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经验得失与未来发展_以_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建设_为例

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经验得失与未来发展_以_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建设_为例

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经验得失与未来发展_以_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建设_为例
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经验得失与未来发展_以_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建设_为例

收稿日期:2007 09 16

作者简介:徐文彬(1966~ ),安徽宣城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副

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数学教育学、教育学原理。吴永军(1964~ ),江苏扬州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学、教育学原理

2007年12月第26卷 第12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M i anyang N o r m al U niversity D ec .,2007

V o.l 26 N o .12

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经验得失与未来发展

以 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为例

徐文彬,吴永军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摘 要:南京师范大学是我国第一所开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在建设该专业近十年的历程中,既

积累了丰富经验,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在总结和概括这些经验与成果基础上,指出了其未来发展的方向与目标:(1)进一步拓宽专业建设内涵,适度充实专业方向;(2)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调整专业培养目标;(3)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位,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4)依据学科发展适时修订或重新制订各学科教学大纲;(5)充分发挥相对稳定和开放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的整体效应;(6)探讨全新的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 建设与管理!机制;(7)在 研究的层面!上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和研究能力。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专业建设;经验得失;未来发展;南京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G 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2007)12-0130-04

南京师范大学是我国第一所开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她开创了我国师范教育 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历史,也掀开了我国小学教师教育发展史上的崭新一页。南京师范大学于1998年开始招收首批小学教育本科生,并于1999年 首开!小学教师教育本科化的先河。2004年,本专业位居全国小学教育专业排行榜第一名,并在全国率先招收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硕士,同时积极筹建自主设置小学教育专业普通硕士研究生学位点。所有这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为全国范围内的小学(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比较好的示范与促进作用。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品牌建设专业之一,下面我们将分专业建设概况、专业建设成果和未来建设方向与目标等三个方面,来简要介绍该专业的建设情况、并探讨其今后的发展与努力方向。

一、专业建设概况

(一)指导思想

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行政决策、教学实践服务,坚持

人才培养为教育改革实践服务,以加速教育建设、实

现教育现代化为主题,以有效服务于教育决策、改善教育教学实践、增进教育科学知识为重要目标,立足江苏、服务江苏,为江苏省 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思想观念、组织制度、手段方法和教育人力资源等基础保障服务,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做出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应有的积极贡献。

(二)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拓宽了专业建设内涵,摒弃了传统教育学专业只注重研究如何培养中等师范学校教育学学科师资的建设理念,逐步完善小学教育专业。以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为基点,为21世纪的小学培养高层次优质、合格的科研型小学教师,使其成为: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品行端正,具有人文与科学基本素养,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和良好的教

师职业道德。

(2)在宽阔的学校平台课程基础上,系统地掌握教育学和小学教育专业基础知识、教育教学的专业技能和研究方法,具有初步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能够胜任小学各主要学科和综合实践课程的教育教学与辅导工作,能够分析、研究、解决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能够初步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制工作。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意识和能力、批判反思意识和能力、创新实践意识和能力、教育教学研究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的要求

学制四年,文理兼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修业年限可适当缩短和延长,学习年限最短为3年,最长不得超过7年。获得学位的基本要求为:(1)在规定时间内修满本专业规定的所有课程,完成的总学分至少为153学分,其中必修课程120学分,选修课程为33学分;(2)完成规定的科研训练、见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并取得相应的学分;(3)英语达到学校规定的水平;(4)计算机能力达到二级水平;(5)学位论文通过答辩。

(四)课程设置原则

在特色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学科专业教育!的指导下,小学教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遵守以下五个原则:兼顾人文与科学、兼顾教学与科研、兼顾一般与特色、兼顾平行!专业、兼顾一级与二级学科。在这五个原则之下,积极探讨研究型课程的开设,精选专业基础课,扩大选修课的范围,突出实践课程,在课程结构上初步形成了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相结合的框架。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结合,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具体包括科研训练、教育见习和观察训练、教学实习、毕业实践/实习、毕业论文等几个环节,教育见习和观察训练贯穿于第一至第五学期、第四至第八学期开展中小学教学实习、科研训练,第八学期还要完成毕业实践/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教学实践活动。这种多维课程设置模式旨在拓宽学生视野,夯实知识基础,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平台,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优势潜能自主选择发展目标,积极主动地向新型科研人员的方向发展。

二、专业建设成果

先进的改革理念、与时俱进的建设目标与培养方案、清晰的思路不仅为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找到了更为开阔的视野,也为她找到了立根之基。我校小学教育专业依托的教育学专业是国家一级学科,也是南师大的传统优势专业,在教育学专业的引领下,经过九年的发展,小学教育专业的社会影响也在逐步扩大,知名度越来越高。

(一)稳定、开放的师资队伍

我们突破了过去只由教育学系教师单独承担本专业建设任务的窠臼,业已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和动态开放的专业教师建设队伍,为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提供动力基础。本专业现已拥有一批专业过硬、经验丰富、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教师,师资力量堪称雄厚,包括基本师资人员28人,核心师资人员19人,核心师资人员中副高职称以上教师所占比例为89%,另外,为了保证本专业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还专门成立了由10名教育专家、学者所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顾问:吴康宁、班华、朱小蔓;主任:杨启亮;副主任:张新平、李学农、边霞;成员:吴永军、徐文彬、齐学红)。我们还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聘请一批中小学名师为兼职教师,与晓庄学院、泰州学院、江苏省教育学院等合作办学,为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师资资源。

(二)丰硕的教师科研与教学成果

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在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硕士指导委员会理事、全国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博士生导师杨启亮教授的带领之下,委员会成员经常深入本科课堂,召开研讨会,实质性地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经常开展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不断强化小学教育本科生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

在科研方面,近五年来,本专业教师承担科研项目18项,其中国家级两项,省(部)级10项,厅(局)级3项,横向课题3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科研、教研论文121篇;出版专著达13本,编著18本,出版译著3本。本专业教师编写的一批教材,被作为全国文科教材,发行量大,受到许多高校的欢迎;而且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范围广,受到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广大中小学校的普遍欢迎。专业建设成果示范辐射作用成效显著,在教育领域内产生很大的反响,在国内有较大影响。

(三)硕果累累的学生学习与科研活动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局限于本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博学,注重全面发展。兼顾学生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兼顾实习常规与课题研究,综合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组织并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实

际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进行社会问题调查研究,既锻炼了自己,又深刻剖析、关注了社会问题,对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走向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也为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经验借鉴。近5年来,本专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校本教研活动,多次在学校和省有关比赛中获奖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并获校级以上奖励27项,四级外语通过率平均达82%,一级计算机考试通过率为100%,2004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在90%以上,应届生考研录取率占报考人数的70%,2005年名列全校各专业第四名。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声誉良好,素质高、责任心强,不仅受到江苏省用人单位的欢迎,而且深受深圳、上海等地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设备完善的基础建设

本专业下设!班主任研究中心、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美育中心三个研究基地,分别参与全国班主任专业化的培训工作,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研制,课程改革教材的编、审,国家实验区的评估,教师的培训等工作;拥有儿童行为观察室、心理学实验室、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室(包括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实验室、计算机外围设备使用实验分时、计算机多媒体演示分室、信息数字化采集与处理实验分室),教育技术专业课实验室等与本专业相关的省级实验室;同时拥有南师大附小、南京市长江路小学等7所稳定的校外教学基地,他们承担着教学实践与调研等任务,有力地保证了小学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所拥有的国家级研究基地、省级实验室以及校外教学基地等对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和示范作用,所形成的资源优势和专业特色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并在社会上拥有一定了的影响力与感召力。

三、未来建设方向与目标

小学教育专业还是个相对年轻的专业,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过程中虽然积累了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成功经验,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今后,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进一步拓宽专业建设内涵,适度充实专业方向

以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为基点,兼顾学科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以教育学为基础,给学生系统、完整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又注意对学生在人文、社会、数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进行课程补充,为科研型教师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调整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建设研究性教育学院的需要以及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本专业培养目标更加突出研究性、基础性、实践性要求,力求扩大考研!学生的比例和考研!录取比例,同时,探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阶段衔接问题,力争在本硕连读!体制上有所突破,为更多的本科生直接升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

(三)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位,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

强化理论基础性和实践有效性,强化对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结构将在扩大选修课上下工夫,力求构建课程超市!,使学生能够基于双基点!,即,既根据自己的优势潜能,又根据教育市场的发展态势,自主选择发展目标,如课程超市!突出近几年教育市场的热点需求(学校课程改革、全国班主任专业化工作的启动等)提供选修科目。

(四)依据学科发展适时修订或重新制订各学科教学大纲

在发挥教育科研优势的基础上,大力鼓励教师采用新的高水平的教材,结合自己的研究和教学,选择或自编专业及选修教材,未来三年,我们会相继推出一系列高水平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教材。

(五)充分发挥相对稳定和开放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的整体效应

传统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只是教育学系内部教师的事,为举全院之力打造全新小学教育专业品牌,我们力求完善相对稳定与开放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这一工作已于去年做了进一步探索,业已建立了一支既稳定又开放的专业师资队伍。今后的任务是探讨如何整合这支队伍的力量,力求形成整体效应。

(六)探讨全新的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建设与管理!机制

众所周知,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的建设与管理需要牵涉大量的精力,涉及许多部门,而具有中国特色的事情往往是:专业负责人往往较少过问建设与管理!的具体事项,而具体负责人又缺少相应职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建设的质量。下阶段将考虑赋权增能!,即在专业负责人!对专业建设负总责的前提下,给予具体负责人!充分的职权,以便更好地协助专业负责人!搞好专业建设工作。

(七)在研究的层面!上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

养学生的实践和研究能力

在前年本科生能力建设年!教学研究的经验基础上,我们将以申请到和继续申请学校研究性教学年!项目为重点,譬如,去年本科生科研项目#新课程?背景下师生负担之调查!已列为校级重点科研课题,以对待学术研究的态度,确立精品意识,在更高的平台上对待教育教学改革,在研究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开展项目研究。

九年艰辛的改革和探索,我们不仅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经历了失败的痛苦。伴随着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作为学校科研成果的记录和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小学教育专业已成为南京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前小学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任务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继往开来,不断地求新、求变,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省级甚至国家级品牌专业,为社会培养越来越多的高层次、高质量的科研型小学教师。

注释:

%本文系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度本科生教学资源建设项目新实习模式的探索改革实践 双层面、四素质模式探索!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姜崇厚等.小学教育专业迈进高师殿堂是历史之必然[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59-61.

[2] 李虹,张绍波.论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必要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4(3):123-125.

[3] 管培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准备高素质教师[J].人民教育,2003(17):2-7.

[4] 江峰.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研究的思路与出路[J].教师教育研究,2003(6):23-27.

[5] 惠中.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35-41.

[6] 于明业,陈利平.小学教育专业ESR培养模式的理论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4(4):51-52.

[7] 刘济远.我国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3(9):59-63.

[8] 王树洲.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探究 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及标准[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4):8-11.

[9] 邓艳红.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活动方案构想[J].课程?教材?教法,2004(6):71-76.

[10]曾雅茹,叶增编.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一体化教师!培养和探索[J].教师教育研究,2004(6):45-49.

[11]沈琪芳,王志林.对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师资建设的思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1):95-99.

[12]罗雅萍.关于高师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5):49-53.

[13]康海玲.高师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问题分析[J].高教论坛,2003(4):64-65.

[14]王健.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3(2):51-54.

[15]王智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研究,2007(5):25-30.

[16]高璐.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学教育专业的定位与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3):30-32.

[17]王万良.小学数学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06(1):77-80.

The L esson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the4-year Progra m

Construction of Pri m ary School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4-year Progra m Construction of Pri m ary

School Educati on i n N anji ng Nor m al Uni versity

XU W en b i n,WU Yong jun

(Co llege o fEducation,Nanji n g Nor m a lUniversity,N anjing,Ji a ngsu 210097)

Abst ract:O f all un i v ersities i n Ch i n a,Nan i n g Nor m alUni v ersit y is the firstwho o ffers a4-year pr ogra m of pri m ar y sc hool educati o n.Duri n g10years o f progra m constr ucti o n,ri c h experie nce and fr u itf u l achieve m ents have been ob tai n ed,fro m which l e ssons can be lear ned for the fut u re prospects.I n t h is arti c l e,the authors have firstl y summarized t h e basic lessons.And then the authors have pointed out the goals for the future constructi o n:(1)w i d en i n g the progra m construction;(2)adj u sti n g t h e progra m trai n i n g goals;(3)betteri n g the c urricul u m;(4)re w riting the teachi n g syllabu ses;(5)m aking a full use o f the faculties;(6)establishment o f a m ec hanis m to pr o m ote and mon itor t h e pr ogr a m con str uction;(7)culti v ati n g the ma j o rs by tr a i n ing t h eir ability of practice a nd do i n g researc h work.

K ey w ords:prog ra m o f pri m ary school educa ti o n;progra m construction;lessons;future prospect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