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沈从文小说的诗化艺术

论沈从文小说的诗化艺术

论沈从文小说的诗化艺术

沈从文的小说形成了清新隽永的独特风格,既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又具有浓郁的湘西特色,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小说诗化,是沈从文小说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审美特征。沈从文诗化小说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物塑造着力于人情美,着意于对美和情的发掘上;通过景物描写和氛围的创造着力建构诗的意境;在审美形式上追求简约、含蓄。

关键词: 小说;诗化;意境。

引言

中国传统小说的作者大都是全知全能地向读者讲述故事,品评人物,进行扬善贬恶的伦理教化,属于情节小说。诗化小说有别于情节小说而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其重要意图是致力于发掘诗意的人生。沈从文编完短篇小说集《石子船》,在后记里说:”从这一小本集子上看,可以得一结论,就是文章更近于小品散文,于描写虽同样尽力,于结构更疏忽了。照一般说法,小说的必需条件,我全没有顾及到,也像是有意这样做,我只平平的写去,到要完了就止。”这种写作理念贯穿于沈从文小说的始终。现就沈从文的一些典型诗化小说,分析一下它的审美特征。

一、人情美的塑造

人物塑造着力于人情美,着意于对美和情的发掘上,是沈从文小说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其小说在处理题材、刻画人物、结构形态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审美特色,大大发展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抒情艺术。在他的诗化小说中,没有波澜壮阔的场面,没有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一般不是从正面描写生活的巨流大波,只是截取巨流大波中的一片微澜、一朵浪花加以精心描绘,大都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平凡事件,通过普通人的感情世界来表现美的极致。这种书写方式保留了生活的原色美,没有雕琢,没有矫揉造作,无巧不成书不再具有普遍意义。

故乡总是值得眷恋的,所以当沈从文拿起笔来回忆故乡时,那种爱自然而然地浸润于作品的字里行间,他着力描绘湘西的山水和人事,从而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最富艺术魅力的正是这些以回忆湘西为题材的小说。他主要描写乡村社会生活和劳动者纯朴、忠厚、善良的品德,表现了朴素、真挚的人情美。《阿黑小史》生动地描写出一对青年男女大胆而纯真的爱情。《雨后》写的是在夏日一场新雨过后,一对青年的恋爱场面,在美丽的大自然的衬托下,男女间的爱情被描写的自然美丽,合乎人情。《柏子》记叙了水手与妓女相会的生活片断,他们之间的爱是放纵中显示热情,粗野中见出率真。在创作中沈从文的小说形成了清新隽永的独特风格,既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又具有浓郁的湘西特色,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沈从文创作研究

沈从文创作研究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王,他对现代文学的多方面作出了突破性的历史贡献。论文重点对沈从文跨文体,人物创作,叙事艺术以及湘西乌托邦理想化构建进行研究。沈从文从根本打破了五四之后占主体地位的小说“结构、人物、环境”三分法的观念形态,认为小说是“用文字很恰当记录下来的人事”,包括了“社会现象”和“梦的现象”两个部分,“必需把‘现实’和‘梦’两种成分相混合,用语言文字来好好装饰、剪裁,处理得极其恰当,方可望成为一个小说”。沈从文认为小说应该“注入一种诗的抒情”,“文章更近于小品散文”,“揉游记散文和小说故事而为一”,从而突破文体分类上的拘束,走向文体综合。论文不仅对沈从文跨文体创作在宏观理论上作出了准确的把握,而且结合沈从文创作实际,分别对沈从文小说的“诗化”,“散文化”,“戏剧化”和多种文体综合写作进行具体深入论述。在具体论述过程中亦颇多创新。譬如指出沈从文都市题材小说的诗化,这是一般关注不够的。而湘西题材小说的诗化,不仅指出其诗化,而且还指出其诗化的变迁过程。论述沈从文小说的散文化,分为早期和成熟期两个阶段进行论述,特别是展现了各种不同观点对沈从文早期小说散文化认识的分歧。在论述沈从文小说的“戏剧化”时,颇有新意地指出沈从文存在“莎士比亚”戏剧式小说,“三一律”戏剧特征的小说,以及小说中出现戏剧才有的科白这种戏剧与小说体裁混杂的小说。在沈从文多种文体综合写作的论述,既指出沈从文小说多种文体综合,还指出散文传记与小说的文体综合,同时对文体综合的积极意义作出

恰当的评价。沈从文把各种文体各种形式有机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 诗歌、散文、戏剧、小说故事各种因素各种文体的优长,扩大传统小 说的文学形式和体裁范围,实现对传统小说写法的打破,创造为现代 思想内容服务的新的文学形式。沈从文在人物创作中坚持“更有人性,更近人情”的如实书写,他不受“一个时代的趣味”,“一时兴味”所拘束,为现代文学艺术长廊贡献了许多具有人性深度的不朽艺术形象。论文探讨了沈从文七种“更有人性”的书写方式。特别提出只有理解沈从文“更有人性”的如实书写才能更好地理解沈从文创作,并由此 对一些被误解的作品进行了一番新的解读。沈从文在表现人物“情感发炎”的过程中作了极其细致而微妙的描写,深达人物潜意识。论文 特别细致地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对沈从文小说人物描写进行了新 的解读,读出了新意,加深对沈从文小说人物潜意识性心理描写的理解。沈从文潜意识性心理描写的杰出成就,不仅使人物获得了真实性 和深度感,而且大大推进了中国小说人物创作现代化转型,为中国文 学人物表现现代化发展道路大大向前推进步。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心性天然素朴,与环境背景融为一体,人物行为保留高度的原生态性,这一 切都使人物“始终能保留那个物性天然的素朴”。沈从文在人物表现 上深谙艺术辩证法,他超越艺术常规“从反面写”,在人物描写典型化与类型化的辩证关系中注重类型化的重要作用,在重大紧要事件与琐 碎小事的关系处理上,着重点描写琐碎小事,重大紧要的事件反而一 笔带过,特别是他“写人类痛苦是用微笑表现的”。正是由于沈从文掌握了人物表现的艺术辩证法,使其人物塑造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论沈从文小说散文化的独特风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da19157212.html, 论沈从文小说散文化的独特风格 作者:刘继红 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9期 摘要:沈从文“湘西”题材的小说具有散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其小说创作主要内容,让读者从中感受到美丽清新、恬静自然、哀婉沉郁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散文化独特风格 作者简介:刘继红,女,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郑州幼儿师范学校教师,郑州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沈从文在文学方面的贡献非常广泛多样,不拘一格的创新是他的伟大所在。其作品不论是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还是震撼人心的方面都表现出一种空前的艺术风格。在湘西题材作品中,体 现特定的山水风光、人文风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社会形态也是一览无余,宛如身临其境,小说《边城》即如此。沈从文用他抒情忧伤而淡远的情思抒发了美丽而感伤的边城感情,同时又用深沉凝重的笔墨勾绘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失落与散失,这其中有遗憾,更多的是无尽的感伤。 一、美丽清新的童年梦幻充满于湘西故土 梦幻美丽的童年从来就是憧憬和快乐的代名词。童年的爬树、打架斗殴、捉蟋蟀、赶场等有趣的事,对沈从文来说都是极其珍贵和值得回忆的。作家用美仑美奂的抒情笔调描绘出他心 中一个纯真的童年时代的梦——大自然的灵气,湘西的山精洞灵,清波滟光,培养了他独特的楚人幻想情绪,一颗纯洁向善未泯的童心牵引着他回到记忆中永远迷人,永远幽雅、永远古朴真纯的大自然。这是作者创作的源泉,也是其文学精神的内核。可以说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第一个对湘 西山水加以诗化的是沈从文,第一个对湘西人民璞玉美质和深沉痛苦做极深刻挖掘,极真切描绘的也是沈从文。沈从文八湘西描绘成理想的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自然风光,并由此构成如真 如幻,似实似梦的带有清新明丽、恬静自然风格特色的诗画意境,在这种意境中寄托他对即将丧失的美的悲哀和感伤。 婚姻、恋爱和两性关系是沈从文作品充满梦幻的童心世界的产物。《雨后》、《神巫之爱》、《阿黑小史》中,青年男女们的谈情说爱,既无封建礼教的束缚,更无蛮横专制的封建家长的干涉。在这里情欲的奔放是健全人性的表现,是生命与力的表现。虽有几分放纵却更多的是

论沈从文小说《边城》的审美意境

论沈从文小说《边城》的审美意境 意境或情境,在中国古代的诗论与画论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它指的是诗歌或绘画作品中,作者主观体验到的人生情绪,与作品描绘的客观物象融汇交织而形成的审美境界。沈从文的《边城》以恬静平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湘西世界。这里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就连吊脚楼妓女的性情也浸染着边民的淳厚,俨然是一个安静的平和的桃源仙境。整部作品凝结了人类灵魂深处的真善美,展现了湘西奇特风俗人情,这种美又与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文艺理论中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 一、讴歌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 《边城》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至善至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者以韵味隽永的笔墨,赞颂了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优美的人生方式和生命形态,表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审美取向。翠翠是《边城》中的主角,她是湘西山川灵气化育而成的自然之女,天真、纯洁、活泼,柔情似水:翠翠在风吹日晒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从小与祖父相依为命的她有着对祖父很深切的爱与依恋。常伴着月光偎依在祖父的身边唱歌、吹曲,对爱和美有着朦胧的向往与憧憬。她沐浴着自然的雨露,和着自然的节奏生长。当她逐渐长大成熟遭遇爱情时,她也表现出一种完全顺乎自然的状态,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 她对二佬的感情一直处于少女期的梦境状态。她在小镇看龙船初遇傩送,这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两年后进城看龙舟,恍惚如梦地思念远在六百里外的傩送,而后对情郎更执著地追求。翠翠与傩送这对恋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蓄的东方的传统美德。这人杰地灵的偏僻之地,两颗年青的心靠拢了,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同时选择了对方。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而在这自然之中却显示了“人性”在这块尚不开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映了人性美。 如果说翠翠这一人物的人性美体现为阴柔之美的话,那么,傩送的人性则显现出阳刚之气。傩神是苗族驱除瘟疫的配偶神。“每年的驱魔节,苗民‘走阴桥’,到阴界的傩公、傩母像前占卜,证实是否有孕在身。”由此,沈从文的人性思想在傩送身上得到了再一次体现。“天保佑的在人身上不免有些龃龉之处,至于傩神送来的,照当地习俗,人便不能稍加轻视了。”傩送英俊如“岳云”,善歌似朱雀,温柔而又热情,这些都被看做是神赐的品格。另一方面,他“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这些又寄托着沈从文的现实人生理想。如果说长养翠翠的是自然,那么傩送则是作者将神的偏爱和对人生的理想集于一身。他像山一样健壮,敬领了自然的恩宠也承负起自然中求生存的磨炼。正如伊甸园中有夏娃与亚当一样,沈从文的《边城》塑造了翠翠和傩送的形象,在他们身上共同体现了作者对人性复归的渴望。 老船夫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老船夫生活十分清贫,每顿只吃“闷瓜菜”,端午节连粽子都买不起,表现出来的仍是

论沈从文小说的诗化艺术

论沈从文小说的诗化艺术 沈从文的小说形成了清新隽永的独特风格,既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又具有浓郁的湘西特色,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小说诗化,是沈从文小说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审美特征。沈从文诗化小说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物塑造着力于人情美,着意于对美和情的发掘上;通过景物描写和氛围的创造着力建构诗的意境;在审美形式上追求简约、含蓄。 关键词: 小说;诗化;意境。 引言 中国传统小说的作者大都是全知全能地向读者讲述故事,品评人物,进行扬善贬恶的伦理教化,属于情节小说。诗化小说有别于情节小说而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其重要意图是致力于发掘诗意的人生。沈从文编完短篇小说集《石子船》,在后记里说:”从这一小本集子上看,可以得一结论,就是文章更近于小品散文,于描写虽同样尽力,于结构更疏忽了。照一般说法,小说的必需条件,我全没有顾及到,也像是有意这样做,我只平平的写去,到要完了就止。”这种写作理念贯穿于沈从文小说的始终。现就沈从文的一些典型诗化小说,分析一下它的审美特征。 一、人情美的塑造 人物塑造着力于人情美,着意于对美和情的发掘上,是沈从文小说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其小说在处理题材、刻画人物、结构形态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审美特色,大大发展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抒情艺术。在他的诗化小说中,没有波澜壮阔的场面,没有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一般不是从正面描写生活的巨流大波,只是截取巨流大波中的一片微澜、一朵浪花加以精心描绘,大都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平凡事件,通过普通人的感情世界来表现美的极致。这种书写方式保留了生活的原色美,没有雕琢,没有矫揉造作,无巧不成书不再具有普遍意义。 故乡总是值得眷恋的,所以当沈从文拿起笔来回忆故乡时,那种爱自然而然地浸润于作品的字里行间,他着力描绘湘西的山水和人事,从而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最富艺术魅力的正是这些以回忆湘西为题材的小说。他主要描写乡村社会生活和劳动者纯朴、忠厚、善良的品德,表现了朴素、真挚的人情美。《阿黑小史》生动地描写出一对青年男女大胆而纯真的爱情。《雨后》写的是在夏日一场新雨过后,一对青年的恋爱场面,在美丽的大自然的衬托下,男女间的爱情被描写的自然美丽,合乎人情。《柏子》记叙了水手与妓女相会的生活片断,他们之间的爱是放纵中显示热情,粗野中见出率真。在创作中沈从文的小说形成了清新隽永的独特风格,既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又具有浓郁的湘西特色,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沈从文小说的题材内容和主要艺术特色

沈从文小说的题材内容和主要艺术特色 题材内容: 沈从文的小说在题材处理上,善用微笑来表现人类痛苦。即使写杀戮,如《菜园》、《大小阮》等也是把这一背景推远,从侧面写去。 他最擅长描写的是本身就富有牧歌因素的爱情,如《雨后》、《三三》、《边城》等。在描写这类题材时,他又着意于“人与自然的契合”,以清淡的散文笔调去抒写自然风物,如《边城》。这些作品中的风物描写与情调切合其作品中显现的理想的人生形式。 主要艺术特色: (1)沈从文的小说具有散文化的特征。他自觉地抵制将故事结构化、戏剧化,希望在“糅小说故事散文游记而为一的”新实验之外,更有一种“新的形式”,即用“写故事方法,带点‘保存原料’意味”。在小说叙事格局方面,沈从文的小说中总有一个不知疲倦的讲述者、评论者,引领读者进入湘西世界,为读者介绍那里的山山水水,评论那里的人事。经过这一特殊的叙事者,沈从文得心应手地表现着他所观看到的大量人生故事。 (2)熔写实、记“梦”、象征于一炉,也是沈从文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如《柏子》、《萧萧》等对人生实存状态的描写,都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把握。但是沈从文小说为了追求理想的人生形式又自觉地掺入了“梦”的成分,如《月下小景》写爱情悲剧,却用男女主人公含笑殉情作结;《边城》将人物和环境作了理想化的处理,都可以分明看出作者主观理想的张扬。沈从文小说还善用象征,如《菜园》里

的菊花,《夫妇》中的野花,《八骏图》中的大海,其含义都超越了形象本身。 (3)沈从文小说的体式丰富多样,语言古朴简峭。他不拘常例、常格,采用过对话体、书信体、日记体、童话、神话等多种体式。与结构上刻意求新相表里的,是讲究“文字组织的美丽”,他因此被称为“文字的魔术师”。他的小说语言具有独立的风貌:“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少夸饰,不铺张,单纯而又厚实,朴讷却又传神。”他的小说语言是在杂糅古典文学的句式,提炼湘西方言基础上形成的。沈从文以其独特的风格为京派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诗化语言下的小说意象比较

摘要:地域小说作家沈从文和萧红在诗化语言下坚持着自己的艺术立场,创造出了截然不同却同样鲜明深刻的小说风格。沈从文小说中的“水”“烟雾”等自然意象及“淡白”“微青”等色彩意象寄语了他对湘西世界真善美理想的追求,萧红小说则在“山羊”“老马”等动物意象及“红、黄、绿”“黑、白、灰”等对比鲜明的色彩意象的辅助下,展现出隐藏着她深刻的漂泊情怀与原乡情结的关东大地。 关键词:地缘小说;沈从文与萧红;诗化语言;小说意象 Abstract:Geographical fiction writer Shen and Xiao Hong in the poetic language of art under the stuck to their position,created a very different but equally profound novel distinctive style. Shen novel "water""Smoke"and other natural imagery and the "pale""micro-green" color image such as message to his ideals Western World The Sound of Music, Xiao Hong in "goat", "horse"and other animal imagery and the "red, yellow, green" "black, white, gray"and contrasting the aid of color image, showing a deep drift of her hidden feelings and the original Township Complex Kanto earth. Keywords: Geo-Fiction;Shen and Xiao Hong;Poetic language;Novel Image

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

目录 摘要‥‥‥‥‥‥‥‥‥‥‥‥‥‥‥‥‥‥‥‥‥3 引言‥‥‥‥‥‥‥‥‥‥‥‥‥‥‥‥‥‥‥‥‥4 沈从文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一)青山绿水孕育了沈从文对美的感受能力‥‥‥5 (二)母亲的教诲对沈从文的影响‥‥‥‥‥‥‥‥6 (三)沈从文经历的血腥场面使他的心灵积淀了沉痛的隐忧‥‥‥‥‥‥‥‥‥‥‥‥‥‥‥‥‥‥6 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征‥‥‥‥‥‥‥‥‥‥‥‥‥‥6 一、追求意境美‥‥‥‥‥‥‥‥‥‥‥‥‥‥‥‥7 二、重视创作主体的情绪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 ‥‥‥‥‥‥‥‥‥‥‥‥‥‥‥‥‥‥‥7 三、古朴简约又活泼生动的语言风格‥‥‥‥‥‥‥8 四、侧重人物心理的描写‥‥‥‥‥‥‥‥‥‥‥‥9 结语‥‥‥‥‥‥‥‥‥‥‥‥‥‥‥‥‥‥‥‥‥11 参考文献‥‥‥‥‥‥‥‥‥‥‥‥‥‥‥‥‥‥‥12 感谢词‥‥‥‥‥‥‥‥‥‥‥‥‥‥‥‥‥‥‥‥13

试从《边城》浅析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 摘要: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影响极大的作家。他的作品风格独具,他用诗意的语言展示了湘西神奇、优美、自然、和谐的山光水色和异样的民俗风情,而他也因为别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文坛上大放异彩,并且成就了他在文坛上不朽的地位。沈从文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成就,除了作品本身吸引人之外,与他的创作的风格也是分不开的。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它集聚了沈从文的美学思想,同时也包含了沈从文的对人性美的一种追求,更能说明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边城》是沈从文的艺术殿堂,是沈从文实现自身理想的舞台,这里没有所谓的阶级,没有所谓的正确与错误,有的只是人内心的一种渴望,有的只是人对美好品德的一种向往。在《边城》中,你不仅能看见沈从文的美学思想,也能看见他独特的创作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艺术特征

沈从文小说语言风格特色探析

沈从文小说语言风格特色探析 【摘要】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闪耀的明星,他的小说文化内蕴极其丰富深广,清新质朴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本文通过对沈从文小说全集的语料分析,分别对其小说的语言风格作了细致的探讨,希望通过对沈从文先生小说语言的研究,窥得其对语言艺术的追求。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语言风格研究 0 引言 沈从文是我国著名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多富有文化意蕴,具有诚实、从容、宽厚的审美感情。作为一位作家,在二三十年代乃至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坛,沈从文无疑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份独特的存在。在小学都没有毕业的知识积累与文化修养背景下,他以自己那一份极为独特而丰厚的边缘化乡村经验和边地土著部队的军伍生活经历为资源,以温和节制、自然素朴的叙事态度和清新秀丽、从容舒放的文学语言,在当时的文坛上吹奏出了一曲浪漫温馨、柔美婉约的乡村牧歌,为久居都市的文化精英及市井读者提供了一个远离喧哗与尘嚣的神秘奇特、淳朴自然而又清丽柔婉的“梦幻湘西”,为现代文坛构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乡土世界。从沈从文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深厚的文学功力以及深广的文化内蕴。 1 字斟句酌,惜墨如金的简洁之美 沈从文是非常重视语言文字的,他的小说,无处不显示着他高超的语言技巧:惜墨如金,但字字珠玑。 1.1寥寥几笔的形象勾勒。沈从文笔下叙述人物形象,着墨不多却非常传神。经常不做客观的描写,比如《来客》中“在楼梯口觌面时,原来是个还不识荆的白脸少年绅士,服装潇洒,仪表不俗”,对“来客”的形象不做过多的描写,只是用“白脸”、“潇洒”、“不俗”这样的词语对其外貌、穿着等进行简单的勾勒。简洁却足矣。更具代表性的是短篇小说《龙朱》里对“龙朱”这个人物的刻画:“这个人,美丽强壮象狮子,温和谦驯如小羊。是人中模型。是权威。是力。是光。”这个形象的构建,只是用了“狮子”、“小羊”、“模型”、“权威”、“力”和“光”这六个简单而且带有主观比喻色彩的词语,简洁至极,描写出来的人物形象却生动而且传神。 1.2简短清楚的角色名字。沈从文简洁的文风不仅体现在对人物形象和语言的描写上,从小说中角色的名字中也可以窥见一二。 1.2.1人物名字设置:沈从文小说中人物的名字是他的作品的一大特色,数数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翠翠、天保、萧萧、三三……都如普通的农家孩子的名字,简单好记而且读来亲切,很难寻见华丽的名字,这与其简洁的文风有关。

沈从文的文艺思想总结

沈从文的文艺思想总结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文艺思想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的文艺思想主要包括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文学的创作原则、文学的价值追求等方面。 首先,沈从文非常关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他认为文学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文学作品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反映社会变革和人民生活。他在写作中经常以小人物为题材,生动地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和忍受苦难的勇气。在他的作品中,社会问题和人民的命运成为他关注的焦点。 其次,沈从文提出了文学的创作原则。他认为文学创作应该以真实为基础,追求真实性是文学创作的首要原则。他主张要有真正的创作感受,不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作品都应该真诚地表达作者的感受和思考。 另外,沈从文强调文学的价值追求。他认为文学是一种高尚的艺术形式,具有强大的审美和表达力量。他主张文学要有追求高尚价值的精神,以传递人文关怀、美学情趣和人性思考。他倡导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美的特质,深入人心、打动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 此外,沈从文还注重文学的艺术性。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独创性和艺术性,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他自己的创作风格多元化,既能写大气磅礴的庄严景物,也能表现心灵的微妙细腻。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意象等艺术手段,使作品具有

独特的艺术魅力。 最后,沈从文还强调文学的批判性。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发挥批判的作用,揭示社会问题,反思人类的局限和自身的问题。他在一些小说中对封建家庭、传统观念进行了批判,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独特的思考方式。 总的来说,沈从文的文艺思想充满了独创性和深刻性,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关注社会、追求真实、重视文学的价值和艺术性,以及强调文学的批判性等思想都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浅谈沈从文乡土小说的风格特色

浅谈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点 [摘要] 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他不受任何传统与理论的束缚,创作思想一任其性,艺术风格极具特色。他是一个“乡下人”,他着力构筑了湘西世界,处处抒写了湘西的风俗人情,讴歌了人性美,但也有悲观的一面,唱出了孤独哀婉的田园悲歌。 [关键词]沈从文风俗人情造境艺术 一、风俗人情 一谈及沈从文的小说,首先反映在人们面前的就是遥远的湘西的“风俗”。自从八十年代初沈从文其人其作被“重新发现”以来,在许多研究论文和著作中,都不约而同的将“风俗美”当成沈氏乡土小说的主要标志,并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沈从文乡土抒情之作的出现,在描绘乡土人物与场景上所带给人们的耳目一新之感还是强烈的、震撼的。尽管初期习作的浅显使得他的乡土情结没有得到更有利更充分的展现,但这些作品所展示的中国湘西边地的湖光山色、风土人情以及人物描写,显然有别于其他乡土文学作者笔下的沿海乡村;而且对于都市的困惑,乡土文学作者的感伤情怀往往渗透在他们对于乡村社会与风俗的批判当中,倒是这个来自边地的“乡下人”,大概是没有受到新式学校教育,没有受到新式文化熏陶,所以在沈从文的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的怀念和对于地方风俗的欣赏与满足,思乡与怀旧之情抒发的更具本色,这的确也是独树一帜的。并且使得当时受够了压抑和苦闷的读者感到亲切和温馨。 沈从文那些以重在展现湘西世界的奇风异俗的作品,在八九十年代的“沈从文热”中倍受青睐。《龙朱》中描写的族长儿子追求女子的对歌,给我们展示了郎家族田园式的生活方式;《雨后》、《阿黑小史》这些作品中大胆描写少男少女放肆在山野里幽会、拥抱、接吻、野合,表现原始形态的“野性”;《柏子》写船夫柏子与寡居妇人之间男欢女爱,这个美丽而带有几分忧伤色彩的故事包含着人的自然性与人性本真的哲学思考;《萧萧》、《一个女人》描写的是乡村女性“不识不知”、听天由命顺其自然的为人处世方式。诚然,这一切又都是通过沈丛文那特别讲究温和和节制,婉约隽永的叙事态度和清新明丽、活泼多姿的独特文学语言来加以表达的。它们给三十年代的读者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惊奇,还有幻想与神往。它们给三十年代的文坛所带来的新鲜与静谧,至今仍让人怀念——只是在这样的一派“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浓浓诗情画意中,“主人公”的真实生存状态与质量却不知不觉的滑出了人们的视野。即使前面所提到的这些小说中,假若设身处地的站在作品主人公自身的立场上看,地方的风俗和价值观固然也在当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上披上了一层不失温柔的面纱,维持了地方居民在艰苦繁重的生存中的暂时的心理平衡与社会秩序的平和稳定。但是,其间乡村主人公生存状态的不堪一击,也是不容否认的现实。《阿黑小史》中男女主人公的早逝与发病;《萧萧》里年青女性麻木地听天由命以及任人宰割的生存状态。地方的风土人情并非孤立地存在,特定的风俗总是与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当压力过重的以致疲惫麻木的都市读者们被沈从文通过想象与抒情虚构的诗意化的湘西世界所陶醉与神往时,倘若获知湘西百姓的真实生存状态与生活水平——原先的那份神往与陶醉是否还能一如既往,死心塌地呢?

沈从文小说《静》的文化诗学分析

沈从文小说《静》的文化诗学分析 【摘要】沈从文的小说《静》有着比较独特的风格,从语言的节奏以及情感 表达上都有着特别的韵味,有着文化诗的特色。本文从几个层面就小说《静》的 文化诗学进行展开分析,希望能够进一步了解《静》的内涵以及写作的特色。 【关键词】《静》;沈从文;文化诗学 引言 文学创作过程中,小说是特别迷人的一个类型,沈从文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作者的作品所搭建的是一个独特的充满魅力的世界,小说《静》的描写当中就能够看出,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以及情感的表达上的独特之处,所展现的是老一代文人追求的文学意境,通过从理论上对《静》进行展开分析,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小说《静》。。 1.《静》的语言特色体现 从沈从文小说《静》当中的语言描写的特色能够发现,主要体现在音节以及韵律和顿歇层面,如在对音节的特色呈现上,这一小说中的语言表达时候相同字重复,相同音节叠用,叠字法的应用是本文语言的一个特色之处,文章有5435字,而叠字达到79,这其中所呈现的是独特化的情感[1]。为能够说明举例说明,如“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左右,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齐膝的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有一个胖胖的妇人,正在用晾衣竹竿乱捞。……”这一例子当中所运用的“小小”“小小的”“胖胖的”“轻轻的”等等都是采用叠字作为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词汇。而如果对这些叠字进行更改,可能就没有原文那样的效果,如将小小白脸改成小白脸,胖胖的妇人改成胖妇人,都和原文所要传达的情感产生出入,所以在叠字的运用方面是有着其特色的。

《静》当中的语言描写中采用的顿歇也有着鲜明的特色,顿歇的运用主要是对情感抑扬顿挫的一种体现,不同顿歇体诗歌所呈现的抒情意味也是有不同之处的。从《静》的语言描写方面来看也比较注重顿歇的应用,主要是语句长短不同来表达情绪,节奏随着情感以及意义进行变化,形式比较灵活[2]。断句的刚劲有力,语势也比较急促,长句的语势就要平缓很多,比较柔顺。如在《静》当中对顿歇的句子的描述,“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另外还有三匹白马,两匹黄马,没有人照料,在那里吃草,从从容容,一面低头吃草一面散步。”“ 两个人望到马,望到青草,望到一切,小孩子快乐得如痴,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从这些例句当中就能发现,顿歇的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是不同的。 2.《静》的文学诗学的分析 小说《静》的描写当中,可以说是诗化的小说,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在几经波折之后在风格上表现的比较鲜明,写作上在后来已经不拘泥方式,而是在不断进行创新。杂糅小说和散文的代表作《静》在对景色的描写上错落有致,有着比较强的抒情色彩[3]。而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也有着鲜明的特色,小说和散文不通,散文注重内心情感抒发,行云流水,而小说《静》的描绘当中,主要是女性形象为主,唯一的男性是五岁的北生,小说的描写当中对人物在战争年代的情感进行了刻画,父亲和两个各个多是出现在家人中谈话,男人在战争中冲锋陷阵,通过在选择人物的方面和战争的真实状况相贴切,这是对家庭支离破碎的深层的描绘,心灵的伤害不可估量,从而能够看出有着诗歌的韵味。 《静》当中的情节的描写是淡化的,表达上也显得比较汉语,故事情节是小说中比较扣人心弦的重要要素,读者只有进入到故事情节当中才能感受到趣味以及引发读者的深思。而从小说《静》当中对故事情节的描写来看,是作者故意进行淡化,没有明确因果关系,也没有特定时空次序,只是作者采用含蓄笔调来对故事进行浓墨重彩,从限制的视角进行描绘,平常事叙述,语句表达过程中多次采用相同数色彩来凸显主旨,不管是开篇中所提到的景象及其沉静,或中间的为什么这样清静,结尾的一切都寂静了,都是对小说《静》的主旨的突出,将悲剧色彩鲜明的呈现了出来。

诗化的才情:论《边城》的语言艺术

诗化的才情:论《边城》的语言艺术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以其诗化的语言艺术而闻名于世。这部小说 以一个边境小镇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展现了人物的情感纠葛和内心的 挣扎。小说的语言艺术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情调。 小说中的描写语言非常生动细腻。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形象化的描写方式,使得读者能 够生动地感受到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在小说一开始,作者就借助夜色和月光的描写,为读者勾勒出一个神秘而安静的边城,这种描写方式既展现了小镇的风景,又抓住了 读者的视觉感受,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这个边城之中,与人物一同感受到黑夜的静谧和寂寞。 小说中的语言充满了感伤和离愁。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诸如比喻、拟人、夸 张等,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诗情和抒情色彩。通过对人物情感的描写,读者能够深刻感受 到他们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以及生活的无奈和悲哀。在小说中,作者对女主角春娇的描写 就非常细腻和感伤:“她活着的时候,是一张侧着面孔,胸腔里只有一心的脸庞。”这种 描写方式不仅将人物的情感表达出来,也给人一种悲壮的氛围,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动人。 小说中的诗意表达也是其独特之处。作者在描写自然风景和人物情感时,常常运用了 诗词来衬托和装点,使得整篇小说充满了浪漫和唯美的气息。作者巧妙地将诗词杂糅在散 文之中,使得整篇小说犹如一首长诗,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文字之美和诗意之境。在小说中,作者用“什么都诗意,人啊,心里什么都刺痛……白日酒醉斑驳的篱墙上,整日旋失的旗 鼓鲜红……”这样的句子,既描绘了小镇的景色,又表达了人物的心情,给人一种虚幻而 美好的感觉。 沈从文的《边城》在语言艺术上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感伤离 愁的表达以及诗意的装点,使得整个小说都充满了动人的情感和美丽的画面。这种诗化的 语言艺术使得《边城》成为了一部享誉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为读者带来了深深的 感动和思考。

诗化小说研究综述

诗化小说研究综述 作者:赵念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7期 赵念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摘要:近十年的“诗化小说”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就。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的梳理与评价,旨在把握这一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方法,将诗化小说 的研究推向更深层面。 关键词:诗化小说;文学脉络;梳理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160-03 文学史上,诗化小说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产生的一个传统,“五四”时传入中国。犹如 任何一个文学术语,“诗化小说”也是一个很难精确界定的概念,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将诗化小 说简述为诗歌——小说的凝和。张箭飞将诗化小说特征界定为:“为了最大程度地逼近诗,削 弱散文小说叙述结构的统一感和逻辑性,作者需要利用诗歌特色手段来替换或转换散文性叙事 的形式技巧——诸如强调关键词语、有意重复某个意象、富有暗示意义的细节、节奏等。”而 钱理群在其《诗化小说研究书系》总序中,提出的文学本体和本性的召唤,即是希望文学界重 新重视起诗化小说这一文学脉络。 本文按研究对象梳理了古代诗化小说、二三十年代诗化小说、四五十年代诗化小说、新 时期诗化小说以及新世纪诗化小说近十年间的研究成果。 一 “诗化小说”是一个现代概念,但是由于它与古典文学传统一脉相承,也有研究者借用“诗化小说”这个概念分析古代文学作品,如吴怀东《唐传奇与诗化小说》、冯晶晶《论文言 小说〈娇红记〉的“诗化小说”倾向》以及高原《小说中的绝句——论“诗化小说”〈世说新语〉的审美特性》。前两位研究者虽然研究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在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诗化”特征进行阐述时,都涉及到“以诗词寓情”①和注重“环境、气氛描写的象征性、意象化以及 意境追求”②这两方面。后一位研究者则结合《世说新语》的创作背景,分析了魏晋文化语境 中《世说新语》“绝句”式的短制特性、语言的精约华美以及内涵上对生命本真的把握。 学者们对于古代诗化小说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诗化小说”这一小说类型发展的进程 颇有助益。 二 二三十年代的诗化小说研究,焦点在废名。从对废名研究的整体上看,研究者大致认可 废名诗化小说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废名善用唐人绝句的方式来做小说;二是废名小说的结 构具有非情节化的特征;三是废名小说重视意境的营造。相关论文如王世勇《试论废名诗化小 说的特质与先锋性》,刘中树、吴景明《废名与中国现代诗化小说传统》,王萍《论废名诗化 小说体式的创新》,赵海燕、蒋涛《“作着小说”的诗人——论废名诗化小说的独特魅力》等。值得注意的是,刘中树、吴景明在对废名诗化小说进行研究时,对传统诗化小说的形成和发展

沈从文创作研究

沈从文创作研究 当谈论中国现代文学时,沈从文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名字。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主题,吸引了众多读者的。本文将从沈从文的生平与成就、时代背景、创作手法、作品主题以及思想内涵等方面,对沈从文的创作进行深入探讨。 沈从文生于1902年,湖南凤凰人。他自幼喜爱文学,早年经历过军旅生涯,后在北京大学旁听,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文艺理论等方面,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研究沈从文的创作时,我们必须先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动荡时期,政治局势不稳定,文化传承受到冲击。然而,沈从文的作品却展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这使得他的作品在当时文坛上独树一帜。 沈从文的创作手法别具一格。他的作品语言清新脱俗,用词精准,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感人的故事情节,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此外,沈从文在文章结构上也有独特的处理方式,他善于运用叙事手法,巧妙地安排故事情节,使得作品更具吸引力。

沈从文的作品主题丰富多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湘西地区的描绘。他以湘西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段充满乡土气息的故事。通过对湘西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沈从文将自己的故土人情与民族信仰融入到作品中,传达出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除了对湘西的描绘,沈从文的作品还涉及了爱情、人性、社会等多元主题。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刻画,沈从文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同时,他的作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以细腻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弊端。 沈从文的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同样值得我们。他强调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理解,呼吁人们生活中的真善美,同时也提倡对传统的尊重和文化的传承。他的作品展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的探索,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发扬。这些思想内涵在当时社会和历史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今天仍有启示价值。 总之,沈从文创作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他的生平与成就、时代背景、创作手法、作品主题以及思想内涵等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作家及其作品。沈从文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能够将民族特色、地域风情以及人性探索融入到作品中,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课外阅读】沈从文创造的理想文体:诗化抒情小说

【课外阅读】沈从文创造的理想文体:诗化抒情小说 沈从文的作品中,,《萧萧》写女主人公十二岁被嫁到婆家,小丈夫还不到三岁。后来她被子工人花狗的歌唱开了心窍,做了妇人还怀了孕。于是按老规矩,她或是被沉潭,或是被发卖。只是由于偶然的原因,她生下了男孩而被婆家留下了。这里描写了封建宗法制下婚姻的不合理性。然而,作者还进而描写萧萧后来还是跟她的小丈夫圆房,那时儿子已十岁,十二岁时又忙着给他娶个大六岁的媳妇。这才是更可悲的,受害者对自身的悲剧经历,并无半点醒悟,照着世代相传的老谱,她又亲自给下一代安排悲剧。相反,《丈夫》写的是旧传统美德的消泯和解体,这当然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衰败,为了求生,农民再也顾不得旧传统了。一些妇女出去'做生意',也就是卖淫挣钱。这是得到丈夫允许的。由于生存方式的变换,她们失去了农妇的质朴和羞涩。不但肉体被蹂躏,精神也被锈蚀。连麻木的丈夫也难以忍受,他终于带着妻子回去了。 在《边城》中,人们的社会地位虽然也有高低之分,但并不存在对立的阶级冲突,作品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美的化身。在《边城》等作品中,沈从文却完全采取一种赞美的态度,她们对性爱的要求越是大胆,他越是认为她们纯真而美丽。究其原因,除了有怀乡和怀旧的因素外,主要还在于理性的作用。因为沈从文是把性爱当作人的生命存在、生命意识的符号来看待的,探讨不同的人的性爱观念,正是观察不同的生命形态的重要角度,由此更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文化制约下人性的不同表现形式。但沈从文凭什么一定就认为,在现代文明制约下的都市人的人性就是病态的,而在原始生态中的湘西人的人性就是健全的呢?或许我们还可以问:既然湘西的山水和少女都那么美好,他当时为什么一定要跑到丑陋的大都市里来呢?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他是在到了大都市之后,特别是在发现了大都市里的高等人都患有"阉寺病"之后,才懂得了自己所失去的是多么美好?阉,即"阉人"、"阉党"。所谓"阉寺",就是宦官。想爱而不敢爱,甚至连说都不敢说,因此,沈从文们可以骄傲地称自己是乡下人,也宁可称自己是乡下人。于是,在他的描写中,面对性爱的或隐或显的涌动,乡下人总是能返朴归真,求得人性的谐和;而都市的"智者"却用由"文明"制造的种种绳索捆绑住自己,跌入更加不文明的轮回圈中。也正如苏雪林女士所说,沈从文的创作是"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迈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兴奋起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既可以说:"这些描写都市人生的小说,实际上对于沈从文并没有完全独立

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

江西师范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指导老师:熊春芬老师学生姓名:陈艳 学号:08310410301002 院系:继续教育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论文提纲 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 摘要 关键词 一、沈从文的创作历程 二、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 (一)、洋溢的牧歌气息,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中国乡土抒情模式 (二)、促进了抒情小说的散文化、诗化 (三)、创造了特异的湘西世界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一、沈从文的创作历程 (3) 二、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 (4) (一)、洋溢的牧歌气息,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中国乡土抒情模式 (4) (二)、促进了抒情小说的散文化、诗化 (8) (三)、创造了特异的湘西世界 (10) 参考文献 (13) 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 内容摘要:沈从文一生创作丰厚,他的乡土小说创造了特异的湘西世界,洋溢着田园牧 歌气息,促进了抒情小说的散文化、诗化,显示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牧歌气息乡土小说湘西世界艺术价值 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原名沈岳焕,汉族,但有部分苗族血统。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一、沈从文的创作历程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作品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较多的一个。沈从文 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24-1927年是沈从文的试笔和模仿阶段,他受周作人、废名等影响,多写些怀乡忆旧之作,寄托对乡土的愁思,其文化意蕴浅显凌乱。1928-1931年,沈从文主要在上海,他一扫往昔作品中的感伤情调,纪实倾向,转而凸现湘西世界蛮荒自然状态和原始初民的神性、强力、元气以及旺盛的情欲,让读者领略湘西世界的奇幻和浪漫,原始初民的自在与强健。他的地方意识开始觉醒并得到强化。1931年秋,沈从文离开上海,赴青岛,在青岛大学任教。佛家思想就是这一时期大规模地有机地融人他的作品,对生命的原生态进行了归纳。这种归化作用在他1933年秋到北平后仍持续着,但佛家思想逐渐淡出,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上升到主导地位。在佛家思想使野性的湘西受到初步的文明教化后,儒家思想把伦理情感,民族前途的思考,自强不息的精神,道家把诗性人格推到了沈从文视野中。《边城》作为这种变化的产物和集中体现,显示出沈从文正走出在地域对比中表现湘西地方优势的格局,唱出了中国的颂歌。 二、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 (一)、洋溢的牧歌气息,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中国乡土抒情模式 曾看过有关沈从文的评论,说是他的《边城》有一种牧歌情调。“牧歌”到底指什么?大约是几亩农舍半户人家的悠闲,是碧海蓝天一抹微云的情致,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然,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欢喜。总觉得牧歌可以和散文算作一类,优美的氛围,闲散的笔致,细微的感动,正好和大起大伏的戏剧相对。牧歌自身就是一曲舒缓悠扬的咏叹调,也许引不起万分的激动,但亦使人低徊不已。牧歌(pastoral)本是一个取自西方的文学术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多用它和情调、气息等一类词汇搭配,对那些以理想化笔墨处理乡土题材的作品中能够界定其本质因素的抒情倾向和品格,作印象性的描述。我们可以从题材等多个角度去描述这种倾向和品格,如把“牧歌风”或“牧歌情调”与优美和谐的自然景物,单纯简朴的生活,恬静平和的气氛等联系起来。但牧歌又不限于文学作品的某个特定方面,它综合了文体、风格、氛围、结构、题材等多

论沈从文小说的诗化特质

湖南文理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沈从文小说艺术的诗化特质 作者:赵婷 学校:湖南文理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日期:2012年 3 月 6 日

目录 论沈从文小说艺术的诗化特质 作者:赵婷 第一部分:绪论 第二部分:本论 第一章:徜徉在湘西青山绿水的诗情画意 第二章:简约的文字,跳跃的音符——论沈从文小说语言的诗化特质 第一节:民谣的穿插,诗意地吟唱 第二节:诗意的叙述语言 1、空白处的遐想——省略号的反复使用 2、修辞的灵活运用 3、语言里的朦胧之美 第三节:对白里的言尽而意无穷

第三章:行云流水般的故事情节 第一节:场景的重现和组合 第二节:意犹未尽的尾声 第三部分:结语 第四部分:致谢辞 绪论 关键词:诗化小说,沈从文,小说,诗歌,审美特质 “诗化小说”是在法国象征主义运动中产生的,它的倡导者可以追溯到法国象征派诗人古尔蒙在1893年提出的原则“小说是一首诗篇,不是诗歌的小说并不存在。”从此,诗化小说作为融合叙述方式与诗意方式的类型开始流行。所谓诗化小说,是一种追求诗美效果的小说,是小说和诗的融合、渗透后出现的一种边缘文学形式。美国弗里德曼认为“随着意识流的出现,诗与小说结合起来了。” 而在现代中国小说创作中则以废名、沈从文等为诗化小说创作的主流,随着诗化小说的出现和流行,对它们的研究也渐

渐云起。目前国内对于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诗化特质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他和废名及其他同类作家的比较以及小说的象征艺术、叙事结构、诗性主题上,而对于诗化小说这一具体涵义中的审美特质少有深入研究。诗化小说,顾名思义也就是将小说诗化了的小说,那么它身上也必将兼具小说与诗歌二者的特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诗歌,是以抒情的方式,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与韵律美的语言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这两种文学体裁的两相融合所使小说体现出更好的审美效果,最主要体现在语言的柔美、情感的真挚强烈以及如行云流水般地表述上,从整体的感觉而言它又带有散文的自然散漫的的特点。 本文主要以诗化小说中诗歌与小说完美融合后所具有的具体特点为研究方向,侧重点放在语言、情感及意境上,在具体研究沈从文小说具体的内容和特点的同时,也通过与同类作家作品的比较及与相关诗歌的风格、意境的对比来进行研究,旨在以最自然的方式去体会其中的美感。 Abstract Keywords: poetic novels, shen cong wen, nove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