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传统商业街区空间形态解析—以大理喜洲古镇为例

传统商业街区空间形态解析—以大理喜洲古镇为例

传统商业街区空间形态解析—以大理喜

洲古镇为例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传统商业街区的形态和特征,分析与喜洲传统商业街的

相似点和不同点,进而对传统商业街的空间规模和空间形态调整特征进行初步的

理论研究,深入解析喜洲古镇的空间形态,为创建新型古镇,实施分区保护利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传统商业街;空间形态;建筑

传统的商业建筑是融入社会结构的公共空间,不仅是商业场所,也是人们放

松和社交的场所。商业街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生产者和发展者,街道空间的意义往

往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传统村落和城市的业

态和商业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它是经济文化的物质载体,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是

不可替代的文化景观。此外,商业行为与动态的人类行为一样,是影响城市活力

和可持续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一、传统商业街区空间形态概述

传统商业街是指按照传统商业模式和传统理念建设的商业街。这一时期街道

组织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传统路线。在建筑方面,历史建筑是传统商业街的一部分,在社会文化心理上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传统的商区块是一个不断发展

的概念。传统商业街是历史的积淀,其周边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不断形成、发展、消亡、更新,社会生活与其环境结构密切相关。环境的变化忠实地记录着人与社

会文化变迁的内在联系,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成为未来新一代社会文

化的推动力。

同时,建筑风格也必须强调其独创性和和谐性,建筑的设计也必须充分实现

以人为本、融入自然的思想,强调某些基本形式。就如西双版纳的民族建筑,一

栋无助的建筑可能只是另一栋建筑创造的和谐音符。因此,步行街的建筑采用统

一的风格,保持统一的色调,突出少数民族浓郁的建筑风格,并融入当地传统版纳民族特色的现代手法,以期建设出统一且现代的建筑。作为商业街区,南北立面连接协调,下立面连续通透。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屋顶结构对商业街区的气候相对透明,强调通风,体现建筑的地域特色。此外,颜色为灰色,既体现了民族传统,又体现了浓厚的时代品味。通过多层次的设计处理,营造适合磨憨口岸步行街特定功能的空间环境,营造便利的口岸商务环境,营造良好的公共空间环境。

本文所说的传统商业街,是指村落传统街区的商业街。它是自然或社会发展过程的残余,具有历史街区的物质和社会特征。它由传统街道、建筑群和历史建筑组成。它的整个历史都是由当地人建造和设计的地方的文化符号。它在很多方面反映了当时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商业活动特点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历史遗迹不仅是过去人类生活的空间和载体,许多传统商业街区也承载着当今社会精神生活的重任。

二、喜洲传统商业街空间布局

(一)喜洲概况

喜洲是云南西部达尔市的一个白族小镇。背靠苍山,面临洱海,风景秀丽。各类民居建筑不仅是喜洲的标志,更是喜洲白族文化的精神和建筑文化价值。喜洲商帮基于儒商的特点,赚得盆满钵满。敬业和诚信是喜洲集团的两大基石。喜洲是南诏、达尔时期重要的商城。目前,2006年喜洲街道(不包括喜洲市所辖的其他市)只有3000至4000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现在喜洲已有常住人口近7万人,这座城市虽然不大,但其实也是一座极不普通的城市。

(二)喜洲传统商贸区

喜洲贸易历史悠久。全城只有一条主干道,从北向南。街道的另一边,作坊和商店比比皆是。农产品和农业机械、仿古银饰、印染、玉器、制鞋、缝纫、民间工艺品、木材、食品、大理石制品等一应俱全。临街厂房多为二层木结构建筑,典型的上、前、后房式。老城的传统街巷保存完好。主街笔直曲折,交织着

许多丁字路口,主街宽约5-7米,是连接整个古城的主要骨架。街宽约2-4米,

主街呈脉状,呈鱼尾状向两侧展开,通向各居民区,让古镇街巷相通。

三、喜洲传统商业街空间特征

(一)喜洲街区的平面特征

喜洲传统商业街由传统街道、建筑和文物组成,具有独特的空间特征。平界面,边界是划定特定区域或区域的表面特征。主要街道的物理界面包括街道立面、城市天际线和土地利用形态。街道立面:瑞克卡图是白族建筑。白族民居多为

“三面一照布,四屋五院”。商业街沿线的房屋大多以街道为店铺,有时作为入口,再通过庭院进入主体建筑。为繁忙地区的方便,主楼位于人行道上。一些房

屋的后墙或前墙设有人行道,为庭院和主体建筑提供了良好的采光,村民们有话

就来聊天。还有一个临街的橱窗,墙上只有窗户,屋檐上有些瓦片。没有固定的

柜台,只有可以轻松开合的活动货架,主要放置的是家居用品。临街的小会议室,既是信息的传播地,也是交流分享的集散地。同时,这个窗洞作为一种特殊的构

图丰富了封闭实心墙的光学效果。门窗不仅是玄关的分界线,也是室内外空间的

分界线。

实木门板常被用在老城区的街道立面上,无论是六门三廊相连,还是个别门、阳台和门板在同一条廊道上。立面窗采用传统形式,比如有木板窗和格子窗。地

平线:路沿、飞檐、栅栏、屋脊、转角等与地平线平行,街道两旁的周边建筑沿

着平原的退潮线勾勒出天际线,构成了街道的轮廓。蜿蜒的多边形街道空间强调

了广阔的空间,并在街道轮廓的总体连续性中形成了几个不同的部分。土地利用

形态。街区格局的中心是四方街,分为几组:7条主街向四个方向辐射,全部由

青石板砌成,主、副巷向外交替。图案部分比较自由,没有规律的排列。但公共

空间与街道、庭院的空间联系是有序的,秩序支配自由。

(二)喜洲街区的节点

节点是区域的中心。路口是道路区域内的交叉路口、弯道和岔路口。这些通

常是商业集中的地方,许多企业起源、集中并扩散到邻近地区。喜洲的主要商业

街形成一个中心广场,称为四方街,布局是垂直的,周围都是商店。它以“文明

坊”为中心,从广场延伸至石上街、石屏街、石虎街、大街巷、富春里等几条主

要街道,构成了整个城市,组成喜洲地区的骨架。而村镇是喜洲古城的特色之一,喜洲街每天都开放热闹的集市,吸引远道而来的农民前来换购。富丽堂皇、光彩

夺目的集市也是喜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喜洲街区的标志

标志是城市的准时元素,是区别于节点的又一重要参考点,是城市结构、识

别度和环境可塑性的重要元素。徽标通常以其视觉吸引力和由此产生的精神内涵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且是古镇中的主要视觉焦点。几乎每条街道,无论大小,

都有自己的标志。古城内的“文明坊”位于四方街中心,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民间

故事,具有很强的纪念意义。在这里,街道空间被收集过滤,单调的线性空间被

打断,丰富了老城的空间和景观变化。东安门等老建筑成为街道空间的主要标志,决定着街道的规模和范围,也是商业活动的起点或终点。

参考文献:

[1]传统商业街区空间形态解析—以大理喜洲古镇为例.云南建筑

[J].2007(06).

[2]对大理白族古镇民居保护传承的思与变——以大理喜洲古镇为例.城市建

筑[J].2021(04):34-35.

空间生产

旅游小城镇(村镇)空间生产实证研究 -----以玉溪禄充村为例 摘要:空间的生产是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一个关键概念。城市空间的生产指资本、权力和阶级等政治经济要素和力量对城市的重新塑造,从而使城市空间成为其介质和产物的过程。本文通过空间生产理论的概述和传统空间生产理论分析框架,对禄充村的空间形成进行分析。禄充村依靠抚仙湖这一稀缺的旅游资源得以快速发展,其空间形态也在这个高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变化。笔者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分析框架,对禄充村的城镇化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字:空间生产,禄充,城镇化 1.空间生产实证理论概述 空间生产理论是城市空间政治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将城市空间的研究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循环、资本积累、资本危机等社会过程结合起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城市化以及资本扩展的方式、过程和结果,形成了城市空间政治经济学派。 目前,国内对空间的生产的理论介绍和实证研究主要分布在地理学和社会学中,两者沿袭不同路线而缺乏相互融合。其中,前者往往偏重于制度层面,而后者偏重于社会行动;前者侧重空间的物质景观或利用权属而后者更侧重于组织、制度、社会网络甚至交往,前者更侧重于宏观抽象空间(如城中村、滨水区、城市特色、消费空间等)而忽略地方具体的空间特征和社会行动,后者则更侧重于各种小尺度

的具体空间却忽略掉一般的制度环境或资本结构。这使得两类研究对空间本身的定义和理解都比较模糊且有所分歧,从而脱离了“空间-----社会”综合的主旨。 其中,宏观的空间主要指城市、区域、国家,全球尺度或某类空间(如城中村);微观的空间主要指具体的地方社区甚至邻里空间或相应的个案研究;一般性的空间则关注哲学层面,不论具体空间尺度的大小,试图从中提炼空间的一般特征或普遍关系"具体地,宏观尺 度的研究主要包括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全球----地方”管治 理论(以Harvey、Castells、和Brenner为代表);微观尺度的研究 包括规训政治和日常生活实践理论(以Castells、Foucault和de Certeau为代表)等;哲学层面的研究关注空间的本体论和辩证法(以Lefebvre、Jameson和Soja为代表)。其中,Harvey 、Castells和Lefebvre 属于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强调资本的作用和结构的力量,是目前空间的生产理论的主流方向;而de Certeau、Foucault、Jameson和Soja 属于后现代主义学派,更强调解构和行动以及文化的力量,对文学 政治学等都有影响。 1.1宏观视角的研究 总的来说,宏观层面包含了人、资本两大要素对空间的作用,并形成了资运动、阶层流动和制度调控等三种空间的生产机制(如图1)其中,资本运动对空间的塑造往往表现为世界体系的出现和新区域主义的兴起,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开始注重对重点区域的培育和资本的吸引,资本也开始通过空间的流动重获生机;而人作为消费者和劳动力,

老旧街区空间与环境心理学--以昌华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老旧街区空间与环境心理学--以昌华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摘要:老旧街区空间往往具有亲近宜人的空间体验,空间体验与空间的使用主 体人的心理有密切的联系,通过环境心理学的视角,以昌华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本文分析其空间的特点以及探讨空间是如何引起这种体验感的。 关键词:历史街区;空间;环境心理; 引言:走进老旧街区,我们往往会体验到与现在流行的居住区完全不一样的亲近宜人的空间场所感受,而其中建筑,街道,景观及人等都是产生这种场所感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环境心理学中的原理以昌华大街历史街区为例分析老旧街区的空间特点。 一、街区概况 昌华大街历史街区是《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2010 广州亚运城市行动计划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造计划,其中包括荔枝湾涌的整治工程。昌华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属于荔枝湾涌整治工程的第三期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的节点。 街区是一个以居住为主的街区,现规划街区东至恩宁路,北至多宝路,西面和南面被昌华涌环抱,面积 1.65 平方公里。街区紧邻恩宁路、多宝路、龙津路等老骑楼商业街,这些街巷大多是广府文化、粤剧艺术以及骑楼商业的重要历史见证和展示的窗口。另外荔枝湾涌景观长廊工程也为旧街区带来新的人流。 二、街区的空间类型与环境心理 2.1街巷空间 昌华大街街区的空间类型主要分为街巷空间、节点空间和前院空间。街区内部街巷成网格纵横布局,街巷宽度一般为 5~8 米,为麻石板铺面与两侧建筑体量形成宜人的尺度。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在《街道美学》中指出当 D/H>1 时(D 是街巷的宽度,H 是建筑外墙的高度),随着比值的增大会产生远离之感,超过 2 时则产生宽阔之感;当 D/H<1 时,随着比值的减小会产生接近之感。昌华大街街区街巷两边建筑多为三层到四层,D/H<1,一般为 0.4 左右,给行人以亲近之感,但现状由于街区内部缺乏停车空间,居民私家车的进出破坏了街巷宁静的氛围,居民在街巷两侧乘凉聊天的行为会不时被打断,同时流动性太大对居民来说会有一种被监视感;私家车在巷道两旁的停放使原本并不宽阔的街巷产生了拥挤感,所以原来街坊们在家门前街巷两侧乘凉聊天的场景消失了,街巷也失去了对行人的友好性。 2.2节点空间 街区内部街巷交织,在街巷与街巷的交汇处形成了重要的节点空间,通过走访发现街巷交汇节点处容易聚集人流,社区内的一些宣传公示栏大多设置在交汇处建筑物的墙身上,居民喜欢在这个空间里停留和乘凉聊天。街巷交汇处因其空间视线相对通透,容易成为街巷视线的焦点,与之前流动性的被监视不同,街坊之间一般互相认识,在这样的节点空间里,虽然会成为建筑里的人的视线焦点,但正正因为这样这个空间才会活跃和产生聚集,相互看见的人会打招呼,甚至会前往这个空间参与进去。另外,这样的节点空间可以成为街巷与街巷的一个转折以及打破长街巷单一的景观,提起行人的行走的趣味性。 此外,昌华横街等街巷与昌华涌交接形成了街头或者街尾的节点空间,这些节点空间同样容易聚集人群,特别是在大树下的一些空间成为了居民聊天娱乐的场所。这也是中国历史传统乡村文化的一种体现,传统乡村的村口就是人们重要

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

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 乡土建筑课程论文 作者:张圣侃 指导教师:魏秦

摘要:我国传统街区的空间形态明显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按照其表现和感知形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显性的物质空间环境要素和隐性的社会文化要素两部分。主要受到我国古代理性主义追求,强烈的整体意识,特有的空间组合观念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聚落民居空间形态传统文化 Abstract:Spatial form of our traditional neighborhoods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bviously. Traditional settlement patterns and residential space form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performance and percep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explicit and implicit elements of physical space environment, soci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of two parts. Mainly by the pursuit of rationalism in ancient China, a strong overall sense of the unique combination of concepts of space. Key Words: traditional settlement traditional culture Space form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大理

大理 大理古城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的核心区,是国家4A级景区。大理市古城保护管理局始终高度重视大理古城保护工作,以小步快走的方式,管住当前,消化过去,规范未来,逐步实现古城“古”、“静”的目标,较好保持了大理古城的传统风貌和特色。 大理古城东濒洱水,西倚点苍,全城呈棋盘式格局,地势西高而东低,从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建造历史,曾是唐、宋时期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城总面积约2.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万人。古城内文物古迹众多,城池格局基本保存,重要遗址可辩,至今还保留着大量的古建筑和古街古道遗址,在古城内分布了14处市级以上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古城内居住着以白族为主的回、汉、彝等十四个少数民族,是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地区,城内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共存,是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乐土。“家家门前绕流水,户户庭前垂杨柳”的空间形态,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丰富的民族特产,精湛的传统工艺与技术,传统的街巷格局和民居建筑风格,使这座古城独具魅力,吸引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一、历史沿革 大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亦为大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体。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先民繁衍生息。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大理设置叶榆县,隶属益州郡。公元七世纪中叶,洱海地区出现6个

较大民族部落,史称“六诏”。公元738年,蒙舍诏统一洱海地区,建立南诏国,定都太和城(今大理苍山太和村附近)。公元779年,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带)。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建立大理国,也以羊苴咩为都城。至公元1253年大理国覆灭,公元8至13世纪唐宋500多年间,大理一直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元建立云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迁至昆明。元、明、清时期,先后在大理设置大理路军民总管府、大理路,大理仍为滇西重镇,一直沿袭至今。 坐落于苍洱之间的大理历史文化名城,集风、花、雪、月四景于一地,青山抱绿水、湖光映山色,既有西部的雄奇,又兼有南国的妩媚,粗犷与柔美相生,巍峨与秀丽并存。生于斯、长于斯、繁衍生息于斯的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先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洱河区域成为祖国西南边陲最早的人类发祥地,形成了与华夏文明同源同流而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充溢着强烈的地方民族气息,加之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传奇神话和民间故事,使得大理不仅尽收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之妙,更有多彩的历史、人文景观共存添辉。 二、大理历史文化名城主要组成部分 (一)大理大理古城——现存方形古城,为明洪武15年(公元1382年),大理卫指挥使周能督建,城墙高二四尺,周长十二里,砖表石裹,四面设城门,南门称承恩,东门称通海,西门称苍山,北门称安远,南北城门相对,东西城门相错,四隅建有角楼。大理古城总体布局呈棋盘式分布,从南至北有五条街,从东到西有八条巷,建筑格局至今仍保持了明代风格。大理古城是大理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组成部分,城内及周边分布着29处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论是古城楼、古建筑、古民居、古树名木,还

中国古镇文化与邮票

中国古镇文化与邮票 中国古镇文化与邮票天津博涛的博客 中国古镇传文化,江南水乡古风存;通云门开数万家,梯云桥西环浙水;南浔名胜古迹多,漫山关傍水依山;悠久古镇诗画韵,繁荣昌盛代代传。 《中国古镇》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聚落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如云南大理历史上曾沿着茶马古道形成了沙溪、喜洲、玉湖等商业重镇;有的古镇抗击过外来侵略、经历重大战役,如北京古北口、山西大同新平堡等军事重镇;有的古镇由于独特人文地理环境孕育出别样的物产和民情风俗,如水乡镇远传承千年的“龙舟戏”,丝织业的发达造就的苏绣之乡镇湖;有的古镇以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而名闻天下,如四川乐山苏稽镇的“翘脚牛肉”、广东中山黄圃镇的广式腊味;有的古镇则以红色记忆而载入史册,如曾经在中国革命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福建上杭古田镇等。高沙镇位于邵阳市洞口县城东向16公里,此地山环水抱,物阜民丰,早在秦汉时

代即有集市,至唐代已成为湘西南的重要商埠,史称高沙市;历宋元明清至民国时代臻于鼎盛,以地方富庶、商业繁荣、文化昌盛和教育发达而享有“小南京”的美称,成为驰誉遐迩的文明古镇。 2013年5月19日中国邮政发行了中国古镇特种邮票,全套邮票共计8枚,8-1为浙江街海前童镇;8-2为重庆川涞滩镇;8-3为福建邵武和平镇;8-4为河南淅川荆紫关镇;8-5为云南腾冲和顺镇;8-6为广州珠海唐家湾镇;8-7为四川宜宾李庄镇;8-8为山西灵石静升镇。 一座座古镇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不同侧面,荟萃成一部丰富多彩的人文百科全书。 凤凰古城文化(2015-11-20 18:40:41)转载▼凤凰古城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2001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与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媲美,享有“北平遥,南凤凰”之美誉。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因背依的青山酷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而得名,是一个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凤凰古城以回龙阁古街为中轴,连接无数的石板小巷,沟通全城。人文景点有沈从文故居及墓地、熊希龄故居、北门城楼、东门城楼、连接两城楼

文化创意背景下的历史街区变迁及发展研究——以武汉市昙华林为例

文化创意背景下的历史街区变迁及发展研究——以武汉市昙 华林为例 朱圆玉润;程晓梅;郑加伟 【摘要】该文选取武汉市昙华林历史街区做实地调查,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在植入过程中与历史街区的互动关系,分析历史街区的用地演变、交通结构、交往空间、环境质量的变化,对文化创意背景下的昙华林街区的规划设计提出针对性意见,对文化创意产业如何根植于昙华林历史街区、提升创意核心竞争力、避免“千城一面”的尴尬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5(033)012 【总页数】6页(P171-176)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昙华林;历史街区变迁;提升改造 【作者】朱圆玉润;程晓梅;郑加伟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8 近年来,城市历史文化尤其是历史街区的保护逐渐受到重视,同时基于历史街区的

文化旅游也愈演愈热。单纯的博物馆式的保护,使得历史街区丧失了原有的活力,代代根植于地方的文脉无法得到延续。“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不能满足公众渴望“参与”、“体验”式旅游的需求。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逐渐兴起,历史街区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发展似乎为现有问题提供了一丝生机。 1 文化创意产业综述 1.1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目前并无统一的说法。“创意产业之父”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其《创意经济:人们如何从思想中创造金钱》一书中将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之内的经济部门”。英国、新西兰、加拿大、芬兰、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发展路径,对文化创意产业提出了不尽相同的定义。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在蒙特利尔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创意产业做出的如下解释,“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纵观这些概念,创意产业包括物质形态的生产和服务两个方面,它是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 表1 昙华林地区文化多元性? 表2 昙华林街区停车面积统计? 图1 调研区域 图2 昙华林历史演变过程 图3 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布 1.2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街区改造 北京的南锣鼓巷和798艺术工厂、成都的宽窄巷子、上海的新天地,均是我国基 于文化创意背景下的历史街区改造的成功案例。南锣鼓巷基于老北京独特的胡同文

浅谈古村落保护发展与规划设计——以河源市双下古村规划设计为例

浅谈古村落保护发展与规划设计——以河源市双下古村规划设计为例 摘要:传统村落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结合当地地形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形成独特的建筑形态和空间格局。这些遗存的建筑是我们了解历史的珍贵资料,其对现代建筑、装饰、布局和环境等方面的设计也具有较为深远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河源市双下古村的地域特点、文化背景、建筑特色的探究,通过保护发展规划设计,探索保护传统村落,传承其内部蕴藏的地域建筑文化,保存古村落的空间格局和整体环境印记之道。 客家人是中国历史变迁的活标本。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客家人就代表着一次次的规模化的人口迁徙。客家人带着原来中原地区的文化和建造工艺落户闽粤赣等地,结合当地的气候和本土材料,同时考虑对外防御的功能,建布起新格局的居住村落,建造出了包括土楼、围龙屋、四角楼等具有显著而独特风格的民居建筑。 广东省客家人居住点散布多处,主要分布在梅州、河源、深圳、惠州、韶关等。河源作为客家人聚集地之一,有着“客家古邑”的称号。根据广东省文联等联合相关机构统计,河源共有20个客家古村落入选“广东古村落”,而各式大小传统客家村落更是数不胜数。但是随着城镇化发展,乡村人口转移,许多村落“空心化”,古村落逐渐衰败;即使是人气旺的乡村,新建建筑逐渐现代化或西化,导致古村落格局遭受严重破坏,古建风貌被浸染,更甚是不少古村落或传统村落凋零……如果不加强古村落保护力度,将会有更多的古村落逐渐消失在历史舞台外。 近年来,为进一步改善村镇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河源市全面启动创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工作。经源城区政府筛选决定,双下片区被选为第一批“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试点地区”,而双下古村

论环境因素对传统民居的影响——以喜洲古镇为例

论环境因素对传统民居的影响——以喜 洲古镇为例 摘要:提起南方,我们都会想到江南水乡,想到四季多雨,想到古镇,喜洲就是位于南方,是云南大理的一个镇,地理环境融合了南方的特点,气候也是南方的气候,正是由于这些因素才形成了喜洲古镇这样的地方,才有了喜洲古镇的建筑与民风民俗。本文以喜洲古镇为例,分析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喜洲进行介绍,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个美丽的地方。 关键词:传统民居;喜洲古镇;环境因素 一、喜洲简介 喜洲位于大理坝子北部,西靠苍山,东临洱海。是隶属于大理市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白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发祥地之一。在特殊的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文脉和经济背景的影响下,喜洲成为一座白族建筑艺术博物馆,拥有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白族民居建筑。下面对喜洲的建筑服饰进行分析研究,为建筑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现代性。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装饰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装修是建筑在物质层面进入文化层面时对其本身物质构成的改造。不论古代还是现代,装饰都是建筑环境不可或缺的元素。建筑装饰是一种图案符号,在共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环境中形成,反映了一定制度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信仰定位[[1]]。白族民居的装饰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包括门楼、照壁、梁柱、天花、墙面和地板等。这些装饰生动地表达了大理白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彩的人群情绪。以强烈的情感和卓越的能力,他们通过物质形态的象征意义,达到了物尽其用、目不暇接的境界。"送心情"已成为居民和创作者的共同心理沟通语言。 二、南方地区气候环境特征

中国南方地理环境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包括温和、夏热冬冷、夏热冬暖三 个主要气候区和七个次要天气区,还普遍出现雷电天气和强风暴雨。南方传统民 居根据当地气候采取了应对措施,提高了舒适度,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促进了南方传统民居舒适度的提高[2]。 三、环境因素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一)温度条件对建筑的影响 温度对建筑物的影响最大。由于世界各地的气候条件不同,各地的温度也不 一样。两极附近的气候寒冷;赤道附近气候温暖,高低纬度形成不同的建筑景观。建筑物的特征主要在于墙壁的厚度和位置。温度高的地方,墙壁往往更薄,房屋 更高,就像东南亚的高楼一样。因为东南亚的气候属于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常年炎热多雨,湿热的气候让当地居民住进了高大的房子。人居上层通风散热、 防潮、保护野生动物,下层堆放牲畜。这有助于加快鸡舍内的空气流通,降低鸡 舍内的温度。反而墙比较厚,房间比较小,像我国东北的土坯房。这可以让你保 持温暖。 (二)降水条件对建筑的影响 降雨主要影响居住地址的选择和建筑物屋顶的不同处理方式。居民一般选择 地势高、排水方便的地方。在雨雪多的地区,屋顶的坡度通常较高,这样可以加 快排水,减少屋顶的积雪。例如,为了减轻积雪的重量和压力,减少冰雪对房屋 的破坏,许多中世纪和北欧的居民将房屋设计成塔楼的样式。又如我国南方地区。由于常年阴雨,屋顶坡度通常较高,排水良好。 (三)民居与地形的关系 世界不同地区的地形复杂多样,不同的地形共享着适应其地形特点的传统民居。例如,在地势平坦的地区,建筑物的底部通常与地面直接接触。表面不仅与 地面接触。柱、塔、突出物和其他突出并支撑地面的形式。例如,我家乡横断山 区的黎族人发明了高出地面数千英尺的建筑物。 (四)民居与当地资源的关系

浅谈历史古镇的保护与更新设计——以大理喜洲古镇为例

浅谈历史古镇的保护与更新设计——以 大理喜洲古镇为例 摘要: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历史古镇保护与更新都是推动城市文明和谐发 展建设最重要的实践环节,历史古镇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作为动态的宝贵城市遗产,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在自然与社会的双重选择下,历史古镇体现出多元性、多样性、原生性的独特构造。本文以大理喜洲古镇为例,分析其现状问题等,探 究历史古镇保护与更新模式,为历史古镇建设发展提出了新思路。 关键词:历史古镇;保护与更新;大理喜洲古镇 1.背景 作为在历史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历史古镇不单单是一个单纯的建筑体, 更是当地文化民俗和历史变迁的见证,并且在不断的在生长演变,具有一种独特 且顽强存在的文化生命力。为了保护和更新历史古镇,我们应该以本地历史文化 为基础,在整体空间上采取保护和更新举措,以便为古镇创造出一个充满历史文 化特色的文化空间,使其充满活力和生机。让历史古镇不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顺应时代的同时不失本色。 本文以大理喜洲古镇为例,探讨历史古镇更新设计中,如何在保护文化韵味 的同时带动古镇的发展,在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寻找平衡点。 2.古镇资源概述 2.1历史资源 大理喜洲古镇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北部,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地势西高东低,目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大理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隋唐时期被称为“大厘城”,在南召时期更是被作为“十睑之一”,并被认为是电影中“五朵金花”的 故乡。是云南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与重点侨乡之一,在2016年10月被评选为

为首批国家级特色小镇, 2017 年时又被选入云南省创建全国一流特色小镇名单中。 2.2民族文化 喜洲古镇以白族文化居多,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结合了当地独特的自然特色,形成了现在喜洲独特的白族文化,这体现在服饰、饮食等方方面面,例如传统的 扎染艺术和当地特色的喜洲破酥粑粑。这都透出当地的民风民俗。 2.3建筑特色 古镇是以四方街为中心而向四周延展开,道路呈现纵横交错的模式,民居沿 着街巷两侧分布结合,形成规模各具大小的空间结构。全镇具有明朝、清朝、民 国各当代建筑,以及保存着最好最多的白族传统民居建筑群。各时代建筑中比较 有代表性的有七尺书楼、杨源大院、严子珍大院等三十多个大院。民居多以户为 主形成封闭式的空间格局,其中最典型的是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的建筑形式。这是喜洲古镇白族特有的特色形式。 3.古镇现状发展问题分析 3.1街区商业业态单一化 在古镇内经营业态多以纪念品售卖、民宿经营、生活服务类为主。旅游产品 单一只有参观游览、手工布匹扎染、当地特产售卖。以上都表明当地没有合理的 开发自身资源,缺少高质量的特色业态吸引旅游人群。 3.2.保护与发展未实现同步化 由于城市高速发展的需要冲击着传统历史古镇,想要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加快 古镇规划建设的进程。一部分的民居修缮保护工作没有结合当地传统建筑形式, 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未完善。人口流失严重,存在传统民居古建被遗弃和变卖现象。 3.3传统民居风貌遭到破坏

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意象感知研究——以绍兴蕺山书圣故里街区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意象感知研究——以绍兴蕺山书圣故里街 区为例 王宇洁;仲利强;杨晓莉 【摘要】在城市演进过程中,完整保留和延续了原有格局的历史文化街区,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文章以绍兴蕺山书圣故里街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通过对路径、边界、区域、节点以及标志物这五要素的分析, 解析历史街区空间意象形成的特征和规律.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8(000)006 【总页数】2页(P59-60) 【关键词】蕺山历史街区;空间意象;意象要素 【作者】王宇洁;仲利强;杨晓莉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前言 城市的快速增长更新以及新的城市标志物不断出现,使得人们对于城市的认知不断发生变化,在这股洪流中,勾勒并延续历史街区清晰而且全面的意象是使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将空间意象的感知要素分为五个方面:路径、区域、节点、标志物和边界,这五要素是构成城市可意象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晰的空间意象不仅为观光旅游的外来游客所感知,更为常驻其中的千万居民共同感知,关注人的感受,营建宜居环境,提高环境品质,也是城市和谐发展的趋势。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法 为了配合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于2016-2017年组织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一至四年级各专业学生至蕺山历史街区实地参观测绘并勾画印象草图,要求描绘在参观过程中“印象最深的街区场景”。调查共发出16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4份,其中问题作答部分有效率为96.1%,绘图部分有效率为86.4%。 1.2 研究对象 此次调查以绍兴蕺山书圣故里历史街区为主要对象(图1),这是目前绍兴市内历史风貌保存最完整的街区,独特的地形地貌与人文历史环境使其环境艺术显现出独具一格的特色。大片古民居坐落于蕺山南麓山脚之下,山顶的文笔塔是城市天际线的制高点,街区内有影响中华文化进程的“书生”王羲之和“学界泰斗”蔡元培的故里。调查研究范围北起环城北路,南至萧山路,包含解放北路与中兴中路之间面积约35.5hm2的范围。 2 空间意象感知要素分析 调查共获得意象认知草图133幅,通过对受访者所绘意象草图的分析以及参照实景照片比对的结果,可以看出影响街区空间意象的因素与林奇的五要素基本吻合,笔者将草图按照对于空间感知五要素(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的描绘分为5类(见表1)。 表1 书圣故里街区空间意象感知要素分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1 路径 路径(Channel)是观察者运动的通道,是空间感知的依托。在书圣故里片区中,

天津滨江道商业步行街区空间形态分析

天津滨江道商业步行街区空间形态分 析 摘要: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它不仅可以带动城市经济发展,而 且还可以传承弘扬城市文化,塑造出具有文化积淀的城市经济中心形象。论文选 取天津滨江道商业步行街区为研究对象,引用空间句法理论与方法,通过建立滨 分析模型,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深入分析,研究滨江道步行街街区空间的结构 特征。 关键词:空间句法;商业步行街区;空间形态;分析 1. 整合度分析 1. 全局整合度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滨江道商圈的轴线主要以暖色为主,这表明在全局尺度上,街区空间与城市环境形成了较好的结合。其中新华路的全局整合度最高,说明此 道路在整体空间中有着重要的优势地位,与其他空间单元之间的有着最高的集散 关系,可达性最高。根据实际调研发现,人车混行的道路交叉口给消费者带来的 通行体验较差,车辆交通压力也很大,这几条道路在此区域内没有很好的集散优势,且打断了滨江道的连续性,如果将这片区域的交通主干道进行规模较大的规 划且不断的发展较完善,那么必将带动其商业区的综合发展。所以,此路段的交 通状况亟待解决。

局部整合度分析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锦州道、新华路、哈密道、滨江道、和平路的局部整 合度依然很高,居于前列。说明局部整合度核心与全局整合度的核心具有高度的 一致性。和平路在整个商业街区中步行可达性很高,说明该空间是人流聚集的地方,这也业与现状情况相符。居于前三的锦州道、新华路、哈密道在数值表现上 高于滨江道、和平路的数值,这也说明这三条路的存在内在自身优势,其空间与 周围其他空间有着很好的集散关系,路网结构的步行可达性很高,有着汇聚人流 的潜力。但是,与现状不相符的是,这些道路现状表现并没有分析结果那样可观,道路交通拥挤,很少聚集人流。但是,在滨江道,和平路两条主街步行街的带动下,这些道路具有发展成为商业步行街的优势。 1. 连接度分析 整合度较高的街道空间,在连接度上并不是很突出。在这里,锦州道的连接 度值处于最高的位置,并且远高于滨江道道路,说明整个区域中,锦州道渗透性 最强,街道的联系最为紧密,在吸引人流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空间性能极佳。还 有哈密道、鞍山道、新华路,他们都表现出一定优势。 1. 可理解度分析 从图2分析结果可知,整个街区的可理解度R²为0.458746,低于0.5的分 界限,由此可以认为,滨江道商圈的整体空间目前可理解度较低,人们在街区空 间活动时,对整体空间的理解较困难,不能在空间中快速掌握空间形态,不能快 速高效的到达目的地,这也是商业空间有待提高优化的重要方面。

非遗直播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探究——以大理周城村白族扎染为例

非遗直播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探究——以大理周城村白族扎染为例 作者:刘静陈俞颖崔嘉惠李露璐 来源:《传播与版权》 2021年第9期 刘静,陈俞颖,崔嘉惠,李露璐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5G时代的到来打破了直 播的技术壁垒,非遗文化也借助直播实现快速发展。大理周城村白族扎染手艺经过历史的打磨,已经成为当地的一种文化象征。而在新环境下,传统非遗技艺需要应对新环境、做出新改变。 本文主要在系统概述非遗直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实地调查与个案访谈的方法,探究周城 村白族扎染在开展非遗直播的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并结合实际情况探讨非遗直播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非遗直播;周城扎染;现实困境;发展路径 [基金项目]云南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乡村振兴视角下非遗的直播路径探究—以大理周城白族扎染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164)。 [作者简介]刘静(1997—),女,云南昭通人,云南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陈俞颖(1994—),女,云南蒙自市人,云南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崔嘉惠(1997—),女,广 东东莞人,云南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李露璐(1996—),女,云南大理人,云南大学新 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直播行业的蓬勃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 保护和传承应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找到自己的生存路径,值得我们思考研究。在新媒体语境下,众多学者提出了多种非遗的发展路径,如结合新技术进行多元整合传播[1];借助政策的东风,与文化自信相结合,拓宽传播渠道[2];抓住机遇,实现“非遗+”的跨界融合以及跨媒体融 合[3]。而“非遗+直播”的模式,是非遗开辟新的发展途径的有效策略。相关人员在直播间 用场景化的传播模式将非遗的文化内涵、制作技艺以及非遗传承人的生活方式等传递给观众, 能使非遗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入年轻人的生活,让年轻人了解、接纳并喜欢上非遗,让 其不再是以往屯在传承人之间的小圈子里神秘而不可接近的东西。“非遗+直播”解构了非遗业已形成的“实景消费+体验”模式,重构了一层虚拟的互联网空间[4]。但我们也需认识到, 国内大部分的非遗项目是传统少数民族村落中的传统文化或传统技艺,非遗直播的推行,需要 相关人员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而掌握熟练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学习能力不强,因而在直播推行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文章以大理周城村白族扎染为例,探究其在开展非 遗直播的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并结合实际情况探讨非遗直播的发展路径。 一、非遗直播行业现状 自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许多实体行业受到影响。而与此相反的是,直播行业在疫情期间得到迅猛发展。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中国在线直播行业整体保持稳定 增长的发展态势,在经历行业高速增长后,目前在线直播行业进入深耕存量、细化模式的阶段,预计2020年中国在线直播用户规模将达5.26亿。疫情期间“宅经济”的兴起或刺激直播行业 加速增长[5]。

历史商业步行街区景观营造研究——以温州五马街为例

历史商业步行街区景观营造研究——以温州五马街为例李翔;朱圣潮;刘益曦 【摘要】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management model, commercial space proposes higher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city support services. The commercial street located in the historic district is favored by geological and cultural advantages, but can not organically connect the city, therefore the problems in creating its street landscape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By taking Wuma Street in Wenzhou for example,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iterature review,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to create the walking street landscape in the historic and commercial district are discussed, which provide a basis for its reasonable utilization.%随着商业经营模式的发展,商业空间对城市配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地处历史街区的商业街虽然具有地理文化优势,却缺乏与城市的有机结合,街区景观营造等问题日益严重.以温州市五马街为例,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及文献查阅,探析历史商业步行街区景观营造原则以及方法,并为历史商业步行街区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1(039)001 【总页数】3页(P366-368) 【关键词】历史商业步行街;景观营造;空间环境 【作者】李翔;朱圣潮;刘益曦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交通改善规划研究——以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交通改善规划研究——以南锣鼓巷历 史文化街区为例 彭敏;阮金梅;陈冠男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的交通规划在各层次保护规划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而当前现代化的交通方式已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保护,系统而科学的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交通改善规划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在分析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现状交通问题的基础上,以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交通改善规划为例,对交通改善规划的目标与原则、规划策略、近远期规划方案、规划实施保障等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期刊名称】《中国名城》 【年(卷),期】2017(000)004 【总页数】5页(P38-42)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交通改善规划;规划实施 【作者】彭敏;阮金梅;陈冠男 【作者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

自1993年《北京总体规划》确定旧城25片历史文保区以来,北京旧城目前总计 有33片历史文化街区。与此同时,北京旧城的保护工作也在逐步加强,从初始的“文物建筑保护”进展到今天的“旧城整体保护”。 北京编制了诸多的保护规划,总体规划层面如《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如《北京旧城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等[1][2][3][4][5]。北京也对这些年保护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估,评估 认为“保护规划明确了保护的对象与保护范围,提升了社会各界对于保护的认识,对保护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的保护原则与内容至今仍适用”[6]。 梳理上述各层次保护规划,不难发现:交通规划在这些保护规划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内容与深度均有所欠缺。如《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总体规划层面的规划重点强调的是“旧城棋盘式道路网和街巷胡同格局的保护”,缺少旧城整体交通发展策略的研究;《北京旧城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等控规层面的规划,交通规划内容较少,深度也较浅,多停留于胡同的宽度、交通组织形式等的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交通方式逐渐进入历史文化街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保护。如何妥善处理古都保护与现代建设的关系,既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又保护风貌、延续文脉,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另外,由于缺少完整的交通规划研究,在实际建设中,历史文化街区内部或周边每改建一条道路或打通一条胡同、建设一处停车设施,规划上都必须“一事一议”,其结果是审批程序冗长,且交通需求说不清,设施布局缺乏系统性,交通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改善。因此,系统的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交通问题,编制专项的交通改善规划,既是对相关保护规划的深化,也是有针对性改善当前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共33片,面积共计20.1平方公里,占旧城总面积的 33.1%。交通方面,这些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问题十分相近,交通出行特征也较为

浅谈大理喜洲古镇传统建筑

浅谈大理喜洲古镇传统建筑 摘要:喜洲古镇作为传统白族聚居地,其白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 为喜洲古镇建设的重要依托。喜洲镇内遗存的大量古建筑群是边疆与内地、各民 族文化交流的智慧结晶,建筑群保存相对完整,其文化遗产价值弥足珍贵。本文 主要围绕喜洲古镇建筑景观、街道格局、宗教建筑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旨在分 析探讨喜洲古镇的发展与保护,以实现传统民居及其文化遗产保护效率的最大化。 关键词:建筑景观;街道格局;宗教建筑 一、建筑景观的调查 建筑景观属于文化景观的范畴,建筑与景观同等重要相伴而生,建筑及景观 并成为景观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统建筑景观是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保护和研 究价值,能够反映当地建筑文化、技法、理念、艺术价值、民俗风情。 (一)传统民居景观 喜洲古镇的特色之一在于建筑,而最有名的建筑在于传统民居。古镇民居的 建设处处受到当地风俗文化的影响,背山向海是喜洲古镇民居建筑的特点之一。 喜洲古镇在洱海西岸,苍山东面,因此大部分古镇民居主房均背靠苍山,面朝洱海;照壁也与主房相对应面朝苍山,下午时分太阳偏西,阳光照在照壁上熠熠生辉,整个庭院显得通透光亮。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喜洲古镇民居建筑融合各民 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建设文化。作为白族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喜洲古镇民居集木雕、彩绘、泥塑、砖饰、石刻、青石于一体。通白的墙体、绚丽的彩绘、精致的木雕、生动的石刻、紧扣的榫卯,喜洲古镇民居建筑上的每 一部分都是一件艺术珍品,值得游客逐个品析。

图1民居门楼 众多民居聚集在一起构成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民居历史跨越明清时代至民国,喜洲古镇现有古民居院落110座,遍布在古镇各街道。其中严家大院、董家大院和杨品相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白墙青瓦到木雕彩绘,古镇民居建筑见证着喜洲古镇的过往及未来,多处百年老宅给古镇以厚重的历史感古,通过老宅传达出来的历史感与古朴感成为喜洲古镇建筑景观的精神核心。这种历史感与古朴感展现给游客,也对游客起着一定的教育作用。利用古朴的村貌,美观大方的建筑外观,再加上清澈的蓝天,喜洲古镇被打造成绝佳的摄影胜地。行走在喜洲古镇的街角巷口可以看到很多摄影爱好者在拍照,良好的摄影环境也吸引了不少新人来此拍摄婚纱照。 (二)传统民居建筑 随着喜洲古镇开发,古镇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到古镇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喜洲古镇对临街建筑进行了适当的商业开发。一方面;据统计在喜洲古镇内经营的商铺有279家,多集中于喜洲古镇的中心区域四方街及寺上街、寺下街、彩云街,城北路四条街道上,多经营餐饮、手工艺品、日常生活用品、旅游商品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