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北京外国语大学老师

北京外国语大学老师

北京外国语大学老师
北京外国语大学老师

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校简介

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校简介 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校简介 北京外国语大学座落在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总占地面积49.2万平方米,其中本部(东西两院)占地32.4万平方米;学校本部 房屋建筑面积37.35万平方米。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的全 国重点大学之一,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历史悠久、教授语种最多、办学层次齐全的外国语大学。 学校前身是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 大队,后发展为延安外国语学校,建校始隶属于党中央领导。新中 国成立后,学校归外交部领导,1954年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1959年与北京俄语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外国语学院。1980年后直 属国家教育部领导,1994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校开设56个本科专业,具有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 工学学士学位授予权。北京外国语大学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 予权(涵盖43国语言,11个二级学科);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专业有权接收在职人员以研 究生毕业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新增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即翻译(口译和笔译)和汉语国际教育;1个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出站3人,进站8人,在站18人)。4个国家重点学科,即英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日语语 言文学(培育)。北京市重点学科4个,即俄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 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2007年,在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 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北外有10个项目入选:国际商学院“跨国 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试验区”被列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英语、德语两个一类特色专业点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学校特

北京外国语大学保研—北外法学院保研接收推免研究生办法

北京外国语大学保研—北外法学院保研接收推免研究生办法 为更好地选拔优秀人才,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办法的通知》(教学厅[2014]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北外法学院保研组织原则 1、成立校推荐、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领导小组(简称“校推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根据教育部当年下达的推荐免试生名额及相关政策文件,组织并审定全校推荐、接收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 2、成立各院系推免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包括:院系行政负责人、党总支负责人、教师代表。院系推免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是:按照学校推免生工作方案总体原则及具体要求,严格按照本单位获得名额,等额选拔、推荐本院系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并组织其报名参加推免生选拔考试。 3、接受推免申请的专业和名额:在我校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上公布的各专业均可接收校内外推免生报考。各专业方向可接收的推免生名额原则上在30%—50%之间。 二、北外法学院保研工作程序 (一)申请条件: 1、北外本校考生: 申请人必须已经校内公示并上报教育部、获得北外推免生资格。 2、外校考生 (1)申请人必须获得所在学校推免生名额; (2)学习成绩优秀,第1-6学期所有课程成绩合格,专业必修课成绩都在70分(含)以上。申请人的专业年级排名须符合以下两项其中之一: ①“985工程”高校、“211工程”、外语类院校申请人专业成绩排名在本年级前15%; ②其它院校申请人专业成绩排名在本年级前5%; 本科阶段有公开发表的本专业学术论文、科研成果,或在全国重大专业竞赛中获奖者,专业排名限制可适当放宽。 (二)考生报考 2014年9月28日—10月7日,所有校内外获得本人所在高校推荐资格的学生,登录“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以下简称“推免服务系统”,网址:https://www.sodocs.net/doc/1f7428124.html,/tm)进行注册、在线支付、填写报考学校、专业志愿等。我校各专业推免生原则上只接收相同、相近或相关专业的考生报考。 (三)资格审核

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阿拉伯语系导师介绍

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阿拉伯语系师资队伍介绍 系主任:薛庆国 男,博士生导师。1964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85年毕业于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后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先后获得硕士与博士学位,1994年调入北外阿拉伯语系任教。1987年至1988年在埃及开罗大学文学院留学,1996年至1999年在中国驻叙利亚大使馆工作(任一等秘书)。现任北外阿拉伯语系主任,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理事、中阿合作论坛研究中心理事、《阿拉伯世界研究》杂志编委。 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过阿拉伯语精读、阿拉伯时事阅读、阿汉互译理论与实践、阿汉高级口译、阿拉伯现代文学研究等课程。经常为外交学院、国家行政学院、商务部干部培训学院等机构组织的阿拉伯官员培训班授课。 主要从事阿拉伯现代文学、阿拉伯现代文化与思潮、中国文化在阿拉伯的传播、阿拉伯语汉语翻译理论的研究。著有《阿拉伯语修辞》、《阿拉伯文学大花园》、《薛庆国选集》等;译作有《老子》(“大中华丛书”之一)、《意义天际的书写:阿多尼斯文选》、《时光的皱纹:阿多尼斯诗选》、《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阿多尼斯诗选》、《自传的回声》、《纪伯伦爱情书简》、《纪伯伦全集?游子》、《纪伯伦全集?先知—沙与沫》、《天方夜谭》等;编著有《阿拉伯文学选读》、《阿拉伯现代文学作品选读》、《纪伯伦散文》、《纪伯伦读本》、《新编阿拉伯语?第3册》等。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过50余篇学术论文,并经常在伦敦阿拉伯文《生活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国外报刊撰文。已完成《中国文化在阿拉伯世界传播动态数据库》(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子课题)、《阿拉伯语汉语互译:理论与实践》(“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等项目。现正从事《中国文化在阿拉伯》(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子课题)、《阿拉伯变局后的社会思潮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规划项目)等课题的研究。曾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4年)。 系支部书记:吴丹梅 女,满族,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83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并留校做辅导员工作。1986年调入吉林警察学院任教。1996年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北京外国语大学:创建“北外WE圈”品牌

创建“北外WE圈”品牌, 探索互联网思维与学生工作的融合之路 互联网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当代人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而这种影响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尤为明显。北京外国语大学自2014年4月正式成立“歆媒体”网络创意文化工作室(以下简称“歆媒体”),组建学生运营团队,在学工部指导下,重点建设“北外WE圈”微信公众平台,在正式上线15个月内,积累关注用户 20000余人,发布内容1000余条,登顶南方周末“中国高校微信排行榜”校媒排行榜。“歆媒体”积极开辟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有效促进了互联网思维与高校学生工作的融合之路。 一、多方合力多重保障,搭建学生创新团队 (一)探索创新管理模式,营造团队内部创新文化 创新管理模式,打造高质量运营团队。“歆媒体”由学生自主管理运营,由来自不同院系、年级的约30名成员构成,在选拔成员时,注重兴趣和能力导向,团队成员均是对互联网、计算机感兴趣,有自主学习探知意愿的同学。团队内部采用项目管理制,成员根据兴趣特长选择参与不同项目。不同于一般的学生社团,“歆媒体” 有一套较为严谨的考核和奖励管理机制,每月均要评选“每月之星”,给予荣誉和物质奖励,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建设拓展活动,有效提升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营造创新团队文化氛围,鼓励创新型思维方式。团队坚持“no zuo no die”的核心文化,坚持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网络应用、每一篇网络文章,团队成立一年多以来,新项目、新应用、新功能的开发从未停止,不仅推出了多种受到师生欢迎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还积极申报学校创新创业项目并通过答辩。“歆媒体”重视每

位成员的个体发展,积极打造学习型、创新型队伍。团队注重内部技能分享和互换,开辟“阅览角”供成员学习,每学期平均购置15本书籍,举办5次关于素材写作、平面设计、视频剪辑、摄影技术等实用技能的讲座,每月组织针对互联网思维、调研与数据处理等主题的研讨沙龙,推荐团队优秀成员参加专业技能课程的系统学习。 (二)优化顶层设计,强化外部保障 重视网络育人、提供条件保障是基础。学校高度重视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营造清朗校园网络空间、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综合改革的重要位置上。在“歆媒体”网络创意文化工作室成立前后,主管校领导多次就具体事宜进行调研,听取初创团队的想法,针对管理模式、资金使用、资源统筹等方面提供意见指导。同时学校积极支持“歆媒体”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争取经费保障,提供办公空间和硬件设施,为后期平台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协调多方参与、形成强大合力是关键。在支持“歆媒体”打造网络平台的过程中,学校坚持“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思维,引导各部门、院系、学生组织等主动参与到平台的宣传和使用中,共同搭建起宣传网络新文化、传播网络正能量的平台。在学校的“十佳班集体”评选、就业力大赛、毕业生系列教育、军训、校庆等重点工作中,各部门积极广泛地应用“北外WE圈”平台,在增强各项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的同时,也对网络宣教平台起到很好的推广作用。 二、成功转换话语体系,优质平台聚合多重功能 2014 年6月9日,“歆媒体”推出的“北外WE圈”1.0版正式上线,截至2015年10月初,在没有使用行政力量推广的情况下,“北外WE圈”已有关注用户 20356人,发布内容1125条,其中135条原创精品内容阅读量超过5000人次,多次进入“南方周末数据实验

北外老师介绍的英语阅读佳篇To Ask or Not to Ask

To Ask or Not to Ask, That Is the Question! 1“Those who can, do. Those who can’t, teach.” This joke is frequently directed against members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It’s not a very kind comment–but jokes are seldom friendly! It’s probably not intended (usually) to be interpreted literally, however; the speaker is, very likely, making a rather tongue-in-cheek1 comment about the profession, in much the same way that cutting comments are often made about bank managers, lawyers, car salesmen and the like! 2At least, such unkind comments are fairly commonplace in many countries of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we teachers are fair game2 in the eyes of the general public. We’re fair game too, very often, in the eyes of our students when we teach in schools, colleges or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countries where English is the first language of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Students and school children frequently behave very disrespectfully towards their teachers in secondary schools; sometimes this disrespect escalates into verbal abuse or even, in extreme cases, physical violence. Some parents even behave in the same way, and support the non-cooperative, sometimes even offensive, behaviour of their offspring towards teachers. 3This type of disrespectful behaviour towards teachers–and, indeed, towards other members of society such as police officers, shopkeepers and the elderly–is a relatively recent phenomenon. Certainly, respect for “figures of authority”as well as for fellow citizens, used to be the norm rather than the exception just a few years ago in my own country, but in recent years it seems that selfish behaviour and arrogant disregard for the rights and the well-being of others is of little or no concern to a sizable number of people who live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Fortunately it’s not a case of disrespect and disregard being now the norm, but it does appear nowadays to be less of an exception. 4What about in countries such as this one, where English is not the first language? Have patterns of behaviour changed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in these countries? Have traditional values been adapted to meet the conditions and challenges of the late twentieth and the just-beginning twenty-first centuries? Have some of these traditional values been eroded3, even? Are they perhaps seen now as irrelevant? 5Here in China, for example, to the outside observer it probably appears that the fundamentals of Chinese behaviour have not changed significantly over the past two or three decades, despite the changes that are clearly visible in the outward appearance of towns and cities in China as a result of massive building and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Certainly the outside observer who is not Chinese would not be able to detect subtleties of change in, for example, traditional courtesies and forms of respect exhibited between people in their day-to-day exchanges: few foreigners would understand the full significance of such courtesies in the first place, so subtle changes would not even be noticed, let alone understood. But Chinese people themselves would, presumably, be acutely aware of any such changes. Certainly the older generation–the grandfathers and grandmothers–would both notice and understand if the underlying and essential nature and character of today’s youngsters were radically changed. 1tongue-in-cheek: intended to be humorous and not meant seriously 2 fair game: if someone or something is fair game, it is acceptable, reasonable, or right to criticize them 3 erode: to gradually reduce the strength or importance of something, or to be gradually reduced in this way

北外翻译学考博参考书目

MUNDAY, Jeremy. 2001.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Routledge. 2、Gentzler, Edwin. 1993.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London: Routledge. 3、Pym, Anthony. 2010. Exploring Translation Theorie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4、Colina, Sonia. 2003. Translation Teaching from Research to the Classroom. Toronto: McGraw Hill. 5、Hatim, Basil. 2005.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Translation. Beijing:FLTRP. 6、陈福康. 2000.《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马会娟苗菊. 2009.《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8、泛读书目:外研社、外教社翻译研究文库、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出版的翻译系列丛书;《中国翻译》和外语类核心期刊发 北大 、翻译研究方向参考书目: (请注意:下面给出的仅是一个框架性的书目,并非博士考试的出题范围,英语系只是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文本资源) 马祖毅等:《中国翻译通史》(5卷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罗新彰编:《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 Bassnett, S. Translation Studies(3rd e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Gentzler, E.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Hermans, T. e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 Studie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Beckenham, Kent: Croom Helm Ltd, 1985. 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Nida, 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 Leiden: E. J. Brill, 1964. Steiner, G.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Toury, G.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北京外国语大学把迎新工作做到新生的心坎上.doc

北京外国语大学把迎新工作做到新生的心 坎上 北京外国语大学把迎新工作做到新生的心坎上 9月6日,北京外国语大学近2300名2016级新生入校报到。为提高新生报到的入学体验,该校在精细化上下功夫,进行了充分的前期准备,把迎新工作做到了新生心坎上。 暑假启动互联网迎新 早在暑假里,该校就借助“北外WE圈”微信平台、“数字北外”等互联网平台,启动了迎新服务,为新生提前勾绘出大学学习生活的蓝图。“北外WE圈”扮演了“北外客服”的角色,及时回答新生关于在北外学习、生活方面的提问;通过“北外720度全景漫游地图”、“北外关键词puzzle”等高人气的线上互动内容,帮助新生在有趣的互动中认识学校、融入校园。在“数字北外”平台,新生通过预注册程序,最大可能地减少新生在迎新日需要办理的手续和排队等待的时间。 迎新当天创新采用“一站式”报到模式 在迎新报到日当天,该校创新采用了“一站式”报到模式,整合学校各部门和院系,将新生所有报到手续全部集中于体育馆二层办理,新生可在场地内一次性完成到院系注册报到、绿色通道办理、校园一卡通业务、体检费用支付等手续。同时,为培养新生自立的意识与能力,特意在体育馆前树立起大大的海报,鼓励

新生独立完成报到手续,为家长专门开辟休息等待区。有新生家长说:“看着孩子一个人整理好手中的材料,独自去办理入学手续,感觉到孩子真正长大了,我们很放心。” 设立教授咨询台给迎新注入更多教育内涵 在各院系迎新报到处,该校各院系还安排了专业教授为前来报到的新生提供关于学习计划、大学生活规划等方面的咨询建议。在英语学院的迎新柜台前,院长张剑细心地为新生解答疑惑,他说:“新生入学后对很多学业方面的问题好奇而又困惑,老师指导不仅可以给予学业上的指导,还可以让新生感受到北外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北外对外汉语导师信息

吴丽君,女,1962年5月生,吉林省长春市人,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研究生学历。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副院长、对外汉语系主任、汉语培训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及应用。 1992年4月至1993年4月学校派往日本进修日语。1999年4月至2000年4月学校派往日本大东文化大学从事汉语教学工作。1996年、2000年两度获得北外基础阶段外语教学优秀奖--陈梅洁奖。1998年获得国家汉办首届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优秀教学三等奖。主持并完成了国家汉办1998-2000年科研项目《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偏误现象调查分析》。 主要学术成果: 专著《日本学生汉语习得偏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对外汉语教材《新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初级本、中级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对外汉语工具书《汉语水平考试备考词汇手册》(约50万字,即将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有关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学术论文20余篇。 wulijun@https://www.sodocs.net/doc/1f7428124.html, 张晓慧,女,1960年生于北京市,现任国际交流学院院长、副教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理事、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理事。 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之后一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其间曾师从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学家张志公先生,攻读应用语言学研究生课程。在近20年的教学实践中,教授过各种语言技能类课程,1993~1994年曾赴韩国任客座教授,其间指导了《中国语会话》、《中级中国语》等8部教材的修编和再编工作。在科研方面,先后发表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复述训练”、“高年级留学生语言学习特点探析”、“析可能补语和部分助动词之间的替换关系”等多篇论文。曾担任中国—欧盟青年经理培训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在从事教学和管理的同时,主持编写了集听说读写为一体的综合商务汉语教材《经贸汉语》,撰写了“试论商务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等论文,主持召开了两届商务汉语教学专题研讨会。目前,正在主持国家汉办科研项目—《商务汉语教学研究》。 zhangxiaohui@https://www.sodocs.net/doc/1f7428124.html,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院英汉互译同声传译专业考研经验

北外高翻英汉互译同声传译专业考研经验 报考院校: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英汉互译(口译方向) 我是从大三上学期开始准备考研的,其实本来没想这么早启动,因为偶然听了一场专业机构的讲座,在老师的提醒下意识到自己的目标比较高,竞争比较激烈,所以决定及早动手报了班开始全面复习,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食吃。 考研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就说确定考研的院校、专业,由于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所以明确了目标专业、学校,才能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对于考研,我想很重要的是合理的学习计划、有效的参考资料以及良好的心态。 在专业机构报了班了解到英语真题的文章主要出自欧美的一些权威期刊杂志,所以我从大三上学期就开始有意识的翻看一些外文杂志,包括:Economist、Times等,还有在图书馆里经常会翻的:Digest、China today、English World等。由于开始的时间比较早,因此,在看的时候,并不着急,慢慢看,认真看,有问题的时候会问问专业机构的老师,这个是免费的,不会的单词一定要查,这样不仅能能有效提升阅读的能力,也能储备一些背景知识,这都是对付考研英语很重要的基本元素。 合理的学习计划 对于一个准备考研的学生来说,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到高效的复习?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这里就凸显了计划的重要性,合理有效的计划是成功的不二法则。培训机构的全程策划班给我们讲了一个基本的计划模版,我又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作了个性化的调整,下面将我的学习计划与大家分享一下: 大三下学期开始 开学,写计划,开始下决心认真准备: 专业一轮:3.4.5.6月牢固基础,多看原版杂志; 第二轮:7.8月暑假天热,在专业课强化班听教师指导,同时复习二外,开始看参考书;第三轮:9.10.11月强化政治,认真看,开始做题;二外也不丢,重点在杂志和翻译书上,多看多翻,经常让老师看自己的作品,让老师给意见,说实话,我都不好意思了,就报了一个班,确总去问问题,不过专业机构的教务老师每次还是很热情,安排老师给答疑; 第四轮:12.1 冲刺,各科模拟题、真题,严格按时间限制练习,培养考试感觉:政治背大题,看时事,上了专业机构的冲刺点题班,重点击破可能的考点;二外再次认真看参考书、单词;杂志还是不能断,根据个人安排时间量;翻译真题,练习题,术语强记。 大概就是这四轮,要注意以下几点: (1)每天每科都要看一些,时间自己安排,但不能丢掉任何一科。 (2)政治一定要认真看,多看,认真做题,重在理解。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是建议报一下辅导班,专业机构的老师说今年的政治辅导对报专业课辅导班的学生是免费赠的,真实更省心了,听老师讲讲毕竟要比自己复习效率高一些,也能更好的把握重点。

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籍管理规定

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籍管理规定 第一章入学与注册 第一条凡本校根据国家政策录取的新生,须本人持录取通知书和学校规定的有关证件,按期到校办理入学手续。确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到校者,必须凭原中学或所在街道、乡镇证明,事先向学校招生办公室请假,假期一般不得超过两周。未经请假或请假逾期超过两周者,取消入学资格。 第二条新生入学后,学校在三个月内按照招生规定进行复查。复查合格,取得学籍。复查不符合招生条件者,学校将区别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凡属舞弊者,一经查实,取消学籍,予以退回。情节恶劣的,报请有关部门查究。 第三条新生须进行体检复查,查出患有疾病者,经医疗单位证明,短期内治疗可达到健康标准的,经本人申请,由学校批准,可准予保留入学资格一年,回家治疗,医疗费自理。学生在保留入学资格期间没有学籍,不享受在校生或休学生待遇。因病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必须在下学年开学前,提出入学的申请报告,出具县级以上医院证明并经校医院复查,确已病愈,方可重新办理入学手续。复查不合格或逾期不办理入学手续者,取消重新入学资格。 第四条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费按学年收取。学生在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学报到日之前缴纳学费,交费期限最迟不能超过开学后两周。 第五条学生凭财务处学费缴纳发票注册,各院系负责学费缴纳情况检查,学费交齐者,方能注册。未在规定时间内交齐学费者,不予注册。 第六条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需减免学费或申请贷款,学生处需向财务处出具书面通知。院系凭财务处书面认可通知给学生予以注册。 第七条每年10月中旬学校财务处向各院系书面通报该院系学生学费缴纳情况。对欠缴、未交学费者,由院系催缴。 第八条无正当理由欠缴学费的学生,一学期后按自动退学处理。 第九条学校每学期注册一次。每学期开学时,学生必须在规定日期内本人到校注册,因故不能按期返校者,必须履行请假手续,否则以旷课论。未经请假,

北外考博辅导班:2019北外法学院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北外考博辅导班:2019北外法语学院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北外”)是首批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其前身是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距今已有77年办学历史,是我国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开设语种最多的外国语大学。经过几十年的创业与奋斗、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北外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多语种、多学科、多层次,以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一流外语人才及外语类复合型优秀拔尖人才为目标的国际一流外国语大学。 下面是启道考博辅导班整理的关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学院考博相关内容。 一、院系简介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BFSULAW)的前身系北外英语学院法律系,2001年9月开始招生,2006年9月正式组建成立法学院。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院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等方面均有显著的提升与发展。目前我院共有专业教师35名,其中33名拥有博士学位,32名具有在海外院校留学的经历;在读本科生238名,在读硕士研究生117名,在读博士研究生4名,多语种第二学位本科生45名,在读留学生8人;拥有法学硕士一级学科点,目前主要招生方向为国际商法、国际法、知识产权法和民商法。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罗豪才教授担任名誉院长;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万鄂湘大法官担任首席教授。 紧密依托北外的外语教学优势,契合法律人才市场需求,以法律职业为导向,以培养复合型、实践型、国际化法律人才为核心办学目标加强对法学教学各环节的改革和创新,力争实现法律专业教学和外语教学互动互补,积极扩大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将北外法学院建设成为国内培养卓越的国际化法律人才的重要基地及开展国际法学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为中国全方位”走出去”提供多语种法律人员储备,为推动当代中国法学教育国际化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二、招生信息 北京外国语大学学院博士招生专业有2个: 050203法语语言文学 研究方向:法语国家文学研究中法比较文学研究 考试科目:法国文学 研究方向:法语语言文化教学法研究 考试科目:外语教学法 研究方向: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法国外交政策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考研高分经验总结

翻译学经验贴~~一点总结 看来翻译学确实不怎么火,都没人写。我只好略写几句,算是抛砖引玉啦。 我10年翻译学初试总分422,政治76,法语85,业务一135,业务二126。感觉这个分数超出自己想象很多,不敢相信是自己考的…… 我是09年9月份才真正决定考北外的翻译学的。之前一直想考北大的文学(因为高考发挥失常,一直耿耿于怀~),可是考过去的师哥强烈建议我不要考。我思考再三,终于放弃了北大,现在想想也觉得算是选对了吧。大三之后的暑假本来想学习,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基本虚度了。 Ⅰ准备 1..真正开始准备是在九月份开学后。由于北外出参考书目出的晚,一开始并没有买理论的书,只是看法语和基础英语,做翻译练习。上过星光的网站,好多人说Economist不错,就下了一些看看。刚开始感觉有些吃力,很多短语都没见过,有的查都查不到。后来看多了,就觉得不怎么难了。那时开高级阅读的课,我基本每次都去,虽然不怎么认真听讲,但觉得上这个课可以学会分析文章结构,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对阅读帮助很大,尤其是长难句的理解。这个跟以往大一大二基础英语主要攻词汇语法不同。所以如果学校开这种课,建议大家不妨去上一下。在网站上下了一些往年的试题,还有些别的学校的,有空就做几套。词汇方面,虽然照单词书背单词不太好,备受批评,但我还是把八级词汇看了三遍。不为别的,怕翻译时想不起来词……最后才做近几年的真题,针对各个题型练习一下。作文后期每周一篇,以雅思作文为主。 2.翻译实践上,我买了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刘士聪的《英汉·汉英美文翻译与鉴赏》和《散文佳作108篇》。从中选一些自己喜欢的文章,先看一遍原文,再看一遍译文,然后英汉对照再看几遍,并试着进行分析。开始真正动笔翻得很少,只是多读多背多分析。后来就开始规定每天必须翻译一点,但并不限时,且不求速度。从图书馆和网上搜了各种文章翻译,经济政治文史哲什么的都有。后来下到北外的真题,发现里面竟然还有古文翻译,就赶紧从图书馆借了杨宪益的古文翻译方面的书进行练习。说来可笑,读原文还不如读译文来的清楚明白,这可能也跟杨译偏向异化有关吧。到最后才限时练习,尽快完成翻译,越快越好。这对考试也有些帮助吧,因为题量实在太大,不快不行啊。 3.北外出来参考书目后,就赶紧买了翻译理论的书。其中马会娟的《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是新书,在网上才能买到。而另两本学校书店就有卖。我先看了马教授的书,一个月才看完,而且基本不懂。看完文章后就找习题的答案,但是有些找不着,有些需要自己总结。但时间太紧,不敢看第二遍再看其他。Gent zler的书显得更乱,各种人物都在里面发表自己的看法,也是弄得一头雾水。这个也用了20多天。第三本《翻译研究》相对来说简单一点,三天看完。个人觉得此书一二三部分重要性递减。看完一遍,对翻译理

北京外国语大学资助政策介绍

北京外国语大学资助政策介绍 为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入学问题,我校已建立和完善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奖,即奖学金和助学金。为激励我校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设立国家奖学金、校奖学金、社会捐助奖学金等。经济困难学生可以通过获得奖助学金来缓解经济困难。 贷,即国家助学贷款。根据国家统一政策,国家助学贷款最高额度为6000元/年·人。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在校期间享受国家全部贴息,学生在毕业(包括研究生毕业)后,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计息,并在参加工作后六年内,按银行有关规定分期还款。所有经济困难学生都可以在学校的帮助下,向有关金融机构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助,即勤工助学活动。学校设立固定勤工助学岗位,鼓励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参加一定的劳动来获得资助。学校保证所有愿意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都有机会上岗参加工作。 补,即困难补助。学校根据情况不定期为经济困难学生发放一次性补助,如在每年春节前对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返乡补助,对家里遭受自然灾害的学生提供临时困难补助等。 减,即减免学费。学校可根据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程度进行不同程度地减免。 我校在新生入学报到时,开通“绿色通道”,专门为那些确实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暂时无法缴纳学费的新生暂缓办理缴纳学费手续。新生入校后,学校将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的实际情况,分别采取上述“奖、贷、助、补、减”等不同措施给与资助,确保每一位新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入学。因此,为准确反映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请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报到时出具乡(镇)或街道一级以上部门民政部门盖章确认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 附:2008—2009学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奖学金设置情况一览表

北外翻译学考研经验总结

翻译学经验贴~~一点总结Post By:2010-5-9 23:29:00 看来翻译学确实不怎么火,都没人写。我只好略写几句,算是抛砖引玉啦。 我10年翻译学初试总分422,政治76,法语85,业务一135,业务二126。感觉这个分数超出自己想象很多,不敢相信是自己考的…… 我是09年9月份才真正决定考北外的翻译学的。之前一直想考北大的文学(因为高考发挥失常,一直耿耿于怀~),可是考过去的师哥强烈建议我不要考。我思考再三,终于放弃了北大,现在想想也觉得算是选对了吧。大三之后的暑假本来想学习,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基本虚度了。 Ⅰ准备 1..真正开始准备是在九月份开学后。由于北外出参考书目出的晚,一开始并没有买理论的书,只是看法语和基础英语,做翻译练习。上过星光的网站,好多人说Economist不错,就下了一些看看。刚开始感觉有些吃力,很多短语都没见过,有的查都查不到。后来看多了,就觉得不怎么难了。那时开高级阅读的课,我基本每次都去,虽然不怎么认真听讲,但觉得上这个课可以学会分析文章结构,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对阅读帮助很大,尤其是长难句的理解。这个跟以往大一大二基础英语主要攻词汇语法不同。所以如果学校开这种课,建议大家不妨去上一下。在网站上下了一些往年的试题,还有些别的学校的,有空就做几套。词汇方面,虽然照单词书背单词不太好,备受批评,但我还是把八级词汇看了三遍。不为别的,怕翻译时想不起来词……最后才做近几年的真题,针对各个题型练习一下。作文后期每周一篇,以雅思作文为主。 2.翻译实践上,我买了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刘士聪的《英汉·汉英美文翻译与鉴赏》和《散文佳作108篇》。从中选一些自己喜欢的文章,先看一遍原文,再看一遍译文,然后英汉对照再看几遍,并试着进行分析。开始真正动笔翻得很少,只是多读多背多分析。后来就开始规定每天必须翻译一点,但并不限时,且不求速度。从图书馆和网上搜了各种文章翻译,经济政治文史哲什么的都有。后来下到北外的真题,发现里面竟然还有古文翻译,就赶紧从图书馆借了杨宪益的古文翻译方面的书进行练习。说来可笑,读原文还不如读译文来的清楚明白,这可能也跟杨译偏向异化有关吧。到最后才限时练习,尽快完成翻译,越快越好。这对考试也有些帮助吧,因为题量实在太大,不快不行啊。 3.北外出来参考书目后,就赶紧买了翻译理论的书。其中马会娟的《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是新书,在网上才能买到。而另两本学校书店就有卖。我先看了马教授的书,一个月才看完,而且基本不懂。看完文章后就找习题的答案,但是有些找不着,有些需要自己总结。但时间太紧,不敢看第二遍再看其他。Gent zler的书显得更乱,各种人物都在里面发表自己的看法,也是弄得一头雾水。这个也用了20多天。第三本《翻译研究》相对来说简单一点,三天看完。个人觉得此书一二三部分重要性递减。看完一遍,对翻译理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翻导师周蕴仪谈翻译技巧-谈译文介词的错用和滥用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翻导师周蕴仪谈翻译技巧 ——谈译文介词的错用和滥用 一九五八年,一位念物理出身的名作家史诺(C.P. Snow, 1905-1980)写了一本书,书名是《两个文化》(The Two Cultures)。他认为世界被分割成两种文化:一是科技的,一是人文的,但这两种文化彼此“言语不通”,而且情况越来越严重,这确是人类社会一个最值得关注的危机,但人们有远见深思的少,人和社会仍未真的感到这情形的意义。 一九六零年代中叶起,越战期间,美国的年轻人掀起了反越战、反建制(anti-establishment)的风潮(所谓‘嬉皮’风气,只是消极性的一种反抗,没有积极性建设的思想),在学术上也有反智(anti-intellectualism)的暗潮,对科学、技术等尤其反得厉害,他们反对的是科技的过度发展。当时开始有很多人注意到环境、卫生、生态等问题,造成压迫政府在日后订定了许多法律,保护环境,防止污染。限制学府中接受政府中国防系统支持之科学研究计划等。 现在,有不少忧心的人认为,世界完全为科学与技术所控制,而人文发展速度落后科技,这个问题不是某一国家所特有的,而是举世皆然。以发展中国家来看,情况或许更叫人忧虑,这些国家非继续不断的发展工业不可。譬如台湾,这两年来经济不景气,整个社会就呈现不安状态。其实台湾并没有人饿肚子,这纯是人性使然,经济愈繁荣生活水准愈提高,人的要求也愈高,只能往上长,不能往下收缩,维持不变都认为不可。每个国家都在某工业的发展。随着工业发达,便有更多的社会问题和生态的破坏、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我们可以说整个人类陷身在一个“大旋涡”中,而这个“大旋涡”还在继续扩大之中,情况也日益激烈,悲观的看这个“大旋涡”根本无法解决,因为我们每个人每个国家都陷身其中,不由自主! 这是人类社会一个长程(long range)的问题和考验。二、三千年来人类的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高度的物质文明,但人类的精神智慧,似无大进步。人的贪婪是人类许多问题的渊源,是上述旋涡主要加速的原因。这些情形只能靠人文的智慧来解决。在现实上,我们既无法回到清静无为的世界里,那么只能“旋涡”扩大得慢一点。“人文”与“科技”结合,可能是条出路。但是,“人文”与“科技”这两个文化如何融合起来,成为更高层次的一个文化,着重的是要改变人类的教育,使习科技的不成为“机器人”,习人文的了解“科技”的性质。换言之,使人类有更高的智慧——兼哲学、科学的智慧。这显然是个“理想的境界”,

论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_以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为视角_王文华

中国大学教学 2008年第4期 44 论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 ——以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为视角 王文华 摘 要:当前复合型法律人才供不应求,外语院校培养该类人才有广阔的前景,也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细致的研究,例如: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定位是“法律+英语”还是“英语+法律”?是否只需要关注应用型课程的设置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的培养模式是双学位、法律硕士、法学硕士还是同时发展?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与其他法律院校有何区别?仅仅是增加英语课程吗?这些有关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的问题,也是外语院校中的法律院系发展的基本问题。 关键词:复合型法律人才;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 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符合当前人才市场的需要, 国际、国内急需、紧缺的,具有一般的基础知识结构,同时具备相当专业水准的(包括理论的和实践的)“专业+英语”、“专业+专业”、“专业+专业+英语”等知识与能力的人才。我校的“法律/外交/新闻/国商+英语”就属于“专业+英语”的形式,而“专业+专业”、“专业+专业+英语”则有更多种类。 在复合型法律人才中,比较常见的有“经济+法律”(培养商务法律人才,包括国际贸易、金融、知识产权等领域的法律人才)、“理科/工科+法律”(培养科技领域的法律人才)、“法律+外语”(培养国际性/涉外/跨国法律人才)等。而“法律+外语”占各种法律复合型人才的绝对多数,这是培养国际性法律人才的需要,没有外语则“国际性法律人才”无从谈起。 以下本文所讲的“复合型法律人才”,主要是针对我院的情况,仅就“法律+英语”复合型法律人才而言。 一、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定位 在我院的本科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法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熟练掌握英语或其他外语,能够在政府机关、司法机关、涉外工作部门、企事业单位、跨国公司、跨国金融机构、跨国法律服务机构等部门从事法律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我院的学生毕业时一般都能取得法学、英语文学双学位,即修满教育部1998年指定的14门法律核心课程和其他法律选修课程(中文法律、英文法律课程都有),并取得英语“专业八级”证书。在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定位问题上,有两个基本问题是值得思考却一直没有明晰的:第一,是“法律+英语”还是“英语+法律”? 这看似没有差别,如果采用纯粹的数学思维的话。其实,这里主要是侧重点的问题。复合并不必然是二者均等,那么是侧重法律,还是英语,抑或是二者基本上齐头并进,投入的时间、精力、资源相当? 复合的目的是1+1>2,而不是1+1=2;如果复合得不好,可能会1+1<2,亦即法律、英语都没有学好,结果是“四不像”。而好不好的评判标准,不可能用尺子来量,只能是根据法律、英语的办学经验与知识,结合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论证。在我院的建院专家论证会上,笔者就提出过“本色”与“特色”的问题,即法律是我们的本色,英语是我们的特色,二者不可偏废。复合不是简单叠加,要收到理想的复合效果,应当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对复合的学科同样重视并不意味着对二者在课时、投入量上平分秋色,即便是双学位也是如此。应当更加重视第一学位专业的学习,在可能的情况下,第二学位的专业课程设置应当尽可能地围绕第一学位专业进行课程设置,即采取“本色+特色”的模式。本色是我们的立足点,没有法律的本色,就不能被称之为“法学院”,否则就名不副实;而特色是生命,没有英语的特色,外语院校的法学院就没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在二者的关系上,虽然几乎无主次,却有先后,即法律是第一位的。一些学生如果实在感觉吃力,可以只拿法律学士学位。但是由于良好的生源和我校的外语强势,一般取得两个学位没有问题。 王文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