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三政治·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高三政治·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高三政治·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高三政治·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高三政治·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

世界

了解改造世界的内容,理解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同时,实践的过程中努力实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初步树立自觉地改造世界,积极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意识和信念。

1、改造“三观”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

2、努力在实践中自觉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

讲解法,调查举例法

1、改造客观世界包括“两个改造”,即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是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

改造自然界

就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属性与规律,变革自然物的原始形态,使自然界发生和谐的变化,创造出新的人工形态物和物质资料,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

改造人类社会

就是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或管理体制,改变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使社会面貌发生变化,不断进步。

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关系——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

改造自然的活动推动着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从而,也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发展。正确改造社会的活动调整和改变了经济、政治、思想等各个领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推动科学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也就推动改造自然的活动越来越向纵深发展。

2、改造主观世界包括“三个改造”,即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改造思想:

主要是指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改造处于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地位。

改造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改造“三观”,因而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在改造主观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价值观。

改造认识能力

是指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文化素养、科学水平和劳动技能。

改造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的途径:

通过认真学习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改善知识结构,从而改进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能力。

改造“三观”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

关系——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是改造思想,改造思想的

主要内容是改造“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使得改造“三观”在改造主观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

原因——人的其它精神要素都要受这“三观”的影响,并在它们的支配下形成特定的精神活动的指向性。科学的“三观”不能自发形成,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自觉学习,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才能确立。

必要性——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三观”,才能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才能消除颓废的人生观的影响,抵制一切腐朽思想的侵袭,推动个人的全面发展。

重要性——一方面当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复杂,大大增加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难度;另一方面,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观念的影响,与我们一贯倡导的“三观”发生了背离和冲突。因此,通过树立科学的“三观”,可以纠正人们的思想偏差,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使自己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基本观点: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一方面,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前提,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另一方面,改造主观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高二政治:《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教案(教案文本)

高中政治标准教材 高二政治:《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教案(教案文本) Studying politics can make us understand ourselves earlier and have more goals to strive for.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高二政治:《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教 案(教案文本)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改造主观世界,了解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改造思想的基本内容。明确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论证的能力、综合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分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改造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在实践中实现主观和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时,采用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改造思想,树立科学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的自觉性;培养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贡献的思想,树立实现“两个境界”的理想。 【教学重点】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内容、核心。 【教学难点】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内容、核心。 【教学方法】事例分析法、问题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相结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认识的目的什么? 导入新课: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它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两方面的内容。 三、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板书) 阅读教材第134页,并思考: ①什么是认识世界?认识世界目的是什么?②改造世界包括哪些内容?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认识论是研究:() A.世界是什么的学说B.世界是怎样的学说 C.人的心理活动的理论D.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3、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的是:() A.费尔巴哈哲学B.黑格尔哲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D.康德哲学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A.能动的反映论B.直观的反映论 C.经验论D.先验论 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涵义的是:() A.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B.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C.客体是外部自然界D.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最好地说明:()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7、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人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8、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表明:() A.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B.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C.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B.直观与反思的关系 C.实践与反映的关系D.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10、“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教学设计

第4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本课主要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二种类型——意 象艺术。 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因为意象艺术在整个美术门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进行美术鉴赏必须掌握的知识能够认识和辨析意象艺术基本上就 达到了美术鉴赏的基本要求) 2、教学重点 使学生分清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区别,并初步掌握分辨什 么是意象艺术,主要要从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来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3、教学难点 如何解释清楚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因为任何艺术都存在艺术家的主观表达,而且有的意象艺术也可以是具象的,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强调意象艺术形象上的怪异性,以及艺术家对主观意念——感觉和意图的表达。) 二、教法设计:课件图片展示、讲授、练习 三、学法:鉴赏课本、观察、思维、想象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美术作品并非完全是对客观现实的“如实”再现,除此之外,它还可以表达艺术家的主观世界,这一点在具象艺术中也有表现,但在意象艺术中艺术表现的主观性更为突出,并已成为艺术家关注的重点。 教师活动:(1)展示作品《蒙娜丽莎》和《马蒂斯夫人像》(2)提出问题:找出这两幅作品的不同之处,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活动:(1)讨论(2)回答

师生总结:这是两件肖像名作,但表现形式却迥然不同,《蒙娜丽莎》用笔细腻、描绘真实具体、形象逼真自然;而《马蒂斯夫人像》则是用笔粗放、用色大胆泼辣、表现对象特别、不符合一般常人的理解。 这说明,《马蒂斯夫人像》是画家马蒂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看法而故意采取的一种表现方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意象艺术中艺术表现的主观性更为突出。 (设计意图:通过对名画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直观的感受意象艺术) (引出课题并板书:)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2、什么是意象艺术 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怪异?这句话从意象艺术的一个极端方面来解释意象艺术的,因为在一般人看来,意象艺术的作品往往是怪异的。这样解释主要是为了打消一般人因为习惯于具象艺术的真实性而对意象艺术产生的不理解和排斥心理。指出意象艺术主要是艺术家对现实的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表现密切相关。因此,艺术家的感觉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越独特、强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就可能越怪异。 教师活动:(1)板书:什么意象艺术 (2)提出问题:A、从下面即将展示的作品中,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分析,意象艺术的美术作品和我们习惯上对具象艺术作品的认识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哪些不同。 B、为什么美术作品形象怪异? (3)展示作品:《圣维克多山》、《呐喊》《星月夜》《内战的预感》 (4)提问 (5)板书: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 学生活动:(1)欣赏(2)讨论(3)回答 师生总结:意象艺术主要是艺术家对现实的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表现密切相关。因此,艺术家的感觉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越独特、强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就可能越怪异。 3、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高三政治·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高三政治·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 世界 了解改造世界的内容,理解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同时,实践的过程中努力实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初步树立自觉地改造世界,积极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意识和信念。 1、改造“三观”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 2、努力在实践中自觉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 讲解法,调查举例法 1、改造客观世界包括“两个改造”,即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是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 改造自然界 就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属性与规律,变革自然物的原始形态,使自然界发生和谐的变化,创造出新的人工形态物和物质资料,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 改造人类社会 就是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或管理体制,改变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使社会面貌发生变化,不断进步。 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关系——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

改造自然的活动推动着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从而,也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发展。正确改造社会的活动调整和改变了经济、政治、思想等各个领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推动科学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也就推动改造自然的活动越来越向纵深发展。 2、改造主观世界包括“三个改造”,即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改造思想: 主要是指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改造处于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地位。 改造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改造“三观”,因而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在改造主观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价值观。 改造认识能力 是指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文化素养、科学水平和劳动技能。 改造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的途径: 通过认真学习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改善知识结构,从而改进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能力。 改造“三观”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 关系——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是改造思想,改造思想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基础知识考试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名词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 A反映论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 D好奇心 (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 (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 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 (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 (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 (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 (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

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 (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②)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 (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 (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④)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 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 (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②) A反映论B可知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 (20)假象是(③)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 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④)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教学设计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 术”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 教学思路: 本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二种类型——意象艺术。在本课中应立足于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通过对比来找到意象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思考、辨析意象艺术作品的主要特征。同时在本课中,注意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自主找到意象艺术所追求的艺术目标。 课业类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意象艺术是美术作品常用的表现形式之一。 2、能力目标 让学生对意象艺术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中外的意象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创造目标

理解意象艺术在美术作品中更倾向于表现艺术家心理真实、形象更集中、更典型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 探索重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分清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区别,了解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并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 探索难点: 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以及意象艺术和作者个人主观意识的整合。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变革。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情感意识和认识特征相适应,通过“激发学习欲望”、“学习效应”、“主动学习”与“自主学习”四个环节,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并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1

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1 教学目标:识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理解: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改造思想运用:运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辩证关系说明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能力方面:分析、综合能力觉悟方面:改造思想的自觉性;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教学重点: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教学难点: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容、核心复习提问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觉投身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相教学目标: 识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改造主观世界 理解: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改造思想 运用:运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辩证关系说明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能力方面:分析、综合能力 觉悟方面:改造思想的自觉性;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 教学重点: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教学难点: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容、核心 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觉投身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有了切身体会,要认识客

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必须参加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己思想、认识水平会有所变化和提高。为了进一步从理论上完善这一认识,我们来学习最后一框。 三、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4页,并思考: ①什么是认识世界?认识世界目的是什么? ②改造世界包括哪些容?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两项基本活动 认识世界的含义 认识世界:就是正确地认识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我们所要了解的具体对象。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改造世界的容 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包括两个方面: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如何理解? 2、改造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改造自然界 改造自然界,就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属性与规律,变革自然物的原始形态,使自然界发生和谐的变化,创造出新的人工形态的物质资料,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用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的教学设计 上传: 任少鹏更新时间:2014-1-14 21:49:40 课前工作:老师提前一天发放本课的《预习感知案》,学生做完后,老师收起,查看预习情况后,课前发给学生。 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为三组:蒙克组、达利组、朱耷组 2、发放本课互动体验案 设计主线: 以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表达,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末。 教学设计: 一、观看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意象艺术 课堂设计:可以开始,我精心准备了一段3分钟视频《艺术家之梦》,让学生带着这样两个问题观看视频: 1、在动画短片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主人公?知道他来自于那一张作品吗? 2、在短片中主人公经过的环境你是否熟悉?能使这说出吗? 看完视频,学生描述主人公的样子和它能够辨认出的背景,(学生学习气氛被调动起来)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给相应的小组加分。 老师总结,导入《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并出示本节课知识要点。 点评:视频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既为引出课题做了铺垫,也为引出第一个探究问题,“美术作品的形象为什么怪异”做好了伏笔。 二、在创设的情景教学中,揭开面纱,走进意象艺术 学生学习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结合预习资料,讲感受,赏作品。 课堂设计: 1、以蒙克的《呐喊》、朱耷的《鹌鹑图》、达利的《内战的预感》的三件作品设计问题,在回答了 相应的画家的问题后,接着欣赏画家的作品,结合问题感受作者在作品中思想情感的表达,回扣主线。 2、学生描述、感受完作品之后,结合学生刚才的回答和他们所欣赏到的绘画作品。小组合作探究: 讨论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怪异? 教学过程说明:学生思考问题,突出小组间的合作,在回答问题上鼓励小组间的竞争,学生每次回答完一个画家的问题,我准备了:①画家的几幅作品;②与之匹配的音乐背景;③我简练而概括的几句总结。形成诗情画意的课堂效果,例如:在《天鹅之死》的音乐中欣赏蒙克的作品,“在蒙克的作品中,不管是他的色彩,还是他所表现的题材,无不透露出它的人生经历,内心的情感”,立刻把学生带入了我设置的情景教学中,在这种沉重的氛围中,我引出了第一个情感目标:“与蒙克相比,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如此的幸福,请珍惜所有爱你的人,珍惜我们的身体,珍惜我们的学习,珍惜我们的生活,学会感恩,在点滴中感受幸福的存在。”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怪异? 小组竞争回答,气氛热烈,老师总结学生的回答。 趁热打铁,拓展知识: 意象艺术的形象一定是“怪异”,“丑陋”吗?学生回答后,我为学生准备了13张精美而风格不同的意象绘画和雕塑作品,配有班得瑞的《日光海岸》,让学生在我设计的“美育教育”中,感受意象艺术之美。 总结各个小组的得分,鼓励表扬积极主动的小组。 点评:在这一环节中,有些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固定的,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我采用自足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情景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在诗情画意的课堂气氛中,感受意象艺术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并把美誉、德育渗透其中,引导学生感恩生活,珍惜生活。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摘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同时强调认识改造主观世界与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以达到最大的效果。 关键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践、唯物辩证法、马克思 正文: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只有了解了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主要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予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进到认识论中来,从根本上解决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人们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同时也就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认识既不是“生而知之”、主观自生,也不是直接来源于客体,而是通过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其次,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或摹写,即认识是以客体为原型的,认识一定含有反映或摹写客体的内容。第三,认识对客体的反映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包括一定的选择性、重构性,而不是简单的、直接的摹写。世界上的事物是无限的,事物的发展是无限的,社会实践的发展也是无限的,因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永远不会终结,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 综合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和认识的不断反复,无限发展,就是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和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也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但这种反复性和无限性,不是一种单纯的循环,而是波浪式的发展。 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认为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所谓运用就是把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如果不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统一起来,就在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沦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人的认识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实践基础上,先是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就足认识世界的过程;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就是改造世界的过程。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辨证统一的。 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美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意象艺术》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教师出示西方写实油画作品和中国写意油画,教师问学生喜欢哪一组?学生回答。提问为什么喜欢?因为“像”,引入“意象艺术”。 2、教师对他们的对话进行分析,进而引出本课主题。 这幅画是法国画家马蒂斯的油画,名叫《马蒂斯夫人像》,是意象艺术的代表作。 第一个学生把“像不像”当成了判断美术作品的唯一标准,因为他不太了解什么是意象艺术。用“像不像”去评判作品也是很多人存在的审美误区。第二个同学只说出了表象,也没能真正理解意象艺术。 《马蒂斯夫人像》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画家在对着模特写生时,加入了自己 对画面构图的设计,对人物的理解,对色彩的运用,而不是对客观对象机械的照搬。头像背景冷暖色块的对比,脸部的色彩组合,大红的上衣,特别是脸部中间那道绿颜色,起到了重要的平衡画面效果。这与《蒙娜丽莎》是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蒙娜丽莎》是具象作品,严谨的技法、柔美的画面, 写实的人物。《马蒂斯夫人像》是意象艺术作品,用笔大胆、奔放、狂野,色彩绚丽。展现给观众视觉的 冲ft和丰富的想象。 [设计意图]创设人物对话情景,直入主题。并运用PPT 课件中的图片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参与 思考,更直观的认识、了解意象艺术作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3,导入本节课的课题:走进意象艺术。 4,导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 (二)预习展示和探究新知 1、什么是意象艺术? “意象”有“意念之象”或者说“意念之象”是艺术家所感到的或想象的要表达的事物。和“实像”是相对而言的。 让学生欣赏本课的《圣维克多山》油画和圣维克多山实景照片,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找到《圣维克多山》油画和圣维克多山实景照片不同的地方,从而找到什么叫意象艺术。意象艺术是对物象加以简略,对其富有表现的因素容纳作者的思想,形成概括的艺术形象。 让学生试述实景和作品的不同,以及对作品作出初步评价。 2、为什么美术作品形象怪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等最一般的规律为研究对象。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包括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运用矛盾分析法认识和改造世界。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时注重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不可急于求成。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其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唯物辩证法的实践观点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唯物辩证法中所蕴含的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艺、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总之,无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宏观把握,还是对实际工作中错中复杂的矛盾的细微分析,唯物辩证法都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所以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必须遵循和把握的思维逻辑系统。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及意义是什么? ①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并且生产出大于它自身的价值。这样,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殖,改变了原有的价值量,所以叫可变资本。②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通过分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可变资本产生的,是绝对和相对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因此,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第二,为考察资本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教案

第四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授课人:叶凯伦 【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本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二种类型——意象艺术。在本课中应立足于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通过对比来找到意象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学生为体,让学生思考、辨析意象艺术作品的主要特征。同时在本课中,注意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自主找到意象艺术所追求的艺术目标 由于本课知识容量比较大,我把内容作了删减、以意象艺术的概念,如何理解意象艺术这个点来展开。 【学生分析】 作为学生而言,绝大部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判断标准普遍都只有一个标杆--认为一件美术作品是否优秀,其标准就是“像”或者“不像”,“像”的就是美的,“不像”的就是没有水平或者纯粹就是乱画,根本不值得花费时间去欣赏。通过本堂课的讲解,让学生改变上述对美术作品的评判看法,丰富他们的审美知识结构具有进步意义,同时也为让学生以后进一步认识“抽象艺术”作根本性的铺垫。 学生喜欢开放式的学习方法,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激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及其特点 (2)能力目标 让学生对意象艺术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并能简单表现。 (3)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中外的意象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懂得意象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具体体现,让学生和艺术家进行一次情感碰撞。【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并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来辨析意象艺术。 【教学难点】: 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思路,以及意象艺术和作者个人主观意识的整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要求同学完成第一项任务:每位同学用画笔在画纸上描绘一棵树,形式不限,三分钟完成。并根据提问讨论回答:1、你画的树与客观的树一样吗?2、你为什么要这样画?教师总结:意象的含义:意象是与客观事物有一定距离的,是主观之象,是侧重表达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的。(以此导入课题,为下面的教学内容展开做铺垫)

_儿童对主观世界认识的发展_研究的热点

儿童对主观世界认识的发展 研究的热点 刘希平 1,2,3 唐卫海2 方 格1 (1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2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天津,300073)(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101)摘 要 儿童对主观世界认识的发展 研究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是以Piaget 为代表的 自我中心主义的学说 ;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 元记忆 的研究;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 心理理论 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当前就 儿童对主观世界认识的发展 两大研究热点:元记忆和心理理论的研究。文章对元记忆和心理理论这两次研究浪潮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剖析,特别对其分离与统合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对将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关键词:主观世界 发展 元记忆 心理理论 1 引言 儿童对主观世界认识的发展研究,经历了三次浪潮。一次是Jean P iaget 的研究及他的 自我中心主义(eg ocentr ism) 的学说[1]。皮亚杰认为,儿童最初认为没有象概念、知觉、情绪的观点等的存在。因此很自然,儿童并不能意识到他们自己有对外界物体和事件的观点,不能意识到别人有这种观点,更不可能意识到他们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人的观点有可能不同,或者意识到当要求报告他人的观点时,他们不明智地报告了自己的观点。个体对主观世界的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在获得了这些主观知识后,儿童是如何使用它们的?在使用时,不同年龄的儿童有怎样不同的表现?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很显然是以P iaget 的理论作为自己的研究基础的。儿童对主观世界的认识发展研究的第二次浪潮是Brown,以及Flavell 和他的同事们在20世纪70年代引发的[2,3] 。1971年,F lavell 提出了 元记忆 这个概念,它指对记忆的认知。后来,相应的研究在所有的认知活动中展开,这个概念也被扩展为 元认知 。所谓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识和监控。尽管元认知的发展涉及儿童对理解、交流、解决问题等诸多内容的研究,但其中大部分认知性的研究还是以探索儿童元记忆的发展为核心[4,5]。 20世纪80年代早期,兴起了第三次对儿童对主观世界的认识发展的研究,也被称为 心理理论(theor y of mind) 的研究。这次浪潮受整个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影响,认为婴幼儿并不象传统的心理学研究的结果所揭示的那样无能为力,只要方法适当,就会发现,即使很小的婴儿也有相应的复杂的认识活动。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集中在年幼儿童对主观世界的理解和此理解随着年龄的发展变化的趋势。例如,儿童对信念、愿望、打算、意图等的理解。历时数年,但心理理论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4]。 2 元记忆与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 在儿童对主观世界认识的发展研究的三次浪潮中,形成了两条清晰的研究路线。一条是元认知的研究路线(本文以 其中最核心的元记忆的研究作为代表来进行分析);另一条是心理理论的研究路线。2.1 元记忆的发展研究 元记忆发展的研究,关注儿童对与记忆有关的主观状态的理解,特别强调儿童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相应知识的应用。经过三、四十年的研究,对元记忆发展的研究已经获得了相对成熟的理论框架。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框架是Mazzoni 和N elson1998年总结的关于陈述性元记忆和程序性元记忆的划分。他们认为,元记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可以称之为陈述性元记忆(declarative metamemor y),是指有关的元记忆知识(the knowledge of metamemor y)。主要涉及两项内容:第一, 是什么 的知识,包括个人特征的知识,任务特征的知识和记忆策略的知识;第二, 为什么 的知识,考查的是自己在对记忆活动中做出的决定进行解释和证明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程序性元记忆(procedur al metamemor y),也称之为记忆监控(memory monitoring and control)。主要研究主体对自己的客体记忆的监督和调节,是元记忆发展研究的核心。记忆监控包括记忆监测(memor y monitoring)和记忆控制(memor y control)。记忆监测是指从客体记忆接受信息,形成对客体记忆的难度、自己的记忆(学习)程度、提取情况等的判断,以了解客体记忆的情况。具体包括预见性监测(prospective moni toring)和回溯性监测(r etrospective monito ring)两大类。前者发生在提取行为之前,后者则发生在提取行为之后。预见性监测包括任务难度的预见(easy of lear ning -EOL )和学习程度的判断(judg ment of learning -JOL );回溯性监测包括提取自信度的判断(judgment of confidence-JO C)和知晓感的判断(feeling of know ing -FOK )。按照M azzoni 和N elson 的观点,知晓感的判断有时候也发生在提取之前。记忆控制是就记忆监测的结果对客体记忆进行调节(r egulation)和控制(con trol),以有效地实现记忆目的。记忆控制的核心是学习时间的分配,有效的学习时间分配建立在准确的记忆监测的基础上[6]。这一理论框架,比较全面和有序地说明了元记忆与客体记忆的关系,以及元记忆研究的各项内容。 毫无疑问,元记忆发展的研究,是以程序性元记忆为核心的,关注的最终目标是儿童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监测和调整,并 通讯作者:刘希平。E-mai l:lxp3771@https://www.sodocs.net/doc/1f13316907.html,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0370490)、天津市教育科学 十五 规划重点课题(CESO16)和规划课题(PEO81)的资助。192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28(1):192-196

第二框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B)

第五课改造世界追求真理 第一节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第二框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B)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改造主观世界的内涵及其核心任务;掌握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关系;理解怎样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2.过程、能力与方法目标: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运用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推理法,举例法和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概括问题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增强学生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意识和信念。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相关知识。 2.教师准备:收集、整理、分析、结合相关资料和视频,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个哈佛大学学生,在学校图书馆偷拿了一本珍贵的资料书。不久,一场大火烧毁了图书馆,他偷的书就成了唯一珍品。要不要把书送回去?他犹豫了,不送受到心灵的谴责,送了则有可能被学校开除。经过斗争,他还是决定把书交送给校长。 【说明】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对哈佛大学违背学校纪律但又敢于认错的大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并以续写结尾的方式设想校长会对该学生采取何种态度和行为。 【PPT显示】10%左右的学生能够从肯定学生的品质与处罚学生的违纪行为两个角度辩证地分析和处理问题;50%以上的学生只是做了一方面的选择,选择校长应该表扬该学生的,远远多于选择校长应该对该学生做出惩罚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们更注重道德品质,而纪律意识相对薄弱;法律的权威、法不可违的意识有待加强。同时,部分学生的续写虽然想象力十足,但是在法律意识或道德要求上还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甚至有点偏激,如把书烧了、请学生家长、打学生、学生受不了惩罚而自杀等等。 【教师归纳】可见同学们在看待实际问题的方法和价值取向需要不断完善,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板书】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 1、改造主观世界的含义:改造人的思想观念、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 【PPT显示】古今中外,名家伟人,总是谆谆教诲人们要注意改造自己。 “吾日三省吾身”,就是不懈的改造;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求进的改造;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就是借鉴的改造; “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就是终生的改造。 【提问】能否举出一些你曾参与过的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 【学生发言】略。 【提问】在人的主观世界中都存在非常重要的“三观”问题,大家知道是哪“三观”吗?【学生发言】略。 【教师归纳】人与动物的显著区别是在思想,而人的思想的核心便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

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

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常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等。这折射着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整个过程就是心理过程。按其性质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 概念 心理现象人皆有之,它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从古至今为人们所关注。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只有人才有意识。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消失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在一定意义上,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不是一般物质的运动,而是人的机体,首先是人脑这种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物质的机能、活动过程或运动。人一旦离开脑就不存在心理活动。无脑的或患有脑缺陷的婴儿不能发展或不能健全发展心理。人脑的不同区域有相对的分工,各具有不同的作用。某一区域的损伤或病变会招致与之相应的心理活动的紊乱以至丧失。儿童心理的发展非单纯决定于却依存于机体特别是脑的发展。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它们之间的联结,它们的分子组成,以及脑中的各种化学物质,都与特定的心理现象有关。 人的机体是一个整体,人脑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但人脑的活动是与机体的其他部分的活动相互协调,不可分割的。心理活动还与体液有关。人认识世界还有赖于内外感受器官的特异传入神经冲动。人脑要保持工作状态也有赖于非特异的传入神经冲动。丧失了大多数外围感官的人会长期陷于睡眠状态。人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认识客观世界,也改变客观世界,而心理就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或反应。人能作用于周围环境,就是以其主现见之于客观的行动过程。这个过程实现的一个前提是心理过程如思维、意向等的内部物质变化。通过肌肉活动而见之于客观的行动,客观物质化了的行动才能给客观环境以影响。常见的行动包括广大的范围,都是借助于人的机体的肌肉活动,诸如发声、表情、动作,特别是人手的动作等。手既是认识的器官,也是改变物质世界的主要器官。人类机体某一部分的丧失,将导致心理的相应变化。后天聋者渐次变哑;后天盲者关于客观世界的视觉表象以及截肢者关于被截肢体的表象,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内。所以,说心理的物质基础是人的整个机体更合乎逻辑。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摘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同时强调认识改造主观世界与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以达到最大的效果。 关键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践、唯物辩证法、马克思 正文: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辨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的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自觉地拿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在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地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建设一个人鱼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协调统一的和谐世界,为人类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园。当然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保证改造的成功,错误的认识致使改造的失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告诉我们,正确的改造世界可以促进民众更为准确的认识世界。人类世界由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构成,人类主体总是受目的性和能动性的驱使,要求外部客观世界满足自身的需求,然而客观世界是按照固有规则运行的,不可能自动满足主体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也要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使主客观达到有机统一,正确解决两者的矛盾。 认识改造客观世界与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对自身的主观世界做出正确的认识并进行合理改造后,才能使自己的主体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客观世界的认识改造高效完善,才能使社会整体达到和谐。而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是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它认识改造主观世界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并能检验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原理,要求我们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把握好事物的“度”。只有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于事物的飞跃;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事物发展是肯定和否定的矛盾运动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这样才能经受困难和曲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社会的进步是这样,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