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百年中国语文教育十大偏失—— 对九十年代语文教育大讨论的全面回答

百年中国语文教育十大偏失—— 对九十年代语文教育大讨论的全面回答

百年中国语文教育十大偏失—— 对九十年代语文教育大讨论的全面回答
百年中国语文教育十大偏失—— 对九十年代语文教育大讨论的全面回答

百年中国语文教育十大偏失——对九十年代语文教育大讨

论的全面回答

从97年11月份开始,在《北京文学》《中国青年报》等报刊上所进行的语文教育的大讨论,至今整好两年了。这场大讨论,参加人数之众,发表文章之繁,关注媒体之多,影响之巨,均为本世纪历次语文教育讨论所罕见。那么,最终结局如何?给中国语文教育留下的重要东西是什么?争

论过后、热闹过后似乎应该有个理智的沉淀、冷静的思考!但至今似乎还没有人做这个工作。我想本着实事求是的学风、建设(“立”)重于批判(“破”)的态度,怀斗胆对这场讨论给一个全面回答--完全是个人的、谁也不代表。世纪末了,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恰好走过了百年历程,我以此深思献给它。

一、偏了语言,应重视文学

多少年来,现代中国语文教育一直有意无意地躲避着文学,文学在语文教育中一直背着骂名。“把语文课上成了文学课”---这是流行于语文教育界的贬义词。语言(言语)

学才似乎是语文教育的正统;“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口号一直“广泛深入人心”。五十年代语文教育的大讨论,似乎是“语言”学派胜利了,八十年代的“语言文字训练”浪潮盛极一时,至今仍然热火朝天--这有对的和有效的一面,实际也是“语言”学派占据上风。看看我们的教材,基本是以语言学的路数和体系编写;听听我们的课,基本是以语言学的“招数”分析文学作品;翻翻我们试卷,基本是以大学语言学系的标准和方法来编拟试题。有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自建国以来,语言学界和语言学家对语文教育的干预远远超过文学界和文学家的干预。中小学语文教育基本是语言学理论一统天下,或者更直接地说,现代中国中小学语文教育基本理论,是奠定在语言学理论的根基上的,而这个理论又是十九世纪的静态的语言学理论!

我想躲开“语文”两个字的内涵如何解释的争论(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抑或其他),只想从社会文化的总的心态上,说说人们为什么偏重语言轻视文学。五四后,中国总体的社会文化主潮就是“一切要致用”、“一切要实用”。致什么“用”呢?建国前是民族救亡图存之“用”、军事政治

斗争之“用”,建国后,是经济建设、富民强国、阶级政治斗争之“用”。一切能立竿见影用于上述目标的部门、学科才能得到大发展,而远离上述致用目标的部门和学科,则不能得到发展,或抑制其发展,或令其“异变”成纯粹致用的部门、学科。相比而言,语言与文学,那个更有用呢?当然是语言,语言是交际之用,须臾难离,无论参加军事斗争、政治斗争的人才,还是参加经济建设的人才,语言对他们是最重要的。文学,则是消遣的,高雅的,无论于军事斗争、政治斗争,还是于经济建设,均无法直接致用。中小学的主要任务也是培养“急功近利”的社会“致用”人才,语言用得上,文学离得远,似乎可有可无。而且,文学是致于人的“内在精神”,而语言则是致于人的“外在交际”,当然后者重于前者。所以,教材编选时轻视文学,即使选文学作品,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选那种真正能够陶冶人的精神和性情的以艺术取胜的篇章,而更多的是用“致用化”(尤其致现实政治之用)的眼光筛选过的、剪裁过的文学作品。对这些文学作品也仍然是用“语言学”的招数和方法来讲析,(再加上用“兴无灭资”的话语来阐释其内容)。

其实,文学,之于语文教育的作用,功莫大焉。可以说,一切语言(言语)教学,离了“文学化”的教学方法,简直寸步难行。高超的语文教育的艺术,完全是借助于文学的;基本的语文教育艺术,同样是离不开文学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最能体现语言价值和语言真谛的,是文学;最能负载语言价值与语言真谛的,还是文学。一句“苍黄的天底下,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这是语言学的,还是文学?让孩子用“种”造句,孩子说“孙中山种了中华民国,毛泽东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语言学,还是文学的?

二、偏了白话,应重视文言

鲁迅、郭沫若一代人曾大反文言,叶圣陶先生似乎也不大赞成学文言,毛泽东也反对。或者干脆说,自五四后,一直到本世纪80年代,学文言一直受到整个社会主潮的阻扼。少学或不学文言,是现代中国社会的主流声音。因此,尤其建国后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或极少,或干脆没有。

为什么反对学文言呢?大概意思有三:一,文言中有许多封建思想糟粕,它在“封资修”的名单中排头号,与现代的政治文化思想相抵牾;二,文言是僵死的东西,禁锢学生的思想与精神;三,文言在现代生活中已经不用。

其实,这是十分肤浅的。文言中有糟粕,但更有精华。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大师,以文言构筑的诗文,那是辉煌灿烂的“精神灯塔”,足以照彻千万年,足以沐浴古今人。他们的灵魂,用“文言”“走过”的漫漫的、璀璨的精神历程,我们再通过“文言”,去“循迹走过”,对我们的精神就是一次次历练。不断地“走过”、不断“历练”,就是我们的精神“积淀”、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记忆”与“精神传承”!

文言与白话,是母子关系,根叶关系。白话绝大部分来源于文言,大部分双音节词是文言的附缀、演绎而来;绝大部分的鲜活的成语,源自文言典故。无母哪有子,无根哪有枝叶繁茂!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自建国以来,大陆的整体的语言表达水平,有日益下降的趋势,传媒及文化人的语言表达失去典雅与古风,变得“浅白化”“粗俗化”,--

-这实际就是整个社会轻视文言、文言教育的血脉被切断的恶果!

鲁迅、郭沫若一代人反对文言,自有他们那代人的历史文化背景。因为生在五四前,他们是在文言的“酱缸”中浸泡过的,他们的每个毛孔中都有文言的滋养;也就是说,他们的文言的根底,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奠定得异乎寻常的雄厚了,所以,他们无论怎样反对文言,他们所受的文言的有益滋养,是反对不掉的,他们的文言的或者说是文化的根底,是不会因此而变薄的。鲁迅“‘先生之文,上穷远古,旁及异邦,近逮人生,一言一语,苍然深邃,情致极焉’。鲁迅读过古书不少,从而‘知旧世之弊’,文章‘雄厚冷峭,于书卷气杂以斗士风采’。仔细阅读鲁迅的白话文,不难发现他笔下其实‘白’中处处有‘文’,可见文言真是白话的基础。”(董桥)而我们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出生的人,甚至六十年代到七十、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在很少或根本没有一点文言的根底的情况下,如果也跟着鲁迅、郭沫若一代人的余音,再去反对所谓的文言,不是头脑发昏,就是瞎起哄!哄来哄去,“哄”掉的是几代人的文化学养,“哄”断的是民族的文化血脉,“哄”塌的是中华文化的精神之塔--这绝不是危言

耸听!

语文教育发展史1

语文教育发展史(作业) 题目:简述中国语文教育史的分期 我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语文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研究成果迭出,形势令人振奋。但是,对于语文教育历史的研究,长期以来,成果极少,可谓凤毛麟角。80年代以前,除了张志公先生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其他突出成果则鲜有所闻。鉴于这种情形,许多有识之士主张对语文教育史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朱绍禹先生一再呼吁:研究语文教育,还必须研究历史,“通过对变化历程的了解,认清现状和把握未来趋势”。顾黄初先生也主张,革新的同时,“对传统,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在许多研究工作者的推动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文教育史的研究开始有了深入,而且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代表性的成果有《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陈必祥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纲》(张隆华主编)、《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顾黄初著)、《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顾黄初、李杏保编)、《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顾黄初、李杏保编)、《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张隆华、曾仲珊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李杏保、顾黄初著)、《语文教学法漫论·历史借鉴篇》(曹洪顺著)等。近十多年来我国语文教育史的研究不断深入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许多成果在分期问题上有着不小的分歧,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迄今为止,在语文教育史的分期问题上,较有代表性的意见先后就有六种——第一种以叶苍岑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通论》为代表,将中学语文教育史分为三个时期:“五四”以前的传统语文教学期为第一时期,“五四”以后建国以前为第二时期,建国以来的语文教改期为第三时期。第二种以陈必祥主编的《语文教育发展史》为代表,将清末语文单独设科前定为古代语文教育期,之后到“五四”运动前为近代语文教育期,“五四”运动后为现代语文教育期。第三种以陈学法主编的《语文教育学》为代表,将语文教育史分为四个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前为古代语文教育期,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为近代语文教育期,“五四”运动至建国前为现代语文教育期,建国以后为当代语文教育期。第四种以顾黄初著《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为代表,以清末语文独立设科为界线,将语文教育史分为传统语文教育和现代语文教育两大时期,现代语文教育期又以新中国诞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其中建国前发展期又以辛亥革命和1932年课程标准颁布为界分为三个时期。第五种以张隆华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史纲》为代表,以鸦片战争前为古代语文教育期,鸦片战争至新中国诞生前为近代语文教育期,解放后为现代语文教育期。第六种以曹洪顺、冯守仲主编的《语文教育学》为代表,将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前定为传统语文教育期,之后至新中国诞生前为现代语文教育期,建国以来为当代语文教育期。上述分期法各不相同,六家中,将古代(传统)语文教育期的迄止界线定在鸦片战争时期的有二家,定在清末语文独立设科时的有三家,定在“五四”运动时期的有一家;将现代语文教育期的起始界线定在清末语文独立设科时的有一家,定在“五四”运动时期的有二家,定在新

当代语文教学流派

当代语文教学流派 1、教学流派:是指在教学,教改实践中出现的具有显着风格和区 域影响的教学派别。P11 2、确立语文教学流派的标准大致如下:p11 (1)成功的课堂教学是形成教学流派的基础 (2)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有继承发展和创新 (3)得到同行,专家的成人 (4)教学风格显着,并有自己教学体系特点 (5)以某一个或几个教育实践家或教育家为典型代表 (6)有一定区域性影响的教师群体 (7)有反应映其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特点的专着 3、当代语文教学流派形成的原因p13 (1)宽松的社会环境为教学流派的形成提供了思维条件 (2)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对教育改革的倡导和重视,语文教学研究团体的恢复和成立,为教学流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信息社会化为教学流派的形成提供了信息基础 (4)共同的目标使语文教学改革具有向心力,从而促进了教学流派的形成 (5)有众多的积极投身语文教学改革,为语文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使语文教学改革出现了“多元化” 形成了诸多“龙头”

(6)从“思场流控制论”的角度看,教学流派是思场流碰撞融合的产物。 4、当代语文教学流派综述:p16-17 情感派:是指以于漪,欧阳代娜,程翔为代表的教学派别。(“老师要把课文中的美原原本本地交给学生”,语文教学要讲出美,悟出巧字来,悟出活字来,练出实字来。) 导读派:是指以钱梦龙,蔡澄清,黎见明为代表的教学流派。(三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四式:自读课,教读课,练习课,复读课) 思维派:代表宁鸿彬 管理派:是指以魏书生,张富为代表的语文教学流派。(魏书生:六步教学法,张富:“跳摘”理论和“四分三度”教学模式。) 语感派,目标教学派,快速写作派,快速阅读派,大语文教学派。5、“熏陶感染塑心灵”是情感派的主要观点p35 6情感派的特点:献慈爱,富激情,重感染,善诱导。P38-42 情感派的主要特点:对语文教育事业的爱 7、欧阳代娜:主张用美学原则来知道教与学,用美育思想来感染陶冶学生,具体做法:揭示课文主题的美,领悟课文的思路、结构美,感受课文题材的美,品味课文语言的美p66-70 8,【钱梦龙】培养自学习惯基本流程:制定训练规程——培养习惯——形成能力

从中外对比中反思中国语文教育现状

从中外对比中反思中国语文教育现状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空隙,阅读过大量的中外语文教学实录。发现中国的语文教育固然有自身的优势,如对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对人文思想的全方位渗透,对学生情感的培育,对语感的强调……但也存在诸多与现实牴牾之处。 一,对学生学习主体性,教师主导性的把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导这个理念写进课标很长时间了,几乎成了中国语文教师的共识。但至于对这一条的理解与实践,就见仁见智了。虽然“一言堂”的现象大幅改观,但“划红线”现象还是客观存在。所以,看到外国语文课堂上,教师站在教室角落,看学生争得面红耳赤,教师还在那里笑得那么轻松。中国教师应该只会瞪目结舌吧?这样也行?比放羊还不如啊,放羊还有一根绳子呢?大多数中国语文教师对教师主导性的阀值还是定得太高,不太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汲汲于小组教学、互助学习等等自主学习形式,但学生稍一激烈,就大声断喝刹住。没能深入理解这一条理念的内涵。课堂乱有时是种好现象,表明学生的主体性在充分发挥。 二,对生成性教学目标的把握。 中国语文教师对三维目标的把握非常“霸道”,视之为命根子,稍一有偏差,即行予以“纠偏整风”。千方百计把学生往既定目标上引,三两次不行就开始急燥不安,从容也没了、语调也高了、语感也散了、教态也“狰狞”了,如果后面不是坐了一排听课的专家,估计都要直接用课件出示了。这是对语文教学中学情的漠视,是对学生情感生成的漠视,语文教学不是技术活,而是艺术活,是不可能像工厂生产零件一样用卡尺来规定的生成性过程。而外国的语文教育在这方面要好得多,对学生的观点很尊重,有时候甚至还是老师随着学生走,有的国家走得更远,不允许老师向学生灌输观点,出示结论,一切都交给学生去感悟。这种观念其实很值得我们中国的语文教师来深刻讨论,厘清这种学生自主生成目标式课堂的利与弊,探寻这种课堂理念的深刻内涵。

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一、专业定位 语文教育专业,近几年根据对市场人才需求的调研,及时调整专业计划;按照职业岗位要求,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动态优化专业内涵。根据近两年人才市场对文秘人员及办公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较大的情况开设文书学、秘书学、应用文写作、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报纸编辑学等实用性强调课程,引导鼓励学生参加自学考试,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学习,与职业资格考试接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实用人才,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使专业充满了活力。 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准确的。首先,我们确定:培养“面向基层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为主修方向的培养目标;其次,传统的语文教育专业,在新形势下,必须以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面向本地区、本行业、企业急需和紧缺人才,增加专业的内涵,在原有培养语文教师单一方向的基础上,又延伸了文秘、新闻、公关、对外汉语等四个辅修方向的培养目标。 二、办学特色。 河套大学办学定位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融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型大学”,即高职高专院校。语文教育专业是建立较早的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如何将其转变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职专业。这既是专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问题。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紧跟时代,找准专业定位,确立办学特色。作为高职高专性质的语文教育专业,为学生设置的就业岗位应该是“五花八门”,培养的能力必须是“一专多能”。 (一)定位思考

1. 办学指导思想定位:语文教育专业办学指导思想是,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安置为目标,走“依托社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之路,为本地区及区内外培养合格的“大语文、多证书”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 培养目标定位:语文教育专业新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宽广的基础知识和厚实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和能从事文秘、新闻、公共、管理和对外汉语教育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新培养目标的定位特点是“主辅修”相结合”:“以培养合格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为主修方向;以“培养文秘、新闻、管理、对外汉语教育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四个辅修方向。这既突出了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也体现了职业教育培养“一专多能、一能多用”人才的突出特点。 3. 办学目标定位:在自治区级品牌专业的基础上,坚持内涵发展战略,进一步培育、凝练和熔铸专业特色,力争在五——十年之内,形成以“语文教育专业”为龙头,以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现我校已有“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和“文秘专业”,今年又已申报了“文化管理专业”,计划陆续增加“对外汉语专业”等专业),将语文教育专业建设成为学校、地区以及自治区内一流的品牌专业。 (二)围绕社会需求创设办学特色 河套大学语文教育专业在多年的办学经验中,形成了“大语文、多证书”鲜明的办学特色。

语文教育专业职业规划

语文教育专业职业规划 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一、前言 生活和工作都需要目标和方向,把自己的未来和职业生涯设计好,很重要。为自己拟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这样能使自己朝着目标在正确方向的路上不断努力,能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时间,从而使自己实现目标。 二、自我分析与评价 1.自我评价——乐观与独立 我给自己设定了不同时期的不同职业目标,为了能够实现这些职业目标,我会不懈地去努力,我的乐观与独立就是我实现这些目标最大的保障。 2.职业兴趣——教育类、师范类 我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责任心,喜欢写点东西,享受用自己的笔去描述自己的想法等等。 3.职业个性——坚持不懈、责任心强 有极强的责任心,善于观察,做事认真,坚持不懈。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及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及时完成教学任务。 4.职业价值观——综合选择 我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结果显示:我的职业价值观排在前三位的是追求关系(7分)、追求成就(10)、支持满足(8分)。我的具体情况是:首先要追求自己的劳动成果,做好自己分内工作的同时,适

当地帮助他人。在这工作时,会得到支持,工作上会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在这之后,要和自己的同事、领导关系相处得融洽。 5.胜任能力 (1)优势能力 责任心强;坚持不懈;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有上进心;对教师这一行业的热情。 (2)劣势能力 对变化感到不安;做事没有逻辑性;不能很好地整理自己的文件;有点懒惰。 三、职业分析 参考人才素质测评报告建议以及通过向朋友亲戚的了解,我对影响职业选择相关外部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1.家庭环境分析 我们家在农村,家里经济情况一般。在农村,大家最喜欢攀比的就是家庭情况,以及子女就业情况,大家对我都有很大的期望。 2.学校环境分析 我就读的学校是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它是一所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专业特色鲜明,有着独特的办学理念,学校教学设施齐全,师资力量也比较不错,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总而言之,我们学校在同行列的大专院校中排在第一方阵。 3.职业分析 语文教育这个职业在目前是一个很热门的专业,在这方面就业比较良好。目前农村小学兼并校多,减少了对教师的需求,但前景不错。

中国语文教材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中国语文教材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作者:李晓宏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1125 更新时间:2006-4-17 中国的语文教育, 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我们的语文教材伴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而发展。今天,在我们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促进教材建设的科学化、民族化健康发展的同时, 我们重新审视语文教材发展的历史, 从而更好地借鉴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和历史教训, 以更审慎的态度推进教材建设健康和理性的发展, 也许不无益处。下面我们就对教材的历史发展轨迹作一粗线条勾勒, 以求对教材的发展能有一个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 一、我国古代的语文教材 在我国古代, 虽在夏、商、周时期就已有学校教育, 但是没有单独的语文学科, 语文教育是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教育融合在一起的。因此,专门为传授语文知识、技能而编写的教材尽管有,但并不多。这些教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供少年儿童习读的识字课本, 其中包括一些字书, 早期的如周秦时期的《史籀篇》、《苍颉篇》,两汉时期的《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训纂篇》等; 后期的, 则有流传久远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清代的《文字蒙求》等。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三、百、千”在我国语文启蒙教育中的成功, 并不仅仅在于它们作为教材各自的个体优势, 更重要的是它们是优势互补的配套教材, 发挥的是整体的优势。这是因为: 首先, 如果只学三本中的任何一本, 其识字量不够, 达不到阅读所必须的二千余字的基本要求。其次,从内容看,它们不仅通俗易懂, 琅琅上口, 而且能使儿童增长知识和增进日常运用。再次,每本书字数不多,少则四百多字,多则千余字, 儿童学一本换一本, 新鲜有趣, 不觉乏味; 而三本书合起来,去除重复的,单字也在二千字左右,刚好达到初级阅读所需的基本识字量。这种典型的优势互补的配套教材,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中国古代的另一类教材是供青少年读的诗文选本, 早期的如梁朝昭明太子所辑《昭明文选》, 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自唐初李善加注释后,此书流传更为广泛,几乎成为学校教育的必修教材。《昭明文选》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也是我国古代语文教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后期的如宋代真德秀的《文章正宗》、清代吴楚材的《古文观止》、姚鼐的《古文辞类篆》、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以及著名的《唐诗三百首》等。重视各种典范文章的研读、诵读,也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 二、我国近现代的中学语文教材 鸦片战争以后, 我国的学校教育逐渐走上近代化的道路。1904 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语文始独立设科。这是我国语文近代化的标志, 意味着语文学科开始创建自己独立的教学体系。应当指出的是, 现代意义上的中学语文教

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新版)

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语文教育专业 专业代码 660201 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学制与学历三年专科 就业面向兴安盟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单位及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文秘、文职、管理、公关等部门。 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培养目标 1.适应我区和兴安盟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及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文秘、文职、管理等岗位,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2.系统掌握语文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具有较强的文字书写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胜任教师、新闻媒体及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工作。 二、培养规格 1.知识结构: (1)工具性知识 有较强的文学和口头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熟悉一门外语;具备计算机 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包括文学、社会学、美学、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礼仪规范等。 (3)专业技术基础知识 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课件制作、标准普通话、计算机等级、外语等级等。 (4)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要求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各学科发

展的历史,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理解和分析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教学研究能力。 2.专业技能结构: (1)具有较强的文字书写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具有初步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积极探索,大胆革新,开创新局面。 (3)具有初步的语文教研能力。 3.素质结构: (1)良好的政治修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修养。 学生毕业应在规定时间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且成绩合格,取得普通话合格资格证书、英语三级资格证书,并鼓励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书。 职业证书 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可通过考试取得如下资格证书。 1. 普通话资格证书(二级乙等以上); 2. 教师资格证; 3. 计算机等级证书(三级)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教学内容) 一、建设思路 依照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语文教育专业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通过社会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构建知识、技能、素质有效融合的课程体系,实施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教学。 1.强化对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提高的培养,根据市场行业需求,强调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应用性、实用性等特点,强化实践性环节,建立以语文教育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体系。

1949~1978语文教育发展

1949~1978年间的语文教育 1949~1978年的语文教育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可谓是一波三折,称为语文教育的曲折发展期。在这曲折的发展历程中,语文教育体现了这个时代独有的特征。下面主要从语文教育思想、主要教育家、教材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进行简要概述。 一、思想 1949年新中国建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语文学科在新的政治条件下更新发展。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大环境的要求,语文学科更致力构建一种与新的时代相契合的教育模式,彻底肃清个人主意,建立革命的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帮助他们树立一个崇高的、为人民事业奋斗的宏大理想和志向。这一时期的语文思想在具体的不同时段又有着些许不同: (一)、语文定名期(1949~1956) 叶老曾说:“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一起说,就叫语文”。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了全国统一的语文课本,在《编辑大意》里说:“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汉语文课程正式更名为语文。语文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1)思想教育为主,政治意味浓重。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1951年7月出版的初级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中指出:“无论那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思想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显得更重要。”同时还指出:“要通过语文课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不能单靠几篇说理的论文,凡小说、诗歌、历史故事、乃至自然科学的故事都应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些规定无不体现着语文课的思想政治要求。 (2)听说读写并重,全面训练语文能力。 针对过去“国文”教学重“文”忽“语”即只重视文字的东西而忽视口头的的现象,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的1950年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中说:“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四项,不可偏轻偏重。”这是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导向,是语文教育史上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3)初步学习苏联教育思想与方法。 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差异,排斥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自然而然的选择苏联作为学习的榜样。195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凯洛夫的《教育学》被誉为教育界的圣经。 (二)分科阶段(1956~1958) (1)学习苏联教育高潮时期 (2)系统学习语言、文学史、文学理论知识,加强语言、文学教育 这一时期根据分科阶段的要求,分别进行了不同的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对语言、文学知识都进行了系统的教学。 (三)波折期(1958~1966) 随着1958年汉语、文学分科结束,“大跃进”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的反复波折,语文教育思想也体现了巨大的反复波动。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工具性、思想性的论争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及蒙学教材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及启蒙教材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泉根教授 在现代教育理论中,课程是指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对于中国古代的小学教育而言,由于办学规模教师队伍以及组织教学的方式都不能与现代的小学相提并论,中国古代小学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便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一、隋唐以前的小学课程 关于隋唐以前小学课程的设臀,留存下来的历史记载甚少。只是从一些关于教材和人物事迹的记载材料中,我们可以对那时的教育内容进行一些推测。 (一)早期小学教育内容的传说 中国古代小学的产生时间,至今尚不能给予非常肯定的答复。这使得我们无法肯定远古时代是否存在比较规范的小学教育以及在这种小学中实行的教育课程。从战国秦汉人的著作如《周礼》、《尚书大传》、《孟子》、《礼记》等书中,我们可以见到一些关于早期儿童教育(包括小学)内容的记载。虽然这些记载所称的时代不一定真实,但它们应该说体现了著作人生存的年代或以前关于儿童教育内容的一些主张。不仅如此,这些著作中的一些说法,还确确实实被人当作了小学课程设置的榜样。 1.《周礼》、《札记》中有关儿童教育内容的记载 《周礼》、《礼记》,是人们通常朋来说明西周甚至其以前“小学”教育内容的主要著作。在《周礼》的《地官司徒》和《札记》的《王制》,《内则》,《文王世子》等文中,也确实有一些村料涉及到儿童教育的某蝗内容安排。

在《地官司徒》中,比较多地被人引用的材料是: (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保氏,掌谏王恶,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载。乃教之六仪,一曰祭记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客,五曰军旅之客,六曰车马之客。 这两则材料都提到在后代的小学和大学教育中影响极大的“六艺”。“六艺”中的“书”(“六书”),就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所谓的“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大约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在后世的不少学者眼里,“六艺”均为儿童教育的内容。 但是,从《周礼》的本文看,所谓的“六德”、“六行”,“六艺”以及“六仪”之教,并没有明确表明是针对儿童的。即便以保氏之教而言,“国子”之中也同时包含了两种年龄的人,即年龄较大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和年龄较小接受小学教育的人。因此,班固、许慎等人的说法是否准确无误,亦非没有疑问。 同《周礼》相比,《礼记》中对儿童教育内容的记载则稍微明确些,其中较多被引用的材料是《内则》中的一段话: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鼙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裤,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成童”为十五岁,按照古代“十五入大学”的说法,则已不属“小学”教育了。

语文教育专业实习报告范文

( 实习报告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语文教育专业实习报告范文Model text of practice report for Chinese Education Major

语文教育专业实习报告范文 一、实习目的: 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说,教学实习工作是我们毕业之际必不可少的一个实践活动,为此我们应该重视我们的实习工作。尤其是在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教法方面,我们更应该把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实习当中,完善我们的教学实习工作,加强我们师范生的教学能力。 大学生活最后的阶段是实习,很重要,在实习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很多,体会了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光荣.通过实习,我充实了自己,学会了如何教学,学习了许多未曾有过的东西.经历了这段的实习生活,让我感受到教师职业的重任,体会到教师工作的辛苦.在实习过程中,我对比自己的学生时代,感受着差别,90后学生的能力一代比一代强,信息接收面广.这对老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知识要求.实习过程中,

我们熟练地掌握了教学技能,不仅如此,我们还学会了如何处理与学生关系的技巧. 实习学校简介:我所实习的学校是我的母校,它坐落在一个开阔的田野间,背面环山,现在由于公路改道,学校大门口就是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学校现有在职教师146人,其中高级教师15人,中级教师81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3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300余人. 二、实习内容: 1、班主任工作:管理班级,组织学生学习,按照学校要求按时召开班会,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纪律,按时作息,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时刻向指导老师和学校回报工作。 2、教学技能实习:教学实习期间我跟随指导老师完成教学,其中对于初三年级那个班,我采取听课的形式,完成了八节课的听课记录;而对于初二年级哪个班来说则采取亲自讲授的形式,共完成了七篇课文的讲授,其中有文言文、诗歌和现代文的教学;批改作

现代语文教育百年历史回眸

现代语文教育百年历史回眸 摘要:本文从理念兴替、教材更嬗和教学法探索三个方面回顾现代语文教育百年来的风雨历程和发展脉络,检讨其中的得失,并对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进行适当的思考。 关键词:教育理念;教材形态;综合组元;序列化 从1904年清政府“癸卯学制”规定语文单独设科至今,现代语文教育已经走过了整整100年的历程。现在,每年在中小学接受语文教育的学生数以亿计,我们国家语文教育的规模由此可见一斑。站在百年的门槛,回首现代语文教育曾经的风风雨雨,深深的历史感和厚重的责任感使我们禁不住要总结一下百年来的得失,尤其是要检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本文准备从理念兴替、教材更嬗和教学法探索三个方面来呈现自己的思考,管窥蠡测,就教方家。 一、语文教育理念的兴替 百年历程,如果没有教育理念的激烈交锋,没有“思接千载”的历史传承,没有“视通万里”的异国镜鉴,那么语文教育岂非一潭死水?语文改革也将无从谈起。可喜的是,百年中我们至少有三次激烈的理念冲撞,那就是:文白之争;“语”“文”之争;工具性与思想性之争。理念碰撞的结果,最终归结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新世纪之初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最精要的概括,也逐渐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 文白之争起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最初主要是文言与白话的写作问题,随着争论的深入,最终延及到学校的国文教育。国文教育的文白之争涉及学习范本的大问题,几经较量,以白话文的胜出而告终,一举奠定了此后语文教学的基本面貌。当然,这并不是说完全否定文言教学(一直到现在我们仍然保留着成分的文言文教学内容),但从此以后,教白话、说白话、写白话,成为国文教学的正宗。 对白话的重视,使“国文”“国语”之名大受青睐,但重“文”抑或重“语”,观念不同,使得称名之争又历数年。然而千年的文化积累和源远流长的传统语文教育又怎能一并舍弃?所以,至20世纪50年代,以叶圣陶先生提出的“语文”统而概之,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并一直沿用至今。叶老的“语文”之名,肯定了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并重,基本解决了“语”先“文”先的争论,但也给后来的许多难题如“语言与文字”“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文化”等埋下了伏笔。 称名既定,“语文教学的性质”又起争论。思想性还是工具性,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此种讨论自建国起一直到上世纪末,一直是语文教育界争论不休的话题。这期间,1962年张志公先生发表《说工具》一文,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同时指出语文教学中天然地具有思想性,从此以“双基训练”为特点的语文教育,虽经文革阻断,却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训练体系和教学体系。然而,工具性的过分突出,导致了语文教学重分析轻综合、重条分缕析轻整体感悟的倾向,影响了学生对选文人文意蕴的赏鉴揣摩,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最终导致了20世纪末关于语文教学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最后以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试用稿)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表述作结,重新界定了语文

当代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探讨

当代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探讨 在新课程改革趋势下,我国语文教育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注重合作式、探究式教学。然而,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当代语文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教师与学生的长远发展。本文主要探讨当代语文教育的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改善对策。 标签:语文教育现状对策 一、当代语文教育的现状分析 首先,垄断性教育。我国语文教育受到历史教育影响,一直崇尚师道尊严。教师注重传统教师权威,侧重灌输式教学,对学生进行威压,不容忍学生的错误、不圆满表现,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疑问、不解之处时,往往认为是“笨蛋”表现,或者照本宣科的解答。同时,教师注重自身主导作用,认为教师接受过专业训练、教育,只有教师明白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教师主导作用是必然性、客观性的。因此,语文教学内容与方向均有教师决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一种从属地位。在这种本末倒置的状态下,学生语文涵养难以提升,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与主动性。 其次,知识传授不注重学生长远发展。现阶段,语文教学只是注重知识传授,学生只学到了语文知识表面,不能领悟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重视工具,而忽视人文教学。例如,在讲解字笔画与结构时,只注重表面讲解,而忽略如何运用。同时,教师传授知识,只注重教学结构,而忽略学生能力培养。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教师一味注重分数,语文教学围绕“分数”开展,只要学生能过获得高分数,无论该教法是否与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相符合,均属于好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条文背诵、单调刻板,学生注重标准答案记忆,只为考取高分数,考取好大学,而不引导学生如何发挥思维,去发现、再发现,重结论而轻视过程,语文教育只是一种上大学的快捷途径,使知识、智力明显分离,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第三,教学方法不能有效结合学生身心水平发展。其一,封闭性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主要以教案为主,按计划教学,每堂课需根据教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在当代语文教育中,教案教学是教师考核的重点,尤其是年轻教师教案,每堂课进程、内容、时间,均需在教案中具体体现。不管学生是否掌握,学生也只能按照固定步骤学习,不考虑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差异,进而使得语文教学程式化、机械化。其二,统一标准教学。对于语文课堂教学,通常选择中间水平学生,作为授课标准,使得优等生感觉过于简单,缺少挑战性与注意力分散。而后进生则由于学生吃力,产生无力感、失败感。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水平不能得到整体发展。 二、当代语文教育的优化对策

语文教育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语文教育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语文教育专业是职业性、针对性很强的专业。语文教师是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带领学生领略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引路人。这就要求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职业能力。 一、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础,是教师向学生传达信息的工具,也是语文教师的专业魅力所在。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教学,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最基本的目的。语文教师流畅的课堂语言应该是一本学生永远读不完的精妙无比的书,他对学生起着强烈的示范性。 二、书面表达能力 书面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写作知识的途径,也是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体现。他对学生的写作起着强烈的示范作用,影响着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三、书法能力 一个人的字是一个人的门面,教师的书法能力对学生起着很大的示范作用,这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书法功德。语文教师从事的是汉字的教学工作,这就使书法能力对于语文教师尤为显得更为重要,更为突出。 四、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任何一位具有前瞻性目光教师所必有的能力素养。苏霍姆斯林说:“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就应当让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道路上来”。教师的职业专业化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也要具备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五、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承受能力是新课改之后教师所具备的又一新职业素养。由于各方面的压力,比如教学压力、家庭压力、学生管理压力、不受别人关注等都有可能使教师心理失衡,从而演出一幕幕教师暴力事件的悲剧。作为一名新世纪的语文教师,除了教书育人的任务之外,还应该学会心理调节,保持健康的心理,用爱去感化一切的矛盾和不平衡,成就伟大之师。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随着大专毕业生培养体制的转变,高职院校办师资类班培养的毕业生必须满足社会需求,又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这就要求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具备必备的语文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还要能直接在教育、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媒体传播等部门从事教育或文秘等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文秘和机关岗位的职业能力。 一、文字书写功底(书面表达能力) 用人单位十分强调秘书的文字写作能力。“会写”、“擅长写作”、“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文笔好”、“文字功夫扎实”、“有较强的写作能力”、“最好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等等,文种基本以应用文为主体,尤其是各种会议讲话稿,量大面广,充分体现出秘书写作的灵活性,需要秘书站在领导的高度换位思考,可以说写作能力是秘书的基本功。 二、办事能力(会办事、懂公关、善交际) 秘书工作还包括通过办事为领导服务。如果说会写作是秘书的基本素质,那么会办事、懂交际、善公关则是新形势下秘书必备的能力。过去那种“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说法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善交际,不会公关就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秘书。秘书的办事能力和写作能力一样重要,这已成为一种共识。能办事、善待的“帮办型”秘书将成为提供创造性服务的社会急需的“灰领型”技能人才。 三、是注重电脑、英语和调研能力。 近年来电脑已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无纸办公扑面而来。利用先进的

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小说创作心理理论

一 中国创作心理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兴起,源于思想解放、人的觉醒的时代大环境,直接得益于文学研究界高唱文学的主体性,文学研究注意“向内转”的发展趋势。 1981年,李泽厚《美的历程》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在文艺理论和批评界产生了深刻的反响,该书虽然没有完全摆脱以往僵化思想的纠缠,但“心理沉淀说”的提出,已体现出向“本体论”回归的努力,实际上也已孕育了文艺心理学的方法。而创作心理理论复苏乐章最亮丽的第一曲当属金开诚的《文艺心理学论稿》。 1980年暑假以后,金开诚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文艺心理学》选修课,1982年4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以讲稿为主要内容的《文艺心理学论稿》,这是中国的文学理论家们摆脱文艺政治工具论、服务论、从属论的努力在认知心理学的学术表达中又一次付诸实施。 金开诚文艺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有关创作理论的“二环论”和“三环论”。金开诚认为从“客观现实→文艺创作中的艺术形象”的“二环论”不够精密。准确而精密的说法应该是“三环论”,即包含“客观现实→主观反映和加工→文艺创作中的艺术形象”三个环节。这样,金开诚的创作心理研究推出了一个作为生活和文艺之间中介的创作主体,一个有着主观能动性和心理活动的主体。创作活动已不只是简单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问题,而是拥有了丰富的心理学内涵。 金开诚的论著“打破了笼罩在文艺心理学上的神秘感,”[1]但是,金开诚的突破却是有限的,他所运用的认知心理学原理没有脱离哲学反映论的框范,创作主体局限在“自觉的表象运动”的认知圈内,没有给予创作主体以充分的施展其心灵再生力的自由,很难深入到纷繁奇妙的创作世界中去,创作主体定位在认知层面,创作心理理论依然有浓重的认识论印记。 二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文学主体性研究的深入以及文艺理论家对“人”的关切的日益加深,创作心理理论突破 了哲学反映论统摄下认知心理的狭小格局,把研究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深入到了创作心理的“潜意识”“非自觉”“非理性”的层面,在“情绪记忆”“创作心境”“变态心理”等新的研究中显示了创作心理理论更为深广的包容力和阐释活力。 1982年,鲁枢元在《文学艺术家的情绪记忆》[2]中提出“情绪记忆”的概念,认为其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可塑的、变形的”,“情绪、情感是主体对客观事物和现象在态度上的反映,为主体自己的需要所左右,它不是客观事物的直接'映入',而是染上了主体个体色彩的'折射'。情绪记忆的内容对记忆所观照的客观对象而言,可能是不精确的、不完整的、不固定的,甚至是扭曲了的,甚至是一种错觉。”虽然鲁枢元在对“情绪记忆”概念的分析和阐释中忽视了“生活的沉淀”,过于注重“心理的沉淀”,但对作家生命体验和情绪的渲染,对创作准备阶段审美心理的把握,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独具个性的艺术创作主体的诞生。 1983年,鲁枢元在《论创作心境》[3]中提出“创作心境”的概念,对创作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状态展开了描绘,为其赋予了“模糊性”“整体性”“自动性”三大属性。模糊性概念使文论家在认知性“自觉的表象活动”之外,发现了文学创作心理活动中“非自觉而自觉”(别林斯基语)的一维,那是一个不同于明晰理性意识的、浑纯而充盈的、强烈而朦胧的心灵情感世界。对“整体性”,鲁枢元则从“完形心理”处立论,认为文学创作不再是素材“表象”的“碾碎”“重组”或机械拼联,而是一个气韵贯通的艺术生命的孕育过程,贯注着文学家本性气息的有机生命体。“自动性”则指在创作者心理结构的有机整体中,还潜藏着一个拥有巨大能量的发展行进中的流体。它是作家艺术家统一的整体的心理情境的自然流露和自由展开,出自于作家艺术家的“有机天性”即创作个性。总的来看,“创作心境”概念的阐述揭示了仅靠认识和思维等概念范畴所无法说清的创作心理现象的复杂性,表明必须深入探讨创作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种种奥秘,贴近文学创作心理活动的独特方式,创作心理的研究才 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小说创作心理理论 涂昊 (衡阳师范学院,湖南衡阳421008) 摘要:本文对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小说创作心理理论的相关问题加以论述。关键词: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小说创作心理理论;探究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22(2009)01—0075—03 收稿日期:2009-1-6作者简介:涂昊(1973-),男,湖南岳阳人,文艺学博士,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08JC751011),“衡阳师范学院人才引进项目成果(2006B01)”。 第16卷第1期2009年2月 琼州学院学报 Journal of Qiongzhou University V ol.16.No.1February.2009

《中国语文教育史》孔子思想

盐城师范学院考查试卷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语文教育史》 考查试卷 班级:134A班学号:13111105、2 姓名:陈小宇得分: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思想教育工作 的启示 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思想教育工作的启示主要表现在:“有教无类”—引导学生和谐发展:“德才并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培养形式。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思想教育工作启示 孔丘,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几乎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让那些有意向学习又有物质保证的人都可享受到

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的见面礼的人,他都收做了学生,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 基于“有教无类”的原则,孔子招收学生,有八个不分:一是不分贵贱;二是不分贫富;三是不分智愚;四是不分勤惰;五是不分恩怨;六是不分老少;七是不分国籍;八是不分美丑。这“八不分”说明孔子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孔子对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思想,适应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顺应了时代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二)“德才并重”的教育内容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指出,要学好修身治国的学问,必须先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在教学中采取品德修养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重的原则。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又指出,一个人只讲究品德修养而不喜欢学习礼仪,就是叫狂过正,只有将这两种并重才能成为完善的人。孔子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注重传播古代文化遗产,加强教材建设。他把所收集到的文化材料、精神加以整理,编著成教学用书,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他向学生讲授“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传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学生怎么做人,这在今天的教育中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中国近现代著名语文教育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语文教育家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我国近现代文化教育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浙江绍兴人,号孑民。他是清末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后因目击戊戌变法中维新派人士“不先培养革新人士”而终遭失败的事实,立志兴教办学。1898年辞官南下,在绍兴府中西学堂、南洋公学、爱国女学等新式学堂任教,并于1902年和1907年先后赴日本、德国留学,广泛接触和研究西方的哲学、美学和心理学。辛亥革命后,从德国归来,由中山先生任命为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期间,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等5项革新的教育宗旨为核心,亲自主持制定并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具有反封建意义的新教育制度。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以“学术自由,兼收并容”方针指引北大走上革新之路。1926年任全国国语教育促进会会长。以后众多的政治的、文化的研究会或研究机构聘任他为主席或理事长。他凭着满腔爱国热忱,不负众望,深得国人的崇敬和爱戴。1940年3月,在香港病逝。 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发展历程看,蔡氏早年有关国文教育问题的言行,确实有开拓、指航的作用。 首先是他对我国旧式传统教育所作的深刻批判。为建立20世纪初新的语文教育体系开辟了道路。在他任教于绍兴府中西学堂等新式学堂的时候,就力排旧顽的非议,提倡“自由读书”。这种“自由读书”的新观念、新教法,竟然培养出了邵力子、谢无量、李叔同、黄炎培等一大批学界的精英。1918年,学者夏宇众编写出版了我国现代最早的一部全面论述中学语文教育的专著《中学国文教授之商榷》,书中讨论了中学国文科教授的标准、教材、教法以及当时规定的“文法要略”、“文字源流”、“中国文学史”等学科的内容等等。蔡氏十分赞赏这部新著,欣然为之作序。这篇著名序文的内容,被20世纪新语文教育的改革者奉为圭臬。 此外,蔡氏还针对旧式国文教育的流弊,提出了一系列卓越见解。如“读书为应用”、国文与国语并重、学校国文科应以教授白话文为要务、教学“处处要使学生自动”、“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要把“美育”注入国文科的教学中去等等。这些精辟见解,加上他在政界、学界的特殊地位,对后世的教育包括语文教育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是一般学者难以企及的。 穆济波 穆济波(1870——?) 早期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四川合江县人。是20世纪20年代活跃于中学语文教育界的知名学者。长期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任教。对我国早期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过多方面的贡献。 在1922年新学制确立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