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苗族及苗族民歌

浅谈苗族及苗族民歌

目录

摘要 (2)

第一章苗族民歌的基本特征 (3)

1.1 音乐特点 (3)

1.2 歌词特点 (3)

1.3 演唱特点 (4)

1.3.1 苗歌声律 (4)

1.3.2 苗歌韵律 (4)

1.3.3 苗语韵母分类 (4)

1.3.4 苗歌韵式 (5)

1.4 苗族民歌的发展模式 (6)

第二章民族文化背景 (7)

2.1 民歌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7)

2.2 民歌与民族语言的关系 (7)

参考文献 (9)

摘要

本文属区域民族学和音乐学范畴,注重将音乐视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音乐与所根植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来探索民族音乐的历史、现状和演变规律,阐述其民族音乐的基本特征、民族文化特质。本文通过对苗族民歌个案的具体分析、研究,揭示该杂居地区苗族民歌的特色:苗族民歌顽强保持了自身民族特质。在揭示苗族民歌发展变化所形成的基本模式——保持型模式与变化型模式的基础上,力图发掘其音乐形态背后的内在成因,籍以深入地把握苗族音乐的自身特征,并对苗族民歌发展的过程作出初步阐释。苗族由于所处的具体地理环境、语言体系及民族渊源诸方面的生态结构的差异,导致其受它民族特别是汉族文化的影响程度有别于其他民族,其民歌的发展道路有很大特点:苗族民歌自成系统,具有相对的保守性、稳定性。总的看来:苗族民歌更多地在纵向继承方面继承与保持了本民族特色,但却使其音乐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关键词】:苗族大歌音乐习俗文化背景民族文化

第一章苗族民歌的基本特征

1.1 音乐特点

苗族大歌是苗族古歌的一大类别,黄平苗族称为“Hxak(歌)Hliob(da )”,翻译成汉语就是“大歌”。主要流传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黄平,施秉,镇远,凯里等县市及黔东南布依族自治州的瓮安县的自称“Hmeb”苗族群体中以及在“十八年反”的时候有这里迁移到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苗族地区。它是苗族部分古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古歌分为大歌和酒歌两大类,各有十二部,在苗族则认为是十二“路”,内容丰富,篇幅巨大,是苗族人民的古代“百科全书”。

苗族大歌是以歌颂各类英雄群象为主体的史诗。它为我们研究苗族古代的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历史,哲学思想,民俗风情,生产发展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演变的生态环境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1.2 歌词特点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苗族民歌根据其内容可分为游方歌(情歌)、酒歌、苦歌、反歌、丧歌、劳动歌、时政歌、儿歌、谜语歌等几类,曲调各不相同。飞歌是流行于黔东南的一种特别的民歌演唱形式,一般在山上放声歌唱,其曲调高亢,豪迈奔放,余音震山梁,非常有特点,其内容有情歌、时政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各种民歌形式有传统的歌词,也有即兴编唱的内容。嘎百福歌是流行于黔东南地区的一种说唱文学,它在民间诗歌和传说故事的基础上融合而成,演唱者时而叙述时而呤唱,其内容多是反映民事纠纷和社会现象方面的真人真事。

1.3 演唱特点

一般情况下,凡符合格律的歌句,熟悉苗语的人都可从听觉中分辨出哪是歌句,哪是日常交际语句。苗歌格律是指苗语的声调、韵母、词语在歌句中的布局呈有序性出现而造成听觉美感的一种声调、韵母、节奏排列规律。研究苗歌格律,就是研究苗语的声调、韵母以及节奏在歌句中的排列分布特点,弄清它们是怎样布局才造成听觉美感。现就从这三个方面来对它进行说明。

1.3.1 苗歌声律

声律是指声调在苗歌句子中以及押韵韵脚处的词语呈有序性排列而造成听觉美感的一种声调排列规律,苗语对此称为danx gongb(路直)。苗歌的声律为:“一三五”不管,“二四七”不同;“四六”不同,“韵脚”相同。“一三五”不管,是说七字句苗歌中,其句子中的第一、第三个字、第五字的声调是什么都可以不管,它们的排列有无规律都不会造成听觉美感的丧失;“二四七”不同是说七字句苗歌中的第二、第四、第七个字必须分别互为异类(不是一个类型的),顺之则美感在,反之则美感失;“四六”不同是说对诗句中的第四字和第七字的声调要求也是如此,否则,同样会造成声调美感的消失;“韵脚”相同,是说一首歌中各句相互押韵的押韵韵脚用词声调必须互为同类声调,否则整首歌的衔接就不够协调,同样也会造成对听觉美感的影响。以上四点,就是苗歌的声律。

1.3.2 苗歌韵律

韵律是指押韵的规律,而押韵则是指歌句间最后一个词(韵脚)的韵母、声调出现相同相似的情况而造成听觉美感的一种语言现象,苗语称这种语言现象为deib bot(对韵)。下面从苗语韵母和韵式两个方面对苗歌的韵律进行说明。

1.3.3 苗语韵母分类

苗歌非常讲究押韵,从现实苗歌观察,它是押广韵的,押广韵是指对韵脚的韵母声调不要求完全相同,只要是在苗语的习惯听觉中觉得某些韵母发音相似

的,都可以用来做韵脚。

1.3.4 苗歌韵式

韵式是指押韵的方式,苗语叫做ghabped deib bot(对韵方式)。苗歌韵式多样,不拘一格。同时从押韵形式来看,有固定韵式和自由韵式两种。

一与婚姻有关的音乐习俗

盘歌,是苗族青年男女向对方表达心愿、显示才能的一种古老的对歌方式。昭通一带苗族的“盘歌”非常有趣。男青年看中了某位女青年,便带两个年龄相当的同伴,一起去到姑娘的家,找她的长辈说明来意。若姑娘的父母亲回答:“还没人家,是同班辈的。”便准许盘歌。盘歌的歌会,由女方老人安排。男女双方参加对歌的同伴,既当参谋,又为自己找对象。在盘歌中,一般是男的先唱。双方通过对唱,显示自己的才能。如果男的输了,女方便用水将男方泼走。泼水在苗家不是恶意,而是一种善意的洗礼。如果以方对答如流,唱得情投意合,还可以唱到定婚。但是如果女的盘输了,还可继续盘歌,这样的盘歌一直盘到定婚为止。定婚那天,女方的父母要及时为男方备办喜酒,一一敬给参加歌会的乡亲,最后以一对牛羊角当杯,敬给这对即将结合的青年。然后吹起芦笙跳起舞,通宵达旦为这对青年人贺喜。

二与节日有关的音乐习俗

赶歌节历史悠久,传说种种。一种说法是,当地的苗族人民在封建统治下生活十分困苦,有一年六月初六与前来征粮的官兵进行了坚决斗争,打退了官兵,保住了山寨。然而后来在大批官兵的围攻下,苗族人遭到了残酷杀害。以后,每逢这天,他们就聚集在一起,举行歌会,缅怀英烈。另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忠烈的爱情而兴起的。赛歌是赶歌节的主要内容,而对歌是苗家人表达爱情、选择情侣的主要方式。节日当天,小伙子们吹奏芦笙、唢呐、笛子等乐器奔向歌场。姑娘们穿着绣满名花、彩蝶,镶着宽大花边的衣服,佩带闪光耀眼的银饰,相伴来到歌场。以村寨为单位的集体对歌,各自找对手比赛,形式多样,经过反复较量,最后产生“歌王”。歌王受到大家的爱戴。因此,农历‘六月六’也成为苗族人的情人节。

1.4 苗族民歌的发展模式

苗族历史上多迁徙之举,迁定以后,又多与他族杂居,各地苗族不断受到其他民族和不同风土人情的种种影响,使苗族社会发展呈现出特大的不平衡性,民歌,语言,风俗也因此产生变异更替的现象。亦即有的放弃了本族风格,接受了其他民族的模式;但是也有一些地区并非放弃整个本族风格模式,而只是放弃其中的一部分,接受一部分外来的东西,保留一部分自己的,形成风格模式的重组现象;还有相当多的杂居新区则坚决抗拒外族文化的影响,顽强地保留着自己的特质。

第二章民族文化背景

2.1 民歌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有这样一个可称为定式的东西:即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其民歌的调式基本一致。如陕北的“信天游”,从其调子和演唱风格来看,有明显的黄土高原东部,蒙古草原南边,沟壑纵横,牧草不算肥美,人们以半牧半农的生活不够富足而又渴望寻找新生活新情感的生活状态特色,调子中有一股凄婉回旋的味道。黔东南的苗族基本上是居住在“两山之间,一山周围”,所谓两山就是清水江和都柳江,一山指的是雷公山。因此,黔东南苗歌调式基本以高坡调和临水调为主。雷公山山高林密的“喊山调”或“过山调”,南宫山高谷深大风呼啸的“高坡调”或“穿堂调”,清水江中游十里长滩的“临水调”,番召在大山中间夹着的一群平缓小馒头山的“回旋滑调”,无不透露出这些区域的苗族同胞与他们所处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揭示了这个民族非常独特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我们从音乐与人类生活和生存的关系入手,走出另外一条剖析苗族为何如此依赖自然、崇拜自然的蹊径。歌就是我们苗族特有的一种演唱形式。可是为什么叫“飞歌”呢。这个和我们苗族同胞住的地方有关系。来到苗族同胞聚居中心,黔东南巴拉河流域、雷山县、台江县等地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苗族村寨多依山而建,山寨与山寨之间,要传递信息,过去没有现代通讯工具,上山下山总要花不少功夫。聪明的苗族同胞就发现歌声比说话声音的强度大,传递远,于是用歌声来传递信息。

2.2 民歌与民族语言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符号是语言的管轨,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一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反应语言本身,而且还记录了其他文化现象。语言记录文化首先在言语作品的内容上。语言中包含着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民族心理文化。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

迁徙秘密等易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其所有的生产或文化都靠歌唱口头传承。苗族把历史、认知、传承生产生活的经验、宣泄情感等都融入苗歌中,并世代口头相传至今天,因此苗歌也被称为口头上的百科全书。每首苗歌从创作到定型都是经过若干代人的集体创造和修炼才完成,而每首苗歌都要分地域和族群传唱。离开了苗族的集体就不会有苗歌的存在。因此苗歌在集体中有集体性和口头性。

最后,由于当今时代的青壮年苗族同胞们忙于抓经济建设,没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古朴深邃的原生态苗族文化,使这种依靠口口相传了几千年的苗族文化正在面临着失传的威胁。为挽救和传承我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地方文化,民族事物以及教育等职能部门应该勇敢的担任起历史使命,金自己的力量来保护传承我们的苗族祖先遗留下来的苗族文化,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应给予积极配合和大力的支持,把苗族的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戴华主编.苗族.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0

【2】潘定智,杨培德,张寒梅编.苗族古歌.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3】田兵编选.苗族古歌.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

【4】中国音乐研究所编.苗族民歌.音乐出版社,1959

浅析文山苗族音乐特点

浅析文山苗族音乐特点 【摘要】文章从地域的角度入手,分别从文山苗族民歌和乐器的角度来简述文山苗族音乐的概况,再从文山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对文山苗族音乐做进一步的扩展。从而对文山苗族音乐做出大体的概述。 【关键词】文山;苗族民歌;器乐。 文山,地处西南边陲,这里生活着壮、苗、瑶等10种世居少数民族。各民族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音乐文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山少数民族——苗族,其音乐文化占据着文山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魁宝”之位。苗族民间音乐包括民歌和器乐两大类。 一、文山苗族民歌 文山苗族民歌是整个文山苗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山苗族自古有歌,并且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世世代代都由人们口头传承下来,一般都是真人声歌唱,有的有伴奏,有的前面没有伴奏后面又有伴奏,有的完全没有伴奏。文山苗族民歌在不同的场合唱不同的歌,按其音乐题材分类可分为:山歌、叙事歌、风俗歌等。如祝福家乡的歌《鸟容帮豆郎》(翻译过来就是《祝福家乡》),探讨名字来源歌《我们的名字叫苗族》,情歌《假如我是一支花》,叙事曲《喏徘与榜董》等等。 例:《鸟容帮豆郎》

(一)、山歌 文山苗族山歌有情歌、茶歌、酒歌、劳动歌等等,常唱于山野林间或田头地旁,曲调悠扬婉转,音色清醇甘美,旋律波动起伏,节奏舒缓自由。其中情歌较为多见,情歌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交流感情对唱的歌。如《假如我是一支花》《独自想念山歌》等。 例:《独自想念山歌》① 汉语:大雁飞来小燕没有地方飞,飞停在椿树尖,我们两个说不说说得那么好,怕你走你的,我也要走我的,怕你回去以后想不想我不知道,我走以后我想你想得心每天都飞向你父母的山谷 (二)、叙事歌

浅谈苗族及苗族民歌

目录 摘要 (2) 第一章苗族民歌的基本特征 (3) 1.1 音乐特点 (3) 1.2 歌词特点 (3) 1.3 演唱特点 (4) 1.3.1 苗歌声律 (4) 1.3.2 苗歌韵律 (4) 1.3.3 苗语韵母分类 (4) 1.3.4 苗歌韵式 (5) 1.4 苗族民歌的发展模式 (6) 第二章民族文化背景 (7) 2.1 民歌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7) 2.2 民歌与民族语言的关系 (7) 参考文献 (9)

摘要 本文属区域民族学和音乐学范畴,注重将音乐视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音乐与所根植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来探索民族音乐的历史、现状和演变规律,阐述其民族音乐的基本特征、民族文化特质。本文通过对苗族民歌个案的具体分析、研究,揭示该杂居地区苗族民歌的特色:苗族民歌顽强保持了自身民族特质。在揭示苗族民歌发展变化所形成的基本模式——保持型模式与变化型模式的基础上,力图发掘其音乐形态背后的内在成因,籍以深入地把握苗族音乐的自身特征,并对苗族民歌发展的过程作出初步阐释。苗族由于所处的具体地理环境、语言体系及民族渊源诸方面的生态结构的差异,导致其受它民族特别是汉族文化的影响程度有别于其他民族,其民歌的发展道路有很大特点:苗族民歌自成系统,具有相对的保守性、稳定性。总的看来:苗族民歌更多地在纵向继承方面继承与保持了本民族特色,但却使其音乐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关键词】:苗族大歌音乐习俗文化背景民族文化

第一章苗族民歌的基本特征 1.1 音乐特点 苗族大歌是苗族古歌的一大类别,黄平苗族称为“Hxak(歌)Hliob(da )”,翻译成汉语就是“大歌”。主要流传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黄平,施秉,镇远,凯里等县市及黔东南布依族自治州的瓮安县的自称“Hmeb”苗族群体中以及在“十八年反”的时候有这里迁移到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苗族地区。它是苗族部分古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古歌分为大歌和酒歌两大类,各有十二部,在苗族则认为是十二“路”,内容丰富,篇幅巨大,是苗族人民的古代“百科全书”。 苗族大歌是以歌颂各类英雄群象为主体的史诗。它为我们研究苗族古代的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历史,哲学思想,民俗风情,生产发展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演变的生态环境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1.2 歌词特点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苗族民歌根据其内容可分为游方歌(情歌)、酒歌、苦歌、反歌、丧歌、劳动歌、时政歌、儿歌、谜语歌等几类,曲调各不相同。飞歌是流行于黔东南的一种特别的民歌演唱形式,一般在山上放声歌唱,其曲调高亢,豪迈奔放,余音震山梁,非常有特点,其内容有情歌、时政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各种民歌形式有传统的歌词,也有即兴编唱的内容。嘎百福歌是流行于黔东南地区的一种说唱文学,它在民间诗歌和传说故事的基础上融合而成,演唱者时而叙述时而呤唱,其内容多是反映民事纠纷和社会现象方面的真人真事。

苗族民歌的发展历程

苗族民歌的发展历程 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苗族民歌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苗族民歌经历了从原始的自然歌曲到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抒情歌曲的转变和演变。 在原始社会阶段,苗族民歌主要是与苗族人的求生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然歌曲,如农田劳作、打猎、婚礼等各种场合的歌曲。这些歌曲常常描述着都市人对大自然的景色和情感的热爱,表达了苗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民歌逐渐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开始涉及苗族人民的社会活动和生活情感。这一时期的苗族民歌多表达了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和感慨,反映了苗族人民对于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如歌颂劳动、悲悼父母、表达爱情等。 在近代,苗族民歌更加丰富多样,充满了现代社会生活的色彩和情感。苗族青年人创作的民歌中,既有对社会问题的探讨,也有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表达。这些歌曲不仅展现了苗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更加深了苗族文化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信息的高速传播,苗族民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和发展。苗族民歌艺术节、苗族歌手的演唱会以及苗族歌曲的电子音乐发布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不仅展示了苗族音乐的魅力,也提高了苗族音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苗族民歌的发展历程不仅是苗族人民文化传承的历史,也是苗族人民文化自信的体现。苗族民歌不仅是苗族人民发泄情感、宣泄思想的一种方式,也是苗族人民自身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形式,使得苗族民歌成为介绍苗族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和载体。 苗族民歌的发展历程是苗族人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苗族文化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过程。因此,在保护和传承苗族民歌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只有这样,苗族民歌才能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发展,继续发挥其在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苗族民歌演唱

苗族民歌演唱 苗族是中国四大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山区,一直以来都保持 着独特的文化传统。苗族民歌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他们 表达情感、祭祀祖先以及纪念历史的重要方式。今天,我们将探索苗 族民歌的特点以及他们在演唱中所传递的情感。 苗族民歌通常是由苗族族民集体演唱,多数以男女对唱的方式展现。男女通常分组站在一起,频繁地用嗓音切换,形成独特的和声效果。 这种交替嗓音的方式使得歌曲更具韵律感和节奏感,并且能够更好地 表达歌曲的情感。苗族民歌的旋律通常较为简单,但是富有变化,旋 律曲线上升下坡,使得歌曲更具活力和魅力。 苗族民歌的歌词通常是用苗语演唱的,这使得苗族民歌更具独特性 和地域特色。他们通过歌词的抒情表达来诉说他们的故事和情感。苗 语是一种通儿语、重音语和连音语,在苗族民歌中呈现出浓厚的民族 风情。这种语言的独特性加上激情四溢的演唱方式,使得苗族民歌能 够打动人心。 苗族民歌的演唱通常伴随着特定的舞蹈动作。苗族舞蹈是苗族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舞蹈来表达对风水、自然和丰收的崇拜。 舞蹈动作通常舒展、优美,能够完美地配合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这种 绝妙的结合使得苗族民歌演唱更具视听效果,给观众带来极大的欣赏 乐趣。 苗族民歌演唱的场合通常是在重大节日、婚礼和祭祀仪式上。苗族 人民认为通过歌曲的演唱能够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丰收和平安。在婚

礼上,苗族民歌演唱是新娘和新郎告别父母,祝福新婚夫妻美满幸福的重要环节。在祭祀仪式中,苗族民歌演唱则是向祖先表示敬意和祈福。这些场合中,苗族人民通过歌曲的演唱传递情感,也凝聚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总之,苗族民歌演唱是苗族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是苗族人民表达情感、纪念历史以及祈福的重要方式。苗族民歌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的和声方式、苗语歌词以及与舞蹈的完美结合。通过苗族民歌演唱的场合,苗族人民能够传递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也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来自苗族山区的独特魅力。让我们共同欣赏苗族民歌的美妙旋律,感受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略论四川苗歌的艺术特色]四川筠连苗歌

[略论四川苗歌的艺术特色]四川筠连苗歌 四川的14万余苗族大多分布在宜宾市的兴文、筠连、珙县和泸州市的古蔺、叙永等县,另外攀枝花市、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地也散居有苗族。苗族的古文字早已失传,数千年来,这个古老的民族一直是用神话、传说,尤其是歌谣来完成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创造属于自己的文明。他们不但用苗族民歌来交流情感、抒发志向,也通过苗族民歌来记载本民族的历史、传授生产劳动的经验、组织协调社会生活。四川苗歌是苗族人民语言艺术的珍品,它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生产和斗争中创造出来的口头文学。它集中反映了苗族人民的优良品性,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四川苗歌多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象征, 以及运用典故等手法, 寓情于青山绿水, 寓意在鸟鱼花木, 含蓄动人、耐人寻味。其精湛的艺术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苗歌常借景抒情,或以情衬托景,或以景喻情,或情景交融。同时在出、对歌中是很讲究词对和意对的。 (1)情景交融的:“五月太阳辣焦焦,郎也焦来妹也焦,郎焦六月懒烧火,妹焦乌云过来烧”。“我对山歌水淌来,又翻面来又翻花,一天翻来九丈苦,一晚翻了十心花。” (2) 以景寄情的:“凉风凉来凉风凉,不知凉风落在哪一堂,凉风落在凉风洞,情妹落在有钱郎。”起兴的景物也随着主唱人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凉凉的忧伤。 又如:“大河涨水慢悠悠,麻杆坐船下泸州,得麻杆船漫漫淹,两个人感情慢慢丢。” 把复杂的心理变化用景物衬托出来,细腻忧伤。 (3) 直抒胸臆的:“天上雷公真的真,地上林草一齐真,哪个为人做事不辛苦,哪个当家不劳心?”从天上到人间受到的磨难发出叹谓,对人生的诘问。可以看出大自然对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苗族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浅谈彭水鞍子苗歌的艺术特征

浅谈彭水鞍子苗歌的艺术特征 作者:徐丽君 来源:《黄河之声》2020年第12期 摘要: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鞍子乡是位于彭水县城东南地区的一个乡,它的地理位置处于文化媾融区,整合多民族特质,有着独特的苗乡魅力。鞍子乡的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由于地位偏僻,拥有极具独特的原生态民间音乐文化。鞍子苗歌的艺术特征,来源于丰富的内容、歌曲类别与多样的表现形式、歌词结构和曲式独特,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 关键词:鞍子;民歌;娇阿依;艺术特征;苗歌 一、鞍子苗歌的简介 鞍子苗歌是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民间音乐艺术,始于远古,发展于春秋,兴于宋代,经过了一系列兴败的历史过程。现如今,鞍子苗歌成为当地居民引以为傲的民间艺术文化。 鞍子苗歌的起源与发展甚早,其中“娇阿依”从远古时期开始萌生,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宋代兴起,元、明至清初遭受破坏而衰败起来。历史上曾有多次战乱于迁徒,比如明代的“赶苗拓业”、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等,让彭水的苗族与其他民族在黔南部往复迁徒流动,形成多民族杂居的分布情况。又由于彭水地理原因,处于川、渝、黔、湘、鄂文化接合部的特殊地理位置,让各民族的文化与多地域文化相互融合、渗透起来。因为鞍子乡处于大山深处,交通闭塞,地理位置偏僻。这里的民俗习惯、文化艺术等保持着原生态的传承。鞍子苗歌最初源于苗民社会生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在劳动之中、祭祀之中、情歌对唱乃至生活中,从苗民生活中萌生出来,又从苗民生活中传承下去,成为苗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鞍子苗歌的发展跨越从古至今,从苗族部落到鞍子苗歌的逐渐转变。在唐代、宋代时期就有许多诗词记载。自彭水县成立和重庆市直辖之后,各级政府逐渐重视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和保护工作。在1954年,彭水县组队参加成都举行的四川民歌大赛中“娇阿依”被收入《四川民歌集》。1957年,彭水县组队参加成都四川民歌大赛。1984年,鞍子乡组队参加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成立。2006年,鞍子乡的农民参加第三节少数民族文化汇演。2008年,参加青歌赛决赛。2012年,举办了将“娇阿依”与乌江苗族踩花山以及经济发展结合的表演节目,之后的每年都有本次的表演节目。将彻底的将苗族民俗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到鞍子苗歌的民俗文化。也让鞍子乡的“苗族民歌之乡”传播的更广、更远。 二、鞍子苗歌的艺术特征 (一)歌词丰富

论湘西苗族民歌的发展构建及其意义-文档资料

论湘西苗族民歌的发展构建及其意义 湘西苗歌流传已久,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是苗族地区劳动人民生活的见证,每一步的成长汇聚了当地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其声韵风俗别具特色,使得更多人的认识和欣赏。但是,由于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和转型,具有传统少数民族乡土特色的音乐文化逐渐落没,民歌赖以生存的环境也随之改变,导致不少民歌、 民俗种类失传,若不对这些无形音乐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将会有更多的民族民间音乐在田野中消失。构建湘西苗族民歌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分析现状、认识发展构建的必要性是一项持久的工作。 、湘西苗族民歌发展构建的意义 (一)有利于延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 全社会都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抢救民族文化遗产是对历史的负责”的观念,破除“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就是保护落后”的旧思想,真正懂得在推动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所起的重要作用和所处的地位,明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湘西苗歌凝聚着苗族人民的艺术精华, 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意志和追求。以宋祖英为代表的湘西苗歌歌手以她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了解熟知湘西苗歌 这一艺术瑰宝。更好的将其传承和保护并有利的持续发展,对于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湘西苗歌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于改革与 发展湘西苗歌的模式,扩大范围,延续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精髓有着重大意义,并能促进我国民族大融合,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使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得以延续。 (二)有利于促进湘西苗族民歌的知名度 作为少数民族音乐瑰宝之一的湘西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艺术家、音乐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由于湘西地处偏

湘西花垣县苗歌的艺术特色

湘西花垣县苗歌的艺术特色 湘西花垣县苗歌的艺术特色 湘西苗族民歌是我国多民族音乐中苗族民歌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是湘西苗族人民从古至今口传心授、代代衍展的湘西苗族外乡音乐,是湘西论文联盟.Ll.苗族先祖及后人的心灵交流与对话,神秘而悠远,有着不可替代的民族文化价值和无穷魅力。当地民众常即兴表现当时的情绪或表达当地的事件,遇到举行仪式或集会时,男女对歌、日夜不休,但大都唱过即完,保存的很少,即便是流传下来的,也很不完好,词句传化或意境完全改变,没有定性。专门用于宗教或婚嫁等所唱的歌谣,虽也全靠记忆力传诵,词句间不免有传化或改变,因经常演唱,其内容还是大致一样,保存的也较多。 研究湘西花垣县苗歌必须从构成其音乐上特殊民族风格的一切因素,如旋律、节奏、曲式、节拍等,以及研究这些外部形式所反映的思想感情、审美观念以及民族心理。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对苗歌获得更深层的理解,才可以据此创作出具有时代性、民族性、艺术性的苗族音乐作品来。 在湘西苗族歌曲中,苗歌被分为韶唔、韶萨两个种类,即:抒咏性歌腔和陈述性歌腔。 韶唔即抒咏性的苗歌腔,也就是苗歌中的高腔。湘西花垣县抒咏性苗歌是高亢的假声演唱,这种唱腔旋律起伏较大、咏唱性强、情绪饱满、高亢激越、抒情优美,婉转流利。韶唔大都是一段曲演唱多段词的分节歌山歌体。常以中音区引腔配上衬词噢、欧、呓等作腔,民间把这种引腔叫做帽子,帽子有长有短,这种帽子因苗歌内容和歌手不同而发生变化。 韶萨即陈述性的苗歌腔,因为就是苗歌中所说的平腔。这类苗歌声腔有明显的地方特色,灵敏性较强,速度可快可慢,婉转流畅、悠扬悦耳,是湘西苗族地区流行最广的歌腔。在歌曲的开头一般也常根据歌腔形式和内容情节的需要引腔,有长有短。 苗歌演唱的语言苗语,属于汉藏语系,分为两个次方言,即:东部次方言和西部次方言,共有四十八个声母,三十五个韵母,有六个腔调;湘西苗歌的调式很多,

湘西苗族民歌的分类及其特点

湘西苗族民歌的分类及其特点 湘西苗族民歌的主要分类: 根据湘西苗族民歌的类型和特点,湘西民歌可分为五种类型: 一、高腔,是湘西苗族民歌最具特点的腔歌。旧时作“椎牛”可在家歌唱外,一般只 在野外打柴或送客至村外时使用。属一段曲多段词的分节歌,抒咏性强,由高亢婉转的引 子起唱,引子全系衬词,民间有的叫“帽子”,乐句短的叫“短帽子”,乐句长的叫“长 帽子”,以引起大家的注意。旋律音程跳动大,常以8度音程上下跳进,节奏自由,假声 演唱。新中国建立后,很少举行“椎牛”,但歌腔仍流传不衰,花垣县麻栗场石七姐、石 美玉齐唱韶唔,曾多次参加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电视台的电视演出。 二、平腔是湘西苗族的一种常见曲调。它可以在接待亲戚、娶女人、抱怨和推理、 谈论爱情等场合演唱。叙事性强,旋律柔和悦耳,范围不广,多层次推进,由一段、两段、三段和多段组成。它通常以简短的介绍开始,以向下滑动结束。歌腔灵活,快或慢,节奏 可以紧或松。 三、仡佬腔,是湘西苗族中仡佬苗的歌唱声腔。此腔流传范围较广,是湘西土家族、 苗族、汉族进行交流的一种通用歌腔。一般用汉语演唱,研究发现,这种腔调与贵州水城 仡佬族情歌的起腔极为相似。 四、飞腔是湖南西部苗族流行的一种唱腔。这首曲子只有一个词组,与贵州苗族飞 歌的平调结尾非常相似。 五、叭固腔,是湘西苗族中最具特殊风格的一种歌腔,是一种独特的大小调交替的调式,因而曲调本身有刚有柔,个性很强。曲调既抒情又激越,既粗犷又优美,既含蓄又明朗,演唱力度的处理变化无穷。它的曲式结构完整,也是属于一段曲演唱多段词的分节歌。它的曲体是三句体词也是三句体,歌曲前面有一大段引子,中间有插句体为连接,结束句 若歌曲需要反复,也起到连接段的作用。 湘西苗族民歌的衍生曲调 此外:湘西苗族民族的平腔运用广泛,在不同的演唱形式及内容上,派生出以下一些 常用歌调。 1.结琴调:这是一种苗族调,男女一起唱,二重唱或独唱。苗族人经常在婚礼那天邀 请歌手唱歌。当主唱和客串歌手表演二重唱和交叉歌曲时,他们用这首歌的曲调唱歌。男 人和女人有不同的曲调和演唱方法。在湘西各县、苗族地区广受欢迎。这种歌曲优雅而抒情。 2、送亲歌调:这是苗族嫁女时演唱的一种苗歌,各个方面均和接亲歌调相同。不同 的只是在歌调的名称上:一个是“送亲”;一个是“接亲”。

论苗歌的审美情态

论苗歌的审美情态 苗族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其分布范围很广。由于存在着原始的民族宗教意识,民族迁移的历史过程和周围自然环境复杂,使得苗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复杂的民族文化。而在这些民族文化当中,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也让苗族人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民歌作为苗族有名的传统文化,用其朴素的歌词,优美的曲调,独特的腔调,让它拥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当中,他们更偏向于用这种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苗歌成为苗族人民日常交流的方式。苗歌被赋予了很特殊的意义和文化内涵,这就使得苗歌在苗族传统文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标签:苗歌审美 一、苗歌具有十分朴素优美的歌词 苗歌历史悠久,数百年来,并没有明确文字的记载,但是通过口口相传却代代的流传下来,是由人们日常的工作和民族风俗活动所产生的感觉创作而成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区域性和口头性。因为苗族人民所处的地理环境,审美方式和语言习惯,这就使得苗歌即兴作曲的有很多,在工作的时候也可以作曲,在唱的时候也可以作曲。虽然他们的作曲很简单,但是內容是非常实际的生活状况,是真诚坦率的,让人觉得更加的亲切,更加的将生活真实的展现了出来。除此之外,所创的歌词还有很高的文学水平,让创作的即时性和即兴演唱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从侧面体现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 1.内容朴实,符合真实生活 苗歌代表了苗族人民的朴实和待人的真诚,他们通常都是即兴著作的,频率很高的作用了苗族的口语化,幽默式语言,这让苗族民歌在很深的程度上结合着当地特色,体现了地域特点以及民族特点,歌词理所当然也就具有通俗易懂,直白,不矫揉造作的特征,并把抒情方式和叙事当时有机结合,在事情中表达事情,在事情中表达情感。它也是苗族自然生成的产物,很大程度上描述了当地的生活特点,有着最原始最淳朴的美。苗歌歌词通常表达了苗族的起源,祭祀鬼神的活动,赞誉大自然的美好,传达人和人之间的感情,赞颂苗族劳动人民以及对未来生活所表达的美好向往。苗族民歌也出现在宗教活动,婚礼举办以及葬礼当中,歌词也适时的表现出痛苦,欢喜,生气等等情感。歌词中不仅表现出苗族人民的性格特点,心里情感和审美方向,更是表达了民族的一种特有的精神。 2.歌词衬托,特征鲜明 苗族民歌的歌词在具有别的歌曲歌词意义深刻,内容含蓄但是比较易懂,有比喻拟人的手法之外,还有自身的特点。它在歌词中重复甚至强调“噢”,“呜哇噢”,“哇”等衬托词汇,这些特色词汇不仅起到了强调内容美化音调的作用,更是作为苗族民歌的特点而存在。在不同情势下,起到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苗族音乐文化有怎样的历史?苗族音乐简介

苗族音乐文化有怎样的历史?苗族音乐简介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民歌根据其内容可分为游方歌(情歌)、酒歌、苦歌、反歌、丧歌、劳动歌、时政歌、儿歌、谜语歌等几类,曲调各不相同。 飞歌是流行于黔东南的一种特别的民歌演唱形式,以贵州黔东南的台江、雷山、凯里等县所流传的飞歌最有代表性。飞歌节奏宽广自由、旋律悠扬起伏,长音可以尽气息延长,句尾收腔惯用甩音,终止时常附带一声高昂的呐喊声。每于劳作间歇常由2人放声高歌,女用真声、男用假声演唱。在黔东南还分男声飞歌与女声飞歌两种。 在广大苗族聚居区普遍流传着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诗体神话,俗称“古歌”或“古歌古词”。民间口传文学作品《苗族古歌》,是中国流传下来的惟一非宗教典籍的传世记史诗,也是集苗族历史、伦理、民俗、服饰、建筑、气候等为一体的百科全书。苗族古歌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盘歌,是苗族青年男女向对方表达心愿、显示才能的一种古老的对歌方式。昭通一带苗族的“盘歌”非常有趣。男女双方参加对歌的同伴,既当参谋,又为自己找对象。在盘歌中,一般是男的先唱。双方通过对唱,显示自己的才能。 芦笙是苗族人非常喜爱的乐器。在苗族传说中,古老的时候天下没有人烟,天帝就派了小女儿勾素下到地上来造万物。有了万物后,有一天贾、凶两兄弟上到天庭想天帝讨要几件供人娱乐的器具。 天帝的女儿勾素就砍下自己的6个手指和一只手臂,做成了一把芦笙,她自己因流血不止而死。天帝十分悲痛,把芦笙交给贾、凶两兄弟说:“这就是你们的母亲,以后凡事必须经过她(许可),她会给你们带来幸福”。从此,苗家有了芦笙,过上了安定、美满和幸福的生活。

贵州苗族民歌经典曲目

《贵州苗族民歌经典曲目》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这里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其中苗族民歌就是其中之一。苗族民歌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表现形式。本文将带您走进贵州苗族民歌的世界,了解其经典曲目,感受其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苗族民歌的起源和发展 苗族民歌起源于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他们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苗族民歌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如今,苗族民歌已成为贵州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喜爱。 二、贵州苗族民歌经典曲目 1. 《阿哥阿妹来唱歌》 这首歌曲旋律欢快,歌词质朴,表达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曲通过歌声传递情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2. 《苗家山水情》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深情,表达了苗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思念。歌曲通过歌声传承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苗族的历史和文化。 3. 《山里的汉子》 这首歌曲节奏明快,歌词生动,展现了苗族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风貌。歌曲通过歌声传递正能量,激励人们不断努力奋斗。 4. 《月亮升起来》 这首歌曲旋律悠扬,歌词唯美,表达了苗族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家乡的眷恋。歌曲通过歌声传承文化,成为贵州苗族民歌的代表性曲目之一。 三、贵州苗族民歌的艺术特色 贵州苗族民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音乐风格:贵州苗族民歌的音乐风格多变,既有欢快的山歌,又有优美的情歌。音乐旋律优美动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 歌词内容:贵州苗族民歌的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家乡的赞美,又有对亲人的思念;既有对劳动的赞美,又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歌词质朴自然,富有诗意。 3. 演唱形式:贵州苗族民歌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独唱、对唱,又有集体合唱。不同的演唱形式能够展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 四、传承和发扬贵州苗族民歌 贵州苗族民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瑰宝。可以通过开展民歌培训、民歌比赛、民歌演出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贵州苗族民歌,让这一民族音乐奇葩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