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专题03《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失败125周年(1895—2020)

专题03《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失败125周年(1895—2020)

专题03《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失败125周年(1895—2020)
专题03《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失败125周年(1895—2020)

【热点直击】

2020年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125周年。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遭遇日本侵略的重要战争。甲午战争失败后,中日两国签订《马关条约》。条约中,通过割地、赔款、增开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等条款,中国继续丧失了大量主权。同时,战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内容考查较多,侧重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等,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知识链接】

一、甲午中日战争

1.爆发背景

(1)根本原因: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

(2)日本“大陆政策”的制定。(蓄谋已久)。

(3)导火线: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

2.过程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发动丰岛海战,袭击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8月1日,中日双方宣战。战争之初,清军陆军自平壤败退鸭绿江,日本海军夺得黄海制海权。9月27日,黄海海战爆发,5个多小时的海上激战,北洋舰队5舰被击沉,4舰被击伤;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10月,在鸭绿江江防之战中,清军鸭绿江防线崩溃。11月,日军攻占旅顺口,血洗全城,残忍的杀害无数中国民众。日军攻占旅顺后,进攻威海卫,在1895年2月1日,占领威海卫。于是,日军以海军和陆军配合攻击北洋舰队。经过激战,北洋舰队受到重创,提督丁汝昌等自杀殉国。17日,北洋舰队全部覆灭。在辽东战役中,清军6万余人从辽东全线溃退。威海卫失陷后,就已经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协约内容:

(1)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军军费白银2亿两。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4)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4.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1)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2)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3)新的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4)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列强争相划分“租界”,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重要概念解读: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是指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马关条约》签订,标志着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了资本输出的新阶段。

区别:商品输出——主要是指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或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

三、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模拟检测】

1.(2020·湖北高三)恩格斯在分析某次战争时,指出“它给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闭关自守早已行不通了,即使是为了军事防御的目的,也必须铺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也都在逐渐瓦解”。这一战争

A.刺激国人“开眼看世界”B.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

C.加速资产阶级投身政治D.促使中国两大矛盾合流

【答案】C

【解析】据“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可知,本次战争时间应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且在此次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放寬对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可知本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资产阶级投身政治,主张变法维新,故选C项;鸦片战争后刺激国人“开眼看世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兴起,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使中国两大矛盾合流,排除ABD三项。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联系甲午战争的影响分析解答。2.(2020·湖北高三)以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在中国的外资大型工矿业企业来计算,1840~1894年为23家,创办时的资本总额共为7631千元。1895~1913年增加到136家,创办资本总额为103153千元,后者为前者的13.5倍。外资企业在华激增的主要原因是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日益腐败B.晚清政府积极引进外国资本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合法化D.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突飞猛进

【答案】C

【解析】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表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合法化,故答案为C;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的腐败,排除A;选项B 不符合史实,当时清政府主要放宽了民间设厂的规定,并未大量引入外资,排除;西方工业革命发展会促进外资在华增加,但是材料强调的是甲午战争后外资激增,而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情况在甲午战争前后并无明显变化,选项D排除。

3.(2019·江苏栟茶高中高三月考)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越孤独。但战争大败,“成中国之巨祸”,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的改变,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里的“战争”指的应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第一次世界大战【答案】B

【解析】甲午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救亡运动高涨,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故排除ACD,选B。

4.(2019·江苏栟茶高中高三月考)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A.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B.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

C.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D.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

【答案】A

【解析】李鸿章对签约的认识由传统华夷观下的“议和”“羁縻”,逐渐转变为了近代外交观下的“平等”“约章”,表明李鸿章作为近代中国的重要外交家,其“天朝上国”的大国中心观逐渐削弱,同时逐步接受西方外交思想,在外交实践中逐渐趋向近代化。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李鸿章的行为并不是卖国,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李鸿章有无尽到外交家应尽的职责,故D项错误。

5.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史料的鉴别能力。中日双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由此导致了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有较大差别;B、C、D三项均不是中日双方对丰岛海战记述各异的原因。

6.爱国诗人丘逢甲率绅民上书清政府:“和议割台,全台震骇。……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台誓死守御。……如倭酋来收台湾,台民唯有开仗。”以下符合丘逢甲践行其誓言的行动是

A.驾舰撞向“吉野”,不幸中鱼雷与舰同沉

B.率领黑旗军,在台中附近的大甲溪伏击日军

C.组织领导义军,在新竹、台南等地痛击日军

D.淞沪抗战,多次击退日军进攻,迫使其三易主帅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和议割台,全台震骇”、“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台誓死守御”可知,反映的是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战争中,丘逢甲组织领导义军,故C选项正确;A选项是黄海大战,B选项是刘永福的行动;D选项是抗日战争中的战役。

点睛:本题考查台湾人民反割台战争,需要掌握丘逢甲的行动。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和议割台,全台震骇”、“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台誓死守御”判断出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7.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

筑铁路和工厂。”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C.为中国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

D.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的能力。材料中“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联系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在政治上瓜分中国,经济上加强资本输出,在中国修建铁路、开设工厂等,因此选C.。A B两项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故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8.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的官僚士绅普遍沉浸在“同光中兴”的虚假兴盛之中,称日本为“蕞尔三岛”。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朝士绅阶层逐渐抛却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力主“远效越吴,近师普法”。据此可得出A.社会心态变化取决于清朝士绅阶层心态变化B.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中华民族的意识彻底觉醒

C.甲午中日战争使部分中国人对国情有了新认识D.甲午中日战争推动清政府实行彻底的变法改革

【答案】C

【解析】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材料中从“沉浸在‘同光中兴’的虚假兴盛”到“抛却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力主‘远效越吴,近师普法”’,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使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向西方学习,故C项正确;A项的“取决于”和B、D项的“彻底”表述绝对,故排除。

9.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会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

点睛:“现实的问题历史考”一直是高考命题的思路,本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快速反应,掌握主动权,沉着应对。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

10.(2020·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高三月考)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D.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答案】A

【解析】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署,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故中国人通过不同的途径救国,故A正确;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后,故B错误;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不属于主要原因,故C错误;资产阶级力量是否强大与不同的途径救国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署的影响出发,即可得出三者的共同背景,即可民族危机严重,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1.(2020·平顶山市第一中学高三开学考试)《清史稿》中提到“军故多闽人,汝昌以淮军寄其上,恒为所制”,“步蟾通西学,海军规制多出其手,顾喜引用同乡,视统帅丁汝昌藏如也。时论责其不能和衷,致债事。”由此说明,甲午战争清军失败的原因是

A.统帅腐败无能B.兵舰装备落后C.内部矛盾重重D.乡党意识浓厚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海军将领组建军队和使用人才注重宗族关系和乡亲关系,因此材料反映的甲午战争清军失败的原因是乡党意识浓厚,故答案为D项;材料不是反映统帅问题,排除A项;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2.(2019·四川三台中学实验学校)有学者认为,《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列强对中国侵略进入新的阶段,支持该观点的最有力证据是

A.“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B.“台湾一省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个月内交接清楚。”

C.“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D.“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

【答案】C

【解析】结合课本知识可知,C项是《马关条约》关于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规定,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要求,与以往两次鸦片战争要求商品输出相比,标志列强的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C正确;A项是《马关条约》关于赔款的规定,但是赔款的要求在此前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都有涉及,因此不能说明列强的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A错误;B项是《马关条约》关于日本割占台湾的规定,割地属于政治侵略,破坏领土完整,与题干中“经济侵略”不符,故B错误;D项是《马关条约》关于日本要求增开通商口岸,但是开放通商口岸的要求在此前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都有涉及,如《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天津条约》规定十口通商,因此不能说明列强的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D错误。

13.(2020·上海高三)下表是“晚清留学主要趋向”简图,其中“?”应填入

A.留学英国B.留学日本C.留学德国D.留学意大利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空前强烈的瓜分危机和亡国之祸刺激着中国人更加迫切地希望了解日本能够迅速富强的原因,进而效仿日本改变国家命运,加之路近,费省、文字易通,所以出现了一股留学日本的浪潮,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19世纪70、80年代晚清留学主要趋向是英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4.(2020·上海高三)“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作为条约条款,上述内容当出自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朝鲜本来是中国的附属国,主权是不完整的。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该条约要求清朝结束与朝鲜的藩属关系。联系所学可知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就是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插手朝鲜导致的,中国战败,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使朝鲜脱离中国,为吞并朝鲜做准备,故答案为C;ABD没有

涉及朝鲜问题,排除。

15.(2020·上海高三)关于首开甲午海战第一炮的记载,中日不尽相同。中方:倭三舰放真弹,轰击我船。日方:济远(北洋水师军舰)首先向我开炮。对这一不同解读最合理的解释是

A.日方极力推卸责任B.中方记录客观属实

C.历史文献皆不可信D.双方受制各自立场

【答案】D

【解析】中日两国关于甲午战争中谁首先开炮记载存在差异,其主要原因是双方都想在舆论上争取主动,不想承担挑起战争的责任,这是立场所限,选项D正确;两方都有推卸责任的嫌疑,选项A排除;通过材料无法判断中方记录的客观性,排除B;选项C表述绝对,排除。

16.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是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材料认为甲午战争日本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B.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

C.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D.中国军事领导妥协退让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认为甲午战争日本取胜的主要原因是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故C正确。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属于中国方面的原因,故A排除。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属于双方对比的原因,故B排除。中国军事领导妥协退让,属于中国方面原因,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

17.(2020·福建高三月考)下表列举有关黄海海战的细节记述,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事实是

A.致远舰被日舰鱼雷击沉B.致远舰欲与吉野同归于尽

C.吉野号发炮击沉致远舰D.致远舰直冲日舰被击而沉

【答案】D

【解析】题干中三则材料都能够看出致远舰冲击日本军舰最后被击沉,故选D;只有第一、第三两则材料反映出致远舰是没鱼雷击沉的,A不能确认是历史事实,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吉野舰被击沉,不能体现致远舰欲与吉野同归于尽,排除B;材料中有信息可以体现出致远舰是被鱼雷击沉的,排除C。

18.19世纪末,俄、德、法、日等国企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来瓜分中国,英国对此持反对态度。1898年,英国议会通过“维护中国的完整和独立”的决议,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实现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这表明英国

A.主张与中国平等外交B.力图维护其在华利益

C.坚持公平贸易的原则D.丧失了殖民霸主地位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实现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凭借其工业经济发达的优势,主张实现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旨在维护其在华的既得利益,B 正确;19世纪末,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不可能主张与中国平等外交、坚持公平贸易的原则,AC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十九世纪末英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殖民帝国,D错误。

19.观察下图漫画,它

A.揭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序幕B.反映了英法争夺中国的尖锐矛盾

C.刺激晚清朝廷掀起了洋务运动D.促进了以救亡为主题的民族觉醒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给出一幅漫画,这幅漫画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被称为“时局图”,这幅漫画体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的形势,也促进了近代化的发展,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揭开序幕的是鸦片战争;B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C选项时间错误,洋务运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起的。

点睛:解答本题不仅仅要读懂漫画,更重要的是联系所学知识。学习这幅漫画的时候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所以材料体现的是时期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中国,因此可以排除A、D选项,因此答案就很明朗了。20.19世纪末,俄、德、法、日等国企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英国对此持反对态度。1898年,英国国会通过“维护中国的完整和独立”的决议,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在中国全境无

限制的贸易。此举体现了英国

A.坚持公平贸易B.维护中国核心利益C.丧失了竞争优势D.维护在华侵略权益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可知英国想凭借自己的工业优势维护在中国的权利,即维护在华侵略权益,所以不主张瓜分中国,答案为D;英国要求“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同时近代列强逼迫中国签订一系列条约,从而可知英国不可能坚持公平贸易,也不会维护中国的核心利益,AB错误;材料内容不能表明英国丧失了竞争优势,C错误。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张,要求学生结合英国近代对中国殖民扩张的过程特征来进行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