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春节风俗习惯

春节风俗习惯

春节风俗习惯

春节风俗习惯汇总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春节风俗习惯,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风俗习惯篇1

贴春联

贴春联是我们民族好风俗。有一些文质兼美春联,不受时代,地域限制,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无不道出了人们讨口彩、求吉利心态,流传是极为久远。

祭祀祖先

春节祭祖,是人们必经一项活动。新年将近,各家各户祖宗牌位早已掸得千干净净。祭祀时,先将香纸蜡烛,牲礼酒浆备齐,供奉于祖宗牌位前,然后上香跪拜,叩头作揖。一副毕恭毕敬样子,充分表现了中国人百善孝为先传统美德。

开门爆仗

正月初一凌晨,当旧年钟声响过十二响,沔阳民众家家户户就争.先恐后放鞭炮,霎时,村庄院落处处是噼噼啪啪鞭炮声,火药浓香,烟雾缭绕。天亮一看,燃放鞭炮大红纸片铺满地面,与大门鲜红春联交相辉映,呈现出一片喜庆祥和气氛。鞭炮,也称爆竹,起源于古代人们对“年”这种猛兽抵御。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放鞭炮庆祝春节,更是发扬先祖遗风。现在乡镇还保留着这种习俗。

拜年

新春伊始,人们一见面就要恭贺新年;左邻右舍,同仁同事更是

拱手作揖,互相拜年。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书中写道;“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这就是说,大年初一,家庭内晚辈,先给尊长拜贺后,家长再率领卑幼者到邻舍、族人或亲戚家去拜年,或者家长派遣子弟为之代贺。

给压岁钱

小时候收到压岁钱时特别开心,压岁钱一般是除夕夜长者发给晚辈。在正月初一小孩拜年时,大人赏赐给孩童们,并勉励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压岁钱,寄托着长辈殷殷希望!。俗话说:大人望种田,小孩望过年。原来,过年对小孩有一笔特有犒赏一一压岁钱。

压岁钱是长辈发给晚辈,小儿们得了压岁钱,便可以买一些节日玩艺,自然高兴无比。清代有一首描绘得压岁钱喜悦心情诗:“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权藏。商量爆竹饧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舞狮

最近几年舞狮这样习俗渐渐地被冷落了,小时候过年都能看到。据传,唐代已有舞狮戏要。白居易诗云;“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狮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沔阳舞狮通常由两人扮演,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动作翻滚、跳跃、扑跌,变化多端。贺年时,遇有比较殷实人家,主人在屋梁上挂一道红绸,另有烟酒等物,供狮子去“取红”。在紧锣密鼓中,狮子抖抖威武雄壮身姿,使出浑身解数,借物攀援,将那道红取了下来,得意之际,更加赢得了一阵喝采声。

春节风俗习惯篇2

一、烧炮杖(爆竹)

“爆竹一声除旧岁”,民间在除夕夜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在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鞭炮,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无论大街小巷、乡村农户,鞭炮声齐鸣、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热热闹闹、喜气洋洋。

不过近年来随着各地政府出于安全和环境污染考虑,很多城市已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只在偏僻区域划出专门地带让市民燃放,城市过

年也就变得静悄悄,少了那份热闹喜庆气氛。

二、拜年

年初一,人们早早起来,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穿上新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带上礼物探亲访友相互拜年。晚辈要给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吉祥如意。长辈则将事先用大红利是封装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也有家长不直接给孩子压岁钱,而是在孩子睡着后,将压岁钱悄悄放在枕头底下的。不过现在盛行的都是当众赏给了。还有近年来不少单位的领导与人为本,关心一线值班员工,盛行在年初一带上慰问金慰问值班人员,把领导的关怀送到干部群众心中。

还有不少单位在新年上班的第一天发开门利是,也许钱不多,但能让员工拥有归属感和收获一份满满喜悦。年初一,还有专门醒狮队沿街起舞,逐家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祥,主人家则悬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瑞狮去摘取,名曰“采青”。人们借此活动希望狮子能把好运带到家里、带给企业。

三、洗邋遢亦即扫尘

“年二八,洗邋遢”,是茂名家乡人民的口头禅。即在春节前从农历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会选择晴好天气,大小老嫩便会加入大扫除队伍。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尘纳新”含义,意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把一切穷运、晦气扫地出门。

于是,无论在城里,还是在乡下农村,家家户户从屋里到屋外的环境卫生,从被褥到厨具的清洗,都会彻彻底底、干干净净。只见晒场上、篱笆边,铺满一张张或大或小、花团锦簇的被面、床单、窗帘,做籺用的竹筛,那场面洋溢着欢乐,充满着期待。

同时,人们还要在节前十天左右,不管多忙,也要抽出时间准备包括鸡鸭鱼肉、茶酒酱醋、南北炒货、桔子、苹果、柚子、糖果、红黑瓜子、盘桔、鲜花……等食品、用品、装饰品,林林总总、丰富多彩,不一而足,每样都寄托着浓浓吉祥意头。如柚子,在本地乃至广东都

有“柚子、柚子,越碌越有”之说。家长还要为小孩子准备一套以上新衣新帽,以备在年初一拜年时穿。

四、贴春联

贴春联又叫贴对联,到年三十或年初一,家家户户便会在自家门楣上贴上寄托着主人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祝福的大红春联和威武的避邪驱鬼门神画。屋里面的.道道过门,还要贴上写着吉祥如意祝福语的春条,寓意来年生活红红火火、如意吉祥。不过,随着人们的观念转变,门神画已不兴贴了。

在贴春联的同时,不少人家还要在屋厅、门楣、墙壁上、甚至营运的汽车、拖拉机,甚而农具、鸡舍……等处,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寓意福到财到。还有不少人家将“福”字倒转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现在商家还将福字制作成包含其它吉祥物,如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精美字画。现在不少家庭还在门前挂起大红灯笼,红红彤彤寓意新年生活红红火火。灯笼一直挂到正月十五后才拿下。

五、守岁

除夕守岁是过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除夕夜,一家人团团圆圆吃完晚饭,看春晚、拉家常,年长者给自家小孩发压岁钱,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孝敬爸妈、爷爷奶奶,给一年的零花钱。待到新年钟声敲响,马上烧放鞭炮,之后才可以入睡。

奶奶在世时,还叮嘱每个房间要留长明灯,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时代变了,现在年轻人受西方生活方式影响,除夕夜的团圆饭都不在家里吃,而是到酒店就餐。吃罢团圆饭也不在家里守岁,而是邀朋约友到外面公共场所进行新年倒数疯玩了。

春节风俗习惯篇3

除夕夜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

“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表演。今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春节风俗习惯篇4

开门炮

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山獬荒甑囊唣菰只蓿⒈硎窘有履辍R笕⒍枷欤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中云锦,形成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现在放鞭炮在城镇已被禁止,但在农村和渔岛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

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接三神

拜过六神后,又在中庭摆起小方桌,盛米一碗,盖以红纸,周围

粘固,端放桌上,烧香点烛,虔诚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内,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

旧时正月初一中午,在洞头县,各家要祭拜祖宗。其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龛香炉上焚香。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此时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俗信经过念经才有效),放鞭炮。最后撤馔,撤馔前要先移动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时,供桌上的礼品不准动;凡祭拜过的供品,除糕点果品外,均要重新煮过或经蒸气热过才能吃。否则,都认为是对神灵、祖宗的不敬。

行香

正月初一清早,旧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员,冠带乘舆,全副执事,鸣锣开道,到各庙宇行香,威仪甚盛,每家老年人和当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竞先赶到社庙或附近寺院里开殿门和烧头香,点香灯,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庙宇守等。亥时一过,赶紧烧香,表示虔诚。俗信第一个人赶到点上香最为吉利,故有争先点第一双蜡烛习俗。俗语说:“谁人最早开殿门,今年一定赚大银。”老年人到各庙宇拜殿神,主要祈祷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但由于阶层、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来拜神者络绎不绝,有求做生意发财的,有求农业丰收的,有求子续嗣,等等。较大的庙宇如东瓯王庙,拜神者要给庙祝红包,如祈祷灵验,每年初一有钱者,要用重达百余斤的大蜡烛还愿。

【春节风俗习惯汇总】

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风俗习惯(一): 春节的习俗 1、腊月二十三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

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之后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之后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期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向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完美期望之意。

春节的各地风俗与传统

春节的各地风俗与传统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节日之一。在中国的不同地区,春节的风俗和传统各不相同,反映了各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习惯。本文将介绍一些春节的各地风俗与传统。 一、北方地区 1. 除夕夜放烟花:在北方地区,除夕夜放烟花是传统的习俗之一。人们用烟花鞭炮来驱走邪灵,迎接新年的到来。 2. 守岁:北方人有守岁的习惯,即在除夕夜不睡觉,一直到新年的第一天凌晨才休息。守岁的同时,人们会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共度除夕之夜。 3. 贴春联:在北方地区,贴春联是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春联一般由对联和横批组成,写有吉祥的寓意,如“福”、“春”、“团圆”等字样。 二、南方地区 1. 舞狮龙:在南方地区,舞狮和舞龙是春节期间常见的表演形式。人们用彩绸制作的狮子和龙,表演舞蹈,以祈求新年的好运和吉祥。 2. 吃汤圆:在南方地区,吃汤圆是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汤圆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圆球状食物,象征着团圆和家庭的和谐。 3. 赛龙舟:在南方一些地方,春节期间会有赛龙舟的活动。人们组成龙舟队伍,在河流或湖泊上划龙舟,为新年增添热闹气氛。

三、西南地区 1. 舞腰鼓:在西南地区,舞腰鼓是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人们身着 传统服饰,手持腰鼓,表演鼓舞节奏的舞蹈,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好运。 2. 火把节:在西南地区的一些地方,春节期间会举行火把节的活动。人们手持火把,在夜晚的街道上燃烧,以祈求驱邪避灾,迎接新年的 好运。 3. 压岁钱:在西南地区,给孩子压岁钱是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长 辈会给孩子红包,里面装有一定金额的钱,象征着给孩子送去祝福和 好运。 四、东北地区 1. 冰雕灯展:春节期间,东北地区会举办冰雕灯展的活动。人们用 冰雕创作各种形象,形成绚丽的灯光秀,吸引游客观赏。 2. 吃饺子:在东北地区,吃饺子是春节期间的传统食俗。人们相信 吃饺子能够带来好运和财富,所以会在除夕夜团聚一起包饺子。 3. 冰钓:在东北地区,冰钓也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人们在冰封 的湖泊上钓鱼,感受冰天雪地中的乐趣和娱乐。 五、华南地区 1. 舞牛:在华南地区,舞牛是春节期间独特的传统习俗。人们扮成 牛的样子,穿行在街头巷尾,表演舞蹈,象征着牛年的好运和丰收。

春节的习俗都有哪一些

春节的习俗都有哪一些 古代的春节是指立春,在过春节时,正是农历正月十一,而立春是新一个节气的开始,也是春季的开始。下面是我们给大家整理的春节的习俗都有哪一些,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的习俗都有哪一些 风俗一:扫尘 扫尘顾名思义就是打扫尘土,过年前都要把家里里里外外都要打扫一遍,这样才能以最新的面貌迎接春节的到来,表达除旧迎新的寓意,扫尘这个习俗自腊月二十七日开始,也有些地方早早就开始除尘了。风俗二:贴春联 贴春联一般是在除夕那天贴,春联决不能够等到过年的时候贴,不然没任何寓意,也没有达到喜庆的效果,春节贴春联很是讲究,春联的顺序,不同样式的春联等都要按着规则来,这样才能家宅平安,来年阖家幸福、事事顺心。 风俗三:放鞭炮 放鞭炮是自古以来的习俗,一开始有个传说是为了驱赶年兽,如今却是增添吉利,让鞭炮声除旧迎新过新年。不过,现在大多数城市禁止居民随意放鞭炮,所以人们想出了很多模拟鞭炮声过年的方法,挺有一番意思。 风俗四:守岁 守岁其实说来也很有意义,就是一家人齐聚一块一起从除夕跨越到春节,迎接春节的到来,为新的一年许下美好的祝愿。 风俗五:拜年 拜年这个习俗小孩子可喜欢了。每到过年,他们就会穿上新衣裳,戴上新帽子,然后高高兴兴的去家人长辈面前说吉祥话,讨要过年红包,

然后和朋友们一起去玩耍嬉闹。 风俗六:压岁钱 压岁钱想必大家都知道,过年添福添喜的一种方式,虽然现今社会变成红包时代,但是古时候传下来的“压岁”和“压祟”还是有的,压岁钱给长辈是压岁,希望老人长命百岁,岁岁平安;给孩子是压祟,希望孩子无灾无难,幸福安康。 春节贴春联的好处 1、辞旧迎新,继承传统习俗 春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贴春联也是继承传统习俗的一种方式,是对祖先的尊敬,对传统的继承。 2、增加节日气氛 春联象征着喜庆欢乐。每逢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寓意过年、新年,增加节日气氛,看起来非常喜庆。 3、象征美好愿望 古人贴春联是为了驱邪保平安,而我们在春节贴春联也是为了抒发自己的美好愿望,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阖家幸福。 贴春联最主要的作用是辟邪,传统意义上的春联寓意着吉祥如意,象征着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一些添丁兴旺,五福临门的字眼是很多人所喜欢的。 春节北京的风俗习惯 北京人除夕之夜全家吃完年夜饭后会尽情地玩上一夜,到十二点的钟声敲响,“大年初一吃饺子”就开始了。“年初一的饺子”可不在初一白天吃,而是年三十的晚上零点一过就端上桌的。 待到天明,家里的晚辈都要给长辈拜年、祝福。初一到初五则是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聚会的日子,或者是出门逛庙会。那时街上随处可见

中国春节的风俗大全

中国春节的风俗大全 中国春节,又被称为农历新年或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里,家庭、亲戚、朋友们会聚集在一起,共度欢乐的时光。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介绍中国春节的各种风俗习惯。 1. 办年货 在春节前一段时间,人们会开始采购年货。年货是指过年时准备的各种食品、饮料、装饰品等,以及用于赠送亲朋好友的礼品。年货市场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商品,比如糖果、坚果、水果、腊肉、鱼干等。 2. 贴春联 贴春联是春节期间的重要习俗,它是用红色纸张写成的一副楹联,通常写在门楣上。春联传统上是由一对对对联组成,语言优美、意蕴深刻。春联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寓含的是家庭祝福和对于新年美好的期许。 3. 窗花 窗花是中国春节期间的一种特色装饰品,它是由红色纸张剪成的各种图案,然后贴到窗户上。窗花通常是象征吉祥如意、好运连连的图案,比如如意图案、福字、中国结等。 4. 做年夜饭

年夜饭是春节最重要的一餐,也是家庭成员们一年中共同的重要日子。除了新年的意义,年夜饭也是家庭团聚的标志。通常,春节前一天,家里的女主人会忙碌准备大餐,其中必不可少的是鱼、肉、蔬菜等菜品。 5. 红包 红包是春节时赠送亲朋好友的一种传统方式。红包里装有现金,通常是为了给孩子和年龄较小的家庭成员们,以表达他们的祝福和喜庆之情。有时,一些老年人会在红包里夹上一两元硬币,作为对子孙后代的希望。 6. 拜年 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它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敬老传统。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拜访亲朋好友,互相祝福身体健康、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等。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这是一种受到尊重和关注的方式。 7. 看春晚 春晚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是一场全国性的晚会,内容涵盖了歌舞、相声、小品等多个方面。春晚一般从除夕夜晚上9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新年的第一天凌晨。很多人都会守夜看春晚,以期带来吉祥、幸福的新年祝福。 8. 放烟花 放烟花是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它象征着迎接新年的到来。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烟花是一个家庭庆祝和聚会活动的

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全球华人共 同庆祝的节日。在春节期间,人们有着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本文将 为你介绍春节期间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风俗习惯。 一、贴春联 贴春联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被认为是驱除邪气、祈求新年平安 的重要举措。春联一般由一副对联组成,分别贴于门楣两侧或室内显 眼的位置。对联的内容通常与祝福、吉利、如意相关,如“福禄寿喜”、“财源广进”等。贴春联的时间通常在除夕前后进行,贴春联的习俗流 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二、舞狮龙 舞狮龙是春节期间表演的一项传统活动,常常能见到在花街节庆活 动或庙会上进行。舞狮龙通常由一群人扮演狮子或龙,穿着五彩缤纷 的舞狮龙服装,带着特制的头套,配合鼓乐和锣声,模仿狮子或龙的 动作,以舞动、跳跃等动作表演出神秘雄壮的节日氛围。 舞狮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瑞兽祥瑞和祝福,人们相信舞狮龙 可以驱邪、祈福,使家庭和社区免受灾祸。此外,舞狮龙也代表着丰收、喜悦和团聚。 三、放鞭炮

放鞭炮是春节期间最具热闹、喜庆气氛的传统习俗之一。在除夕深 夜和初一凌晨,人们会点燃鞭炮,放声爆裂。炮声可以驱散一年的晦 气和厄运,并迎来新的一年。同时,鞭炮的声音也被认为可以驱走邪灵、魔鬼和疫病,帮助人们度过一个安全、祥和的新年。 然而,近些年来由于燃放鞭炮对环境和人们的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少城市和地区逐渐限制或禁止了燃放鞭炮的行为。这种变化也在推 动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健康安全。 四、吃团圆饭 春节期间,家人团聚是最重要的习俗之一。除夕晚上,家人会一起 准备一顿丰盛的团圆饭,称之为“年夜饭”。年夜饭通常包括各种肉类、海鲜、蔬菜和年糕等,寓意着家庭的团圆和幸福。 团圆饭是家庭成员共同烹饪食物并共进的时间,人们会一同动手做菜,享受团聚的温暖氛围。这个传统习俗不仅强调了亲情的重要性, 也让家庭成员之间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五、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人们互致问候和拜访长辈、亲友的传统行为。通常 在新年的前几天,人们会穿着整齐、喜庆的衣服,拿着礼物或红包, 依次走访长辈和亲友的家,向他们致以新春祝福。 拜年时除了要互相道喜,人们还会向长辈敬献茶叶,称为“敬茶”, 以表达尊敬和感激之情。长辈们在接受茶叶后,会回赠红包给年轻一辈,这个红包称为“压岁钱”,象征着长辈们对子孙后代的祝福。

春节必知的10个民俗习惯

春节必知的10个民俗习惯 春节必知的10个民俗习惯 辞旧岁,迎新年。年根儿下,处处喜气洋洋。贴春联、生旺火、吃饺子……这些老传统年年延续。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春节必知的10个民俗习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春节必知的10个民俗习惯解析 一、春联和年画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汉族特有的文学形式。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春联起源于桃符,是华人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余亚飞《迎新岁》称:“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传统春联是用毛笔书写,但亦有印制的春联。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 二、生旺火 生旺火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历史悠久的风俗习惯,主要以山西为主,河北、内蒙古等地也有庆祝。垒旺火一般在春节除夕和元宵节时进行。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塔状,称之为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 在古代,有一些与旺火形式类似的活动,如“庭燎”、“籸盆”等,被认为是早期的旺火。主要是用于祭奠祖先,或是为了驱邪,且当时大多是烧柴、烧炭。

三、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后来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 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没有火药和纸张时,人们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这奇特的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在现代的传统节日、婚礼喜庆、各类庆典、庙会活动等场合几乎都会燃放爆竹,特别是在春节期间,爆竹的使用量超过全年用量的一半。 四、年糕和饺子 年糕,又名粘粘糕,谐音“年年高”,包含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年糕一般用黏性谷物制作。北方有黄米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少数民族则有糯米粑粑。 对于饺子的文化象征意义,一般的解释是:“角子”“饺子”谐音“交子”,即交子时的意思。就是象征春节的到来。所以,子时一过人们立刻开始煮水饺,使之成为新年第一顿饭。更深一层的解释,饺子也包含了美食的意思。古代缺乏肉食,包了肉馅的饺子自然是上好食物,民间谚语“好吃不过饺子”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春节时吃上饺子,当然是希望来年有更多的好食物。 五、朝正 朝正,也称“贺正”、“元会”。指大臣在新年向皇帝拜贺。 《左传·文公四年》记载:“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根据孔颖达注释:四方诸侯会聚一堂,向周天子朝贺新年。天子安排乐舞招待他们。诸侯们赋诗言志,将天子比作太阳加以颂扬,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诸侯国内也举行类似活动。《论语·乡党》云:“吉月,必朝服而朝。”杨伯峻《论语译注》翻译为:“正月初一,一定穿着上朝的礼服去朝贺。” 汉代朝正之礼依然。《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每岁首正月,为大朝,(天子)受贺。……百官受赐,宴飨,大作乐。”其中各级官

春节过年的风俗

春节过年的风俗 春节的风俗有:祭灶,灶糖,扫尘,接玉皇,贴门神,贴春联,守岁,拜年,看春晚,压岁钱。 一、新春扫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时代,我国就已经有春节扫尘的习俗。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就赋予了新的含义,有“除陈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 二、贴对联、福字、门神 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们会踩着凳子,拿着糨糊和刷子,往门上贴对联,然后让下面的大人看看贴的是否端正。有的还横批,贴于门楣的横头上,对联贴在门的左右两边。还有的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福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还有人会把绘有门神的画帖贴在门板上,祈求一年平安无事,增添节日喜乐气氛。 三、祭祖、祭神 春节祭神,是一种遍及我国东西南北的习俗。全国各地祭神习俗大同小异,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等等。 祭祖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祭神之后,各地风俗也不尽相同,在我们

老家都是每天中午吃饭之前,各家各户派个代表,端上食物、供品去祠堂祭奠先祖,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祠堂才会关门。 四、吃水饺、吃汤圆、吃年糕 北方大部分地区,春节都有早晨吃水饺的习俗,还经常在水饺里面放一枚硬币,谁要是吃到硬币,大家就说他是全家当年最有福的人。在江苏淮安,早上有吃汤团的习俗,河南开封一带,春节这天既吃饺子又吃汤圆。春节期间还有吃年糕的习惯,年糕口味因地而异。 五、守岁、给压岁钱 除夕守岁,也是最重要的春节活动之一,邻居朋友聚在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看春节晚会,大家终日不眠,一起等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来。 压岁钱是小孩子和晚辈最喜欢的习俗。除夕吃过年夜饭后,长辈会向晚辈分别赠送钱币,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孩胸前,说是能够压邪驱鬼。这个习俗自汉朝开始就已经流行,当然,现在已经没有铜钱了,一般都是拿个红包装现金了。 六、燃放炮竹 新春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辞旧迎新,以示吉庆。当然,现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爆竹了,还是应该遵守国家规定,以安全为主。 七、拜年

春节的节日习俗

春节的节日习俗 关于春节的节日习俗5篇 关于春节的节日习俗1 祭灶 人们认为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7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天津市民俗专家林希介绍说,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形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形的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寒冷,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

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华民族的“年节”。每年农历正 月初一,中国人民都会在这一天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春节不仅是举 国欢庆的日子,同时也是伴随着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下面将为大家 介绍一些与春节紧密相关的风俗习惯。 一、贴春联 春联是中国春节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春联通常由对联、横批 和门神等组成,用红纸和黑色字体书写。对联通常是以吉祥的话语作 为内容,寓意着迎接新年的好运和繁荣。横批则是表达对家庭和个人 的祝福。门神则用来保护家庭远离邪恶和厄运。贴春联是为了迎接新 年的到来,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祈求到好运和健康。 二、放鞭炮 放鞭炮是春节期间的另一个传统习俗。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 传说。据说,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最怕红色和响声。于是,人们 就制造了红色的鞭炮,用来驱赶这个怪兽。随着时间的推移,放鞭炮 逐渐成为了庆祝春节的一部分。每年的除夕夜,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以驱邪祛病、庆贺新年的到来。 三、舞狮舞龙 舞狮和舞龙也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舞狮和舞龙是一种民间舞蹈,需要几个人合作才能完成。舞狮通常由两个人来完成,一个人扮演狮 子的头部,另一个人扮演狮子的身子和尾巴。舞狮的动作优美而矫健,

寓意着新年的吉祥和祝福。而舞龙则更加华丽和壮观,通常由十几个 人操控。舞龙的队伍会在街头巷尾巡游,为观众奉献一场精彩的表演。舞狮和舞龙是祈福、祈求好运的一种方式,在春节期间极为受欢迎。 四、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传统之一。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穿 上节日盛装,沿街串巷拜访亲朋好友。当人们相遇时,他们会互相祝福,说一些吉利的话语,如“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以祝福彼此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平安和幸福。在拜访长辈的时候,还有一种特殊的方式,就是磕头。磕头是一种尊敬的表达方式,也象征着祝福和敬意。 五、吃团圆饭 春节期间,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团圆饭 通常在除夕夜举行,是全家团聚的时刻。团圆饭上的菜肴丰盛多样, 寓意着对新年的祝愿和对家庭团聚的期许。在吃团圆饭的过程中,家 人们会一起分享快乐和温暖,表达对彼此的关爱和祝福。团圆饭象征 着家庭的和谐和幸福,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餐。 以上是春节期间常见的一些风俗习惯。春节是一个充满欢乐和庆祝 气氛的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风俗习惯既有 其历史渊源,又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们丰富了生活,传 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让我们在春节期间一起共享这些习俗,感受来自祖国的浓浓情谊和祝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