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综合研究

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目录

一、空间数据库建设 (1)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

2.引用标准及规定 (1)

3.基本术语 (1)

3.1图元 (1)

3.2 图素 (1)

3.3 图层 (2)

3.4 图类 (2)

3.5 数据项 (2)

3.6 数据类型 (2)

3.7 属性表 (2)

3.8 空间图形库 (2)

3.9 地质灾害数据库 (2)

3.10 多媒体文档 (2)

4.空间图形库技术要求 (2)

4.1 基本技术要求 (2)

4.2 图层命名规则 (3)

4.3 ‘统一编号’规则 (5)

4.4 空间图层划分 (6)

4.4.1 图层划分原则 (6)

4.4.2 地质灾害图图层划分 (6)

4.5 图层内部属性表 (8)

5.地质灾害数据库 (19)

6. MapGIS工程文件命名规则 (19)

二、输出图形建设 (20)

1.基本技术要求 (20)

2.专题图层编制要求 (20)

三、信息化工作文档编写 (21)

1.信息化工作文档内容 (21)

2.信息化工作文档编写要求 (21)

四、信息化成果存储 (28)

1.标准文件夹结构 (28)

2. DataBase文件夹 (30)

2.1 易发分区图 (30)

2.2 防治区划图 (30)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综合研究与信息系统建设培训班资料

2.3 实际材料图 (30)

3.输出图形 (31)

4.项目成果报告 (31)

5.信息化工作文档 (31)

6.照片 (31)

五、备注 (32)

附件1:空间数据库图式图例 (33)

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一、空间数据库建设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空间数据库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并对空间图形库、数据格式、图层、视图工程文件的命名及图元编号的结构等做了规定。

该要求适用于1:500000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及空间数据库建设。也可供其它比例尺地质灾害数字化图件编制参考。

2. 引用标准及规定

为保证数字化成果的共享,本技术要求的编写引用了部分标准和技术规定构成为本要求的条文,引用标准及规定为:

GB/T226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2808-81 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

GB12328-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

DZ/T0197-1997 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技术要求》3. 基本术语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3.1图元

图面上表示空间信息特征的基本单位,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

3.2图素

1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综合研究与信息系统建设培训班资料

空间信息中的各种实体类型,由代表各类实体的若干图元构成。

3.3图层

为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空间数据,将一类图素或性质相近的一组图素的空间数据放在一个要素层(图层)中,同一图层具有相同的属性结构。每个不同的要素层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文件中,一幅地图往往由若干个图层组成。

为便于区分,我们将具有相同属性结构的一个图形文件要素层称为‘图层’(或称‘物理图层’);将在同一要素层中细分的层称为‘内部图层’(或称‘逻辑图层’)。

3.4图类

地质灾害图内信息的专业分类。

3.5数据项

属性数据和数据库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单元。

3.6数据类型

定义数据项所表现的数据属性,如:字符型C,数值型N等。

3.7属性表

描述空间实体基本属性的数据集合。

3.8空间图形库

由描述不同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数据(点、线、面),以不同的数据结构,构成空间图形库。

3.9地质灾害数据库

由描述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裂缝及斜坡变形体特征的关系数据表构成。3.10多媒体文档

由描述地质灾害特征的图片、录象、说明文档、电子表格等多种媒体资料组成。

4. 空间图形库技术要求

4.1基本技术要求

图幅组织形式:以省(区、市)行政区划范围为基本单位

坐标系类型:投影平面直角

投影类型:兰伯特等角圆锥投影

2

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3

坐标单位:米

比例尺:一般采用1:500000

4.2 图层命名规则

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综合研究中地质灾害以省(区、市)行政区划为单位进行管理,划分的图层在不同省(区、市)的数字化图中都是一致的。为保证不同省(区、市)图形信息及相应属性信息的独立性,防止图层名重复出现,图层名编码结构如下:

行政代码。

其中,图类代码为相关专业术语的汉语拼音的首字母,如D :地质,L :地理,Z :地质灾害,G :工程地质,S :水文地质。本要求将主要图类及相应图层编码规定如下:

表1 主要图类及相应图层编码表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综合研究与信息系统建设培训班资料

备注:滑坡崩塌易发区程度分区、泥石流易发程度分区、地面塌陷易发程度分区和地裂缝易发程度分区编制参考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编制要求,不需要出图,仅作为空间图层保存在“DateBase->易发分区图”文件夹下。

※图层代码由首码和尾码共同构成。尾码根据图元类型确定:点文件=0;线文件=1;区文件=2。

行政代码详见表2:《全国省级行政区划国标代码表》。

示例:湖北省专题图层图类泥石流易发程度分区图层命名

TC042 (泥石流易发程度分区点文件)

TC142 (泥石流易发程度分区线文件)

TC242 (泥石流易发程度分区区文件)

表2 全国省级行政区划国标代码与表

4

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5

(注:不含台湾、香港和澳门。)

4.3 ‘统一编号’规则

4.3.1地质灾害‘统一编号’规则

保留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时的“统一编号”不变。 其编码结构如下:

□□□□□□ 灾害点顺序编号。

灾害类型编码。01-滑坡,02-崩塌,03-泥石流,04-岩溶塌陷, 05-采空塌陷,06-地裂缝,00-斜坡变形

行政区划代码,依次为省、地区、县三级共六位。

示例:湖北省巴东县(行政区划代码:422823)灾害点图元编码 422823010016 (灾害类型:滑坡,野外顺序编号=0016) 422823020053 (灾害类型:崩塌,野外顺序编号=0053) 4.3.2其它图类‘统一编号’规则

图元顺序编号。

图层代码。

示例:湖北省(行政代码:42)地形地貌图层图元编码

42F10001 (地形等高线,图元类型:线,图元顺序编号=0001) 说明:当顺序号不足四位应在前面加0,补足4位。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综合研究与信息系统建设培训班资料

4.4空间图层划分

4.4.1图层划分原则

◆按需求将地质灾害图素内容划分成为若干个图层。

◆相同逻辑内容的空间信息一般放在一个图层之中。

◆图层划分要适应GIS软件功能特点,相同的图层、图元类型将拥有且只可能拥有

相同的属性表和属性结构。

4.4.2地质灾害图图层划分

地质灾害图内容包括地理要素、工程地质要素和地质灾害要素三大部分,根据需要,将三者分别划分如下图层:

4.4.2.1 基本信息图层

数字地质灾害图的总体描述,内容包括比例尺、调查单位及编制日期等。

4.4.2.2 水系图层

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沟渠等。

4.4.2.3 交通图层

包括铁路、公路及其类别和名称。

4.4.2.4 居民地图层

包括乡镇以上政府驻地及村组以上的居民地及其名称。

4.4.2.5 境界图层

包括乡镇以上各级行政区划线和其它特殊地区、自然保护区界线等。

4.4.2.6 地形等高线图层

包括地形等高线、各类测量控制点、山峰高程点等。

4.4.2.7 气象图层

包括降雨量分布等值线,降雨量分布等值区等。

4.4.2.8 植被图层

包括植被发育密度及类型分布。

4.4.2.9 重要工程图层

6

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包括重要电站、水坝、桥梁及矿山等。

4.4.2.10 水文地质图层

包括各类泉点、暗河,各类水文地质界线等。

4.4.2.11 工程地质岩组图层

包括工程地质岩组分布及界线、标注等。

4.4.2.12 地层岩性图层

各类地层界线及其主要特征。

4.4.2.13 地质构造图层

包括各类断裂及其主要特征。

4.4.2.14 地层产状图层

包括各类产状符号及注记。

4.4.2.15 滑坡图层

包括各类滑坡灾害及其特征。

4.4.2.16崩塌图层

包括各类崩塌灾害及其特征。

4.4.2.17 泥石流图层

包括各类泥石流灾害及其特征。

4.4.2.18 地面塌陷图层

包括各类塌陷灾害及其特征。

4.4.2.19 地裂缝图层

包括各类地裂缝灾害及其特征。

4.4.2.20 不稳定斜坡图层

包括各类不稳定斜坡及其特征。

4.4.2.21 其它灾害图层

其它灾害及其特征。

4.4.2.22 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措施图层

7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综合研究与信息系统建设培训班资料

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其防治措施。

4.4.2.23 易发程度分区图层

包括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及其特征。

4.4.2.24 防治规划图层

包括重点防治区划及其特征。

说明:图层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部分图层内容可以缺省。应用中应视具体情况,在遵循图层划分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灵活掌握。

4.5图层内部属性表

考虑到空间数据的应用和相互转换,每一图层均应建立相应的内部属性表,属性表必须包含以下基本字段内容。根据具体任务的不同,用户可灵活扩充内部属性表字段内容。

4.5.1 基本信息图层

线图元基本信息属性表

图元代码说明:

1001,经度线;1002,纬度线;1003,内图框线;1004,外图框线;1000,其它修饰线。

点图元基本信息属性表

图元代码说明:

1011,经纬度坐标;1012,图名;1013,比例尺;1014,责任签;1010,其它注记说明。

4.5.2 水系图层

水系线图元属性表

8

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9

图元代码说明:

21011,单线河流;22010,运河;22020,主要渠道;22030,一般渠道;22040,废弃渠道;22050,干沟;22090,沟堑。

水系区图元属性表

图元代码说明:

21000,河流;22010,运河;23011,淡水湖泊;23012,咸水湖泊;85020,淡水沼泽。 21020,时令河;23020,时令湖;22401,水库;21010,常年河;21030,消失河段。 4.5.3 交通图层

交通线图元属性表

图元代码说明:

41011,电气化复线铁路;41012,电气化单线铁路;41021,普通复线铁路;41022,普通单线铁路;42010,高速公路;42011,建筑中的;42012,规划的;42020,一级公路;42021,建筑中的;42022,规划的;42030,二级公路;42031,建筑中的;42040,三级公路;

42041,建筑中的;42050,四级公路;42051,建筑中的;42080,简易公路。

推荐公路采用代码:4001,国道;4002,省道;4003,县道;4004,羊肠小道。 4.5.4 居民地图层

居民地点图元属性表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综合研究与信息系统建设培训班资料

图元代码说明:

31010,首都;31020,省、自治区;31030,省辖市(地级市)政府驻地;31040,地区、自治州、盟政府驻地;31050,市辖区、地辖市(县级市)政府驻地;31060,县、自治县、旗政府驻地;31070,省直辖行政单位政府驻地;31080,镇政府驻地;31090,乡政府驻地;31091,乡级以下居民地。

居民地区图元属性表

图元代码说明:

4011,住宅区;4012,商业区;4013,机关;4014,工厂;95010,学校;4010,其它。

4.5.5 境界图层

境界线图元属性表

图元代码说明:

61000,行政区划界;61010,国界;62000,其他界线;62010,特殊地区界;62020,自然保护区界。

境界区图元属性表

10

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11

图元代码说明:

61030,省、自治区、直辖市;61040,地区、地级市、自治州;61050,县、县级市;61060,乡镇。

4.5.6 地形等高线图层

地形高程线图元属性表

图元代码说明:

6001,首曲线;6002,计曲线;6003,间曲线;6004,助曲线;6005,陡崖。 说明:当为陡崖时,高程值项可填写陡崖高度。

地形高程点图元属性表

图元代码说明:

11020,三角点;12000,高程控制点;12010,水准原点;12020,水准点;12021,一等;12022,二等;12023,三等;12024,四等;72000,高程;72010

,高程点;72020,特殊高程点;72021,最大洪水位高程点;72022,最大潮位高程点;72023,溢洪道口底面高程点;72024,坝顶高程点;72025,堤顶高程点;72026,井口高程点;72027,水位点。

4.5.7 地貌图层

地貌线图元属性表

图元代码说明: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综合研究与信息系统建设培训班资料

预留代码6101—6150,可视需要自定义扩充。

地貌区图元属性表

图元代码说明:

预留代码6151—6200,可视需要自定义扩充。

4.5.8 工程地质岩组图层

工程地质岩组线图元属性表

图元代码说明:

7001,工程地质岩组界线;7002,工程地质岩组不整合接触界线;可自定义扩充至7050。

工程地质岩组区图元属性表

特别说明:

工程地质岩组图元属性应当包含丰富的内容。作为技术要求很难给出全国范围的统一标准。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当地的地质灾害发生发育特点,合理划分工程地质岩组类型,增加与地质灾害发育密切相关的字段内容,以便于GIS空间分析应用。

4.5.9 地质构造图层

地质构造线图元属性表

12

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图元代码说明:

8001,区域性大断裂;8002,区域性深断裂;8003,挽近活动断裂;8004,现今活动断裂。

8005,隐伏活动断裂;8006,正断层;8007,逆断层;8008,逆掩断层;8009,平推断层;8010,性质不明断层。

4.5.10 地层产状图层

地层产状点图元属性表

图元代码说明:

9001,正常地层产状;9002,倒转地层产状;9003,水平地层产状;9004,直立地层产状。

9005,片理产状;9006,片麻理产状;9007,劈理产状。

4.5.11 水文地质图层

水文地质线图元属性表

图元代码说明:

视不同地区,水文地质界线内容可能简单或丰富,用户可自定义扩充,1100—1200。

水文地质点图元属性表

13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综合研究与信息系统建设培训班资料

图元代码说明:

1001,下降泉;1002,上升泉;1003,下降泉群;1004,上升泉群; 1006,热泉;1007,暗河入口;1008,暗河出口;25010,泉;25011,矿泉;25012,温泉;25013,毒泉;25014,间歇泉。

4.5.12 滑坡图层

滑坡点属性表

滑坡区属性表

4.5.13崩塌图层

崩塌点属性表

崩塌区属性表

4.5.14 泥石流图层

泥石流点属性表

泥石流区属性表

4.5.15 塌陷图层

14

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塌陷点属性表

4.5.16 地裂缝图层

地裂缝点属性表

地裂缝线属性表

4.5.17 不稳定斜坡图层

不稳定斜点属性表

不稳定斜坡区属性表

4.5.18 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措施图层

地质灾害隐患点属性表

说明:4.5.12—4.5.18灾害点及隐患点图层,因建有专门数据库,故对其内部属性表字段内容可以简化,只保留‘统一编号’;但在实际建设中,用户可利用外部数据库将感兴趣的字段输入内部属性库,以便于分析和数据转换。

4.5.19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层

15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综合研究与信息系统建设培训班资料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区图元属性表

分区代码说明:

1101,高易发区;1102,中易发区;1103,低易发区;1104,不易发区。

4.5.20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层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区图元属性表

分区代码说明:4401,重点防治区。

4.5.21 属性表补充说明

(1)图元代码原则上按照GB/T《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标准执行。空缺部分暂自定义。

(2)4.5.1—4.5.20图层属性表内容均未包括GIS软件对不同图元类型的缺省属性字段。

(3)每一省(区、市)均应建立《空间图形库元数据说明表》,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以省(区、市)为单位的图幅元数据文件

16

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②标准图幅元数据文件

17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细则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细则 第一章调查要点 1、不稳定斜坡 调查的内容包括:构成斜坡的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厚度、软弱夹层岩性及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及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山坡坡型、坡度、坡向和坡高;岩土体中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不稳定斜坡与建筑物的平面关系(如:房屋与高陡边坡的距离)。调查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稳定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等。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斜坡稳定性调查表中有关栏目填写要求如表1。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该斜坡具备失稳条件: (1)各种类型的危岩体; (2)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 (3)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 (4)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 (5)顺坡走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或凹腔深度大于裂隙带; (6)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 (7)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8)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 (9)其它根据地貌、地质特征分析或用图解法初步判定为可能失稳的斜坡。

2、滑坡 (1)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滑坡区及其邻近稳定地段,一般包括滑坡后壁外一定距离(滑坡滑动会影响和危害的区域),滑坡体两侧自然沟谷和滑坡舌前缘一定距离或江、河、湖水边; (2)注意查明滑坡的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岩体滑坡尤为重要)、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 (3)调查滑坡体上各种裂缝的分布特征,发生的先后顺序、切割和组合关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性,如拉张、剪切、鼓胀裂缝等,藉以作为滑坡体平面上分块、分条和纵剖面分段的依据,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 (4)通过裂缝的调查,藉以分析判断滑动面的深度和倾角大小。滑坡体上裂缝纵横,往往是滑动面埋藏不深的反映;裂缝单一或仅见边界裂缝,则滑动面埋深可能较大;如果基础埋深不大的挡土墙开裂,则滑动面往往不会很深;如果斜坡已有明显位移,而挡土墙等依然完好,则滑动面埋深较深;滑坡壁上的平缓擦痕的倾角,与该处滑动面倾角接近一致;滑坡体的差速裂缝两壁也会出现缓倾角擦痕,同样是下部滑动面倾角的反映; (5)对岩体滑坡应注意调查缓倾角的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假整合面、断层面、节理面和片理面等,若这些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其倾角小于斜坡前缘临空面倾角,则很可能发展成为滑动面。对土体滑坡,则首先应注意土层与岩层的接触面构成的滑带形态特征及控制因素,其次应注意土体内部岩性差异界面; (6)调查滑动体上或其邻近的建、构筑物(包括支挡和排水构筑物)的裂缝,但应注意区分滑坡引起的裂缝与施工裂缝、填方基础不均匀沉降裂缝、自重与非自重黄土湿陷裂缝、膨胀土裂缝、温度裂缝和冻胀裂缝的差异,避免误判; (7)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沟渠的分布和断面,湿地的分布和变迁情况等; (8)围绕判断是首次滑动的新生滑坡还是再次滑动的古(老)滑坡进行调查。 表2 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并对空间图形库、地质灾害数据库的结构、数据格式、图层、视图工程文件的命名及图元编号的结构等做了规定。 该要求适用于1:50000~1:250000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及空间数据库建设。也可供其它比例尺地质灾害数字化图件编制参考。 2.引用标准及规定 为保证数字化成果的共享,本技术要求的编写引用了部分标准和技术规定构成为本要求的条文,引用标准及规定为: GB/T226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2808-81 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 GB12328-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 DZ/T0197-1997 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 3.基本术语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3.1 图元 图面上表示空间信息特征的基本单位,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 3.2 图素 空间信息中的各种实体类型,由代表各类实体的若干图元构成。

3.3 图层 为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空间数据,将一类图素或性质相近的一组图素的空间数据放在一个要素层(图层)中,同一图层具有相同的属性结构。每个不同的要素层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文件中,一幅地图往往由若干个图层组成。 为便于区分,我们将具有相同属性结构的一个图形文件要素层称为‘图层’(或称‘物理图层’);将在同一要素层中细分的层称为‘内部图层’(或称‘逻辑图层’)。 3.4 图类 地质灾害图内信息的专业分类。 3.5 数据项 属性数据和数据库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单元。 3.6 数据类型 定义数据项所表现的数据属性,如:字符型C,数值型N等。 3.7 属性表 描述空间实体基本属性的数据集合。 3.8 空间图形库 由描述不同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数据(点、线、面),以不同的数据结构,构成空间图形库。 3.9 地质灾害数据库 由描述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裂缝及斜坡变形体特征的关系数据表构成。 3.10 多媒体文档 由描述地质灾害特征的图片、录象、说明文档、电子表格等多种媒体资料组成。 4.空间图形库技术要求 4.1 基本技术要求 图幅组织形式: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是以行政区划为基本单位,因此,其图幅组织将以县(市)行政区划范围为基本单位。 坐标系类型:投影平面直角 投影类型:高斯-克吕格(横切椭圆柱等角)投影 坐标单位:米 比例尺:1:100000 为保证数据库中存放的灾害点大地坐标X,Y值与图形库的对应和方便GPS所采集数据的入图,统一规定图幅的水平线与大地坐标X平行。

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由传统教育向信息化教育的转变过程。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育过程中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即在教育技术上实现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教育信息化的目标追求,是达到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一一信息化教育,这种教育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等显著特点。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国家、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则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以指导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当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在实际的建设与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够深刻 随着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时代,它给教育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在这种形势下,教育的目标、结构、内容、手段和评价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将发生重大的变革,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也将大幅度提高。 目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大多局限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资源的检索等方面,而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战略意义和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并不了解,也没有理解教育信息化的真正含义。因此,虽然教育行政部门近几年加大力度对学校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求早日实现多媒体进每一间教室,实现校校通。但在调查中发现,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信息技术与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方面,设备的利用率较低,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实际作用。 2、教学资源及软件建设滞后 一方面学校教学软件数量较多,另一方面教师使用的积极性不高,使得这部分资源被闲置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是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很多教师不知道学校有这些资源;二是这些资源一般由学校的资料室集中管理,教师使用时可以去借,很多教师没有时间或是嫌麻烦;三是有些教学软件实用性较差,教师使用时感觉效果不好,不愿意用;四是多数教师不会对购买来的教学软件进行再加工或者没有时间加工等等。这些情况既造成了资源和资金的浪费,也影响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积极性。 3、信息技术培训重技能轻应用 这几年,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及人事部门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评职称时必须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合格证书),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搞得轰轰烈烈。但是从培训内容上看,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导致目前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基本上大多都是单一模式一一课件,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解也只是课堂中播放课件,使得信息技术真正的优势与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教师的演示工具,这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属于最低的层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仅有技术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要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开展面向教学应用、面向课程整合的培训,

我国机械制造业管理信息化特点及发展趋势.doc

我国机械制造业管理信息化特点及发展趋 势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首席顾问蒋明炜 1.前言 制造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制造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营管理模式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世界的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我国在家电等若干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设计、先进制造工艺和装备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我们还不是制造强国。本文仅就机械制造企业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和技术发展趋势作一些研究,供机械制造企业制定信息化方案时参考。 2.机械制造企业目前管理中存在问题 中国机械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竞争要求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质量高、价格低、交

货及时、服务好。这些市场竞争的武器与企业管理的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密切相关。然而中国企业及人们的思想意识由于受到30-40年计划经济的影响,上述竞争武器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1)生产计划控制的模式落后 尚未实施ERP的机械制造企业几乎100%采用台套计划的方式。即以产品最长生产周期作为构成产品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过分夸大的提前期是造成库存和在制品储备高,流动资金占用大的根本原因。生产计划与采购计划脱节,零件成套水平差,不能准时交货。或者用高储备来保交货期。距离现代管理方法物料需求计划MRP、准时生产JIT、供应商管库房VMI、同步生产相差甚远。 (2)企业应变能力差 今天的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按订单装配MTO,按订单制造MTO,按订单设计MTD,大规模定制MC。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从客户—销售—设计—生产—采购—财务—成本,需要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才能动态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适应千变万化市场和客户定制化的要求。 (3)成本计算不准确,成本控制差 人工成本核算一般只能计算产品成本,无法计算零部件成本。成本费用分摊很粗,大量成本数据采集是人工归集的,数据准确性很差,使得成本计算不准确。一般不进行标准成本的计算,也很少进行成本分析,因此成本控制差。 (4)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 制造业产、供、销、人、财、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之间存在大量信息交换。然而人工管理信息分散、缺乏完善的基础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初论

收稿日期:2009-05-20;修订日期:2009-06-02 地调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编号:2006BAC04B0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08CB425803)和中国地质调 查局项目(编号:1212010640401)资助 作者简介:吴树仁(1956-),男,博士,研究员,从事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研究。E-mail:shrwu@https://www.sodocs.net/doc/d65215164.html, 地质通报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第28卷第8期2009年8月Vol.28,No.8Aug.,2009 地质灾害(这里主要指崩塌、滑坡、泥石流,相当于国际上广义的滑坡)风险评估与管理在国际上越来越流行、越来越普及,已经成为国际减灾防灾战略的重要成分[1-2],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上滑坡风险管理的推广应用成为热点,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相关的国际专题讨论会和推广培训会议,积极宣传讨论滑坡风险评估与管理的成熟经验、技术方法和热点问题[3-6]。尽管在实施地质灾害风险 评估与管理过程中还有很多难点问题和困惑,但是世界上许多学者都在努力研究探索,不断改进完善这个过程[2,7-14],其中不断改进完善滑坡风险评估指南是主要途径之一。目前,国际上滑坡风险评估指南已经出版了3~4版(代)[11,14-15],国内相关研究也早有开展,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方法的系统研究方面也有大量探索研究[16-21],但是至今国内没有正式出版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因此,本文在分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初论 吴树仁,石菊松,张春山,王 涛 WU Shu-ren,SHI Ju-song,ZHANG Chun-shan,WANG Tao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Key Laboratory of Neotectonic Movement &Geohazard,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Institute of Geo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China 摘要:为了分析阐明突发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在概要地分析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编写的目的、基本原则和结构层次、核心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探索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危险性和风险评估的工作流程。初步提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应该遵循的6条基本原则、结构层次及核心内容;初步提出定性分析-定量化评价相结合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方法,提倡实用性技术方法和GIS 技术的推广应用;初步提出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和风险评估区划的基本工作流程。最后,简要地讨论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一些主要难点和易于混淆的问题,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的编制和修改完善提供参考依据。关键词: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风险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552(2009)08-0995-11 Wu S R,Shi J S,Zhang C S,Wang T.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geohazard risk assessment.Geologi -cal Bulletin of China,2009,28(8):995-1005 Abstract:In order to analyze and clarify some key issues in the field of sudden geo-hazard risk assessment,on the basis of general analysis of purposes,basic principles,structure and core contents of the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geo-hazard risk assessment,this paper has focused on the working process of risk,probability and possible consequence assessment.Six basic principles,structure and core contents which should be followed are put forward;qualitative analysis with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 and tech -niques are achieved with emphasis on practical techniques and GIS application;basic working process of risk,probability and possible consequence geo-hazard assessment are put https://www.sodocs.net/doc/d65215164.html,stly,there are some brief discussions on some of the major difficulties which are easy to be confused in terms of geo-hazard risk assessment,which can be referred to for the technical guideline revision and improvement.Key words:geo-hazard;probability;fatalness;risk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方法·

第1章 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1章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简要介绍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强调国家对于教育信息化的重视,并且说明区域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主体。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引领教育改革发展与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2010 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将教育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层面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基础教育信息化在规划、投资、管理与应用推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以县级区域为单位整体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改变以学校为单位孤立地开展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传统局面,推动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全面、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与战略重点。(左明章,2016) 1.1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特征 1.1.1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阐述区域教育信息化内涵,说明“区域”的界定(省、市、区、县、集团校/学区……),与行政区域划分是否有关(本书中的“区域”倾向于行政区域化)。 (1)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祝智庭,2001) (2)区域教育信息化 区域教育信息化是指各地区在国家统一计划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信等技术),通过各种渠道重点建设,充分利用软、硬件资源加速本地区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发达国家政府推动全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策略,也是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内在要求。(陈琴英,2005) “区域推进”的概念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和我国首个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共同推出的“教育技术应用实验区”行动计划的核心内容。该计划是为了针对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何去何从?”,如何解决“软件投人和实际应用与硬件投人严重失衡”状况,以及克服“高投人、低效益”等现实问题所实施的一项具体行动。“区域推进”的目标聚焦在信息技术在教学全过程的广泛应用,并在应用上有所创新,善于发现和培育一批有效应用的典型,充分发挥其辐射和示范作用,通过“以点带面,以面促点”,最终达到整个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和均衡发展。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在去年和今年的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上就提出,“要善于发现和培育一批有效应用的典型,充分发挥其辐射和示范作用。要认真总结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比较早的城市和地区的经验。通过典型引路,最终达到广泛应用,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应国良,2006)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实施细则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 (修订稿) 国土资源部 二○○六年四月

目录 一、总则 (1) (一) 目的 (1) (二) 名词解释 (1) (三) 任务 (1) (四) 基本要求 (2) (五) 组织形式 (3) (六) 质量监控 (3) 二、设计编制 (3) (一) 基本要求 (3) (二) 设计书提纲 (4) 三、野外调查 (5) (一) 调查要点 (5) (二) 野外调查记录要求 (14) (三) 野外调查记录形式 (16) (四) 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 (17) 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18) (一)群众监测网络建设 (18) (二)群专结合的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20) 五、室内资料分析整理 (20) (一) 基本要求 (20) (二)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20) (三) 重点防治区的确定 (23) (四) 成果图件编制 (23) (五) 成果报告编制 (24) (六) 报告附件 (26) 六、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 (27) 附件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 附件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

一、总则 (一)目的 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二)名词解释 1、地质灾害: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地质灾害隐患: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隐患,包括可能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不稳定斜坡、潜在滑坡、潜在崩塌、潜在泥石流和潜在地面塌陷,以及已经发生但目前还不稳定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3、灾情:本细则所称灾情为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包括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4、险情:本细则所称险情为地质灾害隐患的潜在危害性,包括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人数和威胁财产数(潜在经济损失)。 (三)任务 1、“以人为本”,对城镇、厂矿、村庄、风景名胜区、重要交通干线和重要工程设施分布区不稳定斜坡(变形斜坡)、泥石流潜在发育区以及潜在地面塌陷区进行调查,并对其稳定程度和潜在危害(险情)进行初步评价。 2、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

2020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调研报告

教育信息化工作调研报告 教育局副主任科员 XXX 依据局党组制定的 ___调研方案,X月XX-XX日,由教育局副主任科员赵洪宇同志带队,对部分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随后会同县联通公司、县移动公司等单位人员座谈,并进行了分析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范围 滨泉凤亭小学、第三中学、崇德学校;第一幼儿园、第五幼儿园。 二、调研方式 听取学校主管领导、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等形式。 三、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教育信息化呈现良好发展态势。xx年以来,全县投入资金近千万元,新增学生用计算机846台,教师用计算机675

台,多媒体设备262套,光纤新接入12条。全县10个乡镇学校新装备了48台标准的计算机教室。目前,全县多媒体设备共496套,多媒体教室设备普及率达98%。宽带接入共26条,其中,带宽百兆及以上学校22所,宽带覆盖率达100%。 全县共建成录播教室2个,分别为滨泉中学和滨泉凤亭小学。xx 年以来,为全县26所学校1765名教师录制“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程近2,000节。录播教室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化的摄录平台,满足了全县教师公开课、优质课等课程视频制作需求。 目前我县师生主要依托国家基础教育云平台获取服务和教育教学资源。计划未来2-3年建成XX县公共服务平台。统筹推进实名制、可管可控的网络资源学习空间建设,实现“一生一空间,生生有特色”。 XX县高度重视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为提升全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高教师信息化手段教学积极性,xx年以来,XX举办了“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活动。依托国家省市等资源平台,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新型课堂模式建设。陆续组织了“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专题培训”、“电子白板应用专题培训”、“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等,共培训教师近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不论政府网站还是商业网站,大都以信息发布为主,缺少工具类网络软件,缺少信息互动;以企业管理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太少,软件市场的无序竞争问题也亟待解决。[2] 2.4 网络系统应用不全面 企业未能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实现网上材料采购、招标、项目管理、信息交换、信息发布等功能,电子商务并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计算机应用以单机版软件为主,仅仅利用了它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和即时传递,效率较低。据有关资料,美国的PC机的深度使用率为38%,而中国只有6%. 长期以来,对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相互脱钩,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训,使得人才过于单一化。因此,现阶段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发展策略,主要应该是根据自身财力、技术、发展战略、市场核心竞争力,深入研究信息化建设的时机、投资的力度、建设信息化的模式,使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加大产业对工程管理信息化认同程度[3]。

1.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及趋势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研究已经成为了工程项目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从工程项目管理的软件系统角度,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在国内外经历了多个阶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1 基于大型计算机的集中式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此阶段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开发的项目管理软件主要是以网络计划技术(如关键路径法CPM和计划评审技术PERT)为主要理论支撑,软件功能主要是集中在进度编制和优化方面。软件的运行集中在大型计算机上,主要的应用领域是大型的国防和土木建筑工程。这个阶段的项目管理软件成本和使用费用很高,这与当时的计算机发展水平和应用条件有很大关系。 2.2 基于个人计算机桌面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该阶段开发的项目管理软件主要是以系统工程理论和一些项目管理基本方法(进度控制技术、资源平衡技术、成本分析技术等)为主要理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书的编写要特别强调以下几方面要求: 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目的 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以人为中心”,即以人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调查研究和保护为中心,为科学规范地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服务,为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和地方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服务,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和防治对策。 二、工作任务 (一)一般进行1:50000以地质灾害为主的综合调查,对居民点、重要经济工程区,特别是集镇,查明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范围、规模、稳定状态、危害程度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 (二)查明和预测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调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类型、强度、范围、历史、已造成的危害和未来趋势; (三)调查与地质灾害相关的水土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提出民居建设的生态地质对策; (四)评价工作区地质环境和各种地质灾害体的稳定状态,预测评价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地裂缝和斜坡稳定性等地质灾害,预测其发展趋势; (五)提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六)建立地质灾害GIS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综合分析系统; (七)对重点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建议. 三、工作内容

本项目的工作内容包括地质灾害诸灾种的实地调查、综合分析研究 (一)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是综合性的,以各种地质灾害为主,同时兼顾相关的地质环境、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的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灾种的地质环境、成灾历史、目前动态和可能的危害等: 1、崩塌; 2、滑坡; 3、泥石流; 4、岩溶地面塌陷; 5、地裂缝; 6、斜坡稳定性; 7、胀缩土; 8、地表水地下水污染; 9、固体废弃物;10、采矿、采石和边坡开挖诱发的地质灾害;11、矿坑排水引起的地表水地下水污染;12、特殊地质环境因素;13、地方病;14、水土流失。 (二)评价内容 分以下三个层次建立研究区的概念模型和量化模型,开展区域地质灾害的时空规律预测。 1地质灾害发育度——区域地质灾害发育的现状评价指标/方法筛选; 2地质灾害风险度——风险评估/单因子分析、多因子分析 分析因子包括:地形地貌、岩组、地质结构、降雨、地表水、地下水、气候变化、人为因素、区域地质环境等的空间相关/时间相关分析; 3地质灾害危害度——危害强度+易损性分析。 四、综合研究的技术要求与技术路线 (一)工作标准 执行的技术标准: 1、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标准(1:2.5万—1:5万),中国地质调查局编制,1999; 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规划基本要求,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1999;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综合防治对策 尹博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综合防治对策尹博 发表时间:2019-09-03T10:35:52.823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12期作者:尹博侯赤金[导读]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除了会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还会对人们的财产、环境及各项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云南省昆明市 65020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工工程活动不断增加,地质灾害风险的发生几率也在不断增加。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为了更好的地质灾害进行预防,需要加强地质灾害发生分析,然后制定相对应的治理措施,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本文主要对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和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的主要对策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区划;防治措施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rtificial engineering activities are increasing, and the risk of geological hazards is also increasing. The occurrence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will have a great impact on people's lives. In order to prevent geological disasters better,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analysis of the occurrence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then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asures to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This paper mainly elaborates the risk zoning of geological hazards and the main countermeasures of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eological hazard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geological hazards; risk zon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除了会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还会对人们的财产、环境及各项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而且因地质灾害无法提前准确预测,且发生规模较大,所以一旦发生,将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甚至达到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分析区划,并制定有效综合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1.我国地质灾害现状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时间突发性以及空间规律性的特点,已经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调查统计,在近20 年的时间内,我国几乎每年都有发生死亡百人以上的重大地质灾害。仅在1998 年,我国共计有18 万起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发生,包括了滑坡、泥石流以及崩塌,其中447 处规模较大,共造成270 亿人民币的经济损失。从我国最近十多年发生的地质灾害来看,总体的特点如下:在我国受到滑坡、泥石流以及崩塌等地质灾害威胁的村庄有1 万多个,县级城镇有400 多个,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受到地质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些年来,尽管我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地质灾害的理论研究以及防治水平,但是地质灾害依然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为了有效的防治我国的地质灾害,需要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以及风险性进行区划,并对此进行预防性的研究,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以及高风险区域进行圈定划分,以便于国土规划、灾害管理以及减灾防灾工作的展开,从而达到综合的防灾减灾的目的。从今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区域来看,西部地区将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区。但是我国西部地区恰恰是我国地质灾害高发区域,地质环境十分脆弱,经济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能源开发等人类活动,势必会加重该地区的地质灾害,因此,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依然面临严峻的考验。 2.地质灾害风险区划2.1易发性分区:所谓的易发生区就是依照相关的规定,对容易出现灾害的地区进行区分。通常来说,地质灾害易发生性主要是依据其特征以及分布情况进行的,其中包括:地形地貌、底层岩性以及降雨量等。这些规则及影响,可将易发生分区划为:高发区、中级易发区、低发区、非易发区。 2.2危险性分区:对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分区主要是依据当地的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从危险性方面对地质灾害进行分区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地质灾害的规模、密度及频次、自然条件、地质条件、降雨量及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根据以上方法及影响因素从危险性方面分区可将地质灾害分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及无危险区四个区域。 3.我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的主要对策3.1切实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在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监测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加强相关的预警设备,保证每个监测预警环节的正常运行。从总体上来看,在各种危险或者隐患还存在的时候,所有存在安全隐患的地区都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预警,在进行相关的监测和预警的时候,要注意这三个方面:1) 做好相关的衔接工作。我国现在基本已经建设起了全面的气象和水利方面的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所以每个地区要根据自己的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出相应的防止措施,从而做好相关的衔接工作。特别是在滑坡和泥石流频发的地区,以及容易出现山洪的地方,如果这里的人口有非常的密集,其城镇高多建立在峡谷地带。这时候一定要做好相应的监测工作,通过要加强其设备监测的专业性,从而做到全面的监测和预防。2) 在进行监测和预警的时候,要把传统和现代科技进行有效的结合合。比如随着现代信息网路技术的不但发展,可以采用电视、网络和手机信息等方式进行预警,并且要做到全面的覆盖。而对于一些相对贫困的地区,则可以采用一些传统的方式比如采用广播、鸣锣和有线电话等传统方式进行灾害预警,从而保证人们可以及时接受到预警消息。3) 在进行灾难检测和预警的时候,要加强群众和人民的联动工作。在现代我国所采用的地质灾害防治主要的方法就是群防群策,在很多落后的地区,他们的监测预警任务主要就是靠人民群众和基层干部来完成的。因此,在现代的许多地区,特别是县乡两级的人民政府部门在对灾难进行防御和预警不太重视,要利用好群防群测的这样的方法。所以政府要百姓进行群防群测技能的培训,对于那些自发参与到这样活动中的老百姓,进行适当的经费补贴,而且在这样的发展中,可以发放给他们一些简便有效的设备。 3.2加强应急救援工作1) 加强我国地质灾害的应急能力,在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中,要将公安消防、武警官兵以及解放军的力量充分运用到地质灾害的救援中去,同时要加强对交通、通信以及专业设备的配备,定期组织进行应急演练,以便加强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 2) 加强基层防范地质灾害的能力,将乡村地质灾害的应对能力不断建设提高,在汛期的时候,要加强监察检查,同时安排专人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察巡视。除此之外,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至少每年在汛期之前组织一次应急避险的演练。 4.总结

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前景

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前景 (部分资料系转载) 依托信息技术建立起来的互联网络为学习化社会和教育社会化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深刻改变着社会生活、工作、思维和交往的方式,对传统教育体系制度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新的世纪开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加快了信息化进程,这也包括教育信息化。计算机网络教育同传统的单媒体电化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函授教育相比,最大的特点是知识传授者与学习者实现交互式的交流过程。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地点、科目师资和适当的学习方式与进度。据悉,发达国家将教育信息化作为21世纪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发展战略目标。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育结构体系的影响体主要体现在: 一是使知识传递的方式和速度大大改变,社会成员接受各种思想文化的途径大大拓宽,比以往更加方便快捷,网上获取各种知识成为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 二是Internet伸入到教育领域,促进教育的结构与形式更加多样化,借助网络技术形成的“虚拟学校”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教育对象无限扩大,知识交流与更新能够随时实现,教育的对象将涵盖社会全体成员,大大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三是信息技术不仅是少数人掌握的一门专业,而逐渐成为大众化的工具,现代信息教育已经和正在成为我国教育结构体系新的增长点,有力改变着我国教育结构体系的面貌。 四是网络技术将架起学校教育、企业培训以及社会教育相互沟通的立交桥,为建立学习化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2、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IT教育发展的前景 ------中国IT教育市场盗版严重。在中国几亿农民、两亿工人、数千万下岗人员的现实国情下,中国政府一夜之间不可能倾其所有、将从中央到地方的所有国家机关全部“正版化”,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明白的道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懂计算机的“机盲”就是新“文盲”,已经成为不言而喻的共识。由于国力有限,中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一直偏低。中国千千万万的国家机关尚且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实现软件“正版化”,中国的教育机构就更不可能依靠财政拨款实现软件“正版化”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将教育机构在原软件条例内所享有的在课堂教学范围内合理使用软件的权利完全撤销,让中国的所有教育机构一夜之间面临这样的窘境:要么做新软件条例下的守法者,立即关闭所有的教学用计算机房,停止所有学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要么做新软件条例下的违法者,冒着随时可能被起诉侵权的危险,继续向莘莘学子传授信息技术知识,以使中华民族的新一代能够跟上世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步伐。 (很明显,很多人都因为微软公司打算对国内教育市场进行正版收费而跑到支持linux的行列中,但这也是国内软件市场的一个难题,优秀的软件由于提高价格或者打击盗版

我国交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

“智能网”支撑“大交通” 我国交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 编者按:速度是交通的生命,效益是交通的价值。现代化的“大交通”体系,对以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网”表现出强烈的依赖,这是人民邮电报通过对各个省区市交通主管部门的调查,并走访多名专家之后得到的结论。 交通运输体系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命脉,其流动性、高效益的特性体现了对信息化的强烈需求,推动了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始终走在各大行业的前列。我们发现,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程度正在不断提高,同时,整合部门内和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并加快推进标准化工作,已经成为下一步交通运输业信息化建设的着力点。 我国交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数字网”已经初步成形,对交通现代化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5年以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围绕高速公路、农村公路、沿海港口码头泊位以及内河航道整治、扩能等建设项目稳步推进,投资增长速率逐步放缓(见图一),下一步现代化“大交通”体系的建设,最需要的就是信息网络技术的支撑。 图一:2005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额及同比增减 信息技术的应用给交通运输业带来了效率的显著提高。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和联网收费系统的应用,城市GPS系统与物流系统的结合,使得传统的运输效率和管理水平得到极大提高;良好的交通诱导服务,使出行者更加便利,更加准确地到达目的地,带来了个人效率的提高。从调查结果看,各地交通部门信息化建设以政务信息化、科技信息化为主(见图二),但同时也有很多更加深入的信息技术应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铁路部门把重载运输作为挖潜扩能的一项重大举措,在能力紧张的繁忙干线和煤运通道,对线桥隧涵、通信信号、牵引供电等设备实施“短平快”的技术改造,信息技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大秦线在2004年突破1.5亿吨运量的基础上,去年又突破2亿吨,成为我国既有线挖潜扩能提效的范例。荣获“国际项目管理全球大奖”优胜奖的“山东高速公路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建设项目”建成了山东省内高速公路联网收费里程2600余公里,共173个收费站(包括14个临时站),1149个车道,是世界上最长的高速公路信息化网络,实现了山东境内收费一票通,并使高速公路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DOC)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提交单位: 提交时间:2015年12月 目录 0前言 (3)

1基本灾情 (3)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3) 2.1自然地理条件 (3) 2.2水文气象条件 (3) 2.3地形地貌 (4) 2.4地层岩性 (4) 2.5地质构造 (5) 2.6工程地质条件 (5) 2.7水文地质条件 (5) 2.8区域地壳稳定性 (6) 3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6) 3.1灾害规模、特征 (6) 3.2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6) 4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 (8) 5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 (8) 5.1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 (8) 5.2防治效果及存在问题 (8) 6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8) 7应急调查准备和安全问题 (8)

0前言 1基本灾情 2014年9月2日13时19分,位于长江一级支流青干河支流锣鼓洞河左岸的杉树槽发生重大岩体滑坡。初步估算,滑坡体总面积3万m2,估计总方量约80万m3。滑坡地点位于秭归县沙镇溪镇三星店村2组、3组交界处,距离青干河河口约5.15 km。滑坡导致G348国道约200m损毁中断,大岭电站3栋房屋被掩埋,损毁柑橘园约60亩,损毁镇村公路2条450m,16个村(居委会)133个供电台区全部停止供电,紧急转移撤离沙镇溪初级中学师生、当地村民、电站职工家属共计953人,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220万元。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2.1自然地理条件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坝上库首。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8'~111°0',北纬30°38'~31°11'。东与宜昌市夷陵区(原宜昌县)的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临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县境东起茅坪新集镇凤凰山(新县城所在地),西止磨坪乡凉风台,南起杨林桥镇向王山,北止水田坝乡懒板凳垭。县境东西最大横距离66.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离60.6公里。秭归县版图面积2427平方公里。据2010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秭归县国土实际总面积22.74万公顷。本次调查的杉树槽滑坡位于秭归中部的沙镇西镇流锣鼓洞河左岸。 2.2水文气象条件 滑坡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7~19℃,多年平均降雨量1 493.2 mm.降雨具时段和频度相对集中的特点,雨季多暴雨,一日最大降雨量达358 mm.年降雨量由南向北、从低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