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唐代钱荒出现的原因和政府的应对之策

唐代钱荒出现的原因和政府的应对之策

唐代钱荒出现的原因和政府的应对之策
唐代钱荒出现的原因和政府的应对之策

试论唐代“钱荒”的成因与政府应对

摘要:中唐以后,“钱荒”一直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终唐一代不能很好解决。虽然唐朝中央政府也采取了发行大小钱、法禁销钱藏钱、钱帛

并行、除陌等措施试图改善铜钱不足的窘境,但是成效并不明显。唐代

的钱荒是商品交易逐步扩大和混乱的财政货币金融体系之间矛盾的必

然体现,而唐朝中央政府调控方向的偏失以及权力不断下移是治理钱荒

失效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唐朝钱荒货币体系原因措施

引言

唐朝封建经济高度繁荣,出现了所谓的“开元盛世”,但是终唐一代总被钱重物轻所困扰。钱重物轻到了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叫做“钱荒”,钱荒在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表现为货币供应量的不足而引致铜币购买力上升,物价相对下降,“民间钱益少,缯帛价轻”。钱荒实际上暴露出货币供需的矛盾,而且其结果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民生危机和社会问题。

唐朝钱荒的主要原因

唐朝“钱荒”发生的时间很早,早在开元十一年,玄宗发出了“今天下泉货益少,布帛颇轻,欲使流通,焉可得也”的感叹①,可见货币供应的相对不足已经初现端倪。开元二十年九月制:“绫罗绢布杂货等,交易皆合通用。如(闻){关}市肆,必须见钱,深非道理。自今以后,与钱货兼用,违法者准法罪之。”

②可见此时铜钱供求矛盾进一步加深。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奏请不禁铸钱,刘秩上议“·······若许其私铸,贫者必不能为之;臣恐贫者益贫而役于富,富者益富而逞其欲······”,③钱荒问题已经成为了朝论的焦点。现主要从铜钱供需矛盾和流通速度方面进行分析钱荒产生的原因。

(一)唐代铸币量的逐年下降

唐朝建立之后,吸取隋朝因为恶钱泛滥导致的“钱贱物贵”的教训,于武德四年,废五铢钱,铸开元通宝钱。随后还出现过“乾封泉宝”、“乾元重宝”等虚大钱。开元通宝钱的出现确定了中国古代钱币史上的新规范,但是唐朝经济社会中却还是施行“钱币-绵帛并行制”。这一方面因为在当时处于中国钱币制度的分水岭,从铜金(秦汉)——谷帛(魏晋南北朝)——钱帛(唐)的货币本位的嬗变并不是相当的成熟,不可避免地带有实物货币的部分形态,但是绵帛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毕竟不能长期存在,而铜钱作为金属虽会磨损但是仍然能够充当货币符号;另一方面也因为唐代商品交换等货币流通领域的扩大导致了铜钱严重不足,绵帛作为辅助货币也成为一种缓解铜钱需求压力的有效方法。

除了官方发行的铜钱以及诏令强制流通的绵帛之外,私人铸币的出现也是成为一种重要的交易媒介,虽然政府曾经明令禁止私人铸币,但④由于唐朝幅员辽阔,铜钱的流通也不平均,政府无力通过增加铜钱的投放量来减少私人铸币的流通。私人铸币一般都是不足值的恶钱而成为劣币,主要是为了减轻重量而获取暴

①事见《通典》卷第九,食货九,钱币下。

②事见《全唐文》卷二十五,令钱货兼用制。

③事见《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四,唐纪三十,开元二十二年第4条。刘秩以汉文帝时期的吴王刘濞因有铸造钱币的权力而实力雄厚的事来劝谏唐玄宗。

利。并且恶钱的出现开始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政府只好出面兑换恶钱,而且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兑换比例。

劣币通过与良币的兑换,不足值的劣币合法地进入到流通市场,提供了一定量的货币供应量。因而,由于唐代能够行使或部分行使货币职能的就有官铸货币、绵帛、私铸货币三种,而这三种的增减显然也能说明唐朝货币量的供应变化。

钟兴龙在他的《唐代铸币量考》中较精确说明了玄宗至宣宗时期的官方铸币量变化,说明了官方足值货币的发行量不断下降。如表所示:

唐朝玄宗至宣宗时期的官方铸币量变化表

年限开元

中开元26

天宝中代宗德宗宪宗穆宗文宗宣宗

岁铸币:贯100

29. 4 万32. 7

9. 4

15 万13.

5 万

15 万不及

10 万

18. 423

私人铸币的数量和绵帛则没有确切的记载,无法说明它的变化。政府货币发行量的不断下降导致货币的供需有了巨大的缺口。

(二)窖藏之风盛行和销钱它用

唐代在流通领域施行“钱币—绵帛并行制”,但是由于随着时间的流逝,绵帛并不能够长久地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因而很快的会退出流通领域。因为绵帛容易变质,而恶钱又不是足值的货币,所以也不能窖藏,能够进行窖藏的就只有官方发行的足值货币,甚至虚大钱都要排除在外。唐代的窖藏之风非常兴盛,政府虽然颁布诏令禁蓄钱,但是收效甚微。本来钱币的发行量就不足,蓄钱又成为一种惯例,在流通领域的足值官铸货币进一步减少,而进一步刺激钱荒的产生,恶钱又开始大行其道,政府为了维护良好的金融环境,就必然严厉制止,这样逼迫恶钱的骤然减少,更加加剧了用钱不足的矛盾。

铜钱改为他用和流通出境是钱币在流通中消失的重要途径,但是唐朝钱币出境毕竟是很小的一部分,铜钱出境不是造成钱荒的重要原因,只代表着唐朝与其他地区的合理贸易往来的需要。而民间大量销钱铸器是钱币短缺的重要根源。唐朝在前期由于乱发“乾封泉宝”、“乾元重宝”等虚大钱,最后引起币值的混乱,最后政府停用。而天宝中的每贯钱的金属材料费用约为七百五十文,丁匠的人工费除外。官铸货币的铸造成本过高导致了钱的价值甚至还不如变卖铜器的价值,政府一度有人倡议改为民铸,只是最后没有通过。而百姓纷纷将铜钱销铸成铜器,“销千钱为铜六斤,铸器则斤得钱六百”,⑤这样算下来就是一千铜钱最后变成铜器变卖可以得到三千六百钱,价值是原来的3.6倍,正是由于这样的价值倒挂,

铜钱不可避免的被销铸成铜器使用甚至变卖,铜钱不足也是显然易见的结局。(三)赋税征钱导致铜钱需求增加

唐代商品交易的逐步扩大,使得中唐的赋税制度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最终完成的标志是建中元年(780)两税法的实施。两税法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征税对象也转变为以财产、土地为主,而且愈来愈以土地为主,当然重要的是两税中户税部分的税额是以钱计算,尽管户税在征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绢帛,征钱只是很少一部分,但是税制的逐渐货币化却加重了日益严重的“钱荒”现象。钱重则谷贱,谷贱则伤农。因此,两税法的实施对钱荒的加重无疑是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另一方面,国家税制的变化导致了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遭到重大打击。钱荒的加深,进一步拉低了谷物等农作物的价格,同时对铜钱的需求大增。

尽管两税法实施的途中有不少人提议废止赋税征钱,但是多半都没有被政府采纳,说明两税法的实施适应了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唐代货币经济的发展,对唐代家庭经济的转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中唐后的藩镇割据导致铜钱周转速度的降低

自安史治乱之后,唐代政治上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关卡林立,交通不便,赋税不定,使货币的流通受到阻滞,帝国基本上已经被肢解,这样整个唐朝的市场被分割成若干个小块。由于藩镇割据导致各个市场之间的货币流通都受到限制,进而整个国家的货币周转速度相应的降低。⑥唐朝中后期,政治分裂引致货币周转速度放缓,进而刺激了货币流通中的需求量。

除了政治上的分裂外,地方政府在经济上也享有较大的独立自主权。唐代在事实上形成了“藩镇——道”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藩镇和道一级的地方政府拥有相当大的财政权,中央法令不通,地方政府可以随意改变赋税征收的现钱比率来调节收入,甚至公然压制钱币的流通。地方政府可以任意的控制铜钱流通以及赋税税额,这种地方财政分权体制滞缓了唐朝铜钱的流通速度,减少了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造成流通中的货币量严重不足。

三、唐朝政府采取的措施

唐朝钱荒的发生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的生活都产生了严重的问题。一些士大夫阶层也为解决这一问题而积极出谋划策,“今宜使天下两税、榷酒、盐利、上供及留州、送使钱,悉输以布帛谷粟,则人宽于所求,然后出内府之积,收市廛之滞,广山铸之数,限边裔之出,禁私家之积,则货日重而钱日轻矣。”⑦中央政府也以此为货币调控的基本纲领,积极颁布新的措施来缓解钱荒的压力。

⑥语见《旧唐书》卷四十八,志第二十八,食货上。

(一)增铸大小钱,增加货币供应

为应付铜钱不足的问题,唐朝中央政府最先想到的是通过增加铜钱货币的绝对供应量来解决问题,就是通过增加发行基础货币来增加流通中的货币总量。

一方面,政府首先是发行重额货币通宝,以之充当十倍或更高的单位货币。安史之乱的特殊时期,社会动荡,物价猛涨。唐肃宗乾元元年,第五琦进行财政改革,铸乾元重宝和重轮乾元钱。⑧在这一时期内就有三种货币并行流通。本来通过政府发行不等额货币是可以增加货币数量的不均衡供应,这样是可以增加货币流通数量的,短期内效果显著,但是唐朝却将三种价值和质量根本不对等的货币进行兑换,这样实际是就产生了一个重大的漏洞,人们可以将“开元通宝”进行改铸成重钱以牟取暴利,势必会导致整个国家金融货币体系的紊乱,甚至到了国家采取严厉法律制止都难以奏效,“数月榜死者八百余人”,因此国家不得不做出让步,缩小了三种货币的兑换比率差距,⑨直到最后,乾元和重轮二钱退出流通领域,这也标志着由于国家金融体系的混乱和市场上改铸牟利的盛行,政府试图通过增加货币不均衡供应的努力归于失败。

另一方面,政府通过诏令改变部分地区的赋税上缴方式,增加货币供应量。政府发行铜钱货币“开元通宝”,仅仅材料成本就达到每贯七百文,而且人工费用还没有计算在内,到德宗时材料成本达到每贯九百文。通过前面的分析得知唐代自开元中期货币供应量是不断下降的,所以政府通过此项措施获得的货币数量应该较为有限。]通过将江、岭诸州的赋税征收的物品转运到起到地方进行变卖,然后购买原料和燃料进行铸钱,以增加货币供应量,来缓解商品经济发达地区的铜钱供应不足问题。为了增加货币供应,政府还采取了开山采铜矿来进行货币铸造,尽管增铸的铜钱仍然存在成本过高的缺点,但毕竟通过这一措施政府增加了一定的铜钱供应量,缓和了京师和扬益等商品经济发达地区的钱荒压力。(二)禁窖藏之风和禁销钱为器

唐代的富家大商往往将货币的窖藏当作成一种时尚。钱荒的产生除了货币本身发行量的不足外,流通过程中货币的退出也是造成铜钱不足的重要原因。针对民间私藏铜钱的严重现象,政府于元和十四年颁下诏令,禁止私藏,后来虽然政府将富家处置积蓄的铜钱的时间放宽到一两年,却并未放松对违反法令的处罚力度,但是推行的效果却不怎么好。

深究唐代私家大户窖藏铜钱风气兴盛的原因可能主要是由于一种炫富心态,唐朝时期的豪门大族之间攀比之风盛行,唐代东、西两市商业呈现出高度繁荣,先后涌现出许多富豪商人,他们以帝都商人自居,服牛格马,周流天下,以窦义、

⑧事见《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乾元元年第23条以及卷第二百二十一,唐纪三十七,乾元二年第28条。

王元宝、王酒胡等人为代表。当然,政府一再颁布法令禁止私自蓄钱,但却又屡禁不止,更体现出了中晚唐时期中央政府对地方政权的强制管理能力的极度缺乏,导致中央政令的不畅通。

铜钱退出流通领域的另一种方式是被改铸成非货币形态。由于唐代金属铜或者铜器的价格高昂,销钱铸铜器可以获得3.6倍的超额利润,这使得相当一部分人以此为生,由此销钱铸铜器或铜佛像再进行变卖成为一种收益率最高的投机方式之一,这不可避免地会大幅度的消耗铜钱。中央政府也对此颁下法令,禁止民间销钱为器,到了武宗时期更是销毁佛像来铸钱,试图缓解铜钱不足的局面。(三)强制“钱帛并行”,并征收实物赋税

唐代由于货币流通体系的不足,在流通领域一直就实行钱帛并行制,借用绵帛来进行支付,这也多少体现钱荒条件下,政府用绵帛等实物来进行充当货币的无奈。绵帛充当货币,在流通中易受到损坏,所以定量的绵帛在一定时期内会退出流通市场,加上这种流通支付方式毕竟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所以一直不能形成稳定的货币体系,绵帛总是间断地被挤出流通领域。

随着对铜钱需求量的激增,绵帛又已经被挤出货币支付体系,钱荒加剧。政府为了缓解这一状况,频频颁布诏令,开元二十二年规定交易达到一千钱则强令绢布、绫罗、丝锦参与支付流通,企图采取日益严峻的法律强制恢复钱帛并行制,及至后来的社会交易中,买卖双方支付数额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用绵帛抵钱,“凡交易百缗以上者,匹帛米粟居半”,可见唐朝钱荒之严峻。

对于钱荒的产生实际上从趋势上体现了古代中国货币体系变革的需要。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货币体系的高一级发展,铜本身的廉价导致了开发成本的高昂,铜已经不是一种稀缺资源,这就进一步需要寻求更贵重的金属充当货币。但是中国古代却始终存在一种对铜钱的极度依赖感,正是这种对铜钱的依赖阻碍了中国货币的发展。在欧洲的货币体系发展到银本位的时候中国还在固执的使用铜钱,在欧美各国都已经实行金本位的时候,中国还在向银本位过渡,直到1910年中国才开始推行银本位。

(四)除陌

除陌主要是指向人家借的是实钱,还的却是虚钱,纵使名义货币数是一样,但是由于购买力不同,实际上是变相减少了还款数额。唐代铜钱货币在流通中极度短缺,而政府的经常性财政支出又相当庞大,为弥补财政不足和保证货币流通,政府规定以缺额的货币数量代替足额的货币符号,⑩实质是用行政手段强制提高铜钱的实际购买力的一种手段,是对铜钱价值的虚估。

政府除了以缺额的货币数量代替足额的货币符号外,还发行缺额的货币,也

就是所谓的虚值货币。这种方法变相的提高了货币的购买力,但是也伤害了市场活动中的参与者。比如一件商品要卖一贯,但是买家只需要花八九百文就能买到这件商品,卖家深受其害。要是这样的交易发生在政府与百姓之间,那么受伤害的绝对是老百姓。例如当政府向百姓收购粮食等农作物时,政府支付的钱币经过虚估之后可能每贯只有七百多文,而百姓向政府缴纳赋税时,每贯现钱仍然是八百多文,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缺口,成为各级政府官员压榨民众的合法理由,老百姓苦不堪言,最终除陌之法在唐德宗兴元年间被废除。

四、结语

唐朝的钱荒制约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货币量供应不足的社会必然会影响商品交换的进行,导致整个宏观经济的雍滞和混乱。但是唐代的钱荒是商品交易逐步扩大和混乱的财政货币金融体系之间矛盾的必然体现。复杂混乱的货币体系以及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力不断下移是政府治理钱荒的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因素,而唐政府的相应对策一直是治标不治本,也是值得深思的。

参考文献

[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2]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 1988.

[3]董诰.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5.

[4]王溥.唐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5]马端临.文献统考.北京:中华书局,2011.

[6]陈勇.唐代长江下游经济发展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朱伯康,施正康.中国经济史(上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8]钟兴龙.唐代铸币量考[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2).

[9]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 1975.

[10]沈世培.试论唐代的两税钱[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2).

[11]白居易.无名税.

[12]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

[13]王钦若.册府元龟. 北京:中华书局,1960.

[14]李昉.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15]刘玉峰.唐代工商业形态论稿[M].济南:齐鲁书社,2002.

[16]张杰.中国的货币本位困境:历史根源与演进机理[J].东岳论丛,2009,(8).

(修改后4)2013年中国银行业“钱荒”事件分析

选题2013年中国银行业“钱荒”事件分析院系专业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本选题的意义: 银行业“钱荒”表面上是缺钱,其实质是货币流动性不足,存在资金供不应求的问题。究其根源,就是体制机制出现了问题。所以,对于银行业“钱荒”,尤其是表面原因也有深层次原因。 2013年的6月底,银行业“钱荒”引发了社会的“恐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此次银行业“钱荒”,表面上是由于缺钱、资金供不应求所致,其实是另有深层次的原因。所以,笔者针对此次的“钱荒”,从“表、里”两方面,分析了银行业“钱荒”的原因。并从诸多方面,阐述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研究内容: 1.研究背景 2.银行“钱荒”的表现 2.1今年六月份银行业的“钱荒” 2.2银行迎来“抢钱大战” 3.“钱荒”的原因分析 3.1临近6月底资金需求加大 3.2外汇占款导致资金供给大幅减少 3.3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扩大 3.4央行隔岸观火按兵不动 3.5中国经济权利错配和资金错配 4.银行业“钱荒”对经济的影响 4.1对股市的影响 4.2对楼市的影响 4.3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4.4对金融行业的影响 4.5对煤炭、钢铁等重化工行业的影响 4.6对于高科技行业的影响 5.结论

研究方法、手段及步骤: 研究方法: 1.规范分析 2. 实证分析 3. 比较分析 4.定量分析 手段: 1.到图书馆查阅相关期刊文献; 2.到网上(中国期刊网、知网等)查询相关文献资料; 3.根据实习过程自身体会了解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4.根据以上研究归纳相关资料,撰写论文初稿,并修改 步骤: 2013年11月—2013年12月确定论文题目 2014年1月-2014年2月收集资料,查找相关文献,构思论文大纲,撰写开题报告 2014年3月-2014年4月撰写论文 参考文献: [1]熊燕军.“钱荒”让改革不在冬眠[J].中国总会计师,2013(07). [2]陆磊.“钱荒”的本质是结构失衡中国 [J].农村金融,2013(07) [3]陈宇,袁一堂.“钱荒”是怎么发生的?[J]中国商人,2013(08) [4]董小君.从“热钱”到“钱荒”:形势逆转的原因、影响及应对之策[J].经济学动态,2013(07) [5]通过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进行再教育.英国经济学家,周刊网站,2013 年 6 月 29 日. [6]徐笑东.中国银行业的钱荒让谁心慌.财讯网,2013年 6月 22日. [7]贺强,徐云松.“钱荒”溯源[J].价格理论与实践.

从_钱荒_看银行业稳健发展的挑战与应对_施其武

学习时报/2013年/9月/23日/第004版 市场经济 从“钱荒”看银行业稳健发展的挑战与应对 施其武 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迟迟难散,全球银行业饱受垢病,加强银行业监管的措施不断推出。中国银行业在这一轮危机中虽然总体表现良好,很多银行跻身全球1000家大银行之列,但在信贷规模扩张过快、服务实体经济不够等方面也备受争议,特别是今年6月份引起高度关注和广泛热议的“钱荒”现象,看上去好像是简单的流动性管理和资金头寸调度问题,究其实质还是折射出中国银行业发展中的软肋,这既是中国银行业迟早要补上的重要一课,也是衡量中国银行业竞争力强不强的重要标志。 经济发展减速考验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当前,国际经济复杂动荡,国内经济呈下行趋势,挑战着银行监管底线。从国际上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此起彼伏,美国经济萎靡不振、难言复苏,世界银行预测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仅为1.3%。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作为一个外贸依存度50%左右的进出口大国,外部经济的不景气严重拖累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加之国内经济在经历一个较长低水平高速发展的周期后,结构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正处于调整结构转型发展的关口,当前国内经济呈明显下行趋势。2012年我国GDP增速下滑至7.8%,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2013年一季度GDP增速延续了7.7%的较低水平,二季度更降至7.5%。近十年来,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阳光雨露下,我国大中银行相继股改转型,地方中小银行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银行业发展一路高歌猛进。经济发展的减速刹车对我国相对稚嫩的银行业来说是一场从未经历的考验,如何在经济下行时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是一个新课题,直接挑战银行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减速的压力下,钢铁、光伏、船舶等产能过剩行业风险开始凸显,广大中小企业经营发展面临困境,导致银行信用风险激增。截至2013年3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5265亿元,同比增长20.15%,连续6个季度反弹,为最近三年来的最高值。面对不容乐观的宏观经济形势,银行监管工作要切实加强前瞻性和针对性,以提高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为根本,迎难而上、化危为机。 强化信贷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要继续严格执行贷款新规,以贷款全流程管理为基础,做实做深做透贷款“三查”,努力将信用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水平。鼓励银行建立和完善高级的风险计量模型和风险定价机制,加强对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调整信贷结构。银行的信贷结构调整要契合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将更多的信贷资源投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以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 强化逆周期监管政策。在经济上行期保持银行业信贷规模的适度增长,在经济下行期也要切实避免银行业信贷规模的过度收缩,并适时推进逆周期资本要求、杠杆率等政策工具,减少金融失衡,缓解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 利率市场化提速考验银行转型发展能力 2012年年中,央行连续出招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尤其是尝试允许存款利率上浮10%,以及决定从2013年7月20日开始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对银行经营影响已经显现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银行竞争的加剧。当前,在利率市场化加速、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资本监管约束加强的大背景下,银行业生存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形势、客户需求和竞争格局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度依赖存贷利差收入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银行业发展转型已箭在弦上。而一直以来我国银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强的同质化倾向,过度倾向于做大,大客户、优质企业成为各机构竞相追逐的对象,而对小微企业、三农等弱势群体金融服务明显不足,各类

“钱荒”事件回顾透析

“钱荒”事件回顾透析 长期以来,中国金融机构对利率并不敏感。一方面是,利率长期受到管制,银行通 过息差即可获得巨额收益。中国银行业2012年高达1.2万亿的天量利润中,大部分来 源于此。另一方面,部分金融机构利用利率管制良机,使自己“低风险、高收益”。 经济规律不会让这一“高低”组合恒久持续。高收益必然对应着高风险。之前,由 于央行不断兜底,高风险被短期压成了低风险。进而,部分股份制银行、中小银行激进 冒进,让实质性的债务风险越垒越高。 问题是,中国宏观经济业已进入中速增长新阶段,业已无需维系高增长的货币放水。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盘活存量”,正是推动结构调整的有利推手。 沉淀于过剩产能中的资金,有望逐渐释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有效引导资金从 低效率的部门流向高效率的部门。经济有望加快出清,经济将因此下行,但经济有望变 得更具质量。 经济出清的同时,土地、财税、金融、国企等供给端的变革已刻不容缓。过去一段 的经济形势表明,需求端的发力,正在面临边际收益递减的难局。而供给端的管制,隐 然已形成横亘多年的路径依赖,拖累着整个宏观经济的转型。 决策层和金融机构的一场掰手腕竞赛,在5天之后,也就是6月25日,以决策层 的适度安抚,结束了第一回合。但是,历经这一回合,市场已经相信,金融市场的洗牌,才刚刚开始。 见“死”不救 6月19日,周三,银行间市场推迟半小时关闭,被称之为“九级地震”的金融震荡 由此开始。 银行间市场由同行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构成。 银行间市场有调节货币流通和货币供应量,调节银行之间的货币余缺以及金融机构货币 保值增值的作用。 银行最核心的问题是流动性问题,并通过流动性管理,保证支付。如果银行流动性 短缺,则需同业拆借,银行间市场成为首选。 自2008年以来,大多数银行持有的现金头寸极为充裕,即使贷款偿付的现金流入 极少,也能够很容易偿还短期债务。但是,随着存款增长放缓、存款准备金率持续上调,这种情况出现了变化。国有四大行继续拥有较大的现金缓冲规模,而中等规模银行日益 依赖向金融同业融入资金和贷款偿付来偿还其自身债务。

市场经济体系中的政府干预

市场经济体系中的政府干预 自从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揭示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作用之后,市场经济作为经济运行的重要方式为世界许多国家所认可、接受、实施和采用。事实证明,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交易公平,提高生产效率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运行,人们也发现,市场经济也不是万能的,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也存在市场经济无法发挥作用的现象,出现市场失灵的状况。如何弥补市场经济的这种缺陷,很重要的需要政府作为公共资源的管理者、调配者发挥作用,于是产生了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政府行为。 一、市场失灵 现代西方经济学严格证明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然而这是在十分苛刻的条件下才成立的。现实中的市场总是不完全的,并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这一理想状态,即会出现市场失灵。 (一)市场失灵的概念 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的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或低效率。 市场失灵可以区分为两个方面、三个层次、四种类型及多种表现。这两个方面是指内在性失灵(指市场缺陷或缺乏给市场带来的局限和不稳定性,这往往表现在微观领域)和外在性失灵(指市场对外部的宏观经济造成不稳定和社会带来冲突,这主要表现在宏观和社会领域)。三个层次是指微观的不经济性、宏观的不稳定性和经济与社会的不协调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方面:市场的局限性,市场的非普遍性,市场的不稳定性,与社会的不协调性。 (二)市场失灵的成因 关于市场失灵的成因,众多学者的意见大部分相同,但也存在差异。综合而言,市场失灵主要有以下几种成因: 1、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经济主体的活动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自身的成本或者受益上,却给其他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坏处。现实生活中,外部效应存在非常广泛,只要存在外部性,资源配置的效率就难以实现,市场机制就不能发挥作用。所以市场机制下,每一个体处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不会主动参与追求公共利益的行动,因此不利于增加正外部性、减少负外部性,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佳配置水平。为了维护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就需要政府采取税收、补贴及法律规制等各种手段,增加正外部性行为的受益和负外部性行为的成本,解决外在效应问题。 2、垄断。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是自由的、充分的竞争,但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竞争是不完全的,存在垄断问题。它表现为市场上出现只有为数很少的几家供应商、甚至是独家垄断的局面,垄断厂商通过操纵物价,牟取暴利,使市场均衡作用失灵。 3、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应失灵。公共物品时私人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抑或无法全部生产,必须由政府提供,或者由政府和企业、个人共同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公共物品不能

我国财经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b08002460.html, 我国财经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沈思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10期 【摘要】目前,我国财经报道在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正确判断国家经济走势、维护国家经济形象、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养方面存在着问题。财经报道应重视正面信息的传递并积极引导舆论、提高财经记者专业素养、牢牢掌握报道话语权、充分利用新兴媒体规范和提升自己的报道,从而使财经报道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钱荒”报道;财经报道;舆论引导 2013年6月,一场由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紧张所引发的风暴席卷整个中国资本市场。6月24日、25日,仅仅两天时间,这场风暴就从沪深两市卷走了以万亿计的市值。其实早在6月6日,微博等自媒体即传出银行流动性紧张的问题,但并未引起大的关注。而19日、20日两天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再一次全线飙升,利率大幅上升至13.44%,创历史新高。这种情况经各类媒体的渲染,紧张情绪迅速蔓延。以四大门户网站为代表的网络媒体纷纷设置专题报道,传统财经纸媒连夜赶制专版专刊,都市类报纸也纷纷加入这场“钱荒”报道。在微博和其他一些财经社区,除了一些媒体的官方账号之外,许多用户也纷纷以短评或长微博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钱荒”一词,就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在大小媒体上。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统计,从6月17日至27日不到两周的时间内,直接言及“钱荒”一词的新闻报道及网载文章,超过9万篇次;在新浪平台上,提到这个词的微博更是多达56万条。[1]而22日、23日 两天,中国工商银行因系统升级多地银行卡不能取现,亦被拿来与“钱荒”作联想,微博平台疯传“钱荒”一词。 境外媒体也在此时开始报道“钱荒”,德国《南德意志报》6月22日报道中国银行业出现“钱荒”,《法兰克福汇报》22日报道的标题是《中国金融市场笼罩紧张气氛》。英国广播公司网站则以《中国稍缓信贷紧缩,但钱荒仍受关注》为题,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发布了题为《向中国酝酿中的金融危机说hello》的专题,等等。[2]经过各类媒体对“钱荒”的炒作报道,资本市场紧张而悲观的情绪在股市上充分地表现出来,6月24日、25日中国股市大跌两日。 纵观此次“钱荒”风波,虽然有一些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发布专题报道来澄清此次的流动性紧张问题,但这样理性的声音并没有带来应有的正面效果。此前连篇累牍的悲观报道和微博平台上关于“钱荒”的炒作报道使得此次“钱荒”风波给我国的资本市场带来了沉重打击,并使外媒纷纷借题发挥,唱衰中国经济,大大损害了我国的对外形象和经济发展,由此引发了笔者对我国财经报道的一些思考。虽然此次“钱荒”风波只是我们经济生活中的一次事件,但从中还是可以发现我国的财经报道存在的一些问题。 财经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完整版)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案例运用

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案例运用——房地产 1干预原因: (1)从公共产品层次上:商品房本身不是公共产品,而是私人产品。 (2)住房权方面,隶属于生存权,属于人的基本权利,是公共产品;但保证居住权不一定意味着对房屋的所有权。(3)市场势力的垄断性层面上 A商品房本身的供给并不垄断;B土地资源的垄断性 在市场势力上,政府干预房地产应该仅仅从使用权的出让上进行干预,而不应该直接干预地产行业的 商品房供给。 外部性层面:住房市场的外部性——民生问题 宏观经济失调层面:房地产业的经济联动性 (4)分配公平问题上 市场分配强调效率,按照要素进行分配,但是要素禀赋本身就不是公平的,市场分配必然使得财富 多的人拥有更多的住房,而财富不足的人难以实现住房权利 2、干预目的 公共品层次——满足居住权 垄断性层次——保护土地资源、限制土地开发和使用,维持土地交易市场均衡发展,管制土地交易行为 外部性层次——解决居民住房权利的民生问题 宏观经济层面——利用房地产市场的联动作用,调节经济运行 3、干预范围: (1)保证住房权利而不是住房所有权,因此保障失去住房权利的社会群体 (2)干预土地交易市场、规范土地交易行为,限制土地交易规模 (3)干预住房财富的分配不公,调节社会财富分配水平 4、干预手段: (1)财政收入上的手段: 税收调节财富的分配不公、缓解公平问题(房产税、契税、印花税); 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管制—规费收入 (2)财政支出上的手段: 住房保障政策实施与落实—政策制定落实; 普及的住房公积金制度—社保强制干预; 银行利率调整(货币手段) 总结: 1、房地产市场失灵的方面并不在于商品房供给需求上,而在于土地使用权出让上、在于住房权利保障上、 在于财富分配的公平问题上。 2、政府干预房地产,不应该是干预商品房的供给需求,更不应该参与到商品房的提供上来,而应通过保障 性住房满足弱势群体的住房权;税收形式的公平分配财富,社会保障措施引导住房权实现。 3、政府应该整体通过税收、利率等政策引导房地产市场正常正确稳态发展,提升房地产市场对宏观经济运 行的联动性。 4、反观我国实际情况,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存在渔利行为,政府干预商品房供给、土地出让市场的功能弱 化与渔利行为明显、保障性住房政策落实过程中出现问题等。 5、该干预,但是干预应该在相应的范围内,有所为有所不为! 住房权应该如何保障?政府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措施保护? 对于有能力购房阶层、住房权利自己可以实现,政府可以引导; 对于能力有限的工薪阶层、通过住房公积金引导其实现住房权; 对于无能力,通过政策性房保证这部分人的居住权,如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

6月发生的中国式“钱荒”背景及大事记

6月发生的中国式“钱荒”背景及大事记 2013年6月发生的中国式“钱荒”背景是:投资驱动已经走到尽头,10%以上连续高增长不可持续;国内外呼吁中国放宽流动性,进行第二轮经济刺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消化四万亿和地方债后遗症,抑制房地产泡沫,经济转型都需要金融支持,新一任无法沿用“留给后人解决”的手段,需要新思维和新举措,银行理财产品迅猛发展导致存款搬家恐怕会受到制约,这从莫斯科G20会议上周小川和楼继伟的表态可以看出端倪。 在2013年19日至20日莫斯科举行的G20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上,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于就金融市场长期资金供需问题及长期投融资提出四项建议:重视长期资金供给,提高储蓄率;通过金融市场解决资金供需期限错配问题;提高多边开发机构借贷能力;妥善处理长期投资于环保的关系。不少欧美国家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有一些担忧,并且提出希望中国采取积极措施提高经济增速,以此带动其他国家的经济复苏。对此,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表示:“我们今年的经济增长如果按GDP算,没有去年高。但是我们新增的就业比去年还多。所以这次会上,其他的财长们都很担心,也很期望中国的经济是不是能增长得再快一点。我告诉他们,你们别想。我们觉得我们的就业很好就非常舒服了。你们自己的功课要自己去完成。” 中国式“钱荒”在2013年6月6日预演,6月20日达到高潮。起爆点是上海银行间债券市场拆放利率(Shibor)急剧攀升,即使延时交易都无法满足大量拆借资金需求。 按照惯例,上海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午9点开盘,下午16∶30收市。因资金紧张,临近收盘部分大行资金缺口未能平复时延时交易20分钟。这种情况在2012年1月17日和2月16日,2013年5月20日都曾出现过,但对股市没有发生影响。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拆放利率是我国短期资金需求的风向标。如果碰到类似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的状况,一些一级交易商会跟央行打电话沟通,向央行申请定向逆回购。一般早上先沟通,看央行的意向,下午打报告,四点前央行就会给钱,相当于定向逆回购。”即使延时交易都无法拆借到资金,通常也不会出现资金违约的情况。 根据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5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已高达104.21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存款准备金率处于高位。中国不缺资金,流动性充足但“钱荒”还是“发生”了。 中国6月钱荒与资金错配,游离于监管之外的影子银行有关,信息不透明不及时造成误读也不无关系,以致“钱荒”演变为“心慌”。目前影子银行的定义至今尚无定论,甚至有人认为中国不存在影子银行,所以影子银行的规模无法说清楚,有人估计约30万亿。不少人把银行理财产品列入影子银行。银行表内存款的季度流动与2011年后表外理财快速发展不无相关。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到期时点的设计上,常常排在3月、6月、9月和12月的最后一个或数个交易日内集中到期。理财产品发行后,银行资金从表内存款流出表外;大量的短期理财产品通过滚动方式运作,银行能通过对理财产品的发行和到期时点的摆布,使得理财资金在表内考核时点上又重新流回表内充当存款。 6月中国式“钱荒”大事记 2013年6月6日受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紧张影响,上午招标的今年第10期农发债未能招满,为今年以来首只流标的利率债。一家中型银行无法支付另一家银行60亿人民币贷款,导致上海同业拆借利率高涨,隔日拆借利率升至7.49%, 2013年6月7日千亿交割违约传闻袭来,光大、兴业双双紧急辟谣,银行间市场罕见的“黑天鹅”事件出现。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包括隔夜、7天期、14天期、1月和3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说,自1978年中国经济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让全世界瞩目。中国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2大经济体。中国现在持有2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并已成为第一大贸易国和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但中国的经济模式却存在很大的弊端。 曾有学者说,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也是最没有效率的经济体。现在,我就以下的三方面来谈我国的经济。 一、关于中国的经济总量 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在全球的地位不容忽视,但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投资海外并不多,我们的经济实力即经济总量就基本等于我国的GDP。有些人说,我国国民收入已经进入上中等国家行列。表面上,中国的平均工资也一直在增长,可是,为什么我们国家的人民大都还是很贫穷。那是因为大部份流向了少数人。而他们的财富大都是来自于行政审批、金融腐败、公共资金流失、土地收益流失、垄断行业收入。 再者,中国GDP的增长,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榨取性的过度消耗、以及廉价劳动力的财富榨取。中国经济在带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同时,却唯独牺牲了中国人民的福利,不仅是牺牲了这一代人的福利,更掏空了子孙后代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污染者之一。空气和水的污染物浓度损害了人身健康、也造成了农业收成的损失。有三分之二的中国人呼吸着不达标的空气。对于中国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窘境,环保总局页承认:中国45种主要矿产15年后剩下6种,5年以后70%以上的石油依赖进口。可谁知,10多年前,中国还是一个完全的石油出口国。 二、中国的外贸实力 从很多数字来看,中国外贸额度很大,位于世界“三甲”之列。但综合考虑外资对外贸的贡献等因素,中国外贸在世界上的位次也要后移。 出口产品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外贸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外贸数量虽位居世界前列,但出口产品结构却相对落后。中国主要依靠制造业的出口来支撑经济发展,出口产品主要是缺乏技术含量的低级加工产品,如玩具业、制鞋业与纺织业,凭藉的优势是廉价的中国劳动力。这都是牺牲国人利益换来的,如果中国经济不能实现转型和提高效益,生产越多,中国人就被剥削得越厉害。美国苹果公司和英国金融时报先后来中国的“富士康”调查显示,富士康打工者每天工作15小时以上,月工资不足50美元,还不到美国同类工人2小时的工资。是这点儿工资,还经常不能按时拿到。有人或许会说,我们中国最多就的就是人。可是,现如今我国正在快速的迈入老龄化社会。另一方面,据联合国的数据报告,我国的出生率已经连续几年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这样会直接导致劳动力的下降。且许多的学者认为,如果我国再不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我国就会“未富先老”。 可见,我国虽是一个贸易大国,但是一个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外国资金和技术的贸易大国,而不是一个贸易强国。中国的外贸质量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三、外汇储备 一定程度上外汇储备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财富。到200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而一个国家的外汇财富储量不仅包括官方的,还包括民

“钱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钱荒,指的是由于流通领域内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金融危机。随着货币政策不断加大紧缩力度,“钱荒”从银行体系内萌生、在资本市场被放大,而利率市场“冰火两重天”的现状则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钱荒,一面是资金“饥馑”,一面是游资“过剩”,中国式不对称“钱荒”,折射出的是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匹配。银行业“钱荒”的出现,对社会经济的诸多方面都带来巨大的影响,尤其是股市、房地产以及中小企业等,面临“钱荒”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一、“钱荒”所带来的经济影响 (一)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股市资金面持续偏紧有三方面的因素:第一,央行货币政策偏紧,从源头上遏制了宽松货币投放格局,将货币投放总量减少。第二,银行在吸取以前钱荒经验教训后,会更加注意本身资金保存量,出借给市场的资金将减少。第三,对于股市‘钱荒’对其影响是巨大的。对于股市来说‘钱荒’的到来对其影响是巨大的。因为股市是一种频繁拆借的金融行业,很多机构手中并没有过多的现金资源,不断的和银行形成战略合作关系是必然,尤其是很多机构并非只赚不亏,特别是大的机构要想控制住一只个股的流通盘远不是几个亿的资金,因此频繁的拆借便为银行提供了放贷的机会,而如今股市的低迷并没有让机构获利丰厚,股市的‘缺血’运行是必然,国家的货币政策‘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对于股市来说增量资金是不太现实的,实体经济并没有显现复苏迹象。随着新股重新开闸,市场将源源不断被抽血。源头上流入资金减少,而新股发行将再度抽血,股市资金面将持续偏紧。市场层面来讲,股市很难有大的变动。自从货币政策从紧格局确定以后,资金增量将减少,流入股市的资金也将减少,对行情推动产生影响;由于权重指标股多处于传统产业,而传统产业信贷投放又更加受限,基本面更加难以乐观。 (二)对房地产的影响 房地产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钱荒的出现,带来地产行业融资的紧张,这种背景下,房地产行业资金链有可能出现断裂,或者出现资金的流动性紧张,市场中的投资者不看好地产股,使得地产股暴跌。随着流动性紧张的内在压力以及政府对于风险较高的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领域投资的控制,银行、尤其是非银行体系投向房地产领域的资金将会有所减少,开发商不得不通过以价换量的方式来保证维持运转,加大房价下行压力。对银行业而言,必须更审慎地约束信贷投向,更有规划地解决期限错配风险。对房地产开发商而言,传统资金渠道将面临阻碍,其必须探求新的资金渠道,加快资金周转速度。不过尽管资金流动性紧张局面持续会加大房价下行压力,但是刚性需求平稳释放将促使房地产市场不会应声下跌。此外,在需求被压抑、资本账户管制情况下,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紧张局面不足以刺穿房地产泡沫。总的来说,“钱荒”对房地产行业是有影响的。它会短期内将增加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融资成本,特别是加剧了中小型房地产项目的风险和融资难度。而从中长期看,影响将会逐渐减弱。 (三)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钱荒”现象的出现使得中小企业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更加突出和严重。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后,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信贷资金更加困难,融资成本提高。银行对于贷款企业的挑选,也日趋严格和谨慎,别行业甚至遭到了银行的全面停贷。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型的传统制造企业,是目前银行放贷时审核最为谨慎的行业。为了防范信贷风险,银行在对这类企业进行审核时,对于抵押物、企业规模、经营者素质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多严苛的要求。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如果因为钱荒而纷纷倒闭,必将会影响经济和社会的稳定,经济刺激政策虽然使我国经济成功应对经济危机,但由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影响了中小企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的步伐,因此换一个角度看,“钱荒”现象也会迫使一些中小企业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

中国经济进入十年最低谷的深层次原因

中国经济进入十年最低谷的深层次原因 2016-01-18 来源/《新政机遇》自序中信出版社 作者/邵宇 本文是邵宇博士2014年对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很多地方在2015年都得到了印证,现在重读仍有很多借鉴意义。 当前各种数据显示,中国经济进入了伤停补时阶段,近期很多指标(包括消费、投资、货币供给)都出现了近十年以来的最低值(还不用说令人疑惑的平减指数问题),但这仅仅是表象,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在中国经济自身演进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三重断裂带——分别是增长断层、改革断层和全球化断层。 GDP锦标赛与改革锦标赛之间的断裂 第一重是GDP锦标赛与改革锦标赛之间的断裂。传统的GDP锦标赛的能量级明显下降。 这一方面是源于已经高企的地方政府负债和略显紧绷的货币政策,但更重要的原因,特别是短期面上的原因,主要是官员绩效考核机制一

定程度上的调整、目前全力展开的反腐行动以及对楼堂馆所等新建基建项目的抑制。 应当说这些都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措施,但其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压制作用也正在显现。据观察,目前基层官员之间正在形成一种消极怠工的状况,这与党性无关,而是人性。 现在官员不可以吃,不可以喝,也不方便戴表,那他们也就不积极推动项目进展了。传统的GDP锦标赛,明显是亲投资的,特别对于系统内的成员来说是所谓“激励高度相容”的。 因此,地方政府历来在通过增加投资以加速经济增长上驾轻就熟,但是目前情况已经开始发生趋势性变化。 这就会出现一个明显的推动力落差,或者说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刻,原来的增长模式已经明显减速,而民营经济活力暂未充分激活,结果就是经济增速不断下滑,如同一辆低速行进的自行车开始摇摇晃晃,保持平衡会更加困难。 更重要的是,中期来看,新一轮国家和政府治理改革的三大标志性工作将很快全面展开(即第五个现代化)。

政府干预经济的基本职能和直接职能

摘要: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为基本职能和直接职能。直接职能是指政府矫正或弥补“市场失灵”的职能。人的自由选择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政府是制度的最大供给者,因此,政府的基本职能是供给以保证人的自由选择为目标的制度。当前,中国更应该强调政府供给有效的法律制度、产权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职能。 关键词:自由选择;制度供给;政府;法治;产权 自国家产生以来,关于国家(即政府)该不该干预经济活动或多大程度上干预经济活动,人们一直争论不休。从国内来看,主流观点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是宏观调控,另有一部分人将其定位为矫正或弥补“市场失灵”,还有部分人主张将政府活动归属于第三产业。本文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分为基本职能和直接职能两方面,并突出基本职能在当前的重要性。 一、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基本职能 制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推进器。国家是制度的最大供给者。“人类社会历史已证明:人的自由选择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①。因而,政府的基本职能是供给以人的自由选择为目标的制度,即法律制度、产权制度和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一)人的自由选择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 1. 根据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生产力三要素中劳动者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劳动者的主观积极性、劳动技能、生产经验、科技水平等直接决定生产力水平。他还通过影响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在追求自由选择权利时,会发挥个人潜能,提高生产和创新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升。 2. 人的自由是活力的源泉。自由是标志人的活动状态的概念。自由是同受限制和受约束相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自由就在于更充分施展自己活动的才能而克服限制和打破束

钱荒是什么及其影响

钱荒是什么及其影响 历来被认为是不缺钱的中国银行,在今年6月却露出了破绽。 首先中枪的是两家中型银行的翘楚——兴业银行和光大银行。6日当天,两家银行间高达千亿交割违约传闻袭来,当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全线飙升。6月20日,市场上曝出央行向工商银行注资500亿元,及另一国有银行由于流动性紧张发生资金违约等诸多传闻,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大幅上升至13.44%,而银行间债券的隔夜回购利率也一度触及30%的历史高点,而通常这两种利率均在2%-3%左右。 一钱荒是什么 从表面上看,这次钱荒的发生完全是一场“意外”。四、五月份是企业纳税的高峰期,加上银行准备六月底的存贷比检查,以及6月初端午节假期,这些都加大了现金需求。在资金供给方面,外汇流入规模大幅放缓。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5月份结售汇顺差为人民币660亿元,低于今年前四个月3,770亿元的平均水平。但是,难道以前就没有遇到过这些“意外”吗?不,不能用这些市场的意外波动来解释这次波及到整个中国银行业的“六廿惨案”。 按照专家的观点,现在是不缺钱的。5月末,我国的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104.21亿元,位居世界第一;存款准备金约为1.5万亿,据说也远远超过了正常清算支付所需。但是现实却是6月20日当夜无人能眠,各银行之间疯狂抬高隔夜拆借利率,最终酿成了这场“六廿惨案”。现实给了专家一个响亮的耳光,可见市场的判断并不是以资金是否充裕为标志。事实上,尽管银行手中握有大把的存款,但是这些资金从来都没有沉睡在仓库中,而是以信贷、理财产品等各种金融产品的形式存在于整个社会生产体系中,其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获得利润。从2006年到2012年,信贷总量从22.52万亿增长到62.88万亿,增长了1.79倍,是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21倍。2012年,仅个人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就达到了24.7万亿元,是2006年0.4万亿元的61.8倍,这部分资金又通过信托、债券等渠道进入投资领域。不管是信贷还是理财产品,终究是要获得利息的,如果没有利息,放出去的贷款就彻底成为了银行的坏账,而理财产品则将无法销售出去而实现聚集资金。但是利息又从哪里来呢? 答案很明显,所有这些利息只能来源于非金融行业的生产利润,来自于社会化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随着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理财产品的急速扩张,资金的利润压力也在不断积累。从2006年到2012年,信贷总量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6%,尤其是2009年和2010年更分别达到31.7%和19.9%。这些信贷资本最终都被投放到了生产行业中以获取利润,2007-2011年,中国国内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保持在12%以上,其中2009年甚至高达30%。然而从2010年开始,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不断下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从2010年第一季度的最高峰12.1%一路下跌到2013年第二季度的7.6%。与此相伴的是利润增长速度的放缓,沪深股市所有上市公司的利润的增加速度在2010年达到金融危机后的最高点,为51.7%,随后则不断下滑,到2012年则只有3.2%,而非金融保险行业的2012年利润则是负增长6.3%。在投资增长速度超过利润增长速度后,资本的利润率必然下降。统计了2007-2012年沪深股市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资本税前利润率,2010年达到金融危机以后的最高点14.6%,随后就一

中国大陆银行业闹钱荒2013年6月20日疯狂的一天,当日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最高涨幅达到史无前例的30%至13.444

中国大陆银行业闹钱荒2013年6月20日疯狂的一天,当日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最高涨幅达到史无前例的30%至 13.4440% 银行闹钱荒央行不“放水” 总理一句话浇灭市场期盼 08:52:53 当前货币政策基调从紧,央行亦坚持不放松的态度,各方对短期副作用的容忍度正在提高 “没见过隔夜上30%的交易员,人生是不圆满的。”昨日,众多银行间市场交易员如是感慨。 2013年6月20日,这个疯狂的一天,足以载入中国银行(601988)间市场史册。当日,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最高达到史无前例的30%,7天回购利率最高达到28%。在近年来很长时间里,这两项利率往往不到3%。 时值盛夏,在全国各地笼罩在高温之际,银行间市场同样“高烧”不退。从5月中旬以来,中国银行间市场资金利率逐步走高;进入6月份,资金面呈现高度紧张状态,连日来资金利率不断创下新高。甚至有传言称,有大型银行(中国银行)出现资金违约,不过消息已被辟谣。 在分析人士看来,商业银行年中考核、外汇占款流入放

缓、债市整顿规范,都与资金面紧绷不无关联;而2013年 6月20日之所以如此疯狂,缘于接连落空的货币宽松预期。 本周三(2013年6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此语一锤定音,彻底浇灭了市场对央行“放水”的盼望。而央 行也以坚持发行央票的实际行动,进一步表明了不放松的态度。 在众多经济学家看来,新一届中央政府的政策思路是以改革为重点,通过改革调结构,这意味着对出台短期刺激政策的意愿减弱。尽管同样重视经济增长,但随着政府对经济下滑容忍度的提升,它对收紧流动性产生短期副作用的承受力也在不断增强。 “钱荒”持续 昨日开盘,银行间债券市场隔夜回购利率报10%,7天利率报12%,1个月利率报9%,均为历史高位;盘中行情 惨烈,隔夜回购一度成交在30%,7天回购利率最高达到28%,1个月利率跳涨至18%,均刷新了银行间的历史纪录;截至收盘,隔夜、7天回购利率上行幅度逾300个基点,分别至11.65%和11.449%。

政府干预经济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政府干预经济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一、个人观点觉得利大于弊 二、根据。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干预主要是基于凯恩斯的基本经济思想,在自由放任不加干预的情况下,经济的均衡会处在就业量足够低的状态,而它的生活水平会处在足够困难的状态。资本边际效率的下降要快于利息率的下降,利息率不可能降到零以下,这使资本财富增长的愿望难以实现,社会经济将进入萧条状态。 三、市场调节的弊端 自发性: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实际上就是根据价格的涨落决定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因此,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即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对资源合理配置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使一些个人或企业由于对全身的利益的过分追求而产生不正当的行为,比如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欺行霸市,扰乱市场秩序;一切向钱看,不讲职业道德等。而且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还不容易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两极分化,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将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鹿奶粉事件充分表现出市场经济的自发性,为了利润不顾消费者利益,用三聚氰胺蒙混检测。造成大量婴幼儿长出肾结石的恶劣事故。

盲目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是分散在各自的领域从事经营,单个提生产者和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此,他进行经营决策时,也就是仅仅观察市场上什么价格高、有厚利可图,并据此决定生产、经营什么,这显然有一定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往往会使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必然会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这方面的例子我们可举出很多,如: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竞相上马生产电、冰箱的所谓“采电热”、“冰箱热”;90年代中期又出现“空调热”、“VCD热”。因厂家瞄准的是市场价格,什么好卖就生产什么,于是各地“蜂拥而上”,其结果是重复上马、重复引进,而又形不成生产规模。 日本90年代的经济泡沫充分证明了市场经济的盲目性:7、8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连报纸上也公开说出“日本房地产永不下滑”的口号。众人盲目追求利润,将房价炒得奇高,造成经济表面上的繁华。当房价升到几十倍的时候,美国突然抽离资金,令房地产突然崩溃,连带着所有产业同时化为泡沫。 滞后性

中国古代货币流通中的短陌与钱荒现象

中国古代货币流通中的短陌与钱荒现象 张帅2011250018 金融学二学位短陌是指在不增加铸币数量的前提下,在支付计算钱的数量时,把不足一百文当做一百文的习惯,百文为“陌”,十足的百文钱称为“足陌”,不足百文钱的称为“短陌”。同时,还有“省陌”一说,。省陌是宋朝时制定的短陌制度的称谓,但是此用语最早可追溯到唐朝。 关于短陌一次的由来,最早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著名炼丹家葛洪在《抱朴子﹒微旨》中说:“取人长钱,还认短陌。”虽其意与后世端短陌现象颇有出入,却说明短陌一次在比东晋更早的时间就有了。当然,《抱朴子》中所载的故事仅为个人借贷,但在南北朝时,短陌现象已经普及,或成为一种货币制度。 《隋书﹒食货志》中记载,梁武帝萧衍通知时期,诏令规定,“自破岭以东,以八十为陌,称东钱;江郢以上,以七十为陌,称西钱;京师则以九十为陌,称长钱”。此时的短陌现象带有极强的地域性,还未成为普遍的货币制度,但却拉开了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短陌制度的序幕。 唐玄宗初年实行“垫陌税”,规定官方每逢支出现款每贯抽收二十文为税,实付每贯九百八十文。唐朝中期,短陌便彻底成了钱荒的产物。所谓钱荒,指市场上流通的铜钱过于稀少,不能满足人们正常生产商品交换和生活所需。那么唐朝中期的钱荒是如何产生的?首先,钱荒的产生在安史之乱后。安史之乱时期,战事主要发生在北方,南方经济受战争影响非常小,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稳定发展。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需求量剧增;其次,建中元年杨炎实行两税法,规定以钱纳税,又增加了货币量,加大了钱荒问题;再次,钱币供给不足使通货日益紧缩,致使钱贵物轻,于是富商大贾和官僚开始蓄积铜钱,同时币值升高也导致铜价和铜器价格的上涨,于是民间多有毁钱铸器现象。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江淮一带人们销铜钱一千文得铜六斤,然后用于制造铜器,每斤可售六百多文,人皆逐利,遂铸器之风大涨;最后加上钱币流通中的自然损耗,铸币量锐减,且中晚唐战乱不断,严重破坏铜矿的生产活动,兼当时佛教盛行,寺院用铜数量不菲,钱荒的产生也就理所当然了。 钱荒的产生使民间交易时产生“短陌”现象,政府最初对短陌现象一再禁止,后来干脆解除禁令。长庆元年,即公元821年,穆宗敕,“泉货之义,所贵流通。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失灵:表现、原因与对策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失灵:表现、原因与对策 市场失灵是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政府的干预和宏观调控进行解决,这就是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原因。但是,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调节过程中也会出现“失灵”现象。政府失灵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分析政府失灵问题是为了了解现象、发现原因、并提出一些防范的措施及建议。 标签:政府失灵;政府干预;市场经济 政府在全面弥补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失灵的问题,但是政府也并不是全能的,产生了政府失灵的问题。政府失灵是当前调节市场经济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公平稳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要研究政府干预失灵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和改善政府失灵问题。让政府和市场这两个手,更好的结合起来。 1 政府失灵的含义及表现 政府对市场失灵进行干预,但在干预中具有局限性,产生了政府失灵。政府调节市场失灵所产生的效率损失,超过了市场失灵本身产生的效率损失,即为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的表现,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未达到预期;政府干预即使到达了预期目标,但成本值过高、完成效率过低;政府干预引起负效应。 2 政府失灵问题的产生原因 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经济中,产生政府失灵有许多原因,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2.1 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不当 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是政府对市场经济干预的基本方法,通过用政策法规还有行政手段,对市场缺陷和调控失灵进行有效的弥补和纠正。对于市场经济条件,有两种决策类型:非市场决策和市场决策。非市场决策就是公共决策。政府若没有制定好合理的或者可执行的公共政策,则会导致公共政策失灵。这即不能补充市场机制,还会对市场失灵起到加剧的作用,造成资源浪费的增加。 2.1.1 现有的公共决策体制及方式的缺陷 以多数原则为基础的民主制,通常被大多数现代国家采用。但是,通过投票选出的代表,则拥有“经济人”特性,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非选民或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并且选民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现有的投票规则即表决方式,也不是完全民主的,只是少数人服从大多数人的强制决策。

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引起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是什么? 1.信息不对称 主要表现: 1.金融中介,其中包括投资银行、各种基金公司和股票市场等。 一方面以银行借贷为例,美国的银行犯了很多的错误,创立出了太多的所谓的金融衍生工具。通过一些评级机构,把次级债券评为A级(信用度高)。还有一些金融机构他们创立出了新的模型,似乎通过这些模型和所谓的衍生工具,就可以把其中所涉及到的贷款危机和风险降低。而投资者误相信这些虚假信息,以为这些债券都是优质品,并且因为它们投资回报率非常高所以就放弃了那些优质的但是利率不那么高的债券。(在交易前发生,是逆向选择) 另一方面,以各种基金公司和股票市场为例,它们在吸引投资时,纷纷向投资者作出各种承诺或提出各种优惠条款,当拿到资金后,只顾追求自身利益,不顾风险,盲目投资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不顾投资者利益。(在交易后发生,是道德风险) 2、评级公司 评级公司错误地把次级的债券评为优质债券,传递错误信息给投资者,给投资者以错觉,造成投资者逆向选择。 3、金融当局给消费者错觉 次贷危机初期,美联储降息、布什总统为了掩饰之前市场上的过错,维持经济增长,不引起恐慌,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造成短时流动性增强,造成金融市场依旧繁荣的假象。投资者根据政府提供的虚假信息而做出错误抉择。而这种交易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是一种逆向选择。 4、次贷者逆向选择 各大投资银行,贷款公司以低利率利诱贷款者来达到融资的目的,获取再投资的利益。而次贷者自身没有固定收入凭证和信用凭证,往往更加容易选择贷款。有如《保险学》里讲到的身体不好的老年人容易去投保一样。 5、银行自身问题 在银行内部,上下级之间,即使是同级之间也存在普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为了追求自身业绩,放松了对贷款者的排查审核,是造成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他们在求职时却往往表现得异常诚恳,极富责任感。这是一种道德风险。 金融产品的缔造者.失业的惩罚? 华尔街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推出各种高风险的金融产品,不断扩张市场,造成泡沫越来越大,看起来这些金融产品的缔造者已经受到了失业的惩罚,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首先当他们尚在游戏当中的时候,收入已经是常人的几百倍了,盛世中他们早已稳稳地将收益套现至自己的腰包。 其次全球都缺乏金融人才,他们刚刚失业没两天,中国、新加坡就已经开始招纳华尔街无处可去的人才,他们不愁找不到新东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