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药热熨敷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评分标准

中药热熨敷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评分标准

中药热熨敷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评分标准
中药热熨敷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评分标准

中药热熨敷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评分标准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中药热熨敷技术操作评分标准

科室姓名主考签名:考核时间: 年月日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热熨法

热熨法 热熨法是采用药物和适当的辅料经过加热处理后,敷于患部或腧穴的治疗方法。 (一)评估 1.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热熨部位局部的皮肤情况。 3.患者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 4.心理状况。 (二)目标 1.有效改善各种风寒湿型筋骨痹痛、跌打损伤、腹胀痛等症。 2.通过运用温中止呕、散寒止痛、助阳止泻等。 (三)禁忌症 忌用于热性病、高热、神昏、出血性疾病、皮肤破损处、身体大血管处、局部无知觉处及一切炎症部位、腹部有性质不明包块等。 (四)告知 1、操作的目的及过程 2、可能出现的不适、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五)物品准备 治疗盘:四子散热熨包、微波炉、弯盘、快速手消剂等。 (六)操作程序 1.核对医嘱及患者信息,做好评估。 2.洗手、戴口罩,准备用物,携至床旁,再次核对。 3、取合适体位,暴露药熨部位。 4、药熨:将四子散热熨包装入自置小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微波炉中,用 高火加热2分钟。取出待温度适宜,患者采取仰卧位,置于患者相应部位或穴位热熨,每次热熨20-30分钟,可重复使用。 5、观察:随时询问患者感受,观察患者对热感应及局部皮肤情况。 6、整理:擦净局部皮肤,协助安置体位,整理床单,清理用物。

7、记录:详细记录实施药熨治疗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名。 (七)注意事项 1、操作环境注意保你暖避风,必要时用屏风遮挡。 2、熨烫时力度均匀,开始用力要轻,速度可稍快,随着药袋温度的降低,力度可增大,同时速度减慢。 3、药熨袋温度不宜超过70℃,年老不宜超过50℃,温度不足时可更换药熨袋。药熨过程中,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情况防止烫伤,观察病人有无头晕、心慌等不适。 4、治疗后应注意避风保暖,不可过度疲劳,饮食宜清淡。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 . . .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目录 第一章针刺疗法 (2) 一电针疗法 (2) 二穴位注射 (2) 三耳针疗法(耳穴埋籽) (3) 四针刺护理 (3) 第二章灸法 (4) 一艾条灸 (4) 二艾炷灸 (5) 三温针灸 (5) 四灯火灸 (6) 第三章放血疗法 (6) 第四章挑治疗法 (7) 第五章拔罐疗法 (8) 一拔火罐法 (9) 二拔药罐法 (9) 第六章发泡疗法 (10) 第七章磁疗法 (11) 第八章推拿疗法 (12) 附:小儿推拿疗法 (14) 第九章刮痧疗法 (15) 第十章数码多功能治疗仪的使用 (16) 第十一章换药法 (17) 第十二章熏洗疗法 (20) 第十三章溻渍法 (20) 第十四章涂药法 (21) 第十五章敷药法 (22) 第十六章贴药法 (22) 第十七章吹药法 (23) 第十八章点眼药法 (23) 第十九章药熨法 (24) 第二十章导便法 (25) 第二十一章坐药法 (27) 第二十二章煎药法 (27) 第二十三章服药法 (28) 第二十四章口腔护理法 (30)

第一章针刺疗法 一、电针疗法 电针疗法是将亳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针上通以微量电流,加强对穴位的刺激,达到 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一) 适应症 用于多种疾病,如神经痛、神经麻痹与痉挛、神经官能症、关节痛、中风后遗症、 外伤性截瘫、反应性精神病、小儿麻痹后遗症、针刺麻醉等。 (二) 物品准备 治疗盘、针盒、消毒亳针、75%酒精棉球、消毒干棉球、镊子、电针仪。 (三) 操作方法 1、常规消毒针刺部位皮肤。 2、按毫针刺法进针。 3、针刺得气后,先将电针仪上的输出电位器调至零值,再将两根输出导线分别接于 两根针的针柄或针体上。 4、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再慢慢旋转电位器,逐渐调高输出电流至所需电流量, 以患者能忍耐为度。 5、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10~20分钟。 6、治疗完毕,把电位器调低到零值,关闭电源,拆去输出导线。 7、按起针法退出毫针。 (四) 注意事项 1、电针刺激量较大,所给电流量须以患者能耐受为限,以防晕针,调节电流量时须慢慢 由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避免引起肌肉痉挛,造成弯针、折针。 2、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以免发生意外。 3、经温针使用过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不导电,应将输出线接在针体上。 4、如输出电流时断时续,可能是导线接触不良所致,应检修后再用。 二、穴位注射法 在穴位中进行药物注射,通过针刺和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和药理作用,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叫穴位注射法。 (一) 适应症 各种原因引起的腰腿痛、肩背痛、关节疼痛以及软组织扭挫伤、高血压、胃病、胆绞痛、肝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等。 (二) 物品准备 治疗盘、注射用药液、5~20毫升注射器和6~7号针头、75%酒精棉球、镊子、消毒干棉球。 (三) 操作方法 1、操作者洗手、戴口罩。 2、选择大小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抽吸药液。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拔罐法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凝血现象的一种技术操作。具有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注:拔罐包括火罐、水罐、药罐3 种疗法。罐的种类有竹罐、陶罐、玻璃罐、负压吸引罐等。拔罐的方法有坐罐法、走罐法、闪罐法和刺血拔罐法。投火的方法有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 一、目标: 1、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 2、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3、调节机体功能起到温经通络、祛湿逐寒、行气活血、止痛消肿。 二、适应症:治疗风寒湿痹、外感风寒、咳嗽、喘逆、跌打损伤、胃肠功能失调及神经、血液、妇科等疾病。如肩胛上背痛、腰痛、腿痛、头痛、感冒、发烧、腹泻、腹胀、消化不良、小儿疳积、腹痛、咳嗽、哮喘、脐部疾病、毒蛇咬伤等。 三、禁忌症: 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缺陷障碍患者; 2、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3、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四、注意事项: 1、拔罐时患者体位应舒适持久。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隆突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勿强拉。 4、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5、起罐时,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洗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五、告知: 1、个别患者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 2、由于罐内空气负压收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 1、接到医嘱双人核对 2、到患者床前核对姓名、诊断,告知患者并解释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过敏史实施拔罐出的皮肤情况 凝血机制是否正常女性患者是否处于妊娠期年龄、体质及心理情况 护士准备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用物准备治疗盘、火罐(根据病情选择大、中、小型火罐,罐口平滑)95%酒精棉球、火 柴或打火机、止血钳、纱布、污杯、弯盘、屏风、小口瓶、执行单、快速手消毒液。 环境准备整洁、安静、温度适宜、屏风遮挡 核对携用物至患者床旁,再次核对姓名、诊断 体位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松解衣着,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隔帘遮挡 选穴准确选穴,清洁皮肤,用棉球或棉签仔细检查罐口有无残缺和破损,是否光滑 拔罐操作者一手拿火罐,另一手持止血钳夹95%酒精棉球点燃,深入罐内中下端,绕1~2周后迅速抽出,立即将罐口按扣在选定穴位上不动,待吸牢后撒手,点燃的明火稳妥迅速的

中医护理常用技术操作流程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流程 及评分标准 一、艾条灸法 (一)评估 1.患者意识状态,配合程度,主要症状、体质及心理状况。 2.施灸部位皮肤情况、对热痛的耐受程度、女病人是否处于妊娠期。 3. 评估环境,必要时屏风遮挡。 4.告知患者: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果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如是瘢痕灸会由于艾火烧灼皮肤产生剧痛。 (二)适应症 1.经络闭阻所引起的风寒湿痹证、寒凝血滞的胃脘痛、痛经、闭经、菌痢等。 2.阳气下陷引起的遗尿、脱肛、崩漏、带下、阴挺、久泻、各种虚寒证、虚脱证、寒厥证和中气不足等。 3.防病保健。 (三)禁忌症 1.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部、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极度疲劳、空腹、过饱或对灸法恐惧者应慎灸。体弱者,刺激量不宜过强,以防晕灸。(四)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快速手消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五)操作流程 1.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2.核对医嘱,做好解释,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再次核对施灸部位和施灸方法。施灸方法: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种方法。 4.施灸,手持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穴位,距皮肤2-5厘米处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为度,随时弹去艾灰,灸至局部皮肤红晕,每处灸5-15分钟。 5.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告知注意事项,整理用物。 8.洗手,核对医嘱,做好记录并签名。 (六)操作注意事项 1.多穴施灸,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3.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采用艾炷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中医护理常规_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急诊室环境 (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根据病症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3)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得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即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5)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促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每日记录大小便次数1次。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 发生意外、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得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 集相应标本送检。 (4)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随时检查各种管道就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对诊断不明得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与情志等方面得问题,采取相应得护理 措施。 (8)凡涉及法律纠纷得患者在抢救得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9、遵医嘱准备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得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得 宣教、

中药热熨敷技术操作流程(9分钟)

中药热熨敷技术操作流程(9分钟) 一、仪表:仪表端庄,戴表。 二、核对:核对医嘱。 请老师帮忙核对医嘱:1床,王红,女,30岁,住院号:123456,诊断:带下证(寒湿瘀滞型),医嘱予吴茱萸中药热熨敷30分钟日一次。医嘱准确,谢谢老师。 三、评估:口述:敲门进病室。携带医嘱执行单,核对床头卡,1床,王红,女,30岁,住院号:123456。王女士您好,我是您责任护士XX,请您说一下名字,我看一下腕带,1床,王红,女,30岁,住院号:123456。 王女士您感觉哪里不舒服?根据您的症状我将遵医嘱为您进行中药热熨敷以缓解您的不适,使用的药物是吴茱萸,我刚刚看过您的病例,您既往健康,无过敏史,也不在妊娠期,对热的耐受程度良好,那我看一下您的皮肤情况(注意保暖,保护患者隐私),您腹部皮肤无红肿破溃,干爽无汗。 四、告知:王女士,您以前做过中药热熨敷吗?那我为您介绍一下,中药热熨敷是将中药或能导热的物体加热后,作用于人体相应的部位,通过来回旋转移动,达到温经散寒,使气血流通的目的,操作过程中您局部有热感,操作时间15-30分钟。您需要去卫生间吗?请您稍等,我准备一下,马上过来。 五、用物准备:检查手消毒液,口述:手消毒液在有效期内,可以使用。 洗手(手背按压取手消毒液,每步不少于5次,时间不少于15秒),戴口罩。物品准备:处置车上层:医嘱执行单、治疗盘、记录单、手消毒液、毛巾、中药包、凡士林、棉签、测温计、纱布。处置车下层:医疗垃圾桶、生活垃圾桶、回收桶。口述:凡士林在有效期内可以使用,棉签在有效期内可以使用,毛巾、中药包、测温计、纱布,所有物品已检查完毕,符合要求。将药包加热到60-70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拔罐法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凝血现象的一种技术操作。具有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注:拔罐包括火罐、水罐、药罐3种疗法。罐的种类有竹罐、陶罐、玻璃罐、负压吸引罐等。拔罐的方法有坐罐法、走罐法、闪罐法和刺血拔罐法。投火的方法有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 一、目标: 1、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 2、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3、调节机体功能起到温经通络、祛湿逐寒、行气活血、止痛消肿。 二、适应症:治疗风寒湿痹、外感风寒、咳嗽、喘逆、跌打损伤、胃肠功能失调及神经、血液、妇科等疾病。如肩胛上背痛、腰痛、腿痛、头痛、感冒、发烧、腹泻、腹胀、消化不良、小儿疳积、腹痛、咳嗽、哮喘、脐部疾病、毒蛇咬伤等。 三、禁忌症: 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缺陷障碍患者; 2、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3、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四、注意事项: 1、拔罐时患者体位应舒适持久。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隆突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勿强拉。 4、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5、起罐时,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洗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五、告知: 1、个别患者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 2、由于罐内空气负压收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 1、接到医嘱双人核对 2、到患者床前核对姓名、诊断,告知患者并解释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过敏史 实施拔罐出的皮肤情况 凝血机制是否正常 女性患者是否处于妊娠期 年龄、体质及心理情况 护士准备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用物准备治疗盘、火罐(根据病情选择大、中、小型火罐,罐口平滑)95%酒精棉球、火柴或打火机、止血钳、纱布、污杯、弯盘、屏风、小口瓶、执行单、快速手消毒液。 环境准备整洁、安静、温度适宜、屏风遮挡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一艾条炙 【目的】:预防或治疗某些痹症,如头痛、心悸,温通经脉,消瘀散结,升阳举陷,回阳固悦,预防保健。 【作用原理】:用艾绒制成的艾条烧灼或熏烤体表穴位或患部,通过激发经气,加强气血运行,从而使痹阻、壅滞的经络疏通,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目的。 【适应症】:风湿病、外伤、瘀血、痛经、颈肩腰腿痛 【禁忌症】:孕妇的小腹,腰骶部等。 【注意事项】: 1、室内温度要求适中,以防感冒,施灸前根据病情及部位采取适当的方法 2、施灸程序一般先上部、背部、后下部、腹部、先灸头部后灸四肢 3、根据施灸目的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艾条 4、施灸处一般局部红润不处理,切忌在灸后用力摩擦,若灸处出现小水泡让其自行吸收 5、施灸时防止艾火脱落烧伤皮肤及损及衣物 6、对于过激、过饱、过劳、醉酒、情绪激动者不宜立即施灸 【用物准备】:治疗盘、无茵纱布缸、艾条、打火机、弯盘、灭火小口瓶、酒精灯、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步骤】 1、着装整齐。 2、转抄医嘱并核对。 3、携治疗单到病房核对床号、床尾卡并解释如×床×××小组你好!我是今天的当班护士×××,因为最近外感风寒,引起了胃部不适现在遵医嘱给你进行一个艾条炙,这样可以祛风散寒,缓解胃部不适的效果,请问你需要解大、大小便吗?今天艾条炙的部位在内关穴,在手上,请将手伸出来(检查局部皮肤:完好无破损)你先休息一下,我去准备用物,马上过来。 4、回治疗室,六步洗手法洗手,带口罩。 5、准备用物并检查:无菌纱布缸、95%酒精灯、灭火小口瓶、弯盘、打火机、艾条(治疗单、笔)推治疗车至病房。 6、对床尾卡:例如:×床的×××小姐你好,请问你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好的我现在给你艾条炙,请你配合,请将手伸出来(定位:腕横纹线上三指,两肌腱中点,按压穴位)×××小姐会有像麻的感觉吗?“有”。 7、清洁皮肤。 8、再次检查(治疗单、艾条)。 9、点燃艾条。 10、×××小姐,现在给你艾条炙(看时间计时5-7分钟,距离3公分)过程询问病人,如:会有温热感吗,有热传导的感觉吗?感觉会很烫吗?等,并随时弹去艾灰。 11、时间到,清洁皮肤,并检查局部皮肤情况(局部皮肤完好无烫伤)。 12、整理床单位(×××小姐现在感觉怎么样,胃部不适缓解些了吗?好的平时你要注意保暖、避风寒,请问你还有什么需要吗?谢谢你的配合)。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护理中药热熨的运用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护理中药热熨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7-09-26T14:34:52.600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1期作者:周艳红 [导读] 充分说明,中药热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术后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湖南省邵阳市中医医院 422000 【摘要】目的:分析术后护理中,中药热熨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从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64例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32名参与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采用中药热熨护理。观察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实施手术后,采用中药热熨治疗的护理效果较好,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促进康复。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药热熨;临床效果 腰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中最为严重的骨科疾病,其发病率较高,其主要的临床症状是患者的腰部和腰部以下会出现疼痛感,同时患者会出现肌肉萎缩的情况,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痛苦,甚至有些患者会导致残疾,同时该疾病属于慢性疾病,治疗的时间较长,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予以相应的护理干预是至关重要的[1],本文主要研究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护理中药热熨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的时间为2014年3月-2016年3月,所研究的患者为64例,所有患者均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男性34例,女性30例;年龄 28~73岁,平均年龄(51.5±4.1)岁;病程10d~4年,平均(1.8±0.7)年;在以上患者中属于椎间盘脱落的患者为1例,属于腰椎间盘膨出的患者是13例,而属于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为5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人。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干预,(1)体位护理,在手术前,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如何进行术后体位变换,保证患者在术后对固定体位的耐受程度,同时也能有效的保证患者的体力,降低术中体力不支的情况,保证手术的顺利实施。(2)术后病情护理,手术结束后,术后护理人员应密切的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包括血压、脉搏等,同时了解患者患肢疼痛情况,这样才能有效的掌握患肢恢复状态,针对于患肢出现的不良情况,应及时的告知主治医生,并实施相应的措施。(3)在术后的功能恢复,针对于术后病情稳定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及时的辅助患肢进行锻炼,并让患者尽量抬腿和扭腰,但是需要注意,在初期的锻炼幅度不应过大,运动的时间不能太长,逐渐适应后,再让患者进行轻微的活动,逐渐增加运动量。(4)在针对术后感染的护理上,在手术后,针对于伤口,护理人员应严密观测,避免出现感染的情况,及时的对患者伤口更换纱布,保证其伤口的干燥性,辅助患者翻身,清洁患者的皮肤,降低伤口感染的发生率。(5)在患者的饮食方面,患者应多吃些维生素多的食物,多吃新鲜的水果以及蔬菜,以清淡为主,少食刺激性食物。 观察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另加中药热熨护理,该方式主要采用中药和热疗,就是把中药的药效,通过热传导的方式,通过皮肤渗透到病灶,进而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袪瘀消肿的作用,降低疼痛感,但是针对于该项护理,如果面对有皮肤溃疡、过敏或者皮肤破损的患者,不能进行该项护理。在护理前,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此次研究的方式以及效果,并且通知其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该方式的中药主要为盐补骨子、苍耳子、白芥子、干姜、独活、川乌、乳香、没药等,药物均为活血化瘀的效果,将以上药物放置在布袋中,随后在将其放置在蒸锅内,用水蒸煮15min,使其水温达到60℃,随后将中药包放在患者疼痛的部位进行推熨,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应注意力度要均匀,开始的时候应轻柔,患者适应后,可提高速度和力度,医患耐受为主,并且随着温度的降低,力量应加大,并要降低速度,操作的时间在20min左右,每天2次,并密切关注患者皮肤情况。在护理完成后,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绝对的卧床休息,时间要在 30min以上,帮助患者添加衣物,做好防寒处理,关注患者的皮肤是否出现皮疹、红肿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的进行处理 [2]。 1.3统计学方法 本文研究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外科常见的疾病。多数患者的发生原因是因腰椎间盘出现退行性病变,导致腰椎间盘纤维出现破裂,进而髓核出现破裂,而突出的髓核组织压迫神经,进而患者的下肢出现放射性的疼痛,针对于该疾病,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控制,会导致患者的神经功能丧失,严重的出现瘫痪,对于疾病的治疗,可选治疗方法较多,西医多以药物、手术治疗为主[5]。但药物治疗只能对患者疼痛的症状起到缓解作用,对患者的功能恢复作用不大,因此不主张药物治疗;而手术治疗的效果较好,虽然手术虽有一定临床效果,但手术本身具有的创伤性,对患者的伤害较大,同时术后的并发症较多,而患者术后所需恢复时间也较长,因此需要实施相应的术后护理,从中医的辨证角度出发,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 “腰痛”范畴,腰为肾之府,若劳累多度,久而久之就会体虚,腰府失去平衡,风寒、湿热等很容易通过腰部经络渗入到体内,使得体内气血运行不畅,长期以往会气滞血瘀,血管堵塞,其直接表现即是疼痛。而中医治疗方法恰好对上述症状有独到的功效:通过中药热熨治疗,加热后,对患者的患部进行推熨,通过患者的毛囊,达到病根,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的效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中西医结合)科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一、艾条灸 艾条灸是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二)目标 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症的临床症状。 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袪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疗强身的目的。 (三)禁忌症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告知 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五)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六)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显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 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及时弹去艾灰,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整理版

一、电针法 电针是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在针具上通导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技术操作。 1、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针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2、目标 遵医嘱选择穴位,减轻或缓解临床症状。 3、告知 (1)针刺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等属于晕针现象,及时通知医师。 (2)针刺时可能出现疼痛、血肿、滞针、弯针等情况,患者不必紧张,医护人员会妥善处理。如有酸麻、胀痛、沉、紧、涩等感觉,属正常针感。 (3)微量电流接通后局部有抽动感。 (4)肌肉有抽动的感觉。 4、物品准备 电针仪、治疗盘、针盒(备各种毫针)、镊子、棉签及干棉球、皮肤消毒液、弯盘、浴巾、屏风等。 5、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遵照医嘱,选择腧穴,进行皮肤消毒,按毫针刺法进针。 (3)有“得气”感应后,将电针仪输出电位器调至“0”,再将电针仪的两根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针柄上。 (4)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逐渐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患者有酸麻感,局部肌肉有抽动,即是所需的强度)。 (5)电针完毕,将电位器拨回到“0”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6、护理及注意事项 (1)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导线接触是否良好。 (2)通电过程中应观察导线有否脱落,并注意患者的反应,有无晕针、弯针、折针等情况,通电时间。需增加刺激时,调节电流量应逐渐由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以致发生晕针或引起肌肉痉挛,造成弯针、折针等意外。 (3)颈项、脊柱两侧及心前区等部位针刺时,不能横贯通电,避免电流回路通过脊髓和心脏。 (4)取同侧肢体1~3对穴位(即是用1~3对导线)为宜。 7、电针法操作流程图 电针法操作流程图见下图。

中医护理——操作流程——技术规范

中医护理操作规程

目录 一、耳针法(耳穴压豆法)--------------------------------3-5 二、穴位贴敷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8 三、艾条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11 四、拔罐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12-13 五、穴位注射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16 六、刮痧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20 七、熏洗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23 八、中药塌渍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26

一、耳针法(耳穴压豆法) 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1.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1.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1.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5心理状况。 2、目标: 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禁忌症 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4.告知 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5.物品准备 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签、镊 子、探棒、胶布、弯盘等。 6操作程序: 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6.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6.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

中医药熨疗法

中医药熨疗法 中医熨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准确的起源年代已难以考证。我国现存的最早医学书籍《五十二病方》中,就已有熨疗法的记载;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也有“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的论述,并载有药熨方专治寒痹;古代名医扁鵲巧用熨法救治虢太子厥的故事至今仍然是人们争 相传颂的佳话。历代医家如华佗、葛洪、孙思邈、张从正、李时珍、吴师机等无不重视之,尤其是吴师机的《理瀹骈文》,创造性地发展了熨法理论并以此通治全身各种病症,影响深远。该法具有简、便、廉、验、捷等特点。是一种颇具特色的既古老又新兴的外治方法。一、原理临床研究认为,熨法与熏蒸腾法一样,都是属于暴露疗法,因而,热力和药力的联合作用也是熨法的主要治疗原理。首先,其作用表现在药物和温热对局部组织的刺激。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而改善周围组织的营养,某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能强烈刺激腧穴,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机体产生某些抗体,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其次是表现在调节经络阴阳的作用。利用药物的温热性能和外加热力,刺激局部经络穴位,可达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的功效。通过对经络的调整,达到补虚泻实,促进阴阳平衡,起防病保健的作用;此外,药物通过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

对优势,从而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有些芳香类药物,能提高皮质醇的透皮能力。将中药敷帖于体表俞穴,由于药物及热刺激,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从而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和传播,增加全身的效应。二、熨疗法的分类 及常用方法(一)按熨法所用的材料分类1.药熨法: 根据所用药物的剂型分为药散熨法、药饼熨法、药膏熨法。(1)药散熨法:将选定的药物碾成粗末,鲜品捣烂。放入锅内文火煸炒至烫手取出,装入布袋熨烫局部;或先装入布袋,旺火蒸热取出,乘热把药包放在治疗部位上熨烫;或将药物研成细末,用布包裹或直接将药末撒于穴位或患处,用熨斗、热水袋、烫壶或炒热的盐、沙、麦麸等加热物体热熨。(2)药饼熨法:将药研为细末,根据病情选取糊、水、酒、醋、涎等制成大小厚薄不等的药饼,放于治疗部位,其上覆布,用熨斗、热水袋、水壶、玻璃瓶或将盐、沙、麦麸等炒热布包后置于药饼上面热熨。(3)药膏熨法:将药物研成细末,加入饴糖、黄蜡等赋形剂调成厚薄适度的药膏,于火上烘热,趁热贴于治疗部位;或将药膏涂于治疗部位,再以熨斗、热水袋或炒热的盐、沙、麦麸布包后置于上面进行烫熨。药熨法在临床中最常用。药物可以是治疗该病的内服药,也可以是服剩的药渣。多选用气味辛香雄烈之品,加热后较易透入皮肤而发挥温热和药物的双重作用。根据所用药物的不同,可有单味药物法如吴茱萸熨、生姜熨、葱白熨、菊花熨等,

中药热熨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观察与护理

中药热熨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观察与护理 发表时间:2016-05-27T10:32:46.75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5期作者:范碧云 [导读] 邵阳市中医医院疼痛科中药热熨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确切。 邵阳市中医医院疼痛科 摘要: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中药热熨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的临床疗效与护理。方法:7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采用中药热熨配合红外线照射,对照组40例,采用牵引、物理治疗及西药对症支持治疗。结果:治疗组合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70%。治疗组治愈、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热熨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确切。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药热熨;红外线照射;护理 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我科对38例采用中药热熨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与牵引、西药对症支持治疗的40例进行对照,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78例,男36例,女42例,年龄20-78岁,平均42岁,病程2d-31年,平均2.36年,有腰部外伤史50例,劳累发病10例,腰腿痛32例,受凉后发病11例,不明原因6例,单纯腰痛48例,腰腿痛31例,单个突出58例,两个及以上突出25例。所有病例经影像学检查证实。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1.2 统计学分析 采用治疗前后的组间对照,差别的显著性检验用x2检验。 1.3诊断治疗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其诊断及疗效标准: ①治愈:腰腿痛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工作、生活能力恢复。 ②显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50-70℃以上。 ③有效: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 ④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1.4 治疗方法 1.4.1对照组 ①药物治疗:20%甘露醇250ml加地塞米松5-10mg,1次/d静脉滴注,连用5d后间隔2d为1个疗程1周。 ②中频电疗:将电极片置于腰椎的两侧,1次/d,20min/次,10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隙3-5d,连续2-3个疗程。 1.4.2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不用药物治疗与中频治疗,而是采用中药热熨加红外线照射治疗。 ①中药热熨:中药热熨处方用药:地龙、胆南星、乳香、没药、白芥子、炮姜各2份,制川乌、制草乌各一份,上药打粉备用,每次适量装入布袋,将药包放在蒸锅内隔水蒸60分钟,出锅后待药包温度适宜后持热熨包在局部皮肤上来回推熨, ②红外线照射:中药热熨同时在局部给予红外线照射,治疗时间为30分钟左右,1次/d,7-10d为1个疗程。 2.护理方法 2.1 一般护理 环境护理:病室应保持清洁安静,根据季节调节室内温度,必要时屏风遮挡。心理护理:关心体贴患者,做好操作前的准备和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心理,使其体位舒适,增强治疗信心。 2.2 热熨护理 2.2.1 热熨前准备 热熨应准备两个中药包放在锅内隔水蒸热,以便交替使用,告知患者宜穿宽大舒适的衣服,以便暴露热熨部位。操作前评估患者皮肤,有无破损红肿,有无禁忌症。 2.2.2热熨过程中的护理 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操作时用力要均匀,开始时用力要轻,速度可稍快,以患者能耐受为宜,在操作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的情况及有无不适等。待药熨包不烫时,留在局部热敷,在药包处予以红外线照射,及时巡视并观察局部皮肤情况,防止烫伤。 2.2.3热熨后护理 热熨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注意腰部保暖,注意防止寒邪入侵,多喝温开水及汤汁,饮食宜清淡温热,忌食生冷刺激性食物,嘱其平卧硬板床休息,活动时需要佩戴腰围。 2.2.4功能锻炼指导 腰椎间盘突出症经中药热熨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后,可减轻局部炎症,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但神经根症状及腰部功能恢复仍需一个较长的过程,通过科学合理的功能锻炼可促进疾病康复,指导患者掌握正确姿势,体位,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避免弯腰或负重等动作,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锻炼方式,如卧位直腿抬高、交叉蹬腿及五点支撑、飞燕式。腰背肌功能锻炼应注意循序渐进,以患者耐受为 度。 3.小结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键是减轻椎间盘的压力负荷,改善血液循环。临床研究发现我科热熨包方具有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止痛之功

中医药热熨疗法学习资料

中医药热熨疗法学习资料 将药物(如药袋、药饼、药膏及药酒)经加热后置于体表特定部位,进行局部熨敷,或上用热水俊持续加温的--种外治疗法。它能促使腠理疏松经脉调和、气血流畅,有祛风散寒、温经通络、镇痛消肿等作用。1.热熨的具体方法 将药物切碎,与黄酒、醋、食盐等混合后,放人锅内炒热,取出捣匀如泥,捏成药饼;也可用纱布包襄经加热的药物,对患处进行热熨;或药物打碎成末,放布袋内浸湿后放蒸笼内,燕热外敷患处。 药熨的温度一般以45 ~ 55C为宜,过低影响疗效,过高易烫伤皮肤。每次热熨的时间,根据病情及病人的耐受程度以0.5~1小时为好,每日进行2~3次。疗程长短根据病种及病情的轻重缓急而定。 2.热熨的原理 热熨疗法是通过药力和热力联合作用于肌表,内传经絡脏腑,以疏通经络,调理脏腑,而起到散寒解表,止咳平喘,祛风除湿,行气止痛,解痉通络,活血散淤等作用。临床多用于寒湿、气血淤滞、虚寒证候,如可治疗虚寒胃痛肩周炎、痛经等。 3.热熨使用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1)凡热性病高热、神昏、谵语、神经分裂症患者,均不可用本方法。 (2)其次,有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月经过多、崩漏等,也不宜用本法。 (3)热熨时,尤其要防止局部烫伤。开始时熨器热度过高,应采用起伏放

置式熨敷,或者加厚垫布。 (4)热熨后,病人可在室内散步,但暂时不得外出,要注意避风,防止着凉。 4.热熨法介绍 (1)坎离砂热熨法:用净铁末50kg、米醋3kg、防风400g、当归300g、川芎400g、透骨草400g,加清水3kg配制而成。坎离砂热熨怯里面加有中草药,通过醋酸和铁末发生化学反应面引起发热,可充分发挥其药物效能,具有良好的镇痛解痉作用和活血化淤、祛风散寒止痛消肿等功效。用于治疗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肺炎、肥大性脊椎炎、肌肉纤维组织炎、腰肌劳损、关节扭挫伤、关节手术后功能障碍神经痛、慢性腰痛等。 (2)葱熨法:根据受伤部位的大小,取葱白150~ 250g,切碎,然后杵烂,并立即放铁锅中炒热。热度应以皮肤能够耐受为度,然后取出敷于施治部位上。冷却后,可再炒热继续熨敷,如此反复2~ 3次。 葱熨疗法适用于内科病症中的因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力而引起的小便不畅,产妇受寒引起的产后腰腿痛及跌打损伤后的陈旧性外伤疼痛等症。不过跌打损伤敷肿胀疼痛等应体法时,需在受伤24小时以后再行葱熨。刚刚发生损伤时,应使用冷敷法,不宜用热熨法。 (3)热盐熨法:用食盐250g,爆炒加热后,加入陈醋200 ml,随洒随炒,经均匀地加入锅内后,再炒半分钟。然后马上乘热装人布袋将袋口扎紧,放于患处熨敷。热盐熨法能缓解筋挛,用治女寒凝痛经、夜间小腿抽筋和坐骨神经痛等症。单纯盐熨治疗胃痛、腹痛吐泻等。 (4)麸熨法;用麦麸或棉籽壳500g炒热,也可加人苍术50g、木香50g、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目录 一、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高热 3、神昏 4、中风 5、中暑 6、急性出血 7、痛证 8、暴泻 9、脱证 10、中药中毒 二、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风温 3、感冒 4、内伤发热 5、咳嗽 6、哮喘 7、悬饮 8、肺痈 9、肺胀 10、胃脘痛 11、呕吐 12、便秘 13、泄泻 14、黄疸 15、积聚 16、水臌 17、水肿 18、肾衰 19、淋证 20、癃闭 三、中医外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外科手术护理常规 3、疖 4、疔 5、痈 6、发 7、丹毒 8、疔疮走黄 9、流痰 10、窦道 11、压疮 12、脱疽 13、乳痈 14、乳岩 15、石癭 16、肠痈 17、肠梗阻 18、石淋 19、噎膈 20、烧伤 四、中医妇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产科一般护理常规 3、妇科手术护理常规 4、月经不调 5、痛经 6、崩漏 7、绝经前后诸证 8、带下病 9、妊娠恶阻 10、胎漏、堕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 11、异位妊娠 12、子痫 13、产后发热 14、产后恶露不绝 15、产后缺乳 16、阴挺 17、癥瘕 五、中医儿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肺炎喘嗽 3、鹅口疮 4、泄泻 5、疳证 6、惊风 7、痫证 8、水肿 9、麻疹 10、水痘 11、痄腮 12、顿咳 13、小儿暑温 14、疫毒痢 15、遗尿

16、紫癜 六、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 3、痔 4、肛痈 5、肛漏 6、肛裂 7、脱肛 8、直肠息肉 七、中医皮肤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黄水疮 3、蛇串疮 4、面游风 5、脚湿气 6、粉刺 7、瘾疹 8、湿疮 9、药毒 10、摄领疮 11、白庀 12、猫眼疮 13、风瘙痒 14、皮痹 15、天疱疮 16、红蝴蝶疮 17、淋病 18 梅毒 八、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 3、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 4、牵引术护理常规 5、石膏外固定护理常规 6 、骨折 7、上肢骨折 8、下肢骨折 9、脊柱骨折 10、骨盆骨折 11、脱位 12、伤筋 13、腰椎间盘突出症 14、骨折患者得功能锻炼法 九、中医眼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内眼手术护理常规 3、椒疮 4、天行赤眼 5、聚星障 6、凝脂翳 7、瞳神紧小 8、绿风内障 9、圆翳内障 10、云雾移睛 11、视瞻昏渺 12、高风雀目 13、风牵偏视 十、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耳疖、耳疮 3、耳鸣、耳聋 4、耳眩晕 5、中医鼻科一般护理常规 6、鼻槁 7、鼻鼽 8、鼻渊 9、鼻衄 10、中医咽喉科一般护理常规 11、喉痹 12、喉关痈 13、喉喑 14、急喉风 十一、中医口腔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口疮 3、牙宣 十二、中医针灸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十三、中医肿瘤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放疗护理常规 3、化疗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完成

耳针法(耳穴埋豆) 耳针法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1、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5)心理状况。 2、目标: 遵医嘱选择穴位,减轻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禁忌症: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 4、告知: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5、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球、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 6、护理注意事项: (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经经络反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7、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合理体位。 (2) 核对医嘱,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视季节关闭门窗,方法有三种) (3)核对穴位后,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 (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 固定,俗称“埋豆”。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耳针法(耳穴埋豆)操作评分标准(项目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