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外关于超超临界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外关于超超临界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外关于超超临界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外关于超超临界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外关于超超临界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宋明蔚,郝志信

(华能营口电厂,辽宁营口 115007)

摘要:文中简述国外发展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现状、发展趋势,超超临界机组与超临界机组、亚临界机组运行经济性效益比较,及我国发展超超临界机组的必要性。

关键词:超临界;超超临界;(USC)

0概述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一下超超临界的概念。火力发电厂的工质是水蒸汽,在常规条件下水经加热温度达到给定压力下的饱和温度时,将产生相变,水开始从液态变成汽态,出现一个饱和水和饱和蒸汽两相共存的区域。当蒸汽压力达到22.129MPa时,汽化潜热等于零,汽水比重差也等于零,该压力称为临界压力。水在该压力下加热至374.15℃时即被全部汽化,该温度称为临界温度。水在临界压力及超过临界压力时没有蒸发现象,即变成蒸汽,并且由水变成蒸汽是连续的,以单相形式进行。蒸汽压力大于临界压力的范围称超临界区,小于临界压力的范围称亚临界区。从水的物理性能来讲,只有超临界和亚临界之分,超超临界是我国人为的一种区分,也称为优化的或高效的超临界参数。目前超超临界与超临界的划分界限尚无国际统一的标准,一般认为蒸汽压力大于25MPa蒸汽温度高于580℃称为超超临界。

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USC)

由于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USC)仍是基于常规发电系统的渐进技术,所以发展USC技术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而且和其它技术相比极具竞争力,由于超超临界机组与常规火电机组相比,超临界机组的可用率与亚临界机组相当,效率比亚临界机组约提高2%。超超临界机组效率可比超临界机组再提高约2%~3%,若再提高其主汽压力到28MPa以上,效率还可再提高约2个百分点。因此它具有明显的高效、节能和环保优势,已成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竞相采用和发展的新技术,目前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都开始采用USC发电机组。

1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国外现状

1.1 美国

美国是发展超临界机组最早的国家,世界上第一台超临界机组1957年在Philo电厂(6#)投运,容量为125MW,参数为31MPa/621℃/566℃/560℃,该机组由B&W和GE公司设计制造;1958年,第二台超临界机组在Eddystone电厂(1#)投运,容量为325MW,机组的参数为34.4MPa/649℃/566℃/566℃,该机组由CE和WH公司设计制造;迄今为止,它们是最高参数的超超临界机组。这二台机组为美国超临界机组的设计、制造、运行取得了宝贵经验。

到60年代中期,新增机组中有一半采用超临界参数,但到70年代订货台数急剧下降。根据EPRI的一份调查报告认为,这一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时美国缺乏超临界机组调峰运行的经验,最重要的是核电站担负起了基本负荷,因而对带基荷的超临界机组的需求量出现了下降,在采用超临界参数方面出现了反复。尽管如此,美国在1967年-1976年的10年期间,共安装118台超临界机组,单机最大容量为1300MW,到80年代初,超临界机组仍增至

170余台,(其中多数为超超临界机组)占燃煤机组的70%以上,占总装机容量的25.22%,其中单机容量介于500-800MW者占60%-70%,至1994年共安装和投运了 9台1300MW的超临界机组。

1.2 日本

日本发展超临界机组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收效显著。自日立公司向美国B&W公司引进第一台超临界的600MW机组于1967年在沛崎电厂投运后,日本其他公司也分别引进了美国和德国的超临界技术,同时建立了自己的试验台。

日本发展超临界技术采用的是引进、仿制、创新的技术路线。先从国外引进成熟的机组和制造技术,然后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技术消化和仿制,然后,在消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投入开发研究,形成本国的技术特点,再进行精心设计、制造和批量生产。从引进技术到自制机组只需2~3年时间,容量从600MW到1000MW等级,只需3~5年时间。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电网负荷峰谷差增大,加之适合带基本负荷的核电站的兴起,日本的超超临界机组不仅高效,而且具有亚临界机组同样的可靠性与运行灵活性,能自如地适应变压运行带周期性调峰负荷的要求。目前,日本已跃居为发展超超临界机组的先进国家。

日本在对提高蒸汽压力和温度参数能提高多少机组效率分别进行了比较,证明采用31MPa 主蒸汽压力和二次中间再热,由于压力的提高和系统复杂,机组制造成本明显提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所以在上世纪90年代后,日本各公司都转向生产高温参数的超超临界机组。2000年在橘湾电厂(2#)投运的容量为1050MW、蒸汽参数为25.5MPa/600℃/610℃的超超临界机组是目前日本蒸汽温度参数最高的机组。

截止到1989年3月,日本各大电力公司的48个主要火电厂的总装机容量75870 MW中,超临界压力的为49350MW,占总装机量的65%,比重很大,致使火电机组全国供电煤耗由1963年的366g/kWh降低到1987年335g/kWh [1]。1989和1990年在川越电厂投运的两台700MW 机组的参数是两次再过热的31MPa /566℃/566℃/ 566℃,在满负荷下的热效率达41.9%,投运以来情况很好。目前在日本,450MW以上的机组全部采用超临界参数。从1993年以后已把蒸汽温度提高到566℃/593℃和593℃/593℃,一次再过热,即全部采用了我们所说的超超临界技术。

1.3 俄罗斯

前苏联是发展超临界机组最坚决的国家,也是拥有超临界机组最多的国家。所有300MW

及以上容量机组全部采用超临界参数,因此,共有超临界机组224台,占总装机容量的50%

以上,且大多数为300MW机组。由于大量采用超临界机组,前苏联火电机组的平均供电煤耗位居世界水平的前列,达到326g/kWh。

前苏联发展超临界技术主要依靠本国力量,以自我开发为主,初期也走过不少弯路,出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经过长期的试验研究已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超临界技术和产品系列,超临界机组成为国内火力发电厂的主力机组。但是,由于300MW机组容量偏小,不适合电网发展,500MW燃煤机组由于可用率低及热耗高而没有大量采用,800MW和1200MW机组只用于燃油与燃气,且1200MW机组的可用率也较低。由于不能吸收别国先进技术,前苏联超临界技术发展不快,总体技术水平不高。

目前,俄罗斯研制的新一代大型超超临界机组采用的参数为

28MPa~30MPa/580℃~600℃。

1.4 欧洲

德国是研究、制造超临界机组最早的国家之一,在1956年投运了一台容量为88MW的超超临界机组,因容量较小,未获得很大的发展。70年代由于燃料价格上涨,政府对环保要求日益严格和加强对排放量的控制,需要建造以煤为燃料的高效率电厂,便开始发展大功率超临界机组。1972年投运了一台430MW的超临界机组,1979年投入了一台475MW二次再过热的机组。德国VEAG电力公司在1999和2000年于Lippendorf电厂投产的两台900MW褐煤机组,蒸汽参数为26.8MPa/ 554℃/ 583℃,净效率为42%;目前,德国已投运和在建的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近20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机组是:2000年在 Niederanbem 电厂投运的965MW 超超临界机组(蒸汽参数为26.9MPa/580℃/600℃);2000年在 Hessler 电厂投运的700MW 超超临界机组(蒸汽参数为30MPa/580℃/600℃)。由于采用了以超超临界参数为主的多项提高效率的措施,净效率高达45.2%,机组滑压运行,可超负荷5 %。最低负荷为50%,电厂大修期最少为4年。

丹麦是热能动力方面很先进的国家,在火电机组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在1998年在Skaebaek 发电厂投产的400MW机组,两次中间再过热,蒸汽参数为29MPa/582℃/582℃/582℃,加以海水直接冷却,额定背压为2.2 kPa,净效率高达49%,是当今世界上效率最高的火电机组。1999年在Nordjylands 电厂投产的400MW机组,使用同样的蒸汽初参数,效率也高达47%。丹麦计划2001年在Avedore 电厂投产的375MW机组,采用的参数为30MPa/580/600℃,其净效率也是高达48%。

其他如意大利、荷兰、芬兰等国在采用超临界机组方面也都有成功的经验[2]。目前世界上已有600多台超临界机组在运行。

2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发展趋势

为了进一步提高超超临界机组的热效率,美国、日本、欧洲等世界先进工业国家都相继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开发计划,并正在进行实施。

1999年美国能源部(DOE)提出了火电新技术发展的Vision计划,美国计划开发蒸汽参数为35MPa/760℃/760℃/760℃的大功率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热效率将高于55%(比蒸汽温度600℃的超超临界机组热效率提高8%~10%),CO2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约减少30%。美国能源部开发超超临界技术的目的有二个:一是选择先进的材料使得超超临界机组的成本具有竞争性、环保可接受并能够燃用高硫煤;二是提高美国发电设备制造商生产的高效燃煤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

日本是能源消费大国,正在加大力度推进节能工作,在电力方面对超高性能的火力发电方式进行开发;对传统的燃煤火力发电设备也在提高蒸汽参数,使之超高温、高压(超超临界蒸汽参数USC)以得到更高的效率;电能开发公司在1979年开始进行有关USC技术开发可行性调查,从1981年开始与锅炉和汽轮机制造厂家协作进行各种验证实验(并且从1982年开始从通产省嫩关停得到研究经费,从而推进了研究开发工作)。

本技术是把传统的火力超临界蒸汽参数246kgf/cm2、538/566℃提高到320~350kgf/cm2、595-650℃,以提高发电效率。

电能开发公司将本技术开发分为两个阶段进行。USC开发目标列于表1

表1 电能开发公司USC开发目标

临界技术开发研究工作的完成,为日本发电设备制造企业研制和生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提供

了科学的依据。

欧洲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COST501计划,实现了蒸汽温度为580℃/600℃超超

临界机组的研制。1998年开始实施COST522计划,实现了蒸汽温度为600℃/620℃超超临界

机组的研制。欧盟从1998年1月1日启动了“AD-700℃计划”,其目标有二个:一是供电热

效率由目前的47%提高到55%(深海海水冷却)或52%(内陆电厂);二是厂房结构更加紧凑,

以降低燃煤电厂的投资。欧盟“AD-700℃计划”的战略意义是使欧盟成员国的燃煤火电机组

的技术水平始终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显著提高欧盟成员国燃煤火电机组的竞争力。采用

700℃/720℃超超临界机组可以使CO2的排放量减少30%,可以使CO2的排放满足“京都议定

书”的要求。

我国国家电力公司也及时提出了发展超超临界并建立示范电厂的863高技术发展计划,

目前该计划的第一子课题“超超临界发电机组技术选型”已经完成,经过专家论证,并结合

我国动力制造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认为我国发展容量为700~1000MW,蒸汽参数为:25MPa,

593/593?C(或600/600?C)的超超临界发电机组是合适的。

3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研发的关键技术

600MW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研制的技术难点和关键技术集中在锅炉、汽轮机、汽轮发电机

部件强度研究以及机组高参数、大型化后各大主机、辅机的结构设计;高温材料和铸锻件的

技术开发等方面。

3.1 超超临界锅炉

锅炉参数提高、容量增大后,为获得良好的炉内空气动力场和稳定的燃烧特性,着重要

进行的开发研究是:锅炉设计技术、大炉膛燃烧技术研究、锅炉压力管内水动力与传热特性、

过热器与再热器的热力偏差、旁路启动系统、主蒸汽温度的调节手段、关键受压部件的结构

强度与制造工艺等。

3.2 超超临界汽轮机

汽轮机参数提高、容量增大后,为获得高效率、高可靠性的汽轮机,着重要进行的开发研究是:汽轮机结构配置、关键部件的结构设计、高温部件冷却、叶片抗固体颗粒的侵蚀与叶片喷涂技术、汽轮发电机组转子动力学特性等。

3.3百万千瓦级汽轮发电机

百万级汽轮发电机的难点技术主要是机组大型化后产生的技术问题,其中包括:额定电压提高到27KV的发电机绝缘设计制造技术、发电机定子线棒绕组电晕结构的研究、防止定子绕组端部松动和结构件发热问题的研究、转子护环与转子本体的配合结构及槽楔材料和结构的分析研究、防止转子绕组匝间短路的分析研究、通风冷却系统的优化设计、发电机或电网发生两相或三相短路故障时汽轮发电机轴系扭振问题的分析研究、绝缘材料国产化研究等。

3.4高温材料和铸锻件

目前,国外根据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不同蒸汽温度,采用的合金钢有低铬耐热钢、9-12% Cr钢、改良型9%--12% Cr铁素体----马氏体钢、新型奥氏体耐热钢。

超超临界机组材料的开发应着重研究高温部件所用的9-12%Cr钢组织成分和性能变化规律,使材料的各种应用性能均达到国际标准的要求。实现汽轮机转子锻件和汽缸铸件、汽轮机高温叶片、螺栓,锅炉过热器、再热器用的各类9-12%Cr钢国产化,批量化,并且价格合理。

3.5其他设备

机组参数的提高,特别要对高温高压的阀门国产化进行攻关。要对全厂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设备的配置要进行分析研究。

4 华能营口电厂超超临界机组的主要指标

1 额定功率(在发电机端): MW 600

2 汽轮机型式:超超临界、一次中间再热、单轴、两缸两排汽、凝汽式。

3 参数

主汽门前额定压力:MPa(a)25

主汽门前额定温度:℃600

再热主汽阀前额定温度:℃600

4 回热加热级数:8

5 设计背压: kPa(a) 4.9

6 给水温度(TRL工况):℃289

7 工作转速r/min 3000

8 锅炉效率 93.8%

9 发电机效率 98.95%

5华能营口电厂的超超临界机组新技术的应用

5.1锅炉方面

5.1.1先进的超超临界锅炉材料

这些材料主要分为铁素体钢、奥氏体钢及高镍铬合金,对于600℃的主蒸汽条件,在不考虑燃料强腐蚀性的前提下,一般不会用到高镍铬合金。因此,用于600℃的主蒸汽条件的耐热材料主要是铁素体钢和奥氏体钢。其中铁素体钢为:T23/P23,T91/P91,T92/P92,E911,

T122/P122;奥氏体钢为:TP347HFG,Super304H,TP347H,TP321H等,若考虑中等程度以上的燃料腐蚀性时,还要增加使用20%Cr的TP310,HR3C和NF709。

5.1.2 先进的CFD计算机模拟设计技术

传统锅炉的经验设计方法存在很多的问题,设计本身依赖于经验,但是经验的可靠性一般无法验证,一般企业不可能制造一个1:1的模型进行测试,代价太大,先进的CFD计算机模拟设计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目前先进的设计人员广泛使用CFD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分析炉内流体的流动工况,使研究开发成本大为降低,而且获得了大量的有益的分析数据。如对于圆柱形结构的有机热载体炉,CFD计算机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炉膛中央的回流区将火焰压向炉管,造成火焰强烈地掠过炉管。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改变燃烧器出口的火焰形状,分解中心的回流区,使火焰和烟气不直接接触炉管表面,可以避免炉管过热。

除了模拟火焰的流场和速度场,也可以采用CFD计算流体动力学计算方法优化炉体的结构,采用CFD的预处理软件,自动将研究区域划分成含有500,000个网格的划分结构,对多数的模化区域使用六面体网格划分单元,炉管周围复杂的区域使用六面体网格划分单元,计算机模拟可以让我们尝试一系列不同的结构组合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获得优化的结论。通过这种优化,可以使加热炉提高20%的出力,而不使炉管发生过热。

5.1.3先进制造技术

世界范围内发电设备制造业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基于时间、个性化、质量和价格的竞争成了企业占领市场、击败对手的重要策略。企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高效率低成本地为顾客提供个性化高质量产品的能力已成为当今企业竞争能力的一个基本标志。企业的这一竞争能力可以通过综合运用先进制造技术(AMT),全面提高企业的柔性自动化水平来增强。AMT是指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显著提高企业的设计、加工、检测、物料储运、营销和生产管理等方面能力的设备、计算机软硬件和管理方法。它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柔性制造系统(FMS)、柔性制造单元(FMC)、机器人、加工中心(MC)、数控机床(NC)、激光加工(LM)、自动检测设备、自动化仓库以及其他一些工厂自动化等硬件设施、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准时制生产计划、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AE)、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专家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MIS)等软件工具。以上所有的概念都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构成要素。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主要是在50年代由前苏联援助建设而成的,现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巨大压力。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国内市场国际化,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不但要面对国内同行的激烈竞争,还要面对国际大型公司的挑战。这对于制造水平和竞争能力尚处于较低层次的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无论是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还是产品的质量水平及成本水平、市场快速响应能力等各个方面,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限于篇幅,本文无法一一叙说,以下仅就焊接技术的进步加以说明。

制造技术是将设计图样转变成最终产品的手段,因此制造技术的进步决定了产品将具有优异的最终质量。一直以来,锅炉被认为是一个“傻大黑粗”的产品形象。近些年,锅炉制造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锅炉制造技术进步的主流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焊接接头的焊接质量,全自动和全位置焊接,主要的先进制造技术的代表有:

(1)蛇行管束直管接长的全自动TIG/MIG、TIG/MAG、热丝TIG焊接技术,大大提高了焊接速度和焊接质量;

(2)锅筒大口径管接头角焊缝的半自动药芯焊丝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接技术,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接头焊接质量,焊缝外观质量和焊缝高度、连接强度大大改善;

(3)未来大型的高效发电机组将更会更多地采用铁素体钢和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如:TP347H,TP347HFG,Super304H等的焊接以及它们和相关铁素体钢的焊接;目前这些焊接多采用手工焊接,今后也要发展自动焊接技术;

(4)厚板的窄间隙焊道溶敷技术;

(5)工业和生活锅炉的管板和烟管焊接的全自动全位置氩弧焊焊接技术,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接头焊接质量,焊缝外观质量和焊缝高度、连接强度大大改善;

(6)工业锅炉将来焊接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全自动焊接技术以及气体保护焊接技术;逐渐减少手工电弧焊的使用;

5.1.4先进控制技术

发电设备制造行业的控制技术所指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物料控制,产品质量控制,管理控制等。本文所谈的先进控制技术主要是指锅炉产品本身的性能控制技术,控制技术是保证锅炉产品最完美体现其性能的可靠保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电力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发电装机容量和单机容量也在不断增大,由于市政生活用电的年递增速度已大于工业用电,致使用电结构也发生了改变。电网负荷曲线峰谷差的不断增大,要求大容量的高压机组参与低负荷的调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低负荷调峰方式下可以采用滑压运行方式。这些调峰的滑压运行方式对锅炉的控制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循环流化床锅炉(CFB锅炉)为例,由于其燃烧效率高,燃料适应性广,低污染排放等优点而受到广泛的重视,在世界各国得到迅速的发展。但CFB锅炉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尤其是在控制与优化运行方面,大多数的CFB锅炉的自动化水平不高,有的至今仍采用手动操作,有的甚至曾出现过因控制系统设计不当而导致的事故。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因为CFB锅炉是一个多参数、非线性、时变及多变量紧密耦合的复杂系统。因此,一方面应继续对CFB锅炉的各变量之间的参数进行理论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应采用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的最新进展,发展专家系统,神经网络,模糊控制等技术不断完善锅炉控制技术。

工业和供热锅炉的控制技术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要充分发挥冷凝式锅炉高能效的优势,其控制系统也区别于常规锅炉,如新型的冷凝式锅炉具有可变出力调节

(VCO,Variable Controlled Output)控制功能,VCO是冷凝式锅炉最新的控制技术,可调负荷从30%~100%,如典型的家用联合供热冷凝式锅炉负荷变动范围为5kW~24kW。该功能同时具有天气补偿的作用,当用于加热建筑物的热量随着天气条件的变化升高或降低时,该功能能在确保锅炉高效运行的基础上自动调节锅炉的出力,一般要采用比例调节的燃烧器才能达到。

5.2汽轮机方面

三菱公司提供给营口电厂的超超临界600MW汽轮机技术水平世界先进,大幅度提高汽轮机的经济性和可用性。这些先进技术有成功的运行业绩,高度的可靠性。营口电厂的两缸两排汽超超临界汽轮机主要技术特点如下:

?48”自带围带末级动叶片

?高效全三维自带围带反动式高、中、低压叶片

?三胞胎调节级动叶片

?中压转子的冷却蒸汽系统

?高压和中压排汽涡壳最优设计,最小的压力损失

?低压全三维设计的排汽缸

?转子直接支撑在基础上

?防固粒腐蚀的有效措施

?防低频振动的有效措施

?高温材料具有高的抗蠕变强度特性(见材料说明部分)

本机组提供的高温材料、高效叶片、低压末级叶片均已在运行机组上得到证明。完全能够保证高效率、高度可靠性。

6我国发展超超临界机组的必要性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也是当今世界上几乎唯一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大国,原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高达70%左右,用于发电的煤炭约占煤炭总产量的40%。我国现有火电机组设备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性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发电煤耗高;能源利用率低。

表2示出了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和常规发电机组相比热效率提高的幅度、燃料节约量、温室气体减少的排放量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到,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表2 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和常规发电机组节能和减排潜力对比

正是由于超超临界机组的高效率,发电煤耗低于300g/kwh,比同等容量的亚临界机组每度电少耗煤20克左右,这大大的有利于对环境的污染排放,有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和自然界的生态环境。据有关资料分析表明,一台年运行为7500小时的650MW机组,如果采用

27Mpa/580℃/600℃的超超临界参数,将比参数为18Mpa/540℃/540℃的亚临界机组年节省煤炭97500吨,少排放CO2气体270000吨。

因此我国发展超超临界机组从环境污染、节约能源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翁思成,姚祖安,郑云之。超临界汽轮机组的现状和开发前景.上海汽轮机,1998,(3):1—10

[2] 郑泽民,危师让,杨寿敏,对我国发展大容量超临界人电机组的一些看法.热力发电.1995,(5):23—30

[3] 朱云彪,郑云之.我国大型汽轮机的发展与展望.上海汽轮机,1998,(1):1—9

[4]王文达史宝珍. 大型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现状和发展趋势

[5] 《超超临界压力火电机组的开发》.尚广学译

作者简介:

宋明蔚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汽轮机检修工作;

郝志信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汽轮机检修工作;

The technical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ultra-supercritical (USC) coal-fired generating units in foreign courtiers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echnical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ultra-supercritical (USC) coal-fired generating units in foreign courtiers. Then it compares the economic effectiveness of ultra-supercritical, sub-critical and supercritical generating unit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the coal-fired power generation, it points out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ultra-supercritical power units in China.

Key words: supercritical; ultra-supercritical; (USC)

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调研

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调研

关于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调研 按:随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重要,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已成为各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广东省地处我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在发展中小企业方面曾有着“先行先试”的独特优势,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在各省都具有共通性,广东为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困境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可资借鉴处良多。 中小企业一般是指规模较小或处于创业和成长阶段的企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同时满足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销售额3亿元以下、资产总额为4亿元以下的工业企业为中小企业。其中,中型工业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使命是:“传承国学文化,助力复兴中华”! 愿景是:“努力打造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学品牌”! 目标任务是:通过我们持续不断的传播中华和谐文化与国学智慧,让更多的家庭、企业、社会和谐发展,从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世

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缓解就业压力、活跃城乡市场、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地处我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省,在发展中小企业方面优势明显,经验丰富,近年来采取的一系列有效举措更是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推动力,使中小企业经济得以迅猛发展。 一、广东省中小企业当前总体运行情况 (一)企业总量持续增加。2010年,广东省中小企业单位数438.68万个。其中,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达到94.82万户和334.63万户,分别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二位;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8547.93亿元,平均注册资本达237.3万元,新登记注册资本突破195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二)企业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增加值达19620.96亿元,距两万亿元大关仅一步使命是:“传承国学文化,助力复兴中华”! 愿景是:“努力打造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学品牌”! 目标任务是:通过我们持续不断的传播中华和谐文化与国学智慧,让更多的家庭、企业、社会和谐发展,从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世

完井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完井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第1章前言 1.1 现代完井技术发展现状 完井工程是衔接钻井和采油工程而又相对独立的工程,是从钻开油气层开始,到下套管注水泥固井、射孔、下生产管柱、排液,直至投产的一项系统工程。完井设计水平的高低和完井施工质量的优劣,对油气井生产能否达到预期指标和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有决定性的影响。 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完井均有了较快发展,并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除常规井完井技术日益完善外,其他特殊井完井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如水平井完井、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完井、小井眼完井、分支井完井、深井超深井完井、现代智能完井、膨胀管完井等。国内在完井技术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与国外相比,完井技术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不同储层选择合适的完井方式、水平井完井、欠平衡井完井、小井眼完井、分支井完井,从而影响了油气井的产量及经济效益。 1.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查阅现代完井技术方面的文献,对各种完井技术现状进行综合性分析: (1)射孔完井技术; (2)割缝衬管完井技术; (3)砾石充填完井技术; (4)膨胀管完井技术; (5)封隔器完井技术; (6)智能完井技术。 2. 调研国内外最新完井技术现状,重点分析国内外现代完井技术现状、最新进展、应用成果以及发展趋势等,并对国内完井技术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和完井技术的研究方向作初步预测和探讨。

第2章常规完井技术 完井方式的选择主要是针对单井而言。虽单井属于同一油藏类型,但是所处构造位置不同,所选定的完井方式也不尽相同,如油藏有气顶、底水,若采用裸眼完成,技术套管则应将气顶封隔住,再钻开油层,而不钻开底水层。若采用射孔完成,则应避射气顶和底水。又如油藏有边水,套管射孔完成时,油田开发要充分利用边水驱动作用,避射开油水过渡带。下面主要介绍常用的几种常规完井方式[1]。 2.1 裸眼完井技术 裸眼完井方式分先期裸眼完井方式、复合型完井方式和后期裸眼完井方式三种。 先期裸眼完井方式(如图2-1)是钻头钻至油层顶界附近后,下套管柱水泥固井。水泥浆上返至预定设计高度后,再从套管中下入直径较小的钻头,钻穿水泥塞,钻开油层至设计井身完井。 复合型完井方式(如图2-2)是指适合于裸眼完井的厚油层,但上部有气顶或顶界邻近又有水层时,可以将技术套管下过油气界面,使其封隔油层的上部,然后裸眼完井,必要时再射开其中的含油段。 后期裸眼完井方式(如图2-3)是不更换钻头,直接钻穿油层至设计井深,然后下套管至油层顶界附近,注水泥固井。固井时,为防止水泥浆损害套管鞋以下的油层,通常在油层段垫砂或者换入低失水、高粘度的钻井液,以防水泥浆下沉。 图2-1 先期裸眼完井示意图 1—表层套管 2—生产套管 3—水泥环 4—裸眼井壁 5—油层

广东对外投资发展状况

广东对外投资发展状况调查 一、广东海外企业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广东利用外资、发展对外贸易规模一直位居全国前列,通过对广东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相关部门的调研,收集到一些关于广东省企业跨国经营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2年底,广东省共有1133家企业中报跨国经营(含未审批的企业),在审批的企业中有77家从事生产制造,1051家从事贸易,作为独立的法人机构存在的研发企业有5家,而相当一部分从事生产或贸易的境外企业兼有研究与开发功能。在地区分布上,港澳地区占70%,远洋30%。在行业分布上,贸易性海外企业占50%,生产性企业仅占25%。而截至2006 年底,全省在境外地区设立各类企业1635 家,累计协议投资额48.85 亿美元,投资区域遍及8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港澳地区、东南亚、中东、非洲和南美等市场。2006 全年核准新设立境外企业108 家,投资额 6.4 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 6.0 亿美元。能源资源开发成为境外投资合作的新热点。广东从1979年开始涉足海外投资以来,发展较快,呈现了一些显著特点。 1、投资主体多元化。80年代初期,广东能开办海外企业的除了有外贸进出口权的外贸公司外,主要由广东省和广州市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以下简称国际经贸合公司)经营。在此期间广东在海外办的企业主要由政府直接投资、直接领导,所形成的海外企业带有管理机构的性质,如香港粤海集团、香港越秀集团、深业集团等被省、穗、深政府分别指定为管理港澳地区企业的机构。1985年后外贸部决定扩大主办企业的范围,只要是经济实体,有资金来源,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业务专长,又有合作对象,均可按程序申请到国外开设合营企业。此后,广东海外企业在数量和投资规模上都有了较快增长,投资主体呈现了多元化。除外贸公司和国际经合公司外,生产企业、企业集团乃至科研机构(如深圳赛格研究院以购股形式在港设立了以从事R/D为主的善美赛格研究有限公司)都开始涉足海外投资事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消除由政府直接出面投资、直接管理海外企业的种种弊端,壮大了对外投资队伍、调动了企业办海外企业的积极性,为海外企业逐步转向以实业为基础创造了条件。表1反映了投资主体的构成情况。 表1 广东海外企业主体构成 2 、一批海外企业已站稳脚根,开始走上正常的经营轨道,其中有的效益较为显著,并已初步形成以一定行业为中心、国内外相互结合的外向型企业集团。它们不仅为其自身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也为其它企业向海外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如广东白云企业集团、汕头实业有限公司、深圳赛格集团等,它们的海外企业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3、政府对海外企业的管理已积累了一定经验,管理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按照目前广东省对外经贸管理体制,广州、深圳两市实行计划单列,可直接审批投资金额在100美元以下的海外企业项目,广东省以及广州、深圳两市专门制定了(境外办企业报批程序),《境外企业财务管理办法》,《境外企业人员管理办法》等专门性规定。这对于管理、调控、支持和为海外企业服务提供了依据。此外,对项目审批、审查可行性报告、解决国内外合作之间的关系,

国内外海洋工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海洋工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海洋工程技术是造船界关注的技术领域之一,世界上现代化的一流船厂都把高新技术船舶与大型海洋工程结构物作为其纲领性产品。海洋工程技术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海洋发电技术、海洋钻探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海洋油矿开采技术、海岸风力发电技术、海层探测技术、海洋物质分离技术、海水提炼技术、海洋建筑设计等。海洋发电技术包括:海水发电、海洋风力发电、潮汐发电、温差发电等。海洋钻探技术包括:海洋油井开发、海洋矿石开采等、海水淡化技术包括:太阳能净水、工业净水等。海洋物质分离技术包括:海水金属分离、轻水物质提炼等。能源开发、资源开采等领域海洋工程技术数目众多,未来人类利用和保护海洋是个新新话题。 随着近年来海洋开发“热”的升温,特别是专属经济区资源勘探和开发的实施,海洋工程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 ——在潜水器技术方面。目前世界上建造的载人潜水器超过160艘,无人潜水器超过1000艘。日本继1989年建成深海6500 米载人潜水器“SHINKAI6500”以后,于1993年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潜深10000米的无人潜水器,用于深海矿产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的调查研究。经过“七五”和“八五”的工作,我国的潜水器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无人潜水器方面,某些项目已经达到国际水平;在载人潜水器方面,潜深600米的“7 1 03”深潜救生艇是我国第一艘载人潜水器,还有300米工作水深的“QSZ—II型双功能单人常压潜水装具系统”、潜深150米的鱼鹰I号和双功能的鱼鹰II。综合国内从事潜水器开发的各院校、研究院和研究所的力量,我国已具有开发深海载人潜水器的技术能力。

——在海底管线埋设、检测和维修技术方面。我国海底电缆的铺设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第一条国际通讯电缆于1976年完成,1993年成功研制出MG一1型海缆埋设犁,并于同年成功完成中日光缆的埋设任务。上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SMD(Soil Machine Dynamics Ltd.)公司和Land& Marine Eng.公司建造了不少拖曳式埋设系统。而美国的海洋系统工程公司为AT&T研制的SCA- B号埋设机是一种ROV型(水中航行型)的埋设机。可在1850米深用喷水的方式埋设电缆至地下0.6米,可以取出埋深在1.2米以内的电缆,埋设电缆直径为300毫米。履带爬行自走式、带有不同功能挖掘机构的埋设机是海底管道及电缆的埋设技术的发展趋势。在这种履带车载体上通过更换不同的挖沟机械,装备各种探测设备后,既能在沙泥底中进行埋设作业,也能在软岩底中进行埋设作业;既能铺设又能跟踪、挖掘、检修、复埋;既能在水下,也能在浅滩或滩涂工作。目前,这种自走式埋设机已有20多台。 作为开发海洋资源的一种活动,海洋空间利用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最早利用海面空间是两千多年前的海上交通运输。然而直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海洋工程等技术的逐步提高,以及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陆上用地日趋紧张,使人们更加重视海洋空间的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可分为几个方面。第一、生活和生产空间;第二、海洋交通运输;第三、储藏和倾废空间;第四、海底军事基地。 解决海洋空间利用的工程技术问题也是近年来海洋工程界研究的热点。 国外研究现状 (1)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的研究。 在这方面,目前进行最广泛和深入的是日本和美国。日本于1999年8月4 日在神奈川县横须贺港海面上建成—个海上浮动机场。这个浮动机场于1995年开始研制,它由6块长380米、

广东省经济状况

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30673.7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46.23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5938.20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12989.28亿元,增长13.0%。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9.7%,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0.3%,住宿和餐饮业增长9.7%,金融保险业增长26.9%,房地产业增长13.7%,其他服务业增长12.9%。人均生产总值达32713元,增长12.9%。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95.01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468.02亿元,增长10.4%;更新改造投资1197.59亿元,增长6.3%;房地产开发投资2510.05亿元,增长36.2%。商品房销售额3663.97亿元,增长45.8%;商品房销售面积6219.75万平方米,增长20.1%。分城乡看,城镇投资7522.65亿元,增长13.7%;农村投资2072.36亿元,增长36.9%。分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2359.63亿元,增长10.8%;非国有经济投资7235.38亿元,增长20.5%;其中民营经济投资3545.51亿元,增长25.1%。完成经济适用房投资额13.46亿元,经济适用房建筑面积84.97万平方米。 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73.70亿元,增长49.8%。第二产业投资3509.85亿元,增长8.1%;其中工业投资3483.74亿元,增长8.3%。从工业内部看,九大产业投资1979.70亿元,增长12.6%。其中电子信息投资443.12亿元,增长12.8%;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投资298.73亿元,下降1.2%;纺织服装投资227.38亿元,增长3.1%;石油及化学投资317.99亿元,增长19.5%;建筑材料投资283.11亿元,增长31.6%;汽车投资128.53亿元,下降27.9%;食品饮料投资99.79亿元,增长30.7%。其中高耗能工业投资206.07亿元,增长2.2%。第三产业投资6011.46亿元,增长24.3%。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455.64亿元,增长4.9%。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971.29亿元,增长18.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620.98亿元,下降13.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投资700.10亿元,增长9.7%。城市建设投资818.64亿元,增长6.8%;文化产业投资432.02亿元,增长25.9%。 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新改建四级以上公路3989.7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77.35公里;新(扩)建港口码头年吞吐量8740万吨。新增发电机组装机容量661.5万千瓦;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2123万千伏安。新增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388.39万门;新增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3624万户。 广东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沿海省份。1978年以来,广东在全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广东已由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经济较为落后的边陲省份发展成为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经济大省,成为中国内地经济最发达、最具市场活力和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 一、经济发展概述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广东先行一步。改革开放推动广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广东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改革开放25年来,广东经济年均增速高达13.4%。2003年,全省生产总值(GDP)达13,450亿元(约合1620亿美元),约占全国GDP的九分之一,连续15年居全国各省市之首。广东的对外贸易约占全国的1/3,利用国外资金约占全国的1/4,税收约占全国的1/7。此外,广东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列全国前列。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体系比较完整。广东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工业结构由轻

国外超超临界机组技术的发展状况

国外超超临界机组技术的发展状况 一、超超临界的定义 水的临界状态点:压力 22.115MPa,温度374.15℃;蒸汽参数超过临界点压力和温度称为超临界。锅炉、汽轮机系列(通常以汽轮机进口蒸汽初压力划分等级):次中压2.5 MPa,中压3.5 MPa,次高压6.5 MPa,高压9.0MPa,超高压13.5 MPa ,亚临界16.7 MPa,超临界24.1 MPa。 超超临界(Ultra Super-critical)(也有称高效超临界High Efficiency Supercritical))的定义:丹麦人认为:蒸汽压力27.5MPa是超临界与超超临界的分界线;日本人认为:压力>24.2MPa,或温度达到593℃(或超过 566℃)以上定义为超超临界;德国西门子公司的观点:从材料的等级来区分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我国电力百科全书:通常把蒸汽压力高于27MPa称为超超临界。 结论:其实没有统一的定义,本质上超临界与超超临界无区别。 二、国外超超临界技术发展趋势 (一)超超临界机组的发展历史 超超临界机组发展至今有50年的历史,最早的超超临界机组于1957年投产,建在美国俄亥俄州(Philo 电厂6#机组),容量为125MW,蒸汽进汽压力31MPa,进汽温度621 / 566 / 566 C(二次再热)。汽轮机制造商为美国GE公司,锅炉制造商为美国B&W公司。 世界上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的发展过程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50-70年代)

以美国为核心,追求高压/双再的超超临界参数。1959年Eddystone 电厂1#机组,容量为325MW,蒸汽压力为34.5MPa,蒸汽温度为 649 / 566 / 566 C(二次再热),热耗为8630kJ/kWh,汽轮机制造商美国WH 公司,锅炉制造商美国CE公司。其打破了最大出力、最高压力、最高温度和最高效率的4项记录。1968 年降参数(32.2MPa/610/560/560 C)运行直至今,但至今仍是世界上蒸汽压力和温度较高的机组。 结果,早期的超超临界机组,更注重提高初压(30MPa或以上),迫使采用二次再热。使结构与系统趋于复杂,运行控制难度更难,并忽视了当时技术水平和材料水平,使机组可用率不高。 第二阶段(上世纪80年代) 以材料技术发展为中心,超超临界机组处于调整期。锅炉和汽轮机材料性能大幅度提高,电厂水化学方面的认识更趋深入,美国对已投运的超临界机组进行大规模的优化和改造,形成了新的结构和新的设计方法,使可靠性和可用率指标达到甚至超过了相应的亚临界机组。其后,美国将超临界技术转让给日本,GE公司转让给东芝和日立公司,西屋公司转让给三菱公司。 第三阶段(上世纪90年代开始) 迎来了超超临界机组新一轮的发展阶段。主要原因是国际上环保要求日趋严格,新材料的开发成功,常规超临界技术的成熟。大规模发展超超临界机组的国家以日本、欧洲(德国、丹麦)为主要代表。日本以川越电厂31 MPa /654℃/566℃/566℃超超临界为代表,开拓了一条从引进到自主开发,有步骤有计划的发展之路,成为当今超超临界技术领先国家。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三、各国超超临界发电技术情况

现代通信技术及发展前景

现代通信技术及发展前景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凡涉及到这些过程和技术的工作部门都可称作信息部门。 信息技术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功能。信息技术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激光的;可能是电子的,也可能是生物的。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缩微技术等。 传感技术的任务是延长人的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的功能;通信技术的任务是延长人的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功能;计算机技术则是延长人的思维器官处理信息和决策的功能;缩微技术是延长人的记忆器官存贮信息的功能。当然,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大致的,没有截然的界限。如传感系统里也有信息的处理和收集,而计算机系统里既有信息传递,也有信息收集的问题。 目前,传感技术已经发展了一大批敏感元件,除了普通的照像机能够收集可见光波的信息、微音器能够收集声波信息之外,现在已经有了红外、紫外等光波波段的敏感元件,帮助人们提取那些人眼所见不到重要信息。还有超声和次声传感器,可以帮助人们获得那些人耳听不到的信息。不仅如此,人们还制造了各种嗅敏、味敏、光敏、热敏、磁敏、湿敏以及一些综合敏感元件。这样,还可以把那些人类感觉器官收集不到的各种有用信息提取出来,从而延长和扩展人类收集信息的功能。 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是惊人的。从传统的电话,电报,收音机,电视到如今的移动电话,传真,卫星通信,这些新的、人人可用的现代通信方式使数据和信息的传递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使过去必须由专业的电信部门来完成的工作,可由行政、业务部门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直接方便地来完成。通信技术成为办公自动化的支撑技术。 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一起构成了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计算机技术同样取得了飞

广东投资商机经济发展分析报告

投资商机经济发展 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了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居民储蓄存款、税收、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货运量、科技发明专利申请量等重要经济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以开拓进取的精神,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努力与国际经济接轨,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外向型经济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出口贸易连续18年居全国首位,累计吸收外资占全国1/4。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对外经济贸易最发达、最具市场活力和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 国际花园城市 1. 生产总值

1979至2004年,连续25年生产总值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稳居全国首位。 2004年,经济运行速度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省生产总值16039.4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占全国生产总值的11.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5.42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8890.29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增加值5903.75亿元,增长10.4%。 总体而言,经济的结构、效益和质量同步改善。工业发展步伐加快,九大支柱产业增长迅猛,对工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以服务业为主要特征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投资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市场销售稳中趋活,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商品市场发展迅速。 2. 对外贸易 进出口贸易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200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3571.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占全国进出口总额逾30%。其中出口额1915.58亿美元,增长25.3%;进口额1655.75亿美元,增长26.7%。

世界火力发电机组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世界火力发电机组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论证采用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参数将是新世纪初火力发电厂主要发展方向之一,近而说明我厂三期建成一台超临界机组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火力发电机组;超临界 1 前言 对我厂三期工程建设一台亚临界机组还是超监界机组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并最终得出结论。 2 超临界化发展模式的成功实践 超临界火电机组是常规蒸汽动力火电机组的自然发展和延伸。提高蒸汽初参数一直是提高这类火电厂效率的主要措施。当蒸汽压力提到高于22.1MPa时就称为超临界机组,如果蒸汽初压力超过27MPa,则称为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目前一些发达国家中,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巳是火电结构中的主导机组或是占据一个举足轻重的比例,也就是说火电结构巳经"超临界化"了。以超临界化为特点的对火电结构的更新换代早在20世纪的中叶就已开始。超临界化可以说是火电发展的一种模式,一条道路,是被多国实践证明的成功模式。 美国于1957年投运的第一台125MW超临界机组的参数为31MPa/621℃/566℃/560℃,1958年投运的325MW机组的参数为34.4MPa/649℃/566℃/566℃,实质上它们已是迄今最高参数的超超临界机组。到60年代中期,新增机组中有一半采用超临界参数,但到70年代订货台数急剧下降。根据EPRI的一份调查报告认为,这一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时美国缺乏超临界机组调峰运行的经验,最重要的是核电站担负起了基本负荷,因而对带基荷的超临界机组的需求量出现了下降,在采用超临界参数方面出现了反复。在日本和欧洲则情况则有所不同。尽管如此,从宏观上看美国在1967年-1976年的10年期间,共安装118台超临界机组,单机最大容量为1300MW,到80年代初,超临界机组仍增至170余台,占燃煤机组的70%以上,占总装机容量的25.22%,其中单机容量介于500-800MW者占60%-70%,至1994年共安装和投运了9台1300MW的超临界机组。 日本在1967年第一台超临界的600MW机组系从美国引进,在长崎电厂投运。此后日本的超临界压力火力发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截止1989年3月,日本各大电力公司的48个主要火电厂的总装机容量75870 MW中,超临界压力的为49350MW,占总装机量的65%,比重很大,致使火电机组全国供电煤耗由1963年的366g/kWh 降低到1987年335g/kWh 。1989和1990年在川越电厂投运的两台700MW机组的参数是两次再过热的31MPa /566/566/ 566℃℃℃,在满负荷下的热效率达41.9%,投运以来情况很好。目前在日本,450MW以上的机组全部采用超临界参数。从1993年以后已把蒸汽温度提高到566/593℃℃和593/593℃℃,一次再过热,说明这种等级的超超临界参数已达到成熟阶段。 原苏联也是世界上拥有超临界机级最多的国家,共有224台,总容量达79300MW,凝汽式汽轮机中,超临界机组的容量占48.7%。1963年,苏联投入第一台300MW超临界机组,其热耗率比超高压的200MW机组降低了5.2%。这一成功促使苏联决定,300MW以上的机组全部采用超临界参数。300MW 机组在70年代中期的可用率已达86.4%,1984年雷夫提恩电厂的300MW机组的利用小时达7043小时。德国早在60年代开始发展超临界机组,是研究和制造超临界机组最早的国家之一,但初期容量较小。1972年投运了一台430MW的超临界机组,1979年投入了一台475MW二次再过热的机组。德国VEAG电力公司在1999和2000年于Lippendorf电厂投产的两台900MW褐煤机组,蒸汽参数为26.8MPa/ 554/ 583℃℃,净效率为42%;计划于2002年在Niederaussen 发电厂投产的985MW褐煤机组,使用的蒸汽参数为26MPa/580/600℃℃,由于采用了以超超临界参数为主的多项提高效率的措施,净效率高达45.2%,机组滑压运行,可超负荷5 %。最低负荷为50%,电厂大修期最少为4年。 丹麦是热能动力方面很先进的国家,在火电机组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在1998年在Skaebaek发电厂投产的

广东省利用外资的现状

1.吸收外资概况 根据广东商务厅统计数据显示,2015-2019年期间,广东省吸收外资总额不断下降趋势,除2019年以外。2019年比2015年增加476.8亿元,下降9.1%,年平均下降2.4%。近五年来,广东省吸收外资总额在全国占比也在不断下降,除2018年以外。整体来讲,广东省吸收外资总额占比达15%,在全国名列前茅。 表1 2015—2019年广东省吸收外资情况(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2015-2019年广东省商务厅资料整理2015-2019年期,外商在广东直接投资项目呈现不断增长趋势,除2019年出现下降之外,其他年份广东省外资直接投资项目增速明显。2018年同比增长达130.4%。 图1 2015—2019年广东省吸收外资情况(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2015-2019年广东省商务厅资料整理 2.利用外资来源现状 广东省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为中国香港和澳门,另外,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也是广东省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地。从 2014年至2018年广东省的外商投资情况来看,广东省外商投资的主要来源地以亚洲地区为主,虽然其它国家和地区对广东省也有一定的外资投入,但所占比例并不是很大。 根据广东省商务厅对外公布的数据,广东省外资金额主要来源最多的国家和地区排在前五名为: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日本、中国澳门、新加坡。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外资的主要来源为:港澳台地区。但是港澳台的资金一直以来,均是:科技含量较低、资本较小、同时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上述可看出,这并不利于广东省出口产品竞争力提升,同时也间接导致广东省利用外资的水平处于较低的状态。 3.产业利用外资现状

火力发电机组超临界化的发展趋势

中国?海南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电力分会场暨中国电机工程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11 火力发电机组超临界化的发展趋势 李波 (通辽发电总厂) 摘要:从世界火力发电机组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论证采用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参数将是新世纪初火力发电厂主要发展方向之一,近而说明我厂三期建成一台超临界机组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火力发电机组;超临界 1 前言 对我厂三期工程建设一台亚临界机组还是超监界机组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并最终得出结论。 2 超临界化发展模式的成功实践 超临界火电机组是常规蒸汽动力火电机组的自然发展和延伸。提高蒸汽初参数一直是提高这类火电厂效率的主要措施。当蒸汽压力提到高于22.1MPa时就称为超临界机组,如果蒸汽初压力超过27MPa,则称为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目前一些发达国家中,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巳是火电结构中的主导机组或是占据一个举足轻重的比例,也就是说火电结构巳经"超临界化"了。以超临界化为特点的对火电结构的更新换代早在20世纪的中叶就已开始。超临界化可以说是火电发展的一种模式,一条道路,是被多国实践证明的成功模式。 美国于1957年投运的第一台125MW超临界机组的参数为31MPa/621℃/566℃/560℃,1958年投运的325MW机组的参数为34.4MPa/649℃/566℃/566℃,实质上它们已是迄今最高参数的超超临界机组。到60年代中期,新增机组中有一半采用超临界参数,但到70年代订货台数急剧下降。根据EPRI的一份调查报告认为,这一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时美国缺乏超临界机组调峰运行的经验,最重要的是核电站担负起了基本负荷,因而对带基荷的超临界机组的需求量出现了下降,在采用超临界参数方面出现了反复。在日本和欧洲则情况则有所不同。尽管如此,从宏观上看美国在1967年-1976年的10年期间,共安装118台超临界机组,单机最大容量为1300MW,到80年代初,超临界机组仍增至170余台,占燃煤机组的70%以上,占总装机容量的25.22%,其中单机容量介于500-800MW者占60%-70%,至1994年共安装和投运了9台1300MW的超临界机组。 日本在1967年第一台超临界的600MW机组系从美国引进,在长崎电厂投运。此后日本的超临界压力火力发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截止1989年3月,日本各大电力公司的48个主要火电厂的总装机容量75870 MW中,超临界压力的为49350MW,占总装机量的65%,比重很大,致使火电机组全国供电煤耗由1963年的366g/kWh降低到1987年335g/kWh 。1989和1990年在川越电厂投运的两台700MW机组的参数是两次再过热的31MPa /566/566/ 566 ℃℃℃,在满负荷下的热效率达41.9%,投运以来情况很好。目前在日本,450MW以上的机组全部采用超临界参数。从1993年以后已把蒸汽温度提高到566/593 ℃℃和593/593 ℃℃,一次再过热,说明这种等级的超超临界参数已达到成熟阶段。 原苏联也是世界上拥有超临界机级最多的国家,共有224台,总容量达79300MW,凝汽式汽轮机中,超临界机组的容量占48.7%。1963年,苏联投入第一台300MW超临界机组,其热耗率比超高压的200MW机组降低了5.2%。这一成功促使苏联决定,300MW以上的机组全部采用超临界参数。300MW 机组在70年代中期的可用率已达86.4%,1984年雷夫提恩电厂的300MW机组的利用小时达7043小时。 德国早在60年代开始发展超临界机组,是研究和制造超临界机组最早的国家之一,但初期容量较小。 1972年投运了一台430MW的超临界机组,1979年投入了一台475MW二次再过热的机组。德国VEAG电力公司在1999和2000年于Lippendorf电厂投产的两台900MW褐煤机组,蒸汽参数为26.8MPa/ 554/ 583 ℃℃,净效率为42%;计划于2002年在Niederaussen 发电厂投产

卫星通信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卫星通信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朱军王培国 (成都军区) 摘要:综述了卫星通信网中使用的CDMA、抗干扰、MPLS等技术和卫星通信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卫星通信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卫星通信CDMA 抗干扰MPLS 发展趋势 卫星通信是以卫星作为中继的一种通信方式,是在地面微波中继通信和空间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通信距离远、覆盖范围广、不受地面条件的约束、建站成本与通信距离无关、灵活机动、能多址连接且通信容量较大等优点,在全球许多领域应用效果很好,尤其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卫星通信网络的定义 卫星通信网络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无线电波,从而实现两个或多个地面站之间通信的网络。其中,地面站是指设在地球表面(包括地面、水面和大气层)的通信站,也称为地球站。通信卫星的作用相当于离地面很高的中继站。卫星通信网络分为延迟转发式通信网络和立即转发式通信网络。 当卫星的运行轨道属于低轨道时,对于相对较远的地面站而言,要进行远距离实时通信,除采用延迟转发方式(利用一颗卫星)外,也可以利用多颗低轨道卫星进行转发,这种网络就是通常所说的低轨道移动卫星通信网络。 2 卫星通信中的主要技术 2.1 CDMA技术 CDMA(码分多址)系统通过采用话音激活技术、前向纠错(FEC)技术、功率控制技术、频率复用技术、扇区技术等技术手段,可使CDMA系统容量大幅扩大,同时,它还具有抗多径干扰能力、更好的话音质量和更低的功耗以及软区切换等优点。CDMA以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及优越性而广泛应用于数字卫星通信系统中。特别是近年来,小卫星技术的发展为实现

全球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提供了条件,利用分布在中、低轨道的许多小卫星实现全球个人通信,已在国际上逐渐形成完善的体系。 CDMA移动卫星通信系统根据导频信号的幅度实现功率控制, 减少用户对星上功率的要求从而增加系统的容量,减少多址干扰;CDMA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可利用多个卫星分集接收,大大降低多径衰落的影响,改善传输的可靠性。此外,由于CDMA多址方式具有优越的抗干扰性能、很好的保密性和隐蔽性、连接灵活方便所等特点,决定了它在军事卫星通信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抗干扰技术 现代军事斗争中,敌我双方对卫星通信干扰与抗干扰技术对抗越来越激烈。未来战争中电磁环境将变得越来越复杂,卫星通信因其固有的特点而面临极大的威胁。由于通信卫星始终暴露在太空中,且信道是开放的,易于受对方攻击。因此,军事卫星通信中干扰和抗干扰是斗争双方关注的焦点,研究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已成为提高军事通信装备生存能力、确保军事指挥顺畅的关键。 卫星通信抗干扰主要通过传输链路抗干扰、软硬件设备抗干扰以及建立综合智能抗干扰体系等措施实现。 传输链路抗干扰主要有DS/FH混合扩频、自适应选频、自适应频域滤波、猝发通信、时域适应干扰消除、基于多用户检测的抗干扰、跳时(TH)、自适应信号功率管理、自适应调零天线、多波束天线、星上SmartAGC、分集抗干扰、变换域干扰消除、纠错编码和交织编码抗干扰技术等。软硬件设备抗干扰主要有光电隔离、硬件滤波、屏蔽、数字滤波、指令冗余、程序运行监视等技术。建立综合智能抗干扰体系可以通过建立软件化抗干扰硬件平台、建立智能化抗干扰软件应用系统,如:智能抗干扰系统、网络监测控制系统、专家策略支持系统等措施实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一种抗干扰、抗搜索、抗截获的技术是跳频通信技术,它是在现代信息对抗日益激烈的形势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各国军方对这一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十分重视,不断加强对跳频抗干扰通信的研究和推广应用。目前,跳频技术装备正朝着宽频带、高速率、数字化、低功耗的方向快速发展,其信息战潜力巨大。 2.3 基于MPLS的移动卫星通信网络体系构架 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由于可将IP路由的控制和第二层交换无缝地集成起来,具有IP的许多优点(如扩展性、兼容性好),又可很好地支持QoS和流量工程,是目前最有前途的网络通信技术之一。近年来,在地面固定网MPLS技术逐渐成熟后,该技术已向光通信、无线通信和卫星通信等领域扩展。现有的宽带卫星系统设计主要采用卫星ATM 技术,研究表明该技术可给不同的业务提供很好的QoS保证,并可利用面向连接的虚通路设计以及流量分类等方法为网络提供有效的流量工程设计。

大型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现状和发展趋势

大型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简述了上海发展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战略意义、国内 外现状、关键技术和经济效益。 1. 超超临界的概念 火力发电厂的工质是水,在常规条件下水经加热温度达到给定压力下的饱和温度时,将产生相变,水开始从液态变成汽态,出现一个饱和水和饱和蒸汽两相共存的区域。当蒸汽压力达到22.129MPa时,汽化潜热等于零,汽水比重差也等于零,该压力称为临界压力。水在该压力下加热至374.15℃时即被全部汽化,该温度称为临界温度。水在临界压力及超过临界压力时没有蒸发现象,即变成蒸汽,并且由水变成蒸汽是连续的,以单相形式进行。蒸汽压力大于临界压力的范围称超临界区,小于临界压力的范围称亚临界区。从水的物性来讲,只有超临界和亚临界之分,超超临界是人为的一种区分,也称为优化的或高效的超临界参数。目前超超临界与超临界的划分界限尚无国际统一的标准,一般认为蒸汽压力大于25MPa、且蒸汽温度高于580℃称为超超临界。 2. 发展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战略意义 2003年7月中国机械联合会根据对我国能源结构、国家能源政策和未来发电用能源供应状况的分析,在充分考虑水电、天然气、核电和新能源资源的开发基础上,再考虑煤电的开发,经过分析、测算,推荐的全国发电能源需求预测方案见表1。 表1 全国电能源构成 项目单位2000实际2020预测 全国总装机容量万千瓦31932.09 90000 比重% 100 100 1、水电万千瓦7935.22 22000 比重% 24.9 24.4 2、火电万千瓦23746.96 63500 比重% 74.4 70.6 其中:煤电万千瓦23223.96 58000 比重% 72.7 64.4 气电万千瓦511.8 5500

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探讨

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探讨 摘要科技不断发展,人类生活在不断进步,现在的社会是科技型的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而信息化需要的是计算机,需要的是互联网,为了紧跟时代的潮流,为了更加方便人们的交流,方便中国信息事业的发展,移动通讯也在一代一代的更新,一步一步向前迈进。新型的通信手段将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文将根据移动通讯来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并且进行研究分析,为我国移动通讯将来的发展提供探索新趋势。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数据;信息时代 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通信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经过四代的变革更新,处在第五代的热潮之中。人们的工作、出行、购物,都要依靠移动通信来完成,因此,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经过调查统计,我国移动用户的使用者已经突破了十亿,目前的使用量还在不断增加,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潮。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极为乐观,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的信息发展。 1 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背景 移动通信系统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诞生的,直到现在,它一共经历了四次更新换代,预计到2020年将经过第五代的發展历程。 第一代通信技术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完成的,它主要是通过模拟传输数据,因此传输的速度十分的慢,而且质量相对来说也较差,并且无法加密,安全系数也很低,业务量也很小,所以很快就被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淘汰了。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初期,这次它引入了较为密集的技术结构,并且还引用了智能技术,虽然比起第一代的通信技术好了很多,但依然有多的不足之处,传输的速率依然很慢,安全稳定系数依然不够高。 第三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就更加的智能化,前两代无法解决的宽带服务,由于第三代通信技术的到来也有了相应的提供。它具有Internet的能力,还可以实现全球漫游,传送质量较高的图像等。 第四代通信技术就是现在我们使用的4G网络,上网的速度更加的快,并且有了移动宽带和WIFI。我国现已经进入了4G生活时代,4G具有极高的下载速度和高清的电视,是前三代无法达到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更加进一步的研究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从而使我国的信息发展跟上时代的脚步[1]。

亚临界、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技术区别、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终稿

亚临界、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技 术区别、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书本上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火电厂的工作流程和原理,在整个流程中机组选择的不同使得火电厂对发电用的蒸汽的各项参数、工件的选择、材料的要求等提出不同的标准。本小组通过对亚临界、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技术区别、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找出了他们的一些不同与相同之处,陈列如下不对之处还望指正。 二、调查方法 1.从书籍中查找有关资料 2.在英特网中查阅有关资料 三、正文 我国自1882年在上海建立第一座火力发电厂开始, 火力发电已走过100多年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火力发电事业取得了煌的成就。全国电力装机到1987年跨上100GW的台阶后, 经过7年的努力, 在1995年3月份突破200GW至1995年底我国电力装机容达到217.224GW,其中水电52.184GW,火电162.94GW,核电2.1GW.1995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跃居世界第三位、发电量居世界第二位。 火力发电在电力结构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从全球范围看, 火电在电力工业中起着主导作用。对中国而言, 火电在电力工业中所占比重更大, 其中煤电所占比例要比全世界平均水平更高。国内外一些机构曾对我国能源结构进行过预测分析, 虽然数字有些差异, 但结论大致相同,火力发电特别是燃煤发电在未来几年及21世纪上半叶, 甚至更长时间内在我国电力工业中将起主导作用。 我国火电机组的研制从50年代中期6MW中压机组起步, 到70年代已具备设计制造200MW超高压机组和300MW亚临界压力机组的能力, 但我国最大单机容量同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一般为30-40年, 我国机组的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 以当时的亚临界300MW汽轮机为例, 其热耗值比国外同类机组高出约209KJ/(KW·h), 按每台机组每年运行7000h 计算, 仅此一项每台机组每年就需多消耗近2000t标准煤。为尽快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从80年代初开始,我国采取引进→消化吸收→攻关创新→推广应用的技术路线, 自主研制开发火电机组, 促进了电力工业在装备、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方面跃上新水平。现已发展到设计制造600MW亚临界压力机组。电站锅炉、汽轮机的燕汽参数从中压、高压发展到超高压, 亚临界压力。汽轮发电机电压从6.3kV发展到20kV冷却方式已掌握了空冷、氢冷、双水内冷、水氢氢冷等技术, 近10年来, 我国新建火电机组容量也从以100-200MW为主发展到以300-600MW为主。之后我国引进并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提高我国火电机组研制水平,优化引进型机组, 推广应用新技术, 改进提高国产机组水平,推广优化技术, 提高国产火电机组水平。在“九五”期间及以后又致力于积极开发大容量超临界压力机组,开发大型空冷和热电联供机组,研制能燃用劣质煤的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