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音乐特色课程设置

音乐特色课程设置

音乐特色课程设置
音乐特色课程设置

音乐特色课程设置

一、音乐艺术特色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1、培养音乐艺术人才,为高等艺术院校输送人才,也为学生拓宽考试渠道,开辟升学路子的需要。高等院校招收音乐艺术专业的特长学生,必须加试考查音乐艺术特长。音乐特色课程的设置,保证了音乐艺术教育的实施,使之严格按照要求科学地进行训练,提高音乐素质,提高专业水平。

2、建设音乐艺术特色学校的需要。建设音乐特色学校,培养特长生,实现特色教育,就必须落实到课程上。有了设置科学的课程,才能保证特色学校的顺利有效的进行。

3、弘扬民族文化,推广民歌艺术的需要。

音乐艺术特色课程的设置,确保民歌艺术特色教育的实施,为培养音乐艺术人才提供保证,为弘扬民族文化做贡献。早在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就明确指出:“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由此看出,国家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创建音乐艺术特色学校,设置音乐艺术特色课程,将音乐特色课程设置纳入教学科研工作中、就能在教学和科研体系中建立音乐学习、传播、研究和创新的架构与平台,发挥学校教学、科研的职能和优势就能积极实施民族优秀文化的广泛传承、深入研究和不断创新。

二、音乐特色课程的资源开发利用。

(一)、结合学校特色,大力开发校园音乐资源。

校本课程开发与创建特色学校是相辅相成的。学校要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须在课程开发上下功夫,要有体现音乐特色的课程设置。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是在构建学校自身的特色,而课程的编制反过来也应根据学校自己的性质、需要、特点和条件进行。开展特色教育,要遵循“合格+特色”的学生培养模式。合格就是按照高考要求,培养高等院校音乐艺术类招生合格的人才。特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音乐专业中有特长,有一门强项。根据音乐高考纲要,开设相应的试唱课、器乐课、乐理课,利用校园橱窗、黑板报、广播、校园电视,展示音乐专业班学生的演出,举行音乐会,开展各种音乐比赛,如校园歌手大奖赛、革命歌曲大奖赛。促进校园音乐资源的利用,培养学生音乐专业特长。

(二)、结合学生实际,挖掘学生自身资源

学生的学习渠道是多方面的,他们联系着一个庞大的社会资源。学生的学习经验来自他们的家庭生活,来自他们与其他孩子的游戏与交往,来自他们与社区环境、及文化的体验与影响,他们往往会把这些渠道获得的知识带到课堂上,通过合作学习把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增大教育的信息量,丰富教学容。这些经验与经历,都是教学中宝贵的资源。教师应针对不同特点,善于挖掘学生的智慧和学习性,为教学所用,使教学更生动更有效的开展。学生家庭中往往也有不少音乐课堂教学中可利用的资源。另外,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它能直接而强烈的影响人的情感,触及人心灵深处。音乐特色课程课程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育。(三)、结合地方特色,收集当地民间娱乐活动民歌民谣等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特色的地方资源作为开发校本课程的素材,既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1.民歌民谣

《十送红军》《采红菱》《回娘家》等这些民歌歌谣都是非常喜爱的歌曲,当地也有许多群众喜爱的,广泛流传的民歌民谣,教师可选取比较短小、精悍、易唱易记、积极向上的民歌编辑进教材,学生学起来一定非常有兴趣。

2.民间娱乐活动

采茶戏,历史悠久,让人心动,让人难以忘怀!采茶戏是一种广泛流行的戏曲种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涵以及艺术特色,是流行于、、、、、、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唱腔又多民歌风味,颇受群众喜爱。如《补皮鞋》、《试妻》等戏,情节都比较简单,而且都撷采日常的生活琐事入戏,但是靠其幽默的语言,调侃人生的态度,丰富多彩的唱腔和载歌载舞的表演来使观众捧腹,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生活情趣很浓。如:《大劝夫》本来是一对穷夫妻的辛酸史,可是却以喜剧来进行调侃;《满妹贺喜》是老夫少妻与呆汉俊妻的两对婚姻悲剧,亦以喜剧的手法进行表演,这正反映了赣南劳动人民充满乐观的生活态度。

学校适量安排这种地方特色课和课外实践活动,把当地民间娱乐活动和民歌民谣引进校园,通过“结合方言,结合媒体,结合教材,结合表演,结合欣赏,结合比赛,结合提高”的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们在优美的民间音乐中,增进对民族地方音乐文化的了解,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还提高了他们在音乐方面的综合能力,也为继承和发扬民族地方音乐文化奠定了感情基础。

三、音乐特色课程设置的容与结构

音乐特色教学,其实大多是冠以音乐之名,以偏概全罢了。不过是以音乐艺术为主,还包括舞蹈,播音,表演等其他艺术课程,这个因学校人力资源和办学条件来定。音乐学舞蹈学表演艺术合理设置,一般是要依据音乐艺术高考专业考试要求开设课程。

音乐特色课程容,从省高等院校招生艺术类专业统考的情况来看,我们中小学,尤其是高级中学的音乐艺术类特色课程容安排大致与高考一样。艺术类专业统考分为四大类别:1.美术与设计学类,2.音乐学类【音乐学、音乐表演(声乐)、音乐表演(器乐)】,3.舞蹈学类(舞蹈学、体育舞蹈、健美操),4.戏剧与影视学类【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空中乘务)】。其中2、3、4类都对音乐艺术类课程设置具有指导意义。2014高等院校招生艺术类省统考专业中.: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体育舞蹈、健美操、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表演(空中乘务)等。都是音乐特色课程设置的容。

音乐艺术特色课程,依据高等院校艺术类招生考试科目,一般设置这些课程;《声乐》、《器乐》、《乐理、练耳与音乐常识》、《视唱、模唱》、《舞蹈表演、基本功测试、动作模仿》、《基本形态、综合素质、专项技术、成套动作》。

《省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专业统一考试大纲》与2014年考试大纲相比,主要变化是在容上对舞蹈学专业考生,取消《视唱模唱》科目考试,《乐理、练耳与音乐常识》使用乙卷,而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考生使用《乐理、练耳与音乐常识》(甲卷)。甲卷分值为120分,乙卷分值为100分。(见《关于对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专业统考舞蹈学专业考试大纲进行微调的公告》,2014年11月10日省教育考试院公布)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兼报舞蹈学专业的考生还必须参加《乐理、练耳与音乐常识》(乙卷)的考试;舞蹈学专业兼报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的考生还必须参加《乐理、练耳与音乐常识》(甲卷)的考试。

课程结构上是理论基础+专业特长。基础课安排大课,所有音乐艺术类学生在一起上,其他专业课程根据高考需要设置,学生按照自己的特长和高考需要走班参加培训。课时是在国家统一的标准基础上加上校本课程时间,每周在七到八节,课程安排比较集中,一般是集中在两个下午或上午。

四、音乐类特色课程设置基本条件:

1、必须有实施特长课程的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老师的某项音乐才能是进行音乐特色教学的首要条件,必须是有这么个团队,有特长,有敬业、创新精神。其二是要有音乐特色教学场地,不能影响别的班级教学。

2、课程设置在容上必须是独特的,至少是在本地区独一无二的。特色课程设置,要有独特

的色彩和风格,特色课程在设置容上就要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表现。

3、特色课程要充分引进地方音乐文化,设置民歌和地方戏曲课程容。民歌最具有地方特色,既可以弘扬地方音乐艺术文化,让学生学习音乐艺术的同时传承了地方音乐艺术,而且是掌握了特长,对升学来说也是独一无二的专业特长。

4、要有音乐特长课程设置。比如某项乐器“笛子”“二胡”或者其他乐器专项,或者其他音乐表演特长课,比如歌唱、舞蹈。音乐教学虽然形成特色教学,但没有特长也不够,尤其是课程设置,要安排好特长教学。

五、中小学要设置民族音乐艺术课程

音乐特色课程设置,要重视地方传统音乐艺术和民族音乐文化课程的确定,特色课程也要课程特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的、地方的,才有特色。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发展历程,正如同志提出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长远、未来的眼光来看,这些学习民族音乐的学生们从学校走向社会,对民族文化、音乐的执著与热爱,注定了会成为热爱自己国家、热爱自己民族的国家栋梁和希望。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还将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影响着周围的人,影响着自己的下一代。无形中他们将会成为传播、弘扬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主力军。记住那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一)、民族音乐在艺术教育中的意义

有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民族母语文化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方式更为直接地表现了民族思想情感和民族精神。就艺术教育而言,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应该摆在重要的位置。但是实际状况并非如此,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大多数学校在管乐团、交响乐团、合唱团投入的较多,在招生政策上对学习西洋乐器、声乐的艺术特长生给予优待,各种演出机会也是倾向于西洋乐器、声乐和流行音乐。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相当一部分学校对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使那些热爱民族音乐、具有民族乐器演奏技能的学生受到冷落,民族音乐受到轻视。民族音乐文化是我们的血亲,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用民族音乐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讴歌民族精神,用民族乐器诉说人民的心声。民族音乐正是有着它最本质的民族性,所以是其他外来音乐所不能取代的。艺术教育承载着继承与发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二)、民族音乐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民族音乐是以独具魅力的特征来表现民族精神的智慧。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对中小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历史悠长的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广大的劳动人民以其卓越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许多不朽的音乐作品和民族乐器,用他们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段与乡情韵味中,倾诉他们丰富的心情感,“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从古琴曲《流水》到二胡曲《二泉映月》、《江河水》,从琵琶曲《十面埋伏》到古筝曲《渔舟唱晚》、《战台风》等等无一不体现着时代特征和作者的思想。我国是个多种民族、多种文化的国家,每个民族地区都有他的音乐风格和特征——高原地区的豪放高亢、江南水乡的细腻委婉、黄土高坡的悠扬多情、音乐的清幽缠绵、东北民歌的热情泼辣风趣……,正是这些根植于民族文化沃土的民歌、音乐,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和生活,加强了各民族地区之间的了解和团结,加深了对祖国的感情。民族音乐用它特有的魅力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赞美;对黑暗、压迫、丑恶的反抗;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春节序曲》、《花好月圆》、《瑶族舞曲》、《火把节之夜》《长城随想曲》、《春天的故事》……以更具时代感的民族音乐语言,从更为广泛的角度展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民幸福多彩的生活。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的教育和民族乐器的训练、演奏经典音乐作品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们对祖国民族文化了解、学习、实践与审美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门势必会被民族音乐的魅力所感染、感动;势必会潜移默化的对学生冶高尚情操、树立神圣的民族自豪感产生积

极的影响。从而激励学生为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宏伟大志发奋图强。

(三)、设置特色课程,确保民族音乐教育

中国民族音乐一般分为五大类,即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每类音乐又各有多种体裁、形式、乐种和作品,如歌曲又有古代歌曲和民间歌曲之分;民间歌曲中又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及多声部歌曲等不同的体裁;同是山歌,又因地区、民族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点。又如民族乐器,早在两千多年的周代就有七十多种乐器了。现在经常使用的乐器已达两百多种。按其演奏方法和性能,可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类,这些乐器既能独奏,又能组合成各种形式和乐队进行重奏和合奏,并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在设置音乐特色课程的同时要特别重视民族音乐课程的设置,这样可以保证在日常音乐教学中加强民族音乐和民族器乐的普及。欣赏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与了解。例如:民歌《茉莉花》不仅在我国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而且外国作曲家也把《茉莉花》的音乐元素及旋律吸收进了西洋歌剧中,使中国民歌《茉莉花》为世人所知。大多数人熟知的《茉莉花》是的《茉莉花》,其实还有的《茉莉花》和东北的《茉莉花》等,这就需要老师有丰富的民族音乐常识,才能够较全面的进行教学。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都有它的文化背景和民俗特征、风格——东北的秧歌、二人转;西北的信天游;的歌舞;蒙的长调、二人台;的花灯;的花儿;器乐作品《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雨打芭蕉》等等,都是我们学生需要了解的。除了了解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风情外,还要学生了解民族音乐及其代表人物和民族乐器的发展历史;像天华、华彦君、书同、聂耳、冼星海等,他们的作品与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和时代是紧密相连的。

每周在音乐特色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节或者一个学期固定一个下午或上午进行民族和地方传统音乐课程进行教学。也可以设置民族乐器小组或组织学生民乐团,改编排练一些喜闻乐见、容易掌握的中外民歌、乐曲;形式灵活多样——独奏、重奏、合奏、齐奏、民族打击乐,也可以把西洋乐器结合进来有机组合,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普及和鼓励为主,让学生在兴趣和快乐中学习,逐步加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喜爱。

学生在学习民族乐器中不仅掌握了演奏技能,还能从合奏课中培养集体意识、团队精神。在民乐团这个集体中,音乐本身就要求每一个演奏员具备高度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合奏课不同于其他文化课、专业课,其他文化课缺个别人不会直接影响到他人,而合奏课的每一次排练、演奏音乐作品都是由所有演奏员共同参与完成的,是合作性质的集体行为。

六、高中音乐特色课程设置分层培训,实现专业突破

音乐特色课程设置,适应高考,科学设置,一般是将三年的专业提升训练时间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高一开始至高二第一学期末,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夯实基础。根据学生意愿,对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中涌现出的具有初级音乐专长的学生进行分层,因材施教,确保大量后进层面的学生得到最大限度地提升的目的,同时也确保少数专业水平较高的学生“吃得饱”;第二阶段是高二第二学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培优扶困”。即按照第一阶段末的层次水平再次进行分层,着重基本技能的锤炼,提升教学难度,在整体推进中拔优晋级,让相当一部分优生更优,并对未能达到拔优晋级的学困生再次重组,集中一切力量“扶困”,进行整合提高。这一阶段后,大部分学生已做好了较为充分的考前准备,具有中上的专业水平;第三阶段是高三第一学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力水平。即深研学情,化整为零,个个击破,以培养适应个人最佳发挥的应试能力水平为主旨,安排大量的实战演练(模考),兼心理调适及最佳考前状态激活、专项强化提高等;第四阶段是专业高考备考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搞好合理分流,调适考前状态,坚定考试信心,促进稳定发挥。首先采用整分结合的教学方式全力以赴搞好专业省联考,然后在省外院校招生考试期间帮助学生澄清底子,凸现专业优势,选择报考相关学校,搞好合理分流,避免强势耗。

特别是对未过联考线的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指导他们在外省院校的报考、考试中拿准考好。

七、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特色课程设置

许多中学在音乐特色课程中包含着播音与主持专业。设置播音主持特色课程,是向高等专业教育培养后备生源的主要渠道之一,目前开设主持人专业教育的学校有特色高级中学、艺术学校、社会团体、培训机构等。不同类型的高级中学、人才培养层次、为社会服务的方式以及在教育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层次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确定自己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定位,不能简单笼统地定位为“培养从事各类广播电视节目主持工作的专门人才”,应充分考虑自身专业的学科定位、特色课程和实现目标的必备条件,制定符合实际的特色课程体系。

特色课程设置不仅仅是在现行课程之外增设新的课程,更是根据高校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发展要求和学校的优势教育资源,变革传统的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要根据不同院校的培养目标构建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防止课程设置以教师为主要依据的情况出现,把广播电视媒体发展和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课程设置和教学容中。

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目前大多数院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以阶段式设置为主,以语言学、新闻传播学、播音学为主干学科。课程分为:(1)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外语和计算机应用等课程;(2)学科基础课: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拓宽知识面,解决后劲不足问题;(3)专业基础课:新闻专业基础——培养新闻工作者必备的专业素质;播音专业基础——训练语言表达基本功;(4)专业课:体现专业特点,发挥专业优势,培养优质人才;(5)选修课:注重各方面修养的提高,兴趣及特长的强化。阶段性课程设置的单一性和不可选择性与主持人的职业特殊性和个性风格走向形成了很大的矛盾。为此,课程设置的特色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要依据特定类型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目标,把握主持人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合理划分课程领域;第二,要把握不同的课程设置依据,处理好基础课与主干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一致性与差异性的关系;第三,要加强特色化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实施。

一、以“技能”为本位的应用型主持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突出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专而深的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实际信息传播能力为目标,特别要围绕核心传播能力对课程容进行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因此,以培养高考中所需的实际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不能过分强调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以培养技能的需要来选择教学容。在实际操作中注重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课程设置中应加大突出语言能力和新闻写作能力课程的比例,根据高考需求进行课程设置,课程的安排是从学生升学需求出发,与招生单位合作,以能力培养为基础来设计,根据主持人特殊工作岗位要求的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对教学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给学生设计一套定向性强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应侧重于主持专业技能与新闻传播实务的结合,在突出专业实践特色的同时亦注重主持专业教育的学科属性,这有利于学生在进入主持人岗位角色后,迅速地完成基础信息传播,显示较强的岗位适应性。专业课程如:普通话语音、艺术发声、语言表达、新闻写作、新闻编辑、传播实务、节目制作等应是课程体系的主要部分,减少理论课程比例、加大专业技能训练课的比例。采取语言表达能力优先方式,把发音、发声基础课作为学生的入门课程。

二、以“素养”为本位的复合型主持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重视适应媒体的多元化需求,强化学生的语言应用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交叉。使学生不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较强的信息传播、加工能力,还能掌握政治、科技、经济、

法律知识,为学生将来在专业领域的深造与发展创造前提条件。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功底、符合职业要求的专业技能、专业的交叉学科知识、较强的可持续发展和岗位塑造能力为目标,即从学生成为主持人的长远发展出发,课程设置以培养知识结构合理、思维方式灵活、可塑性强的“人”为前提,再强调作为职业需求的“主持”专业能力。课程体系在基础学科的前提下,强调素养的整体提升。课程设置中应加大人文基础和交叉学科课程的比例,给学生设计一套全面综合的长期发展储备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应侧重于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媒体人”的要求,适当弱化对语言的艺术要求,从而降低语言训练课程的数量,通过改造部分课程,有利于学生宽口径发展。这种方式适合综合类院校主持人专业学生。专业课程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概论、汉语言文学、语言表达、表演艺术、公共关系等课程应是课程体系的主要部分,减少语言训练课程比例,加大对语言文化、传播环境和流程整体了解的课程比例。采取综合传播能力优先方式,把新闻传播学科基础课程作为学生的入门课程。

三、以“拓展”为本位的创新型主持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的自身学术传统和办学特色,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根据学生的能力、个性、兴趣和爱好,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容与课程,突破传统主持人专业教育惯性的、纲性的课程排列形式,设计弹性化的课程运行机制。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具有全球化视野、独特的知识结构、较强的传播方式创造能力为目标。即突破原有升学的概念,以培养符合国际化人才发展需求的创新型能力为本位,课程体系在基础学科理论系统、完整的基础上,强调前瞻性。课程设置以前沿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和学分要求,加强国际语言能力和新闻信息分析能力课程,给学生设计一套既有学科交叉又有特色趋向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侧重于对学生传播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多学科媒体人才的知识要求,突出创新理念,以多样化方法为手段,彻底重新构造基础课程,研究开发新的课程。专业课程在新闻学、传播学、语言学的基础上,应涉及社会文化、跨文化交流、经济等视野较宽的课程。特色课程设置要依据可利用的最新相关学科研究成果,实时增减。

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突破单一学科限制,不断地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向跨学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课程设置要不断地根据高考改革的需要和新的知识及职业岗位要求予以调整。课程设置的具体实施应在对应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注重课程选择的开放性、课程容的阶段性、课程模块的动态性,与学校的办学特色、优势学科、生源质量有机结合起来,寻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素养提升课的科学设置比例。课程设置应实时处于动态之中,不能针对单一的主持人职业特性,而是针对主持人相关职业群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着眼于主持人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向,着眼于学生的多元方向、可持续发展。

完整版音乐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

音乐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音乐课程目标可以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 三个维度表述。 2、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3、中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一首需要精听的乐曲 为主要内容的欣赏课型,另一种是以一类需要了解的音乐类型为主要内容的欣赏课型。 4、“节奏或旋律”创作教学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 段、创作阶段和展示评价阶段。 5、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6、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

7、编写教材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音乐教材包括学生用教科书 和与之相匹配的音响、音像教材以及教师用教学参考资料。 8、音乐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其基本理念是指导音乐新课程实施的理论基础. 9、按照音乐表演时所采用的不同物质手段来分类,首先可以分为声乐、和 器乐两大类。 10、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方法、 知识、技能发展变化的评价,在日常教学中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演唱、演奏等方式进行。11、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阶段学习结果的评价,在学期、学年 末进行,主要采用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等方式。 12、“班级音乐会”是音乐课程特有的一种生动活泼的评价方 式,能充分体现音乐课程的特点和课程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评价氛围。 13、“表现”领域包含了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识读 乐谱、四项内容。其中三项是实质性的表演内容,而识读乐谱是一种辅助性的、为音乐表现服务的教学内容。 14、演奏教学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学习课堂乐器、的

音乐特色课程设置

音乐特色课程设置 一、音乐艺术特色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1、培养音乐艺术人才,为高等艺术院校输送人才,也为学生拓宽考试渠道,开辟升学路子的需要。高等院校招收音乐艺术专业的特长学生,必须加试考查音乐艺术特长。音乐特色课程的设置,保证了音乐艺术教育的实施,使之严格按照要求科学地进行训练,提高音乐素质,提高专业水平。 2、建设音乐艺术特色学校的需要。建设音乐特色学校,培养特长生,实现特色教育,就必须落实到课程上。有了设置科学的课程,才能保证特色学校的顺利有效的进行。 3、弘扬民族文化,推广民歌艺术的需要。 音乐艺术特色课程的设置,确保民歌艺术特色教育的实施,为培养音乐艺术人才提供保证,为弘扬民族文化做贡献。早在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就明确指出:“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由此看出,国家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创建音乐艺术特色学校,设置音乐艺术特色课程,将音乐特色课程设置纳入教学科研工作中、就能在教学和科研体系中建立音乐学习、传播、研究和创新的架构与平台,发挥学校教学、科研的职能和优势就能积极实施民族优秀文化的广泛传承、深入研究和不断创新。 二、音乐特色课程的资源开发利用。 (一)、结合学校特色,大力开发校园音乐资源。 校本课程开发与创建特色学校是相辅相成的。学校要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须在课程开发上下功夫,要有体现音乐特色的课程设置。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是在构建学校自身的特色,而课程的编制反过来也应根据学校自己的性质、需要、特点和条件进行。开展特色教育,要遵循“合格+特色”的学生培养模式。合格就是按照高考要求,培养高等院校音乐艺术类招生合格的人才。特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音乐专业中有特长,有一门强项。根据音乐高考纲要,开设相应的试唱课、器乐课、乐理课,利用校园橱窗、黑板报、广播、校园电视,展示音乐专业班学生的演出,举行音乐会,开展各种音乐比赛,如校园歌手大奖赛、革命歌曲大奖赛。促进校园音乐资源的利用,培养学生音乐专业特长。 (二)、结合学生实际,挖掘学生自身资源 学生的学习渠道是多方面的,他们联系着一个庞大的社会资源。学生的学习经验来自他们的家庭生活,来自他们与其他孩子的游戏与交往,来自他们与社区环境、及文化的体验与影响,他们往往会把这些渠道获得的知识带到课堂上,通过合作学习把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增大教育的信息量,丰富教学容。这些经验与经历,都是教学中宝贵的资源。教师应针对不同特点,善于挖掘学生的智慧和学习性,为教学所用,使教学更生动更有效的开展。学生家庭中往往也有不少音乐课堂教学中可利用的资源。另外,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它能直接而强烈的影响人的情感,触及人心灵深处。音乐特色课程课程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育。(三)、结合地方特色,收集当地民间娱乐活动民歌民谣等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特色的地方资源作为开发校本课程的素材,既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1.民歌民谣 《十送红军》《采红菱》《回娘家》等这些民歌歌谣都是非常喜爱的歌曲,当地也有许多群众喜爱的,广泛流传的民歌民谣,教师可选取比较短小、精悍、易唱易记、积极向上的民歌编辑进教材,学生学起来一定非常有兴趣。 2.民间娱乐活动

《复调音乐基础》教学大纲

《复调音乐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名称:复调音乐基础;英文名称:Polyphonic basis 课程编码:061130 学分:2分 总学时:32学时 适应专业:音乐各专业 先修课程:音乐理论基础、和声学 执笔人:许佳 审订人: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二声部复调定义,以及复调性多声音乐与和声性多声音乐的区别,通过对二声部复调的学习分析,能基本掌握复调音乐的特征,以及写作简单的对比,模仿复调的作品。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概论(2学时) [讲授] 1:什么是复调?什么是对位? 2:复调音乐产生的历史沿革 3:复调的类型 4:复调音乐的特点 5: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的区别与联系 6:复调音乐的写作手法及表现作用 [作业要求] 理论上分清上述各种概念,加深理解。 第二章复调音乐中对位旋律写作原则(6学时) [讲授] 1:音高关系 2:节奏关系 3:句幅关系 4:写作示范 [作业要求] 理论上分清上述各种概念,加深理解。正确完成写作。 第三章对位中旋律的类型(6学时) [讲授] 1:对位中旋律的不同类型 2:对位中旋律的组合形式 3:旋律的对比性质 4:写作示范 [作业要求]

理论上分清上述各种概念,加深理解。正确完成写作。 第四章二声部复对位(4学时)[讲授] 1:副对位的基本概念 2:八度复对位的写作 3:写作示范 [作业要求] 理论上分清上述各种概念,加深理解。正确完成写作。 第五章二声部模仿(4学时)[讲授] 1:模仿的基本特点 2:原形与变形模仿 3:卡农的写作(有终与无终) 4:写作示范 [作业要求] 理论上分清上述各种概念,加深理解。正确完成写作。 第六章模进(4学时) [讲授] 1:模进的特点 2:卡农模进与对比模进 [作业要求] 理论上分清上述各种概念,加深理解。正确完成写作。 第七章复调乐曲分析(4学时)[讲授] 1:二部创意曲分析 2:三部创意曲分析 3:小型乐曲分析 [作业要求] 理论上分清上述各种概念,加深理解。正确完成写作。 第八章小型复调乐曲的写作(2学时)[讲授] 1:曲式结构 2:调性布局 3:整体写作 4:写作示范 [作业要求] 理论上分清上述各种概念,加深理解。正确完成写作。 三、教学基本要求

《复调音乐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复调音乐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51100250 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必修课程 教学对象:音乐学专业本科学生 学时学分:48学时 3学分 音乐系 编写单 位: 编写人:张蕾 审定人:杨兆丰 2012年06月 编写时 间: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融复调音乐的写作理论与创作实践为一体的课程。主要内容有二声部对比复调、二声部模仿复调、复对位、复调写作手法的应用以及对复调作品的理论分析,适用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 2、教学目的要求 《复调音乐基础》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的一门理论必修课。本课程融复调音乐的写作理论与创作实践为一体,旨在培养学生对于复调音乐作品的理论分析能力以及复调写作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全面的音乐素质,以便将来能够较好的分析中学课本上音乐作品的复调现象,同时也能胜任中小型歌曲、器乐曲的多 声部编配。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部分在于理解复调的写作技法,掌握复调的创作手法。难点部分在于培养学生对于复调音乐作品的理论分析能力,能够较好的分析中学课 本上音乐作品的复调现象。 4、考核方式 本课程是考试课,考试的形式是闭卷,考试方法是书面笔答形式。成绩的合成及评分标准是: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 5、学时分配表 本课程的教学包括如下环节:课堂讲授、课堂欣赏课、辅导课、课外作业等。 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学时48学时,具体分配如下: 课程学时分配表

二、各部分教学纲要 第一章复调音乐概论(2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复调的基本概念 2、了解复调的历史及风格演变 3、介绍复调的类型 本章重点 复调的基本概念以及复调的类型。 本章难点 掌握复调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复调音乐概念(1学时) 1.复调音乐概念 1.1复调音乐: 1.2对位: 1.3主调音乐: 1.4支声音乐: 2.复调音乐的历史及风格演变 2.1中世纪:公元9世纪奥尔加农 2.2古艺术:13世纪 2.3 新艺术:14世纪 2.4 文艺复兴时期:15、16世纪 2.5 巴罗克时期:16世纪 2.6 古典主义时期:18世纪下半叶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与价值二、基本理念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感受与鉴赏二、表现三、创造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四、教材编写建议 第一部分前言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近年来,美育被列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师资队伍不断扩大,后备力量增多,水平大有提高;音乐教育科研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国外一些可供借鉴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被系统介绍和引进;教学手段正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这一切都为我国音乐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体验价值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造性发展价值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3.社会交往价值 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4.文化传承价值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二、基本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4.注重个性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5.重视音乐实践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鼓励音乐创造 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 7.提倡学科综合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8.弘扬民族音乐 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系统讲授有关音乐理论和实践的最基本的知识,使学生获得学习、掌握和理解音乐及其表现方法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从事音乐工作所必需的概念和理论,为进一步学习声乐、钢琴及其他音乐课程和发展音乐技能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练掌握五线谱,音高,音值、节奏,音程、和弦、调式等基础理论知识,正确规范的完成本课程所规定的理论、书写,键盘方面的作业,明确基本乐理的学科体系及其各基本范畴,以及各个范畴之间的联系,形成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在基本乐理方面所要求的自学意识、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掌握从事一般音乐活动和音乐教育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乐理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在基本乐理各环节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在内部思维和外部交流中的相关音乐基本概念的能力,并通过广泛地分析实例作品,加强对乐理知识的感性认识,以积累音乐经验,开拓艺术视野。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爱音乐的感情。培养学生对音乐相 关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强学生中国传统音乐和国外音乐的理解,使其具有爱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交流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学

前教育事业的热爱,具有爱岗敬业和服务社会的精神。(三)参考学时: 120—140 学时 (四)课程学分: 16课时计为一分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六)教学建议 1、教学方法: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在音乐基础教学过程中,应多开展视唱练耳、音乐鉴赏等课程。 教学方法灵活变通,可根据大纲制定的内容与进度进行,也可根据本学科体系提纲挈领地制定面授计划和讲授。 重点学习各种基本乐理的一般性概念和原则,及在典型情况下的实际操作和运用。 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相结合。 2、评价方法: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教育学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 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能立志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服务。 2. 掌握系统的音乐学基础理论和音乐学学科的专门知识,熟悉国内外音乐学科学理论发 展改革的最新成果;具有从事音乐学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音乐教学实际工作的专门技术水平;具有使用第一外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具有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3.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民族音乐学 2.中国音乐史学及其教育 3.二胡艺术及其教育 4. 欧洲音乐史及其教育 5. 声乐表演艺术及其教育 6.音乐教育学 7. 琵琶艺术及其教育 8. 钢琴艺术及其教育 9. 小提琴艺术及其教育 10. 钢琴伴奏艺术及其教育 11. 古筝艺术及其教育

12.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三、修业年限 硕士生修业年限为2-4 年。基本修业年限为 3 年。 四、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 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不少于30 学分,其中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方向课的学分不少于23 学分。毕业授予艺术学硕士学位。 五、培养方式 1.在硕士生培养过程中,导师组将合理安排课程学习、论文工作和实践活动等各个环节。 ( 1 )充分发挥文献阅读在夯实硕士生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中的作用。每位硕士生必须在第 2 学期期中之前提交二份必读文献阅读报告。 ( 2 )充分发挥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在引导和促进硕士生自主学习和研究中的作用。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包括学习计划和论文研究计划。学习计划应在入学后两个月内制定;论文研究计划在入学后 1 个学期内制定。 (3)课程学习环节注重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硕士生可根据本人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学习时间,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分。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倡导实行以研讨为主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 4 )论文工作环节侧重于对硕士生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训练,培养硕士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硕士生制订论文研究计划,引导学生尽早进入论文研究状态。 ( 5 )实行学术交流和报告制度。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应参加全国性或全省学术会议 1 次,并提交论文; 至少应在所在学院或全校范围内公开做学术报告 1 次;至少听取10 场学术报告。 2.采用导师个人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注重发挥集体智慧,鼓励硕士研究生听高水平学术报告, 参加相关学科的学术研讨会,拓宽硕士生的学术视野;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努力体现“尊重的教育”理念,引导和促进研究生的自主 和个性化发展。 六、课程学习

乐理视唱练耳课程规范标准(修正版)

《乐理视唱练耳》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乐理视唱练耳》(第二版)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通过教学,指导学生全面研究学习音乐基本理论,对学生进行视唱技能、音乐听觉及音乐素质的训练。 通过《乐理视唱练耳》的学习,使音乐学习的各个相关方面相关联而最终综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学生建立起最终的音乐概念之间的联系,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掌握五线谱乐理的基础知识,为学习声乐,钢琴,舞蹈,伴奏编配,音乐创编,音乐欣赏,幼儿音乐教学法等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它像一把开启音乐大门的钥匙,是学习音乐各学科和学习各种乐器的前提条件,是成为一名合格幼儿教师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 1、以学习基础乐理为核心,为学习音乐学科打下扎实的基础。 《乐理视唱练耳》(第二版)是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系列教材之一。“基础乐理”顾名思义,讲的就是音乐最基本的知识,包括音的特性、节拍、节奏、音程、调式、和弦、调性关系、基本曲式结构以及记谱法等内容。它像一把开启音乐大门的钥匙,是学习演唱、演奏、歌曲写作、和声、编曲等各种专项技能的前提条件,是成为一个有专业素质的音乐人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2、注重视唱练耳的训练,提升学生视唱和听辨能力。 能够准确地视唱乐谱是学习音乐学科一项必备的条件,在视唱的同时也包含了节奏的训练。练耳的训练注意是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听音的基础知识,发展音乐认知、表现和音乐审美能力,为进一步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理论修养具有重要作用。

3、把理论与实际的训练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把乐理理论知识视唱练耳融为一体。 理论与实际的练习结合,提供了音乐基础理论与音乐基本技能实践结合的平台,困难的地方是这两门课有着各自的特点:乐理课以音乐基础理论学习为主,要求逻辑思维,课程较适合采用直线式的教学设计方式;视唱练耳课以视唱、听音为主要形式,培养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等音乐基本技能,要求更多的是直觉思维,因此课程较适合采用螺旋式的教学设计方式。《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在内容上虽然有重复可整合的部分,但又因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不同,存在着内容与形式结合的矛盾和困难。因此,为了实现理念与方法、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指导纲要》,对于这一门课程的学科性质给予重新界定: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乐理与视唱练耳》(第二版)是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相结合的学科特点。该课程传授有关音乐基本理论和识谱、听音的基础知识,发展音乐认知、表现和音乐审美能力,为进一步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理论修养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学生《乐理视唱练耳》学习的目的和学生《乐理视唱练耳》基础程度的不同,采取分层教学设计,在教学组织上表现为集体课、小组课(针对有一定音乐基础,程度不同的学生)和个体(针对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进行单独训练和指导)教学三种种设计思路的教学模式。

最新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艺术教研组提质减负措施及方案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程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发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一、教学准备 1、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性质、目标,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了解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 2、通读教材,了解各册教材主要教学内容。研读本册教材、教师教学参考用书及音像资料,整体把握本册教材主要教学内容和目标。 3、了解、分析学生音乐爱好的状况、认知基础、行为习惯。 4、切合教材要求和学生需求,确定本学期学段目标。安排教学进度,分配课时,规划音乐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制定教学计划。 5、明确学段目标,围绕单元人文主题安排课时教毕内容,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手段,设计教学过程,形成教案。教案应含课题、教学目标、教材分析、重点难点的分析处理、教具准备、教学过程、课后反思。 二、教学实施 1、欣赏教学应注意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聆听为主。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作品音乐知识、人文背景的介绍、讲解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 2、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3、注重基本歌唱技能的练习指导,避免喊唱,注意变声期学生的嗓音保护。指导学生

自信有表现地歌唱。 4、教师应注重学生参与综合表演艺术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表演水平不能要求过高,使他们在这些表演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提高。 5、识读乐谱的教学内容主要有:认识、表现各种节奏符号、模唱乐谱、视唱乐谱、认知常用音乐记号等。 三、教学评价 1、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评价,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强化评价激励作用。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奏)等方式进行。学生参加课外艺术活动及各类竞赛可作为学业评价内容。 3、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通过不同方式的评价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但评价活动不宜过多,简化评价过程。 四、课外活动 1、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多形式课外艺术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声乐、舞蹈、器乐、等兴趣小组、学校艺术节活动。 2、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应与音乐学科教学相联系,拓展学生兴趣、关注个性发展。 白云一中艺术教研组 2012年3月20日

音乐基础理论教程(简洁实用)

音乐基础理论教程(简洁实用) 音乐理论基础教程(,) 您好朋友,欢迎您的到来。这里是我为大家提供的简单音乐理论。采用的是李重光的<音乐理论基础教程>本书是为中等音乐学校编写的“基本乐理”试用教材。书中重点介绍了五线谱的乐理知识。全书共分十五章,包括间律、记谱法、调节器式、音程、和弦、节奏、节拍、音乐的速度与力度、转调、移调、装饰音和旋律的知识。内容丰富,简明。适合广大专业工作者和业余音乐爱好者学习,参考。所以还请您常来看看哦(相信对您一定有所帮助( 第一章音及音高 第一节音 ,、音:音是由于物体的震动而产生的(在自然界中能为我们人的听觉所感受到的音是非常多的,但不是所有的音都可以作为音乐的材料,在音乐当中所使用的音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而特意挑选出来的。 ,、音的体系:音乐中的音被组成一个固定的体系用来表现音乐思想和塑造音乐形象。 ,、音的性质:音有高低强弱长短音色等四个性质。 音的高低是由于物体在一定的时间内震动的次数(频率)而决定的。震动次数高音则高,震动次数少则音低。 音的长短是由于音的延续时间的不同而决定的。音的延续时间长则音长,音的延续时间短则音短。 音的强弱是由于音的振幅(音的震动范围的幅度)的大小而决定的。振幅大,音则强,振幅小,音则弱。 音色则是由于发音体的性质、形状及其泛音的多少等而不同。

音的以上四种性质,在音乐表现中是非常重要的,但音的高低和长短则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的。 4 、乐音与噪音:由于音的震动状态的规则与不规则,音被分为乐音与噪音两类。音乐中所使用的主要是乐音,但噪音也是音乐表现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5 、复合音:许多音的结合叫复合音。 第二节乐音体系音列音级 乐音体系: 在音乐中使用的有固定音高的音的总和( 音列: 乐音体系中的音(按照上行或下行的次序排列起来( 音级; 乐音体系中的各音叫音级(分为基本音级和变化音级( 基本音级:指乐音体系中七个具有独立名称的音级(它的名称用字母和唱名两种方法来表示( 变化音级:指把基本音级升高或者降低而来的音( 升记号, 降记号 b 还原记号 第三节音组 在键盘上(钢琴),,个键组成重复循环的七个基本音级名称,因 此在音列中就产生了许多同名的音,为了区分音名相同而音高不同的各音,我们将音列分成许多个组:

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系统讲授有关音乐理论和实践的最基本的知识,使学生获得学习、掌握和理解音乐及其表现方法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从事音乐工作所必需的概念和理论,为进一步学习声乐、钢琴及其他音乐课程和发展音乐技能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练掌握五线谱,音高,音值、节奏,音程、和弦、调式等基础理论知识,正确规范的完成本课程所规定的理论、书写,键盘方面的作业,明确基本乐理的学科体系及其各基本范畴,以及各个范畴之间的联系,形成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在基本乐理方面所要求的自学意识、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掌握从事一般音乐活动和音乐教育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乐理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在基本乐理各环节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在内部思维和外部交流中的相关音乐基本概念的能力,并通过广泛地分析实例作品,加强对乐理知识的感性认识,以积累音乐经验,开拓艺术视野。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爱音乐的感情。培养学生对音乐相 关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强学生中国传统音乐和国外音乐的理 解,使其具有爱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交流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学 前教育事业的热爱,具有爱岗敬业和服务社会的精神。

(三)参考学时:120—140 学时 (四)课程学分: 16课时计为一分(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六)教学建议 1、教学方法: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在音乐基础教学过程中,应多开展视唱练耳、音乐鉴赏等课程。 教学方法灵活变通,可根据大纲制定的内容与进度进行,也可根据本学科体系提纲挈领地制定面授计划和讲授。 重点学习各种基本乐理的一般性概念和原则,及在典型情况下的实际操作和运用。 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相结合。 2、评价方法: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教学评价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成绩为百分制;适当综合学生的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听课、作业)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有机结合,综合

乐谱基础知识教程

乐谱基础知识教程本书主要内容有: 第一讲音的概念 1、音的概念 第二讲乐谱的知识 1、什么是乐谱 2、乐谱的分类 3、五线谱的优点 第三讲学认五线谱 1、谱表 2、谱号 第四讲学画各种谱号 1、高音谱号 2、低音谱号 3、C谱号 第五讲音符 1、音名 2、音名的分组 3、认识音符 4、音符的正确写法 5、符点音符 6、复符点音符 7、共用符尾 8、多声部的记谱方法 9、休止符 第六讲变化音记号 1、变化音记号 第七讲节奏、节拍、拍子、小节 1、节奏、节拍 2、拍子 3、拍号和拍号的画法 4、小节线、终止线 5、单拍子和复拍子 6、混合拍子 7、特殊拍子 8、变拍子 9、打拍子 10、连音符 11、切分音 12、速度 第八讲音程 1、音程、曲调音程、和声音程 2、音程的度数、音数

3、自然音程和变化音程 4、协和音程和不协和音程 5、单音程和复音程 6、音程的转位 第九讲和弦 1、三和弦 2、七和弦 3、和弦转位 第十讲调及调的关系 1、什么是调 2、调的形成 3、音阶中各音的名称 4、调号 第十一讲调式 1、大调式 2、小调式 3、五声调式 第十二讲装饰音 1、倚音 2、滑音 3、波音 4、颤音 5、廻音 第十三讲音乐术语 1、全曲速度 2、临时转换速度 3、力度记号及术语 4、实用术语 5、表情用语(一) 6、表情用语(二) 7、表情术语(三) 第一讲音的概念 简谱是用阿拉伯数字1、2、3、4、5、6、7来记录音高的一种记谱法,读过书的中国人几乎都认识它。这种记谱法的是法国的修道士苏埃蒂1665年提出来的。后来,将它加以改进和积极推广的竟然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卢梭。由于这种记谱法不方便于记录多声部的、复杂的音乐,在欧洲几乎从未普及过。1882年前后,美国人梅森到日本讲学时把它传入日本,19世纪曾有一度在日本学校通用过,不过后来他们也不用了。清朝末年,简谱通过留日学生传入我国。1904年,沈心工先生编写的“学校唱歌法”一书出版,曾风行一时,从此简谱便在我国普及开来。笔者认为,简谱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记录方法,在我国普及和推广音乐方面曾经而且仍在发挥很大的作用。不过由于它记谱有不少局限,而且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又都不用它,我们应当创造条件推广、普及五线谱,以利于提高音乐水平及与世界各国进行音乐文化交流。

《音乐教育理论》课程标准

《音乐教育理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音乐教育理论》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师范类)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的必修课程。《音乐教育理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是:中学音乐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目的和任务,中学音乐教学的领域、过程、原则、手段、方法、组织形成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学习成绩的考查评定等。 《音乐教育理论》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所要揭示的是中学音乐教育教学中的一般规律。就学科性质而言,它属于教育学分科教学理论,是整个音乐教育学科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音乐教育理论》以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以《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整体规划》及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为指导。突出音乐审美教育的特点,总结与继承我国音乐教育的优良传统,学习与借鉴国内外音乐教育成功的经验与做法,紧密联系我国中学音乐教育实际,为培养具有扎实的音乐教育理论基础、较强的音乐教学实际能力、适应21世纪中学音乐教育需要、全面发展的中学音乐教师发挥该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 1、知道本课程的学科性质、地位、价值、研究、范围、基本框架、研究方法;知道中学音乐教育的过程、原则、模式;知道对中学音乐教师与音乐教育的评估方法与评估标准;知道本课程的学科进展情况及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 2、理解中学音乐教育的任务、大纲和教材;理解国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理解音乐教育实习的意义。 3、掌握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审美心理发展过程;掌握中学音乐教育的歌唱教学、器乐教学、欣赏教学、律动教学、创作教学、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教学领域的教学方法。 4、学会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组织各种课外音乐活动;学会使用各种音乐教学设备和电化教学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学会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进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及各项音乐能力的测量。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音乐教育理论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与基本要求内容

附件三: 宣城市江南职业技术学校 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及基本要求 ㈠公共基础课 1.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34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生活经济和就业创业教育。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现代社会的生活与消费、收入与支出、生产与营销、投资保险的生活观念,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认识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把握生活中的经济规律,正确选择生活中的经济行为,提高生存能力和创富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懂得诚信、合作和维权,学会理财,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划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形成依法就业、竞争上岗等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增强提高自身全面素质、自主择业、立业创业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追求正确的生活世界、劳动世界的共同价值,引导学生创造美好的生活,成就理想,享有幸福的人生。 2.职业道德与法律(36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

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3.经济政治与社会(36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4.哲学与人生(36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体育与健康

音乐课教学目标的设定

音乐课教学目标的设定 阿城四中任德玉 一.音乐教学目标的作用 1.导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所预期达到的境地和标准.它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它影响教学过程的设计;它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它制约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选用;它决定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2.激励 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所达到的结果做了较为具体的规定和描述.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就会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它一旦为师生所理解和接受,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在目标指引下的活动,促进他们在教与学的活动中采用有效的措施去实现所追求的 目标,而转化为他们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 3.评价 现代教学评价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以教学目标实现程度来表示教学质量与效果,把教学目标视为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反过来,教学评价的结果,又是调整教学目标的依据.无论是诊断性评价,还是形成性评价在拟订测 验题时都要以教学目标为评价的依据,并以可测量的教学目标作为科学的客观的衡量标准. 4.调控 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它是一个组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有调控的作用.师生按照教学目标去操作,并及时对自己的操作行为进行自我察觉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这种对自己行为的监控,就是教学目标控作用的体现. 二.音乐教学目标的系统 音乐教学目标是由若干大小不等,层次不同的一系列教学目标组合而成的系统.它包括了音乐学科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等几个层次,各个下属目标都是其上位目标的具体化.

1.音乐学科教学总目标 音乐学科教学总目标是教学总目标在音乐课程上的具体化.由于音乐课堂在小学中学(初中高中)各个教育阶段都要开设,还要制定出分段目标.它是在某一教育锦缎,音乐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通常由国家颁布的音乐教学大纲,音乐课程标准(小学 初中高中),以指导性和指令性相结合的形式做出具体的规定.如:<音乐课程标准>的总目标: 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 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 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上述课程目标内含在以下三 个层面的表述中。从这些内容分析,音乐课程目标分为主要目标和同时目标两部分.主要目标指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本身必须达到的,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专门目标,如: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审美感知能力,联想力,情感力,创造力,评价力)音乐审美 表现能力(歌唱,器乐演奏,表演等音乐表现力)音乐审美创造力(审美创造意象,创造意向.创造激情,创造个性)等.同时目标是指达到审美教育目标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 们的人格品质,行为,发展智力.增强体制等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目标. 2.音乐学期(或年级)教学目标 音乐学期(或年级)教学目标是音乐总教学目标所隶属的子目标,是一学期(或一学年)音乐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着一目介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一种中间层次的目标.音乐学期(或学年)教学目标,体现在音乐课程标准分年级要求中,是总目表在特定教学 阶段的具体化.它一方面具有音乐总目标的整体性;另一方面它只是对这一教学阶段的 教学结果的预先设定,因此,它的内容比总目标更具体,它的指定直接受学生年龄阶段 特征和课程安排的影响. 3.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是指音乐学科相对完整的组成部分.单元教学目标是学期教学目标的进一 步分解.它具有更明确的而具体的指向性,是一种近期的追求目标.音乐课程标准是由 一系列单元目标具体组成的,这些目标虽较具体,但并不是分散的,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最新音乐教育《基本乐理》课程标准

《基本乐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学分:课程学时:授课对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 1.课程定位 《基本乐理》是音乐教育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课,它是音乐理论科目中第一门系统讲授音乐理论知识的课程,是学习音乐的基础,也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基本音乐素质、音乐技能、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是从事以音乐教育为职业的师资所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在人才培养中起到理论支撑的基础作用。 该课程是音乐学科中的前导课程,为学习相关课程(如:视唱、声乐、钢琴)和后续课程(如:和声、钢琴即兴伴奏、小学音乐教学法、合唱指挥)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它也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是学好其它音乐内容、进行音乐实践活动的关键。 2.课程设计 《基本乐理》在课程设计中始终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本着以面向全体、注重个性为原则的基本理念,合理选取课程学习内容,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课程从岗位能力的需求为目标,重视理论联系实践和学科间的融会贯通。通过“写、唱、弹”一体化教学模式,把理论知识应用化、实践化,将乐理概念化内容实例化,与视唱、声乐、钢琴等课程紧密结合,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理解、掌握音乐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最终实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三、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认识和了解与音乐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基础的音乐理论,丰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及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 ⑵通过本学科教学,使学生掌握音乐语言要素和音乐表现手段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 ⑴通过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⑵能够将音乐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演唱、演奏中,提高学生应用工具学习的能力。 ⑶通过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3.素质目标 ⑴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热情,高尚的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⑵培养审美情趣,开发智力,发展音乐才能,为学习其它音乐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⑶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有高尚的音乐情趣,具备小学教师应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