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析钱荒的原因

浅析钱荒的原因

浅析钱荒的原因
浅析钱荒的原因

西安财经学院

实践教学活动周登记表

姓名:陈洋

学号:1106190304

专业:财务管理

院系:商学院

本校指导教师:徐玮

实践单位指导教师:王剑

西安财经学院实验实训教学管理中心制

单位盖章:

2013年8 月20 日

注:1.此表在下一学期开学一周内交给指导教师。

2.实践成果附后。

3.实习内容收获填写不下,可附页。

4.以个人社会调查、参加校内实践活动等没有到单位实践,不需填写实践单位意见。

5.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共五级。

6.本表由二级学院存档。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成果形式:论文

成果名称:银行钱荒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学生姓名:陈洋

学号:1106190304

专业:财务管理

班级:财务管理1103

指导教师:徐玮

完成时间:2013 年 8月 20日

前言

2013年6月20日,足以载入中国银行间市场史册。当日,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最高达到史无前例的30%,7天回购利率最高达到28%。在近年来,这两项利率往往不到3%。业内将这一现象比喻为“银行间互放高利贷”,并认为银行流动性非常“紧张”.最不“差钱”的大型商业银行都不惜高成本借钱,使“钱荒”成为近期经济领域最热门的关键词。

每年6月,银行均面临年中大考,理财产品收益均会上升。今年引起市场关注的原因,是银行市场隔夜拆借利率大幅飙升。央行数据显示,5月份M2(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同比增速依旧高达15.8%,新增信贷量仍然高企,人民币存款余额也已经逼近百万亿元的大关,现实中的货币供应量充裕,不少机构和个人依然出手阔绰,大量购买各类银行理财和信托产品,房地产市场活跃,房价持续走高,社会游资抢购黄金被套,仍在积极寻找投资机会,民间借贷依旧活跃。这些数据和现实情况说明,中国“不差钱”。

值得关注的是,央行只是在18日和20日分别发行了三个月期央票20亿元,并没有采取大规模逆回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

“钱荒”内外部原因分析

“钱荒”外部原因

近期美联储5年以来首次明确发出退出量化宽松的信号引发全球的连锁反应,这是引发国内"钱荒"的外部因素。大量热钱回流使得贸易商不得不把人民币换成美元送到国外去,这就造成国内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而按照历史经验来看,央行释放流动性对冲似乎理所当然。不过,上周金融八条传释放

出"盘活存量"的信号则迅速改变这样的预期。”这几天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的

暴涨就是因为央行传递明显的信号市场并不缺钱,解决问题方案不是投钱而是提高效率。

钱荒”内部原因

近年来,地方政府以主体角色参与市场,在生产、投资尤其是融资领域,逐渐显现出强大的平台效应。融资成为很多地方领导的“主业”,甚至成为政绩考核的隐形风向标,而银行业的经营发展模式正中其下怀。逐利心态使银行在流动性泛滥的情况下大举放贷,政府及其平台公司成了银行借贷业务的最佳对象。资金来得太容易,摊子越铺越大,导致风险积累越来越重,而部分地方政府对项目运作管理不善,只能举新债还旧债。一旦经济下行,地方政府就会陷入还债焦虑,而银行的业务空间随之变得狭小。

同时,流动性泛滥使淘汰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步履蹒跚。企业自身缺乏淘汰过剩产能的意愿,很多地方政府也不希望辖区内的产能被洗牌,除了提供政

策支持,还借银行之手提供金融服务,保企业“过关”。大量货币流向存在泡沫、产能过剩的领域,导致优化实体经济结构、产业转型升级缺少资金支持,更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钱没有用在正确的地方是“钱荒”出现的关键所在。针对结构性的流动性紧张。

因此目前的“钱荒”并不是货币政策收紧所导致的,而是过去几年金融体系借助国内外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脱离实体经济盲目发展,金融资产过度膨胀在一个时间点的集中爆发。

具体分析

“钱荒”之痛源于结构之疡

银行扩张表外资产、大量发行理财产品,置资金期限匹配的风险管理原则于不顾,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的结构出现了问题。

近日,中国银行突然出现流动性障碍,即“钱荒”。

但是,几乎所有的宏观数据,都显示中国的金融体系和银行系统是不缺钱的。不久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月末M余额万亿元,同比增长%,大大高于%的增长目标。截至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达万亿元,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万亿元,同比多增亿元。所以从数据来看,银行和金融系统的流动性是充足的。

因此,一些人指出,银行间的钱荒,实际上是钱放错了地方,因为没有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但是这种说法还比较肤浅,因为资金进入了实体领域的话,由于贷款的期限往往很长,一旦发生流动性危机,资金抽回来更不容易。进而,一些人指出钱荒的主要原因在于银行表外资产的期限错配。这种说法触及到了问题的中级的原因所在。由于银行大量发行理财产品,而期限往往都是一年以下的产品,而这些资金却被用于长期的项目,所以一旦资金紧张,那么如果新的理财产品发行不出去,就会出现理财产品的兑付问题。而要是项目后续资金不能跟上,最终导致项目延缓、下马或失败,资金的安全也会出现问题。

所以,由银行通过扩张表外资产,大量发行理财产品等,甚至不惜搞资金错配,说明了存在很大的根子问题。

第一个是,这些年来银行在非实体经济领域赚了太多的钱,以至于忘记了资金期限必须匹配的这一个最基本的风险管理原则。世界上之所以有银行倒闭现象,就是因为银行把储户的钱贷了出去,而贷款往往受合同约定,是长期的,不是随时能够抽回的,但是因为储户挤兑,期限错配的问题便可能发生,以至于倒闭,所以银行便会有存贷比、准备金等指标的管理。发行理财产品比在信贷方面,资金的匹配问题更重要。

第二个问题就是,银行之所以敢违背资金的期限匹配管理原则,就在于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存在着二元经济现象,央企、国企、出口企业、房地产领域、重点工程领域等等过热,资金充裕;而普通的消费经济领域、民营企业领域过冷,资金饥渴。而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部分进入了过热领域的信托、地产等领域。同

时,过冷的领域,则有可能以很高的成本,婉转通过地下银行等等渠道,拿到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这样造成过冷领域的资金成本高昂,盈利困难。而银行则可以从理财产品中获得丰厚的利益。那么,许多年来,这种生态运行下去,就使得实体领域效益不佳,而银行利润多到“自己都不好意思”,风险管理自然置之脑后。所以,银行扩张表外资产、大量发行理财产品,置资金期限匹配的风险管理原则于不顾,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的结构出现了问题。

显然,未来经济的重点之一,当是解决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这需要解决包括放开金融尤其是银行领域的竞争、利率市场化等问题。而一旦经济结构问题解决,像最近这样的由于经济结构问题导致的钱荒现象,自然就不存在。

“钱荒”凸显经济转型难度

银行业的“钱荒”问题正愈演愈烈。昨天,隔夜回购利率再度飙升至%,本已危若累卵的A股市场在“钱荒”的冲击下,出现了严重暴跌。

从很大程度来说,这一波骤然而至的“钱荒”,是一些商业银行不能适应经济转型对银行业经营提出的新要求。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长期表现为以投资扩张为主导,而这种增长模式对银行信贷扩张高度依赖,只要市场流动性稍有紧张,央行马上就降准、降息等开闸放水。

实际上,银行并不缺钱,缺的只是能够在短期内临时调动的“头寸”。长期以来,我国的一些商业银行为了追求高利润,大量的资金通过同业拆借等在资金、货币市场空转套利,不断通过杠杆投资和错配来套取利差,资金在各个金融机构间循环周转,使货币市场充满泡沫。因此,如果面对银行暂时的困难,国家就再度向市场放水,只会加剧银行的这种投机炒作,会向市场释放出错误信号,使经济转型面临半途而废的危险。

此次“钱荒”的爆发,对于正在艰难推进中的经济转型是一个现实的提醒,它告诉我们,转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充满各种利益的博弈。它同时也对中央的货币政策提出了考验:是坚持原有政策不动摇还是在短期利益的胁迫下改变政策,再度启动流动性宽松。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央行准备迎接市场的这种挑战。日前,央行办公厅发出通知,认为目前的流动性总体合理,要求各大商业银行配合稳定市场。这个通知给了市场明确的信号,金融市场必须做经济转型的推进者而不能成为其阻碍者,商业银行只有对这种变化有清醒的认识,盘活存量资产,才能克服目前的困难,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正能量。

中国的“钱荒”对周初的证券市场及商品市场产生了剧烈影响,对投资者信心打击强烈。

上证指数创下自年月日以来近个月的最大日跌幅,同时拖累大宗商品市场延续下行走势。“被资本市场放大的中国"钱荒"恐将进一步升级,直接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的运行。不过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国家政策主动进行调控,而不是等到经济泡沫破裂后的被动调整。从中长期看,这将有利于维护中国金融业的稳定”,中国资产管理研究院院长杨宏森认为,月份以来,美国经济复苏形势明显好转,美国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持续增加,造成新兴国家的游资外流,中国也未能幸免。从季节性因素来看,月份是商业银行考核二季度贷存款规模的时点,加上月底月

初又恰好是准备金缴款和财政缴款的时点,流动性上收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市场的资金紧缺。因此,如果央行近期没有安排大力度的释放流动性措施出台,“钱荒”很可能要延续到月份。从这个角度讲,中国“钱荒”对于市场“缺血”的压力不可小窥。

今年前月,人民币贷款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远超去年,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同比增长%,远高于%的政府目标,但实体经济并未因此而有所提振。以工业增加值、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代表的宏观经济指标改善有限,企业运行疲软,产能过剩问题凸显,显示当前货币投放与实体经济增长严重脱节,引起投资者对金融机构资金是否有效流入实体经济的质疑。近年来国内游资大部在资本市场间流动,资金空转现象比比皆是,没有有效支持实体经济,这次的“钱荒”也凸显出央行正在贯彻国内决策层的意志。国务院上周三召开的常务会议称,要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支持经济转型升级。这是一个多月以来,李克强总理第三次提及存量资金的问题。

国际清算银行(BIS)日前表示,各国必须着手退出量化宽松(QE),同时停止刺激全球经济复苏方面的努力。BIS认为,全球经济已经“渡过危机的最严重阶段”,如今的目标应为“让仍然乏力的经济恢复强劲而可持续的增长”,更多的债券购买行为将阻碍全球经济恢复健康,继续提供更多的非同寻常的“刺激”正变得越来越危险,各国央行不能不顾已有的风险。然而美联储却不这么认为。美国政府于周三宣布下修第一季经济成长数据,对美国经济复苏的形势提出警示。至于各国的经济运行情况,各大机构分别给出了相对严峻的警告。高盛公司上周表示,澳大利亚明年陷入衰退的概率大为增加,这是年全球金融危机加剧以来,澳大利亚首次面临经济收缩的风险。美银美林前不久也就澳大利亚经济衰退风险发出了警示。

“钱荒”的内在基础----银行同业资产期限错配模式解析

同业资产大扩张和期限错配是“钱荒”基础

通过货币市场为迅猛发展的同业资产筹措资金,是银行在扩大同业资产经营过程中的必然选择。能够为银行迅速筹集资金的货币市场,在中国现阶段就集中表现为同业资金市场和短期理财市场的快速发展。随着监管的规范和货币投放因“热钱”消停而突然减速,货币市场上“钱荒”现象就立即爆发。

央行放水只能让延后的“钱荒”烈度更大

银行同业资产业务期限错配在资金宽裕时期有如糖蜜,在资金紧张时期却如祸水。银行并非不懂,但是货币当局过去长期实行的“一紧就放”实践行为,蒙蔽了银行双眼,激进、风控不强的经营机构将为此付出代价。出来混总归要还的!如果央行如以往一样扩大投放,并且投放强度足够大,那么银行在同业资产业务规模会以更快的速度扩张,直到央行放钱速度跟不上、从而爆发“钱荒”为止!

1.票据过桥模式——

在满足监管和报表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市场采用了一种过桥的创新合

作模式,操作模式如下:

图 1 过桥模式下的银行同业业务往来图

具体过程为:

第一步:A 购买B 的票据,并将资产定向委托证券公司管理。

第二步:A 将资产管理受益权转让给B,并约定回购。

第三步:A 回购受益权(资管合同到期结束)

在这种交易结构下,A 银行为过桥银行,B 银行为票据/资金的提供方。

B 银行达到了报表管理的要求,并获得了投资票据的利息收入。B 银

行卖出了票据资产,并以回购形式向同业融出了一笔资金(以A 银

行委托证券公司管理的资产做抵押)。

B 银行(通常是激进的中型商业银行)通过上述交易后,票据类资产

由表内转向了表外,表内的信贷资产置换成了同业资产。

2.委托贷款模式——

1.A 公司委托B 银行贷款给C 公司;

2.D 银行以自有资金向证券公司发起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专门用于收

购A 公司的债权(委贷收益权)。

3.(可选)E 银行(或资产管理公司)对A 或C 进行担保。

银行收益(D):合规的信贷发放;

证券公司:通道费收入;担保方:担保费收入(其它业务合作)

图2 委贷模式下的银行同业业务往来图

通过券商中介的委托贷款形式,银行将信贷资产转化为了同业资产,同样化解了货币当局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管控。其它通过信托等中介形式,实质也是如此,社会融资发展背后的动力,也是等同此理。

3.同业资产大扩张和期限错配是“钱荒”基础

通过货币市场为迅猛发展的同业资产筹措资金,是银行在扩大同业资产经营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存款业务市场格局相对稳定,短时间内难以有效提高。为应对迅速提高的同业资产规模,借助同业资产在货币市场上进行融资操作,是便利的操作。而能够为银行迅速筹集资金的货币市场,在中国现阶段就集中表现为同业资金市场和短期理财市场的快速发展。随着监管的规范和货币投放因“热钱”消停而突然减速,货币市场上“钱荒”现象就立即爆发。

4.央行放水只能让延后的“钱荒”烈度更大

我们认为,银行同业资产扩张中的短存长贷经营行为,是最终造成“钱荒”的基础;期限错配存在有自我膨胀机制,“放水”是救不了的。我们通过大量调研发现,银行同业资产扩张正是前期货币充裕的产物。

银行同业资产业务期限错配在资金宽裕时期有如糖蜜,在资金紧张时期却如祸水。银行并非不懂,但是货币当局过去长期实行的“一紧就放”实践行为,蒙蔽了银行双眼,激进、风控不强的经营机构将为此付出代价。出来混总归要还的!

如果央行如以往一样扩大投放,并且投放强度足够大,那么银行在同业资产业务规模会以更快的速度扩张,直到央行放钱速度跟不上、从而爆发“钱荒”为止!

交通银行的应对措施

钱荒风波余震未了,年中考核压力逼近,放贷焦虑笼罩在大部分银行面前。据悉,国有大行罕见启用挪额度放贷手段,多家银行对公贷款已暂缓。伴随资金压力,银行的理财产品奇招百出,多数收益远超正常水平。业内人士认为,钱荒风暴将把银行带入降杠杆的漫长过程,此前各种叠加因素导致的不良资产风险也将逐渐暴露。

(1)、银行靠挪额度放贷

(2)、银行暂缓对公贷款

“现在最愁的就是放不出钱。”交行广东地区一公司业务部人士坦言。钱荒风

暴之下,一向被认为贷款额度充足的国有大行,也变得极其惜贷。据该人士介绍,目前只能照顾部分关系较好的大客户,根本顾不了小客户的贷款需求。“逼得要挪额度了,就是等一笔到期的企业贷款还款了,再把这个额度放给另一个企业。”上述银行公司业务部人士表示,“平时很少用这招,近期不得不用。”

这种焦灼感在建行中更为明显。“本来我们行的贷款额度就不大,钱荒一闹,原来分行可以批的贷款全部要收到总行,放贷非常难,再这样下去就得投简历找下家了。”而在上海的一家建行内部知情人士也对记者透露:“对公贷款已经全部暂缓。”实际上,银行正在迅速收缩的不仅是对公信贷,北京、深圳、杭州等城市均出现个人房贷优惠利率取消、贷款申请时间大幅延长等现象。这轮爆发的钱荒冲击波,把银行“6月钱紧”演绎到极致。一般而言,6月是银行“中考”的时点,各家银行需要核对、调整下半年贷款额度、优化存贷比,当月收紧放贷额度是惯例。

而今年6月,银行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面积钱荒。引发恐慌的消息最早从两家股份行间传出。6月6日,市场曝出光大银行和兴业银行出现50亿资金交割违约的传闻。次日两行相关负责人出面辟谣,但市场继续充斥着缺钱的传闻。

随着大型商业银行加入借钱大军,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的“旱情”加剧。6月19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再一次全线飙升,银行间市场收市延迟半小时至下

午5点。6月20日,罕见“爆表”,隔夜飙升578.40个基点,升至13.4440%的历史新高,隔夜回购利率更是创下30%的纪录。银行间市场这一天的癫狂,把钱荒危机推至高潮。

在此背景下,央行6月24日发布的《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事宜的函》,更让各家银行贷款压力猛增。函中要求“各金融机构要统筹兼顾流动性与盈利性等经营目标,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合理把握一般贷款、票据融资等的配置结构和投放进度”。

“总体上,中国并不存在流动性危机或者大家所说的“钱荒”。这次是各种因素叠加产生的一个时点性的波动。很多商业银行依然延续业务发展的惯性,但是近期财政存款的集中入库,企业的交税,上市公司大量分红,又碰到商业银行5月末的存款上涨较多,集中地交纳法定准备金,端午假期又被大量提现消费,多种因素叠加。其实,流动性总体上是正常的、充足的。”6月25日,工行董事长姜建清公开表示。

(3)、银行将去杠杆化

(4)、警惕信用风险

“表面上看,资金紧张的时候过去了,实际上对银行的影响很深刻,尤其对中小银行而言,接下来是银行去杠杆的漫长过程,多年积累的不良资产风险也会逐渐

暴露。”一位不愿具名的金融行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

“上市银行的整体业务杠杆率都很正常,但同业业务的杠杆率在过去近10年

时间里翻了近2番。”东方证券银行业分析师认为,“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都要降杠杆,商业银行过去几年依靠同业业务赚钱模式将告结束。”

处于“钱荒”风暴中心的,业内普遍认为是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民生银行的同业业务开始突飞猛进。2012年末,该行同业资产占总资产

的比例达33.88%,同业资产增速为155.1%,而2011年这一增速不到50%。截至今年一季末,民生银行同业资产余额10698.35亿,占生息资产的33.7%。在股份行

中仅次于兴业银行。该行迅速膨胀的同业规模,早在一季报出炉时就引起市场担忧。

6月23日、24日两日,民生银行的股价持续暴跌。25日晚,民生银行紧急召

开投资者电话会议。该行副行长赵品璋表示,从经营情况看,民生银行的存款、贷款、资产质量以及票据业务一直都处在非常正常的状态。从全国的情况看,商业银行目前的存款约63万亿,贷款40万亿,存贷比66%,各行的流动性都相当的宽裕。

作为同业资金的重要来源,银行理财的非标资产也成为关注焦点。对非标资产处置问题,赵品璋指出,到目前该行非标资产超标只有120亿,7月20日前全部清零。

26日,兴业银行也召开投资者电话会议,针对“钱荒”对兴业银行业绩冲击问题,该行计划财务部总经理李健表示,目前市场利率提升这么多,对兴业银行原来的资产和负债业务还是有一定的影响。他指出,“如果说这种局面维持到7月底,对兴业银行的收入影响为五六亿元,占整体盈利的1%左右,影响还是比较小的。”

中金公司认为,这场波动带来的深层次变化是银行业务模式的调整,商业银行必须放缓利用短期同业资金开展准信贷业务的增长速度。

城商行中,徽商银行和成都银行平台贷占比较大。其中,2011年成都银行政府融资平台类贷款余额为184.50亿,占贷款总额的22.88%。“目前我们平台贷的比例10%多一点,风险全覆盖,问题不大。”成都银行董事长毛志刚近日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

此外,打折促销不良资产在银行间悄然流行。6月中旬,浙江民泰商业银行以不到50%的价格甩卖不良贷款资产包。此前,河北银行、农业银行都曾挂牌出售不良债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