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肉毒杆菌毒素对情绪的影响研究综述

肉毒杆菌毒素对情绪的影响研究综述

肉毒杆菌毒素对情绪的影响研究综述
肉毒杆菌毒素对情绪的影响研究综述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0, 9(2), 116-120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20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1217854239.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1217854239.html,/10.12677/ass.2020.92020

A Review of the Impact of Botulinum Toxin

on Emotion

Xuerui Peng

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Jan. 17th, 2020; accepted: Jan. 31st, 2020; published: Feb. 7th, 2020

Abstract

Targeted intramuscular injections of botulinum toxin (BTX) for dynamic wrinkle reduction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osmetic treatments.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such treatment not only alters facial appearance but also affects emotional status and recognition ability which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 Treatment of corrugator muscles wa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negative emotion while the treatment of crow’s feet wa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positive emotion.

These findings may contribute to the emergence of novel treatment option for major depression.

Keywords

Botulinum Toxin, Emotion, Antidepression

肉毒杆菌毒素对情绪的影响研究综述

彭学睿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收稿日期:2020年1月17日;录用日期:2020年1月31日;发布日期:2020年2月7日

摘要

肉毒杆菌毒素,简称肉毒素,通过注射肉毒素来祛除动态皱纹是最常见的医疗美容手段之一。研究发现这一治疗不仅会改变人们的外观,对其情绪状态和情绪加工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与面部反馈假说一致。

具体而言,眉间肌注射肉毒素会降低负性情绪,而鱼尾纹处注射肉毒素会降低正性情绪。这些研究结果或许可为抑郁症带来新的治疗方案。

彭学睿

关键词

肉毒杆菌毒素,情绪,抗抑郁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sodocs.net/doc/1217854239.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一提起肉毒素(botulinum toxin, BTX),最先想到的就是面部整形与医疗美容。用于治疗面部皱纹的肉毒素注射是最常见的医疗美容手段之一,由于其见效快、损伤小及操作便捷等优势受到广泛使用。根据美国整形外科学会2018年发布的整形外科统计报告显示,A型肉毒素在微创整形治疗开销中排名第一,高达29.5亿美元[1]。在医学美容领域中,精细注射肉毒素被认为能够安全有效地减少面部皱纹,对面部上三分之一的皱纹,如额部皱纹、眉间纹等尤其有效[2]。此外肉毒素也可用于治疗肌肉痉挛和其他肌肉疾病、偏头痛、磨牙症等[3]。

虽然肉毒素的使用目前在临床上已相对成熟且安全,但使用不当会产生并发症和副作用。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肉毒素注射到错误的肌肉群或从注射部位扩散,从而导致肌肉瘫痪。面部医疗美容用途的副作用通常是由于面部肌肉瘫痪引起的,包括部分面瘫、表情僵硬或扭曲以及吞咽困难等。然而肉毒素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身体肌肉上,有研究[4][5][6]指出,肉毒素的使用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加工及情绪体验。具体而言,在注射肉毒素之后,被试对与情绪表达相关的语句的加工有所改变。

用于脸部皱纹消除的肉毒素,为何可以影响人们的情绪感受,其背后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样的,肉毒素与情绪之间的关系是否能为情绪障碍的治疗带来新的研究方案?为解答这些问题,本文将从面部表情对情绪感受的影响、肉毒素的作用机制及肉毒素对情绪的感知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并讨论其应用价值。

2. 面部表情影响情绪体验

已有大量研究发现操控人们的面部表情可以改变其情绪体验,最经典的表情操控研究来自于心理学家Fritz Strack [7]。为了使被试做出相应面部表情,而无法猜到真实实验目的,且不会将注意力放到自己的面部表情上,研究人员告诉被试这是一项关于心理运动协调性的实验,旨在研究人们通过不常用身体部位(如非利手、嘴等)来执行不同任务的能力。被试被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被试用唇部吸住笔;另一组被试则用牙齿咬住笔,并完成一系列任务,如在纸上画线等。用牙齿咬笔会导致颧骨肌(zygomaticus muscle)收缩,从而使被试做出嘴角脸颊上扬的微笑表情。而用唇部握笔则会收缩口轮匝肌(orbicularis oris muscle),导致被试无法做出嘴角脸颊上扬的表情。之后被试观看同一部动画片,并对其有趣程度进行主观评分。正如预测的那样,用牙齿咬住笔的被试报告的有趣等级显著高于使用嘴唇的被试。换言之,用牙齿咬住笔使得被试做出“笑”的表情,而这个情绪表达真的使他们感到动画片更加有趣。

这种认为人为表现的面部表情对情绪体验具有反馈效果的观点,称为面部反馈假说(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 FFH) [8]。反馈指人们的面部表情不仅能够反映出其内在情绪体验还能影响其内在情绪体验,这种影响包含调节与唤起两种。调节指面部表情能够调节由情境所诱发的情绪体验的强度,如悲伤的时候皱眉会感到更悲伤,悲伤的时候微笑则能够减弱悲伤的情绪体验。唤起指在无外界情绪刺激的影响时,

彭学睿

做出悲伤的面部表情真的会让人感到悲伤,做出微笑的面部表情真的会让人感到开心。值得注意的是,FFH也有另一个更为广义上的说法,叫做面部和躯体反馈效应(facial and body feedback effect)。虽然很早就有人认为所有的身体变化都对情绪的产生有影响(包括内脏、肌肉和皮肤),但是现代研究主要关注面部肌肉活动的影响。因为“面部表情通过反馈表达了对其他人和自我的影响,这种反馈比任何慢慢移动的内脏器官都能够产生的更快和更复杂的刺激”[9]。

Havas等人使用Strack的表情操纵范式在情绪语句加工上也发现了相同结果。在这项研究中被试需要判断语句所描述的事件是积极事件还是消极事件,结果发现当被试用牙齿咬住笔时(即呈现微笑表情时),判断积极事件语句的速度比用唇部吸住笔时(即无法作出微笑表情时)更快。而被试用牙齿咬住笔时,判断消极事件语句的速度比用唇部吸住笔时慢[10]。同样,在对汉语词汇的效价进行判断的实验中,也发现用牙齿咬住笔时被试判断积极词汇效价的速度更快,而用唇部吸住笔时被试判断消极词汇效价的速度更快

[11],在判断视觉图片效价时也发现了相同的效应[12]。此外功能性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在静息态中,

相较于用唇部含住笔,用牙齿咬住笔时被试与积极情绪相关的脑区低频振幅(ALFF)增加;在进行面部情绪识别任务的任务态中,一致条件下相较于不一致条件下(例如,在用牙齿咬住笔时判断积极面部表情)的激活更强[13]。综上所述,个体的面部表情与其情绪体验及情绪加工存在紧密联系。

3. 肉毒素的作用机制

动态皱纹,俗称表情纹,由皮下肌肉组织反复收缩运动形成,例如笑纹、抬头纹、皱眉纹等。向特定过度活动的肌肉群注射少量肉毒素可使局部肌肉松弛,从而使表面皮肤光滑达到祛皱的效果。肉毒素通过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处(neuromuscular junction)的突触前乙酰胆碱受体(presynapt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来选择性阻断肌肉反馈。换言之,肉毒素通过专一地阻碍神经冲动通过胆碱能突触的传递而产生作用。传递阻遏的主要原因是突触前神经末梢产生和传导冲动能力的丧失,而非乙酰胆碱释放的阻断(施玉樑,1977)。尽管对面部肌肉的运动功能(传出神经)保持完好,但来自异位肌肉纤维(extrafusal muscle fibers)和可能的肌内肌肉纤维(intrafusal muscle fibers)的感觉(传入神经)降低。

由于面部表情涉及运动(传出)和感觉(传入)机制,因此通过使用肉毒素暂时“瘫痪”面部肌肉,可为面部反馈机制研究提供强大实验支持。

4. 肉毒素如何影响语言和情绪的感知

在一项功能性神经影像学研究中,Andreas Hennenlotter等人[4]要求实验被试在皱眉肌(corrugator supercilii muscle)接受肉毒素注射之前和两周后,在fMRI扫描仪中执行面部表情模仿任务。被试需要模仿给定的悲伤或愤怒表情。当人们处于悲伤、愤怒及恐惧等情绪状态时,往往都会皱起眉头[14],而接受肉毒素注射的皱眉肌被“冻结”后就无法皱眉了。换言之,这种实验操作使被试无法顺利做出愤怒的表情。实验结果显示在模仿愤怒的面部表情时,与注射之前相比,负责情绪处理和情绪体验的左侧杏仁核(amydala)脑区激活下降,左侧杏仁核与背侧脑干(dorsal brainstem)功能连接下降。这些发现表明,面部反馈调节与情绪内容相关的脑区活动,即在特定部位注射肉毒素会改变人类大脑对情绪状况的反应。

除此之外,在一项关于情绪加工的研究中,David Havas等人[5]要求被试在皱眉肌注射肉毒素之前和两周后阅读与情绪(愤怒、悲伤、快乐)有关的句子。在注射之后,愤怒和悲伤的句子阅读时间比注射前更长,而快乐句子的阅读时间没有变化。这一发现表明面部肌肉瘫痪对情绪语言加工有选择性的作用。这也表明,肉毒素的使用会影响人类认知的某些方面——即对语言和情绪的理解。

面部反馈可能是一种情境敏感的信息来源,是用于维护身体的情绪状态的内部模型,并且对于某些适应性行为很重要。以上两项研究都说明了通过面部肌肉组织的外周去神经支配来阻断面部表情可以有

彭学睿

选择地阻碍情绪语言处理。尤其是第二项研究也可理解为:负责体验情绪的神经系统也负责理解语言中的情绪。而鉴于其已知的神经生理学作用机制,肉毒素诱导的面部肌肉“瘫痪”可能会影响情绪语言的处理。这可能是因为肉毒素通过其外周肌肉松弛效应而损伤语言处理能力,改变依赖于刻板印象的面部反馈的情绪过程。

“杜胥内微笑”,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真心的微笑,不仅涉及颧骨肌的活动,同时还需要眼轮匝肌的协作。最近一项实验在被试进行面部肉毒素注射前一个月内及注射后四到八周对被试的情绪状态及情绪识别能力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只在眼轮匝肌(真心的微笑需要使用到的眼部肌肉)部位注射肉毒素的被试,抑郁分数增高,且面部肉毒素的注射与情绪识别能力下降相关[15]。

这些实验带来了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注射肉毒素的医疗美容方法给人们带来不止面部外观的变化,甚至会对人们的语言加工、情绪等方面也有影响。肉毒素通过“冻结”面部肌肉来影响情绪,也许最终可以用达尔文这句话来概括:“情感的外在表征的自由表达加剧了我们的情感,而外在表征的压抑可能会抑制我们的情感。”

5. 肉毒素辅助治疗抑郁症

对于健康人群而言,准确的表达并理解情绪很重要,肉毒素的注射可能影响他们的情绪加工能力。但是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与健康人群相比他们使用与负性情绪相关的眉间肌更为频繁[16],通过注射肉毒素使其无法做出皱眉的表情能否减弱其负性的情绪体验从而改善他们的抑郁症状呢?Eric Finzi等人[17]的研究开启了应用肉毒素来辅助治疗抑郁症的大门。在这项研究中,10位患有重度抑郁的患者接受了眉间纹肉毒素注射治疗。两个月后,其中9位患者的抑郁症状有所改善。随后在三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中[18][19][20],共134名抑郁症患者(其中59人在眉间部位注射A型肉毒素,75人在相同部位注射安慰剂)在进行注射后的多个时间点的抑郁状态进行评估后发现肉毒素注射组患者的抑郁症状显著好于安慰剂控制组患者。然而肉毒素的注射能改善患者的外观,对抑郁症的改善作用是否是因为其外观的改善而带来的呢?

为解答这一问题Reichenberg等人[21]对这三项研究的结果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证明:肉毒素的注射对抑郁症的改善效果时长比对被试面部外貌的作用时长更长,并且在那些不喜欢肉毒素对其外貌所造成的改变的患者中也发现了其抗抑郁的作用。简而言之,肉毒素的抗抑郁作用并不是由于它能使人看起来更好所带来的。此外,在最近发表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二期临床试验中[22],255名女性抑郁症患者参加了这项评估肉毒素(OnabotulinumtoxinA, onabotA)对抑郁症治疗的研究。为了进一步探究肉毒素剂量的影响,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30U肉毒素注射组(65人),30U安慰剂注射组(58人),50U肉毒素注射组(65人)和50U安慰剂注射组(67人),研究人员在他们在进行注射后的第3、6、9、12、15、18、21、24周时对其抑郁症状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患者在注射30U肉毒素后的第3和第9周,在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MADRS)所评定的抑郁症状减少程度都大于控制组,支持了肉毒素注射的抗抑郁效果。

尽管已有上述阳性证据,但由于这些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小(最大样本的研究中注射肉毒素组有65人[22]),及研究样本大多为女性等局限,面部注射肉毒素在治疗抑郁症中的作用及其应用方式等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2019)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s Cosmetic Surgery National Data Bank: Statistics 2018.

Aesthetic Surgery Journal, 39, 1-27.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1217854239.html,/10.1093/asj/sjz164

[2]Small, R. (2014) Botulinum Toxin Injection for Facial Wrinkles.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90, 168-175.

彭学睿

[3]Grigoriu, A.-I., et al. (2015) Impact of Injection-Guiding Technique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Botulinum Toxin for the

Treatment of Focal Spasticity and Dysto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96, 2067-2078.e1.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1217854239.html,/10.1016/j.apmr.2015.05.002

[4]Hennenlotter, A., et al. (2008) The Link between Facial Feedback and Neural Activity within Central Circuitries of

Emotion—New Insights from Botulinum Toxin-Induced Denervation of Frown Muscles. Cerebral Cortex, 19, 537-542.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1217854239.html,/10.1093/cercor/bhn104

[5]Havas, D., et al. (2009) Cosmetic Use of Botulinum Toxin-A Affects Processing of Emotional Language. Psychologi-

cal Science, 21, 895-900.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1217854239.html,/10.1038/npre.2009.3683.1

[6]Davis, J.I., et al. (2010) The Effects of BOTOX Injections on Emotional Experience. Emotion, 10, 433-440.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1217854239.html,/10.1037/a0018690

[7]Strack, F., Martin, L.L. and Stepper, S. (1988) Inhibiting and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of the Human Smile: A

Non-Obtrusive Test of the 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 768-777.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1217854239.html,/10.1037/0022-3514.54.5.768

[8]孙绍邦, 孟昭兰. “面部反馈假设”的检验研究[J]. 心理学报, 1993, 25(3): 277-283.

[9]Adelmann, P.K. and Zajonc, R.B. (1989) Facial Efference and the Experience of Emotion.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

ogy, 40, 249-280.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1217854239.html,/10.1146/annurev.ps.40.020189.001341

[10]Havas, D.A., Glenberg, A.M. and Rinck, M. (2007) Emotion Simulation during Language Comprehension. Psycho-

nomic Bulletin & Review, 14, 436-441.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1217854239.html,/10.3758/BF03194085

[11]张静, 陈巍. 具身化的情绪理解研究: James-Lange错了吗?[J]. 心理研究, 2010(1): 47-52.

[12]王柳生, 蔡淦, 戴家隽, 等. 具身情绪: 视觉图片的证据[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 21(2): 188-190.

[13]Chang, J., Zhang, M., Hitchman, G., et al. (2014) When You Smile, You Become Happy: Evidence from Resting State

Task-Based fMRI. Biological Psychology, 103, 100-106.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1217854239.html,/10.1016/j.biopsycho.2014.08.003

[14]Friesen, E. and Ekman, P. (1978) 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 A Techniqu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Facial Move-

ment. Consulting Psychologist Press, Palo Alto, 3.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1217854239.html,/10.1037/t27734-000

[15]Lewis, M.B. (2018)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Botulinum-Toxin-Based Facial Treatments and Embodied Emotions.

Scientific Reports, 8, Article No. 14720.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1217854239.html,/10.1038/s41598-018-33119-1

[16]Schwartz, G.E., Fair, P.L., Salt, P., et al. (1976) Facial Muscle Patterning to Affective Imagery in Depressed and Non-

depressed Subjects. Science, 192, 489-491.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1217854239.html,/10.1126/science.1257786

[17]Finzi, E. and Wasserman, E. (2006)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with Botulinum Toxin A: A Case Series. Dermatologic

Surgery, 32, 645-650.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1217854239.html,/10.1097/00042728-200605000-00007

[18]Wollmer, M.A., de Boer, C., Kalak, N., et al. (2012) Facing Depression with Botulinum Toxin: A Randomized Con-

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46, 574-581.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1217854239.html,/10.1016/j.jpsychires.2012.01.027

[19]Finzi, E. and Rosenthal, N.E. (2014)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with Onabotulinum Toxin A: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52, 1-6.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1217854239.html,/10.1016/j.jpsychires.2013.11.006

[20]Magid, M., Reichenberg, J.S., Poth, P.E., et al. (2014)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Using Botulinum

Toxin A: A 24-Week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75,

837-844.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1217854239.html,/10.4088/JCP.13m08845

[21]Reichenberg, J.S., Hauptman, A.J., Robertson, H.T., et al. (2016) Botulinum Toxin for Depression: Does Patient Ap-

pearance Matte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74, 171-173.e1.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1217854239.html,/10.1016/j.jaad.2015.08.051

[22]Brin, M.F., Durgam, S., Lum, A., et al. (2020) Onabotulinum Toxin A for the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Phase 2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in Adult Females. International Clinical Psycho-

pharmacology, 35, 19-28.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1217854239.html,/10.1097/YIC.0000000000000290

情绪调节研究综述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8, 8(10), 1486-1492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1217854239.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1217854239.html,/10.12677/ap.2018.810172 A Review of Emotion Regulation Shuyan Shi, Fada Pan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Received: Sep. 24th, 2018; accepted: Oct. 8th, 2018; published: Oct. 15th, 2018 Abstract Emotion regulation is the process on which individuals exert influence what emotions they have, when emotions occur, and how they influence their emotional experiences and expressions. That is, a strategy consisting of controlling what kind of emotions they produce, when they generate emotions, how strong they experience emotions, and how they express emotion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riteria, emotion regulation is divided into different types.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s of emotion regulation greatly enriched the study of emotion regulation; the role of emotion regula-tion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positive effects on ordinary people but also expanded to the aux-iliary treatment of physiological diseases. Among them,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emotion regulation has evolved from the dual process theory to the multi-level framework theory. Based on the latest theoretical model of emotion regulation, the new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research and its application value in practice are discussed. Keywords Emotion Regulation, Multi-Level Framework 情绪调节研究综述 史书彦,潘发达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通 收稿日期:2018年9月24日;录用日期:2018年10月8日;发布日期:2018年10月15日 摘要 情绪调节是个体对具有什么样的情绪、情绪什么时候发生、如何对情绪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即对自己产生何种情绪、何时产生情绪、体验到情绪的强烈程度以及如何表达情绪进行控制所组成的策略。

情绪智力文献综述解读

关于情绪智力的文献综述 1、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探讨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概念最初萌芽于桑代克反对斯皮尔曼二因素论时提出的应该用多因素论来解释智力,并于1920年提出社会智力概念,将人类智力分为社会智力、具体智力和抽象智力三种(E.L. Thorndike, 1920)。1986年柏尼在博士论文《情绪研究》中明提出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W.P. Payne, 1986)。随之学界对情绪智力的探讨逐渐兴起,1990年沙洛维和梅耶对情绪智力进行了较为清晰的界定,即“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 (P. Salvoey, J.D. Mayer, 1990)。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1997年二者对该定义进行了细化,称其为“精确的知觉、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接近或产生促进思维的情感能力;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P. Salvoey, J.D. Mayer, 1997)这一定义现在仍被普遍应用。随着对情绪智力内涵的深入探讨,1997年以色列心理学家巴昂将情绪智力定义为“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旧引。”(Bar-On, 1997)。从内涵上说,其表述并未揭示其特有属性,从外延上说,把人格和人际方面的能力都纳人情绪智力范畴,又有扩大化倾向。所以尽管该定义涉及了情绪智力的内涵和外延,但仍是不尽完善的。 国内学者也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情绪智力进行了界定。有学者把情绪智力定义为“人格中情绪与认知相互渗透的一个心理结构,即情绪与认知融合的一种心理素质”。这种定义讨论到了情绪智力的内涵,但没有直接指出它与能力的关系,以致情绪智力概念游离于能力范畴之外,不利于与现时心理学体系的融合。所以也有学者从心理学意义上考虑,认为“情绪智力是人成功完成情感括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卢家楣,2005)。这一点在国内外多数文献中得到共识。 2、情绪智力在理论上的讨论 国外组织行为学理论研究中对情绪智力的探讨主要有两大流派,其中不同的学者分别构建起了不同的理论模型。 一是能力情绪智力流派。此流派认为情绪智力是“运用尖端的信息加工手段去处理情绪及与情绪相关的刺激,以及使用这些信息去引导思维和行为的能力”。(Mayer,Salovey,Caruso),他们从情绪感知、情绪整合、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四个维度构建出了情绪智力理

食品中肉毒梭菌的PCR检测方法

食品中肉毒梭菌的PCR检测方法 科标检测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食品中A、B、E、F型肉毒梭菌的检测。 青岛科标检测研究院通过了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CMA)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证认可,是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旗下科标生物实验室在微生物检测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可以针对食品、医药、化妆品、农产品、一次性产品以及工业产品等进行微生物检测以及产品微生物污染分析,为客户提供快速、高效、权威的第三方微生物检测服务,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专业得到了国内、国际知名企业的广泛认可。可以按照各种标准提供微生物检测服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4789.12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检验GB/T6682分析试验室用水规格和实验方法 GB19489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T27403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分子生物学检测 SN/T1193基因检验实验室技术要求 3、术语、定义和略缩语 3.1肉毒梭菌 肉毒梭菌为梭菌科梭菌属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厌氧,在适宜的培养基及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产生一类具有很强毒性的神经麻痹毒素,即肉毒毒素。 3.2聚合酶链式反应 模板DNA先经高温变性成为单链,在DNA聚合酶作用和适宜的反应条件下,根据模板序列设计的两条引物分别与模板DNA两条链上相应的一段互补序列发生退火而相互结合,接着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四种脱氧核糖核酸(dNTP)为底物,使退火引物得以延伸,然后不断重复变性、退火和延伸这一循环,使位于两段已知序列之间的DNA片段呈几何倍数扩增。 3.3缩略语 Bp 碱基对

DNA 脱氧核糖核酸 dNTP 脱氧核苷三磷酸 dATP 脱氧腺苷三磷酸 dCTP 脱氧胞苷三磷酸 dGTP 脱氧鸟苷三磷酸 dTTP 脱氧胸苷三磷酸 Taq 水生栖热菌 Tris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 EDTA 乙二胺四乙酸 4、生物安全措施 为了保护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应由具备资格的工作人员检测肉毒梭菌,所有培养物和废弃物应小心处置,并按照GB19489和GB/T27403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5、防污染措施 检测过程中防止交叉污染的措施按照SN/T1193中的规定执行。6、方法提要 样品经增菌后划平板分离单菌落,挑取可疑菌落到TPGY培养,对培养物采用热裂解抽提DNA法,或商品化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抽提DNA法制备PCR模板,进行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检验PCR产物是否有特征条带,从而对食品中是否污染肉毒梭菌进行快速检验。 7、设备和材料 7.1天平:感量0.001g。 7.2生物安全柜。 7.3厌氧培养装置。 7.4恒温培养箱:35℃±1℃和28℃±1℃。 7.5高压灭菌锅。 7.6恒温水浴:37℃±1℃和60℃±1℃。 7.7速台式冷冻离心机:14000g。

情绪诱发方法研究综述

调查思考情绪诱发方法研究综述 付玉 (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情绪是注意、记忆、决策等认知活动的背景,它不同程度地悄然影响着认知活动,而诱发情绪的材料十分丰富,因而标准情绪材料库的建立,在情绪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阅读文献,对情绪诱发方法及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之后关于情绪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情绪诱发;标准化;存在问题;建议 1诱发方法 1.1材料诱发 ⑴语句。一种方法是与自我相关,Velten是将被试随机分到3个实验组和2个控制组中,让积极组和消极组被试阅读60句积极或消极自我参照的陈述句冲性组阅读与自我及情绪无关的陈述句,2个控制组接受要求特征的控制处理,其中一组模仿积极组行为,另一组模仿消极组行为。另外一种是与自我参照无关。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推出的英语情感词系统和英文情感短文系统都是得到广泛认可的文字情绪刺激材料库。但是文字诱发方法存在跨 3.1健全外部保障体系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在此过程中必须要加强顶层时能够推动图书馆组织与政府机关、智库机构等各项机构的联盟,能够将智库指导意见与战略规划制定完善的协作方案,进一步推动云计算与物联网、联网和大数据的有沁用,进一步统筹并协调相关资源,融入国家整体战略布局。同时要制定科学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各项优惠政策,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构建新型智库以及信息化服务平台进行一定的扶持。要确保高职院校图书馆新型智库的有效开展,加强安全知识产权的科学保护。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可以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与共享性等众多特征,所以应当引导管内人员进行知识产权保护。 3.2发挥职业院校特色优势 基于制度背景,高职院校进行图书馆服务建设,必须要结合本校的发展特色,进一步拓展学科范围能够实现地域科学化发展。同时在新型智库建设过程中,应当加强资源的有效收集突出学科特色,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包含具有特色专业的权威资料,同时也应当进行人才优化配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结合师资特点配备专员,有助于构建新型智库团队,切实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发展提供支持。 3.3加强区域合作共享 在智库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当加强产学研政有效合作,文化差异,国内研究者以相关研究为基础,将国外的刺激材料本土化,经过修订推出了汉语情感词系统。通过让被试阅读文字材料,体会文字内涵,诱发相应情绪。 (2)图片°NIMH建立了国际情绪图片系统,较为标准,现在很多实验采用图片诱发特定情绪。由于跨文化差异,国内研究者也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建立了中国情绪图片系统。通过给被试连续呈现积极、消极和中性图片评估被试情绪的变化。但是图片诱发情绪持续时间较短。 (3)视频。电影剪辑融合视觉,听觉刺激的优点,髓时间长,效果较好。例如一般用《憨豆先生》片段诱发快乐情绪;《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片段诱发愤怒情绪;《春诗》片段诱发中性情绪。视频能创造一个情境让被试深入其中,但视频片段包含的信息内容通常较多,诱发的情绪也不止一种,其特指性较差。如《唐山大地震》中当母亲选择救弟弟时,有些人可能会感到很愤怒,觉得这个母亲重男轻女;有些人也会产生悲伤情绪,同情弟弟。其次,也要严格控制视频片段的时间。视频诱发情绪这种方法缺乏标准化和系统化。 形成服务与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发展决策能够进行相互支撑,实现共赢。构建网络资源共享平台,能够提高网络资源的应用与价值,同时图书馆要发挥地域优势,同时要提供具有影响力的智库产品,高职院校结合图书馆特点以及人力资源情况与图书馆服务功能、区域特色,加强各项机构的有效协同,根据具体问题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深入交流和探讨构建专项资源库以及共享机构报告,能够实现智库结果的产品化发展,既能够推动高职院校图书服务工作有效进展,也能够提高图书馆的影响力。 4总结 我们能够看出高职院校进行图书馆服务创新,必须要结合互联网技术进行服务,转型升级,切实提高智库服务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应用,互联网技术能够使读书资源分析更加方便快捷。但是要想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水平,必须要重视人才应用,切实提高服务川培养,不仅要加强外部体系建设,也应当加强与区域间的合作交流共享,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1陈语时.微信图书馆建设之思考⑴.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 (07). [2]武龙龙,杨小菊?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髙校移动图书馆服 务研究⑴.图书馆学研究,2013(18). (收稿日期:2019-05-04) 《湖北农机化》2019年第16期

肉毒梭菌毒素食物中毒

肉毒梭菌毒素食物中毒 肉毒梭菌是一种革兰阳性厌氧菌,具有芽孢,主要存在于土壤、江河湖海的淤泥及人畜粪便中。食物中毒是由肉毒梭菌产生的外毒素(exotoxin) 即肉毒毒素(botulinumtoxin)所致。肉毒梭菌可产生A、B、Cα、Cβ、D、E、F、G 等8 型肉毒毒素,引起人类中毒的有A、B、E、F4 型,其中A、B 型最为常见。该类毒素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素,毒性比氰化钾强 1 万倍,对人的致死量约为10-9mg/kg。 肉毒梭菌芽孢能耐高温,干热180℃5~15 分钟方能杀死芽孢。杀死 A 型肉毒梭菌芽孢需要湿热:100℃ 6 小时,120℃ 4 分钟。肉毒梭菌的各菌型之间对温度的抵抗力略有差别,E 型肉毒梭菌芽孢不耐高热,100℃ 1 分钟、90℃5 分钟、80℃30 分钟即死亡,但70℃2 小时仍能存活。F 型的芽孢在1IO℃经10 分钟,可被杀灭。 (一)流行病学特点 1.四季均可发生中毒,多发生在冬、春季节。 2.中毒食品与饮食习惯有关,主要为家庭自制的豆类制品(发酵豆、面酱、臭豆腐),其次为肉类和罐头食品。 3.中毒原因主要是被污染了肉毒毒素的食品在食用前未进行彻底的加热处理。 (二)发病机制 随食物进入肠道的肉毒毒素在小肠内被胰蛋白酶活化并释放出神经毒素,后者被小肠粘膜细胞吸收人血,作用于周围神经与肌肉接头处、自主神经末梢及颅神经核,可阻止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神经冲动的传递受阻,终致肌肉麻痹和瘫痪。重症者可见脑神经核及脊髓前角退行性变,脑及脑膜充血、水肿及血栓形成。 (三)中毒表现 1.潜伏期数小时至数天不等,一般为12~48 小时,最短者6 小时,长者可达8~10天。 2.中毒主要表现为运动神经麻痹症状,如头晕、无力、视物模糊、眼睑下垂、复视、咀嚼无力、步态不稳、张口和伸舌困难、咽喉阻塞感、饮食发呛、吞咽

肉毒杆菌毒素对情绪的影响研究综述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0, 9(2), 116-120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20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1217854239.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1217854239.html,/10.12677/ass.2020.92020 A Review of the Impact of Botulinum Toxin on Emotion Xuerui Peng 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Jan. 17th, 2020; accepted: Jan. 31st, 2020; published: Feb. 7th, 2020 Abstract Targeted intramuscular injections of botulinum toxin (BTX) for dynamic wrinkle reduction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osmetic treatments.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such treatment not only alters facial appearance but also affects emotional status and recognition ability which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 Treatment of corrugator muscles wa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negative emotion while the treatment of crow’s feet wa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positive emotion. These findings may contribute to the emergence of novel treatment option for major depression. Keywords Botulinum Toxin, Emotion, Antidepression 肉毒杆菌毒素对情绪的影响研究综述 彭学睿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收稿日期:2020年1月17日;录用日期:2020年1月31日;发布日期:2020年2月7日 摘要 肉毒杆菌毒素,简称肉毒素,通过注射肉毒素来祛除动态皱纹是最常见的医疗美容手段之一。研究发现这一治疗不仅会改变人们的外观,对其情绪状态和情绪加工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与面部反馈假说一致。 具体而言,眉间肌注射肉毒素会降低负性情绪,而鱼尾纹处注射肉毒素会降低正性情绪。这些研究结果或许可为抑郁症带来新的治疗方案。

情绪对学习效率影响的研究综述讲解

教育纵横 作者简介郑川( , 男, 助教。 情绪对学习效率影响的研究综述 郑川1 苟婷婷2 龚洁 1 (1.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成都611137 2. 四川师范大学 关键词:情绪; 学习效率 如何提高个体的学习效率是近年来学习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谢钢认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是策 略性知识的掌握和应用[1] ; 张庆林认为有效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即应该真正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同时推动态度和能力的发展的学习[2] ; 刘善循认为高 效率的学习是指在科学的指导下, 依据学习规律和心 理发展规律, 应用科学的学习策略、方法和技巧, 发挥学生学习的个人主观能动性, 从而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更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更好的知识, 达到培养能力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良好学习效果的过程[3]。研究学习效率有利于从本质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使学生掌握高效率学习的方法,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全

面发展。目前国内对学习效率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选择性注意、学习策略、内隐学习、元认知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在影响学习效率的非智力因素中, 情绪由于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较为明显的促进或抑制作用而备受重视。早在1948年, 布卢姆就提出了教学中应该重视情感因素; 随后罗扎诺夫提出积极情绪的高效率学习观, 他认为高效率学习与个体的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所谓高效率学习就是个体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学习[4]; 我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更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 推行了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本文试图从情绪的类型、强度、在学习中激发的不同阶段对学习效率的影响以及对现有研究的展望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情绪的不同类型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情绪的分类一直是该领域中颇具争议性的问题。在我国早期的相关研究中, 对情绪的分类多采用“大二”模式, 将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情绪通常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 伴随着愉悦的主观体验, 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 如愉快、高兴、骄傲等; 消极情绪则与某种需要的不满足相联系, 伴随着不愉悦的主观体验, 能降低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 如恐惧、悲哀、厌恶等[5]。这种模式是由因素分析正交旋转得来的, 因此积极和消极中的不同程度的情绪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 没有交互影响, 有利于研究者最后的结 果分析[6] 。 1. 智力相当的学生中, 情绪的不同类型对学习效 率的影响 此类相关研究多数集中在情绪对创造力、记忆、文字推理等方面的影响。卢家楣通过实验发现情绪状态对学生的创造力有一定影响, 愉快的情绪状态有助于 创造性的发挥, 并且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提高流

记忆研究综述报告

记忆研究综述 摘要 记忆是大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家对大脑的记忆的机理进行大量地研究,取得很多成就,但仍然存在很多未知。海马是形成记忆的必不可少的组织,海马的不同部位在记忆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海马的损害会导致记忆障碍。记忆形成的过程包括编码、储存、提取三个阶段。根据记忆的时间长短和记忆阶段,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期记忆。长期记忆的表现形式有外显式和内隐式。提出一些模型来解释,但并不完善。遗忘是记忆的一个特征,大脑某些结构损伤后,会产生遗忘症。 1.记忆的生理结构基础 1.1神经细胞 大脑是由神经细胞构成的,神经细胞分为树突、细胞体和轴突三部分。轴突于树突之间的相接处叫突触,突触是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突触就会生长、增加,使之与相邻的神经细胞联结、沟通。接受同样的刺激次数越多,其联结就越紧密而形成了定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记忆。 1.2海马[1] 海马区是大脑皮质的一个内褶区,在侧脑室底部绕脉络膜裂形成一弓形隆起,它由两个扇形部分所组成。 早期科学家发现,因癫痫而行双侧颞叶包括海马结构切除的病人记忆发生障碍,表现为不能记住刚看过的文字内容,他们认为他对新知识经验的保持只能持续5秒钟,但切除以前已经保持的记忆没受影响。神经科学家们开始相信,不同的脑部结构在记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内侧颞叶系统是由海马及相邻有关皮层组成,包括内嗅皮层、外嗅皮层和海马旁回。海马是内侧颞叶记忆系统中与学习记忆最密切相关的结构。临床上也陆续发现,海马及边缘系统其他部位的一过性缺血,可导致一过性的遗忘症。海马及周围结构的很小损害,都可引起明显的记忆障碍。此外对动物的海马也进行了积极研究。 海马是正常记忆必不可少的结构基础。海马的损害会导致记忆的障碍,而且似乎主要是近记忆的障碍。海马区在脑中为发作阈值低的部位。因为几乎所有癫痫患者的发作皆由海马区所起始,像这类以海马区为主的发作,有许多的情形是很难以药物治疗的。而且,海马区中有一部分,尤其是内嗅皮质,为阿尔兹海默氏症最先产生病变的地方,海马区也显示出容易因贫血、缺氧状态而受伤害。 1.3杏仁核 1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摘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梳理,并对有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干预及培养进行展望。 关键词: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干预及培养 一、情绪自我效能感概念 Bandura(1986)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与能力有关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应付或处理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效性。作为自我的一个方面,它是指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层面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Schultz(1990)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自信、自重与自尊等方面的感受。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概念最早由意大利心理学家caprara等人提出。Caprara等人(1999)认为个体在管理日常情绪体验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原因不仅在于个体的管理技巧和能力,还在于不同个体对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干上有很大差异,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Bandura等人(2003)同样强调个体管理情绪生活的能力感,他们认为个体具有自我情绪调节技巧是一回事,在不同的场合中能够坚持运用这些技巧是另外一回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Bandura,caprara等,200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身情绪的形成、保持、回避和抑制能力的评价及对内部情绪调控的信心/信念(Caprara, Alessandri&Eisenberg, 2012)。 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 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与测量 Watson &Tellegen(1985)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为两个维度: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expressing positive affect , POS)和调节负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managing negative affect , NEG)。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指个体面对成功或其它愉快事件时,体验或表达注入快乐、热情、自豪等整形情绪的效能信念(Bandura etal ., 2003; Caprara & Gerbino , 2001) 。调节负性情绪的自

情绪调节的现状和展望

情绪调节的现状和展望 摘要 心理学中一个增长最快的领域就是情绪调节。然而,对这个主题的热情一度超过了概念的清晰度,而且对情绪调节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仍留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这篇回顾的目标就是去检查目前的现状和这个快速增长领域的未来展望。在第一个部分,我定义情绪和情绪调节以及与相关的概念进行区分。第二个部分,我利用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去有选择的回顾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的证据。在第三个部分,情绪调节的延伸过程模型,这个模型将情绪调节作为一种并且区分了情绪调节的三个阶段(识别、选择、执行)。在最后一个部分,是我认为的在情绪调节这个领域的五个关键的增长点。 一、对情绪调节的定义以及和相关概念的区分 1、情绪调节和相关过程 情感状态作为情绪通常看起来,他们来和去都是他们自己请的。然而,当一种情感 状态对我们的重要目标有直接的影响是,我们也可以而且经常可以运用一些手段来 进行控制。 在数字3A中的情感状态中的并列和区分。情绪管理可能会作为一种涵盖性的术语。 **********************因为,几乎所有的目标导向行为,都可以被翻译为情感管理,********************* 积极应对主要是以减轻压力源为特征的,而且相对来说时间较长。(比如积极应对丧亲超过几个月)。情绪调节和积极应对有重叠,但是它指的是尝试去影响,当一个人有情绪的时候,是那种情绪以及他会怎样的体验和表达这种情绪(Gross, 1998b).。 情绪调节的定义性特征是:影响情绪轨道的目标的激活。(Gross, Sheppes, & Urry, 2011).有时候情绪调节的目标就是它自己本身的欲望。比如,我调节我的悲伤就是为了减少自己的悲伤。然而,还有其他的情况,一种情绪调节的目标仅仅是为了达到其他的价值目标的手段。比如,我看起来像是对谈话感兴趣而实际上我是为了找一份工作。情绪调节的原始的例子是意识,比如故意约束一个孩子的不礼貌的大笑的行为。然而,情绪调节也可被认为是在自觉意识之外的。比如,比如一个人迅速的逃离令人心烦意乱的物质。(Gyurak, Gross, &Etkin, 2011). 通常,一个将情绪调节作为目标的,并且对调节他或者她自己的情绪有兴趣的人。我把这个叫做内部情绪调节。在成人文学中,内在情绪调节尤其关注情绪调节。在其他时候,把情绪调节作为目标,并且对调节他人情绪有兴趣的人。我把这种成为外部情绪调节。在发展性文学中,外部情绪调节有一个特殊的关注。尽管他对成人文学的兴趣也在增长。(Bloch, Haase, & Levenson, 2014; Levenson, Haase,Bloch, Holley, & Seider, 2014; Zaki & Williams,2013). 当然,单个的动作既有内部情绪调节也有外部情绪调节的功能也是有可能的。比如,我安慰一个哭泣的孩子是为了不让我自己抓狂。这种情绪调节的主要特征是在消极情景中,减少主人行为的概念。(Cialdini, Darby, &Vincent, 1973). 当问一个人情绪调节时,人们通常描述是努力降低消极情绪,尤其关注减少愤怒、悲伤和焦虑的经历和行为。(Gross, Richards, & John, 2006).人们也试着去报告调高积极情绪。主要关注爱、兴趣和高兴的感受。(Quoidbach, Berry, Hansenne, & Mikolajczak,2010).这个报道和传统的情绪调节的享乐论是一致的。享乐论认为,人本能的去减小消极状态和增加积极状态。(Larsen,2000).然而,消极情绪的向下调节和积极情绪向上调节,可以被看做一个2*2的表格如下表所示。享乐论的调节被认为是由工具性的目标驱动(Tamir,2009),比如,在获得重大成功后试着去变现平静。(Kalokerinos, Greenaway, Pedder, & Margetts,2014),或者在去要债的时候增加愤怒(Sutton, 1991)。享乐型的情绪调节还有可能是由更广泛的文化规定的应该表现的情绪所驱动

中国肉毒毒素治疗应用专家共识

中国肉毒毒素治疗应用专家共识 肉毒毒素(botulinum neurotoxin)是由肉毒梭菌产生的细菌外毒素。由于其强效的神经阻滞作用,现在已被广泛运用于神经、康复及泌尿等临床治疗领域。为了更好地规范肉毒毒素治疗技术在国内神经、康复、泌尿科等领域的应用,特制定此专家共识。 一、肉毒毒素概述 1820年德国医生Justinus Kerner首次描述了食物源性肉毒中毒的临床症状,1970年美国眼科医生Alan Scott采用肉毒毒素成功治疗儿童斜视,开启了肉毒毒素的临床应用。1989年12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世界上第一个用于临床治疗的肉毒毒素——onabotulinum toxin A上市。1993年中国研发的肉毒毒素——lanbotulinum toxin A 获批试生产文号[1]。 肉毒毒素相对分子质量为150 000,由相对分子质量为50 000的轻链及相对分子质量为100 000的重链组成。重链识别并与神经末梢突触前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轻链作为锌钛链内切酶水解N-乙基马来酰胺-敏感因子附着蛋白受体(soluble N-ethyl-maleimide-sensitive factor attachment protein receptor,SNARE)复合体,从而影响突触

囊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阻滞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释放,引起肌肉松弛、腺体分泌障碍等化学性去神经作用[2]。据抗原性不同,目前已知肉毒毒素有8种血清型(A~H) [3],已经进入商品化运用的是A型和B型,其中我国上市的两种肉毒毒素均为A型。不同血清型的毒素,其裂解SNARE 复合体中的底物蛋白有所不同,其中A型作用于突触小体相关蛋白25(SNAP-25),B型作用于突触相关膜蛋白(VAMP)。不同品牌及不同血清型肉毒毒素的效力均采用单位(mouse unit,U)计量,由于不同生产厂家评价毒素效力的实验条件不同,即使相同血清型的不同品牌肉毒毒素剂量也不能进行简单换算。以下文中所用剂量均为A型肉毒毒素参考剂量。肉毒毒素注射后3~14 d起效,作用通常持续3~6个月,随神经末梢处的神经芽生,递质传递功能恢复,肉毒毒素的神经阻滞作用逐渐消失。 二、肉毒毒素注射引导技术 肉毒毒素剂型除rimabotulinum toxin为液体外,其余剂型均为冻干粉剂,不同肉毒毒素制剂辅料略有不同。肉毒毒素属医疗用毒性生物制剂,须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要求进行运输、保存和管理。临床使用前根据不同注射部位及适应证需求采用0.9%氯化钠溶液进行配制,常用浓度范围为2.0~5.0 U/0.1 ml,相同剂量肉毒毒素作用效果可能会受到配置浓度影响。配制过程中应避免剧烈震荡影响毒素效力,配置后4 h内使用。使用过程中应备有肾上腺素和其他抗过敏措施[2]。

国外情绪调节研究的现状与前景(讲课稿)

国外情绪调节研究的现状与前景 摘要本文从涵义界定、主观体验、生理变化、早期社会化、社交情境和发展趋势等方面,介绍了国外情绪调节研究的现状和前景。 关键词:情绪调节现状前景 自从心理学家系统研究人类行为以来,情绪调节就一直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课题。近十几年来,随着个体社会化研究的深入和心理教育研究的兴起,情绪调节及其研究的重要性日益为心理学家所重视,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国外情绪调节研究的现状与前景做一简要介绍。

一、情绪调节的研究现状 从现有文献来看,心理学家对情绪调节的具体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1.情绪调节的涵义 情绪调节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情绪心理学家对情绪调节的涵义的界定方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类:1第一类可称之为适应性界定方式,即强调情绪调节是一种适应社会现实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例如Cole、Michel和Teti (1994)等认为,情绪调节是以一种社会可以容忍的方式,灵活地对一系列情绪(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发展要求作出反应的能力,以及在需要的时候延缓反应的能力。再如,Thomposon (1994)指出,情绪调节是一种适应社会现实的活动过程,它要求人们的情绪反应具有灵活性(非呆板)、应变性(非固定不变)和适度性(非唤醒过度或唤醒不足),以使人们能以有组织的、建设性的方式,迅速而有效地适应变化的社会情境。 第二类可称之为功效性界定方式,即突出情绪调节旨在服务于个人目的。例如,Masters (1991)指出,情绪调节是一种服务于个人目的、有利于自身生存与发

展的活动。与之相应。许多研究也发现,人们调节自身情绪反应的内外过程,尤其是它的强度和久暂特征,与实现或达到个人目的有关(Campos, 1989; Smith, 1993)。采用这种界定方式的研究者强调,情绪调节不仅仅是一个简单地或被动地适应社会情境要求的活动,而且也是一个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活动;人们是否进行情绪调节以及如何调节,是对社会情境的主观意义及自身应付能力的认知的函数(Smith, Haynes, Lazarus and Pope, 1993)。 第三类可称之为特征性界定方式,即从情绪调节的某一特征或特性着手,对之加以界定。例如,Dodge (1989)从其操作过程着手,认为情绪调节是激发一种活动以调节(减弱、增强或改变)另一种活动的过程。Cicchetti、Ackerman和Izard (1995)强调情绪调节的动力特性,认为情绪调节是一个发生在意识内外的、包括生理、认知、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动力组织系统,其功能是驱动和组织行为,以从一个或多个方面(生理、认知、体验和行为)适应特定情境。Salovey 和Mayer (1990)从情绪调节在人的智能结构中的地位入手,认为情绪调节是情绪智能的主要成分之一,并将

肉毒毒素的临床应用

肉毒毒素的临床应用 肉毒毒素的临床应用 毒素有其消极的一面,是人类安全的大敌,但是,以毒攻毒,自古有之。在了解了毒素的结构与功能以及作用机制后,人类开始用毒素来作为有效药物。最明显的例子是肉毒毒素的临床应用。1980年,Scott首次将肉毒毒素注射入人眼肌,治疗斜视,代替了以前的手术治疗,成功纠正了眼位,开始了将其用于治疗人类疾病的探索。1989年,美国食品药品局批准A型肉毒毒素作为新药投产,用以治疗12岁以上人的肌肉紊乱性斜视、偏侧面肌痉挛和眼睑痉挛,还可用于许多其它肌张力障碍和运动失调等疾病的实验性治疗。1993年我国同类产品问世,在国内开辟了一个新的毒素应用领域。 肉毒毒素治疗眼睑痉挛的有效率一般在80%以上,约50%重获正常的或接近正常的视觉功能。用此法治疗后,15%-50%的患者出现上睑下垂、视物模糊复视、局部痛胀感、睑外翻和眼部刺激症状等副作用,但轻微、短暂,且均可恢复。 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性斜颈的有效率为53%-90%,其伴随症状如震颤、肌痛等也得以缓解。起效时间平均为一周,症状改善的期在3个半月,大约持续6周。副作用为注射部位及周围疼痛、颈肌无力、吞咽困难、恶心等,以吞咽困难最常见,多数副作用在停药两周内自愈。当然FDA批准的A型肉毒结晶毒素必须有严格的质量规范。对可以配成药物并用于肌肉注射的A型肉毒毒素,如果使用浓度过高,发生副作用则后果更为严重。 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是目前治疗痉挛性发音困难的最有效的方法。注射点选择声带,声音症状改善率80%-100%,副作用包括短暂的发音弱、声嘶及抽气。 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震颤肌肉的4-6个不同解剖学位点。治疗后所有患者功能中等程度或显著改善,67%的患者震颤幅度下降。 还有一些与不自主肌肉震颤有关的其它疾病也可用肉毒毒素治疗,这包括手震颤、喉肌力障碍、因脊髓损伤引起的神经原性膀胱、直肠括约肌痉挛、中风后的肢体肌肉痉挛、多发性硬化症引起的腿痉挛和脑瘫儿童的痉挛状态。肉

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病

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症 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症简称肉毒中毒,是因吸收肉毒梭菌毒素而发生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毒病。临床上以运动神经中枢麻痹和延脑麻痹为特征。本病世界各国都有发生,但不常见。1960年新疆曾发生马的肉毒梭菌中毒症,1987年春节新疆塔城发生一起人的肉毒梭菌中毒症。 (一)病原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botulinum,简称肉毒梭菌)属于为专性厌氧菌梭状芽胞杆菌属,革兰氏阳性杆菌,有鞭毛、形成芽孢,芽胞比繁殖体宽,呈梭状。单个或成短链排列,运动性较强,顶端芽孢呈网球拍状。肉毒梭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主要存在于腐败变质的肉类、鱼类等饲料中,它在厌氧环境下可产生一种强力的外毒素——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BTX),可抑制呼吸导致死亡,这是迄今为止所知的最毒的自然生成的毒素之一。按其抗原的不同可将肉毒毒素分为7个血清型即A、B、C、D、E、F和G型, 其中C型还分为Cα和Cβ两个亚型。各型毒素均能引起人或动物的中毒, 而在食物性肉毒中毒中, 因A 型毒素强烈的亲神经性, 故引起的中毒更为严重,C 型肉毒梭引发动物、禽类肉毒中毒,极大的影响了动物性蛋白食料的加工和储藏及使用安全性 (二)免疫 所有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对肉毒毒素均有易感性。家畜中以马类动物易感性高,猪易感性低,其它畜禽易感性介于其间。各型肉毒梭菌毒素均可致病,C型肉毒梭菌毒素为各种畜禽及动物肉毒毒素中毒症的主要病因。用各型毒素或类毒素免疫动物,只能获得中和相应型毒素的特异性抗毒素。在C型毒素中,Cα毒素只能被本亚型抗毒素中和,Cβ毒素则既能被C β抗毒素中和,也能被Cα抗毒素中和。各型或亚型菌虽产生其特异性毒素,但也存在交叉产生毒素的现象。如Cα亚型除产生Cα毒素外,还能产生少量Cβ毒素和D型毒素;D型菌也可 产生少量Cα毒素;F型菌和E型菌也能相互产生少量对方的毒素成分。同型的抗毒素能很好地保护动物抵抗肉毒毒素中毒。肉毒毒素制备成类毒素,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接种动物可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 (三)疫苗 目前在肉毒疫苗开发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 类毒素疫苗已经应用于临床, 基因工程疫苗和DNA疫苗在动物实验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类毒素疫苗 类毒素疫苗是最早研究的疫苗, 国外已有一种五价类毒素疫苗( 由福尔马林灭活后的A、B、C、D、E 型毒素组成) 和一种针对BoNT/ F的单价类毒素疫苗。研究表明, 这种五价疫苗并不能激发机体的高效免疫应答。另外, 这种内毒素疫苗存在如下缺陷: ( 1) 需要频繁接种, 增加了疫苗使用的危险性; ( 2) 毒素纯化困难; ( 3) 制备过程直接接触毒素, 危险性高, 如灭活不够, 则危险性更高; ( 4) 肉毒梭菌产生的BoNT 量相当少, 不适宜大批量制备类毒素疫苗; ( 5) 接种后有一定的副作用, 如超敏反应等。因此, 开发新一代的基因工程疫苗已经成为主要的研究方向。 2.亚单位疫苗: 研究表明,PCR 扩增的Hc 段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产物对小鼠具有免疫原性, 可作为一种良好的免疫原。Hc 片段也成为当前开发亚单位疫苗的重点。除了以Hc作为候选疫苗

儿童情绪调节研究综述

2012年第04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4,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92期) Total No .292 收稿日期:2012—02—01 作者简介:雷静(1981—),女,重庆人,西南大学育才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儿童情绪调节研究综述 雷 静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重庆401524) 摘要:目前,国外关于儿童情绪调节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很多成果,而且多为实证研究,但是在国内,相关的研究大多是理论方面的。本文主要从儿童情绪调节策略、 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变化、影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因素三个方面着手进行阐述,同时在总结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些可以拓展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情绪调节;策略;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4—0118—02 情绪调节是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或机制管理改 变自己情绪的过程。它既是儿童期社会情绪发展的核心成分, 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近二十年来,儿童情绪调节研究日益被发展心理学家所重视。回顾与总结当前这一领域的已有研究成果,对于更深入研究儿童情绪调节的相关问题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儿童情绪调节策略 关于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国内外都有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分类。Grolnick 和Bridges 把幼儿的情绪调节策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允许注 意从刺激源转移的策略, 该策略在婴儿初期就开始使用,如把注意力从厌恶的人、物转移到另一人、物;第二类是能让幼儿得到安慰和放心作用的行为策 略,比如身体的安抚、他人的安抚和具有象征意义的自我安抚三种安慰策略。陆芳、陈国鹏把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分为自我安慰、替代活动、被动应付、发泄、问题解决和认知重建六类。其中,发泄是指儿童运用破坏性或伤害性的行为来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认知重建是指儿童对消极情景中的各项参数进行重新思考或重新解释。国内也有许多研究者认为,学龄前儿童常用的情绪调节策略还可以分为转移注意力、宣泄、安抚行为、理性认知四种。转移注意力是指儿童从最初引起自己不良情绪的刺激移开视线或离开,而后转移注意力到其他人或事物上。宣泄同 陆芳、陈国鹏所提到的发泄有所不同,宣泄不仅包括 破坏性发泄,还包括大哭、向依恋对象倾诉等无破坏性的发泄。安抚行为包括儿童通过来回摇晃、咬东西、抱熊熊等方式进行自我安慰,也包括儿童向依恋对象如信任的老师、朋友寻求安慰的行为。理性认知是指儿童通过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来调节情绪的策 略, 与陆芳、陈国鹏所提到的认知重建比较接近。二、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变化1.Tronick 和Rothbart 研究发现,婴儿早期在饥饿、焦虑、疼痛或身体不大舒服时,会通过吮吸手指或脚指等身体自我安慰行为来减轻情绪压力。2 3个月的婴儿主要通过控制视觉注意的方式调节情绪,比如视线避开引起不良情绪的刺激。当婴儿能够爬行或走路以后,会采用接近或回避的调节策略,比如离开、避开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的人和物。2.Mangelsdorf ,Shapiro 和Marzolf 通过观察婴儿在有陌生人的情境中的反应,发现身体运动能力不强的婴儿(比如还不能灵活走动的婴儿)多借助转移视线应付陌生人情景,而身体运动较强的婴儿(已经能够灵活走动的婴儿)则采取行为躲避来应对此情景。 3.Denham 认为,儿童的情绪调节分为支持性的调节策略、参与性的调节策略和独立运用的调节策略。在学步期和学龄前期,主要依靠照料者提供的支持性的情绪调节策略。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表 8 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