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①理解两个概念:整体部分②理解一对关系:整体与部分③把握一个方法论原

则:着眼全局,又重视局部.

能力:①抽象思维能力.②发散思维能力.③实践运用能力.

觉悟:①爱国爱校情感.②团结合作意识.③注重全面发展.

[教学重点]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整体与部分功能不同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演示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说句心里话》(教师与学生跟着唱)。

[师]歌中的“我”为什么不在家与父母、与妻子共享天伦之乐,而要当兵扛枪呢?

[生]因为“有国才有家”,“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

[师]是啊,“有国才有家”!没有国家的稳定,就没有小家庭的安宁。我们必须(停顿)――顾

全大局,舍小家顾大家,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三.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板书)

学习新课

[师]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是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具体形式,又可称之为全局与局部的联系,在

一定意义上还可称之为系统与要素的联系.那什么是整体,什么是部分呢?请举例说明.

[生]五峰一中是由若干班级组成的整体,各个班集体是部分. [生]中国是整体,五峰县是部分……

[生]我国发展的历史全过程是整体;其中经历的每个朝代是部分……

[师]由此你能概括出二者的含义吗?

[生]整体是部分构成的有机体或全过程;部分是构成有机体的要素或全过程的某阶段。

[师]二者的含义需从两方面全面把握:

①从时间角度看:整体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这个全过程经历的某一阶段。

②从空间角度看:整体是有机体;部分是这个有机体的要素或方面.

(一)整体与部分的含义(板书)

[师]要深刻理解二者的含义,还必须弄清二者的关系.(过渡) (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板书)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幅漫画,思考:青蛙犯了什么错误,“坐井观天”为何当贬义词用?

(演示1)

[生](讨论)青蛙把部分当成了整体,混淆了二者的界限.

[师]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生]二者界限严格.

[师]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吗?举例说明.

[生]不是.如高二(6)班是五峰一中的部分,但它又是由全班69名同学构成的整体.这说明,只

有在同一事物中,二者界限才是严格的.

1.区别:

①在同一事物中,二者界限严格(板书)

[师]国家有法律,地方有法规,地方性法规不能与国家法律相抵触;校有校纪,班有班规,班

规不能与校纪相抵触,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国家、学校是整体,处于统帅地位;而地方、班级是部分,处于服从、从属地位。

②地位不同:整体-统帅;部分-从属(板书)

(演示2)

琴诗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师]仅仅有手指(用手指示意),仅仅有琴(指琴示意),发不出琴声。用在人的情感等意识的支

配下,手指有节奏地拨弄琴弦(做相应的动作),有琴声了吗? [生]有了。

[师]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生]整体与部分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③二者功能不同:

A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板书)

[师]甲.乙两人赛马,各有上.中.下等马一匹,三匹马实力的简单相加之和相等,即实力相当.

三局两胜,撇开赛手技术等其它因素不计,比赛结果一定是和吗? [生](讨论)不一定.

甲.乙均有可能赢.第一种情况:如图一所示,甲赢.第二种情况:如图二所示,甲输.

(演示3)图一:

甲(赢)乙(输)

上中

中下

下上

(演示4)图二:

甲(输)乙(赢)

上下

中上

下中

[师]图一,甲的三匹马以如此的出场秩序构成整体参加比赛,胜过乙方实力相当的三匹马,这

说明了什么?

[生]当部分以有序.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大于各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B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板书)

[师]反过来,图一中,乙的三匹马以如此的出场秩序构成整体参加比赛,却败给甲方实力相当

的三匹马,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小于各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C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板书)

[师]由赛马事例你联想到了现实中的什么现象?

[生]同样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由于资源配置的差异导致经济效益截然不同.企业必须优化

资源配置.

[生]只有我班的同学团结一致,高二(6)班才有凝聚力、战斗力、生命力……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整体与部分的区别,下面我们来学习二者的

联系.(过渡)

2.联系(板书)

(板书:“.”)

[师]它是什么?请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生]小数点;英语里的标点―――句号.

[生]毛主席下巴上的“伟人痣”.(笑)

[师]真棒!太富想象力了.

[生]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掌声)

[师]妙!

[生]美国或者中国版土;

[师]你怎么会想到是一个国家呢?

[生]当我坐在宇宙飞船上向地球上看,这个国家就成了一个质点.(掌声)

[师]符合情理,很好!

[生]穿梭于大海的鲨鱼;翱翔于蓝天的秃鹫.(掌声)

[生]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师]无论多么庞大或者奇形怪状的东西,一旦我们看它的距离足够远的时候,它就缩小为一个

质点.因此,以上同学的回答都正确.

“.”似乎什么都是,又似乎什么都不是,极不确定.我再问:它是小数中的什么?

[生]小数点.

[师]我们还能回答它是小数中的鲨鱼、绿洲吗?(学生笑)我问它是什么时,答案不确定;问

它是小数中的什么时,答案又是确定的,这是为什么呢?

[生]离开对应的整体,部分就不确定,就不知道是哪个整体的部分了.部分不能离开整体.

A部分离不开整体(板书)

[师]整体能离开部分吗?为什么?(过渡)

[生]不能.因为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成了空中楼阁.

B整体离不开部分(板书)

[师]整体与部分谁也离不开谁,所以我们说(停顿)——二者相互依存.

①二者相互依存(板书)

[师]二者还有什么联系呢?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有多少人饥寒交迫,又有多少人妻离子散!但新中国

成立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二十年来,我国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国家日益繁荣昌盛,又有几人还

流落街头,无家可归呢?真是“有国才有家”、“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啊!这说明了什么

呢?

[生]作为整体的国家的状况影响着作为部分的家庭的状况.

A整体影响部分.(板书)

[师]部分反过来也影响整体.一些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甚至对整体的性能.状态有决定性的

影响.

B部分影响整体(板书)

[师]能列举这样的俗语吗?

[生]一棵老鼠屎坏一锅汤;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

[师]很好!就拿我校来说,绝大部分同学是爱校的,但也有极少数同学,还在用那肮脏的脚玷污

我们洁白的墙壁;还在用那罪恶的手打架斗殴扰乱学校正常秩序;还在用那不负责任的嘴损害

学校声誉.诚然,我们的学校还不完美,但正是因为不完美才更需要我们加倍地爱护她呀!房子

很脏,我们只是一味地抱怨,它能变干净吗?!如果我们都能以身作则,不乱丢乱扔。乱摆乱

放,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拿起扫帚,不就变干净了吗!哪有儿子嫌母丑的呢!?

(掌声)

[师]整体影响部分,部分影响整体,所以我们说(停顿)———二者相互影响.

②二者相互影响.(板书)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世界观原理,下面我们来看它的方法论要求.(过渡)

(三)方法论要求(板书)

[师]整体处于统帅地位,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受整体的影响,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时需

怎样做呢?

[生]着眼于整体寻求最优方案.

1.着眼于全局.(板书)

[师]部分虽然处于从属地位,但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影响整体,关键的部分甚至对整体有决

定性影响,这又要求我们怎样做呢?

[生]要充分重视局部,使得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2.充分重视局部.(板书)

[师]“着眼于全局”与“重视局部”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着眼全局是重视局

部的前提,着眼全局必须同时重视局部。下面以个人成长为例说明这一要求:

(演示5)人体漫画一:“头重脚轻型”.

[师]这在为哪类人画像呢?能为自己设计这样的成长方案吗? [生]重智育,轻体育,成天呆在教室里死啃书本不参加体育锻炼,导致体弱多病,其才智终因瘦

弱的身体不能尽情发挥的人.我们不能这样畸形发展.

[师]这样的肩膀怎能挑起建设祖国的大梁?!

(演示6)人体漫画二: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师]这又在为哪类人画像呢?

[生]重体育轻智育,上课没精打采,下课龙腾虎跃,肌肉发达,但没有知识、智慧的人.

[师]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知识智慧型人才,要想在未来社会立足,

我们必须用先进知识丰富头脑,富于智慧.

(演示7)人体漫画三:“缺德型”.

[师]大家看他多酷啊!

(笑)匀称的身材,流行的小分头,时髦的裤脚,但可惜的是,他凶神恶煞、手持凶器,时刻在想

危及他人、危及社会,名副其实,一个缺德的人.(笑)这样的人,体格越健壮,拥有的知识和

智慧越多,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越令人恐怖.如国际恐怖分子.毒枭.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

国家制定了一项教育原则(停顿,齐答)---以德育为首.希望大家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做一个

理性的为人民谋利益的人.

[师]怎样的成长方案才是最优的呢?

(演示8)人体漫画四:“全面发展型”.

[师]我们既不能做头重脚轻体弱多病的人,也不能做枉有一身筋

骨、头脑简单的人,更不能做

一个缺德的人,而要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整体又重视德智体等每一个部分,做一个既有强健的

体格、智慧的头脑,又手持鲜花、一心向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掌声)

本框小结:学生对照知识简图(演示9)小结本框:两个概念(整体部分);一对关系(整体与部

分的关系);一个方法论原则(着眼全局又重视局部).教师指出各知识点的掌握要求.

练习深化:(演示10)我班现有一项劳动任务:在两小时内,从学校苗圃挖50棵树栽在校园路的

两旁.假如你是劳动委员,请设计一个最优方案:要高效利用全班每一位同学的力量,充分考

虑挖树、挖坑、运输、栽树、浇水等环节,统筹兼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从哲学上说明

这个方案.

(学生讨论:方案及说明……)

(最后解决学生对本框内容的疑问,可学生问学生答,也可学生问教师答.)

附:[本框知识简图]

课后小记:哲学课要上得生动有趣,但更重要的是要触及学生心灵,使其有所思,有所悟,从而

实现政治课的知情信行的高度统一.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教学设计

第4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本课主要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二种类型——意 象艺术。 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因为意象艺术在整个美术门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进行美术鉴赏必须掌握的知识能够认识和辨析意象艺术基本上就 达到了美术鉴赏的基本要求) 2、教学重点 使学生分清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区别,并初步掌握分辨什 么是意象艺术,主要要从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来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3、教学难点 如何解释清楚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因为任何艺术都存在艺术家的主观表达,而且有的意象艺术也可以是具象的,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强调意象艺术形象上的怪异性,以及艺术家对主观意念——感觉和意图的表达。) 二、教法设计:课件图片展示、讲授、练习 三、学法:鉴赏课本、观察、思维、想象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美术作品并非完全是对客观现实的“如实”再现,除此之外,它还可以表达艺术家的主观世界,这一点在具象艺术中也有表现,但在意象艺术中艺术表现的主观性更为突出,并已成为艺术家关注的重点。 教师活动:(1)展示作品《蒙娜丽莎》和《马蒂斯夫人像》(2)提出问题:找出这两幅作品的不同之处,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活动:(1)讨论(2)回答

师生总结:这是两件肖像名作,但表现形式却迥然不同,《蒙娜丽莎》用笔细腻、描绘真实具体、形象逼真自然;而《马蒂斯夫人像》则是用笔粗放、用色大胆泼辣、表现对象特别、不符合一般常人的理解。 这说明,《马蒂斯夫人像》是画家马蒂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看法而故意采取的一种表现方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意象艺术中艺术表现的主观性更为突出。 (设计意图:通过对名画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直观的感受意象艺术) (引出课题并板书:)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2、什么是意象艺术 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怪异?这句话从意象艺术的一个极端方面来解释意象艺术的,因为在一般人看来,意象艺术的作品往往是怪异的。这样解释主要是为了打消一般人因为习惯于具象艺术的真实性而对意象艺术产生的不理解和排斥心理。指出意象艺术主要是艺术家对现实的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表现密切相关。因此,艺术家的感觉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越独特、强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就可能越怪异。 教师活动:(1)板书:什么意象艺术 (2)提出问题:A、从下面即将展示的作品中,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分析,意象艺术的美术作品和我们习惯上对具象艺术作品的认识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哪些不同。 B、为什么美术作品形象怪异? (3)展示作品:《圣维克多山》、《呐喊》《星月夜》《内战的预感》 (4)提问 (5)板书: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 学生活动:(1)欣赏(2)讨论(3)回答 师生总结:意象艺术主要是艺术家对现实的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表现密切相关。因此,艺术家的感觉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越独特、强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就可能越怪异。 3、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高二政治:《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教案(教案文本)

高中政治标准教材 高二政治:《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教案(教案文本) Studying politics can make us understand ourselves earlier and have more goals to strive for.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高二政治:《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教 案(教案文本)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改造主观世界,了解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改造思想的基本内容。明确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论证的能力、综合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分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改造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在实践中实现主观和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时,采用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改造思想,树立科学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的自觉性;培养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贡献的思想,树立实现“两个境界”的理想。 【教学重点】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内容、核心。 【教学难点】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内容、核心。 【教学方法】事例分析法、问题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相结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认识的目的什么? 导入新课: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它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两方面的内容。 三、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板书) 阅读教材第134页,并思考: ①什么是认识世界?认识世界目的是什么?②改造世界包括哪些内容?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教学设计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 术”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 教学思路: 本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二种类型——意象艺术。在本课中应立足于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通过对比来找到意象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思考、辨析意象艺术作品的主要特征。同时在本课中,注意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自主找到意象艺术所追求的艺术目标。 课业类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意象艺术是美术作品常用的表现形式之一。 2、能力目标 让学生对意象艺术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中外的意象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创造目标

理解意象艺术在美术作品中更倾向于表现艺术家心理真实、形象更集中、更典型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 探索重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分清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区别,了解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并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 探索难点: 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以及意象艺术和作者个人主观意识的整合。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变革。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情感意识和认识特征相适应,通过“激发学习欲望”、“学习效应”、“主动学习”与“自主学习”四个环节,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并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高三政治·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高三政治·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 世界 了解改造世界的内容,理解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同时,实践的过程中努力实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初步树立自觉地改造世界,积极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意识和信念。 1、改造“三观”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 2、努力在实践中自觉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 讲解法,调查举例法 1、改造客观世界包括“两个改造”,即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是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 改造自然界 就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属性与规律,变革自然物的原始形态,使自然界发生和谐的变化,创造出新的人工形态物和物质资料,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 改造人类社会 就是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或管理体制,改变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使社会面貌发生变化,不断进步。 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关系——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

改造自然的活动推动着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从而,也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发展。正确改造社会的活动调整和改变了经济、政治、思想等各个领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推动科学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也就推动改造自然的活动越来越向纵深发展。 2、改造主观世界包括“三个改造”,即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改造思想: 主要是指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改造处于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地位。 改造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改造“三观”,因而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在改造主观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价值观。 改造认识能力 是指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文化素养、科学水平和劳动技能。 改造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的途径: 通过认真学习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改善知识结构,从而改进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能力。 改造“三观”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 关系——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是改造思想,改造思想的

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1

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1 教学目标:识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理解: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改造思想运用:运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辩证关系说明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能力方面:分析、综合能力觉悟方面:改造思想的自觉性;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教学重点: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教学难点: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容、核心复习提问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觉投身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相教学目标: 识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改造主观世界 理解: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改造思想 运用:运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辩证关系说明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能力方面:分析、综合能力 觉悟方面:改造思想的自觉性;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 教学重点: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教学难点: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容、核心 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觉投身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有了切身体会,要认识客

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必须参加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己思想、认识水平会有所变化和提高。为了进一步从理论上完善这一认识,我们来学习最后一框。 三、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4页,并思考: ①什么是认识世界?认识世界目的是什么? ②改造世界包括哪些容?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两项基本活动 认识世界的含义 认识世界:就是正确地认识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我们所要了解的具体对象。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改造世界的容 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包括两个方面: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如何理解? 2、改造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改造自然界 改造自然界,就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属性与规律,变革自然物的原始形态,使自然界发生和谐的变化,创造出新的人工形态的物质资料,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用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的教学设计 上传: 任少鹏更新时间:2014-1-14 21:49:40 课前工作:老师提前一天发放本课的《预习感知案》,学生做完后,老师收起,查看预习情况后,课前发给学生。 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为三组:蒙克组、达利组、朱耷组 2、发放本课互动体验案 设计主线: 以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表达,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末。 教学设计: 一、观看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意象艺术 课堂设计:可以开始,我精心准备了一段3分钟视频《艺术家之梦》,让学生带着这样两个问题观看视频: 1、在动画短片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主人公?知道他来自于那一张作品吗? 2、在短片中主人公经过的环境你是否熟悉?能使这说出吗? 看完视频,学生描述主人公的样子和它能够辨认出的背景,(学生学习气氛被调动起来)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给相应的小组加分。 老师总结,导入《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并出示本节课知识要点。 点评:视频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既为引出课题做了铺垫,也为引出第一个探究问题,“美术作品的形象为什么怪异”做好了伏笔。 二、在创设的情景教学中,揭开面纱,走进意象艺术 学生学习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结合预习资料,讲感受,赏作品。 课堂设计: 1、以蒙克的《呐喊》、朱耷的《鹌鹑图》、达利的《内战的预感》的三件作品设计问题,在回答了 相应的画家的问题后,接着欣赏画家的作品,结合问题感受作者在作品中思想情感的表达,回扣主线。 2、学生描述、感受完作品之后,结合学生刚才的回答和他们所欣赏到的绘画作品。小组合作探究: 讨论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怪异? 教学过程说明:学生思考问题,突出小组间的合作,在回答问题上鼓励小组间的竞争,学生每次回答完一个画家的问题,我准备了:①画家的几幅作品;②与之匹配的音乐背景;③我简练而概括的几句总结。形成诗情画意的课堂效果,例如:在《天鹅之死》的音乐中欣赏蒙克的作品,“在蒙克的作品中,不管是他的色彩,还是他所表现的题材,无不透露出它的人生经历,内心的情感”,立刻把学生带入了我设置的情景教学中,在这种沉重的氛围中,我引出了第一个情感目标:“与蒙克相比,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如此的幸福,请珍惜所有爱你的人,珍惜我们的身体,珍惜我们的学习,珍惜我们的生活,学会感恩,在点滴中感受幸福的存在。”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怪异? 小组竞争回答,气氛热烈,老师总结学生的回答。 趁热打铁,拓展知识: 意象艺术的形象一定是“怪异”,“丑陋”吗?学生回答后,我为学生准备了13张精美而风格不同的意象绘画和雕塑作品,配有班得瑞的《日光海岸》,让学生在我设计的“美育教育”中,感受意象艺术之美。 总结各个小组的得分,鼓励表扬积极主动的小组。 点评:在这一环节中,有些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固定的,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我采用自足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情景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在诗情画意的课堂气氛中,感受意象艺术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并把美誉、德育渗透其中,引导学生感恩生活,珍惜生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基础知识考试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名词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 A反映论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 D好奇心 (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 (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 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 (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 (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 (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 (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

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 (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②)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 (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 (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④)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 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 (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②) A反映论B可知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 (20)假象是(③)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 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④)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教案

第四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授课人:叶凯伦 【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本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二种类型——意象艺术。在本课中应立足于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通过对比来找到意象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学生为体,让学生思考、辨析意象艺术作品的主要特征。同时在本课中,注意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自主找到意象艺术所追求的艺术目标 由于本课知识容量比较大,我把内容作了删减、以意象艺术的概念,如何理解意象艺术这个点来展开。 【学生分析】 作为学生而言,绝大部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判断标准普遍都只有一个标杆--认为一件美术作品是否优秀,其标准就是“像”或者“不像”,“像”的就是美的,“不像”的就是没有水平或者纯粹就是乱画,根本不值得花费时间去欣赏。通过本堂课的讲解,让学生改变上述对美术作品的评判看法,丰富他们的审美知识结构具有进步意义,同时也为让学生以后进一步认识“抽象艺术”作根本性的铺垫。 学生喜欢开放式的学习方法,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激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及其特点 (2)能力目标 让学生对意象艺术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并能简单表现。 (3)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中外的意象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懂得意象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具体体现,让学生和艺术家进行一次情感碰撞。【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并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来辨析意象艺术。 【教学难点】: 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思路,以及意象艺术和作者个人主观意识的整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要求同学完成第一项任务:每位同学用画笔在画纸上描绘一棵树,形式不限,三分钟完成。并根据提问讨论回答:1、你画的树与客观的树一样吗?2、你为什么要这样画?教师总结:意象的含义:意象是与客观事物有一定距离的,是主观之象,是侧重表达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的。(以此导入课题,为下面的教学内容展开做铺垫)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摘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同时强调认识改造主观世界与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以达到最大的效果。 关键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践、唯物辩证法、马克思 正文: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只有了解了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主要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予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进到认识论中来,从根本上解决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人们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同时也就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认识既不是“生而知之”、主观自生,也不是直接来源于客体,而是通过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其次,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或摹写,即认识是以客体为原型的,认识一定含有反映或摹写客体的内容。第三,认识对客体的反映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包括一定的选择性、重构性,而不是简单的、直接的摹写。世界上的事物是无限的,事物的发展是无限的,社会实践的发展也是无限的,因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永远不会终结,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 综合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和认识的不断反复,无限发展,就是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和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也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但这种反复性和无限性,不是一种单纯的循环,而是波浪式的发展。 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认为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所谓运用就是把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如果不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统一起来,就在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沦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人的认识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实践基础上,先是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就足认识世界的过程;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就是改造世界的过程。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辨证统一的。 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_儿童对主观世界认识的发展_研究的热点

儿童对主观世界认识的发展 研究的热点 刘希平 1,2,3 唐卫海2 方 格1 (1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2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天津,300073)(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101)摘 要 儿童对主观世界认识的发展 研究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是以Piaget 为代表的 自我中心主义的学说 ;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 元记忆 的研究;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 心理理论 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当前就 儿童对主观世界认识的发展 两大研究热点:元记忆和心理理论的研究。文章对元记忆和心理理论这两次研究浪潮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剖析,特别对其分离与统合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对将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关键词:主观世界 发展 元记忆 心理理论 1 引言 儿童对主观世界认识的发展研究,经历了三次浪潮。一次是Jean P iaget 的研究及他的 自我中心主义(eg ocentr ism) 的学说[1]。皮亚杰认为,儿童最初认为没有象概念、知觉、情绪的观点等的存在。因此很自然,儿童并不能意识到他们自己有对外界物体和事件的观点,不能意识到别人有这种观点,更不可能意识到他们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人的观点有可能不同,或者意识到当要求报告他人的观点时,他们不明智地报告了自己的观点。个体对主观世界的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在获得了这些主观知识后,儿童是如何使用它们的?在使用时,不同年龄的儿童有怎样不同的表现?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很显然是以P iaget 的理论作为自己的研究基础的。儿童对主观世界的认识发展研究的第二次浪潮是Brown,以及Flavell 和他的同事们在20世纪70年代引发的[2,3] 。1971年,F lavell 提出了 元记忆 这个概念,它指对记忆的认知。后来,相应的研究在所有的认知活动中展开,这个概念也被扩展为 元认知 。所谓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识和监控。尽管元认知的发展涉及儿童对理解、交流、解决问题等诸多内容的研究,但其中大部分认知性的研究还是以探索儿童元记忆的发展为核心[4,5]。 20世纪80年代早期,兴起了第三次对儿童对主观世界的认识发展的研究,也被称为 心理理论(theor y of mind) 的研究。这次浪潮受整个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影响,认为婴幼儿并不象传统的心理学研究的结果所揭示的那样无能为力,只要方法适当,就会发现,即使很小的婴儿也有相应的复杂的认识活动。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集中在年幼儿童对主观世界的理解和此理解随着年龄的发展变化的趋势。例如,儿童对信念、愿望、打算、意图等的理解。历时数年,但心理理论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4]。 2 元记忆与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 在儿童对主观世界认识的发展研究的三次浪潮中,形成了两条清晰的研究路线。一条是元认知的研究路线(本文以 其中最核心的元记忆的研究作为代表来进行分析);另一条是心理理论的研究路线。2.1 元记忆的发展研究 元记忆发展的研究,关注儿童对与记忆有关的主观状态的理解,特别强调儿童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相应知识的应用。经过三、四十年的研究,对元记忆发展的研究已经获得了相对成熟的理论框架。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框架是Mazzoni 和N elson1998年总结的关于陈述性元记忆和程序性元记忆的划分。他们认为,元记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可以称之为陈述性元记忆(declarative metamemor y),是指有关的元记忆知识(the knowledge of metamemor y)。主要涉及两项内容:第一, 是什么 的知识,包括个人特征的知识,任务特征的知识和记忆策略的知识;第二, 为什么 的知识,考查的是自己在对记忆活动中做出的决定进行解释和证明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程序性元记忆(procedur al metamemor y),也称之为记忆监控(memory monitoring and control)。主要研究主体对自己的客体记忆的监督和调节,是元记忆发展研究的核心。记忆监控包括记忆监测(memor y monitoring)和记忆控制(memor y control)。记忆监测是指从客体记忆接受信息,形成对客体记忆的难度、自己的记忆(学习)程度、提取情况等的判断,以了解客体记忆的情况。具体包括预见性监测(prospective moni toring)和回溯性监测(r etrospective monito ring)两大类。前者发生在提取行为之前,后者则发生在提取行为之后。预见性监测包括任务难度的预见(easy of lear ning -EOL )和学习程度的判断(judg ment of learning -JOL );回溯性监测包括提取自信度的判断(judgment of confidence-JO C)和知晓感的判断(feeling of know ing -FOK )。按照M azzoni 和N elson 的观点,知晓感的判断有时候也发生在提取之前。记忆控制是就记忆监测的结果对客体记忆进行调节(r egulation)和控制(con trol),以有效地实现记忆目的。记忆控制的核心是学习时间的分配,有效的学习时间分配建立在准确的记忆监测的基础上[6]。这一理论框架,比较全面和有序地说明了元记忆与客体记忆的关系,以及元记忆研究的各项内容。 毫无疑问,元记忆发展的研究,是以程序性元记忆为核心的,关注的最终目标是儿童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监测和调整,并 通讯作者:刘希平。E-mai l:lxp3771@https://www.sodocs.net/doc/dc3913312.html,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0370490)、天津市教育科学 十五 规划重点课题(CESO16)和规划课题(PEO81)的资助。192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28(1):192-196

第二框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B)

第五课改造世界追求真理 第一节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第二框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B)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改造主观世界的内涵及其核心任务;掌握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关系;理解怎样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2.过程、能力与方法目标: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运用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推理法,举例法和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概括问题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增强学生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意识和信念。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相关知识。 2.教师准备:收集、整理、分析、结合相关资料和视频,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个哈佛大学学生,在学校图书馆偷拿了一本珍贵的资料书。不久,一场大火烧毁了图书馆,他偷的书就成了唯一珍品。要不要把书送回去?他犹豫了,不送受到心灵的谴责,送了则有可能被学校开除。经过斗争,他还是决定把书交送给校长。 【说明】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对哈佛大学违背学校纪律但又敢于认错的大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并以续写结尾的方式设想校长会对该学生采取何种态度和行为。 【PPT显示】10%左右的学生能够从肯定学生的品质与处罚学生的违纪行为两个角度辩证地分析和处理问题;50%以上的学生只是做了一方面的选择,选择校长应该表扬该学生的,远远多于选择校长应该对该学生做出惩罚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们更注重道德品质,而纪律意识相对薄弱;法律的权威、法不可违的意识有待加强。同时,部分学生的续写虽然想象力十足,但是在法律意识或道德要求上还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甚至有点偏激,如把书烧了、请学生家长、打学生、学生受不了惩罚而自杀等等。 【教师归纳】可见同学们在看待实际问题的方法和价值取向需要不断完善,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板书】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 1、改造主观世界的含义:改造人的思想观念、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 【PPT显示】古今中外,名家伟人,总是谆谆教诲人们要注意改造自己。 “吾日三省吾身”,就是不懈的改造;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求进的改造;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就是借鉴的改造; “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就是终生的改造。 【提问】能否举出一些你曾参与过的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 【学生发言】略。 【提问】在人的主观世界中都存在非常重要的“三观”问题,大家知道是哪“三观”吗?【学生发言】略。 【教师归纳】人与动物的显著区别是在思想,而人的思想的核心便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摘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同时强调认识改造主观世界与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以达到最大的效果。 关键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践、唯物辩证法、马克思 正文: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辨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的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自觉地拿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在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地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建设一个人鱼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协调统一的和谐世界,为人类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园。当然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保证改造的成功,错误的认识致使改造的失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告诉我们,正确的改造世界可以促进民众更为准确的认识世界。人类世界由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构成,人类主体总是受目的性和能动性的驱使,要求外部客观世界满足自身的需求,然而客观世界是按照固有规则运行的,不可能自动满足主体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也要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使主客观达到有机统一,正确解决两者的矛盾。 认识改造客观世界与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对自身的主观世界做出正确的认识并进行合理改造后,才能使自己的主体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客观世界的认识改造高效完善,才能使社会整体达到和谐。而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是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它认识改造主观世界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并能检验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原理,要求我们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把握好事物的“度”。只有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于事物的飞跃;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事物发展是肯定和否定的矛盾运动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这样才能经受困难和曲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社会的进步是这样,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整理).doc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人类总是在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解释与实践中生存和发展,改造世界的活动从来都是在认识世界的指导下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同时强调认识改造主观世界与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以达到最大的效果。 一、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 人类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认识世界,从畏惧自然到了解自然;人类又在不断地改造世界,从古代的都江堰到现代的三峡工程都蕴含着人类改造世界的智慧。可以说,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人类了解自然之后不再畏惧,转而开发自然、利用自然,可见认识的任务不仅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毛泽东同志在《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人类历史是人类自己造出来的,但不认识世界就不能改造世界。”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改变世界、创造世界也就是人的实践,人类往往先通过征服自然界、改造自然界,向自然界索取自己所需要的生活和生产资料,进而从事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对比戊戌变法的失败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土地革命的成功与人民公社运动的破灭,我们发现,改造世界必须在人的认识指导下进行,盲目的认识带来的是盲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造成的则是行动的失败,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保证行动的成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又告诉我们,正确的改造世界可以促进民众更为准确地认识世界。 二、认识改造主、客观世界并重 (一)认识改造主观世界与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 人类世界由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构成,人类主体总是受目的性和能动性的驱使,要求外部客观世界满足自身的需求,然而客观世界是按照固有的规律运行的,不可能自动地满足主体的愿望和需要,因而主观和客观就处于矛盾状态之中,例如当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我们既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也要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使主客观达到有机统一,正确解决两者的矛盾。 认识改造客观世界与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对自身的主观世界做出正确认识并进行合理改造后,才能使自己的主体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客观世界的认识改造高效完善,才能使社会整体达到和谐。而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是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它为认识改造主观世界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并能检验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2.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 A.先验论B.反映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不可知论 4.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它是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活动D.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 5.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C.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6.我们感觉到一个苹果的形状、大小、颜色、轻重、气味、滋味和软硬等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苹果的整个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A.感觉B.知觉C.表象D.概念 7.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论断揭示了()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D.理性认识先于感性认识 8.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9.摩尔根曾长期生活于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部落中,掌握了大量的实际材料,对这种社会组织做了深入的了解,才写出《古代社会》这部不朽之作,提出了一系列有重大科学价值的见解。这件事说明( ) A.学习有科学价值的书本知识十分重要 B.只要掌握实际材料,就能获得理论知识 C.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D.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10.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11.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A.相对真理不断积累相加的过程 B.主观真理与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C.真理与谬误相协调的过程 D.真理和谬误相斗争的过程 12.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论基础是() A.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 B.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C.认识的辩证过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的矛盾运动 D.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巨大作用的原理 13.“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无济于事。”这说明()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过程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14.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

主观与客观

主观与客观 主观,指人的意识、思想、认识等;客观,指人的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或认识对象。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是认识论中的基本问题。唯心主义颠倒主观与客观的真实关系,提出主观决定客观,否认客观的独立性和主观对于客观的依赖性。机械唯物论虽然承认客观的独立性及其对主观的决定作用,但不懂得主观对客观的能动性和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全面科学地解决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认为主观与客观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客观不依赖于主观独立存在着,客观决定主观,主观能动地反映客观和反作用于客观,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并指出主观与客观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一致,不是僵死的,而是一个过程。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其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由于主观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阶级地位(在阶级社会中如此)和科学知识水平等等的限制,使主观认识常落后于客观实际,主观与客观之间常产生矛盾,这个矛盾,只有经过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包括失败的教训),才能逐步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一、主观和客观是相对的 在人类出现以前无所谓主观和客观,有了人之后,才有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对于反映者来说,被反映的对象属于客观世界,它不以反映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而是客观的;而反映的结果则属于主观世界,是关于客观对象的

主观映象,因而是主观的。换言之,从人类认识的角度来看,认识的对象都是客观的,而相对于被认识的对象,认识的结果都是主观的。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作为一种认识结果,它归属于主观世界,因此,真理是主观的。 真理作为正确的认识,包含着两个规定:“认识”和“正确的”。“认识”是真理的基本属性,它把真理同真理的对象区分开来,表明真理属于主观世界;“正确的”是真理的本质属性,它进一步把真理同谬误区分开来,表明真理是主观世界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那一部分。两个规定缺一不可。众所周知,否认真理是正确的认识,就否认了真理,在这里我们还要补充:不承认真理是主观的,同样也等于否认了真理。真理之为真理,首先属于认识,然后才谈得上是正确的认识。真理的意义,一是相对于客观的事物即认识对象而存在,二是相对于错误的认识即谬误而存在。与客观的事物相对,真理是主观的映象;与错误的认识相对,真理是正确的认识。真理既是主观的,又是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这是理解真理的关键所在。 二、主观的客观 物质与意识这一范畴和客观与主观这一范畴有很大的不同。其表现之一就在于: 主观与客观的依存关系跟物质与意识的依存关系有很大区别。把物质与客观等同, 同时把意识与主观等同, 其错误从前一节的分析已可们将会进一步看到其错误是多么严重。在我们的现实语言系统里, 有客观事物、客观事实、客观现象、客观规律、客观世界、客观存在、客观真理、客观理念、客观实在、客观镜头、客观视角、客观描述??相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