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看“中国梦”

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看“中国梦”

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看“中国梦”

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郭家萍

一种历史逻辑,揭示了所有社会制度形成的过程和终结的原理。一种梦想,蕴含着历史的价值观,汇聚着一个民族的力量,在时代的变迁和时代价值的嬗变中把握着历史的基本规律。在当代,在马克思逻辑与历史统一的理论的指引下,我们的“中国梦”必将实现。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既是辩证逻辑的基本原则,又是辩证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马克思认为,关于逻辑和历史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实质是哲学基本问题在逻辑学中的体现,历史是指客观世界、人类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而逻辑的东西则是范畴、概念、理论和观念。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的东西是第一性的,是逻辑的来源、基础。逻辑是主观的,逻辑的东西是第二性的,是由历史的东西派生出的。历史的东西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发展过程,是逻辑的客观基础,逻辑的东西是客观历史发展过程在理论形态上的反映。

时代是历史的环节,是时代创建思想的重要过程,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们自己开创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就是历史的实质。同理,所有的历史都有其质的规定性,不可例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有其质的规定性。一个历史时代的形成,首先是一个时代历史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本质特征就是实现中国梦。

一、中国梦—历史发展之必然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蒙受了百年的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争,中国人民遭遇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中国人民发自内心地拥护实现中国梦,因为中国梦首先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梦是时代的梦,是历史的梦,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时代的映射。五千多年文明传承的滋养,一百七十多年深重灾难的砥砺,九十多年艰苦卓绝的追寻,六十多年艰难曲折的探索,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绽放,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和阐释中国梦的历史之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双半”社会,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从此也开始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也就是开始了中国梦的历史。危机重重的近代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先例可循,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各种救国主张都曾问诊中国,无论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还是“中体西用”,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还是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或者没有正确的理

论指导,或者没有正确的前进方向,无一例外地都以失败收场。就连开启了现代中国进步之门的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也最终失败。原因何在?最根本的就在于没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坚强有力的中国工人阶级政党作为领导核心,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实现民族复兴之路。

在经历了多次失败的探索之后,苦难深重的中国终于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马克思主义在同多种思潮的斗争中脱颖而出一样,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历史选择的结果。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就是双重的: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由此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在长达28年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走出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推动中国社会步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90多年矢志不渝追求中国梦的奋斗历程,已经结出累累硕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民族近现代发展历史逻辑的科学把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道路上所取得的丰功伟绩,抒发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福利、为民族图富强的壮志豪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高度统一。

二、中国梦必然实现的现实基础

总结为取得繁荣富强、民族解放的这段历史,从逻辑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理论基础、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一)正确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继承吸取了人类思想文化优秀成果,革新了人们思维方式,形成了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大力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努力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指引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最终实现中国梦的正确理论。

(二)显著的制度优势—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这一优势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三)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无愧为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

(四)正确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反映历史发展必然性的道路,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富强的必经之路。中国梦就是要用文明的理念、文明的方式、文明的形象去实现文明的复兴。我们应在中国和平发展过程中、在圆“中国梦”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我们这个民族的文明素质。

三、中国梦--现实建构之应然路径

(一)大力推动科学发展。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来支撑。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富强的中国梦。

(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和重要价值追求。要让全体人民共享中国梦,需要继续推进经济发展,为实现最大限度的公平正义提供物质条件;需要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以此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认识自觉和实践自觉;需要及时释放改革红利,统筹协调各个方面利益关系,深化收入分配机制改革,让人民均等享受改革开放成果,以此让人民群众更加亲近和认同中国梦。

(三)高举先进文化旗帜。

构筑中国梦的文化基础,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为中国梦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实

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为实现中国梦提供道德支撑;实施精品战略,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发展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为实现中国梦提供良好文化条件。

(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尤其要关心困难群体,深入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只要我们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成为美好现实。

参考文献

[1]李君如.以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J].政工研究动态,2008(16).

[2]于永军.马克思逻辑与历史统一的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3]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的答问(2013年3月19日).

[4]王经洗.中国梦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J].理论学习,2013(5).

[5]吴晓斐.解析中国梦及其实现条件和路径[J].前言,2013(8).

[6]杜明娥.中国梦与中国实践哲学[J].江西社会科学,2013(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