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制度经济学:发展历程、方法论和研究纲领

新制度经济学:发展历程、方法论和研究纲领

新制度经济学:发展历程、方法论和研究纲领
新制度经济学:发展历程、方法论和研究纲领

新制度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中最令人激动的领域,并被视为哥白尼式的革命。新制度经济学的革命使经济学的潮流从政策建议转向了经济解释,这种转变引起了对经济现象的重新认识和对研究目的的重新确认以及对效率含义的重新评价。由于关注范围的广阔和文献的庞杂,更主要的是由于其内部不同流派之间的差别和异议,新制度经济学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明确统一的范式。因而适时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文献进行梳理,从总体上把握新制度经济学的思想脉络和发展方向,成为一项迫切而有价值的工作。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当回顾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时,我们必须将视角推向历史的纵深。

1.制度主义的先驱

制度经济学的先驱可以追溯到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包括大卫?休谟、亚当?弗格森和亚当?斯密(柯武刚和史漫飞,2002:39-40)。他们揭示出了运行中的经济,或者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人类文明的制度基础及其演化的性质。而涂尔干和孔德的社会学传统也是制度研究的重要起源(汪丁丁,2002:200-201)。特别是涂尔干在《社会学方法的通则》中将社会学定义为关于制度、制度发生和制度职能的科学,并给出了制度学的研究方法。孔德则保持了与经济学的密切联系,并通过英格拉姆等英国历史主义者产生了重要影响(埃克伦德和赫伯特,2001:343-344)。

理查德?琼斯在1833年的一篇演讲被霍奇森认为是制度主义方法论的源头(霍奇森,1984)。琼斯认为,如果经济学家认为可以从一个很小的一般假设集合出发,推导出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原理,他们就是自欺欺人,而以这种方式得出的一般原理也缺乏一般性。因此,经济学家不应通过抽象和演绎获得结论,他们必须“看和观察”(Look and See),把他们的研究建立在最广泛的历史和统计研究上。

对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全面批判始于德国历史学派。老的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威廉?罗雪尔反对将经济学作为狭隘定义和抽象演绎的政治经济学,而应与其他社会科学尤其是法理学紧密联系,但其原理并不具有广泛的普遍性,而仅仅适用于特定的时期和地点。作为青年德国历史学派的领袖,施莫勒用历史和人类文化学的方法处理各种主题,拒绝推理的作用,仅仅坚持在无限的历史变动中的客观和记录下来的东西。熊彼特将施莫勒视为美国制度主义之父。由于无法提供指导和限制人类日活动的原理,历史主义是一口无泉之井(埃克伦德和赫伯特,2001:211)。

新制度经济学:发展历程、方法论和研究纲领

欧阳日辉 徐光东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中不容忽视和令人激动的领域,但新制度经济学内部没

有形成一个明确统一的范式。新制度经济学在坚持正统的新古典理论硬核的同时,不断修正新古典

理论的保护带。由于制度现象本身的复杂性,新制度经济学的进步需要方法论上的多元论,或者说

对各种方法论的兼收并蓄。新制度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在奥地利经济学认识论的基础上,充

分整合现有各个流派制度分析的资源,将被新古典抽象掉的不确定性、无知、错误预期和法律与制

度框架还原到现实中,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关键词:制度;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

Key Words: Institution;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Methodology

作者简介欧阳日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徐光东,国家发改委

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

尽管与德国历史学派存在方法论上的著名争论,但在对制度研究的推动方面,奥地利学派功不可没。奥地利学派的贡献在于将制度的分析置于人类的有限知识和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语境。奥地利学派将经济视为一个复杂的演化系统,强调发生于历史性时间里和不确定环境中的无止境的试错过程。制度因素在奥地利范式中是至关重要的。

在科尔奈对制度范式进行的简单历史回顾中,作为资本主义的病理学家和最有影响的批评家,马克思被认为是制度范式的鼻祖。马克思不把自己限于去检验资本主义的特定领域(政治领域或者经济的、社会的或意识形态领域),他将所有的领域放在一起来考察,并分析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观察作为总体的制度,从而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观点(科尔奈,2002)。诺思也对马克思的分析框架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现存理论中,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诺思1994:68)。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产权理论,为更好地理解经济过程做出了贡献(平乔维奇,1999:23)。

柯武刚和史漫飞(2002:43)将弗赖堡学派也作为制度经济学的先驱之一。弗赖堡学派的构造性原则包括私人产权、缔约自由、个人对其承诺和行动负责、开放的市场、稳定的货币和经济政策,这些原则应当以同样的程度应用于所有相互依赖的市场,从而保证政策之间的协调性。

2. 老制度主义

卢瑟福(1999:2-3)将老制度主义传统分为两个主要的研究纲领。第一个纲领与凡勃伦有关,其中心概念是商业或金钱经济与实业经济的基本二分法。另一个纲领主要出自康芒斯的研究工作,该纲领强调交易、产权和组织及其演变,关注人为设计的制度的运作以及这些制度如何受到产权、立法和法院决定的影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正式和非正式冲突解决过程的结果,是控制个人行动的集体行动。尽管这两个纲领之间具体的分析框架存在着差异、矛盾甚至公开的冲突,但由于方法论、理论倾向和价值偏好之间的一致性——对形式分析方法的拒绝,对整体主义立场的坚持,对理性最大化的抨击等,老制度经济学仍然被视为一个群体。

对于老制度经济学的评价往往是负面的。由于老

制度经济学想要制度的经济学而不要理论的经济学(朗鲁瓦,1986:5),与新古典范式相比,其精确性和严密性上的缺失不但在分析高度复杂的演进世界时面临严重的问题,而且导致了学术传承的困难和理论进展的缓慢乃至停滞。缪尔达尔认为,老制度学派只是一种“天真的经验主义”;迪马吉奥和鲍威尔认为老制度经济学的方法“主要是描述性的,且具有历史特殊性”;格兰维特指出它不是积累性的(威廉姆森,2001:268)。科斯(1984)甚至将老制度学派所作的研究看作是“除了一堆需要理论来整理不然就只能一把火烧掉的描述性材料外,没有任何东西流传下来”。

老制度经济学的立场并非严格与新制度经济学对立,更多的是强调侧重点的区别,因而双方的理论贡献有些可能在本质上是互补的。即使仅仅考虑到老制度经济学的部分洞见,包括凡勃伦关于制度演化的观点和累计因果关系所具有的路径依赖思想,康芒斯对交易的强调和分类,也足以使任何对制度的研究都无法将老制度经济学完全置于视野之外。“尽管其知名度和声誉大起大落”(卢瑟福,1999:1),老制度经济学仍然保持了其理论上的延续性和生命力,并展现出新的面貌。姚洋(2002:第8章)通过对新老制度学派的比较,指出老制度学派在对问题的认定上比新制度学派更接近现实,而新制度学派则在方法上更胜一筹。因此发展方向是将老制度学派的问题和新制度学派以及主流经济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并由此形成新的分析范式,这实际上也是卢瑟福(1999)的忠告。

3.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脱胎于新古典经济学,但又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深入的批评。作为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以及奥地利经济学中制度主义因素的再现和重要扩展(卢瑟福,1999:1-2),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各种持续努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新制度经济学先行者的名单中,包括奈特、哈耶克、迪雷克托,但无可争议的是,科斯的1937年的论文成为新制度经济学诞生的标志,引起了经济学的革命。科斯的贡献在于将交易成本引入了经济分析,这种基于契约及其相应的交易成本的进路,成为后来企业理论的主要分析工具。科斯的论文流风所及,影响广泛,根据拉斯?沃因(2003)的判断,布坎南和塔洛克的《一致的计算》是科斯对企业和契约选择分析的翻版,而著名的莫蒂格利安尼—米勒定理则是“企业的性质”

的派生物。

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科斯(1960)关于社会成本的论文,斯蒂格勒(1961)关于信息经济学的论文,以及阿罗(1962)关于适度报酬的论文相继发表,新制度经济学才开始破壳而出,成为解释现实世界的重要工具,并被威廉姆森(1975)正式命名为“新制度经济学”。科斯将威廉姆森、德姆塞茨和阿尔钦列为对新制度经济学做出重要贡献的经济学家,特别是将阿尔钦的两篇论文——《产权经济学刍议》和《不确定性、演化和经济理论》作为早期进展的组成部分。在这个名单上,还必须加上诺思、巴泽尔和张五常等。诺思开拓性地使用新制度经济研究方法解释了经济制度的演变过程,并以制度经济史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各个类别结合起来;巴泽尔的产权理论构成了新制度经济学从交易费用到博弈均衡的重要转折点;张五常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坚持认为制度是重要的,并且能够进行分析”(马修斯,1986),新制度经济学不但将研究领域拓展到产业组织、劳动经济学、经济史、比较经济体制等领域,甚至在经济学以外的法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也是不胜枚举,并且与日俱增(威廉姆森,2001:2)。实际上,从国际新制度经济学学会历届年会的议题和提交的论文来看,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范围几乎扩展到了所有的社会科学领域,以至于产生了对制度浪漫主义的担心。在增加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方面,新制度经济学做出了根本性的贡献,并成为堪与凯恩斯革命相媲美,甚至比凯恩斯理论更有生命力的经济学革命。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

经济学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而成为一门学科,关键所在不是它的研究对象,而是它的分析方法。然而,经济学内部对经济学分析方法进行过长期的争论。

1.经济学与方法论

正如布劳格(1992)清楚地指出的,人们使用方法论一词时往往是十分含糊的。方法论有时被用来描述一门学科的技术步骤并因此成为方法的同义词,但更经常地表示对一门学科的概念、理论和基本原理的研究。布劳格赞同对方法论的广义理解,并因此将经济学的方法论解释为经济学所运用的科学哲学。通过将方法论与科学哲学联系起来,布劳格引入了波普和拉卡托斯的证伪主义,以此对经济学内部的不同流派和观点进行了分析。布劳格将主流经济学家视为证伪主义者,也就是说,任何现代经济学理论,除非它可以对待解释的现象作出一系列预言,并且这种预言至少是潜在地可用经验资料确证的,否则理论就不可能是合理的,从而无立足之地。布劳格的这种论断直接对应着发轫于弗里德曼的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论。

20世纪50年代,为了反驳R.A.莱斯特的论断——利润极大化的假设是错误的因而边际生产力论是错误的,出现了一批方法论方面的杰出论文,从而奠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张五常,2000:5)。弗罗门(2003:15-20)发现,莱斯特的批评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牛津经济团体对新古典企业理论的质疑互补的,并被统称为反边际主义者。反边际主义者通过直接提问的方法,即向企业的总裁或执行官发送详细的问卷,试图了解企业家的真实决策过程,结果发现企业家在制定价格、产出和雇佣政策时,并不使用边际数量的术语进行思考,并因此主张应当放弃边际分析。

针对反边际主义者的批评,马克卢普最早进行了回应,但其努力只获得了部分成功。对新古典经济学最有力的辩护是由弗里德曼作出的,他的论文《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1953),被布劳格(1992)称为战后经济方法论的中心著作。阿尔钦(1950)为弗里德曼(1953)的立场提供了坚实的辩护。阿尔钦通过引入不确定性和不完全信息,以进化论和自然选择的思想捍卫了新古典的边际分析和企业理论。反边际主义的问题在于没有认识到,新古典企业理论关注的是产业运行的定理,尽管这个定理是从关于企业家行为公理中推导出来的,但定理的有效性并不取决于公理的现实与否。总而言之,即使新古典企业理论关于利润最大化的严格假定是错误的,企业理论的定理(或含义,或预测)仍然成立(弗罗门,2003:33)。

沿着弗里德曼和阿尔钦的道路,贝克尔(1962)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贝克尔指出,只要承认资源的稀缺性,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特别市场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定理,甚至可以包容非理性的行为。资源约束的变化将会迫使经济单位,无论是家庭还是企业,作出理性的市场反应。家庭和企业不管是否采用理性的决策规则,都不可能持续地超出其收入约束生存,因而必然沿着新古典理论预测的方向进行调整。贝克尔的结论是非理性单位将会因为机会的变化而被迫作

出理性的反应,因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有效性与经济单位的理性是无涉的。这样,经过弗里德曼、阿尔钦和贝克尔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芝加哥学派的工具主义方法论。虽然受到萨谬尔森所谓F扭曲的指责,这一方法论仍然保持了主流的位置(布劳格,1992)。

2.科斯的方法论

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创者,科斯的方法论与主流的方法论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这种分歧在《企业的性质》开篇即显现出来。科斯(1937)引用了罗宾逊夫人对两类假设的区分,即易于处理的假设和符合现实的假设,进而指出,对企业的定义应当既是易于处理的又是现实的。用周其仁(1997)的话说,科斯选择的是用真实的前提替代想像的世界。科斯并不反对假设的“易于处理性”,他反对的只是把“易于处理”作为选择前提性假设的惟一条件,特别是反对为了“易于在经济学上处理”而不惜牺牲前提的真实性。在科斯看来,这种为了易于处理而放弃真实的倾向,导致当经济学家们发现他们不能分析真实世界里发生的事情的时候,就用一个把握得了的想像世界来替代。周其仁(1997)将科斯的方法简化为三个组成部分:第一,在真实世界里找学问;第二,重点调查现实的约束条件;第三,把实例一般化。尽管科斯自己在获诺贝尔奖时表示没有在高深的经济理论上有任何创新,但“他的工作——找寻一个更现实的前提性假设——却给经济学的结构带来根本的变化”(周其仁,1997)。

在呼吁保证假设真实性的基础上,科斯(1960)进一步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修正。科斯指出,传统的福利经济学通过对自由放任状态与理想世界的对比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导致了思维的松散,因为理想世界的性质从来就不清楚。因而正确的分析方法应当以实际存在的情况为出发点,进而审视政策变化的效果,决定新情况与原来情况的优劣。这种方法被威廉姆森(2001:438;2003)确立为科斯的核心思想。也就是说,由于经济组织的理论假设与现实是不相干的,以及所有可行的组织形式都是有缺陷的,因而应当通过比较制度分析考察可行的组织形式之间的相互替代。这种思想开启了德姆塞茨(1969)倡导的比较制度方法的先河,比较制度方法也成为新制度经济学重要的分析工具。

与弗里德曼相反,科斯不认为经济学家的主要工作是提出预言并检验这些预言。理论的生命力不在于预测,而是与大量具体信息的结合以解释具体事件(卢瑟福,1999:13)。经济学家选择理论限于理解、解释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用科斯本人的话说,“现代制度经济学应该研究实际的人,研究现实制度约束下的人的行为”(科斯:1984)。这正是沃因(2003)总结的科斯成就的基础。沃因(2003)认为,科斯反对任何的想当然,对任何常识保持怀疑主义的态度,并在事实与常识不一致时相信事实;科斯还坚持经济学家的基本任务是解释我们身边的现象,这是规划更美好经济世界蓝图的前提;最后,科斯坚持奥卡姆剃刀原则,反对对简单解释和简单理论的复杂化以及为了使问题的表述更精美和深奥而附加的精心安排。

周业安(2001)也对科斯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周业安认为,科斯在坚持理性选择模型进行制度分析的同时,并没有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来证伪自己的理论,而是试图通过个案的积累和连续性展示来获得大样本的效果。科斯的这一问题是由于研究制度现象的内在困难所引发的。一项完整的制度安排不仅包括正式制度,而且包括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由于嵌入非正式制度中而与后者成为一个整体。如果正式制度可以将其特征值标准化为共同知识,那么以个性化知识为基础的非正式制度由于无法标准化,只能以讲故事或案例的方式加以阐述。这种研究方法对新制度经济学后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造成了新制度经济学内部方法论的分道扬镳。

3.新制度经济学中方法论的分歧

周业安(2001)指出,科斯对新古典经济学方法论的偏离,造成了以理性选择为主要研究范式的分支和以小样本为基础的经验实证分支之间在新制度分析上的分野。前一分支主要是契约经济学(阿尔钦、德姆塞茨、张五常和哈特等)和公共选择理论(布坎南等),后一分支主要包括制度变迁理论(诺思等)和交易成本经济学(威廉姆森)。契约经济学本质上是一个新古典框架中的制度选择理论模型。通过对边际契约成本的认识,契约经济学可以和新古典经济学一样运用纯粹的演绎方法,从一些基本假定条件来推理复杂制度的产生和变迁。公共选择理论则是关于社会契约的新古典模型,布坎南等人试图寻找的是一个社会中选民如何通过理性选择来实现自身权益的最优保障。威廉姆森的理论已经脱离了主流的理性选择模型,试图调和理性和非理性、规则和习惯、经济人和社会人等社

会科学中由来已久的矛盾范畴。诺思等人的经济史研究或新经济史运动实际上是从历史的角度做的经验实证的制度分析,而这种研究恰恰不是大样本的,更多的依赖个案的分析,从案例中推断一种制度的共性和特性。

这种分野被德阿莱西(1990)定义为形式主义分支和“文学描述”分支,被巴苏、琼斯和斯奇里特(1987)描述为结构或模型建构的制度研究法与历史的制度研究法。这种分歧归根结底来源于对经济学方法论中的形式主义与反形式主义之争,然而正如卢瑟福(1999:7)指出的,这种争论不过反映了分析复杂演化系统的困难。形式主义固然可以增强理论表述的清晰和精确并有利于学术的传承,但却导致了对历史和制度特征的抽象和简化;反形式主义会导向经验研究并保持了对制度和历史细节的敏感,却容易迷失在对事件的描述中而缺乏必要的理论建构。由于“所有可以使用的方法都遇到了较大的困扰”(卢瑟福,1999:29),因而在建立既有理论说服力又有历史实用性的制度经济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回到巴苏、琼斯和斯奇里特(1987)的呼吁:“经济史中既需要结构解释也需要历史解释,这些解释是互补而不是互斥的。”

新制度经济学内部关于方法论的分歧,并不仅仅限于形式主义的争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用德勒巴克和奈(2003)的话说,在于新制度经济学与其说是一个明确的学派,不如说是一个植根于现存经济理论和学说的特定共识集合。也就是说,尽管都将制度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作为关注的焦点,但不同的学术渊源导致了解决问题的不同进路。卢瑟福(1999:前言与致谢)将新制度经济学的学术源头分为新古典主义、奥地利学派和博弈论,而在这三者之间,特别是新古典主义和奥地利学派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埃克伦德和赫伯特,2001:431)。但差异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二元对立和互不相容,而只是反映了对不同重点的强调。由于制度现象本身的复杂性,新制度经济学的进步需要方法论上的多元论,或者说对各种方法论的兼收并蓄。总而言之,充分的制度分析不能忽视任何一方的观点,没有哪一种方法就比其他方法高明或重要(卢瑟福,1999:前言与致谢)。

三、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纲领

新制度经济学在坚持正统的新古典理论硬核的同时,不断修正新古典理论的保护带,以实证研究为主,

注重解释真实的世界,大大扩展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1.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纲领

根据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一个科学研究纲领被定义为一系列对该纲领内的研究进行控制和管理的规则,或者是启发。这种规则可以分为消极的规则和积极的规则。消极的规则意味着研究者不去质疑纲领的硬核,即受到保护的一系列基本定理、理论前提,甚至包括非定理的事实判断,在纲领中开展的任何工作都不能对硬核进行反驳;积极的规则则关注于纲领的保护带,即将纲领的硬核应用于特殊问题时必要的假设和程序,为了使纲领不受质疑,这些假设和程序可以被修正。对保护带的调整仅仅是对纲领的修正,而硬核的改变则会形成新的研究纲领。研究纲领既可以是进步的,也可以是退化的,进步的研究纲领意味着对纲领的修正不仅解释了异常事物,而且导致了对新事实的预见,而退步的纲领则被定义为对纲领的修正不足以解释新的证据。不同的研究纲领之间存在着竞争,因此对纲领的评价涉及在相互竞争的纲领之间的选择(巴克豪斯,2000;豪斯曼,2000)。

尽管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者对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硬核仍然存在着分歧(豪斯曼,2000),但埃格特森(1996:10-11)的归纳仍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即将稳定性偏好、理性选择和相互作用的均衡结构归为新古典经济学的硬核。而其保护带根据努森的定义包括:主体面临特定的环境约束;主体拥有特定的关于环境的信息;研究特定的相互作用的方式。埃格特森认为新制度经济学在保持传统价格理论硬核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信息和交易成本以及产权的约束,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保护带。也就是说,新制度经济学并不试图取代新古典理论,而是依然倚重新古典理论,并对其进行丰富和发展,使其成为理解世界的更强有力的工具。正如埃克伦德和赫伯特(2001:361)指出的,“新制度经济学是应用现代微观经济分析去研究制度和制度变迁的产物。它源自这样一种命题,即理性选择(在具体的约束条件下)将创造和改变诸如产权结构、法律、契约、政府形式和管制这样一些制度。它们帮助创造的这些制度和组织将提供激励或建立成本与收益,这些激励或成本与收益在一定时期内将支配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

菲吕博顿和瑞切特(1998)也认为新制度主义者“在分析方法上的变化并不意味着他们想建立和传统理论相对立的新的理论体系”,而是要拓展新古典理论的

适用范围,并进一步将新制度经济学的修正概括为四个方面:⑴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被卢瑟福(1999:38)定义为只有个人才有目标和利益;社会系统及其变迁产生于个人的行为;所有大规模的社会学现象最终应该根据只考虑个人,考虑他们的气质、信念、资源以及相互关系的理论加以解释。⑵效用最大化。新制度经济学中,人们在由现有组织结构确定的约束限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新制度经济学将效用最大化假说扩展到了所有人的选择从而结束了消费者选择理论和企业理论的区分。⑶有限理性。有限理性这一概念来源于西蒙,并被威廉姆森纳吸收和发扬,指的是“意图有理性,但仅仅有限度地有理性”(威廉姆森,2001:20)。由于作为个体的人在知识、远见、技能和时间上都是有限的,与面对的问题相比,这种有限性更加突出。因而组织成为实现人类目标的有用工具和节约作为稀缺资源的脑力的一种手段。⑷机会主义。机会主义被威廉姆森(1998)描述为欺骗性地追求自利,包括说谎、偷盗和欺骗,更一般地,指不完全的或扭曲的信息揭示,尤其是有目的的误导、掩盖、迷惑或混淆。

2.对新古典硬核的突破

需要指出的是,在新制度经济学内部确实存在对新古典硬核的突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诺思在其研究过程中方法的不断改变。在早期著作中,他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新古典经济学的,试图用标准的新古典经济学分析工具,主要是相对价格和成本—收益分析来分析制度。但是新古典经济理论在解释利他行为、牺牲行为等并非以自我利益作为动机的人类活动时具有难以回避的缺陷,更严重的是,在新古典的架构下,无从解释经济陷于长期低迷的现象。“如果没有一种明确的意识形态理论或知识社会学理论,那么,我们在说明无论是资源的现代配置还是历史变迁的能力上就存在着无数的困境。”(诺思,1994:51)因此,诺思试图将意识形态引入到分析之中,以便进一步解决无法用成本-收益分析所能解释的问题。意识形态的引入使他偏离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从1990年发表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开始,诺思放弃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特别是对人的行为假设,转而在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中寻找更为恰当的人类行为模型。这种转向,是诺思试图将老制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和新古典理论整合为统一的理论框架的持续努力的逻辑结果,并最终导致了向哈耶克《感觉的秩序》的回

归(秦海,2002)。这种回归也可以视为对朗鲁瓦(1989)呼吁新制度经济学向奥地利学派靠拢的回应。

以博弈论进行制度分析的苏比克和斯考特也对新古典的一般均衡理论进行了批评,指出它是静态的、严格耦合的以及没有错误的,不存在任何行为或策略的复杂性或利害关系(卢瑟福,1999:24),并试图以博弈论对制度特别是社会惯例的出现和演进作出解释,这些解释一般与重复协调博弈、鹰/鸽博弈或囚徒困境博弈联系起来(卢瑟福,1999:136),新熊彼特学派的尼尔森和温特(1997)也对最大化和均衡进行了批评,接受了西蒙的有限理性和满意化原则。作为赫伯特?西蒙为首的卡内基—梅隆学派方法论的主要继承人,威廉姆森在接受有限理性的同时,放弃了满意化原则(威廉姆森,2001:21-33),提出企业是以日常惯例为基础,而惯例是可以遗传、调整和创新的,并受到选择环境的影响,经济的演化过程就是一个惯例的学习过程。这种演化经济学是非决定论的,其核心是错误和错误的校正,是过程或演进而非均衡。这种演进观念的基础实际上是凡伯格阐述的取代理性最大化概念的适应性理性,而凡伯格的要点的很大成分来自于哈耶克(卢瑟福,1999:86, 91)。

四、结语

本文从渊源、方法论和研究纲领三个方面对新制度经济学进行了描述。对制度的关注和研究并非始于新制度经济学,在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奥地利经济学和其他经济学传统中,都可以看到将制度和制度变迁纳入经济分析的努力,特别是老制度经济学在这方面的尝试尤为突出。尽管这些努力和尝试没有完全成功,但却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崛起或者所谓制度主义的复兴(威廉姆森,1975)埋下了伏笔。由于科斯方法论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由于研究问题的特质,新制度经济学内部在方法论上出现了分歧,这种分歧可以归为理论与描述之争,或者“不如说是在复杂演化系统的分析中采用多大程度的抽象才合适的争论。但只有像费尔德所建议的,两类研究工作的价值被普遍接受时,我们才有可能有效地应付建立恰当的制度经济学的挑战”(卢瑟福,1999:31)。正如威廉姆森(2001:1)强调的,新制度经济学“虽然不同于正统观念,但也不排斥正统观念”。新制度经济学正是在坚持正统的新古典理论内核的同时,不断修正新古典理论的保护带,用科斯

(1984)的话说,新制度经济学的特色在于它的确运用了标准经济理论来分析制度的运作,去发现制度在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发展出各种可辩驳的含义,导致了经济活动解释方式上的重大变化。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发展历史的短暂,特别是所关注主题的特有困难,新制度经济学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埃格特森,1996:11)。菲吕博顿和瑞切特也认识到,“目前,这一分析(新制度经济学)尚未向形成一个严密的、统一的理论方向发展。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解决,而且这种分散的状态恐怕要持续较长一段时间”(菲吕博顿和瑞切特,1998)。因此“纯粹制度主义的范式的命运仍然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埃克伦德和赫伯特,2001:368),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它(新制度经济学)并未对所有能够被人提出的问题给出直接答案,但它确实回答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并拥有解决另一些问题的前景”(威廉姆森,2001:2)。这种现状固然不能使人满意,但也激发新制度经济学家继续向纵深的探索。特别是随着国际新制度经济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的成立,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获得了组织化的平台。

在新制度经济学内部(卢瑟福,1999),在新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经济学运动之间(威廉姆森,2001:437-438)仍然存在着深刻的对立和矛盾。这种现象来源于经济学发展过程中方法论或理论抽象上固有的问题,但更深层的原因存在于认识论方面,即知识的分立、分工和专业化所导致的知识的不可通约,加上无知成为人类存在的一个构造性要素(柯武刚和史漫飞,2002:51-61)。因而,作为奥地利经济学中心论题的知识问题就成为新制度经济学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鸿沟。在这个意义上,新制度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无法回避诺思的进路和朗鲁瓦的呼吁:回到哈耶克,回到奥地利经济学。在奥地利经济学认识论的基础上,充分整合现有各个流派制度分析的资源,将被新古典抽象掉的不确定性、无知、错误预期和法律与制度框架(霍奇森,1984)还原到现实中,“研究确实存在交易成本的世界”(威廉姆森,2001:438),应当是新制度经济学前进的正确路径。

参考文献

[1] 埃瑞克·G. 菲吕博顿, 鲁道夫·瑞切特. 新制度经济学. 上海

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8.[2] 奥利弗·E. 威廉姆森. 治理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3] 奥利弗·E. 威廉姆森.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商务印书馆, 2002.

[4] 思拉恩·埃格特森. 新制度经济学. 商务印书馆, 1996.

[5] 罗杰·E. 巴克豪斯. 经济学方法论的新趋势.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6] 道格拉斯?诺思.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 上海三联书店,

1994.

[7] 约翰·N. 德勒巴克, 约翰·V C. 奈编. 新制度经济学前沿. 经

济科学出版社, 2003.

[8] 柯武刚, 史漫飞. 制度经济学. 商务印书馆, 2002.

[9] 罗纳德·科斯. 论生产的制度结构. 上海三联书店, 1994.

[10] 杰克·J. 弗罗门. 经济演化.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11] 马尔科姆?卢瑟福. 经济学中的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12] 马克·布劳格. 经济学方法论. 商务印书馆, 1992.

[13] 青木昌彦. 比较制度分析.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

[14] 小罗伯特·B. 埃克伦德, 罗伯特·F. 赫伯特. 经济理论和方法

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15] 汪丁丁. 制度分析基础——一个面向宽带网时代的讲义. 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16] 姚洋. 制度与效率:与诺思对话.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

[17] 周其仁. 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

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中国香港), 1997, (18-19).

[18] 周业安. 关于当前中国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反思. 经济研究,

2001, (7).

[19] Basu, Kavshik, Eric Jones, Erkenart Schlicht. The Growth and Decay

of Custom: The Rol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in Economic History.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1987, 24(1): 1-21. [20] Becker, G.S.. Irrational Behavior and Economic Theor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2, 70: 1-13.

[21] Friedman, M.. 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 In Essays

in Positive Economic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3.

[22] Hutchison, T.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Old and New.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1984, 140(3): 20-29. [23] Langlois, Richard N.. What Was Wrong with the Ol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What is Still Wrong with the New)?. 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9, 1(11): 270-278.

[24] Mathews,R.C.O.. The Economics of Institutions and the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Journal, 1986, 96(12): 903-18. [25] Williamson,O.E..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New York: 1975. 3.

(责任编辑:段文斌)

新制度经济学:发展历程、方法论和研究纲领

新制度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中最令人激动的领域,并被视为哥白尼式的革命。新制度经济学的革命使经济学的潮流从政策建议转向了经济解释,这种转变引起了对经济现象的重新认识和对研究目的的重新确认以及对效率含义的重新评价。由于关注范围的广阔和文献的庞杂,更主要的是由于其内部不同流派之间的差别和异议,新制度经济学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明确统一的范式。因而适时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文献进行梳理,从总体上把握新制度经济学的思想脉络和发展方向,成为一项迫切而有价值的工作。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当回顾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时,我们必须将视角推向历史的纵深。 1.制度主义的先驱 制度经济学的先驱可以追溯到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包括大卫?休谟、亚当?弗格森和亚当?斯密(柯武刚和史漫飞,2002:39-40)。他们揭示出了运行中的经济,或者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人类文明的制度基础及其演化的性质。而涂尔干和孔德的社会学传统也是制度研究的重要起源(汪丁丁,2002:200-201)。特别是涂尔干在《社会学方法的通则》中将社会学定义为关于制度、制度发生和制度职能的科学,并给出了制度学的研究方法。孔德则保持了与经济学的密切联系,并通过英格拉姆等英国历史主义者产生了重要影响(埃克伦德和赫伯特,2001:343-344)。 理查德?琼斯在1833年的一篇演讲被霍奇森认为是制度主义方法论的源头(霍奇森,1984)。琼斯认为,如果经济学家认为可以从一个很小的一般假设集合出发,推导出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原理,他们就是自欺欺人,而以这种方式得出的一般原理也缺乏一般性。因此,经济学家不应通过抽象和演绎获得结论,他们必须“看和观察”(Look and See),把他们的研究建立在最广泛的历史和统计研究上。 对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全面批判始于德国历史学派。老的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威廉?罗雪尔反对将经济学作为狭隘定义和抽象演绎的政治经济学,而应与其他社会科学尤其是法理学紧密联系,但其原理并不具有广泛的普遍性,而仅仅适用于特定的时期和地点。作为青年德国历史学派的领袖,施莫勒用历史和人类文化学的方法处理各种主题,拒绝推理的作用,仅仅坚持在无限的历史变动中的客观和记录下来的东西。熊彼特将施莫勒视为美国制度主义之父。由于无法提供指导和限制人类日活动的原理,历史主义是一口无泉之井(埃克伦德和赫伯特,2001:211)。 新制度经济学:发展历程、方法论和研究纲领 欧阳日辉 徐光东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中不容忽视和令人激动的领域,但新制度经济学内部没 有形成一个明确统一的范式。新制度经济学在坚持正统的新古典理论硬核的同时,不断修正新古典 理论的保护带。由于制度现象本身的复杂性,新制度经济学的进步需要方法论上的多元论,或者说 对各种方法论的兼收并蓄。新制度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在奥地利经济学认识论的基础上,充 分整合现有各个流派制度分析的资源,将被新古典抽象掉的不确定性、无知、错误预期和法律与制 度框架还原到现实中,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关键词:制度;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 Key Words: Institution;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Methodology 作者简介欧阳日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徐光东,国家发改委 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

新制度经济学重点总结

1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新制度经济学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问题。 2马克思的制度分析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关系: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马克思注重制度分析并吧制度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内生变量。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对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3制度分析的三种方法:①科斯,诺思的交易成本方法②布坎南托利森,塔洛克的寻租方法③奥尔森的分利集团方法。 4人类行为分析的假定:①科斯指出,当代制度经济学应该从人的实际出来研究人。人类行为动机是双重的,一方面人们追求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人们又追求非财富最大化,人类历史上制度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双重动机均衡的结果。②第二个假定涉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即有限理性。人的有限理性包括: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非个人交换形式中由于参加者很多,同一项交易很少重复进行,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人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有限的,人不肯能无所不知。③威廉姆森把理性分为三个层析一是强理性,即预期收益最大化,二是弱理性,即有组织的理性,三是中等理性,介于以上二者之间。 5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一是人的因素:①有限理性②机会主义。二是与特定有关的交易因素:①资产专用性②交易的不确定性③交易频率。三是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指潜在的交易对手的数量。 6总量交易与每笔交易的交易费用的变化趋势: 7产权的功能:产权不是一项权利,而是一组权利,产权并不意味着享有者可以为所欲为,他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驶其权利,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各项交易实质上都是产权交易。①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②激励和约束③资源配置 8科斯定理:①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初始权利如何配置,自由交易都会达到资源的最有利状态②在正常交易费用情况下,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资源配置的不同效率③在正常交易的情况下,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成本,改进经济效率。 9企业制度的三种组织行形式:①业主制。②合伙制。③现代公司制 10现代企业的产权结构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①现代公司的产权结构:股份公司不同于业主制和合伙制的最主要差异在两方面一是所有权归属是典型的集体所有,即股权(所有权)结构分散化二是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②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1股份公司通常存在两个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股东与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经理之间,以及三种不同的角色承担风险的所有者,发挥战略决策作用的董事会,执行和承担经营管理的总经理及高级管理层。2股份公司中经营者与所有者目标分离问题解决:两种途径①激励(年薪制经营者股票期权制度,管理层收购)②约束-公司治理(内部通过设计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将形成相互配合,协调制衡的机制。外部: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 11公用地悲剧:公共资源的自由使用会毁灭所有的公共资源。实质上是产权界定不清情况下每个人都想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出现的集体悲剧 12寻租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一是把企业家引导到非生产性活动中,从而大大降低了一国科技竞争力二是产生了寻租成本,导致社会资源的无谓损失。(寻租社会成本;①为获取和保持垄断权,寻租者所进行的努力和支持,即这些企业和个人向政府开展各种各种游说活动的支持费用,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②政治创租所需的费用,即政府官员为获得潜在垄断者的支出或对这种支出所作反应的努力。③寻租造成的垄断和资源配置的扭曲,也是种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三是把社会精英集中到非生产性活动中,大大降低了一国未来的竞争实力 13为什么少数人的利益集团一般处于有利地位:大集团由于成本难以分担,个人贡献难以监察而造成的普遍搭便车行为阻止了集体行动的实现。小集团容易实现集体行动,一是成员数量少,相互之间易于监督,而且个人的行动对实现集体收益影响明显,有利于克服搭便车的行为。二是因为成员人数少,联系机密,社会激励与社会压力能有效控制搭便车行为,三是成员人数少,较之实现的集团总利益,集团的总成本更小,个人在集团收益所占的份额可能大到足以弥补由他个人提供全部集体收益所付出的成本,从而激

新制度经济学_知识点复习题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 第一章 概念: 制度(诺思):包括人类设计出来的用以型塑人们相互交往的所有约束 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制度的经济学. 正式规则(制度):正式制度也叫正式规则,它是指人们(主要是政府、国家或统治者)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正式制度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它们是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与普通法,再到明确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它们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非正式规则(制度): ;非正式制度也叫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 重要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研究人、制度与经济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别是什么? 放弃完全信息假设、完全理性假设和确定性,继承稳定性偏好、理性选择和均衡分析。新制度经济学修改了新古典理论生产函数,把制度作为影响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二章 概念: 理性: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视阈里,理性就是每个经济主体都能遵循趋利避害原则,通过成本—收益的边际分析,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其所面临的所有机会和手段进行最优化选择。 有限理性:是指那种把决策者在认识方面的局限性考虑在内的合理选择——包括知识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它非常关心的是实际的决策过程怎样最终影响作出的决策。 重要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类行为分析的假定有哪些? (1)是指那种把决策者在认识方面的局限性考虑在内的合理选择——包括知识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它非常关心的是实际的决策过程怎样最终影响作出的决策。 (2)有限理性 (3)机会主义倾向 如何理解制度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1)制度塑造个人,能扩展人的有限理性 (2)个人塑造制度,人性的演变影响着制度变迁的方向。 第三章 概念: 社会资本:主要指社会联系或网络、准则以及信任,社会资本的主要特征是它促进了协会成员相互利益的协调与合作,并最终能对经济绩效产生作用。 合作剩余:社会主体之间形成合作、建立产权制度时的总产出与不合作时总产出之间有一个差额,也就是制度的红利。 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的游戏中,有两个对策者,他们可以有两个选择;合作或背叛,每个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期末课程论文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姓名:郭兆凯 学号:20125587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试图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制度的构成、运行和演化,通过探究,去发现制度是如何影响经济运行活动,新制度经济学摒弃了传统的假设,即制度是外生,进而强调制度重要性。本文主要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四个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关键词] 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发源于罗纳德·科斯(Ronald·Cosas)的两篇巨著,1937年的《企业的性质》和1960年的《社会成本问题》,之后在哈耶克、布坎南、斯蒂格利茨等人的努力下发扬光大,逐步形成了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的完整理论体系。 二、新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 1.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的定义是什么?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对此并无统一的说法。科斯认为交易费用是“使用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德姆塞斯把交易费用定义为“交换所有权的成本”。阿罗则把交易费用说成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威廉姆斯把交易费用分为事前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诺斯将交易费用定义为“规定和实施构成交易基础的契约的成本因而包含了那些经济从贸易中获取的政治和经济组织的所有成本。”而张五常认为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是在“鲁滨逊”经济中不存在的所有成本。 深入分析交易费用的产生原因和决定因素是交易费用理论的核心问题,对此,新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斯和诺斯都做过分析。 威廉姆斯认为发生在市场间和企业内的资源转移意义上的交易费用主要包括两种,即合约签订之前的“事前”交易费用和签订合同的之后的“事后”交易费用。关于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威廉姆斯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是人的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以及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 诺斯是从广义上理解交易费用的。即是说,在他看来,交易费用主要由市场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以及政治型交易费用。而针对市场型的交易费用的影响因素,诺斯是从商品的多维属性和特征、信息不对称与人的机会主义动机、交易的人格化特征等来方面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两位学者对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认识不尽相同,可以说,这里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不一致,他们的分析实际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有助于人们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和决定因素。 2.企业理论 一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性质》通常被认为是现代企业理论基石,主要是这篇论文解释了关于企业的起源以及最终决定企业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他的企业理论着重点是把企业当做是一种资源配置。对于企业组织出现和存在的原因是什么?科斯给出的解释是:“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生产

新制度经济学部分名词解释和简答

新制度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新制度经济学: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经济学。 机会主义行为:是指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 不完全理论理性:诺思认为,人的理性不完全的含义: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经济活动交易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单选 BBBCDCB 简答题 1、新制度经济学是怎样产生的? 1937年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首次“发现”了交易费用,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0年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揭示了制度对资源配置的重要意义,标志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 2、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NIE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经济学。 (1) NIE对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研究所使用的是“经济学”方法。 (2) NIE重点研究的是“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NIE不仅要对所有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共性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十分关注经济生活中对经济绩效至关重要的一些具体制度(如产权、契约、企业、国家等)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 5、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假设有何修证和扩展? (1)对经济人假设的扩展——人既有利己主义的一面,也有利他主义的一面 (2)从合理利己到机会主义行为及诚信假设的提出 (3)从完全理性到不完全理性的行为假设 7、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有什么联系? A 新制度经济学坚持新古典经济学个人理性主义前提下的均衡分析框架,坚持偏好、技术、禀赋三大结构,坚持完全竞争的工具性假设。 B引入交易成本范畴,拓展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C 运用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经济制度作局不能均衡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以效率为标准,解释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变迁根据。 概括为:新制度经济学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制度问题,但是这种利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照搬式的应用,而是一种修正、有发展的运用。 威廉姆森指出:“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他们正在做的乃是对常规分析的补充,而不是对它的取代”。 8、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是什么关系? 差别:价值判断标准不一样、研究对象的把握不同、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态度不同、在理论一般性方面的区别 创新:分析方法上的创新、理论体系上的创新、基本理论范畴上的创新、研究领域方面的创新 关系:新制度与旧制度经济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纲领,有着各不同的硬核和保护带,他们之间不存在“修正”关系。虽然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有着相同的研究对象——人

新制度经济学试题1答案

5.三边治理:一种介于市场治理和专用性资产交易(双边)治理之间的中间形式。它不是直接诉诸法律来保持或断绝交易关系,而是借助于第三方(仲裁者)来帮助解决争端和评价绩效。 6.制度耦合:指的是制度结构内的各项制度安排为了实现其核心功能而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从不同角度来激励与约束人们的行为。在制度耦合的情况下,制度结构内的各项制度安排之间不存在结构性矛盾,没有互相冲突和抵制的部分,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制度结构的整体功能。 二、问答题(5*10=50) 1.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治理? 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是代理问题与代理成本。1’ 减少代理问题和代理成本有两条途径或思路:即激励和约束。对公司经理代理问题的“约束”思路,即“公司治理”。1’ 公司治理结构,就是约束股份公司经营者行为、减少代理问题和代理成本的一系列组织机构、制度安排和客观力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存在于公司内部的各种组织机构和制度安排,叫做公司治理的内部结构;另一类是存在于公司外部的各种客观力量,叫做公司治理的外部结构。2’ 加强内部治理,就是以更恰当的方式组织好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相关的审计委员会,争取有责任心的大股东对公司的关注,保证企业的报告系统和审计系统向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外界提供和披露系统的、及时的和准确的信息,保证经营者很好地履行对股东的责任,尽到作为代理者的义务。3’公司治理的外部结构包括一般少数股东以及潜在股东、资本市场、股票交易所等,以及经理市场、产品市场、社会舆论监督和国家法律法规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外部治理结构是内部治理结构的补充,其作用在于使经营行为受到外界评价,迫使经营者自律和自我控制。3’ 2.威廉姆森是如何分析交易费用决定因素的? 威廉姆森主要是从人的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以及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三个方面来分析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的。1’ 1.人的因素 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的人并不是古典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人”,而是“契约人”。“契约人”的行为特征不同于“经济人”的理性行为,而具体表现为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正是“契约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了交易成本的产生。3’

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发展 发表时间:2018-10-15T10:34:04.71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下作者:杨佳鑫 [导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不同于凡勃伦,康芒斯,加尔布雷斯的传统制度经济学的学派诞生了,即新制度经济学。它最早由美国人威廉姆森提出,但普遍的看法是由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的发表而开始的。 (渤海大学经法学院,辽宁省锦州市) 一,综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不同于凡勃伦,康芒斯,加尔布雷斯的传统制度经济学的学派诞生了,即新制度经济学。它最早由美国人威廉姆森提出,但普遍的看法是由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的发表而开始的。这一学派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与分析制度的构成与运行,并去发现这些这些制度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迎合了当代人主流经济学派研究的方法,并于九十年代随着科斯和诺斯的相继获得诺奖而盛行。新制度学派将生产函数的表达式中扩展了第四个要素——制度,从该学派现如今的影响力我们可以看到,制度作为额外的生产要素来考虑是十分必要的。 新制度经济学核心内容包括有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组织理论以及制度变迁理论,下面我将分别从各个核心理论方面来谈对制度的认知。 二,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也称交易成本,基本思想是由科斯提出来的,后来由威廉姆森,诺斯,张五常等人加以完善的。这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有限理性人”概念的提出者西蒙建议将信息不对称,处理信息的费用和一些非传统的决策者目标函数引入经济分析,除此之外,加上机会主义以及资产的专用型这两个因素,就明确了新制度经济学中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当今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不完全是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一,由此给企业效益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会耗费一定的费用来减少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而费用的多少又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获得信息的可靠性。 科斯的原创性贡献,使经济学从零交易费用的新古典世界走向正交易费用的现实世界,从而获得了对现实世界较强的解释力。经过威廉姆森等人的发挥和传播,交易费用理论已经成为新制度经济学中极富扩张力的理论框架。引入交易费用进行各种经济学的分析是新制度经济学对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目前,正交易费用及其相关假定已经构成了可能替代新古典环境的新制度环境,正在影响许多经济学家的思维和信念。 三,产权理论 产权(property rights)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产权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也占有重要的作用,是该学派的基石。产权能界定人们在经济中如何受益受损以及得到补偿,并帮助一个人形成与其他人交易时的预期。另外,产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限性,它要受到各种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制约。个人认为,这一点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明显的例证,我们的土地所有权问题是国家和集体所有的,所以个人才会为了一己之利去肆意的破坏我们的土地使用制度,尤其是农用耕地面积不断的被占用,已经直接逼近了耕地红线。新制度经济学中的核心定理——科斯定理是这样定义的,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条件下,自由的市场交易不论产权如何界定都会使效益最大化。但是我们都知道,真实的市场中,交易费用是不可能为零的,所以,在存在正的交易费用的情况下,产权的界定将成为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四,组织理论,制度变迁理 组织理论(organization theory)包含企业和国家的组织理论。诺斯曾指出,西方世界的兴起就在于发展一种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组织理论中我们重点研究的是企业理论,关于企业理论的研究当然要数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中的贡献了,文中指出,市场机制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企业同样也是。但市场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企业家组建企业组织来支配流通资源的手段是可以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的。其中契约理论中的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企业中常常存在的现象。 作为制度的制定者,人普遍具有双重动机,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倾向的特点,从而也必然会存在缺陷。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有一下三方面的假设,首先,人类的行为动机是双重的,同时追求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最大化;其次,人具有有限理性特点;最后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即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求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这三点假设使得古典经济学基本前提中完全理性人的概念进一步准确,贴近实际,同时相较于马克思构筑的人人舍己奉公的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更具有现实基础。 制度总是随着经济状况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制度的变迁往往都是由于利益的诱导,比如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冒着风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由于自身生存下去的利益所诱导。现存的制度如果没有被替代,就必然有其一定的合理之处,存在即合理。 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构成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块基石。制度变迁理论涉及制度变迁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问题、制度变迁的动力、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径依赖等。其中,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具有极强的制约作用,并且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所以,制度变迁的国家必须不断解决路径依赖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自己对制度变迁的态度:制度变迁还是应该以不断改进的较小成本的方式进行,因为当代社会已经没有那么足够大的收益去掩盖掉大规模制度变迁成本的环境了,所以制度变迁逐步缓慢的进行即可。现代社会以及不可能再有很大成本的制度变迁的能力了。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的存在是必然的,对制度的不断理解与认知,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新制度经济学的世界里,我们要从经济学大家们的理论中汲取到制度之精华之处,抓住生产函数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我们以后的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更准确的分析思路。

新制度经济学 复习 要点 总结

名词解释 新制度经济学: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制度的经济学。 科斯革命:科斯在微观经济学中增加一个新的成本分类,这个新的理论被接受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有限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们不能像完全理性一样时刻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则行动。制度变迁:新制度的产生并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的过程。 路径依赖: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变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理性:每个经济主体都能遵循趋利避害原则,通过成本—收益的边际分析,通过深思熟虑后对其所面临的所有机会和手段进行最优化选择。 有限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的在一定限制下的理性。 互惠制度:互惠互利的制度,即一种双方承担义务的制度,一方做出给予的另一方必须给予相应的回馈。交易费用:指交易成本在完成一笔交易费用时,交易双方在买卖前后所产生的各种与此交易相关的成本。产权: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包括财产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外部性:社会成员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也即行为举动与行动后果的不一致性。 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 道德风险: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委托—代理关系:为了使交易双方的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委托人希望设计一种契约机制授权给代理人从事某项活动,并要求代理人为委托人的利益活动。 资产专用性:某些投资一旦形成某种专门用途的资产就难以改变为他用,如果要改为其他用途,定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剩余索取权:是一项索取剩余的权利,也就是对资本剩余的索取,即经营者分享利润。 剩余控制权:相对于合同收益权而言的,指对企业收入在扣除所有固定的合同支付的余额的所有权。 寻租:在非市场领域,通过政治行动获得比通过市场活动所获得更多的报酬。 利益集团:一个由拥有某些共同目标并试图影响公共政策的个体构成的组织实体。 诺斯悖论:国家权力构成有效产权安排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没有国家就没有产权;另一方面,国家权利介入产权安排和产权交易又是对个人财产安全的限制和侵害,就会造成所有权的残缺导致无效的产权安排和经济的衰落。 路径依赖:参与人一旦获得优势地位,便可以通过信念的维持来确定旧有制度。 正式制度;正式制度也叫正式规则,它是指人们(主要是政府、国家或统治者)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正式制度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它们是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与普通法,再到明确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它们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也叫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 公地灾难;如果不确立私有产权而是采取共有产权的形式的话,必然会导致对这种物品或资产的过度利用,出现“公地灾难”。公地灾难出现于共同拥有的资源由众多人使用的情境之中。其中,每一个人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该公共资源时都能获益,但如果所有的人都如此行事,就会出现资源遭破坏的灾难性局面。” 诱致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它的发生必须要有某些来自制度非均衡带来的获利机会。 ;强制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的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及其政府。 诺思悖论; 国家具有双重目标,一方面通过向不同的势力集团提供不同的产权,获取租金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国家还试图降低交易费用以推动社会产出的最大化,从而获取国家税收的增加。国家的这两个目标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制度:制度是指有约束力的规则体系,这些规则体系可以是正式的法律法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 2、交易:交易是经济主体间发生的产权的转让。 3、人格化交易:买与卖同时发生,拥有对方完全信息,彼此利益也依赖于这种稳定的伙伴关系;主要约束形式是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等非正式规则,信守合约的收益大于成本。这种交易多数发生在专业化与分工处于较低水平的情况。 4、非人格化交易:由于专业化和分工的发展,交易对象有着广泛的选择范围,当事人之间信息是不完全的、不对称的,交易往往是一次性的,交易过程中各种机会主义必然出现,为避免专业化与分工发展所带来的好处被过高的交易费用所抵消,在一个非人格化的交易世界里,必须建立正式的制度规则来约束人们的交易行为。 5、间接估算交易费用:通过交易过程中相关服务组织和个人的收费水平,来测算交易过程中,交易者为之支付的费用 6、产权:产权是由社会规则约束或保障的,关于财产使用的一系列排他性权利的集合。 7、产权的分割:产权的分割是指产权约束中的多项权利分别归属于多个不同的权利主体。

8、产权的交叉与重叠:一项财产的产权束中的某项产权与另一项财产的某项财产的某项产权的实现出现相互冲突,两者不能同时实施的现象,就是产权的交叉与重叠。 9、产权的弱化:对产权施加的不必要的限制,所造成的产权安排不符合新古典效率的原则的现象,就是产权的弱化。 10、产权的起源:指人类历史上最初的产权的建立或形成,是人类社会从无产权到有产权的转化。 11、私有产权:所谓私有产权是指权利主体为个人的权利,即有个人所拥有的各类财产权利,这也是最普遍的产权类型。 12、共有产权:如果产权的主体是由多个经济主体所构成的共同体,权利为共同体内所有成员共同拥有。 13、集体产权:集体产权是指产权主体是一个集体,行使对资源的各种权利的决定必须由一个集体做出,即由集体决策机构以民主程序对权利的使用做出决策。 14、政府产权:在理论上指产权由政府拥有,政府按可接受的政治程序来决定谁可以食用或者不能使用这些权利。 15、公有产权:公有产权指产权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产权。 16、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这一种物品它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同时,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不造成其他人的消费减少。

新制度守则经济学习题

精心整理 第一章导论 1.科斯最早“发现”并提出交易存在费用是在下列哪一篇文章() A.《社会成本问题》B.《企业的性质》 C.《社会成本问题的注释》D.《联邦通讯委员会》 2.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快速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以下不属于这一时代背景的因素是() A.西方发达国家对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实践所导致后果的反思和经济改革的尝试 B C.全球化 D 3 A.新制度经济学B C.旧制度经济学D 4 A.理性选择B C 5 6 B.机会主义行为假设 7 的,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马克思强调在有效率的经济组织中产权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现有的产权制度与新技术的生产潜力之间产生的不适应性。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贡献。”这句话是谁说的() A.科斯B.诺思 C.拉坦D.配杰威奇 第二章交易费用理论 1.康芒斯将交易分为三类,以下不属于其分类的是()

A.管理的交易B.限额的交易 C.馈赠的交易D.买卖的交易 2.交易费用是“所有那些在鲁宾逊经济中不可能存在的成本,在这种经济中,既没有产权,也没有交易,亦没有任何种类的经济组织。……简言之,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这句话是哪位新制度经济学家说的() A.诺思B.张五常 C.阿罗D.威廉姆森 3.一国(或地区)总交易费用等于() A.政治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 B.市场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 C.市场型交易费用+ D.政治型交易费用+ 4 A.交易的不确定性B.资产专用性 C.交易的人格化特征D 5 外的是() A.人的有限理性B C 6 A D.由第三方实施的非人格化交易 7 () A.内生交易费用B.管理型交易费用 C.外生交易费用D.政治型交易费用 第三章科斯定理 1.科斯定理最早是在以下哪一篇文章中提出来的() A.《社会成本问题》B.《企业的性质》 C.《社会成本问题的注释》D.《联邦通讯委员会》 2.经济主体的行为对这一区域内的所有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福利都造成了影响的外部性是()。 A.代内外部性B.代际外部性

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

老制度主义 :(对他的历史地位以及理论价值作出客观的评价,可以参看张宇燕1993的论文、Ekelund and Hebert1997的第16章以及贾根良1999的论文) 凡勃伦(老制度主义创始人)的著作必读!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1899), New York, Macmillan, 1908 The Theory of Business Enterprise (l904),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78 The Instinct of Workmanship and the State of the Industrial Arts, New York, Macmillan, 19l4 The Higher Learning in America: A Memorandum on the Conduct of Universities by Business Men, New York, B. W. Huebsch, l918 The Place of Science in Modern Civilization (l9l9),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l990 The Vested Interests and the State of the Industrial Arts, New York, B. W. Huebsch, 19l9 The Engineers and the Price System (192l),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1ishers, 1983 Absentee Ownership and Business Enterprise in Recent Times, New York, B. W. Huebsch, l923 A Veblen Treasury: From Leisure Class to War, Peace and Capitalism,ed. Rick Tilman, Armonk, New York, M. E. Sharpe, 1993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重视国家和法律制度的作用,他还以对劳动问题的研究而闻名)米歇尔:以货币、物价和危机为主要研究对象,注重经验资料和统计分析。 新制度主义 : 要想对新制度主义有一个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把握,可以参看 埃格特森的“Economic Behavior and Institutions”<<新制度经济学>>; 柯武刚和史漫飞的《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 霍奇逊的《现代制度经济学宣言》; 青目昌彦的《比较制度分析》; Furubon and Richter的《新制度经济学:一个评价》,载于他们主编的《新制度经济学》 对新制度经济学一些很重要的评介性文章:陈郁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企业制度与

新制度经济学重点整理word资料24页

新制度经济学概念、研究对象及基本假设?1、概念 –“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最早由威廉姆森提出。 –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新古典经济学去分析制度的构成和运行,并去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斯)。 ?2、研究对象 –“当代制度经济学应该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实际的人在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科斯); –“制度经济学的目标是在研究制度演进背景下人们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做出决定和这些决定又如何改变世界”(诺斯) 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1)效用最大化。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们总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并把效用最大化假说扩展至所有人的选择,从而抛弃了新古典理论陈旧的二分法——家庭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2)有限理性。 新古典经济学不仅把人假设为单一的“经济人”或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机器,而且假定“经济人”具备完全理性,即假定人随时随地都自觉地,而且全智全能追求“最大化”或“最优化”,是具备完全理性的“经济人”。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完全理性不符合人类行为的现实,因而提出了

“有限理性”的假设。 有限理性。这种假设源于: ?现实生活是复杂的 ?事物是发展的,因而其属性和状态是不稳定的和不可确知的,此二者决定了我们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完全的 ?人的头脑也是一种稀缺资源,因而人的行为能力也是有限的 ?搜集信息、处理及计算、行为本身的执行都是有成本的。由此,人们“有达到理性的意识,但又是有限的”(西蒙,1972)。 ?3)机会主义的行为倾向。基本意思是,经济活动人会以狡黠的方式追求自身的利益,他会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他会有目的地、有策 略地利用信息(包括有时说谎、隐瞒、欺骗等)。 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作 ?科斯:《企业的性质》(1937)、《社会成本问题》(1960)等; ?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1973)、《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1981)、《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1990)等; ?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1985)等; ?阿尔钦:《不确定性、进化与经济理论》(1950)、《信息成本、定价与资源闲置》(1969)等; ?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1988)等; ?张五常:《佃农理论》(1969)、《企业的契约性质》(1983)等。 ?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产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 所谓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正如科斯所说,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迄今为止,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初具规模,已形成交易费用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经济史学等几个支流。新制度经济学包括四个基本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企业理论、制度变迁理论。 基本概述折叠编辑本段 一、新制度经济学派是在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对经济现象丧失解释力之后兴起的。 (一)新制度经济学产生的标志:1937年科斯的论文—— <企业的性质>发表。 (二)新制度经济学兴起的原因: 1.放宽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系列假设,增强了解释力; 2.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凯恩斯理论破产、转型国家的需求)。 (三)新制度经济学兴起的表现 1.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过贡献的学者(以下人员均获诺贝尔奖)主要有: 新制度经济学 哈耶克(1974) 布坎南(1986) 科斯(1991) 诺思(1993) 维克里(1996) 斯蒂格利茨(2001) 2.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多数在从事制度经济方面的研究。 二、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假定 (一)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的三个假定 1.人类行为动机是双重的,一方面人们追求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人们又追求非财富最大化。(人们往往在财富与非财富之间进行权衡,寻找均衡点,实现非财富价值不能总以牺牲个人财富为代价。) 非财富最大化行为:利他主义、意识形态、自愿负担等,非财富最大化往往具有集体主义行为偏好。 个人非财富最大化行为的四种动力: 爱、团结和其他利他主义思想,在家庭、小部族和朋友之类的小群体起作用; 受到胁迫和威胁;

[制度,经济学,发展]论新制度经济学给发展经济学带来的变化

论新制度经济学给发展经济学带来的变化 论新制度经济学给发展经济学带来的变化 摘要:由于其前期的理论没有能够成功地引导广大发中国家从贫穷走向富裕,发展经济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便受到严厉的批评,学科本身则面临生存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新制度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的渗透,为发展经济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短短的十几年内,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已经引起了发展经济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制度内生的经济发展理论已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一种流行的观点。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变化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引入在方法论上给发展经济学带来的新变化 新制度经济学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对传统的发展经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在对新制度经济学开山鼻祖科斯论文的详细考察中发现,“其研究方法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仅仅研究现实的经济现象,不仅研究的对象是现实中出现的具体案例,而且模型的假定条件也要符合现实;二是注重以个案为基础的小样本研究,重视归纳,但不排除演绎;三是从边际上入手。”诺斯也强调:“历史至关重要。……因为现在和未来是通过一个社会的连续性与过去连接起来的。今天和明天的选择是由过去决定的,过去只有在被视为一个制度演进的历程时才可以理解。”这对后来运用新制度分析方法研究发展问题的学者产生了深远地影响。传统经济发展理论特别是新古典理论“被过度概括模型的危险……(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对启发式研究如何在特定环境适时并安置可变物进行详细说明而得到避免。”在现实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制度分析可允许我们“穿透”社会事实而不是远离事实的分析模式来对发展问题予以说明。同时,通过“跨文化的启发式研究”得到大量的个案积累,也“应该产生对不同的社会和文明内在的行动倾向理解水平”。 事实上,不同国别发展绩效的差异,只用正式制度安排往往并不能做出有效的解释,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在许多情况下对发展绩效会有更大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个案研究方法的采用正是源于其对不同时空中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具有的较大异质性和特殊性的深刻洞见。新古典主义的约束条件根本不足以表达这诸多的复杂性。传统的发展经济学是在偏好既定的假定下将对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意识形态等制度因素给排除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制度经济学不仅克服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过度简单化倾向,而且还克服了其把经济理论置于抽象时空的历史虚无主义。 早期发展经济学家也曾就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进行过个案研究,但由于其主要是从总体上来把握有关变量,因而充其量只是一些粗糙的描述和分析。新制度经济学倡导方法论个人主义,认为“对社会单位的分析必须从具体成员的地位和行动开始”,“‘社会’、 ‘人民’、‘企业’或‘政党’不是再被认为是‘一个像个人一样行动的集体’”。市场可以具有不同的特征,在行动情况中的角色既面临约束也面临机会,约束和机会的存在依靠各种结构的环境所组成的要素之中。”对特定环境下个体行为的重视有可能为新制度经

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发展

!"!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概括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特征,描述其与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不同之处,并运 用这一框架来分析发展问题。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模式规则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道格拉斯?诺斯,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译者简介:何玮,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安同良审校。本文译自/012324567898:89;6<=>?;6;@9?7$6A B2C2=;D@268,EF B;:G=<77HI 3;J81,K<7196G8;6L69C2J798F ,M8I N;:97I 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发展 O 美P 道格拉斯?诺斯 一 新制度经济学力图将制度理论整合到经济学中。但是新制度经济学不象早期一些理论那样试图推翻或取代新古典经济理论,而是力图在古典经济理论基础上,通过修正和扩展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使人们能够把握和处理迄今为止还处于其分析范围之外的大量问题。新制度经济学坚持并以之为基础的基本假设,是资源的稀缺性和竞争性———它们是微观经济学理论包含 的选择理论的基础。新制度经济学放弃了机械理性主义(9678J:@268<=J<89;6<=98F )的假设———这 个假设使新古典经济学成为与制度无关的理论。 在一个机械理性主义的世界中,制度没有必要存在;思想和意识形态 (9A2<7<6A 9A2;=;G927)也没有用;(经济的和政治的)有效市场成为经济体系的特征。然而,我们实际上只能拥有不完 全信息,而且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因此,为了进行结构性交易(78J:?8:J22Q?1<6G2),人们对彼 此的行为都加以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随之产生的制度就是有效的。在这样一个世界中,思想和意识形态对选择以及不完全市场所形成的交易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制度理论是在对机械理性主义理论的修正中起步的,尽管认知科学(?;G6989C27?9R 26?2) 近些年已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我们距离完全理解人脑如何加工信息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心智模式(@268<=@;A2=)去阐释周围的世界。这些心智模式一部分源于 文化,也就是说它是由知识、价值观以及行为准则在代际间传递而产生的,而这些知识、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不同民族和社会中又根本不同。另一部分则是通过经验获得的,这种经验对特殊 环境而言具有“本地性(=;?<=)”,因而不同环境下获得的经验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由此而导 致人们心智模式的巨大差异,形成对世界的不同理解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甚至个人所获得 的正规学习也经常是由相互抵触的模式组成的,而我们正是通过矛盾的模式来解释周围的世 路平何玮编译 ?制度经济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