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三语文《说木叶》知识点

高三语文《说木叶》知识点

高三语文《说木叶》知识点
高三语文《说木叶》知识点

高三语文《说木叶》知识点

林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

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

一例而已。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

“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

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

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

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

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

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作者简介:

《说“木叶”》是林庚写作的论述,收录在他的《唐诗综论》中。林庚,出生于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北京大学教授。

背景:

本篇是中通过"木叶"与"树叶"的对比,"来表达独特意境,是很有深度的一篇!

字词:

灼灼

寒砧

窸窣

冉冉

翩翩

征戍

2017届上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计划

2016---2017学年度高三语文教学计划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新的奋斗,新的希望。为了科学有效地搞好语文复习工作,特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本年度,我带高三一、二两个班的语文课。三一班共61个学生,其中有9个插班的往届生。他们基础可以,但欠缺语文素养和创新意识。要在短期内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水平,还需要刻苦的训练和严谨的授课。二班共67个学生,学生基础较差,加强基础是当务之急。 为了六中14年的高考,为了不辜负领导和学生的期望,特精心拟定如下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届学生总体基础差、底子薄,主要表现在: 1、对课内必修课文内容生疏; 2、书面表达能力较差,主观题作答及作文中多错别字和病句; 3、书写不公整、不规范; 4、学习习惯差,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所以,复习过程中,应立足学生实际,抓基础,抓落实,进而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学期当系统复习语文知识和语言表达的有关知识及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背诵。这其中包括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识记现代汉语字形,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词语,辨析并修改病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语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还要复习古诗词鉴赏的有关内容。全面复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为应考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措施和方法 1、向45分钟要质量。 1)使用分组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备课要大量参考多种资料,力求知识的新、全、准。 3)上课要注意方法的灵活多样,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多启发学生主动去寻求答案,掌握原理。坚决反对满堂灌,填鸭式。 4)多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奖勤罚懒,在比赛中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 2、多布置作业,及时收交,及时批阅。多鼓励学生,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 3、作文要提倡学生多做老师粗改,多肯定学生的长处。 4、注意适时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热情。 5、还要适当布置口头作业,及时抽查。 6、讲评高考模拟试卷,一定要注意讲清思路,教给学生方法。特别是教给他们解读现代文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突破 1、选好配套资料,以考点为专题组织教学内容。 2、以明确集中的复习目标来安排教学,以解题思路和方法指导为重点来设计教学过程。 3、要根据复习课的不同类型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上好每一节课。 ①知识复习课。 各种命题角度典型实例导入→归纳知识要点、弄清高考命题角度→典型例题训练→评讲点拨解题思路、归纳做题方法→迁移训练(包括高考试题未出现的命题角度试题)。 ②阅读鉴赏复习课。 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阅读并完成文后试题)→上课第一环节指导整体把握文章(全文和各个局部写了什么,文章思路和结构,文章重点和特点)→上课第二环节进入答题,进行答

高三语文重点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高三语文重点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高三语文知识点1 中国现代文学 1.小说《祝福》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彷徨》,鲁迅另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2.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于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鲁迅原名周树人,另有代表小说《祝福》《药》《孔乙己》《故乡》《社戏》《阿Q正传》,代表性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记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灯下漫笔》,代表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3.郭沫若,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成立“创造社”,著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4.叶圣陶1921年与茅盾、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著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短篇小说

《多收了三五斗》《夜》。 5.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著有长篇小说《子夜》和两个“三部曲”:①《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②《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另有短篇小说代表作《林家铺子》。 6.徐志摩,中国现代诗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代表诗作是《再别康桥》。 7.新中国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作者是现代剧作家田汉。 8.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代表散文有《春》《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绿》《荷塘月色》。 9.闻一多,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代表性诗集《红烛》《死水》。 10.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长篇小说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代表作有《茶馆》《龙须沟》。 11.《可爱的中国》一文的作者是革命家。 12.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女作家,著有诗集《繁星》《春水》,儿童作品《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代表散文《小桔灯》。 13.夏衍原名沈端先,现代剧作家,著有报告文学《包身工》,剧本《上海屋檐下》等。 14.长篇小说《边城》的作者是沈从文,《围城》的作者是钱钟书。 15.巴金原名李芾甘,字尧棠,现代作家,著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说木叶诗句

1、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 2、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丛生:草木聚集在一起生长。案天上的桂花在蟾宫里,人间的桂树在山谷中,"桂树生兮山之幽;偃蹇连兮枝相"(《楚辞;招隐士》),桂花是与隐士相联的,有着"虽处僻远亦自芳"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 3、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4、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花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5、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陶渊明《拟古》) 陶诗善于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他笔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义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实有之景。《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中所写“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陶渊明笔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归鸟、孤云,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诗人高洁性格的象征。 6、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南朝梁柳恽《捣衣》 亭皋:水边平地。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捣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捣衣料使之平软的工序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是脍炙人口的写景佳句。“皋亭”指水边平地,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陇首”即垅头,暗指北方边塞之地。“木叶下”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木叶”即枯黄的落叶。上句实写思妇捣衣时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表达了思妇无法及时将寒衣送给远人的嗟叹之情。 7、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古意》 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8、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如同凋零的树木一般离开了洞庭湖,去往涔阳到那最远的水滨 落木,就是凋零的树木。 极浦,就是最远的水滨。 9、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0、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文中说,木,屈原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试分析“高树”与“高木”的不同。 讨论明确:我们要从这两句诗的诗眼,即“悲”和“扫”来分析。在“高树多悲风”句中,树有饱满浓密的叶子,风吹动这些树叶发出的沙沙的声音,在诗人曹植听来,仿佛人的呜咽,如泣如诉,而这满树涌动的叶子,满海涌动的波涛就像诗人胸中涌动的情感。如果没有了树叶的涌动,没有了波涛的翻滚,怎能体现诗人满怀的哀伤?怎能体现这个“悲”字?“木”,我们知道是落光了叶子的树,光秃秃的树干。深秋的晚上,清冷的月光仿佛给层岭洒下一层秋霜,瑟瑟的寒风刮过高冈,枯黄的树叶早已被秋风一扫而光,只有那光秃秃的树干还倔强地挺立着。在深秋时节,目睹如此深秋之景,空旷和凄凉之感油然而生。所以,此时的树,必须是干枯的没有叶子的树干,不如此不足以体现“扫”字。 正如作者所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中“树”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共7篇)

篇一: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普安县青山民族中学朱政 一学期的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终于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来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下面我就这一学期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做点简单的小结。 首先,由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来反思平时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三复习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基础,还是基础。高考题目出的大都是基础知识,同学只要平时稍加注意,就不会失分。 二、平时讲课要注重积累,注重语言积淀,不必过多地关注专业知识。高考题目不是光靠这些专业知识就能完全解决的,比如说,病句题,同学知道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等,但是一个句子摆在你面前,你却看不出来它是不是病句,找不出错之所在,那么你所知道的这些专业知识等于是摆设,没有任何实际作用。而如果你语言积淀比较丰厚,对语言的感悟和把握比较敏锐,一读,就知道,这个句子有毛病,那就可以了,这可以就此判定这个句子就是个病句,没有必要非知道它属于哪一种错误类型不可,这叫多此一举。 三、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扩大阅读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阅历,为作文准备素材。作文实际是生活经历、情感、观点的展示,一个人,要想写好作文,除了基本的写作功底、写作技巧外,更重要的是素材的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腹内空空,想让他道出来点东西,可真是难为他呀。相反,如果同学头脑中积累有许多素材,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可以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写出的文章就事实充分、材料翔实,就会得高分。不会像挤牙膏一样,半天也写不出几句话来。 四、学过的知识要不断地回头复习。只有不断地复习,才能“温故而知新”。高考试题中许多题目在课文都能找到原形,甚至有些题目就是书上的原句,但是有些同学早已忘得无影无踪,把不应该失的分给丢了,这就未免可惜了。为了避免这些分数的丢失,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及时回头复习。 五、适当的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毕竟是一次考试,和平时的考试其实没什么两样,只不过重要性不同罢了。为了让同学们及早地适应这种考试,就必须平时有针对性加以训练,但这种量不宜过多,过犹不及。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重点训练以下几项内容:1、书写的规范性;2、审题的准确性;3、答题的程序性;4、时间利用的计划性。 六、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七、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

高三语文备考知识点总结

高三语文备考知识点总结 目前,高三的同学已经开始了高考第一轮复习,高考语文有哪些知识点是必背的,有哪些考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语文备考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夜夜曲》原文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 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 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 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 《夜夜曲》原文翻译 银河纵横穿流、星斗横竖移动;银河与北斗星都是在无知无情的空自流转,又怎知我心中在想念一个人?空房之内,一盎孤灯半明不灭,不管天寒地冻,依然踏起织机,织起布来。泪流不止可又能向谁诉说呢?只能听着鸡鸣声发出一声声的叹息。 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 1、1901年作品《孤独与深思》获诺贝尔文学奖。苏利?普吕多姆(1839~1907)法国诗人。 获奖理由:"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 2、1902年作品《罗马风云》获诺贝尔文学奖。特奥多尔?蒙森(1817~1903)德国历史学家。 获奖理由:"今世最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3、1903年作品《挑战的手套》获诺贝尔文学奖。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挪威戏剧家、诗人、小说家。 获奖理由:"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 4、1904年作品《金岛》获诺贝尔文学奖。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1830~1914)法国诗人。 获奖理由:"他的诗作蕴涵之清新创造性与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实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质朴精神"; 5、1904年作品《伟大的牵线人》获诺贝尔文学奖。何塞?埃切加赖(1832~1916)西班牙戏剧家、诗人。 获奖理由:"由于它那独特和原始风格的丰富又杰出,作品恢复了西班牙喜剧的伟大传统";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 1、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说木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9课 《说“木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体特点和作者,提取关键信息来把握全文大意 2、阅读全文,把握行文思路,品味诗句,了解“木”的艺术特征,体会“木叶意象内蕴 3、明确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和意向的丰富意蕴,提升对古典诗歌的理解领悟能力和鉴赏力,学会联想发现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文章,抓关键语句归纳总结全文 2、明确分析古诗的“木叶”艺术形象特征谈实质是谈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 3、学会联想迁移,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帮助品味古典诗歌的语言,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述法、启发式教学法、问答法、合作研讨法等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黑板擦、教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自己摘取几片树叶带入课堂,由此进入新课《说“木叶”》 2、“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举例初中学的《爱莲说》。明确本单元是文艺评论随笔,作者都是著名学者,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 3、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06)原籍福建,字静希。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 二、整体感知 1、请学生先细致默读全文,再请同学分段朗读,简单回答读完后自己理解了多少,理解的是什么。 (强调多次阅读,因为文章是文艺随笔,初读有些艰涩难懂,需要在读中逐步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主旨) 2、这篇文章有一个明显的外形特点,就是大量引用了古诗。请同学将引用的诗句

高三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高三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导语: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教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高三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一年的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终于结束了,回顾这一年来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下面我就这一年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做点简单的小结。 首先,由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来反思平时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三复习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基础,还是基础。高考题目出的大都是基础知识,同学只要平时稍加注意,就不会失分。 二、平时讲课要注重积累,注重语言积淀,不必过多地关注专业知识。高考题目不是光靠这些专业知识就能完全解决的,比如说,病句题,同学知道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等,但是一个句子摆在你面前,你却看不出来它是不是病句,找不出错之所在,那么你所知道的这些专业知识等于是摆设,没有任何实际作用。而如果你语言积淀比较丰厚,对语言的感悟和把握比较敏锐,一读,就知道,这个句子有毛病,那就可以了,这可以就此判定这个句子就是个病句,没有必要非知道它属于哪一种错误类型不可,这叫多此一举。

三、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扩大阅读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阅历,为作文准备素材。作文实际是生活经历、情感、观点的展示,一个人,要想写好作文,除了基本的写作功底、写作技巧外,更重要的是素材的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腹内空空,想让他道出来点东西,可真是难为他呀。相反,如果同学头脑中积累有许多素材,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可以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写出的文章就事实充分、材料翔实,就会得高分。不会像挤牙膏一样,半天也写不出几句话来。 四、学过的知识要不断地回头复习。只有不断地复习,才能“温故而知新”。高考试题中许多题目在课文都能找到原形,甚至有些题目就是书上的原句,但是有些同学早已忘得无影无踪,把不应该失的分给丢了,这就未免可惜了。为了避免这些分数的丢失,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及时回头复习。 五、适当的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毕竟是一次考试,和平时的考试其实没什么两样,只不过重要性不同罢了。为了让同学们及早地适应这种考试,就必须平时有针对性加以训练,但这种量不宜过多,过犹不及。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重点训练以下几项内容:1、书写的规范性;2、审题的准确性;3、答题的程序性;4、时间利用的计划性。 六、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

说木叶公开课一等奖

说木叶公开课一等奖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进而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2.通读课文,了解“树叶”、“树叶”、“树叶”和“树叶”的情感差异以及作者的观点3.理解和积累古诗句,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教学要点:1。理解艺术领域中“叶”、“叶”、“叶”和“叶”的区别2.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特征高考导航: 1,积累了“几乎一样”和“一个字就是一千里”等成语。纠正“一个字等于一千里”的错误2.把握高考诗歌语言的意蕴和常见意象的意义学习方法指导: 1,细读课文,输入课文,仔细掌握句子的意思和作者的观点2.调动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艺术经验,并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进行比较。3,总结和掌握课文中一些常规的欣赏方法,并尝试用这种方法来欣赏诗歌。教学媒体:多媒体,指导性案例教学课:1课堂教学过程:1。“您好同学,我姓卓,和卓文君的“卓”,我来自广西;我丈夫姓张,来自云南富源。“ [问题]请问,我刚刚给你发了什么样的暗示信息?-我已经从云南来了是的,单词有联想意义,可以传达一些暗示信息。所以今天我们将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木叶给我们传达了什么暗示性的信息。其次,本文探讨了 (1)钟摆现象——中国古代诗人喜爱“木叶”,文章的标题是“说“木

叶”,这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要焦点是“木叶”。那么,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关于“木叶”的什么现象呢?(请快速浏览第一段并过滤有效信息。))现象:中国古代诗人喜欢“木叶”这个词[PPT显示屏] 秋风刮,树叶下的洞庭波——屈原《九歌》洞庭起浪,木叶微脱——谢庄的《月颂》就像秋风吹在树叶上时的洞庭湖波浪。——秋月花姜伯莲《木叶下穿越河北 》普云斜山——卢珏《临江王洁实之歌·[问题》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把“木叶”理解为“叶”。为什么古代诗人很少使用“叶”这个词?(2)问题分析——解析“树叶”、“木叶”、“落叶”和“落英”的艺术差异(1)“树叶”、“木叶”和“疑问”的区别在于“树”和“树”。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请快速浏览第三和第四段,筛选有效信息,并回答“树”和“木”的区别。))树木——生机勃勃,郁郁葱葱,枝叶茂密——死气沉沉,枯萎发黄,所有的叶子都脱落了。这是“木头”和“树”之间相同但不同的地方 中“木”比“树”更简单。像“枯桑识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更接近“木”。它似乎包含落叶的因素,这是“木头”的第一个艺术特征(2)“落叶”和“木叶”[问,“叶”让人联想到饱满的绿叶,这确实不适合秋天落叶的季节。那么我们可以用“落叶”代替 1 来满足秋天的心情?(请快速浏览第五和第六段)落叶——只强调落叶的动态

《说木叶》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案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案设计 林庚 教学目标: Ⅰ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Ⅱ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说“木叶”》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㈠导入: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 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 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 “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 有何区别呢?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 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 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 作一番探幽。(板书课题) ㈡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 称它为什么?(学生兴趣顿起,纷纷回答“树”)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树木树木,树就 是木。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 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 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 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 厚 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 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在文章第 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 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 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 在表示清秋的句

《说木叶》说课稿

《说“木叶”》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15号考生杨小水。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说“木叶”》。 首先来进行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说“木叶”》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于文艺评论。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这些文章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我们将会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多数对文艺评论不甚了解,阅读也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见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文艺评论,感悟古典诗歌的意象美。鉴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根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我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出示课件)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是: 1、德育目标:了解古人在运用意象时所寄托的丰富感情内涵;品味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2、知识目标: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掌握从小处着手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四)教学难点:诗歌艺术鉴赏学以致用。 接下来,我将对本节课的教法进行分析。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年龄、心理特征(感性思维为主),拟采用朗读法、品读文本法、设疑讨论法、深入浅出引导法。 1、小组讨论研究。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高三语文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高三语文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同学们已经高三面临高考了,要做好高一高二文言文的第一轮复习,利用自习课的时间发挥学生主动性,分小组找题做题,共同练习基础知识题,力求在本学期末完成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三语文教师教学工作计划,欢迎阅读参考。高三语文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近年来高考的命题一直在进行改革,而语文命题改革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进一步准确测试考生的语文能力,如何进一步体现对中学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总体思想仍然是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能力,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的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使高考和教学在发展方向上一致起来。? 高考语文主要测试五个方面的能力: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高考语文考试内容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五个方面。 (一)二轮复习计划 1.指导思想:紧扣“考纲”,研究考题,把握方向,讲练结合,培养能力。 2.操作方法:采用切大块分小块复习的方法。 语言知识及运用:对这部分知识的讲授要本着简明、实用、高

效的原则,要结合实例讲解。耍根据“考纲”内容要求,将每点内容分解为若干测试点,将每个测试点配上5个左右的题目,强化训练,直到过关为止。语文基础既是技艺之学,也是积累之学,是检测学生真正语文水平的根本,所以这一知识板块的复习,必须重在挖掘以往知识库存并伴随着持续的大量的课外积累即“功夫在课外”的工作,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阅读理解:包括现代文阅读理解、古诗文阅读理解。复习本部分内容,重点是选好例题与习题,最好是以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为例题与练习题,紧扣“考纲”考点要求,讲练悟结合。讲,要讲出思路,讲出方法,讲出规律;练,耍练出能力,练出信心,练出水平;悟,即让学生在自己练、教师讲的基础上,结合考点内容要求及例题,及时消化总结,真正转化为自已的能力。 3.复习要求:语言知识及运用部分要特别加强应用能力、理解能力等训练。阅读理解部分要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的自信心,克服为难发愁思想。写作部分要加强规范化训练,重视语言训练,追求个性。 (三)三轮复习计划 1.指导思想:模拟训练,回扣课本,稳定情绪,增强信心。 2.操作方法:教师从大量的手头材料中,按照高考题的形式,精编3套左右的试题,进行模拟训练。并以提高学生的应试

高考语文必背必记重点知识点.doc

高考语文必背必记重点知识点高考语文必背必记知识点(一) 小说独特答题模式 1.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抓住修饰语逐一举例分析 2.评价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文本+社会+文化等) 3.小说中插叙的作用:情节角度(上、下文)+主题角度+人物形象角度 4.小说主题:通过XX人的XX事,歌颂了(批判了)XX的精神(社会现象) 5.简析人物:人物定位(性格、身份地位)+举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情节、主题) 6.小说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结构安排+语言特色 7.人物形象的塑造:正面直接写: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侧面烘托写:景物烘托+人物映衬 高考语文必背必记知识点(二) 古今异义题 答题技巧: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要具体、形象。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四个选项比较、权衡,增强准确性。 古今异义: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文言虚词

题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信息筛选题 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表现性格的,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是谁的什么性格。 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总之,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也不可怕,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可以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即使遇到阅读难度大的文章,也要调动积累,沉着应对,不必庸人自扰,所谓人难我难,我不畏难。 课外必读《红楼梦》知识点 作者:曹雪芹,清代小说家。 主要内容: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

说木叶

兰陵一中 高二语文教学案 日期 2017.10.12 主备人孙颖审核人李辉云编号 23 课题说木叶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1、积累古诗词名句;学习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 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 “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 “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 2、学习文章由“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入手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有 暗示性的从小处着手的写法 学习方法阅读——分析——讨论学习工具多媒体 课前预习 一、导入 【学生活动】学生共同背诵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阐述个人对诗句的境界的感受。 【教师点拨、整合】杜甫的这两句诗历来以境界阔达闻名,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重要的因素是“落木”传递出了这种意境。让我们一同走进林庚的《说“木叶”》,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 二、作家作品 林庚;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学者诗人,文学史家。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他的诗集有《夜》《北平情歌》等,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 三、夯实基础知识 1.、袅袅 ...柳恽.沈佺.期寒砧亭皋 翩翩灼灼征戍褒义 不落于言筌者疏朗万应锭 2、【积累名句】(,了解全诗内容,做好读书笔记)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③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④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问题投放】文题“说‘木叶’”表明了作者的论题,作者就此论题阐述了自己怎样的看法? 【学生活动】阅读文本,抓住关键语句。思考讨论并作出回答。 【教师点拨】论题只是表明了论述的范围,并不是作者的观点体现。依据说理的思维格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再结合关键性的语句,可以很快的梳理出文章的脉络层次,便于理解作者的真实写作目的。 【整合答案】作者从传统的意象“木叶”入手,论述了古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板书展示本文的论述层次) 说“木叶” 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并且形象的关键就在一个“木”字。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颜色的暗示性”(“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的原因) 第三部分(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二、析段研句突破重难(点) 1、【问题投放】作者在论述时,引用了大量的诗句。结合作者的诗句,体会传递的意境有什麽不同,完成表格的填写和问题探究。 ①按字义分析,“木”、“树”含义差不多,可是古人写诗为什么 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呢? ②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 什么不同? ③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区别【学生活动】圈画有关诗句,小组合作研讨。组间交流共享、补充完善。体会“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 【教师点拨】抓关键语句,删繁就简,突出特征。通过比较发现不同,利于理解。 【整合答案】 树木 艺术特征繁茂的枝叶 枝叶的绿色 枝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黄色、 干燥的质感 意思情味饱满疏朗

高三语文教学心得体会(通用3篇)

高三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 语文课堂历来被学生认为是最枯燥的课程,而我们高三语文教学主要为高考服务,针对的知识点更强,所以高三语文多年来都一直是学生最没有兴趣的学科。经过三年的实际教学工作,我觉得我们应该在生动、朗读、评卷的讲评、自我为主的“研究性学习”等方面多加注意。利用课堂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感悟来提高学生的成绩! 一、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高三复习课一般是纯知道的讲授,所以总是给人总是枯燥、沉闷的感觉,生最容易开小差,打瞌睡的也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其实我们的高三课也是能做到生动有趣的,我主要在开场白设计和复习中的娱乐两方面做过一些尝试。 1、开场白设计 高三学生大都习惯于埋头苦读,很多人连课间休息也懒得走出教室。当下一堂课开始时,好些人还沉浸在上一堂课的回味中没回过神来。所以一个好的开场白对我们的一节课就显得尤其重要。开场白是可以预先设计的,讲课中要做到生动活泼,就要靠老师自己有扎实的语言功夫。我上的每节复习课都要有几次笑声,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不过生动不等于滑稽,切忌用低级廉价的笑料或过于夸张的滑稽动作、语调来引发笑声。注意师表形象,随和而不失端庄,幽默所引发的笑应是会心的微笑。例如:在讲解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时,我走进教室,一言未发,在黑板

上写了一副对联:“邹孟子,吴孟子,寺人孟子,一男,一女,一不男不女;周宣王,齐宣王,司马宣王,一君,一臣,一不君不臣。”再在上端大书课题“夹叙夹议”。这才转身说:“寺人孟子虽是个阉人,本质上还是个男的;司马懿虽有不臣之举,毕竟只是个臣子。夹叙夹议也不是属骡子的,它本质上还是记叙文,其议论是为记叙服务的,所以我们写这类文章时要注意,不能为议而议。”从我开始板书起,教室里就泛起了切切的笑声,至此,学生的注意力已完全被我吸引过来了。 2、复习中的娱乐 高三复习是辛苦的,学生们成天钻在书山题海中,难得有娱乐的时间。在课上加点娱乐的内容,用娱乐的方式来复习,可以使学生学得轻松,事半而功倍。 背记成语,我让学生搞成语接龙,谁卡住就唱个歌,没人卡住就我唱。记文学文化常识,用猜谜的方法。谜面是平时搜集或自制的,不太难,目的只在帮助学生复习;学生自己也制一些,互相猜。 我曾学习魏书生老师的方法,让学生出题互相考,但高三学生不像初中生,大多不好意思太难为对方,出的题目大抵很容易。我就换了个方法,让学生出题考我,我要是做不出就唱个歌。学生为了让我唱歌,就拼命翻书查资料以搜寻材料,由此而带来的收获是不言而喻的。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诗歌鉴赏知识的储备 一①体裁分类:古体诗: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古诗、乐府诗(题目上有的加“歌”“行”“吟”“引”等名称)。 绝句(四句),律诗(八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②题材分类: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即事感怀、怀古咏史、羁旅生活、惜春伤春、闺怨诗、爱国诗、爱情诗、乡愁诗等。 三考点分析: 1人物形象类答题模式盖帽子; 找依据; 析感情 2意境答题步骤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感情意境一般由双音节词构成四字短语: 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 冷寂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淡雅 3 炼字类答题 答题步骤:炼字: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叠词。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引述关键词语+分析用法用意+表达 效果3、点出该字烘托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4.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 ①抒情手法: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用典抒情、咏史抒怀、借古讽今、借古伤今等) ②描写方法: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衬静,声寂衬,乐景衬哀情,以哀景写乐。 动静结合、白描、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以景衬情, 描写顺序有:所见、所闻、所感; 描写角度: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 ③修辞手法:有赋、比、兴 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比喻——生动形象 拟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把......写活了,使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感情,使文章更具有情趣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和表达效果。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问而不答)——加强语气,能够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

高三语文《说木叶》知识点

高三语文《说木叶》知识点 林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

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

最新高三语文教学研讨会发言稿

最新高三语文教学研讨会发言稿 高三语文教学研讨会发言稿范文 在现在社会,用到发言稿的地方越来越多,发言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还是对发言稿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三语文教学研讨会发言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下午好!听了前面几位老师的精彩发言,我受益匪浅。现我仅谈点我个人在高三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不对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讲清语文思路,强化训练方法。 语文学习的大原则就是顺乎天理,合乎生活的逻辑。语文能力就是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个人与集体(国家、社会、人类)、抽象与具体等等的相互转换能力。语文学习的主要材料就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两大要素就是思想性和艺术性,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通过或者人或者事或者景或者物来反映或者自然或者社会或者人性中的或者情(喜怒哀乐忧思伤)或者志(抱负志向)或者理(哲理规律)的,其目的都是歌颂真善美,揭露假丑恶的。 让学生从高度上明白了这些道理,语文考试中的诗歌题、现代文阅读题、语言表达运用题、作文题等都有了一个明确的解题思路了。有了思路,就只须要进一步掌握各种题的答题步骤了。答题思路和步骤是需要讲解和训练的。比如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中的人物形象、主旨、作用、好处等题的答题步骤和语言表述要求,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及各种文体题的写作模式,科技文和古文选择题的细心和辨析能力,语言表达题中的扩写、压缩和仿写等题,都需要精讲和多练。另外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试卷没有多余的信息,试题是课本的延伸等。还有就是语音、错别字、病句题没有必要多讲和练习,原因就是试题大多都是错误的别字病句设置的选项多,正确的字词句设置的选项极少,学生训练多了,接触的错误东西就多,日久生情,往往会混淆不清,得不偿失。试想新高考以前的学生没有经过这种教学训练,而错别字病句并不多,现在教师讲解得多,学生训练得多,反倒出现的问题越多,可能语文教师多讲多训练这种题就是其中的一个罪魁祸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