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 书目

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 书目

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作为一部集中展现川派中医精髓的重要丛书,深受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喜爱与认可。本系列丛书旨

在通过深入挖掘川派中医医案、理论、经典著作等资源,致力于传承

和弘扬川派中医药传统医学文化,为后人学习研究提供丰富的学术资

源和临床借鉴。

1. 背景和意义

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以其系统、全面、深入的特点,展现了川派

中医的独特风采和博大精深。这一系列丛书的问世,不仅对于川派中

医药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振

兴和国际传播贡献了重要力量。

2. 精选内容和特色

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汇集了众多川派中医名家的医案、理论与临

床心得,涵盖了脏腑经络、针灸、药物治疗、饮食调养等方面的精髓,内容丰富而全面。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传统医学知识的创

新和发展,彰显了川派中医药学术的独特魅力。

3. 个人观点和理解

对于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我深有感触。这部丛书不仅仅是一部

传统中医药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弘扬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的瑰宝。通过

阅读该丛书,我深刻体会到川派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独到之处,对

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相信通过深入学习和研

究,能够受益匪浅。

4. 总结与展望

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的问世对于川派中医药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对该丛书的内容和特色备感兴趣,希望通过更多的学习和交流,能够加深对川派中医药学术的理解,也期待能够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川派中医传统医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来。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是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它的问世不仅对于川派中医药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和国际传播贡献了重要力量。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中医药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关注。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的出版意义重大,不仅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理解,更能拓展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这一系列丛书之所以备受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它汇集了众多川派中医名家的医案、理论与临床心得,涵盖了脏腑经络、针灸、药物治疗、饮食调养等方面的精髓。另它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传统医学知识的创新和发展,彰显了川派中医药学术的独特魅力。这些内容的精选和整理,为中医药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临床借鉴,有助于推动中医药学术的发展和传承。

通过阅读这部丛书,我深刻感受到川派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独到之处。川派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闻名于世,对

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在川派中医药的理论体

系中,脉诊、舌诊等独特的诊断方法被广泛运用,而针灸、草药、推

拿等疗法也在临床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我相

信能够受益匪浅,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更能将川派中

医药的精髓传承下去,造福更多的患者。

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的问世无疑对于中医药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

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的内容丰富,涵盖了川派中医药丰富的学术

资源,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医学珍品。我的兴趣和热情被这部丛书所吸引,希望通过更多的学习和交流,加深自己对川派中医药学术的理解。我也期待能够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川派中医传统医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来,共同推动中医药的繁荣和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中医药文化的

传播和交流将拓展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

贡献。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 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古 代的医学成就,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2.《神农本草经》: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中药学资料的本草著作,被誉为 中药学的经典之作。 3.《雷公炮炙论》:是唐代药物学家陈藏器编写的炮制专著,对中药的炮 制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 4.《本草经集注》:南朝梁陶弘景所撰,是对《神农本草经》的重要补充 和修订,对于中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重修政和本草》:宋徽宗时官修的药典,是在唐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增 补修订的。 6.《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所著,是中国古代药物学集大成之作,内容 包括了大量医药理论和实践知识。 7.《伤寒论》:张仲景所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 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 8.《金匮要略方论》:也是张仲景所著,主要论述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 9.《巢氏诸病源候论》:巢元方所著,是一部病因病理学巨著,记述了许 多疾病的症状、病因及治疗原则。 10.《温疫论》:吴又可所著,专门研究瘟疫病症及其治疗方法。

11.《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是一部以问答形式论述中医理论 和临床问题的重要著作。 12.《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所著,内容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 各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和技术。 13.《备急千金翼方》:也是孙思邈所著,与《千金要方》互为补充,进一 步丰富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内容。 14.《景岳全书》:明代张介宾所著,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巨著,涵盖了中 医学的各个方面。 15.《医宗金鉴》:清代吴谦等编撰,是清代官修的大型医学丛书,对后世 产生了重要影响。 16.《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对针 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7.《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所著,是我国儿科医学的经典之作。 18.《外科正宗》:明代陈实功所著,是我国古代外科医学的重要参考书 籍。 19.《本草求真》:清代赵学敏所著,是对《本草纲目》进行增补修订的一 部中药学著作。 20.《内外伤辨惑论》:金元时期李东垣所著,主要论述内科杂病的辨证论 治,尤其是脾胃病的诊治。 21.《寿世保元》:明代龚廷贤所著,是一部全面论述养生保健和疾病治疗 的重要著作。

中医名著99本

中医学的教科书能让你成为一个医生,但很难让你成为一个高明医生。因为教科书的内容只是概括了中医学的起码知识,在临床最安全的范围内去运用辩证论治,包罗的也只是非常有限的信息量。千变万化的临证状态,数千种中药作用目标的不确定性,数万首成方配伍组方的千差万别,如何准确的体会、把握、得心应手的运用?只有你在多读书、勤积累的不懈努力中,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举一反三,升华你的医术,在临床运 用自如,成为一代名医。 下面推荐99种中医名著,供同道中人参考,每种书根据其成就与价值以星号表示其必读的程度(☆~☆☆ ☆☆☆) 1。☆☆☆☆☆黄帝内经 2.☆☆☆☆类经明·张介宾 3.☆☆内经知要明·李中梓 4.☆☆☆☆☆濒湖脉学明·李时珍 5。☆☆☆☆☆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清·吴谦 6。☆☆☆三指禅清·周学霆 7.☆☆四诊抉微清·林之翰 8。☆☆望诊遵经清·汪宏 9.☆☆辨舌指南曹炳章 10。☆☆☆☆☆珍珠囊药性赋4卷金·李杲 11.☆☆☆☆本草备要清·汪昂 12.☆☆☆☆药征三卷日·吉益东洞附二卷 13.☆☆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14.☆☆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 15.☆☆☆☆☆医方汤头歌诀清·汪昂 16。☆☆☆☆☆删补名医方论8V 清·吴谦 17。☆☆☆医方考6卷明·吴崑 18.☆☆☆医方论清·费伯雄 19.☆☆局方发挥元·朱震亨 20。☆验方新编清·鲍相璈 21.☆☆☆☆☆伤寒论汉·张仲景 22。☆☆☆☆☆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吴谦 23。☆☆☆医宗金鉴·伤寒论注吴谦 24.☆☆☆伤寒来苏集八卷清·柯韵伯 25。☆☆☆☆伤寒类证活人书宋·朱肱 26.☆☆☆☆☆金匮要略方论汉·张仲景 27。☆☆☆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吴谦 28.☆☆☆☆金匱要略心典清·尤在泾 29。☆☆☆☆☆瘟疫论明·吴有性 30。☆☆☆☆温热论清·叶桂 31。☆☆☆☆温热经纬清·王孟英 32。☆☆☆☆温病条辨清·吴瑭 33.☆☆☆湿热条辩清·薛雪 34.☆☆☆时病论清·雷丰 35。☆☆☆☆☆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清·吴谦 36.☆☆☆☆☆杂病证治准绳8卷明·王肯堂

中医古籍书目汇编

中医古籍书目汇编 ■内经、难经类: 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二书)(公元前 722 ~前 221 年? )共十八卷。 二、《黄帝内经太素》(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着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意见。 三、《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公元 762 年)唐.王冰次注。王冰把《黄帝内经素问》传本整理校注,因旧本残缺,又补入《天元纪大论》等七篇,重新编次为二十四卷。王氏注有不少卓越的见解。现存本经宋.林亿等校订。 四、《素问玄机原病式》(公元 1188 年)金.刘完素(守真、河间)。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关五运六气,病机方面的原文及王冰注加以发挥而成。着重于治火证用寒凉法。 五、《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注证发微》(公元 1586 年)明.马莳(仲化、玄台)注。各九卷。对《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的全文进行了注解。后附补遗一卷。 六、《类经》(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注。三十九卷。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分类编次为 12 类,390 条,条理分明。附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独到之见。 七、《内经知要》(公元 1642 年)明.李中梓(士材,念莪)编。二卷。摘录《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原文,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和病能等八类。注解简明。 八、《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公元 1672 年)清.张志聪(隐庵)注。各九卷。注文中有一些较好的见解。 九、《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公元 1689 )清.汪昂(訒庵)注。二卷。分为脏象、经络、病机,脉要、诊侯、运气、审治、生死和杂论九篇。采用唐.王冰、明.马蔚、吴崑和清.张志聪的注解,删繁辨误。 十、《难经》(公元前五世纪? )原题战国时秦越人撰。共有 81 个问答。系采摘《内经》的精要,设为问答,解释疑难。 十一、《难经本义》(公元 1361 年)元.滑寿(伯仁)着。二卷。采集《难经》注解十一家。订正脱文误字,注解融合各家之说。 十二、《难经集注》(公元 1505 年? )明.王九思等集注。五卷。分十三篇。采用吕广、杨玄操、丁德用、虞庶、杨康侯五家之注而成。主要内容有诊脉、经络、脏腑、穴位、针法等。 ■伤寒、金匮类: 一、《伤寒杂病论》(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六卷。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原本在西晋前已散失。 二、《伤寒论》(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卷,前言的伤寒部分,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题为《伤寒论》。以六经辨证治急性热病。

传统中医药典籍(精)

一、传统中医药典籍 1.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巢氏诸病源候论》、《温疫论》。 《黄帝内经》---最早的一部中医典籍,现存最早、最为系统的医学经典著作。 《伤寒论》---张仲景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 《金匮要略方论》---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张仲景著 《巢氏诸病源候论》---第一本证候学专著,巢元方著 《温疫论》---第一部论瘟疫的专著,吴又可著。 2.本草典籍: 《神农本草经》---最早的本草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的药物学资料,陶弘景著。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保存最早的完整的本草合刊本,张存惠著。 《本草纲目》---中药学巨著,李时珍著。 3.方书典籍: 《肘后备急方》---属急症手册性质,葛洪著 《备急千金要方》---对后世妇婴专科有很大影响,孙思邈著 《千金翼方》---孙思邈著,与《千金要方》合称《千金方》 《外台秘要》---综合性医学巨著 《太平圣惠方》---宋代王怀隐著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第一部成药典,宋代官府颁行 《普济方》---中国古代收方最多的方书,保存大量民间验方 二、现代中医药信息 1.药品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分三部,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药用辅料,三部收载生物制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 2.中医药期刊

3.中医药工具书与文摘 《中药大辞典》---既是辞书,又是综合性本草 《中国医籍大辞典》---对中医药文献首次全面系统整理与研究,堪称医籍辞书的巨著 《中国方剂大辞典》 《中医大辞典》---全面反映中医学术的综合性辞书 4.常用药品集和专著 《临床用药须知》---药典配套丛书,2005版《临床用药须知》分2卷,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权威性 《中华本草》---民族药专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划时代巨著 《中国中药资源志要》---系统总结中医药工作者对中药资源的研究成果 《中国常用药品集》---一部常用药品信息的实用大型药学参考书 《中国药品使用手册·中成药手册》---具有信息量大,内容新鲜的特点 《全国中草药汇编》---对第二次中药普查的大总结 5.互联网资源 课堂练习: A型题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医学典籍是 A.《伤寒论》 B.《黄帝内经》 C.《金匮要略》 D.《诸病源候论》 E.《神农本草经》 参考答案:B X型题(多项选择题) 2.《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有 A.药材及饮片 B.成方制剂 C.药用辅料 D.单味制剂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 书目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将民国之前的中医名著几乎全部囊括其中,除少数著作外,大多为繁体竖排,封面设计素雅,采用锁线装适合长期保存,校勘严谨,实为中医古籍的最佳版本。这套丛书启动于八十年代初,大多出版于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有少数书如《黄帝内经太素》直到近年才出版。这套丛书的校勘者大多是中医学院成立前打下的中医底子,其功底绝非现在一般的所谓“教授”所能比,现在很多都已经作古,这套书也就成为了绝唱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85年--05年)发布书目: 1、仙传外科集验方、秘传外科方 2、难经校注 3、医学读书记 4、金匮要略语译 5、世医得效方 6、圣济经 7、研经言 8、针灸易学 9、血证论 10、金匮玉函经二注 11、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 12、外科精义 13、伤寒总病论 14、问斋医案 15、外科证治全生 16、辨证录 17、幼幼集成 18、理虚元鉴、虚损启微 19、本草蒙筌 20、类证治裁 21、医学指归 22、医灯续焰 23、妇科辑要:胎产心法 24、形色外诊简摩 25、疡科会粹

26、医学纲目 27、针灸大全 28、松峰说疫 29、外科证治全书 30、幼幼新书 31、王旭高临证医案 32、疡医大全 33、金镜内台方议 38、伤寒瘟疫条辨 34、刘涓子遗方 35、名医别录:辑校本 36、千金宝要;孙真人海上方 37、赤水玄珠全集 38、医方考:附《脉语》 39、吴鞠通医案 40、妇人大全良方 41、简明医彀 42、备急千金要方校释 43、难经语译 44、难经本义 45、温疫论 46、良方集腋 47、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48、伤寒论校注 49、伤寒六书 50、厘正按摩要术 51、明医杂著 52、本草从新 53、子和医集 54、杨氏家藏方 55、活人书 56、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57、伤寒论语译 58、病机汇论 59、本草崇原集说 60、经穴解 61、本草衍义 62、诸病源侯论校注

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 书目

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作为一部集中展现川派中医精髓的重要丛书,深受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喜爱与认可。本系列丛书旨 在通过深入挖掘川派中医医案、理论、经典著作等资源,致力于传承 和弘扬川派中医药传统医学文化,为后人学习研究提供丰富的学术资 源和临床借鉴。 1. 背景和意义 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以其系统、全面、深入的特点,展现了川派 中医的独特风采和博大精深。这一系列丛书的问世,不仅对于川派中 医药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振 兴和国际传播贡献了重要力量。 2. 精选内容和特色 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汇集了众多川派中医名家的医案、理论与临 床心得,涵盖了脏腑经络、针灸、药物治疗、饮食调养等方面的精髓,内容丰富而全面。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传统医学知识的创 新和发展,彰显了川派中医药学术的独特魅力。 3. 个人观点和理解 对于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我深有感触。这部丛书不仅仅是一部 传统中医药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弘扬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的瑰宝。通过 阅读该丛书,我深刻体会到川派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独到之处,对 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相信通过深入学习和研

究,能够受益匪浅。 4. 总结与展望 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的问世对于川派中医药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对该丛书的内容和特色备感兴趣,希望通过更多的学习和交流,能够加深对川派中医药学术的理解,也期待能够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川派中医传统医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来。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是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它的问世不仅对于川派中医药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和国际传播贡献了重要力量。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中医药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关注。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的出版意义重大,不仅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理解,更能拓展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这一系列丛书之所以备受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它汇集了众多川派中医名家的医案、理论与临床心得,涵盖了脏腑经络、针灸、药物治疗、饮食调养等方面的精髓。另它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传统医学知识的创新和发展,彰显了川派中医药学术的独特魅力。这些内容的精选和整理,为中医药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临床借鉴,有助于推动中医药学术的发展和传承。 通过阅读这部丛书,我深刻感受到川派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独到之处。川派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闻名于世,对

中医著作系列书籍(169册)

中医著作系列书籍(169册) 中医著作系列书籍 P.241药学精要(共20册)中药材经验鉴别手册(高清版)P.459药学精要(共20册)输液剂的制备与临床配伍P.402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共22册)《沈绍功验... P.245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共22册)《李介鸣验... P.270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共22册)《高忠英验... P.341名医遗珍系列丛书(全四册)徐小圃医案医论集(高清版)... P.705湖湘名医典籍精华综合卷01P.605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医经卷_温病卷_诊法卷01P.610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外科卷_针灸卷_五官科卷01 P.722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妇科卷_儿科卷01P.209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周筱斋 P.169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刘弼臣 P.493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翰卿 P.282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杜雨茂 P.337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董建华 P.630中药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毒性及药效(...P.990中华临床药物学(上、下册)_001

P.1685中华传世医方(下册)(张方胜主编) P.830中华传世医方(上册)(张方胜主编)01P.443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4集)(高清版)01P.370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1集)(高清版)01 P.1024中国古今医案类编--气血及津液病类P.1106中国地道药材鉴别使用手册(上、下册)(张穗坚)... P.180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中药炮制-001 P.323药剂学(第二版)(2011版)-001 P.2225现代实用本草(上、中、下册) P.600实用中医外科方剂大辞典(王玉玺主编)01 P.225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刘学勤1(高清版)P.1188中国医学大成[1].50.圣济总录纂要 P.568中国医学大成[1].49.刘涓子鬼遗方.医方考 P.451中国医学大成[1].48.重刊本草衍义.药征.药征续编 P.534中国医学大成[1].47.神农本草经.珍珠囊补遗药性... P.397中国医学大成[1].46.医学心悟 P.428中国医学大成[1].45.叶选医衡.医学源流论.慎疾刍... P.415中国医学大成[1].44.医学读书记.读医随笔.市隐庐... P.383中国医学大成[1].43.重订灵兰要览.肯堂医论.知医... P.508中国医学大成[1].42.儒门事亲 P.857中国医学大成[1].41.巢氏诸病源候总论 P.518中国医学大成[1].40.潜斋医话.友渔斋医话.对山医...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川派中医药名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专项2012-2013年度申请指南【模板】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川派中医药名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专项2012-2013年度申请指南 四川在中药界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川派中医在中医药界长期以来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对于川派中医的工作集中在临床诊疗技术等的传承上,关于其学术思想的整理尚无系统的研究。本课题通过对川派名中医学术思想的系统整理,理清历史源流和传承脉络,总结出川派中医药学术特点,继承创新,唱响川派中医,使四川中医药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源远流长,持续发展。 一、专项课题设置 本次专项课题以招标和邀标为主,也可以根据入选名医条件自选课题。 限建国后已故川籍、学术地位高、影响力大、临床疗效好的名老中医药专家,以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为研究对象(具体参考名单见附件2),课题研究内容以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特色诊疗技术研究为核心,对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诊疗技术进行文献整理与评价研究。 二、研究目的

省局将分期分批总结川籍名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此次专项总结已故的川籍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出版《川派中医药名家》首批系列丛书,唱响川派中医。 三、经费资助额度 资助经费:总资助30个左右项目,每个专项课题3-4万元,原则上不要求单位进行匹配。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单位 1、申请者所在单位应是具有中医药科研条件和能力的实体机构,财务独立核算,在银行有单独帐户的单位。 2、本项目知识产权归属为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 (二)申请人 1、第一申请人必须是实际主持和从事临床工作的、具有副高级以上(含副高级)技术职称(已取得中医药博士学位的可放宽到中级职称)的在职人员,学术继承人申请者优先考虑。

中医古籍经典书目

中医古籍经典书目 中医古籍经典书目是指保存了中医历史文化遗产的一系列著作,这些著作包含了丰富的理论体系、疾病诊治经验和针灸、药物、方剂等治疗方法的应用,对中医发展和研究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黄帝内经》是中医古籍中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古代医学的奠基之作。该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涵盖了中医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其中《素问》主要阐述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气血等,而《灵枢》则着重于讨论经络、脏腑、经脉、针灸等,这些内容都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伤寒论》是中医古籍中的又一经典之作,该书是汉代张仲景根据《黄帝内经》和自身临床经验总结而成,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参考。该书分为伤寒篇和金匮篇,主要介绍了中医治疗感冒、发热、腹痛等疾病的方剂和针灸治疗方法。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医学著作,是中国古代最为全面系统的中药学著作,涵盖了中药的各方面内容。该书按照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等分类,详细介绍了各种中药的来源、性质、应用及配伍等,对于中药研究和应用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针灸大成》是明代王一清所著的中医学著作,是中医针灸学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分为针灸学和针灸疗法两部分,详细介绍了针灸的理论知识、方法和应用,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推广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所著的中医药经典之作,该书是中医方

剂学的著名著作,主要介绍了中药方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对于中医方剂的研究和应用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总之,中医古籍经典书目的丰富和完备性,为中医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中,对中医古籍的研究和挖掘要更加深入和广泛,让中医的传统优势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蒲辅周四大常用药膳,为你爱的人,做起来!原创:中医出版

蒲辅周四大常用药膳,为你爱的人,做起来!原创:中医出版 蒲辅周非常重视食疗在药物治疗中的作用,常将食疗寓于药治之中,使二者同步进行。 如治疗接触性皮炎,用白糖为引,清润收敛。粳米煮熟取饮煎药,益胃护津;药后荷叶与炒焦粳米同熬米汤助胃气。仿桂枝汤法以助汗,使表气得通,邪有外出之路。龙眼肉煎汤送药,以加强补益气血之功;开水和匀服下,滋阴润燥,助养体之力。鸡子黄冲药,滋阴养液,调理温热病后。仔鸡与药物同炖,补益八脉。乌骨鸡为血肉有情之品,与补气血药物同炖功效倍增。 蒲辅周主张药物治疗后,病情稳定或临床症状消失时停药观察,以饮食调养,否则病去强之以药,反伤胃气。

蒲辅周还主张服药方法多样:汤剂服法除一日二次的常规外,还分为一日三、四、五、六次;吐甚不纳或病情危急者,少量频服,善后调理,以汤代茶,频频予之;年龄较大,体质偏虚,病情发展迅速者,服药次数由少递增,以适应病变的需求。 久病之人,胃气大虚,往往不胜药力,稍补则壅,稍通则伤,稍温则火亢,稍冷则阳伤。更有服药长久,胃气大损,患者往往厌药,用药即使对证,亦难获满意的效果;如不对证,胃气一绝,危殆立至。 故古人反复告诫,留得一线胃气,便有一线生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灵活采用饮食疗法,往往可以稳定胃气,化险为夷,度过千钧一发的险关,为下一步的治疗打下基础。 人类在生存进化的过程中,自发地形成了缺什么就喜欢吃什么,多什么就厌恶什么的现象。如阴亏者喜食水果,脾虚湿重者喜食辣椒,其实质虽尚未为人们完全认识,但胃以喜为补却是饮食疗法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则。《内经》说“临病人问所便”,这个“便”就包括了患者对饮食的喜恶。 以下举例蒲辅周老师四大常用药膳 01、地骨皮汤 配方:鲜地骨皮、瘦猪肉各200克(或猪排骨250 克)。 主治:崩漏,经期血热月经量过多,或绝经期月经量过多。

陆渊雷医案

陆渊雷医案 内容提要本书内容主要由陆渊雷的生平简介、学术思想撷萃、医论医话选辑、临床医案赏析四部分组成。生平简介从陆渊雷最主要的几个方面,介绍了他一生的闪光点。学术思想则主要介绍了陆渊雷捍卫中医的思想,倡导中西医汇通,力主“中医科学化”所作出的努力。陆氏的医论医话部分主要是从《中医新生命》杂志中辑校出来的,多为陆氏的论文及其与门人弟子的书信往来中提及的中医学术思想。本书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临证时参考,也可作为中医医案教材、中医文献研究等使用。序 中医药学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璀璨夺目之明珠,历代中医医案尤为明珠中之佳品。中医医案是以临床诊疗过程为载体,中医基本理论辨证论治为指导,阐发临证思维、用药心法为核心。诚如先师章次公先生,20世纪50年代应卫生部之聘,赴首都任中医顾问之职前夕,承蒙关爱,以《柳选四家医案》相赠,并亲笔题字、署名,文日:“医案为古人积验所在,近贤经验之总结,亦汇集于医案,特持相赠,云鹏同志揣摩。章次公倚装。”余拜而受之,铭感迄今。追思上海中医曾以学术流派众多而闻名于世,不少中医学术流派相传数百年而不间断。历代医家传承发展着各自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撰写出一批学术精邃、特色

鲜明、临床实用之著作医案、医话等著作,从而确定近代上海中医在全国优势之地位。今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在方松春馆长支持下,陈沛沛研究员、杨杏林主任医师偕后起之秀,不避寒暑,不辞辛劳,细心查阅,认真考证,对近代海上名医医案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以病统案”“精选案评”“撰者作按”三个撰著特点,具有创新意义与现实价值,不愧是医案中之善本。《近代海上名医医案》丛书出版是人民健康之需要,继承发展之需要,适应时代之需要。故乐为之序。张云鹏书于“上海市张云鹏名老中医工作室” 二OO九年七月七日己丑小暑略谈海派名医医案(代前言) 医案在中医药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个案到专著,从古代医家的医案著作到中医医案学科,真实地记录着各个历史时期医家诊疗的思想智慧,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不断传承与发展的见证。中医医案是中医文献的精华,它承载着医理资源,记录着临床诊疗过程,并有选材多样、形式不拘、文辞优美等特点,在中医学术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一直充满活力。正如章太炎先生所言:“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专研,事半功倍。”清代医家周学海曾言:“宋以后医书,唯医案最好看,不似注释古书之多穿凿也。每部医案中必有一生最得力处,潜心研究,最能汲取众家所长。”可见,名家之言已道出中医医案的研究价值。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定稿)(完整版)资料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定稿)(完整 版)资料 (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 中医博大精深,中医教材当然很重要,是入门之书,学完教材之后,可以建立一个中医知识的大体框架,然而距离中医临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医书籍浩如烟海,还要看很多课外书。现为同学们推荐一些中医书籍。 1、《名老中医之路》,此书很多名医的成长之路值得借鉴,比如说他们是如何成才的,主要学了哪些中医著作。 2、《新编中医入门》董汉良著,金盾出版社。该书主要构建中医基本框架,并对每一部分如内、外、妇、儿等介绍了学习方法、主要内容及其参考书目。书很薄,内容丰富。 3、《中医临床传统流派》黄煌著,相当于中医医学史,可以对古代中医有个大体的认识。 4、《医古文》段逸山著。学中医,古文是障碍之一。 中医书很多,所以看书要精挑细选,先要用尽量少的书尽快建立一个基本框架,然后再广泛涉猎,所以在学校这几年时间很关键,工作之后想看书都可能没时间。 以下我分类列举书目,同学们要在每一个类别中先选其中的一本,看完所有类别,这样才能尽快建立一个框架。 一般而言,1990年是中医的转折点,1990年之后中医转向衰败,所以1990年之后写的中医书,很多都是纸上谈兵,

除了几位名家著作之外,好书不多。 壹、四大基础: 一《中医基础理论》 二、《中医诊断学》 (一)四诊: 1、清代·《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2、清代·林之瀚《四诊抉微》 (二)望诊: 1、民国·曹炳章《辨舌指南》 2、清代·汪宏《望诊遵经》 (三)切诊: 1、现代·李士懋《濒湖脉学解索》 2、民国·张山雷《脉学正义》 3、清代·赵文魁《文魁脉学》 4、晋·王叔和《脉经》 (四)辨证: 1、现代·孙其新《谦斋辨证论治学:当代名医秦伯未辨证论治精华》 2、现代·欧阳锜《中医症证病三联诊疗》 2、现代·姚乃礼著《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