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可持续发展报告第一章综述

可持续发展报告第一章综述

可持续发展报告第一章综述
可持续发展报告第一章综述

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

第一章综述

第一节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就全球而言,中国同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15届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即:“可持续的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认为,要达到可持续的发展,涉及国内合作和跨越国界的合作。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走向国家和国际的公平,包括按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发展计划的轻重缓急及发展目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此外,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从而导致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持续经济增长与发展,这对于环境的良好管理也是具有很大的重要性的。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再者,可持续的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联合国文件UNEP/,AnnexⅡ,1989)

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和贫穷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我们办一切事情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和良好势头。因此,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要开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代替传统的落后的发展模式,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在现阶段,要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改变人们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从整体上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和行为规范。

第二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进展

1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中国政府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履行自己合在联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的承诺,在实施《21世纪议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取得初步进展。主要是:

—提出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1992 年8月,中国政府提出“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明确指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当代以及未来的必然选择。

—建立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组织保障体系。中国政府在1992年8月成立了中国21 世纪议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设立了具体管理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领导下,按照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要求,承担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日常管理工作。到1996年10月,在全国已有2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成立了21世纪议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制定了国家、各部门和地方政府不同层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994年中国政府制定和发布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许多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议程》的指导下已经或正在制订地方21世纪议程或行动计划。国务院许多部委已经或正在制订本行业的21世纪议程或行动计划。

—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将《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中国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措施。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下,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开展了将《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研究和培训,为各级政府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时,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和要求纳入计划和远景目标起到了积极作用。1996年3月17日中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条重要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并明确作出了中国今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

—加快可持续发展的立法进程,加强执法力度。努力促使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逐步走向法制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组织和动员社会团体及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各级政府及社会团体举办了多期可持续发展的培训班,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媒介在中国广泛地宣传普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提高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中国社会各界包括社会团体积极拥护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战略。妇女、科技界、少数

民族、青少年、工会和农民参与可持续发展活动已取得积极进展。

—本着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精神,积极开展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1994年和1996年中国政府分别召开了第一次、第二次中国21 世纪议程高级国际圆桌会议,得到了联合国机构、有关国际组织、许多国家政府以及工商企业界的支持,交流了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推动了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

第三节重点领域的进展和成就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一定基础。早在8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就确定了控制人口增长和保护环境两项基本国策,并把它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同时,中国政府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科技进步;制定脱贫计划;大力治理江河污染;实施安居工程;实行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等一系列战略方针和措施,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的人口增长率已明显低于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势头得到初步控制,减缓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居民的健康水平和受教育的程度都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妇女在文化教育、劳动就业、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的成绩显著。

加大扶贫力度,努力消除贫困。1994年中国制定并开始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决心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96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经由8000万人降至5800万人①。

综合整治城市环境,加快居民住宅建设。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普遍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工业布局,加大城市工业污染防治力度,使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城市的住房建设取得较大的进展。

强化土地资源管理,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中国重新修订了《水土保持法》、《土地管理法》,颁布了《农业法》、《水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加大了农业执法的力度。划分了基本农田保护区,加强了对农业环境的整治,强化了对农业资源特别是耕地的保护,缓解了农业生态恶化的趋势。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推行生态农业,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的道路。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水土保持的投入,在连续几年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夺取了农业丰收,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行清洁生产,防治工业污染,促进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调整工业结构,加快工业发展的技术进步和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强制淘汰污染严重的工艺技术和能耗、物耗高的设备、产品等方式,推行清洁生产,努力促进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工业污染防治方面,开始实行污染物全过程控制、浓度与

总量控制相结合、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的三个战略性的转变,完成了一批污染治理项目。实行优惠政策鼓励资源综合利用,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坚持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降低能源消耗,防治环境污染。正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节能法》。加强了工业生产的节能技术改造,淘汰了一大批能耗高的落后机电产品,调整了能源价格,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减少了能源的浪费。加快火电厂的技术改造,限制凝汽式小火电机组的发展,推广洁净煤技术,鼓励居民和工业生产使用型煤,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积极开发和推广新能源,加强农村小水电建设,缓解农村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

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继续实施林业生态体系工程建设。自1990年以来,全国已完成人工造林2410万公顷,飞播造林1274万公顷,封山育林262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提高到现在的%,有12个省(区)基本消灭宜林荒山荒地。除继续实施“三北”、“长江中上游”、“沿海”三个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太行山绿化工程、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外,1995年又新启动了淮河、太湖、珠江辽河流域和黄河中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1994年,中国政府先后实施了淮河、海河、辽河以及太湖、滇池、巢湖等三河三湖的水污染防治工程。在工程治理的同时,下大力气调整产业结构,关闭造纸、皮革、印染、电镀等重污染的小型企业。加强了农业节水与工业节水示范工程建设,实施了主要江河的防洪治理,建成了一批重要的、具有控制性功能和综合效益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在西部严重缺水的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开始实施一批大型水资源开发工程。配合扶贫工作,实施贫困地区饮水工程,5年来共解决了亿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

强化海洋资源管理,保护海洋环境。制定和完善海洋环境污染控制、生态保护、资源开发管理的法规体系,强化执法监督。实行休渔期制度,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有效地保护了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加强海洋生态监测系统与保护体系和环境预报服务体系建设,严格对沿岸海域污染的监督管理。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开展海岛综合开发试验,加强海岸带资源与环境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积极发展海洋产业。

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加强气候资源监测、评估和规划工作。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是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规范经济活动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近几年来,中国组织制订了《气候资源管理大纲》,在气候资源监测评价、区域规划和开发利用试验示范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开展了中国三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的研究活动。在青海、内蒙古等地建设了风能、太阳能综合发电示范工程,筹集资金组织进行了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气候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工作。

开展防灾减灾,努力减轻自然灾害。1989年4月,中国政府成立了“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各级地方政府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综合减灾机构,制定了国家和重点地区综合减灾规划。加大抗灾工程建设的力度,建立和完善

国家和重点地区灾害监测、预警与通讯系统,提高灾害应急能力。在救灾和灾害恢复方面,国家每年都拨出救灾专款,安排救济粮、救灾物资,保障了灾民的基本生活,做到了大灾之后基本杜绝传染病的流行。积极参与减灾领域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减轻各种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防治大气污染,认真履行国际公约。修订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法》,逐步试行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发展集中供热和城市燃气化建设。为了保护臭氧层,从1993年12月起,中国政府规定不准新建氯氟烃项目,并从1995年起对氯氟烃生产实行了许可证制度,限制生产数量。在家电行业,替代产品生产已从试验室阶段进入批量试生产阶段,气溶胶行业氯氟烃替代转化工作接近完成。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积极参加了《公约》的有关工作,并做出自己的贡献。根据公约的有关规定,中国已提出了所需的技术转让初步清单,目前正在积极准备初始履约信息通报。中国正以积极的态度,采取适合中国国情的措施,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率。

开展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管理。中国于1995年10月颁布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大力开展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推行废物最小量化生产。加强了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监督与管理。认真履行《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严格控制危险废物的进口,多次查获并按该公约严肃处理了国外危险废物的非法进口事件。

保护生物多样性,认真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编制《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及《中国生物多样性国别研究报告》。完善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加强了能力建设,初步形成了中国自然保护区网络。实施了一系列濒危物种拯救工程。中国政府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成立了国家履约工作协调小组,认真履行《公约》的有关义务,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合作。

第四节战略设想及政策措施

中国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以最终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态安全。其主要战略设想是: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改善发展的质量;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实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的方针,依法大力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水、海洋、森林、草原、矿产和生物等自然资源;努力控制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加大扶贫力度,到本世纪末在全国实现基本消除贫困的目标;逐步建立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法律体系,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

中国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具备的有利因素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经济、

物质和技术基础;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地位进一步强化。环境法制建设全面加强,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展开。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也面临一些困难,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总体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庞大的人口压力和资源相对紧缺的矛盾长期存在;经济增长与资金、资源、环境的矛盾相当突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国家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十分艰巨。

根据中国国情和实践经验,中国政府为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将遵循江泽民主席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的要求:“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在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节水、节地、节能、节材、节粮以及节约其他各种资源,农业要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工业要讲质量、讲低耗、讲效益,第一、二产业要协调发展;二是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三是消费结构要合理,消费方式要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决不能搞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浪费资源的高消费;四是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干部和群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五是坚决遏制和扭转一些地方资源受到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根据上述要求,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方面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九五”期间,将重点开发环境无害化的清洁生产技术、清洁能源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技术;开展重点区域如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开展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开展可持续发展城市及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的研究与建设,包括最小排放社区和最小排放工业体系的研究与示范工程。

—继续推动地方和部门实施《议程》。国家将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推广意义的地区作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探索经验,并逐步加以推广;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进一步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的发展;在工业企业将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清洁生产,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中国21世纪议程领导小组正在筹划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动员工商企业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快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加强执法力度,进一步改进、完善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制度;开展各种形式的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不断增进广大公众和社会各界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选择重点地区,开展生态环境整治。“九五”期间,中国将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污染治理工程项目,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继续进行生态环境整治,加快生态工程建设。重点加强长江上中游、黄河中游等地区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加快生态防护林、防沙治沙以及草原改良、保护等工程建设。

—继续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保护自然资源。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项活动中,努力做到节地、节水、节能、节材、节粮,千方百计减少资源的占有与消耗,大幅度提高资源、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率。

加强广泛、互利的国际合作。中国政府在推出《议程》的同时,公布和推出了优先项目计划,得到了一些国家政府、国际组织和工商企业的支持与合作。调整补充后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共9个优先领域,总计128个项目。中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将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与服务,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朋友和国际组织到中国来开展广泛、互利的国际合作

第五节对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若干问题的基本原则和立场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国际社会和有关国际组织围绕《21世纪议程》的实施,在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主要表现在: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可分割的重要共识开始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正在逐步成为指导各国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关环境的国际立法稳步进行;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已经起步。但是,与实现《21世纪议程》的目标相比,仍存在相当的差距。主要是在资金和技术转让方面,不少发达国家以种种借口推卸其应负的责任和义务。在贸易方面,某些发达国家企图借环境保护的名义即所谓“环保条款”或“社会条款”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歧视和限制。

中国对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原则立场是:

—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经济发展是人类生存和进步所必需的,也是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物质保证。消除贫困、发展经济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和合理需要。国际社会应该作出切实努力,改善发展中国家在债务、贸易、资金等领域面临的困难处境,促使其经济发展。同时,各国的经济发展应该实行保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但是经济发达国家负有更大责任。环境问题主要是发达国家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造成的。因此,发达国家对环境恶化负有主要责任,理应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承担更多的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额外的资金并以优惠条件转让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自身环境和参与保护全球环境。

—加强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合作必须以尊重国家主权为基础。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有平等参与国际环发领域事务的权利。解决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必须在尊重各国的独立和主权的基础上进行。各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决定自己的环境保护和发展战略,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同时,各国在开发利用本国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也应防止对别国环境造成损害。

—保护环境和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战争和动乱不仅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对于生态环境也必然会带来严重破坏。在推进世界环境保护和发展事业的同时,各国应致力于本国的稳定,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一切争端,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处理环境问题应当兼顾各国现实的实际利益和世界的长远利益。在重视一些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同时,需要优先考虑区域性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沙漠化、水旱灾害等生态破坏问题。国际社会应理解和支持发展中国家在这些问题上的合理要求。

中国对几个全球性跨领域问题的看法是:

—资金和技术转让。发达国家应当按照其在《21世纪议程》作出的承诺,在资金支持上,到2000年达到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水平。并尽快实现优惠的非商业性的技术转让。

—贸易和环境问题。以环境目的而采取的贸易政策措施,不应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歧视手段,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产品的市场准入。

—生产和消费方式。发达国家理应尽快改变其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努力促进全球向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转变。

—全球气候变化。发达国家一方面应减少其温室气体的排放,另一方面要切实履行其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转让,以加强发展中国家对付气候变化的能力。

—生物多样性。发达国家缔约国应按《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要求向发展中国家缔约国提供新的额外的资金,以公平和最有利的条件向发展中国家缔约国转让有关技术,以促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

—森林问题。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各国对本国的森林资源拥有绝对的主权;各国在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时应兼顾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森林可持续利用。

—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中国坚持全面禁止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危险废物;对相关的决定、修正案及正在制订的《责任与赔偿议定书》,均持积极态度主张对于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生产者和有关国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节对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若干问题的基本原则和立场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国际社会和有关国际组织围绕《21世纪议程》的实施,在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主要表现在: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可分割的重要共识开始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正在逐步成为

指导各国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关环境的国际立法稳步进行;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已经起步。但是,与实现《21世纪议程》的目标相比,仍存在相当的差距。主要是在资金和技术转让方面,不少发达国家以种种借口推卸其应负的责任和义务。在贸易方面,某些发达国家企图借环境保护的名义即所谓“环保条款”或“社会条款”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歧视和限制。

中国对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原则立场是:

—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经济发展是人类生存和进步所必需的,也是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物质保证。消除贫困、发展经济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和合理需要。国际社会应该作出切实努力,改善发展中国家在债务、贸易、资金等领域面临的困难处境,促使其经济发展。同时,各国的经济发展应该实行保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但是经济发达国家负有更大责任。环境问题主要是发达国家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造成的。因此,发达国家对环境恶化负有主要责任,理应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承担更多的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额外的资金并以优惠条件转让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自身环境和参与保护全球环境。

—加强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合作必须以尊重国家主权为基础。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有平等参与国际环发领域事务的权利。解决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必须在尊重各国的独立和主权的基础上进行。各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决定自己的环境保护和发展战略,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同时,各国在开发利用本国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也应防止对别国环境造成损害。

—保护环境和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战争和动乱不仅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对于生态环境也必然会带来严重破坏。在推进世界环境保护和发展事业的同时,各国应致力于本国的稳定,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一切争端,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处理环境问题应当兼顾各国现实的实际利益和世界的长远利益。在重视一些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同时,需要优先考虑区域性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沙漠化、水旱灾害等生态破坏问题。国际社会应理解和支持发展中国家在这些问题上的合理要求。

中国对几个全球性跨领域问题的看法是:

—资金和技术转让。发达国家应当按照其在《21世纪议程》作出的承诺,在资金支持上,到2000年达到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水平。并尽快实现优惠的非商业性的技术转让。

—贸易和环境问题。以环境目的而采取的贸易政策措施,不应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歧视手段,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产品的市场准入。

—生产和消费方式。发达国家理应尽快改变其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努力促进全球向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转变。

—全球气候变化。发达国家一方面应减少其温室气体的排放,另一方面要切实履行其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转让,以加强发展中国家对付气候变化的能力。

—生物多样性。发达国家缔约国应按《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要求向发展中国家缔约国提供新的额外的资金,以公平和最有利的条件向发展中国家缔约国转让有关技术,以促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

—森林问题。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各国对本国的森林资源拥有绝对的主权;各国在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时应兼顾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森林可持续利用。

—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中国坚持全面禁止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危险废物;对相关的决定、修正案及正在制订的《责任与赔偿议定书》,均持积极态度主张对于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生产者和有关国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8)_调查研究.doc

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8)_调查研究 有产业布局上的合理调配,以达到组团式城市群在结构上与功能上的完善,以此去获劝发展红利”。即从知识互补、人力互补、技术互补、产业互补和设施互补中,降低交易成本,克服市场壁垒,取得协作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形成良性网络,最终享受发展红利为区域带来的整体效益。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构建组团式城市群过程中,必须逐步实现三类经济社会的根本转变。 l促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变:解决城市化成本的基本出路。 在未纳入组团式城市群范围时,土地是作为第一产业(以绿色植物作为初始生产力的存在形态)的载体而存在,其基本属性是作为资源,加上其他自然投入(如水、太阳光)和劳动力投入,形成了农业的初始生产力。当土地纳入到组团式城市群之后,其功能形态和使用价值将会发生根本变化,从原先以生产农作物为主转变为高资本型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生产。 2促进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培育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城市化进程中一要在数量上将农民转变为市民,二要将农民的素质与积聚财富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将庞大的人口资源迅速转变为更加有效的人力资本,是建设组团式城市群的本质要务。 3促进民间储蓄向民间银行的转变:逐步走向扩大“内投”的稳健方向

现在我国的民间储蓄已经超过10万亿人民币,与目前的国内生产总值大致相当,加上固定资产的占有,民间财富已经达到一个十分可观的地步,如何积极稳妥地将这个庞大的资本释放出来,转变为逐渐制衡外部投资额的程度,是推行城市化进程中扩大生产、解决就业、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和全面纳入市场体系的重要步骤。 十四、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七原则 研究报告拟订了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的七原则: (1)必须将城市视作具有规模、等级、互补、共生及其在国土空间布局中表达出的有序充填(空间谱);必须将城市视作具有结构、功能、协同、进化及其在时间序列识别上表现出的整体协调系统(时间谱)。 (2)在城市系统的内部结构中,各种自然生态因素、技术物理因素、经济增长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各种人文因素等构成了城市综合体的等级性、共轭性、异质性、多样性。 (3)在城市系统的外部结构中,通过城乡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口流、资金流等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特别是通过城乡的物质代谢过程、能量传递过程、信息反馈过程和优化配置过程,去培育区域的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能力。 (4)在系统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中,既要考虑区域承载力对于城市需求的制约,又要考虑城市发展对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力、扩散力、带动力。只有当一个城市向乡村的索取被该城市对乡村的回馈相平衡时,统筹城乡发展的运行才是健康的与合理的。 (5)宏观监控城市发展的“动力表征”、城市内涵的“质量

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产生背景、发展概况、在新世纪面临的种种挑战都与全球经济息息相关。自上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可持续发展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不断改善、创新的过程。其意义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生态文明 1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二战结束后,在三次科技革命完成的背景下,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人口膨胀、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发展的不平衡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1962年美国卡逊《寂静的春天》的发表,阐述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所发生的重大公害事件,首次将环境污染这一严肃问题摆在世人面前,震惊了全球。随后,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增长的极限》认为防止世界大系统崩溃则必须放慢经济增长及停止人口膨胀。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指出环境问题主要是发展不

足的问题,不仅发达国家要对环境资源问题负责,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因为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伴随着资源的减少,尤其是工业化生产又加剧了环境的恶化程度。这是联合国组织首次把环境问题与发展联系起来。第一次明确提出发展中国家要致力于环境保护问题。人们已经意识到发展与环境协调一致的重要性。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和全球多个国家的政府、专家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 提出应该把资源保护和人类发展统一起来考虑 , 第一次较明确地表述了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的思想。在该大纲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不能将“可持续发展”与“持续增长”,“持续利用”概念混为一谈。可持续发展是强调发展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布伦特莱发布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指出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一个能持续人类进步的道路,人们寻求的不只是局部地区的短暂发展, 而是在整个地球遥远将来的发展。该报告也给出了公众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1990 年,

可持续发展报告第一章综述

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 第一章综述 第一节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就全球而言,中国同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15届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即:“可持续的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认为,要达到可持续的发展,涉及国内合作和跨越国界的合作。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走向国家和国际的公平,包括按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发展计划的轻重缓急及发展目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此外,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从而导致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持续经济增长与发展,这对于环境的良好管理也是具有很大的重要性的。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再者,可持续的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联合国文件UNEP/,AnnexⅡ,1989) 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和贫穷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我们办一切事情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和良好势头。因此,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要开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代替传统的落后的发展模式,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在现阶段,要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理论简述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 理论简述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理论简述 0.引言 所谓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下面结合选题的研究对象——河北省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第四工程公司,对国内外学术界有关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作一归纳性论述。 1.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出现、概念和类型 1.1.1 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出理由 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落实为全球的行动。1987年Barbier等人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文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同年,布伦特兰夫人(Ms Gro Harlem Brundtland )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此时的研究重点是人类社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适应并满足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人口、环境、生态和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其后,这一理论不断地充实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途径。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人们对可持续的关注越来越密切,而且从环境领域渗透到各个领域中。 而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是比较晚但发展相对迅速的一个领域。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企业面对着变化迅速的环境很难适应,而且随着众多企业失败现象的出现,如何使企业保持目前,而且使企业在未期中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 1.1.2有关概念界定 企业发展是指企业面对未来未知环境的适应,使企业得以进一步运行,实现企业目标。。 可持续发展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期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现在的发展,满足现在利益。同时可持续发展也包括面对不可预期的环境震荡,而持续保持发展趋势的一种发展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这份年度报告以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集中讨论在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设计;对于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缓解城乡差别、实现社会公平、完成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成果。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要点 一、城际之间、城乡之间是一个区域系统在一个地域中,平面上的空间充填是一个有序的体系。人为的分割,虽然有利于行政管理,但却与真实的系统行为运行有很大的背离,既不符合几何原则,也不符合生产原则。因此,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城际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必须如实地看作是一种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具有统一基础的复杂系统。从地理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应当符合空间充填原理,它们在宏观上是可辨识的,在微观上是随机的,实际上可以把大、中、小城市看作是立足于乡村平面上的、具有等级特点的一组空间充填物,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综合体,并相应地发挥各自的功能。从社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社会分布原理,它们在本质上是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在获取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上的差异,但最终它们必须服从一个临界阈值,即作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至少应当获得作为体面生活标志的最低门槛,满足基本人权所赋予的“机会平等”。从产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产业升级原理,它们在产业链形成与

产业集群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城市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从区域的整体上是互补的和不可分的,因此,不应单以“结果平等”的眼光去对待。从智力结构看,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符合人口流动原理,乡村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丰厚土壤,不同等级的城市对于人才的吸纳和创造“生态位”的条件差异,表现出宏观可识别的吸附特征。由以上的阐述,可以发现只有把城市融入到区域的整个体系之中,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平面,才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乡统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转折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指出,必须慎重把握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两大基本转折。第一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相对平衡的区域内,形成大小不等的点状分布,随之发生了急剧的人口集聚能力、经济密度集聚能力、二三产业集聚能力和资本集聚能力的中心。这一个转折,表现在城市开发度急剧增强,工业化利用土地的规模急剧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度急剧增强,科技含量和创新步伐等的急剧增强。这类急剧增强的结果,就在地理区域的空间平面上,形成了大、中、小城市等级布局的空间充填,使得广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在财富创造、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扩大,二元结构系数加大,形成了以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基本格局,在力度和流向上“以农补工”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已经相当不平衡的区域内,在城乡二元结构系数很高的态势下,在城市开发度达到中期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状况时,必须及时地将城市化战略转移到以城市反哺农村、城市支持

可持续发展概论考试资料

名词解释: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环境伦理观: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为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秩序。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ecosystem)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平衡: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物多样性保护:以挽救生物多样性、研究生物多样性和持续、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为宗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 绿色消费:人们追求美好、洁净环境,既满足生活需要,又不浪费资源和不污染环境的消费模式。 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 自然资源: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

形态。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循环经济:即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循环型社会: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所谓循环型社会,是以3R为取向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包括现代生态价值观和绿色消费的理念。 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说,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生态城市: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1传统发展模式及其局限性 经济增长战略:一国以国民生产总值(GDP)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际水平的增长,或个人收入的增加为目标的经济战略。 1.1 经济增长战略 1.1.1经济增长战略的贡献 GDP的增长提高整个世界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 使一些国家消除贫穷,提高收入水平;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向更舒适发展 1.1.2经济增长战略的缺陷 贫富不均严重 社会问题突出 1.2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使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目标实现的战略。 1.2.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贡献 个人或社会福利的改善 教育、健康、总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改善 一个国家的自重与自爱意识的增强 1.2.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缺陷 环境污染现象严重 生态环境遇到破坏 自然资源日趋枯竭 1.3 可持续发展战略 1.3.1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的背景 1.3.2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意义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1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渊源 2.1.1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 忧患意识 “和谐”与“中道”思想 “天人合一”观念 绿色意识 互动共济的人伦观

2.1.2西方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 斯密提出的“人口与经济增长的限度论” 李嘉图的“资源相对稀缺论” 穆勒的“静态经济论” 18世纪末马尔萨斯的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理论 《历史原理》 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增加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前者以几何级数增长,后者以算术级数增长。马尔萨斯就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的研究观点,被后人称之为“资源的绝对稀缺论”。 20世纪70年代以增长极限论为代表的悲观主义思潮。 人类世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如富裕中的贫困,环境的恶化、不断控制的城市扩张、、、、等等。这些难题的产生,是五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五种因素是: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和污染。它们最终限制了地球上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围绕这五大因素,罗马俱乐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最后的讨论结果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斯·梅多斯等人综合成名为《增长的极限》一书。2.2 现代可持续发展观的诞生与演进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源于工业革命后,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环境和资源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人类开始用驻足全球的眼光看待环境问题,并对人类前途的问题展开了大论战。从20世纪60年代《寂静的春天》开始,经过增长有无极限的争论,到1972年第一次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们对环境的问题日益忧虑和关心。而从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Brown)先生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问世,到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表明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有了不断的深入。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聚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认识深化的结晶。 可持续思想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几个代表性人物、著作、思想,以及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及其要义: 2.2.1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 20世纪中叶,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特别是西方国家公害事件的不断发生,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Karson)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之后,于1962年发表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她向世人呼吁,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这条发展道路容易使人错认为是一条舒适、平坦的超级公路,而实际上,在这条道路的终点却有灾难在等待着,这条路

4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两部分。概念多、理论性强,知识间联系紧密。 在“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迫切性,用前面学过的知识作铺垫,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入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通过分析数据、案例等,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通过“阅读”,让学生首先了解《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知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通过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活动”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逐渐递进,由材料理解推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追求目标及基本内涵。四个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最后教师列举各年代“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说明其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和美好希望。 教学重点 1.可持续发展的形成。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填充图册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 2.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逐步树立起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 导入新课 师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之路,即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概念及其基本内涵等。 板书: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 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这份年度报告以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集中讨论在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设计;对于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缓解城乡差别、实现社会公平、完成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成果。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 究要点一、城际之间、城乡之间是一个区域系统在一个地域中,平面上的空间充填是一个有序的体系。人为的分割,虽然有利于行政管理,但却与真实的系统行为运行有很大的背离,既不符合几何原则,也不符合生产原则。因此,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城际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必须如实地看作是一种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具有统一基础的复杂系统。从地理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应当符合空间充填原理,它们在宏观 上是可辨识的,在微观上是随机的,实际上可以把大、中、小城市看作是立足于乡村平面上的、具有等级特点的一组空间充填物,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综合体,并相应地发挥各自的功能。从社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社会分布原理,它们在本质上是由于社 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在获取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上的差异,但最终它们必须服从一个临界阈值,即作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至少应当获得作为体面生活标志的最低门槛,满足基本人权所赋予的“机会平等”。从产业结构看,城 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产业升级原理,它们在产业链形成与产业集群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城市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从区域的整体上是互补的和不可分的,因此,不应单以“结果平等”的眼光去对待。从智力结构看,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符合人口流动原理,乡村提供了人力 资源的丰厚土壤,不同等级的城市对于人才的吸纳和创造“生态位”的条件差异,表现出宏观可识别的吸附特征。由以上的阐述,可以发现只有把城市融入到区域的整个体系之中,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平面,才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乡统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转折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指出,必须慎重把握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两大基本转折。第一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相对平衡的 区域内,形成大小不等的点状分布(亦可视为区域增长极),随之发生了急剧的人口集聚能力、经济密度集聚能力、二三产业集聚能力和资本集聚能力的中心。这一个转折,表现在城市开发度急剧增强,工业化利用土地的规模急剧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度急剧增强,科技含量和创新步伐等的急剧增强。这类急剧增强的结果,就在地理区域的空间平面上,形成了大、中、小城市等级布局的空间充填,使得广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在财富创造、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扩大,二元结构系数加大,形成了以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基本格局,在力度和流向上“以农补工”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个转折,是在财富 分布空间已经相当不一个重大标志,其增长过程与财富积累呈非线形的对应关系。中国 从建国开始的发展战略中就有“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主导思想,加上长期“恐城症”的制约,中国城市化50年的变迁,一直都在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在2002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而中国城市化率尚未达到40%。至2000年底,中国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低12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低40个百分点。虽然从1949年全国建市67个增长至目前的600多个,但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的说课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法设计,四、学法指导,五、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部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框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是世界性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注重的热点。学生通过前面学习,已经了解了我国的人口、环境的相关知识,理解了我国社会面临严峻的人口和环境形势。在此基础上,本框题将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资源的现状及特点,能准确理解到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协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付诸行动。为下一框《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框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包括: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我国资源的现状、特点及其严峻性;通过对具体材料的分析,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理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水平目标:让学生参与活动,协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用实际行动保护水平目标环境、关爱自然的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资源,协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保护环境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 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这不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也将构成威胁。所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框题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对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理解不足,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不深刻,在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 三、教法设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直观演示法:使用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

可持续发展分析报告:第一章综述

可持续发展报告:第述

作者:日期:

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 第一章综述 第一节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1.2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对 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下几个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历 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 不可能实现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 活水 平,就必须 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 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 中心来 开展。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 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 的提 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 ,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经 济 发展 是我们办一切事情的物质基础, 也是实现人口 、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 发展的根 本保障。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 展 要求在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 源永续利用的条件 下进 行经济和社会建设,保持发 展的持续性和良好势头。因此,保护好人类赖 以生 存 与发展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 环境与自然资源,防治 环境污染和 生态破坏,是中 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也是中国的一 项基本国策。 —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 不以 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 战略的实 质,是要开创一种新的 发展模式,代替传统的落后的发展模式,把经 济发展与人 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在现 阶段,要实现经 济体制由计 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 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 转变,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1.1就全球而言 可持续发展的 声明》,即:“可持续的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 而又不削弱子孙 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 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联合国环 境规划 署理事会认为,要达到可持续的发展,涉及国内合 作和跨越国界的合作。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走向国家 和国际的公平,包括按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发展计 划 的轻重缓急及发展目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 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 经济环境,从而导致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持续 增长与发展, 意味着维护、 经济的增长。 关注与考虑, 合国文件 UNEP/GC.15/L.37,Annex n ,1989) 中国同意联合国 环境规划署第15届理事会通过的《关于 。此外,可持续发展意味着 经济 这对于环境的良好管理也是具有 很大的重要性的。可持续发展还 合理 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 抗压力及 再 者,可持续的发展还意味 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 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 条件。”(联 主要强调以 落后和贫穷

可持续发展概论考试资料

精品文档 名词解释: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环境伦理观: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为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秩序。生态系统:生态系统(ecosystem)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物多样性保护:以挽救生物多样性、研究生物多样性和持续、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为宗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 绿色消费:人们追求美好、洁净环境,既满足生活需要,又不浪费资源和不污染环境的消费模式。 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 自然资源: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低碳: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经济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 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 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生态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循环经济:即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在资源投入、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所谓循环型社会,: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循环型社会为取向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包括现代生态价值观和是以3R 绿色消费的理念。一个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说,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该国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和智力、技术等条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环境承载力: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

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

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 公司可持续发展,是指公司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公司市场地位,又要保持公司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 长和能力的提高。所以为保证我公司未来的良好持续发展,应该从公司内部入手,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步对公司的内部管理、人力资源、经营模式、公司文化、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建立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能够建立合理、完善的发展战略,以下将就这一问题进行简要的报告: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公司面对着变化迅速的环境很难适应,如何使公司能够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引起公司的重视。而这就是各公司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持续性发展问题。就理论而言,可持续发展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期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现在的发展,满足现在利益。它的基本理论是强调信息管理、客户管理、人员管理、公司内部管理、市场管理以及各方面人员相互之间的沟通,要求建立网络式、多元化的发展计划,要有前瞻性。 二、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建立全面的公司可持续发展计划,首先要分析公司某些要素的增长与公司发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公司的发展,更多地表现为公司整体上转化资源、增加价值的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的提高,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实际中较为常见的,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是按照“调整”的方式实现的。在调整过程中,公司的资源、工艺、组织

结构等因素的变化,都是以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公司的未来利益最大化为指导的。公司可持续性发展应是“渐进式”的改革战略,而且这种“渐进式”的战略在目前公司中有其现实的接受性、操作性。 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应当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并涉及到公司的方方面面,下面就对这几个方面进行简述: (一)创新与文化 创新是公司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基本驱动力。在管理、市场、组织上的创新是公司发展的推动力和成果标志。技术创新是公司的核心任务,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保障和服务。创新是不断否定现有事物的前进脚步,而文化则是对过去和现有的积淀和固化。正确处理好创新与文化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继承和发扬、传统与新生、守持与变革的关系,防止邯郸学步或新陈代谢掌握不当,出现组织混乱和机能失调现象,甚至引发一些危机,威胁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在公司哲学和宗旨上、处理内外事情重要性和优先性的取舍原则上、员工的基本准则、作风,基本管理制度以及环境、风貌等建设中,点点滴滴中提炼、催化、巩固有利组织的公司文化,是公司培育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 (二)管理与治理 在产品过剩、资本过剩的时代,对大多数公司来说,制约公司发展主要因素已经不是资金和生产能力,而是公司的技术创新和管理能力,是公司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对公司的贡献大小。为了增强公司的灵活性和应变性,公司将不再贪大求全,应降低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效率、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公司的组织结构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是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式更加扁平化,另一方面公司部门要根据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增减。

可持续发展理论文献综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文献综述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历程概述 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出现最早能够追溯到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野生动物基金协会(WWF)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其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纲要》文件中首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布伦特兰女士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报告《我们共享的未来》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该报告中不仅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还围绕可持续发展展开了系统性的阐述,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也成为了在所有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中最被人们认可且影响深远的一个,此后学者们对可持续的定义多数都是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的。 1981年,美籍学者布朗(LesterR.Brown)在其着作《建设一个发展 的社会》中写到“通过控制人口的过度膨胀、保护资源基础与开发高效绿色的可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 办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中,来自178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一致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重要的文件,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密切联系在一起,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不仅使得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索阶段走向实践阶段,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付诸行动,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里程碑式的重大进展。同年,中国政府当局也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其编制的《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自此,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内容被正式纳入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中。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

公司可持续增长潜力分析综述(终审稿)

公司可持续增长潜力分 析综述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公司可持续增长潜力分析综述 马广坪山东农业大学 [摘要]追求增长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企业增长的质量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深思,可持续增长理念渐渐深入人心。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受何种因素影响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公司的可持续增长与公司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公司规模、发展能力、短期偿债能力相关,与股利支付政策和金融发展水平无显着相关关系。 [关键词]可持续增长,财务政策,经营方针,影响因素 一、引言 二、 企业是宏观经济的微观单位,只有尽可能快地扩大规模增加销售,才能在竞争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并保持盈利优势。哥伦比亚大学的拉里·塞尔登教授发现,在资本市场上,企业收入的增长、资产回投率与股票的相关性比其他任何指标都密切。增长这个诱人的字眼促使管理者将增长速度作为首要目标。然而,公司的扩张存在最大极限。企业的内部资源限制企业的成长速度,最优的成长速度是能够使效率最大化的速度。企业只有按照其自身的客观条件可持续的增长,才能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企业追求增长本身没错,问题在于增长是否可以持久,只有可持续的增长才有价值、有意义。本文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影响主因,丰富我国上市公司战略决策的理论依据,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实务界和理论界对企业可持续增长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研究,而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是从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影响因素展开。吉尔(J.Gill)在1985年提出了影响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因素,比如计划与控制,业务5年以上的企业管理经验等。奥杰斯(Odgers)认为企业成长动因源于企业和产业两个层面,它们共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增长。 (二)国内文献刘斌等(2003)研究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与公司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的平衡关系。范明,汤学俊(2004)认为产业力纬度、技术力纬度、制度力纬度和市场权利纬度构成企业可持续成长的4力纬度结构。余博(2005)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提出优势资源、管理机制和核心能力三个关键基础要素形成的整合力、专注力和扩展力则是推动企业持续成长的动力所在。郭蕊(2006)在界定了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基础上,从社会环境、产业、技术、制度和财务5个维度分析影响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变量。崔学刚、王立彦、许红(2007)以希金斯模型为基础研究了上市公司的增长速度与财务危机发生之间的相关关系。韩慧博等(2008)研究了上市公司超可持续增长、资本结构被动选择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关系。干胜道、陈霞(2009)研究提出企业增长速度与企业流动性相关。杨汉明(2009)研究发现国有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率与可持续增长之间虽然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并不显着;业绩与可持续增长率指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曾亚敏、张俊生(2009)的研究结果显示,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企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调查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唐山市可持续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唐山市可持续发展的调查报告 调查单位:管理系管093班 调查人员:张杰 前言 中国唐山市,位于中国环渤海湾的中心地带,距离首都北京150公里。总面积13472平方公里,总人口730万,其中市区人口超过300万。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沿海重工业城市,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新中国成立之后,唐山秉承煤、铁资源丰富的基础条件,逐渐形成了以煤炭、钢铁、水泥、机械、电力、陶瓷等产业为支柱的重工业体系。 1976年7月2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把唐山这个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顷刻间夷为平地。然而,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经过震后30多年的重建和快速发展,唐山重新建设成为了一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

化城市。进入21世纪,随着曹妃甸的大规模开发建设,新 唐山又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的优化不能忽视。自从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唐山市按照政府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曹妃甸大规模开发建设为契机,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和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推动绿色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我们组织这次社会调查,旨在了解唐山市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了解科学发展观在唐山市贯彻落实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为政府开展这一活动的具体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并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增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调查内容 一、唐山市落实可持续发展政策的现状 第一,全力打造绿色城市。20XX年初,唐山市政府在多次考察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打造南湖生态城”的战略构想——整合城市南部采煤塌陷地及周边地区,按照生态、宜居、安全的原则,规划建设91平方公里的南湖生态城,把 南湖这片曾经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废弃地打造成城市中央生态公园。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在28平方公里的核心范围内,经过生态修复、景观绿化、湖面拓宽等工程,一座花红柳绿、百鸟翔集、内容丰富的城市中央生态公园已经呈现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