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文山苗族芦笙曲

浅谈文山苗族芦笙曲

浅谈文山苗族芦笙曲

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苗族人口达到***-*****人,是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黔、湘、滇、渝、桂、鄂、川、粤、琼九省(区、市),云南省文山苗族壮族自治州苗族人口众多,该省境内苗族人口占到了苗族总人口的28%左右。

一、文山苗族芦笙曲的起源

(一)芦笙曲的认知

芦笙是一种传统的乐器,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纯洁、神圣、友谊、欢乐的象征,是苗族人民最常用的乐器之一。据考证,早在六七年前苗族人民就已经“致琴瑟、兴歌舞”,即那时就已经产生了芦笙及芦笙舞。民间传说远古时候苗族人民在蚩尤的率领下阻击黄帝失败后退居深山,为重新召集队伍,他系红腰带,在山上立起长树干,号召民众绕“花杆”起舞,部众闻讯赶来继续参加与黄帝的战斗。沿袭至今就演变成了苗族传统节日“踩花山”。文山州苗族中花山节是文山苗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活动在正月初三至初九举行,是祭祀苗族缘故祖先,蚩尤的节日,节日活动分祭杆、闹杆、收杆三个程序进行。

芦笙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几乎家家都有芦笙。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曾指出“据我看来起源于苗民族的,苗民间每家均备有芦笙。” 据考证,芦笙源于苗族,受戰争及灾荒威胁,先民们被迫进行迁徙以谋求生存,最后定居于西南崇山峻岭之间,聚而城寨,并创造出了灿烂的芦笙文化。

(二)芦笙曲的历史

苗族芦笙文化见证了悠久的苗族历史文化,据唐代《新唐书·南诏》记载,“南蛮吹瓢笙,笙上管,酒别客前,以笙推展又酹”、“参差六竹管,长芦笙钟涛,短声清微散,舞求随节施,吹去别促缓,苗女共苗男,纷月花满山。”《辞海》解释:“芦笙是苗、侗、水、彝、仡佬、拉祜”等少数民族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流传更广。芦笙是簧管乐器

的一种,由竹管、共鸣筒、簧片及气斗四部分组成,是苗族人民祭祖聚会、进行各种社交活动时必备的重要道具。

芦笙曲演奏形式多种多样,具有独特的音响效果,其曲调优美动人。它发展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中国贵州、湖南、广西、云南等地区传播。

二、文山芦笙曲的种类

(二)以歌代言芦笙曲

代言,是指用人们用芦笙吹奏曲调以代替人的话语,把想要表达的意思用芦笙曲来表示,显得更有乐趣。在苗族,一般开始学习芦笙的人,会先学唱词,而学会了唱词就算学会了吹芦笙,因为以前芦笙是没有曲谱曲谱的,苗族人民都是口耳相传的学习芦笙,演奏芦笙曲。人们根据它的词音变化来代替曲,就形成了词曲相结合而成的一首芦笙曲调,如图2-1是以芦笙歌《玩场》

(二)纯器乐芦笙曲

纯乐器芦笙曲就是在演奏中放弃词和舞蹈形式的掣肘,按照器乐的思维方式和运动规律来进行自由的发挥。在当代,纯器乐芦笙曲比较普遍,创造了各种样式的纯器乐芦笙曲,但是在传统的芦笙曲中却极为罕见,这主要是在传统的芦笙曲创造中创造主体是苗族普通的劳动人民,创作大都应用于于生活中的各种活动,这往往都少不了芦笙词与芦笙舞的参与,并且以前的苗族人民对于芦笙曲尤其是芦笙的研究与现代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在传统的芦笙曲中并不是没有纯器乐芦笙曲,在经济相对发达的贵阳中部地区苗族芦笙曲《诺德仲》就是这类不可多得的芦笙曲的典型。全曲节拍较自由,以叙事为主,由怀念情绪的慢板和带有舞曲风的快板两大乐段构成。乐曲两个部分衔接自然流畅,充分体现了芦笙的传统音乐运动方式。

三、芦笙曲的艺术价值

(一)芦笙曲贯穿人们的生产生活

文山州苗族婚恋形态和其他地区苗族相同有自主婚姻和包办婚姻两者,严禁同姓婚姻。在自主婚姻中,男女多通过恋爱选择配偶,

这种性质的习俗活动有多种叫法如“游方”、“坐月亮”、“踩花山”等等。

每年秋收过后至第二年春耕之前,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传统时节,这与苗族农业耕作时间有密切的联系。每个苗寨都会开辟专门的场所即“花场”供青年男女择偶。此种场合下,人们通常称讨得花带多的人为“善歌者”,而对歌、跳舞、吹笙成为衡量个人文化素质的重要指标。这种笙歌对答、以乐代言的情感表达方式正是苗族芦笙应用的传统内容之一。

(二)芦笙曲是人们精神的寄托主要表现

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木鼓是神圣的,是祖先灵魂栖居之所,各苗寨都有固定的节日祭祀祖先即“祭鼓节”。这时,同宗族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吟诵祭词,对祖先进行祭典,祈求祖先保佑后辈永世昌盛。规模大的“祭鼓节”如贵州省台江县反排苗族十三年举办一次,每次持续时间为四年,场面非常壮观,是苗族传统的集体聚会活动。

祭祀所用的鼓包括祖宗鼓和子孙鼓,平常藏于岩洞中,严禁触摸。击鼓之人被称为“鼓头”,数量多为五个到九个,在活动中的职责不同。在这种活动中,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芦笙则是在“引鼓”、“醒鼓”、“敬鼓”、“送鼓”等程序中发挥辅助性作用,其曲调相对较短。

“祭鼓”这一活动表现的是对祖先的崇敬,具有广发的宗教意义,因而在祭祀活动中运用的芦笙曲也具有很大的神秘性。

(三)芦笙曲是人们生活娱乐艺术途径

在苗寨,芦笙曲是人们必要的生活娱乐方式之一。每到喜庆之日,很多芦笙队都聚在一起奏芦笙,赛唱歌,通常要通宵达旦,非常热闹。

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举办芦笙节很多,是他们迎新春、祈好运的重要节日,也是青年男女“游方”的好机会,如每年正月初一麻栗坡县的各个少数名族村子都会有芦笙会、正月初十麻栗坡县梁子街的芦笙会、正月十二麻栗坡县新寨的芦笙会等等节日期间,男子头缠青布,穿短衣长裤,腰束大带,手持唢呐、芦笙等涌向会场;女子则穿绣有各色花纹的衣裙。头缠青帕,佩戴银饰,众人翩翩起舞。不管是在青年男女择偶的时节,还是在庆祝丰收的时节,芦笙都是人们表达情意的

重要工具。

苗族音乐的特点(较全面)

苗族由于大多生活在山区,所以以激扬高昂的飞歌著称,如《苗岭飞歌》,但是情歌却是相当缠绵,如同情人在娓娓道出内心无限的寂寞和思念,如《方召情歌》、《假如你是一枝花》,除情歌外,祭祀歌曲,离别曲,祝酒歌等都是比较高的,大多都在E到A之间,另外,苗族歌曲只有五个调。谢谢!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围一圆圈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竞赛性的芦笙舞一般在节日或集会上由少数技巧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动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难动作,很受群众欢迎苗族飞歌,苗语称为"HXak Yangt",是苗族歌曲的一种,流行于贵州台江、剑河、凯里等一带。飞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明快,唱时声振山谷,有强烈的感染力。飞歌,多用在喜庆、迎送等大众场合,见物即兴,现编现唱。歌词内容以颂扬、感谢、鼓动一类为主,过苗年、划龙舟等节日喜庆活动,一般要唱飞歌。 飞歌的歌词,每首一般在三十句左右。一首歌中,常有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八字句等,但多数是五字句。曲调有大致固定的谱子,拍节的长短与快慢有大致固定的格式,但有时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发挥。在一首歌曲中开头较慢,第一句先快后慢,拖音渐高而长,第二句先快后慢,但拖音渐低而长,从第三句或第四句起,开始用中速唱下去,逐渐加快,唱到主要部分时,用快速连唱。高潮唱完之后,用渐慢渐拖音唱一小部分,即接近尾声了。唱到最后一、二句时,拖音渐低而长,飞歌开头一二句,中间接近高潮前的几句,收尾的一二句,一般都有拖音。歌唱者可以尽情拖唱,拖音的长短,凭歌唱人一口气的长短而定。 飞歌曲调有挂丁、凯棠、湾水三种。 挂丁飞歌流行于巴拉河流域,四声微调式民歌,性格刚健,爽朗、热情、奔放。 凯棠飞歌主要流行于凯棠、翁项、地午一带,属四声音阶羽调式民歌,用大体相同的一个旋律,两个声部一先一后出现,摹仿式二部重唱、合唱。高音区放在任意延长位置,高昂明亮,开朗激扬。

浅谈永善县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与保护

浅谈永善县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与保护 永善县位于中国云南省中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苗族是永善县的重要民 族之一。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其传统文化中的芦笙舞更是深受当 地人民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冲击,苗族芦笙舞的传承、发展与保护面临着一 些挑战和困难。本文将从苗族芦笙舞的起源与特点、传承发展现状以及保护与振兴策略等 方面进行浅谈。 一、苗族芦笙舞的起源与特点 苗族芦笙舞是苗族文化的瑰宝,其起源可追溯至史前时期。据考证,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苗族祖先就已开始使用芦笙进行宗教、祭祀和庆祝活动。芦笙是苗族人民的重要乐器,它由竹子制成,形状独特,音色悠扬。在苗族传统节日、婚丧嫁娶以及重大活动中, 芦笙舞是必不可少的表演形式。 苗族芦笙舞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包括迎神、送神、庆丰收、载歌载舞等多种形式。在芦笙舞中,舞者们手执芦笙,随着音乐的旋律起舞,舞姿优美,动作矫健。舞蹈表 现了苗族人民勤劳勇敢、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祝福。苗族芦 笙舞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体现,它承载了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情 感寄托。 二、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现状 虽然苗族芦笙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现代社会,其传承发展面临 着一些问题。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离开了乡村,他们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参与逐渐减少,导致芦笙舞的传承受到了威胁。传统的芦笙舞表演形式逐渐失去了市场,面对娱乐产业的冲击,许多传统文化艺术难以为继,苗族芦笙舞也未能幸免。 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面临的困难还表现为传承人的不足和文化资源的匮乏。随着年龄 的增长,许多具有芦笙舞传统的老艺人逐渐隐退,传承人不足成为了一大问题。苗族芦笙 舞的相关文化资源、资料和文物较为匮乏,这直接影响了芦笙舞的传承与发展。 三、苗族芦笙舞的保护与振兴策略 针对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必须采取一系列的保护与振兴策略,以 确保苗族芦笙舞的传承与发扬光大。应加强对苗族芦笙舞的保护意识,引导年轻人积极参 与苗族传统文化活动,推动芦笙舞在社会上的传播和推广。要加强对芦笙舞传承人的培训 与保护,发掘、培养和支持一批优秀的芦笙舞传承人,传承芦笙舞的技艺与经验。要大力 挖掘苗族芦笙舞的历史资料与文化资源,建立起芦笙舞的档案和资料库,为芦笙舞的传承

最新【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

最新【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苗族芦笙 舞的艺术特征 苗族芦笙舞是苗族民间舞蹈的一种,起源于苗族的民俗文化。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独特。芦笙舞在苗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苗族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 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内容形式、服饰等方面。芦笙舞的内容形式丰富多样,有祭祀舞、劳动舞、婚礼舞等多种形式。芦笙舞的服饰也非常特别,以花纹、图案为主,色彩鲜艳,富有民族特色。此外,芦笙舞还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仅在苗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也备受欢迎。 三、苗族芦笙舞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苗族芦笙舞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现在,苗族芦笙舞已经成为一种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舞蹈形式,广泛应用于各种文艺演出中。同时,也有越来越多

的人开始关注和研究苗族芦笙舞,使其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总结 苗族芦笙舞是苗族民间舞蹈的一种,具有丰富的艺术特征和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苗族芦笙舞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成为一种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舞蹈形式。 关于苗族芦笙舞的起源,有一个朴素而美妙的传说。相传在___开天地之时,大地一片荒凉。苗族祖先靠狩猎飞禽走兽 来维持生计。为了方便捕获鸟兽,一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在林中制作了能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的管,即芦笙。每次上山狩猎都能有所收获,芦笙舞就成为了生活的必需品,流传至今。虽然这些传说与现今仍流传着众多模拟鸟兽鸣叫和形态的芦笙曲调及舞蹈动作的现象相吻合,但要弄清它的起源,仍需从史料方面进行研究。 苗族芦笙舞是一种以男子吹着自制的芦笙并以下肢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它流传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壮、瑶等民族聚居区,在各苗族地区尤其普及。其中以贵州东南部、西北部和广西西

论文,文山苗族芦笙舞的保护和其传承研究

曲靖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文山苗族芦笙舞的保护和其传承研究 作者:余举伟学号:2008151317 学院:体育学院 年级:2008级 专业:体育教育 指导教师:唐国梁职称:副教授 完成日期:2012年5月22日

曲靖师范学院教务处 曲靖师范学院 本论文(设计)经答辩小组全体成员审查,确认符合曲靖师范学院本科(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要求。 答辩日期:2012.5.21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任何贡献已在论文(设计)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余举伟日期: 2012年5月25日 论文(设计)使用授权说明 本论文(设计)作者完全了解曲靖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学位)论文(设计)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论文(设计)及送交论文(设计)复印件,允许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签名:余举伟指导教师签名:唐过梁日期:2012年5月25日 文山苗族芦笙舞的保护和传承研究 摘要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现场观察法对文山苗族芦笙舞进行研究,苗族芦笙舞,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一种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蕴藏着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思想和情感;作为艺术,它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极强的感染力;作为体育,它具备了健体强身的功能。苗族芦笙舞以其粗犷豪放的风格、高难惊险的动作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成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享誉中外舞蹈体现出苗族人民在长期劳动中的纯朴、热情和雄浑遒劲的性格和气质,表达了他们心中的理想和希望。这个舞种中蕴涵着的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和引导人们不断前进,永不为困难所压倒。体现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是苗族文化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自古以来一直在苗族地区广泛传承和 发展。芦笙演奏是苗族人民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承载着苗族人民对于生活、自然和情 感的诉求,同时也反映了苗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当今社会,虽然芦笙 演奏受到了各种新型音乐的冲击,但是苗族人民对于芦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依然持之以恒,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一、芦笙的传承历史 芦笙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古代,据史书纪载,苗族祖先就已经开始使用芦笙这种 乐器。芦笙是一种由竹制成的管乐器,通常由三根竹子组成,其中两根为吹孔,一根为吹口,通过吹气产生声音。芦笙演奏是苗族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不仅在各种宗教、祭祀、庆典和婚丧嫁娶等仪式上使用,同时也在日常生活中伴随着人们的工作和娱乐。 古代的芦笙以其独特的音色和音韵,成为苗族人们表达情感、追求幸福的一种方式。 在苗族的传统节日中,芦笙更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成为人们欢庆节日、祭祀神灵的必 不可少的音乐元素。在苗寨上演的芦笙比赛更是成为苗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文化盛 事。 芦笙演奏所呈现出的音乐形式和审美情趣,是在苗族历史长河中一代一代传承而来的。每一代苗族人民都通过学习、演奏和传唱,不断丰富和发展芦笙演奏的艺术表现,使之成 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芦笙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是受 到了各种新型音乐的影响,苗族青年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芦笙传承面临断代的 风险。另一方面是市场经济的冲击,苗族地区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苗族人们的 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些都对芦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 冲击。 虽然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苗族人民对于芦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依然持之以恒。在 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苗族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积极的推动,芦笙文化得到了更 加广泛的宣传和推广。一些苗族青年也积极投身于芦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之中,通过举办 芦笙比赛、音乐会和研讨会等活动来促进芦笙文化的传承。 在教育部门的积极支持下,一些学校也开设了芦笙演奏的课程,使更多的苗族青年能 够有机会了解和学习芦笙文化。在苗族地区的乡村和社区,芦笙演奏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 民间活动,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地继承和发展着芦笙文化,使之在当今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芦笙的发展前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的起源与价值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的起源与价值探析 芦笙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的管乐器,在汉族、彝族、瑶族、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中都 有芦笙的传统。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音乐 魅力。本文将探讨芦笙的起源、文化价值和传承现状,旨在传播芦笙音乐的魅力,呼吁保 护和传承芦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芦笙的起源 芦笙是一种古老的管乐器,它起源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其历史可以追 溯至三千年前的商代。据考古学家的发现,商代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些形状类似芦笙的器物,这表明芦笙可能已经在商代时期就开始流传。那时的人们用芦笙来祭祀神灵,用音乐来祈 求丰收和平安,成为了当时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历史的发展,芦笙逐渐走向多样化。在不同地区,不同少数民族对芦笙的造型、 演奏方式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代表了当地民族的音乐特色和文化传统。芦笙成为了少数 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和民族象征,为中国的多民族文化增添了独特的艺术色彩。 二、芦笙的文化价值 1. 音乐价值 芦笙是一种音乐器乐,其音色古朴悠扬,用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在 祭祀、庆典、婚嫁等重要场合,芦笙常常成为了音乐的主角,为当地民众带来乐趣和欢乐。芦笙音乐不仅在音乐表演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更在演唱时起到了和声的作用,使得 歌曲更加婉转动听。芦笙音乐也成为了历史与文化的载体,通过音乐表达对于祖先文化的 传承与尊敬。 2. 文化传承价值 芦笙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国多民族文化的传统和延续。它不仅是少 数民族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芦笙音乐传承了当地民 族的历史、神话和故事,富有神秘的民俗文化,具有承载、传承历史文化的价值。它是少 数民族文化自信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生动体现。 3. 观赏价值 芦笙音乐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其音乐独具魅力,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在许 多的民族节庆活动中,芦笙音乐都是独特的表演形式,巨大的芦笙队伍、激昂的节奏,总 能吸引众多的观众聚集观赏。芦笙表演既有音乐的美感,也有舞蹈的美感,是一种集音乐、舞蹈、民俗文化为一体的展示形式。芦笙音乐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 收藏家的关注。

浅谈文山苗族芦笙曲

浅谈文山苗族芦笙曲 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苗族人口达到***-*****人,是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黔、湘、滇、渝、桂、鄂、川、粤、琼九省(区、市),云南省文山苗族壮族自治州苗族人口众多,该省境内苗族人口占到了苗族总人口的28%左右。 一、文山苗族芦笙曲的起源 (一)芦笙曲的认知 芦笙是一种传统的乐器,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纯洁、神圣、友谊、欢乐的象征,是苗族人民最常用的乐器之一。据考证,早在六七年前苗族人民就已经“致琴瑟、兴歌舞”,即那时就已经产生了芦笙及芦笙舞。民间传说远古时候苗族人民在蚩尤的率领下阻击黄帝失败后退居深山,为重新召集队伍,他系红腰带,在山上立起长树干,号召民众绕“花杆”起舞,部众闻讯赶来继续参加与黄帝的战斗。沿袭至今就演变成了苗族传统节日“踩花山”。文山州苗族中花山节是文山苗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活动在正月初三至初九举行,是祭祀苗族缘故祖先,蚩尤的节日,节日活动分祭杆、闹杆、收杆三个程序进行。 芦笙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几乎家家都有芦笙。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曾指出“据我看来起源于苗民族的,苗民间每家均备有芦笙。” 据考证,芦笙源于苗族,受戰争及灾荒威胁,先民们被迫进行迁徙以谋求生存,最后定居于西南崇山峻岭之间,聚而城寨,并创造出了灿烂的芦笙文化。 (二)芦笙曲的历史 苗族芦笙文化见证了悠久的苗族历史文化,据唐代《新唐书·南诏》记载,“南蛮吹瓢笙,笙上管,酒别客前,以笙推展又酹”、“参差六竹管,长芦笙钟涛,短声清微散,舞求随节施,吹去别促缓,苗女共苗男,纷月花满山。”《辞海》解释:“芦笙是苗、侗、水、彝、仡佬、拉祜”等少数民族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流传更广。芦笙是簧管乐器

认识芦笙的心得体会

认识芦笙的心得体会 我的家乡是美丽的黔东南,这里民族文化绚烂古朴,人文胜景丰富,原生态民族风情浓郁,被称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家乡有许多传统的节日,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而最让我难忘的是家乡的芦笙节。 芦笙是我们苗族的一种吹奏乐器,相传芦笙管是诸葛亮教苗族人民做的,所以又把芦笙管叫做孔明管。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西南地区就广泛流行吹芦笙了。芦笙节具有悠久的历史,每年农历9月27日苗族就要举行芦笙会,每到那一天,数以万计的群众自发相聚,吹芦笙、跳铜鼓、斗牛、斗鸟、对歌、赛马,盛况空前。会场设有指挥台,台前即是芦笙场。听吧,“踩堂曲”奏响了,会场立刻欢腾起来。芦笙手边奏边舞,人们也伴随着芦笙起舞,称为“芦笙舞”。芦笙音域宽阔,乐声悠远,笙歌豁亮,令人回味。看吧,随着芦笙手们弯腰拐脚,左右摇晃,系在芦笙上的大红花的红绸子飘带在空中上下飞舞,而姑娘们戴着银冠、银圈、银环、银镯,形成银色的海洋,随着芦笙曲调翩翩起舞,尽情欢跳,姑娘们起舞亦发出阵阵悉啐声,恰似芦笙声的和声,优美动听。场面壮观动人,被誉为“东方迪斯科”。斗牛是芦笙会中又一个精彩节目。苗族世世代代靠牛耕种,在饲养放牧过程中,牛喜角斗的习性,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于是,苗胞们常把“斗牛”作为娱乐活动。各村寨都豢养起供斗牛用的牛王,每当喜庆节日便去参加斗牛。某个寨的“牛王”勇猛善斗,屡次获胜,不仅其主人受到尊敬,全寨人也感到自豪。当夜幕降临,繁星满天,芦笙会

场变成了青年们的赛歌场。男女歌手慢慢地聚拢,高声对唱,以歌传情表意,彼此共叙衷情。通过赛歌,苗家儿女选择自己的意中人。今天,阵阵芦笙声吹出了苗家人的欢乐,吹出了苗族青年男女的甜蜜爱情,也吹出了苗族同胞对远方客人的欢迎。随着对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关部门现在已经把传统的芦笙节提升为“凯里国际芦笙节”,这是“百节之乡”凯里的“百节之冠”。凯里国际芦笙节已为芦笙盛会里最为壮观一景,它集民族风情之精华,以“百牛争霸”、“千对银角”、“万把芦笙”的缤纷壮观场面,融民族文化、体育、饮食、工艺为一体,成为中外芦笙文化交流的盛会。每年国际芦笙节举办期间,整个凯里城歌舞翩翩、银潮滚滚、服饰斑斓,海内外宾客纷至沓来,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使他们大开眼界,游客们纷纷参与到芦笙节中,身着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如痴如醉地享受芦笙节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沉醉于幸福与欢乐的海洋中。难忘家乡芦笙节,如果您想感受原生态的民族风情,欢迎您到黔东南做客。

《苗岭笙舞》的音乐创作特点及演奏分析

《苗岭笙舞》的音乐创作特点及演奏分析摘 要:《苗岭笙舞》是赵晓生先生根据苗族“飞歌”的特点在钢琴上再 现了芦笙的音色。以传统音乐旋律调式和民间音乐素材为主,并运用苗族 特有的音调和特征音(降E和降A)作为创作元素模仿民族民间乐器“芦笙”的演奏效果,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苗岭笙舞》为中国钢琴练习曲, 该曲通过双音和突出的旋律以及和声效果所呈现的美的意境具有强烈的民 族特色美感。赵晓生先生的音乐会练习曲共有十三首,每首旨在通过练习 解决一个演奏难点,其中《苗岭笙舞》主要是为解决双音练习的演奏难点。 关键词:苗岭笙舞;改编曲;练习曲;双音 赵晓生音乐会练习曲原本有十三首,最终公开发表的只有6首,分别 为《焊花闪闪》《铁锤铮铮》《银梭织锦》《苗岭笙舞》《滇湖琴声》 《冀北笛音》,其中前三首运用民间素材主要表现劳动场面内容,而后三 首则是根据民间器乐曲改编而来。本文将会根据《苗岭笙舞》的音乐创作 特点及演奏作一个详尽分析。 一、音乐创作特点 《苗岭笙舞》练习曲的创作处于一个特殊时期,那时候整个文化领域 都是文革的重灾区,音乐也不例外,当时不允许学习一切外来文化和禁止 弹奏外国作品,所以钢琴改编曲几乎成了唯一的音乐创作形式,在这样的 背景下有大量的优秀钢琴改编作品涌现,《苗岭笙舞》作为器乐改编曲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苗岭笙舞》采用苗族“飞歌”的风格 特征写成,苗族“飞歌”是苗族歌曲的一种,流行于黔东南的民歌演唱形 式之一,它是苗族音乐的瑰宝,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其中载

歌载舞,舞蹈性较强是苗族飞歌最大的特点,一般在山上放声歌唱,由于 其音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节奏明快、余音袅袅,演唱时声音震响山谷,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包含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多种形式。该曲在音乐 进行中还模仿芦笙的音响效果,使得旋律线条优美、抒情,富有歌唱性。《苗岭笙舞》的旋律主题源于苗族的音乐,因此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 族风格。 《苗岭笙舞》是一首八三拍的练习曲,强-弱-弱的节奏韵律传达出了 苗族载歌载舞的特点,该曲通过连续十六分音符的双音生动的表现芦笙的 和音效果,在钢琴上给我们再现了芦笙音色。芦笙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最古老乐器之一,也是我国唯一能吹奏出多声和音的管类乐器, 它常有大三度与小三度音程的交替以及二度音程出现,在《苗岭笙舞》这 首练习曲中模仿芦笙音程的组合方式共出现了三种,第一种是两个一组的 双音组合,第二种是四度双颤音,第三种是和弦与单音交替。这首练习曲 主要通过这几种方式来提高演奏者的双音演奏技巧。 二、演奏技巧分析 《苗岭笙舞》的引子一共有8小节,它们由一个五度音程组成,刚开 始是PP的力度,所以演奏时,手指轻轻贴在琴键上,弹奏出柔和的音色,左手在大字组弹奏一个协和的纯五度音程(B—升F),犹如早晨从远处 漂荡来的芦笙声,右手紧接着在小字三组弹奏一个带倚音的相同的五度音程,如同回音一般,余音缭绕,给人一种宁静之感。 《苗岭笙舞》一共出现了三种双音组合方式。第一种双音组合方式是 由两个音一组,在这里可以用落滚的方式弹奏,第一个双音用手腕的力量 放下去,第二个双音用手腕带起来,弹奏时要注意语气。这一部分主旋律

苗族六管芦笙指法教学

苗族六管芦笙指法教学 一、引言 芦笙是中国苗族传统音乐器乐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在苗族的宗教、婚嫁、节日等场合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六管芦笙是芦笙的一种,与传统的三管芦笙相比,六管芦笙的音域更广,音色更为丰富,因此在表演上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本文将详细介绍苗族六管芦笙的指法教学内容。 二、六管芦笙的基本结构 六管芦笙由主笛、副笛、上沉笛和下沉笛四个管组成,每个管上都有若干个音孔,通过指法的控制来演奏不同的音高。下面将分别介绍各个管的指法。 2.1 主笛 主笛是六管芦笙中最长的一管,一般由正常音域的长音孔组成。主笛共有7个按键,用1至7的数字表示,其中1表示最低音,7表示最高音。 2.2 副笛 副笛是第二长的一管,一般用来演奏次低音。副笛共有8个按键,分别用1至8的数字表示。 2.3 上沉笛 上沉笛是第三长的一管,一般用来演奏次高音。上沉笛共有9个按键,分别用1至9的数字表示。 2.4 下沉笛 下沉笛是最短的一管,一般用来演奏最高音。下沉笛共有6个按键,分别用1至6 的数字表示。

三、六管芦笙的指法教学 在学习六管芦笙的指法时,需要掌握每个管上的音孔位置以及对应的演奏方法。下面将分别介绍各个管的指法教学内容。 3.1 主笛的指法 主笛的指法较为简单,通过按下不同的音孔来演奏不同的音高。下面是主笛的指法图示: 1.第一孔:不按 2.第二孔:不按 3.第三孔:不按 4.第四孔:不按 5.第五孔:不按 6.第六孔:不按 7.第七孔:按下 3.2 副笛的指法 副笛的指法与主笛类似,但比主笛多一个按键。下面是副笛的指法图示: 1.第一孔:不按 2.第二孔:不按 3.第三孔:不按 4.第四孔:不按 5.第五孔:不按 6.第六孔:不按 7.第七孔:按下 8.第八孔:按下 3.3 上沉笛的指法 上沉笛的指法相对复杂一些,需要注意按键的组合。下面是上沉笛的指法图示: 1.第一孔:不按 2.第二孔:按下 3.第三孔:按下 4.第四孔:按下

苗族芦笙的介绍

苗族芦笙的介绍 苗族芦笙是苗族人民创造的一种古老的传统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乐风格。它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苗族芦笙是一种笛子,由笛身、吹口、音孔、音板等部分组成。它的外形独特,笛身通常由竹子制成,长约70厘米,直径约2厘米。芦笙有两个吹口,上面一个用来吹奏高音,下面一个用来吹奏低音。音孔有6个,分别用来发出不同的音调。音板是芦笙的重要部分,用来调节音高和音色。 苗族芦笙的演奏技巧独特而复杂,需要演奏者熟练掌握吹奏技巧和音乐理论知识。演奏者用口吹气,通过调节吹奏力度和指法,使芦笙发出高亢激昂的音乐声音。芦笙的音色清亮、悦耳动人,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情绪。 苗族芦笙广泛应用于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各种庆典活动中。在苗族的传统节日和婚礼等重要场合,芦笙都是必不可少的乐器。演奏芦笙的人们往往会穿上苗族传统的盛装,配合着芦笙的音乐跳起热情奔放的舞蹈,烘托出浓厚的民族风情。 苗族芦笙的音乐风格独特多样,既有欢快激昂的舞曲,又有婉转动人的抒情曲。其中,苗族芦笙的舞曲以其独特的节奏感和强烈的节奏变化而闻名。舞曲通常由快速的音符和跳跃的节奏组成,能够带

给人们无穷的快乐和活力。而苗族芦笙的抒情曲则以其柔美的旋律和深情的表达而著称。抒情曲多用于表达爱情、思乡、告别等主题,能够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慨。 苗族芦笙作为苗族人民的重要乐器,不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也代表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传统的延续。苗族芦笙的独特音乐风格和精湛的演奏技巧,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欣赏和学习。 苗族芦笙是苗族人民的宝贵财富,是苗族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也传承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苗族芦笙的音乐,我们可以感受到苗族人民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苗族芦笙的美妙音乐,感受苗族文化的魅力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