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历史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分析

【历史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分析

【历史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

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1、缺乏预见: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朝反

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

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2、战略原因: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

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朝屈服。中国方面,战前则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从战略规划方面,日本就已经拔

了头筹。

3、装备劣势:在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劣势兵力迎击日军。受限于

军舰制造时的技术条件,北洋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装备了新式测距仪的

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日军还装备了新式的速射炮。

4、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战前,清政府不作

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

战的惨败。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当时中国处于清朝晚期,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

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

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

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

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历史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分析

【历史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 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1、缺乏预见: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朝反 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 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2、战略原因: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 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朝屈服。中国方面,战前则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从战略规划方面,日本就已经拔 了头筹。 3、装备劣势:在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劣势兵力迎击日军。受限于 军舰制造时的技术条件,北洋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装备了新式测距仪的 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日军还装备了新式的速射炮。 4、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战前,清政府不作 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 战的惨败。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当时中国处于清朝晚期,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 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 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 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 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日甲午海战的失败原因

众所周知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战争史上一页挥之不去的耻辱,那么中日甲午海战的失败原因是什么呢,除了政治制度,还是否于海军装备有关,还是与兵员素质有关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日本海军:日本从明治维新后开始走向治本主义道路,使日本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紧急的发展必然带动军事的发展,1869年后日本开始建立自己的海军,全称(至1947)“大日本帝国海军”,并将英国海军作为自己的榜样,1872年日本正式设立海军省,即日本海军总指挥部。一开始日本海军的战舰全部是由英国制造并购进的,其海军训练章程也比较散乱,因此一开始日本海军的战斗力并不怎么样,但1973年当一只英国舰队到访日本后,使日本人对海军的认识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次日本开始大力发展海军实力,日本不但雇佣了大量英国人对其军进行培训,而且还大力发展造船业,积极引进战舰,“师从西方”发展起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海军部队。至1894年甲午开战前夕日本海军实力已非同小可,此时日本海军的军费以占平均年度军费开支的30%,并且从国内各界捐款中也获得了近130万元(其中包括天皇特批的30万元),此时的日本海军已拥有主力战舰29艘(他们分别为松岛严岛桥立扶桑高千穂速浪千代田高雄筑子金刚比睿筑波八重山凤翔天龙葛城大和武藏海门巡天城盘城大岛摩耶爱石鸟岛赤诚西京丸)其中钢制13艘,铁质和铁骨制10艘,木质6艘。其中有12艘为外购,可谓是实力具增,战斗力不可小视。 我们再来看看北洋海军:北洋海军于1888年12月17日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成立,也是晚清时期三支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中最大的一个,它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产物,1875年清政府任命沈葆桢和李鸿章为海军大臣,速建南北洋水师,并决定每年从国库中提400万两作为海军军费。此后1875年和1880年由李鸿章出面,分别从英国和德国订购了8艘战舰(扬威超勇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其实力剧增一度堪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至1894年开战前夕北洋海军已拥有大小战舰16艘,(定远镇远来远经远致远靖远济远平远超勇扬威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鱼雷艇18艘,后勤补给舰27艘。双方实力可谓不分上下,但由于1888年以后海军经费突然减少(清政府修建颐和园)而此时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所以致使北洋舰队开始落后,但仍抱有很强的战斗力。 但是战争的最后结果是令人惊叹的,日本海军完胜北洋海军。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除了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和上层的指挥不利外,还有一个就是军兵素质的问题。 1884年之前中国北洋海军虽然还是“亚洲第一”但这只是指军舰,而其兵员还存在真许多问题。虽然当时中国人口众多,但大多数人对战争的理解还只停留在大刀,长矛时期都新兴事物的不理智,导致了兵员的素质低下,再加上当时“八旗兵”和“绿营兵”的战斗力下降和中国长期受鸦片影响,官兵普遍吸食鸦片等。致使当时中国兵和日本兵的战斗力和素质相差甚远。 还有一方面就是受训问题,就战后统计得到的结论,当时北洋海军在受训方面不但不比日本人差,而且甚至超过日本人一头,但其实这只是停留在前期。首先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是陆军出身,对海战缺乏足够了解和经验,训练更是一窍不通,为此北洋海军特聘请英国海军名教琅威理为海军教官,琅威理曾是英国海军中校,对海战极为熟悉,而且他对这份工作十分上心,致使北洋海军的官兵素质和战斗力有所提生。然而琅威理的严格治军态度最终害了他,由于上任初期,北洋海军士官生门还知道技不如人尚能服从他的管理,但当这批人逐渐上升为高级军官后他们就不能容忍一个洋人在他们面前指手画脚了,矛盾越发冲突,致使琅威理最终离开了北洋水师。北洋水师也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而日本人则一心虚心向学致使其兵员战斗力不断提升,终于成为海军强国。这也使两国海军兵员素质距离骤然拉大。 综合起来还是中国人自己的问题,兵员素质低下是导致失败的重大原因之一,而归根到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马关条约》产生的无疑就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那么,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分析有哪些?那么,下面就让店铺为大家介绍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首先,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天皇就确立了对外扩张政策,宣称要以武力“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维新之后日本虽然建立了西式军队,但是在其军队当中仍然盛行着其传统的武士到精神,且士兵对于天皇是绝对的忠诚,可为其而死,所以其军队的战斗力是非常的强悍的,而且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日本早已垂涎中朝两国的丰富的资源,于是日本制定了一个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 同时大力发展海军,从1890年开始拿初国家财政收入的大部分建立和发展近代的海军,其宗旨是以超越北洋海军为目标的,到甲午战争前,这一目标已基本达到。 可以说日本对于这场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他们不惧怕战争甚至渴望战争,因为这一战不但可以掠夺殖民地抢夺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机取代中国成为亚洲第一大国!此战日本可以说是以国运相赌,若胜便是羽化成仙,若败则死无葬身之地,所以日本是抱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心来的,他们不是来挑起战争的,而是来拼命的! 反观中国,此事中国古代官场的土特产品------党争,再领风骚,帝后二党斗得是不亦乐乎,根本旧无暇顾及日本,或者说根本就没把这些倭奴放在眼里。统治集团内部的失和在很大程度上是影响了战局的。 其次,清军三军主将能力平平。 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清军失利,而黄海海战的失利并不可将全部责任推到军费被挪,操练不勤等问题上,北洋舰队主将丁汝昌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排兵布阵上存在着重大的问题,隔行如隔山,让一个陆军的将领去指挥海军,这大有中国足球长期把持在一个从来都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那么,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吧!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一,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二,北洋水军军备力量有限,好多枪炮都是假的打不出来,子弹稀缺, 三,洋务运动受到顽固派的层层阻拦, 四,日本明治维新使之国力大增。 甲午战争——失败原因 军事实力上的差距 很多人认为中国在甲午战争前的军事实力已超过了日本,但事实并不如此: 中国的北洋海军在1884年之前仍是“亚洲第一”,但过了1884年,由于清朝官员认为海军以很强大,不懂得海军需要不断投入、持续更新,大大紧缩开支。 反观日本:19世纪90年代大量地购买船只,全国上下的人民都支持。很快日本的海军就远远超越了北洋海军。 要说海军在训练上比日本还要强了一截,但比起陆军中国就差得更远了。要比军队数量我们很占优势,但陆军人口的绝大多数是还停留在弓马的八旗军和绿营军的战斗力极其低下,唯一还算有点近代化的军队居然大部分都是民兵(代表是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战斗力还算比较强)。但即使是这样这些精锐部队在人数和武器装备上都与日本相差甚远。 总的来说,中日甲午战争中除个别以外,中国的将兵都是尽职尽责的,但仍无法挽回军事实力上巨大的差距。 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

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列宁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特别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问题: ? 答案: 有: 一,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二,北洋水军军备力量有限,好多枪炮都是假的打不出来,子弹稀缺; 三,洋务运动受到顽固派的层层阻拦; 四,日本明治维新使之国力大增。 【相关阅读】 甲午战争——失败原因 军事实力上的差距 很多人认为中国在甲午战争前的军事实力已超过了日本,但事实并不如此:

中国的北洋海军在1884年之前仍是“亚洲第一”,但过了1884年,由于清朝官员认为海军以很强大,不懂得海军需要不断投入、持续更新,大大紧缩开支。 反观日本:19世纪90年代超多地购买船只,全国上下的人民都支持。很快日本的海军就远远超越了北洋海军。 要说海军在训练上比日本还要强了一截,但比起陆军中国就差得更远了。要比军队数量我们很占优势,但陆军人口的绝大多数是还停留在弓马的八旗军和绿营军的战斗力极其低下,唯一还算有点近代化的军队居然大部分都是民兵(代表是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战斗力还算比较强)。但即使是这样这些精锐部队在人数和武器装备上都与日本相差甚远。 总的来说,中日甲午战争中除个别以外,中国的将兵都是尽职尽责的,但仍无法挽回军事实力上巨大的差距。 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 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个性重要的好处,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列宁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个性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齐,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及其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及其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中国的失败,对中国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的失败主要是由于国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作用而导致的,同时它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深刻的教训。 一,外部因素 1. 日本的军事实力:当时的日本,已经开始了西化运动,而其国家的军事实力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在与中国作战时,日本的军队毫不退缩,配备国内最先进的武器,其自身的实力自然是不容小视的。 2. 战争的前期准备:相对于日本的军事实力,当时的中国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无法充分准备战前,而这种准备充分的差距也成为中国最大的劣势之一。 3. 国际舆论:在当时的国际舆论中,中国被描绘成一个弱小、贫困和无力的国家。而相对于这种国际舆论的影响,中国的实际情况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认识。 二,内部因素 1. 政治体系不完善:在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的政治体系尚未 形成一个完善的国家领导体系,国家的政治稳定度显然较低,这使得在战争中作出有效决策变得相对困难。

2. 经济基础薄弱:在当时的战争中,日本能够以全力战斗的状态,而中国却因为经济基础薄弱而无法全力投入战斗。而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当时的经济几乎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很难涉及到国外市场的优势。 3. 内斗与割据:在战争中,中国一方面需要统一的指挥,而另一方面,当时的中国却存在着内斗以及各种系割据,使得对抗强敌的目标难以达成。 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失败原因不仅仅是以上因素,甚至也不能仅仅归咎于这些原因。中国的失败原因完全是从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政治环境以及文化因素中演绎出来的。它不仅是当时的现实需要,更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中国的失败,使得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和自己的问题。在经历一次彻底的失败之后,中国社会开始深入探索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发现自己修得的一些长处同时也限制了自己的进步。正因为如此,中国在战后开始改革,而这个改革的路是充满艰辛和曲折的。 三,名义上的胜利与实际的失败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名义上获得一次胜利,但实际上却是失败的。这份名义上的胜利,在当时让中国维持了一种自信心。但在考虑整个历史的长远发展时,这种实际上的失败并没有什么帮助,反而让中国在接下来20世纪的很长时间里面深陷内 部和外部的紧张状态中。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

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分析及启示 甲午战争是亚洲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它犹如一记重拳,砸醒了中国这只睡狮,使中国人再也不能在天朝大国的梦幻中沉睡了,由此,维新和革命的思潮运动绵延不绝,驱动着中国人求进步、求发展。有人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是因为军事力量不足造成的。这失败的原因就这么简单吗下面让我们就此进行探究。 一.政治方面 甲午战争前的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走上独立发展的强国之路,在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它还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并且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吸收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丰硕的科技成果,并使之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而此时清朝的洋务派们却只知引进技术和设备,对于政治制度却视而不见。他们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完美的,是先圣们制定出来的,一旦涉及到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不仅损害到他们自身的利益,还会遭来由于亵渎祖先而带来的灭顶之灾。这种主观上的桎梏严重影响了中国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使中国与世界脱轨,为中国的发展埋下重重危机。 二.经济方面 当时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并不比中国强盛,甚至可以说中国在经济整体上是占优势的。但是日本积极备战征收重税(中国的4倍),明治天皇甚至拨出30万的宫廷内帑和10%的官员薪俸支持海军,而中国因为慈禧太后,北洋水师6年为添一船一炮,陆军也多不满编,可以说军费严重不足。经济稍占优势的中国,其军费却严重不足,试问这样,中国又如何能在战争中战胜军费雄厚的日本呢 三.军事方面 从军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师)。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很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不像鸦片战争时大刀长矛对坚船利炮那样悬殊,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由此可见,当时中国的军事力量并不比日本逊色。那为什么这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舰队会如此的不堪一击呢原因就出在,他们虽然引进了先进的舰只,军队的管理模式却依旧陈旧、僵化。这支舰队自组建以来就很少进行训练演习,舰艇也不知保养,以至于炮管上经常晾满水兵的袜子,炮筒中一摸一把黑灰。曾有

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发动的非正义战争。为什么中国在甲午战争失败呢?以下就是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在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缺乏预见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列宁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特别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清朝政府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维新派政治家吉田松荫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

拓虾夷……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势必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这不仅增加了军费,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与之相比,中国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 当时清朝的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桢、台湾巡抚刘铭传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说道关于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我还有点不太清楚,可能是看的质料不多吧,所以我在网上查了点资料。加上个人的认识,作出如下总结:1895年3月,中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东渡日本,作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权大使,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承认朝鲜独立;向日本赔款白银2万万(亿)两;割让辽东半岛;将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以及澎湖列岛“永远让与日本”;允许日本在中国内地设厂,增开通商口岸,增加内河航线等共11款。《马关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使日本获得了发动更大战争的资本。祖国的宝岛台湾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遭受日本殖民者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 日本是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当时7年的财政收入,日本朝野对此欢欣鼓舞,外相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之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几亿日元,本国全部收入只有8千万日元,一想到现在会有3亿5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和私人都觉得无比的富裕!”战后,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飞速扩张,为其在上世纪30年代大举侵华埋下伏笔。总之,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正因为如此,重新学习、研究这段历史,也最具现实意义,这里最重要的是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总结、汲取其中的教训。 长期以来,一些论者从力量对比的角度分析问题,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日本及其支持者实力强大,中国不具备赢得反侵略战争的条件。那现在来看: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和中国一样并不强盛。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很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不像鸦片战争时大刀长矛对坚船利炮那样悬殊,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也就是说,甲午战争中国之败,并不是败在军事力量上。 那么,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战争队形的失误;当时日军队形为一字型,是为了发挥他们速射炮的威力。给与最密集的炮火打击。当时北洋舰队排出的不是一个单纯的横队,实际上是两艘两艘结对,五个小队组成的。当敌人过来时从五个地方穿过去,把他们的队形全部冲破。冲破的时候在运用近战,用撞角,用鱼雷,用一切手段来作战。这样子就可以避免我们的一些弱项,比如说我们的火炮射速不快等弱项。发挥我们的优势,就是撞角攻击等。这种根据北洋舰队自身特点排列出来的队形不能说是导致失败的原因。 另一种说法是北洋海军官员制度腐朽,素质低下;道德败坏造成的。通过一些资料的查询,得知北洋海军的高级军官,大多留学于欧美,接受过西方先进军事思想的熏陶和近代军事训练。而士兵都是沿海一带招募的水性很好的水兵,舰队平时的纪律和训练相当严格,防在北洋舰队工作过的外国人对北洋舰队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评。曾任北洋海军的英国人琅威理说过:中国海军,实有不可轻视者,麒操作也甚精,麒演炮也极准。营规亦殊严肃,士卒粌皆用命;倘与日本海军较,中国未尝或逊”,所以说这也不是造成战争失败的原因。 我认为造成失败的直接原因是武器装备的落后和弹药物质的缺乏。1888年北洋水师成立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原因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下面整理了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原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日本海陆军采取不宣而战的手段,向大清朝廷海陆军发动了两次突然袭击,分别为丰岛海战和成欢之战,其中成欢之战是日军根据其大本营的侵略战争部署而进行的一次有准备有计划地战争挑衅。 据史料记载,1894年7月17日,日本大本营召开御前会议作出对中国开战的决定。19日,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鲜公使大岛圭介等人,要不惜采取任何手段,立即挑起中日冲突。同日,日本大本营授权入侵朝鲜的日军混成旅团长大岛义昌,如中国增派援军赴朝即采取自由行动。23日,日军悍然侵入朝鲜王宫,发动政变,并迅速建立傀儡政权。25日凌晨,日本海军在朝鲜牙山湾发动突然袭击,挑起丰岛海战。当天,大岛义昌率日军混成旅团步兵四个大队,有骑兵、炮兵、工兵各一个中队共4000余人,配备山炮八门,由汉城龙山出发南犯,准备进攻驻守牙山的清军。 早在1894年6月初,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派出叶志超、聂士成率领的清军2000余人进入朝鲜,驻守于忠清道牙山县。7月21日,因朝鲜事急,李鸿章派出高升、爱仁、飞鲸等三艘商轮,载清军2500人支援驻牙山清军。25日,日舰在丰岛海面击沉高升轮,船上

清军大部死难,仅爱仁、飞鲸商轮所载的清军到达,两军会合后共计4000余人。 据史料记载,在丰岛海战的前一天,驻守牙山清军接到李鸿章“和议决裂,速备战守”电令。当天,聂士成决定率所部移驻成欢,并对叶志超说:“海道已梗,援军断难飞渡,牙山绝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天生形胜,宜驰往据之。战而胜,公为后援;不胜犹可绕道而出。此间战事当率各营竭力防御,相机进止。”叶志超服从之,于是清军退出牙山,分驻成欢、公州两地以守。 成欢位于朝鲜忠清道平泽县东南,稷山县西北。北距汉城70公里,西南距牙山20公里。东西环山,中连纵横两驿道,一为汉城至全州之南北大道;一为稷山通牙山之东西驿道,地处交通要冲。成欢北5公里处有河,名安城川,西向流入牙山湾。河上架桥,曰安城渡,为汉城至成欢必经之地。河两岸池沼与稻田纵横,广茅数里。桥南侧有小村名佳龙里,据此可控制安城渡口。成欢形势险要,聂士成由牙山移军成欢以抗日军是正确的。 聂士成率领的清军在成欢的兵力部署是:右翼以成欢东南之月峰山为依托,构筑堡垒及防御工事,控制成欢东、北方谷地,由武毅军老前营一部及古北口练军马队驻守。成欢北面丘陵上筑堡垒二,扼汉城至全州大道,为正面防御阵地,由武毅军老前营一部及正定练军中营驻扎。左翼在距成欢西北约2公里之牛歇里高地修筑堡垒工事,“令翼长江自康率仁字营扼敌趋牙山路”,配以武毅军老前营之炮兵,北可控制距牛歇里2公里之银杏亭高地,东可俯瞰汉城至全州大道,“见

初三历史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初三历史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甲午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 的转折点之一。它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 有很多。 1. 军事设备和战略落后 甲午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封建社会的军事装备和战略观念相对滞 后于西方列强。清朝的军队仍然沿用古老的战术,缺乏现代化的装备 和军事训练。与此相反,日本在西方列强的帮助下迅速实施了现代化 改革,建立了先进的军事体系。这使得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拥有明显的 军事优势。 2. 缺乏统一的指挥体系 甲午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内部存在着权力分散和指挥混乱的问题。清朝政府缺乏有效的统一指挥体系,各方势力各自为战,导致指挥失 调和协同作战的困难。而日本军队则通过高效的指挥系统实施了整体 作战,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中国进行了有效的打击。 3. 政治腐败和军队士气低落 清朝政府当时的腐败和内忧外患问题也造成了甲午战争的失败。 政府官员贪污腐败,军队内部缺乏纪律,士气低落。与此相反,日本 政府高度重视军队的改革和纪律建设,士气高涨,为胜利做好了充分 的准备。

4. 外交策略不当 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外交策略不当也是导致失败的原因之一。清 朝政府没有正确评估日本的实力,错误地估计了战争的持续时间和结果。同时,他们没有有效地与列强进行外交斗争,也没有得到有效的 外援,使得中国在战争中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 5. 民众支持度不高 在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民众支持度较低,这也是导致失败的原因 之一。清朝政府的统治不得人心,无法凝聚民众力量来支持战争努力。与此相反,日本政府利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有效地动员了整 个国家的力量来支持战争。 总结起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军事设备和战略落后、缺乏统一的指挥体系、政治腐败和军队士气低落、外交策略不当以及 民众支持度不高等因素共同导致了中国的失败。这场战争为中国敲响 警钟,也促使中国开始进行现代化改革,以适应世界格局的变化。

甲午战争中方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中方失败的原因 在山东美丽的刘公岛曾经发生了中日海军的一场大决战。铁甲与热血铸造着民族铮骨,大海和长夜激荡着忠魂浩气,历史不会忘记海战风云,中华民族将铭记1894——这场战争就是甲午战争。面对着当年中国人的绵绵赤子之心,身处沧海变桑田百年之后的我们,该怎样回望那段历史,又该怎样展望前程。对于甲午战争我们不能永远沉浸在无边的悲痛与耻辱中,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为什么会失败上,应该化悲痛为力量,以图中华民族的再次复兴。 那么,为什么一个泱泱的东方大国会被自己的学生所打败?堂堂的大清帝国还抵挡不住几千日本兵吗?我们来分析其中的原因。 1 政治原因 1.1清政府腐败无能 腐败:日本当时为发展海军,天皇发动捐钱,皇后把首饰都捐出来,天皇每天只吃一顿饭。但是清政府的统治者慈禧却生活奢靡。在中日战争的关键时刻,慈禧却依然想着那三山五园的快乐。 大肆修建颐和园花费:1098万两白银1098万两白银÷60万两/艘吉野级巡洋舰=18艘 从清政府统治者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我们就可以看出清政府的腐败之极。 无能:清政府制度和职责含混不清;清国君主帝制徒有其表。 在调动和掌控全局上力不从心,南洋水师力图自保,保持中立。它甚至无法调动整个国家的力量来与另一个国家对抗。1896年《泰晤士报》对甲午战争中国的败因做过这样的描述。李鸿章急于避免战争,李鸿章的整个军事目标是在未来的某一天给日本这个暴发户予以彻底的惩罚。对他来说,他以自己的民族为荣,但是这个目标暴露了中国的每个人都相信李鸿章的铁甲和军队不可摧垮,包括李鸿章本人都没有意识到腐败和无知影响的这么广。 清政府的这些统治者不仅腐败无能,而且不了解世界大势。尤其对日本认识不清。 1.2对日本认识不清 中国人一直认为,那片叫作扶桑的天尽头的地方,生活的只是浪人与和尚,另外也盛产一些小偷。 清朝的傲慢越发激发了这个小国的自尊,清朝的懈怠,更加剧了日本的进攻欲望。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田中义一 而日本在朝鲜无理挑起战端,蓄意侵略中国,清政府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仍然未有准确的判断,还寄希望于中日双方同时撤军。 “在帝国主义横行霸道的时代里,弱肉强食是一条规律。谁落后,谁软弱,谁就要挨打。谁害怕战争,谁一味退让,战争就首先落到谁的头上……帝国主义是必定要侵略弱国的。只有揭露和反击帝国主义的侵略步骤,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才有可能制止帝国主义的侵略。”[1]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 一百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又翻开了尘封已久的历史,重新审看我们多灾多难的历史,一次次战争的失败,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到中法战争,再到甲午中日战争,最后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没有一次不是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现在从政治和经济分析失败原因。 一是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化。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加深了对中国的控制。英德法俄美意等国的驻华公使联合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进而干涉军事。英国人赫德长期占据海关总税务司长的职位,不但把持海关行政,而且插手许多政治事务。通商口岸的外国领事对地方政府发号施令,稍有不从便以派遣兵舰进行恫吓。 列强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经常会有一些矛盾,但在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中国殖民地化程度,以攫取更大利益方面是一致的。这是列强的基本立场,对 此务必保持清醒头脑。但清政府和李鸿章显然见不及此,对列强主持公理”抱有过大的期望和幻想。实际上列强的公理只是一种伪善,他们真正信奉的是利益和强权。列强早已看清日本稳操胜券,必然会倒在日本一边。赫德道出了实情:所有国家均向中国表示同情,并说日本这样破坏和平是不对的。但没有一个国家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帮助中国。”列强十分清楚,日本战胜中国他们都可以分一杯羹,战后的情况正是这样,列强利用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门户开放”的强盗条约都得到了很多好处。 二是经济上的半殖民地化。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航运、商贸、进出口、金融、财政都很大程度上被列强控制。中国迅速变成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与政治上、经济上半殖民地化相适应的是封建政权的买办化。一批为外国侵略者势力服务,以洋务派为代表的买办化官僚集团产生了。翦伯赞认为:洋务派地方上以湘、淮军阀为首,以主持北洋集团的李鸿章为代表;在朝廷里以军机大臣恭亲王奕为代表,而他们的总后台是慈禧太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的代理人。”李鸿章、张之洞等封建军阀,认识到封建末世的内忧外患是中国数千年之大变局”,为了挽救封建统治,掀起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以举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组建新式海陆军为主要内容,从60年代到甲午战前进行了30多年。 洋务运动有着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发展,相对提升了军 事实力;另一方面从始至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具有很强的买办性。正如毛泽东所论述的: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完全是国际资本主义的附庸,其生存和发展是附庸于帝国主义的。”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二 十年多年后,一些同胞就感觉良好,踌躇满志的话,那洋务运动三十年后中日的实力对比就更值得骄傲了,当时的清政府的岁入是日本岁入的1.5倍!

【历史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历史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 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失败。 ①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的度惨败。 ②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客观方面: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中国相对落后。 纵观中国的社会状况知,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 度腐败。北洋舰队的覆灭,说明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从此,中华民 道族开始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政治制度的尝试。 1、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 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2、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 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3、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 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甲午战争过去了,也许它曾经带给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沉重的灾难,但是,我们作为二 十一世纪的青少年,以及建设国家的未来栋梁之才,应该从这场战争中得到一些启示。 甲午战争是以当时的清朝政府割地赔款的败局而告结,但中日之间的战争并没有告终。事隔42年后,日本再一次发动了侵华战争,而且这场战争持续了8年之久,中国大地再 一次遭受了更惨重的蹂躏。这表明,帝国主义、军国主义就意味着战争,对扩张成性的侵 略者决不能忍让和妥协。今天,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责任就是捍卫世界和平,中国勇于承担起这个造福全人类的国际责任。中国可以负责任地向世界宣告:为了捍卫和平,中国时刻准备着!甲午战争的惨剧决不能重演!甲午战争的耻辱也决不会再现!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1895年3月,甲午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一个71岁的老人,中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东渡日本,作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权大使,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为什么甲午战争会失败,为什么北洋舰队会全军覆灭呢?接下来就跟着店铺一起去看看吧。 大国输给小国,根源何在? 甲午战争是世界战争史上一场“泱泱大国”输给“蕞尔小邦”的特例,它不符合常规,但却真实地发生了。这其中,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它是走向鼎盛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走向衰落的封建主义农耕文明的胜利,是中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不可调和最终走向全面失控的结果,同时又有着深刻的内在必然。这次战争,中日角力,不仅仅取决于战场上的搏杀,也取决于战前的准备,还取决于战场之外的较量。 甲午战争的惨败,其原因教训可以列出若干,但根源可归结为三条: 第一,政治彻底腐败。中国封建政治文明最大的特点是高度的中央集权。通常的规律是,在王朝鼎盛时期,政治相对清明,朝廷有令必行,社会有序,四方臣服;王朝没落时期,政治腐朽,完全无力应对和解决内忧外患,无可挽回地要走向崩溃。晚清末年,就处于这样的历史节点,统治集团互相倾轧,腐败盛行,已经到了完全无法应对列强凌辱的地步。彻底的腐败导致了彻底的失败。 第二,备战严重不力。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以制夷”渐成朝廷共识,于是有了洋务运动,近代国防工业得以发展。但在“中体西用”思想的主导下,并无清晰的发展战略和确定的作战对手。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军备战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备预算,停购军舰,停拨经费,放松国防建设,对即将到来的中日对决缺乏足够准备。 第三,国家意志力极其薄弱。当时的日本,上下一心,长期准备,一心一意与中国为敌,勒紧裤带扩军备战。而大敌当前的清政府,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