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江苏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江苏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江苏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江苏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年级 2007 专业统计

班级统计072 学号 040307212

学生姓名张轲

指导教师籍艳丽职称

论文提交日期 2010-05-20

常熟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签名:日期:2010-05-22

常熟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常熟理工学院有关收集、保留和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本科生在校期间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常熟理工学院。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毕业设计(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毕业设计(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毕业设计(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本人签名:日期:2010-05-22

导师签名:日期:2010-05-22

江苏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

摘要

论文首先阐述了科学进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的意义,并建立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叙述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文章以江苏省各地市2009年的原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出各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排名,再根据城市排名进行聚类分析,把江苏省13个市分为5类,从分析的结果中得出江苏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苏南经济发展最好;苏中次之;苏北最差,针对这个问题对各个区域提出了各自切实可行的建议,以逐步缩小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从而使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经济发展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Jiangsu around the 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bstract

Paper first describes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and to establish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Jiangsu Provinc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describes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of the principle and procedure. Article to all City of Jiangsu Province in 2009 the original data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o calculate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various cities are ranked according to the city ranked the cluster analysis, the 13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is 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 the results from the analysis Jiangsu Province, to draw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of which the bes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outhern Jiangsu;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second; Jiangsu worst of all regions for this practical proposals put forward their own, to gradually Narrow the gap between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tha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iangsu Province, to a new level.

Keywords: Economic development;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cluster analysis

目录

1. 引言 (1)

2.文献回顾 (2)

3. 综合评价分析 (3)

3.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

3.2评价指标的选取 (4)

3.3 实证分析 (4)

3.3.1方法介绍 (4)

3.3.2.地区经济发展主成分分析 (4)

3.3.3地区经济发展聚类分析 (8)

4.结论与建议..............................................................................10.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1.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江苏省的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其各项经济指标都居于全国领先水平。2009年,江苏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于全国1916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3377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国2581元;净出口总额占全国15.4%,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

10.1%。这一时期,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2.6%。

但是,由于历史沿革、地理位置、经济政策以及思想观念等原因,作为江苏省区域经济中心的13个地区,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2009年苏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3696元,而宿迁市仅为 17460元,前者为后者的4.81倍,可见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有比较大的差异的;苏州市2009年人均GDP比2005年增长了25.4%,而宿迁市却增长了142.9%,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也是不同的。实际上,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无论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都是如此,江苏省也不例外。

江苏省的南部、中部、北部(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苏南地区发展较快,苏中适中,苏北较慢,这样的现状影响了江苏省经济的和谐、稳步发展。

为了客观全面地了解江苏省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别程度,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作为江苏省区域经济中心的13个地区做出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格局及实现均衡发展的途径。

2.文献回顾

关于如何对区域经济进行评价,已经有许多研究成果,笔者浏览了众多关于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文章,归纳起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1)时序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2)因子分析,(3)聚类分析,(4)主成分分析。

上述四种方法中,时序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比较少,少有的一篇论文高伟、周敏(2003)采用了时序多指标的系统工程评价方法,对江苏省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实证分析——时序多指标综合评级方法及应用【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3年11月】,而其他三种方法应用较多。

成分分析法在将原始变量转变为主成分的过程中,同时形成了反映主成分和指标包含信息量的权数,以计算综合评价值,这样在指标权重选择上克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有助于保证可观的反映样本间的现实关系。如陆雁(2008)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福建省9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进行分类比较,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常艳明、王如渊、杨帆(2010)采用主成分分析对重庆市1999-2007年14个经济统计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2010年3期】。张欣蕾、丁春玲、王红双(2010)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河北省11个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并提出了河北省实现均衡发展的建议。【河北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现代商贸工业 2010年第6期】

因子分析是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叔叔几个无关的新的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是对样品或指标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宋国卿、王国定(2001)采用因子分析对山西省11个地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作出了实证分析,指出了各地市的优势和不足,探讨了实现山西省经济均衡发展的途径【2001年1期,山西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生产力研究】。张学良(2002)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安徽省17个主要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做出综合评价,分析了各个城市在安徽的经济地位,并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给出了政策建议。石学刚、王戎和吴春芳(2008)对云南省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云南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现代商业,2008年08期】。刁英、王亚慧(2009)采用因子分析法对

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作出了综合评价,为该省各市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因子分析的陕西省各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工业技术经济 2009年09期】

综合以往文献,可以发现评价方法存在诸多问题: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全面反映被评价地区的经济状况;对各个市经济发展状况只做一年的研究,不能反映其动态发展情况。

本文将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联合使用的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计算出主成分得分,根据得分多少来反映各市经济发展状况;通过聚类分析将13个市分成几类,根据它们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理位置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3.综合评价分析

3.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最重要的问题,是综合评价能否准确反映全面情况的前提,如果评价指标选择不当,将直接影响综合评价的结果,本文遵循以下原则构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系统全面性原则:综合评价体系必须能够较全面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指标体系应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与生活质量、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内容。

稳定可比性原则:综合评价体系中选用的指标既要有稳定的数据来源,又要适应我国其余经济的特点,指标的口径包括指标的时间长度,计量单位,内容含义必须一致,才能保证评估结果的真实、客观和合理。

简明科学性原则:在系统全面型的基础上,尽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要避免选择含义相近的指标。指标体系的粗细也必须适宜,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做到简明科学。

灵活可操作性原则:综合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方便全省各地区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层次评价对象的操作使用。各个指标的数据来源渠道要通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基于上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参照国内外评估标准和要求,根据小康标准的指标体系,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本文在进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时,以社会、经济、生活质量等作为评价的准则,在此基础上,建立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标体系。

3.2评价指标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为了能科学、客观、准确、合理地衡量各市经济发展水平,根据江苏省经济发展的现状,本文选取了8个代表性指标,建立了相应的评价体系,具体包括如下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1,反映经济增长水平指标;人均工业总产值x2;人均农业总产值x3;人均第三产业总产值x4;人均财政收入x5,反映政府财力的指标;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6,反映社会购买力水平的指标;城乡居民

储蓄存款余额x7,反映居民收入和财产水平的指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x8,反映投资水平的指标。

笔者从2010年江苏省统计年鉴中找到了各个指标的数据,根据各个地市经济指标的总量和人口数目,计算出各市人均经济指标。【简单介绍数据来源。用几句话介绍都可以】3.3实证分析

3.3.1方法介绍

主成分分析法的主要原理是利用降维的思想,通过研究指标体系的内在结构关系,把多指标转化成少数几个相互独立而且包含原有指标大部分信息(80%-85%)的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其优点是它确定的权数是基于数据分析而得到的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得到的综合指标(主成分)之间彼此独立,减少信息的交叉,使得分析评价结果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主成分分析的计算步骤:(1)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数据;(2)计算标准化样本的相关系数矩阵R;(3)求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4)计算主成分的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5)计算主成分得分矩阵;(6)根据多指标和加权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综合评价值。如此,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科学地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最终可将多指标综合为一个统一的评价值。

系统聚类分析是聚类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首先将一定数量的指标各自看成一类,然后根据指标的亲疏程度,将亲疏程度最高的两类进行合并。然后考虑合并后的类与其他类之间的亲疏程度,再进行合并。重复这一过程,直至将所有的指标合并为一类。

3.3.2主成分分析

采用SPSS软件对13个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得分析结果表1、表2①。

①值得说明的是,为了各成分的实现意义更加明确,这里进行了方差最大化的旋转,得到表2。

表1 主成份分析表

由表1可知,前两个特征跟的累计贡献率达到92.021%,大于85%,故选取前两个成分作为主成份。

表2 旋转后主成分矩阵表

由表2知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为:F1=(0.471,0.888,-0.44,0.862,

0.86,0.19,0.403,0.919);F 2=(0.841,0.412,-0.784,0.491,0.459,0.914,0.905,0.187)。

各市的主成份得分可由主成份得分系数和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值计算,则第一主成分得分:

112345678

0.4710.8880.440.8620.860.190.4030.919F X X X X X X X X =+-+++++,同样方法计算第二主成分得分为:

212345678

0.8410.4120.7840.4910.4590.9140.9050.187F X X X X X X X X =+-+++++则综合评价值120.46611*0.4541*F F F =+。

进行主成份命名,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工业、第三产业、人均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对经济的影响,主要反映当地政府富裕程度,因为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政府带来巨大的税收,从而在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的多少;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农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对经济的影响,主要反映居民的富裕程度,其中农业是对居民富裕程度起负作用的,因为比较落后地区的居民大多从事农业,而农业的收入没有工业和第三产业那么多。由此可见,每个主成分都代表了特定的实质意义,2个主要成分从2个角度反映了各市经济发展水平,因此用它们对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和评价是合适的。

进行综合主成分值计算。以上2个主成分可以用来衡量江苏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每个主成分的贡献率表明了该主成分综合原始指标信息能力的大小,值越大说明主成分反映信息能力越大。因此可以根据各市在2个主成分上分配的权重以及主成分的贡献率加权求和得到综合得分值。

表3 各地市主成份得分及综合排名表

3.3.3地区经济发展聚类分析【是不是考虑去掉,和目录保持一致】

根据主成分综合得分情况对各市进行聚类分析,将江苏省13个城市分为五类。第一类为:苏州;第二类为:无锡;第三类为:常州、扬州、南通、南京、镇江、泰州;第四类为:徐州、连云港;第五类为:淮安、宿迁、盐城。具体见图。

C A S E 0 5 10 15 20 25

Label Num +---------+---------+---------+---------+---------+

淮安 8 ─┐

宿迁 13 ─┼─────────┐

盐城 9 ─┘│

徐州 3 ─┬─┐├─────────────────────────────────────┐

连云港 7 ─┘│││

常州 4 ─┐├───────┘│扬州 10 ─┤││南通 6 ─┼─┘│南京 1 ─┤│镇江 11 ─┤│泰州 12 ─┘│无锡 2 ─────────┬───────────────────────────────────────┘

苏州 5 ─────────┘

图 13个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树形图

第一和第二类为苏南城市,第三类为苏南和苏中城市,第四和第五类为苏北城市。苏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苏北经济水平较落后,可见经济发展水平依苏南、苏中和苏北呈梯状发展,这和以往的文献相吻合。其中处于第一类的苏州人均农业总产值为1485.26元,处于第五类的宿迁人均农业总产值为3131.521元,说明经济较落后的地区从事农业的人比较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比较落后。而且,即使同为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差距。

由此可见,江苏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如何缩小这种差距

呢?由于经济落后地区二、三产业发展落后,所以需要大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加快城市化水平,较发达的城市可以给落后地区技术上的帮助,落后地区也可以给较发达地区提供其缺少的矿产资源。

4.结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江苏省13个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经济发展水平在地域分布上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其中苏州、无锡的得分最高,常州、扬州、南通、南京、镇江、泰州处于第三类,徐州、连云港属于第四类,淮安、宿迁、盐城属于第五类。可见,江苏省区域经济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即苏南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苏中次之,苏北最低,其中,苏州市在苏南地区和全省处于领先地位,苏中南通处于领先位置,苏北以扬州市经济效益最好。

缩小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南北差距,必须充分依托区域优势,起点要高、方法要新,同时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构造新优势,逐步形成新体制,以取得新成效。总体思想是: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发挥比较优势、注重协调发展”的原则,做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促进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协调发展。

(一)着眼于全局构造,充分发挥优势互补

经过多年的发展,实现江苏省南北联动发展已具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南北联动绝不是苏南、苏中、苏北经济的简单求和及板块拼凑,而是以提高资源配置和生产力为目的,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发挥各自优势,同时要加强苏南、苏北联合协作,发挥团队优势,扬长避短,互通有无,形成巨大的经济合力。苏南地区要继续发挥改革开放先导作用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示范作用,带动全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快速发展.苏中地区要加强与苏南地区和上海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与苏南经济一体化进程。苏北等欠发达地区要发挥自己的后发优势,按照市场需求的导向,重新定位产业存量优势和资源开发优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使该地区的资源经济和技术经济协调发展。

(二)调整和优化区域产业政策,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江苏省产业发展应当转变思路,从全面振兴转向重点突破,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

场占有率;通过产业发展策略,大幅提高投入的集中度,对现有企业进行合并,加大国际间合作和交流。根据区位条件、产业分工和比较优势原则,加快苏北的工业化水平,以苏南地区在设备、技术上有较强比较优势的轻工、纺织、家用电器等机械电子及服装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向苏北地区逐步转移。在投资主体选择上,鼓励沿江地区国有、集体、民营及有实力的个体私营企业向苏北地区投资。在投资方式上,以控股、参股、合伙、并购、分拆或以企业现有设备及成熟技术和原材料等实物投入为主。产业转移方向上,主要由南向北转移为主,同时鼓励支持苏南地区有步骤地组织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企业开拓境外业务,或者向中西部地区投资办厂。

(三)加快两大经济体建设,充分发挥南北资源的优势互补

依托长江水道、新亚欧大陆桥,建设好沿江经济带和徐州连云港经济带,实施苏北地区致富工程和海上苏东工程。沿江经济带要加强与上海的联系与融合,增强经济的互补性。徐州连云港经济带应充分发挥亚欧大陆桥和港口优势,进一步提高开放度,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与我国沿大陆桥地区以及日本、韩国的联系与合作,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外大财团、大商社、大企业来苏北地区投资合作。苏北地区是全省重要的商品粮棉生产基地,农业应放在重点来抓,在稳定粮棉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多样化经营,提高农业资源转化率和农产品附加值,以增加农民收入;在工业化过程中,应注意高起点,避免重复建设,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入的比重,加快形成主导产业;积极发展以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把市场建大,提高经济结构层次。海洋资源是江苏的一大优势资源,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应加强沿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已围滩涂的深度开发,大力发展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海洋医药、海水化工、船舶修造和滨海旅游业,促进海洋经济的快速而又多样化发展。

(四)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充分发挥经济辐射效应

江苏南北经济带应形成一个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各具特色、大中小相结合的梯度结构城市群体,建立起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核心、中小城市

为纽带、小城镇为基础、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今后一段时期,要努力把南京、苏州、无锡和徐州等特大城市进一步做强、做大、做优、做美,通过强化南京、苏锡常和徐州三个城市圈的辐射作用,有效地带动落后地区的城市化。目前应特别重视苏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由于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相对滞后,现有经济基础与其担负的城市功能不相适应。因此,该地区应致力于发展中心城市和条件较好的县级市,加快重点城镇建设。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为目标,加强苏南与苏北之间的联合与协作,谋求最大限度的均衡和协调发展。

致谢

时间如白驹过隙,大学四年的生活就要接近尾声了,在此感谢所有陪伴我、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

首先要感谢我的父母,虽然自己没有考上研究生,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埋怨过我,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会为了我的梦想选择继续深造。同时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籍艳丽老师,由于大四下半学期忙着工作的事情,没有将精力完全投入到论文写作中,籍老师总是不厌其烦的询问我的论文进度,有什么问题没解决,在论文的写作和措辞方面给与帮助和指导。从论文的选题、定题开始,一直到最后的修改、润色,籍老师始终认真负责的给与我深刻而细致的指导。正是由于老师的无私帮助,我的毕业论文才能够得以顺利完成,谢谢籍老师。

感谢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各位领导和老师,谢谢你们在学习和择业方面给与我的指导和帮助。谢谢我的室友和统计班的同学,正是有了你们的帮助和鼓励,我才有了进一步的成长。能够成为数学与统计学院的一份子,我感到非常骄傲。

参考文献【增加,至少要写25篇,把文献回顾中增加的一些对应列出,另外,参考文献与论文的出处对应起来,要做到大部分这样】

(1)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10[DB/DC].江苏统计出版社:张卫东、樊燕超,2010.

(2)岳兵,傅红娟,王雪梅,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方法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0,33(6):726-729.

(3)法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J].Journal of Yunnan

Finance&Economics University,2003,19(5):65-66

(4)张学良,安徽省主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J].华东经济管理,2002,16(6):7-9.

(5)陆雁,福建省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企业技术开发,2008,27(3):65-67.

(6)高伟,周敏,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18(6):89-92.

(7)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第二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21-343.

(8)庞皓.计量经济学[M].第四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9)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 第二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52-174.

(10)王德发,朱建中.国民经济核算概论[M].第一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11)谢健,温州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差异性分析[J].温州大学学报,2006,19(6):2-6

(12)张欣蕾,丁春玲,王红双,河北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现代商贸工业,2010,6:91-92

(13)司金銮、胡章俊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协调对策创新——以江苏为例的实证研究[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

(14)韩兆洲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计测度理论与方法研究[M]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15)汪波、方丽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评价实证分析[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52-55

(16)叶依广、何伟江苏省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及差异因素的主成分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25(4):95-99

(17)常艳明,王如渊,杨帆.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18)张欣蕾,丁春玲,王红双.河北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 现代商贸工业,2010(6)

(19)石学刚、王戎和吴春芳.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云南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 现代商业,2008(8)

(20)刁英、王亚慧.基于因子分析的陕西省各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2009(9)

(21)宋国卿、王国定.山西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J] 生产力研究,2001(1)

(22)王建刚,余英川.城市综合实力的主成份分析研究 [J].商业研究,2004(1)

(23)白雪梅.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12)(24)吴艳霞,张道宏. 城市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及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8):68-71

(25)候景新,伊卫红 .区域经济分析方法[M].商务印书馆 2005

江苏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年级 2007 专业统计 班级统计072 学号 040307212 学生姓名张轲 指导教师籍艳丽职称 论文提交日期 2010-05-20

常熟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签名:日期:2010-05-22 常熟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常熟理工学院有关收集、保留和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本科生在校期间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常熟理工学院。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毕业设计(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毕业设计(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毕业设计(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本人签名:日期:2010-05-22 导师签名:日期:2010-05-22

江苏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 摘要 论文首先阐述了科学进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的意义,并建立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叙述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文章以江苏省各地市2009年的原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出各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排名,再根据城市排名进行聚类分析,把江苏省13个市分为5类,从分析的结果中得出江苏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苏南经济发展最好;苏中次之;苏北最差,针对这个问题对各个区域提出了各自切实可行的建议,以逐步缩小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从而使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经济发展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河南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河南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河南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河南省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情况.首先依据恰当的原则,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经济发展水平作出大致的分类.最后,分别选用TOPSIS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了综合评价,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最终结论. 关键词:综合评价;聚类分析;TOPSIS法;主成分分析法 1 引言 近年来,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经济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各地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如何?发展是否均衡?分别有什么优势和劣势?解决这些问题能够使人们清楚认识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为行政部门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对河南省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了河南省各地市的经济发展状况,首先从GDP总量、人均GDP 等经济指标出发,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状况作出定性分析.为了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我们选取了四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构建了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主要选用了聚类分析、TOPSIS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得出:郑州市以绝对的优势领跑全省;济源市、三门峡市、洛阳市分列二到四位,处于第二集团,较其他

城市有较大的优势;其余城市的发展还有待努力. 图1论文结构图 2 河南省经济发展概况 2.1 河南省历年GDP增长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河南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首位经济大省,也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大省之一. 图2河南省历年GDP增长趋势 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河南省的经济总量维持在一个缓慢增长的状态,GDP总量低于1000亿元;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省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于2000年突破5000亿元的大关;进入21世纪,国家先后提出了中原崛起和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以此为契机,我省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GDP总量突破两万亿,仅次于广东、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考察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 历史演变考察 科文学院经济学系 11Z国贸周能 118308064 一、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这一深刻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幕,如何打破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区域发展困境,从改革开放伊始就成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关心的头等大事。渐进式改革路径与“试点—先行—推广”的改革模式,无不包含着区域要素,重大的改革进展和代表性的制度变迁总是从特定区域开始并在特定区域内实现突破,并涌现出了众多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说,局部区域依托性制度变迁与优势区域优先重点开发件事成为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形成 1978年12月31日,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中,以其对社会主义生产布局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当时国际政治环境的科学判断,概括了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内涵进行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全面阐述。在经济政策上,他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家经济不断的波浪式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的富裕起来。这一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内涵的重新概括,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的转变。 从20实际80年代开始实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主要经历了“六五”时期和“七五”时期两个阶段。 “六五”时期,设立经济特区,特别是深圳特区的巨大成就在实践上证明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在促进特定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方面的显著效果,才直接催生了各种经济开发区和各种非均衡发展具体模式的出台,并促进我国非均衡发展战略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 “七五”继承了“六五”计划中通过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带动内地地区发展的战略思想,并进一步根据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把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七五”计划中对我国经济发展次序的东中西划分是一个首创,充分体现了我国决策层对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之,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必

2018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18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一、综合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595.4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41.7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41248.5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47205.2亿元,增长7.9%。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5168元,比上年增长6.3%。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平均每位从业人员创造的增加值达194759元,比上年增加14247元。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全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4.5∶44.5∶51,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经济活力增强,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68057.6亿元,占GDP比重达73.5%,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9.9%,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5.6%。2018年末全省工商部门登记的私营企业286.79万户;全年新登记私营企业48.95万户,注册资本25838.02亿元。年末个体户590.10万户,全年新登记109.54万户。区域协调发展有力推进,扬子江城市群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1.4%;沿海经济带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6.6%。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年末城镇化率达69.61%,比上年提高0.85个百分点。 新兴动能不断壮大。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1.0%,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3.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8.8%,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5%;住宿和餐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餐费收入比上年增长49.4%。商务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8%、15.2%和39%。 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年末全省就业人口4750.9万人,第一产业就业人口764.9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口2033.4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口1952.6万人。城镇就业人口3227.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53万人。失业保持较低水平,年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2.97%,比上年下降0.01个百分点。全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5.5万人,转移率达75.2%,比上年末提高0.9个百分点。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89.5万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31.9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1.0%和26.6%。 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3%,其中城市上涨2.3%,农村上涨2.4%。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上涨2.3%,衣着类上涨2.2%,居住类上涨2.4%,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3.4%,交通和通信类上涨2.5%,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2.4%,医疗保健类上涨1.2%,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2%。食品中,粮食上涨1.2%,食用油上涨0.2%,鲜菜上涨8.0%,水产品上涨0.2%,蛋类上涨12.5%,畜肉类下跌3.0%。工业生产者价格涨幅回落。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2.8%,涨幅比上年回落2.0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4.6%,涨幅回落5.1个百分点。

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度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_代合治

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度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 代合治 刘兆德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测度城市化水平,应该说,这种方法在单指标方法中是最科学的,在有关资料不够健全的地区也是最可行的,但它也存在诸多弊端与局限性,如城市人口难以包容城市化的全部内涵,且缺乏科学统一的界定标准等,往往造成地区之间或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测度的城市化水平具有不可比性。因此,笔者采用复合指标法测度我国省区城市化水平,以图在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和客观判定地区城市化差异方面有所突破。 一、复合指标体系的构建 1.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第一,全面系统性原则。城市化过程是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地域景观等多要素的系统转化过程,既有乡村型地域向城市型地域的转化,也有城市型地域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强化的转化,因此指标选择应具有全面系统性。第二,层次性原则。在众多城市化指标中,其性质和特点各异,反映的城市化内涵也不尽相同,故应合理确定其在指标体系中的层次与位置。第三,可比性原则。有些指标在统计口径上不统一或时有变化,故不选取,主要选取近些年我国统计部门稳定使用的指标。第四,可操作性原则。确定的指标应能在统计资料中查到或者通过有关资料可以计算获得。 2.指标体系的设置 依据上述原则,笔者选取了4大类22项具体指标。其中人口类(P)包括3项指标,经济类(E)包括5项指标,社会文化类(S)包括7项指标,地域景观类(R)包括7项指标。每类指标中,由于反映城市化的内涵不同,又分两类,一是反映乡村型地域向城市型地域转化的指标,列为A 类,即外延型城市化指标,二是反映城市型地域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强化的指标,列为B类,即内涵型城市化指标。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二、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的测定 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的测定分两步进行,首先确定各指标对于城市化水平的贡献度即权重,其次在对各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加权求和,获得综合指数。 1.指标权重的确定 由于各指标对于城市化的贡献度不同,因此,必须确定适宜的权重。指标权重的确定分为两步,第一步确定中间层人口类、经济类、社会文化类、地域景观对城市化水平的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出判断矩阵,进行排序,经CR一致性检验后得出中间层的权重,分别为:W P=0.390,W E= 0.152,W S=0.068,W R=0.390;第二步确定各指标对城市化水平的权重,每类中间层指标中均包含A和B两类指标,依据其重要程度,A类指标(外延型指标)的权重确定为所属中间层指标权重的60%,B类指标(内涵型指标)的权重确定为所属中间层指标权重的40%,那么每项具体指标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权重就等于其所属中间层指标的权重乘以60%(A类指标)或40%(B 类指标)再除以同类指标的个数。如市区非农业人口占省域人口比重这一指标,属于人口类中的A类指标,该类中同类指标只有一项,故其权重为W PA1=W P×60%÷1=0.390×60%÷1=0. 234,同理可以计算出各指标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权重,如表1所示。 总第84期城市问题1998年第4期

城市化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研究_王新娜

【城市研究】 城市化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研究 ○王新娜1,2 (1.烟台大学经管学院,山东烟台 264005;2.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025) 内容提要:城市化是一种复杂的、多维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的作用过程与结果,这决定了对于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方法也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目前,学界采用的方法主要可以分为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两大类。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选择后者,并采取主成分法、熵值法、层次分析法等各种方法进行估算评价。对于不同的评价方法及其结果,根据多配对样本的K e n d a l l协同系数检验和I C C检验,评价标准及其结果具有一致性。 关键词:城市化;单一指标法;复合指标法;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5-0092-04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国内学界对城市化的讨论也异常热烈。由于城市化是一种复杂的、多维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的作用过程与结果,因此国内学者采用繁多的方法进行测度,以期能全面综合反映真实的城市化水平,而这也是城市化研究的逻辑起点和计量基础。本文试图理清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方法,并采用单一指标法、复合指标法(主成分法、熵值法、层次分析法)来比较各种方法测度结果是否一致。 一、城市化水平衡量方法之争 当前国内学界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众多,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两大类方法的争论反映了从单一的人口城市化到城市化质量提高和城乡一体化,从城市化的量变到质变的关于城市化内涵理解的演进路径。 (一)单一指标法 城市化的基本标志是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并集中地进行工业生产、服务等社会活动[1]。H.E l d r i d g e认为“人口的集中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义”,C.G.C l a r k则将城市化视为“第一产业人口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2]。单一指标法抓住了城市化的这一本质特征———人口城市化,来对城市化水平进行度量。 这类方法主要采取城市人口比重指标、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和城市用地比重指标,其中最为常用的是前两种。但是由于从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通过并实施以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一直实行严格的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控制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因此早期的城市化衡量方法基本上是采用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城市化水平。而这种衡量方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确反映了中国城市化的真实水平和状况。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户籍制度的逐渐放宽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劳动力流动性的不断增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持续的、大规模的涌入,形成了在城市居住、工作、生活却又被隔绝于城市非农业人口统计之外的暂住人口群体。同时农村改革的成功推进,形成了乡镇企业主导下的农村城市化,使我国城市化的内涵进一步扩展并愈加复杂化。我国市镇的建制标准也多次发生变化,例如1980年实行的撤县建市、撤乡建镇以及市带县的体制,使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标准不一,以非农人口户籍统计数据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准显得愈发不合时宜,有失偏颇。城市暂住人口、流动人口是城市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应该归入城市人口,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国内学者在实际操作中选取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建国以来进行的5次人口普查。一方面,5次人口普查只有节点数据没有时序数据;另一方面,5次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也频繁变化,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采用市镇行政辖区的总人口作为城镇人口,1964年二普时则改用市镇行政辖区的非农业人口,1982年三普的标准是市镇行政辖区的总人口,1990年四普的口径为设区的市采用区的总人口而对不设区的市和镇采用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人口,2000年进行的五普口径进一步改变,这给学术界的理论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二)复合指标法

江苏经济发展分析

王萍 (淮阴师范学院) 摘要:江苏是一个经济大省。多年来,多项经济指标位于全国前列,然而江苏的经济发展却极不平衡。区域发展差异比较大,尤其是苏北与苏南的差距更大。本文从经济总量、均量、外向程度、产业结构、居民生活等方面, 首先定量分析了1995年以来苏北、苏中、苏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轨迹; 进而阐释了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最后立足于欠发达的苏北, 提出了缩小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战略对策。 Jiangsu is an economic province. For years, many economic index is located in the front in the whole country, Bu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iangsu province but is extremely uneven. Regional development difference is big, Especially with the gap between the northern south bigger. This article from the economic output, finally, extroverted degre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people life and so on, First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since 1995, the south of jiangsu province, the middle thre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volvement track; And then illustrates 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difference formation; Finally based in less developed northern jiangshu province, Put forward the narrowing jiangsu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ic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ifference. 关键词:江苏;经济发展;区域经济;苏南;苏北 前言:江苏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但由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诸因素叠加的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梯特征。目前,苏南工业化程度比较高,已经形成了从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带。苏中地区总体处于工业化初期,也基本形成了沿江工业化集聚带。但苏北仍处于工业化初期。 正文: 一(1)差异体现 经济总量 1990 年代中期以来,苏北与苏南的综合经济实力都在迅速增强。至 2005 年末,苏北与苏南的 GDP 分别达到亿元、亿元,占全省份额依次为%,%。从 GDP 增长率看,1995 年至 2005 年,苏北与苏南 GDP 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苏南增速明显快于苏北。就总体看,90 年代中期以来,苏北与与苏南的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经济均量 1995年,苏北与苏南的人均GDP分别为3859元、13657元,比值为1:。到2005年,苏北与苏南的人均GDP 分别为9971元、42710元,比值变为1:。苏北与苏南的差距明显扩大。从增长速度看,苏北与苏南人均GDP的年均增速分别为%、%。苏北比苏南慢个百分点。 (2)差异成因 1.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基础设施的不健全,投资环境差,是造成长期以来苏北地区落后于苏南地区的一个主要客观因素。 2地理位置苏北地处苏鲁豫皖四省边界,与江苏经济核心区相距甚远,受其辐射较弱。加上与之相邻的地区也多为各省边远且贫困地区,广大区域范围内缺乏实力雄厚的增长极,而且实际上各自长期处于分散发展状态,唯一的沿海港口城市连云港也发展滞后,缺乏对腹地的带动能力。苏中地处江苏中部,依靠便捷的长江通道,实现了与全省政治、文化中心南京及苏南发达城市的广泛联系,获得了经济核心区发展所带来的各种辐射带动力。苏南地处长三角这一全国主要的经济核心区和城市密集带,紧邻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基本上属于上海 1 小时辐射圈内,故发展极为迅速。 3人文环境在现代经济中,基于文化底蕴的人文环境越来越成为主导城市与区域形象的窗口和标志。深厚的文化积淀往往是城市与区域的魅力所在,成为吸纳投资的磁力源。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以苏南、苏北的比较为重点 摘要: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中国经济总体的迅猛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而作为经济发达、增长迅速的江苏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苏南、苏北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旨在描述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差异中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差异 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即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层次。按最新统计口径来划分,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8090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2329.50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8.6%;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0432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1726.08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30.1%,苏北则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54357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3298.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28%。 表1 2007年江苏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表1中的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优于苏中、苏北,尤其是苏南和苏北的差距甚大。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是苏北的 3.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 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7倍,苏北地区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面对区域差距,江苏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积极促进苏南、苏北区域共同协调发展。 一、苏南、苏北的差异 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解开了束缚苏南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枷锁,使得苏南发展突飞猛进,而苏北沉浸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美梦中,必然导致它将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1]苏南苏北差距的扩大,引

河北省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分析

河北省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分析 本文在分析城市化研究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了城市化内涵,并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河北省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对近十几年河北省城市化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来更加全面的研究河北省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最后对加快河北省城市化提出了对策措施。 标签城市化;河北省;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 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河北省从2008年起在全省开展了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计划利用三年时间,达到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居住条件大为改观、现代魅力初步显现、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的工作目标,向经济繁荣、居住舒适的现代化城市迈出关键步伐。经过2年的努力,今天的河北,三年大变样已取得初步成效,城市建设正走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时代。本文在这个背景之下,对河北省城市化水平进行了分析。 1 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化,又称为城镇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尽管国际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各个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不一,迄今为止,关于城市化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人口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社会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经济学则认为城市化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差异理解,互相补充,使城市化的内涵更为充实。 尽管不同学者对城市化的内涵理解不同,但理论界对城市化内涵的共识还是有的,从根本上说,城市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农村城市化、城市规模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过程,包括经济城市化、产业结构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以及文明程度城市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 2 河北省概况 河北省地处华北的腹心地带,北京、天津两市的外围,自古即是京畿要地。漳河以北,东临渤海北京周边,西为太行山地,北为燕山山地,其余大部为平原。总的来说,河北省的地势有三大地貌单元,其中坝上高原平均海拔1200-1500 米,占全省总面积的8.5%,燕山和太行山地,其中包括丘陵和盆地,海拔多在2000 米以下,占全省总面积的48.1%,河北平原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海拔多在50 米以下,占全省总面积的43.4%。河北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 河北省海岸线长487 公里,总面积达18.77 万平方千米,总人口7034 万,现有11个省辖市(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

江苏经济发展分析

江苏经济发展分析 王萍 (淮阴师范学院) 摘要:江苏是一个经济大省。多年来,多项经济指标位于全国前列,然而江苏的经济发展却极不平衡。区域发展差异比较大,尤其是苏北与苏南的差距更大。本文从经济总量、均量、外向程度、产业结构、居民生活等方面, 首先定量分析了1995年以来苏北、苏中、苏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轨迹; 进而阐释了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最后立足于欠发达的苏北, 提出了缩小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战略对策。 Jiangsu is an economic province. For years, many economic index is located in the front in the whole country, Bu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iangsu province but is extremely uneven. Regional development difference is big, Especially with the gap between the northern south bigger. This article from the economic output, finally, extroverted degre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people life and so on, First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since 1995, the south of jiangsu province, the middle thre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volvement track; And then illustrates 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difference formation; Finally based in less developed northern jiangshu province, Put forward the narrowing jiangsu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ic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ifference. 关键词:江苏;经济发展;区域经济;苏南;苏北 前言:江苏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但由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诸因素叠加的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梯特征。目前,苏南工业化程度比较高,已经形成了从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带。苏中地区总体处于工业化初期,也基本形成了沿江工业化集聚带。但苏北仍处于工业化初期。 正文: 一(1)差异体现 经济总量 1990 年代中期以来,苏北与苏南的综合经济实力都在迅速增强。至 2005 年末,苏北与苏南的 GDP 分别达到 3220.08 亿元、9591.77 亿元,占全省份额依次为 20.7%,61.8%。从 GDP 增长率看,1995 年至 2005 年,苏北与苏南 GDP 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1.9%,14.2%。苏南增速明显快于苏北。就总体看,90 年代中期以来,苏北与与苏南的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经济均量 1995年,苏北与苏南的人均GDP分别为3859元、13657元,比值为1:3.54。 到2005年,苏北与苏南的人均GDP 分别为9971元、42710元,比值变为1:4.28。苏北与苏南的差距明显扩大。从增长速度看,苏北与苏南人均GDP的年均增速分别为11.1%、 13.5%。苏北比苏南慢 2.4 个百分点。 (2)差异成因 1.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基础设施的不健全,投资环境差,是造成长期以来苏北地区落后于苏南地区的一个主要客观因素。 2地理位置苏北地处苏鲁豫皖四省边界,与江苏经济核心区相距甚远,受其辐射较弱。加上与之相邻的地区也多为各省边远且贫困地区,广大区域范围内缺乏实力雄厚的增长极,而且实际上各自长期处于分散发展状态,唯一的沿海港口城市连云港也发展滞后,缺乏对腹地的带动能力。苏中地处江苏中部,依靠便捷的长江通道,实现了与全省政治、文化中心南京及苏南发达城市的广泛联系,获得了经济核心区发展所带来的各种辐射带动力。苏南地处长三角这一全国主要的经济核心区和城市密集带,紧邻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基本上属于上海 1 小时辐射圈内,故发展极为迅速。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推荐下载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两个率先” 全局,坚持“富民优先”、“科 教优先”、“环保优先” 、“节约优先”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 “城市化”、“区域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总体上呈现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趋向和特征。 从十六大以来的情况看,江苏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结构的变化反映的是经济发 展最为深刻的变化。近年来,江苏坚持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基本取向,着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服务业的配套优势、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 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潜力大、成长快、爆发力强、附加值高,发展新兴产业是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方向。自2006年召开全省新型工业化会议以来,我省就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集中力量在最有条件、最有基础的领域寻求突破。省委省政府确定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我省服务业占GDP 比重偏低。2008年,全球经济总量中服务业 占比达到67.3%,发达国家有的已达到80%,我省还不到40%。为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总体思路,决定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任务。2009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1.5%,从业人员占到46.6%。 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到2012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五个 明显提升”,即创新能力、发展后劲、品牌效应、集聚水平、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江苏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大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力度,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坚决淘汰钢铁、水泥、小火电等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从源头上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全省共关闭小火电机组760万千瓦,占全国15%,近三年关闭小化工4685家,其中沿太湖流域关闭2000多家。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案例分析 江苏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

案例分析江苏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 (赵海兵编写)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地理以及国家政策导向等原因,地区间的经济水平差异显著。这不仅体现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差异,不同省或自治区之间的差异,还体现在同一个省份不同地市间的差异。做好这些差异经济体的分类,有利于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区域间的合作和优势互补。本文通过选取江苏省13个地市的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的经济指标,对处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个地市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将江苏省划分为三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区域,结果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同时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地区发展不平衡就是众多问题中的一个。发达城市都集中东部地区,广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长期处在不发达状态。地区发展的失衡使得我国经济难以取得全面的发展,造成的后果是我国经济总量和总体发展速度十分显著,但人均水平长期徘徊在世界的中下层次,大多数人口难以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另外,地区发展的失衡使得人口过度迅速地向少数发达城市集中,已经造成这些城市处于负荷运作,给这些城市的治安、环境和居住条件等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给城市居住和生活水平造成严重的影响。也由于地区之间发展的失衡,使得各地区之间的经济难以形成一个顺畅的经济链,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经济发展循环体。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要的问题是对全国范围内,各省市范围内的经济体进行分类,正确划分发达经济体和不发达经济体,进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经济政策。 本文对2007年江苏省的13个地市的国民经济进行了聚类分析,试探讨依据本文选取的若干主要经济指标进行的分类是否与传统上将江苏省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部分是否一致。结果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二、数据分析 基于搜集到的统计资料,为了得出2007年江苏省的13个地市的国民经济分布规律,在众多衡量经济水平的指标中我们将采用下列指标: x:年末户籍人口(万人) 1 x:城镇化率(%) 2 x: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 3 x: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4 x: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 5 x: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6

城市化水平测度

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 目前确定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①主要指标法。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和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水平。以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指标为主,而城市人口占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指标。②复合指标法。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对具体城市进行分析时,往往使用不同的指标设计方法。 一般而言,度量城镇化水平最常用的指标是“城镇化率”,即: 一个国家或区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但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下,利用人口比重的方法来计算或预测城镇化水平已经不能全面体现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城镇化水平。课本上有四点原因。(主要指标法) 1、城镇的定义不同将直接影响到人口数量的统计,进而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与统计 2、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也将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3、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是测度了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不能反映城市化其它实质。 4、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城市化的总体规模。 (用复合指标法)城市化水平测度总的来说也是大同小异。 同:都有三个大的步骤。用的都是层次分析法。 1、指标体系的构建(层次结构模型的确立) 2、各体系权值的确定(因素分析法、专家打分的方法) 3、城镇化水平的测定(分值比较) 异: 1、指标体系内容的差异 (1)第一类:经济现代化, 包括人均 GDP、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非农产业比重和城市居民收入 4 个指标; 第二类: 基础设施现代化, 包括人均铺装道路面积、百人拥有电话机数、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城市污水排放处理达标率 4 个指标; 第三类: 人的现代化, 包括人均居住面积、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市区绿化覆盖率、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浓度、人均生活用水量 5 个指标

江苏省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及差异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江苏省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综合实力 及差异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叶依广,何伟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各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现状、潜力和改革开放程度进行比较,对各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了排序;分析了各市的经济发展相对优势和薄弱环节,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关键词: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030(2002)04009505 A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on synthesis strength and main factors in municipal cities in Jiangsu YE Yi guang,HE We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Nanjing Agric Univ,Nanjing 210095,China) Abstract:A principle componen t analysis is used to make the comparison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potentialities and degree of re form and open in municipal cities in Jiangsu.The synthesis strengths of the municipal ci ties are arranged in order.The comparative advan tage and weakn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unicipal cities are analyzed,and a serious of suggestion for fu ture economic develop ment is made. Key words:Jiangsu;region;economic difference;principal components 江苏是经济大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其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一直位于全国的前列。然而,省域内经济发展亦存在较大的地区不平衡性,尤其是苏南与苏北之间的经济差距呈扩大化的趋势。中央政府要求江苏省在 十五 期间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加快苏北的经济发展。作者运用主成分分析的多变量处理优点,综合分析江苏省地区经济综合实力,重点比较了苏北与苏南的薄弱之处和影响因素,以此作为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以促进全省区域共同发展。 1 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 1 1 指标的选择 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表现也是多方面的。在指标的选择上,作者遵循以下6个原则:(1)功能性原则,即指标要具有描述功能、评价功能和解释功能;(2)可获取性原则,即指标数据要能从公开的权威性刊物上获得,且可信度要大;(3)完备性原则,即指标群要合理,最好能全面反映所研究对象的主要本质;(4)非重叠性原则,以防止多重共线性的发生;(5)可比性原则,指标在涵义、统计口径和时空上要有可比性;(6)层次性原则,因为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指标有层次性便于比较。根据上述的原则,共选择23个指标,组成5个层次。 第1层次: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X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X 2:财政收入(万元);X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万元);X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X 5:经济密度(GDP,万元 km -2);X 13:农民人均纯收入(元);X 14: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元);X 16: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元);X 17: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万人);X 22:限额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 收稿日期:20020429 作者简介:叶依广(1943),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区域经济与资源经济研究。Tel:025*******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2,25(4):95~99J ournal o 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