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自《中国历史》材料二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材料一、材料二中选拔官吏的标准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科举制度的作用。

【答案】(1)材料一:出身门第的高低;材料二:才能.

(2)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也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分析材料一的“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可以看出选拔官吏的标准是门第。分析材料二的“机会均等”可知选拔官吏的标准是才能。

(2)本题考查科举制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的“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可以概括出科举制度的作用是:有利于打破门第限制,给平民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创造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有利于扩大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增强国家机构的活力;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部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

——人教版统编教材七年级《历史》材料二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是出自我国哪个朝代的哪部科技著作?其作者是谁?

(2)这部著作主要对我国古代的哪两个方面的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这部书有什么地位?

(3)请列举出两部同时期的优秀科技著作及作者。

(4)这些科学家们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1)①明朝②《天工开物》③宋应星

(2)①农业、手工业②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①《本草纲目》李时珍②《农政全书》徐光启

(4)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执着、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观点正确,意思相近即可)【解析】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明朝的《天工开物》;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可知,《天工开物》主要对我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依据所学可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也是明代著名的科技著作。

(4)开放性题目,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执着、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等。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杜佑《通典》卷七载:“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斗米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斗米值二钱。”

材料二:武周时期,搜罗人才,曾“十道使人,天下选残明经、进士,及下村教童蒙博士,皆被搜扬,不曾试练,并与美职”。重视农业生产,规定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

有余粮”,则予以升奖。

——摘编自《隋唐五代史》材料三:(开元时)重用姚崇、宋璟,整顿吏治,裁撤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唐朝谁在位时的政治局面?

(2)材料一、三反映的统治局面在历史上分别被称为什么?

(3)结合三则材料,谈一谈给你带来哪些有益的启示?

【答案】(1)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3)不用承担过重劳役负担;农业收入增多,经济收入增多;社会稳定,生活安定。【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可知是唐太宗在位时期。结合课本所学,626年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他就是唐太宗;由材料二“武周时期”可知反映的是武则天统治时期。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历史上称武周时期;由材料三“(开元时)重用姚崇、宋璟”可知反映的是唐玄宗统治时期。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开元”。(2)依据材料一“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斗米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斗米值二钱。”可知反映的贞观之治。结合课本所学,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材料三“(开元时)重用姚崇、宋璟,整顿吏治,裁撤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可知反映的是开元盛世。据所学,唐玄宗前期年号“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3)依据三则材料“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整顿吏治,裁撤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由此可知,生活在唐朝时期,不用承担过重劳役负担;农业收入增多,经济收入增多;社会稳定,生活安定。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苏州)常(常州)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材料二:……宋朝政府还把种植方法印成榜文广为张贴,将占城稻推广到江淮两浙地区。(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材料一反映了其变化的依据有哪些?(2)材料二反映了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举一例说明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3)古今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会带来什么消极影响?我们该怎样去应对?

【答案】(1)经济重心南移;依据:财政收入;粮食产量。

(2)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南宋时定都临安,临安的繁华程度超过了北宋的开封。

(3)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开发与环保相结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苏(苏州)常(常州)熟,天下足”“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结合所学知识,宋朝时,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宋朝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反映经济重心南移的依据就是财政收入、粮食产量,故材料反应的是经济重心南移。

(2)根据材料中“宋朝政府还把种植方法印成…将占城稻推广到…”等信息可以得出其材料中反应的原因是:政府的支持和重视;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南宋时定都临安,临安的繁华程度超过了北宋的开封,也就是说,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3)根据所学知识,江南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所以一个方面我们要继续发展经济,另一方面还要做到,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5.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法国)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1)材料一认为“宋代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试指出当时最早使用的“纸钞”是什么?它出现在何地?

材料二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完成于何时?

材料三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 “蕃学”。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3)根据材料三回答,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政府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立了哪一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材料四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其中还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

(4)材料四中东京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什么?并根据材料四回答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交子四川

(2)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宋(两宋)

(3)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市舶司

(4)瓦子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解析】

【分析】

【详解】

(1)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频繁,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既有铜钱,也有铁钱,但是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根据“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等信息可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两宋)时期完成。

(3)根据“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可知,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是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国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令人眼花缭乱。根据材料“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可知出现的原因是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壮举。但明王朝遣使西航的目的,并没有和民间对外贸易利益有效地结合起来。郑和远航将朝贡、勘合方式的对外关系推到顶峰,“厚往薄来”,用大量的物质财富换取海外诸国形式上的藩属关系。

材料二限制海外船入口,严禁中国海船出口,放弃市舶税利收益,高价买进,贱价卖出,甚至无偿赠送,这是明代朝贡贸易与前代航海贸易不同的特色……(郑和)忠心执行的朝贡贸易,由于长期贬价贱卖,无偿赠送,耗费巨大。“收货所出数十万,而所取曾不及一二。且钱出外国自昔有禁,今仍竭天下所有以与之,可谓失其宜矣。”可见赏赐开支疲于应付。致使国库枯竭,财政短绌,长此下去,终会导致明王朝的经济崩溃。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所到达的最远地区。

(2)根据材料二,说明郑和下西洋活动终止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外交角度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贡献。

【答案】(1)宣扬国威: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2)明初朝贡贸易出多入少,造成重大损耗。致使国库枯竭,且缺乏内在驱动力。

(3)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郑和远航将朝贡、勘合方式的对外关系推到顶峰,“厚往薄来”,用大量的物质财富换取海外诸国形式上的藩属关系”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从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2)依据材料信息“忠心执行的朝贡贸易,由于长期贬价贱卖,无偿赠送,耗费巨大”可知,明初朝贡贸易出多入少,造成重大损耗。致使国库枯竭,且缺乏内在驱动力,是郑和下西洋活动终止的主要原因。

(3)依据所学可知,从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7.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繁荣。当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士人读书风气盛行,教育事业也因此发展,文学艺术繁荣。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日本、大食、天竺等国纷纷遣使到唐朝……日本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使团庞大,居各国之首。

材料二: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说:“历史上,唐代是任何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一个时期。”在长安有八千余名外国留学生以及成千上万的波斯、阿拉伯、欧洲商人。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在朝廷做官,可以和中国人通婚。他们带来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给传统的华夏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唐王朝对外来文化采取了兼容并包的结果。

材料三:宋朝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士人读书风气盛行”主要是由于唐朝继续推行了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时“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所说,列举出宋代自信和创造力的突出表现。【答案】(1)科举制

(2)大量外国人留居长安;外国人受到比较平等的对待;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外国人可以在朝廷做官;外国人可以和中国人通婚;外国文化受到尊重与接纳。

(3)货币(交子或会子等纸币与铜钱并行)流通普及、火药使用、指南针用于航海、造船技术先进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士人读书风气盛行”主要是由于唐朝继续推行了科举制。

(2)依据材料信息“在长安有八千余名外国留学生以及成千上万的波斯、阿拉伯、欧洲商人。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在朝廷做官,可以和中国人通婚。他们带来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给传统的华夏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唐代大量外国人留居长安;外国人受到比较平等的对待;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外国人可以在朝廷做官;外国人可以和中国人通婚;外国文化受到尊重与接纳。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宋代商业活动的发展,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汉代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宋代制成了罗盘,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等。

8.融入情境,探究问题。

以下是某历史小组对澶渊之盟全面解读”的探究,请完成相关问题:

环节一:看图说事

(1)面对上图,指出左、右分别是参加澶渊之盟的哪方代表?

(2)这一事件的背景是什么?

环节二:澶渊之盟大事年表

年月年号大事记

999年九月宋真宗咸平二年辽兵大举,康保身战死

十月辽兵围遂成,杨延昭坚守退敌

1000年正月威平?________年辽兵掠宋边境之后,退兵1004年正月景德元年辽大举进犯

十一月________?(事件)

十二月议和成功

1006年正月大中祥符元年宋诈称天书降

(3)请结合所学知识将图表中“?”内容补充完整。大事记一共发生在几个年号之内?(4)辽国进犯北宋发生在哪些年?从大事记中得出北宋的战果如何?

环节三:和约内容探全面

①宋帝国继续占有关南瀛、莫二州的国土,不归还给契丹;

②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真宗年长为兄,辽圣宗年幼为弟,后辈以此类推。兄弟永不交兵,宋帝国不再在边境上修筑堡垒、运河;

③宋帝国每年赐给辽帝国绢二十万匹、钱十万贯,共三十西,称为“岁赐”(后改称“岁币”);

④开放互市,消除贸易壁垒。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和议对契丹和北宋各自的影响是什么?

【答案】(1)左是北宋代表、右是辽代表。

(2)1004年,辽大举进犯。在澶渊,宋真宗亲征,辽军被打败。

(3)咸平四年。辽军被打败。三个。

(4)999年、1004年。或战败或战胜议和。

(5)对宋而言,一方面,幽云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要输金纳绢以求辽朝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索取,以金钱换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对辽国而言,却是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最重要的是,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环节一图片可知,左是北宋代表、右是辽代表。

(2)根据所学可知,1004年,辽大举进犯。在澶渊,宋真宗亲征,辽军被打败。

(3)根据所学和环节二表格可知,1000年正月,咸平四年,辽兵掠宋边境之后,退兵。1004年十一月,在澶渊,辽军被打败。共涉及咸平、景德、大中祥符三个年号。

(4)根据所学和环节二表格可知,辽国进犯北宋发生在999年、1004年。其结果,宋朝或战败或战胜议和。

(5)根据所学和环节三材料“宋帝国继续占有关南瀛、莫二州的国土,不归还给契丹……兄弟永不交兵,宋帝国不再在边境上修筑堡垒、运河;宋帝国每年赐给辽帝国绢二十万匹、钱十万贯,共三十西,岁币;开放互市,消除贸易壁垒”可知,对宋而言,一方面,幽云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要输金纳绢以求辽朝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索取,以金钱换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对辽国而言,却是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最重要的是,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9.“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是当年毛泽东主席所写的词《沁园春·雪》中对我国古代一些帝王的评价。

(1)请你写出词中提到的唐宗是谁?

(2)请你结合相关史实对唐宗进行评价。

【答案】(1)唐太宗。

(2)唐太宗时期,在政治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重用许多有作为的大臣,并完善各种制度,如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实行轻徭薄赋,改革赋税制度。注重减轻老百姓服役的天数,规定可以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法律上,宽省刑法,减轻对人民的处罚,在《隋律》的基础上编写《唐律疏议》。所以唐太宗是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在位时期,唐朝经济繁荣,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唐宗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统治时期,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因唐太宗的年号贞观,因此被誉为“贞观之治”。

(2)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在政治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重用许多有作为的大臣,并完善各种制度,如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实行轻徭薄赋,改革赋税制度。注重减轻老百姓服役的天数,规定可以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法律上,宽省刑法,减轻对人民的处罚,在《隋律》的基础上编写《唐律疏议》。所以唐太宗是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在位时期,唐朝经济繁荣,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10.《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的作者张程将隋帝国从胚胎孕育到盛极一时、最后势力星散的全过程娓娓道来。请你根据书中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昙花王朝》第一部分第二章:转瞬而成的统一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比陈叔宝的靡靡之音要难对付得多。因此,(杨坚)定下先南后北的策略(灭陈后)统一天下。

(1)杨坚建立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统一大业?

《昙花王朝》第二部分第三章:开皇盛世开皇十二年(592年),户部奏称:“天下府库都藏满粮食布匹,无法接纳新的物资。许多物资只能堆积在廊庑之下。”杨坚下令赶造新的仓库来容纳绢匹……天下富足,仓库难以承载赋税物资的盛况只在七百多年前的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出现过。那是一个被称为“文景之治”的盛世。因此,史家将杨坚统治时期称为“开皇盛世”。

(2)杨坚统治时期,出现“开皇盛世”局面的原因是什么?“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昙花王朝》第三部分第五章:王朝的形象工程当东都洛阳还是一个硕大无比的工地的时候,杨广又征发河南、淮北各地百姓一百多万人赶赴规划中的运河沿线。……被征发的民工有超过一半死在了运河工地上。

(3)从“一百多万”和“一半”这两个数据分析,杨广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他为什么能够开通大运河?

【答案】(1)北方民族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人民渴望统一。

(2)原因:隋文帝统一南北后,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表现:国家统一安定,人们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3)是个滥用民力、残暴的皇帝。隋文帝时国家经济繁荣,使隋炀帝具备了开通大运河的经济实力;隋朝国家的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开凿大运河的可能性;利用天然河道和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杨坚建立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包括: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南方陈政权统治腐败;隋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得当。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完成了统一大业,并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巩固了统一,强化了中央集权,改革图治,发展生产,重视农业,博采众长等,使隋朝出现了“开皇盛世”的局面;开皇盛世的表现为:农业产量迅速提升,人民生活富足,建立了长安洛阳等大粮仓,为炀帝修运河奠定了经济基础,军事上打败突厥,外交上吸引日本留学,外国商人等。

(3)从“一百多万”和“一半”这两个数据分析,杨广是一个滥用民力、残暴的皇帝;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能够开通大运河的原因包括:隋文帝在位时期,经济繁荣,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经济基础;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等等。

11.阅读下列材料: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纠者曰“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若边镦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举刺之事,则有行御史台领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以治

请回答:

(1)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世祖”指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和监察事务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中“中书省”是什么机构?管辖什么地方?这一制度影响如何?

(4)台湾在元朝称为什么?它属于哪个行政机构管辖?在元朝,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的机构是什么?

【答案】(1)行省制度;忽必烈。

(2)枢密院;御史台。

(3)(最高)行政机构;腹里;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4)琉球;澎湖巡检司;宣政院。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中“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可知,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源于元朝。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就是从元朝开始的。“世祖”指元世祖忽必烈。

(2)依据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枢密院主要掌军事机密、边防及宫廷禁卫等事务;战争时设行枢密院,掌一方军政。元代,御史台是监察事务的机构。

(3)材料中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其邻近地区。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被称为“腹里”的地区(大都及其邻近地区)。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这就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制度有利于对全国的管辖,以后各朝基本沿用下来,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台湾在元朝称为琉球,元世祖灭宋后在澎湖设立巡检司,是管辖澎湖、台湾地区的行政机构,隶属于福建行省泉州路同安县,是中国在台湾附近岛屿设立正式建制的开始;在元朝,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的中央机构是宣政院。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12.材料论述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马戛尔尼使团为了要吸引和打动中国皇帝和官员们,用重金精心挑选和制造了足以显示英国科学水平和工业实力的许多礼品,包括天文地理仪器、机械、枪炮、车辆、船只模型、图册、呢绒毡毯、乐器等,分装六百箱,携来中国。可惜坐在皇位上的是对科学毫无兴趣的乾隆而不是康熙,他并不重视这些礼物,并且认为:外国能造的,中国自己也能制造。他说:“此次使臣称该国通晓天文者多年推想所成测量天文地图形象之器。其至大者名‘布腊尼大利翁’一座,效法天地转运,测量日月星辰度数,在西洋为上等器物。要亦不过张大其词而已,现今内府所制仪器,精巧高大者,尽有此类。其所称奇异之物,只觉视等平常耳。”无知和自大,闭塞了他的耳目,对新事物无动于衷,一切视为夸大和平常。那些光学和数学仪器很快被废弃,从圆明园中搬走;灵巧的车辆和逼真的船只模型没有全部装配完毕;使团特别带来了技术人员,可清朝官吏不感兴趣,并不打听各种机械的用途和使用方法;乾隆皇帝虽然亲自观看了大炮的试放,惊讶其威力,但却认为“这种杀伤力和仁慈的原则不能调和”。总之,西方先进的仪器物件无助于麻木的清政府激发兴趣,引起警觉,开拓视界。

——戴逸:《失去了的机会——为朱雍著<不愿打开的中国大门>一书所写序

言》(1)乾隆时期对外采取什么政策?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

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1)闭关锁国

(2)示例

观点:国家只有以开放的眼光对待世界,虚心学习各国的科技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论述:清朝最高统治者目光短浅,自以为是,缺乏世界性长远目光,导致了清朝走向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对待英国的态度充满傲慢与无知,没有了解英国发展的意愿,无知和自大,使他对新事物无动于衷。最高统治者的这种眼光直接导致了清朝后来的闭关锁国,逐渐被西方世界超越。相反唐朝时期统治者在对外关系上采取开明政策,使得长安城云集中外商人、使者,促进了唐朝的繁荣。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虚心学习,回国后进行了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促进了日本的发展。在西汉时期,汉武帝等皇帝对外致力于开通和维护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所以,国家只有以开放的眼光对待世界,虚心学习各国的科技文化,才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可惜坐在皇位上的是对科学毫无兴趣的乾隆而不是康熙,他并不重视这些礼物,并且认为:外国能造的,中国自己也能制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乾隆对外贸易问题上的看法:中国物质丰富,不需要进行对外贸易,中国进行对外贸易是外国的恩惠。所以,乾隆时期对外采取闭关锁国政策。

(2)解答本题要结合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影响,先提出一个观点,结合所学对提出的观点进行论述。观点:国家只有以开放的眼光对待世界,虚心学习各国的科技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论述:清朝最高统治者目光短浅,自以为是,缺乏世界性长远目光,导致了清朝走向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对待英国的态度充满傲慢与无知,没有了解英国发展的意愿,无知和自大,使他对新事物无动于衷。最高统治者的这种眼光直接导致了清朝后来的闭关锁国,逐渐被西方世界超越。相反唐朝时期统治者在对外关系上采取开明政策,使得长安城云集中外商人、使者,促进了唐朝的繁荣。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虚心学习,回国后进行了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促进了日本的发展。在西汉时期,汉武帝等皇帝对外致力于开通和维护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所以,国家只有以开放的眼光对待世界,虚心学习各国的科技文化,才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13.请你仔细观察下图,结合所学内容并回答问题。

(1)上图描述的是________(水利工程名称)

(2)上图A.B两端城市的现今名称:

A.涿郡指今 _________

B.余杭指今 _________

(3)想一想:假如你是唐朝时期的读书人,从B点出发到洛阳去,按顺序要经过哪几段运河?(不能填字母)

(4)此河由谁开通,开通此河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京怀古》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何,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你赞同作者诗中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1)隋朝大运河

(2)北京;杭州

(3)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4)隋炀帝;根本目的是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5)同意,因为开大运河虽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回答不同意,言之有理也行.)

【解析】

【详解】

(1)依据图片信息“洛阳”、“海河”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2)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就是现在的北京,南至余杭,就是现在的杭州,全长两千余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所以,A.涿郡是指今北京;B.余杭是指今杭州。

(3)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读书人,从B点出发到洛阳去,按顺序要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5)依据材料信息“尽道隋亡为此何,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皮日休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以至数百年后南北往来仍然依赖它。我们赞同皮日休诗中的观点。因为开凿大运河虽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大

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促进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14.阅读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政权名称:

A:_____ ; B:_____;C:_____。

(2)填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都城名称:

a.______;

b. ______ ;

c._________。

(3)如上图所示,你认为北宋是否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1)A:辽 B:北宋 C:西夏。(2)a.上京 b.开封 c.兴庆。

(3)没有。因为北宋只是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与北宋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其他少数民族政权。

【解析】

(1)依据所学可知,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汴京,赵匡胤就是宋太祖;916年阿保机建立辽;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A:辽 B:北宋 C:西夏;

(2)依据所学可知,辽定都上京;北宋定都开封;西夏定都兴庆;a.上京 b.开封 c.兴庆。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北宋没有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因为北宋只是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与北宋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其他少数民族政权。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时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但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

材料二:大业二年(506年),隋炀帝增设进士科。当时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大影响极其深远的大事。那时的进士科以考政论文章为主,选择“文才秀美”的人才。

(1)材料一所提及魏晋时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为改变这种局面,隋文帝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

(2)材料二中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的创立起到了什么作用?

(3)你认为材料二中的这种选官制度与材料一中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相比哪种更好?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答案:门第。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科举制度。影响: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材料二中的科举制度更好,因为科举制度使门第出身高低的读书人,也可以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当官,可以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可知,材料一反映了魏晋时期人才选拔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魏晋时选官的主要依据是门第出身。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继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依据材料二所给信息“隋炀帝增设进士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它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3)材料二中的科举制度更好。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使门第出身低的读书人,也可以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当官,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可以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使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给社会带来社会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含答案)1.docx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析经济格局的变化) 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和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北宋末年以后,淮河以北被金军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地区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看南方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设夜市,通晓不绝。 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从秦汉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2)材料一、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由材料分析导致这一重大变化的原因。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北宋东京的商业繁荣有何特点? (4)读材料三,宋朝统治者为管理海外贸易,专门设置了什么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答案】( 1)北宋时政府财政收入仰仗南方,手工业、商业集中在南方;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南方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北方。 (2)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方转移;南方政治相对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 (3)人口稠密,是最大的都市,买卖区与居民区分不清,商品交易时间长等。 (4)市舶司;原因:统治者重视和鼓励、经济重心南移、科技发达(或指南针的应用,造船技术的提高)、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等、陆上丝绸之路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占据。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 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和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北宋末年以后,淮河以北被金军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地区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材料二“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设夜市,通宵不 绝。”,可知从秦汉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是北宋时政府财政收入仰仗南方,手工业、商业集中在南方;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南方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北方。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图示学习法是我们在学习历史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对历史事件的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有更直观的了解。下面是小明在学习《民族政权并立的代》这一课的知识时所绘制的示意图,请你结合此示意图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1)根据示意图和所学的内容,请将下列一段对此示意图的简介补充完整。 北宋结束了A 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与辽和西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交战,后议和,与辽和西夏处于并立状态。后B 灭辽,并南下灭亡北宋。1127年,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登基称帝,后定都,史称南宋。 (2)依据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分别写出辽与北宋的和议、B政权与南宋之间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 (3)结合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五代十国,金,赵构,临安 (2)澶渊之盟,郾城大战。 (3)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不能发动战争,战争不利于国家管理。 【解析】 【详解】 (1)根据示意图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与少数民族政权辽和西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交战,后议和,因此北宋与辽、西夏处于并立状态。后金灭辽,并南下灭亡北宋。1127年,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赵构登基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依据示意图,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辽与北宋之间的和议是澶渊之盟,金与南宋之间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是郾城大战中岳飞收复了很多失地。 (3)依据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的看法是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不能发动战争,战争不利于国家管理。 2.(盛世篇:品勤俭帝王)(5分) 材料一: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全册选择题专项练习(共107题,附参考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选择题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1.《资治通鉴》称隋文帝:“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由此可见,隋文帝() A.崇尚节俭 B.重视农业 C.整顿吏治 D.生活奢侈 2.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这样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认为大运河开凿的最主要影响是() A.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B.激化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灭亡 C.促进了南北交流和经济发展 D.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 3.隋唐时期有一大“发明”,它否定按门第选官,为布衣(平民)提供了做宰相、公卿的机会。这一“发明”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4.16世纪至19世纪,传教士向西方广泛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肯定地认为,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曾效仿中国的科举制度。”据材料可知,科举制度() A.引发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B.直接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C.对西方文明讲程产生了一定影响 D.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自由 5.下列不属于隋炀帝的暴政表现的是() A.为了游玩,营建东都洛阳 B.多次乘龙舟巡游江都 C.率军南下渡江,一举消灭陈朝 D.三征高丽,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 6.618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贵族李渊,建立唐朝,定都() A.长安 B.洛阳 C.余杭 D.江都 7.《贞观政要》记载: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太宗)又谓(太子)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反映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 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②任用贤才③虚心纳谏④合并州县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8.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为此,唐太宗() A.重视发展生产 B.扩充国学规模 C.注重虚心纳谏 D.加强边疆管理 9.“载初元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殿前试人自此始”。“殿前试人”这一考试形式的开创者是()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0.“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所反映的经济发展盛况是在() A.唐太宗时期 B.武则天时期 C.唐玄宗前期 D.唐玄宗后期 11.改革与创新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力。唐朝时期改进和创制的两种工具是() ①曲辕犁②直辕犁③水排④筒车⑤翻车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⑤ 12.假如你生活在唐朝,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A.农民使用曲辕犁耕地 B.家中摆放着唐三彩 C. 苏州是唐朝的丝织业中心 D.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 13.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下列史实中能够说明“唐蕃一家”的是()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唐三彩被誉为盛唐文化最有代表性的物质载体,了解唐三彩有利于养成充分的文化自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三彩是唐代铅釉陶器的总称。……由于釉彩以黄、绿、蓝三色为基调,并经唐代创烧,俗称“唐三彩”。唐三彩的出现、发展与唐代厚葬风气有着直接关系,多用于陪葬,少部分用于建筑和生活陈设。 ——广东省博物馆《梦回大唐——盛唐艺术与生活展》解说词材料二:资料卡:唐三彩骆驼载乐舞队俑 图片说明: 此俑中,舞乐者均穿着汉族衣冠,使用从西域传入的乐器。表现的是 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 材料三:唐三彩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博得各国人民赞美,一时之间群起仿制。朝鲜出现了以日常器皿为主的“新罗三彩”。日本斑现了“奈良三彩”,受皇室、贵族、僧侣喜爱,也和我国一样用作殉葬品。波斯出现了蓝色调的“波斯三彩”。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拉克、埃及、意大利等国都曾发现唐三彩。 ——《略探燃唐三彩的人文价值》材料四:2009年7月,经洛阳市科学技术局和民政局批准,高水旺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成立了洛阳唐三彩研究院,并出任院长。研究院是在国家积极挖掘、抢救和保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形势下创立的国内唯一唐三彩科学文化研究开发机构。 ——《古今结合开辟唐三彩艺术新天地》(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唐三彩兴起直接相关的社会风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社会风气存在的物质基础。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该特点相关的民族政策。

(3)根据材料三,列举唐三彩被各国仿制的典型例子,并概括唐三彩的外传对欧亚文化发展的贡献。 (4)根据材料四,指出我国当下对唐三彩烧制技艺的传承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传承中华传统技艺的现实价值。 【答案】(1)社会风气:厚葬。 物质基础:农业发展;经济富足;陶瓷技艺高超。 (2)特点:胡汉交融(民族交融)。 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3)典型例子:新罗三彩;奈良三彩;波斯三彩。 贡献:影响了亚欧各国的文化发展;丰富了亚欧各国的社会生活。 (4)态度:积极(保护、抢救)。 现实价值:保护传统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树立文化自信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唐三彩的出现、发展与唐代厚葬风气有着直接关系”,可以看出,与唐三彩兴起直接相关的社会风气是厚葬,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厚葬之风的存在于当时的农业发展;经济富足;陶瓷技艺高超有巨大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信息“表现的是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可以看出,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是胡汉交融(民族交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民族融合,这与唐朝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关。 (3)依据材料三信息“朝鲜出现了以日常器皿为主的‘新罗三彩’。日本斑现了‘奈良三彩’,波斯出现了蓝色调的‘波斯三彩’”,可以看出,唐三彩被各国仿制的有新罗三彩;奈良三彩;波斯三彩等;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三彩的外传影响了亚欧各国的文化发展;丰富了亚欧各国的社会生活。 (4)依据材料四信息“国家积极挖掘、抢救和保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看出,我国当下对唐三彩烧制技艺的传承的态度是积极(保护、抢救)。现实价值:保护传统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树立文化自信。 2.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当代明史专家吴晗在1962年为中央党校讲授明史时,曾作专题论述,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唐龙飞《伟哉郑和宝船》材料二“郑和崇拜”并非形成于中国本土而是形成于东南亚。在东南亚,流传着许多与

七年级下册历史试题(5套带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试题(5套带答案)七年级下册历史试题(5套带答案)(1)七年级下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请将选择题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表内。) 1、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 A.王莽B.杨坚C.李渊D.XXX 2、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B.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C.进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 D.科举制度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推动了唐代社会的发展 3、反映XXX接见吐蕃松赞干布求婚使节情景的名画是() A.《清明上河图》B.《步辇图》C.敦煌壁画D.《洛神赋图》 4、曾经六次东渡并最终到达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中国僧人是()A.玄奘B.鉴真C.晁衡D.戒贤 5、XXX在中外桥梁史上居于重要的地位,因为()

①它是今天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②它历经一千三百多年,桥身仍然坚固③它在交通运输上起了重要感化④桥的形状美观,栏板上的花纹活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是谁的诗句() A.XXX B.XXX C.XXX D.XXX 7、宋辽、XXX和议中共同内容有() A.辽夏向宋称臣 B.北宋割地求和 C.互相禁止边境贸易 D.北宋送给辽夏"岁币" 8、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 A.北宋的四川地区 B.南宋的四川地区 C.北宋的汴梁地区 D.南宋的临安地区 9、最能反映宋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的场所是() A.手工业作坊 B.市 C.XXX.坊 10.下列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蒙古政权的建立②定国号为元③定都大都④沦亡南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③②④ 11、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发明的工夫是() A.西汉和XXX和北宋C.西汉和南朝D.东汉和西晋 12、在《资治通鉴》中可以查阅的历史资料是()

七年级下册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

七年级下册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 七年级的历史大家都学得如何?想要历史试卷的答案吗?已经整理好了。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提供关于七年级下册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下册历史试卷选择题 1.自北魏以来,南北边境上的民间贸易很多。南北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局面。实现了南北双方这一迫切要求的是 A.隋文帝 B.唐高祖 C.宋太宗 D.元世祖 2.《新全球史》中写道:“尽管此项工程耗资巨大,但是隋炀帝……的投资千年来一直都有回报。它将中国南部与北部的经济融为一体,由此为政治和文化的统一建立了经济基础。”“此项工程”指的是 A B C D 3.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材料表明科举制度 A.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B.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 C.为历朝发掘培养了人才 D.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4.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由此可见,“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之一是 A.优秀人才的辅佐 B.互相借鉴经验 C.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D.社会的统一安定 5.右表反映的史实是 起止时间 755年至763年 叛军指挥官安禄山、史思明等 结果唐朝获胜,地方割据局面开始形成

影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A.安史之乱 B.陈桥兵变 C.唐朝灭亡 D.北宋建立 6.唐太宗在天山以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在天山以北设北庭都护府。这番举措 A.完善了科举 B.巩固了边疆 C.加深了汉藏情谊 D.促进了中日交流 7.表格所示史实反映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路线人物内容结果 唐→天竺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6年,带回许多佛经 唐→日本鉴真 6次东渡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很大 A.文化繁荣世界领先 B.交通发达纵贯欧亚 C.双向交流兼容并蓄 D.国力强盛威震四海 8.在英国伦敦博物馆珍藏着一件殖民者盗走的中 国文物(见右图),其上印有“咸通九年”(即 公元868年)字样。由此判断这件文物最有可 能属于 A.东汉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9.据不完全统计,唐朝留下姓名的诗人有两千三百 余人,流传至今的作品接近五万首。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开放的文化政策 B.统治者的提倡 C.经济的繁荣发展 D.唐朝人口众多 10.1005年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1141年宋金之间的和议,产生的相同影响 是 A.促进了黄河流域的开发 B.维持了相当时期的和平 C.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 D.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11.“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由此可见,岳家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检测(附答案+详解):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 【满分:100分时间:35分钟】 一、选择题(15题,共60分) 1.北宋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而设置分权的官员是 A.宰相 B.通判 C.转运使 D.枢密使 2.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分别是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少数民族建立的() A.契丹、党项、匈奴 B.契丹、党项、女真 C.党项、女真、回纥 D.匈奴、回纥、吐蕃 3.宋朝时,任用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这体现出宋朝 A.重本抑末 B.重武轻文 C.重文轻武 D.重农抑商 4.“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尊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 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 C.以后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D.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 5.宋太祖赵匡胤曾非常豪迈地咏诗说:“未离海底千山黑,月到中天万国明。”似乎是气魄很大,但是北宋并没有完全实现国家的统一。北宋时期,与其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①西夏 ②辽 ③金 ④蒙古。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A.宋辽对抗 B.南宋与金对峙 C.北宋与金对峙 D.宋夏和议 7.下图便签记录的信息,反映的内容是 A.契丹建国 B.党项族的勃兴 C.女真族的崛起 D.蒙古族的兴起 8.“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全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其方向是 A.从长江流域转移到黄河流域 B.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C.从长江流域转移到珠江流域 D.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9.南宋时期,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应到哪个机构办理手续 A.都护府 B.理藩院 C.宣政院 D.市舶司 10.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称蒙古族的英雄铁木真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以下事迹属于成吉思汗的是() A.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 B.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 C.先后灭西夏、金、南宋,统一中国 D.重视发展农业,治理黄河 11.西藏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西藏置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开始于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右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晚唐陆龟蒙所著《末相经》记载“直辕已改为曲辕,因而更便于转变和操纵。”它的主要用途是() A.交通运输 B.农业生产 C.惩处囚犯 D.陶器制作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曲辕犁. 【详解】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因而“直辕已改为曲辕”“更便于转弯和操纵”,曲辕犁的发明和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唐朝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进. 2.下列史实中能够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是() A.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 B.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C.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D.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知道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详解】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发

展。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3.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在众多唐代诗人中,诗作豪迈飘逸洒脱,被称为“诗仙”的是()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清照 【分析】本题以为了弘扬民族文化,2016年2月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等为依托,考查李白。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明快,意境奇妙,语言轻快,富有浪漫主义情怀,人们称他为“诗仙”,他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4.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是()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澶渊之盟 D.“五代十国”出现 【分析】本题以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为切入点,考查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详解】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全册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分单元课时编排,附参考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传输,其利也博哉。 请回答: (1)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河?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 ⑵为什么要开通此河?它的开通有什么历史作用? ⑶此河自北向南分别是哪四段?沟通哪些河流? ⑷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余杭各指现在的什么地方?这条河的中心点在哪里? ⑸隋朝创立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制度有哪些? 2、【材料一】舟可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材料二】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贞观之治》 请完成: (1)料一是哪位帝王经常告诫臣下的话?( ) (2)材料二是他在哪一位大臣病逝后说的? ( ) (3)鉴于以上认识,该帝王采取了那些措施避免覆舟? 3、阅读下列图片及文字材料,完成问题:(10分) 【材料一】《举子看榜图》

【材料二】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材料四】“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1)料一中的情景最早出现的朝代是( )。 ⑵材料二中提到的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是指( )。 ②请从材料二、三、四中提前有效性息,说说这种制度有什么历史作用? 4 【材料二】朝廷奏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请完成: (1)材料一看:北宋时期南北方人口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3)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4)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玄奘西游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