province. His brother Su Che (蘇轍) and his father Su Xun (蘇洵) were both famous literati. In 1057, he and his brother passed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to attain the degree of jinshi, a prerequisite to holding high government office at that time. ?During the next twenty years, he held a variety of government positions throughout China, most notably in Hangzhou, where he was responsible for constructing a pedestrian causeway(堤道, 铺道)across the West Lake that still bears his name: su di (苏堤). ?He was often at odds(争执, 不一致)with a political faction headed by Wang Anshi. This faction's rise to power eventually resulted in Su Shi being exiled twice to remote places; first (1080-1084) to Huangzhou (now in Hubei province), and the second time (1094-1100) to Huizhou (now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Hainan island. In Huangzhou, he lived at a farm called Dongpo (the "Eastern Slope"), from which he took his literary name. He died in Changzhou, Jiangsu province. 石钟山记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捕,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木包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新石钟山记 石钟山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捕,声如洪钟。?According to The Book of Waters, at the mouth of the Pengli Lake stands a hill named Stone Bell. ?Li Daoyuan explains in his annotation(注解,注释), “The base of the hill reaches a deep pond. ?Stirred by the breeze, the rippling of waves onto the stones sounds like the ringing of huge bells”. 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There has been a widespread skepticism about this view. Placed in the waters, a bell or a stone chime will never ring in the stormiest waves, let alone the hill-stones!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水边)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余韵徐歇。?Li Bo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the first to explore the site. When he struck two stones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 一、翻译定义: 1. 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 刘宓庆——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 王克非——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5. 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6. 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7. 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8. 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 9. 巴尔胡达罗夫——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的过程。 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语言)。 10.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rtarget language译入语)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原语),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equivalences.”--- Dubois 11.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EugeneNida 12. “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Peter Newmark 13.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蛋椅赏析

设计师:纳?雅各布森, 1958. 1958年,纳?雅各布森为哥本哈根皇家酒店的大厅以及接待区设计了这个蛋椅。这个卵形椅子从此成了丹麦家具设计的样本。蛋椅独特的造型,在公共场所开辟一个不被打扰的空间——特别适合躺着休息或者等待,就跟家一样。 纳?雅各布森不管是作为建筑师还设计师,都是硕果累累的。他与Fritz Hansen之间的合作可以追溯到1934年。于1952年设计的蚂蚁和系列7的椅子,把Fritz Hansen和纳?雅各布森的名字同时推进了家具设计史。而50年代末由纳?雅各布森设计的哥本哈根皇家宾馆,则把蛋椅,天鹅沙发和3300系列引入设计界。他也因此成为了倍受崇拜的杰出设计师,其家具和其他设计产品已变成国家和全球的宝贵遗产。

纳?雅各布森家车库的蛋椅,用石膏浇注。人工合成的贝壳外形用泡沫填补,并覆盖上织物或不同种类的皮子,停留在星形的铝制底座上。 蛋椅的外壳由玻璃纤维和聚氨酯泡沫体加固而成。椅子还有一个

可调整的倾斜,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体重来调整。椅子底部由如丝缎般光滑的焊接钢管和一个四星形注模铝组成,可以用织布和皮质作装饰。 蛋椅:宽33.9英寸| 直径31英寸| 高42英寸|

蛋椅的扶手和椅背看起来就像抱着颗隐形的蛋给人十足的安全感,50年代具有国际影响的家具设计师阿纳·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1902-1971),是丹麦现代设计的重要代表人物。雅各布森生于哥本哈根,早年毕业于丹麦皇家艺术学院,50年代充分显露出他的杰出才华。雅各布森最早的建筑采用新古典主义手法,但从1930年起,改用国际主义现代风格,称为这种风格最有才华的实践者之一。 蛋椅内置玻璃钢材质,中间贴上一层海绵,防止碰伤,而富有弹性,外面是羊毛绒布/皮,扶手、背面、靠背等部位平坦,表面光滑,不起皱。针线走得直、流畅,缝线美观、均匀自然,线条优美。皮裁得顺,皮管均匀。另有的座垫内有海绵,可取出来,方便清洁。四星固定铝脚/不锈钢脚,表面光亮,拐弯处顺畅,光滑不留痕迹. (有带和不带倾仰功能). 椅子可以360度旋转。脚踏也采用不锈钢脚,高密度海绵和表面光滑的皮革。外形独特,结构简单。具有个性的设计作品。精心设计的椅脑与扶手,两边对称,配上脚踏,更具有人性化。坐上去舒适,优雅而大方。从而达到减轻压力,消除疲劳的效果。适用范围广,可用于电脑椅,休闲椅,咖啡椅等是酒店,会所,别墅,客厅,休息室等常用的休闲椅。

英语阅读翻译-天才养成攻略

英语阅读翻译-天才养成攻略 Part car, part jet fighter, part spaceship, Bloodhound SSC aims to be the first land vehicle to break the 1,000mph barrier. One of the key challenges has been to design the wheels. How do you create the fastest wheels in history, make them stable and reliable at supersonic speeds, and with limited resources? 部分汽车、部分喷气式飞机、部分宇宙飞船,猎犬号超级汽车的目标是做世界上第一辆时速突破1000英里的汽车。而这面临的一项关键挑战是车轮的设计。如果换做是你,你会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发明出超音速汽车上用的轮子呢? After much deliberation, and devising ideas that pushed the boundaries of material technology, Mark Chapman, chief engineer of the Bloodhound project said the team decided to take a step back and change the way they were trying to solve problems. “There’s very little we’ve actually developed that’s new,” he says, “what’s unique is how w e apply technologies.” 猎犬号项目的总工程师马克·查普曼思来想去,觉得材料还是不够好。最后他和他的团队决定退回一步、换个角度看有没有别的办法。“我们实际创新的东西并不多”,马克说:“我们的独特之处在于应用技术的方式别具一格。” They adopted an approach called the design of experiments –a mathematical technique of problem solving through doing lots of

翻译批评:浅述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 姓名:常首鸣 班级:08级外应2班 学号:2008142

摘要: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德国。它既继承了传统译论的合理的成分,又突破了其束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为整个翻译界提供 了一条新的研究发展思路。本文简要介绍功能学派的四位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并对功能派翻译理论进行简要评述。 关键词: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翻译行为理论,功能,忠诚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 翻译早在公元前就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从罗马帝国的翻译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义对意义”翻译展开辩论至今,翻译理论领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功能派翻译理论虽然直到20 世纪70 年代在德国才首先产,可综观历史,翻译的功能观却在翻译实践中早为有所表现。可是,无论中外,翻译的标准往往更多强调的是译文与原文本字面上严格忠实,因此在翻译的意图、目的和译本所起到的实际效果之间往往会产生一定的距离,这样翻译活动的执行者就常常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然而,从20 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被圈定在语言范围之内,翻译理论家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随着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的弱点。此时, 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活动成为一种必然,功能派翻译理论就是这样一种尝试。 二、功能派主要理论 功能主义理论将翻译定义从翻译即把原语文本一一对应地转换为目的语的观点中解放出来,扩展到翻译行为,把翻译研究纳入跨文化交际研究,指出翻译涉及跨文化的一切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转换。功能派理论中对等原则的位置与语言学派大相径庭。对等原则是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基础,而功能派只将其视作特定情况下采用的原则。功能主义理论是以目的论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更符合翻译实践。德国素有研究功能翻译理论的传统,凯瑟琳·赖斯( Katharina Reiss ) 、弗米尔( Hans. Vermeer ) 、曼特瑞( Justa Holz Manttari ) 、诺德( Christiane Nord )为其代表人物,他们为功能派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

最新雅各布森探究

1 雅各布森诗学观点之“隐喻转喻”理论探究 2 3 摘要:诺曼·雅各布森不仅是上世纪20年代布拉格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4 杰出代表,也是结构主义文论的奠基人。这种贡献体现在他创立了结构主义诗5 学,其内容主要有三点:诗的功能说、诗的对等原则说以及诗的隐喻和转喻说,6 三者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影响。隐喻转喻假说理论基于他的选择轴上的相似关系7 和组合轴上的相邻关系说,这一观点的提出起源于索绪尔。举我们熟悉的例子来8 看,“青少年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这句话,如果用比喻,就是“青少年是一9 群像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的人”,这里用了隐喻,就是“青少年”与“太阳”对10 等,形成等价关系。通过对等原则、隐喻与转喻的诗歌“语法”分析,仿佛一幅11 具有鲜明印记的“联络图”隐藏在诗歌文本的韵律、字句、段落之间,它们以“突12 出”陌生化形式将读者的注意力引领到诗歌话语本身,从而突出语言的“诗歌功13 能”。这是雅各布森雅诗学理论的积极意义。但是,另一方面,其诗歌批评也存14 在将重心放在形式方面,较少讨论诗歌的“意义”的弊端。 15 关键字:雅各布森诗学理论隐喻转喻 16 在俄罗斯“白银时代”诗歌兴盛的环境中,诗歌研究的态势也因此而非17 常繁荣,象征主义诗学和未来主义诗学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范式,还有18 介于二者之间的阿克梅派诗学。从对语言和文学特性的探索角度来说,它们都19 可谓俄国形式主义者的先驱,是撮合语言学和诗学结盟的同盟军。有意思的是,20 一方面,俄国形式主义者明确反对以“形象性”衡量一切文学的象征主义,如21 什克洛夫斯基对波捷勃尼亚的“艺术即形象思维”说进行了严厉批驳;另一方22 面,形式主义者又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有选择地吸收了象征主义诗学的语言23 思想,如恰恰是波捷勃尼亚最先在俄国提出理论诗学的问题,认为诗歌实质上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1罗曼·雅科布逊 2彼得·纽马克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Ⅱ) 3约翰·卡特福德论翻译转换 4尤金·奈达论对等原则 5 巴兹尔·哈蒂姆互文介入:利用翻译中缺省语篇的理论体系 6玛丽·斯奈尔—霍恩比翻译:一种跨文化活动 第二章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1乔治·斯坦纳阐释的步骤 2安托瓦纳·贝尔曼翻译及对异的考验 第三章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3凯瑟琳娜·莱丝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 4汉斯·弗米尔翻译行为中的目的与委任 5克里斯汀娜·诺德目的、忠诚及翻译中的惯例 第四章文化学派翻译理论 12 詹姆斯·霍尔姆斯翻译学的名与实 13 伊塔玛·埃文—佐哈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 14 吉迪恩·图里描述性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15 安德烈·勒菲弗尔大胆妈妈的黄瓜:文学理论中的文本、系统和折射 16 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 17 西奥·赫曼斯翻译研究及其新范式

18 瓦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 19 雅克·德里达巴别塔之旅 20.保罗·德曼评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 21.劳伦斯·韦努蒂文化身份的塑造 第六章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22.雪莉·西蒙翻译理论中的性别化立场 23.劳丽·钱伯伦性别与翻译的隐喻 24.巴巴拉·格达德女性主义话语/翻译的理论化 25.冯·弗罗托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批评 第七章后殖民翻译理论 26.道格拉斯·罗宾逊后殖民研究与翻译研究 27.特佳斯维妮·尼南贾纳翻译的定位 28.盖亚特里·斯皮瓦克翻译的政治 29.埃尔斯·维埃拉解放卡利班们——论食人说与哈罗德·德·坎波斯的超越/越界性创造诗学 第八章苏东学派翻译理论 30.安德烈·费奥多罗夫翻译理论的任务 31.吉维·加切奇拉泽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原则 32.吉里·列维翻译是一个作选择的过程 33.安娜·丽洛娃翻译研究的范畴 6Roman Jakobson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论功能翻译理论

论功能翻译理论 杨英明* (湖南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湖南益阳413049) 摘要: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只有宏观的论述,缺乏方法论,操作性不强。 本文简述了功能翻译理论,详细地探讨了该理论的理论基础,并用关联理论予以论证,丰富了它的内容。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基础理论;阐释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01)06-0039-04 On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YANG Ying-ming (English Department, Yiyang Teachers College, Yiyang 413049, China) 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consists only of translation principles without concrete methodology and it can not be applied to practical translating.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account to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probes into its theoretical basis and makes convincing exposition of it by using relevance theory so that it enriches its content. Key words: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basic theory; exposition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涉及三种文本:原语文本、译者的图式文本和译语文本。对于原语文本,最重要的是抓住作者的修辞功能正确理解原语的修辞功能,是产生理想的图式文本的关键。而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