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最新通感手法

最新通感手法

通感修辞手法的几种常见类型

通感修辞手法的几种常见类型 对于中学生而言,在高中语文必修3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中,会首次遇到通感的修辞手法。“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光和影乃是视觉,名曲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通感艺术,将现实的感觉与想象的感觉进行连接,创造新的艺术形象,让读者从中感知到无穷魅力。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这种修辞手法,下面我将平时的总结进行叙述,希望通过详细的举例,让学生直观、全面的学习通感,从而更深的感悟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情达意。通感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一、由听觉移到视觉 所谓眼见为实,视觉是最直观也是传达性最强的感受。我们见到的东西往往更为真切,用视觉描绘将会达到深刻的体验。 1.女子们朗朗的笑声,像水上的波纹,在工地的上空荡漾开去。(钢焰《绿叶赞》) 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江河《星星变奏曲》)

例1由听觉感觉到的“笑声”,移到视觉感觉到的“波纹”,通过层层波纹的延伸感,描绘出工地上一片欢乐之景。例2用“闪闪烁烁”“朦朦胧胧”用隐隐约约的视觉体验来形容声音时断时续、虚无缥缈的真切感受。 二、由听觉移到味觉 3.这是妈妈的歌声,妈妈的歌声多么甜蜜呀! 4.王小玉初唱时那种并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使人感到甜润、舒畅,听起来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明湖居听书》) 例3用甜蜜描写妈妈的的“歌声”,展现出温馨美好的亲情。 例4虽然不能身临其境,但声音的优美给人带来用嘴品尝人间美味的感觉,其中的愉悦与欢畅无疑让作者感同身受。 三、由视觉移到味觉 5.黎明的鸡血红又热辣辣的在东方散发出奔放的晨光了。(迟子建《原始风景》) 6.画框里少年的笑容,质朴温馨,蜜糖般甜美。 7.一个调皮的笑,可真耐人咀嚼,许多天过去了,我还未解清味道,让它像颗冰糖慢慢溶化在心上,可同豁丝丝的泉水,悄悄在岩层下流淌。(穆仁嘴《调皮的笑》)例5把黎明时看到的天空的颜色,移到品尝到的味道上,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一位叫丽水千里的朋友贴出的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1、艺术的本质特征等一般规律性问题 2、艺术的发生与发展 3、艺术与其它相关领域文化形态的相互关系及它的地位与作用。 4、围绕艺术活动四要素讨论艺术的核心问题 创作者(艺术家)、鉴赏者、作品、世界 5、艺术门类 用材质和技法来划分比较科学的划分方法 艺术本质论 科学和美学划分在19世纪末。艺术和美学既有交叉有不一样。1750年,美学。 美学研究艺术美+自然美 1、艺术产生的理论 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消费(生产-消费) 艺术传播在教材中最为薄弱的部分。艺术传播是艺术产业化最重要的环节,(艺术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系,广告学,传播学)(广告及市场)(展览馆,出版社)===>现代传媒对艺术传播的影响?

生产分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种,艺术被看作一种精神生产形态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特点。艺术是主观与客观,心与物的结合与统一。马克思:“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揭示了物质、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为什么说精神生产具有不平衡关系? 精神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精神受物质制约,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从人的需要(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多层次说”)和生产的目的来说第一,精神生产满足精神审美认知需求。第二,物质生产——使用、交换、价值属性、商品属性;精神生产——审美属性。第三,从生产过程和结果来看独立于物质生产的特征,艺术精神,构思,技巧投入和一般工艺品不一样。 揭示艺术系统的奥秘 创造性被扭曲,淹没与根本原理违背片面追求票房收视率 艺术把握世界方式 形象性特征:不单是具象,可视可听都包括。借助艺术通感。音到形,诗到画。和科学性概念理性把握世界不同 特征的美——运用形象进行创造性的想象的重要。“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悟,又表现思想” 艺术形象性: 1、主观客观的统一,有意味的形式 主观因素消失在客观的因素中——建筑 客观因素消失在主观因素中——音乐

通感修辞

浅谈通感的修辞手法 所谓“通感”,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就是指感觉器官的互换。 即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它往往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 移,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请看: 1.“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此处将嗅觉移植为听觉,“屡屡清香”与“渺茫的 歌声”,虽然前者是从嗅觉的角度描述的,后者是从听觉的角度摩声的。但是,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 沁人心脾等。因此,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借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隐隐约约,清幽淡雅来表现荷香的若有若无,清幽淡雅,不仅揭示了事物的本 质特征,而且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又如: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 清《荷塘月色》)这是视觉移植为听觉,月的光华和阴影,朦胧婆娑,相互映衬,以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旋律来形容它们的和谐声响,来 表现月光树影组合的协调,给人一种悠扬、优美,很近肉内的感觉,同时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将读者带到一种美好的幻景。 有人认为“通感”就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实不然。“通感”与“比喻”两种辞格的不同点在于:通感,即感觉的转移;比喻,就是打比 方。即用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比深奥的道理。其修辞效果:或通俗易懂或生动形象。如 朱自清写静态荷花,连用了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出月下荷塘荷花的静态 美。“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写出月光洒向满池荷花荷叶上的露珠,发出晶莹剔透的闪光;“刚出浴的美人”,给人以想象,如果把 开放的荷花姑娘的脸庞,那么,翩翩翻动的荷叶就是姑娘们身着的裙裾,给人以荷花妖艳却不染纤尘的美质。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

通感修辞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通感同样也可以用声音和色彩等等手段去表达人类的感情,它成为了写作实践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 1、他说的话听起来象蜜糖一样甜! 2、月夜,清冷的月光铺满一地,淡淡的光辉似乎带有一种清冷的香味,而且可以感觉到那质地还是相当的光滑。 3、荷塘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紫藤萝瀑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5、紫藤萝的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6、我听见了她那闪闪烁烁的笑声 7、远处隐约飘来阵阵香味,似有似无,如有悠扬的乐声,时断时续。

8、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闪闪亮亮的,特别闹。 9、她大大的眼睛忽闪忽闪的,我对她说:“你的眼睛真闹啊,别眨了。” 10、夜晚的彩灯亮,这边红、那边绿,这边明、那边暗,整个城市奏响了一曲欢腾的乐曲。 11、那些芦苇高高低低地晃动着,如同鼓点有节奏的击打。 12、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犹如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 13、我的忧郁也明亮起来、辉煌起来,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绿叶,和不再枯黄凋谢的真善美的花朵。 顶针 顶针修辞是修辞手法的一种,又名顶真,即某段文字由若干短句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词)与下一句开头的一个字(词)相同,这种修辞方法叫做顶针。 例:我们要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顶针」又叫「顶真」。 作用: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使相邻分句蝉联。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对联手法,也很能体现汉字的特色。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佚名题北京潭柘寺弥勒殿联)痴则贪,贪则嗔,嗔则伤人种苦因,故知痴是苦戒而定,定而慧,慧而悟道成师匠,当以戒为师 借代, 借代,语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简单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浅谈通感的修辞手法

浅谈通感的修辞手法 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就是指感觉器官的互换。即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它往往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请看: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此处将嗅觉移植为听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虽然前者是从嗅觉的角度描述的,后者是从听觉的角度摹声的。但是,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因此,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借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隐隐约约,清幽淡雅来表现荷香的若有若无,清幽淡雅,不仅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又如: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是视觉移植为听觉,月的光华和阴影,朦胧婆娑,相互映衬,以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旋律来形容它们的和谐声响,来表现月光树影组合的协调,给人一种悠扬、优美,很近肉内的感觉,同时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将读者带到一种美好的幻景。 有人认为“通感”就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实不然。“通感”与“比喻”两种辞格的不同点在于:通感,即感觉的转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比深奥的道理。其修辞效果:或通俗易懂或生动形象。如朱自清写静态荷花,连用了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出月下荷塘荷花的静态美。“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写出月光洒向满池荷花荷叶上的露珠,发出晶莹剔透的闪光;“刚出浴的美人”,给人以想象,如果把开放的荷花姑娘的脸庞,那么,翩翩翻动的荷叶就是姑娘们身着的裙裾,给人以荷花妖艳却不染纤尘的美质。 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这一连串的比喻无不是从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描摹出荷塘与月色交融在一起,其幽雅、朦胧、幽静的物态之美栩栩如生地展出来。因此,比喻的特点主要在于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而通感主要在感觉器官的转移上。 不过,通感的修辞手法常常是以“兼格”的修辞样式出现的。即一种修辞格之中包含了另一类修辞格,形成了主格和次格(或“副格”)两种修辞格兼用的现象。例如: (1)“通感+比喻”格。例如,“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句中兼用通感和比喻两种修辞格,主格为“通感”,副格是“比喻”。 (2)“通感+拟人”格。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兼用通感和拟人两种修辞格,用拟人的手法勾连起两种相通的感觉。 总之,通感艺术审美观照的艺术对象,从现实的感觉与想象中的另一种感觉的相互沟通,再造形象之美,并让读者从中获得艺术的无穷魅力。值得注意的是运用通感要注意两种感觉之间的联系,既使得感觉器官得到“沟通”,又得给读者受到艺术“感悟”,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来。 [牛刀小试] 一、分析下列句子中的通感手法,说说它们的作用。 1、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静止了一般。(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 暮色可视不可感,“凉爽”是感觉效果移用于视觉。 2、被角的湿冷使我惊醒,歌声还在心的深处长颤。(沈从文《遥夜》) 歌声“长颤”是感觉效果移用于听觉。 3. 突然有钟声缓缓飘上来,很重,很古老,很悠久,很轻柔。(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通感现象研究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通感现象研究》 ——课题设计论证 一、本课题研究的社会背景: 在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之下,数字化的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而设计也正在往生态化、情感化和艺术化的趋势发展。对于视觉传达设计而言,设计的手段、方法和过程也正在发生变化,“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艺术表现方式得以更生动和更具参与性的新时代,我们将有机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传播和体验丰富的感官信号。”[1] 设计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设计是为人的设计,对于人性化设计而言,好的设计不仅仅关注于功能、造型等物质方面,而是进入了更加深入化的一个感觉层面,“在当代,设计已开始向着非物质的视、听等感觉层面上发展”[2],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对人的感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研究设计怎样能够适应人的感性特征。对这一设计领域的开拓,将会对设计程度的深化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动机和目的: 我们生存和成长在感觉世界中,“我们经常为周围环境中的刺激所冲击。我们的感觉世界是以永远变化着的一系列光、色、形、声、味、气息和触为其特征的。”[1]人的感觉主要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而人类获得外界的信息主要靠的是视觉,那么,为什么人会对视觉接触到的物象有其他感官的连带反应?又为什么会由于触景生情而产生一系列的联想?这就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通感”。 通感指的是人的各种感觉经验之间的彼此联系、相互转化的心理现象。“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2]可见,通感现象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现象。 通感又有着特殊的审美效应,在艺术创作中它可以把听不见、摸不着的经验感受凸显出来,引起欣赏者的共鸣。在以视觉传达为主的设计中,如果能恰当的运用通感,就可以弥补视觉表现的不足,包装可以有味道,招贴可以充满音乐,广告可以充满香味。由此,可以探索出富有创造力和较强沟通力的视觉形态。 三、研究现状评述: “通感”-Synaesthesia,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本是心理学术语,后来在文学领域中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被大量使用。直到钱钟书把Synaesthesia译为“通感”,并在1962年的文艺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通感》的文章,标志我国已开始形成关于通感的系统性的理论。尽管如此,后人仍不断开拓出有关于通感的研究新课题,尤其是近几年的“艺术通感”的提法,关注于通感的审美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2005年陈育德教授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关于艺术通感的专论,对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通感现象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在此期间,已经有人开始发现并关注设计领域中的通感现象,尤其是广告设计领域,在一些中外文期刊上,也有此类文章发表,但由于这些资料多为阐释性的个别论述,尚没有系统性的对设计领域的通感进行研究和总结。 [1]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P262. [2]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P211. [1](美)托马斯L.贝纳特.感觉世界[M].旦明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P1. [2]钱钟书.七缀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P65.

浅谈广告语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浅谈广告语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是恰当地选用和安排各种语言材料及表达手段,以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化手法。它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会经常出现。 当今社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人们对产品广告的制作煞费苦心,力求使广告的形式多种多样、语言丰富多彩。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当前的许多广告语中巧妙地运用了修辞手法。这样做,既增强了广告的语言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又引起了受众消费者的注意,激起他们的购买欲。 下面就对广告语中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作一下分析论述。 一、比喻 比喻是人们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可以把抽象陌生的事物表现得形象亲切,化平淡无奇为生动有趣,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加深受众的印象,实现广告的目的。 例:像母亲的手一样柔软。(台湾某儿童鞋广告) 这则运用了明喻的儿童鞋广告贴切生动,情感真挚,准确地表述了这一品牌儿童鞋的特点,即柔软。喻体“母亲的手”使人产生温馨的联想,因为母亲对孩子的关爱是最细心、最体贴的。这种形象的比喻所唤起的深厚的亲情,会使受众对此产品留下美好的印象。 二、排比 排比是广告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是一种连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式,以加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在语气上形成了逼人的气势,使受众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被吸引。 例:天天呼吸,空气不可污染!日日饮用,水源不可污染!餐餐进食,蔬菜不可污染!(某环保公益广告) 这则广告中,相同的句式、相同的语意铺排在一起,以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给受众以警醒、以震撼,让受众强烈地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对偶 对偶是一种可以增强广告语的艺术性和趣味性的修辞手法。它通过把两组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的语句对称地排列在一起,来表达相同、相关或相反的含义。在广告语中恰当地运用对偶,可以创作出对仗工整、整齐匀称、音韵和谐的佳作,更具艺术性和可读性,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便于传诵。

修辞手法及赏析

修辞手法及赏析(一) 常用的修辞方法: (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 答题模式: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喻成…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表现了)…③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和喻词都出现。 例:海洋上卷起千万堆雪浪,简直就像那刚刚裂开的大片棉花田。(喻词“像”,本体是“雪浪”,喻体是“棉花田”) ②暗喻从表面看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它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喻词由“好像,仿佛”变成了“是、成为”。 例:十个被鲜血泡起的手指头肿的变成了大熊掌。(喻词“变成”,本体是“手指头”,喻体是“大熊掌”。) ③借喻的本体不出现,也不用喻词,而是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位置。 例: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树木”和“森林”比喻局部和整体,捡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暗喻因小失大。) (2)借代: 主要有特征代整体,部分代整体,专门代泛称,结果代原因,具体代抽象,作者代作品。答题模式:①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借代成…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表现了)…③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⑥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3)拟人: 答题模式:①运用了拟人(拟物)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拟物,把人当做…来写)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表现了)…③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比拟的一种,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拟物:把人当做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例如:他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4)夸张: 是为了更突出,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而有意言过其实的修辞格。 答题模式: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是过度夸张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表现了)…③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①、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12种初中常用修辞手法

初中常用修辞手法12种 1.比喻: 是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 远处传来少女银铃般的声音。 生动形象的表现的少女的声音 2.拟人: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事物摹拟成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风儿清唱著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将风写活了,使风与文章变得栩栩如生 3.夸张: 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一般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子构成. 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更加形象的表现了心灵给作者的感觉 5.设问: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特点:自问自答. 6.反问: 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 那些绝崖石缝中斜逸而出的美松树是靠人类养活栽种的吗? 更加强调掉了文章的中心意义 . 7.引用: 引用一些名人名句,主要为了突出主题,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同时也能展示作者的读书功底与阅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早些,中国历史上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叫做“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是文章更有说服力。 8.对偶: 主要针对句子的结构而言,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必须字数相同,意思相对或相反,两句才能构成对偶。 生则天下歌,死则天下哭。 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铿锵,便於记诵 9.顶针:是指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文章读起来更铿锵有力,易记 10.借代: 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天上的银盘皎洁明亮。 使文章更有想象空间 11.对比 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根扎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相比之下,人愚蠢而又浅薄,人一生都在说话,声嘶力竭,奔走呼号。 凸现出人类是具有智慧的生灵,却不如树。 12.通感: 将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的描写方法: 海面上飘来一阵甜丝丝的声音.

抽象艺术的通感表达_康定斯基艺术理论的现象学阐释

抽象艺术的通感表达 ——康定斯基艺术理论的现象学阐释 廖雨声 【摘要】康定斯基对抽象绘画中的通感问题进行了探索。在他看来,通感是心灵作用下的感觉相通。艺术根源于人的心灵,因此,探索艺术中的通感问题自然成了康定斯基艺术理论的应有之义。康定斯基在他的艺术理论中建构一套抽象艺术的通感语言体系。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但是色彩、声音、线条、触觉等这些因素由于通感的存在而实现相互沟通,因此艺术之间的交融是可能的。康定斯基在通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未来艺术”观念。在现象学看来,灵与肉并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地统一在身体——主体中,它先于主客的分裂。知觉是身体的本源性体验,感官从根本上来说是统一的,由于身体原初的统一性,通感就成了身体——主体的原初性体验。艺术所关注的就是这种原初性的通感体验,把这种原初状态仅仅理解为心灵的体验是不够的,因为体验根源于身体——主体与世界的相互交流。 【关键词】抽象艺术;通感;综合艺术;康定斯基;艺术理论;现象学 所谓通感(Synaesthesia),指的是感觉之间的联接,即一种感觉能够触发另一种感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并不各自独立,而是相互沟通。在绘画中,画家借助于特定的艺术形式,能够给欣赏者带来视觉之外的感觉体验。通感问题是理解康定斯基艺术理论的一个关键问题。在《艺术中的精神》等艺术理论著作中,康定斯基对抽象绘画中的通感问题进行了探索。在此理论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整体艺术”的观念。 一、心灵与通感 在康定斯基看来,通感的产生乃是由于心灵的敏锐。“高度敏感的人与其心灵是如此接近,其心灵自身是如此敏锐,以致任何味觉印象都能立刻传递到心灵,再由心灵传递给其他感官,比如眼睛。……敏感的人就像一把制作精良且究竟演奏的小提琴,其琴弓的每一次触碰,都能引起心灵的死死触动。”[1](P70)在高度敏感的人那里,也就是现代认知学科通感研 究中所谓的“通感者”,感觉与心灵 紧密相连,任何感觉都直接传递给心 灵,在心灵的作用下,产生其他的感 觉。可见强调心灵的作用是康定斯基 通感理论的基础。在心灵的作用下, “视觉不只是与味觉相谐,也与其他 感觉相谐。比如,从触觉方面来说, 我们形容颜色,常说‘粗糙’、‘尖锐’、 ‘平滑’、‘柔顺’,以至于人们看到 颜色,比如暗青、硌绿和深茜红,往 往有想去用手触摸的倾向。从触觉出 发,我们甚至把色彩区分为冷色和暖 色。同样地,某些颜色,如深茜红。 我们觉得柔软,而另一些颜色,如硌 绿、氧化青绿等,却显得坚硬,甚至 当它们从软管里挤出来,我们也觉得 ‘干巴巴’的。” [1](P71)康定斯基在 此注意到了日常用语中普遍的通感现 象,并且把这种现象与人的体验联系 在一起,虽然未深入,但其认识是比 较深刻的。 心灵是康定斯基关注的核心。 在他看来,当前的时代已经被物质 主义统治,“物质主义噩梦把人类生 活卷入邪恶无聊的玩乐旋涡”[1](P38), 心灵被物质的迷雾所遮蔽。要想“重 新摇响心灵之铃”,必须借助于艺术 这一手段,因为艺术关注于人的内 心驱力(inner necessity)和内在情 感。绘画中的任何一个色彩、一个 点、一条线、一个面,都在激荡着人 的心灵。“色彩直接作用于心灵。如 果说色彩是琴键的话,那么眼睛便是 音槌,心灵则是绷满丝弦的钢琴,而 艺术家便是那弹琴的巧手,经过一番 刻意敲弹,引来心灵的激荡。”[1](P72) 艺术家通过对色彩的精心安排,使得 在欣赏者那里也取得共振。但是康定 斯基对传统的具象绘画非常不满意, 认为它已经被物质主义所侵蚀,被迫 在物质中寻找材料,把反映客体作为 自己的任务。因此,抽象艺术必须取 代具象艺术,把人的精神、心灵、内

浅谈歇后语的修辞方法

浅谈歇后语的修辞方法 【摘要】:歇后语是我国民族语言中特有的一种形式。它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用人或事物构成一个形象的设喻,好像谜面;后一部分对前一部分的设喻加以说明、解释,指出本义所在,好像谜底,形成前譬后解的有机整体。歇后语是一种采用巧妙的设喻手法表达抽象思想艺术的语言,具有通俗形象、生动活泼的特点,富有幽默感和想象力。歇后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现成话”,是采用积极的修辞手法构成的艺术语言。通常歇后语的修辞手法分为比喻、双关、谐音、拟人、夸张、析字、对比等七类。然而实际上大多数歇后语往往是几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从这一角度看是甲种修辞手法,从另一角度看是乙种修辞手法。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研究生动形象,风趣活泼,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歇后语。 【关键词】:歇后语修辞意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把歇后语解释为:指说话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通用的有两种。①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金瓶梅》里来旺儿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这证明在这个方言里,丈杖同音。②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儿”,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一半省去不说。如“马尾栓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① 今天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后者。被叫做“俏皮话儿”的歇后语又被称为俚语、谚语、俗语、俏语、方语等,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一种口语性语句。它与成语、谚语等都属于语言的一种熟语。歇后语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用人或事物构成一个形象的设喻,好像谜面;后一部分对前一部分的设喻加以说明、解释,指出本义所在,好像谜底,形成前譬后解的有机整体。运用时,有时前后两部分同时说出;有时只说出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省去,让人猜测体会。②歇后语由来已久。这种语言形式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并始终以其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特点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这主要归功于歇后语多样而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 歇后语常见的形式是前半部分设喻,后半部分解释说明,因此譬喻是歇后语最常见的修辞方式。如: ①铁路巡警——各管一段

修辞手法及赏析

修辞手法及赏析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修辞手法及赏析(一) 常用的修辞方法: (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答题模式: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喻成…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表现了)…③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和喻词都出现。 例:海洋上卷起千万堆雪浪,简直就像那刚刚裂开的大片棉花田。(喻词“像”,本体是“雪浪”,喻体是“棉花田”) ②暗喻从表面看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它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喻词由“好像,仿佛”变成了“是、成为”。例:十个被鲜血泡起的手指头肿的变成了大熊掌。(喻词“变成”,本体是“手指头”,喻体是“大熊掌”。) ③借喻的本体不出现,也不用喻词,而是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位置。 例: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树木”和“森林”比喻局部和整体,捡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暗喻因小失大。)

(2)借代: 主要有特征代整体,部分代整体,专门代泛称,结果代原因,具体代抽象,作者代作品。 答题模式:①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借代成…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表现了)…③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着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⑥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3)拟人: 答题模式:①运用了拟人(拟物)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拟物,把人当做…来写)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表现了)…③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比拟的一种,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拟物:把人当做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

修辞手法的问题的解决及运用

修辞手法问题解决及运用(比喻、拟人、反问、设问)一般性答题模式: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或写出了(什么)(套修辞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给读者(怎样)的感受。 1.比喻的答题模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例:如果说江南之云如水彩晕染,轻盈薄亮,像花旦般的妩媚,那么,云南之云则如油画重彩,厚实凝重,似花脸般的浓烈。 1.本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并分别分析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运用的修辞手法: 作用: 2.仿照本段运用的写作方法,仿写一段话 2.拟人的答题模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什么事物人格化,生动地描绘了……特点或情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 例:现在,水恢复从前的活泼和快乐了,一面急忙向前走着,一面还要沿途和遇见的落叶、枯枝……淘气。一片小小的红叶儿,听了狡狯的西风的劝告,私下离开母亲出来玩玩,直到半路上,风儿偷偷地溜走了,他便一跤跌在溪水里。 1.本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并分别分析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运用的修辞手法: 作用: 2.仿照本段运用的写作方法,仿写一段话 3.反问: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意为(反问句的意思),加强语气,强烈地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例:有多少人逃避着生活中的苦难?有多少人企求着行程中的一帆风顺?又有谁曾经如这少年一般,主动给自己的生命加些重压呢?给生命多一些磨砺吧!多一些磨砺,就会多一些坚韧,就多一分变成珠贝的希望!给生命多一点压力吧!多一点压力,就会多十分坚强,就会拥有撑起艰难困苦的脊梁! 1.本自然段运用了多处的反问的修辞手法,请找出来并改成陈述句。 2.分析这些反问修辞手法的作用。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1、艺术的本质特征等一般规律性问题 2、艺术的发生与发展 3、艺术与其它相关领域文化形态的相互关系及它的地位与作用。 4、围绕艺术活动四要素讨论艺术的核心问题 创作者(艺术家)、鉴赏者、作品、世界 5、艺术门类 用材质和技法来划分比较科学的划分方法 艺术本质论 科学和美学划分在19世纪末。艺术和美学既有交叉有不一样。1750年,美学。 美学研究艺术美+自然美 1、艺术产生的理论 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消费(生产-消费) 艺术传播在教材中最为薄弱的部分。艺术传播是艺术产业化最重要的环节,(艺术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系,广告学,传播学) (广告及市场)(展览馆,出版社)===>现代传媒对艺术传播的影响? 生产分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种,艺术被看作一种精神生产形态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特点。艺术是主观与客观,心与物的结合与统一。 马克思:“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揭示了物质、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为什么说精神生产具有不平衡关系? 精神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精神受物质制约,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从人的需要(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多层次说”)和生产的目的来说第一,精神生产满足精神审美认知需求。第二,物质生产——使用、交换、价值属性、商品属性;精神生产——审美属性。第三,从生产过程和结果来看独立于物质生产的特征,艺术精神,构思,技巧投入和一般工艺品不一样。 揭示艺术系统的奥秘 创造性被扭曲,淹没与根本原理违背片面追求票房收视率 艺术把握世界方式 形象性特征:不单是具象,可视可听都包括。借助艺术通感。音到形,诗到画。和科学性概念理性把握世界不同 特征的美——运用形象进行创造性的想象的重要。“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悟,又表现思想”艺术形象性: 1、主观客观的统一,有意味的形式 主观因素消失在客观的因素中——建筑 客观因素消失在主观因素中——音乐 2、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的存在呈现方式——形式 从内容出发来选择创造形式,形式对艺术表现有明显的能动作用。形式具有强而独立的审美价值。 3、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艺术概况的问题

诗歌鉴赏中的通感修辞

文学鉴赏中的通感修辞 听邻家吹笙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其中第四句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别具一格。初读第四句,笔者马上想到了俄罗斯民歌《喀秋莎》中的一句歌词“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因为它们都非常巧妙地运用了“通感”这一奇特的表现手法,分别以“桃花”、“春光”为意象描写音乐,象征了笙声或歌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郎士元诗中的那个“疑”字,更能给人以缥缈的感受,不愧为神来之笔。 “通感”又叫“联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其在古诗词意境的营造上作用甚大。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典型的例子。清代着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盛赞其“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认为

因用了一个“闹”字而充分表现出了春天的境界。 面对同一个审美对象,出现了不同的审美感受。这不仅说明“通感”是外在感觉器官的相互转移,也能说明外在的感觉决定于内在的审美心理感应。又如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中“晨钟云外湿”一句,说的是由于天气阴湿,传到云表的钟声瓮声瓮气,不仅听起来不那么清脆、响亮,而且有些潮湿(视觉)或湿润(触觉)的感觉。钟声本是诉诸听觉的,因杜甫在具体的天气阴湿的环境中来感受,钟声就从听觉通向视觉甚至触觉,这就写出了对于钟声的独特感受,避免了一般化。 “通感”也有以形状声的感觉转换。如汤显祖《牡丹亭》中的两句唱词:“声声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其中“燕语”、“莺歌”都诉诸听觉,而“剪”是器物,“圆”用于形状,都属视觉范围,怎么“燕语”会像“剪”,“莺歌”会成为“圆”呢原来人们可以从“剪”的形状上得出锐利、轻快的联想,从“圆”的形态上获得珠圆玉润的启示。可见,“通感”艺术要在感觉转换中才能完成。读者如果不能产生联想,甲感觉与乙感觉沟通不了,便不能完成转换的目的,也就体会不到“通感”的妙处了。 “通感”还有以色写声的,如清代诗人严遂成《满城道中》中的“风随柳转声皆绿,麦受尘欺色易黄”。“声”明明是听觉,“绿”属

浅谈通感手法在古诗中的应用

折花绣香,闹字当头 ——浅谈通感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价值 什么是通感?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都能产生美感,同时每个人的眼耳鼻舌身各个感官的领域也都不是绝缘的。通感把人们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乃至情感、思绪、意念等都沟通起来。在现代修辞学中,钱钟书先生首先用到了“通感”的概念,他是在总结许多诗文的写作手法时找出其规律的。 通感是人们对与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的转移的一种表述,而诗歌借助于通感作用,可以积极推动欣赏者的审美再创造,把欣赏者从一种美的境界带入另一种美的境界,这两种境界的融合使欣赏者获得更强烈的美感愉快。诗歌借助于通感作用,还有助于使艺术形象被感受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统一起来,扩大了欣赏者对艺术形象感受的范围。 比如唐代的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冷的色调和冰凉的水给人的感觉是一致的,因此让人有了立体的感受。还有宋代的林浦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种由抽象变具体,由可感成可见的现象自然呈现了出来,人们的感受被赋予了丰富的内容。 诗中通感是“闹”字当头。宋祁的《玉楼春》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红杏枝头饱含春意竟然“闹”起来了。以红杏表春,诗词习见,词人独得在一个"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大好春光都点染出来了。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在古诗中有很多种通感的类型,比如以听觉表视觉,给事物以动态感。(红杏枝头春意闹);以视觉表现听觉,使虚化的东西实话。(大珠小珠落玉盘);听觉与嗅感、视觉和嗅觉(哀响馥若兰)(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触觉与听觉、触觉与视觉(“寒磬满空林”,以触觉上的寒形容磬声的深远,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杨花扑帜春云热”杨花在春风中飘落,而春云也让人产生了热的感觉,春意热闹盎然的意境因“热”字而更形象。) 通感不是某个时代某位诗人的创造,从本质上讲它来源于人的本能,从艺术上说则是人的想象所造成的。通感的手法用于文学的创造,便赋予了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通感用形象化的比喻展示出了没有具体形象的事物,重在表达对某种事物的体验感受,是不同感官之间相同部分的联系。大量经验表明通感对于沟通造型艺术与语言艺术的意境表达、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意境感受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文艺中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乐中有画”“画中有乐”的意境,离开了通感,便都成了无稽之谈。 在修辞过程中,通感还往往与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融合在一起。运用通感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能够使读者在欣赏中产生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闻其香,如聆其声,如品其味,身受其冷暖的真实感。 由于从古至今各个时代,从古诗到白话文小说各种文体,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的广泛应用导致到今天还有谁会对“笑的甜蜜”、“表情冷漠”、“一弯寒月”这种最基本的通感的应用提出质疑吗?大概大家已经不把这些当成通感来对待了。而这也是通感的魅力所在,古诗由于通感更富于美,通感也由于古诗对它的应用而长存。

浅谈英语修辞手法

科技信息 说话是一种艺术,具有自身的规律。所谓“修辞”,就是指这种有关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语言运用的艺术及其规律。或者说,修辞是调整文章的表里关系,使思想感情的表现、客观事物和情况的反映恰如其分。英语语言中有很多修辞现象,本文从英汉意象上的修辞手法,英汉语义上的修辞手法和英汉词句结构上的修辞手法三方面来介绍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 一、英汉意象上的修辞手法 英汉意象上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the figures of speech)、借代(syn-ecdoche)和拟人(personification)。 1.比喻(the figures of speech) 比喻是语言艺术的升华,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它可以使文字生动活泼、形象鲜明,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英语中常见的比喻有两类:明喻和隐喻。 (1)明喻(simile) 明喻是以两种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和现象进行对比,表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关系,两者都在对比中出现。常用比喻词like,as,as if, as though等,例如: ①It has long leaves that sway in the wind like slim fingers reaching to touch something. 它那长长的叶子在风中摆动,好像伸出纤细的手指去触摸什么东西似的。 句中把the long leave比喻成the slim finger. ②Your problems will disappear like frost in the noonday sun. 你的问题就会像正午阳光下的霜冻一样瞬间消失。 这里把The problem比喻成the frost. (2)隐喻(metaphor) 这种比喻不通过比喻词进行,而是直接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甲乙两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似之处是暗含的。例如: Hard work is also the basic building block of every kind of achievement. 辛苦的工作是一切成功的基石。 在这里,“辛苦的工作”被比喻为“一切成功的基石”。而the basic building block本身就是一种比喻说法。 2.借代(synecdoche)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事物的本身所呈现的各种对应的现象来表现该事物的这样一种修辞手段,大致归纳为四种情况:a.部分和全体互代;b.以材料代替事物;c.抽象和具体互代; d.以个体代替整个类。例如: ①“...saying that it was the most beautiful tongue in the world,...” ……他说这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这里用具体的“tongue”代替抽象的“language”,(具体代替抽象)。 ②Many eyes turned to a tall,20-year black girl on the U.S.team. 很多人将眼光投向美国队一个高高的20岁的黑姑娘。 这里的“many eyes”代替了“many persons”,(部分代替整体)。 3.拟人(personification) 这种修辞方法是把人类的特点、特性加于外界事物之上,使之人格化,以物拟人,以达到彼此交融,合二为一。例如: These hands spoke of the stubbornness of mankind,of the will to work. 句中把双手拟人化了,这双手诉说着人类的顽强和劳动的意志。 二、英汉语义上的修辞手法 英汉语义上的修辞手法常用的包括委婉(euphemism)、反语(iro-ny)、夸张(hyperbole)、双关(pun)和拟声(onomatopoeia)等等。 (1)委婉(euphemism) 委婉,即用一种不明说而能使人感到愉快或避免尴尬的含糊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直白表达方法。例如:——Excuse me,could you tell me where the nearest washroom is? ——Go along this street,turn right,then you'll see the sign for the rest rest--room. 这两句话中的washroom,restroom均指厕所,都用委婉语气表达。 (2)反语(irony) 反语,就是说反话,或是正话反说,或是反话正说。反语多数表示讽刺、嘲弄的意思,有的则表示幽默、诙谐的情趣。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说反话往往比正面论述更有力,更能发人深省。例如: ——Could you wait a few days for the money?I don’t have any small change. ——Well,of course,I knew that gentlemen like you carry only large notes. ——我过几天再付钱行吗?我身边没有零钱。 ——啊,当然,我知道像你这样的先生只带大票子。 这是马克吐温小说《百万英镑》中的一段话,店员这句话意在讽刺这位穿破衣的顾客:像你这样的人怎么会有大票子呢?名为“gentle-men”实则“beggar”而已。 (3)夸张(hyperbole) 这是运用丰富的想象,过激的言词,渲染和装饰客观事物,以达到强调的效果。例如: She shed floods of tears tears.她泪如泉涌。 (4)双关(pun) 英语双关就是运用同音异义或一词两意的修辞手段,表面上指这件事,实际上指另一件事。例如: A bicycle can't stand on its own because it is two-tyred two-tyred. 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自行车自己站不起来,因为它只有两个轮胎(two-tyred)。而这句话的另外一个意思是:这辆自行车被它的主人骑了很长时间,它现在太累了(too tired)。 (5)拟声(onomatopoeia) 拟声是摹仿自然界中非语言的声音,其发音和所描写的事物的声音很相似,使语言显得生动,富有表现力。例如: On the root of the school house some pigeons were softly cooing cooing. 在学校房屋的屋顶上一些鸽子正轻轻地咕咕叫着。 三、英汉词句结构上的修辞手法 英汉词句结构上的修辞手法常用的包括排比(parallelism)、对照(contrast)和叠言(rhetorical repetition)。 (1)排比(parallelism) 排比是指把结构相同、意思密切相关的两个或几个句子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印象。对句法用于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透彻;用于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例如: We renew our pledge of support—to prevent it(the United Nations) from becoming merely a forum for invective—to strength its shield of the new and the weak—run. and to enlarge the area in which its writ may run.(John F.Kennedy) 这里肯尼迪用了三个动词不定式排比表达了美国对联合国的殷切希望,“防止它变成一个只供抨击之用的讲台、强化它对新兴国家和弱小国家的保护、并扩大其权利所能达到的区域。” (2)对照(contrast) 对照,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两种有差别的事物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描绘,以便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引导人们体会事物之间的差别。例如: ①To say is easy easy,but to do is hard hard.话易说,事难做。 ②Penny wise wise,pound foolish foolish.小事聪明,大事糊涂。 (3)叠言(rhetorical repetition) 这种修辞法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将相同的结构,相同意义词组成句子重叠使用,以增强语气和力量。例如: Because good technique in medicine and surgery means more quickly—cured patients,less pain,less discomfort,less death,less disease and less deformity. 因为优良的医疗技术和外科手术意味着更快地治疗病人,更少痛苦,更少不安,更少死亡,更少疾病和更少残废。 以上所提及的几种修辞方法,是较为常见的。修辞是语言的本体,不是语言的附属物,修辞所追求的效果是使语言表达更加完美。语言的完美必然建筑在语言的正确、准确使用的基础上,因此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必须以合乎语法规则为前提,还要以合乎逻辑──正确思维方法为前提,不能随心所欲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文军编著.《英语修辞格词典》.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 [2]陈定安编著.《英汉修辞与翻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3]毛荣贵,岳俊,姜淑萱编著.《译者留神》.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5 [4]邹世诚编著.《英语修辞(English Rhetoric)》.书林出版有限公司, 1993 [5]王佐良,丁往道主编.《Introduction to English Stylistic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浅谈英语修辞手法 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顾晓岚 [摘要]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特定的目的精心选择语言的过程,力求把话语和文章说得更正确、更明白、更生动、更精彩。任何语言都有修辞,英语当然不能例外。本文现介绍了一些英语中常见的修辞现象,如比喻(the figures of speech)、拟人(personi-fication)、夸张(hyperbole)等等。 [关键词]语言修辞修辞手法 — —17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