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哲学智慧论文

中国哲学智慧论文

中国哲学智慧论文
中国哲学智慧论文

题目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专业地理科学

班级1102

姓名杨婷

学号2011119010230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中国哲学简史》是上大学以来看过的第一本有关哲学方面的书,经马原老师的推荐,同学们掀起了一股买书的热潮。出于跟风的心理,我稀里糊涂的就买了,刚开始看的时候会觉得有点枯燥,可是后来真正用心走进哲学的世界,会发现,原来哲学的世界,充满了一种前所未闻的美,充满了智慧。

中国哲学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蕴含无穷智慧,它像"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哲流洪流激荡起的思想浪花淘尽了无数叱咤风云名噪一时的英雄和豪杰,给后人留下了众多慰籍心灵启迪智慧的种子,在后来者精心的呵护下,智慧之种开始饮着时代的琼浆润着潮流的雨露生根发芽慢慢成长起来了。

读这本书使我在高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更深一层次的了解了中国哲学的内涵远非孔子老子等的思想,或者儒道两家著述所覆盖的范围。在漫长的二十五个世纪里,凡是西方哲学家所曾涉及的主要问题,中国的思想家无不思考过。在漫长的时间里,哲学家所属的学派,尽管还继承了自古以来的名称,但其思想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冯老先生认为: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这也就是中国哲学区别于西方哲学的特点吧:西方哲学可以说只是一种相对比较单纯的科学,而我们中国的哲学则更像是一种能

起到规范人们道德行为作用的宗教文化吧;第二,纵观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史,融合即中国哲学的发展之道。

什么是哲学?以我们高中曾学过的知识,我们肯定会机械般地脱口而出: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这是我们今天的,也是科学的定义。但是,冯友兰大师所认为的哲学是“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我能够看懂他解释的每一个字,但蕴含在其中的深刻道理我并不能理解得很透彻。比如“思想本身就是知识”“在思想人生以前,我们必须思想我们的思想”。以我个人浅显的理解,健康的,积极地,向上的,对人类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才是“知识”而那些反动的落后的,不健康的,甚至阻碍社会进步的思想也能称之为知识吗?因为,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知识”本身就带有明显的褒义色彩。

《中国哲学简史》其本身也是一部历史,历史,是相对于某一个时间点或时间段而言的;历史就必须有追根溯源。而追溯中国哲学的起源,让我这个自认为历史学的很不错的人学到了很多以前从未看到过的小故事,小史实。前面看到,中国哲学的主流是儒道两家,而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过来的,儒道两家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流,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演变形成来的。

从第四章开始,本书就是详细地分析各家的理论了。首先要讲的当然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孔子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学过历史的也都或多或多或少了解。话说孔子的言论内容,概括起来,不

外乎以下几点:1、正名。关于社会,他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2、仁义。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的命令。3、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您,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4、知命。从义的观念,孔子推导出“无所为而为”的观念。一个人做他应该做的事,纯粹是由于这样做在道德上是对的,而不是出于在这种道德强制以外的任何考虑第二个主要的学派是墨家。

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冯友兰大师在书中这样说。墨家理论的核心是“兼爱、非攻、尚贤”而书中只讲到“兼爱”一点。兼爱即“爱一切人”表明他与儒家思想的一种差别在于墨家的等级观念更轻,甚至有那么一点“人人生而平等”的意味在里面;“非攻”我认为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一点“即反对战争,尤其反对不义之战”。尚贤即崇尚贤能之士,有“用材唯贤”之意。我认为墨子的思想更具有时代意义,“兼爱非攻尚贤”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哪怕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关于墨子的“天志和明鬼,其实就是把兼爱等观点在“宗教外衣”的掩盖下,更好的发挥作用吧!

谈道家学说,我们就会想到飘逸的隐者。即道家大多处于离群索居,遁迹山林者。可是道家也不是普通的隐者,只图“避世”而“欲

洁其身,不想在理论上为自己的退隐行为辩护。道家是这样的人,他们退隐了。还要提出一个思想体系。赋予他们的行为以意义。。这是先秦道家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最后阶段。

总的来说,先秦道家都是“为我”的。只是后来的发展,使这种为我走向反面,取消了它自身。

《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我认真的看了一遍,亦可谓耗时较长了。很久没有花这么长的时间认真的去领悟一本书所阐述的道理了。现在总的来说我从这本书中所学到的知识以及书外的一些读书的方法。读完整本书,我了解了冯友兰先生的一些哲学思想,了解了中华民族哲学思想、文化发展的历程的大致发展历程,知道了各家的思想之间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在书中冯友兰大师着重于哲学家本人思想的重新整理。他认为,中国哲学在论证及说明上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相比,大有逊色。在中国哲学史中,精心结撰,首尾贯串的著作较少,往往哲学家本人或其门人后学,杂凑平日书札语录,便以成书。所以中国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在形式上无系统。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哲学家的哲学无实质上的系统,否则将不成其为哲学。而他所做的工作,就是在形式上无系统的中国哲学中,找出其实质的系统。

总之,阅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可获得对中国两千余年的诸多哲学思想较为广泛与细致的了解,亦能对这位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的早期思想,有一大致认识,收获颇多!

上善若水读后感

上善若水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上善若水读后感(一) 被誉为“中国和世界第一哲人”的老子在其五千言的《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就是:具备最好禀性的“人”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质最接近于“道”。居处适应任何之地,心胸沉静高远,待人真诚友爱,说话言而有信,为政谋求清平,处事能方能圆,行动善择时机。正是由于不与人争的美德,所以永远也没有过失。 这篇文章虽然表面上是对水的颂歌,但实际歌咏的对象却是具备像水性那样高尚品德者的人。文中七个“善”字并列排比句,都是受到水的启发,对有关水德的进一步写状,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为什么老子把最好品格的人要比作水呢?这是因为水具有其它万物所没有的独特的几种禀性。 其一、水能滋养万物生命。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 其二、水自居下流。尽管它是生命之源、滋养万物,但却从不居

功自傲,更不会占据高位,把持要津,而总是默默无闻的处于众人不愿处的低位。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也正因如此,才有“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的赞誉! 其三、水能以柔克刚。水性尽管温柔,柔弱,但这种温柔会聚集巨大的能量,变得异常刚烈。俗话说:水滴石穿。此非力使然,恒也。正是它不舍昼夜,持之以恒,才能把石一样坚硬的物品击穿。 其四、水能因势而变。水能至静——水平如镜、至洁——晶莹剔透,但也能至动——奔腾不止、至浊——混浊不清,总是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所以苏轼说:万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随物赋形。正是水这种变动不居的性情,才使它能滋润万物,并且一路流过冲走许多污垢,荡涤人世间一切污泥浮尘。 正因水具有上述特质,不仅老子爱水,而老子的学生孔子也喜水,每见大水必观焉,并发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逝者如斯”的感叹!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水也一样,既能载舟、亦能覆舟。既能利万物,可一旦洪水泛滥又会生灵涂炭,摧残生命。故常有洪水猛兽、水火无情之说。老子在文中也只是认为水德“近于”而不是等于道。 上善若水读后感(二) 课上,老师曾讲到老子的“弱者道之用”时,谈到上善若水。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让我对水进一步加深理解时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深刻的认识。

古代哲学

1.简析《周易》的基本思想。 简易,变易,不易。 1.简易:《周易》阐述了宇宙万物的根本问题;“大道至简,日用而不知”。 2.变易:《周易》阐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立场。 3.不易:《周易。阐述了复杂事物中是有规律可循的。“万变不离其宗”。 2,简析易经和易传的构成 《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角、《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3,解读“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含阴阳,阴阳一分为二,是故太极生两仪。太极生阴阳,阴阳又生化成四象,四象即是四种形象,四象即是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然后再由此形成的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形象,八卦即是四象演变出来的母象。八卦名:乾坤震艮离坎兑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即太级,“道生一”,道是无形无象,无物无状的原始物质,随着运动和变化,它由散而聚,由隐而显,由无到有,生成为一,这个一就是太极,“易有太级”。 二即阴阳,一生二,即“太极生两仪”。 三即三才。二生三:太极生两仪,即为阴阳,为清浊,清者上升、浊者下降,阳者为天,阴者为地,有了天地,就有了人。天、地、人即为三才。 当然万物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世间万物了。 4.解读“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阴阳结合而生万物,与男女结合而生生物,是相似的。由此可知。阳是男道,阴是女道。《系辞传下》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地是阴阳的物质表现,乾坤是阴阳的象征表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系辞传上》)阴阳生成万物的过程,与男女生成生物的过程完全相似。 5,解读“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其语义为:一阴一阳的运行变化称之为道,人从天道变化中得到了善,人性使天道赋予人的这种善得到完成和显现。成之,是说人秉受天道之善是通过人性来实现的。 什么是善?顺天修道,顺阴阳,合天道,就是善。 “性”字作为一个重要的名词术语在古代汉语中兼具“本性”和“生命”两层含义。《系辞》的这段文字清楚地表明,生命之道其实就是一阴一阳之道,离开了一阴一阳之道就很难对生命现象予以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进一步说,个体生命其实不过是对一阴一阳的生命之道的具体展现和面向物质层面的形而下落实。质言之,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原本就是合而为一的。个体的生命活动与一阴一阳的生命之道实为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如此,离开个体的生命现象那么将会很难理解一阴一阳的整体生命之道。 6,简析“洪范九畴”的内容。 《尚书.洪范》提出的治理国家必须遵循的9条大法。据说是周武王十三年(前1122)灭殷后,殷遗臣箕子与同武王信纸述天人关系时提出的。9条大法是: 1.五行,即:”水、火、木、金、土”。水的属性”润下”,其味酸;金的属性”从革”(可以随意改变形状),其味辛;土的属性可以种植与收获,其味甘。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业答案

1. 一、客观题(每题2分,共40分) 1、我们研究哲学的性质,目的是(A )。 A、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哲学在人生中的意义 B、为了掌握一门生产知识 C、为了认识科学之科学 D、使人们一劳永逸 2、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是指(A C D)。 A、一切形式的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主体 B、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C、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纯粹精神运动 D、离开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E、运动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 A )。 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 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 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 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观点是(B )。 A、主观唯心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不可知主义 5、有个驼背的人去求医,问能否治好他的驼背。医生说:“可以。”随后就叫他趴在地上,然后用门板压在他背上,医生站在门板上面用脚使劲往下压,驼子叫苦连天,直到把背压直,

而人却被压死了。驼子家属要医生偿命。医生争辩说:“我只负责治病,不管什么救人。”这笑话(B C D )。 A、是对医生的不敬 B、深刻地讥讽了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C、说明形而上学思想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D、形而上学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E、说明古代的医生不会看病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C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7、抓中心环节带动其他,用抓重点推动全盘的工作方法是根据(C )。 A、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相互关系原理 8、分析形势的好与坏的方法论根据是(C )。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9、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是指(C D )。 A、事物又回复到原来的出发点

幼儿园读书心得体会10篇

幼儿园读书心得体会10 篇 幼儿园读书心得体会1 还是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很难得的一次机会,我们学校请来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彭懿为我们讲解图画书。记忆深刻的是,他在这场讲座里多次提到了一本书《活了100 万次的猫》。当时一直很想看,可翻遍了整个图书馆都没有找到这本书。今天终于有机会见一见这一只传说中的猫了。 这只让人望而生畏的猫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有一只猫,它的过去,也就是它的前半生,是一个不死身,死了一百万次又活了一百万次,尽管生命在一次次轮回——先是国王的一只猫,然后又分别是水手、魔术师、小偷、孤老太婆和小女孩的一只猫,但它却活得浑浑噩噩,活到最后,连它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而活了。直到有一天,它变成了一只只属于自己的野猫,爱上了一只美丽的白猫,它才头一次知道为什么而活。当心爱的白猫死去了,这只100 万年没有哭过没有死的猫,放声大哭,然后安然死去。 这是一本有关生命意义的伟大寓言。蕴涵了自我与爱情,生与死的伟大哲理。什么才是真爱?没有自我会有真爱吗?如果我们活得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整天看别人的脸色行事,怕别人说这样说那样。那么我们有说爱的资格吗?那样的爱也同样是虚伪的吧。有多少人一生找不到“我” 而找不到爱,找不到灵魂的归宿?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在我看来,教育不是让孩子变成“他” ,变成另一个 “你” 。而是 帮助孩子找到自我,确定自我,发展自我 我个人认为《小熊的栅栏》这一本读本很值得阅读,它是接近

生活的一个读本。读了这个读本就会感觉到是农村的生活一样,它体 现的是农村现实生活的常遇到的事情。小熊种萝卜,为防止小兔头吃萝卜而做栅栏,做好栅栏后萝卜还是不见了;小熊想办法,做栅栏要量尺寸,量高度,量宽度,量高度不让小兔跳过去,量宽度不让小兔挤进去;量好尺寸做好记号,做好栅栏萝卜还是不见,引发小熊想办法的一个过程,最后小熊大胆的想象出小兔会打洞,结束了读本内容。给孩子留了一个悬念。故事的每一页都具有连贯性,从小熊的栅栏引到生活中遇到事情自己必须想办法解决,一步一步的深层下,作者能把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表现出来,吸引孩子的阅读兴趣,幼儿园读书心得体会2 成长经历中反复比较,得出若干切合实际的规律性认识,并提出了“太好了” “我能行”“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三句话,这是有利于孩子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教育方法,这些是都是极其可贵的。她又能理解年轻妈妈的心情,以过来人的身份,向她们点明孩子成长中的“秘密” 。这时的她不仅是孩子们的“知心姐姐” ,也是妈妈们的知心姐姐。 人的素质实际上将决定我们民族的命运,每一个社会成员几乎都是在家庭中诞生的,从家庭中获得生命,在家庭的环境中得到最初的也是他的生命打上烙印的教养。人的性格、意志、品质、情操以及 生活习惯的形成,莫不与家庭有 最密切的关系 家庭教育,这是整个民族的事业,是千家万户的事业,同时又是一家一户的事业。每一个做父亲、母亲的,都只能分散地,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意愿,采取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去教育和影响他们的子

【中国哲学的智慧论文】中国哲学智慧心得

【中国哲学的智慧论文】中国哲学智慧心得刚柔相济,执两用中,是 __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蕴含的深层哲学智慧之一。以下是分享的中国哲学的智慧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摘要[刚柔相济,执两用中,是 __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蕴含的深层哲学智慧之一。中国模式从总体来看,就是集古今之智慧,汇中外之优长;不走极端,而取中和;灵活多变,不失其刚。 [关键词]刚柔相济中国模式和谐社会 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 中国古代哲人很早就懂得了“刚柔相济”的道理。在他们看来,任何事物都有刚性和弹性,而且正因二者不可分离,相互作用,才形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即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在这里,“刚柔相济”既是对事物的客观规律性的揭示,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手段,是一种方法论。“一张一弛”,既是治国理政的原则,也是做好日常工作乃至修身养性的方法。 其实,一切事物都是刚柔一体的。我国古代兵器中,弓箭具有 最典型的刚柔一体特性。“张”字从“弓”从“长”,由此便可大体知道张力的意思。张力的存在表明,事物的结构可以改变,但要有一

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事物就会被破坏。正是在事物结构的有限变化中,即一张一弛运动中,事物方显示出它的功能来。拉弓射箭 __。 刚性是事物结构的稳定性,弹性则是事物结构的可变性。没有稳定性,一个事物就不成其为自身;没有可变性,事物会失去灵活性甚至失去生机与活力。但就一个社会来讲,其刚性和弹性又是相对的。比如,经济结构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制度是社会系统中比较具有刚性的东西,它基本上决定了这个社会的性质和特征,政治结构相对来说具有弹性,文化系统的弹性就更大一些。但即使是在文化系统中,也有刚性与弹性的区别。在中国古代文化里面,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它大致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性质,具有刚性;而佛教、道教具有补充儒家思想之不足的性质,具有弹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儒佛道互补”。这种刚柔相济的文化体系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努力做到刚柔相济,正确利用事物的刚性和弹性,是我们分析和处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也应当是我们观察和分析中国模式并积极应对当前全球 __、推进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 刚柔相济是中国模式成功之奥秘 30年的实践证明, __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乃至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模

论哲学与智慧

论哲学与智慧 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具有正确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的功能。。所谓智慧,就是关于事物的普遍原理和根本原因的认识,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哲学是智慧的沉淀,智慧构成了哲学的底蕴。哲学是运用智慧将人类的普遍思维和行为方式提炼成十分精辟的思想理论,从而使人对生命的意义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哲学就是“爱智慧”的意思。 哲学这个词来自希腊语“philosophos”。古希腊是欧洲哲学的发源地。在那里,哲学的词源就是“爱智慧”。哲学能够给人们智慧,哲学也属于智慧的人们。人们把哲学家称为“爱智慧的人”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而智慧,按照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解释,就是关于事物的普遍原理和根本原因的认识,它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普遍性,即越普遍的知识越具有智慧。第二,终极性,即越接近事物终极原因的解释越具有智慧。第三,真知性,真知即正确地认识,越是真知、而不是实用技术的知识越富有智慧。 在世界上有着不同流派的哲学,尽管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哲学家对不同的理解和定义,然而综观其中却不难发现都是当时时代最智慧的表达。哲学反映着当时最完美的智慧。智慧构成了流芳百世的哲学。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早在春秋战国、先秦时期就涌现出了大批富有人类最为大智慧的哲学家,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宣扬着百家真争鸣的思想和哲学治世观。“易和哲学”是“易”思维与“和”思维的辩证综合,是中国哲学智慧的精髓。在当代,“易和哲学”契合全球化时代的哲学主题,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创造性转化的支点。 在中国哲学精神的历史源头,有这样一幅精美绝伦、简明深奥的宇宙图式:太极图。太极图以其蕴藏中国哲学思维博大精深的内在矛盾,几千年来令无数人玩味沉思不已。其中的奥秘正在于它涵容了中国哲学思维的两大基本特质:“易”与“和”,这两种思维以其丰富深刻的意蕴展示了中国哲学的灵魂。对“易”与“和”两大精神的挖掘,使我们更能清晰地看出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本质并展望其未来。而中国哲学蕴含着的智慧也在离我们越来越近。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道家哲学,道家哲学的智慧是围绕着作为宇宙究竟义的“道”发散出来的。由于它偏重于超名言之域立论,故具有超越性,玄思性和否定性的基本特点。超越性主要包括超越名利、是非和生死观念,其旨在于提高人的心灵境界。玄思性系指以玄思得“道”,亦即以一种直觉式内心体验的方法把握道,从中透显了一种审美智慧。否定性系指从否定的方面可以得到肯定的结果,通过否定的肯定而得到肯定,从中表现了一种以反为正、以反求正的哲学智慧。道家建构道论的实质,不在于像西方早期哲学那样提出一套自然哲学体系,也不在于像中国儒、墨诸家那样为社会、政治和人生作一番技术性设计,而在于从道生万物的循环不已的大化流行中获得一种功能性体会,从而为觉解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本提供一种深沉的生存智慧。道家建立在直觉思维基础上的“玄思”,实际上也是一种超越一般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而采取整体契入的知、情、意融而为一的方法。这种方法既是用身心来把握整体对象,又是情感体验、价值判断和审美过程的统一,其目的不是追求外在世界的知识和经验,不是认识事物规律的理性思考,而是求得对“道”的体

哲学基础形成性考核作业1

哲学基础形成性考核作业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有史以来的哲学理论多种多样,层出不穷,这是哲学的存在论形态;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哲学”,则是指哲学的价值论形态。 2、关于哲学最具原创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界定,当首推爱智慧说。 3、学科的根本特点,在于体现人类认识和知识的公共性。 4、现实的主体形式性(民族性、时代性等)是学说的特点。 5、学说的内容常常超出纯粹科学和知识的范畴,而表现为一定的多样化,例如, 各种人文社会学说体系中,通常都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属于学术系列的内容,即关于学科公共内容的叙述和问题解答;二是属于价值系列的内容,即反映特定主体 的现实立场、生活视角、思维个性、价值取向等特殊性的内容。 6、中国传统的学科设置,曾是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莱划分的“孔门四科”,或以“义理之学”、“考据之学”、“经世之学”、“词章之学”为内容的“儒学四门”,或以“经、史、子、集”为对象的四大部,等等。经学或经史之学,历来被看作是中国的哲学。 7、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哲学,正式取消了经学科,将其内容分解到史学、哲学及文学等门类之中,哲学作为一个学科得到确认。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 均不能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柏拉图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 ABCD )、美学等,阐述了哲学的核心 问题和框架,奠定了哲学大厦的基本蓝图。 A.本体论 B.认识论 C.伦理学 D.政治学 2、培根认为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有记忆、想象和理性三种,相应地,人类知识也可分为( ABC )。 A.史学 B.诗学 C.哲学和科学 D.文学 3、通常构成哲学对象的有下列基本视域。( ABD ) A.物的世界 B.人的世界 C.神的世界 D.概念世界

中学生读书心得体会10篇

中学生读书心得体会10篇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些书,如:《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成语故事》、《唐诗300首》等等。其中《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第1篇“小精灵”令我印象深刻。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调皮粗野的小男孩。他趁父母做礼拜的时候,拔家禽的毛,并在母亲的衣柜里调戏一个小精灵,被它变成了小人儿,随着大雁去旅行。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不能伤害和调戏动物。如果我们伤害野生动物,你会得到应有的惩罚。所以,我们要保护野生动物。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翻开薄薄的论语,我发觉如今的我们已离儒家文化甚远了,也许以今人的眼光,论语中的孝道已很难让人接受。但我想说:请大家捧起《论语》,让我们重视孝道。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其实父母就是我们最完美的榜样,我们观其志,而等到我们成为父母眼中的成人,多的更是任性的小王子、小公主,而少了对父母的崇敬之情,孝字难寻呀!我曾听说父亲血换来的是儿子无止境的花销;我曾看见一个绝望母亲的泪水,却换不来浪子的回头。我不禁想问:孝从何寻?早在春秋之时,夫子便有子寻父志之思想,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以崇敬的心来奉养父母,这就是我们对父母最大的回报。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如今我也见年过半百的父母仍为孩子操前忙后,真不知作为儿女的他们是否对父母之年有夫子般的见解。而有感于父母之年这正是现在儿女应尽的孝道。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看完这句,我不禁想起报纸电视上一个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和那流满泪水的父母的脸。夫子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孩子应该在父母身边,若有时要远行必告知父母。若那些离家的小孩能捧起《论语》,若明了此句的深刻含义,便知父母之用心良苦,便会少一些离家出走的孩子和焦虑万分的父母。如果今后我们远游了,我们更应当珍惜与父母团聚的时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父母以最大的关心来弥补远游之缺。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侍奉父母和颜悦色就是孝。而对于现在的小王子、小公主,和颜悦色大概只是父母对他们吧!若以夫子之言,我们应当以遵从的心来面对父母,以此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而要在小王子、小公主辈重拾对父母的敬佩服从之心,重捧《论语》,势在必行。 读《论语》,才明白了孝字当头必从小事行起,才懂得对父母的爱应当更加的珍惜,而对父母的爱应当更加真切、切实。重读《论语》,受益匪浅,我坚信这部哲学原典的光辉必能照耀普世孩子的心。重读《论语》,对我们意义深远。

中国哲学感悟

对《中国哲学的智慧》之感想 3112003208 容伦 或许在我们之间,一说起哲学就往往会想到欧洲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等伟大的影响世界的哲学家,但是我们中国在很早之前就出现了哲学。而现在《中国哲学的智慧》就带我们了解中国的哲学。深深体会到了中国人们由古以来的智慧的结晶,由衷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智慧的博大精深。 一说到哲学,人们就会感觉它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似乎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早在三千年开始,我们国人其实就是在中国的哲学中度过的,慢慢地发展壮大,直至到现在都影响着每一代人。中国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成形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实我们并不了解,平时我们在书本上看到的所谓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早就在先秦时期的“天道观”中有所体现,在商代时的天帝之说和殷商时定水火木金土五行是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都分别体现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思想,这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的深远的影响。而殷商时期的《周易》,其中说明了宇宙的生成和万物间的联系与变易法则,在神学体系中蕴涵着较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到后来出现,孔子提出“两端”和“过犹不及”,表现了一定的辩证观点。老子提出“反”的观念,说“反者道之动”,强调“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看到了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表现了比较丰富的辩证思想。其中老子提出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至今都是哲学家们争论的问题。这些绝对是达到了哲学上的高水平。 此外我们还了解到了人道观,孔子的“爱人”思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良好的品格的养成至理名言。还有古今观,许多哲学家都是通过对古今的对比,懂得了历史是在不断变化和进步的,我们要学会取长补短,这些哲学思想都是影响人的一生甚至一个国家的命运。其中还有知识论等等,让我们学习到了探讨人的知识来源,认识过程和求知方法。孔子创办私学,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实这些我们在生活都是懂得的道理。不要以为哲学离我们很遥远,中国哲学的智慧就在我们的手中,一直影响我们的所作所为。

中国哲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sodocs.net/doc/2d3452925.html, 中国哲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国哲学论文选题参考 1、朴素地追问我们自己的问题和希望——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会通的基础 2、中国哲学的诠释问题——以仁为中心 3、“科玄论战”与20世纪中国哲学走向 4、经典诠释与体系建构——中国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与特点刍议 5、论中国哲学中的体用范畴 6、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关于“新中国哲学五十年”的一点思考 7、中国哲学中的知识论(下) 8、中国哲学的太极观念与太极拳 9、中国哲学:从“照着讲”、“接着讲”到“自己讲” 10、中国哲学大纲 11、论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兼论道、儒、墨、法多元互补 12、中国哲学史新編 13、生的哲学——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 14、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15、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信念层面的对话(英文) 16、中国哲学的“原创性叙事”如何可能 17、关于中国哲学生态观的几个问题 18、学术流派的本土建构——新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一项重要使命 19、经典诠释与体系建构——中国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与特点刍议

https://www.sodocs.net/doc/2d3452925.html, 20、中国哲学原论. 导论篇 二、中国哲学论文题目大全 1、一个虚假而有意义的问题--对"中国哲学学科合法性问题"的解读 2、中国哲学的创新与和合学的使命 3、中国哲学史教程 4、中国哲学中的情感理性 5、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 6、中国哲学的自主与自觉——论重写中国哲学史 7、何为中国哲学——关于如何理解中国哲学的若干思考 8、"中国哲学史"写作与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困境 9、21世纪中国哲学走向:诠释、整合与创新 10、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方法论反思 11、当代中国哲学形态构建面临的时代问题与可能回答 12、论道与物的关系问题(下)——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条主线 13、论道与物关系问题(上)——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条主线 14、论世纪之交中国哲学理性的走向 15、学科创制过程中的冯友兰--兼论"中国哲学史"的建构及其所面临的困境 16、中国哲学还是中国思想——也谈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 17、中国哲学中的“公私之辨” 18、论中国哲学发展的前景 19、中国管理哲学研究——从中国哲学的视角研究管理学

中学生读书心得体会10篇

中学生读书心得体会10篇 中学生读书心得体会1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些书,如:《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成语故事》、《唐诗300首》等等。其中《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第1篇“小精灵”令我印象深刻。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调皮粗野的小男孩。他趁父母做礼拜的时候,拔家禽的毛,并在母亲的衣柜里调戏一个小精灵,被它变成了小人儿,随着大雁去旅行。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不能伤害和调戏动物。如果我们伤害野生动物,你会得到应有的惩罚。所以,我们要保护野生动物。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中学生读书心得体会2 翻开薄薄的论语,我发觉如今的我们已离儒家文化甚远了,也许以今人的眼光,论语中的孝道已很难让人接受。但我想说:请大家捧起《论语》,让我们重视孝道。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其实父母就是我们最完美的榜样,我们观其志,而等到我们成为父母眼中的成人,多的更是任性的小王子、小公主,而少了对父母的崇敬之情,孝字难寻呀!我曾听说父亲血换来的是儿子无止境的花销;我曾看见一个绝望母亲的泪水,却换不来浪子的回头。我不禁想问:孝从何寻?早在春秋之时,夫子便有子寻父志之思想,父母

给了我们生命,以崇敬的心来奉养父母,这就是我们对父母最大的回报。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如今我也见年过半百的父母仍为孩子操前忙后,真不知作为儿女的他们是否对父母之年有夫子般的见解。而有感于父母之年这正是现在儿女应尽的孝道。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看完这句,我不禁想起报纸电视上一个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和那流满泪水的父母的脸。夫子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孩子应该在父母身边,若有时要远行必告知父母。若那些离家的小孩能捧起《论语》,若明了此句的深刻含义,便知父母之用心良苦,便会少一些离家出走的孩子和焦虑万分的父母。如果今后我们远游了,我们更应当珍惜与父母团聚的时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父母以最大的关心来弥补远游之缺。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侍奉父母和颜悦色就是孝。而对于现在的小王子、小公主,和颜悦色大概只是父母对他们吧!若以夫子之言,我们应当以遵从的心来面对父母,以此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而要在小王子、小公主辈重拾对父母的敬佩服从之心,重捧《论语》,势在必行。 读《论语》,才明白了孝字当头必从小事行起,才懂得对父母的爱应当更加的珍惜,而对父母的爱应当更加真切、切实。重读《论语》,受益匪浅,我坚信这部哲学原典的光辉必能照耀普世孩子的心。重读

中国哲学智慧论文

题目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专业地理科学 班级1102 姓名杨婷 学号2011119010230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中国哲学简史》是上大学以来看过的第一本有关哲学方面的书,经马原老师的推荐,同学们掀起了一股买书的热潮。出于跟风的心理,我稀里糊涂的就买了,刚开始看的时候会觉得有点枯燥,可是后来真正用心走进哲学的世界,会发现,原来哲学的世界,充满了一种前所未闻的美,充满了智慧。 中国哲学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蕴含无穷智慧,它像"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哲流洪流激荡起的思想浪花淘尽了无数叱咤风云名噪一时的英雄和豪杰,给后人留下了众多慰籍心灵启迪智慧的种子,在后来者精心的呵护下,智慧之种开始饮着时代的琼浆润着潮流的雨露生根发芽慢慢成长起来了。 读这本书使我在高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更深一层次的了解了中国哲学的内涵远非孔子老子等的思想,或者儒道两家著述所覆盖的范围。在漫长的二十五个世纪里,凡是西方哲学家所曾涉及的主要问题,中国的思想家无不思考过。在漫长的时间里,哲学家所属的学派,尽管还继承了自古以来的名称,但其思想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冯老先生认为: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这也就是中国哲学区别于西方哲学的特点吧:西方哲学可以说只是一种相对比较单纯的科学,而我们中国的哲学则更像是一种能

起到规范人们道德行为作用的宗教文化吧;第二,纵观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史,融合即中国哲学的发展之道。 什么是哲学?以我们高中曾学过的知识,我们肯定会机械般地脱口而出: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这是我们今天的,也是科学的定义。但是,冯友兰大师所认为的哲学是“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我能够看懂他解释的每一个字,但蕴含在其中的深刻道理我并不能理解得很透彻。比如“思想本身就是知识”“在思想人生以前,我们必须思想我们的思想”。以我个人浅显的理解,健康的,积极地,向上的,对人类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才是“知识”而那些反动的落后的,不健康的,甚至阻碍社会进步的思想也能称之为知识吗?因为,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知识”本身就带有明显的褒义色彩。 《中国哲学简史》其本身也是一部历史,历史,是相对于某一个时间点或时间段而言的;历史就必须有追根溯源。而追溯中国哲学的起源,让我这个自认为历史学的很不错的人学到了很多以前从未看到过的小故事,小史实。前面看到,中国哲学的主流是儒道两家,而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过来的,儒道两家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流,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演变形成来的。 从第四章开始,本书就是详细地分析各家的理论了。首先要讲的当然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孔子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学过历史的也都或多或多或少了解。话说孔子的言论内容,概括起来,不

心得体会 关于读书心得日记模板锦集十篇

关于读书心得日记模板锦集十篇 关于读书心得日记模板锦集十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心得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读书心得日记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书心得日记篇1 一天学生们上室内体育课,我说这节课老师们跟大家一起阅读吧,让我们走进知识的海洋,享受书籍带给我们的快乐吧。我就顺手拿了书架上的鲁滨逊漂流记,之前听过这个人物,但是说真的不清楚书中到底写的什么。出于好奇吧,我就认真的阅读了一下。 刚翻开书,我就被故事的内容所吸引住了:鲁宾逊是一个喜欢冒险的年轻人,他喜欢航海,喜欢一切和冒险有关的事物。他有智慧,他勇敢,他坚强,他乐观向上,百折不回! 智慧是他的财富。鲁宾逊用他的智慧驯服一个野人,做自己最忠诚的仆人。他用自己的智慧学会了做面包、造木船…… 勇敢是他的动力。鲁宾逊色用他的勇敢战胜了海盗。他用自己的勇敢也战胜了野人…… 坚强是他的力量。鲁宾逊用他的坚强,在一座荒岛上生存了28年。他用自己的坚强让一座荒岛变成了世外桃园…… 乐观向上、百折不回是他生存的希望。鲁宾逊用他的乐观向上、

百折不回的精神,知道了生活的艰难,知道了生活的乐趣…… 看完之后,我就在联系自己。想象假如我是他,我能不能像他这样有智慧,有勇气,够坚强,够乐观。真的是让人不可思议!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向鲁滨逊学习,积极向上,乐观面对一切事情,真诚对待每一个人,让生活丰富多彩,让人生不再单调乏味。 读书心得日记篇2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猫,这是一个不平凡的猫,它会笑,它还有一个妻子,叫虎皮猫,就在这个冬天中,虎皮猫生了四只可爱的小猫,胖头胖脸,爱吃爱睡的老大——胖头;漂亮优雅,温柔的老二——二丫;唯一会笑,最淘气,也最可爱的老三——三宝;还有一只难产生了的,而且受弱多病的老四——小可怜(在故事的末尾中她去世了)。 还有一只老鼠,人称老老鼠,是笑猫的朋友,由于,他太喜欢三宝了,而且还救过三宝的命,但三宝却不会和老鼠做朋友,于是,老老鼠却便变成了熊猫的模样,说是笑猫的远房亲戚,是笑猫的表哥。 我的感想是:我认为老鼠和猫做朋友是可能的,只要老鼠不偷吃粮食就好了,可再一想,不对,那鱼又不偷吃东西,可能是因为这是一个永远也改变不了的自然规律,比如说,猫不吃老鼠等食物,猫灭绝了,老鼠和鱼太多了,食物不够,又灭绝了,故事中说笑猫不吃老鼠只是个童话,也可以说明笑猫善良,老老鼠是只好老鼠。 希望大家可以看《笑猫日记》,因为这可以让大家知道、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哦!

《中国哲学智慧》

《中国哲学智慧》课程教学大纲 (2005年制定) 课程编号:310061 英文名:The Wisdom of Chinese Philosophy 课程类别:通识教育选修课 学分:2学分 课时:36课时 主讲教师:谢树放 选定教材:向世陵.中国哲学智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课程概述: 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是智慧之学。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思辨的结晶,它历经数千年的漫长历程,逐步形成了自己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哲学智慧的鲜明特征,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宝库。本课程以中国哲学学派与哲学思想发展为主要线索,力求体现中国哲学智慧的连续性丰富性与多样性,力求将知识传授与智慧开发结合起来,突出介绍每一时代中国哲学思维的智慧精华,以使学生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精华有所感悟与把握,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所帮助。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教学,须使学生了解中国哲学各历史时期主要流派的思想智慧的精华,了解有代表性的中国哲学家的主要哲学智慧观点,使学生增强哲学思维,丰富哲学智慧,以促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并引导教育学生联系实际,弘扬精华、剔除糟粕,以达本课程的实践指导目的。 教学方法: 中国哲学智慧宝库博大精深,有限的课时决定本课程的讲授只能少而精。选修学习本课程的学生须有较好的古文功底及人文历史知识,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较好完成教学任务,一须采取学生自学(课前预习)与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方法;二须在教学内容上把握重点,提纲挈领,主要向学生指明各时期主要哲学流派的智慧精华,训练学生的哲学思维,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三须力求运用启发式讲授法,力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讲授抽象的哲理;四须力求联系现代社会及人生的实际,增强本课程教学的现实现代意义。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讲中国哲学史简述

《哲学引论》在线测试形考作业1辅导

《哲学引论》在线测试形考作业1辅导 一.单项选择 1.中国先秦哲学的主要特征是(诸子百家争鸣)。 2.以“仁学”为核心的伦理哲学体系的哲学派别是(儒家哲学)。 3.推动和制约哲学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哲学和科学的关系)。 4.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 5.词与物的关系实质上表达的是(思想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6.在西方哲学史第一个创导主客二分式和主体性原则,被后人称为近代哲学的真正创始人是(笛卡儿)。7.首次创建伦理学体系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 8.中国哲学中最著名的“三表法”属于(墨家)。 9.当代哲学发展的主流是(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和冲突。 10.中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韩非)。 11.西方哲学史上最庞大、最全面的哲学体系是(黑格尔哲学)。 12.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和精神领袖是(伏尔泰)。 13.哲学的问题是以(思想性)问题的形式出现的。 14.解释关于宇宙的最高原则并根据这些原则对宇宙做最一般的思考的哲学是(形而上学)。 15.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是(泰勒斯)。 16.使认识论成为全部哲学的基础并在哲学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哲学是(康德)。 17.一般认为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奠基人是(利玛窦)。 18.科学的具体性在于它获得的任何结果都是(无限的)。 二.多项选择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历史主义和革命实践的角度()。 强调资本主义的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 有连接近现代和东西方文化的特点 主张文化的批判继承和辨证综合 2.属于形而上学关心和寻求的问题是( )。 整体的、总体的存在 终极性的存在 统一的、不可分的整体或总体存在 3.宋明理学的主要形态有()三大流派。 道学 心学

名著读书心得体会10篇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证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能够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好处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盼,她期盼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盼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盼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盼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齐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状况并非如此。 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务必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务必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推荐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理解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但是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 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中国哲学的特点

从中国哲学的精神追求看中国哲学之特点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丁灵平 当我们研究中国哲学的时候,不难发现,有三个关系始终贯穿中国哲学的始末,即天人关系,身心关系,人我关系。这三个关系式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正是基于对这三个关系的研究,中国哲学有着其独特的精神追求,简要归结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和“中和之道”。下面我们就从中国哲学的这些精神追求来对中国哲学的特点作简要的分析归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究天人之际”是中国的思想家一以贯之的追求,对于天道或曰天理的探讨是中国传统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按冯友兰之观点,中国哲学中研究天道之部分,约略相当于西洋哲学中之宇宙论。而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又使得中国哲学未显著地将个人与宇宙分而为二,不强调本体与现象的二分,而提倡本体与现象的统一。在这种思维主导下的中国哲学在宇宙论方面具有以下特征: 中国哲学的主流是自然生机主义的,没有造物主或上帝。是气的哲学而不是西方所谓原子论的哲学,气的哲学认为宇宙变动不居,永恒运动,大化流行,是创进不息,常生常化的。如《周易》中所言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宇宙,创进的宇宙,普遍联系的宇宙。世界自身的永恒运动,创新,变化,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否定,日生日成,日新其德,革故鼎新,除旧布新是中国哲学的主调。 中国传统哲学中道、易、诚、仁、太极等本体是超越的本体又是内在的本体,强调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互感通,整体和谐,动态圆融。以上宇宙观与身心关系、人我关系的探讨相联系的表现便是中国哲学中宽容、平和的心态,有弹性的动态统一式的中庸平衡的方法论;以及与人交往中的相互妥协彼此理解与沟通而求人我和洽。 因着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中国的思想家们把自然宇宙,道德世界与艺术天地整合起来,把充实的生命与空灵的意境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思想文化体系。 金岳霖说,中国哲学家与他的哲学是一致的,哲学家的生活就是在实践他自

中国哲学智慧论文之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 摘要:生死问题是人类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人类值得思考的问题。《庄子》中详细地阐述了对于生死的看法,表现了庄子对生死的理性思考与超越自然的态度。这种超脱生死的态度对于现代人认识生死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庄子、生死观、自然、意义 正文: 庄子对于生死是从道和气化的角度来考察,生死相通,是万物变化的一种,因此他用一种豁达的态度去面对,而无怨恨和不舍之情。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却称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列御寇》篇记录了庄子将死前的一段话: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廓,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生死变迁在一般人眼中是相当严重的大问题,但在庄子看来却淡似春梦,了然无痕。他对于死生看得如此轻淡,所以对于自己的妻子之死,可以“箕踞鼓盆而歌了”。在《大宗师》中,庄子描述了子来对生死的态度: “父母于子,东南西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

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块,载我以形,老我以生,俟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我者,乃所以善我死也。” 对于生死,如同听从父母的命令一样,不敢有违抗之意。而是唯命从之,深刻了解生死的本质,因此庄子对于自己的妻子的死不是号啕大哭,而是骨盆而歌。庄子把贪恋生敬畏死的人比作晋国的丽姬,未进晋国时,哭得很伤心,等到了王宫后,和君王睡在一起,同进美食,才后悔当初不应该哭啼。所以说谁能知道死了的人不后悔当初的求生呢,死亡并不人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可怕,相反是一种解脱。庄子在《至乐》篇中让骷髅来选择复生与死亡,说明死是一种解脱,不必把生看的太美好,而把死看得一无是处。人的死是对世间烦琐之事的解脱,生前不能不管的,死后可以完全彻底地放下。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的文章想象力丰富,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嬉笑怒骂,可以说上穷碧落下黄泉,骂尽天下英雄,但是其实他的内心并不激烈。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庄子这个人在乱世之中,天地之间遵循天道,顺应天理,可以说看破了生死,超越了名利,看透了一切,一切了然于心,直到人间名利生死。首先,庄子认为生未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