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论中医思维方式

浅论中医思维方式

浅论中医思维方式
浅论中医思维方式

浅论中医思维方式

每门专业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法律有法律的思维方式,西医有西医的思维方式,艺术有艺术的思维方式。虽然当你知识面非常广时,好象练气功一样突然打通了大小周天,一通百通。但专业间的思维方式还是有区别的,即是从哲学上说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方法论。思维方式是指对某些事物已经形成了以某种习惯、定势、形态、模式进行不假思索甚至是本能反应的应对方式。于中医来说,西医的思维方式只可借鉴,不可通用。因为西医的思维方式是还原论,它要“见著知微”,它要研究到具体的组织器官。在疾病诊断过程中要寻找出局部病灶、病原微生物,于是认为十病有九是菌毒引起,采取的治疗方法是十病九杀菌抗毒消炎,关门揖盗,就地歼灭,投鼠也不忌器。或者见病灶就切除,犹如修车,轮胎爆了不是去补胎而是换轮胎,但是病因没消除,轮胎还会一爆再爆(如傅彪肝癌换肝后新肝又得了肝癌,白血病换骨髓的人寿命与常人不一)。当然西医一些病理还是可以借鉴使用的,例如由口腔疾病下走引发的肾炎,中医在治肾炎时,可以加入治口腔疾病的中药以治本;肝源性糖尿病,可以加入清肝补肝的中药。

中医的思维方式是整体观,它要“见微知著”,它见到某些症状体征就要推断到经络、脏腑、气血津液及它们间互相联系。于是把脏腑看成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系统,头痛可能要医

脚,肺咳要去治肝,治疗的办法主要是给邪以出路(吐、下、利、汗),开门逐盗,投鼠忌器。中医没办法换轮胎只能是补胎。

西医研究药理要研究药物的分子结构、作用机理。中药呢?鱼腥草素钠、黄连素、青蒿素、柳枝中的水杨酸钠、山慈菇中的秋水仙碱,其机理与西药类似(有为数不少的西药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这些专病专药在中医叫辨病用药,但毕竟占少数;中医治病以辨病施治为变,以辨证施治为常。多数药可能间接起作用,而非直接杀菌消炎的。古人发现动植物的治病作用,主要有如下几种思维方式:

一是源于劳动实践,乱打乱撞偶然发现;

二是受动物治病启发,例如鹿含草的补肾作用,是受雌鹿与雄鹿交配后,雄鹿支持不住而倒下,雌鹿去含这种草救雄鹿启发;

中医发现药物功用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从造物主造物的角度来研究药物的功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及陈藏器、徐大春、吴鞠通等医家中有许多这样的描述)。古人根据“人与天地同构”的造物原理,取象比类,藤象人体的四肢,于是认为藤状植物可能有治肢体病的作用,取之试用,果然有一部分确有其用,如鸡血藤、青风藤、海风藤、忍冬藤等治风湿痹痛、肢体屈伸不利,松节象人体的关节,可治关节病;杜仲之皮丝象人之筋络,杜仲试后果然有接筋骨、补肝肾之功;红色象人的血液,可能有治血

液病的作用,取之试用,果然红枣、杞子能补血,丹参、红花能活血,血竭能止血;蝙蝠夜里开眼,它的粪便夜明砂,是清肝明目的良药、妙药,雀盲等眼科病少不了;人生疮了,不自觉地用针刺排脓,带刺的植物有排脓作用吗?用之一试,果然皂角刺、刺三甲、蛇泡簕能排脓;蜣螂喜欢食便,古书记载有一种呕吐粪便病,便用它治之;植物的白色树脂,象人的脓水,经过试用,乳香、没药等原来能消肿排脓;锁阳象男人的阳器,可能有治男人病作用,用之试用果然能够壮阳起痿;黑豆形似肾,试用之能治肾阴虚,我有位西医同事,大学时得了肾病综合症,西医已经宣告不治了,一中医教授给其开的二味主药霍山石斛、黑豆皮,不多久便基本治愈;鸡内金能磨砂石,结石病少不了,我的西医弟弟曾得肾石,不愿手术,请我这个中医治疗,我就以它为主药配其它排石药打成粉末,金钱草水送服,不多久大石化小小石化无;穿山甲善破坚钻地,所以它能软坚散结,乳痈(乳腺炎)硬结、肝硬化、疮毒甚至肿瘤它能软化;头发为血之余,用之烧灰能止血;火药能摧坚,针刺、玻璃、铁钉入肉可用它拔出来而不用做手术,西医会说你中医吹牛,而我目睹父亲曾治过3例,用火药及一些昆虫捣敷,将异物从手脚的浅部肌肉中拔出来;类似例子举不胜举,《逻辑学》上有一种推理方法叫枚举法,当举了许多例子能够得出同一属性或同一规律时,就认为其中存在着逻辑关系(例如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从枚举中发现“所有大于4的偶数都能写成两素数之和”的一般性结论)。古中医通过对

动植物的形、质、色、气、味等类比(归纳起来类比的方法主要有:同声相应、同形相类、同色相通、同类相召、同气相求、同性相从、性随时异、性随地异的“六同两异”),并通过枚举法推导这样一个结论:“人与天地同构”(天人合一)。造物主造物并不杂乱无章,而是存在着一定规律,所以同科属植物功用往往相似,例如人参与三七同科,它们都有止血补气作用,现代分子分析,果然两药所含的人参皂甙大部分相同。古中医是在牵强比附还是的确发现了某种规律呢?我相信是后者。那么现代中医如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呢?名中医朱良春用威灵仙治骨质增生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反映。朱老思考威灵仙能治骨鲠喉又能祛风湿,关节上多余的骨长出来犹如喉咙里的多余鱼骨,于是拿来试用治疗骨质增生病,的确有效,能止痛和使关节运动复常(许多祛风湿药又是补肾药,也符合中医“肾主骨”理论)。

动物界存在食物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疾病存在“食物链”吗?为什么肝病的人常会脾肿大?为什么许多人肺心病?为什么肝病、肾病到后来就腹水?中医把疾病的“食物链”叫作五行“生克乘侮”,肝木克脾土,所以肝病脾肿大,心火克肺金,所以肺心常同病,脾土虚则肾水无以制,所以肝病、肾病到晚期就腹水了;木旺火就旺,所以肝热致肺咳就叫木火刑金。肾水不向上制约心火,心火不向下温熙肾水,便心肾不交而烦躁失眠……这就是中医的病理解释。这些道理不是用牵强附会一句话能解释得

了的,因为用它来指导临床实践,的确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是相信世间事物是一物克一物的。

半个世纪以来中医西化研究,收获的成果廖廖。中药西式研究除了从植物中提取出几种类似西药的“中药”成果外,基本上没有为中医带来多少令人惊喜的成果,这些西式研究“成果”很少具有指导中医师临床的意义,否则中医早就突飞猛进了。相反,西式研究,把古老中医的原有思维方式歼灭殆尽,致使现在相当大部分中医师用西医的思维方式思考中医的问题,名中医邹云翔把它叫“西医对中医的负迁移作用”-——使中医师潜移默化中转变了思维方式,套上了西医的思维枷锁。它的恶果是:一旦离开了西医的检查化验,中医师不会诊病治病了,中医师脑中只记得西医的病名,不知道西医的疾病对应古中医的病名;相当大一部分中医师使用中药已经蜕变成“对病下药”而不是“对证下药”了,如一些中医师见到肝炎就开小柴胡汤、就清热解毒,西式药理研究说某些清热解毒中药能使HBsAg转阴,中医师就开这些“转阴”药,结果肝炎没治好,反而伤害了脾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古训变成了“见肝之病,当先转阴,最后伤脾”(肝病治疗是先恢复其功能还是先杀病毒?病毒杀得绝吗?)。如果中药能象西药一样对病下药,大家都不用那么辛苦学习中医了,什么四性五味、升降浮沉根本就用不着去理解了,这样一来西医师照样能开出不错的中药处方,何用中医师?中医师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对病下药”造成的结果:不是中药没有疗效,而是使用中

药的人不行——按名中医干祖望的说法是“用中药的医生”而不

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医师”(他们不是运用中医理论开处方),靠这些人来振兴中医,奢谈。

振兴中医,需要回归中医的本来面目,回到古老中医的思维方式上来。有效是硬道理(临床疗效是检验医学真理的唯一标准),甭管人家说中医科学不科学(科学不能当饭吃,科学不等同于真理,今天的“科学”可能就是明天的“伪科学”)。名医邓铁涛说:“读经典,做临床”。只要千百万个中医师能够提高自身的临床水平,靠疗效取信于民,中医就振兴有望。

题外话:本人不反对重构中医的现代方法论,但这种方法论绝对不是西医式的方法论,半个世纪中医的西式研究以失败而告终就已经证明西医的方法论只可借鉴而不能套用于中医,中医要重构方法论只能以古老的中医方法论为基础,否则就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医学基础》期中考试试题

《中医学基础》期中考试试题: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总分50分,每题1分),选择一个最佳选项。 ()1.刺痛多因? A.气滞 B.血瘀 C.痰湿 D.血虚 E.气虚 ()2.以下哪本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A.《伤寒论》 B.《难经》 C.《黄帝经》 D.《金匮要略》 E.《诸病源候论》()3.下列选项属于“阴中之阴”的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都不是 ()4. “阴在,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是阴阳什么关系的高度概括?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都不是 ()5.五行中哪项是“木”的“所不胜”?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6.根据五行相侮的规律,下列哪项可能会侮“金”?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7.阴阳在一定围的消长保持动态平衡称为? A.阴阳离决 B.阴平阳秘 C.阴阳对立 D.阴阳转化 E.都不是 ()8.中医“五官”中什么“五行”属“火”? A. 口 B.舌 C. 目 D.鼻 E.耳()9.中医总结“五行”中“木”的特性为? A.稼穑 B.炎上 C. 曲直 D.从革 E.润下 ()10.下列“五行”相生关系错误的是? A.木生火 B.水生木 C. 土生木 D.金生水 E.火生土 ()11.下列“五行”相克关系错误的是? A.木克土 B.火克水 C. 水克火 D.金克木 E.土克水 ()12.“后天之本”是指?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3.五脏中“五行”属“木”的是?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4.五脏中“君主之官”是?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5.五脏中哪个与六腑中的小肠相表里?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6.下列哪条经络为“阳脉之海”? A.任脉 B.督脉 C. 冲脉 D.带脉 E.阳跷脉 ()17.既是奇恒之腑又是六腑之一的是? A.胃 B.胆 C. 脉 D.骨 E.髓 ()18.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是? A.阴邪 B.易伤阳气 C. 凝滞,主痛 D.收引 E.以上均是 ()19.以下情志影响脏腑气机错误的是? A.怒则气上 B.喜则气消 C. 思则气结 D.恐则气下 E.惊则气乱

中医学是现象-状态医学

中医学是“现象-状态医学”学科 任秀玲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 自与中国固有的医学体系存在鲜明差异的欧美医学传入中国,西医、中医以及现代医学、传统医学的名称应运而生,似乎两个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地域、形成年代,就成为其区别要点,代表着学科性质和本质特征。其实,无论中医学还是西方医学,它们都是“以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统属于医学科学范畴之下。但是,由于它们分别把握着人体生理、病理的不同物质层面,有各自的具体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所以,又是医学科学中的两个不同性质的学科。西方医学为结构-功能医学学科,中医学为现象-状态医学学科。把中医学从医学整体中分化出来,形成现象-状态医学,将深化中医学的认识,促使其按自身规律向成熟的学科形态发展。 一、判定中医学为现象-状态医学学科的依据 学科一词在英语词典中对应于subject,是指学问或知识的一个分支,而这个知识的分支具有系统性和组织性。在《科学认识论》中是根据三条标准判定科学学科成立的:一是具有确定的研究对象,二是具有特色的科学方法和工具,三是有研究方向明确的科学家专业队伍及相应的学术机构、出版刊物和教育设施等。由此可以推及判定中医学为现象-状态医学学科的具体依据是: (一)具有确定的研究对象——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及其所反映的生命状态 任何科学学科都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溶于自然哲学之中,以笼统、直观的自然界为其研究的模糊对象,从中不能区分出明确、具体的研究对象,因而就划分不出类属性质明确的科学学科。然而,不同的研究对象,会带来不同的研究内容,从而形成不同的科学学科。例如,用物理学规律去研究各个物质层次就形成天体物理学、宏观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分子物理学、原子物理学、核物理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等。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存在不同的物质层面,具有多种运动形式。随着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认识、研究的深入,已经不能再把所有的医学科学笼统定格于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思维框架中。目前,对人体的研究,从各自把握的物质层面来分类,有基因-遗传、结构-功能、现象-状态的不同。中医学的认识活动是以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理、病理现象为切入点把握生命活动的状态,不是对人体进行解剖,研究脏腑、组织器官、细胞、DNA等的形态及结构,并以此把握其功能的。因此,中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现象及其所反映的生命状态。 中医学擅长于对“象”的观察和利用,望、闻、问、切及四诊合参,充分地启用了感知系统的潜能,捕捉生命活动的外在征象,并据此发现、总结生命活动、疾病变化时机体所处状态间的关系。对药物所具有的四气、五味、功效及方剂疗效的确认,也都是通过观察人体服药后现于外的征象来概括和证实的。通过对现象的观察、辨认、分类,形成概念,进而判断、推理机体所处的状态。以心为例,通过这种方式所把握的正常人体的生命状态是心主血脉、心藏神、在体为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与小肠相合、在志为喜、主汗液及与其它四脏的关系等,即藏象的内容;把握的病理状态,是心气虚损、心血不足、心火上炎、心血瘀阻等反映疾病某—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的证候的内容。 所谓状态是“指物质系统所处的状况,物质系统的状态由一组物理量来表征。如质点的机械运动状态由质点的位置和动量来表征;由一定量气体组成的系

中医内科学期末试题及答案(第五套)

中医内科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不属内科疾病发生的外部因素是: A病邪B地域C行为D时间 2.风热感冒的首选方是: A新加香薷饮加B荆防败毒散C桑菊饮D银翘散 3.下列症状哪一项对诊断外感发热最有意义? A恶寒B烦渴C面赤D发热 4.痢疾初起,兼风热表证,发热,头痛身重者,应解表清里,选用下列何方为宜? A荆防败毒散B麻杏石甘汤C葛根芩连汤D银翘散 5.下列哪一项对诊断痢疾最有意义? A大便里急后重B腹痛腹泻C有饮食不洁史D大便培养出痢疾杆菌 6.外感咳嗽的治法是: A祛邪止咳B祛邪化痰C解表止咳D祛邪利肺 7.患者咳嗽气粗,痰多色黄粘稠厚,咳吐不爽,胸胁胀满,咳时引痛,身热,口干口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其最佳选方是: A清金化痰汤B沙参麦冬汤C二陈汤D泻白散 8.喘促气短,气怯声低,咳声低弱,吐痰稀薄,自汗畏风,易感冒,咳呛痰少质粘,口干烦热,咽喉不利,颧面潮红,舌红苔剥,脉细数。治疗选方为: A七味都气丸B五磨饮子C真武汤D生脉散合补肺汤 9.喘息气急,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咳吐不利,或呕恶、食少,口粘不渴,舌苔色白厚腻,脉滑。其辨证属何证? A风寒闭肺B水凌心肺C肝气乘肺D痰浊阻肺 10.肺胀的病变首先是在: A肺系B肺C肾D心 11.证见胸部膨满胀闷,气短、气急不得卧,咳痰白稀,量多,呈泡沫状,恶寒发热,无汗,周身酸楚,面色青黯,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紧。首选方是: A小青龙汤B大青龙汤C真武汤D平喘固本汤 12.苓桂术甘汤是以下心悸哪一证的主方? A心阳不振B水气凌心C心血瘀阻D肾阳虚衰 13.心悸不宁,心烦不寐,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尤甚,头晕目眩,耳呜,舌红,苔少或无,脉细数,其主方是: A归脾汤B安神定志丸C朱砂安神丸D黄连温胆汤 14.提出“无痰则不作眩”的论点的医家是: A张景岳B刘河间C朱丹溪D李东垣 15.黄某,男,38岁,眩晕,头目昏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诱发加重,面色潮红,性情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舌苔黄,脉弦。辨证为: A肝火上炎B痰浊上蒙C肝肾阴虚D肝阳上亢

中医药学科专业代码表

附件4 学科专业代码表 参照《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学科代码表》编制。填写学科代码时,应根据项目的专业属性,选择一个学科专业代码,并尽可能选择到三级学科专业,若没有三级学科专业的,则选择至二级填写代码及其名称。 学科、专业代码学科、专业名称说明 360 中医、中药学 包括经络学 36010 中医学 3601011 中医基础理论 3601014 中医临床基础 3601017 中医诊断学 3601021 中医治疗学 3601024 中医外治学理论 3601027 针灸学 3601031 中西医结合基础 3601034 中医方剂学 36020 中医临床医学 3602010 中医诊断 3602012 中医治疗 3601014 中医外治法(物理疗法)包括推拿、按摩、捏积、刮痧、拧痧、 割治、挑治、埋藏疗法等 3602016 针灸疗法及临床应用 36021 中医内科 36022 中医外科 3602210 中医妇科 3602220 中医儿科 3602230 中医肿瘤科 3602240 中医骨伤科 3602250 中医皮肤科 3602260 中医临床方剂 36024 中医五官科 3602410 中医眼科 3602420 中医耳鼻喉科

3602430 中医口腔科 26025 中医急症治疗 学科、专业代码学科、专业名称说明 36026 中医养生、康复 3602610 中医康复疗法 3602620 中医护理 3602430 中医食养、食疗 3602640 中医老年科学 36030 民族医学 36040 中西医结合 3604010 中西医结合临床 36050 中医预防、卫生学 36060 中药学 3606010 中药化学 3606015 中药药理 3606020 本草学包括本草经、地方本草、食物本草等 3606025 中药资源 36062 中药材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海洋药物等 3606210 药物植物的栽培 3606220 药物动物的养殖 3606230 药材的采集、加工 3606240 中药材鉴定 36064 中药炮制 36066 中药制剂 36068 中药管理包括药品管理与贮藏

中医治未病健康状态中医干预方案种

健康状态中医干预方案 脂肪肝欲病状态的中医干预方案 脂肪肝中医称脂肪肝为“肝癖”或“肝痞”,是指各种原因使肝脏脂肪代谢功能发生障碍,致使脂类物质的平衡失调,脂肪在组织细胞内储积,其储积量超过肝重量5%以上,或在组织学上有50%以上肝细胞脂肪化。脂肪肝的预防和早期防治对阻止慢性肝病发展和改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我院为中国医师学会发起的全国脂肪肝健康促进项目—福建省脂肪肝防治中心,对脂肪肝的预防有着丰富的经验。 一、建库(健康状态辨识) 我们通过调查问卷、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证素辨识及健康体检等方法获得脂肪肝欲病之人的全面健康信息。 (一)问卷调查:包括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及精神压力等,收集相关数据,分析脂肪肝的高危因素。 (二)中医体检 1、体质辨识:采用王琦教授研制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进行体质辨识。 2、证素辨识:采用学科带头人李灿东教授研发的证素辨识系统,对脂肪肝欲病之人进行中医证候辩证。 3、五脏相音辨识:根据五脏相音辨识其脏腑功能状态。 (三)健康体检:体检项目除颈围、腰围、臀围、身高、体重、血压、脉搏等一般项目外,还必须包括以下项目:肝功全套、肾功能、血脂全套、血糖、血液流变学检查、肝胆胰脾超声检查以及体脂肪成分测定。 二、知己(健康状态评估) 四诊合参,从“宏、中、微”三观辨识,综合健康体检结果,对脂肪肝欲病之人进行评估,判定轻、中、重程度三种健康状态。 (一)轻度 1、体质类型0~1级; 2、证素辨识积分<70分; 3、依据: (1)无明显不适症状,平素情志条达,起居不规律,经常熬夜等; (2)有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如肥胖、吸烟、嗜食高脂食物等;尚无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无肝功异常或血脂异常或血糖异

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内科学(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一)胃痛 1.1心下痞(胃痞):胃脘部胀满痞闷不舒,但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 1.2心嘈: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胸膈懊憹,得食暂止或食已复嘈。 1.3泛酸:泛吐酸水,分为吞酸、吐酸。吞酸:酸水上涌于口而复入于胃中。吐酸:吐出酸水。 1.4胃脘痛: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伴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 2.1胃痛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哪些方面? 寒邪客胃,气机郁滞;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情志失畅,肝胃不和;体虚久病劳累,脾胃虚弱。 2.2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在理气药的选择上应注意什么? 肝体阴用阳,阳明胃土喜润恶燥,且内热最易伤阴,故投药慎用香燥,可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3.1胃痛与腹痛 胃痛者,位于心窝以下之胃脘部。腹痛者,位于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4.1试述胃痛与肝脾的关系。 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胃属土,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润而主受纳。木土相乘,故肝气郁结易横逆犯胃,致气机痞阻,发为胃痛。脾胃互为表里,经脉互络,同居中焦,皆为后天之本。脾为湿土,以升为顺,胃为燥土,以降为和。燥湿相济、升降得调,则水谷得以受纳腐熟,精微得以转输运化。两者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脾病可及胃,胃病可及脾。 4.2在胃痛的治疗中如何理解“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 由于胃痛主要病机特点是不通则痛,所以通则不痛即理气和胃止痛是治疗胃痛的基本法则。只是运用中要针对引起不通的机制(寒、热、食、气、虚)来辨证论治。寒者散寒以通,热者泄热以通,食停者消食以通,气滞者理气以通,血瘀者化瘀以通,阴虚者益胃养阴以通,阳弱者温运脾阳以通。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把握“胃以通为补”的真谛。 5.0分型与主方 寒邪客胃,良附丸。饮食停滞,保和丸。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肝胃郁热,化肝煎合左金丸。湿热中阻,清中汤。瘀血停滞,失笑散合丹参饮。胃阴亏虚,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二)呕吐 1.1呕吐:胃里的食物、痰涎、水液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 1.2干呕:呕吐的一种,有声无物。 1.3反胃:食入之后,停留胃中,脘腹胀满,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1.4泄肝安胃:对于肝气犯胃,通过疏泄肝气的方法,使肝气条达,胃不受侮,则胃自安和。 2.1为什么说呕吐不论虚实均存在胃气上逆?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圣济总录》:“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说明引起呕吐的直接原因是胃气上逆。其中,实证者,若邪气犯胃,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致呕吐;若食滞内停,胃气壅阻,则浊气上逆致呕吐。虚证者,若脾胃虚寒,脾不升而胃不降,则致呕吐;若胃阴不足,胃失润降,则致呕吐。可见呕吐者不论虚实,胃气上逆是病机关键。 2.2如何根据呕吐物进行辨证? 呕吐酸腐难闻者,多属食积肉腐;呕吐黄水苦水者,多属胆热犯胃;呕吐酸水绿水者,多属肝热犯胃;呕吐浊痰涎沫者,多属痰饮中阻;呕吐清水者,多属脾胃虚寒;呕吐少量黏沫者,多属胃阴不足。 3.1呕吐与反胃 呕吐者,吐无定时,吐出物多为食物或痰涎清水,量或多或少。反胃者,朝食暮吐而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不化之宿谷,量较多。 3.2呕吐与噎膈 呕吐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病情轻,病程短。噎膈者,进食哽咽不顺,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吐多出现于进食时,病情重,病程长。 4.1呕吐、胃痛、泄泻均与肝气有关,其病理变化及治疗有何异同?

精编【项目管理】项目名称中医原创思维与健康状态辨识方法体系研究首席科学

【项目管理】项目名称中医原创思维与健康状态辨识方法体系研究首席科学 xxxx年xx月xx日 xxxxxxxx集团企业有限公司 Please enter your company's name and contentv

项目名称:中医原创思维与健康状态辨识方法体系 研究 首席科学家:王琦北京中医药大学 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 依托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预期目标 (一)总体目标 1.运用文献信息方法、哲学方法、思维科学方法,在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挖掘总结中医学以“象”思维为代表的思维方法,阐明以“象思维”为基本模式的中医原创思维模式及方法,总结其在中医理论构建和临床实践中的运用规律与法则;完成当前中医科研、临床、教学实践对中医原创思维的应用现状调研,开展中医原创思维模式及方法的科学诠释,为未来中医学术发展提供参考。 2.运用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阐释中医思维的科学内涵,从行为和神经活动水平描述中医思维及其应用于临床的认知过程,阐明中医思维的认知特点,研究中医思维的认知机制、神经机制及其受经验调控的机制,构建中医思维的认知系统,创新中医学的认知理论。 3.阐释中医健康状态的概念,明确未病、欲病、已病的内涵。从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五脏相关等角度,提炼中医关于健康状态的要素,建立中医健康学理论。与现代医学对健康状态的认识进行比较,实现中西医学在健康状态认识层面的通约和互补。 4.多学科交叉发展中医健康状态测量方法,研究开发中医健康状态的体质辨识法、自我报告-脏腑经络辨识法、整体动态辨识法、多维辨识法,建立适合国人的常态与动态结合、主观与客观结合、人机结合的数字化中医健康状态辨识方法系统。 (二)五年预期目标 1.理论方面

《中医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中医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姓名: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总分50分,每题1分),选择一个最佳选项。 ()1.《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A.李杲 B.孙思邈 C.李时珍 D.张仲景 E.刘完素 ()2.既是奇恒之腑又是六腑之一的是? A.胃 B.胆 C. 脉 D.骨 E.髓 ()3.刺痛多因? A.气滞 B.血瘀 C.痰湿 D.血虚 E.气虚 ()4.“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阴阳什么关系破坏的结果?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都不是 ()5.五行中哪项是“木”的“所不胜”?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6.气机基本形式是? A.升 B.降 C.出 D.入 E.以上均是 ()7.与气陷病变密切相关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8.中医“五官”在“五行”中属“木”的是? A. 口 B.舌 C. 目 D.鼻 E.耳 ()9.中医总结“五行”中“金”的特性为? A.稼穑 B.炎上 C. 曲直 D.从革 E.润下 ()10.属于中焦的脏腑为 A.心肺 B.脾胃 C. 肝胃 D.肝肾 E.肾与大肠 ()11.以下哪个描述属于阳的属性 A.下降的 B.寒冷的 C. 内守的 D.抑制的 E.剧烈运动的 ()12.金元四大家不包括? A.李杲 B.张从正 C. 刘完素 D.张仲景 E.朱震亨 ()1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 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以上均是 ()14.五脏中“君主之官”是?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5.五脏中哪个与六腑中的小肠相表里?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6.下列哪条经络为“阴脉之海”? A.任脉 B.督脉 C. 冲脉 D.带脉 E.阳跷脉 ()17.以下哪本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A.《伤寒论》 B.《难经》 C.《黄帝内经》 D.《金匮要略》 E.《诸病源候论》

中医思维方法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纽带。但随着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现代医学医疗手段的进步.使传统中医药受到严峻的挑战。为使中医学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应该从培养中医思维出发,为学习中医打下基础。 分类法是中医思维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中医里面有许多分类的具体例子,表明古人是非常重视分类的。古人认为,“物以类聚”,“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又一重要的方法。中医分类昼夜四时阴阳,从天明至日中为阳中之阳,从日中至日暮为阳中之阴,日暮至深夜为阴中之至阴,从深夜至天明为阴中之阳。而对于人体本身来说,中医分类脏腑,脏者藏精气而不泄,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五脏以守为用,六腑以通为用,各顺其性;分类五脏,各有部分主病;分类六经,六经病各有提纲;分类内伤外感病,辨认治疗方法各有不同。这种富有哲学思想的分类方法也是中医思维充满了理性的光辉。 中医里面具有对全部的生命现象、疾病求平衡,统一的倾向。中和思维,指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注重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的和谐、协调、平衡状态,不偏执、不过激的思维方法。中和思维发端于《周易》,“中和”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中庸》。在中国哲学中,“中”即中正、不偏不倚,是说明宇宙间阴阳平衡统一的根本规律以及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的重要哲学范畴。其基本特征是注重事物的均衡性、和谐性,行为的适度性、平正性。《黄帝内经》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指的就是健康人体的一种平衡状态。 对于中医养生来说,中医学强调养生防病,应注重调和阴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清心寡欲,精神内守,旨在使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对此,《素问·上古天真论》有很详细的论述,强调养生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上述养生方法,涉及天人关系、精神调摄、起居作息、饮食劳作、房事活动、形体运动等方面,无不体现着中和思维的指导。

浅谈中医学的认识

浅谈中医学的认识 祖国传统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人类在生产活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的经验的积累而发展出来的一门经验科学,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几位丰富的经验总结,同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一段学习,我的中医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中医学的自然观—天人相应 东方文明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相应关系,所以说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中医学的天人相应学说正是根植于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和文化母体之上,从而构成了中医学有别于西方医学的一大特质。中医学把天人相应的观念渗透到中医学的方方面面。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人全形论》)强调欲想健康长寿,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篇》)。“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大恐”(《灵枢·口问篇》)。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西方文明却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演化成人们普遍的理念和追求,西方医学必然也是将人与自然看作是各自独立的实体对立存在,故生物医学模式的形成则是将征服自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科学成就应用于医学领域的结果。 中医学的整体观—形神统一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把握“道”,就能够明察万物,从而奠定了中医学的整体观。这种以察同为特点的思维模式不会重视差异的实体,而是强调通过体验、灵感、顿悟、直观等非理性的方法,去把握事物整体间共同拥有的规律性关系,彰显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即天人合一;又把人自身也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形神统一、身心一元。在对疾病的认识、预防、治疗、转归、预后等方面,非常重视“神明”、“情志”的状态,注重形神统一、身心和谐的整体。 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察异,在对事物的认识上着力寻求事物间的本质区别,故原子论、还原论是西方科学研究的立论基础,分析法、归纳法成为西方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将人视作一个普通的机械性的身心二元的实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无疑是西医学的核心。所以察同察异各有侧重。 中医学的治疗观—辨证论治 中国文化历来重感觉、重表象、重动态。所以,中医学是从整体、宏观、动态、功能及相互作用角度,了解病情、把握病机、灵活处治。如八纲、六经、脏腑、经络、三焦、气血津液、卫气营血等多种独具特色的辨证方法,显然是中医理论精华之所在。中医学讲究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多果多因,并且具体体现为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标本兼治、内外兼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因势利导、因异制宜等丰富的辨证论治思想。 西方文化重理性、重概念、重静态。故西医学强调概念,注重逻辑与分析,分门别类、穷根究底是其精髓所在。探究器官、器质、结构的状况,研究细胞、分子、基因的变化,追究细菌、病毒的来龙去脉,疾病分类、辨病论治遂是西医学优势。 中医学的预防观—治未病 中国文化主张适应、顺应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中医学预防思想的集中体现;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及“虚邪贼风,

(项目管理)项目名称中医原创思维与健康状态辨识方法体系研究首席科学

项目名称:中医原创思维与健康状态辨识方法体系 研究 首席科学家:王琦北京中医药大学 起止年限:2011.1 至2015.8 依托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预期目标 (一)总体目标 1.运用文献信息方法、哲学方法、思维科学方法,在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挖掘总结中医学以“象”思维为代表的思维方法,阐明以“象思维”为基本模式的中医原创思维模式及方法,总结其在中医理论构建和临床实践中的运用规律与法则;完成当前中医科研、临床、教学实践对中医原创思维的应用现状调研,开展中医原创思维模式及方法的科学诠释,为未来中医学术发展提供参考。 2.运用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阐释中医思维的科学内涵,从行为和神经活动水平描述中医思维及其应用于临床的认知过程,阐明中医思维的认知特点,研究中医思维的认知机制、神经机制及其受经验调控的机制,构建中医思维的认知系统,创新中医学的认知理论。 3.阐释中医健康状态的概念,明确未病、欲病、已病的内涵。从天人相应、形神合 一、五脏相关等角度,提炼中医关于健康状态的要素,建立中医健康学理论。与现代医学对健康状态的认识进行比较,实现中西医学在健康状态认识层面的通约和互补。 4.多学科交叉发展中医健康状态测量方法,研究开发中医健康状态的体质辨识法、自我报告- 脏腑经络辨识法、整体动态辨识法、多维辨识法,建立适合国人的常态与动态结合、主观与客观结合、人机结合的数字化中医健康状态辨识方法系统。 (二)五年预期目标 1.理论方面 1)形成中医原创思维的现代表述理论体系,使注重整体观和形象思维的 中医学获得创新发展,对接科学前沿。

(2)阐明中医辨证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思维特征和中医临床认知过程的行为机制及脑神经机制,使中医认知思维得到实证依据,创新中医学的认知理论,构建中医思维的认知系统。 (3)系统总结中医对健康状态的认识,提炼健康状态的要素,构建专门的中医健康理论体系,为发展中医健康医学和公共卫生服务。 2.方法与技术方面 (1)修订中医体质量表,形成中医体质分类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2)揭示体质偏颇的影响因素和易患疾病风险因子,建立健康状态风险评估体系。 (3)运用高通量技术绘制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的体质类型“图谱”,进而从全基因组水平判定不同的体质状态。再通过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找出各种体质“图谱”中特征性的“印迹”,为中医健康状态体质微观辨识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4)建立计算机辅助中医体质辨识系统,实现对各种体质的计算机信息集成。 (5)研制中医健康状态测评量表,为整体、多维、动态评估中医健康状态提供测量工具。 (6)通过数字化信息提取、识别与集成,开展四诊合参健康信息研究以及经络测量方法研究,对脏腑经络功能状态进行辨识。 7)设计并建立契合中医辨证思维的智能辨识算法模型,整合健康状态参数系统和计算模型的研究成果,构建适合临床应用的健康状态辨识系统;通过验 证性试验研究,对模型进一步训练和优化,为中医健康状态辨识搭建可靠、可行、可拓展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学平台。 (8)基于中医学健康相关理论,以“形神一体”观为指导,建立包括症状量化诊断辨识、体格检查诊断辨识、客观检查诊断辨识的中医健康状态多维辨识方法。

浅析如何培养中医思维能力

浅析如何培养中医思维 能力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中医学知识始终没有脱离传统文化、哲学的母体,始终带有直觉、体悟和实践经验的特点,因此中医学知识是并以隐性知识为主的。中医临床知识体系从四诊、病因、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表现意会隐性。 1、中医思维的内容 比象思维是中医思维的核心。也是中医思维与现代科学思维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差异的根本原因。 2、如何培养中医思维 中医学中蕴含着丰富隐性知识,因此在知识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就需要尊重中医学的隐性知识特征,采用非编码的、非实证的方式来延续其韵味和真谛。很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对隐性知识的分享和转化进行了研究,如采用深度谈话、类比、故事隐喻的方式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社会化、显性化、结合化和内隐化的SECI模型8,行动学习(actionlearning)和技术创新中人们之间的非正式交流及师徒制等方式都是隐性知识内化和社会化的有效方式。 2.1加大临床观摩、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的学科,中医知识在临床的运用也不仅仅是照本宣科、一一对应,很多学生在进入临床后经常感叹,课本上学的条例性的知识无法运用,这亦体现了隐性知识的获得、迁移的困难,很多临床技能和诊断技能并非显性的编码知识,多数要通过反复的临床观摩、实践获得。在临床观摩和实践过程中,要完成知识升华为获得知识的方法,逐步摸索掌握临床诊治和技术操作方法,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要完成知识向能力转化,逐步积累临床或技术工作经验,掌握技术操作技能,这是自我形成隐性知识的重要过程之一;完成创新能力构建的转化,将书本上学习的显性知识内化,完善自我知识结构,最终形成新的、具备个人特征的隐性知识结构的过程。学习中医最终要获得中医思维,只有灵活、全面、系统、完善、不断实践、与时俱进的、辨证的中医思维才能对中医科学进行很好的阐释、运用、继承和创新,只有不断、深入地学习和研究,理论结合实践,才能最终拥有良好的中医思维[9]。正如前文所述“隐性知识的获取、转移和分享,必须与一定的情景相匹配才能产生独特的效果”。中医思维尤其是临床思维必须要在临床长期的磨合碰触中逐渐建立起来。临床的时间和观摩也促使了中医学生完成个人角色的初步转化。 2.2多组织非正式群体活动、促进交流 隐性知识形成过程中,被打上了获得者个体特点的烙印,同样是学习某一理论知识或技能,可能因个体的教育背景、动手能力或思维特点不同而不同,但这一特点往往无法通过讲解或者编码知识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多组织群体活动、促

中医药大学儿科学期末考试卷

南京中医药大学200X年中医儿科学课程期末考试试题5 南京中医药大学200X年中医儿科学课程试卷(E) 姓名专业年级学号得分 考试科目:中医儿科学 考试时间: 试题类型:本科期末 一、是非题:对题目的正确性作出判断,是打“√”、非打“╳”。(每题1分,计10分)1.小儿12岁时上下部量相等。() 2.感冒夹惊的病机是邪陷厥阴。() 3.麻疹为麻毒时邪所致,透疹时不可用温散补托之法。() 4.水痘临床以发热、咳嗽、皮肤分批出现斑丘疹、水疱疹、结痂为特征。() 5.痄腮患儿年长者可并发睾丸肿痛。() 6.年龄小的儿童不能自诉畏寒,可以从其依偎母怀,倦缩而卧等姿态 改变测知。() 7.新生儿期是指出生后1个月内的小儿。() 8.辨别疳积有积无积主要是看腹部有无鼓胀。() 9.水痘若不注意护理,抓破感染可引起脓胞疮。() 10.一般早产儿的黄疸出现得早,消退得迟。()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最佳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每题1分,计20分)11.哮喘反复发作的最主要内在因素是:() A 肺气虚弱 B 脾虚气弱 C 肾虚不纳 D 痰饮留伏E遗传因素12.口疮风热乘脾证的选方是:()

A泻心导赤汤B凉膈散C银翘散 D 泻黄散E清热泻脾散 13.患儿大便稀黄呈蛋花汤样,泻下急迫,气味秽臭。治疗首选方是:() A 葛根黄芩黄连汤B芍药汤C白头翁汤 D 藿香正气散E葛根汤 14.资生健脾丸多用于治疗:() A疳气 B 疳积 C 疳积脾虚夹虫积者 D 疳积脾虚夹气积者 E 干疳夹气滞者 15.厌食与疳证的共同点在:() A均有食欲不振 B 病因多由于饮食不节,喂养不当 C常见脘腹胀满D均有明显消瘦E病机都属脾胃虚弱 16.6岁男孩,浮肿,尿少4天,突然出现头痛,呕吐,烦躁不安,继之抽搐,昏迷。血压140/100mmHg,其辨证为:() A 风水相搏证 B 湿热内侵证 C 水气上凌心肺证 D 邪陷心肝证 E水毒内闭证 17.治疗麻疹初热期的首选方是:() A银翘散B解肌透疹汤 C 透疹凉解汤D清解透表汤E宣毒发表汤 18.出疹性疾病中疹退后见有脱皮脱屑,无色素沉着的是:() A麻疹 B 丹痧C风痧 D 水痘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19.水痘隔离期为:() A疱疹消退后一周 B 发热消退后一周 C 疱疹出现后3天 D疱疹与结痂并见时E疱疹全部结痂 20.急性肾炎风水相搏证,浮肿先见于头面的原因是:()E A风性向上B风邪上受C肺气失宣D肺气上逆E风邪兼夹水邪21.下列症状除哪项外,均为遗尿脾肺气虚证的临床表现?()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doc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的特点 一、司外揣内 司外揣内是指通过观察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变化的方法,又称作以表知里。人体的内外是一个整体,相互间通过脏腑经络相联。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的变化,可通过某种方式在外部表现出来;通过观察表象,可在一定程度上认识疾病内在的变化机理。中医关于人体的生理病理的许多理论皆源于此。如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肝开窍于目等这些脏象学说的理论都是借助对外在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以推测和判断内在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以此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司外揣内方法与现代控制论的黑箱方法有所类同,此方法可测知研究对象内部大致联系与变化,可获得较多信息。由于是在未全面了解内在结构具体细节情况下进行研究,虽然可从总体上把握对象内在的联系与变化,但是仍较为笼统,而细节的笼统,又限制了对总体认识的深入,因此司外揣内也存在局限性,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注重整体研究 整体研究是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基于这一思维方法,中医学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时,注重从整体上,从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上来认识。它既注重人体解剖组织结构、内在脏腑器官的客观存在,更重视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功能联系,又强调人体自身内部以及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统一和谐。 中医学的整体观反映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往往是采用由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推测整体的考察研究方法,这种整体研究方法体现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尤为突出。如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的本质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

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人生活在自然界,人的生命活动也必然受到自然界的影响而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因此中医学在研究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等方面,都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形成了中医学特有的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三、援物比类 援物比类,又称取象比类,是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方面的相似或类同,从而认为两者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点的认知方法。 《素向示从容论》说: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表明它是中医学常用的认知与思维方法。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医学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功能特性按照五行各自特性相配归属,将与木相类的肝及其功能活动归属于木,与火相类的心及其功能活动归属火,以此类推脾归属于土,肺归属于金,肾归属于水,形成了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五大生理病理系统。 中医学还运用取象比类的思维创造了不少的治疗方法。如用釜底抽薪法治疗火热上炎已成为临床上公认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取象比类方法虽然在许多情况下十分有效,确也存在不少局限性。因为事物之间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同一性提供比类逻辑依据,差异性则限制着比类结论的正确性。因此,比类推理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对比类得出的结论,还须进行具体分析,不可盲从。 中医的基本信息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

最新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药学期末考试题(A卷) 得分评分人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4 0分) 解题说明:每小题有四个答案,请从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并将其标序字母填入 题干后的括号内,以示回答。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我国最早由国家组织编篡的本草是( C )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经集注》 C《新修本草》 D《证类本草》 2、辛味药物不具有的功效是( D ) A发汗解表 B 疏肝解郁 C活血祛瘀 D补气健脾 3、治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恶寒发热,喘咳实证,首选( A ) A麻黄 B桂枝 C白芷 D生姜 4、功能行气宽中的药物是( C ) A防风 B羌活 C紫苏 D桂枝 5、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肢体酸痛,首选( C ) A细辛 B白芷 C羌活 D藁本 6、功能升阳止泻的药物是 C A薄荷 B菊花 C葛根 D升麻 7、治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闷,口苦咽干者,首选( B ) A葛根 B柴胡 C升麻 D蔓荆子 8、治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汗出、烦渴、脉洪大者,首选() A石膏 B知母 C黄芩 D金银花 9、长于清除下焦湿热的药物是( C ) A黄连 B黄芩 C黄柏 D连翘 10、具有疏散风热作用的清热解毒药是( A ) A连翘 B大青叶 C板蓝根 D青黛 11、具有凉血、养阴、解毒作用的药物是( B ) A生地黄 B玄参 C牡丹皮 D赤芍 12、具有截疟作用的药物是( C ) A地骨皮 B白薇 C青蒿 D银柴胡 13、治热结便秘,首选( A ) A大黄 B芒硝 C芦荟 D巴豆 14、木瓜不具有的功效是( D ) A祛风湿 B舒筋活络 C消食 D强筋健骨 15、五加皮不具有的功效是( D ) A祛风湿 B强筋骨 C利水 D安胎 16、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浊生冷,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恶吐泻,首选( A )A藿香 B苍术 C白豆蔻 D砂仁 17、厚朴的功效是( C )

中医英语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Ⅰ Unit1 1 7 10 13 tumor['tju:m?]n. 肿瘤 anesthesia[,?nis'θi:zi?]n. 麻醉 formula[?f?:mjul?]n.处方 proportion[pr??p?:??n]n. 比例pharmacological[,fɑ:m?'k?l??ikl]adj. 药理 学的 2、4、6、7、12、14 ophthalmology [??fθ?lˋm?l?d?i]n. 眼科学aromatic[,?r?u'm?tik]adj. 芳香的noticeable['n?utis?bl]adj. 显而易见的,显著的laxative['l?ks?tiv]n. 泻药adj. 通便的evacuation[i?v?kjuˋei?n]n.排泄 bowel['bau?l] n. 肠 alimentary[,?li'ment?ri]adj.消化的,食物的 digestion[diˋd?est??n] paediatrics[,pi:di'?triks]n. 儿科学 phytotherapy[,fait?u'θer?pi]n.植物疗法 Unit2 2、9、11、12、15 recur[ri'k?:]vi. 复发 constantly[?k?nst?ntli]adv. 不断地assimilation[??simiˋlei?n]n. 同化;吸收conversion[k?n?v?:??n]n. 转换pathogenic[p?θ?ˋd?enik]adj. 致病的 1、3、9、12 stamina['steimin?] n.体力,耐力constitution[?k?nsti?tju:??n]n.体质dehydration[?di?haiˋdrei?n]n. 脱水 Unit3 1、7、9、10、15 excretion [eks'kri:??n]n.排泄eliminate[i'limineit]vt. 消除;排除nausea[?n?:zi?]n. 恶心 inclination[?inkli?nei??n]n. 倾向palpitation[?p?lpiˋtei??n]n. 心悸agitation[??d?iˋtei?n]n. 激动exertion[ig'z?:??n]n.劳累 irritability[,irit?'bil?ti]n.易怒 2、4、5、10 pallid[?p?lid]adj. 苍白的 retention[riˋten??n]n. 保留,潴留possession[p??ze??n]n. 拥有;财产 subdue[s?b'dju:]vt. 征服 Unit4 6、12、13、16 ambience['?mbi?ns]n. 气氛inhalation[?inh?ˋlei?n] volition[v?uˋli??n]n. 意志力

浅谈中医学中的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浅谈中医学中的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摘要:从其理论体系上来看,中医学是具有完整的概念、命题、推理的理论体系,其理论体系从思维的角度上看,既有逻辑思维的概念、命题、推理,又有非逻辑思维的形象、直觉、顿悟,而作为中医学最主要的特点——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论治过程中,非逻辑思维占主要方面。非逻辑方法历来被认为在中医学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应加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培养,从思维知识的渗透和中医文化氛围培养两个方面促进逻辑和非逻辑思维的交融。 关键词: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中医学 美国哲学家库恩指出:“科学只能在发散与收敛这两种思维方式相互拉扯所形成的张力下,向前发展。如果一个科学家具有在发散式思维与收敛式思维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的能力,那么这正是他从事最好的科学研究所必须的首要条件之一。”[ 1]所以中医学的研究实践都离不开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联袂作用。 一、中医理论体系中蕴含的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中医学知识和所有的古代知识一样,以自然哲学为背景,主张“天人合一”。从其理论体系上来看,中医学是具有完整的概念、命题、推理的理论体系,从元气——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层层深入通过演绎和比类推理将整个人体的系统性、整体性体现出来。在其具体应用方面主要是以辨证逻辑为指导的,从对阴阳的消长平衡分析法,到五行生克制化的制约法,到治疗的本标缓急法,再到经脉脏腑的运动传变法,最后到运用自如的知常达变法。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智者察同,愚者察异”的字样,求同即求得万物的整体和谐统一。其理论体系从思维的角度上看,既有逻辑思维的概念、命题、推理,又有非逻辑思维的形象、直觉、顿悟,而作为中医学最主要的特点——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论治过程中,非逻辑思维占主要方面。 二、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中医注重想象联想灵感,讲究整体思辨,也即非逻辑性思维。最明显的例子便是中医中的“精”“气”“神”,但是何谓“精”,何谓“气”,没人能解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