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课题第4课走向小康

课题第4课走向小康

课题第4课走向小康
课题第4课走向小康

课题第4课走向小康

课标解读与教材析

课标解读: 1、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2、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教材分析:走向小康是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四课内容,重点是了解我们的小康还是总体小康。以及全面认识全面小康。

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的初中学习生活,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很大提高;另外,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上的学习、新闻报刊的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对于小康社会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为学生学习本课提供了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但是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是有限的,老师应及时地给予指导。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第四课是本单元“财富论坛”的引子,相对于其他课来说,不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本课的两个框题可以合并在一节课上。“感受小康”“解读小康”两个框题相比较,第二框题“解读小康”是重点。因此,本节课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了解“小康”一词的含义、小康的实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目标中的地位、“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含义。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感,懂得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能力目标

学习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我国政府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初步了解我国政府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了解“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概念。

创新支点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资料,通过分析,讨论,讲解,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学习“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知识;搜集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图片、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指导学生查找反映我国人民小康生活的照片或其他文字资料,思考并写出自己对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看法,准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教学方法与媒体教具

教学方法: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本节课以讨论分析为主,辅之以讲授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增强分析能力.其主要思路是:分析导入——学生认知——讨论现象——得

出结论.各环节均体现以学生为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媒体教具:PPT课件、有关影片剪辑资料、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学法指导

引入:看图片,感受小康生活

1.呈现一组反映我国人民衣食住行等方面变化的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家庭近年来发生的变化以及家人的感受。

教学环节一:感受小康

1.可以用一个词语概括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这个词就是“小康”。那么,什么是“小康”?我们来感受一下人们对小康生活的描述。

2. 教师呈现一组老百姓对小康生活的描述,学生了解老百姓眼中的小康生活。

(1)我家盖了三间瓦房,买了拖拉机,我过的就是小康生活,不愁吃穿嘛!

(2)我家买了一百多平米的新房,买了小轿车,我家算是小康了。

(3)我妈妈爸爸都有稳定的工作,收入属于中等偏上,我妈妈说我家的生活就算是小康生活了。

3.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反映小康生活的资料,或者自己家庭生活的状况,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小康生活。

教学环节二:我眼中的小康

1.呈现本备课系统提供的多媒体资源《我眼中的小康》,让学生了解一些人对小康社会的看法,引发学生的讨论。

2.学生交流各自对小康社会的看法。可以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人们的精神面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思考。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意见和看法,总结出小康社会和小康生活的内容。

教学环节三:解读小康

1.教师:前面我们初步了解了“小康”一词,懂得了小康生活是一种衣食无忧、内心感到满足的生活状况。“小康”是否就是指“靓起来的服饰”“精起来的饮食”“大起来的住房”“鼓起来的钱袋子”等等这些物质生活?“小康”一词是怎么来的?“小康”到底指什么?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我们才能够全面地把握我们现在的状况,懂得我国经济建设的意义,了解未来社会的发展前景。

2.呈现对“小康”概念的各种表述,如“小康”一词的来源、包含的意义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含义等。学生讨论其意义,畅谈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美好。本备课系统提供的资料《小康词典》可以供师生参考。

3.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6 页的第一篇阅读资料,回答如下问题。

①“小康”一词源自哪里?

②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6 页的第二篇阅读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①最早提出“小康”设想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②正式将实现小康列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的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六大

③从()年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

A.1979 B.2000 C.2003 D.2008

5. 呈现教科书第27页中的第一篇阅读资料,让学生通过分析资料了解我国现阶段小康生活的状况:到2000年,我国国家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总体实现了小康,但是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6.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7页最后一段阅读资料,了解我国21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了解“全面小康”与“总体小康”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科书第28页的阅读资料了解“全面小康”或更高层次的小康的内容。

总结

本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所取得的成就,了解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要经历的基本过程。现在,我们懂得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和实现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懂得了建设国家、改善人民生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可以请学生发表意见,说说学习了本节课后的感想。初步感受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变化,体会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

初步感受小康生活,了解人民对小康生活的期盼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受小康社会。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更加深入地了解小康社会的美好,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铺垫

让学生从理论上了解“小康”一词的含义以及我国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了解建设小康社会与提高我国人民物质与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我国政府是如何促进生产发展、实施强国富民政策

让学生懂得: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总体实现了小康。但是,我国现代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等的小康总结升华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为简单,教师主要强调重点让学生掌握。如:实现总体小康的时间、正确认识现在的小康水平、全面小康的目标等。

最新高一政治必修一第四单元知识点1优秀名师资料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四单元知识点1 高一政治必修1第四单元知识点 本单元将引领大家走进市场经济领域,探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以及如今创建小康社会,追赶国际经济水平。 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点一、市场配置资源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资源配置是由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需求的无限性,这一矛盾决定的。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永无止境的,但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如果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源增加,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资源就会减少。为了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2、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3、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主要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行情的变化,由市场来安排和调整的。 ?哪种商品在市场上好卖,人们就扩大生产;哪种生产要素昂贵,供应紧张,人们就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市场中就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途径)及优点。 4 ?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实现的。市场能够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出市场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能够很好地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考点二、市场秩序 2、市场规则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1)市场规则是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2)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其中,市场准入规则规定符合什么条件的企业、商品可以进入市场。市场竞争规则用于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市场交易规则主要是对交易方式和行为作出规定。市场交易规则是市场规则中的核心。 3、市场交易原则: (1)主要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规范着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 (3)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遵守市场交易原则,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有了这个原则,市场主体从事各项交易活动便有章可循,买卖双方才不致引起不必要的纠纷,从而使交易顺利进行。坚持"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交易原则,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考点三、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并非所有行业和领域市场者能起作用,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有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弹药惯用语危险品,麻醉品等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因为如果听任经营者自由经营这些产品,会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

入党积极分子第一课到第四课题目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美国、英国都是实行资本主义两党制的国家。在这些国家里,执政党是指 在本国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议席的政党 监督并协调英美两国政府的政党 能以国家名义实行阶级统治的政党 能够操纵本国总统选举的政党 2.1874年,美国著名画家汤姆斯?纳斯特画了一幅漫画:一头大象和一头驴在压翘翘板。象代表共和党,驴代表民主党。这幅漫画的政治寓意是 美国政治是一场游戏 美国的政党制度是两党制 共和党和民主党没有明显界限 共和党和民主党存在着根本的利害冲突 3.法国有一位学者对西方的政党制度作了如下评价:多党制比两党制更民主,因为两党制让选民二者择一,非此即彼,而多党制让选民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这一评论 提示了两党制的实质 看到了多党制的历史进步性 对两党制的评价比对多党制的评价准确 没有认清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 5.政党的立党之本是 党的规范 政党章程 指导思想 党的纪律

二、判断题(每题5分) 1.政党之间的区别在一定意义上是政治领纲的区别。 正确 错误 2.政党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 正确 错误 3.利益表达是政党政治的核心。 正确 错误 4.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奥地利等是实行两党制的国家。 正确 错误 5.资产阶级政党最初产生于美国。 正确 错误产生于英国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5分)每小题有至少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政党产生的政治前提是 民主制度的确立 社会分化及各阶级、阶层和集团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权分立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英国的政党主要有 工党 自由党 保守党 亲民党 3.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有一定数量的无产阶级 工人运动的一定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指导 加强各国无产阶级之间的联合 4.政党与阶级、阶级斗争的关系是 政党产生的历史条件是阶级的产生 政党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一切阶级都有自己的政党 任何一个政党都是一定阶级的政治组织 5.“任何政党都是一定阶级的政治组织”这说明 政党成员的阶级成分是判断政党性质的主要标准 政党是敌对阶级之间政治斗争的产物 阶级属性相同的政党其根本利益是相同的

第4课《走向小康》教案

《第四课走向小康》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感,懂得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2、学习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3、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我国政府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初步了解我国政府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了解“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概念。 4、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资料,通过分析,讨论,讲解,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感受小康”“解读小康”两个框题相比较,第二框题“解读小康”是重点。因此,本节课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了解“小康”一词的含义、小康的实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目标中的地位、“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感受小康 1、可以用一个词语概括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这个词就是“小康”。那么,什么是“小康”?我们来感受一下人们对小康生活的描述。 2、教师呈现一组老百姓对小康生活的描述,学生了解老百姓眼中的小康生活。 (1)我家盖了三间瓦房,买了拖拉机,我过的就是小康生活,不愁吃穿嘛! (2)我家买了一百多平米的新房,买了小轿车,我家算是小康了。 (3)我妈妈爸爸都有稳定的工作,收入属于中等偏上,我妈妈说我家的生活就算是小康生活了。 3、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反映小康生活的资料,或者自己家庭生活的状况,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小康生活。 二:我眼中的小康 1、教师说说自己对小康的看法,让学生有所了解,引发学生的讨论。 2、学生交流各自对小康社会的看法。可以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人们的精神面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思考。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意见和看法,总结出小康社会和小康生活的内容。 三:解读小康 1、教师:前面我们初步了解了“小康”一词,懂得了小康生活是一种衣食无忧、内心感到满足的生活状况。“小康”是否就是指“靓起来的服饰”“精起来的饮食”“大起来的住房”“鼓起来的钱袋子”等等这些物质生活?“小康”一词是怎么来的?“小康”到底指什么?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我们才能够全面地把握我们现在的状况,懂得我国经济建设的意义,了解未来社会的发展前景。 2、呈现对“小康”概念的各种表述,如“小康”一词的来源、包含的意义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含义等。学生讨论其意义,畅谈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美好。 3、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6页的第一篇阅读资料,回答如下问题。 (1)“小康”一词源自哪里? (2)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呈现教科书第27页中的第一篇阅读资料,让学生通过分析资料了解我国现阶段小康生活的状况:到2000年,我国国家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总体实现了小康,但是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5、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7页最后一段阅读资料,了解我国21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了解“全面小康”与“总体小康”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科书第28页的阅读资料了解“全面小康”或更高层次的小康的内容。

第三单元第三节《走向全面小康》教案(湘师版八年级下)doc

第三单元第三节走向全面小康教案 第一课时共同富裕的目标 教学目标:共同富裕的目标与当前贫富悬殊的现实这对矛盾,使得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差距会变得越来越大,距离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会越来越远。因此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不能因为有收入差别而共同富裕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 【教学难点】贫富差别现实与共同富裕目标之间的矛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 课前收集反映东西部人民总体生活水平的图片或材料和先富带动后富的材料。 (二)导入 分两组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或材料。 提问:我国不是已实现小康目标了吗,为什么还有如此大的差距?让学生带着疑问,教者呈现小康现状特点: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由此来探讨引入以下话题。 (三)话题教学 【教学话题1】平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老师和同学这样来评价一个同学,”XXX同学总体上是好的。"对"总体"该怎样理解? 【教学话题2】我们现在实现了总体上的小康,对这一”总体"我们又该怎样理解?由此说明 总体小康的特点。 【教学话题3】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由此揭示我们的目标是共同富裕,总体上的小康并不是我们的追求。 【教学话题4】学生呈现先富带动后富的事例 结合P49页”华西村”、"查一查”来拓宽对实现共同富裕途径的理解。 【教学话题5】阅读P49页李单同学的材料 发问:要不要解决?为什么?如何解决? (四)小结 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让人民共同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这是我们的追求 与梦想,全国人民正在为此作不懈的奋斗。 (五)活动安排 通过阅读杂志上或上网查找,搜集表明我国现在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资料,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六)课外作业:作业本 教学反思: 教材在P48页中写到"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P49页中写到"共同富裕也是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之一",这两种说法好像有点冲突。 第二课时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迈向小康社会

《迈向“小康社会”》 教学目标: 1.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和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2.了解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祖国发展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以及对人才的需要,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3. 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励学生发奋学习,勇于探索。 4.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和责任感。教学重点:了解小康社会的内涵,体验到我们已经告别贫困,迈向小康社会。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能够关心祖国社会建设,并立志长大投身到建设祖国的行列中去。 教学设计思想:由于学生对本课所讲的内容知道的非常少,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理解力,深入浅出地将“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讲解清楚,课前,鼓励学生搜集相关信息,通过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的改善和身边发生的实例来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教学策略与方法: 1.教学方法: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把本节课的知识与调查结果衔接起来,采用“调查——探究——讨论——讲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农村学校教学的背景材料可来自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这样可弥补多媒体教学设施的不足,以便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教学。 2.学习方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交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本领。本课教学主要指导学生用“课外调查——课内交流——课堂讨论——总体提高”的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环境与媒体: 1.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学生,都可以引导他们通过询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了解以前人们的生活状况;对于城市的学生,还可以让其利用家里的电脑上网搜集相关资料。

2019-2020年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4课 走向小康导学案 教科版 (I)

2019-2020年九年级政治全册第4课走向小康导学案教科版 (I) 【使用说明】 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勾画好课本重点内容,并用红笔标注出疑难问题,完成自学整理的相关题目,在预习的同时熟记重点基础知识。 2.在熟记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探究案,做好总结巩固,画出知识网络图(或知识树),认真完成当堂检测,并做好训练案的题目,提升理解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树立“富而思源”“勤俭节约”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难点:“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含义。 【中考考点】 正确认识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我国现阶段小康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当前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我国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及其实现所产生的意义。 【预习案】 (限时10分钟内,达成预习目标,先通读一遍教材,再在预习案的引导下通读一遍教材,勾画并标注好课本重点问题。) 1.党的________________,我国坚持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人民生活 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实现了由到的历史性跨越 2.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最先是由________提出来的。他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是: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3.我国现阶段已达到的小康是、、。与总体的、初步的小康相比,全面的小康是的小康、是的小康、是的小康的统一。 4.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5.我国现阶段的最基本国情是: 6.党和政府提出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你的疑问(在熟练预习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把你的疑问写在下面,以备讨论) 【探究案】 (在充分预习自学记忆的基础上,回顾预习收获,独立思考作答,切忌照搬课本) 1.材料一:国庆节后,某校九年级(2)班进行了以“我理解的小康社会”为主题的讨论会。来自山村的陈改同学说:“我的家乡在偏僻的山区,那里的人每天只能吃一顿干饭、两顿稀饭,人均收入500元,不知何时才能看到小康的踪影。”来自城市的张革同学说:“现在的人民生活真富裕,我所在小区的居民的轿车几乎把小区

九年级政治第四课走向小康导学案粤教版

课题:思想品德第四课走向小康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 一、【教材分析】 本课“走向小康” ,首先通过“感受小康”让学生体验人民生活的变化,让学生感受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初步形成对小康社会的感性认识。然后,过渡到“解读小康” ,使学生理解小康内涵的历史演变,知道小康的标准以及不同阶段的小康特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认识“实现全面的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家庭、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增强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激发学生的使命感。 2、能力目标:学习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培养运用全面、发展的眼光观察社会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认识“实现全面的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3、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基本国情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了解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 的战略目标;初步形成对小康社会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三、【教学重点难点】“解读小康”是教学的重点。因为本层次涉及的知识性问题较多,比如小康的内涵、“三步走” 的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等。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形成正 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知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对“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理解是教学难点。本部分内容理性化程度更高,教科书中偏重于理论本身的分析,而学生对此缺乏深刻的感悟和体验,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也不够清晰准确,因此,这部分是教学难点。 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堂堂清练习题五、教学课时 1 课时六.学习过程和指导: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学)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资料《我家的“现代化”进程》,让学生感受小康就在我们身边。引导学生在具体事例中真切感受小康生活的到来,使学生在阅读、交流中感受人民生活富起来的事实。(板书课题)第四课走向小康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或板书学习目标、学生朗读)。学习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大家认真、细致的自学,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 (二)出示自学指导:(投影自学指导及目标思考题)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P22——28 内容,对照下列目标思考题,大字部分精读,小字部分快读,找出相关答案,并用铅笔做好标记,10 分钟后检查,看谁回答得快而且准确。 1.我国现代意义上小康水平的内涵是什么?2.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与“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关系是什么?。 3.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的特点是什么?4.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5.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 6.21 世纪头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7.与总体的、初步的小康相比,全面小康的新特点是什么? 8.全面小康目标实现的意义是什么? 9.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三大差距是什么?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学生进行紧张的自学,教师行间巡视,并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或做适当点拨。 (四)教师检查并点拨、更正和补充(20分钟)(练、议、教) 方法:学生举手回答,当出现个别不会的,让会的帮助不会的;当出现多数不会的,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第十课走向小康

第十课走向小康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后面的括号内) 1、九年一班准备举行一次“聆听小康走进的脚步”的主题活动,他们选择的材料不能是() A、我家的“现代化”进程 B、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 C、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D、鼓起来的钱袋子,降下来的恩格尔系数 2、从下表中我们真实地体验到() A、过去和现在的本质区别 B、小康生活的到来 C、同一时期衣食住行的不同 D、小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离开我们 小康,最早源于《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它相对于“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今天,“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据此回答第3~4题 3、“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出现于() A、《诗经》中 B、《礼记·礼运》中 C、邓小平的讲话中 D、邓小平和大平正方的谈话中 4、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小康”一词() A、自始至终是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B、其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 C、是由邓小平提出的 D、自始至终没有改变含义 到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据此回答第5—6题。 5、中国有13亿人口,即使用多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很小的数目。这主要说明,我国的小康还是() A、低水平的 B、不全面的 C、不和谐的 D、发展很不平衡的 6、实现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人们的消费结构也从温饱型过渡到小康型。但是,我国的() ①社会性质仍然没有改变②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主要矛盾没有改变④人民生

2019年精选湘教版政治思品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走向全面小康课后辅导练习-含答案解析第五十四篇

2019年精选湘教版政治思品八年级下册第三节走向全面小康课后辅导练习-含 答案解析第五十四篇 第1题【单选题】 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其中,“一个中心”是(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坚持自力更生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牢牢把握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国家就能长治久安,中国就大有希望。”这是因为党的基本路线是( ) ①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②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③人民富裕的前提和基础④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国以民为本”,改善民生是国家发展的最终目的,住房、医改、物价等问题引起了百姓的极大关注,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的途径是( )。 A、坚持改革开放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D、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21世纪头20年小康建设的目标是( )①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②较高标准的小康③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④精神文明的小康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 ①国民经济快速发展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③城乡发展更加失衡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我国取得上述成就的原因有( ) ①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③落实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④实现了全面小康的目标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据中国科学院公布的我国实现现代化时间表显示:率先进入现代化的分别是:上海于2015年,北京于2018年,广东于2021年,天津于2026年。而最后实现现代化的分别是:甘肃于2062年,青海于2065年,贵州于2070年,西藏于2090年,由此可以看出( ) ①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 ②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

2020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优秀事迹范文5篇

2020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优秀事迹范文5篇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优秀事迹范文篇一 在宁夏中宁县,有一个地名很特别的乡镇——喊叫水乡。喊叫水,地如其名,十年九旱,由于缺水,全乡19个村都是贫困村。近年来,宁夏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扶贫工程,不仅让全乡贫困村今年全部脱贫销号,也让喊叫水人走出了一条生态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 正在准备给玉米地灌水的村民叫马天志,按照喊叫水乡“以人定水,以水定产”的规定,他家的玉米地,一亩地一次可以灌溉40分钟。水是这里最紧缺的资源,也是乡亲们贫困的主要原因。因为缺水,地里庄稼十种九不收,养的牲口要喝水,都要走上两个小时,到山沟里去喝苦泉水。 喝水不愁、让山川变绿,成为喊叫水几辈人最大的梦想。2017年,乡亲们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由国家、自治区实施的宁夏固海扩灌扬水工程和宁夏中部干旱带西部供水中宁县喊叫水片区工程,让这里3.5万人的饮水和25万亩农田的灌溉难题得到了解决。 有了黄河水,昔日的干渴土地变成了绿色农田。马天志借助宁夏实施的精准扶贫工程,种了40多亩多玉米、杂粮,20多亩红枣,再加上圈养的肥羊,一年纯收入达到了6万多元。今年,他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盖了130平米的新房。 水通了,曾经外出谋生的村民也纷纷返乡,大力发展硒砂瓜、枸杞、色素辣椒等特色种植产业和养殖业,踏上了脱贫致富快车道,现在全

乡仅硒砂瓜种植规模就达到5万多亩。 _了水困,也就破除了贫困。今年,喊叫水乡19个行政村全部脱贫销号,全乡3899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全部脱贫摘帽。在喊叫水人看来,生活要小康,还要在节水用水上下功夫,把每一滴黄河水用到极致。按照规划,未来的喊叫水乡将建成一个草畜小镇和养殖、瓜果基地,在经济上和生态上同步走向小康。对于这样的未来,马天志和乡亲们充满了期待。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优秀事迹范文篇二 去年年底,贵州省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88万人,搬迁规模全国第一,离开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荒凉大山,迁向城镇,乡亲们开启了崭新的生活。 这些孩子是贵州省晴隆县第六小学的学生,之前他们一直住在大山深处的三宝乡,两年前跟随乡亲们整乡搬迁到了这里。孩子们不仅有了新家,还有了一所新学校。 有了大操场、图书馆,有了音乐课、舞蹈课,孩子们对未来有很多憧憬。 低年级的孩子们憧憬着未来,马上就要小学毕业的文家秀,已经开始准备自己的初中生活了,因为学习优秀,她提前被州里的重点中学录取了。 文家秀的新家就在学校旁边,走路只要五分钟,她邀请记者去她的新家看一看。 回忆起之前在三宝乡的生活,文家秀告诉记者,每天上学要走上一个

第四课《走向小康》练习题(教科版初三)

第四课《走向小康》练习题(教科版初三)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后面的括号内〕 1、九年一班预备举行一次〝倾听小康走进的脚步〞的主题活动,他们选择的材料不能是〔〕 A、我家的〝现代化〞进程 B、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 C、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D、鼓起来的钞票袋子,降下来的恩格尔系数 C、同一时期衣食住行的不同 D、小康,正往常所未有的速度离开我们 小康,最早源于?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它相关于〝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的初级时期。今天,〝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那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据此回答第3~4题 3、〝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显现于〔〕 A、?诗经?中 B、?礼记·礼运?中 C、邓小平的讲话中 D、邓小平和大平正方的谈话中 4、由上述材料能够看出,〝小康〞一词〔〕 A、自始至终是一个经济和社会进展的目标 B、其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 C、是由邓小平提出的 D、自始至终没有改变含义 到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据此回答第5—6题。 5、中国有13亿人口,即使用多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专门小的数目。这要紧讲明,我国的小康依旧〔〕 A、低水平的 B、不全面的 C、不和谐的 D、进展专门不平稳的 6、实现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人们的消费结构也从温饱型过渡到小康型。然而,我国的〔〕 ①社会性质仍旧没有改变②仍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时期③要紧矛盾没有改变④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改变

课题第4课走向小康

课题第4课走向小康 课标解读与教材析 课标解读: 1、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2、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教材分析:走向小康是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四课内容,重点是了解我们的小康还是总体小康。以及全面认识全面小康。 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的初中学习生活,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很大提高;另外,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上的学习、新闻报刊的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对于小康社会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为学生学习本课提供了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但是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是有限的,老师应及时地给予指导。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第四课是本单元“财富论坛”的引子,相对于其他课来说,不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本课的两个框题可以合并在一节课上。“感受小康”“解读小康”两个框题相比较,第二框题“解读小康”是重点。因此,本节课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了解“小康”一词的含义、小康的实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目标中的地位、“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含义。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感,懂得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能力目标 学习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我国政府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初步了解我国政府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了解“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概念。 创新支点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资料,通过分析,讨论,讲解,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学习“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知识;搜集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图片、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指导学生查找反映我国人民小康生活的照片或其他文字资料,思考并写出自己对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看法,准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教学方法与媒体教具 教学方法: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本节课以讨论分析为主,辅之以讲授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增强分析能力.其主要思路是:分析导入——学生认知——讨论现象——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