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体育教学中常见运动性疾病概述

体育教学中常见运动性疾病概述

体育教学中常见运动性疾病概述

作者:魏勇

来源:《体育教学》2008年第06期

运动性疾病是指在体育锻炼、训练或比赛时出现的体内紊乱现象或功能异常。它广泛存在于体育运动中,多发生在体育锻炼基础差,身体素质状况不良,运动比赛经验不足等情况下,由方法不当的运动和过量运动引起,如过度紧张类的胃肠功能紊乱、腹痛、昏厥、脑血管痉挛;过度训练引起的运动能力下降、食欲不振、失眠、消瘦以及运动性的贫血、低血糖、血尿等。学校体育教学虽然不像竞技体育运动那样由于大运动量过度训练而经常出现相关运动性疾病,但由于学校体育教学涉及的对象年龄小、身体机能差、运动水平低以及体育教师教学安排得不得当,也时有运动性疾病的发生。而这些运动性疾病也同样会对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带来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就国内该领域的现状予以分析阐述,旨在引起广大体育教师的重视,并在日常工作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防治,以保证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一、学校体育教学中运动性疾病的发生率及类型分布

国内有关学校体育中运动性疾病的研究多为理性论述,少有实验研究,更缺少权威的流行病学统计依据。仅有散在的数篇文献涉及某局限性区域内某些特殊人群的相关资料。宋述雄[1]在对142名大学生的运动性疾病的统计过程中发现运动中腹痛最为常见,约占总数的34%,其次是低血糖,占12%。李伟等[2]对3151名大学生的统计发现,发生各种运动性疾病与损伤者累计达1152人,占参加体育活动大学生的36.6%,其分布见表1。徐叶彤等[3]对甘肃天水市1819名大中专学生的调查详细探讨了其流行特征,具体见表2和表3。厉彩虹[4]以四平师院体育系10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运动性疾病分布如表4所示。如上所述,目前现有的学校体育运动性疾病调查研究主要局限在大学生群体,而对中学、小学及幼儿园人群尚无确切数据。另外,由于各学者的研究对运动性疾病的界定、调查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不一致,故各研究之间无可比性,各研究结果无确切代表性。因此,就学校体育中运动性疾病的发病率以及类型分布特征还有待继续深入探讨。

二、学校体育教学中运动性疾病的特点

李伟等[2]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参加各类体育活动所发生的运动性疾病和损伤,一是专业或公共体育课;二是各种比赛前的训练;三是正式田径运动会或球类比赛;四是自选自练的业余体育活动。而且以对抗性较强、条件严酷、难度较大的剧烈运动更为常见,如中长跑、马拉松、拔河、跨栏、越野、障碍跑、足球、篮球等,而那些较为轻缓的健身型、休闲型的体育活动,如慢跑、散步、太极拳、保健操等则极少发生运动性疾病和损伤。徐叶彤等[3]的调查则

发现当前学校体育中运动性疾病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运动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学生自主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增强有密切的关系)二是女生运动性疾病的发生率高于男生(与女性体质、生理特点及参与的运动项目有关);三是普通学生比体育训练学生的运动性疾病的发生率高(普通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较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属于被动参与);四是毕业生比非毕业生运动性疾病的发生率高(毕业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明显减少,且毕业生特有的心理压力);五是激烈运动及耐力性运动项目的运动疾病发生率高(这些运动容易使人体内分泌出现变化);六是运动性疾病与年龄存在一定的关系。

三、学校体育教学中运动性疾病成因分析

有关运动性疾病的发病原因在各类教科书及研究文献中都有论述,但少有实证性研究报道。在学校体育教学各环节中发生运动性疾病的具体原因罕见论述。徐叶彤等[3]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学校体育运动性疾病的可能致病原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认为其原因:一是体内有病灶。体内有病灶者(包括肝炎、胃炎、感冒、胃溃疡、扁桃体炎等)在剧烈运动时,由于内脏血管的收缩,缺氧状态,新陈代谢产物的刺激,又由于激烈运动引起体力衰竭,使机体处于一过性的休克状态,更容易出现运动性疾病,如腹痛、胃肠症状;二是运动前准备活动不充分。运动锻炼、训练、比赛前作充分的准备活动可减少对交感神经系统的刺激,并能使下丘脑功能活跃起来,进一步增加机体适应性,反之如果准备活动不充分则容易引起运动性疾病的发生;三是运动前食量过多或在饥饿状态下运动。运动前食量过多,将延迟胃排空时间,使食物积在胃腔内,造成胃膨胀出现反胃,产生胃痛和不适感觉。如果在饥饿状态下运动,那么运动中所失去的矿物质和营养成分得不到充分补充,易导致运动性疾病出现;四是精神紧张、焦虑情绪。例如考试、比赛之前,学生易产生精神紧张和焦虑情绪,这样将抑制神经兴奋性,使下丘脑功能紊乱。我们知道,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和行为的调节中枢,它的紊乱,易使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运动性疾病;五是饮料问题。在运动前或运动中喝高糖饮料,将抑制胃排空,使水分存积在胃腔内,造成胃部不适。摄入高盐类的饮料,将导致体内渗透压增加,降低胃排空速率,并抑制出汗加快心率。饮水过多会出现水中毒现象。因此,运动前或运动中饮用的饮料量及类型要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学生的自身状态及外界环境等来确定,否则饮用不当,易产生运动性疾病;六是学生身体素质较差及训练不合理。由于学生自身的素质较差,相应对外界的各种刺激的适应性较弱,如参加一些较激烈的体育运动,易过早出现运动衰竭现象,在此情况下最易诱发运动性病症。各学校运动训练队,在训练运动量增加或过快或突然加大负荷量,及运动持续时间过长等都会诱发运动性疾病的发生;七是场地环境。目前在各个学校普遍存在运动场地过小过硬的问题,学生普遍在较硬的场地运动(如水泥地),必然导致外伤、挫伤及运动性蛋白尿病的出现。在寒冷、高温等环境下运动易出现冻伤、脱水或中暑现象。如在高温下长时间运动,会使儿茶酚胺浓度升高,而儿茶酚胺将延迟胃排空及食物饮料的通过时间,易出现运动性胃肠症状。

四、学校体育教学中运动性疾病的预防

理论上讲,只要把学校体育教学中发生运动性疾病的具体原因搞清楚,然后有针对性地予以去除病因,预防问题即迎刃而解。但一来正如上文所述,学校体育教学中运动性疾病的发病原因尚不确切,二来学校体育内容丰富且运动项目繁多,其发病原因也就多种多样,三来学校体育针对对象的年龄、性别、体质、运动水平及所处的运动环境差异巨大,因此,要想解决学校体育教学中运动性疾病的预防问题尚有一定困难。

俞涛[5]详细分析了预防学校体育中运动性疾病的具体方法。一是定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及时治疗各种原发性疾病。感染灶(扁桃体炎、肝炎、胃炎等)有可能在剧烈运动时加剧许多运动性疾病的发生,如运动腹痛、运动性晕厥、心血管意外等。对这些病灶进行积极治疗是必要的预防措施,尤其随着参加剧烈运动的人数增多和对身体要求的提高,强调这一原则是很必要的。二是对在校生应加强全面训练,特别是身体素质的基本训练,不能搞“单打一”的锻炼方式,并且在运动场上要营造一个轻松的气氛,如考试比赛前做游戏等。三是遵守运动锻炼的卫生原则。应避免在运动前暴饮暴食,避免饱食后运动,不要吃平时不习惯的食物,不要在饥饿状态下运动。调研结果显示,运动前2小时进食量过多,增多了过敏症的发生,也易发生运动性疾病,因此运动前不宜进食过多。四是合理安排运动锻炼、训练和比赛的饮水制度。在剧烈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要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运动员的等级水平、外界环境条件、体重多少来确定比赛、训练对水分的丢失和补充量。五是避免在较硬场地上连续进行大负荷的跑、跳练习,尽量穿带有弹性的鞋进行运动。六是遵守运动训练的科学原则。运动量的增加要循序渐进,锻炼、训练、比赛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活动;冬天参加长跑时,不要在未做好充分准备活动前就脱掉运动外套,当心受凉。

综上所述,只要正确对待体育活动中的运动性疾病,弄清运动性疾病的成因,并科学地加以预防,就一定能使有关疾病的发生降到最低程度。但是,尽管理论上针对学校体育各环节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来预防运动性疾病,其具体方法和效果评价还有待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归纳。

五、小结

尽管上文概括了学校体育教学中运动性疾病的相关问题,但综观国内学校体育中运动性疾病的研究,还有太多的不足。这一领域游离于医学、教育学和体育科学的边缘,受限于区域经济、社会风气、知识水准、意识理念和管理水平。科研院所的工作脱离实际,而一线教师又缺乏开展各项工作的条件。只有充分联系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并在教育和卫生等管理部门的支持下,才能深化和拓宽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并将科研成果予以应用,才能有效防范

体育教学中运动性疾病的发生,以提高学生体质,保障国民健康。我们呼吁广大科研工作者和一线体育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一起努力,为广大学生的运动健康做点具体的实事。

参考文献:

1.宋述雄.对大学生在体育课中常见两种运动性疾病的探讨[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

报,2005,19(4):48~49.

2.李伟,李华东.大学生体育运动性伤病的处理[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61(3):92-94.

3.徐叶彤,张巧兰,朱杰,等.学校体育中运动性疾病的现状与对策[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1,21(2):80-82.

4.厉彩虹.我院体育专业一年级新生常见运动性疾病的调查与防治[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00,(3):68-70.

5.俞涛.谈学校体育中运动性病疾的成因及其对策[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1,10(5):31.

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

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 在体育锻炼或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运动损伤或运动性疾痛,那它们为什么会产生呢?如何进行处理?怎样预防?本章将介绍有关的保健知识和处理方法。 第一节运动损伤 一、运动损伤概述 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损伤,称为运动损伤。运动损伤的分类较多,常用的有: (1)按损伤组织的种类分,如肌肉肌腱损伤、滑囊损伤、关节损伤和韧带损伤、骨折、关节脱位、内脏损伤、脑震荡、神经损伤等。 (2)按损伤组织创口界面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开放性损伤指损伤组织有裂口与外界空气相通,如擦伤、刺伤、切伤与开放性骨折等;闭合性损伤指损伤的组织无裂口与外界空气相通,如挫伤、肌肉韧带损伤与闭合性骨折等。 (3)按运动能力丧失的程度分,伤后仍然能够按时教学训练计划进行体育锻炼的为轻伤;伤后不能按时教学训练计划进行体育锻炼,需要减少或停止患部活动的为中等伤。伤后完全不能运动的为重伤。 (4)按损伤病程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失。急性损伤指人体在一瞬间遭受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的损伤;慢性损伤又分为劳损和陈旧性损伤。劳损是因局部负荷过度或多次微细损伤积累而成,陈旧性损伤常因急性损伤处理不当转变而成。 二、运动损伤的原因 了解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是预防运动损伤的前提,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上不够重视 运动损伤的发生,常与体育教师和体育锻炼者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有关,缺乏预防意义,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锻炼中没有积极地采取各

种预防措施。特别是青少年,由于缺乏经验,思想上麻痹大意,盲目或冒失地进行体育锻炼;有时情绪急躁,急于求成,忽视了循序渐进和量力而行的原则;或在练习中因畏难、恐惧、害羞等因素引起的犹豫不决和过分紧张;器械练习中注意力不集中等思想心理状态,常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2.准备活动缺乏或不合理 据国内有关调查资料分析,在体育锻炼中因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合理,是造成运动损伤首位或第二位的原因。在准备活动中常存在的问题有:(1)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在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的功能尚未达到适宜的水平即进入紧张、激烈的运动或比赛,此时由于内脏器官存在惰性,肌肉、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都不够,身体协调性差,难以适应激烈运动的需要;或对做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认识不足,做准备活动马虎敷衍,因而容易发生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甚至发生伤害事故。 (2)准备活动的内容与正式运动的内容配合不当。这就使运动中负担较重部位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地改善。如冬天进行跳远练习前只做一般性的徒手练习,而没有专门针对踝关节的准备活动,容易造成踝关节损伤。 (3)准备活动的量过大。身体在进入正式运动以前已感疲劳,此时参加剧烈运动就容易受伤。 (4)准备活动距正式活动间隔过长,准备活动所产生的生理作用已经减弱或消失,失去了做准备活动的意义。 3.技术上的错误 技术动作的错误,违反了人体结构特点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而造成损伤,例如:因头部不正而引起颈部扭伤;排球传接球时,因手型不正确而引起手指扭挫伤等。 4.运动负荷(尤其是局部负担量)过大 运动中运动负荷超过了锻炼者可以承受者可以承受的生理负担量,尤其是局部负担过大,常会引起微细损伤的积累而发生劳损。 5.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 在睡眠或休息不好、患病或伤病初愈阶段,肌肉力量、动作的准确性和身体的协调性显著下降、注意力减退、反应较迟钝的疲劳症状出现时,参加剧烈运动或练习较难动作时就可能发生损伤。

运动性损伤

运动性损伤 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损伤,称为运动性损伤。运动性损伤是在参加体育行驶经常遇到的问题,了解运动性损伤的原因和特点,掌握一定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可指导我们安全地进行体育锻炼,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运动性损伤的发生。当发生一般性的运动损伤时,正确的处理可以减少并发症和痛苦,加快损伤的早日康复。对于严重的损伤,及时、正确的临时性处理,可为转送医院作进一步的治疗创造条件,这对挽救伤者的生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运动性损伤的原因 造成运动性损伤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有: 1、思想麻痹大意 这是出现运动性损伤的主观 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其中包 括对预防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放 松警惕;运动前不检查器械,预防 措施不力;好奇好胜,盲目或冒失 地进行运动。 2、准备活动不当 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没有根据专项运动的特点进行准备活动,使机体未能进入工作状态;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灵活性较差而致伤。 3、缺乏运动经验与自我保护能力 在体育活动中当出现意外情况时不知道如可处理,心慌失措或者缺乏自我保护的经验是造成损伤的原因之一,如游泳时出现肌肉痉挛或意外摔倒时,如果缺乏经验或自我保护的常识就很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4、技术上的缺点和错误

技术动作不正确,往往造成局部受力过大或身体失去平衡和控制,从而造成损伤。 5、体育锻炼的计划安排不合理 体育锻炼的运动负荷安排过大,尤其是局部负担过重,是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身体过于疲劳,技术动作就会出现错误或变形,身体的办调性和反应速度也会下降,因此容易发生损伤和意外事故;而长期局部负担过重,会使局部发生劳损。另外,当身体机能状态不良时,人体的运动能力减弱,如果体育活动的计划和安排不能根据身体机能状态改变而调整时,就可能发生伤害事故。 6、组织安排不严密 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如果组织得不严密,就会出现拥挤混乱的情况可能造成伤害;或因场地、器材、时间安排不合理发生意外事故。 7、运动环境不好 运动场地狭窄、不平整,有行人及车辆过往;器械安装不坚固,位置不恰当;运动时服装或鞋不合适;气温或光线不良都可能造成伤害。 (二)运动损伤的预防 为了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避免伤害事故,保证教学、训练和比赛正常进行,首要任务是做好预防工作。根据产生运动损伤的基本原因,提出下列预防原则和要求; (1)加强思想教育,克服麻痹思想,提高安全运动的意识。 (2)加强身体全面锻炼,合是安排运动负荷的量和强度,防止局部肌肉过度疲劳。 (3)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内容和量应根据教学、训练和比赛内容,以及个体情况和气象条件而定,要充分且有针对性,做到一般性与专门性相结合。 (4)加强保护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如摔倒时,应立即屈肘低头,团身滚动,切不可以直臂或肘部撑地。由高处跳下时,要用前脚掌着地,注意屈膝、弯腰,两臂自然张开,以利缓冲和保持身体平衡。 (5)加强医务监督,注意场地器械的检查和管理。对运动员和

运动保健学

体育保健学 1、运动保健学:是研究体质与健康教育及体育运动中的保健规律和措施的一门应用学科, 是运动医学的一个分支。 包括:体育卫生、保健按摩、体育疗法、体育伤病的预防与处理。 2、体格检查:不仅是医生的工作,也是体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 包括:病史检查、姿势检查、形态测量、机能检查、临床健康检查、特殊检查(心电图)。 初查、复查、补充检查。 3、营养素:食物中对人体有生理功效的成分。 七大类: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水、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 4、体育卫生:是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影响人体健康的外界环境因素,并制定在体育锻炼中 必要的各项体育卫生要求和措施,帮助指导锻炼者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 (1)运动前要做准备活动 (2)运动后要做整理运动 (3)运动与营养卫生 (4)运动与饮食习惯卫生 (5)运动与饮水卫生 (6)运动与着衣卫生 准备活动是指在体育锻炼前进行的一系列身体练习,其目的是在于使身体各器官、系统机能迅速地进入工作状态。 作用:1、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2、扩大肌肉、肌腱和关节的活动范围;3、克服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加强心血管和呼吸器官的活动能力,使机体各个方面的功能达到适应训练时要求,预防或减少肌肉、关节韧带的损伤。 整理活动又称为放松练习,是人体由运动状态过渡到相对安静状态的活动过程,它是体力恢复的一种有效手段。做好充分的整理活动是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及预防运动损伤的主要手段之一。 运动营养卫生:要求热量保持平衡;注意热能物质的比例适当;补充足量的维生素。 运动与饮食习惯卫生:饭后不做剧烈运动;运动后不宜立即进餐;合理安排一日三餐;空腹不宜长时间剧烈运动。 运动与饮水卫生:运动前饮水:15-20分钟前补水100-200ML温度4度—12度;运动中补水每隔15-20分钟补水100—300ML或2-3千米补水100-200ML,每小时总量不超过800ML;运动后补水切忌暴饮增加心肾负担稀释胃液影响食欲和消化应少量多次;运动后不宜喝冰冻饮料;不宜立即用冷水洗澡。

常见运动创伤和运动性疾病的急救常识

常见运动创伤和运动性疾病的急救常识 在体育运动中难免会出现运动创伤和运动性疾病,一旦发生,就迅速正确地急救与处理。急救原则,本着挽救生命第一。如因骨折疼痛而引起休克,应先处理危及生命的休克而后做骨折的固定。 常见的运动操作及其急救处理方法。 一、休克 休克是一种急性有效血液循环功能不全而引起的综合症。 (一)原因 运动过程中造成休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运动量过大、身体生理状态不良,还有肝脾破裂大 出血、骨折和关节脱位的剧烈疼痛等。 (二)症状 早期常有烦燥不安、呻吟、表情紧张、脉搏稍快、呼吸表浅而急促等症状,此其较短易被忽略。继后,由兴奋期过渡到掏期,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面色苍白、口渴、畏寒、头晕、出冷汗、四肢发冷、脉 速无力,血压和体温下降,严重者出现昏迷。 (三)急救 应使病人安静平卧,注意保暖。对伴有心力衰竭的严重病人,应保持安静,使其半卧。可给服热粮水及饮料,针刺或点揉骨关、足三里、合谷、人中等穴位;由骨折等外伤的剧疼而引起的休克,应给以镇痛剂止痛。休克是一种严重而危险的病理状态,因此在急救的同时,应迅速请董生来处理或尽快送往医院。 二、出血 血液从破裂的血管流出,称之为出血。 (一)出血的分类 1按破裂血管的各类将出血分类:动脉出血。其特征是血色鲜红,吴喷射状间歇式流出,速度快,出血量多,危险性大。静脉出血。血色暗红,缓慢地不间断地流出,速度较慢,危险性比动脉出血要小。 毛细血管出血。血色血、血从伤口慢慢渗出,常自行凝固,基本没有危险。 2按出血的流处可分为:外出血。身体表面有伤口,可以见到血液从伤口流向体外。内出血。身体表面没有伤口,血液由破裂的血管流向组织间隙(皮下组织、肌肉组织)淤血或血肿;流向体腔(胸腔、腹腔、关节腔)和管腔(胃肠道、呼吸道)形成积血。流入体腔或管腔的内出血,不易被发现,容易发展 成大出血,造成失血性休克,故需特别注意。 (二)止血 据研究,健康成人每公斤体重平均有血液75ml,全身总血量4~5或。若一次出血达全身总血量的10%时对身体没有伤害。急性大出血达总量的20%时即可出现乏力、头晕、口渑、面色苍白等一系列急性贫

体育保健学

名词解释: 1.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 2.自我监督:是指体育运动参加者在训练和比赛期间采用自我观察和简单易行的医学检查发放,对健康状况、身体反应、功能状况和比赛成绩惊醒记录和分析。 3.营养素:人类为维持生命必须从外界摄取食物、食物中的养分称为营养素。 4.食物的生热效应:进食后数小时内发生的超过基础代谢的能量消耗。以前称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5.运动性应激综合症:是指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时,体力负荷超过了机体的潜力而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现象。 6.运动处方:康复医师或体疗师,对从事体育锻炼者或病人,根据医学检查资料,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频率,提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从而制定有针对性强和安全可靠性的锻炼方式。 7.过度训练:是指运动负荷与身体功能状况不相适应,以至于疲劳长期积累而引起功能紊乱或病理状态,或疲劳伴有健康损害。 8.运动性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一特定的水平上或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9.运动性低血糖症:指在运动中或运动后由于血糖降低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冷汗等不适的现象,严重者可能出现休克或死亡。 10.运动性贫血:是指直接由运动训练所造成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量低于正常值的贫血。 11.运动损伤的急救:是指在运动场受伤的人员进行紧急处理,属于损伤救治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12.关节脱位:凡连接两骨之间失去正常的连接关系,称为关节脱位。 13.心肺复苏: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伤病人员所采用的抢救措施,即以人工呼吸代替伤病者的自主呼吸,以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自主搏动。 14.休克:是指人体有效循环血液显著减少的反应,临床上以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为特征。 15.开放性软组织损伤:是指受伤部位皮肤或黏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破裂伤口与外界相通,常有组织液渗出或有血液从创伤口流出。 16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局部皮肤或黏膜完整,无裂口与外界相通,损伤时的出血积聚在组织内。 17.肌肉拉伤:是指由于肌肉猛烈收缩或被动牵拉,超过本身所能承担的限度而引起的肌肉组织损伤。 18.过度疲劳:运动负荷和身体功能状况不相适应,以至于疲劳长期积累而引起功能紊乱或病理状态,或疲劳伴有健康损害。 19.骨折:骨与骨小梁的连续性发生断裂。 20.运动损伤: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损伤。 21.脑震荡:头部受到外力撞击后,立即出现意识障碍,出现一时性意识丧失或精神恍惚。

青少年常见运动性疾病的症状和处理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ee19065098.html, 青少年常见运动性疾病的症状和处理方法 作者:张正军刘鸥龙毅真谭辉赵映红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31期 摘要:针对青少年常见的运动性疾病,对造成其疾病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从出现的症状和处理方法两个方面阐述,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性疾病;方法 运动性疾病是指由于体育锻炼或比赛安排不当而出现的疾病或机能异常,对青少年而言,比较常见的为肌肉痉挛、运动中腹痛、低血糖、溺水、中暑等,这种现象的出现,如若不了解其病因及处理方法,势必对青少年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下面介绍几种常见运动性疾病症状及处理方法。 一、肌肉痉挛 (一)产生的原因 (1)在体育锻炼时,肌肉受到寒冷的强烈剌激,准备活动不够充分,肌肉猛力收缩,长时间的剧烈运动,大量出汗,疲劳过度,体内缺少氢化物时都可引起肌肉痉挛。 (2)运动中大量出汗会伴随大量电解质(钠、钾、钙)的丢失,这些电解质在人体内的浓度水平与神经肌肉兴奋性密切相关,其丢失过多时肌肉兴奋增高,易发生痉挛。 (3)疲劳的肌肉比正常肌肉硬。因而,训练或比赛中用力越多,疲劳积累程度越深的肌肉,越容易发生痉挛。 (二)症状表现,肌肉突然变得坚硬,疼痛难忍,一时不易缓解。 (三)处理方法 (1)小腿排肠肌痉挛时,就地仰卧,两臂自然放于体侧,让伤肢抬起,与躯干约成120°角,-手扶踝关节跟腱部,一手握住脚前掌,连续突然发力使踝关节屈伸,拉长腓腸肌,直到痉挛消除。 (2)大腿股四头肌痉挛时,就地俯卧,两臂自然放于体侧,将伤肢最大限度抬起,屈小腿,一手扶胫骨上端一手做局部按摩。

体育教学中常见运动性疾病概述

体育教学中常见运动性疾病概述 作者:魏勇 来源:《体育教学》2008年第06期 运动性疾病是指在体育锻炼、训练或比赛时出现的体内紊乱现象或功能异常。它广泛存在于体育运动中,多发生在体育锻炼基础差,身体素质状况不良,运动比赛经验不足等情况下,由方法不当的运动和过量运动引起,如过度紧张类的胃肠功能紊乱、腹痛、昏厥、脑血管痉挛;过度训练引起的运动能力下降、食欲不振、失眠、消瘦以及运动性的贫血、低血糖、血尿等。学校体育教学虽然不像竞技体育运动那样由于大运动量过度训练而经常出现相关运动性疾病,但由于学校体育教学涉及的对象年龄小、身体机能差、运动水平低以及体育教师教学安排得不得当,也时有运动性疾病的发生。而这些运动性疾病也同样会对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带来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就国内该领域的现状予以分析阐述,旨在引起广大体育教师的重视,并在日常工作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防治,以保证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一、学校体育教学中运动性疾病的发生率及类型分布 国内有关学校体育中运动性疾病的研究多为理性论述,少有实验研究,更缺少权威的流行病学统计依据。仅有散在的数篇文献涉及某局限性区域内某些特殊人群的相关资料。宋述雄[1]在对142名大学生的运动性疾病的统计过程中发现运动中腹痛最为常见,约占总数的34%,其次是低血糖,占12%。李伟等[2]对3151名大学生的统计发现,发生各种运动性疾病与损伤者累计达1152人,占参加体育活动大学生的36.6%,其分布见表1。徐叶彤等[3]对甘肃天水市1819名大中专学生的调查详细探讨了其流行特征,具体见表2和表3。厉彩虹[4]以四平师院体育系10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运动性疾病分布如表4所示。如上所述,目前现有的学校体育运动性疾病调查研究主要局限在大学生群体,而对中学、小学及幼儿园人群尚无确切数据。另外,由于各学者的研究对运动性疾病的界定、调查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不一致,故各研究之间无可比性,各研究结果无确切代表性。因此,就学校体育中运动性疾病的发病率以及类型分布特征还有待继续深入探讨。

体育保健学

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应用科学。 体育保健学得主要任务是:运用相关的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理论及卫生学、保健学和相关临床医学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研究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运动训练水 平,为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提供科学依据,并给予医务监督 和指导,研究影响体育运动参加者身心健康的各种外届因素并制定相应的体育卫生 措施;研究常见运动性伤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伤病后的训练及常见病得体育康复 并制定和实施科学的防治措施和伤病康复的手段和方法,以及到维护和促进体育运 动者身心健康及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体育保健学的内容 体育保健学的内容包括体育卫生、医务监督、运动创伤防治以及医疗体育等几个部分。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是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健康的分类: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 自然科学的体育健康观:1、运动促进机体健康:2运动促进心理健康、3运动带来积极地生 活方式。 人文社会科学的体育健康观:自然科学的体育观主要从人的生物属性出发的话,那么人文社会科学额体育观主要是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体育的社会观就是关于体育的基本社会观念,包括体育和社会的关系、体育内部制度、体育的社会功效等问题的描述。热环境:训练良好运动员,能较长的承受中心温度为39—41摄氏度(正常值为36—37.5摄氏度)然而,人体最高热限为42摄氏度。从事体育运动的最佳体温是37.2, 骨骼肌的温度是38摄氏度。 运动设备的一般要求,包括运场馆修建时位置的选择、坐落方向、采光与照明、通风、采 暖与降温等。 营养:营养是人体不断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代谢和利用食物中身体需要的物质(养分或养料)来维持生命的全过程,它是一种全面的生理过程,而不是专指某一种养分。 蛋白质主要由炭、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1维持细胞组织的生长、更新和修复;2参与多种重要的生理活动3氧化功能。 氨基酸:是指含有氨基和羧基的有机酸。 蛋白质可分为:完全蛋白质、半完全蛋白质、不完全蛋白质。 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脂肪又称为中性脂肝或肝油三脂;类脂包括磷脂、糖脂、固醇类、脂蛋白等。 脂肪酸分为:单补饱和脂肪酸、多补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 脂肪的营养功能: 1供给功能2构成一些重要生理物质3维持体温和保护内脏4脂溶性维生素的重要来源5增加饱腹感 脂肪营养价值的评价: 1消化率2必须脂肪酸含量3脂溶性维生素含量 碳水化合物:由炭、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化合物。 分类:单糖、双糖和多糖三大类 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1供给能量2节约蛋白质3抗生酮作用4糖原有保肝解毒作用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物质代谢和某些特殊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因其

运动保健学

开放性软组织受伤:是指受伤的部位皮肤或黏膜破裂,伤口与外界相通,常有组织液渗出或有血液自创口流出。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是指局部皮肤或黏膜完整,无裂口与外界相通,损伤时的出血积聚在组织内,这种损伤在体育中最为多见。 高原环境特点:1气压低氧分压低2日光辐射强3寒冷风大干燥 什么是营养? 营养是获得与利用食物的综合过程。 营养素是指能在体内消化吸收,具有供给热能构成机体组织和调节生理机能,为机体进行正常的物质代谢所必需的物质。 营养素分为:糖、脂肪、水、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 运动损伤的预防原则:1加强思想教育2合理安排运动负荷3认真做好准备活动4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5加强易伤部位的练习6加强医务监督工作 出血的分类:1动脉出血2静脉出血3毛细血管出血 心肺复苏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所采用的抢救措施,即以人工呼吸代替病员的自主呼吸,以心脏挤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 运动处方的概念:对从事体育运动或体育康复的人进行一定内容的医学检查,根据其健康水平及运动的基础条件等项目,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种类、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频率,并提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的锻炼形式。 运动处方内容:运动项目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运动频率以及注意事项等 体育保健学的概念: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综合应用科学 意义1指导在校学习的训练2提高生存质量 学习方法1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2理论联系实际 蛋白质的营养功能:1构成机体组织2调节生理功能3供给热能 维生素E营养功能:1抗氧化2清除自由基3保护血管 钙的营养功能:1构成骨骼及牙齿2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3参与凝血过程4维持细胞膜与毛细血管的正常功能 人体丢失30%以上水分生命将无法维持 正常人每天饮水量2000ml---2500ml 根据运动特征和项目可分为三大运动:竞技运动健身运动、医疗运动 体格检查形式:1初查2复查3补充检查 健康分组的对象:大、中、小学生依据:健康状况身体发育状况,生理功能状况和运动史和身体素质状况 运动性疲劳:机体不能将其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

体育保健学第五章运动性疾病

运动性疾病:是指因训练安排不当造成体内功能紊 乱所出现的疾病或症状。 常见的有过度训练综合症、过度紧张、运动性贫血、运动中腹痛、肌肉痉 挛、中暑等。 第一节过度训练 过度训练的全称是“过度训练综合症”,是指运动负荷与身体功能状况不相适应,疲劳长期积累而引起功能紊乱或病理状态。 一、原因与发病机理 (一)训练安排不当 1、教学与训练中没有遵守循序渐进和系统性训练原则,持续进行大运动负荷 训练,缺乏明显的节奏,不会及时调整训练内容; 2、在训练不够系统的情况下进行大运动负荷训练; 3、训练中未注意个人的特点(如年龄、性别、运动水平和功能状态); 4、没有考虑随着季节、气候变化而适当调整训练计划; 5、伤病后身体未完全康复就投入了正规的训练; 6、训练内容单一,片面追求单项成绩,缺乏全面身体素质训练和心理训练等。 (二)比赛安排不当 1、比赛前训练准备不够; 2、连续比赛缺乏足够的休息,赛后体力尚未完全恢复即进行大运动负荷训练;

3、伤病后过早参加比赛等。 (三)其他原因 如生活制度遭到破坏、营养不良、环境不良、精神创伤、心理压力过大等,均可使身体功能下降,从而导致本来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的过度训练的发生。 (四)过度训练的可能机制 1、神经系统过度紧张,造成兴奋和抑制过程均衡性遭到破坏,破坏了原有的动力定型,从而使皮层和皮层下功能紊乱,引起各系统器官功能失调。 幻灯片10 2、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紊乱,机体内应激系统发生一定的“衰竭”; 3、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表现为下丘脑对低血糖的刺激不敏感,或下丘脑—垂体功能失调; 4、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主要表现为“T细胞免疫力”暂时下降,白细胞总数减少,肌肉不能释放足够的谷氨酰胺,也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二、发病时机 一般说来,运动员在刚开始训练阶段是不会出现过度训练的。通常只有达到提高成绩阶段,特别是接近个人最高竞技成绩(所谓良好的竞技状态)时,出现过度训练的可能性才逐渐增加。 三、表现

运动障碍(教学及宣教)

运动障碍 疾病概述 运动障碍(dyskinesia),主要指自主运动的能力发生障碍,动作不连贯、不能完成,或完全不能随意运动。 随意运动兴奋、抑制或不能由意志控制的现象,常见于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外伤等。运动功能有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两类。随意运动是有意识的,能随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运动,又称自主运动。不随意运动指内脏运动神经和血管运动神经所支配的心肌、平滑肌的运动,是不经意识、不受自己意志控制的运动。一般所说运动指随意运动而言。运动神经系统指锥体系统、锥体外系(纹状体-苍白球系统)和皮质-脑桥-小脑系统,而由周围运动神经元发出冲动控制骨骼肌的活动。 运动障碍发病机制 肌肉随意运动能力丧失。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 1.痛性运动障碍。见于癔症。 2.间歇性运动障碍。见于血管性病变,肢体血液循环障碍,运动中肌肉不能得到相应的血液供应,因而发生运动障碍,休息或暂停运动后又可改善。 3.职业性运动障碍。属于职业性精神官能症。由于心理因素,患者一从事其职业所要求的运动时,就会出现肌肉痉挛或无力,以至不能运动或运动障碍,停止该种运动或做其他运动时则无运动障碍。 4.面-口运动障碍。是一种专门累及面部肌肉的迟发型运动障碍,多有药物引起。 5.迟发性运动障碍。面颊,口及颈部肌肉不自主的。典型的重复运动,主要有长期服用精神松弛剂,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常见于老年人,停药后可能长时间仍不能缓解。 6.运动传导通路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包括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和下运动神经元引起的运动障碍。 7.椎体外系统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患者肌张力增高,全身肌肉僵硬,故运动笨拙,精细运动困难,行走缓慢,步态慌张,表情呆板。常见于帕金森氏病或帕金森综合症,肝豆状核变性等。 8.肌肉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萎缩等。 9.骨骼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 10.与情绪紧张引起的运动障碍。通常在睡眠时消失。

《体育保健学》理论课教学基本知识点

《体育保健学》理论课教学基本知识点 第1章体格检查(运动员心脏) 1、运动员心脏的特点; 2、心脏杂音的概念、分类及生理性杂音的特点; 3、运动员常见心律异常(窦性心动过缓/过速、呼吸性心律不齐、早搏)的判断及其临 床意义。 第2章运动卫生(女子体育卫生) 1、女运动员月经期的医学问题:月经初潮(概念、年龄和影响女子月经初潮的因素); 经期反应类型;月经失调的概念及常见种类。 2、女子月经期卫生:经期运动的益处和一般卫生要求;经期训练比赛的合理安排; 3、人工月经周期:概念和方法。 第3章体育运动的医务监督 1、(1)健康分组:健康分组的依据;分组原则;注意事项;心脏杂音和血压增高分 组举例。 (2)自我监督:自我监督的指标和内容--主观感觉及其内容;客观检查(基础P、体重)。 2、大运动量训练的医务监督:(常用生理指标及其意义) (1)P:(5点) (2)BP:(安静BP的变化) (3)UP:运动性尿蛋白的概念;影响尿蛋白的因素;尿蛋白在评价运动员机能状况和训练水平时的临床应用及其注意事项。 第6章运动性疾病 1、晕厥:概念;原因和原理;主要征象;急救方法。 2、运动性贫血:概念;原因原理;诊断;特点;处理。 3、运动中腹痛:腹部脏器的解剖位置及体表投影;常见腹痛的原因原理、部位、性质; 处理方法。 4、肌肉痉挛:概念;原因原理;处理方法;陆地及水中发生小腿抽筋的处理方法。 第7章运动损伤的处理和预防 1、休克及其急救:休克的概念;运动引起休克的原因(出血、休克)、征象和急救原 则。 2、关节脱位及临时急救:概念;分类;征象(肩、肘脱位的畸形特点)和临时急救。 3、骨折及临时固定:概念;分类;原因;征象(完全性骨折的特点);骨折临时固定 的原则。 4、*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呼吸和心跳停止的判断;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和方法; 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真死的征象。(录象课) 5、运动损伤的一般处理: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早、中、后期处理的原则和方法;伤 后训练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第8章常见运动损伤 1、开放性损伤:擦伤处理中外用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刺伤的特点及处理; 撕裂伤的现场急救。 2、挫伤:概念;好发部位;征象特点;常见合并损伤及其主要征象。 3、肌肉拉伤:概念;原理(主动拉伤和被动拉伤的区别);征象及检查方法;肌肉完全 断裂的征象;预防。

公共体育课参考答案

第一题: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合理的体育运动,已到达满意的锻炼效果 答:1、确定体育锻炼目的 2、选择体育锻炼内容 3、懂得体育锻炼计划 4、遵照体育锻炼原则 第二题:简答运动疾病,结合自己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有过的运动疾病状况,分析器原因和处理措施 答:运动疾病:运动性疾病是指由于训练安排不妥导致体内某些机能紊乱所出现的疾病或症状。一般出目前竞技运动中较多,健身运动中出现的很少。常见的的运动性疾病有:过度训练、过度紧张、运动中腹痛、肌肉痉挛、运动性低血糖、运动性晕厥、中暑等。

(一)过度训练原因:(1)训练安排不妥(2)带病参与训练和比赛(3)比胜过多,休息局限性(4)生活规律遭到破坏 处理:关键在于初期发现,及时处理。处理重点是消除病因,调整训练,安排或变化训练措施,以及进行对症治疗。 (二)过度紧张原因:过度紧张多发生在训练水平较差、生理机能状况不良,缺乏锻炼、比赛经验局限性,因故长期中断训练或患病的运动员中。 处理:病情较轻者,要保持安静平卧位,注意保暖,并予以必要的对症处理。 症状较重的,根据不一样状况,采用多种措施直至送医院。 (三)运动中腹痛:原因(1)因肝脾血郁肿胀而使腹膜上的神经受牵扯而疼痛。 (2)运动中胃肠道缺血、缺氧,导致胃肠道痉挛或蠕动功能紊乱

引起腹痛或绞痛。 (3)因呼吸肌痉挛而产生与呼吸节奏有关的腹痛 (4)原腹腔脏器有病变。运动时诱发了疾患或病变部位产生病痛 处理:若运动中出现腹痛,则合适减慢速度,及时调整呼吸节奏,加深呼吸,同步用手按压疼痛的部位或弯腰慢跑一段,做几次深呼吸。如上述措施不起作用,则应停止运动,口服解痛药,按摩或请医生处理。 (四)肌肉痉挛原因:由于平时运动基础差,忽然加大了运动量而导致局部肌肉失血,或长时间进行单调的反复动作,以及练习中,大量排汗导致体内水、盐代谢失调。天气寒冷、准备活动不充足等也会导致肌肉痉挛。

体育保健学

体育保健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应用科学运动性疲劳:机体不能将其机能保持在一特定水平和或不能维持某一特定的运动强度过度训练:运动负荷与机体机能不相适应,以至疲劳连续积累而引起的一系列功能紊乱或病理状态 肌肉拉伤:由于肌肉主动的猛烈收缩或被动的过度牵伸,超过了肌肉本身 所能承担的限度,而引起的肌肉组织损伤 运动性尿血:由于剧烈运动引起肉眼或显微镜下的血尿,检查时无原发病发现者。 营养:是人体不断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代谢和利用食物中身体需要的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的全过程。 晕厥:由于脑学暂时降低或血中化学物质变化所致的意识短暂絮乱和意识丧失。 运动员贫血:由于训练因素引起血红蛋白低于临床标准 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是肌肉发生不自主的强直收缩所显示出的一种现象。 骨折:指骨与骨小梁的连续性发生断裂 物理疗法:应用自然或人工的各种物理因子作用于机体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软组织挫伤:钝性暴力直接作用于人体某处儿引起的局部或 深层软组织的急性闭合性损伤, 运动应激综合征: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时,体力负荷超过了机体的潜力而发生 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现象 营养素:能在体内消化吸收,具有供给热能,构成机体组织和调节生理功能,为机体进行正常物质代谢所必需的物质。 闭合性损伤:伤后皮肤或粘膜扔保持完整,受伤组织无裂口与体表相同 休克:人体遭受体内外各种强烈刺激后所发生的严重的全身性综合症 健康: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是一种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满状态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指进食后数小时内发生的超过RMB的能量消耗。 按摩: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利用专门的手法或器械所产生的作用力,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皮肤,以达到调节人体生理机能和防治病的一种自然物理疗法。 判断题(×):运动后三维2体环自红处诊后非对 简答题: 1女子的一般体育卫生要求是什么? 答:1.中学体育课应男女分班进行教学 2.女生机能较差,运动负荷比男生要相对的安排得小一些 3.女子器械做动作时,注意循序渐进,给予必要的保护 4.女子身体柔韧性较好,应注意保持和发展其柔韧性 5.不宜做过多的从高处跳下的练习 6. 提高她们的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 2什么是肌肉痉挛?运动中引起肌肉痉挛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答: 肌肉痉挛,是肌肉发生不自主的强直收缩所显示的一种现象。 原因:1寒冷刺激2电解质丢失过多3肌肉连续过快收缩而放松不够4疲劳 处理:牵引痉挛肌肉,配合局部按摩 3 为什么踝关节常见的损伤是外踝,外侧韧带?请写出运动员损伤的检查方法? 答:踝关节囊前后松弛,两侧较紧张,有侧副韧带如固,内侧为一尖向上,呈扁形的三角韧带;外踝比内踝长,且靠后,内侧韧带比外侧韧带坚韧,因而足的内翻活动范围比外翻大,内翻肌肉比外翻肌肉强大。检查方法:1强迫内、外翻试验2踝关节抽屈试验3捏住拇趾足外翻抗阻力试验4捏小腿三头肌试验

体育保健

1、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应用科学。 2、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状态,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3、适量运动:是指根据运动者的个人身体状况、场地、器材和气候。 4、冷环境:指0摄氏度以下或更低的环境。 5、营养:是人体不断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代谢和利用食物中身体需要的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的过程,它是一个全面的生理过程,而不是专指某种营养成分。 6、营养素:是维持人类生命活动和健康的最根本的物质。 基础代谢:是维持生命最基本活动代谢的状态 7、能量:指的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热能。 8、人体能量基础代谢:是维持生命最基础活动的代谢状态。 9、行为:是个体或群体对环境的反应。 10、狭义:是指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资料的消费方式。主要受社会、经济、文化因素来决定。 11、广义: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所从事的一切生活方式。 12、(健康体育生活)积极生活:是指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从事的身体运动的所有领域,是一种体育活动受到尊重并融入日常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通过人们寻找愉快的机会和创造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环境,一改善身体健康,追求个人幸福以及生活质量。 体育生活化:与积极生活相对应指体育行为形成并融入个体或家庭生活过程; 13、心理健康: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包括认知维度、情绪维度、人格维度、社会适应维度。 14、是一切多细胞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发的必然过程,它表现为一定的组织改变,器官衰老及其功能适应能力和抵抗力的减退。 15、生长:生长是指细胞的繁殖、增大及细胞间质的增加,表现为人体个组织器官,各部分的大、小、长短及重量的增加,一个量的渐变过程。 16、发育:是指人体个组织、器官、系统不断分化,形态逐渐完善,机能逐渐成熟,其中包括心理及智力方面的改变,亦即一个质的渐变过程 17、衰老: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过中年以后,各器官组织出现退行性变化和机能衰退。身体的适应性、抵抗力减弱,这就是衰老。 18、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了机体工作(运动)能力暂时性降低,但经过适应的休息和调整以后,可以恢复原有机能水平的一种生活现象。 19、自我监督: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期间采用自我观察和检查的方法,对健康状况、身体反应、功能状况及比赛成绩进行记录和分析。 20、兴奋剂:是指将任何形式药物或非正常量的生理物质,通过不正常的途径摄入体内一达到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成为使用兴奋剂。 21、运动性病症:一般是指机体对运动不适应造成体内调节平衡的功能紊乱而出现的一类疾病,综合征或功能异常。 22、过度训练:是运动负荷与机体机能不相适应,以至疲劳连续积累而引起的一系列功能紊乱或病理状态;或疲劳伴有健康损伤。 23、运动应激综合症:是指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时,体力负荷超过了机体的潜力而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现象,又称过度紧张。 24、晕厥:是由于脑血流暂时降低或血中化学物变化所致的意识短暂紊乱和意识丧失,也是过度紧张的一种表现形式。 25、运动员贫血:由运动训练等因素引起的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称为运动员贫血。

体育健康知识

体育健康知识

体育与健康 01.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 体育运动对于人体的不同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包括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等。这些影响大都是良好的,只要适当,都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体育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你在进行身体训练和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大脑对于动作的控制也日趋完善了。脑的活动的一切外部表现几乎都能归结为肌肉运动,体育运动中在形成正确的动作动力定型的同时,多余的动作会逐渐消失,因此神经系统对动作的控制也就随之改进。竞赛时,运动员在神经系统及其他各方面都紧张起来,可以调动成功的积极情绪或者失败的消极情绪,经过长期的训练就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而且在竞赛时,肌肉与全身各脏器都充分动员起来,可以加强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另外,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够更好地投入学习、工作与生活,也就是能提高人的体力。你的体力又能提高你认知外界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能提高你的智力水平。体力与智力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要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就必须有充沛的精力,而充沛的精力来源于健康的身体,健康的身体来源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运动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人体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骼、肌肉和关节组成的,它是人们工作、劳动和运动的器官。体育锻炼能促进骨的生长发育,使骨增粗和提高骨的机械性能。体育锻炼可以使骨关节面的密度增加,骨密质增厚,从而能承受更大的负荷,还可使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增大,从而使关节的稳定性增强。骨骼肌是实现人体运动的动力器官。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者,肌肉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肌肉中毛细血管数量增多,使肌肉血液供给得到改善。适度的体育锻炼通过使骨骼肌的结构发生适应性的变化,从而使骨骼肌的最大收缩力增加。体育运动对运动系统中的肌肉、骨骼和关节都有积极意义。 对人体的正常发育有促进作用,还能保持人体良好的肌肉力量和健美的体型。体育运动能使管状骨(如大腿部位的股骨)变粗,骨质增厚,骨内结构改善,使骨骼更加结实,抗压性增加。体育运动时,肌肉工作增多,肌肉内的血液供应增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吸收与贮存与增多,使肌纤维增粗,肌肉逐渐变得粗壮、结实、有力。 体育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