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心理治疗中的中国文化资源

心理治疗中的中国文化资源

心理治疗中的中国文化资源
心理治疗中的中国文化资源

心理治疗中的中国文化资源

心理治疗中的中国文化资源

鱼说:你看不见我的泪,因为我在水中。

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泪,因为你在我心中。

人依存于文化,就像鱼依存于水。

如何才能让鱼知道水的存在和重要性?这很容易,只要让鱼离开水,呆几分钟。

如何才能让一个人感受到文化对他的重要性?这很简单,只要让他离开他所处的文化环境,呆几天。

一、概述

1、文化的概念

广义地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曾文星先生在《文化与心理治疗》中将文化定义为:“社会群体共同遵循的特殊生活方式,表现在其传统思维、信仰、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经由世代相传而保留,也是群体所遵照的行为准绳。”这个描述性的定义,更是反映了“亚文化”的具体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皮特森明确指出:“以文化为中心的观点,提供了除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对人的行为进行解释之外的第四维度,它的意义就像第三维度空间之后发现的作为时间的第四个维度。”

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每个人都降生在特定的文化中,在文化的濡养中长大。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挖井,后人吃水。文化在人类的生存与繁衍中得到了连绵不断的继承与发扬。

2、东西方文化的比较

东方人与西方人,尽管人种有所差异,但其体内的DNA相似性达到了99%以上。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尽管源头有所不同,至今存在着很多差异性,但是,其相似性大大超过了差异性。所以,无论东西方的语言多么不同、价值观有多大

的差异,但是,东方人依然能够读懂西方人的各种表情,能够看懂西方人拍的电影,能够体会到西方人的绝大多数内心体验。在表达心情的词汇方面,在不同的东西方语言中,基本都能找到具有同感的相应情绪词。所以,西方文学可以翻译成东方语言,我们能够理解西方文学名著对人物的各种情感描写。但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也的确是存在的,尽管这些差异性是相对的,只是某种程度上的差异。所以,在进行文化比较研究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重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而忽略其相似性。

在几千年前,受居住环境和劳作方式的影响,东西方文化便有着不同的特点。

欧洲人居住在海边,需要经常变换居住场所,要对环境进行认识和改造,对自己的居住地点进行定位。他们的文化特点主要是人定胜天、积极进取,崇尚理性、哲学思辨、遵循形式逻辑、探寻真理,向外扩张等,其民族个性较为“外向”,思维方式比较绝对和僵硬,依法治国,尊重个体,个人取向。西方的文化源头则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为代表。而中国人,多数是以农牧业为主,居住地点相对固定,比较重视个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顺其自然,重视技术发明(如中医)的实用性,强调精神内守,民族个性较为“内向”,思维方式比较形象、

灵活变通,家庭或集体本位,中国的文化源头以老子、庄子、孔子等人及佛家的思想为代表。

3、中国文化与民族个性

在西方,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人们比较牢固地树立起了一种观念“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生而平等”。人们相信,有一个绝对公平公正的“上帝”在时刻监督、照顾着每个人。如果某个人行为违背了上帝的教义,就会受到上帝的惩罚;其实,他会在内心产生内疚感,自责自罪,形成道德压力,会使他去教堂做忏悔。所以,西方文化主要表现为“罪感文化”。西方的“神”,是没有肉身的、全能的、纯粹的神灵,其实是西方人心中的一种绝对理念。

中国具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自古以来,中国一直都是一个无神论的国家。尽管人们有时候也会相信冥冥之中似乎有一个“道”的存在,世界上存有“天理”、“天道”和“天命”,但是,人们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弱肉强食,“胜者王侯败者贼”,而“替天行道”也往往只是一个拉拢民众、揭竿而起的政治口号。在没有“上帝”和“真理”的文化背景下,在缺乏“以(每个)人为本”的封建社

会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没有公平和公正,更没有平等与尊重。人们见到强权者,要么阿谀逢迎,要么与之争斗,将他拉下马。但是,如果是下级反对上级,就叫做“谋反”、“犯上”,注定会遭到统治者严惩诛杀。如果是“儿子反老子”则天理不容,注定会受到父亲的严厉惩罚。在缺乏上帝和天理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中国人相互之间恶性争斗,胜利者可以任意宰割失败者,并以此为荣;失败者只有任由胜利者刀俎,敢怒而不敢言,甚至还以做一名“优秀的奴才”、“杰出的太监”而感到光荣。如果一个人,在争斗中成了失败者,他就会感到自己弱小无能,感到可耻;如果连一个令人赞赏的优秀奴才都做不了的话,他将更是羞愧难当。因此,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是“官本位”、“等级制”,“好面子”,“耻感文化”。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一直很艰难,甚至无法吃饱饭。所以,中国老百姓见面打招呼的时候,会问:“你吃了吗?”老百姓会坚持认为“娶得起媳妇管的起饭”,中国人的“爱情”也往往是处于温饱水平上,女孩子“嫁粮票、嫁房子、嫁汽车、傍大款”,“笑贫不笑娼”,“谁给我钱,谁对我好,我就嫁给谁”,“给个烧饼就跟着走”,爱上谁,也就是“赖上谁”,以解决吃饭问题。在资源匮

乏、生产力水平落后的时代,中国人相互之间缺乏明确的人际边界,情大于法,徇情枉法,亲人朋友之间不分你我,粘附在一起;而在不同利益集体之间,相互争斗、掠夺与占有。到现在,仍然会有一些广告词会说:“这是一场文化的大餐/盛宴”。以精神分析的眼光来看,这些都反映了中国人的“口欲期”民族个性。

中国虽然是无神论的国家,但是,在中国人的内心,仍然是需要有一个像“爸爸”那样主持公道的“神”,因此,在中国,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老百姓总是要拜某个肉身之人为“大师”或“神”,掌权者也喜欢把自己称作“父母官”,即使把自己叫做“人民公仆”,其实也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关系的一种反映。这些都展现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肛欲期”个性特点。

由于受到权威的压制,由于强调每个人都要服从权威,不能“犯上”,所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故事中,几乎没有像西方俄狄浦斯那样“杀父娶母”的传说。中国人的人格,永远都会被培养成“儿子人格”、“孙子人格”。中国人论辈分而不强调男女,有哥哥和弟弟之分,有伯父和叔父之分,却不像西方那样区分男女,“女士优先”,中国人在社交场合,一般不分男女,一概是“领导优先”,无论领导是男还是女。所以,中国人的民族个性还没有充分发育到“俄狄浦斯阶段”。

二、文化与健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精神病人。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每个人都降生在文化之中,饮着文化之水长大。

那么,是东方文化更使人心身健康呢,还是西方文化更利于人的健康呢?这是一个很难回答也很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1、文化的致病作用

如果某种文化容易使人易患某些疾病,这是文化的致病作用。

长期以来,西方人的食谱以肉食为主,这会使得他们容易患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西方人喝酒的时候,往往只喝酒不吃菜,所以,他们也比较容易形成酒精中毒和酒精依赖。中国人的食谱多以素食和青菜为主,所以,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中国人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的比例要比美国人低。中国人喝酒的时候,同时要吃菜,所以,不太容易产生酒精急性中毒。当然,在中国,特别是贫穷落后地区,把酒当作是招待贵宾的珍贵饮品,总是恭让客人多喝酒、喝足酒,否则就是主人招待不周。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也是容易过量饮酒而喝得大醉

的。

如果以中国人和美国人做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焦虑与抑郁障碍方面的一些差异。

美国人患抑郁症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0%,而中国人抑郁症的患病率目前一般为3~5%,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上海高于北京,深圳最高,达到了7%。中国人最常见的情绪问题不是抑郁,而是焦虑、强迫及人际关系敏感。

为什么美国人的主要情绪问题是抑郁,而中国人的主要情绪问题是焦虑呢?

因为,在美国,竞争激烈,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要求每个人独立承担并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如果你做得好,成功了,归功于你自己;如果你失败了,也是你个人没能耐,你没有理由抱怨别人。所以,美国人会让自己承担更大的工作压力。美国人下班后,一个人在别墅里吃薯条、喝可乐、看电视,很少去别人家做客,一般不主动串门去打扰别人。所以,他们的人际关系比较松散和疏远,其社会支持作用就相对较差。在中国,社会竞争不如美国激烈,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中国是家庭本位和集体本位,如果你做得好,你要归功于领导、同事和家人;如果你做得不好,特别是遇到困难的时候,“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可以得到家庭

成员及朋友的社会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人际关系网就构成了一个比较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所以,中国人患抑郁症的比例就会比美国低。当然,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受中医文化“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怒伤肝”等心身观,以及“喜怒不形于色”、“金口玉言”、“祸从口出”、“男儿有泪不轻弹”等价值观念的影响,中国人一般不直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而经常是以各种躯体主诉来表达的抑郁情绪,如乏力、身体沉重感、肾虚、阴虚等。在中国,工作好做人难处,三分才能、七分关系,首要的不是个人的才能,而是其人脉、人际关系。中国人最善于拉关系。这在中国人之间就会形成一个及其复杂的人际关系网,每个人都是这关系网上的一个结点,每个人都要应酬四面八方的各种关系,必须能够把这些关系“理顺”、“摆平”,并在其中打败对方,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其实,人际关系是最复杂、最难以摆平的事情,所以,这会表现为中国人的“窝里斗”,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算计,互相陷害,结果导致中国人比美国人更加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

这种文化差异,并不绝对。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在同一种文化的群体内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往往会超过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而且,随着东西方文化之间

的交流,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 2、文化对精神障碍的作用与影响

文化对精神障碍的作用与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五个方面。

(1)某种特定文化可以导致某种精神障碍的发生。比如,恐缩症,气功所致精神障碍,异性恐怖症,“网络成瘾”等;

(2)提高或降低某种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及发病率。如,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

(3)对精神症状具有文化塑型的作用。如,被害妄想,国外的精神分裂症病人会认为是“撒旦”在跟踪监视他,而中国的精神分裂症病人会认为是“林彪”、“四人帮”等在迫害他;

(4)文化决定着病人角色、主诉及求医方式。比如,在求医的过程中,病人是让自己表现得更理性还是更感性,病人的主诉更多地去诉说身体不适还是表达情感,这往往是受到文化及价值观的影响;得病后,是光明正大地“休病假”,还是要“带病坚持上班”,病人感到自己扮演的病人角色是光荣的,还是可耻的。文化还决定着得病之后是否及时就医,在求医时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正规医院、

偏方还是求神拜佛)、什么样的医院及医生等。

(5)文化决定着健康的目标与标准。集体取向的文化,更强调健康就是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对社会做出更多贡献;个体取向的文化,更注重个人的自由、生活质量和内在幸福感的提高。

3、文化的“治病”或心理保健作用

心理治疗,从弗洛伊德到现在,才仅仅只有这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人类文化的历史,至少已经发展了几千年。在没有心理治疗这个职业出现之前,人类是如何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的呢?或者,即使现在已经有了心理治疗与咨询这个行业,并非每个人都依赖于这个职业、求助于这个职业才能获得心理健康。疾病和健康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而维护健康,也同样具有文化的特点,体现了人文关怀。每一种文化,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保护社会成员心理健康的作用。

好妈妈带孩子的方式与罗杰斯所说的心理治疗关系中咨询师的几个特点几乎是完全一致的:无条件地接纳,共情、及时回应,坦诚一致。或者说,好妈妈虽然不是专业咨询师,没有经过心理治疗与咨询的专业培训,但是她对待孩子的

方式,几乎达到了心理咨询的专业水准。所以,好妈妈与婴儿的互动,奠定了婴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人格基础。

平等、民主、自由,几乎是所有文化都倡导的、人类普遍的核心价值观。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本我”,代表了每个人的心理原貌,最原本的“人性”。当弗洛伊德把每个人都还原为“本我”并加以接纳和尊重的时候,正好吻合了西方社会文化中的“人人平等”的价值观念。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每个人都可以民主地表达其个人意愿与需要,获得一种心灵内在的解放和自由。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价值观,刚好符合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原理,是有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的。

心理健康的标准,首先是生活有幸福感。这正是弗洛伊德所主张的“快乐原则”。老百姓都会说“高官不如高薪,高新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社会大众的这一价值观,准确地反映了心理健康的第一要义。

心理咨询师工作中的价值取向,要符合其所在社会文化的要求。

Blocher认为,有一批价值观在美国文化中是具有普遍性的,是咨询师须共同遵循的,是咨询师做价值判断时的向导:

①尊重人的生命;

②尊重真理;

③尊重自由和自主;

④重信守诺言和义务;

⑤关心弱者、无助者;

⑥关心人的成长和发展;

⑦关心不让他人遭到损害;

⑧关心人的尊严和平等;

⑨关心感恩和回报;

⑩关心人的自由。

我们相信,这样一些普遍的价值观,在中国的心理治疗与咨询中,也是普遍适应的。

三、心理治疗中的中国文化资源

心理治疗作为一种专业化与职业化的操作,发源于西方,基于当时西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中国在学习和引进西方心理治疗的时候,心理治疗能否与中

国文化相融合?能否被中国人所接受?能否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有帮助?这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1、在中国开展心理治疗的社会文化条件与人文基础

西方文化坚持个人取向的价值观,在心理治疗时强调“以每个人为中心”。在中国要开展这样的心理治疗,是否具有相应的文化基础呢?因为,中国文化经常被解读为“集体主义取向”的文化。

其实,在儒家之前,老子、庄子等道家思想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即使在儒家文化中,孔子的很多观点,也是十分尊重个体的,是尊重人的自然本性的。比如,孔子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己之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等。所谓的“集体主义取向”,实际上并不像西方人想象的那样极端和绝对,似乎中国只有集体而没有个体。中国人是很会“辩证法”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比如,老百姓都会说:“大河没水小河干”,大家都明白,要想让自己活得好,就要重视并维护其集体利益,因为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自己可以在这个集体中获益。中国人在强调“集体主义”的同时,并没有真正失去“个体”的存在和价值,甚至在其内心深处仍然是以个体为中心的。

2、中国文化作为心理治疗的资源

在引用西方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在中国开展心理治疗工作时,治疗师在遵循心理治疗原理的同时,还要注意将心理治疗的方法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甚至采用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典故或词语与来访者进行更有效的互动与沟通,因此,在心理治疗时,要注意挖掘中国文化中那些可以用于心理治疗的资源。

道家、儒家和佛家的文化,大概堪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1)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与来访者一起讨论道家的某些思想观点,可以帮助来访者整合那些割裂(splitting)及偏执(paranoid)的思维方式。

比如,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儒家思想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传说孔子曾经两次见过老子,所以,在孔子的学说里,也包含有一些道家的思想。

比如,对于精神分析中所说的生物本能,孔子的观点是:“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而对于精神分析中所说的本我与超我的关系,孔子则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对于先天本我与后天经历的关系,孔子则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在尊重个体与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孔子提出:“己之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两句话,可以在心理治疗中提醒那些具有自恋人格特征的人,注意区分人际边界,不要将个人意愿强加于人。

在探讨个体与环境的关系时,特别是当来访者感到有压力,个人愿望难以实现而感到有焦虑时,我们可以讨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

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尽人事,听天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无欲则刚。”“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等观点。

在处理认知与行为的关系时,如果来访者经常是付诸行动的,我们可以讨论如何“吾日三省乎己。”“三思而后行。”如果来访者因为过虑而不去积极行动时,则与之讨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

当来访者的观点或感情比较偏执或极端时,可以与来访者讨论下列一段文字:“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参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以便帮助来访者学会采用中庸的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做事,减少偏执与极端。

当来访者把治疗师当作是权威而依赖的时候,治疗师可以与来访者一起学习讨论孔子的这句话:“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以促进来访者从依赖走向独立。

(3)佛家思想

佛教发源于印度,早在在公元67年正式传入中国,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

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言之: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其实,佛家对人格的心理健康进行了探索与描述。与西方的上帝不同,佛不是万能的,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最终我们还是要凭借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解脱。这些思想,对于在心理治疗中发挥来访者的个人主动性,是非常有益的。

佛教中,重视“消除我执”。所谓“我执”,是指对一切有形和无形事物的执

着,这成为痛苦的根源。而消除我执,是佛教徒的一个修炼目标,认为没有我执就可以将潜在的智慧显现出来,成为有大智慧的人,即为“佛”。这是佛家所提出的达到人格圆满所需要的方法和途径。这跟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潜意识及力比多的概念十分相似。

色即是空。佛家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佛家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那段文字,是对于空的极好写照:“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由于形形色色的社会经验及自身经历(所谓的“业”)使我们习惯养成了对现成理论和逻辑的依赖性。这些理论和概念使我们不由自主地延伸妄念,回避真相。一个看似完备的假设与概念沉积于头脑中并不由自主而产生的系列念头就构成了“我”。修禅,也称悟禅,是通过解放“自我”束缚而获得世界真相的方法。

坐禅[sitinmeditation]:僧尼闭目端坐,凝志静修。意谓思维修或静虑。坐禅,就是趺坐而修禅,是佛教修持的主要方法之一。修禅也就是修定,修定可

以发慧。佛教中的这些具体修炼方法,与精神分析中的自由联想等临床操作具有许多相似之处。

(4)成语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历史路线。但是,各地区、各民族仍然具有自己的地方文化(亚文化),比如,在儒家思想中,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在晋商文化的常氏家族中,则有“学而优则贾”的家训。

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一些成语来表达他们的某些思想观点。这些成语,历经千年而不衰,汇集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也包含着很多心理治疗原理,成为了中国大众行为的重要参照体系,对大众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比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吃一堑长一智,等。在心理治疗会谈中,治疗师使用这些成语,可以让来访者较快地理解其中所包含的心理治疗原理、与治疗师建立起文化认同与信任,可以发挥来访者自身具有的文化资源,以推进心理治疗的进程。

现在,我们试着以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对一些常用成语进行归类如下。

意识与潜意识:人面兽心,衣冠禽兽,狼心狗肺,口是心非,仁者见仁、作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桐坪中学彭水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2..和为贵: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和为贵”,宽和处世,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尚书?尧典》中,就有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和谐相处的记载。

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

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 首先,我们需要对近代做一个粗略的概括。什么是近代? 以中国历史来划分,近代大体指的是:资本主义出现开始(世界史中的近代指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中国的是鸦片战争开始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时间上是指1840年-1949年。 我认为,在这一段时间内,中国与西方的主要交流,主要以思想制度的交流为主。而中国对于西方思想文化的接纳态度,在前段时间是以全盘接受为主,而在后期,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态度,逐渐由接受转变为观望甚至排斥。 下面我将对以上观点做浅显说明。重点将会放于抗日战争以前,也就是中西交流的前半段时间。 中国的现代化主要是在西方现代文明的挑战下引发的。和西欧、北美自然演进的“内发型”现代化相异,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起的“外发型”现代化,或称之为“被现代化”。一个腐朽庞大的帝国,以天朝自居,不顾时势,逆天而行,必然要在工业化的决斗中悲惨地死去。中西文化大范围交流的伊始,大致于鸦片战争起,迄今大约已有了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相碰撞,冲突几乎成为了必然。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梁启超于《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皆于器物、制度等方面全面的探讨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首先,我们一致肯定的一件事是,在近代,也就是清朝中晚期,中国文化面对西方先进文化的态度,是在不断地侵略战争中所被影响的。晚晴在西方军队的坚船利炮攻打下,节节败退。西洋的铁蹄甚至踏进了北京的城门。这激发了清朝有志之士的奋发图强,有远见的有如林则徐、魏源等人相继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习西方技术和物质文化结合中国国情的洋务运动兴起。 但是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直接论证了西方制度体制的优越性。从此时开始,中国人认识到的是,中国所落后的,不仅是物质文化,更是有思想制度上的全面落后。 我们重点所探讨的,也是这段时间里,中西思想交流的冲突碰撞。考虑到封建制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之久,历史之久,在思想制度上所产生的中西冲突更是显得尖锐复杂。 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西方思想的入侵,是通过战争和侵略的方式进行的。换句话说,此次的思想冲突是激烈的,是冰与火一样的碰撞。 旧秩序的崩溃,使得中国人急切地寻求一个“救国救民”的出路。而在这种亡国情绪下,中国人一改传统的中庸之道,反而更为偏激地全盘否定或者全盘西化。这种否定和西化,都是两方面的。全盘否定西方文化,故步自封;或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接受西化。譬如全盘否定西方文化下所产生的“中国文化本位论”以及惟洋是从者推行的全盘西化论,都是这段时期中国人的摇摆心理所产生的消极且错误的思想。自近代开始,大批思想家在对比中西文化时缺乏理性思维和理性认知,导致更多的只能看到中国文化的糟粕和劣根性,从而进入了一个越发自卑的时代。 我们可以从两次近代中国主要的运动作对比,即“戊戌变法”以及“辛亥革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相比,前者以改良为主,后者以改革为主。但从根本上说,两次运动所要解决的,都是制度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中国人对于“救国救民”的思维已经发生了转变。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一个伪西式的共和国体制。但袁世凯的一意孤行,使得共和国名存实亡“吾人于共和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外迫于强敌,内逼于独夫”,这正是当时中国人心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也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接触,进而发动了具有启蒙意义的“五四运动”。

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字设计中的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字设计中的表达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影响,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被悄然而急速的吞噬着。因此,汉字字体设计对于促进人类的交流和沟通,以及发扬我国的民族特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不仅需要牢牢记住我们的传统文化,而且要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并将其元素运用到中国的文字设计当中。并以“三星堆博物馆”字体设计为例,解析传统文化如何能够在文字中更好的表达 出来。 只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在岁月的洗礼下得到沉淀,并得到全世界观者的认可。在国内字体设计中,大多数的设计作品缺乏独有的文化元素,社会的需求和文化趋势证明设计师应该提倡传统文化素在文字设计中的使用,以此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近年来,随着世界文化交流频繁,中国传统文化频也出现在世界各国,中国传统文化也随之备受关注,国外也有很多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设计的作品。 要更好的掌握当地的文化,我们须到现场去感受它浓厚的文化气息,才能更好的把两者相结合。三星堆古遗址文化的神秘以及博大精深,使设计者可以从更多的方面去设计文字。设计者需要通过对三星堆博物馆的整体的设计、馆藏物件的形态、材质、

色彩、工艺、结构、功能等了解。经过对三星堆古遗址的全面了解,从各个角度、各种方式去结合文字与文化两者,使“三星堆”文化足以在字体设计中得到更好的表达。 设计时不能改变原有文字的固有结构和规律,例如:设计者希望用翻起“开”字第一笔划意象化地表现“开”字。设计出来却会让人误认为是“升”字,这就是对原有文字的固有结构和规律的改变了。文字是一种经过几千年发展变化、约定俗成的文化遗产、轻率、随意地改变其结构和规律,会造成文字的混乱和错误,令人产生歧义,使信息不能准确传达,丢失文字的本质。 汉字本身就是中国传统元素的代表符号,所以汉字与传统文化本就应是一体的,文字设计须和当地文化的精髓相结合,才可以做出让观者一看便知这是属于哪个地区独有的文字设计,观者便可更直观的感受到当地的特色。 设计者在了解当地文化精髓的前提下,以三星堆古遗址为主题的字体设计设计者可以结合三星堆博物馆最具特色的青铜人像、图腾纹样、陶器、玉璞、玉章及三星堆古遗址的文化内涵,又或是从其外形、内在、质感等方面去塑造能体现三星堆古遗址的文字。尝试用各种形式去让两者完美的融合,如:文字的笔画变化、结构变化、局部替换变形等。 在三星堆古遗址的字体设计当中,设计者便可以用以下方式 去设计三星堆独有的字体。如:“三星堆”三字当中可蕴含

走进生活中地传统文化案例

“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主题综合实践案例 第一部分:教学活动设计 一、选题背景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如不注意公共卫生、同学间缺乏友爱精神等。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和宝贵的民间文化知识。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和传统文化的来历。 (3)通过上网、阅读书籍、实践活动调查访问等途径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拓展知识面。

2、能力目标: (1)学生在自主分组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在调查访问、分析整理搜集资料、汇报交流中整合语文学习资源,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2)通过活动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2)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通过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往的快乐。 (二)、课程实践 单元与课型设计:“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共分为四个单元,共计9课时。 第一单元:开题活动。课堂2课时(方法指导课,开题活动课),课余1周。 第二单元:实践活动。课堂4课时(问题研讨课、主题辩论课、中期交流课、中期反馈课),课余4周。 第三单元:交流评价活动。课堂2课时(交流评价课,成果设计课),课余2周。

中国传统文化

最美家乡——沧州市东光县 农学院11级兽医3班尚晓敏东光县隶属河北省沧州市,位于华北平原河北省东南部黑龙港流域下游。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东光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大北京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距北京市250公里,距天津市160公里,距济南160公里,与黄骅港、沧州海关相距90公里,为两省三市六县交界地。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是冀东南重要的商贸、交通要地。京沪铁路、104国道、京沪高速公路纵贯全境,省级千武路横穿而过。刚建设完的京沪高速铁路,还有即将开工的邯黄铁路, 东光县工业基础雄厚,已经形成化工、包装机械、塑料、棉花加工四大特色产业,被誉为化工之乡,“中国纸箱包装机械之乡”、“江北塑料第一乡”、“河北棉花之乡”。 东光县历史悠久,于公元前202年置县。历史上名人辈出,是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故里,马致远墓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清末武术家霍元甲都是东光人。普照公园内的铁菩萨为全国最大的座式铁佛,与沧州铁狮子、景州塔齐名。 东光县旅游资源有: 1、铁佛寺大雄宝殿铁佛寺位于旅游区正中央,占地面积7334平方米,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为一组古朴典雅雄伟壮观的仿宋古建筑群。山门正中门楣上"铁佛寺"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亲笔书写。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的鎏金匾额,则出自中国末代皇帝的胞弟,爱新觉罗.溥杰之手。铁佛寺内共有佛像33尊,其中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佛高8.24米,重48吨,是我国最大的座式铸铁佛像。 2、马致远纪念馆马致远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县城铁佛寺旅游区内。总占地面积3320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604平方米,总投资近100万元。2002年9月9日奠基,9月18日破土动工,坚持建筑景观小巧、精致的要求,追求平和、宁静的氛围,营造起浓厚的文化氛围。马致远纪念馆整体建筑古朴典雅、小巧玲珑,以马致远生活经历为主线,以元代木结构建筑为主体,包括正门、正厅、东西亭、游廊等建筑,力求创造出元代散曲、戏剧浓厚的元代历史文化品位,体现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文化风采。 3、荀慧生纪念馆荀慧生纪念馆工程于2006年11月27日奠基,2007年7月31日动工建设,投资140万元,于2010年6月1日建成开馆。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铁佛寺景区内马致远纪念馆北侧,占地面积2335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1079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仿清古建筑群,其采用北方四合院布局,与南方园林风格相结合的造园手法,主要包括南北中轴对称式二进院落,进人大院,对面墙上是“苟慧生”

中国语言文化论文

我喜欢的李清照 茫茫人海,千年一瞥,难以忘怀的是你的回眸。“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如一个特定的镜头,定格在我记忆深处。 少女的你,无拘无束,踏遍济南的山山水水,山山水水滋养了你的个性,如水之清澈。身为苏轼弟子的你父亲,捧你如掌上明珠,随着你性子,依着你愿望。当你串遍济南的大街小巷之后,你才在母亲责怪的眼光里,坐下来,读书,弹琴,挥毫。无忧无虑的日子啊,造就了你无忧无虑的生活。才情被点发,诗意被诱引。十六岁那年,秀笔一抖,《如梦令》破口而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艳羡得济南城的达官公子注目,望歪了头。 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总有一阵阵香醇酒的气息扑鼻而来。有阮籍不与世事的酣饮,有陶渊明安贫乐道的畅饮,有李白淋漓尽致的豪饮,酒似乎与作家结下不解之缘,但我们不难看出与酒结下不解之缘的多是男性作家。酒代表着阳刚,男性借着它的化学催化作用,可以开怀畅饮以致酩酊大醉,借以消愁。在封建社会男性的饮酒在一定程度上是大丈夫气概的体现。而对于女性,虽然古籍中没有禁止女性饮酒的记载,但女性像男性般开怀畅饮岂是封建礼教所能容忍?然而宋代的一名女词人李清照打破了这一传统的束缚,她一如众多男性作家,借着酒这一媒介,创作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词作。这些词作折射出了她强烈的女性意识。李清照的女性意识,是异于男性的思维模式,把自己作为与男性平等的主体存在去审视客观现实,是自我意识的自然流露和表现。相对于古典文学作家群体的男性化及中国正统文化对女性的排斥,出现了男性作家为女性作代言人的现象。使词有了“男子作闺音”的传统,他们拟女儿腔,作女儿态,试图写出女儿真实的精神状态。但由于思维模式和视角的不同,在这些用男性话语所表现出来的女子闺怨作品中,总让人感到有男性影子的存在。然而李清照的作品中,犹其是与酒有关的词作中所反映出的女性自我意识,超越了男性作家。也就是说李清照以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抒发自己对生活、情感、时政等的切身体验。凭借女性特有的敏感与才华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大胆坦露,对魏晋风流的追求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在宋代众多的女作家中,李清照仿佛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吸引着历代

第二章 文化资源的形态

第二章文化资源的价值及其形态 第一节文化的分类 第二节文化资源价值的特征 第三节文化资源的分类 第一节文化的分类 1、文化 1.1 文化的层次 关于文化的内涵,说法很多。通常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意识文化。又称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意识文化包括心理、心态、信念、观念等纯意识领域,也包括哲学、伦理、道德、宗教、美学、音乐、诗歌、文学、绘画等理论化和对象化的意识领域。 第二层次,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处理人间关系的产物。制度文化包括反映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制度,如原始共产主义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包括各种具体制度,如政治制度、婚姻家族制度等。制度文化还包形形色色的规章制度,如生产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定势、民俗民风也可列入制度文化中。 第三层次,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物质产品中融入意识文化的要素,物质成了意识文化的载体。建筑、园林、服饰、器物、饮食、交通工具等物质形态都有精神要素,都有文化的内涵。 1.2 西学东渐 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基本上也可以划归为这几类。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人船坚炮利之下,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一步步走向深渊,在这国家民族存亡之时,中国的有识之士,先进的中国人,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逐渐向西方学习, 1.2.1 意识层面 大量介绍翻译,或撰写西方的史地,哲学,科技,政治,法律等书籍,最先的是林则徐,魏源,然后是梁启超,严复,维新运动,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李大钊,陈望道等五四运动,等等如此,都是为了把西方先进的文化,比如哲学,政治学,社会学,诗歌等介绍到中国来,希望从思想上改变中国人,这是意识文化方面。 1.2.1 制度层面 洋务运动,学习并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管理与技术,希望能强化中国的军事,戊戌变法,直接把中国专制政体改为西方的立宪政体,辛亥革命,希望把中国专制政体改为民主共和。 1.2.3 器物层面 西餐,西装,沙龙,夜总会,上海百乐门,舞厅,西式婚礼,黄包车,一说从日本引进的,一说是从法国引进的,小汽车等等。 建筑方面特地要说的,就是:大多数人较为熟悉的武汉大学樱花大道上面的学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15篇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一): 火红的中国结 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距今七万至十万年前,就有中国结了。 中国结作为一种装饰艺术从唐代开始,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开始给结命名。尤为一提的是北京申办2008奥运会的标志也是中国结。它用奥运五环的颜色组成五角星,相互环扣,象征 着世界五大洲的团结,结字之所以在这得到了升华。如果大家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市场上卖的中国结样式很多,但结式基本上都是盘长结。结字象征力量、和谐、充满温暖的人际关系,给人以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中国结无论从起源和发展来看都是与手工密切相关的,由于中国人年复一年的创造,不断地改善编法,结字才发展成为这天这异彩缤纷的样式,中国结才具有它真正的好处。 中国结优美的造型,丰富的色彩,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产。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二): 我喜欢舞龙灯 在我的家乡水吉,每逢正月初十都要舞龙灯。每到那时候,大街小巷都沸腾起来,大家兴高采烈,热闹极了! 夜幕降临,在锣鼓声中,一条巨龙出现了,它穿着一件黄澄澄、亮闪闪的龙袍,神气地仰着头。我们伸出手指,数着巨龙的节数:1、2、3、4一共45节。好长啊!我们惊叹道。巨 龙为何如此自豪?必须是因为它身后有许多可爱的龙孩子。你瞧,一条条小龙昂首挺胸,大步流星向前走,每隔一段,就活动活动筋骨:转转圈、打打滚 龙孩子最拿手的要数抢龙珠了。沙沙作响的龙珠飞到上方,龙孩子扑了上去;龙珠又迅速地落在地上,龙孩子也飞快俯下身去;龙珠又玩躲猫猫,滚到龙孩子的身后,龙孩子转身紧追不舍。每次眼看就要抢到,可都被龙珠躲开,但龙孩子总不肯放下,依然奋勇向前 舞龙灯焕发着龙的精神,激发着人们向上、进取。我喜欢舞龙灯!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三): 搞笑的闹花灯 我国是世界礼貌古国之一,传统文化数不胜数、丰富多彩,有窗花、泥人、赛龙舟但我还是喜欢闹花灯。 据传,闹花灯的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在正月十五来到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美丽极了。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走马灯、花卉灯等,真是热闹非凡。当然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出名的要数太古的灯,它有纸灯、纱灯、羊角灯、绣球灯、缎绣灯。在花灯之夜,还能够看到悬于街头的植物灯、禽兽灯、商标灯、字谜灯等等,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

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 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 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着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

《中国语言与文化》推荐书目

《中国语言与文化》课程推荐书目(不断更新中) 陈松岑,1989,《礼貌语言》。北京:商务印书馆。 陈望道,2001,《修辞学发凡》(第3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程裕祯,2003,《中国文化要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丁往道,2006,《中国文化掠影》(英汉对照)。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曙中,1993,《英汉修辞比较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黄伯荣、廖序东,2002,《现代汉语》(增订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李国南,1999,《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李国南,2001,《辞格与词汇》。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梁漱溟,1999,《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林语堂,1994,《中国人》(郝志东、沈益洪译)。上海:学林出版社。 林语堂,2009,《吾国与吾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罗常培,1989,《语言与文化》。北京:语文出版社。 吕叔湘,1982,《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1999,《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明恩溥,2007,《中国人的气质》(刘文飞、刘晓畅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彭增安,1998,《语用??修辞?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 王宏印,2009,《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王力,1977,《诗词格律》。北京:中华书局。 王力,1981,《中国语言学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王力,1999,《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 杨敏、王克奇、王恒展(主编),2006,《中国文化通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叶朗、朱良志,2008,《中国文化读本》(中文版+英文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游汝杰,2003,《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生活中传统文化资料

生活中传统文化资料 生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文化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文化世世代代所继承的具有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的传统优良的文化。而节庆是人类社会各个种族普遍传承其传统文化的一个现象。他紧密的伴随着民族的生产与生活实际。从远古走来在传承过程中不间断的延续着,变异着丰富着,发展着,是人类的生产生活史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一部令人眼花缭乱的五彩缤纷的节日文化史册,也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我们刚刚走过中秋这个中国传统节日,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的过程中,也从节日中寻到了中国古老文化的影子。 一、月亮与神话中感中国丰富文化与智慧 快节奏的生活以及远离家乡让身在大学的我们不像小时候那样,在中秋夜搬出小凳子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坐在院子里上那轮挂在天空的圆月,就更不会有身披银光闲谈的悠然。但人们都会在中秋这天不自觉的抬头寻找天空的圆月,有时还会听到周围对层云密布黑漆漆的天空的抱怨。这时不能赏月,但是这种传统却深深地埋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看看寻寻月亮,想想嫦娥在月亮中舞蹈的曼妙身姿,体味那

时嫦娥奔月的传说,不经为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感到独特,自豪,为古老中华人民的智慧而感叹。 二、中秋月饼中悟“天人合一”的理念 中秋中秋就是秋季的中期,也是圆月的一天,这是月亮的节日,也是人类的节日,是天人合一的节日。说到节日我们总离不开饮食再吃喝的过程中,更能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能更好地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境界。月饼是这天的宠儿,大街小巷的商铺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月饼,远远的月饼象征团圆之意和和美美欣欣向荣。在家乡有蒸月饼的习惯,每逢中秋佳节,家家蒸出大月饼以示全家团圆并馈赠亲友表达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月饼一般做成五层,七层,九层,并且最底层用碾碎了的胡麻染色,最上层用金黄的姜黄染色,以示黄天黑土之意。同时还要用面捏老虎小鸟等动物摆面食摆,营造一个活气灵现的自然之境。月饼中就蕴含了那古老的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 三、短信与回家中的归根情怀 似乎“根”这个意象是中国的特色风景了。每个人都会想家有“根”的情节。这取决于中国独特的家庭模式,并不像外国那样以个人为单位。中国的家庭,血统观念深深地影响到中国人心中稳固的根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

一、名词解释 新儒家: 新儒家是指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一批学者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仍有价值,认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特征是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合。鹅湖之会: 比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出处: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大乘,是大的车乘之意。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 慎独: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四谛: 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四谛即:(1)苦谛: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2)集谛:集是集合、积聚、感招之意。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谓一切众生,由于贪、瞋、痴等造成种种业因,从而感招未来的生死烦恼之苦果。从根本上来说,众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即对于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正因为无明,众生才处于贪、瞋、痴、慢、疑、恶见等等烦恼之中,由此造下种种恶业;正因为造下种种恶业,又使得众生未来要遭受种种业报。这样反复自作自受,轮回不休。(3)灭谛:指痛苦的寂灭。灭尽三界烦恼业因以及生死轮回果报,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称为灭。(4)道谛:指通向寂灭的道路,主要指八正道。佛教认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 涅磐: 涅槃为佛教教义,指佛教修习中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理想境界,一般指破除烦恼后所证得的不死不灭,超越生死,永恒安乐的境界,是一种超越生死轮回之迷界而获得觉悟,

汉语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传承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炼

汉语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传承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炼...是中国文人几经推敲凝结出来的...而法语您只要记住它的时态【如果您是初学者...】如果您是老学者您会觉得法语还是蛮简单的... 汉语的精深和他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是任何其他语言也不可比拟的...您可以试着用其他语言翻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个句子...您所得到的结果都不能完整的表达出他的意思..所以相对与可以成熟使用此种语言的人来说还是汉语更为难些.. 汉语的语法结构是主语+谓语+宾语;而日语的语法结构主语+宾语+谓语;主语和宾语的位置相对比较自由,而谓语一定要位于句尾另外日语助词用法很复杂。还有复杂的敬语系统,主要通过句末的谓语形态变化来表现。现代汉语无敬语系统,只有一些敬词。 如,在学习~ておく的时候要结合以前的语法,不要一句话お客さんが来るので、扫除しておく、变成お客さんがくるので、扫除しておいて就不知道后面的~ておいて是什么了,其实就是~てください和~ておく结合的形式,此外,像如一句日本语を勉强し続けていこうと思う也要看出是:~を动词、~し続ける、~ていく、~ようと思う这几个小语法组合形成的,能够看出这种语法组合方式,那么一些稍复杂的组合语法你就可以看出来了。不过也需要你零碎语法的积累才可以。另外,日语的语法带有很强烈的感情色彩,一般很多语法在句中翻译不出意思来,这就需要学习者很好的去体会,去运用,这样才能学好日语的语法,使自己灵活运用 英语和汉语的五大区别 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三、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 四、主语,宾语等名词成分“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 五、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霍桂桓 【专题名称】文化研究 【专题号】G0 【复印期号】2004年02期 【原文出处】《民族艺术研究》(昆明)2003年05期第30~33页 【作者简介】霍桂桓,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100732 【内容提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进入第二次现代化进程,文化要素逐步进入经济活动领域,全球文化市场正在形成。西方发达国家已充分认 识到文化产业研究与开发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意义,制定了灵活多样的文化 政策。在加入WTO、文化市场开放的情况下,我国应借鉴其经验,全面推进 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在继续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同时,研究二次现代化的 新情况,奠定文化政策基础,实现文化观念的转型与文化管理体制的转轨。【关键词】第二次现代化/全球文化市场/文化政策/文化转型/体制转轨 中图分类号:G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2003)05-0030-04 当前,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国内的文化研究、文化产业研究与开发,以及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和探索,不仅已经在有关学术研究部门开展起来,也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的参与及合作。在这种形势下,翻译和引介西方主要国家的文化政策,并结合其具体国情现状对这些文化政策进行比较全面和准确的理解、探讨及研究,对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文化、文化产业研究和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显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因而也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目前正在大力实施的重要科研项目之一。 一、西方主要国家的社会文化现状和文化政策特征 根据我们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渠道掌握的资料(注: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的某些材料和数据已经刊登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编印的《文化政策调研》上,但读者可能由于保密方面的原因无法看到这份刊物;需要这些材料的读者,请直接与该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联系索取。)来看,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虽然都在关注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开发,但由于它们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当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水平各异,其社会文化管理体制和相应的文化政策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综合看来,我们可以把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社会文化现状和文化政策特征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第一种类型:美国 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发达、已经全面市场化、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基于这样的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国家对文化发展的管理和协调机制以“无为而无不为”为特征,具体管理方式以各州政府为核心协调单位并且灵活多样;而其文化政策重点则是,一方面,就发展信息化高科技手段而言,通过颁布各种政策法规促成软件硬件的剥离、使硬件生产归于传统产业,进一步促进、保护和开发国内外文化资源(特别是开发国外文化资源),在使“文化资源

浅析中国设计人与中国传统文化

浅析中国设计人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 在面临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生态型室内设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建设并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室内空间设计成为了当今世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现有室内空间设计的案例,对生态型室内空间的设计原则进行了一个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室内设计、节约资源、生态 1、现状分析 现阶段全球生态环境面临着森林破坏严重、土地资源丧失、全球气候变暖、大气质量恶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类无节制地征服、掠夺自然,给整个世界造成极大的破坏,同时也给人类自身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这一系列的严酷事实促使人类对过去的行为进行思考和反省,也正是在当今这样的一种氛围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大自然并不是一个可以任意改造的客体,而是一个有着自己客观发展规律的有机整体。人类为了自己的明天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与大自然建立一个发展的、融洽的关系,建立一个和自然结合良好的具有生态循环的人居环境已成为一项迫切任务。因此,地球上许多国家推出了一系列以生态概念为主题的“生态计划”、“生态建筑”之说,从多方位、多角度探索着符合“生态”要求的环境设计。 近几年,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 对自身所处的生活、生产活动的环境质量, 在安全、健康、舒适、美观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大多数时间是在室内度过,那么,如何让室内生态起来, 设计创造出既有艺术性, 又能满足功能的要求, 同时具有文化内涵的现代室内环境空间, 将是社会发展提出的重要课题。室内生态设计在注重舒适、美观的同时更强调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并倡导循环利用。室内生态设计把生态思想引人室内设计, 扩展了室内设计内涵, 将把室内设计推向更高的层次和境界,也必然会推动建筑业对地球资源的使用从消费型向可循环使用型转化。 2、案例分析 德国柏林国会大厦始建于1894年,原名帝国大厦,其在二战期间被严重破坏。德国统一以后,对该建筑进行了重新改建。柏林国会大厦的改建使人们对生态建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并进而达到生态平衡,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光源的利用 柏林国会大厦改建后的议会大厅与一般观众厅不同,主要依靠自然采光而且具有顶光,通过透明的穹顶和倒锥体的反射将水平光反射到下面的议会大厅,议会大厅两侧的内天井也可以补充自然光线,基本上可以保证议会大厅内的照明,从而减少了平时的人工照明。穹顶内还设有一个随日照方向自动调整方位的遮光板,遮光板的作用是防止热辐射和避免眩光。沿着导轨缓缓移动的遮光板和倒锤形反射体都有着极强的雕塑感,有人把倒锥体称为“光雕”或“镜面喷泉”。日落之后,穹顶的作用正好与白天相反,室内灯光向外放射,玻璃穹顶成了发光体,有如一座灯塔,成为柏林市独特的景观。 (2)自然通风系统 柏林国会大厦自然通风系统设计得也很巧妙,议会大厅通风系统的进风口设在西门廊的檐部,新鲜空气进来后经过大厅地板下的风道及充在座位下的风口,低速而均匀地散发到大厅内,然后再从穹顶内倒锥体的中空部分排到室外,此时倒锥体成了拔气罩,这是极为合理的气流组织。大厦的侧窗均为双层窗,外层为防卫性的层压玻璃,两层之间为遮阳装置,侧窗的通风既可以自动调整节也可人工控制。大厦的大部分房间可以得到自然通风和换气,根据空气的换气量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每小时可以达到1/2次到5次。由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案》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综合性学习展示交流课)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小组研究的传统文化。 2、学生在交流中通过看一看、想一想、问一问,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评价。 3、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由口头到笔头进行有层次、渐近的语言活动。 4、学生通过交流展示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性学习。 教师:制作“生活中的传统文化”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第五单元学过的课文(屏幕依次出现课文的PPT,学生齐读课题)这组课文我们展示了一个什么主题?(传统文化)。 2、这些文章只是为我们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这座巨大宝库的一扇门,让我们先观看一段视频,你能想到哪些词语来形容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做拼词游戏) 二、展示交流 1、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全班组成了四个小组,选择了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传统文化作为研究主题,开展了许多有趣活动。今天我们要交流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老师知道你们的研究有声有色,在你们的资料袋里,都保存着各组丰富多彩的活动成果,现在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分享了。 2、各组组长宣读小组研究主题。 3、为了让后面的交流活动更有效果,各组比一比看,哪个组的解说不但让听课的老师感兴趣,还能吸引更多的同学分享你们组所研究的传统文化。 4、各组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小组研究的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小组——介绍传统节日、讲过年的故事、说春节的词语、展示对联、介绍对联的知识、展示手抄报 传统文学小组——背三字经、介绍十二生肖,说十二生肖四字词语、讲神话故事 传统艺术小组——介绍京剧、学唱京剧,介绍书法、展示文房四宝 传统工艺小组——介绍陶瓷的知识、展示剪纸,现场剪、体验制陶 5、说说你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方面的传统文化。 四、课堂延伸 用文字的形式写下你印象最深的传统文化。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展示交流的传统文化只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沧海一粟,希望你们在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遨游,做一名“中华传统文化小使者”,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老师也为今天这堂课写了一幅对联,大家想不想看?(同学齐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zhlzw.com中 华勵志网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

中国语言文化

?世界四大文化系统 ? ?中国文化系统(也叫做儒家文化系统,涵盖了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 ?印度文化系统(也叫印度佛教文化系统,涵盖了印度等南亚地区) ?阿拉伯文化系统(也叫伊斯兰教文化系统,涵盖了阿拉伯半岛、中近东、北非等地区) ?西方文化系统(也叫希腊罗马文化系统或基督教文化系统,涵盖了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一、“文化”的界说 “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即花纹。 “文”若干层引申义 1)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2)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 (3)美、善、德行 “化”的本意为改易、生成、造化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期《易.贲卦.彖传》: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汉以后,“文”与“化”合成一词 在西方,“文化”的意义 ?拉丁文中的Cultra,英语中的Culture,原意为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物质生产活动)的意义。 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精神活动)的意义,包括人的技能的练习,性情、品德的陶冶、教养。蕴含有通过人的努力摆脱蒙昧和纯自然状态。 二、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被称为“大文化”。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 1、理解文化涵义的第一个层次: 常识理解的文化 ?学文化(文字) ?文化补习班 ?文化宫、文化俱乐部 ?文化局、文化部 2、理解文化涵义的第二个层次: 知识所理解的文化 ?中国功夫、太极拳 ?京剧(中国歌剧) ?针灸推拿(中医) ?新石器文化

室内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简约设计的融合

西安数字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室内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简约设计的融 合 院、系:_________________ 学科专业:_________________ 学生:_____王燕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 2011年10月

目录 1引言 (5) 1.1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5) 1.2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5) 1.3传统与现代美学及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 (5) 2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 (6) 2.1传统文化在我国历史深远,博大精深 (6) 2.2中国传统文化是简约主义在中国的现代得以迅速流行的重要思想 基础 (6) 2.3中国的传统建筑装饰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7) 3简约主义设计 (7) 3.1简约注意在欧洲的深远意义 (7) 3.2现代简约主义 (8) 3.3现代简约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拥有着共同点 (8) 4现在我国室内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 (8) 4.1新材料运用到当今社会彰显胜过的多样需求 (8) 4.2新科技、新材料在室内设计领域的应用 (9) 5中国传统元素正在与简约主义进一步有机的融合 (10) 5.1强调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10) 5.2传统文化与现代简约设计相融合的室内设计 (10) 5.3室内设计的真谛 (10) 6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室内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简约设计的融合 摘要 室内设计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不是孤立和对立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互动的过程。这里的互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会对现代文化产生影响,现代文化也会对民族传统文化产生影响,使得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互相融会和整合,最终使得我国的现代室内设计更加趋于完善。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普遍存在的特征性、符号性为出发点,诊释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神韵与魅力,使之同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相互融合,并结合设计符号学理论,将西方的简约主义与中国传统丈化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扬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艺术魅力与创造性。 关键词:传统室内设计简约简约主义设计融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