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交集

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交集

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交集
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交集

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交集

——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所体现的传播理论探讨

姓名:李科学号:120216029

“伊丽莎白,现在我怎么才能保护你呢?”①这句话是德国著名的法学家和出版商戈德·巴修里斯(Gerd Bucerius)1965年对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Elisbeth Noelle-Neumann)所说。后者由1980年出版了《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在这本书中作者详细的阐述了“沉默的螺旋”理论,此理论最早探讨的是1965年联邦德国选举时在最后阶段所出现的“民意雪崩”现象。书中诺依曼对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把舆论视为一种对人产生约束的机制,通过“问题出现—社会讨论—民意达成”来达成一种大多数人认可的公共意见。“沉默的螺旋”理论对个人和社会群体的舆论以及公共意见形成过程、规律进行了探讨与阐述。舆论是如何形成的?它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它是怎么对人产生约束力的?这些我们都可以结合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来分析。

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其一生不断的在与外界产生交流、互动。一方面是社会环境即我们可以认为的社会公共领域,另一方面是人感性动物的内心世界,我们同样可以认为这是个人心理领域。这两个领域构成了整个广义上的社会环境,它们之间是不断重叠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而在这两个领域当中我们要看到舆论的控制作用。诺依曼的沉默理论模型中有四个可验证的假设,当中的一点是人的本质特性即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迫使人们站到胜利的一方。从某方面来讲这是个人处于社会中做出的对意见气候的判断,个人领域参与社会领域的变化,社会领域又反过来在影响个人领域,沉默数量在不断的加大。以上这些在现代化的公司中可以得到很好的验证。杜拉拉所在的DB公司是一家外企,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例如员工不能在公司内部进行恋爱。作为个人的你为了社会的某种规则例如养家糊口你得放弃你的一些主张,在公司这个全体中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正如诺依曼所说“有形的大众全体:个体生活在共同的基础上,并从被周围的观察中解脱”。②在这里诺依曼想要重点阐述的是来自“邻居的控制”,我们把它借鉴到公司这一群体中来而不是周围邻居。杜拉拉作为一个个体生活在公司这个共同的基础上,她是从周围的观察—社会规则中来进行解脱的,杜拉拉与男主人公王伟恋爱了但是他们却在公司形如路人,这体现了以上几点。

不管是班杜拉的三元交互理论还是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他们都深度分析了从众形象的形成。班杜拉的三元交互理论分析了趋同心理产生的原因,认为趋同心理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部原因是群体产生的压力即占据大多数人的意见对选择产生的压力,内部原因是个人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判断所产生的信息压力即我们更容易选择我们认为对的一方,这点与诺依曼的人对意见气候有着明显的判断力有着相似的地方。而在一个公司里面分析从众现象的形成是再也恰当不过的。公司作为一个小型的群体和少数人控制大多数人的地方,舆论在这里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司会告诉你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做,公司会通过一些手段例如奖金、年假等来笼络一些人以此形成大多数,就这样公司内部就形成了一个意见气候,它试图告诉你老板是权威、你是在为我赚钱等。这些现象在你的脑海里形成了信息压力和群体压力,当然个人领域不一定会完全屈服公共领域的压力,当你足够到可以利用信息压力并对他人产生信息压力的时候你就占据了主动权,就像电影中的玫瑰逼迫老

①【德】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著董璐译:《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1页

②【德】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著董璐译:《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106页

板给他升职一样。我得到的信息是除了我你暂时还找不到人来替代我,而我在这个公司做了这么久我是有能力升职的,况且我知道你是为了不出差错才不给我升职的,那么我是占据制高点,所以玫瑰在关键时刻请了病假。这就是向公司主管施加了信息压力。这也是在像这个公司传递着某种信息,例如玫瑰为了升职故意关键时刻请了病假,潜台词是公司不能缺少她,她是个有能力的人。于是乎这种情况也产生了一种趋同心理,达到了一种统一的认识。

电影不是人生,但是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所体现的有关传播的理论却在生活中确实存在,这种个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交集一直存在于人的生活中。不管是趋同心理还是沉默的螺旋,又或者第三人效应,都是离不开人这一主体,离不开人与社会这一环境。所以说舆论的形成有着个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双重特性,它们之间是相互交集相互作用相互构建的。

参考文献:

①【德】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著董璐译:《沉默的螺旋舆论- 我们的社会皮肤》[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5)

③熊壮,《“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四个前沿》[J].《国际新闻界》,2011(11)

④吴国娟刘瑜,《趋同心理和沉默的螺旋下的第三人效应》[J].《新闻世界论坛》,2011(8)

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交集

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交集 ——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所体现的传播理论探讨 姓名:李科学号:120216029 “伊丽莎白,现在我怎么才能保护你呢?”①这句话是德国著名的法学家和出版商戈德·巴修里斯(Gerd Bucerius)1965年对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Elisbeth Noelle-Neumann)所说。后者由1980年出版了《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在这本书中作者详细的阐述了“沉默的螺旋”理论,此理论最早探讨的是1965年联邦德国选举时在最后阶段所出现的“民意雪崩”现象。书中诺依曼对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把舆论视为一种对人产生约束的机制,通过“问题出现—社会讨论—民意达成”来达成一种大多数人认可的公共意见。“沉默的螺旋”理论对个人和社会群体的舆论以及公共意见形成过程、规律进行了探讨与阐述。舆论是如何形成的?它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它是怎么对人产生约束力的?这些我们都可以结合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来分析。 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其一生不断的在与外界产生交流、互动。一方面是社会环境即我们可以认为的社会公共领域,另一方面是人感性动物的内心世界,我们同样可以认为这是个人心理领域。这两个领域构成了整个广义上的社会环境,它们之间是不断重叠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而在这两个领域当中我们要看到舆论的控制作用。诺依曼的沉默理论模型中有四个可验证的假设,当中的一点是人的本质特性即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迫使人们站到胜利的一方。从某方面来讲这是个人处于社会中做出的对意见气候的判断,个人领域参与社会领域的变化,社会领域又反过来在影响个人领域,沉默数量在不断的加大。以上这些在现代化的公司中可以得到很好的验证。杜拉拉所在的DB公司是一家外企,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例如员工不能在公司内部进行恋爱。作为个人的你为了社会的某种规则例如养家糊口你得放弃你的一些主张,在公司这个全体中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正如诺依曼所说“有形的大众全体:个体生活在共同的基础上,并从被周围的观察中解脱”。②在这里诺依曼想要重点阐述的是来自“邻居的控制”,我们把它借鉴到公司这一群体中来而不是周围邻居。杜拉拉作为一个个体生活在公司这个共同的基础上,她是从周围的观察—社会规则中来进行解脱的,杜拉拉与男主人公王伟恋爱了但是他们却在公司形如路人,这体现了以上几点。 不管是班杜拉的三元交互理论还是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他们都深度分析了从众形象的形成。班杜拉的三元交互理论分析了趋同心理产生的原因,认为趋同心理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部原因是群体产生的压力即占据大多数人的意见对选择产生的压力,内部原因是个人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判断所产生的信息压力即我们更容易选择我们认为对的一方,这点与诺依曼的人对意见气候有着明显的判断力有着相似的地方。而在一个公司里面分析从众现象的形成是再也恰当不过的。公司作为一个小型的群体和少数人控制大多数人的地方,舆论在这里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司会告诉你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做,公司会通过一些手段例如奖金、年假等来笼络一些人以此形成大多数,就这样公司内部就形成了一个意见气候,它试图告诉你老板是权威、你是在为我赚钱等。这些现象在你的脑海里形成了信息压力和群体压力,当然个人领域不一定会完全屈服公共领域的压力,当你足够到可以利用信息压力并对他人产生信息压力的时候你就占据了主动权,就像电影中的玫瑰逼迫老 ①【德】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著董璐译:《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1页 ②【德】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著董璐译:《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106页

日本建筑行业的几点看法

日本建筑行业的几点看法 一、日本建筑企业的运作模式有如下一些特点: 1.所有项目都是公司直营; 2.项目部管理人员由公司派遣; 3.公司对项目部实施目标管理和预算管理; 4.材料统一采购和配送; 5.项目经理的作用主要是生产管理,包括协调合作单位、组织生产、在预算范围内完成公司制定的目标。项目风险由公司承担,项目经理的积极性除来自薪水外,主要是事业心和“爱社心”,即敬业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 6.公司总部拥有非常强的管理和支持能力,队伍强大,分公司和项目施工人员精简。 如东京丸之内:Marunouchi Trust Tower项目,地下4层、地上37层,塔屋2层,总建筑面积115371.18m2,最高178.0m,项目管理人员只有十几名,施工人员只有80左右。 7.项目主要采用总分包模式,管理层与劳务层分开,专业化程度高。 大型建筑企业完全是管理公司,在各地承接工程,接到工程后组织管理班子,而具体施工大部分分包给专业公司完成。 二、日本建筑工地项目管理的特点 1、日本建筑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施工工艺新、机械化程度高、工程品质好。 1)、为减少现场施工量,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预制件是日本建筑施工工艺的主要特点。 预制件采取流水线生产,构件品质好,观感质量和内在质量都有可靠的保证。 如梁、柱、外墙、承重墙体和阳台等均是钢筋混凝土预制,楼面采用预制和现浇相结合,楼梯为钢结构等。 墙面砖也直接在工厂内粘贴完成,质量好。如墙面砖色泽均一;表面平整、洁净;接缝连续、平直、光滑;阴阳角处搭接正确;特别是阳角采用整块“L”型面砖,无须拼缝等。 2)、预制件在工厂预制成型后,直接运至现场,进行吊装,对工程机械的要求高,但是由于减少了现场的工作量,可以大大节省劳动力。 3)、管线不预埋,全部现场安装。 4)、预埋件由于采用了合理、有效的固定方法,位置精确、固定,不会移位; 5)、现场基本不用粉刷,大量使用轻质隔材、墙纸; 6)、柱子预制件之间的钢筋采用特殊胶水连接等等。 7)工序流水搭接施工,如森之台5期工程18层住宅,结构未封顶,10层以下已进入室内精装修,底层、二层室内精装修已完成。这些施工工艺具有明显的优势,例如建筑物外型个性化更容易实现、质量高、工期快、相同建筑面积室内使用面积更大等等。

自媒体能否成为公共领域

自媒体能否成为公共领域 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一般学者仅仅将自媒体定义为博客,因其传播方式为个人提供了生产、发布、接收信息的私密空间,兼具个人和公共两种特性。但我认为,不仅是博客,同样包括QQ传播,手机短信,手机上网等传播方式均不同程度的存在自媒体的影子,它们都能够按照媒介的功能创造,传播,分享信息,都能够表达个人意见,故将其都认定为“自媒体”。按照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自媒体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即“自媒体时代”。 如今,博客、微博等自媒体传播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内容和方式。当人们在认识到这种“我们即是媒介”的“微特质”和“Twitter 般叽喳琐碎”的“微内容”正在形成一种巨大的合力改变人们生活的时候,这种惊喜是显而易见的。不管是呼吁慈善救助、发布新闻消息、促进B2B商业运营还是讨论时尚艺术、抒发个人情感、记录日常点滴,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媒介将生活传播、分享并发挥效用。同时基于此,现代公民社会更为重要的内容——公共领域也正在悄然成长,它的发展对于法治国家、传媒和公众的良性互动之价值更具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哈贝马斯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旗手,针对后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的变化,基于前人观点,在1962年出版的《公共领域的结

构转型》一书中提出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说法。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领域就是与私人领域相对,公众对社会问题自由发表观点和看法,突出表现为对抗公权力的舆论领域。公共领域的最终目的就是公众对公共事务、公共权力进行理性思考和反思。 公共领域,这在中国学界已经是一个陈旧话题,但是随着互联网传播技术革命的深入越谈越新。新的网络技术赋予了普通网民进行网络内容创作的主体地位,民众从互联网的信息消费者变为信息生产者,这对于改变民众的信息传播观念和激发参与公共生活的热情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继BBS、博客的浪潮之后,微博作为自媒体的典型形式,近年来在中国网民群体中火速流行和蔓延,再次推动了虚拟空间社会生活公共化的趋势,从而将“公共领域”这一概念以更鲜明更丰富的形象拉进了人们的视野。 公共领域的建构基础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私人组成的公众,具有独立人格,能在理性基础上就普遍利益问题展开辩论;二是拥有自由交流、充分沟通的媒介;三是公众能就普遍利益问题自由辩论,充分交流,进行理性批判,达成共识进而形成公共舆论。简言之,公共领域的建构要有三个根基:公众、媒介、公共舆论。 在中国,自媒体如电脑、手机、笔记本等工具已不再是少数人拥有并控制的媒介。每个人都可能拥有新的传播工具,免费邮箱,博客、播客的零门槛化,匿名的论坛发言,私人化的短信发布等,都人人都涌入了一个共同的舆论平台上,成为公众里的一员。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多种传播技术的功能的不断完善和技术零门槛化,新颖性等

对于个性化推荐新闻的思考

对于个性化推荐新闻的思考 作者:王慧 来源:《传媒论坛》2019年第01期 摘要:个性化推送作为新兴媒体背景下一种新的新闻分发形式,对受众有着正反两方面的意义,无论是新闻定制,还是算法分发,其困境背后实际上是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的永恒博弈。媒体应该对聚合类信息内容的把关,个性化推荐与人性化推荐相融合,推送未曾关注的领域,增加新闻偶遇的机会。以算法为主进行分发的新兴媒体同专业媒体应该共同满足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其中既包括个性化,也包括公共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唐纳德肖所提出的专业媒体与大众媒体纵横交错的“纸草社会”,在算法时代守望人的价值。 关键词:算法;人文理性;工具理性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01-00-02 个性化推荐新闻即根据用户的性别、年龄、自定义、访问信息类别需求倾向等特征来给用户推荐特定的信息内容,具有个性化、定制化、移动化、互动性等特点。正如“今日头条”APP 所说:“投其所好,送其需要”。个性化推荐新闻对受众有积极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新闻媒体仍应提供必要的社会公共信息,担任社会协调与整合的职责。而在CEO张一鸣看来,《今日头条》与传统媒体最本质的区别就是算法。这款兴趣推荐搜索引擎应用的核心是算法,今日头条之所以能够洞察用户喜好,精准分发用户感兴趣的新闻,很大程度上与算法是分不开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角度,探索有关这个算法王国的几个问题:媒体人的老帝国与算法技术新帝国的融合的前景(代价)是什么?对于受众有何影响,可能的误区在哪里?以下将以今日头条APP为例来探讨个性化推荐新闻对受众的影响。 一、算法于人之利 (一)满足分众化信息需求,精准分发,提高用户黏性 个性化推荐新闻基于计算机程序运作,提高了精准程度的新闻分发使得不同类型的内容信息被机器识别,推送给有着不同需求的受众,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面对大众传媒绝不是完全被动的,事实上受众总是自主地选择自己所好奇的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和信息。受众信息消费的选择范围也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不断扩大,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成为了媒体始终绕不开的话题。今日头条的slogan“你关心的,才是头条”这也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思维的极致发挥。分配逻辑的首位是观众的需求,同时媒体的市场覆盖面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更是获得了受众认可,创始短短几年就对“腾讯新闻”等老牌新闻客户端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边界

公共领域的关注背景:个体化、代议制(对古希腊政治生活的向往) 公民社会:国家——社会二元制 公共领域的理论综述:阿伦特的公共领域理论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 公共领域的发展与历史渊源:一体——分化——融合(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发展现实:多主体、多中心治理(公民社会的高潮)(舆论领域——行动领域) 新媒介的发展——微博、论坛——既是机遇,也存在困境。 边界问题:不可能截然分开。存在着虚拟世界的自由进出,二者融合。但是理应存在二者边界,否则造成公共问题私化,或者私人问题公共化。(虚幻的繁荣(网络)、泛政治化) 可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公共领域问题的研究是否在一定程度是参与式民主对抗精英式民主的一把利剑? 其次,关于中国的公共领域问题,在深受“大政府主义“以及”集权主义“影响的中国是否能够孕育出自己的公共领域?中国的公民理性到底是何种程度? 最后,国家——社会两者的关系是否真如大家所说是一种对立和抗衡的状态?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边界探讨 关于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探讨,较早涉及的是汉娜.阿伦特。尽管《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条件》和《革命论》构成了阿伦特共和主义传统的完整理论链条,但是公共领域思想确实贯通这一理论大厦的主线。在她所描绘的古希腊时代到工业化时代的反差极大地历史长卷中,透露着她对已逝去的雅典公共政治生活的眷恋。 伴随着工业化时代的不断深入,自由主义与工商精神盛行于这个世界。我们逐渐进入这样一个时代,个体自由不断增加,民族国家、阶级、族群及传统所锻造的社会秩序不断衰微,个体自我实现的理想在社会中处于有利位置,人们选择和决定塑造其自身,个体成为自身的原作者,而将磋商公共问题视为浪费时间。托克维尔指出,个体是公民的头号敌人,因为无论个体聚集起来做什么公共事务,都会限制他们自由地追求自认为适合自己的东西,而且现代社会的个体往往对“公共利益”、“美好社会”、“公正社会”疑虑重重,除了对满足个体人身财产安全的事情之外,个体对“公共利益”是漠不关心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中的“公域”正被“私域”侵占了。 在面临着这样的社会现实与社会特征,阿伦特特别关注公共领域的复兴。公共领域是行动的场所,是行动者通过言行自我彰显、取得意义的空间,公共领域的遮蔽意味着主体的存在意义无处寻找。阿伦特认为,在公共领域健康发展的古希腊城邦中,经济活动被限制在私人领域中,公民在公共领域中能够平等对话,共同参与政治事务。这不仅易于形成共同观点,达成社会共识,而且也使个人在行动中获得了自由,从而使社会得以进步。但近代以来,随着公共领域的衰落,个人的独特性无法展现,政治蜕变成经济,代议制取代了公众协商。这不仅使相互孤立隔绝的个人完全丧失了判断能力而只能接受同一化的观点和规则,从而变成了“无思”“无能”的“单一化”的人,而且也使社会的共识因个人对政治的冷漠和被“代表”而无法通过协商得以形成,这是现代宪政危机的主要表现。而解决现代宪政危机并且铲除极权主义的根源,除了通过“革命行动”,复兴公共领域之外别无他途。 阿伦特根据人类活动的不朽性程度把人在世界中采取主动性的方式分为“劳动”(Labour)、“工作”(Work)和“行动”(Action)三种类型,与之相对应,人类活动的领域可分为私人领域(劳动)、社会领域(工作)和公共领域(行动)。在她看来,“劳动”是相应于人体生理过程的活动,它为生命过程供给生活必需品;“工作”是相应于人类存在的一种非天赋、非自然的个人创造性活动,它营造的是一个与自然界截然不同的“人工”世界;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是以18世纪欧洲——主要是法国、英国和德国的历史为背景,所得出的一个马克斯〃韦伯式的理想类型。他分析了18世纪资产阶级社会中出现的俱乐部、咖啡馆、沙龙、杂志和报纸,是一个公众们讨论公共问题、自由交往的公共领域,它形成了政治权威重要的合法性基础。《媒介研究进路》这本书只选了?公共领域的诸种机制?这一节,论述了宴会、沙龙、咖啡馆在机制上拥有一些共同的标准,由此可窥豹一斑。 目录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概述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的渊源 公共领域的概念与早期报刊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与传媒的功能退化 对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的一些评价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概述 哈氏所谓公共领域,指的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意指的是一种介于市民社会中日常生活的私人利益与国家权利领域之间的机构空间和时间,其中个体公民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他们所关注的公共事务,形成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一致意见,并组织对抗武断的、压迫性的国家与公共权力形式,从而维护总体利益和公共福祉。通俗地说,就是指?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公共领域最关键的含义,是独立于政治建构之外的公共交往和公众舆论,它们对于政治权力是具有批判性的,同时又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图: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结构图哈贝马斯研究公共领域结构时重点采用了民主理论的视角,强调了政治公共领域对实现民主的重要作用,崇尚公民公众拥有对公共事务自由发表意见、交流看法的空间和权利。他研究的公共领域主要是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黄金时代的公共领域由拥有部分经济和政治特权的资产阶级组成,在小规模的咖啡馆、图书馆、大学及博物馆等场所谈论时政,而且人员严格限制在资产阶级内部。因此,?公共领域?概念的提出,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理想:建立一个民主的、平等参与的、自由讨论的整合社会。由于哈贝马斯过分注重对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研究,而忽略了对平民公共领域的关注,因此,不少学者对其理论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产生怀疑。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的渊源 对于公共领域的研究,是西方哲学家最为关注的课题之一。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的源头在于美籍德裔犹太血统的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HannahArendt)。阿伦特说的公共领域是指作为行动(action)实现的场所,是人们平等对话、参与行动的政治空间。所谓行动是指人们之间不借助于中介而直接交往的活动,它是人类意识发展最高阶段的产物,是优于劳动和工作的真正人类自律。阿伦特认为,劳动与工作都属于私人领域,劳动的特点

从哈氏_公共领域_到网络公共空间

1“公共领域”的提出 按照“公共领域”概念的创始人、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的定义,公共领域是“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 比利时的社会学家汉斯·韦斯特拉滕教授认为,公共领域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①公共空间是一个公共论坛。它对社会公众开放,可以在其间表达和交流多种多样的意见、经验;②各种论点和意见可以通过理性讨论展开交锋,让公众作出自由的判断和选择;③系统地和批判性地检验政府的政策是这种公共领域的首要任务。 这种公共领域在15、16世纪的西方,主要的场所是咖啡馆和各种沙龙(家庭聚会方式),主要人物是知识分子。这种形式的讨论在近代报纸诞生以后,逐渐被独立出版社或者规模较小的报纸所取代,因为这种小型报纸更为人所知,更加方便地进行更大规模的传播。然而更值得重视的是,在咖啡馆或沙龙里的讨论是口头交流,人们或即兴发言,缺乏深思熟虑,或争论不休,难免感情用事,发言很情绪化。 在报纸上进行书面语言的讨论,在其措辞行文中更理性化。所以,早期报纸很快取代咖啡馆、沙龙,成为最主要的公共领域。这种公共领域很具约翰· 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所倡导的"意 见自由市场"的境界。 按照西方学者的认识,“交流是民 主的灵魂”。在这样一个理想的公共领 域内,公民可以自由地交流意见,平心 静气地讨论问题,多元思想得以充分表 达。这样的公共领域成为市民社会的象 征;形成和国家政权既对立又相互依存 的关系;形成了真正代表市民的社会舆 论,成为维护公众利益的屏障。正如美 国的一位政治学家迪萨德所说:“正确 的结论是由大众的声音聚合而成的,而 非权威的选择。尽管从许多方面而言, 这确实愚蠢,但这是我们所有人借以依 靠的东西。”首先,交流的参与者是深思 熟虑的公众话题的制造者,而尽是现代 意义广的咖啡馆里的“大杂烩”;这种话 题不是无聊的小道消息或者绯闻,而是 一种有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感的话题,从 而实现哈贝马斯所设想的“让理想的讨 论达到对国家最理想的境界”。其次,大 众传媒作为民主交流的社会平台,它必 然以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作为其最高宗 旨,以专业理念运作媒体,要求客观、公 正、平衡、全面,要求多样、开放、保证文 化质量、保护弱势群体。 2“公共领域”与传统媒体 但纵观当今社会和大众传媒,令哈 贝马斯和西方一批学者失望的是,这样 的理想条件在西方各国已荡然无存,而 且根本就没有存在过。正如哈贝马斯所 说的那样,大众传媒的公共原则在资本 主义社会中尤其在国家权力的扩张和 其他社会组织的发展中很少能够完全 实现,尤其随着大众传媒的商业化和舆 论技术的出现、限制,甚至在根本上改 变了公共领域的性质和特征。当市场法 则渗透进入公共领域的时候,“理性一 批判论争逐渐被消费取代,公众交流的 网络消费为个人行为,不过这种接收方 式却是整齐划一的”。在当前,政府、企 业、编辑为了他们各自利益在大众传媒 上所设置的议题,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 受众对政治的认识和他们日常生活中 的话题。大众传媒的集团化使得传媒 “千台一声”、“千报一面”,非主流的意 见一般难以进入主流媒体,即使有不同 声音,也微弱得难以让人听见。铺天盖 地的大众传媒形成了“符号暴力”—— — 拒绝自由交流,使得媒体只能在固有思 维的轨道上运作。不是现代人懒于思 考,而是大众传媒强行要代替公众进行 思考,并且把“结果”批量生产发售。受 众变成媒体产品的被动消费者,丧失了 对权力的批判作用。由于大众媒介主要 控制在占据了主流并且拥有公共权威 的阶层的手中,这样势必造成公共权威 思想上的暴力侵犯。因此,西方学者所 从哈氏“公共领域”到网络公共空间 罗志洋涂迎春 (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汉娜·阿伦特提出公共领域理论以来,经过哈贝马斯的概念化并详细阐述后,公共领域理论便逐渐深入到欧洲主流思想的体系中了。公共领域的形成和传播媒介的发展密不可分,报纸、杂志、广播、 电视则成为公共领域的载体。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传播和接收信息 的方式,网络公共空间建构了“公共领域”的优势,网络传播凸显了公共领域在社会民主法制建设中的重 要作用,也使我们看到了网络传播方式构建公共领域的前景。 关键词:公共领域;网络公共空间;传统媒体 中图分类号:B516.59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1-03-24 理论视野 149 P I ONEERING WITH SCIENCE&TECHNOLOGY MONTHLY NO.62011

新闻个性化推荐系统

新闻个性化推荐系统(python) 关zhu并回复微信公众号:数据挖掘DW (ID:datadw )可获取源代码和数据集。 最近参加了一个评测,是关于新闻个性化推荐。说白了就是给你一个人的浏览记录,预测他下一次的浏览记录。花了一周时间写了一个集成系统,可以一键推荐新闻,但是准确率比较不理想,所以发到这里希望大家给与一些建议。用到的分词部分的代码借用的jieba分词。数据集和代码在下面会给出。 1.数据集 一共五个字段,以tab隔开。分别是user编号,news编号,时间编号,新闻标题,对应当前月份的日(3就是3号) 2.代码部分

先来看下演示图 (1)算法说明 举个例子简单说明下算法,其实也比较简单,不妥的地方希望大家指正。我们有如下一条数据 [plain]view plaincopy 1.5738936 100649879 1394550848 MH370航班假护照乘客身份查明(更新) 11 5738936这名用户在11号看了“MH370航班假护照乘客...”这条新闻。我们通过jieba找出11号的热点词如下。

[plain]view plaincopy 1.失联 311 三周年马方偷渡客隐形护照吉隆坡航班护照者 我们发现“航班”、“护照”这两个keywords出现在新闻里。于是我们就推荐5738936这名用户,11号出现“航班”、“护照”的其它新闻。同时我们对推荐集做了处理,比如说5738936浏览过的新闻不会出现,热度非常低的新闻不会出现等。 (2)使用方法 整个系统采用一键式启动,使用起来非常方便。首先建立一个test 文件夹,然后在test里新建三个文件夹,注意命名要和图中的统一,因为新闻是有时效的,每一天要去分开来计算,要存储每一天的内容做成文档。test文档如下图,就可以自动生成。 使用的时候,要先在Global_param.py中设置好test文件夹的路径参数。一切设置完毕,只要找到wordSplite_test包下面的main()函数,运行程序即可。

公共领域的的基本概念资料讲解

公共领域的的基本概 念

公共领域---WIKI上的解释 公共领域,是一个哲学与社会学概念,与私人领域(private sphere)相对,是指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一个公共空间,公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参与公共事务而不受干涉。此概念是由20世纪50年代德国女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最早提出的,但由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进行了充分阐释,并产生了广泛影响。他的公共领域的定义是:“首先可以理解为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但私人随即就要求这一受上层控制的公共领域反对公共权力机关本身,以便就基本已经属于私人、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质的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领域中的一般交换规则等问题同公共权力机关展开讨论。”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断言,‘Dasein'(存在)必须在公共领域的行为和它的私人性的、可信任的行为之间达到平衡,但是他基本相信在公共领域中协议是必须真正存在的。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对海德格尔的断言表示质疑,她认为实际上真正的和可信的自我是在公共领域中的自我。 弗朗兹·法农(Frantz Fanon)讨论了一个人在公共领域的身份和私人领域的身份可能会变得不协调,从而导致他所称的双重意识(dual consciousness)的结果。他的例子涉及到殖民主义,殖民地的国民被迫在公众场合接受一种外来文化,但是在私下他们仍然以他们自己的文化来保持自己的身份。 在当代思潮中,受到后现代主义兴起的影响,公共领域的问题已经变成了一个关于在公共领域中支配力量(hegemonic forces)规定哪些可以谈论哪些不被允许,同时规定作为一个人身份的一部分哪些可以阐明哪些不能阐明的问题。比如,heteronormativity的概念是被用来描述处于基本的男女性别之外的那些人,这些性别不同于双性恋的人无法适当地要求他们的身份,从而引起他们的公共自我和私人自我的分裂。劳伦·贝兰特(Lauren Berlant)已经研究了很多并主张,所有的性别身份或者性身份脱离私人领域,事实上就不存在关于性别/性或者性特征的公共谈论,她认为,在那里,这种谈论是无用和无力的。

个性化推荐系统

个性化推荐系统软件说明书 一.软件背景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个性化推荐已成为各大主流网站的一项必不可少服务。提供各类新闻的门户网站是互联网上的传统服务,但是与当今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网站相比,新闻的个性化推荐服务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一个互联网用户可能不会在线购物,但是绝大部分的互联网用户都会在线阅读新闻。因此资讯类网站的用户覆盖面更广,如果能够更好的挖掘用户的潜在兴趣并进行相应的新闻推荐,就能够产生更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初步研究发现,同一个用户浏览的不同新闻的内容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关联,物理世界完全不相关的用户也有可能拥有类似的新闻浏览兴趣。此外,用户浏览新闻的兴趣也会随着时间变化,这给推荐系统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因此,希望通过对带有时间标记的用户浏览行为和新闻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挖掘用户的新闻浏览模式和变化规律,设计及时准确的推荐系统预测用户未来可能感兴趣的新闻。 本软件就是用来实现根据用户数据,分析用户行为,为用户进行个性化推荐等功能. 二.软件环境 运行环境Windows XP/7/8 编译环境VS2010 三.运行参数 News_list:新闻列表 News_times:x新闻阅读次数 Step_correlation:一步转移数据 User_list:用户列表 Train_data:原始数据 附加数据:用户适应度 四.算法说明

人们常把事物的随机变化过程称作马尔可夫过程。它具有无后效性,即事物的将来呈什么状态、取什么值,仅与它现在的状态和取值有关,与它以前的状态和取值无关。马尔可夫链则是事物在连续一段时期内若干马尔可夫过程的总称,表明事物状态由过去到现在、由现在到将来,一环接一环,像一根链条。在预测领域,人们用其对预测对象各个状态的初始分布和各状态间的转移概率进行研究,描述状态的变化趋势,并由此来预测未来。由于新闻网页推荐方式的不同,可能导致链长不同的马尔科夫链的产生。其他不定因素诸如用户的浏览习惯也可能导致不同链长的马尔科夫链。 本软件使用了该思想,利用用户最后的阅读记录来进行推测。由于许多用户的新闻阅读数目有限,直接限制了链长的长度,所以我们从三阶马尔科夫链开始,作为尝试,但尝试后发现效果并没有提升,反而会出现因为条件过于苛刻而无法推荐的情况。 最终我们采取了一步马链的形式来作为推荐算法,流程图如下: 算法流程图

【解读】日本建筑的空间

【解读】日本建筑的空间 作者简介 井上充夫いのうえみつお(1918―2002)建筑史家。1942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系。1945年曾任哈尔冰工业大学建筑系讲师。1949年回国,任横滨国立大学教师,直至1984年退任。 井上充夫采用德国及奥地利美术史学中的“样式论”作为研究方法论,并受到20世纪西方建筑理论之影响,以“空间”为关键词考察日本建筑,最终于1962年向东京工业大学提交题为《日本上代建築における空間の研究》(日本上代建筑的空间研究)的博士论文,同年凭此论文获得日本建筑学会赏。此后,井上充夫在博士论文基础上扩大时代范围,最终于1969年完成了《日本建筑的空间》一书。此书作为日本鹿岛出版社以建筑论及建筑史研究的系列书籍SD 选书的一本,1969年出版后经多次再版印刷。作者以“样式论”的角度解析了日本建筑空间的历史全体发展过程,使得此书不仅作为一部学习日本建筑史的入门书籍,也成为了面向大众的日本古建筑的普及读物。本次推送为此书篇末结论部分的转译,主页菌翻译水平相当有限,请有条件的童鞋阅读原文。注:本推送配图均为主页菌添加,非原书配图,图片除特别说明均为主页菌本人拍摄。1第一阶段实体性

空间上古时期的日本人,与其说缺乏对于建筑空间造型的关注,不如说是对于实体物体存在较高的兴趣,特别是大陆文化传入以前这种倾向尤其明显。对此的一处证据是,对于柱存在着异常的关注,立独立柱作为信仰和巫术的对象(图2)、对“心柱”“栋持柱”赋予象征意义等现象(图3),均是这种观念的反映。与此相反,对于建筑内部空间的意识则非常薄弱,比如在神道仪式中,人与神的空间并未见有哪怕是最为初步的区分。此现象可以从大尝祭这类古代祭祀仪式和建筑的考察得知。因此,这一时期可以被认为是日本建筑空间发展史的雏形阶段。图1 日本弥生时代房屋复原静冈县登吕遗迹 图2 长野诹访神社御柱;长野县御柱祭(出处:网络)注:长野诹访神社于境内四角安置“御柱“四根,每七年因更换新柱而举行“御柱祭”,此仪式已被指定为日本无形文化遗产。图3 岛根出云大社(依《日本建筑史图集》P8加笔) 注:出云大社继承了先史时代高床建筑的形式,内部中心柱较其他径宽,被认为作为供奉对象而存在。2第二阶段雕塑性空间大陆文化输入日本之后,建筑从实体性构成向雕塑性构成发展。此阶段所见中心建筑的内部空间内,具有很强的作为主体专有空间的性格。在周围具有回廊或围墙的情况下,围出的院落空间也具有很强的主体专有的性格。在这

用户浏览新闻的模式分析及个性化新闻推荐

天津财经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用户浏览新闻的模式分析及个性化新闻推荐系统 院系名称:理工学院 专业班级:计科1101... 学号:2011110709 姓名:康磊... 指导教师:陈钒 年月日

内容摘要 正文要与“内容摘要”四字之间空一行。“关键词”三字为四号黑体,加粗左对齐。关键词最多不能超过5个,字号为四号,字体为楷体。关键词之间要用分号隔开,这部分与摘要内容部分之间空一行。中文的内容摘要与关键词在一页,不标页码。 关键词:写作规范;排版格式;学位论文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主要研究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本文的组织结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相关技术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用户模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用户模型的形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主题表示法) 1.2 用户模型的建模技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个性化推荐技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协同过滤推荐技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基于内容的推荐技术......................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混合推荐技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数据挖掘技术................................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小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用户浏览行为分析与建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基于时间浏览的行为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基于标题浏览的行为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日本古代建筑的发展

日本古代建筑的发展,若以佛教建筑传入日本的飞鸟时代算起,已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历程,其类型主要有寺院、神社、住宅、都市、城郭和茶室等,其发展历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和近期三个阶段。 1、早期(6世纪中叶—12世纪)包括飞鸟时代(593—710年)、奈良时代(710—794年)和平安时代(794—1183年),佛教与建筑文化从中国传入日本,佛寺成为日本的主要建筑,它影响了宫殿与神社建筑。 也有将飞鸟时代定为593年圣德太子摄政,推行改革,至710年从飞鸟藤原京迁都平城京(今奈良)为止。 圣德太子学习中国隋朝文化,制定了日本最早的宪法。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 593年圣德太子(敏达天皇)摄政,隋朝(581-617,共36年) 594年,20岁的圣德太子在大阪建造第一座庙宇四天王寺(Shitennoji),以中门、五重塔、金堂和讲堂并排成一直线,附近有石舞台、六时堂等建筑,它是日本最古老的官寺。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 大阪四天王寺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 飞鸟时代的装束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 公元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奈良,奈良时代开始。日本的遣唐史根据中国风水观念,仿照中国唐都长安,按1/4的比例在奈良修建了平城京(Heijo Kyo)。平城京东西宽 4.3公里、南北长4.8公里。中央有宽85米的朱雀大路,将市区分为左右两京,每隔400米都有大路相通,纵横的大路将城区分成许多方块,形成整齐的棋盘街。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 奈良平城京复原图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几个京城的比较 圣德太子在607年建造奈良法隆寺(The Horyuji Temple),711年在奈良时代重建,但它仍保持着飞鸟时代的形式和布局,以金堂、五重塔为主,共二十余幢,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的日本木构建筑群。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奈良法隆寺 金堂和塔位于中心位置,绕以回廊,区分佛和俗的世界。其形式以至细部纹样都体现了来自中国南北朝建筑的影响,建筑用料粗壮,金堂的圆柱卷杀明显,柱上置有皿板大斗,用整木刻成云头状的云形斗拱支撑着檐口,并用变形的万字各自的勾栏和人字拱等。法隆寺五重塔高30多米,为日本最古老的佛塔,各层平面向上剧烈递减。塔刹的部分约占总高的1/3,塔中心有一根自下而上的中心柱支撑着塔顶的重量。顶层房檐的一边只有底层房檐的一半左右,相传塔中存有佛骨舍利。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 奈良时代的装束 东大寺(平假名とうだいじ) 728年由信奉佛教的圣武天皇建立,是日本华严宗

媒体在公共领域建设中的作用_庞立臣

理论视野 媒体在公共领域建设中的作用● 庞立臣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公众社会,公众舆论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媒体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责任。 在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中,对政治力量以及其他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赋予新闻媒介以神圣职责。大众传播媒介是制约权力的有效方式之一,是民主制度在话语领域最主要的表现。在我国,这种功能主要体现为舆论监督,它是指公民或新闻媒体发表与传播针对政府机构或政府官员的批评性言论。 应当指出,现代媒体所表现出来的舆论力量,对推动社会秩序中的公共权力监督和公共舆论有着空前影响。我国是一个社会公共体系极为庞大、公共事务极其复杂的社会,在民众与政府的关系中,公共权力特有的垄断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决定了民众很难对公共权力实施直接而有效的监督。加之近年来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已经使人们的政治热情不断减少,民众对政治普遍淡漠,除非当公共权力切实触及其自身利益时,他们才会做出反应。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保持社会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压力,非社会舆论莫属。 新闻媒体因其传播活动同舆论的联系,特别是通过舆论对政府决策和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作用,服务于民主政治。媒体提供了民意上传的现代化工具,公众及公众团体可以通过传媒公开发出呼声,以影响舆论,这是民主的一种体现。此外,现代媒体对执政机构和官员所作所为的报道,是使其接受公众舆论监督的重要条件。而现代媒体作为面向公众的传播媒介,可以成为公众论坛,将公众对执政机构和官员的监督意见传递给后者。由媒体作为中介的舆论监督,是现代民主政治中对权力进行制约的重要 者形式之一,为大众提供言论自由的通 道或载体是它的权利和义务。但是在今 天的情况下,媒体权利和政府权力往往 结合在一起,党政行为变相地以舆论监 督的形式出现,弄不好会得到相反的效 果。由于把媒体监督与舆论监督混为一 谈,特别是把媒体监督与政府意见、权 力结合在一起,使得媒体监督有时会出 现“缺位”或“越位”,当老百姓真正需 要代表他们的意见、心声时,媒体缺位、 失语;而在有些场合,一些媒体人利用 媒体权利干预司法、干预人身自由,把 社会公器变成个人私器或少数人专用之 器。一旦这种“缺位”、“越位”泛滥,给 社会造成的影响将是不可低估的。新闻 报道、舆论监督,必须遵循客观原则。当 然,大量事实证明,客观有时只是一种 非常美好的理想,但很难做到。这是因 为,人是社会中的人,是某一利益群体 的一分子,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新闻不 可能超然物外,清澈如水。那么,是不 是我们就不去追求客观了呢?也不是!客 观性首先是一种意识、理念,其次是一 种方法,更高层面上应是一种境界。 媒体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社会 公器,是一个舆论场,而公民社会中的 公众则是民间的舆论场,两者共存于当 下这个社会中,形成了特殊的公共领 域。媒体通过自身得天独厚的舆论监督 加大并增进了公众对媒体的介入和信 任;反过来,公众通过媒体的舆论监督, 促进了现代公民社会的形成。这两个舆 论场的重合、互动,构成了现代社会健 康文明发展的有效机制。重合得越多, 这个社会就越和谐;重合得少,甚至于 不重合,那这个社会就会出问题甚至产 生动乱。  (作者单位:潍坊日报社)方式之一。 应当说,近年来,我国各级党组织 和政府非常重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以至于党和政府把媒体纳入权力运作体 系,把媒体变成有限公共资源,把批评 报道变成民主化进程的内容。所有这 些,无疑提高了媒体的社会作用和地 位,比较好地解决了一个交互作用的问 题。比如:从公共性方面,媒体可以是 党和政府的喉舌,这是它的宣传作用; 另一方面,又可以是人民群众的喉舌。 前者的意义具有一种权力背景,体现和 彰显了党和政府的权威性。因此,重要 的媒体监督都是上级党委、政府认可 的,是一种政府权力、态度的转化。从 另一方面讲,把它纳入到一般意义上的 媒体舆论监督,政府可进可退,减少了 政府的压力。从制度层面上讲,政府把 媒体批评作为一种治理技术,无疑是一 种社会进步,因为在以往,媒体只是意 识形态的工具,无从谈及公众舆论。现 在把媒体纳入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很 自然地显现出它的公众批评的形象威 力,为党和政府提供了一个合法的舆论 平台。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当 下的新闻媒体可以说正在成为公众精神 和公众意愿的代言人。 具体说来,新闻媒体在参与现代政 治民主中可以充当公众参与决策的工 具;可以充当公众参与评判决策及其后 果、议论公共事务的工具,充分聚焦公 众注意力,围绕重大问题形成公众舆 论,成为对权力进行舆论监督的工具。 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下,国家除支持舆 论对公共领域的监督外,应尽可能避免 权力过分干涉公共领域。 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凸 显了媒体的地位与作用。从理论层面上 讲,媒体监督只是舆论监督的一部分或 青年记者?2009年6月中30

微博与公共领域

“某领导对一女孩耍流氓,女孩强烈反抗,领导骂道:‘小妞,别闹了,我可是有背景的人!’女孩一听,顿时笑了:‘大叔,别闹了,我可是有微博的人。’”这样一条影射现实生活中负面事件的具体案例①的段子在互联网上一度广为流传,成千上万的网民在自己的微博中转发并评论这个虚构出来的、颇有点精神胜利色彩的斗争故事,他们或愤慨,或鄙夷,或痛斥恶人而同情弱者,千般情状,不一而足。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这样一个段子不仅是一种怨刺,更是一种希望、一种寄托———他们渴望打破传统媒体的“中心化”结构,渴望打破信息传播的垄断壁垒,获得向世界发言的权力,并以此改变公共领域的话语格局。这样一个段子以及由此表达的这样一种渴望,伴随着微博的发展而广为流传,绝非偶然。事实上,从“人大”代表微博议政到公安机关微博公关,从“李开复辞职门”到“唐骏学历门”,从“仇子明被通缉”到“李盟盟被落榜”,伴随着一个个社会事件借助微博的发酵与蔓延,微博的辐射面日益广泛,影响力日益深刻。“社会不仅通过传播而继续存在,而且我们可以正当地说,社会存在于传播之中”②。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思考微博的传播特性,剖析它对公共领域以及我们的信息方式、感知方式的多重影响,是本文的基本任务。 一、碎片之链 微博(昵称“围脖”,写微博也因此被称为“织围脖”),源自英文“micro -blog ”,即“微型博 张跣 微博是网络传播最新和最具潜力的形式。它以分享与发现为基本传播形态,以独特的技术优势、丰富的社会实践和推动公民社会建立的潜质,对公共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微博是多元信息的集散地、草根舆论的放大器和交往理性的试验区,整个的微博世界就是一个由不同规模的对话构成的复调系统;另一方面,微博内容和传播方式的碎片化使得微博网友更接近于即逝公众,“坏消息综合症”、“震惊体验”和“速度魔鬼”紧紧地和他们缠绕在一起。微博与公共领域 9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