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实验21 药动学实验2肝功能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21 药动学实验2肝功能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21 药动学实验2肝功能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21 药动学实验2肝功能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21药动学实验(2)肝功能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摘要】目的:了解肝脏在药物代谢中的重要性。观察小白鼠肝功能损伤对硫喷妥钠的作用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硫喷妥钠溶液(0.1ml/10g)后,记录肝损伤组小鼠和正常组小鼠翻正反射消失和恢复的时间并观察肝脏的形态变化。结果及结论:由于药品的配制误差以及反复注射的原因,导致全班实验失败。解剖后发现正常小鼠肝脏成暗红色,表面光滑;而肝损小鼠肝脏呈灰褐色,表面有较强的颗粒感。

【关键词】翻正反射肝脏硫喷妥钠

肝脏的生物转化是巴比妥类药物消除的主要方式之一。硫喷妥钠是脂溶性极高的药物。脂溶性高的巴比妥类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由肾小球滤过较小,也易被肾小球再吸收,其主要消除方式由肝药酶代谢。因此,肝脏损伤极易使硫喷妥钠的生物转化受阻,从而使小鼠的睡眠时间延长。

1.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正常小鼠和肝脏损伤小鼠各12只

1.2 药品和试剂:

4g/L 硫喷妥钠溶液;10%四氯化碳溶液。

1.3 实验器材:

注射器,手术剪,镊子。

1.4 肝损模型

试验前24h用10%四氯化碳溶液0.2mL/10g皮下注射,损伤小鼠肝功能。(实验室已事先造模)

1.5 小鼠手术

取体重相近的正常及肝动能已损伤小鼠各一只,称体重,以苦味酸溶液作好标记,并试其翻正反射是否存在(将小鼠仰卧在试验台上,若能恢复正常体位,为翻正反射存在,否则为翻正反射消失)。按0.1 mL/10g(40mg/kg)剂量腹腔注射(i.p.)4g/L 硫喷妥钠溶液。

2.结果

2.1 翻正反射消失及恢复时间测定

·由于药品的配制误差和反复注射的原因,以及注射水平的差异,导致全班实验失败。

·本组实验数据如下表。

样本进入翻正反射消失的时间(min)翻正反射消失到恢复的时间(min)

正常1 3 >109

正常2 3 20

肝损1 1 >109

肝损2 3 >109

2.2 肝脏形态观察

将小白鼠处死(用颈椎脱臼法),解剖后取出肝脏观察形态改变,发现正常小鼠肝脏成暗红色,表面光滑;而肝损小鼠肝脏呈灰褐色,表面有较强的颗粒感。

3 讨论

药物体内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体内代谢器官主要是肝脏,其次是肠、肾、肺等组织,药物作为外源性物质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称为转化。转化过程分为两个时相,Ⅰ相包括氧化、还原、水解,使药物分子结构中引入或暴露出极性基团,如产生羟基、羧基、巯基、氨基等;Ⅱ相违结合,是药物分子结构中的极性基团与体内的化学成分经共价结合,生成易溶于水且极性高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给小鼠注射CCl4严重损伤了小鼠的肝脏,形态学上表现为肝细胞肿胀,小叶内出现大量坏死等,炎细胞浸润严重,呈广泛的肝细胞坏死。这从实验后解剖的肝脏比较可以看出,正常小鼠肝脏呈暗红色,表面光滑,而肝损小鼠肝脏呈灰褐色,表面有较强的颗粒感。

肝脏的生物转化是巴比妥类药物消除的主要方式之一。硫喷妥钠是脂溶性极高的药物。脂溶性高的巴比妥类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由肾小球滤过较小,也易被肾小球再吸收,其主要消除方式由肝药酶代谢。因此,肝脏损伤极易使硫喷妥钠的生物转化受阻,从而使小鼠的睡眠时间延长。

从本实验的结果看出,正常小鼠和肝损小鼠进入麻醉期的时间无明显区别;而从理论上说,肝损小鼠麻醉维持时间较正常小鼠延长。这是由于,小鼠进入麻醉的时间主要取决与麻醉药的浓度和效能,实验中两组小鼠所用麻醉药相同剂量相近,因此进入麻醉期的时间也相同;而麻醉维持时间则取决于血浆中麻醉药浓度维持时间,肝损小鼠肝脏生物转化药物效率降低,血浆中药物清除速率减慢,因此麻醉时间延长。

4 . 参考文献

[1]陆源,夏强. 生理科学实验教程.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杨世杰. 药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陈延云,卢春凤等.三七对CCl4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形态学研究.黑龙江医药科学.2003.10(26),30-31.

药物的联合用药

一、大肠杆菌类 1、氟苯尼考+强力霉素+TMP=5:5:2(大肠杆菌、支原体混合感染特效药) 2、恩诺沙星、丁胺卡那(阿米卡星)、粘杆菌素(养禽最好的预防用药) 3、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安普霉素/阿米卡星+TMP=5:10:3间隔补充电解多维(养禽最好 的预防用药) 4、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恩诺/左氧氟+TMP=5:5:2 5、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强力霉素+TMP=5:5:2间隔补充电解多维 备注:喹诺酮不可与西咪替丁、利福平、氟苯尼考、大环内酯类配伍 二、肠炎类 1、氟苯尼考、利福平(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肠炎) 2、硫酸新霉素、强力霉素、头孢噻呋钠(大肠杆菌、肠炎) 3、硫酸新霉素、强力霉素、头孢曲松钠(大肠杆菌、肠炎) 4、青霉素、痢菌净、甲硝唑 5、利福平、痢菌净 三、驱虫类 1、磺胺氯吡嗪钠、新霉素、TMP(肓肠球虫、小肠球虫混合感染) 2、磺胺喹恶啉钠+新霉素+甲硝唑(主治小肠球虫) 3、盐酸环丙沙星、海南霉素、替米硝唑(肠毒综合症) 4、磺胺间甲氧嘧啶钠、TMP(球虫、白冠病、弓形体、组织滴虫病) 氟苯尼考+强力霉素 1用药特点 氟苯尼考与强力霉素,在抗菌机理上有很强的协同作用,二者的结合不但增效而且还是治疗大肠杆菌和枝原体混感的特效组合. 2药效定位 大肠杆菌病(表现,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腹膜炎.脑炎.肠炎.关节型.和脐带型)慢呼,衣原体,特别对对大肠杆菌和支原体感染有特效 3配伍须知 可与大环脂类.粘杆菌素.甲硝唑.地克株利等合用,禁止与青霉素.头孢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合用 4实际应用 氟苯尼考+强力霉素+多维+VC,如果呼吸道严重氟本尼考+强力霉素+硫氰酸红霉素(泰乐)+多维+VC 5治疗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引起的顽固性肠炎,肠道肿胀.肠黏膜脱落,氟苯尼考+强力霉素+葡萄糖+鱼肝油粉 抗菌药类 组方1:氟苯尼考主治禽伤寒。组方2:利福平+氧氟沙星主治大肠杆菌。组方3:环丙沙星+克林霉素主治慢性呼吸道病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组方4:丁胺+庆大主治大肠杆菌。 组方5:头孢噻肟或头孢三嗪+磷霉素钙或恩诺沙星主治大肠杆菌。 组方6:氨基糖甙类+利福平主治大肠杆菌。 组方7:头孢哌酮钠一舒巴坦钠,重症加用左旋氧氟沙星,与厌氧菌混感加用甲硝唑,有需氧杆菌存在加用一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此方案可用于大肠杆菌、输卵管炎及肠毒综合症的治疗。 组方8:磷霉素钙+头孢及喹诺酮类主治大肠杆菌,中间相差1小时。

第八章 群体药动学

第八章群体药动学 第一节概述 二、基本概念 三、群体药动学研究基本方法 四、群体药动学参数及其意义 五、群体药动学研究特点 第二节NONMEM研究方法 一、数学模型 二、实验设计 三、数据收集 第三节群体药动学的临床应用 一、群体药动学与临床合理用药 二、群体药动学参数与初始给药 三、群体药动学参数的临床应用 四、群体药动学在免疫抑制剂合理用药中应用 五、群体药动学在抗菌药物合理用药中应用

第八章群体药动学 第一节概述 应用临床药动学理论可以定量地掌握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消除特征,估算患者药动学参数,进而制定患者个体化用药方案。经典药动学研究着眼于个体对象,实验设计是为了得到药物在个体对象中代谢变化的详细数据,但是从临床实际及伦理学的要求使得对临床患者特别是重病患者、儿童及老年患者按照传统的实验设计(如频繁取血、较严格的取样时间)进行药动学研究较为困难。群体药动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PPK)描述来自患者群体的药动学参数离散程度与分布情况,确定各种动力学参数的平均值与标准差,进而研究患者个体病理生理状态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并估计患者个体药动学参数。 一、群体药动学定义 (一) 群体药动学的基本原理 药物体内过程在患者群体中有着较大的差异,所谓群体(population)就是根据观察目的所确定的研究对象或患者的总体。I期临床试验中进行药动学研究的对象是健康受试者,人数较少,而且其个体特征为相对“均质性”的情况下,所估算得出的动力学参数值通常只显示有限的变异范围。个体间在生理特征、营养状况、遗传背景的不同可造成明显的差异,而正常人与疾病患者对于同一药物的体内处置过程差别可能更大,从而对药动学和药效动力学具有明确的影响。群体的研究方法把群体而不是把个体作为分析的单位,将经典药动学与统计学原理结合。通常对每个个体病例只需较少几个数值点,但要求较多的病例数,即采用稀疏数据进行研究。研究中可以综合考察临床药动学中各种影响因素,如胃肠道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妊娠、年龄、性别、体重、遗传背景、饮食、吸烟饮酒等,各种不同因素对药动学影响大小能够采用结构参数进行估算,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结构参数的变异及预测误差进行估算。这种方法对于药动学研究和临床给药方案的确定均有重要意义。 (二) 群体药动学主要概念 1. 群体药动学:即药动学的群体分析法,研究药动学特性中存在的变异性(variability),即给予标准剂量药物时患者个体之间血药浓度变异性,定量地考察患者群体中药物浓度的决定因素,即群体药动学参数,包括群体典型值、固定效应参数、个体间变异、个体自身变异。 2. 群体典型值:指描述药物在典型病人(typical patient)身上的处置情况,常以参数的平均值(在群体药动学中也称群体值)表示。所谓典型值,是指有代表性的,能代表群体特性的药动学参数。

解热镇痛抗炎药常用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由于其化学结构和抗炎机制与糖皮质激素甾体抗炎药(NSAIDs)不同,故又称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阿司匹林是这类药物的代表,故又称阿司匹林药物。 一、药理作用: 1.解热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环氧酶(COX),减少PG(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强散热过程,致使体温下降或恢复常。该类药物的解热作用于氯丙嗪不同,它是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环氧酶,使PG合成减少而退热,对正常体温几乎无影响;而氯丙嗪是直接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功能,在物理降温的配合下,才能降低发热病人和正常人的体温。解热一般只是对症处理。 2.镇痛 NSAIDs产生中等程度镇痛,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通过抑制炎症局部PG的合成,发挥镇痛作用。对慢性钝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及月经痛等有较好的镇痛效果,而对创伤引起的剧痛和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长期应用一般不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 3.抗炎除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外,其他解热镇痛药均有抗炎作用。NSAIDs 过抑制PG的合成,抑制白细胞聚集,减少缓激肽的形成,抑制血小板的凝聚等发挥消炎作用。对控制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疗效肯定。 二、适应症 1、解热镇痛和抗风湿作用 (1)解热镇痛:感冒发热、头痛、牙疼、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月经痛等慢性疼痛 (2)抗风湿作用强,较大剂量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2、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小剂量可用于预防脑血栓及心肌梗塞。 三、主要的副作用 1、胃肠道反应: PG(前列腺素)除了有促进炎症反应的作用外,还对出血的控制、保护胃粘膜方面有重要的作用。由于DSAIDs抑制PG的合成,因此在抗炎的同时,也造成了对胃肠道的副作用。其主要表现为胃、十二指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还有恶心、呕吐。 2、凝血障碍:延长出血时间,对严重肝损害,凝血酶原过低,维生素K缺乏及血友病人可引起出血,术前一周的患者应停用,以防出血,产妇不宜使用,以免延长产程和增加产后出血。 3、过敏反应:以荨麻疹和哮喘最常见。哮喘的发生与抑制PG合成有关。肾上腺素对“阿司匹林哮喘”无效,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鼻息肉和慢性荨麻疹患者禁用。 4、水杨酸反应:大剂量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严重者看导致过度换气,酸碱平衡失调,高热,精神错乱,昏迷。处理:立即停药,并静滴碳酸氢钠,以促进药物排泄。 5、瑞夷综合症:其表现为开始短期发热等类似急性感染症状,继而惊厥、频繁呕吐、颅内压增高与昏迷等。水痘或流行感冒等病毒感染慎用阿司匹林可用对乙酰氨基酚代替。 6、肾损害

药动学

药动学 考纲 三、药 动学 1.药物的 体内过程 ·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其影响因素、 ·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肝肠循环的概念、 ·常见P450酶系及其抑制剂和诱导剂 掌握 2.药物代 谢动力学 药动学基本概念及其重要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药-时曲线下面 积、生物利用度、达峰时间、药物峰浓度、消除半衰期、表观分 布容积、清除率等 熟练 掌握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从进入机体至离开机体,可分为四个过程: 简称ADME系统→与膜的转运有关。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药物在体内的主要转运方式是:简单扩散! Ⅰ、被动转运——简单扩散 1.概念:指药物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以浓度梯度为动力。 2.特点:(1)不消耗能量。

(2)不需要载体。 (3)转运时无饱和现象。 (4)不同药物同时转运时无竞争性抑制现象。 (5)当膜两侧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即停止。 3.影响简单扩散的药物理化性质(影响跨膜转运的因素) (1)分子量分子量小的药物易扩散。 (2)溶解性脂溶性大,极性小的物质易扩散。 (3)解离性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 离子障是指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膜的一侧的现象。 ※药物的解离程度受体液pH 值的影响 离子型非离子型 4.体液pH值对弱酸或弱碱药物的解离的影响: ※pK a(解离常数)的含义: >>是指解离和不解离的药物相等时,即药物解离一半时,溶液的pH值。>>每一种药物都有自己的pK a。 若为弱酸性药物,则: 若为弱碱性药物,则: 从公式可见,体液pH算数级的变化,会导致解离与不解离药物浓度差的指数级的变化,所以,pH值微小的变动将显著影响药物的解离和转运。 一个pK a=8.4的弱酸性药物在血浆中的解离度为 A.10% B.40% C.50% D.60% E.90% 『正确答案』A 『正确解析』 pH对弱酸性药物解离影响的公式为: 即:解离度为107.4-8.4=10-1=0.1。 ※四两拨千斤:体液pH值对药物解离度的影响规律: ◇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 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碱侧。 ◇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 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酸侧。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或“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 某弱酸性药物pK a=3.4,若已知胃液、血液和碱性尿液的pH 值分别是1.4、7.4和8.4。问该药物在

药动学实验讲义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讲义

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技能教学实验中心 二O一O年五月 目录 1.前言---------------------------------------------------------------2页2. 实验一固体制剂体外溶出度测定------------------3~4页 3. 实验二血药浓度法测定对乙酰氨基酚片的生物 利用度等药动学参数-----------------------------------------5~7页

前言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主要研究药物制剂的评价方法及药物的体内过程。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中不仅将应用到本课程的理论知识,而且将贯通药动学、药剂学、分析化学、体内药物分析等课程,并使用UV、HPLC等现代分析仪器。 为了达到本实验教学目的,要求学生上实验课前,必须认真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内容和方法,并结合课堂教学明白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中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严格操作,正确使用仪器,详细做好实验记录。实验数据不得任意涂改,实验报告要求书写正确整洁。实验中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注意安全,保持实验台面整洁及室内卫生。 本实验讲义主要参考华西医科大学《临床药代动力学实验讲义》、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药学系《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讲义》及北京医科大学《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讲义》编写,在此对两所学校的老师们表示感谢。由于时间仓促,错误及遗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实验一固体制剂体外溶出度测定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固体制剂(片剂丸剂胶囊剂等)溶出度的测定原理、方法与数据处理。2.熟悉溶出度测定的意义,溶出度测定仪的使用方法。 3.了解溶出仪的基本构造与性能。 二.实验提要 1.溶出度系指在规定介质中药物从片剂或胶囊等固体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崩解(或溶散)度无法反映崩散后微细颗粒的再分散和溶解过程。当溶解过程为影响吸收的主要限速过程时,崩解(或溶散)时限往往不能作为判断药物制剂的吸收的指标。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测定法是一种较简便的体外试验法,对主药成分不易从制剂中释放,久贮后变为难溶物,在消化液中溶解缓慢,与其他成分共存易发生化学变化的药物,以及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的药物,均应作溶出度检查。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或容散)时限检查。 2.溶出度的测定原理为Noyes-Whitney方程:dc/dt=ks(Cs-Ct) 式中:dc/dt为溶出速度;k为溶出速度常数;s为固体药物表面积;Cs为药物的饱和溶液浓度;Ct为t时的药物浓度。试验中,溶出介质的量必须远远超过使药物饱和的介质所需要的量。一般至少为使药物饱和时介质用量的5~10倍。现行中国药典溶出度测定方法有转蓝法和桨法,并对装置的结构和要求作了具体的规定。通常以固体制剂中主药溶出一定量所需时间或规定时间内主药溶出百分数作为制剂质量评价指标。中国药典规定,除有特殊规定外,固体制剂在45分钟时的溶出度必须达到

常用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

常用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 一般将抗菌药物分为四类: 第一类繁殖期或速效杀菌剂 青霉素类(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头抱菌素类(如头抱氨苄、头孢噻呋、头孢噻肟等)等,均能阻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造成细胞壁缺损,失去稳定菌体内渗透压的屏障作用,使水分不断渗入菌体内,导致菌体膨胀、解体而死。这些杀菌剂对细胞壁生物合成旺盛时期的敏感菌特别有效,对已形成细胞壁的细菌无抗菌作用,故称为繁殖期杀菌剂/ 速效杀菌剂。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如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二氟沙星等)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菌核酸代谢而发挥杀菌作用,也属于速效杀菌剂。 第二类静止期或慢效杀菌剂 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壮观霉素、安普霉素等),多肽类(如多粘菌素、维吉霉素和杆菌肽等)。主要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致使合成异常的蛋白,阻碍已合成的蛋白质的释放,使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导致一些重要生物物质外漏,引起细胞死亡。本类药物对静止期细菌的杀灭作用较强,故称为静止期杀菌剂。 第三类速效抑菌剂其仅作用于分裂活跃的细菌,属生长期抑菌剂,如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大环内酯类(泰乐菌素、替米考星、阿奇霉素、红霉素、北里霉素、吉他霉素等)、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它们的作用机理相同,均是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从而产生快速抑菌作用,而不是杀菌作用。 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其通过干扰敏感菌的叶酸代谢而抑制其生长繁殖,如磺胺类及抗菌增效剂:磺胺嘧啶(SD)、磺胺二甲嘧啶(SM2)、磺胺甲基异恶唑(新诺明、SMZ)磺胺间甲氧嘧啶(SMM)甲氧苄氨嘧啶(TMP)、二甲氧苄氨嘧啶(敌菌净、DVD。 一般来说,第一类繁殖期杀菌剂和第二类静止期杀菌剂,都是杀菌剂,合用可以获得增强和协同作用:青霉素+链霉素或青霉素+庆大霉素(不能用庆大霉素稀释青霉素)或青霉素+多粘菌素的联合应用都有临床意义。这是因为第一类药物使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被破坏后,第二类药物易于进入细胞所致。

药动学多峰现象

口服给药导致许多药物产生体内多峰特征,原因可能是生理因素、中药复方用药的特点、药物剂型因素,也可能是实验设计所导致没。 在中药药动学研究中发现,单味中药和其配伍用药做比较时,药一时曲线通常一个是单峰,一个是双峰,导致的问题是达峰浓度及达峰时间难以单纯从峰值上进行比较。究竟该用软件拟和后的值还是用实测值进行比较?如果是后者,那么单峰与多峰中的哪一个峰值进行比较?这是笔者在试验过程中遇到的非常棘手的问题;另一问题就是双峰/多峰药-时过程,无论用房室模型还是非房室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时,都不能很好反映药物体内的动态变化特征。 生理原因 药动学研究中双峰或多峰现象给药方式多是灌胃或口服给药,而同一种药物采用静脉注射则无双峰现象,因灌胃或口服用药使药物存在一个被吸收过程,由于胃肠道内环境的复杂性,就诱发了各种因素的作用:①胃肠道吸收的非均匀性,即胃肠道的多部位吸收(n1LdtiPlesites(lfahao甲tio,1),指在胃肠道的不同部位有多个吸收位点,但由于不同位点腔道内膜对药物的通透性不同,故口服后导致不同部位的吸收时间和吸收速率并不一致,被吸收的药物在血液中叠加,即出现药一时曲线中的双峰或多峰现象。②肠一肝循环,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人肝脏,随后再分泌人胆汁,一部分在胆囊蓄积,当胆囊收缩时,这部分药物就由胆总管快速释放再次进入肠道被重吸收,形成肠肝循环。如果重吸收的药量足够大,导致血药浓度多次升高,便形成多峰。③胃液pH值与胃排空速率间的关系。有人认为增加胃液的pH值,可加快胃排空的速度,从而使药物在小肠被快速吸收,使某些药物的药时多峰现象消失,但也不尽然。 中药复方用药的特点 在中药药动学的研究中发现,其于药动学的多峰现象更多、更复杂,这与中药本身的多成分特点密切相关,因大多中药含有具相同母核的一大类成分,在机体内环境条件下,这类成分很容易相互转化,成分间的相互转化,导致某种成分的浓度再次升高,产生多峰现象。如阳长明等研究保心微丸中肉桂酸大鼠体内的代谢动力学时,发现药一时曲线呈现双峰,认为排除生理影响因素外,还很有可能是其他成分转化为肉桂酸所致,因保心微丸中的药味肉桂、苏合香除含有肉桂酸外,尚含有肉桂醛等成分,肉桂醛在体内可氧化成肉桂酸,因此血浆中所测得的肉桂酸,一部分是以原型吸收而来,另一部分可能是由肉桂醛在体内氧化而形成次峰。 药物剂型 为满足临床用药的需要,控释制剂做成速释和缓释两部分,从而导致药物的体内过程因两部分释药速度的不同,在体内出现药时双峰现象。如王胜浩等在研究左炔诺孕酮微球时,发现其体外释药与大鼠体内药一时曲线均呈双峰现象,并且双峰之间均有一个平稳的释药区域,认为可能是鞘附在微球表面的药物和尚未包于囊内的药物晶体所致的“爆破效应”,形成了首个释药高峰,药物从微球内的再次释放形成了第2个吸收峰。钟明康等在研究盐酸伪麻黄碱缓释片在健康志愿者的药动学时发现12名受试者单剂量口服该缓释制剂后,有10人出现了双峰现象,平均药一时曲线也有明显的双峰现象,但笔者进行的有关盐酸伪麻黄碱普通片在人体内的药动学研究,没有发现双峰现象。因此,认为缓释片中双峰可能是缓释制剂的剂型因素所致。另外检测、分析方法专属性不好,代谢产物与原型药物峰重叠,从而代谢产物被误认为原型药物使响应值增大,致第2峰,亦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药理学实验动物的基本操作实验心得

这次是第一次药理学实验,我们学习了很多实验动物的基本操作方法。在做药理学实验之前我们就有做过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解剖过蟾蜍,小白鼠和家兔,这次的药理学实验更是一次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教给了我们很多在生理学实验中并没有学过的知识点。在刚做实验时,黄老师就向我们介绍了3R原则,即减少,优化,替代。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首先我们应该尊重动物。它们用生命来换取人类的健康,推动着医学的进步,人类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动物实验,动物为我们人类的健康做出了牺牲,我们应遵循“3R”原则。黄老师还通过视频给我们重点介绍了常用麻醉药及用法,实验动物的捉拿、麻醉、固定、给药、取血和处死方法。让我学到了很多实用性很强的东西。 之后便是分组自己做实验了,首先陈老师向我们讲解了小白鼠的标记方法,用中性品红表示十位数,苦味酸表示个位数,加上空白对照,一共可以标记一百支小白鼠。标记顺序为先左后右,从上至下。用苦味酸作为标记物的一个原因是它不容易被分解和弄掉,不会因为小鼠的活动而消失。其次是因为其有苦味,避免了被其他老鼠舔掉。之后讲解了小鼠的性别鉴定方法,除了书上说的方法外还可通过观察小鼠的乳房辨别。关于大鼠和家兔的捉持方法,大鼠在捉持前最好对其进行安抚,避免其急躁而咬人,而家兔则不可用手扯其双耳将其拉起。在给药方法方面,灌胃法要注意从口角插入口腔,用灌胃针抵住舌头,插入不可过深,一般入喉即可。腹腔注射时最好将其倒转,头部朝下,这样不容易刺入内脏。是否插入腹腔的判断方法:推注完后,轻微回抽,若有负压将注射器的推杆拉回,则已入腹腔。皮下注射时是否的入皮下的判断方法上同,皮下无负压,回抽不拉回。尾静脉注射时注意静脉在尾的两侧,不在上下,注射时用手捏住尾巴前段有利于暴露血管。 家兔的灌胃用木质开口器,使用时要想办法将其舌头压在开口器下,因为舌头会阻碍导尿管插入口腔,可以另外使用棉签配合,一边用棉签压住舌头,一边将开口器插入口腔。耳缘静脉注射时要注意选择小号针头,因家兔耳静脉较小,插入时应仔细谨慎。 家兔的麻醉与手术操作由老师演示进行。注射11ml麻醉剂后家兔很快被麻醉,用镊子夹其腿部无反应。气管插管时,在气管处以倒“T”字切开,插入气管插管,气管插管为三通管,除一个用来跟呼吸测定器连接外,另一个用来防止家兔舌头被麻醉后堵住气管不能呼吸从而起到辅助呼吸作用。颈动脉分离时在颈动脉剪三分之一插管,颈动脉较一般血管粗,韧性很好,在剪口前后需各用动脉夹夹住并用细线绑住,插管成功后拔掉近心端动脉夹,远心端不动。血液迅速流向插管。最后是家兔的空气拴塞法处死,用注射器注射一管空气后,家兔逐渐呼吸急

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抗生素的联合应用与配伍 联合应用抗生素目的是为了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延缓或避免抗药性的产生。不同种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可表现为协同、累加、无关、拮抗四种效果。按其作用性质可分为四类:①繁殖期杀菌剂:有β-内酰胺类、先锋霉素族;②静止期杀菌剂:如氨糖甙类、多粘菌素类;③速效抑菌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脂类等;④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可产生迥然不同的效果。 (一)抗菌药联合应用后其结果有以下几种情况协同、累加、无关或拮抗作用。据报道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约25%发生协同作用;60%~70%为无关或累加作用(大多数为无关作用);而发生拮抗作用者仅占5%~10%,繁殖杀菌期杀菌剂与静止杀菌剂联用后获协同作用的机会增多;快效抑菌剂与繁殖期杀菌剂联合可产生拮抗作用;快效抑菌剂之间联合一般产生累加作用,快效与慢效抑菌剂联用也产生累加作用;静止期杀菌剂与快效抑菌剂联用可产生协同和累加作用;繁殖期杀菌剂与慢效抑菌剂联用呈无关作用。繁殖期、静止期杀菌剂、快速抑菌剂联合应用,常发生协同和累加作用。 (二)联合用药适应证临床没有明确指征不宜联合应用抗生素,不合理的联用有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降低疗效增加不良反应和产生耐药性机会。因此要严格控制联合用药。以下5种情况可作为联合应用抗生素的参考指征:1.混合感染。2.严重感染。3.感染部位为一般抗菌药物不易透入者。4.抑制水解酶的菌种感染。5.为防止耐药菌株的发生而需要长期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者,而该类细菌极易产生抗药性;如结核菌。 (三)常见病原菌的联合用药在病原菌及敏情况不明时,可根据临床所见判断可能的病原菌,并凭经验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药敏试验有结果后,再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 1.葡萄球菌感染约90%的葡萄球菌株能产生青霉素,对青霉素G氨基苄青霉素及四环素高度耐药。近年来对红霉素、卡那霉素耐药率也升高,而对庆大霉素、氯霉素、强力霉素等耐药率低,对头孢噻吩、头孢吡啶、万古霉素及利福平极少耐药。败血症等严重感染时,联合用药以杀菌药物为优,如①庆大霉素加耐青霉素的青霉素;②庆大霉素加红霉素或氯霉素; ③头孢噻吩或万古霉素加利福平。也有人主张以红霉素或先锋霉素为基础联合应用其它抗生素,如①红霉素加氯霉素;②红霉素加庆大霉素或瞳那霉素;③红霉素加利福平或杆菌肽; ④先锋霉素加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⑤先锋霉素加万古霉素或杆菌肽。 2.肠杆菌感染肠杆菌科也是较常见的致病菌,且耐菌株多。大多数大肠杆菌对链霉素、四环素耐药但对氯霉素、复方新诺明及呋喃妥英、氟哌酸等耐药率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作用有其优点,但因耐药菌株多,所以常需联合用药,如①氨基糖甙类加广谱青霉素;庆大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加氨苄青霉素或氧哌嗪青霉素;②氨基糖甙类加头孢菌素(头孢唑啉、头孢呋肟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可能出现抗作用要注意。 3.绿脓杆菌感染绿脓杆菌为较顽固的致病菌,常导致院内交叉感染,且耐药现象越来越重,多采用联合用药。临床上多采用庆大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与多粘菌素、磺苄青霉素、呋苄青霉素或氧哌嗪青霉素联合。 4.变形杆菌感染以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为基础,联合应用氨基苄青霉素或羧苄青霉素。

解热镇痛抗炎药详解

解热镇痛抗炎药 一、最佳选择题 1、下列哪项对阿司匹林的叙述是错误的 A、最常见恶心、呕吐、胃出血等胃肠道反应 B、抑制血小板聚集 C、可引起“阿司匹林哮喘” D、儿童易引起瑞夷综合征 E、中毒时应酸化尿液,加速排泄 2、关于对乙酰氨基酚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解热镇痛作用缓和持久 B、对中枢COX抑制作用弱 C、小儿首选解热镇痛药 D、抗炎、抗风湿作用弱是因为对外周COX抑制弱 E、无明显的胃肠刺激 3、下列哪项不属于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 A、瑞夷综合征 B、水杨酸反应 C、“阿司匹林哮喘” D、恶心、呕吐、胃出血 E、大剂量长期服用可刺激凝血酶原形成 4、以下哪种作用与解热镇痛抗炎药抑制PG 生物合成无关 A、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 B、抑制血小板聚集 C、致胃出血、胃溃疡 D、“阿司匹林哮喘” E、水杨酸反应 5、对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叙述哪项错误 A、对内热原引起的发热有效 B、可减少炎症部位PG合成 C、治疗浓度可抑制环氧酶,减少PG生成 D、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 E、能根治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6、对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仅使高烧患者体温降低 B、中度镇痛作用 C、大多数解热镇痛药都有抗炎作用 D、对正常人体温无影响 E、此类药物均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 7、下列哪个药物几乎没有抗炎作用 A、保泰松 B、阿司匹林 C、对乙酰氨基酚

D、吲哚美辛 E 、尼美舒利 8、关于阿司匹林,下列哪项描述是错误的 A、防止血栓形成宜用大剂量 B、用量大于1g时,水杨酸的代谢从一级动力学转变为零级动力学进行 C、碱性尿促其排出 D、既抑希y COX-2,又抑希y COX-1 E、血浆t 1/2短,约15min 9、下列对解热镇痛抗炎药正确的叙述是 A、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 B、与氯丙嗪对体温的影响相同 C、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中枢 D、对各种严重创伤性剧痛有效 E、很容易产生耐受与成瘾 10、抑制环氧酶作用较强者为 A、阿司匹林 B、对乙酰氨基酚 C吲哚美辛 D、保泰松 E、氢化可的松 11、大剂量阿司匹林可用于治疗 A、预防心肌梗死 B、预防脑血栓形成 C、慢性钝痛 D、风湿性关节炎 E、肺栓塞 12、阿司匹林严重中毒时应首选何药处理 A、口服碳酸氢钠 B、口服氯化铵 C、静脉滴注碳酸氢钠 D、口服氢氯噻嗪 E、以上都不对 13、下列哪种药物是急性风湿热的首选药物 A、保泰松 B、阿司匹林 C、对乙酰氨基酚 D、甲芬那酸 E、吲哚美辛 14、过量引起肝坏死的解热镇痛抗炎药是 A、甲芬那酸 B、布洛芬 C、对乙酰氨基酚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讲解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实验讲义 中药药剂学教研室编写 2006年12月

目录 实验一片剂溶出度试验 (4) 实验二尿药法测定水杨酸钠片剂的生物利用度 (7) 实验三扑热息痛血管外给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10) 实验四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 (13) 实验五氨茶碱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15)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须知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属于药物临床应用学科的范畴,具有综合性强、应用性强、创新性强等特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实验课不仅能印证、巩固和扩展教学内容,还能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实验作风。 为保证实验课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实验中必须做到以下六个方面: 1.预习实验内容通过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与要求,对实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合理安排实验顺序与时间。要明确每个处方中药物与辅料的用途。 2.遵守实验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保持实验肃静,未经许可,不得将实验室物品带离实验室。 3.重视药剂卫生进入实验室必须穿整洁的白工作服。先将工作台面擦洗干净再开始做实验。实验过程中应始终注意台面、地面的整洁,各种废弃物应投入指定位置,不能随手乱丢,更不能弃入水槽内。完成实验后,应将容器、仪器清洁,摆放整齐,台面擦净,经教师同意后方能离开。值日生负责整理公用器材,清扫实验室,关好水、电、门、窗。 4. 细心操作、勤于思考称量药品、试剂时,要在称量前(拿取时)、称量时和称量后(放回时)进行三次核对。称量完毕应立即盖好瓶塞,放回原处。对剧毒药品更要仔细核对名称与剂量,并准确称取。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好实验条件,认真操作每一道工序,以保证成品质量。实验成品应标明名称、规格、配制者、配制时间,并交教师验收。实验中遇到问题应先独立思考,再请教他人。在实验中逐步形成整洁、细致、严谨、冷静、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实验风格。 5.正确使用仪器、注意安全使用仪器时要按使用方法正确操作,不熟悉操作方法时,应在教师指导下使用。各种仪器、容器使用时要注意轻拿、轻放,用毕要清洁后放回规定位置。

常用药物的配伍

常用药物的配伍 【青霉素联用】 -四环素类、磺胺类:药理性配伍禁忌,两者合用药效明显降低。 -氯霉素、大环内酯类:可使青霉素降效。 +链霉素联合应用协同作用明显,但不宜混合注射(浑浊)。 -氨苄西林:因两者联用时会竞争同一结合点而产生拮抗,甚至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丙磺舒:合用可使青霉素的血药浓度上升,半衰期延长。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两药联用会影响青霉素的药效。 +保泰松:保泰松可明显延长青霉素的半衰期。 -氨茶碱:可使青霉素灭活失效。 -高锰酸钾、碘酊:与青霉素有配伍禁忌。 -碳酸氢钠:使青霉素极快分解、失效,禁止联用。 -维生素B1、维生素B2:对青霉素有灭活作用。 -维生素C:维生素C的强还原性可促使抗生素分解,效价降 低,在0~6℃时96小时青霉素可完全失效。 -葡萄糖:对青霉素的水解有催化作用,且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分解加速,故最适宜与青霉素静脉滴注的溶媒是生理盐水。 【氨苄西林联用】 -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胺类、磺胺类:可降低氨苄西林的疗效。+头孢菌素类药物:可获得较好的协同作用。 +苯唑西林钠:联合用药可相互增强对肠球菌的抗菌活性。 ±氨基糖苷类药物:有协同杀菌作用。 +丙磺舒:可提高氨苄西林的血药浓度并延长其半衰期。 -维生素C:维生素C的强还原性,可使氨苄西林失活或降效。 -维生素B族:对氨苄西林有灭活作用,故不宜混合注射。。 +阿司匹林:可提高氨苄西林血药浓度并延长半衰期。 -食物:可降低氨苄西林的吸收。 +甲硝唑:联用治疗厌氧菌感染有协同作用,但不宜直接与氨苄西林钠溶液配伍(浑浊、变黄)。 -葡萄糖:对氨苄西林钠水解有催化作用,葡萄糖液浓度越高越易使其失效,故两者不宜混合静滴。 +柴胡:柴胡皂甙可增加内服氨苄青霉素的吸收。 【阿莫西林联用】 +克拉维酸(棒酸)、舒巴坦钠:联用可大大增强其抗菌活性。 +美西林:与阿莫西林联用,抗菌范围扩大,对革兰氏阳性菌有良好抗菌活性,对大肠杆菌、药效增加5倍以上。 -大黄:与阿莫西林生成鞣酸盐沉淀物,降低生物利用度。 其它可参见氨苄西林。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联用】 +青霉素类:有协同抗菌作用,如需联用剂量需小,不能在同一注射器中混用。

镇痛药和解热镇痛抗炎药

镇痛药 定义:镇痛药——减轻或消除疼痛,但不影响意识和其他感觉。 分类: (1)麻醉性镇痛药(阿片类镇痛药、成瘾性镇痛药)——吗啡、可待因、哌替啶等 (2)非麻醉性镇痛药——阿司匹林、布洛芬等 PS: 疼痛: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使患者痛苦的一种症状,是伤害性刺激通过痛觉神经传至中枢,经大脑皮质综合分析产生的一种感觉。 疼痛的分类: 镇痛药的分类: 一、吗啡及其相关阿片受体激动药 吗啡、可待因、哌替啶等 二、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 喷他佐辛、布托啡诺、丁丙诺啡 三、其他镇痛药: 罗(颅)痛定、曲马朵、布桂嗪(强痛定) 吗啡及其相关阿片受体激动药(一)——吗啡 一、体内过程 1、p.o,首关消除大(生物利用度F约为25%),皮下和肌肉注射吸收较好。15-30min起效、镇痛维持4-6h 2、血脑屏障通过率较低,但足以发挥作用。 二、作用机制 激动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激活中枢“抗痛系统”而产生镇痛作用,使得P物质减少。 属麻醉药品,具有 成瘾性,注意与麻 醉药区别。

三、药理作用——中枢作用和外周作用 (一)中枢作用 (二)外周作用 四、临床应用 1.镇痛:除晚期癌症以外,一般短期用于其他镇痛药无效的剧烈疼痛,剂量需个体化 (1)胆绞痛和肾绞痛:与阿托品合用。 (2)心肌梗死性心前区剧痛 — 镇静和扩血管 (3)神经性疼痛疗效差(神经压迫性疼痛) 2.急性肺水肿所致心源性哮喘 急性左心衰竭引起肺水肿,导致呼吸困难。需强心、利尿、平喘药等综合治疗。

3.止泻:使推进性胃肠蠕动减慢,用于非细菌性、消耗性腹泻,对急、慢性腹泻均有效。细菌感染需加用抗生素。用阿片酊/复方樟脑酊。 五、不良反应 1)治疗量: 恶心、呕吐、眩晕、呼吸抑制、便秘、排尿困难(老年人多见)、胆绞痛、体位性低血压,偶见烦躁不安等情绪改变 2)耐受性和依赖性: 戒断症状:停药后出现兴奋、失眠、流泪、流涕、出汗、震颤、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麻醉药品管理条例》,连续用药不得超过1周。 3.急性中毒 表现:昏迷、针尖样瞳孔、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少尿、体温下降,甚至呼吸麻痹。 抢救:阿片受体拮抗药——纳洛酮 人工呼吸,给氧。 4.禁忌症 分娩止痛、支气管哮喘、肺心病、颅内压高、肝功能严重减退、哺乳期妇女、新生儿、婴儿。 吗啡及其相关阿片受体激动药(二)——可待因 特点: 口服,F约为60%较吗啡高 其镇痛作用约为吗啡的1/101/12,但镇咳作用为吗啡的1/4,无明显镇静,呼吸抑制较轻 用于中等程度疼痛的止痛和剧烈干咳(伴胸痛) 无明显便秘、尿潴留及直立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欣快感及成瘾性的发生率也低于吗啡。 吗啡及其相关阿片受体激动药(三)——哌替啶(度冷丁) 一、作用特点: 1)镇痛作用为吗啡的1/10,作用时间短 2)镇静、扩血管、呼吸抑制作用与吗啡相当 3)无镇咳作用 4)兴奋胃肠平滑肌作用时间短,不止泻,不便秘 5)对子宫平滑肌无影响,不对抗催产素,不影响产程 6)成瘾较慢,戒断症状持续时间较短 二、临床应用 1.镇痛 1)各种剧痛(多i.h或i.m,起效快,替代吗啡) 2)胆肾绞痛(合用阿托品) 3)分娩止痛(产前2-4h禁用) 2.麻醉前给药 3.心源性哮喘的辅助治疗(弱于吗啡) 4.人工冬眠

药理学——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痛风药

药理学——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痛风药 一、解热镇痛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 (一)共同特点 【共同作用机制】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所必需的环氧酶(COX),干扰前列腺素合成。 补充:COX有两种同工酶,即COX-1和COX-2。 补充:解热镇痛消炎药的分类 1.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 ——对COX-1和COX-2均有抑制作用。 2.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 ——选择性抑制COX-2,而对COX-1的抑制作用弱。 意义:胃肠道不良反应减轻。 代表药:尼美舒利、塞来昔布、美洛昔康、罗非昔布等。 【共同药理作用】 一、解热作用 机制:抑制中枢COX,使PG合成减少; 特点:NSAIDs只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但不能降至正常体温以下,而且不影响正常人的体温。 二、镇痛作用 机制:抑制外周病变部位的COX 特点:对慢性钝痛有效,对急性锐痛、严重创伤的剧痛、平滑肌绞痛无效。无成瘾性。 三、抗炎作用 机制:抑制炎症局部的COX; 特点:对抗炎症早期的红肿热痛,不能防止炎症发展和后遗症 (二)常用药物 1.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

【药动学】 ◇吸收:口服后易从胃和小肠上部吸收。 吸收过程中和吸收后,可被胃肠黏膜、血浆、红细胞和肝脏的酯酶迅速水解,产生水杨酸,故阿司匹林的t1/2仅有15min左右。 水杨酸以盐的形式存在,具有药理活性。 ◇分布: 水杨酸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0%~90%; “阿依水、抢蛋白” 格列类、华法林、 被抢劫、被游离; 易过量、易中毒、 低血糖、低凝血。 游离型可分布于全身组织,也能进入关节腔、脑脊液、乳汁和胎盘。 ◇代谢:主要经肝药酶代谢。 ◇排泄: ①约25%以原形由肾脏排泄,其余与甘氨酸和葡萄糖醛酸结合后随尿液排出。 ②改变尿液的PH值,使碱化尿液,可加速排泄。 【药理作用】 一、解热镇痛作用 较强。适用于:感冒发热、肌肉痛、关节痛、痛经、神经痛和癌症患者的轻、中度疼痛等。 二、抗炎抗风湿作用 三、抑制血栓形成 二、抗炎抗风湿作用 ◇作用较强,但用量要比解热镇痛剂量大1~2倍,最好用至最大耐受量(口服每日3~4g)。 ◇急性风湿热患者服用后24~48h内退热,缓解关节红肿及剧痛,血沉减慢——因控制急性风湿热疗效确切,故用于该病的鉴别诊断。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只是对症,可使关节炎症消退,疼痛减轻。 三、抑制血栓形成: 注意:小剂量(100mg/日) 机制:抑制血小板中的COX-1,减少TXA2(血栓素A2)的生成。 应用:心血管恶性事件的一级预防,可降低心梗、脑梗发生率。 【不良反应】 乙酰水杨酸,抑制COX(PGE) 解热又镇痛,抗炎抗风湿; 抑制血小板,防治血栓塞; 不良反应多,为您扬名易。 “为”——胃肠反应 “您”——凝血障碍 “扬”——水杨酸反应 “名”——过敏反应 “易”——瑞夷综合征 1.胃肠道反应: 原因:直接刺激胃黏膜; 抑制COX-1,抑制胃黏膜PGs合成。 表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及畏食常见。

药物名词解释

药物名词解释 1.饲料药物和毒物:饲料药物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在饲料加工、制作、贮藏和使用过程中添加的少量或微量,经过仔细处理和预混合均匀的物质,是一类通过饲料和饮水途径使用的兽药。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对活的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性化学物称为毒物。 2.剂型(dosage form):原料药一般不能直接用于疾病的治疗或预防,必须进行加工,制成安全、稳定和便于应用的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如粉剂、片剂、注射剂等。制剂(preparation):具体一个品种的一种剂型,如土霉素片。 3.外源性化合物(Xenobiotics):是在动物生活的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内源性化合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4.药物效应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简称药效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简称药动学。 5.药物作用:药物小分子对机体细胞大分子之间的初始反应。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表现为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 6.局部作用:药物在吸收进入血液以前在用药局部产生作用。全身作用:也叫吸收作用(Abosorptive action),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分布到作用部位而产生的作用。 7.原发作用:也叫直接作用(direct action),药物吸收后直接对某器官组织产生的作用。继发作用:也叫间接作用(Indirect action),在原发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间接作用。 8.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疾病的原发致病因子,称为对因治疗,中医称治本。对症治疗:用药物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称为对症治疗,亦称治标。 9.副反应: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或危害不大的不良作用。毒性反应:用量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而发生的不良反应。严重,可预知,可避免。继发反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值以下时的残存药理效应。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重, 也称反跳。变态反应(Allergy),过敏反应:仅见于少数特异质病人,很小量即可引起。特异质反应:特异质病人对某种药物反应异常增高 10.构效关系:指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物的药理效应或毒性之间的关系。量效关系: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比,靶部位的浓度取决于药物的剂量,定量分析与阐明药物的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 11.剂量相关概念:无效量:剂量过小,不产生任何效应的剂量。 最小有效量(Minimal effective dose,threshold dose):能引起药物效应的最小剂量,也叫阈剂量。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 dose, ED50 ):产生50%最大效应时的剂量,称为半数有效量。极量(Maximal dose ):出现最大效应的剂量。若增加剂量,效应不加强,反而出现毒性反应,药物效应产生质变最小中毒量(Minimal toxic dose ):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致死量(Lethal dose ):引起动物死亡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对多数动物投药后半数动物发生死亡的剂量,是反映急性毒性的重要指标。 12.效价强度:药物达到一定药理效应所需的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常用半数有效量(ED50)表示。 效能:药物达最大药理效应的能力(增加浓度或剂量而效应量不再继续上升),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药物的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治疗指数=LD50/ED50

药动学练习题及答案

1.给1位体重50kg的患者静脉注射某抗生素6mg/kg,测得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如下: T(h) 0.25 0.5 1 5.16 6.0 12.0 18.0 Cug/ml 8.22 7.88 7.26 3.0 3.08 1.12 0.4 求(1).消除速率常数、表观分布容积,半衰期,消除率。 (2).描述上述血药浓度的方程。 (3).静脉注射10小时的血药浓度。 (4).若剂量的60%以原形物从尿中排出,则肾清除率为多少? (5).该药消除90%所需要的时间? (6).该药的血药浓度小于2ug/ml时无效,它的作用时间有多长? (7).如果将药物剂量增加1倍,则药物作用持续时间增加多少?解: (1)C=C0*e-kt=8.588e-0.17t k=0.17(h-1) C0=8.588(ug/ml) V=X0/C0=6*50*1000/8.588=34930(ml)=34.93(L)

t1/2=0.693/k=0.693/0.17=4.076(h) CL=kV=0.17*34.93=5.938(L/h) (2)C=C0*e-kt=8.588e-0.17t (3)t=10时,C=8.588e-1.7=1.569(ug/ml) (4)剂量的60%以原形物从尿中排,则X u∞=0.6 X u X u∞=(k e X u)/k k e =0.6k CLr=k e*V=0.6kV=0.6*0.17*34.93=3.563(L/h) (5)消除90%后,C=0.1C0 ln(C/C0)=-kt=-0.17t t=13.54h (6)C=2ug/ml时,t=8.572h.它的作用时间为8.572小时 (7)C0=2*8.588=17.18(ug/ml) C=C0*e-kt=17.18e-0.17t C=2ug/ml时,t=12.65h 它的作用时间为12.65-8.572=4.078小时 2. 普鲁卡因胺(t1/2= 3.5,V=2L/kg)治疗所需血药浓度为4~8ug/ml,一位体重为50kg的病人,先以每分钟20mg速度滴注,请问何时达到最低有效治疗浓度?滴注多久后达到最大治疗浓度?欲维持此浓度,应再以怎样的速度滴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