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语文教育正文

语文教育正文

语文教育正文
语文教育正文

1、导论

我国母语单独设科已逾百年。百余年来,中国的语文教育在逐步实现从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性演变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成绩,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和中华民族传承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做出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不容置疑的;但是,毋庸讳言,一百年来对我国的母语教育总是争议不休,批判不断,尤其是在20世纪和21世纪的世纪之交,对语文教育的批判,简直达到了空前绝后、登峰造极的地步。试问,为什么语文学科和语文教育老是招致批判,并遭受到如此频繁而又如此激烈的批判?这是许许多多善良的人们所难以理解的,甚至是不能接受的,不仅圈外诸君如此,就是圈内同仁也颇有同感。这个问题是个事关语文学科历史、事关语文教育全局的重大理论问题,值得我们假以历史的眼光,提升哲学的高度,认真研究,深入思辨,全面阐释,科学回答。

2.中国语文教育在骂声中成

中国的语文教育为什么老挨批判?人们觉得非常奇怪,简直不可思议。但是,回顾历史,观照现实,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反思,理性审视,爬梳剔抉,发微知著,就会觉得,此事既奇怪,也不奇怪,甚至可以这样说,我国语文教育就是在骂声中成长起来的。

“读史使人明智。”纵览历史,不难发现,中国的语文学科从1904年独立设科开始,就遭受了种种责难与批判。百年风雨历程,我国语文教育从一路骂声中走来。下面主要从几个方面具体分析。

首先,对于语文教育的批判,自从学科独立设科以及学科定名就开始了。早在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中国的第一个新学制酝酿产生。同其他学科的独立设科并不完全相同的是,以汉语为代表的中华民族母语教育的学科定名颇费周章。在各级学堂的课程设置上,母语教育的课程名称可谓五花八门,除了自下而上统统设置“读经”(其中包含母语教育因素)一科以外,蒙学堂设“字课”、“习字”,寻常小学堂设“作文”、“习字”,高等小学堂设“读古文词”、“作文”、“习字”,中学堂设“词章”。学科名称的五花八门,反映母语教育定名之不易;定名之不易,折射母语教育独立设科之初定位之艰难。我国语文教育学科独立开设之始,就遭遇科名“难产”之尴尬!此为“壬寅学制”。这一学制未及实行,“夭折”于“襁褓”之中。翌年,颁发《奏定学堂章程》,是为“癸卯学制”。除了读经讲经以外,母语教育课程初等小学堂称为“中国文字”,高等小学堂和中学堂称为“中国文学”,并在全国推行。这种定名,肯定未必尽如人意。为什么同样一门母语教育学科要用两个名称?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必要?未必“中国文字”中没有“中国文学”,“中国文学”中没有“中国文字”?不但叫起来让人颇感别扭,而且想起来使人觉得底气不足,不免招致物议,于是,清廷有识之士便把它们一并简称为“国文”。先有朝野物议,而后方得朝廷认可。据现有史料记载,1906年6月以前,“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就已简称为“国

文”,以后便赫然见诸官方正式文件,即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六月,清政府颁布《学部订定优级师范选科简章》,规定“优级师范选科课目,分本科及豫科, 豫科一年毕业,本科二年毕业”,豫(预)科科目中设置“国文”等10个科目,其中国文每星期3钟点,讲授及练习各体文。

此后,对于语文教育的批判,一直没有停歇过。

最早的、也可以说是第一次批判,就始于语文独立设科之初。1906年清朝学部编纂我国第一套小学国文教科书。尽管该书为谋求全国教育之普及而统一,学部乃师日本国定教科书之意,编纂后推向全国各地,因而取价无比低廉并允许翻印,但是,由于它借鉴民间教科书之处甚多,自身讹误之处又不少,却雄踞垄断地位,引起地方上诸多不满。当时的《南方报》即对其做出尖锐批评。上海嘉定学会黄守孚摘录该报批评并加案语,置于1907年10月出版的《教科书批评》之卷首。《教科书批评》对当时极具影响的12套小学国文教科书逐一进行了观点鲜明、切中肯綮的批评,不仅开创我国教科书批评之先河,同时也打响了中国语文教育批判的第一枪。20世纪之初,我国众多母语教育学者,对汉语的语音、文字、标点和语体等展开了一系列的思考与批判,在汉字切音字、简体字、读音统一、标点符号、白话文教育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推出了“注音字母”、“新式标点符号”等改革成果,特别是,结合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等激烈的革命口号,在国文教育领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轰轰烈烈的大批判,打破了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使白话文进入教科书并取得主导地位,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小学母语教育学科定名由国文统统改为国语;即使尔后实施戊辰(1928年)学制,1929年以后的中学复称国文,而小学仍然称国语,直到1949年。不仅全国如此,不少地方都有这种语文教育批判与改革的典型。比如,1912年创立的湖南省长沙第一中学一直注重语文教育改革,学生的思想十分活跃。当初18岁的毛泽东所写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这篇他一生中留给世人最早的552字文稿,以及国文教师涤庵先生对此所作的149字的眉批与尾批,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示范与启迪作用;某生在当时《一中学生》校刊上发表的5500字的《高中国文教学的我见》的论文,把先生们的教法概括为汉学派、宋学派、社会学派和文艺派等4种,并对此展开阐释与评论,使人感到耳目一新。又如,20世纪20年代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开展的白话文教授法改革试验,1923年浙江春晖中学从改革语文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搞活作文教学和加强课外指导等4个方面着手所进行的那场全面深入而卓有成效的语文教育改革,至今闪烁历史的光辉。再如,1928年11月中旬以后的一段时间,以如何评估中等学校学生的国文程度及国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工作态度和教学方法等问题为中心,主要通过南宁!通俗教育日报?!广西教育?杂志至于1917年蓬勃兴起的国语运动、五四兴起的席卷全国的白话文运动以及往后的林林总总的语文教育改革首先总是源于对语文教育的批判;至于1949年以后对于语文教育的历次批判与改革,更是尽人皆知,耳熟能详了。总而言之,语文教育在骂声中成长,语文教育在批判中发展。

3.中国语文教育挨批判的原因

1949年以前,语文学科受到的冲击不少,包括像五四前后遭逢的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那样的颠覆性冲击;1949年以来,语文学科教育又是所有学科中挨批最多者。这种现象确实发人深省,值得研究。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语文教育老挨

批判,一时难得说清楚。这需要社会各界关注语文教育的人共同思考,需要引起全国性的反思,特别需要那些专门痛骂语文教育的人来回答。但是,细辨蛛丝马迹,深探来龙去脉,我们发现,语文教育老挨批判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并且这些多种多样的因素往往产生综合效应。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分为10个方面。当然,可能不止这10个方面,但是,至少有这10种方面我国语文教育长期地连续地遭受质疑、怨怼、批评、指责甚至于批判、谩骂、声讨乃至毁灭性打击的原因,基本上不外乎上述因素产生综合效应的结果。

3.01 开设不久且极不成熟的语文学科必然招致批判

作为五千年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的母语教育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然而,那是一种“大语文教育”,是古代的传统语文教育,同现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不是一回事。今天的语文教育,是新学制条件下的语文学科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开设的学科,它是全新的。庄子曰:“始生之物,其形必丑”。所以,语文学科教育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也正因为如此,它必然招致这样那样的批评与指责。

3.02 现实中暴露种种毛病的语文教育确实需要批判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作为新设学科的稚嫩甚至于尚未定型,语文教育确实存在不少发展中必然遇到的问题,现实教学过程中必然暴露出这样或那样的毛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乃至于教学效果确实不能尽如人意,值得他人批评和自我反思。其实语文教育同行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种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改革和自我完善,比如解放初的红领巾教学、改革开放初期的几次语文教改都是语文教育界内部掀起来的。

3.03 学科特性难于被人理解使语文教育也招惹批判

语文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性。与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学科相比较,它的整体知识构架及其内在联系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具有不确定性;它的具体构建元素(字词句)有时缺乏科学意义上的精确性,具有模糊性;它的学科特点(或称性质)缺乏科学主义意义上的科学性,更具人文性;它的思维训练功能缺乏强烈的推理性和分析性,更具形象性和直觉性;语文学习的规律也比较特别,更多的需要吟咏记诵,体验玩味,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长期积累,终身学习。语文学习周期的长期性而效果的不明显性尤其是导致人们对其批评的重要原因。

3.04 情感上人们特别牵挂语文而导致批判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越是亲近的人和事,越引人关爱,招人唠叨。语文是母语,也是国语,国人对它情有独钟,魂牵梦绕,也就最容易对其评头品足。正因为语文学科不成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国人关心它、期待它的完善,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和期盼,有时难免对它又有些不切实际的苛求。

3.05 功用上人们特别关注语文而引发批判。

民族成员须臾不可离开民族语言,国人须臾不可离开国语,作为母语和国语

的语文同人们的生活贴得实在是太近太紧,人们自然最关注语文。如果说语数外三门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那么语文学科就是这基础中的基础,人称百科之母。语文学科的显赫地位和突出作用决定了它特别吸引国人的关注。

3.06 社会心态与语文学习特点的矛盾以致产生批判

我们所处的当今社会,有一种特殊的社会心态,正面讲是只争朝夕讲效率,反面讲是急功近利很浮躁,因而语文学习慢功出细活的缓效性就难容于世,招致不满乃至于批判也就在所难免了。

3.07 语文学科适合批判

要想从学科教育打开缺口,以此掀起一场教育改革,找哪个学科好呢?批政治课,不敢;批外语,不懂;批数理化,不容易;还是语文好批,因为大家都懂。第八,无知和偏见动辄批判。有的批判显示的是对语文教育的无知,有的批判则反映出批判者对语文学科教育的偏见,这类批判是很难保证公允的。

3.08 无知和偏见动辄批判

有的批判显示的是对语文教育的无知,有的批判则反映出批判者对语文学科教育的偏见,这类批判是很难保证公允的。

3.09 见风使舵和恶意炒作乱加批判

听到领导发了话,接着就酝酿一场革命,这样的情况过去早已司空见惯。人家批判,我也得跟进,不然岂不“保守”为了让别人听得懂,我要跟着说“普通话”(指普通人说的话),实质上就是跟风—这种心态不是没有的。至于有的批判,更是非常明显的新闻炒作,比如“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这类所谓的“批判”,就有炒作的嫌疑,读不出多少学术味来。

3.10 标新立异借以出名恶意批判。

比如,有的文章全盘否定语文教学的显著成绩,有的人公然侮辱为我国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受到全国教育界同仁敬仰的“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有的人则痛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初期涌现出来的一代名师(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这不仅不合事实,没有道理,简直可以说没有良心!“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那些无端的指责与诋毁当然无法否定历史,乌鸦的鼓噪无非是给语文教育的广袤时空徒增几个杂乱的音符罢了。

4.中国语文教育在批判中发展

1997年,《北京文学》的3篇文章引发了对语文教育的大批判,两年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闪亮登场,那场铺天盖地的大批判俨然开了如火如荼的语文新课改的先声。有人质疑:“3篇文章——1场大批判——第8次课程改革”,三者之间有无必然联系,能不能说就是那场大批判触发了随之而来的语文课程改革?这样的问题,既不难回答,又不容易回答。之所以说不容易回答,是因为我们不是当事人,既不宜越俎代庖,也不便妄加推测,更难于准确解说。此事当然最好能问

问当事人,由他们来回答,只有他们才讲得清楚,他们也有责任、有义务向全国人民、特别是向全国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向全国广大师生讲清楚,也好对现实、对历史有个交待。但是,出于担心这种善良愿望的落空,可能还是只能勉为其难,咱们自己尝试着来作一个回答。也许是“无知者无畏”吧,仔细想想,这个问题也不难回答。如果按照鲁迅先生“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的说法,我们揣摩,三者之间应当是有关联的;而且按照中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古训,那似乎更是“未雨绸缪”、精心策划的必然结果如果说只是偶尔触发,似乎还抹杀了策划者的劳绩。

有朋友还会要问:新课改之前语文学科与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毕竟比较多,受到的批判多一点也是很正常的;但是,随着自上而下、铺天盖地的语文新课改如火如荼的全面铺开和不断推进,按理说语文教育的问题应当越来越少,所受的批判也就应当相应减少才对;然而实施语文新课改的这几年来,人们对于语文教育的批判似乎并无任何停止或减缓的迹象,语文教育现状照样受到相当尖刻的抨击,比如有的先生还在《人民教育》杂志上发表一篇长达13000多字的论文,痛批中学语文的教学是“无效”的,引发全国性的重要反响。为什么语文新课改的航船已经扬帆起航,而对语文教育的批判仍是“涛声依旧”呢?语文教育到底存在些什么问题?语文教育批判在语文教育改革和语文教育发展中应当和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语文教育批判与语文教育改革和语文教育发展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社会、他人和我们自己究竟应当如何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语文教育批判与语文教育改革和语文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呢?这就需要我们直面现实,认真探讨语文教育批判与语文教育改革及语文教育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了。

那么,我们先来简单地说说吧。这是一个相当普通的道理:语文教育需要发展,语文教育的发展需要改革,语文教育的改革需要批判。发展——改革——批判三者的内在逻辑关系其实就是非常明确的。发展是目的,改革是过程,批判是动力。这就是说,语文教育要发展,就必须进行语文教育的改革;要进行语文教育的改革,就需要以语文教育的大批判为动力。这是由果溯因。反过来说,由因导果,也就是,以语文教育的大批判为动力,推动语文教育的改革,实现语文教育的发展。这样,三者内在逻辑关系的基本模式也就可以如此建构:批判——改革——发展。这是一个相当朴实的真理。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命题。这是一个直截了当的过程。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然而,理解这个真理,诠释这个命题,实践这个过程,达成这个结果,却未必是那样轻而易举。因此,对于这个简单的基本模式,对于这个明了的基本过程,对于这样单纯的三元要素,我们不仅需要直面,而且需要善待,首先就需要全面理解。

4.1 语文教育需要科学的学术批判学术,批评是繁荣学术的武器

革命大批判是推动革命发展的动力。语文教育大批判也是促进语文教育改革的手段。语文教育要想得到卓有成效的发展,就有必要借助批评与批判这个学术武器去推动语文教育的改革。所以,语文教育需要合情合理的学术的批判,通过批判,剔伪存真,去粗取精,汰劣创优,除旧布新,推动语文教育合情合理合规律的改革,查漏补缺,长善救失,以此促进语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无论是批判,还是改革,还是发展,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真正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

好又快地发展,使语文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改革都落到实处,惠及亿万学子,提高全民族的语文素质。因此,这种批判,必须是科学的、学术的。所谓科学的,就是实事求是,要作调查,作测试,作实验,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真正了解和把握语文教育的真实现状和问题症结,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以利于抓准要害,对症下药,医治语文教育中的某些顽疾。要反对那种闭门造车、信口开河式的批判,更要反对那种耸人听闻、哗众取宠式的批判,还要反对那种发号施令、颐指气使式的批判,那样的批判是不负责任的,是胡说八道的,是长官意志的,都是不科学的和反科学的,对于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绝对是于事无补、有害无益的。非常遗憾的是,现在这样的批判不是没有,而是不少,致使语文教育大批判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混淆了人们的视线,扰乱了改革的阵营,产生了负面的效应,给改革添乱,让广大的老百姓感到批判令人厌烦,批判使人恐惧,批判叫人应接不暇、不知所措。所谓学术的,就是紧贴语文教育的专门业务,就是摆事实,讲道理,心平气和,以理服人,不离小圈子(语文教育学术圈),不唱高调子,不打硬棍子,不扣大帽子,真正从语文学科和语文教育的专业学术角度来谈问题,摆危害,挖根源,找出路,切忌乱扣政治帽子,乱发行政命令,乱下组织结论,乱搞群众运动,特别是那些身居高位的高层领导更需善自珍重,即使已经退下岗位的高层领导也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要心血来潮,拍脑袋决策指挥,因为智者千虑,难免一失啊,我国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两次提出教育革命的错误决策以及由此引发的过激批判已有前车之鉴!记得一百多年以前(1906年),《南方报》对清政府学部编纂的我国第一套小学国文教科书的批评并且尔后载入《教科书批评》的是:教材多不合儿童心理;词句多不合理;间有居于一隅之处不合普及之义;图画恶劣,图与文词间有不符之处;数字与算术不相联络;时令气节不相应;抄袭近出各书,有碍私家编著……后来黄守孚又补充了三点,即:生字之增加太骤;文字使用之不适当;德育、体育之不注意。请看,此种批评,多么温和,多么实在,何等“学术”态度,何等“绅士”风度!试以“繁难偏旧”的闷头大棒和“误尽苍生”的破口大骂两相对照,真正是相形见绌,令人汗颜哟,我们的当代“绅士”们!

4.2 语文教育需要合理的效果期待一门学科的成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少则几百年,多则千百年

一个文学学科,只从《诗经》算起,足有2500年;一个史学学科,只从《春秋》算起,也是250年;一门现代教育学,就从夸美纽斯的《大教授法》1632年出版算起,已有377年;一门现代心理学,就从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算起,也有130年。1904年独立设科的语文学科,前前后后不过100年。100年,在人生的道路上是够漫长的;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又算几何!更何况在这10年里,大多数时间社会动荡,兵连祸结,有多少人、有多少时间扎扎实实地实践与研究过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历经2500年的文学学科、史学学科尚需自我完善,推陈出新,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的科学性与权威性至今受到人们的普遍质疑,更遑论我国如此年幼、如此稚嫩的语文教育学科了。

但是,人们对于语文教育的期望值却是相当的高,期望它的教学效果好、教学效率高,早日实现“多快好省”,学生一旦送进校门,只要十年八年,就要人人把个博大精深的语文学科学得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如果按照官方的课程标准进行规范的考试操作,全国中小学生每次水平性考试的会考(不是指选拔性的升学考试),

应当至少有95%以上完全合格。因此,可以说,全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质量总体上是合格的。但是,这个不算,人家不认账。每有批判,就是语文教学效果太差;每有指责,就是语文教学效率太低。到底效果如何,效率怎样,除了官方组织的会考以外,其实既没有一个科学的指标,也没有一个严格的检测,有的是大致的问卷调研,有的是大概加估计的推测;而且,既无纵向的比较,比如20年代、30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等不同年代之间的语文教学效果相比,也无横向的对照,比如语文学科同政治、英语、数理化等其他学科的教学效果相比。这种对于语文教育的过高的期望值本来就建筑在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之上,因此,这种对于语文教育效果与效率的指责与批判也就显得依据不足,苍白无力。1997年以来的语文教育大批判,把语文教育骂个狗血淋头,批个体无完肤,说它如何质量低劣,如何误尽苍生,岂不知,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如何,通过14年(即从小学到大学)的教学,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与政治觉悟有多高,能辨别多少社会是非,能解决多少现实思想理论问题?英语课的教学效果如何,通过8年(即从中学到大学)的教学,学生的英语水平与能力有多强,能有多少人可以直接同老外打交道,有多少人可以顺利通过硕士研究生招生英语考试?数理化的教学效果又如何,通过12年、5年或者4年的教学,学生的数理化基础知识与操作能力有多棒,有多少人可以利用数学知识理财与施工,有多少人可以利用理化知识摆弄小家电?上述种种,恐怕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既然如此,为何人们不大骂政治课、英语课和数理化课,独独要把语文教育骂得狗屎不如?这就关涉公正的社会评价,关涉对于语文教育效果的合理期待。语文教育确实需要合理的效果期待。这个问题如果得到基本解决,社会对于语文教育的批评自然也就客观、实在、平和、真切了。

4.3 语文教育需要和谐的发展环境

为什么语文教育的批判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连绵不断呢?基本原因主要在于要害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什么是要害问题呢?在语文教育领域,最大的也就是根本的问题莫过于语文教育的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言,“发展才是硬道理”。此一论断用于语文教育同样正确。那么,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语文教育?怎样才能发展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又要怎样才能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这是对于语文教育发展的认识问题,也就是语文教育的发展观。正确把握对语文教育发展问题的认识,牢固树立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观,这就是关涉语文教育发展的要害所在。在中国,几十年来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的认识,也就是经济社会发展观,至少有过三种观点,历经三种发展阶段:第一种,斗争发展观,信奉斗争哲学。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战天斗地,改天换地。这种斗争哲学,常常运用暴力革命的手段,以革命大批判开路。第二种,绩效发展观,依据实用主义哲学,讲效率,看政绩,常以绩效论成败、定升迁,有时甚至难免涸泽而渔,“欲速则不达”。第三种,科学发展观,遵循和合哲学,讲究天人合一,和谐发展。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摒弃了斗争发展观,作别了绩效发展观,理智地选择了科学发展观,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业已迈步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经济社会发展观基本模式的演变,对于语文教育发展,对于确立正确的、科学的语文教育发展观,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和借鉴意义。语文教育的发展,需要确立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在今天,语文教育界特别需要优化内外环境,营造语文教育自己的“和谐社会”,做到有序发展,和谐发展。特别是当前,更多的是需要建设性的平和批评、得力指点与具体建议,不要动辄指责与批判,不要大轰大嗡、大批大斗,老是批判来批判去的,很多东西无非就是翻烧饼、炒现饭。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需要以科

学发展观来统领。对语文教育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苛责;多一些宽容,少一些刻薄。对语文教育质量的看法,要客观一些,现实一些,地道一些。教育需要理想,也要正视现实。理想不可放弃,现实不能忘记。语文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过去很多,现在不少,将来肯定还是大量存在的,不要企图通过一场改革,一个早上就把所有矛盾和问题都解决。因为,中国的国情如此,“人口多,底子薄,发展极不平衡”,什么地方没有问题?什么问题一个早上解决得了?语文教育同样如此。各种各样问题的存在是语文教育正常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态。存在问题是合理的,发现问题是正常的,没有问题是反常的,讳言问题是幼稚的,回避问题是消极的,掩盖问题是错误的,否认问题是盲目的,承认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既不要大惊小怪,一看到某些问题就认为语文教育有了多么了不得的“毛病”;也不要小题大做,故意夸大语文教育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不足;更不要无中生有,把个语文教育批得一无是处。再过5,10年,50年,100年,语文教育就没有问题了?那是不可能的。有些问题是会解决的,有些问题是解决不了的;有些情况是旧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会出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来诠释,问题就是矛盾。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也就是一个堆积问题的世界。宇宙的运动、世界的发展就是矛盾与问题的产生与解决的交织过程。问题没有了,矛盾没有了,宇宙也就停止运转了,世界也就停止发展了。语文教育当然不能例外。语文教育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交替过程中发展。但是,必须反复强调的是,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呼唤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只有这样,语文教育才能在一个宽松的、和谐的内外环境中有序而有效地改革与发展,日臻理想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 钱理群著《语文教育门外谈》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年

[3] 余风盛著《当代教育变革浅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年

[4] 朱永新著《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5] 江明主编《问题与对策也谈中国语文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6] 《中国教育报》1999年5月18日第3版

[7] 《中国青年报》1998年3月10日第8版

语文教育发展史1

语文教育发展史(作业) 题目:简述中国语文教育史的分期 我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语文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研究成果迭出,形势令人振奋。但是,对于语文教育历史的研究,长期以来,成果极少,可谓凤毛麟角。80年代以前,除了张志公先生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其他突出成果则鲜有所闻。鉴于这种情形,许多有识之士主张对语文教育史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朱绍禹先生一再呼吁:研究语文教育,还必须研究历史,“通过对变化历程的了解,认清现状和把握未来趋势”。顾黄初先生也主张,革新的同时,“对传统,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在许多研究工作者的推动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文教育史的研究开始有了深入,而且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代表性的成果有《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陈必祥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纲》(张隆华主编)、《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顾黄初著)、《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顾黄初、李杏保编)、《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顾黄初、李杏保编)、《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张隆华、曾仲珊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李杏保、顾黄初著)、《语文教学法漫论·历史借鉴篇》(曹洪顺著)等。近十多年来我国语文教育史的研究不断深入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许多成果在分期问题上有着不小的分歧,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迄今为止,在语文教育史的分期问题上,较有代表性的意见先后就有六种——第一种以叶苍岑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通论》为代表,将中学语文教育史分为三个时期:“五四”以前的传统语文教学期为第一时期,“五四”以后建国以前为第二时期,建国以来的语文教改期为第三时期。第二种以陈必祥主编的《语文教育发展史》为代表,将清末语文单独设科前定为古代语文教育期,之后到“五四”运动前为近代语文教育期,“五四”运动后为现代语文教育期。第三种以陈学法主编的《语文教育学》为代表,将语文教育史分为四个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前为古代语文教育期,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为近代语文教育期,“五四”运动至建国前为现代语文教育期,建国以后为当代语文教育期。第四种以顾黄初著《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为代表,以清末语文独立设科为界线,将语文教育史分为传统语文教育和现代语文教育两大时期,现代语文教育期又以新中国诞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其中建国前发展期又以辛亥革命和1932年课程标准颁布为界分为三个时期。第五种以张隆华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史纲》为代表,以鸦片战争前为古代语文教育期,鸦片战争至新中国诞生前为近代语文教育期,解放后为现代语文教育期。第六种以曹洪顺、冯守仲主编的《语文教育学》为代表,将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前定为传统语文教育期,之后至新中国诞生前为现代语文教育期,建国以来为当代语文教育期。上述分期法各不相同,六家中,将古代(传统)语文教育期的迄止界线定在鸦片战争时期的有二家,定在清末语文独立设科时的有三家,定在“五四”运动时期的有一家;将现代语文教育期的起始界线定在清末语文独立设科时的有一家,定在“五四”运动时期的有二家,定在新

当代语文教学流派

当代语文教学流派 1、教学流派:是指在教学,教改实践中出现的具有显着风格和区 域影响的教学派别。P11 2、确立语文教学流派的标准大致如下:p11 (1)成功的课堂教学是形成教学流派的基础 (2)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有继承发展和创新 (3)得到同行,专家的成人 (4)教学风格显着,并有自己教学体系特点 (5)以某一个或几个教育实践家或教育家为典型代表 (6)有一定区域性影响的教师群体 (7)有反应映其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特点的专着 3、当代语文教学流派形成的原因p13 (1)宽松的社会环境为教学流派的形成提供了思维条件 (2)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对教育改革的倡导和重视,语文教学研究团体的恢复和成立,为教学流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信息社会化为教学流派的形成提供了信息基础 (4)共同的目标使语文教学改革具有向心力,从而促进了教学流派的形成 (5)有众多的积极投身语文教学改革,为语文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使语文教学改革出现了“多元化” 形成了诸多“龙头”

(6)从“思场流控制论”的角度看,教学流派是思场流碰撞融合的产物。 4、当代语文教学流派综述:p16-17 情感派:是指以于漪,欧阳代娜,程翔为代表的教学派别。(“老师要把课文中的美原原本本地交给学生”,语文教学要讲出美,悟出巧字来,悟出活字来,练出实字来。) 导读派:是指以钱梦龙,蔡澄清,黎见明为代表的教学流派。(三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四式:自读课,教读课,练习课,复读课) 思维派:代表宁鸿彬 管理派:是指以魏书生,张富为代表的语文教学流派。(魏书生:六步教学法,张富:“跳摘”理论和“四分三度”教学模式。) 语感派,目标教学派,快速写作派,快速阅读派,大语文教学派。5、“熏陶感染塑心灵”是情感派的主要观点p35 6情感派的特点:献慈爱,富激情,重感染,善诱导。P38-42 情感派的主要特点:对语文教育事业的爱 7、欧阳代娜:主张用美学原则来知道教与学,用美育思想来感染陶冶学生,具体做法:揭示课文主题的美,领悟课文的思路、结构美,感受课文题材的美,品味课文语言的美p66-70 8,【钱梦龙】培养自学习惯基本流程:制定训练规程——培养习惯——形成能力

从中外对比中反思中国语文教育现状

从中外对比中反思中国语文教育现状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空隙,阅读过大量的中外语文教学实录。发现中国的语文教育固然有自身的优势,如对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对人文思想的全方位渗透,对学生情感的培育,对语感的强调……但也存在诸多与现实牴牾之处。 一,对学生学习主体性,教师主导性的把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导这个理念写进课标很长时间了,几乎成了中国语文教师的共识。但至于对这一条的理解与实践,就见仁见智了。虽然“一言堂”的现象大幅改观,但“划红线”现象还是客观存在。所以,看到外国语文课堂上,教师站在教室角落,看学生争得面红耳赤,教师还在那里笑得那么轻松。中国教师应该只会瞪目结舌吧?这样也行?比放羊还不如啊,放羊还有一根绳子呢?大多数中国语文教师对教师主导性的阀值还是定得太高,不太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汲汲于小组教学、互助学习等等自主学习形式,但学生稍一激烈,就大声断喝刹住。没能深入理解这一条理念的内涵。课堂乱有时是种好现象,表明学生的主体性在充分发挥。 二,对生成性教学目标的把握。 中国语文教师对三维目标的把握非常“霸道”,视之为命根子,稍一有偏差,即行予以“纠偏整风”。千方百计把学生往既定目标上引,三两次不行就开始急燥不安,从容也没了、语调也高了、语感也散了、教态也“狰狞”了,如果后面不是坐了一排听课的专家,估计都要直接用课件出示了。这是对语文教学中学情的漠视,是对学生情感生成的漠视,语文教学不是技术活,而是艺术活,是不可能像工厂生产零件一样用卡尺来规定的生成性过程。而外国的语文教育在这方面要好得多,对学生的观点很尊重,有时候甚至还是老师随着学生走,有的国家走得更远,不允许老师向学生灌输观点,出示结论,一切都交给学生去感悟。这种观念其实很值得我们中国的语文教师来深刻讨论,厘清这种学生自主生成目标式课堂的利与弊,探寻这种课堂理念的深刻内涵。

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课程整合的思考

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课程整合的思考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课程整合的思考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小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小学语文学科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从语文课程的目标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注重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环节。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开始,就应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源远流长。哪些内容适合与小学语文教材整合,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汉语言文化、文学、艺术与文化交流、名人故事、风景名胜、节日民俗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概括。 从呈现方式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合语文教材时,也要体现便教易学的特点,巧妙渗透到教科书的各部分之中,让学生随着语文学习的进展而不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熏陶。具体言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通过专题、识字课、课文、单元练习、综合性学习等形式得以体现。 一、专题

语文教材大都按照专题来组织单元,所有教材内容、各项语文活动都围绕专题编排。人教版教材就是按照主题组织,以加强语文与传统文化的整合。除了一年级上册以拼音、识字为主,从一下至五下,每册安排了8个主题单元,其中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专题很多,如,设计了“热爱祖国”“爱祖国,爱家乡”“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国的世界遗产”“祖国的大好河山”“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月是故乡明”“遨游汉字王国”“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语言的艺术”“中国的古典名著之旅”“祖国在我心中”“民风民俗”等单元。这些教学单元从不同的方面(如,风光名胜、神话传说、汉字文化、古典名著、古今诗歌、民风民俗,历史名人等),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专题“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例,该专题安排了一组生动有趣、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有诗人受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民间传说启发而作的古诗《乞巧》《嫦娥》,有讲述古人凭借智慧惩治巫婆和官绅、为民除害的课文《西门豹》,有描写古代先民们探索天地万物起源和世界奥秘而创造的瑰丽神话《女娲补天》《夸父追日》。通过该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二、识字课 人教版教材低年级单编识字课。识字课很重视吸收中华传统教育的精华,其对传统文化的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一、专业定位 语文教育专业,近几年根据对市场人才需求的调研,及时调整专业计划;按照职业岗位要求,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动态优化专业内涵。根据近两年人才市场对文秘人员及办公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较大的情况开设文书学、秘书学、应用文写作、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报纸编辑学等实用性强调课程,引导鼓励学生参加自学考试,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学习,与职业资格考试接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实用人才,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使专业充满了活力。 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准确的。首先,我们确定:培养“面向基层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为主修方向的培养目标;其次,传统的语文教育专业,在新形势下,必须以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面向本地区、本行业、企业急需和紧缺人才,增加专业的内涵,在原有培养语文教师单一方向的基础上,又延伸了文秘、新闻、公关、对外汉语等四个辅修方向的培养目标。 二、办学特色。 河套大学办学定位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融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型大学”,即高职高专院校。语文教育专业是建立较早的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如何将其转变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职专业。这既是专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问题。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紧跟时代,找准专业定位,确立办学特色。作为高职高专性质的语文教育专业,为学生设置的就业岗位应该是“五花八门”,培养的能力必须是“一专多能”。 (一)定位思考

1. 办学指导思想定位:语文教育专业办学指导思想是,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安置为目标,走“依托社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之路,为本地区及区内外培养合格的“大语文、多证书”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 培养目标定位:语文教育专业新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宽广的基础知识和厚实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和能从事文秘、新闻、公共、管理和对外汉语教育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新培养目标的定位特点是“主辅修”相结合”:“以培养合格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为主修方向;以“培养文秘、新闻、管理、对外汉语教育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四个辅修方向。这既突出了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也体现了职业教育培养“一专多能、一能多用”人才的突出特点。 3. 办学目标定位:在自治区级品牌专业的基础上,坚持内涵发展战略,进一步培育、凝练和熔铸专业特色,力争在五——十年之内,形成以“语文教育专业”为龙头,以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现我校已有“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和“文秘专业”,今年又已申报了“文化管理专业”,计划陆续增加“对外汉语专业”等专业),将语文教育专业建设成为学校、地区以及自治区内一流的品牌专业。 (二)围绕社会需求创设办学特色 河套大学语文教育专业在多年的办学经验中,形成了“大语文、多证书”鲜明的办学特色。

小学语文最新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最新教育理念 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在理论框架、知识结构、教学内容、编排体系等方面的探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从总体上来说尚缺乏全局的、宏观的改革。面向新世纪,构建教材新体系,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有恢宏的气魄,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未来意识、创新意识。 一.在保留传统教材精华的同时,大力吸收最新的有价值的教研、科研成果,使教材面向21世纪,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里有四个问题应予以重视: 1.要渗透大纲的精神。 新教学大纲(即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总结了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既从客观上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原则作了理论阐述,又从微观上阐述了具体教学内容、方法、要求。新大纲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统领,要把新大纲的精神有机地渗透到每章每节之中。 2.要体现教育新观点。 建立“大语文教育观”,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课题,这个观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应在教材各章各节中有明显的体现。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学法指导的研究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是当前世界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热点,教材要十分重视反映学法研究的新成果。3.要融入教学新经验。 教材既要重视继承行之有效的传统经验,又要有意识地吸 收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新经验。80年代以来,小学语文教学 改革呈现一片喜人的景象,各种教学改革流派在竞争中发 展,各种教学实验课题在实践探索中硕果累累,教材要充 分反映。 4.要增添教学新内容。 教材要相对稳定,又要适当更新。相对稳定,有利于教师 把握、驾驭教材,积累经验,提高教学质量。适当更新, 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为了使师范 生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在保留同类教材的基本内容基础 上,又要注意补充鲜活的内容。 二.建立小学语文教学法科学的理论框架。 1.要广泛吸取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小学语文具有跨学科的 性质,它与哲学、教学育、心理学、语言学、文学、修辞 学、逻辑学等关系密切,要综合运用诸多学科的理论成果, 这样才能体现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2.要体现教学理论的先进性。教材在探寻和剖析小学语文教 学诸多方面的问题时,要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从理论上加以 分析。用系统论的理论阐释小学语文能力的结构和形成, 用信息论的理论解释听说读写能力的不同特点,用控制论 的理论说明如何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 最新教育理念 【教育】 1、知识教育靠“灌输”,人文教育靠熏陶。 2、我国教育的一些优势(如学生的计算能力强等), 现代技术是可以代替的,而我们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如 学生的创新能力弱等),却是现代技术无法代替的。这就 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迫切需要改革的主要原因。 3、我们教师要牢记:没有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更没 有医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永远不可能从某一位成功教 师那里克隆相同的教育艺术或方法来对自己的学生实行成 功教育。如果真的能够那样,世界将是只有领袖、政治家、 科学家、诗人、银行家、企业家和大富翁的世界,世界也 将变得无法存在。 4、教育不能只面向少数学生,也不能只面向多数学生, 而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学校】 5、我们不应该片面理解学校只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 为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教师发展能 更地促进学生发展,放弃教师发展而追求学生发展,最终 学生的发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教师】 6、演员,靠演技征服观众;球员,靠球技留住球迷; 教师,靠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奔向的未来。 7、不称职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适应自己,带着知识 走向学生;而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则是让自己去适应学生, 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前者是授人以鱼,后者是授人以渔。 8、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 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 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9、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 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 乐的。 10、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 是骨干教师;站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11、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 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 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 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12、这几种比喻很值得我们教师欣赏:教师是“介绍 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 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 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 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味大餐。 【课堂教学】 13、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头痛的问题是学生不提问 题。如果学生提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 辑性,而是学生提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难怪有人说,中 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了问题, 所以,中国学生年级越高,问题就越少;国衡量教育成功 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会不断发现问题。学生的 问题连老师也回答不了,就算很成功了,所以,美国学生 年级越高,越会突发奇想,富有创意。 14、教师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 教学方法的探索者。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急于 发表自己的导向性意见,而要首先倾听学生的各种看法; 不要强求学生接受教师的立场,而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 观点;不要对学生予以“一锤定音”式的裁决,而要进行 富于启发价值的评价;不要对学生鲜明的个性或完全否决 或过度赞赏,而要引导学生鲜明的个性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15、衡量教育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 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16、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现 在的课堂教学,学生应该是主角,教师是配角。 17、成功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走进教室, 学习后在更高层面上产生不同的新问题。 18、教师在课堂上要控制自己的表现欲,惟有这样, 才能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以及思考的时间。如今学生在 课堂上缺少的就是“表现机会”和“思考时间”。 19、教师向学生讲授“为什么”,远不如学生向教师 提出“为什么”。 20、如果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学就是为了会 学”。 【教师与学生】

传统语文教学与当下语文教育的思考

传统语文教学与当下语文教育的思考 姓名:沈婷 班级:汉语言文学11-1 学号:20110101021 中国的语文教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有文字记载至今已3000余年,我国的汉语文教育的发展过程分为萌芽时期,传统时期,变革时期,改革试验时期,繁荣发展新时期共五个阶段。 (一)萌芽时期 我国的语文教学萌芽于殷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建立了官学和私学。官学又分为大学与小学,大学是高级学校,小学则是为了贵族子弟提供,是初级学校。私学源于孔子形成风气,设馆授徒。先秦已具备比较成熟教育理念,先秦教育内容应该是以语言文字和文字教学为主,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 (二)传统时期 秦汉至清末是中国语文教育传统时期,从教育内容看主要可分为识字教学,书法教学,作文教学等几个方面。1、识字教学,学习古代经典,即学习文言文和写作文言文,为了识字,古人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利用文字的特性,采取几个字一组的整齐押韵方法编写儿童识字教材。例如:《急救篇》、《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幼学琼林》等。从宋代起形成相互配合整套童蒙识字教材,统称“三百千”,在全国范围内通用1000多年,共收汉字2000多个,除了“三百千”外还有一些所谓的“杂字”,此外还有一种看图识字的识字课本,现存的两种《相对四言杂字》《新编相对四言》是世界最早的看图识字的教材。2书法教学:识字教学和书法教学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古人书法教学步骤为:识字教学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古人书法教学步骤为:描红、影写、写米字格、脱格写,从脱格写后开始临摹名家碑帖,先摹楷书,后行书,草书,甚至是隶书和篆书,进入学习书法艺术阶段。3.读书教学:古人所读书是一种讲究文道统一,以儒家经典为主,二是为了科举应试所必读的书。首先读“四书”其次是“五经”再是一些经书和子书,这类书也是应试所必读之书。此外还有供少儿阅读的书。诗歌、散文也受到古人重视,产生优秀读物。读书方法而言:先识字,后诵读,再讲读。说明古人在教学中对讲读不重视,强调诵读,过于倾向思想道德内容,而忽视语文作为工具的倾向。4.作文教学:学习写作,即学做八股文和试帖诗。年龄稍大的学生则学做“故”和其他诗体。当时编许多诗文选本作为模范而学习。 秦汉至清末传统语文教育,历2003余年发展形成固定的范式,特征如下:a.传统语文教授的语言是已经在口语中不用的书面语;b.传统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明确的,主要为科举考试。C.教学方法上,传统语文教育的目的是明确的,主要方式是在背诵的基础上模仿。D.传统语文教学已不是独立学科,二是经济学的附庸。所以,严格意义上讲的事没有纯粹语文课堂教学。但传统语文教学中式阅读写作,对经典的诵读模仿有助培育学生语感,值得借鉴。 (三)变革时期 在变革时期到来之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洋务运动的推动作用也是很大的,当时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本。在次铺垫之下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真正的变革。变现如下:a.中小学普遍开设国语课,白话文成为正宗文学语言,普遍开设“国语”课,1923年颁布了教学刚要,规定了国语课程教学的主旨,标准,程度,教学方法等。还编印了教材,《国语教科书》,《初级国语读本》《高级

语文教育专业职业规划

语文教育专业职业规划 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一、前言 生活和工作都需要目标和方向,把自己的未来和职业生涯设计好,很重要。为自己拟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这样能使自己朝着目标在正确方向的路上不断努力,能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时间,从而使自己实现目标。 二、自我分析与评价 1.自我评价——乐观与独立 我给自己设定了不同时期的不同职业目标,为了能够实现这些职业目标,我会不懈地去努力,我的乐观与独立就是我实现这些目标最大的保障。 2.职业兴趣——教育类、师范类 我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责任心,喜欢写点东西,享受用自己的笔去描述自己的想法等等。 3.职业个性——坚持不懈、责任心强 有极强的责任心,善于观察,做事认真,坚持不懈。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及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及时完成教学任务。 4.职业价值观——综合选择 我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结果显示:我的职业价值观排在前三位的是追求关系(7分)、追求成就(10)、支持满足(8分)。我的具体情况是:首先要追求自己的劳动成果,做好自己分内工作的同时,适

当地帮助他人。在这工作时,会得到支持,工作上会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在这之后,要和自己的同事、领导关系相处得融洽。 5.胜任能力 (1)优势能力 责任心强;坚持不懈;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有上进心;对教师这一行业的热情。 (2)劣势能力 对变化感到不安;做事没有逻辑性;不能很好地整理自己的文件;有点懒惰。 三、职业分析 参考人才素质测评报告建议以及通过向朋友亲戚的了解,我对影响职业选择相关外部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1.家庭环境分析 我们家在农村,家里经济情况一般。在农村,大家最喜欢攀比的就是家庭情况,以及子女就业情况,大家对我都有很大的期望。 2.学校环境分析 我就读的学校是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它是一所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专业特色鲜明,有着独特的办学理念,学校教学设施齐全,师资力量也比较不错,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总而言之,我们学校在同行列的大专院校中排在第一方阵。 3.职业分析 语文教育这个职业在目前是一个很热门的专业,在这方面就业比较良好。目前农村小学兼并校多,减少了对教师的需求,但前景不错。

中国语文教材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中国语文教材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作者:李晓宏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1125 更新时间:2006-4-17 中国的语文教育, 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我们的语文教材伴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而发展。今天,在我们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促进教材建设的科学化、民族化健康发展的同时, 我们重新审视语文教材发展的历史, 从而更好地借鉴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和历史教训, 以更审慎的态度推进教材建设健康和理性的发展, 也许不无益处。下面我们就对教材的历史发展轨迹作一粗线条勾勒, 以求对教材的发展能有一个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 一、我国古代的语文教材 在我国古代, 虽在夏、商、周时期就已有学校教育, 但是没有单独的语文学科, 语文教育是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教育融合在一起的。因此,专门为传授语文知识、技能而编写的教材尽管有,但并不多。这些教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供少年儿童习读的识字课本, 其中包括一些字书, 早期的如周秦时期的《史籀篇》、《苍颉篇》,两汉时期的《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训纂篇》等; 后期的, 则有流传久远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清代的《文字蒙求》等。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三、百、千”在我国语文启蒙教育中的成功, 并不仅仅在于它们作为教材各自的个体优势, 更重要的是它们是优势互补的配套教材, 发挥的是整体的优势。这是因为: 首先, 如果只学三本中的任何一本, 其识字量不够, 达不到阅读所必须的二千余字的基本要求。其次,从内容看,它们不仅通俗易懂, 琅琅上口, 而且能使儿童增长知识和增进日常运用。再次,每本书字数不多,少则四百多字,多则千余字, 儿童学一本换一本, 新鲜有趣, 不觉乏味; 而三本书合起来,去除重复的,单字也在二千字左右,刚好达到初级阅读所需的基本识字量。这种典型的优势互补的配套教材,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中国古代的另一类教材是供青少年读的诗文选本, 早期的如梁朝昭明太子所辑《昭明文选》, 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自唐初李善加注释后,此书流传更为广泛,几乎成为学校教育的必修教材。《昭明文选》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也是我国古代语文教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后期的如宋代真德秀的《文章正宗》、清代吴楚材的《古文观止》、姚鼐的《古文辞类篆》、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以及著名的《唐诗三百首》等。重视各种典范文章的研读、诵读,也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 二、我国近现代的中学语文教材 鸦片战争以后, 我国的学校教育逐渐走上近代化的道路。1904 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语文始独立设科。这是我国语文近代化的标志, 意味着语文学科开始创建自己独立的教学体系。应当指出的是, 现代意义上的中学语文教

《追寻理想的语文教学》读后感

用智慧点亮语文课堂 -------读《追寻理想的语文教学》有感 石鼓区下横街小学刘萍 长久以来,对于大学教授,我们大多数小学教师大多是敬而远之的,因为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因为话语体系的不同,更因为二者完全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但是,陈大伟先生的出现却彻底地打破了我从前片面的认识。 利用这个假期,我读了陈大伟老师的《追寻理想的语文教学》,看到这个题目我也在思考,什么样的语文才算是理想语文呢?打开这本书前我认为,就是对学生有用的语文、让学生感兴趣的语文。我很好奇陈老师会是怎么解释理想的语文呢? 陈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理想课堂。他认为从状态上看,理想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和享受美好生活的课堂;从结果来看,理想课堂是帮助学生获得生存的本领、生活的智慧,体会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的课堂;从投入和产出来看,理想课堂是有效教学的课堂。 与一般大学教授不同的是,陈先生不仅是理论的专家,更是实践的专家,虽是大学教师却并不囿固于大学高高的围墙,而是经常性地深入中小学一线,观课、议课,并且自己执教上课。在议课过程中,陈先生的思维角度与指导方式并不是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的,而是一种将心比心,移步换位的。“如果我来上这节课,我会怎么做”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与一线教师拉近了距离,而且也让他的理论观点,

更接地气,更具实践的可能性。也正是因为立足实践,陈先生才敢于将理论植入实践,经常性地站在中小学的课堂上,在课堂中实践检验自己的观点,无阻隔地理解课堂、发现课堂、创造课堂。这种“田野”式研究,因为接地气,而深受一线教师的喜欢,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与超强的指导力。 纵观陈老师的每一节课,无不是浸透着自己的思想与个性化的创造。在教学《桂林山水》之时,陈老师从文章开头的那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入手,向学生抛出:作者是否认同桂林山水甲天下呢?将教学的主题由感悟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引入到启迪学生对美的发现,实现了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的完美结合与统一。在执教《三顾茅庐》一课时,陈教授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的“假睡”,思考“诸葛亮要不要出山”,“景物描写的好处”等等,让学生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精神探险。在《和时间赛跑》教学中,陈老师通过把“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转换成“时间将带走所有时间里的事物”――包括我们的青春和生命,将时间教育升华为生命教育,实现了尽可能的教学提升,帮助学生得到了更多的发展……这一节节鲜活的课例,展现了陈老师的教育智慧,更见证了陈老师课堂的精彩。 通过阅读此书,我明确了自己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该努力的方向,只有深入思考一节课,我们在交流的时候才不至于泛泛而谈。陈教授提倡每次课要有相对集中的问题和主题,有主题才有重点,才能更深入,更有效。这是一本让我读完而无枯燥厌烦之感的教育理论书籍。书中提倡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师教育工作中,提出了全新

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新版)

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语文教育专业 专业代码 660201 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学制与学历三年专科 就业面向兴安盟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单位及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文秘、文职、管理、公关等部门。 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培养目标 1.适应我区和兴安盟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及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文秘、文职、管理等岗位,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2.系统掌握语文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具有较强的文字书写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胜任教师、新闻媒体及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工作。 二、培养规格 1.知识结构: (1)工具性知识 有较强的文学和口头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熟悉一门外语;具备计算机 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包括文学、社会学、美学、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礼仪规范等。 (3)专业技术基础知识 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课件制作、标准普通话、计算机等级、外语等级等。 (4)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要求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各学科发

展的历史,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理解和分析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教学研究能力。 2.专业技能结构: (1)具有较强的文字书写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具有初步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积极探索,大胆革新,开创新局面。 (3)具有初步的语文教研能力。 3.素质结构: (1)良好的政治修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修养。 学生毕业应在规定时间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且成绩合格,取得普通话合格资格证书、英语三级资格证书,并鼓励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书。 职业证书 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可通过考试取得如下资格证书。 1. 普通话资格证书(二级乙等以上); 2. 教师资格证; 3. 计算机等级证书(三级)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教学内容) 一、建设思路 依照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语文教育专业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通过社会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构建知识、技能、素质有效融合的课程体系,实施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教学。 1.强化对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提高的培养,根据市场行业需求,强调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应用性、实用性等特点,强化实践性环节,建立以语文教育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体系。

语文教育的几点思考孙双金

语文教育的几点思考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孙双金 2009年11月份,我在《人民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师》上发表《13岁以前的语文》(又名《童年的语文》),引起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和讨论。《13岁以前的语文》一文主要是从宏观上提出问题,勾画小学语文教育的大体系,对语文教育的相关问题没有涉及,这篇文章就语文教育大家关心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求教于广大的语文工作者。 一、语文教育的使命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标准阐述得非常周到而全面了,如果概括地说,我个人认为语文教育的使命是三点:一是传承经典文化;二是发展语言能力;三是形成独立人格。 第一点:传承经典文化。为什么说“传承经典文化”,不说“传承民族文化”?因为我们已步入21世纪,走入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理应有全球的视野,要把全人类最优秀的文化纳入课程范围之内,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而不能仅仅抱着本民族的文化,排斥外来的一切优秀文化。当然在传承经典文化的过程中,本民族的经典文化显然是重点之一。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身上流淌的是中国血脉,保存的是中国文化基因。小学生走入学校,几乎是一张白纸,这白纸上首先着的底色理所当然是中国文化的底色。再则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果没有本民族文化的浸染,你可能失去了文化依附感,失去了民族归属感。那什么是“经典”呢?《现代汉语词典》上说:“经典,就是历史留传下来的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著作。”权威性就是大家共认的。不仅大众共认,而且学者共认;不仅当代共认,而且历史共认。这才是权威。典范性呢,就是在思想上和语言上堪称榜样,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完美地艺术统一,这才是真正的典范。拿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从内容上来说,当然是儒释道三家文化汇成中华文明的滚滚洪流,其中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主脉。从时间维度上来说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四千九百年是文言文的历史,一百多年是白话文的历史。从文化品质上来说,著名作家的经典文本串成了真正的中华文明史。在学者文中津津乐道是《论语》、《老子》、《孟子》、《大学》、《中庸》;在大众口中谈论不休的是《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唐诗》、《宋词》是中华诗词的典范。如果说“传承经典文化”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的话,那我们必然就要反思当下的小学语文教材,它们是否选取了最优秀的经典作品入教材呢?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它们有没有兼顾照应到呢?教材中白话文和文言文乃至古诗词的比例如何确定才是合理科学的呢?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需要反复斟酌思量的啊!这关系到打底色,打基础的大问题,这关系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原则性问题啊! 第二点:发展语言能力。发展语言这是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这是必须种好的自家的田地,这一点大家已形成了共识。但是对如何才能发展学生的语言都存在很大的分歧和误区。语言能力到底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我认为不外乎两点:一是语言环境,二是语言实践。我们学的是母语,照理说语言环境应该不成问题。但是语言环境有优美语境、典范语境和粗俗语境、垃圾语境之分。我们应该给学生创设怎样的语境呢?请看看当下的语言环境。学生和教师家长接触的是白话语境,如果教师和家长语言修养高,学生耳濡目染,语言修养也会较好。如果反之呢?学生语言能力恐怕就令人担心了。当下除了人际语境外,还有网络语境,电视语境等。媒体语境的品质如何呢?大家心知肚明,低俗、媚俗、垃圾语言太多了,在这样的

1949~1978语文教育发展

1949~1978年间的语文教育 1949~1978年的语文教育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可谓是一波三折,称为语文教育的曲折发展期。在这曲折的发展历程中,语文教育体现了这个时代独有的特征。下面主要从语文教育思想、主要教育家、教材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进行简要概述。 一、思想 1949年新中国建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语文学科在新的政治条件下更新发展。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大环境的要求,语文学科更致力构建一种与新的时代相契合的教育模式,彻底肃清个人主意,建立革命的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帮助他们树立一个崇高的、为人民事业奋斗的宏大理想和志向。这一时期的语文思想在具体的不同时段又有着些许不同: (一)、语文定名期(1949~1956) 叶老曾说:“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一起说,就叫语文”。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了全国统一的语文课本,在《编辑大意》里说:“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汉语文课程正式更名为语文。语文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1)思想教育为主,政治意味浓重。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1951年7月出版的初级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中指出:“无论那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思想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显得更重要。”同时还指出:“要通过语文课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不能单靠几篇说理的论文,凡小说、诗歌、历史故事、乃至自然科学的故事都应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些规定无不体现着语文课的思想政治要求。 (2)听说读写并重,全面训练语文能力。 针对过去“国文”教学重“文”忽“语”即只重视文字的东西而忽视口头的的现象,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的1950年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中说:“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四项,不可偏轻偏重。”这是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导向,是语文教育史上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3)初步学习苏联教育思想与方法。 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差异,排斥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自然而然的选择苏联作为学习的榜样。195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凯洛夫的《教育学》被誉为教育界的圣经。 (二)分科阶段(1956~1958) (1)学习苏联教育高潮时期 (2)系统学习语言、文学史、文学理论知识,加强语言、文学教育 这一时期根据分科阶段的要求,分别进行了不同的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对语言、文学知识都进行了系统的教学。 (三)波折期(1958~1966) 随着1958年汉语、文学分科结束,“大跃进”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的反复波折,语文教育思想也体现了巨大的反复波动。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工具性、思想性的论争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应该是老师少讲学生多讲,多训练我们的口才,让我们每节课都有自由发言的机会。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应充满欢笑,将课文故事化,将故事教育化。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应该少不了故事和游戏,它是故事与游戏的好兄弟。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应该从来不上演老师“照书念经”的节目。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是上课时四周不要总是白色的墙壁,而是经常有美丽的小河和婷婷的绿树。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是每天都有新的形式,就如每天都有一个新老师来给我上课。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是每个课堂情节都有相关的音乐在耳边萦绕,使我入迷而不分心。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是老师只用少部分时间讲课文,再发两篇以上的课外美文让我们自己阅读。 …… 这是前不久我采集到的孩子们的声音。孩子的话当然难免有些天真,但是这些发自肺腑的声音却令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对一堂语文课优劣的评价,历来标准就不尽相同。在刚刚进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今天,在不少专家学者都对新课程发出“摸着石头过河”慨叹的今天,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就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通过收集、整理、思考,总结出孩子们“理想中的语文课”的两个标准。 一、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往往把自己活动范围限定在讲台上,教师在课堂中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都以此为基础展开,学生往往成为学习的被动者,这是不符合学生的“理想”的。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的互动研究。学生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获得真正的课堂主人的身份。这当然是“大庇天下学生俱欢颜”的幸事。 要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主之人,教师的职责与角色就必须来一个变革,变知识传授者为思想的激励者,变奉送真理者为引导发现矛盾者,变权威的施令者为和蔼的顾问人。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例如,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这时,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在课程改革不断发展、成熟的今天,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应敢于放开手脚,每堂课都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不干涉他们的“内政”。 二、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天堂。 学生为什么厌学?这从孩子们篡改歌词大唱“……起得最早的人是我,睡得最晚的人是我……”中便能找到答案。学习的各种压力已经使他们渐渐地觉得学习只是一种负担,一种折磨。每个孩子都从心底期待他们理想的那种学习感觉。怎样的学习感觉呢?那就是乐学,是能让他们快乐学习的感觉,把学习当作一种快乐的享受,把课堂变成自己快乐的天堂。诚能如是,孩子们定会以澎湃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根本不用担心他们怕学,学不好。 新课程的课堂应尽力创设利于整个生命健康成长的环境,满足孩子们“少不了故事和游戏”、“经常有美丽的小河和婷婷的绿树”的愿望。同时,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学习习惯、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及蒙学教材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及启蒙教材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泉根教授 在现代教育理论中,课程是指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对于中国古代的小学教育而言,由于办学规模教师队伍以及组织教学的方式都不能与现代的小学相提并论,中国古代小学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便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一、隋唐以前的小学课程 关于隋唐以前小学课程的设臀,留存下来的历史记载甚少。只是从一些关于教材和人物事迹的记载材料中,我们可以对那时的教育内容进行一些推测。 (一)早期小学教育内容的传说 中国古代小学的产生时间,至今尚不能给予非常肯定的答复。这使得我们无法肯定远古时代是否存在比较规范的小学教育以及在这种小学中实行的教育课程。从战国秦汉人的著作如《周礼》、《尚书大传》、《孟子》、《礼记》等书中,我们可以见到一些关于早期儿童教育(包括小学)内容的记载。虽然这些记载所称的时代不一定真实,但它们应该说体现了著作人生存的年代或以前关于儿童教育内容的一些主张。不仅如此,这些著作中的一些说法,还确确实实被人当作了小学课程设置的榜样。 1.《周礼》、《札记》中有关儿童教育内容的记载 《周礼》、《礼记》,是人们通常朋来说明西周甚至其以前“小学”教育内容的主要著作。在《周礼》的《地官司徒》和《札记》的《王制》,《内则》,《文王世子》等文中,也确实有一些村料涉及到儿童教育的某蝗内容安排。

在《地官司徒》中,比较多地被人引用的材料是: (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保氏,掌谏王恶,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载。乃教之六仪,一曰祭记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客,五曰军旅之客,六曰车马之客。 这两则材料都提到在后代的小学和大学教育中影响极大的“六艺”。“六艺”中的“书”(“六书”),就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所谓的“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大约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在后世的不少学者眼里,“六艺”均为儿童教育的内容。 但是,从《周礼》的本文看,所谓的“六德”、“六行”,“六艺”以及“六仪”之教,并没有明确表明是针对儿童的。即便以保氏之教而言,“国子”之中也同时包含了两种年龄的人,即年龄较大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和年龄较小接受小学教育的人。因此,班固、许慎等人的说法是否准确无误,亦非没有疑问。 同《周礼》相比,《礼记》中对儿童教育内容的记载则稍微明确些,其中较多被引用的材料是《内则》中的一段话: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鼙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裤,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成童”为十五岁,按照古代“十五入大学”的说法,则已不属“小学”教育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