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腰-硬联合麻醉在阑尾手术中的应用近况

腰-硬联合麻醉在阑尾手术中的应用近况

腰-硬联合麻醉在阑尾手术中的应用近况

近年来,随着穿刺器械的改进和穿刺技术的不断提高,腰-硬联合麻醉(CSEA)在中下腹部、

盆腔及下肢的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由于麻醉作用完善、用药量少、起效时间短、并

发症少、不受时程影响等优势,其在阑尾手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受到重视。下面我就该麻醉

技术在阑尾手术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1 CSEA的方法

1.1 麻醉方法患者入室常规建立静脉通路、输液,吸氧,监测BP、HR、ECG、SPO2,选择

L2~3或L3~4进行穿刺,先用硬膜外穿刺针穿刺达硬膜外腔,再将腰穿针通过硬膜外针刺

入蛛网膜下腔行腰麻(SA),取出腰穿针,硬膜外针旋转90°,向上置入硬膜外导管3~4cm。SA效果不足时,硬膜外追加1.5%~2%利多卡因行硬膜外麻醉(EA)。

1.2 麻醉用药常用0.5%-0.75%布比卡因或罗哌卡因5-15mg,也可加入10%GS配成重比重液

使用。EA用药1.5%~2%利多卡因。

2 CSEA在阑尾手术中的应用

2.1 在成年患者的应用

CSEA特别适用于无椎管内麻醉禁忌的成年急性阑尾炎患者。阑尾切除术是临床最常见的急

诊手术之一,过去最常用的麻醉方法是EA,但存在起效慢、阻滞不完全、肌松欠理想等缺点。SA起效快、镇痛完全、肌松完善,但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大,术后头痛、尿储留等发生率高,

禁忌症较多。CSEA是将SA与EA融为一体的麻醉方法,发挥了SA起效迅速、效果确切、局

麻药用量小及EA的可连续性、便于控制平面和作术后止痛的优点,已成功地应用于中下腹

部以下几乎所有手术麻醉及分娩镇痛。在阑尾炎患者可缩短麻醉起效时间,迅速解除患者疼痛,手术区域肌松完善,牵拉反应轻微,手术操作轻松。局麻药中以等比重液优于重比重液,徐莉[1]等研究认为0.5%布比卡因等比重液比重比重液麻醉效果更好,循环更稳定,患者不适

减少,不受体位影响,而且术后尿储留时间短。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均为腰麻常用药,两者

相比后者优于前者,党彩艳等[2]报道两者在浓度及剂量相同的情况下结果麻醉平面相同,但

罗哌卡因起效稍慢,有充分的时间植入硬膜外导管并固定,麻醉作用时间短,恢复也快,且

运动阻滞弱,循环更稳定。两点法是CSEA的改良方法,即先行T12~L1间隙硬膜外穿刺留

置硬膜外导管,再选择L2~3或L3~4间隙穿刺行SA,与一点法CSEA比较,其先进行硬膜

外置管,避免了一点法常遇到的腰麻后置管回血、置不进管或重新穿刺置管等问题,不影响

腰麻后翻身平卧的时间,可以在短时间内主动调节控制麻醉平面。孙华苹[3]等研究发现改良CSEA用于阑尾切除手术可使麻醉平面阻滞更完善,镇痛和肌松最好,牵拉反应轻,血流动力

学也更稳定。在腰麻液的配制上有学者认为局麻药以脑脊液稀释应用为好,不必加用10%葡

萄糖注射液,因为含糖浓度过高会增加神经损害,环节增多,增加污染感染几率。

在老年人,由于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及代偿能力均有一定的退变,施行CSEA是否适当,其可

行性及安全性一直是大家关心的话题。但事实证明是可行的。施黎辉等[4]通过研究认为CSEA 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60岁以上老年人。黄世清等[5]通过对45例80岁以上高危患者行腰硬

联合麻醉后认为只要控制好麻醉平面,术中精心管理,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高龄高危患者也是安

全可行的。在老年人患者中以0.5%布比卡因5-10mg腰麻,阻滞平面控制在T6-10,循环可以

保持较好稳定。

2.2 在小儿患者的应用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腰麻用于小儿血流动力学波动大,药量不易掌握,麻醉平面不易控制,

可能产生呼吸抑制,以及术后易发生头痛、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因此在小儿手术中应用CSEA

少见报道。而近年研究发现,由于交感神经系统发育的相对不完善和血管阻力低而稳定,小

儿在CSEA麻醉中较成人更易于保持相对稳定的血流动力学。赵尤美等[6]研究后指出由于小

儿自身的生理特点,CSEA麻醉后并发症少,较成人具有更明显的优势。根据小儿椎管内解剖

特点穿刺点通常选择L3/L4或L4/L5间隙。在我国多选用布比卡因麻醉,重比重0.5%布比卡

因的推荐剂量:<5 kg小儿0.5 mg/kg,5~15 kg小儿0.4 mg/kg,>15 kg小儿0.3 mg/kg。小

儿单次腰麻的维持时间平均为71min和84min,故70~80min后需追加硬膜外用药。近年来

国内又有CSEA用于小儿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报道,李胜德等[7]观察后就指出在精确调整麻

醉平面,保证氧供并辅以基础麻醉药的前提下,CSEA用于小儿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是一种效果

确切、安全、损伤较小、经济实用的麻醉方式。

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尚未生产适合于小儿的腰硬联合穿刺包,临床上多把小号的硬膜外针

(19G或20G)与质优的硬膜外导管(23G或24G)和腰穿针(27G或29G)联合使用。如果小儿CSEA穿刺器械能得到进一步改良,必会有利于这一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3 CSEA的不良反应

主要为麻醉后低血压和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麻醉平面有密切关系。腰

麻后脊神经被阻滞,麻醉区域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是主要原因。如麻醉平面超过T4,心

加速神经被阻滞,还会出现心动过缓[8]。血压下降的处理可快速静脉输液200-300m1,以扩

充血容量,或静注麻黄碱10-15mg;遇心率过缓,可静注阿托品0.3-0.5mg,多能很快纠正。

4 重要并发症的防治

4.1 腰麻后头痛(PDPH)

PDPH是SA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报道单纯SA其发生率为3-30%[9]。由于制造工艺的改进,25G腰穿针的使用,CSEA后头痛病例已很少发生。典型的头痛可在穿刺后6~12 h发生,多数发生于脊麻后1~3 d,分为低颅压性头痛和高颅压性头痛。前者因脑脊液外漏所致,后

者系化学药物刺激或感染所致。预防PDPH应手法轻柔、细致,尽量避免多次穿刺,术中和

术后注意补足液体,防止脱水,严格无菌观念,术后应用抗生素等。当出现头痛症状可嘱病

人平卧休息,服止痛片或安定,针刺太阳、印堂、风池、风府、合谷等穴位,或用腹带捆紧

腹部;如头痛严重,经上述治疗无效,可于硬膜外腔内注入生理盐水、5%葡萄糖液或右旋

糖酐15-30ml,疗效一般较好。

目前对PDPH的发生率的意见倾向是:同一形状的腰穿针越细,PDPH的发生率越低;“笔尖针”明显低于“切面针”;重复穿刺者PDPH发生率增加;CSEA时硬膜外穿刺针致硬脊膜穿破后

头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腰麻后头痛。

4.2 神经并发症

随着穿刺设备的改进和穿刺技术的不断提高,CSEA麻醉后神经并发症已明显减少,毛文虹

等[10]报道其发生率为0.2%,多为女性妇产科患者。在阑尾手术患者麻醉中少见报道。神经

并发症的出现,原因可能为穿刺损伤、局麻药的神经毒性作用或感染等原因所致,临床上可

出现短暂神经症状(TNS)、马尾综合征(CES)和脑膜炎等,其中多为TNS,其为亚临床神

经病变,并不后遗感觉和运动损害,一般1周左右症状可消失。CES和脑膜炎比较罕见,却

是CSEA严重的并发症,要高度警惕,一旦发生须及时认真处理。

对于麻醉医师而言,避免神经损伤的关键在于提高穿刺水平,严格规范操作,加强无菌观念,合理选用、配制局麻药,预防化学性损伤。一旦确诊及时给予脱水、消炎、营养神经等治疗。

5 小结

综上所述,CSEA是将SA与EA融为一体的麻醉方法,它发挥了SA起效迅速、阻滞完善、肌

松完全、局麻药用量少及EA的可连续性、术后可行硬膜外镇痛治疗的优点,头痛发生率极低、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有利于缓解手术病情,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其在阑尾手术的应用是

一种麻醉技术的进步,突破了一些以往的固定思维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运用。掌握好该技术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防治将为临床麻醉提供更好的效果和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 徐莉,郭曲练,鄢建勤.等比重与重比重局麻药在腰麻的临床应用.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0(3):325-327.

[2] 党彩艳.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腰麻硬膜外良好阻滞的临床研究.陕西医学杂志,2008(08).

[3] 孙华苹,马风云,孙健.改良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阑尾切除手术的效果观察.医学前沿,2012年25期.

[4] 施黎辉.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人手术的应用.福建医学杂志,2005年第27卷第05期.

[5] 黄世清,陈丽萍,王金桂.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高危患者的应用.中国医师杂志,2010年09期.

[6] 赵尤美,郝景宇.小儿外科手术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前景.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6期.

[7] 李胜德,尹玉卿,景卫,魏淑明,杨胜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小儿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研究.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5年8月10卷4期.

[8] Hurford WE,Bailin MT,Davison JK,et al.美国麻省总医院临床麻醉手册,第5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8.

[9] Fergusion DJM. Dural puncture and epidural catheters [J].Anaesthesthesia,2006,15:272.

[10] 毛文虹,李树人.2516例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的临床总结.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459-462.

腰硬联合麻醉实施方法、注意事项及风险并发症

腰硬联合麻醉实施方法、注意事项 及风险并发症 蛛网膜下间隙和硬膜外间隙联合阻滞简称腰硬联合麻醉。腰硬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CSEA)是脊麻与硬膜外麻醉融为一体的麻醉方法,优先用脊麻方法的优点是起效快、阻滞作用完全、肌松满意,应用硬膜外阻滞后阻滞时间不受限制并可行术后镇痛,同时减少局麻药的用药量和不良反应,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CSEA已广泛应用于下腹部及下肢手术麻醉及镇痛,尤其是剖宫产手术。但CSEA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脊麻和硬膜外麻醉的缺点。 一、实施方法 (一)穿刺针 常用的为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联合阻滞套管针,其硬膜外穿刺针为17G,距其头端1~2cm处有一侧孔,蛛网膜下腔穿刺针可由此通过。蛛网膜下腔穿刺针为25~27G的笔尖式穿刺针(图-1)。 图-1 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联合阻滞套管针 (二)穿刺方法 穿刺间隙为L2~3或L3~4。先用硬膜外穿刺针行硬膜外腔穿刺

后,再经硬膜外穿刺针置入25或26G的蛛网膜下腔穿刺针,穿破硬膜时有轻轻的突破感,拔出针芯后有脑脊液缓慢流出。蛛网膜下腔穿刺针的侧孔一般朝向患者头端,有利于脑脊液的流出。在蛛网膜下腔内注入局麻药后,拔出蛛网膜下腔的穿刺针。然后置入硬膜外导管,留置导管3~4cm,退针、固定导管。患者平卧测试和调整阻滞平面,同时注意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低血压和心动过缓者应及时处理。待蛛网膜下腔阻滞作用开始消退,如手术需要,经硬膜外导管注入局麻药行硬膜外阻滞。 (三)用药方法 由于蛛网膜下间隙阻滞作用开始消退时,开始硬膜外间隙注药。因此,无法观察硬膜外试验剂量及其效应,一般采用分次注药方法或持续注药方法(4~6ml/h)。同时严密观察是否有全脊麻的征象,及局麻药毒性反应。联合穿刺时,硬膜外导管可能误入蛛网膜下腔,通常有脑脊液从导管内流出。因此每次硬膜外腔注药时,须回抽无脑脊液后再注药。并且蛛网膜下间隙与硬膜外间隙的局麻药用药剂量均较小,阻滞平面容易扩散,可能有一部分局麻药经硬膜孔渗入蛛网膜下腔,以及硬膜外间隙的压力改变后,局麻药易在蛛网膜下间隙扩散。 二、注意事项 包括:①硬膜外导管可能会误入蛛网膜下间隙,有脑脊液从导管内流出。因此每次硬膜外间隙注药时,须回抽无脑脊液后再注药。②蛛网膜下间隙与硬膜外间隙的局麻药用药剂量均较小,但阻滞平面容

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应用及事故处理

椎管内麻醉 添加摘要将药物(局麻药、阿片类)注入椎管内某一腔隙,可逆性阻断脊神经传导功能或减弱其兴奋性的一种麻醉方法。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又称腰麻,Subarachnoidblock)和硬脊膜外腔阻滞(又称硬膜外麻醉,Epiduralblock)。大量临床研究已表明,腰麻和硬膜外麻醉可延迟手术应激反应,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血栓栓塞发生率,从而降低高危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另外,硬膜外阻滞还可用于术后镇痛,是目前胸、腹部手术术后和分娩镇痛的主要镇痛方法。 目录[隐藏] ? 1 解剖 ? 2 椎管内麻醉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 3 蛛网膜下腔阻滞 ? 4 硬脊膜外腔阻滞 ? 5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 6 骶管阻滞 椎管内麻醉-解剖 一、椎管:由33块脊椎的椎孔上下相连而成的管状结构。位于骶骨内的椎管称为骶管。 二、韧带:连接椎弓的韧带自外向内有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穿刺针经皮肤至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时,须经过上述三个韧带组织。 三、脊膜:脊髓自内向外分别有三层被膜:软膜、蛛网膜和硬脊膜。 四、硬脊膜外腔:为硬脊膜和椎管内壁(即黄韧带和骨膜)之间的潜在腔隙。 五、蛛网膜下腔:为蛛网膜与软膜间的腔隙,其内充满脑脊液。 六、脊髓和脊神经:脊髓上与延髓相连,其下端成人止于第1、2腰椎之间,儿童终止位置较低,新生儿在第3腰椎下缘。与临床麻醉有关的脊神经在体表分布范围的解剖标志是:锁骨下由第2胸神经支配,乳头连线由第4胸神经支配,剑突由第6胸神经支配,肋缘连线由第8胸神经支配,脐部由第10胸神经支配,耻骨联合由第12胸神经支配,大腿前面由第1~3腰神经支配。 椎管内麻醉-椎管内麻醉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一、椎管内麻醉的作用部位:椎管内麻醉时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是脊神经根。蛛网膜下腔阻滞时,局麻药物经脑脊液稀释及扩散后直接作用于脊神经和脊髓表面,而硬膜外阻滞时,药

腰硬联合麻醉临床体会

腰硬联合麻醉临床体会 下腹部及下肢手术常选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常存在引起阻滞不够完全,肌松欠理想等缺陷。虽然腰麻起效快,作用完善,肌松好,但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同时头痛发生率高。腰硬联合麻醉结合了硬膜外和腰麻的优点,起效快,肌松好,镇痛完善,不受时间限制,局麻药用量少。近年来本院对下腹部和下肢手术采用了腰硬联合麻醉,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患者36例,其中男15例,女21例;年龄17~65岁。ASA分级I~Ⅱ级,包含阑尾手术1例,剖宫产手术6例,膀胱结石手术1例,疝气手术1例,子宫肌瘤手术3例.卵巢肿瘤手术l例,盆腔包块手术6例,阴道壁囊肿手术1例,阴道后壁脱垂手术l例,陈旧性会阴裂伤手术1例,股骨骨折手术3例,髌骨骨折手术5例,胫腓骨骨折手术6例,均无心脑血管疾病,无脊柱畸形及局麻药过敏史。 2 方法 患者术前禁饮禁食4~6 h,术前30 min肌注苯巴比妥0.1 mg,阿托品0.5 mg,入室后用18号套管针开放外周静脉,输入林格液300~500 ml,常规吸氧,用迈瑞监护仪连续监测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合度,使用扬州通达卫生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ASE/S硬膜外和腰椎联合穿刺包在侧卧位下L2~3或L3~4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采用针内针法穿刺成功见脑脊液流出后,以0.1~0.2 ml/s的速度向蛛网膜下腔注入0.89%罗哌卡因2 ml+10%葡萄糖溶液1 ml或0.75%布比卡因1.5~2 ml+50%葡萄糖溶液0.4 ml+3%麻黄碱0.6 ml,视患者的情况及手术的需要而定,用麻醉药混合液2~3 ml,拔出腰穿针,向患者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3~4 cm,术中不用或酌情使用力月西、芬太尼辅助药,根据手术需要加用2 %利多卡因5~15 ml 或0.59%~0.89%罗哌卡因5~15 ml局麻药,当收缩压<90 mm Hg或MBP下降至基础值的20%时.静注麻黄碱10~15 mg,心率慢于55次/min以下,静注阿托品0.25~0.5 mg,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防止全脊髓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术毕根据患者的要求使用镇痛泵进行术后镇痛。 3 结果 其作用起效快,麻醉效果确切,肌肉松弛,少量的局麻用药达到了很好的麻醉效果,明显减少了局麻药中毒的发生。硬膜外放置导管可有效扩展麻醉平面至理想的水平,并保证足够的麻醉时间以及便于术后镇痛。36例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均一次穿刺成功,6例患者因阻滞平面不够或消退给予硬膜外复合用药,其他30例患者均在腰麻下一次完成手术。血压下降3例,经静脉注射麻黄碱血压恢复正常,心率、血氧饱合度均在正常范围,术中未见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术后随访2~3 d,无头痛或其他并发症发生。 4 讨论

腰-硬联合麻醉在阑尾手术中的应用近况

腰-硬联合麻醉在阑尾手术中的应用近况 近年来,随着穿刺器械的改进和穿刺技术的不断提高,腰-硬联合麻醉(CSEA)在中下腹部、 盆腔及下肢的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由于麻醉作用完善、用药量少、起效时间短、并 发症少、不受时程影响等优势,其在阑尾手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受到重视。下面我就该麻醉 技术在阑尾手术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1 CSEA的方法 1.1 麻醉方法患者入室常规建立静脉通路、输液,吸氧,监测BP、HR、ECG、SPO2,选择 L2~3或L3~4进行穿刺,先用硬膜外穿刺针穿刺达硬膜外腔,再将腰穿针通过硬膜外针刺 入蛛网膜下腔行腰麻(SA),取出腰穿针,硬膜外针旋转90°,向上置入硬膜外导管3~4cm。SA效果不足时,硬膜外追加1.5%~2%利多卡因行硬膜外麻醉(EA)。 1.2 麻醉用药常用0.5%-0.75%布比卡因或罗哌卡因5-15mg,也可加入10%GS配成重比重液 使用。EA用药1.5%~2%利多卡因。 2 CSEA在阑尾手术中的应用 2.1 在成年患者的应用 CSEA特别适用于无椎管内麻醉禁忌的成年急性阑尾炎患者。阑尾切除术是临床最常见的急 诊手术之一,过去最常用的麻醉方法是EA,但存在起效慢、阻滞不完全、肌松欠理想等缺点。SA起效快、镇痛完全、肌松完善,但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大,术后头痛、尿储留等发生率高, 禁忌症较多。CSEA是将SA与EA融为一体的麻醉方法,发挥了SA起效迅速、效果确切、局 麻药用量小及EA的可连续性、便于控制平面和作术后止痛的优点,已成功地应用于中下腹 部以下几乎所有手术麻醉及分娩镇痛。在阑尾炎患者可缩短麻醉起效时间,迅速解除患者疼痛,手术区域肌松完善,牵拉反应轻微,手术操作轻松。局麻药中以等比重液优于重比重液,徐莉[1]等研究认为0.5%布比卡因等比重液比重比重液麻醉效果更好,循环更稳定,患者不适 减少,不受体位影响,而且术后尿储留时间短。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均为腰麻常用药,两者 相比后者优于前者,党彩艳等[2]报道两者在浓度及剂量相同的情况下结果麻醉平面相同,但 罗哌卡因起效稍慢,有充分的时间植入硬膜外导管并固定,麻醉作用时间短,恢复也快,且 运动阻滞弱,循环更稳定。两点法是CSEA的改良方法,即先行T12~L1间隙硬膜外穿刺留 置硬膜外导管,再选择L2~3或L3~4间隙穿刺行SA,与一点法CSEA比较,其先进行硬膜 外置管,避免了一点法常遇到的腰麻后置管回血、置不进管或重新穿刺置管等问题,不影响 腰麻后翻身平卧的时间,可以在短时间内主动调节控制麻醉平面。孙华苹[3]等研究发现改良CSEA用于阑尾切除手术可使麻醉平面阻滞更完善,镇痛和肌松最好,牵拉反应轻,血流动力 学也更稳定。在腰麻液的配制上有学者认为局麻药以脑脊液稀释应用为好,不必加用10%葡 萄糖注射液,因为含糖浓度过高会增加神经损害,环节增多,增加污染感染几率。 在老年人,由于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及代偿能力均有一定的退变,施行CSEA是否适当,其可 行性及安全性一直是大家关心的话题。但事实证明是可行的。施黎辉等[4]通过研究认为CSEA 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60岁以上老年人。黄世清等[5]通过对45例80岁以上高危患者行腰硬 联合麻醉后认为只要控制好麻醉平面,术中精心管理,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高龄高危患者也是安 全可行的。在老年人患者中以0.5%布比卡因5-10mg腰麻,阻滞平面控制在T6-10,循环可以 保持较好稳定。 2.2 在小儿患者的应用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腰麻用于小儿血流动力学波动大,药量不易掌握,麻醉平面不易控制, 可能产生呼吸抑制,以及术后易发生头痛、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因此在小儿手术中应用CSEA 少见报道。而近年研究发现,由于交感神经系统发育的相对不完善和血管阻力低而稳定,小

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风险与并发症

一、CSEA 的优点 (一)腰麻的特点 优点:腰骶神经阻滞充分;运动神经阻滞彻底;局麻药用量小。 缺点:上界阻滞平面不易控制;长期手术难以满足;低血压发生率较高;不能进行术后镇痛。 (二)硬膜外麻醉的特点 优点:镇痛肌松良好;能满足长期手术;低血压程度轻;用于术后镇痛。 缺点:需用较大剂量局麻药;有一定的阻滞不全发生率;常需用辅助药。 (三) CSEA 发扬两者的优点和长处,弥补两者的缺点和不足。 优点和长处:起效迅速;效果切当;麻醉时间不受限制;局麻药用量小;局麻药中毒的发生率低;术后硬膜外镇痛;真正的腰麻“不接触” 技术。

二、麻醉风险与并发症 (一)腰麻或者硬膜外阻滞失败 腰麻的失败率为2~5%,其原因:①腰麻穿刺针过长或者过短;②注入硬膜外腔的生理盐水误为脑脊液;③腰麻穿刺针尖硬度未能穿透硬脊膜;④脑脊液回流艰难;⑤穿刺针损伤神经根;⑥穿刺技术不熟练,判断不许确。 硬膜外阻滞的失败率低于腰麻,但比单纯硬膜外阻滞的失败率高。其原因:①硬膜外导管置管艰难,CSEA 时普通在腰麻后3-4min 完成硬膜外腔置管,否则可浮现单侧阻滞、腰麻平面不够或者过高;②硬膜外导管误入血管。当判断腰麻或者硬膜外阻滞失败,根据情况进行处理,或者改用其它麻醉方法。 (二)阻滞平面异常广泛 CSEA 的阻滞范围较普通腰麻或者硬膜外阻滞范围广,其原因:①硬膜外腔局麻药经硬脊膜破损处渗入蛛网膜下腔;②硬膜外腔压力变化,负压消失,促使脑脊液中局麻药扩散;③硬膜外腔注入局麻药液,容积增大,挤压硬脊膜,使腰骶部蛛网膜下腔压力增加,促使局麻药向

头端扩散,阻滞平面可增加3~4 个节段;④脑脊液从硬脊膜针孔溢出,使硬膜外腔的局麻药稀释,容量增加和阻滞平面升高;⑤局麻药在蛛网膜下腔因体位改变而向上扩散;⑥为补救腰麻平面不足,经硬膜外导管盲目注入局麻药。因此,CSEA 期间要加强麻醉管理,合理应用局麻药,密切生命体征监测,必要时加快血容量补充和适当应用升压药物。 (三)全脊麻 硬膜外导管误入蛛网膜下腔是引起全脊麻的主要原因,其可能途径:①硬膜外导管经腰麻穿刺孔误入蛛网膜下腔;②腰麻后将硬膜外穿刺针适当旋转后置管,以偏离硬膜外穿刺点,硬膜外腔镜检查发现旋转者硬脊膜损伤发生率由普通的3%升至17%;③使用顶端封闭的硬膜外导管,可能仅导管未端或者一个侧孔进入蛛网膜下腔,回抽试验无脑脊液,注药后浮现全脊麻。 因此,硬膜外腔注药时要坚持试注试验剂量和分次注药的方法,密切监测麻醉平面动态和子细观测生命体征和血流动力学变化,一旦发生全脊麻要即将进行救治。 (四)循环呼吸系统并发症

腰硬联合麻醉麻醉计划模版

腰硬联合麻醉麻醉计划模版 【最新版】 目录 1.腰硬联合麻醉的概念和原理 2.腰硬联合麻醉的优点 3.腰硬联合麻醉的操作步骤 4.腰硬联合麻醉的注意事项 5.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应用 正文 一、腰硬联合麻醉的概念和原理 腰硬联合麻醉是一种椎管内麻醉,它结合了硬膜外麻醉和腰麻(蛛网膜下腔麻醉)的两大特点,使麻醉效果得到提高。腰硬联合麻醉利用椎管内麻醉和硬膜外麻醉的双重作用,提高了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为手术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保障。 二、腰硬联合麻醉的优点 腰硬联合麻醉具有以下优点: 1.起效迅速:腰硬联合麻醉利用椎管内麻醉的特点,使麻醉药物迅速进入脑脊液,达到迅速麻醉的效果。 2.效果确切:腰硬联合麻醉同时利用硬膜外麻醉,使麻醉效果更加确切,提高手术安全性。 3.麻醉时间不受限制:由于腰硬联合麻醉利用两种麻醉方式,使麻醉时间不受限制,有利于长时间手术的进行。 4.局麻药用量小:腰硬联合麻醉的用药量相对较小,降低了局麻药中毒的风险。

5.术后硬膜外镇痛:腰硬联合麻醉可以在手术结束后进行硬膜外镇痛,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三、腰硬联合麻醉的操作步骤 腰硬联合麻醉的操作步骤如下: 1.摆病人体位:根据手术部位选择合适的体位,通常采用侧卧位或俯卧位。 2.穿刺点选择:选择腰 2、3 或腰 3、4 椎间隙作为穿刺点。 3.穿刺:首先进行硬膜外穿刺,将硬膜外穿刺针刺入硬膜外腔,然后进行腰麻穿刺,将腰麻针刺入蛛网膜下腔。 4.注药:通过腰麻针向蛛网膜下腔注入适量局麻药,然后拔出腰麻针。 5.置管:将硬膜外管置入硬膜外腔,固定。 6.注药:如有需要,隔一段时间通过硬膜外管向硬膜外腔注入局麻药,达到持续局部麻醉的目的。 四、腰硬联合麻醉的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不必要的并发症。 2.穿刺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损伤周围组织,特别是神经和血管。 3.注药时,应根据患者体重、手术部位和手术时间等因素,合理调整局麻药剂量。 4.术后要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五、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应用 腰硬联合麻醉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基本上取代了单纯的硬膜外麻醉。它适用于腹以下部位的外科手术麻醉,如阑尾切除术、疝气修补术、子宫切除术等。

腰- 硬联合麻醉在下腹部腹腔镜手术的应用

腰- 硬联合麻醉在下腹部腹腔镜手术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技术在下腹部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下腹部腹腔镜手术患者160例,男58例,女102例。年龄19~55岁,体重41~80 kg,ASAⅠ-Ⅱ级。手术种类:阑尾切除术45例,卵巢囊肿30例。子宫肌瘤65例,宫外孕手术20例。腰硬联合阻滞成功后,给与芬太尼、丙泊酚辅助麻醉完成腹腔镜手术。连续观察记录呼吸循环变化.,分析其麻醉效果、副作用。结果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下腹腹腔镜手术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麻醉效果良好,麻醉后早期可出现短暂的血压下降,经加快输液或静脉注入麻黄碱5~10 mg后恢复,气腹后HR、RR增快,SpO2 维持在98%~100%。气腹压力维持在10~12 mm Hg时,30 min内PET CO2无明显变化,高压气腹30 min以上,呼吸频率明显加快,PET CO2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发生麻醉意外及并发症。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下腹部腹腔镜手术安全可靠、简便、经济,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腹腔镜 腔镜手术由于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愈合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而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一般认为其麻醉选用气管插管全麻较安全。但近年来腰硬联合麻醉(CSEA) 具有操作简单、用药量少、起效快、麻醉效果可靠,肌肉松弛完善、、苏醒快、医疗成本低、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下腹部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本院采用腰硬联合辅以丙泊酚的麻醉方法完成了下腹部腹腔镜手160例,效果良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择期行下腹部腹腔镜手术患者160例,男58例,女102例,年龄19~55岁,体重41~80 kg,ASAⅠ~Ⅱ级。手术种类:阑尾切除术45例,卵巢囊肿30例,子宫肌瘤65例,宫外孕手术20例。 1.2 麻醉方法术前30 min肌肉注射鲁米那钠0.1 g,阿托品0.5 mg。麻醉方法:入手术室后常规开放静脉输液:选择L2~3 间隙直入法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将27# 笔式腰穿针缓慢通过硬膜外针内腔穿刺至蛛网膜下腔,见脑脊液回流通畅后,注入重比重局麻药1.5~2 ml(局麻药配方为0.89%甲磺酸罗哌卡因2 ml加10%葡萄糖1 ml),退出腰穿刺,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4 cm,退针固定导管立即平卧,调整体位,控制腰麻平面T6 以下,麻醉平面达不到时,硬膜外腔追加碳酸利多卡因或甲磺酸罗哌卡因,手术时间长者,硬膜外腔间断追加碳酸利多卡因或甲磺酸罗哌卡因,术中常规面罩吸氧3~5L/min,手术开始前静脉注入芬太尼50~100ug,丙泊酚0.5~1 mg/kg,接恒速泵持续注入丙泊酚4~6 mg/(kg•h)。气腹压力维持在10~12 mm Hg。 1.3 监测方法常规检测无创血压(BP)、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记录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优势你知道吗

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优势你知道吗 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是目前各类手术中应用广泛的一类新型麻醉手段,结合了硬膜外麻醉、腰麻等的优点,具有麻醉起效速度快、麻醉效果好、安全性高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常规麻醉手段的应用与效果,已经逐步取代硬膜外麻醉在手术中的应用,目前在腹部、下肢等手术中应用较多。腰硬联合阻滞麻醉虽结合了腰麻及硬膜外麻醉的优点,但不能将其简单的理解为这两种麻醉方式的优化或延伸,存在一定的差异。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应用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临床麻醉的水平,同时对麻醉医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麻醉是手术开展的基础,而不管麻醉方式的种类,均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复杂性,同时发生各类并发症的风险也无法完全规避。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麻醉方式,人们对其多缺乏较为全面的认知,本文主要就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具体开展措施及优势进行介绍分析。 1 如何开展腰硬联合阻滞麻醉 术前患者须完善麻醉相关知情同意书的签署工作,进入手术室后须完善生命体征的监护,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时,患者需要采取侧卧位,尽可能暴露腰椎,一般在L2~3腰椎间隙或L3~4腰椎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穿刺后直至有突破感,回抽见脑脊液即为穿刺成功,在蛛网膜腔注入适宜种类及适宜剂量的麻醉药物(如2ml的0.75% 布比卡因与1 mL 的10% 葡萄糖混合液),主要速度控制在60s左右,不宜过快,在此基础上移除腰麻针,置入硬膜外导管,并协助患者采取手术适宜体位,观察麻醉平面,麻醉平面稳定后,术中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麻醉药物的补充给药。接受腰硬聯合阻滞麻醉的患者,术后会留置硬膜外导管,同时医护人员会向患者介绍自控镇痛泵的使用方式,患者可根据自身疼痛程度、耐受情况进行镇痛药物的自我泵入给药,从而缓解术后疼痛程度,提高术后躯体舒适度及睡眠质量。 2 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发展 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是在椎管内麻醉发展而来的一项新技术,即由腰麻的麻醉起效快、麻醉效果好、具有良好的肌松效果、麻醉用量小,又有硬膜外阻滞麻醉中麻醉时间可控、麻醉平面可控等优势。发展至今本麻醉技术已有四种方法,分为①单针单点法:应用历史最为悠久,但操作难度较高,且围术期并发症风险较高,现今临床诊疗中已不采用;②双针双点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该方法被成功应用于剖宫产术中,具有穿刺灵活、成功率高等优势,现今诊疗中较为常见;③双针单点法:即在同一腰椎间隙的同一穿刺点进行穿刺,造成的损伤较小,患者使用满意度较高,且会在一定程度缩短穿刺的时间,但诊疗应用中发现,该方法在控制麻醉平面稳定性方面的效果欠佳,且影响了腰穿针的稳定性,故而现今基本不采用;④针并针单点法:该方法的使用需要特殊医疗器械的支持,对局部软组织造成的损伤较大。故而现今临床诊疗中,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最为常用的穿刺置管方法为双针双点法。

椎管内麻醉阑尾手术牵拉反应防治分析

椎管内麻醉阑尾手术牵拉反应防治分析 标签:阑尾手术;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麻醉;牵拉反应 椎管内麻醉下行阑尾手术时,常发生不同症状的内脏牵拉反应,主要以胃部不适、胸口闷痛、常伴恶心呕吐为多见,一些患者出现血压心率变化、烦躁不安、肠膨出等症状。笔者对本院近两年椎管内麻醉阑尾手术内脏牵拉反应的发生情况和防治进行分析,探索防治阑尾手术内脏牵拉反应的理想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ASAⅠ~Ⅲ级,无严重心肺疾病,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证,在椎管内麻醉下行麦氏切口阑尾手术患者560例,年龄16~65岁,体重45~76kg,其中男306例,女254例。 1.2麻醉方法 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患者设为A组,共245例,行两点穿刺,先行T11-12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再行L2-3硬膜外穿刺腰麻,腰麻用药为0.5%等比重布比卡因2ml,平面控制在T6以下,硬膜外用药视麻醉平面情况用2%利多卡因,尽可能维持平面在T6水平。采用单纯硬膜外麻醉患者为B组,共315例,穿刺点选择T11-12,局麻药为2%利多卡因,首量12~20ml。所有患者静脉辅助咪达唑仑0.05mg/kg和芬太尼0.001mg/kg强化麻醉,必要时可追加用药。所有患者面罩给氧(5L/min)。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过程内脏牵拉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出现内脏牵拉反应时BP、HR、SPO2等的变化。内脏牵拉反应标准:明显剑突下疼痛、胃部不适、胸口闷痛不适或者伴有恶心呕吐、血压心率明显变化、呼吸抑制、烦躁不安及鼓肠等症状,已明显影响手术操作。 1.4牵拉反应处理 以剑突下疼痛、胃部不适,或者伴有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及鼓肠等症状为主的患者,静脉注射丙泊酚0.2~0.6mg/kg,然后以0.5mg·kg-1·h-1泵注维持,并根据麻醉深度适时调整速率。以胸口闷痛不适,或者伴有高血压和烦躁不安为主的患者,小剂量硝酸甘油(0.25mg/次)静推,必要时静脉泵注维持。MAP下降大于25%者静推麻黄碱6mg,心率低于55次/min者静推阿托品0.5mg,必要时重复使用。呼吸抑制面罩加压给氧。必要时改变麻醉方式。

麻醉方案变更情况总结分析与持续改进

麻醉方案变更情况总结分析与持续改进一、总结与分析 2012年6-9月,我科共发生麻醉方案变更12例,全部为区域阻滞改全麻气管插管。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1.麻醉方式: 1)硬膜外 1例(14) 2)腰硬联合 9例 (1478) 3)臂丛阻滞 2例 ( 396) 2.手术类别: 1)急诊手术 7例 2)择期手术 5例 3.手术分布: 1)阑尾切除 4例 2)剖宫产 2例 3)PKRP 2例 4)其他(骨科) 4例 4.变更事由分布情况: 1)阻滞不全 7例 2)穿刺困难 4例 3)其他(穿破硬脊膜) 1例 5. 穿刺困难原因分析 1)肥胖 2例(115kg,93kg)

2)高龄 2例 6.阻滞不全原因分析 1)手术因素 2例 2)非手术因素 5例 二、整改意见 1.为方便分析统计,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保证麻醉计划的顺利进行,避免麻醉方案变更,提高患者麻醉手术安全,已对麻醉方案更改情况登记表做如下调整。 1)添加登记急诊或择期(以确定何类手术更改率高) 2)添加登记患者年龄(以确定年龄与穿刺困难发生的关系) 3)添加登记麻醉医师(以了解麻醉方案变更与麻醉医师的关系) 4. 添加登记手术医师(以了解麻醉方案变更与手术医师的关系) 2.提高全麻的比例 我科麻醉方案变更全部为区域阻滞改全麻气管插管,而我科的全麻比例约为50-60%(如图所示),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3.选择臂丛阻滞麻醉时应注意了解手术方式、切口部位,根据手术方式、切口部位与患者情况确定药物的容量与浓度、穿刺部位以及是否应该多点穿刺。 4.对拟行阑尾切除术患者,选择麻醉方式的注意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疾病情况(单纯性或化脓性) 2)手术切口(阑尾切口或探查切口) 3) 患者基本情况 4)外科医师的情况 5.剖宫产术、PKRP术麻醉方式的选择 由于手术本身的特性,剖宫产术、PKRP术一般首先区域阻滞麻醉,但在实施麻醉前应先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评估

腰硬联合麻醉不同的给药速度对阑尾炎麻醉平面的影响

腰硬联合麻醉不同的给药速度对阑尾炎麻醉平面的影响 摘要】目的通过比对腰硬联合麻醉下不同的给药速度对阑尾炎手术麻醉平面的 影响,找出更适合于阑尾炎手术的给药方式。方法选择200例阑尾炎需实施单纯 阑尾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性别不限,ASAⅠ级或Ⅱ级,术前禁食、水。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率、心电、无创血压及SpO2,建立上肢静脉通路,并在 20分钟内快速输入胶体液(本院为长源雪安)350~500ml。Ⅰ、Ⅱ组患者均采取左侧卧位,选择腰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以25G腰麻针行蛛网膜 下腔穿刺,见脑脊液流出后,均给予0.75%布比卡因2ml+0.9%氯化钠注射液1ml 配成的混合液2ml。Ⅰ组注射时间为12秒,Ⅱ组注射时间为30秒,退出腰麻针,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cm,恢复仰卧位。5分钟后针刺皮肤测麻醉平面,观察 2种给药速度所达到的麻醉平面及术中生命体征变化的情况。结果Ⅰ组麻醉平面 达到T4水平,术中无牵拉痛,个别心率、血压下降;Ⅱ组麻醉平面达到T8水平,术中有牵拉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率、血压下降。Ⅰ组麻醉效果优于Ⅱ组,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Ⅰ组给药速度所达到的麻醉效果优于Ⅱ组,所以Ⅰ组 的给药速度即12秒的给药速度更适合于阑尾炎手术的麻醉。 【关键词】腰硬联合给药速度阑尾炎麻醉平面 阑尾炎是外科较常见的急腹症,其麻醉要求起效快、麻醉平面高、镇痛效果好。腰硬联合麻醉具有起效迅速、阻滞完善、并可行持续给药等优点,是一种比 较适宜的麻醉方法。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给药速度的不同,则产生麻醉平面的 高低也不尽相同。本研究用来探讨腰硬联合麻醉最适合阑尾炎手术的给药速度。 资料和方法 资料:选择200例需实施单纯阑尾切除手术的患者,ASA分级Ⅰ~Ⅱ级。年 龄18~50岁,性别不限,身高155~175cm,体重45~80kg,患者心、肺、肝、 肾功能正常,无头痛、腰痛、消化系统疾病等病史,脊柱检查正常。随机分为Ⅰ、Ⅱ组,2组间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和ASA分级构成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方法:术晨禁食、水,术前30分钟肌注安定注射液10mg,入室后常规监测 心电图、心率、SpO2及无创血压,建立上肢静脉通道,并在20分钟内快速输入 胶体液(本院为长源雪安)350~500ml。2组患者均采取左侧卧位,双下肢屈曲,后背与床面垂直,且与床沿靠齐,腰部向后弯曲,选择腰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确定穿刺针进入硬膜外间隙后,用25G腰穿针(针斜口向头)自硬膜外穿刺针针 孔进入蛛网膜下腔,确定脑脊液流出后,均给予0.75%布比卡因2ml+0.9%氯化钠 注射液1ml配成的混合液2ml,Ⅰ组注射时间为12秒,Ⅱ组注射时间30秒,退 出腰麻针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cm,恢复仰卧位。5分钟后针刺皮肤测麻醉平面,观察2种给药速度所达到的麻醉平面、术中疼痛、术中牵拉痛、肌松效果、 呼吸、心率及血压的变化。 结果 200例手术患者的腰硬联合阻滞均获成功,Ⅰ组最高感觉阻滞平面达T4水平,Ⅱ组达T8水平。Ⅰ组术中无牵拉痛,有2例出现心率、血压下降,经补液及给 予麻黄碱后恢复正常。Ⅱ组术中都有牵拉痛,并有不同程度的心率、血压下降。 2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Ⅰ组明显优于Ⅱ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术中 疼痛和肌松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例)

腰-硬联合麻醉术后局部神经感觉异常52例临床分析

腰-硬联合麻醉术后局部神经感觉异常52例临床分析 腰-硬联合麻醉(CSEA)适用范围广,镇痛完善,肌松完全,诱导快,操作方便,已成为国内主要麻醉方法之一。但由于初学者穿刺中操作水平有限,操作不正规和管理经验不足,可能出现一些神经并发症,而且如处理不恰当极易引起医疗纠纷,并造成患者精神压力大和经济负担加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2004年至今共施行腰-硬联合麻醉已逾10000例,其中术后出现脊神经感觉异常52例,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腰硬联合麻醉术后出现脊神经感觉异常患者52例,男7例,女45例,年龄18~67岁,ASA分级Ⅰ~Ⅱ级,术前无脊神经病变症状及其他合并症,其中子宫下段剖宫手术21例,子宫肌瘤8例,附件包块11例,急性阑尾炎6例,下肢手术6例。 麻醉过程:所有患者均常规给予术前用药,使用腰-硬联合阻滞穿刺包,以L2~3间隙或L3~4间隙为穿刺点,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用针中针行腰穿,成功后头向注入0.75%布比卡因1.2~2.0ml,退出腰穿刺针,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其中21例在腰穿过程中出现触电感和(或)痛感,29例针置入硬膜外导管过程中有触电感,2例整个麻醉过程中无异常。 临床表现:52例患者均于术后第2天随访诉局部感觉异常,其中大腿外侧区股外侧皮神经(L2~3分支)支配区域麻木37例,会阴区麻木10例,L4~S1支配区域麻木5例。其中1例痛觉过敏。所有患者均无尿潴留、大小便失禁、肌力下降等其他不适。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发现异常立即给予治疗,地塞米松10mg静注,1次/日,连用2~3天,并辅以口服复合维生素B,无明显好转者加理疗、针灸等中医治疗,再加上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紧张、恐惧心理。 结果 治疗观察1~2周后5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或痊愈出院。1个月后随访,有9例患者仍有部分感觉减退,但较出院时明显好转,1例患者仍有痛觉过敏,其余痊愈。2个月后随访,仍有1例患者会阴区麻木,但未就诊。 讨论 腰-硬联合麻醉操作引起局部神经根损伤在临床上虽然罕见,经积极治疗后大多预后较好,所以没有引起麻醉医师足够的重视。但其易引起患者心理恐惧,并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延长住院时间,导致医疗纠纷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近年来,我科新招聘了一批大学生,再加上培训乡镇卫生院的麻醉医师,他们麻醉基

探析腰硬联合麻醉在基层医院的应用和困境

探析腰硬联合麻醉在基层医院的应用和困境 摘要:目的: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基层医院的手术种类和质量也在逐年提高,其中下腹部、盆腔及下肢手术占有重要比例。方法:为了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腰硬联合阻滞麻醉被广泛应用。这种方法省市以上级医院已普遍使用,而县级及基层医院近几年也开展迅速,因其比较符合这级医院的手术类型及现实需要。结果:由于麻醉并发症相对较多(与硬膜外阻滞相比),操作相对复杂等因素的限制,使得这种技术的使用与推广,特别是在县级水平的基层医院,显得步履维艰、困难重重。我科于一年前停止对腰硬联合阻滞的使用。结论:为了使腰硬联合麻醉在基层医院顺利开展与应用,我们必须在技术质量与医患沟通方面作出努力。 关键词:腰硬联合阻滞;临床应用;并发症;困境;医患沟通 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适应证为下腹部、盆腔、肛门会阴部及下肢手术。这在广大基层医院占有绝大比例。这种方法在市级以上医院应用广泛,说明它具有相对于全麻和硬膜外麻醉而特有的特点和优势。但它也有自身的一些不利因素,比如并发症相对较多。为了使其在基层医院顺利开展与应用,我们要扬长避短,发挥出它的最大优势。 1 临床资料 20XX~20XX年我科共实施了1 100例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成功率达到%。其中,8例患者术后出现头痛;11例出现下肢麻木、感觉异常;1例运动障碍。这种结果符合麻醉质量管理规范(二级医院),腰麻后疼痛发生率<10%,硬膜外阻滞成功率≥90%。 2 结果 绝大多数患者效果良好,没有并发症的发生或异常表现。在发生并发症的患者中,大多数都能理解或配合治疗,而且都在短期内缓解或治愈,但由于一些工作不到位,和患者之间缺乏交流,使患者在一段时间内出现抵触心理。特别是其中1例患者,由于出现头痛、颈项强直、四肢肌肉痉挛并下肢感觉异常、运动功能障碍,虽经积极治疗,但愈后不佳,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医院因此从经济和声誉上受到一定的损失和影响。 3 讨论 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全称蛛膜下隙和硬脊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应用于下腹部、盆腔、肛门会阴部及下肢手术,省市级医院已经开展。腰麻可保持确切的镇痛和

腰硬联合麻醉后硬膜外持续镇痛并发下肢麻木乏力的观察与分析

腰硬联合麻醉后硬膜外持续镇痛并发下肢麻木乏力的观察与 分析 术后疼痛不但会对患者产生多种不良影响,而且还能增强免疫系统的应激反应,导致伤口愈 合延迟,住院时间延长,因此缓解术后疼痛是患者及临床医师的共同愿望。 随着临床麻醉条件的改善,近年来术后硬膜外镇痛被广泛应用于缓解术后疼痛中。但随着术 后硬膜外镇痛的广泛开展,其并发下肢麻木乏力并不少见。本文就我院2009年10月至2010 年10月456例术后硬膜外持续镇痛病例对并发下肢麻木乏力的原因进行观察与分析,现报 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456例,男210例,女246例,年龄18—70岁,手术为择期或急诊不限。其中妇产科手术189例,年龄为28±5岁,骨科手术101例,年龄为40±10岁,普外科手术87例,年龄50±15岁,泌尿外科79例,年龄57±13岁。术前患者ASA1级或2级,术前患者病 情稳定,一般情况好,手术所选用的麻醉方法为腰硬联合麻醉,且自愿作术后硬膜外连续镇 痛治疗患者才选用,麻醉穿刺由多年资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执行。 1.2 方法术前探视患者时征求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并要求使用硬膜外持续镇痛者签字。所有 患者均选用一次性微量镇痛泵,流速3ml/h,自控量为4ml,锁定时间为30min,使用时间为48h,药物为0.2罗哌卡因与盐酸曲马多600mg共计150ml混合液,麻醉操作过程无神经刺 激症状。术毕检查硬膜外导管是否通畅,接好镇痛泵并打开泵,送患者返病房,同时向患者 及家属交待使用的有关注意事项。术后镇痛过程中,如出现急性疼痛者,肌注曲马多针50-100mg,拔管后穿刺点进行常规消毒处理,贴创口贴。术后镇痛期间12、24、48h内分别随访,每次随访都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进行镇痛效果评定,同时检查镇痛装置及导管固定是 否通畅情况。了解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下肢活动(是否有下肢出现麻木和乏力)等情况。 1.3 统计分析计量资料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所有456例腰硬联合麻醉后硬膜外持续镇痛患者,均采用0分(无痛)80%,1—3分(轻度 疼痛)15%,4—6分(中度疼痛)2%,7—10分(重度疼痛)2%。结果表明:无痛365例, 轻度疼痛67例,中度疼痛12例,重度疼痛12例,镇痛有效率95%,下肢麻木乏力13例, 男5例,女8例,发生率2.75%,所有麻木乏力患者在术后3天内缓解,出院时未留有后遗症。 在下肢麻木乏力发生率上,以妇产科和泌尿外科发生率最高,但各科室麻木乏力发生率之间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肢麻木发生率在性别上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各科室下肢麻木发生率 及性别分布见下表1-2。 3 讨论 本院术后硬膜外持续镇痛患者中下肢麻木乏力发生率为2.75%,大致同于scott等报道的3% 和Liu等的2%。本院用0.2%罗哌卡因及曲马多600mg是现术后硬膜外持续镇痛的常用配方,除去配方的因素而发生下肢麻木乏力时就必须考虑到其他因素的存在。硬膜外间隙是位于椎 管内壁与硬脊膜之间的一窄隙,其内充满脂肪,含有椎内静脉丛和淋巴管,脊神经根及伴行 血管等。当硬膜外腔内结构生理发生改变时,就会影响局麻药的镇痛质量。如硬膜外空气各 种原因导致的椎管内压力大大增高,甚至出现脊髓压迫,腔内药物的相对集中,药物渗透或 通过蛛网膜缺口到蛛网膜下腔发生“再发麻醉”作用,均可产生下肢麻木乏力。

椎管内麻醉在小儿阑尾炎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椎管内麻醉在小儿阑尾炎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分析探讨椎管内麻醉在小儿阑尾炎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9月~2011年9月收治的58例小儿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6例患儿采用椎管内麻醉(硬膜外麻醉),将其设为观察组,32例患儿采用脊麻,设为对照组,观察两组麻醉期间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术后苏醒时间、肢体扭动及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比较,分析椎管内麻醉在小儿阑尾炎手术中的应用价值。结果采用脊麻者均取得满意疗效,采用椎管内麻醉者部分患儿出现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出现肢体扭动,术后苏醒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高,两组患者在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术后苏醒时间、肢体扭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管内麻醉在治疗小儿阑尾炎手术时有一定应用价值,但相对于脊麻,椎管麻醉临床效果较低,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波动较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相对安全性低,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椎管内麻醉技术及临床用药,提高其麻醉安全性。 标签:椎管内麻醉;小儿阑尾炎;脊麻;临床疗效 小儿阑尾炎时腹部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儿童约占发患者群的10%,以5岁以上儿童较为常见,其发病与患儿阑尾发育有关。小儿阑尾炎起病急,由于患者阑尾炎症状不典型,患儿对疾病表达不清楚或不配合查体,仅仅根据现有病史及症状很难做出诊断,增加临床误诊率[1]。为了提高手术期间患儿配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对小儿阑尾炎患者采用椎管内麻醉和脊麻两种不同麻醉方式配合手术治疗进行分析研究,观察椎管内麻醉在小儿阑尾炎手术中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9月~2011年9月收治的58例小儿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26例患儿中男性患儿16例,女性患儿10例,年龄5~11岁,平均年龄(8.0± 2.16)岁,其中5岁以下患儿1例,6~10岁11例,11~15岁14例,从发病到手术时间在2~39h;对照组32例患儿中男性患儿21例,女性患儿11例,年龄6~15岁,平均年龄(10.5± 3.03)岁,其中5岁以下2例,6~10岁17例,11~15岁13例,从发病到手术时间在3~42h。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年龄分布情况、从发病到手术时间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采用椎管内麻醉,选择硬膜外麻醉方法:术前常规给予患儿肌肉注射阿托品0.01mg/kg及鲁米那1mg/kg,让患儿采取右侧卧位,经T12-1部位进行穿刺,待穿刺成功后向患者的头端置入管2~3.5cm,并注入1%利多卡因,操作完成后让患儿取平卧位。对照组采用脊麻,术前给予患儿0.01mg/kg阿托品和1~5mg/kg氯胺酮进行肌肉注射,然后让患儿取側卧位经L3-4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将0.5%的布比卡因1.5~2ml进行注射,操作完成后让患儿取平卧位休息[2]。

小剂量布比卡因“针中针”硬腰联合阻滞用于幼儿下腹部手术

小剂量布比卡因“针中针”硬腰联合阻滞用于幼儿下腹部手术 摘要目的:探寻幼儿下腹部及下腹部以下需要肌松手术的麻醉方法。方法:6~12岁幼儿阑尾炎21例,麻醉采用“针中针”硬腰联合方法,穿刺点选L3~4椎间隙,腰麻药用0.75%布比卡因0.6~1ml,硬膜外向头侧置管2~3cm,观察术中血压、脉搏、脉搏氧、麻醉诱导时间、手术要求等指标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诱导时间短、肌松良、镇痛强、术中内环境稳定、术后并发症少。结论:小剂量布比卡因“针中针”硬腰联合用于幼儿下腹部手术是安全可靠的。 关键词硬腰联合麻醉幼儿下腹部手术小剂量布比卡因针中针 为了探寻6~12岁幼儿下腹部及下腹部以下需要肌松手术的麻醉方法,2009年3月~2011年3月收治术前诊断明确为阑尾炎需行阑尾切除术幼儿21例,麻醉采用“针中针”硬腰联合阻滯,药用布比卡因和利多卡因。21例患者诱导时间短(平卧位后,消毒,铺巾,后即可手术,无需等待)、肌松良、镇痛强;麻醉经过血液动力学稳定(变化<20%,无需处理)并发症少。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收治阑尾炎需行阑尾切除术患儿21例:男12例,女8例;年龄6.4~11.7岁,平均8.7岁;体重20~34.8kg,平均27.4kg;单纯性阑尾炎15例,其中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6例,阑尾炎合并腹膜炎6例;病史12小时~3年。 麻醉方法:全部病例均术前禁食水>8小时,并于手术前20分钟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30~80mg,阿托品0.2~0.5mg。入手术室开通良好的静脉通道并滴注晶体液。在助手的协助下取屈膝抱头侧卧位。用AS-E/S穿刺针以L3~4椎间隙行硬阻滯平面,并行手术部位消毒铺巾等,对阻滯平面低于T10(平脐)者从硬膜外管注入2%利多卡因1.5~3ml,对牵拉反射明显者采用芬太尼0.03~0.05mg 静脉注射。全部病例术中均保持良好的静滴晶体液,严密监测血压(<10岁采用下肢血压,>10岁采用上肢血压)、脉搏。常规面罩吸氧,氧流量1~2L/分。 结果 21例患儿在麻醉完成转仰卧位后,测试结果单纯腰麻阻滯平面在T10以上者14例(67%),其中有3例在T6(剑突)以下、但没有达到T4(平乳头),其血压变化不大、脉搏较术前增快,变化<20%;有7例(23%)阻滯平面在T10以下,经硬膜外导管给利多卡因后也可达到手术要求,无失败改行其他麻醉的病例。全部病例均达到诱导时间短,术中肌松良、镇痛强,但有9例术中牵拉反射明显,其中4例严重患者给予芬太尼静脉注射后减轻,其余采用鼓励后均顺利完成手术。 全部患者术中采用面罩吸氧,呼吸平稳,脉搏氧保持99%~100%,无1例呼吸抑滞发生,也没有恶心、呕吐等发生。术后无1例发生并发症。

阑尾切除手术麻醉方法的选择

阑尾切除手术麻醉方法的选择 阑尾切除手术属于普外科临床常见的手术方式之一,而在进行该手术时,常见的麻醉方式包括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局部麻醉、全身麻醉,这些麻醉方式均属于临床阑尾切除手术时所采用的麻醉方式。 局部麻醉一种在临床上长期受到医生、患者双方所青睐的麻醉方式。局部麻醉的操作方式相对简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患者的重要器官受到干扰,且并不需要进行特别的监护或是术前禁饮禁食等内容,此外,其也无需由专职麻醉医师来进行。相关资料显示,局部麻醉方式所导致的麻醉后并发症相对较少,几乎不存在,且其同时也避免了由于椎管内麻醉所造成的并发症发生,患者能够在术后实现即刻下床活动的效果,对患者的早期肠道功能恢复起到促进提升的效果,避免了患者在术后发生肠粘连或是肠麻痹现象的发生。该麻醉方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避免了患者出现经济负担。 但局部麻醉依然存在相关的缺点,若是患者相对肥胖时,其局部麻醉的用药量需要增加,导致其局麻药物潜在毒性反应的发生几率上升,且在进行操作时,患者的疼痛感较强,对肌肉松弛的效果、切口的显露效果相对比较差。会导致手术难度的上升以及患者疼痛感、手术时间的延长,使患者痛苦感上升。因此该病在部分不宜使用过于肥胖患者、阑尾穿孔合并腹膜炎患者、化膿性阑尾炎患者,仅适用于正常阑尾位置的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此外,在缺少麻醉医师的基层医院中其也可以进行运用。 硬膜外麻醉属于阑尾切除术中最为广泛运用的一种麻醉方式,由于其麻醉效果相对而言较为满意,因此传统认为其对于循环所造成干扰相对较少。但硬膜外麻醉的阻滞诱导时间相对而言较长,有着较高阻滞不全率以及麻醉失败概率,且受到平面较低的影响使得迷走神经阻滞效果不全,导致进行阑尾牵拉或是探查操作时,造成反射性肌张力增加,引发诸如呕吐、恶心、疼痛等不良反应,造成手术操作受到严重干扰。而临床在运用该麻醉方式时,通常会增加麻醉药物的使用量或是采用静脉辅助药来降低牵拉反应,但麻醉药量的增加会导致患者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毒性潜在危险率的上升,且就实际病情而言,阑尾切除术属于短小手术,会发生辅助药物还未起效手术就结束的现象,导致麻醉管理难度和麻醉危险性的上升, 全身麻醉同样也是阑尾切除术中所运用的一种麻醉方式,通常采用的气管内全麻,临床认为,当患者处在气腹状态时,腹膜会对CO2造成大量吸收,进而会导致患者出现诸如膈肌上抬、高碳酸败血症或是气道压增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会对其循环和呼吸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认为全身麻醉属于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中,一种较为能够保障患者安全的麻醉方式。但对于患者而言,在进行全身麻醉后,其自主呼吸、心跳、血压均会下降,可能会在麻醉过程中出现脑缺血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且可能会导致诸如呕吐、窒息等不良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该方式依然需要依据实际需求来进行运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