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模式及其完善的基本方向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模式及其完善的基本方向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模式及其完善的基本方向农村社区建设是指在行政村的地理区域范围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民政部门的协调指导下,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直接组织,通过直接民主和自我管理的方式,依靠政府、社会和村民自身等多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推动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社会保障和公共产品体系建设,强化各项公共管理与服务功能,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农村社区成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过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后,国家民政部正式决定在全国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验,制定了《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工作实施方案》.截至2009年9月,全国已有11%左右的村庄开展了实验工作,涉及到约1亿农村居民,并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建设模式。

一、我国现有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从不同的视角可将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作不同的归纳,实际上这些模式可能是相互交叉的。

1。从农村社区的建置及其边界来看,主要包括以下模式:

⑴“一村一社区”。这是在现行的村委会的基础上,一村只设立一个社区。该模式比较切合农村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村民的认同感比较强,有利于实施村民自治,且没有增加管理层和管理成本。缺点是村委会和社区合二为一,社团力量相对薄弱。该模式由四川省宜宾市率先探索,目前已有226个县市区实行了“一村一社区”的建置,占实验县市区总数的76. 09%,是最普遍的一种模式.

(2) “多村一社区”.这是在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村中,选择中心村或较大的村为单位设立社区,形成的农村社区—村委会—农户模式。该模式的优势在于社区服务少了行政色彩、多了专业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资源浪费。但这势必要增加管理成本,且与村民自治的结合度不高。已有45个县市区实行该模式,占实验单位总数的15。15%,例如山东省诸城市。

(3)“一村多社区”.这是在一个村设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区。在一些地方,由于建制村的辖区过大,故在一个行政村内设立多个社区,形成了村委会—农村社区—农户的模式。该模式能促进社区服务组织的发育和成长,充分体现村民的自我服务和管理。但是该模式中的社区实质上只是农村社区村委会下设的小区或服务站(点),故无法发挥社区的发展、建设、管理的功能。已有21个实验县市区实行该模式,总实验单位总数的7。07%。例如,湖北省远安县在洋坪镇双路村实行的“撤组建社”。

(4)“集中建社区”.这是在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的小区设立的“社区",又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农(牧)民聚居设社区。如天津、成都等地支持和鼓励农民“迁村腾地”、“集中居住”;另一种是以甘肃阿克塞县为代表的在人口自然聚居形成的地区设立社区。该县将3个乡镇10个村整合成1个民族新村牧农村中心社区,建立牧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下设3个牧农村社区服务站,由此形成全县设立“自然村—社区一中心三站"的社区模式.

2。依据与城镇的距离,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分为以下三种:

(1) 城市化扩张下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也有学者称之为城郊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它将城郊乡镇政府直接改为街道办事处或“城中村”村委会直接改为居委会社区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城乡一体化的契机,对处于大中城市郊区的农村地区进行社区化建设和管理。例如,深圳全面非营利组织撤销镇政府成立街道办事处,撤销村委会成立居委会.该模式使得城乡社区建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节省建设成本.

(2)“就地城镇化”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也称为集镇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它是以集镇为依托,以中心镇、中心村为中心展开社区建设。它主要包括:一是以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小集镇为中心的乡镇大社区模式;二是以村庄合并后的村部所在地或条件较好的自然村为中心的中心村社区模式,例如赣州模式。该模式与农村的城市化道路相一致。

(3)“村民自治"体制下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也称为村落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它是指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基本单位展开社区建设。例如,湖北省秭归县杨桥镇各行政村建立了“村委会—社区理事会—互助组—基本农户"这一新型的农村社区自治组织,实行了村小组社区自治模式.这实质是对“村民自治”的一种内在调整,但未对村委会和社区理事会的职责进行明确界定。

3. 从农村社区体制改革角度,形成了如下模式:

⑴村落自组织模式.这是指在没有外部强制指令的前提下,村落社区成员通过面对面协商,自发组织并管理村落社区事务。该模式以自然村落为界,边界和受益主体清晰;以村落民间组织为主要治理主体,以自治和志愿为治理机制,在行政村党组织领导和村民委员会指导下,通过协商民主治理村落社区事务,例如江西省。该模式提升了社区的自治能力,但没有触动长期以来村民委员会的行政化问题,且由于村落社区自组织与村级行政的职责关系交叉,社区自组织功能的发挥受限。

⑵村社合一模式.这是指村委会与社区服务组织成员交叉任职,功能合一的社区模式。建制村与社区空间合一;村“两委”下设社区服务组织,村“两委”成员与社区服务组织领导成员交叉任职;村民委员会自治管理与社区服务职能合一;社区工作者队伍专兼结合,例如重庆

市永川区等地。这节省了管理成本,工作效率较高,但村民委员会与社区服务组织职责不清,人员重叠,导致社区行政色彩浓厚,削弱了社区自治的功能,且社区服务的专业化和效能面临挑战。

⑶村企主导模式.这是指村民委员会、村办企业、社区服务组织成员交叉任职,功能合一的模式。首先,在组织结构上,村民委员会、村办企业、社区服务组织负责人实行“一套班子、三块牌子、交叉任职”.其次,在组织功能上,社区的自治管理、行政管理、服务职能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没有分开。第三,村级组织是社区建设的主导者.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村办企业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为农民带来了直接的利益。但村民委员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一的制度安排,影响了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制约了村民自治的开展.这在江苏省等集体经济较为发达地区较为普遍。

⑷联村建社模式. 这是指介于行政村与乡镇政府之间,以一定服务半径设置社区服务组织,专门承接社区行政事务和公共服务的模式.在多个建制村基础上设置社区,建立社区服务组织和社区党总支,两个组织交叉任职;社区服务组织性质定位为服务农民的平台,主要承接社区行政事务和社区公共服务。这创建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农村社区和一部分人口密度较大的中西部平原地区,例如舟山市。该模式可以较大程度地整合利用社区资源,但容易制约村民自治。

4。按照政府和社区之间权能关系的不同,社区建设模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⑴行政主导型。在该模式中,基层政府组织是农村社区管理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发挥政府组织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的优势,实施对社区资源和社区组织的控制,在短时间内体现出社区建设的效率。但是基层政府对社区建设的各项事宜统包统揽,限制了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农民的参与,不利于社区自治能力的提高和社区建设的深入开展。在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农民参与意识薄弱等原因,农村社区建设可以暂时采取这种模式。

⑵合作型。该模式是由政府对社区进行间接和宽松的干预,政府部门人员与地方及其它社团代表共同组成社区管理机构,社区以自治为主,政府有关部门负责规划和指导,并提供较多的经费支持,由社区内的社会组织履行政府原本承担的部分职能。这利于提高农村社区自治能力,尤其是农村社区的民主选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增加了资金投入的来源渠道。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村民自治得到很好地落实的地区,可以采取这种模式。

⑶自治型.该模式主要表现为农村社区自治组织真正成为社区建设的支柱力量,成为承担

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与决策的自治性组织。政府与农村社区自治组织共同为农村社区提供资源。该模式使得社区内各种资源不断进行互补,提高了农村社区整合资源的能力。但这对社

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要求较高,是农村社区的发展趋势。在发达地区,经济充分发展,市场机制比较发达,利益和权力多元分化,参与意识强烈,可以采取该模式。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各种模式也尚未完全成型.如从不同的角度对各地农村社区建设进行分类归纳,方便农村社区建设经验的研究推广,也利于其他地区结合本地实际选取适合自身的建设模式。在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阶段,应该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习俗环境等,明确社区建设的类型、规模、性质,从而对社区建设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上述总结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可以为各地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定位参考。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每一具体模式都存在如上所说的优缺点和问题,这是应予以特别关注的。

二、完善我国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基本方向

尽管各地涌现出了不少“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不论是实践探索还是理论研究,都尚处于摸索阶段。所以,不论是各地选择符合自身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状况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还是已有社区建设模式的持续深化与完善,都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选择,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切实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非营利组织的各项权利,如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切实得到保障,把满足农民需要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社区建设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反映当地传统习惯和农民的生活习俗,同时建立和完善农民的利益表达机制,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思维.在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要听取农民的意见、吸纳农民参与。农民才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只有充分尊重农民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自主选择,尊重他们的创新成果,才能充分调动农民建设自己家园的积极性,社区建设模式的确立和完善才会成功。现在一些地方出现的部分农民的抵触情绪,乃至过激的行为,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对农民意愿的尊重,缺乏农民意愿的表达机制建设,忽视农民的社区建设主体地位,农民“被社区化"是其主要原因。

2.完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应做到农村社区规划先行,把社区规划与社区管理相结合

农村社区规划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前提,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规划先行。如以研究和制定规划为基础,明确中心村、行政村的数量、位置和功能定位,按照方便服务管理、尊重群众意愿和集约利用公共资源的原则,通过规划明确不同农村社区的类型、性质、规模,统筹安排农村社区的生产、生活用地,改善农村社区布局,完善农村社区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保证农村社区更新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并保持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河南省新乡市的农村社区规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该市

农村社区规划强调以农民为核心,以促进农村地区发展为目标,从经济、产业、土地、社会伦理、地域文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多角度进行综合思考和入手,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同时结合乡村、地域文化特色的创造。尽管这些探索还是很初级的,但这是完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一个基本方向.

3。完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应将农村社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经济发展和社区建设是相互影响、协调共进的。一方面,经济发展是农村社区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完善,要充分考虑社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把经济发展和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状况反过来也制约该地经济发展的进程和方式。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讲,农村经济发展毕竟是区域性的,农村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同时经济发展也是农民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完善,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分层推进.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发展农村社区经济,通过对区域内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调整,重点发展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为社区建设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例如,近十多年来,山东省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其中农业产业化和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的发展就是该探索的最有价值的成果。当然,各地的探索还是非常初步的,特别是如何通过社区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尤为紧迫和重要。

4。完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应做到社区建设与当地城市的一体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农村社区建设的背景,也是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应有内容。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完善,应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互联互动。在此应特别指出的是,城乡一体发展是社区建设的发展方向,城市社区比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时间早、经验多,虽然城市和农村在社区建设的具体内容上存在不同,但基本的建设程序、工作思路、服务内容是相近的.所以,应借鉴城市社区建设的经验来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城乡社区建设资源的共享。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此进行了试验。例如,浙江省义乌市依据城乡统筹的思路,在全国率先作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决策,并制订和实施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编制完成浙江省第一个城乡一体化社区布局规划,积极建设现代化农村社区.该实验对经济发达地区完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5.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完善,应将农村社区建设与当地的文化资源相结合

在一定程度上讲,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形成与完善是以当地传统的文化习俗为基础的。从文化角度看,农村社区建设既要转变一些传统的文化习俗,如农民原有的生活习俗,培育先进的社区文化,又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让当地传统的优秀文化成为农村社区建设的文化

基础并发挥新的作用。例如,江西省都昌县的实践经验值得借鉴。其主要举措有:构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平台;打造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加强对农村社区文化的引导,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实际上,我国各地文化资源丰富,各地也都有相应的实践,但如何将主流价值观与当地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并引领农村社区建设的方向,培育新型农民是各地都面临的一个大课题。

6.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完善,应立足于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和机制

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生命力取决于各项制度和机制的完善,例如自治制度、组织建设、资源整合、公共服务保障、资金投入等等.首先,要理顺乡镇政府、村委会与社区自治组织之间的职责关系,,这是长期以来影响社区发展的制度因素,为此,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政府既要尽到应尽的职责,同时也得体现社区的自治性.其次,健全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农村社区建设从开始筹建和规划,到基础设施的建设、后期的社区管理、公共服务供给等,都需要资金的连续性投入。应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大政府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建立起财政投入、村集体经济、企业等社会力量对社区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促进社区的持续发展.再次,在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方面,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资源的财政支出比例,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保障机制,着重解决农民关心的就业、就医、基本生活保障等问题,把公共服务引入农村社区,在管理服务中逐步完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特点、建设原则及部分地区经验做法

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和特点 一、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经过统一规划,按照统一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搬迁合并,统一建设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也称为“中心村”),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 二、新型农村社区的特点 1、规模不等。少则几千人,多则上万人乃至几万人,完全由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资源禀赋和环境基础而定。 2、基础设施相当完善。新型农村社区的道路、供电、供水、通讯、购物、电脑网络、有线电视、垃圾污水处理等各项设施基本齐全,可以保证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3、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法律、计生、就业、社保、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等政府各项服务全面覆盖,很多事情群众不出村也能办到。 4、居住环境优美。新型农村社区注意环境的美化、绿化、亮化,娱乐休闲设施齐全;群众的住房设计科学,既有独门独院的别墅,也有多层、高层、廉租房等不同样式、不同面积的套房,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财力状况选择不同的住房标准。 5、社会管理得到加强。建立了党总支、居委会、经济协会、文化协会、老年协会、村民理事会等组织,社会管理得到完善和加强。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遵循的“三个原则” (一)政府引导,群众自建,社会共助 在政府进行规划设计、政府和社会共同给予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的扶持引导中,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的事情农民办,农户能够自己做的自己做,能够联合做的联合做;政府和村两委不应包办,应该放手引导农户民主理财、自我管理,引导农民自愿地、积极地、有序地建设农村新型社区。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量力而行 在基础和条件上,要区分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不搞一刀切。条件好的地方,结合现有工作基础,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建设项目,全面开展社区建设;条件不完全具备的地方,可以有选择性地开展,例如可以从群众最需要、最认同的环境卫生整治做起,逐步动起来。规划建设要突出乡土风情,彰显农村特色,体现农村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努力形成“一社区一特色”的农村风貌。在区域分布上,城中村、城郊村、镇中村、镇郊村纳入城镇总体规划进行建设;工矿区的村庄纳入工矿区的总体规划进行建设;数量众多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方式来决定农民的居住生活方式,居住生活方式一定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否则就会阻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而言,纳入城镇和工矿区总体规划的村庄,鼓励建设四层及以上的多层楼房;以农业生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模式及其完善的基本方向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模式及其完善的基本方向农村社区建设是指在行政村的地理区域范围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民政部门的协调指导下,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直接组织,通过直接民主和自我管理的方式,依靠政府、社会和村民自身等多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推动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社会保障和公共产品体系建设,强化各项公共管理与服务功能,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农村社区成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过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后,国家民政部正式决定在全国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验,制定了《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工作实施方案》.截至2009年9月,全国已有11%左右的村庄开展了实验工作,涉及到约1亿农村居民,并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建设模式。 一、我国现有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从不同的视角可将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作不同的归纳,实际上这些模式可能是相互交叉的。 1。从农村社区的建置及其边界来看,主要包括以下模式: ⑴“一村一社区”。这是在现行的村委会的基础上,一村只设立一个社区。该模式比较切合农村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村民的认同感比较强,有利于实施村民自治,且没有增加管理层和管理成本。缺点是村委会和社区合二为一,社团力量相对薄弱。该模式由四川省宜宾市率先探索,目前已有226个县市区实行了“一村一社区”的建置,占实验县市区总数的76. 09%,是最普遍的一种模式. (2) “多村一社区”.这是在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村中,选择中心村或较大的村为单位设立社区,形成的农村社区—村委会—农户模式。该模式的优势在于社区服务少了行政色彩、多了专业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资源浪费。但这势必要增加管理成本,且与村民自治的结合度不高。已有45个县市区实行该模式,占实验单位总数的15。15%,例如山东省诸城市。 (3)“一村多社区”.这是在一个村设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区。在一些地方,由于建制村的辖区过大,故在一个行政村内设立多个社区,形成了村委会—农村社区—农户的模式。该模式能促进社区服务组织的发育和成长,充分体现村民的自我服务和管理。但是该模式中的社区实质上只是农村社区村委会下设的小区或服务站(点),故无法发挥社区的发展、建设、管理的功能。已有21个实验县市区实行该模式,总实验单位总数的7。07%。例如,湖北省远安县在洋坪镇双路村实行的“撤组建社”。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研究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研究 1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困境 1.1村民思想问题 通过对菏泽市11个县区的调查,发现未建村庄存在不同程度的脏、乱、差问题,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意识形态问题。受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一些村民认为,他们世世代代都住在平房里,院子大,空间大,面积大。如果住到楼房里,居住面积减少,不方便生活。而且农业机械和工具无处放置,鸡和羊无处饲养,玉米和棉花无地晾晒,不适于农村生活。2)政策宣传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一些村民不了解新型社区建设和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基层干部对政策解读不到位,未能科学指导村民,导致村民投诉或抵制。3)补偿标准问题。与城市房屋拆迁补偿相比,农村房屋拆迁补偿标准较低。拆迁后,需要额外支付资金才能获得拆迁安置房,尤其老年人因收入低而感到压力很大。4)收入保障问题。一些村民认为,搬迁价格较高,还要支付物业费。搬入楼房后,生活费用上涨,影响生活水平。保障村民收入是顺利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5)施工质量问题。一些安置房不达标,不符合村民的期望[3]。 1.2生产生活保障问题 1)产业问题。产业发展是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新型社区建成后,村民需要上楼居住,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生产方式的改变。保证村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对产业园区和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产业振兴是新

型社区发展的新动力,是推动新型社区建设的关键力量。因此,必须同时规划设计新型社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第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周边村民就业,共享产业发展红利。2)利益问题。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干部群众,穷则思变,这是他们的共同愿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难以实施和推进。为什么困难?归根结底,这是一个利益问题。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禁止损害村民利益,让利于民。3)财政问题。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是资金保障。创新融资机制非常重要,应采取各种措施建立筹资机制。不仅要加大政府投入,还要深化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加强金融贷款支持,上级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4)政策支持问题。农村社区的建设将来自几个村庄的人们聚集在一起。随着人们逐渐融入社区,在妥善解决每个村庄的债权债务后,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社区管理和协调组织,超越村庄边界,关注“共同生活”和“美好生活”。社区委员会和社区发展协调委员会的设立应具有一定的法律地位,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规范和完善[4]。 2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 菏泽市在新农村社区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2004年,国土资源部提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合村并居”“合村并点”等。后来,这项工作被全面推进,成为“乡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5]。菏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按照“分步实施、阶梯推进、稳定有序、滚动发展”的原则,着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具体措施: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一刀切”,采取两层院落模式、“3+1”联排别墅低层住宅、“6+1”单元多层住宅等不同模式,统一规划。按照土地空间规划

农村致富新方向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农村致富新方向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农村致富问题日益凸显。为了解决 农村贫困的难题,近年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成为了农村致富的新方向。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作用和发展,为 农村致富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一、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村地区面临着人口外流、农村空心 化的问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难以满足现代农村发展的需要。农村 社区服务中心的创立,既是城市与农村经济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也 是农村发展的需要和选择。 二、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定义和功能 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是指在农村地区建立的集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 综合服务机构。它不仅提供基本的居民生活服务(如医疗、教育等),还通过市场化经营的方式提供一些特色产业的商业服务,提高农村居 民的生活品质和经济收入。 三、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开展情况 近年来,各地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逐渐开展起来。不同地区根 据自身的资源和需求,建设了各具特色的服务中心。有的服务中心注 重农产品的销售和加工,有的服务中心注重文化传承和农旅融合。这 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通过引进技术、培训农民、组织产销对接等方式,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还为农民提供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作用和意义 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1.提供就近的便利服务。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使农村居民能够在家门 口享受到各种服务,不再需要长途跋涉。 2.推动农产品销售和加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通过与市场接轨,帮 助农民解决了农产品销售的问题,同时提供加工服务,增加附加值。 3.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通过引进新的产 业和技术,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4.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不仅提供生活服务,还 开展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活动,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 五、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发展前景 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多样化 的服务需求也越来越多。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因 此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六、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问题和对策 虽然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发展迅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经济规 模较小、资金来源不稳定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政府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提供政策支持和引导。

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及发展路径

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及发展路径 随着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推进,农村公共服务的社区化建设成为当前农村发展的重要 课题。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是指将社会、政府等资源在农村地区进行优化配置,以满足农 民的居住、生活、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本文将从农 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意义、现状及发展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意义 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农村区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当前,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相对不足,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便利性不高。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建设,可以提高农村地区 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更好地满足农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不足,使得农 村地区人才流失严重,并且农村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而通过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建设,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人才留在农村地区创业创新,为当地经济发展注 入新的活力。 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化进程 过快,而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建设可以使得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升,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教育方面,农村地区学校数量相对较少,教师资源紧张,教学设备设施滞后,而且 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相对较低。 在医疗卫生方面,农村地区医院覆盖面不足,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医疗卫生水 平较低。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农村地区交通不便,电力供应不足,通讯网络覆盖不全,影响 了农民的日常生活。 在文化娱乐方面,农村地区缺乏文化馆、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农民的文化生活 较为贫乏。 三、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发展路径 为了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的对策建议

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的对策建议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已成为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重 要内容之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农村社区模式正在面临许多挑战,其中最主 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 对策建议,来完善新型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完善新型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方面,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 区应该建立完善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确保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得到满足。要建立健全的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社区的整体生活 水平。 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在新型农村社区中,应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健康、养老、失业、住房等方面的保障。特别是要加强建设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保障水平,同时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为农村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养老服务。 三、推动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推动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应该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推动农村社区的公 共服务均等化。要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保障农村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同时加强文 化设施建设,丰富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还要加强农村社区的社会管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打造和谐、稳定的农村社区环境。 四、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完善新型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的重 要途径之一。要通过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适合当地特色的产业,增加农村居民的经济 收入。要加强农村就业扶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加强农村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是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的基础。要加 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促进农村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共同维护农村社区的 利益。要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推动农村社区自治水平提升,增强农村社区的自我管理 和服务能力。 六、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制度建设

农村发展的公共服务与社区建设

农村发展的公共服务与社区建设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发展的公共服务和社区 建设变得愈发重要。旨在满足农民群众对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需求,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与提升。本文将重点探讨农村发展的公共服务与社区建设,在现有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公共服务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支撑,对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 意义。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供水、电力等,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确保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此外,农村教育也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师资力量的质量。这将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发展的重要环节。农村社区建设旨在为农民提供全 方位的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就业、培训等各方面的问题。政府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社区组织机构,提供跨部门、跨领域的综合服务。通过社区建设,可以组织农村居民进行文体娱乐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农村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不足,就医难、看病贵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障碍。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医疗设备、药品和培训医护人员。通过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建立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另外,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地区的文 化事业相对滞后,文化资源匮乏。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资力度,引导和支持农村居民积极参与文化创作和传承,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此外,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为农民提供更多文化服务。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社区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社区建设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话题之一。所谓乡村振兴,就是要让农村地区实现经济繁荣、文化繁荣、社会繁荣、生态繁荣四个繁荣,让农民有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的机会。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要重视农村社区建设,在社区建设中探索出一条可行的、符合实际的、蓬勃可期的新路子。 一、先进的乡村振兴战略 近年来,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一直持续着快速的发展,得到众多领域的支持和广泛的赞誉。这种战略的提出,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实现了农村社会的进步与社会的流动,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实施这项战略过程中,乡村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才能够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是很明显的。首先,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缺乏先进的技术和运营管理理念,导致了投资资源的浪费和效益的下降。其次,农村社区发展还受到了一些硬件设施的限制,如基础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社会公共设施还不够完善。再次,农村社区内的人口规模和社会结构已经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年轻人涌向了城市,导致农村社区财政压力加大,人口流动也没有统一的管理渠道。 三、发展农村社区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农村社区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当重视道路建设、电力建设、通讯建设、水利建设以及环保设施的建设,以提高农村社区的综合竞争力。 2、培养人才 农村社区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低技能人口比例高。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社区的发展。因此,培养农村人才,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则是至关重要的。当地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培训农村人才和引进管理精英等方式,推动农村社区的发展。 3、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当前,全球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要创新农村社区的发展模式,不能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在确保农村生产的前提下,应该合理利用农村社区的资源,同时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将农村社区打造成契合现代化的社区。 4、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方向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方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成为当今中国的重要任务。本文将探讨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方向,从改善基础设施、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农民素质等多个角度进行阐述。 一、改善基础设施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目前,一些农村仍然存在交通不便、水电供给不足、信息不畅等问题。因此,建设良好的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发展的软硬件条件。 二、创新农业发展模式 农业是农村的支柱产业,要实现新农村的发展,必须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在传统农业基础上,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采取科技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此外,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合作组织,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农业管理和经营水平。 三、提高农民素质 农民素质的提高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农民素质的提高包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就业技能的培训和创业能力的增强。政府要加大对农民教育的投入力度,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培训项目,鼓励农民创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加强农村社会保障 建设新农村不仅要关注经济发展,也要关注社会保障问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政府应该建立健全农村养老、医疗、住房等社

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此外,要注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五、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农村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资源,非常适合发展乡村旅游。政府应该积极扶持乡村旅游,改善农村旅游环境,提供完善的旅游设施和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消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六、促进农村转移就业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就业问题亟待解决。政府应该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要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引导他们到城市就业或创业,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七、推动农民合作社发展 农民合作社在改善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政府要加强对农民合作社的支持,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合作社的建设和管理。 八、发展现代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农民的金融服务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九、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是农民的重要生产资料,土地制度改革涉及到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利益。政府要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确保农民土地承包权的稳定和权益的保护,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业生产的效益最大化。

农村治理的基本模式

农村治理的基本模式 农村治理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对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事务及其变革进行规划、管理和调整的一种机制和过程。它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稳定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农村治理的基本模式是指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管理的基本形态和规律,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基础。 一、党政合一模式 党政合一模式是指在党的领导下,县乡村三级政府共同管理和治理农村事务。这种模式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存在,尤其在基层治理过程中特别明显。在这种模式下,党组织作为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承担着权威性、组织性、团结性等多种职能,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社会自治模式 社会自治模式是指村民自发地组织起来,共同管理和治理村庄事务的一种形式。在这种模式下,村民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劳动力,掌握了村庄的管理和运营权,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这种方式具有可持续性和实效性优点,在许多地区受到欢迎。 三、政府引导模式

政府引导模式是指政府提供政策引导和财政投入,引导农村社区自发地组织起来管理和治理农村事务的一种方式。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适合不同类型的乡村治理局面,在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同时也在推动乡村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多元主体参与模式 多元主体参与模式是指在农村治理过程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村民等多个参与主体共同参与农村治理和事务管理。这种模式要求各个参与主体之间互相协调,合作共赢,形成合力,通过多方参与共同推动农村事务向好方向发展。 五、专业化运作模式 专业化运作模式是指采用专业人士进行农村治理的运营模式。这种模式在农村物业管理、环保、农村电商等领域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基层治理中,专业人员能够发挥其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优势,有助于提高治理能力和效率。 以上五种农村治理的基本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和适应范围。在实践中,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和实际需要,在上述模式基础上灵活运用,推进农村治理工作,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中国乡村治理结构与类型

中国乡村治理结构与类型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地区占据了国土面积的大部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乡村治理结构与类型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对于中国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中国乡村治理结构与类型的相关问题,希望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的治理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乡村治理结构 1.基层政权 基层政权是中国乡村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国家权力在农村地区的延伸。基层政权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和法律,负责农村社会的日常管理,维护农村稳定等。在实践中,基层政权往往通过与村级组织合作,共同完成农村治理任务。 2.村委会 村委会是中国农村特有的基层组织形式,它直接面对农民群众,是村民自治的重要载体。村委会的主要职责是组织村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协助基层政权开展工作,维护村民合法权益等。村委会成员通常由村民选举产生,对村民负责,接受村民监督。

3.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是近年来中国农村治理结构中的新生事物。农村社区是指在农村地区通过整合公共资源、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等方式,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社区在加强村民团结、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生产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乡村治理类型 1.传统自然村落 传统自然村落是指以自然家庭为单位,具有相对固定的居住形态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农村社区。这种治理类型主要依靠家庭、家族和村级组织的力量进行自我管理,重视传统习俗和道德规范的引导作用。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自然村落的治理模式正面临许多挑战。2.现代城市化乡村 现代城市化乡村是指通过城市化进程,形成的一种具有城市形态和功能的农村社区。这种治理类型主要依靠村级组织和基层政权进行管理,重视法治和规范化建设。现代城市化乡村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优势。然而,城市化进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土地纠纷、环境污染等。

浅析我国新农村社区治理模式

浅析我国新农村社区治理模式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村问题是其重要的问题,而农村治理模式又是其重中之重。新农村治理模式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推进新农村建设离不开良好的农村治理。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发展正面临一个转型期,对于其发展,特别是就社区发展而言,必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我们可以从这些存在的问题中找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更好更快地促进新农村社区发展。 标签:新农村;社区治理;农村社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问题是三农重要的问题,而农村治理模式又是其重中之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以良好的农村治理为基础。通过对现阶段我国新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的探讨,给予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相关的理论支撑,完善和发展现有的新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理论,就现实中存在及不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促进我国新农村社区更好更快地走向民主化,推动其政治经济的和谐发展。 一、现阶段我国新农村社区治理的主要模式 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总结,对于我国新农村治理模式主要归纳为以下三大类型。 (一)行政主导型 行政主导强调政府对社区的行政管理职能。此种模式下,社区的治理结构呈现自上而下的垂直关系且主体是政府,由此呈现出治理主体单一、强调行政控制等特点。 1.统筹城乡多元合作治理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以城市为主导,城乡相互统筹进行多方位的交流合作,从而以城市发展带动乡村的发展。而在新农村社区治理中,也是以城市政府管理为主,乡村治理为辅。在农村基层管理过程中建构一种实质上的以城市一元为主,以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民间社会组织等多个组织有机统一的乡村基层公共权力组织体系为辅助,形成了多个治理主体良性互动的多元治理模式。当然,作为一种新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统筹城乡多元合作治理模式的本质上是一种行政主导型的治理模式。同时这种模式也在不断地试点与实践中趋向完善。 2.县乡政府主导模式。作为一种行政主导治理模式,县乡政府在新农村社区治理中占主导地位,并且主要靠两种力量来进行社区治理:一是靠县乡政府的力量,这也是这一治理模式的主要力量来源。通过县乡政府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与资源优势,在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下,共同推进社区的建设与发展,从而达到有效治理的目的,这是推动社区治理的外部力量;另一种就是社区内部的推动力量

城市社区建设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几点区别

姓名: 专业: 城市社区建设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几点区别 社区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人们基于共同的利益及需求、密切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较强认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建设是基于一定的行政组织之下,由社区居民民主管理或其他多种混合式管理的一种生活聚居形态变迁及完善的过程;而农村社区是人类最早的社区形态,农村社区也成乡村社区,是主要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聚集起来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建设就是围绕着这个共同体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关于城市社区建设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区别,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社区建设主体及方式上的差异 1、城市社区建设基本上组建了以党政主要领导持帅的社区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工作方法上,以行政推动为主导,以工作方案为导向,社区组织行政化色彩仍然很浓厚,居民的自发参与限于配合政府工作方案。 2、农村社区的建设主体主要体现在:(1)政府组织,主要指街道办事处,其主要责任是指导社区的管理工作,组织和监查辖区内的市容卫生市政生态人口事项,指导和监管社区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工作;(2)社区组织,主要指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3)社区公众,是社区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享用者,包括了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者和管理者社区公众享有平等的权利和福利,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二、社区建设内容上的区别 1、城市社区建设内容 各地区不尽相同,一般说来,主要有六个方面。 ①社区服务,开展面向社区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的生活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便民利民服务和面向属地单位的社会化服务; ②社区卫生,包括社区的公共卫生、医疗保健和计划生育等; ③社区治安,包括社区内的治安保卫、民事调解、帮教失足青少年、防火防盗和其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如组织开展本社区经常性和群众性的法制教育和法律咨询、民事调解工作; ④社区环境,包括绿化、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等;

新农村建设的社区发展与治理策略

新农村建设的社区发展与治理策略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国 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首先需要关注社区的发展与治理。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探讨新农村建设的社区发展与治理策略。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个社区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加大对社区基 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的完善。只有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为社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是社区发展的灵魂。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注重弘扬社区文化,加强对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还应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丰富社区的文化内涵,营造文化氛围,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构建健全社区组织体系 健全的社区组织体系是实现社区治理的重要保障。要加强社区居民自治意识, 鼓励居民组织成立自己的社区居民委员会或居民代表会等组织形式,通过民主参与的方式,共同管理和决策社区事务,真正实现“决定权在居民、责任在社区”的目标。 四、加强社区教育和培训 教育是社区发展的基石。应加强社区教育和培训,提高居民的文化和素质水平,为社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此外,还可引入一些职业培训项目,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增收。 五、优化社区居住环境

提升社区居住环境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方面。应加大对农村环境的整治力度,改 善农村村容村貌,增加绿化面积,改善道路、排水、垃圾处理等设施,提高居住环境的宜居性和美观性,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六、促进社区产业发展 社区产业的发展对于农村经济的振兴至关重要。应注重发展适合当地资源禀赋 和优势产业,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向多元化和高效益方向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七、加强社会服务和治安管理 社会服务和治安管理是社区治理的重要环节。要加强社区医疗、救助、执法等 公共服务的建设,保障居民的基本权益。同时,也要严格管理社区内的治安问题,加强社区巡逻和安保力量,确保社区内的安全稳定。 八、推动社区与城市间的联动发展 新农村建设需要通过与周边城市的联动来实现共赢发展。社区应与周边城市建 立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共同推动经济、文化、人才等资源的共享。此外,还可以引进城市的一些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为社区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支持。 九、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于社区发展与治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要加强社区信 息化建设,开展社区服务平台、公共信息发布、电子政务等工作,提高社区管理的科学化和便捷化水平,增强社区管理的效能。 十、加强社区居民参与和自治意识 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自治是社区发展与治理的关键。要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宣传教育,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和决策,激发居民的自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共同建设美好的新农村。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社会事务和社区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社会事务和社区建设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展开,农村社会事务和社区建设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 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实现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生活品质,这就需要重视农村社会事务的发展,加强社区建设。本文将从多个角度阐述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社会事务和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发展方向。 1. 农村社会事务的重要性 农村社会事务涉及农民的生活和福利,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农村社会事务是 农村发展的基础。农村人口占据我国总人口的大部分,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因此,关注农村社会事务并提供必要支持,可以保证农民生活的改善,提高农民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其次,农村社会事务对于农村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农村经 济的发展,社会矛盾也逐渐增多。注重农村社会事务的发展可以加强农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农村社会事务的发展还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有效缓解社会矛盾。 2. 农村社会事务的发展方向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社会事务应朝着多个方向发展。首先,重视农民教育。 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资源,帮助农民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农村发展。 其次,关注农村医疗服务。着力解决农村医疗资源不足、医疗条件落后的问题,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加强农村医疗服务的建设,包括医疗机构建设、医疗人才培养等,将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再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 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3. 社区建设的重要性 乡村振兴战略下,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社区是农村居民的生活和交流中心,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单元。良好的社区建设能够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乡村振兴的持续发展。 首先,社区建设有助于增强农民自治意识。建立健全的村民自治组织,激发农民的自主管理能力,提高社区内事务的自治水平。农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促进农村社会事务的发展。 其次,社区建设能够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加强乡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良好的社区建设也能够刺激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4. 社区建设的发展方向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社区建设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区的道路、照明、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社区建设的基础。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注重社区文化建设。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建设文化设施等方式,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再次,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培育村民自治组织,发挥居民的主体作用,形成自治共治的良好局面。通过完善社区组织,提高农民自治的活力和能力,推动社区建设的有序进行。 5. 总结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社会事务和社区建设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注重农村社会事务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社区建设,能够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乡村振兴的持续发展。通过合理规划和有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