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形势下国企改革思路框架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国企改革思路框架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国企改革思路框架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国企改革思路框架的几点思考

3融f

效率:国企改革清晰和单一的目标

——新形势下国企改革思路框架的几点思考

傅育宁

内容提要:套正与效率是人类社全所追求的两个基本目标,国有企业一直以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

企业.其被赋予的经营目标混合着经济、政治、社会等各种目标,涵盖了奁正与效率两个方面,从而造成了短期博彝、预算软约束、激励不兼客等种种问题。“三个代表”思想及加入wT_0.使得我国固企的目标清

晰化和单一化成为可能井显得必委。而将效率作为国盘清晰和单一的目标这一改革思路的确立,相信可以为国企改革开拓出许多新路。

关键词:固企改革效丰套正博彝

中图分类号:F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947(2003)ol—0003—05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企业改革以其重要性和复杂性而一直居于中心地位。正如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的那样: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全世界的目光也都在注视着这场改革,许多人认为,中国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主要指的是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美国《财富》杂志(1999年10月25日)曾评论到,(中国)改革国有企业意味着要面对这个国家中几乎所有隐藏的经济和政治问题:银行体系的危险状况,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城市失业与社会保障,等等。面对这样一个许多矛盾错综缠绕其中的问题,我以为目前新的形势可以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新的思路空间。

所谓新的形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并将其写入党章;二是中国加入wTo,逐步融人全球经济一体化。我认为,在这样两个形势背景下,我们可以明确地提出国企改革一个新的思路,就是:改革目前赋予国企众多目标的状况,特别是改变将公正与效率这两个目标同时赋予国企的状况,对国企目标进行清晰和单一化,明确提出国企的目标就是追求效率、创造财富。按照这一思路,将可形成一整套新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方式。当然,我们这里所提出的将效率作为国企清晰和单一的目标,主要是指要卸下国企政策的负担,而并非指为了追求效率可以罔顾其他,惟利是图。追求效率的行为必须受法律框架约束,且企业作为一个社会单元应具有基本的社会责任感,这与效率目标并不矛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借鉴、吸收了全人类文明实践的杰出结果为我所用,在总结改革作者筒介:傅青宁,招商局总裁。

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3年来我们改革开放实践经验基础上的智慧结晶。世界文明进步的实践和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都集中衷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都只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而已,并不代表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虽然市场经济自身也存在许多不足,但相比较而言,市场经济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正是正确总结了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三个代表”思想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将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将是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我们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可以说,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我们党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表现,打破了思想框框,使我们对许多问题的思考不再局限于首先要问哪个是资本主义、哪个是社会主义。落实“三个代表”,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财富、追求效率,为社会公正打下基础。社会主义追求的崇高目标是社会公正,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国家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必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极大创造财富的基础上,最终实现高水平的社会公正。如果认同这样的理解,那么,将效率作为国企清晰和单一的目标就成为可能。

应该指出的是,强调效率,并不意味着社会公正无关宏旨。相反,社会公正是一个社会的最高理念,是得到广泛认同的价值基础,赖有这个基础,社会才能建立良好的秩序,追求不同利益的个人才能遵循共同的行为准则,社会力量才能得以整合。特别是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处于深刻转轨过程中的国家,改革愈深入,整个社会越需要建立新的社会公正感。t|:耳“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实现市场效率和维护社会公正应由不同的组织去承担,国企作为牟利的组织追求效率乃其根本的职责。

如果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将效率作为国企清晰和单一化的目标提供了可能性的话,那么加入wTo就使之具有了非常迫切的必要性,加人wTo,本质上意味着我们要参与全球的竞争,遵循全球的竞争规则。特别是面对那些通过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竞争对手,我们就必须要有世界眼光,置于全球内考察、寻求代表先进生产力、解放生产力的最好方式。作为我们国家经济体系中主要微观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如果将公正与效率的目标揉杂在一起,如果在混杂不清的目标下企业扭曲的行为仍不能得到有效厘正的话,在开放、竞争的市场当中就难以谈什么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具有与国际竞争对手同样的目标和行为:效率的目标,全力追求效率的行为。

二、回顾与目前的讨论

简要回顾与总结国企改革的历程及评述目前关于国企改革的主要讨论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国企改革新的路向。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最老的话题”,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渐进式道路一致,国企改革走的也是一条由易到难、逐步推进的路。其中有经验、有教训。从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进的规律看,任何经济制度的演进都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国企改革同样也不例外。

首先必须要肯定国有企业对促进我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化迈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国家的国有企业是为了在资金短缺的经济中去优先发展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金密集型重工业而形成的,正如林毅夫(《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2期)所指出的那样:建国初期,出于赶超

.:.c泓盛棼%幽,,#瓣辩粼瓣{l醵㈥¥描蟾羲“虢躺鼎瓢《r《“

发达国家的愿望和战略的考虑,政府以扭曲利率、汇率、工资、物价、原材料价格为特色的宏观政策环境来降低工业企业的投资和经营成本,从而形成价格剪刀差。为保证经由剪刀差集中到企业的剩余会被投资国家优先发展的项目,企业必须国有化。也正是通过这一安排,使得中国迅速建立起了自己完整的工业体系,缩短了工业化进程。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有经济规模的扩大,国有企业的固有弊端开始逐步体现。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逐步展开。总体而言,国企改革是一个解放思想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国企问题认识深化的过程。

一开始,我们认为国企的问题主要是缺乏自主权和缺乏激励,于是从1979年开始了以放权让利为主要特征的第一阶段的改革,给企业下放了14项自主权,并实行了利改税等措施。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自身利益与经营努力程度的相关性,但由于放权后相应的约束机制未配套建立,许多新的问题逐步暴露。于是从1984年开始,国企改革进入以建立经营责任制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个阶段,开始推行厂长负责制、承包制、租赁制等。这虽然在短期内明显地促进了企业效率的提高,但由于信息不对称、风险收益不对称等造成的承包指标难以准确厘定、短期行为严重等问题日益明显。

总体来看,直到1992年十四大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目标之前,国企的改革取向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寻求改善办法;改革都是单兵突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相配套的其他改革滞后;而且,改革也仅局限于经营权的调整,并未上升到产权改革和制度创新上。这种简单的政策调整式改革,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道德风险问题和企业非理性扩张问题:在扭曲的价格环境中,一个国有企业的盈利或亏损,并不取决于企业的管理水平,而取决于它所面对的产品和投入价格的扭曲程度;在封闭的缺乏竞争的市场中,一个企业该有的盈利水平也没有客观的标准,在国家作为所有者和企业经理人员对企业经营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给企业经理人过多的自主权,反而造成经理人利用手中权力多吃、多拿、多用的风险问题。同时,由于企业利润的多寡对企业经理人的影响并不大,而企业规模越大经理人的权力就越多,在这种效用判断的影响下,经理人必然形成规模偏好,利用自主权在只要不亏损的最小利润的约束下,不顾风险大肆投资,追求规模最大化,最后形成许多窟窿。这类例子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正是由于认识到了这样一些问题,从1992年开始,国企改革从政策调整转向制度创新,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并在1997年的十五大上明确提出了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又就国企改革和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具体决定。这个决定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将效率作为国企清晰和单一的目标,但已经开始关注解决国企的政策性负担,尽量减弱赋予国企的社会目标、政治目标。

目前,对于国有企业改革根本出路的讨论,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是以林毅夫为代表的“市场竞争决定论”,他们认为企业效率与产权的归属变化没有必然关系,而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会形成一种平均利润率,可以低成本地传递企业代理人努力程度的信息,成为所有者监督与考核经营者的手段,从而促进企业经营绩效改善。也有学者进而研究提出“超产权论”,认为在考虑竞争因素后,企业的治理机制与产权归属在长期的竞争均衡中是可以分离的。而另一种观点是以张维迎为代表的“所有权安排决定论”,认为适当的企业所有权安排是公司提升经营绩效的基础,效率最大化要求企业剩余索取权与

瓤巍;弧、酶纛滋蠡潮谶淌豳敞黼醚黼麟瓣蠹

剩余控制权应该对应、匹配。这两种观点,在实际上涉及到了主流经济学迄今没有正确解答的

一个重大问题:产权制度与经济效率到底有多大关系。我们姑且不去评价这两种观点的正确与否,但应该看到的是两种观点都从同一个基本事实——传统的国企效率低下——出发,提出了不同的改革建议,并且二者都把效率假定为国企清晰和单一的目标。

三、单一效率目标与博弈优化

在国有企业目标混杂不清的情况下,国家出资者与国企经理人员之间的博弈对于出资者而言必然是一个不合理的博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短期博弈问题,二是卸责问题;三是

激励不兼容的问题。

首先看看短期博弈问题。博弈论研究结果表明,当博弈只进行一次时,每个参与者只关心

一次性的支付;但如果博彝重复多次,参与人可能为了长远利益而牺牲眼前利益从而选择不同

的均衡战略。要形成一种社会规范和达成理性合作,必须构造一种重复的长期的博弈,而构造这样一种博弈,就应该有个比较确定的环境和逻辑规则,也就是要使参与者对博弈支付函数有

比较清晰的认识和预期。但在国企体制下,经营者面对的是一个不确定的环境。国有企业的经

营目标一般都混合着经济、社会和政治的目标,其中既有市场效率的要求,又有社会公正的要求,而这些目标往往很少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在优先次序上也没有保持一贯性,甚至目标本身

也经常变动。这样,屋企经营者就无所适从,他很难判断实现了哪一个目标才算经营的成功,很

难预期自己的努力多大程度上会得到回报和能使博弈重复进行下去。事实上,出资者代表也很

难作出这样的判断,这样,就使得国企经理人员很难有长期打算,难以有积极性从长期博弈角

度去选择均衡战略,进而很难进行良好的管理,特别是长期投资进行有效安排和管理。而如果

将国企的目标清晰化和单一化,只要创造财富和具有不低于平均水平的效率,就判定为经营成功,经营者就可获得相应回报并继续将这一企业经营下去。这样经理人员就会为使博弈重复进

行下去,调动最大潜能去提高企业的效率,追求效率的最大化。

二是关于卸责问题。可以这样说,只要目标混杂,就难免卸责问题。卸责(shirking)是经济

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不必负责任。由于国企的目标混杂,特别是

如果国企被赋予了效率以外的目标,那么实现这些目标的负担就天然地应由政府承担起来。而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难以分清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企业就会把经营不力的责任

卸给政府,把任何的亏损都说成是为了实现效率以外的其他目标而造成的亏损,政府在难以区

分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的情况下,只有把所有亏损的责任都背负起来,从而形成企业预算

的软约束。只要国企的预算约束没有硬化,国企经理人员的危机感就不会产生,国企追求效率

的要求就不会迫切。而只有将除效率以外的其他目标都扣除了,政府才不再负有给国企政策性

补贴和政策性优惠的责任,国企才难以将自身经营问题、管理问题的责任转移、推卸。这样,企,业经营好坏的责任才真正属于自己,其他有关股份改造、上市等产权体制改革和公司治理结构

的改革才有意义。

三是关于激励不相容的问题。在具有委托一代理关系的现代企业中,出资者与经营者间的

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对等是三个基本属性。正如通过一些制度安排,可以有效地改

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一样,现代企业也通过对剩余索取权的适当分配等制度安排,比较有效地

改善了激励不相容的状况,将出资者与经营者的激励都最大限度地引到了企业效率的提高上,

:;潦罐霾女躲

使出资者与经营者的博弈成为一个纳什均衡。而国企由于混杂了不同的目标,特别是作为出资

者代表的国企主管部门又往往是某个社会功能的主管部门,其部门目标本身是多重的,这样,

效率往往并不成为作为出资者代表的主管部门的激励,或者最起码可以说不是其主要激励,国

企经营的好坏对其影响并不大,其更关心的是国企是否实现了其他的目标,如稳定、就业、巩固

执政基础,等等。而这些对于出资者代表具有激励的目标,对于国企经理人又不具有激励。这样.就使得激励不相容问题在国企内比一般现代企业显得更为突出,企业的许多行为不能成为

一种制度推动下的可以自动实施的行为,而必须靠加大行政力度和加大监督成本去推动。而如

果我们将国企的目标单一化为效率,相应的出资者代表的激励也限定为单一效率目标,就有可

能通过一些制度安排将出资者代表与国企经理人的激励共同引到效率的目标上,从而形成一

个满足基本激励相容约束条件的合作性博弈。

四、政策建议

如果我们能认同将国企的目标清晰化和单一化为效率这一改革思路的话,那么以下一些

措施就是自然而然的安排。

1.设置独立的国企出资人代表机构。要实现国企目标的清晰化、单一化,国企出资人代表

机构就必须独立于任何社会功能主管部门,并应明确它的惟一目标和惟一责任就是使所管辖

的国有企业创造效率。

2.出资人代表对国企实行市场化的管理。国企出资人代表必须尊重市场规律,通过市场

化的手段而非行政手段对国企履行出资人的权责,要建立起各种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特别

是对国企经理人的选择机制要实行市场化的原则,从是否能创造效率而不是以一个党政干部

的标准去选择国企经理人,同时对国企经理人的评价、激励、约束也完全按照企业经理人的通

行标准要求进行。出资人代表对于国企经理人具有选择权的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机制使其对

选择结果切实负起责任。

3.改革和完善党对企业的领导方式。由于国企不再具有维护公正等效率以外的其他目标。党的组织在企业中的作用到底如何体现?党如何把对以效率为单一目标的国企的领导和党

的最高纲领相统一,是执政党在今天必须明确的重大课题。

4.统一国企的战略规划。从本质上说,全国的国企都属于同一利益主体,从资源使用效率

最大化出发,国企应在战略上具有统一的规划,以避免目前存在的国企间资源重叠使用、相互

恶性竞争的状况。国家应对国企的资产、产业结构进行必要的重组、调整,充分发掘国企资源的

配置效率。同时,在wTo规则的允许下,应通过制定国企的统一战略规划,维护国家的战略性

利益。

(责任编辑:孙宽平)

氮,瓢派氮黼§淄麟畿潮臌缝瓣勰燃;瓣“交!;

效率:国企改革清晰和单一的目标--新形势下国企改革思路框

架的几点思考

作者:傅育宁

作者单位:招商局

刊名: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英文刊名:COMPARATIVE ECONOMIC AND SOCIAL SYSTEMS

年,卷(期):2003,""(1)

被引用次数:9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王福林.贾生华代理效率——国企改革的核心问题-商业研究2002,""(18)

代理效率是指由于国企改革中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而产生的代理收益与代理成本的比例,是衡量国企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通过研究国有企业改革代理效率的演进过程及与西方发达国家国有企业代理效率的比较,可以得出国企改革代理效率问题与企业所有制性质无关,而且应该改进我国国有企业代理效率的机制设计及实施对策.

2.学位论文向永胜产权、竞争、效率的关系剖析及其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2002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在这一阶段,国企改革及相关制度环境建设成为改革的焦点和中心.该文试图从当前关于国企改革争论的焦点出发,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立论基础,一方面进行理论的分析和诠释,另一方面对中国国企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由此提出国企改革的方向、道路和相关政策措施.该文正文部分包括五章内容,其框架结构分别为:第一章,分别剖析前人对产权、竞争、效率关系的观点、理论主张,并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制度内部规则和外部规则的理论和中国国企改革的实际情况阐述该文的论点:竞争对于效率更为重要,但产权改革必须先行.第二章转入对中国国企产权、竞争问题和改革历程及对国企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实证分析和思考.其中重点突出产权问题的分析,指出中国国企产权及由此引起的委托—代理区别于一般委托—代理的特殊性,因而治理的核心应在于培育真正意义上的支配者.第三章对制度及其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并从中国国企改革的制度创新障碍和紧迫性出发,指出必须对国企存在的合理性、国企规模与边界、国企改革的主动性和速度问题上有深刻的认识和观念更新.第四、五两章是该文对中国国企改革制度创新的路径探讨和政策建议.第四章提出产权制度创新的思路.提出外部产权主体明确和内部治理结构完善,推动人力资本产权化等来实现产权清晰,并加强产权保护和完善信用制度.第五章提出了市场制度创新思路.重点探讨政府职能转变、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创新以及实现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四方面,以达到塑造良好竞争环境,培育市场竞争主体,实现按市场规则办事,公平竞争的目的.

3.期刊论文胡元东国企改革中效率与公平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1)

通过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中企业绩效数据的分析,肯定了国有企业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系统的概括了改革后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性建议,以至于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

4.期刊论文杨海燕.鞠晴江对国企改革目标的再认识-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3)

中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在改革前呈现多元化,涵盖了公平与效率两个方面.而目标多元化则被认为是过去国企经营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但改革又能否将目标单一化?从宏观来看,国企改革目标应兼顾效率与公平两个方面,但两目标间应有优先顺序;从微观来看,改革目标在不同行业的企业间应作分解,企业目标则应单一化并呈现差异性.

5.学位论文张桂芳对证券市场的效率问题与国企改革的分析和研究1998

6.期刊论文孟伟.MENG Wei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问题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0)

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资本所有者利益如何保障的问题.随着我国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已成为顺利完成国企改革的重要手段.我国国企改革的根本原因是存在低效率.我国国企在治理结构改革中应注意产权安排问题;委托-代理问题(规避内部人控制产生的风险).

7.学位论文吴涛我国证券市场的绩效研究——基于国企改革的制度经济学分析2007

我国证券市场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工具和载体,诞生于中国经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宏观背景之下,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先天地带有一些计划经济所遗留下来的体制性缺陷,加之发展时间短,速度快,在各个层面上都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证券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迄今,证券市场仍然处于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其突出的特点是低效率。较低的效率影响了证券市场资源配置职能的发挥,必将拖累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宏观经济的发展。

论文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效率低下的深层次的原因,指出其中制度缺陷是证券市场低效率的根源。而这些制度性缺陷中最为根本的是,出于“父爱关怀”,受“诺斯悖论”影响的政府按照“路径依赖”原则对由强制制度变迁形成的证券市场进行频繁的不当干预。同时国有企业正是凭着政府的这种“关怀”转轨不转制,内部人员更是利用国有出资人的缺位,以利己为出发点从事进行各种违规交易,对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构成了极大威胁。

本文认为,提高我国证券市场效率,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市场发展模式由“政府控制型”向“市场取向型”演进;在市场功能的定位上,由为企业融资为主向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为主转变。同时国有企业继续深化股份制改革,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具体措施包括:矫正角色定位,解除政府的隐性担保责任、严格市场标准,消除上市公司质量隐患、建立健全上市公司退出机制以及提高违法违规行为的机会成本,建立连锁责任追究制等。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国有企业和我国证券市场深层次上的直接关联性进行深入探讨,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层次矛盾之所在及对证券市场绩效的影响。同时结合目前的股权分置改革这一现实问题指出证券市场在功能上的缺乏和效率上的低下。这对于提高我国证券市场的绩效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8.期刊论文刘蕴国有企业改革与社会公正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6(5)

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公正经济,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内容,在追求经济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实现和推进社会公正.不可否认,在国企改革过程中产生的社会不公现象,影响了改革的进程,甚至威胁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国企改革和社会公正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促进国企改革在维护社会公正的前提下展开.

9.期刊论文刘艳红国企改革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商业经济2006,""(7)

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现行企业内部审计的范围和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现行企业内部审计的内容将更加复杂多变,审计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需要运用先进科学的审计方法,以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10.期刊论文廖家勤公共财政与国企改革--兼评提高自生能力是国企改革的根本出路的不可行性-南方经济

2004,""(9)

公共财政的内在属性决定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只能是提供准公共产品不以赢利为目的公共企业.国企改革之所以未能解决国企效率低下的根本问题,关键就在于没有按公共企业的性质对其重新定位,而是在承认既有国企存在的合理性的前提下来"搞活"国有企业的,因此提高自生能力不可能是国

企改革的根本出路,国企改革的根本途径只能是按照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走公共企业之路.

引证文献(9条)

1.陈永霞.贾良定.张君君所有权与进入权分离--国企改制的性质与效率分析[期刊论文]-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5(2)

2.关业文一站式电子政务行政许可服务平台建设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肇庆市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5

3.孟令国中国企业管理层隐性激励机制研究——兼论显性激励的不完全性[学位论文]博士 2005

4.白永秀.严汉平试论国有企业定位与国企改革实质[期刊论文]-经济学家 2004(3)

5.陈凌.熊艳艳从政府到市场:国外国有企业民营化文献综述[期刊论文]-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4(3)

6.袁仲雪中国高校校办企业体制改革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4

7.肖劲松上海国有中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4

8.于克信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管理重组研究——一种打破并重构组织惯例的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学位论文]博士 2004

9.吕庆华国有企业盈利性目标及其实现方式探讨[期刊论文]-求实 2003(12)

本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d13135490.html,/Periodical_jjshtzbj200301001.aspx

授权使用:浙江财经学院图书馆(zjcjxytsg),授权号:07625011-3b7d-49f6-a12e-9e1f00ecc3e3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30日

北京国企改革方案及工资待遇规定全文解读.doc

2019年北京国企改革方案及工资待遇规定 全文解读 北京国企改革方案及工资待遇规定全文解读 北京市属国企的竞争实力在经济增速回调的压力下经受住了考验。从北京市系统工作会议上获悉,底,北京市属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662.1亿元,同比增长4.2%;实现利润572.1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国有企业9.6个和8.9个百分点。 据北京日报2月4日报道,“在全国国有企业全年效益负增长的情况下,北京市属国企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国有经济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北京市国资委主任林抚生表示。 高精尖产业促国企提质增效 亦庄南六环附近的北京奔驰厂区,直径6米的三叉星徽标识高高矗立。随着MRAII新工厂去年10月正式投产,这座方圆5平方公里的“汽车城”,已成为戴姆勒全球面积最大、综合化程度最高的梅赛德斯-奔驰乘用车生产制造基地。去年全年,北京奔驰以72%的销量增长在低迷的国产豪华车市场一骑绝尘。 同在亦庄的京东方,每年几亿乃至十几亿元高强度研发投入后,终于迎来收获期,前三季度收入增长44%,净利润达19.9亿元。其中手机面板、平板电脑面板出货量市场占有率蝉联全球

第一。顺应工业智能化趋势,京东方又将投资11.9亿元建设整机智能制造项目。 这只是北京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 “经过多年结构调整,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优质龙头国企的引领作用凸显。”北京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分析,这是北京市属国企去年业绩良好的重要原因。 拓展国内市场的同时,北京国企走向海外的步伐持续加快。住总集团承建的白俄罗斯明斯克北京饭店,成为丝路经济带对接的标志性建筑;国资公司、北控集团、京能集团等企业在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土耳其等国家布局的基础设施、能源项目加快推进;稳居全国纯电动车销量冠军的北京新能源,正在底特律、硅谷、东京等地打造五大海外研发中心…… 拟试点国企职业经理人制度 以提升市属国有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北京国资国企的新一轮重组整合已经拉开序幕。 据了解,有着六十年历史的北京市政总院正式完成与北控集团的合并重组,前者在市政工程设计咨询方面的专业实力将与后者在燃气、水务等市政公用领域的产业布局紧密融合,以设计、投资、施工、运营的全产业链优势提升在全国拓展市场的能力。2013年,市政总院刚刚完成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又与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完成了合并重组。 同样以设计、咨询为主业的经营类事业单位——北京市工业设计院也完成了转企改制,并通过无偿划转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重组并入北汽集团。目前,北汽集团持有工业院40%股权,电控集团、(27.960,-0.36,-1.27%)、(8.63,-0.05,-0.58%)发展集团各持股权20%。市工业院40%的业务与汽车工业项目相关,今后将

关于国企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企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于国企改革的几点考虑 对于国企改革的几点考虑国企改革仍然是下一步中国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我觉得国企改革重点别在于产权改革上,而在于国企的市场定位上,在于政府机构如国资委在中国产业、市场结构中的功能定位上。本文就国企绩效与国企市场定位谈几点看法:20xx年国企(尤其是央企即中央直属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利润可超4500亿元)取决于:(1)油价与要紧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那个因素的贡献会占新增利润的1/3左右);(2)垄断。央企利润的2/3来自于石油、电信等7个特大企业。所以,央企的"成绩"事实上是央企体制存在咨询题的反映。国资委在20xx年的政策取向有6点:(1)在国有股、法人股转让与流通、解决股权分置咨询题上采取与证监会别同的姿态;(2)在央企治理人员薪金制度上重新强调别应与职工平均工资差距过大;(3)在电信业动用人事权让三大电信集团首脑对调,客观上重塑中国电信事实上是一家的形象;(4)实行央企的主辅业分离,逐步分解国企办社会的负担;(5)公开聘请几十位CEO就任中央直属企业;(6)叫停MBO,别允许赋予国企治理人员在购买国企时打折优惠。为评价国资委上述政策取向,我们应澄清在目前中国的法律框架下与中央十六大确定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的功能。在新的体制下,国有经济的要紧操纵形式应是控股方式,国有经济应与合作经济、民营经济、外资企业在市场平等相互关系中为中国人民做贡献。政府应当追求的是中国人民福利总和极大化,而别再是国有经济或国有企业利润极大化。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市场上应是平等的,别应享有先天的垄断优先权。如市场竞争导致垄断,那也应是市场自然竞争的结果,别能由于是国企或央企,就"老子天下第一"。各类企业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的要紧方式是:上缴税收,提供就业、制造GDP。中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别应要紧体如今中央掌握了多少家直属企业上,因为一国经济的性质别是由政府是否办企业决定的,而应当体如今公有产权经过间接控股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上,体如今政府税收为民服务的使用方向上,体如今广阔人民其实享受到的物质与文化财宝所提供的福利上。假如我们认同上述原则,那么国资委不过受广阔人民与政府托付治理国有资产的一具董事会,其行使的职权只应在企业内部,而在市场关系上,国资委只相当于一具企业主,应受市场监管机构的监管。而国资委在决定电信企业高管人员互换时,运用了人事权,在现存体之下是合法的,但如此做合理吗?这种做法其实把国家电信视为一家企业,没有尊重市场竞争规则。同样,当国资委决定央企高管人员的薪金标准别能与职工平均工资差距过大时,也没有承认经理市场的价值规律,而是按类似于政府任命公务员的规则办事。国资委正在实行的央企主辅业分离的举措具有改革取向,有利于国企剥离沉重的社会包袱,但一家家企业由行政推行主辅分离,由国资委规定什么是主业?什么是辅业?这实际上相当于让国资委承担了产业布局的领导者角色。主辅分离其实涉及到产业政策与市场结构,这本来应受市场竞争的约束与市场监管机构的管束。但在目前,国资委能够单独运作。别妨想一想,国资委管辖的181家央企跨越中国众多产业,假如让国资委这么运行下去,这会可不能在中国经济中浮现一具巨无霸?国资委会可不能算是往常的"经贸委"?假如如此一具别仅作为国企总老总而且也是跨越产业、跨越市场的国企的小的"经贸委"来与民营企业、合作企业、外资企业对阵,那么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到何日才干做到"公平、有效、竞争、公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下一步应解决的重点是:(1)银行体制的竞争、化解风险、改善服务;(2)在电力、电信、交通、都市基本设施、能源、科技等产业从其实克服政府垄断所带来的低效、腐败与别公平;(3)从全然上改变股市上国企为主,光是央企就占股市融资资本1/3的局面。(4)从财政、税收上花力气改变依靠国企国资、并且又为国企提供过多爱护的体制。这四项改革的前提是,要把央企国企视为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平等成员,让国企、国有控股企业与别类企业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国资委别应是一具政府机构。国资委作为一

国企改革方案六大亮点

国企改革方案六大亮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新时期指导和推进国企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从总体要求到分类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国资管理体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化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方面提出国企改革目标和举措。在分类监管、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股权多元化、国企重组整合、整体上市等方面亮点频现。 亮点一: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 《意见》指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符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国资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解读:顶层设计方案为下一步改革方向与路径定调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保建云表示,这是国企改革在已有基础上的新的重大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从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重大进展,然而,部分地区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部分国有企业依然效率不高、产权不明的情况。 此前,尽管已经有部分地区出台了地方性的国企改革方案,但缺乏顶层指导与设计,国企改革推进缓慢,而《意见》的出台则成为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国家顶层设计方案,为下一步国企改革的方向与路径定调。 亮点二:分类监管国有企业将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 《意见》提出,将国有企业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并实行分类改革、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分类定责、分类考核,推动国有企业同市场经济深入融合。 解读:有分类才有管理有分类才有发展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咨询部部长、学术委员会委员张春晓对此解释,对国有企业实行分类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因为有分类才有管理,有分类才有发展。 根据什么来划分?张春晓表示,对于商业性主要是能够凸显在市场中的商业运作,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能够放大企业经营的运行活力,能够放大市场的运行能力,以及它的载体能力,为市场的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这是商业类。公益类主要是考虑到民

关于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与深化国企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与深化国企改革的几点思考 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深化国企改革,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确定的两项重大战略任务。这两大改革既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巨大动力与力量源泉。本文以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与国有企业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前提,分析了当前我国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与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提出了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措施,以期为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深化国企改革提供建议。 一、准确把握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与国企改革的逻辑关系 国资监管以产权管理为基础,国企改革以产权改革为核心。国企改革与国资监管体制改革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1、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就是要完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而国有企业改革,就是以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要求的市场经济主体。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盘活国有资产,唱响国有品牌,壮大国有企业,发展国有经济,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2、两者的方向是一致的。两者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国企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是加快国企改革、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现实选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核心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要改革国有经济管理体制,从根本上解决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出资人不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监管职责不清、企业机制不活、经营效益低下等问题,实现政企分开和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进而达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的。 3、国资监管体制改革以国企改革为核心。国有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为形成新的国资监管体制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同时,几十年的国企改革实践,为形成新的国有资产监管的体制机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与思想准备。与此同时,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也必须与国企改革同时安排、同时部署、同步推进。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国企改革和发展指出了非常明确的方向,就是要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2012年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指出,加快推进所属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要注重通过资本市场和重点项目的实施,吸引和带动其他所有制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要加快董事会建设力度,加强董事队伍建设,提高董事履职能力,力争实现国资监管系统董事资源的优化配置。经过近十年的探索,我们已经基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产权明确、管理规范、上下协调、精干高效”的国资监

国企改革思路与人力资源管理

我们都知道国企控制着我们国家一半的经济命脉,国企的发展也就是我们国家的经济的发展,同时一个企业中,人力资源也占据着巨大的地位,下面淄博管理咨询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国企改革思路与人力资源管理这方面的知识。 1.通过从单一的所有制到混合所有制,进一步激发国有资本的活力,提高国有资产的流动性,提高它的价值产出效率和效益。企业市场竞争环境从不公平竞争走向公平竞争。尤其是在民企跟国企同等的社会地位和政策环境下,国企如何真正参与这种公平竞争,并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寻求和提升全球化、市场化的竞争能力。 2.逐步明确政府和国家在国企中扮演的角色。即要从管资产到管资本;从当家长到当股东。政府在国有企业的监管过程中,要从过去当家长、当婆婆真正转向当股东,这就说明国有企业监管部门的管理,更多要通过资产管理公司运用市场机制来进行管理。 3.管理模式将从过去单一的监管到全新界定国企的功能,对国企分类监管。未来,对国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性质、功能要重新进行定位。这种定位就意味着对国企要进行分层分类的管理,从单一监管转变为分类监管。 4.企业经营者的角色和定位转变。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很重要一点,即国企要进行职业经理人建设,这对国企经营者的身份、领导力、素质模型,以及选拔评价机制和能力发展等,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5.人才配置从党政主导到市场化选聘。尤其是企业的经营管理层当由政府任命转变为董事会选聘时,会面临着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究竟如何定位?干部谁来管?如果总经理不管干部的话,他如何行使独立的经营决策权?还有职工的身份转变及激励问题,都是国企人力资源管理要面临的操作性难题。 以上就是我们公司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国企改革以及公司的人力资源,希望对我们想要“大换血”的企业有所帮助。

2020年高考政治时政专题与热点考法训练:多措并举推动2019年国资国企改革走向纵深(含解析)

多措并举推动2019年国资国企改革走向纵深 【时事材料】 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2018年,中央企业持续加强和改进国资监管,监管效能不断提高,主要在四方面集中体现:一是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在试体制试机制试模式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二是更加突出以管资本为主,国资监管方式不断优化;三是加大违规责任追究力度,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有效落实。据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9.1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实现利润总额1.7万亿元,同比增长16.7%,创历年最好水平。2018年国资监管系统收入利润创历年最好水平。国资委数据显示,2018年,国资监管系统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54.8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实现增加值12.4万亿元,同比增长9.8%,实现利润总额3.4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实现净利润2.4万亿元,同比增长12.1%,上交税费总额3.8万亿元,同比增长8.3%;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9.1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实现增加值7.1万亿元,同比增长8.1%,实现利润总额1.7万亿元,同比增长16.7%,实现净利润1.2万亿元,同比增长15.7%。 【考点链接】 一、经济生活角度 1.国有经济与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代表。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仍以国有经济占的比重较大。相对来说,大的结构必然具有的生产力也较高。中国目前比较高的生产力水平集中反映在国有经济方面。 2.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目前经济发展的大变局之下,要以国企改革为中心,深化改革,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为重点,推进国资监管改革,克服面宽缺少突破、虚而不实两大顽疾,使国资国企改革在2019年走深走实,以体现国有经济的支柱地位。 3.国有经济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

2019年关于进一步搞好国企改革的对策建议-范文资料

关于进一步搞好国企改革的对策建议 市委、市政府提出按照“资产捆绑,政府融资,统一标准,全员置换,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思路,用二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这是一场攻坚战。要取得这场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就必须找准突破口。 在统筹兼顾上求突破。企业改革不能就改革谈改革,尤其是在 改革攻坚时期,应该放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通盘考虑,具体要搞好“三个结合”:一要搞好与发展民营经济的结合。从市、县层面来看,民营经济充满活力,应当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角。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理念,通过国有资本退出,为民营经济发展腾出空间、市场和资源,鼓励和支持外来民营资本参与企业改革,搞低成本扩张。在集中做好企业职工身份转换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所有国有、非国有企业靠大联强。对有查字典范文网技术、有前景的企业,要通过这次改革解除包袱,“退城进园”,引进资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做大做强。二要搞好与国有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结合起来。“捆绑融资”的好处是,钱是银行给的,资产仍然在政府手中,是抓住机遇靠大联强,还是摸准行情完全处置,政府有选择的主动权。因此,要充分做好资本运作,确实做好国有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作。三要搞好与城市建设的结合。市属国有企业成片闲置地土地被置换出来,这是一笔非常好的资源。要切实做好规划工作,变土地资源为土地资本,抓住机会加快旧城改造步伐,把九江的城市建设提

高一个档次。 在解决难题上求突破。国有企业改革的焦点和难点是:钱从何处来,人往何处去,债务怎么办?一要用好国有资产公司这个融资平台。钱是制约国企改制进度的最大问题。市委提出“资产捆绑、政府融资”的融资方案,政府将国企改制企业的地产和房产统一划转给市国资委主管的市国资公司,后者将这些资产中可用的、无争议的集约打包作抵押到银行贷款。这一办法很好地解决了资不抵债的企业改制无法推进的难题,同时也避免了资产富余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卖光分光的现象。事实证明,这种方案适合当前的形势,也符合九江的实际,效果较好。二要全面彻底地实行身份置换。国有企业改制后,无论国有资本是以国有独资、还是参股、控股,或者关门退出,企业职工由“企业职工”转换成“市场人”都是必须的,统一的。因此,必须千方百计筹措改革成本,将身份置换做得彻底,不留“后遗症”,为全面建立我市新型的用工制度打下基础。要做到“公平”置换身份,不能再出现因企业不同,而补偿不同的现象。要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标准实行全员置换,按时足额补偿到位,使年老的进入社保、医保,免了后顾之忧,年青的拿着一定的补偿金有机会另谋职业,做到“无震荡”置换。三要分批处置债务。关于企业债务的处置,坚持依法处理,灵活变通的原则,分清个人债务、银行债务、其他债务,按照轻重缓急、综合平衡的要求,采取用活政策减债、债权债务对冲抵债、变现资产偿债、产权出让转债、共同协商减债、

国企改革方案——法..

浅析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方案 目录: 一、国企改革的定义 二、国企改革的必要性 三、国企改革存在的问题 四、国企改革的具体方案 五、国企改革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六、结语 正文: 一、国企改革的定义 国企改革主要是对传统体制遗留下来的政企不分的改革,因此,国企改革就是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对国家与企业的关系进行实质性的重大改革与调整。 二、国企改革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的发展是决定中国在新世纪命运的主要因素之一,国有企业的效率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处于垄断地位及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竞争力影响着国家竞争力,因此,国有企业改革是各项改革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国有企业改革仍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必须坚

定不移地按照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继续推进。要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发展好,是维护国家利益和职工利益、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三、国企改革存在的问题 若干年来,我国经历了长期的国企改革,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但教训也是客观存在的,存在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问题是有法不依和法律不公平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法律不公平导致国有企业面临着不平等竞争。突出表现为:国有企业长期以来税负较重。如在所得税方面,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享受“两免三减”待遇,私营企业也有相应的优惠政策,而国有企业却没有这种优惠政策;在银行贷款方面,非国有企业因有国家政府的倾斜政策作后台,可以在银行贷款方面如愿以偿,但国有企业贷款却很困难。这种不平等竞争,严重影响着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有法不依导致国有企业领导体制中缺乏制衡机制。中国改革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搞得好不好,关键在领导。从宏观上看,选好企业领导班子,必须要有一个制衡机制,这就要改革现行政治体制,要依法对企业领导人实行职工选举或公开选拔制度,逐步废除任命制。企业发展不仅仅是一个

关于国企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企改革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加入WTO后。全球化和竟争加剧的现实给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从战略高度积极调整国企的发展思路,加快市场化改革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与其他一般性竞争行业相比,国企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一是规模大小不一;二是债务多,闲置资产多;三是待安置职工多。四是机制不灵活。虽经过近几年的尝试,许多国企的经营状况得到改善,但尽管如此,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以及措施政策的不完善、不配套在国企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丞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某些国企改革相对滞后,仍然延续计划经济摸式运行,市场化水平较低,竞争能力不强,发展困难重重,不仅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而且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举步艰难。 关键词:国企、改革、发展、利益

目 录 内容摘要 (1) 目 录 (2) 一、国企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3) 二、 国企的进一步改革 (4) 三、坚持市场取向推进中小企业改革 (6) 四、 参考文献 (8)

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需要和入世后的新形势。 我们应当以枳极的资态,深入研究和解决国企有关的改革和发展问题,迎接挑战。按照政府全面规划,统一管理,特许经营、适度竞争的指导思想,加快政企分开和市场化经营步伐;尽快改变国企的机制,使国企改革在良性中发展。 一.国企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国企改革套用单一模式,缺乏灵活性。国企改革20多年来,每一阶级的改革都出现了一些“样板”企业,这些企业对当时推动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往往出现机械地套用一种模式,一哄而上的现象。结果是有些企业没有抓住改革根本点,形式上的应用没有解决企业的关键问题。应清醒地看到不同时期单一的改革模式能使一些企业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但也总会有一些企业按照这一方式改革以失败而告终。这正是“一包就灵”、“一股就活”思想导致的结果。事实上,各企业都存其内部和外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我们无法找到一种改革方案的统一模式。 2.国企改革缺乏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系统进行,存在着“头痛治头,脚痛治脚” 的改革做法。应该说,我国的国企改革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逐步进行。 国企改革具有其内在的复杂性,我们无法准确预测其改革的结果。又由于在改革中涉及诸多方面的利益,因此,任何一项改革政策和措施的出台,总会有些人钻政策的空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是国企改革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根源。国企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国企内部,还包括其社会经济环境的名方面。在国企改革中缺乏从社会整体上认识和思考国企改革问题又突现出来的现象。 3.国企改革进一步推进遇到了较大的阻力。经过几个阶级的改革,国有企业进入了深层次的改革,国有企业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成为真正的企业和市场竞争的主休,实现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些改革已触及到原有形成的不同集团利益。各利益集团都在不同的程度上缺乏了改革的积极性,甚至形成了对改革的抵触。行政主管部门在政企分开后,在经济利益上由国有企业的“内部人”,变成了“外部人”,成为改革的对象,因为缺乏改革的动力。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由于失去了行政依托,要独立经营,

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发展的意见

四川印发《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发展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我省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产监管上新水平、国有企业发展上新台阶,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不断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为实现“两个跨越”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各类所有制资本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坚持市场化导向。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推进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切实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加大去行政化力度,激发企业活力。 —坚持分类监管。明确不同类型企业的功能定位,实行分类监管和考核,提升国有资本监管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坚持统筹推进。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

破相结合,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企业先行先试。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国有资本布局不断优化。80%的国有资本集中在公共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拥有知名品牌的国内一流企业和国际化公司。 —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的董事会建设基本完成,以产权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基本建成。全面完成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加大市场化选聘力度,依法落实董事会对经理层人员的决定权。 —产权多元化取得新突破。深化包括集团层面在内的各级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优化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具备条件的企业实现整体改制上市或主营业务上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引入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进一步健全。国有经营性资产实现集中统一监管,进一步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根据不同类型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实施分类管理,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改组若干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建立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二、加快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 (四)优化国资布局。引导国有资本向公共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生态环境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开放国有资本投资领域和项目,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发展

对当前国企改革大争论的几点看法

对当前国企改革大争论的几点看法——兼批郎咸平老师 学者曹兼善在《国企改革的根本问题和正确方向》一文中指出:在这次国企改革大争论中,很多学者包括郎咸平都批评政府官员和管理层普遍缺乏信托责任。但是他们并没有指明,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实际上,这正是由于国企所有者缺位所造成的,而郎咸平却一直否认这一点。郎认为国有企业就算在欧洲(包括亚洲)也是非常普遍,在欧洲也好,亚洲也好,没有所有者缺位问题。令郎咸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问题就在这里,他忘了一个前提??这些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有一套完整的民主和法律制度,能够监督和制约政府(包括管理层),保护公众的合法权利,而这一前提我们恰恰没有。连郎咸平自己不也一再强调,国企产权改革中发生的这些现象在西方民主和法治国家是很难发生的。 有不少专家学者在这次国企改革大讨论中,提出要立法(国有资产法)规范国有企业改革。但正如韩朝华指出,在任何社会,立法的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过程。有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就会制定出什么样的法律来,而不是相反。这意味着,政府官员(管理层)往往能左右立法,而广大公众则很难通过立法来有效保护自己的利益。所以,在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根本突破之前,指望有一套完善的法律规范来保障公众对国有资产的权益是不切实际的。 曹认为,人民通过其选举的代表制定法律,执行法律并代表人民行使主权,由此可见民主选举体现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同样,这一套民主程序也可以用来体现全体人民是国有资产的主人。当然如何“民主选举”以实现人民对国家和国企的所有权,我们一直没有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由此导致国家和国企的所有者被虚置,被“架空”从而造成公众对政府官员和管理层没有办法加以监督和制约,而不是主人只是管家的政府官员和管理层却掌握国家和国企的控制权。在这种情况下,当国企因经营不善等原因造成亏损或资不抵债、因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时,没有任何政府官员或管理层对此承担的责任。当管理层与政府官员事实上成为不受公众监督的“主人”的时候,国有资产在国企改制过程中的大量流失也就成为必然! 张维迎曾说过:“经理人好比一个家庭的保姆,但是我们发现如果有保姆在糟蹋这个家的时候,我首先要问主人去哪里了,为什么让保姆将家糟蹋成这样?为什么不雇用一个好的保姆?”秦晖也曾发问:为什么“主人”制约不了“保姆”?为什么“保姆”根本不把“主人”当回事?这可以说是全部问题的核心!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哪怕你对“保姆”骂得再厉害又管什么用?就像朱恒鹏说的,如果主人对于保姆没有选择权的话,那这个保姆的能力和操守就只有天保佑了! 作为国有资产主人的公众本应好好监督或者干脆解雇政府官员和管理层以

改革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国企管理人员的作用

改革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国企管理人员的作用——读《国企改革新思路-如何把正确的事做对》的感想 国有企业能否在新形势下有新发展,成为中国入世后经济能否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因素。我认为,国企的改革与发展,一靠科技,二靠政策,三靠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企业管理人员是做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工程师,对于引导企业正确的文化导向发挥着重要作用。管理人员的工作做好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效地活跃起来。管理人员在企业中起不到发挥作用,影响着企业的党建、群团工作,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发挥企业管理人员作用显得十分重要。 一、管理人员在创建学习型企业中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提起企业内部组织理论学习,从事过企业宣传和理论教育的同志可能有这样的同感,学习内容好找,但要组织人学习就有些困难。因此,一些企业每当组织干部和职工学习时,大不了念念报纸,读读文件,时间一长,参加学习的人也觉得没学到什么东西,想了解的又没人能讲,学习也就收效甚微,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其实,企业内部组织的理论学习,是提高企业干部职工理论素质和文化素质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一定意义上,要依靠政工干部的策划、组织和引导。管理干部策划周密、组织

得力,才能使学习变得生动而有深度、有针对性,特别是起到了解决工作问题的实效作用。在学习策划方面,管理干部首先要准确把握学习定位,要明确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的,在企业党组织统一部署和要求的框架下,通过日常工作收集学习对象的工作难点和问题,掌握学习对象的动态和学习思维活动,策划学习时才能使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组织学习方面,可以通过完善的学习制度、多样化的形式及严格的学习纪律来达到目的。企业管理人员积极投入、争当学习党政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各种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员、辅导员,并联系企业实际,精心举办各种形式的理论培训班,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极大地调动学习对象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在,凡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都有一批为数不少的政工师,在理论学习中起到“师”的作用,是管理干部的职能和职责所在。但有些企业让管理人员忙于事务性工作,以致他们很少自觉地去履行这一职能和职责。有的单位不重视发挥他们在这方面的作用,使得有的管理人员名不副实。实际上,企业内的各级管理人员,大都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文化修养,是一支很重要的“师资”力量,充分发挥他们在理论学习和宣传中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对于促进企业干部和职工的理论学习,创建学习型企业无疑会有很大的作用。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全文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全文 2020年6月30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深改委会议明确提出,未来三年将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阶段。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突出重点,弥补不足。利与弊,促进国有经济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2020年,作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启动之年,国企混改、重组整合、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都将进入快速实质性推进的新阶段。 1 会议的主题是“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第十三次深化改革于4月27日启动,一号文件是《关于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实施方案》,具有抗击疫情的紧迫性。《四中全会重要改革措施实施方案(2020-2021年)》具有衔接四中全会精神的意义。 第十四次深改会是两个月后开的,排在第一位的文件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特别强调的是2020年的三项任务: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

程。其中第三项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意味着现代化经济体系任务的提出,当是下一次中央全会的主题。这个信息很重要。 2 改革的两个作用:必须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 | 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既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又善于识变求变应变。形势在变、任务在变、工作要求也在变,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制定改革方案的出发点,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改革、涉及重大制度创新的改革、有利于提升群众获得感的改革放在突出位置,优先抓好落实。突破和先导作用的强调,对深化改革方案的贯彻落实,明确了工作重点、提出了鲜明要求、指出了前进方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3 怎么改革:扭住关键,鼓励探索,突出实效 就是紧紧扭住关键,积极鼓励探索,突出改革实效,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落脚点是“实效”。要从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办成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让大家真正感受到改革带来的新气象、新风貌。改革任务是实打实的,责任也是实打实的,必须一级抓一级。会议审议通过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就是抓实效的方案。

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汇编)

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阳泉信和资产管理中心杨宏伟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继续深化国企改革是现实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保障国家安全和支撑经济健康发展的作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很大冲击,受国际市场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一系列措施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企稳回升。但面对国内外诸多不确定因素,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因此,在世界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增强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则代表着我国对经济发展“控制力”的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巨大发展潜力。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经济进行适度有进有退的调整,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时代需要的。国有企业尽快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有利于调动民间投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做大总量,增强国力。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新课题国企改革经历三十多年风雨历程,取得了显著成绩,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让我们坚定了改革的信

心,明确了改革方向和目标。但在改革进程中,仍会不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和羁绊着经济发展,需要我们予以解决。 1、对国有企业改革认识不到位。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举措,不是哪个企业、个人的事。在国有企业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特别是在以退为主、推进市场化的进程中,应正确认识国企改革。由于参与企业改革的主体不一,各参与者的目标取向差别非常大,政府主管部门、原企业经理层、原企业职工以及参与企业改制的民营资本拥有者,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难以统一,容易出现部分政府官员、企业经理不愿意放弃眼前既得利益,民营资本巧取豪夺国有资产,企业职工消极参与的诸多情况,加大改革难度。 2、国企改革配套政策不到位。国企改革归根结底是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只是当前国企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劳动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也必须一起改革。配套改革相对滞缓,必然会影响到产权制度改革的效率和质量。多年来,中央企业因经济基础好,支付改制成本能力强,比较容易开展相关方面的工作。但大多数地方所属国有企业改革都较难,尽管在产权制度改革中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或多或少都会因相关配套政策的不完善、不到位,引发和留有诸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隐患问题。 3、改制企业内部改革不到位。1992年,我国确立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体制转换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逐步从经营权向所有权改革过渡,产权制度改革成为21世纪初国企改革的核心。但从实际情况看,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

国企改革新思路

国企改革新思路 从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等方面入手深化国企改革,是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是从过去专门针对国企本身实施改革的“治标”,升级到直接改革国资监管体制的“治本” 国企改革越往后走难度越大,能否取得关键性突破,直接关系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总体目标的实现。也正因如此,三中全会亮出了“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这一深化国企改革的利器。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国有资本体制改革包括两个层次,高层次的是国有资本配置机制的改革,低层次的是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可以说,从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等方面入手深化国企改革,是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是从过去专门针对国企本身实施改革的“治标”,升级到直接改革国资监管体制的“治本”。以此为发端,下一步将探索建立国资运营公司、产业投资公司、投资控股公司等国资管理平台,作为出资人的国资委,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管好国有资本的出入作为要务,然后把投资权等权力授予投资运营公司,让后者以市场化的手段运营管理国有企业。 国企改革这些年来进展缓慢,说到底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经过近年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推进,国有企业全都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然而架构虽在,可实质上央企一把手甚至二把手的任命、薪酬的考核、员工收入的分配以及产权转让、股权流转,都是国资委说了算,不少企业经营者还保留行政级别,使经营者既像企业家又像政府官员,形成了主要对上负责而不是对企业负责的事实。在市场竞争中除了拥有垄断形成的控制力,真实的竞争实力不言自明。 近日,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等单位联合发布的2014年经济蓝皮书指出,垄断造成的效率损失十分巨大,据测算,仅仅电力、电信、石油、铁路四个行业的效率损失已经达到每年GDP的10%以上。不仅如此,“相比于生产劳 动效率的损失,国有企业更大的损失是创新劳动效率,在技术创新方面没有任何优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现阶段启动的国资改革,即让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从简单的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实物形态的管理和产品生产经营的管理,转变为专心致志地做好对国有资本的管理,让企业经营完全与市场接轨,按市场规律办事,对于敲碎国有经济领域行业垄断、效率低下这块坚冰,有着全新而重大的意义。 国企改革这些年来的起伏跌宕表明,改革需要在迈向目标的过程中不走样、不作秀、不喊口号,一步一个脚印将蓝图变成现实。而只有新一轮国资改革真正到位,央企才能由垄断型企业进化为适应公平竞争环境的投资型、市场型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才能大行其道

关于深化国企改革心得体会(2020年九月整理).doc

关于深化国企改革心得体会 近期我通过学习阳煤集团“深化契约改革,激发全员活力”的文件,了解了文件精神使我收获颇多,我决定以实际行动贯彻执行公司文件。 阳煤集团改革的核心是模拟合伙、项目为王、契约出资、超利分红的十六字。模拟合伙就是每一个项目单元相当于一个市场主体,员工成了模拟合伙人之后,就有了自我激励意识,主动找活干,创造条件干。契约出资是参与项目的每一名员工都要交纳契约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超利分红则是把超出的利润按照出资比例进行分红。 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我们要怎样才能过得更好,必须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按照全员契约出资要求,每一名员工都要交纳契约金,因为有了超利分红,干得越好,年底就会挣到更多的钱。大家工作起来由过去等着派活到了现在抢着干活。 强化“改革创新,奋发有为”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大讨论工作,切实做到强力促改,主动求新,勇于干事,推动思想大解放,精神大变样,工作大提升,实现改革创新再出发,打造阳煤新优势新动力新形象,见贤思齐,迅速掀起学典型,争做典型的热潮。引导职工以这次典型报告会为契机,自觉对标先进,查找不足,不增强改革发展,创新驱动的理念,增强勇于担当作为的自觉,以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积极

地投身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进程中为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持久发力,久久围攻,持续汇聚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的磅礴力量,要以先进典型报告会为起点,以先进典型彰显的精神为指引,真正将这种精神贯穿到查找问题上,体现到解决问题种,转化为持续推进工作的强劲动力推动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从严治党取得新突破。深刻地感受到了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理念,深切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企业人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深切感受到了强烈的工作激情和爱企情怀。 集团公司大力实施“236”工程,全方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即“两化”: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改革取向,提升企业治理能力。在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方面,阳煤集团推行选人用人市场化,重点对新兴产业、长期亏损企业和专业化程度高的岗位推行外部市场化选聘;推行薪酬分配市场化,形成了不看身份看岗位、不看级别看贡献的市场化氛围;“3”,即“三上”:着力从根上改、制上破、治上立,促推企业转换动力。一是深入推行契约化管理,推动内部体制机制革命性重塑,着力推动“根上改”。安全契约化、经营业绩契约化、投资项目契约化、借款契约化、“一事一契”考核等五类契约考核的基础上,探索推行“模拟合伙、项目为王、契约出资、超利分红”,将企业内部每个生产单元都作为一个项目,全员抵押,形成具有权利和义务的内部“合伙人”,传递市场压力,实现动力变革。二是从根本上消除体制弊端和机制顽疾,大力推动“制上破”。构建“板块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差异化监控、集

国企管理如何搞创新的几点思考(精)

第5期(总第74期) No 5 机械管理开发 MECHANICAL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2003年10月 0ct 2003 fSUMNo.741 国企管理如何搞创飘的几点思考 班玉兰 太原第一机床厂山西太原 030012 【摘要】从管理创新的观念、基本思路、创新重点、目标模式、功效等五个方面对当前国有企业的管理如何创新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国企管理 创新 思考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73x(2003)∞一0047一02 引言式复制。要创造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及其体制所要求的管理企业的新方式方法,使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外部市 场的要求较好地实现“对接”。与此同时,企业内部各 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迅猛发展、市场竞争 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已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管理如何适应当前的形势,并围绕市场和 用户进行创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国有大中型企业 项管理也要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以保证新管理方法 的有效贯彻落实。 3

所面临的最紧迫的课题。 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管理必须创新,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如果管理模式总是步人后尘,就不可能赶上和超过国外企业的先进水平。因此,当前探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国企管理创新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l 国企管理创新的重点 3.1制定好“三大战略” 即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 略。企业要制定好这“三个战略”,集中到一点,就是要 把眼睛盯着市场,特别要搞清楚本企业的潜在市场是什么?要了解有关的科技发展动向是什么?要围绕市 场转,要跟着市场变,要在干好今天的摹础上规划好企 业的明天,设想好企业的后天。 3.2改革好“三项制度” 管理创新首先是观念的创新 管理创新不仅包括管理方法、管理方式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管理思想上的创新。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观念的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回顾20世纪管理学的发展历程,有许多管理新理论、新观念,例如:组织论的提出,企业再造理论的提出,都给企业带 来了巨大的影响,给社会进步以巨大的推动。从我国的改革实践看,如果不是树立了适应改革要求的新的 即人事制度、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好人事制 度,要做到管理者能上能下;改革好用工制度,要做到 职工能进能出;改革好分配制度,要做到收人能增能 减。改革好“三项制度”,就是要实现“以人为本”的企业机制的真正转换,就是要实现用人的市场化和报酬的市场化。 3.3着重抓好“三项管理” 即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和质量管理。抓好成本管理,特别是要抓好物资采购成本;抓好资金管理,重点 是要抓好现金流量管理;抓好质量管理,主要是要抓好 管理观念和管理认识,我国的经济就不可能达到翻两番的目标。因此,一个企业当处在困境中需要创新管 理、激活企业,但当企业兴旺发达取得成就时,也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