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学史中的沈从文

文学史中的沈从文

文学史中的沈从文

沈从文(1909年12月25日-1991年8月8日),字仲文,江苏常熟人,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代表作有《边城》、《长河》、《白鹿原》等。沈从文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文学风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所创作的小说作品上。《边城》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1930年代湖南的农村景观和封建社会的种种丑恶,以及两位青年的爱情悲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之作,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文艺巅峰。《白鹿原》也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贾家庄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叙述贾家家族三代人的恩怨纷争,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沈从文的文学创作风格以正直、豪迈和古朴取胜。他的作品总是以浓烈的地方风情和深刻的文学底蕴为主要特点,充满了对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的热爱。他的作品语言优美,叙述细腻,给人以一种清新自然、真挚感人的感觉。在他的笔下,每个人物都有着生动鲜明的个性,每个故事都带着浓浓的人情味,这些都使他的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珍贵的文化遗产。

沈从文的文学思想也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社会感情融入到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了深刻地揭示和批判,为中国文学的社会批判提供了重要的范本。他所倡导的“文以载道”、“文以载史”的文学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在中国文学史上,沈从文被视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所塑造的文学形象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以其深刻的文学底蕴和独特的文学风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的文学思想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现代文学史 知识点笔记整理:沈从文

沈从文 一、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 沈从文以“湘西人”这个主体,用小说、散文建造起特异的“湘西世界”。他以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处。 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世界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包含有对人的生活形态中区别于现代文明的那种健全、协调、化外境界的重新发现,并大量渗入作家的情感、情绪,把自己童年的记忆长久地带进当下的记述,从而有意增强了叙事作品的抒情倾向。 描写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同爱一个翠翠以致造成的悲剧结局。小说达到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三者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风俗描写注重本色,充满诗情画意,与故事、人物的情调合一。围绕翠翠描述的宁静自足的生活,醇厚的人情美、人性美,正直、朴素、信仰简单而执着的地方民族性格,加上乡村风俗自然美的渲染,托出了作者心向往之的那块人类童年期的湘西神土。小说用“梦”与“真”构成的文学图景,同文本外的现实丑陋相比照,使读者从中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 :可叫做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说,具有显著的文化历史指向、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

特人情风俗的乡土内容。 这种小说不重情节与人物,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注重抒情主人公的确立、纯情人物的设置、自然景物描绘与人事的调和等。 。男性形象大多诚实正直,勇武刚强,固执天真。 3.在真善美的人性中注入“神性”,采自少数民族中长期流传的情爱故事,加以渲染,贯穿了人类已有的纯真爱情、纯洁性爱的种种表现。 4.在写商业化都市时,讽刺尖刻地揭示出市民用“文明”制造的种种绳索无形地捆绑住自己,拘束与压制自己,以至于失态,跌入更加不文明的轮回圈中。 5.用水一般流动的抒情笔致,通过描摹、暗示、象征甚至穿插议论,开拓叙事作品的情念、意念,加深小说文化内涵的纵深度,制造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的意境。 6.语言奇特,有真意,具个性,追求纯和美,在生机勃勃的湘西口语基础上吸取书面语、文言语的特长,使得长句精确、曲折而富韧性,短句重感兴,活泛有灵气。 三、文学理想的寂寞 散文精品《湘行散记》《湘西》两书,将湘西的人生方式,通过景物印象与人事哀乐一一传诉,发表感慨和议论,有着直接浓厚的历

《中国现代文学史》牧歌沈从文小说的美学至境

牧歌沈从文小说的美学至境 一.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及其文化选择。 湘西凤凰是沈从文的故乡,那里的河流、山川给予了沈从文美的熏陶,赋予其作品一种牧歌情调;而湘西蛮悍的风习、血腥的历史,同样给沈从文带来独特的生命体验,使他对人生有一种独特的理解,并决定了他的文化选择,简单说,就是“返璞归真”。他认为再造中华民族的灵魂,靠的不应当是西方化的现代文明;唯有从民族文化的原始生命中寻找活力,回归人生情态的自在、自然和人性的强悍、自由,才能复活民族的生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现代文明的排斥。沈从文发现,尽管身在都市,自己却始终与都市文明存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在沈从文的话语中,与“城市/乡下”这一组对立关系范畴相应的,是“文明/野蛮”、“异化/自然”、“虚弱/强悍”、“虚伪/淳朴”等等,而他所选择的是后者。 2、崇拜朝气、崇拜力量、崇拜自然的强悍。在沈从文的小说中,经常有用“狮子”一类意象比喻男性主人公的强健、勇猛和威信的。他对男子品德和性格的赞扬,始终是与“勇敢”、“热情”、“强悍”这一类阳刚的词汇联系在一起的。他对生命力的崇拜,甚至超越了通常道德的限度。 3、对人性的尊崇。与五四启蒙主义崇高的人性不同,沈从文所强调的人性基本不包含理性,是特指自然状态的人性;而与浪漫主义者不同的是,他崇尚的自然人性,主要不是心灵自由的激情,而且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他是怀着炫耀的心理来展示湘西的蛮悍之风的。不过,不能忽略的是,沈从文的赞美强力和漠视残忍,是有一个自然与人为的界限的。自然的蛮力、进化的淘汰,在他看来是符合善和美的,但一旦杀人是强者对弱者生命的肆意剥夺,成为权势者的游戏和取乐,那么,他的叙事立场便会鲜明的“五四”起来。 二.《边城》:“牧歌”式小说的代表。 如果说沈从文对城市及现代文明的讽刺,常常流于简单和偏执的话,那么,他以湘西的人情、自然、风俗为背景,旨在展现淳朴人性、理想人生情态的小说,则是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和诗意的情绪,为我们营造出一派沈从文式的理想世界。沈从文特殊的文化选择和文化观念,在此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 《边城》就是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种人生中那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并着重讲述了女主人公翠翠的一段朦胧而了无结局的爱情。除此之外,湘西淳朴自然的民风、人物善良敦厚的本性、人与自然之间的优美和谐,也是作者着力所要提供的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 然而,《边城》给我们的,却绝不仅仅是“优美”。沈从文所孜孜追求的生命的“自在”和自然,在小说中却既不永恒,也不自由,人在命运的面前,总是充满无奈。“美丽总是愁人的”,就成为他在营造他的乌托邦时发自内心的感慨。而正是这种生命的无奈与悲悯之情,使他的小说获得了一种隽永的审美品格。 三.沈从文小说的艺术风格: 朴讷、平淡、抒情是沈从文小说的总体风格。他的小说一般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完整,常以闲谈的亲切平和语调,叙述乡间的人情世态,小说给人的美感主要是来自一种流动的旋律、优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部分)笔记

沈从文 一、概述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汉血统,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沈从文以小说创作为主,散文创作为次,一生结集六十多种,是创作数量甚为宏富的现代作家之一。1926年到1928年,是其创作的起步阶段,30、40年代时期创作成熟丰收的阶段。其著名的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先后写成于这个时期,代表着他创作的思想与艺术成就。 作家未系统的学习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又未系统的接受西方美学。文艺学的教育,故而不受任何传统与理论的束缚,创作思想一任其性,自由自在的发挥与发展,具有独特性。 首先,沈从文吧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其次,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是沈从文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审美理想。 沈从文的作品大搜揭露劳资矛盾、阶级对抗,或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及分化,或讽喻国民党所制造的白色恐怖,其主题与题材的内容,与左翼作家的创作相似或相近,所持乃是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 二、《边城》、《长河》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优秀的中篇小说,标志着其小说创作进入完全成熟的境界。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每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而集中体现“边城”世界人性美的,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同样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础之上。 沈从文在所创造的“边城”世界里,寄托着个人美好的社会理想。他以人性美、人情美的笔墨把“边城”描绘成一对少男少女自由恋爱的故事处理成悲剧,以此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即对“边城”历史与现状进行独特的思辨与批判。这种建立在人性、人道主义理想上的批判,是独特的、理想主义的,也是苍白无力的。 《边城》获得杰出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翠翠、老船夫形象的成功塑造。翠翠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老船夫,是“善”的化身,

文学史中的沈从文

文学史中的沈从文 沈从文(1909年12月25日-1991年8月8日),字仲文,江苏常熟人,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代表作有《边城》、《长河》、《白鹿原》等。沈从文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文学风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所创作的小说作品上。《边城》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1930年代湖南的农村景观和封建社会的种种丑恶,以及两位青年的爱情悲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之作,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文艺巅峰。《白鹿原》也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贾家庄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叙述贾家家族三代人的恩怨纷争,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沈从文的文学创作风格以正直、豪迈和古朴取胜。他的作品总是以浓烈的地方风情和深刻的文学底蕴为主要特点,充满了对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的热爱。他的作品语言优美,叙述细腻,给人以一种清新自然、真挚感人的感觉。在他的笔下,每个人物都有着生动鲜明的个性,每个故事都带着浓浓的人情味,这些都使他的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珍贵的文化遗产。 沈从文的文学思想也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社会感情融入到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了深刻地揭示和批判,为中国文学的社会批判提供了重要的范本。他所倡导的“文以载道”、“文以载史”的文学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在中国文学史上,沈从文被视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所塑造的文学形象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以其深刻的文学底蕴和独特的文学风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的文学思想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文素材-中学小学课外阅读-沈从文的文学地位

沈从文的文学地位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 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沈从文的声誉或许是起伏最大的一个。三四十年代,他是北方文坛领袖,40年代末,主要因郭沫若“桃红色作家”的指斥,沈从文退 出文坛,长期被尘封土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沈从文的声誉鹊起,“大师”的赞誉不绝于耳。人们对沈从文声誉沉浮始末可能略知大概,详情却未必了解。 一、退出文坛 对沈从文命运产生巨大影响的郭沫若《斥反动文艺》一文,刊发在1948年香 港出版的《抗战文艺丛刊》第一期上。文章斥责他是专写颓废色情的“桃红色作家”,“存心不良,意在蛊惑读者,软化人们的斗争情绪”,还说沈从文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同期《抗战文艺丛刊》还刊登了冯乃超的《略评沈从文的〈熊公馆〉》一文。沈从文的《熊公馆》发表在《国闻周报》上,沈从文与民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是同乡兼远亲。冯乃超的文章说沈从文称道熊希龄的故居以及他“人格的素朴与单纯,悲悯与博大,远见和深思”,是为地主阶级歌功颂德,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清客文丐传统”。两篇文章尤其是郭沫若一文对沈从文的阶级定性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给正踌躇满志酝酿宏伟写作计划的沈从文以沉重打击。1949年初,北京大学校园里又打出“打倒新月派、现代评论派,第三条路线的沈从文”的标语。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慑于文章标语的凛然气势及对其背景的忧惧,沈从文自杀未遂,从此退出了文坛。 事实上,郭沫若冯乃超讨伐沈从文,只是左翼批评的登峰造极之作,此前此后,对沈从文的类似批评屡见于报章。论者多用阶级斗争理论、典型化理论理解他的作品,如韩侍珩《故事的复制——评沈从文著〈月下小景〉》(1934),贺玉波的《沈从文的作品批判》(1936),凡容《沈从文的(贵生)》(1937)等,责备他不写阶级斗争,没有塑造个性化的人物,对不同阶级人物缺乏爱憎分明的立场。在三四十年代,沈从文还因“京派与海派之争”,“禁书政策之争”,“‘差不多’问题之争”等文艺论战,被左翼批评家批评过;西南联大时期,沈从文在创作方面的新探索,也受到他们的种种非议。新中国成立后,新文学逐渐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学科。在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1954),丁易的《中国新文学史略》(1955),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1956)这3部学科奠基之作中,沈从文以反面形象“叨陪”其中。论者发展了左翼批评家的主流观点,并将其系统化。随着政治形势日益严峻,沈从文作为一个“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现代作家,

沈从文简介及作品

沈从文简介及作品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厚的人文情感。本文将从沈从文的生平、文学风格、代表作品等方面对其进行介绍。 一、生平 沈从文于1902年8月3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市一个书香门第的 家庭。他的父亲沈宗南是一位学者,母亲李锦芳则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在家庭的熏陶下,沈从文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曾就读于湘乡中学和长沙中学,后考入北京大学文学系学习。在大学期间,沈从文积极参与学生运动,为爱国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1923年,沈从文毕业后回到湖南,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教育工作。他曾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湖南省立师范学校、湖南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此外,他还曾先后担任《新月》、《湘江评论》、《文学月报》等多家文学杂志的编辑和主编。1958年,沈从文因受到“右派”批判而遭到迫害,被迫离开教育界和文学界。1968年,他因病 去世,享年66岁。 二、文学风格 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多样,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多种文体。他的作品以描写人物和生活为主,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浓厚的人文情感。他的小说中常常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贫困、农民问题、女性问题、革命斗争等。他的散文则主要反映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表现了他对人类文明的思考和探索。

沈从文的文学风格还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湖南方言和湖南的地方文化元素,如《边城》中的“牛郎织女”传说、《湘行散记》中的湖南民俗等。这些元素为他的作品增添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文化底蕴。 三、代表作品 沈从文的代表作品众多,其中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体。以下列举几部代表作品: 1.《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湖南与广西交界地区的一个小城镇的生活和人物故事。小说中的主人公莫小云是一个少女,她与同学李双儿、李铁嘴、赵辉、莫小贝等人的爱情、友情、亲情等故事,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小说以典型的地方小说方式,刻画了湖南边疆地区的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展现了沈从文深厚的人文情感和对生命的热爱。 2.《湘行散记》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代表作之一,记录了他在湖南各地旅行的所见所闻。散文中包含了大量的湖南地方文化元素,如湘绣、湘剧、湘菜等,这些元素为散文增添了浓郁的地方色彩。此外,散文还表现了沈从文对自然和人类文明的思考和探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3.《荷花淀》 《荷花淀》是沈从文的诗歌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荷花淀的美景和

沈从文的文艺思想总结

沈从文的文艺思想总结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文艺思想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的文艺思想主要包括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文学的创作原则、文学的价值追求等方面。 首先,沈从文非常关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他认为文学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文学作品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反映社会变革和人民生活。他在写作中经常以小人物为题材,生动地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和忍受苦难的勇气。在他的作品中,社会问题和人民的命运成为他关注的焦点。 其次,沈从文提出了文学的创作原则。他认为文学创作应该以真实为基础,追求真实性是文学创作的首要原则。他主张要有真正的创作感受,不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作品都应该真诚地表达作者的感受和思考。 另外,沈从文强调文学的价值追求。他认为文学是一种高尚的艺术形式,具有强大的审美和表达力量。他主张文学要有追求高尚价值的精神,以传递人文关怀、美学情趣和人性思考。他倡导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美的特质,深入人心、打动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 此外,沈从文还注重文学的艺术性。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独创性和艺术性,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他自己的创作风格多元化,既能写大气磅礴的庄严景物,也能表现心灵的微妙细腻。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意象等艺术手段,使作品具有

独特的艺术魅力。 最后,沈从文还强调文学的批判性。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发挥批判的作用,揭示社会问题,反思人类的局限和自身的问题。他在一些小说中对封建家庭、传统观念进行了批判,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独特的思考方式。 总的来说,沈从文的文艺思想充满了独创性和深刻性,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关注社会、追求真实、重视文学的价值和艺术性,以及强调文学的批判性等思想都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文学史中的沈从文

文学史中的沈从文 沈从文(1902年-1988年),字闲居,号辞余,湖南湘乡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被誉为“现代散文之父”,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文学造诣深厚,作品多姿多彩,涵盖了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多个领域,给中国文学带来了重大的创新和贡献。 沈从文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小受到尊师重道的教育。他曾先后就读于长沙高级中学、北京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等知名学校,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文学才华。20世纪20年代初,他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并积极参与到新文化运动中。他的早期作品以批判现实、呼吁改革为主题,展现出强烈的政治意识和反传统的思潮。 上世纪30年代,沈从文开始将创作重心转向散文,他的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度的思想深度,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山之作。他将鲜明的个性、深沉的感情、丰富的形象语言巧妙地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使读者得以深入体验他的内心感受和精神世界。他的著名散文作品包括《湘行散记》、《边城》、《出境》等等,这些作品极具震撼力和影响力,具备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除了散文作品外,沈从文还涉足了小说、诗歌、戏剧等多个艺术领域。他的小说作品以《归去来》、《三闲集》等著名作品为代表,以其细腻的情感刻画和真实的社会描绘,展现了湖南乡土文化的生动形象和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他的诗歌作品则以《边城集》为代表,体现了他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文化自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此外,他还创作了一系列戏剧作品,包括《太白山人》、《绣球娘子》等等,这些作品以其全新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戏剧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 沈从文终其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他的作品为中国文学带来了重要的创新和探索。他通过自己的文学实践和理论探索,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方向和新拓展,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影响,引领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方向,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

文学史中的沈从文

文学史中的沈从文 沈从文(1900年-1988年),笔名辞法、五阅、破衲等,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散文家、小说家、翻译家。 沈从文热爱文学,自幼即展现出了写作的天赋和兴趣。他读过很多名著,包括中国古 典文学和西方文学。他的成长过程中,曾有过三个重要的阅读时期:第一个是中学时期读《红楼梦》、《水浒传》等中国古典名著的时期;第二个是读鲁迅的作品的时期;第三个 是接触西方现代文学,如印度诗人泰戈尔、英国文学家萧伯纳、美国作家海明威等作品的 时期。 沈从文最著名的作品是小说《边城》,这是他成名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一个 境遇悲惨却无怨无悔的女子,表达了对祖国疆域的深深牵挂和感情。小说以灵敏的眼光、 细腻的笔触揭露了边疆民生的艰苦,高歌了边疆人民爱国爱家的感情。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代表作,本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称为沈从文小说的 “巅峰之作”。他的这部作品不仅着力塑造女性形象,更着眼于表达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 对灾害死难者的深切同情,具有民族情结和道德情操。 沈从文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他的散文也很有特色,他的散文作品性格鲜明,风 格清新脱俗,格调高雅,文笔独特,情感真挚,意境深邃,追求真理,寄托感怀,富有浪 漫主义色彩。他的散文主题丰富多样,内容涉及到生活、自然、历史、人文等方方面面。 沈从文对诗歌也有卓越的造诣,他的诗歌反映出他对自然、人生、爱情、祖国等的感悟,诗歌中充满了浓烈的思想气息和感性的情感色彩。他深刻地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丰富,表现了作家的丰富情感和深厚思想。 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人性价值 和历史价值。他着重描写普通人物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他的创作承传着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史中的沈从文

文学史中的沈从文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他出生于一九〇三年,逝世于一九六三年,享年六十岁。他的作品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体,以其独特的风格、深刻的 思想和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沈从文的小说写作以其独树一帜的叙事风格和深度描写著称。其作品具有情感饱满、 思想深邃、形式多样的特点,既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又深度揭示了人性的真谛。《边城》、《孔乙己》、《白毛女》、《平凡的世界》等作品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 其中,《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全书以一个小镇为背景,以沉浸在悲欢离合 中的主人公林村为中心,揭示了一个传统社会中激荡着思想与传统的相互碰撞与反复。沈 从文在作品中通过对林村的塑造,将自我的追求与传统文化的衰落完美融合在一起,不仅 表现了作家对爱情、人生、社会等问题的深刻思考,也将文学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 致。 与小说相比,沈从文的散文作品则显得更为随意和畅达。他的散文以留言、随笔等形 式呈现,内容包括游记、抒情、游戏等等。《雪山飞狐》、《边城春夜》、《皮影戏》等 散文作品,以跳跃的想象力和清新的语言让人耳目一新,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开拓了新 的途径。 除此之外,沈从文的诗歌作品也是他创作生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的诗歌作品运 用了形象鲜明、意境深邃的手法,让人在阅读时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画面,感受到了作者独 特的情感。其中,《浣溪沙》、《六月雨》、《江城子》等诗歌作品,以不同的主题和形 式展现了沈从文作家的才华和独特风格,也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 献。 总之,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其作品的深度思考、精湛技巧、独特风格等特点,不断激发了世人从文学中寻找人性真谛的需求,也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 中国文学的形态和内涵。

历史人物沈从文简介

历史人物沈从文简介 : 1923年,一个来自遥远边城的外省青年怀揣着青春梦想以及对文学的满腔热忱奔京城而来。当他夹着铺盖从前门车站走下火车时,立刻被眼前豁然开朗的城市所吸引,于是他 站在月台上说了一句:“我是来征服你的。” 这个青年名叫沈从文,这一年他21岁。 京城米贵,居之不易。初来北京的这年冬天,沈从文蜷缩在湖南会馆一间没有炉子的 小屋里。天寒地冻、弹尽粮绝,可他连一件棉袄都买不起。幸好郁达夫冒着鹅毛大雪来到 他的住处。让郁达夫吃惊的是这位青年一边流着鼻血,一边正用冻僵的双手伏案写稿。看 到这,郁达夫解下自己的围巾替他围上,然后领他去街上吃饭,并把衣兜里剩下的几块钱 全部给了他…… 沈从文一生曾三进北京城。施蛰存回忆:“为新文学运动和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潮所 感召,从文于1923年来到北平,没有熟人,没有亲戚,孤军奋战。1924年,已在《现代 评论》和《北京晨报》上发表创作,大约此时已受知于胡适。以后逐渐认识了徐志摩、郁 达夫、杨振声、朱光潜、梁实秋、朱自清等人……” 然而四年未满,沈从文就因军阀张作霖在北方制造白色恐怖,而随同冯雪峰、丁玲、 胡也频等一批青年文人南下,移居上海。三年后他返回北平,经胡适推荐在中国公学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沈从文随同清华、北大合并为西南联大师生南迁昆明。1946年,沈从文携带家眷绕道上海回到光复后的北平,至此,他的后半生便留在了北京城。 子冈先生彭子冈,《大公报》着名女记者有一篇题为《沈从文在北平》的文章,为我 们活生生地勾画出了沈从文在北京的生活。“如果你在北平的庙会或小胡同碰见一位提了 网线袋,穿着一身灰色或淡褐色的羊质长衫,身材矮小,一脸书卷气,眯着眼睛在书摊上 找旧书或是在找门牌号数,说一口湖南、北平、云南杂糅的普通话,那便是沈从文。你可 以告诉他,该去理发店理发啦。” 1933年沈从文发表了一篇文章《文学者的态度》,把南北作家划分为“海派”和“京派”,褒扬“京派”而贬低“海派”,并自居于京派之列,由此引发了一场轰动南北文坛 的大争论。正是这篇文章使沈从文成为了当时文坛的焦点和核心。那个时候谁会想到,沈 从文后半生竟会远离文坛、沉寂四十年呢? 1948年,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国民党军队退守城内,两军对峙。一大批文化名流接到国民党通知,限期南下。北大教授、着名作家沈从文也名列其中。但饱经离乱的沈从文 毅然决定留下。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简介 参考资料一: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透过描述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透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沈从文不仅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先生一生中,着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是他的代表作。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

文学史中的沈从文

文学史中的沈从文 沈从文生于湖南省岳阳县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对他的文学素养十分重视,经常教导他诗词文法,使他在文学方面有了扎实的基础。在家庭的教导下,沈从文从小就展现出了出色的文学天赋和创作潜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学活动,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沈从文在文学创作上有着丰富的积累和锐意进取的创作态度。他的作品多以湖南乡土为背景,描绘了当地人的生活、风俗和民俗,展现了湖南独特的文化气息。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当属《边城》。这部小说以湘西边陲小镇为背景,以小人物的命运为主线,塑造了一群鲜活的人物形象,描绘了湘西的风土人情,展现了浓厚的民族风情。沈从文通过这部作品对湘西人民的生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展现了他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文学创作的独特见解,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沈从文的文学创作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他深受中国古代诗词和戏剧的影响,尤其是对唐诗宋词有着深厚的造诣,这种文学修养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沈从文在作品中多次引用古代诗文,以此来丰富作品的内涵和表现手法,使其作品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种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做法,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展现了沈从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统文化对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 在文学史上,沈从文被誉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思想家。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也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和兴盛做出了卓越贡献。沈从文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学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人物,他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湖南乡土文学的发展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壮大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作品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我们对沈从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品的价值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和肯定,以此来彰显中国文学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多彩的文学遗产。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 一、沈从文的生平和背景: - 沈从文(1902年-1988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化研究家、文学评论家。 - 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深受湖南山水和湘乡风情的熏陶,对 湖南文化充满热爱和研究。 - 擅长以湘乡方言为基础创作,注重表现人物心理,深入探讨 社会问题,作品富有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怀。 - 发表了许多著名作品,如短篇小说《边城》、《豆腐点》等,被誉为“湘乡小说的集大成者”。 二、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 沈从文的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见长,常常以平实 的语言展现生活的真实和复杂性。 - 注重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多以个人的遭遇和成长为线索, 描绘人物在社会压力和道德困境下的挣扎。

- 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尤为独到,刻画了许多具有深情和坚韧 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和探索。 - 主题涉及民族文化认同、社会底层人民生活、人性的善与恶、传统与现代交融等。 三、沈从文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 代表作之一是短篇小说集《边城》,以湘西山乡为背景,通 过对主人公草木的心路历程描写,体现了作者对家园、乡土情感的 深挚表达。 - 另一著名作品是中篇小说《豆腐点》,通过讲述大观村农民 黄世仁的生活经历,暗示了一个农村知识分子的成长痛苦和自我价 值的追求。 - 沈从文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创了湘乡 小说的新局面,充实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内涵,为后人提供了深入思 考和借鉴。 四、沈从文的学术思想和影响: - 除了创作文学作品,沈从文还从事文化研究和文学评论工作,具有独到的学术思想。

沈从文生平事迹

文档 沈从文生平事迹 坚忍不拔独立自学 在多姿多彩的现代文学史中,沈从文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受到世人的关注。他早期出版的《鸭/》、《阿丽思中国游记》、《入伍后》、《雨后及其它》、《神巫之爱》等作品集,深受鲁迅先生开拓的“乡土文学”影响,包含着对湘西故土生活的叙写,作品题材新颖特异创作初露才情。30年代以后,中篇小说《边城》、《阿黑小史》、短篇小说集《虎雏》、《月下小景》、《如蕤集沢《八骏图》、《新与旧》,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西散记》、《湘西》以及长篇小说《长河》的创作,不仅为他羅得r “多和作家”的称誉,而且为他确立了现在文学史上别人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埃德加?斯诺编译的第•次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新文学成就的作品集中就收入了沈从文的作品,并将他与巴金齐名,称“这两位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都有过巨大贡献”。 以笔代枪 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凤嵐县•个军人世家,原名沈岳焕,家庭的熏陶使他自认为总有-天能当上将军,所以14岁就离开学校进了军队,几年中,辗转各种各样的部队,浪迹黔北、川东,湘西各地。1922年,只身来到北京,“我想读点书……读好书救救国家”。就是在这•信念支撐下,他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中,自了、创作,最终以其独特的方式和独特的创作之路,以多产的著作而置身于现代作家的行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靠自学而取得辉煌成就的罕见的作家。 我只想把我生命所走过的痕迹写到纸上 沈从文几乎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到北京后无法进入人学成立正式学生,他就在北京大学作旁听生。最初的两年半时间里,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身单衣,两条棉被,这就是沈从文的全部财产。吃饭是他最主要的问题,开始的学习就是在有•顿没•顿的情形中完成的。他就是在这种简直令人无法想象的环境和条件下,去追求自己的信念。同时,也开始了他最初的创作,在他那间“窄而霉小斋”的公寓里,留下了无数个他无日无夜伏案写作的身影。然而在较长的-•段日/里,他投出去的稿了如泥牛入海。可是,他依然“简单愚直”、“坚忍不拔”,在窘困但却独立中埋头写作。为了生计,他曾经以每千字5毛左右的最低市价卖文为生。1925年初,沈从文的散文《遥夜??五》第•次变成了铅字,发农在《展报副刊》上,在这部作品中,他倾诉了自己窘迫处境和内心感受到人生痛苦和孤独。沈从文早期的创作都带有鲜明的“自叙传”性质,这部作品虽然在艺术上还缺乏深度,但是它的情感的真挚和天真的自然之趣贏得了称赞,并形成了沈从文独有的风格。30年代后,他以乡土为题材的全部创作,展示了•个延伸很远的人生视野, 塑造出“乡下人”的形象系列,这既是他对生命形态的考察,又是他生活轨迹的回顾。 我们实在需要具有独立的思想的作家 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创作风格是沈从文•生追求的人生境界和创作理想。 沈从文将重造民族生机的希望寄托在非党派、非集团、学有所长、有“理性”的知识分/身上。他认为这种知识分了•应当“游离”于国内的任何政治党派与集团之外,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沈从文在政治上不与任何人结盟,他是•个彻底的非派别、非集团主义者,沈从文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摆脱政治、集团拘束,摆脱人身依附,争取人格的独立。 在文学创作上,沈从文同样要求文学自身的独立性,他认为,文学在衣现人生社会的同时,必须烯烧起作家个人的生命之火,“我们实在需要些作家!•个具有独立思想的作家,能够追求这个民族•切症结所在,并弄明白了这个民族人生观上的虚浮、懦弱、迷信、懒惰”。他决不允许作家“只知道求进繼”而“走上了•条共通必由的大道”,“结果把自己完全失去了”。30年代中期的那场“京沪之争”就是沈从文为了追求创作个性和独立性所进行的-次努力。所 文档以,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决无趋炎附势、迎合时尚之笔。

中国现代文学史12:沈从文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

第十二章沈从文 一、沈从文的生平 沈从文(1902—1988),苗族。山水风物、行伍世家、从军经历等,都对其人格与创作有鲜明的影响。 二、乡野与都市对立的小说世界 沈从文的创作疏政治而亲人性,以其独特的“生命哲学”和追求“自然人性”的审美选择,糅合写实、浪漫、象征、精神分析、意识流等多种艺术方法,构建起自己的小说世界。主体部分由湘西边民社会生活和都市上流社会生活这两个对立的世界构成。

(一)湘西边民社会生活的描写,贯穿着沈从文对不同人生形式和生命形态的表现和探求。《萧萧》《柏子》《丈夫》《灯》《会明》《夫妇》《虎雏》等小说,从社会现实生活出发,描绘了“乡下人”的形象系列。 作家既赞美“乡下人”独有的德行品性,又表现他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形态的冲击下,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命运的痛苦和忧伤。为了探求人生命运的理想形态,沈从文在《神巫之爱》《龙朱》《阿黑小史》等湘西民间传奇故事中,在《月下小景》等佛经故事中,追寻那种浪漫的野性的原始生命的活力。在《边

城》《长河》等交织着湘西边民生活的现实与历史的小说中,试图保留那种正在逝去的生命的正直和热情。他希望通过这种“追寻”和“保留”,为湘西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美德与新的活力,为民族文化精神和国民人性、人格精神的重构寻找道路。 (二)沈从文以“乡下人”的眼光和“自然人性”的尺度观照都市上流社会。作为湘西社会的对照,他描写的都市人生,是一个患有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病的人生世界,是一个人性扭曲变态的社会。 《八骏图》《绅士的太太太》《来客》

《自杀》等小说,为都市上流社会的“文明病”留有一面镜子。《如蕤》《都市一妇人》《一个女剧员的生活》等小说,写出都市人生泥淖中的人性挣扎。 三、《边城》 《边城》的主要情节线是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演变,是歌颂人情美、人性美的代表作。力图围绕这个三角恋爱故事,讴歌朴素正直、善良真诚的人性,展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主人公翠翠是作者理想中爱和美的化身和象征。

沈从文个人资料简介

沈从文个人资料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本为汉族,早年亦以汉族人自居,晚年时选择了苗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不少人认为他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1988年病逝于北京。 人物简介 沈从文(1902年—1988年),原名沈岳焕,湘西凤凰县人。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作品多了起来。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这部大书给他的。 沈从文,撰写出版了《边城》《长河》等小说,以及《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1]。他活了86岁,文学水平十分高,即使在讲课也体现出坦言和直率品质。 经历

凤凰城墙外绕城而过的清澈河流,是他儿时的乐园,给予他无穷的享受。他与小伙伴在这里游水嬉戏,也常常在河滩上看见被处决犯人的尸体。这美与野蛮的奇异组合,都对沈从文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沈从文十五岁当兵,五年行伍生涯,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西沅水流域。河水不但滋养了两岸的生命,也滋育了沈从文的性情。所以,他的小说、散文,大都与水有关。可以说,对水的生命体验,培养了沈从文特殊的审美心理,转化成他小说优美的诗意。 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的他,最终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后来一边在香山慈幼院打工,一边勤奋写作。在他生活最绝望的时候,曾写信给郁达夫求助。郁达夫登门看望了这位衣衫褴褛的湘西青年,慷慨解囊,并写下激愤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1924年,沈从文迎来命运的转机,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四年以后,当他迁居上海,与丁玲、胡也频一起创办《红黑》杂志时,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了。随着创作的渐入佳境地,他在社会上也渐渐有了令人羡慕的地位。 沈从文故居 但是,他发现,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他与“城市”的隔膜,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悬殊和所谓文明教养的差异,最根本的,他与城市人在生活、经验、知识乃至价值观上,具有后天无法沟通的天壤之别。他的生命、情感,已经留在了那个给他生命、知识

沈从文的文学地位

沈从文的文学地位 沈从文的文学地位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暴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沈从文的声誉或许是起伏最大的一个。三四十年代,他是北方文坛领袖,40年代末,主要因郭沫假设“桃红色作家〞的指斥,沈从文退出文坛,长期被尘封土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沈从文的声誉鹊起,“大师〞的赞誉不绝于耳。人们对沈从文声誉沉浮始末可能略知大略,详情却未必了解。 一、退出文坛 对沈从文命运产生巨大影响的郭沫假设《斥反动文艺》一文,刊发在1948年香港出版的《抗战文艺丛刊》第一期上。文章斥责他是专写颓废色情的“桃红色作家〞,“存心不良,意在蛊惑读者,软化人们的斗争情绪〞,还说沈从文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同期《抗战文艺丛刊》还刊登了冯乃超的《略评沈从文的〈熊公馆〉》一文。沈从文的《熊公馆》发表在《国闻周报》上,沈从文与民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是同乡兼远亲。冯乃超的文章说沈从文称道熊希龄的故居以及他“人格的素朴与单纯,悲悯与博大,远见和深思〞,是为地主阶级歌功颂德,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清客文丐传统〞。两篇文章尤其是郭沫假设一文对沈从文的阶级定性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给正踌躇满志酝酿宏伟写作方案的沈从文以惨重打击。1949年初,北京大学校园里又打出“打倒新月派、现代评论派,第三条路线的沈从文〞的标语。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慑于文章标语的凛然气势及对其背景的忧惧,沈从文自杀未遂,从此退出了文坛。 事实上,郭沫假设冯乃超讨伐沈从文,只是左翼批评的登峰造极之作,此前尔后,对沈从文的类似批评屡见于报章。论者多用阶级斗争理论、典型化理论理解他的作品,如韩侍珩《故事的复制——评沈从文著〈月下小景〉》〔1934〕,贺玉波的《沈从文的作品批判》〔1936〕,凡容《沈从文的〔贵生〕》〔1937〕等,责备他不写阶级斗争,没有塑造个性化的人物,对不同阶级人物不足爱憎清楚的立场。在三四十年代,沈从文还因“京派与海派之争〞,“禁书政策之争〞,“‘差不多’问题之争〞等文艺论战,被左翼批评家批评过;西南联大时期,沈从文在创作方面的新探索,也受到他们的种种非议。新中国成立后,新文学逐渐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学科。在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1954〕,丁易的《中国新文学史略》〔1955〕,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1956〕这3部学科奠基之作中,沈从文以背面形象“叨陪〞其中。论者发展了左翼批评家的主流观点,并将其系统化。随着政治形势日益严峻,沈从文作为一个“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现代作家,终于从“纯净的〞的文学史上消失了。 二、再受关注 沈从文一生著述浩繁,刚才出版的《沈从文全集》32卷,1000多万字。20世纪中国产生这样一位作家,是一个奇迹,他的崇高地位不是谩骂抹黑以及漠视能够抹杀的。 对沈从文文学地位的正面评价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与左翼批评同时出现。鲁迅早期虽对沈从文产生过误会,在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时,没有收沈从文的作品。可是据斯诺回顾,鲁迅在与他谈话,答复谁是现时中国最优秀的作家时,提到了沈从文的名字,这表明鲁迅后来对沈从文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另二位文坛巨匠周作人、老舍在1934年答复期刊提问,他们最喜爱的书是什么时,都提到沈从文的《从文自传》。这些关于沈从文正面的议论和态度,包含了一些学术评价的成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苏雪林在《沈从文论》〔1934〕一文中,更对沈从文的作品进行了分类比拟,并尝试确立他在文坛上的独特地位,概括他的作品在文化上和思想上的意义。刘西渭在《〈边城〉与〈八骏图〉》〔1935〕中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八章沈从文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八章沈从文 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沈从文的生平与创作概况。了解沈从文把对人性的讴歌当作文学表现的终极理想。能够分析评价《边城》的思想特色及艺术风格,掌握翠翠及老船夫形象的独特意蕴。整体把握沈从文的短篇小说及其散文的创作思想及艺术成就* 第一节概述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沈从文的生平及创作概况:1922年,到北京求学。1924年12月发表于《晨报》副刊上的《一封未曾付邮的信》是其处女作。1928年赴上海,与胡也频、丁玲一起编辑《红与黑》、《人间》杂志。1933年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引发文坛上京派、海派和文坛差不多现象的争论。不久,完成其代表作《边城》和《湘行散记》。抗战胜利后编《大公报》、《益世报》副刊。建国后出版《中国历代服饰研究》等著作,成为著名历史学家。沈从文以小说创作为主,散文创作为次。1926-1928年是其创作起步期,主要作品结集有《鸭子》、《老实人》、《阿丽思中国游记》等。30、40年代是其成熟期,先后出版《神巫之爱》、《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以及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西》等,约50种。其中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代表

着他创作的思想与艺术的成就。 沈从文的创作思想:首先,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他在小说中真实地描写自己,自由地写自己的经历与遭受的磨难,以及心灵的真切感受。初期的小说与散文,赤裸而强烈地表现着乡下人的生命形式。其次,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是沈从文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审美理想。沈从文把表现人性看成是美的至极,把它当做文学表现的终极的理想,贯穿于他二十多年文学创作的始终。沈从文以美好的人性反观常与变的湘西社会,构成了他特殊的文化思辩走势。 第二节《边城》、《长河》 《边城》出版于1934年10月,标志着沈从文小说创作进入完全成熟的境界。《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这里人性皆真,人性皆善,人性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发的人性美、人情美,经纬、营造了这个世界。 集中体现边城世界人性美的,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爱情悲剧。船总顺顺的大儿子天保与二儿子傩送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而翠翠却心属傩送。老船夫一心想让翠翠自主得到幸福,但还未弄清她到底爱谁,便在糊里糊涂中促成了天保托媒前来求婚;天保求婚未成,失望之下架船外出而意外地溺水而死。爷爷在天保死后,急于撮合翠翠与傩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