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垄断行业的低效率问题

中国垄断行业的低效率问题

中国垄断行业的低效率问题
中国垄断行业的低效率问题

中国垄断行业的低效率问题

中国垄断行业经过多年的改革,生产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从总体上而言,垄断行业的生产效率还较低,这必然导致较高的生产成本。同时,在以成本加成为主导的价格机制下,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价格普遍较高,消费者要支付较高的价格。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垄断行业或垄断性业务凭借其垄断力量,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以中国电信行业的手机漫游费为例,手机用户在外地拨打或接听电话就会产生漫游费。[6]电信移动公司收取漫游费的主要依据是,手机异地漫游导致运营商增加对手机用户的管理费用;同时,手机漫游后造成运营商之间复杂的网间费用结算。有关电信专家认为,手机漫游的全过程,事实上只是网络传送几个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的数据信息,其边际成本几乎接近于零。从国际比较看,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早已取消了漫游费;日本电信企业虽然收取漫游费,但收费标准很低;欧洲国家普遍较小,不但从未收过国内漫游费,连国际漫游结算费也正在被强制性取消。众所周知,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移动通信业务是由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双寡头垄断经营的,在这两家移动运营商的各项业务收入中,漫游费一直是利润最为丰厚的一块,与极低的漫游成本相比简直是暴利,而暴利源于垄断,由于这两家移动运营商具有垄断力量(特别是中国移动一家独大),它们不会自动降低、更不会取消漫游费。

中国垄断行业的低效率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分配的低效率,表现为垄断行业的收入偏高。

[7]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垄断行业职工的平均收入大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相关数据,2005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为18364元,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职工平均工资为25073元,超出平均水平37%。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职工平均工资高达36941元,超出平均水平101%。这里,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并不取决于其经营管理的高效率,而是由其行政垄断地位所产生。一个明显的例子便是,全行业亏损的邮政业,其职工平均工资也有22321元,超出平均水平22%。

从根本上说,中国垄断行业低效率问题的根源是管理体制问题,这表现为:由于长期以来对垄断企业缺乏激励约束机制,致使垄断企业生产效率低下,缺乏国际竞争力;政府按照实际成本制定垄断行业价格,缺乏促使企业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激励性价格形成机制,造成部分垄断行业的成本价格居高不下;一些垄断行业运用其垄断力量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这些都致使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失。同时,由于对国有垄断企业缺乏规范的收入分配制度,企业的垄断利润被不合理私分,垄断行业的收入水平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特别是一些国有垄断企业管理层收入偏高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所有这些造成垄断行业的生产效率和社会分配效率低下。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低效率问题,必须深化垄断行业改革,以促进竞争和民营化为主要内容,提高垄断行业的生产效率;特别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使垄断行业的广大消费者都能享受到因改革和科学技术发展而带来的成果,不断扩大垄断行业普遍服务的覆盖范围,提高普遍服务的水平,以提高社会分配效率。

垄断行业又分为自然垄断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为实现有效竞争,对于竞争性业务,政府应放松进入壁垒,允许多家新企业进入,以较充分地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但政府仍然要控制进入竞争性业务领域的企业数量,并要求这些企业必须达到最小的经济规模,以避免低水平的过度竞争现象。而对于自然垄断性业务,由于这些业务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其中相当部分是沉淀成本,如果由多家企业进行重复投资,不仅会浪费资源,而且会使每家企业的网络系统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政府的基本政策是严格控制新企业进入这些业务领域。其次政府要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垄断企业,在进入方式上,民营企业既可以通过与公有制企业合资、合作等方式进入垄断行业,也可以独立进入垄断行业。因此,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后,政府就不能沿用传统的管制国有企业的体制,实行“一竿子到底”的行政手段管制不同所有制企业,而应当对垄断行业管理体制作重大改革,更多地采用法律和经济手段管制垄断

行业。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垄断,改善垄断经营的低效率,保护垄断行业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提高社会分配效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完全竞争和垄断的利弊分析

竞争和垄断的利弊分析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二班 111404212 孙楠楠 摘要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彼此对立又相互统一的部分。竞争与垄断这两个社会经济现象与其他现象一样,对待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既有着消极的抑制作用, 又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理论与实践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竞争和垄断利弊的认识,必然各有所见,并不断深入着。就此,来分析一下竞争与垄断的利弊。 关键词:竞争垄断利弊分析效率技术创新 一、竞争、垄断与效率 效率高低是利弊之争遇到的首当其冲的问题。在一部分经济学家的研究中认为在垄断市场条件下,企业的效率是低下的。美国哈佛学派学者谢佩德在近期的研究中表明了这个观点,认为,一些大的垄断公司,由于内部效率低下,造成的损失往往超过公司成本的10%。这些学者坚持认为,只有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的效率才是最高的。 另一部分经济学家却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竞争市场条件下,生产效率是低下的。熊彼特批判了竞争企业具有高效率的观点,他说:“很难设想是完全竞争一开始就会采用新生产方法和新产品,这就是说,我们所称为经济进步的东西,大部分和完全竞争不相容。完全竞争的效率、尤其是就新技术效率而言,是低劣的。”这一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只有建立大批量生产经营体系,才能利用规模经济效益,而大批量生产经营必然引起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产生垄断,这种在规模经济作用基础上形成的垄断,显然有着较高的效率。罗伯特·博克反驳了高度集中的垄断企业会使经济效率低下的论点,他认为规模经济形成的垄断企业与效率的提高有着密切关系。他还说,占有市场份额较大的企业,为了提高价格,限制产量,企业的效率必须是优越于它的竞争对手,否则,它的竞争对手会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因而市场自由地调节各自企业的效率。 哈耶克从垄断与竞争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方面论述了这一问题,他说“竞争与垄断相连时,竞争才达到最佳状态。垄断企业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而留下的

中国八大行业垄断状况报告

中国八大行业垄断状况报告 石油天然气行业:垄断专权与不完全经营权并存 1998年4月,中国石化工业体制改革按照上下游结合的原则,分别组建两个特大型石油石化集团公司:石油天然气集团和石油化工集团,同时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保持原有功能和地位不变。从此,中国油气行业形成了上下游一体化、南北分治、海陆分割三足鼎立的局面。 虽然从国家的宏观管理上将石油产业划分为三家大型公司,但其下属的诸多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和石油加工企业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总体而言,产业上游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垄断程度较高,属于寡占型市场结构;下游的石油加工业竞争程度较高,属于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但因为长期以来部门封闭、区域分割的石油产业管理体制,加上企业并不享有充分的定价权,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实际上要比集中度指标所反映的程度更弱。同时由于政策法律制度、资金和技术上的壁垒,外部企业想要进入石油产业也极为困难。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分别于2000年3月、10月和2001年4月在香港和纽约两地上市。为了引入战略投资者,确保上市成功,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均与国外公司签订了战略联盟协议。2007年11月,中石油又在A股市场上市。三大石油公司顺利上市以后,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一方面加快了公司业务的进一步重组和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以强化核心业务;另一方面,加紧向其产业链薄弱环节和非主营区扩张。尤其是后者,真实体现了打破行业垄断,促进行业竞争的效果。 1998年的重组整合,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政府打破油气行业垄断格局的首次尝试。但是,由于石油天然气行业始终是长期受政府传统管制的行业,所以一方面三大油气公司被赋予了一定领域的垄断专权,同时仍缺乏作为一个企业应有的经营自主权;另一方面,由于其垄断地位,三大企业在市场中有可能滥用垄断势力,致使当初重组初衷的实现举步维艰。

行业收入差距的原因1

行业收入差距的原因: 垄断与人力资本谁是谁非?还是兼而有之? 1 王敬勇 (1.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2.铜陵学院 经济贸易系,安徽铜陵244061 ) 摘要:本文主要选取了1992 - 2010年的19个主要行业的相关数据,讨论了垄断、人力资本与两者的交互作用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显示近几年来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且尚未出现下降趋势:行业垄断比人力 资本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更大;人力资本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倒" U"型的非线性特征;垄断与人力资本存在交互作用;在垄断部门中,人力资本缩小了行业收入差距,但人力资本效应对收入的影响并没有起到较大作用。 关键词:行业收入差距;人力资本;垄断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 - 2848 - 2013 (01 )一0009一07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行业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近几年来,行业收入扩大所引发的一系列的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为何国企员工和非国企员工的工资差距和福利待遇如此之大,为何中石油员工年底分红如此之多,为何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上升3500元得到广泛支持。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正是行业收入差距在起"作用",可见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已经影响我国经济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前进,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学术界关于行业收入差距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专家认为收入差距是必然的,因为每个行业的劳动者的禀赋不同, 能力有高有低,只有工资上的差别才能起到激励作用。他们认为建国初期,凡是讲究"一刀切"和"绝对平均化"的收入分配方式是绝对不可取的。随着收入分配方式的改革,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一些人才高度集中,人才聚集的行业收入高居不下,可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劳动力市场自发调节的结果。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当前行业收入差距是不合理、不公平的。他们主要从垄断角度分析,比较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职工收入得出结论,认为差距是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投入与产出不相符;第二机会

垄断性行业

垄断性行业 垄断性行业- 定义 在一个行业中,若由一家企业生产和供应整个市场的产品和服务,其总成本小于由两家以上企业供应同等数量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之和,则意味着该行业在制度上确保垄断的供应是有经济效率的。理论上称此类行业为自然垄断行业。[1]在中国,垄断性行业包括石油石化、烟草、电信、电力、武器、铁路、航空、银行等8个行业。[2] 垄断性行业- 行业范围 垄断性行业 在中国,“垄断性行业”的范围可以分为四组:第一组属于原来号称“自然垄断性”的部门。其中有的属于“真正的”自然垄断性环节,有的属于假的自然垄断性环节,或原本属于“自然垄断性”但现已“变异”了的环节。这一组中有铁路、民航、电力、电信、邮政等部门或环节。第二组属于一些专卖专营性的垄断,如烟草行业、盐业。第三组属于市政公用事业方面的垄断,包括供水、供气、供热、园林绿化、城市公交道路等。其中既有公共性和自然垄断性(如给排水、供气、供

热等需要网络输送的部门,具有某些区域垄断的特征,其与第一组“自然垄断性”部门有一定交叉),同时又有市场性,需分类改革。第四组属于具有重要地位的战略资源和涉及国家经济安全部门的垄断。如石油、天然气和其他重要战略性资源(如国有森林资源)的垄断。此外,还有涉及国家核心技术的军工部门等领域的垄断。 垄断性行业- 分类与规制策略 自然垄断的现代观点,按照自然垄断企业的最有效生产规模相对于市场需求规模而言的大小程度,将自然垄断区分为强自然垄断和弱自然垄断。简单地说,若自然垄断企业在平均生产成本(AC)处于最低时的产出规模大于按最低平均成本 定价时的市场需求规模,则称为强自然垄断,若自然垄断企业在AC处于最低时的产出规模不大于按最低平均成本定价时的市场需求规模,则称为弱自然垄断。 将自然垄断分为强弱两种,对采取适当措施规制垄断行业至关重要。史普博证明,当一行业为强自然垄断时,若无进入壁垒,则政府无须采取任何规制,潜在进入者的进人威胁将迫使垄断企业以毫无利润的“可维持”价格一产量组合来阻止潜在进入者的进人,若该行业有进入壁垒,如沉淀成本等,为防止在位企业攫取垄断利润,价格规制是必要的。当一行

南开《管理经济学(二)》-比较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长期均衡条件与效率分析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20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19.9) 《管理经济学》(二) 主讲教师:卿志琼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特点比较分析 2、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与评价 3、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短期关门点决策 4、完全竞争市场厂商长期均衡的利润状况分析 5、完全垄断市场的特点分析 6、完全垄断市场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分析 7、论价格歧视及其条件 8、论一级差别定价、二级差别定价和三级差别定价的含义与适用条件 9、论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与企业决策 10、垄断竞争市场厂商的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 11、寡头市场结构的特点分析 12、比较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长期均衡条件与效率分析 13、卡特尔定价与价格领导的含义与应用 14、论博弈论对企业决策的启示 15、运用某一市场结构分析企业的定价与产量决策 16、成本加成定价法的含义及其应用 17、企业不同的定价实践与应用 18、市场进入障碍与市场结构——以某市场为例 19、长期投资决策原则与应用 20、囚徒困境与纳什均衡的含义与应用 二、论文写作要求 1、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2、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3、第13题——20题,可以加副标题。如第20题,囚徒困境与纳什均衡的含义与应用——以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广告战为例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行业收入差距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效率工资理论和租金分享理论四个角度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成因,总结出影响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成因包括:行业垄断、行业构成要素不同、行业人力资本水平不同和税收制度不完善。要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必须(1)规X 行业竞争制度,降低行业垄断水平;(2)健全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生产率;(3)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各行业人力资本水平;(4)完善税收制度,加强对垄断行业税收的重点监控。 【关键词】 行业收入差距;人力资本水平;垄断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行业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并且已成为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国内对行业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相关文献也主要从行业垄断角度入手。本文从四个主流的行业间收入差距理论入手,分析了影响中国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行业收入差距的理论解释 (一)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理论 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理论由短期差异说和补偿性差异说 两部分构成。前者认为,行业收入差异只是一种短期现象,是劳动力市场对产品市场的需求变化做出的反应;而后者认为,劳动者在确定合适的工资水平时,不仅关心货币方面的收益,还重视非货币方面的收益。工作的复杂程度、工作强度、工作环境等会给劳动者带来负效应的非货币特征,为了补偿这些负效应,这些行业通常会为劳动者支付相对较高的工资,即补偿性工资。 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理论实际上指出了行业收入差距形 成的主要原因是行业产品需求的变化或行业非货币特征的 差异。如果一个行业的劳动程序复杂、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较恶劣,亦或者行业的产品需求增加,则该行业通常会为劳动者提供较高的工资水平。 (二)人力资本理论 虽然早期的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90)等都在各自的著作中对人力资本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但是最早将其发展为理论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1960)。人力资本理论认为,行业收入差异反映了行业间劳动力质量的差异,高收入行业拥有更大比例的高质量劳动力。由于先

对垄断及其效率的再认识

对垄断及其效率的再认识 摘要:把垄断与经济的低效率简单等同起来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垄断是一个包含多重含义的经济学范畴。垄断市场结构与垄断市场行为具有不同的效率表现,一般所说的“垄断具有低效率”主要是指垄断市场行为,而不应该是垄断市场结构。垄断市场结构具有多重性效率体现,具体包括宏观效率和微观效率、动态效率和静态效率等。对垄断及其效率进行再认识,对我国现阶段《反垄断法》的实施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垄断;效率;再认识 我国已于2008年8月1日正式实施《反垄断法》,这无疑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但要科学、合理地实施《反垄断法》,需要从理论上对垄断及其效率问题进行重新研究和认识,特别是要对传统经济理论简单地将垄断视为竞争的对立物,认为垄断妨碍了竞争,从而导致经济低效率的观点进行具体分析。 一、“垄断”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的多重性 传统经济理论笼统地将垄断与竞争对立起来,并将垄断与经济的低效率相等同,这是很片面的。要客观地认识垄断的效率性,首先应准确把握垄断的具体含义。实际上,“垄断”是一个有着多重含义、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认识的复杂经济学范畴。首先,从基本表现形式看,垄断可主要分为经济性垄断和行政性垄断。经济性垄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西方国家它是占主导地位的垄断形式,对其效率应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视为低效率。行政性垄断本质上是一种体制现象,它是依赖政府部门的行政权力建立起来,并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的一种垄断形式,主要发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和正处于体制转轨中的国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均具有明显的超经济强制性,它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违背了市场的自由和平等竞争原则,造成政府与企业的角色错位,进而导致了经济的低效率。现实经济生活中还有一种自然垄断,是指在电力、煤气、自来水、供热、电信等公用事业部门,为实现规模经济和维护社会利益,国家只允许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进行垄断经营的垄断形式。其次,从内容上看,垄断可分为垄断市场结构与垄断市场行为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市场关系和竞争态势;后者是指垄断市场上企业的市场操纵行为,包括垄断企业在市场上凭借垄断势力,操纵价格、控制供给以攫取垄断利润的行为等。最后,从成因上看,垄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主要有由于某种资源具有某些天赋特性而使其所有者拥有排他性的独占权而形成的垄断;技术或知识的发明创造者由于具有技术专利权或知识产权而形成的垄断;

垄断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垄断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由于各种因素,国家产生了垄断企业。垄断企业在控制产品价格、避免由竞争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方面产生一定作用。然而垄断对国家的经济是有一定危害的。由于垄断的特点与性质,垄断企业易造成由随意控制价格而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的现象,同时垄断企业的垄断地位限制民营企业的发展,且垄断由于缺乏积极性而易致使国家相关行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垄断企业的高收入易导致拉大国家收入差距、影响社会公平、损害政府威信等等一系列不利影响。。。总之,垄断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垄断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经济里,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企业是普遍存在于现实经济中的企业结构之一,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探究垄断企业对经济的影响,首先要明确垄断产生的原因。很多因素如生产发展的趋势,规模经济的要求,自然垄断性行业发展的要求,保护专利的需要,对进入的自然限制,对进入的法律限制等等,一定程度上都会导致垄断。从根本上讲,垄断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过渡的产物。主要原因主要可概括为三个: a.自然垄断:即由市场竞争导致的垄断。生产和资本集中,生产成本使一个生 产者比大量生产者更有效率,这是最常见的垄断形式。 b.政府创造垄断:出于公共利益考虑或其他原因,政府给与一家企业排他性地 生产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权利。如石油、烟草、食盐等。 c.资源垄断:关键资源由一家企业拥有。如早期的美国铝业公司,就是由于垄 断了铝冶炼的原料——铝矾土,而享有独家垄断铝供应的地位。 某些行业,如石油、通信、铁路、航运、电网、煤炭、军工等等行业,由于技术、资金、政治、经济、安全、避免竞争等原因,垄断是必要的。这些行业纯粹靠市场竞争维系易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所以产生了相关的垄断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垄断是必然的。 然而垄断对社会经济是有一定危害的。垄断容易带来随意提高产品价格、产品或服务质量下降、阻碍社会技术进步等等弊端。原则上,为了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竞争是必要的,而垄断企业缺乏竞争。由于缺少竞争压力和发展动力,加之缺乏有力的外部制约监督机制,垄断性行业经常会违背市场法则、侵犯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和选择权、并且缺乏积极性。 首先,垄断的最大弊端是是消费群体利益受损。没有竞争,缺少压力和进取之心的直接后果是影响消费者消费水平。目前受政府保护的垄断行业主要由国有企业组成,作为全民财产的国有企业本应把一般消费者福利放在首位,但实际上并非都如此。据资料,中石油每升五块钱的汽油甚至比美国加了资源税和燃油税的价格都高。垄断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其大部分与居民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价格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居民日常生活消费支出的大小。石油、电网、通信等行业高利润的背后,是通过价格机制达成的。由于企业垄断,没有其他企业与之竞争,于是其定价没有市场份额减少的后顾之忧,于是近年来相关产业价格不断升高。而垄断迫使消费者缺乏选择权,为了获得产品和服务,不得不被动接受垄断企业提供的高价格。从而导致消费者日常生活支出加大,进而影响其他部分的消费,特别是加重了低收入消费群体的生活负担。最终使平均消费倾向降低,影响国家经济水平。 再者,垄断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收入不平等、拉大收入差距重要成因之一。一方面,垄断企业的提供的价格加大了消费者的支出,另一方面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加大群体收入差距。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住房、工资外收入和职工

关于中国垄断与寡头行业的认识与分析

关于中国垄断与寡头行业的认识与分析 摘要: 在我国,垄断行业占着他人享受不到的资源,凭借其垄断地位和特权,往往通过高额收费来获取巨额利润。其原因,既有各国都不能完全避免的自然垄断,又有我国改革尚不到位而形成的行政垄断等。无可否认,很多垄断行业中的企业承担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责任,但问题在于,垄断行业也对社会公平、经济发展、百姓生活等各个方面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这些垄断与寡头行业的存在到底是合理还是不合理,本文将从中国到底存在哪些垄断行业、形成原因、带来的影响和解决弊端的对策来加以研究和说明。 关键词:中国的垄断行业,形成原因,影响,解决对策 一.不完全竞争与中国的垄断行业 不完全竞争,是指在市场竞争中,当个别卖者具有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某一行业产品价 的能力时,该行业就处于不完全竞争中。对于一个完全竞争者来讲,需求是完全具有弹性的,而对于一个不完全竞争者来说,需求只是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不完全竞争者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而不完全竞争又可以按照其程度分为: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 有了不完全竞争的原理,那我们就来探究一下中国的不完全竞争行业。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些行业存在垄断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但现实情况是,至今有关方面尚未认定我国的垄断行业是哪些行业?即使被人们认为的垄断行业者,都纷纷声明自己不是垄断行业,其理由是本行业已有几家企业在生产经营。同为国有企业,虽分成几家,其实质仍是一家,并没有真正的竞争关系。只要是对本行业市场或资源拥有完全或绝大部分控制权的一家或极少数几家企业,即可认定为垄断行业企业。 众所周知,中国有所谓的“八大垄断行业”: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以及国有和国有控股金融行业。其中,军工企业有航空工业、核工业等十大集团组成;电网电力由中国国电、华电等五大发电公司和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两大电网集团占决对控制地位;石油石化行业自然是耳熟能详的中石油、中石化占主导;电信行业也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中国移动、联通、电信、铁通和网通也是大家很清楚的;至于煤炭、民航、航运行业,占有主导地位的企业也不过区区几家;而由于中国的金融市场并未完全开放,所以我们的国有控股的金融行业在许多方面能算做是一个垄断的行业。 二.形成原因的探究: 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垄断可以分为行政垄断、自然垄断、制度垄断等几种。而这几种形式的形成原因也各不相同。 在我国,行政垄断是指依靠行政权力不许其它企业进入某一领域,对该行业实行准入限制,设置进入壁垒,而由一家或极少数几家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状况,如关系国家安全的军

中国行业垄断的原因

中国行业垄断的原因: 1、目前的行业垄断结构是计划经济遗留的产物。我国的行业性垄断的形成严格讲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形成,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观念已对行业垄断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但历史的惯性使部分人,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至今仍摆脱不了传统观念在头脑中形成的固有模式,自觉不自觉地青睐行业垄断。 2、行业垄断结构是政企不分的典型产物。建国初期,我国几乎目前所有的垄断企业都是国家依靠其权利形成的,并依靠政府的直接投资发展壮大,因此政府由于和企业之间有一种天然的情结,会自觉不自觉地维护垄断行业的利益,通过维持和掌握国有垄断企业,保证其赢利,以直接取得利润。虽然目前部分行业管理部门与行业垄断企业已实现了分离,但政企不分的弊端并未彻底解决。 3、严格的进入管制使新的竞争者无法进入和成长。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对某一行业实行严格的进入管制,甚至拒不开放一些行业领域,致使这些行业和领域无法形成新的竞争者,即使偶尔有新的竞争者进入,其间已有垄断地位的企业有较大的价格承受力,不会因后者的进入而失去垄断地位。 4、在一定行业维持行业垄断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有些行业由于特定的技术经济特点或资源稀缺性,有天然的垄断需要,适合垄断经营,只是要界定行业范围。 5、国家安危的考虑。行业垄断企业往往是特大型国有企业,其相当一部分产品和服务还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国家需要通过掌控他来控制国家经济命脉。世界各国也普遍采取此法。 中国行业垄断跟外国行业垄断的区别: 1、规模经济集中度不同。中国行业垄断是在规模经济集中度非常低的情况下发生的。经济规模集中度是产业经济理论中关于市场结构分析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生产、销售同类商品的制造商、销售商依靠经济、技术、市场竞争实力,对市场份额的占有程度。在同类商品的市场结构和大中小企业中,少数大型制造商、销售商所拥有的市场占有率越高,表明资源配置向少数企业集中的程度越高,企业的经济规模也就越大。相比国外的贸易市场,中国目前的经济规模集中度不高。 2、需要的资本不同。外国行业垄断需要的是资本家的私人资本,而中国的行业垄断更多需要的是全民的社会资源。外国行业大多通过私人垄断资本的运作,干预市场经济的发生,本质上代表了垄断资本家的利益。而国内的行业运作的是国家垄断的资源,代表的是国有企业的利益。 3、竞争的对象不同。前者是国家与民争利,后者是国家帮大欺小。 4、资源的分配不同。前者是资源国家独占,后者是资源全民共享。 5、阶级的制度不同。中国的垄断行业基本上都是国有资本控制下的垄断,是不存在阶级剥削的。外国的是大资本主义阶级的垄断,可能存在剥削。

我国垄断行业高收入的成因分析

我国垄断行业高收入的成因分析 1.行政性垄断是形成垄断行业高收入的主要原因 统计资料显示,2009 年我国垄断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是全国水平的5~10 倍。这些行业高收入形成的体制性原因是行政性垄断的存在。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出于国家经济安全的考虑或公共产品供给的特征,政府赋予垄断部门特殊的行政权利,使得垄断行业凭借政策制度的优势,可以迅速占领市场份额,阻碍了其他经济成分的介入,限制市场的竞争机制的形成,从而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进而导致了该行业职工(尤其是高管阶层)获得高收入。 2.商品和服务的垄断性定价机制推动了行业收入走高 我国垄断行业的行政性特点赋予了垄断企业较多特殊权利,垄断企业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使其他潜在威胁者在生产资料来源和市场占领上处于劣势地位,限制了一些企业对该行业的进入,形成了较少价格竞争者的市场格局,同时也为垄断企业降低了该行业的经营风险,这种有利的市场优势使得垄断企业在价格制定上享有绝对的控制权。从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垄断企业往往会采取盲目提价,任意提高收费标准等手段,将所增加的职工劳务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因此,在这种定价机制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垄断企业获得了超额利润,另一方面,导致垄断行业商品的价格较高、附加服务费用较多,直接加大了消费者的成本负担。 3.政府对行业垄断的监管不到位,难以约束其高收入的发生 目前我国对于垄断行业的宏观调控力度还比较薄弱,垄断监管机构还没有形成独立的部门,国家立法没有赋予监管机构有权威的监管权力,使得现有监管部门间权责不清,相互推诿,导致监督作用大大降低。同时,政府对于垄断行业的财务约束力不强,对于垄断行业的一些“灰色”收入审计不严,正是由于垄断行业具有其自身的价格定价机制,单纯的市场机制已经无法从整体上抑制这些包含了大量非工资性收入的“灰色收入”的存在,形成了垄断行业的高收入现象,从而导致了行业间收入差距的迅猛拉大。 4.《反垄断法》的不尽完善,垄断企业财务制度缺乏透明度 我国现行的《反垄断法》相关条款规定不够明晰,一是原告的主体范围很难界定,因为垄断行为涉及的群体比较广,对于具体起诉人的范围没有明确确定。二是对于损失的赔偿额度的标准界定不清。三是很难界定垄断行为与个人损失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同时,该法律在实际执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一方面对垄断行业的相关保护条款,不利于促进社会的竞争机制的形成;另一方面也没有明确规制独立的反垄断机构,直接导致监管垄断行业法律问题的部门缺位。并且该法律与行业法规很难协调,因为我国很多行业也具有自身的行业法规,这些法规与《反垄断法》可能出现协调上的难题。此外,垄断行业的资产管理的透明度不高,企业的运营成本、盈利状况、劳动力水平等相关信息都不为公众所知,这也是我国垄断行业不合理的高收入现象难以监管的一个主要原因。

垄断与效率

垄断与效率 赵世勇 ⊙ 垄断是怎么回事? ■ 在经济学中,垄断(monopoly)指的是一种市场结构,在一种产品的市场上,或者在一个行业中,只有一个企业,这个企业的产品没有替代品,是独一无二的。 ⊙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100%的垄断企业呢? ■ 很少。如果按照严格的定义,你很难找到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垄断企业,一般的产品都或多或少有替代品;或者说一家企业很难占有100%的市场份额。很多人说微软是垄断企业,但微软的产品Windows操作系统也并非没有替代品,它的老对手苹果的Macintosh操作系统就是,所以微软的产品并没有占有100%的市场份额。Intel公司的微处理器雄霸全球,但Intel也不是唯一生产微处理器的企业,它依然有对手,比如AMD 公司也生产电脑用处理器,虽然Intel占有80%以上的市场份额。不严格地说,也可以把他们称为垄断企业,或者有垄断能力的企业。 ⊙ 经济学上讲,垄断会带来效率损失。因为跟完全竞争相比,垄断下的产量较低,价格较高,生产者剩余的增加不足以弥补消费者剩余的减少,从而带来社会福利的下降。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反垄断呢? ■ 你分析得没错,但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反垄断,也是不对的,我们要看垄断或垄断能力形成的原因。 ⊙ 垄断的成因有哪些呢? ■ 垄断的成因,大致有如下几种。其一,因为先天禀赋。比如,一些颇具天赋的歌星、影星、运动员、艺术天才等,这些人的才能他人无法企及,那么这些人在某些领域形成一定程度的垄断,例如邓丽君的歌、金庸的武侠小说、刘翔、姚明等,又或是“风景这边独好”的餐厅。再比如,贵州的茅台酒。茅台酒的酿造离不开当地特殊的地理位置、温度、适度、水质等一系列的自然条件,这个自然条件基本是无法复制的。这是茅台形成一定程度的垄断的原因。 其二,因为专有技术。有些企业形成垄断,主要是因为它们的专有技术(know-how)是他人无法复制的。比如,Intel公司的芯片技术,微软的视窗技术,甚至一些饮料(比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秘密配方等。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专有技术是企业自己研发的结果。 其三,因为专利保护。有一些企业研发后形成一定的技术,如果不对这些技术给予保护,那么将很容易被其他企业窃取或者模仿,因此这些企业将技术成果申请专利,在

我国垄断性行业的主要成因和对其的管制

我国垄断性行业的主要成因和对其的管制 摘要: 垄断是对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极大威胁,在一系列深层矛盾依然存在的背景下,随着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一方面市场竞争开始获得了生存空间,与市场竞争相伴的经济垄断随即得到萌生;但更主要的是另一方面,即原有体制中颇具根基、盘根错节的行政化、官本位权力机制也开始寻找新的环境土壤,原有的行政化垄断势力依托逐步成长、极不健全的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尽可能地、不失时机地为自己营造出了可观的生存和发展机会。根据目前这种状况,有必要更具针对性地提出反垄断、反行政化垄断的特殊对策。 关键词:垄断行业成因危害管制对策 正文: 垄断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以后必然产生的、与竞争相对立的经济现象,是发源自市场竞争,又反过来否定、限制、阻止市场竞争的一种"异化"力量,因而是对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极大威胁。简要而言,垄断是指在市场交易中,少数当事人或经济组织(极端而言可以只有一个经济主体),凭借自身的经济优势或超经济势利,对商品生产、商品价格、商品数量及市场供求状态实行排他性控制(直至实行排他性独占),以牟取长期稳定超额利润的经济行为。 我国的垄断性行业主要有所有能源行业(水、电、石油、

煤气、天然气、核电)、所有通讯行业(有线、无线通讯)、所有军工行业、所有新闻行业(电视媒体、报纸媒体、广播媒体)、所有烟草行业、重要交通行业(航空、铁路、水运)、重要资源行业(煤、铁、贵金属)。 造成我国目前一些行业出现垄断结构的原因大致如下: 1、目前的行业垄断结构是计划经济遗留的产物。 我国的行业性垄断的形成严格讲是计划经济时 期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制度 的逐步形成,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观念已对行业 垄断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但历史的惯性使部分人, 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至今仍摆脱不了传统观念 在头脑中形成的固有模式,自觉不自觉地青睐行 业垄断; 2、行业垄断结构是政企不分的典型产物。 建国初期,我国几乎目前所有的垄断企业都是国 家依靠其权利形成的,并依靠政府的直接投资发 展壮大,因此政府由于和企业之间有一种天然的 情结,会自觉不自觉地维护垄断行业的利益,通 过维持和掌握国有垄断企业,保证其赢利,以直 接取得利润。虽然目前部分行业管理部门与行业 垄断企业已实现了分离,但政企不分的弊端并未 彻底解决;

八大行业垄断状况报告

八大行业垄断状况报告 天则经济研究所 石油天然气行业:垄断专权与不完全经营权并存 1998年4月,中国石化工业体制改革按照上下游结合的原则,分别组建两个特大型石油石化集团公司:石油天然气集团和石油化工集团,同时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保持原有功能和地位不变。从此,中国油气行业形成了上下游一体化、南北分治、海陆分割三足鼎立的局面。 虽然从国家的宏观管理上将石油产业划分为三家大型公司,但其下属的诸多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和石油加工企业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总体而言,产业上游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垄断程度较高,属于寡占型市场结构;下游的石油加工业竞争程度较高,属于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但因为长期以来部门封闭、区域分割的石油产业管理体制,加上企业并不享有充分的定价权,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实际上要比集中度指标所反映的程度更弱。同时由于政策法律制度、资金和技术上的壁垒,外部企业想要进入石油产业也极为困难。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分别于2000年3月、10月和2001年4月在香港和纽约两地上市。为了引入战略投资者,确保上市成功,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均与国外公司签订了战略联盟协议。2007年11月,中石油又在A股市场上市。三大石油公司顺利上市以后,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一方面加快了公司业务的进一步重组和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以强化核心业务;另一方面,加紧向其产业链薄弱环节和非主营区扩张。尤其是后者,真实体现了打破行业垄断,促进行业竞争的效果。 1998年的重组整合,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政府打破油气行业垄断格局的首次尝试。但是,由于石油天然气行业始终是长期受政府传统管制的行业,所以一方面三大油气公司被赋予了一定领域的垄断专权,同时仍缺乏作为一个企业应有的经营自主权;另一方面,由于其垄断地位,三大企业在市场中有可能滥用垄断势力,致使当初重组初衷的实现举步维艰。

行业垄断的现状及评价

深化行政性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现状评价及对策分析 行政性垄断行业,在中国的特定情况下,是指既具有一定自然垄断特性,同时又带有较强的行政垄断色彩,通常以国有独资或控股形式存在的企业集合,主要分布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的电信、电力、民航、铁路、烟草、食盐等行业。所谓行政性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在这些行业内,构建以市场经济意义上的企业为基础,引入必要竞争,同时受到合理管制的新架构。以引入和强化竞争为主题的我国两轮垄断行业改革虽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但深层次的管理体制问题迟迟未能解决,滞后于人们的预期,改革呼声日渐高涨。 一、我国行政性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电力、电信、民航等典型的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也随之开启并不断深入,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改革进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政企合一管理体制导致政府与企业职能错位 我国行政性垄断行业长期实行国有化体制,政企不分是一个普遍问题。行业主管部门集多种不同属性的职能于一身,无法摆正位置并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市场主体地位难以确立;竞争格局无法形成,社会资本投放存在体制性障碍。这是因为在这些行业中,政府部门既是权力机构又拥有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以及经营管理企业的职能,这种政企合一的传统政府管理体制为行政性垄断提供了土壤和便利。一方面出现政府机构膨胀,另一方面又妨碍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保持政企合一,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既是经营主体,又是执行监督主体,最终会使竞争走向畸形,

出现政府和企业职能错位,行政管理企业化、生产经营管理行政化、政府行业管理职能弱化等系列问题。显然,不实行体制改革,不改变政企关系,就不可能割断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 (二)严格的市场准入管制阻碍了有效竞争局面的形成 在我国行政性垄断行业的改革进程中,国家采取的是逐步深入、有选择推进的形式,迄今为止对市场准人仍然实行较为严格的管理,改革从整体上来讲很不平衡。以电信和民航两个市场准入已经较为宽松的行业为例。目前电信行业仍对基础电信业务实施严格的经营许可制度;民航业不仅对航空公司资质存在着严格限制,即便在机票代理市场也实行了严格的准入管制,从而降低了航空运输市场的竞争程度。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源于“什么都要管”的旧管理体制,而由于制度惯性,尽管管理体制已发生了重要变革,但相关监管机构仍然在不同程度地推行保护、扶植政策,致使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势头有增无减并对其他社会资本产生了“挤出效应”。另一方面,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使得行政性垄断行业各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具有很强的“不对等性”和“同质性”,因而真正公平、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还远未形成。 (三)不尽合理的价格管理体系损害着消费者的利益 行政性垄断行业不仅垄断着市场,同时也垄断着价格。总体而言,行政性垄断行业的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是沿着由计划到市场,逐步放开,并引入竞争的方向进行的。但由于行政性垄断行业的特殊地位,政府在定调价时,往往考虑这些行业的利益较多。其突出表现在:一是政府采取召开协调会、办公会等形式越权直接定价;二是直接干预价格主管部门定价;三是价格主管部门受各方面因素影响“虚高”定价等。种种原因造成了“价格失真”,这不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