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和氏献璧

和氏献璧

和氏献璧
和氏献璧

《和氏献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和氏献璧》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奇妙的石头》主题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说的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文章内容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写了卞和三次献璧的过程,意在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宝石——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在教学时,要重点理解卞和第三次献璧的过程,体会描写卞和动作、语言的句子。让学生感受“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从课本内容到生活实际,从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二、学生分析

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的识字方法,识字的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他们能够阅读浅显的文章,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懂得文章蕴含的浅显道理。本班学生对于这种历史故事很感兴趣,思维比较活跃,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教学目标

1、利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读本课11个生字,规范书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条理清楚地讲述故事。

3、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搜集资料理解“鉴赏”“坚贞”“价值连城”等词语和课后“古文”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使学生懂得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四、课前准备

在教学前,教师与学生一起搜集关于“和氏璧”的资料,对文章内容进行初步感知。教师提前制作相关电脑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把握文题,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和氏献璧》,生齐读课题。

1、师:通过预习课文,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和氏?

生:和氏是楚国人,它的名字叫卞和。

理解“献”和“璧”的含义。

生:“献”是指把东西送给别人。

师:我把这支钢笔送给同学可以说“献”吗?

生:我觉得不准确。

师:送什么东西用“献”?

生1:我觉得应该是送珍贵的东西。

生2:送给值得尊敬的人。

师:在这里是献什么?(师指板书中的“璧”)

生3:是指古代的一种玉,扁平,圆形。中间有小孔。

2、师课件出示各种璧,让学生真切的认识璧。

师:可以用“璧“组词吗?

生1:白璧微瑕。

生2:完璧归赵。

2、教师小结:从题目,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楚国人卞和献玉的事。那么,你想了解这个故事的哪些内容?

生1:我想知道卞和为什么献璧?

生2:我想知道卞和怎样献璧?

生3:我想知道卞和献璧的结果怎样?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了解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自主识字。

1、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师:请同学们自己试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有的同学查字典、有的同学查认字表、还有的同学问老师和小伙伴……教师巡视,及时指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保护学生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听一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其他同学听后评价朗读情况。

讨论汇报:读了课文后,刚刚同学们读题后提出的问题能解决了吗?通过读文,你还知道了什么,也可以说一说?

指名汇报。

生1:我知道卞和因为得到一块含着珍贵美玉的石头,所以要去献璧。

生2: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何氏一共献了三次璧玉。

生3:我知道和氏第一次把璧献给楚厉王,第二次把璧献给武王,第三次把璧献给文王。

生4:我觉得卞和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

教师板书: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2、自主识字,质疑理解。

(1)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各小组活动情况。

用教学课件出示生字,多种形式巩固认读。

(2)出示课件,学习生词。

(三)细读课文,指导朗读

1、默读课文,说说和氏三次献壁结果怎么样?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欺君之罪砍去左脚

故意欺骗砍去右脚

命名“和氏壁”

2、指名接读3——5段,思考:第三次献璧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生1:这次卞和没有直接去找文王献玉,而是在楚山脚下痛哭了三天三夜, 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

出示句子,指名再次朗读.

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

理解“捧”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将“捧”换成“抱”可以吗,为什么?

生2:我认为不行。因为卞和知道这是一块含有珍贵玉石的石头,才把它捧在手中。生3:用这个“捧”更能感到这块石头的珍贵。

生4:我觉得玉匠第三次和前两次对待这块璧的态度不同.

出示句子进行比较,师生对读。

玉匠看了看,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玉匠又说:“这不过是块石头。”

玉匠仔细研究了石头纹理,确认那是块璞。经过仔细打磨,果然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随即命名为“和氏璧”。

(体验玉匠对待璧的态度,与卞和的态度对比,进一步感受卞和的坚贞。)

3、出示卞和说的话:“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

A、从“并非”“而是”中你知道卞和痛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生回答后,在课件划出句子)

师:句子当中“有人”指的是谁呢?(指名生回答:厉王、武王和玉匠们。)师:真聪明。那坚贞之士指的又是谁呢?(生齐答:卞和。)

B、同学们,你们认为,这句话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伤心,悲愤)同桌互相读读这句话。问:谁想读这个句子。(指名读)你们还想读吗?(指名读)男女生分读。

C、师:为什么卞和被砍掉了双脚,还要冒着危险去献璧呢?(证明自己的清白,向君王表达自己的忠诚)下面,进行小组讨论,假如让你用一些四字词语来赞扬卞和这种可贵的精神,你会用哪个词语呢?(小组讨论)

谁来说说?

生答:永不放弃,坚贞不渝,忠心耿耿,坚持不懈……

师过渡:对于这样一个忠诚的卞和,文王听到回报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4、出示:第五自然中

文王听到回报,便叫玉匠整治那块石头。玉匠仔细研究了石头纹理,确认那是块璞。经过仔细打磨,果然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随即命名为“和氏璧”。

(生齐读)

师:句子中的“果然”是什么意思,在这里说明了什么?(卞和不是一个骗子。厉王和武王的判诀是错误的等)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3——5段

(5)讨论:“和氏献璧”献出的是什么?指名回答

(6)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5、复述故事,试着用上书中的一些词语。

(四)扩展延伸

交流自己了解、搜集的和氏璧的故事。指导学生通过证价,学习认真倾听和表达清楚。

生1:我在课外书中了解了另一个有关和氏璧的故事《完璧归赵》……

(五)作业:把这个故事说给身边的人听

板书:

第一次砍去左脚

和氏献璧第二次砍去右脚忠诚

第三次命名“和氏璧”

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三个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一是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的开始,老师从课题入手,请学生质疑解疑。

通过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真实的认识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在3—5段的理解中,老师抓住三次献璧的不同,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感受,同时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注重学法的指导。复述故事这一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积累运用语言。二是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气氛中学习,能从初读、细读、扩展延伸这三方面进行有层次有梯度的设计,激发阅读的兴趣。通过比较第三次献璧和前两次献璧的不同、找出描写卞和动作、语言的词语,达到积累语言,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目的。三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识记生字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又培养了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学习权力还给学生,使不同学生都有所获。注重评价在课堂上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评价的发言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以前看过几篇中学课堂的教学实录,特别是李镇西和韩军的,有点触动。我的感觉是与我们的小学课堂有着较大的区别,他们的课堂量大、度宽、思深,跳跃性强。比如我们常说:举一反三,而韩军却提出举三反一(《新语文学习》上有介绍),想想他的话不无道理。今天,在溧阳实小听到一位中学教师来上小学的课堂,很好奇,想看看与小学教师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干老师课堂上追求的是深度语文,听他说是第二次上小学的课,但从这节课上,干老师的深度语文体现得非常明显,给人的是一种震憾性的触动,可能从一位中学老师来把握小学课堂,度上可能太深了一些,学生与听课老师一时还适应不了,但干老师对教材研究的深度,教师对文本的深层次的解读,却是令人折服的。

感受一:对“璞”字的处理

干老师首先由一句谚语入手:玉不琢,不知理,当老师出示这句时,我在下面想,干老师出示这句必有他的道理,可能课中还会用到,在课结束时,干老师果然又回到此处。然后教师大约花了十分钟的时间围绕“璞”来深挖,现在回顾干老师的课,这个字的深挖含义很深,如果不把这个问题解决,干老师课堂上的浓度语文也就无从下手。干老师课堂上通过多种途径来阐述“璞”字:1、课文中是怎样写出来的?2、媒体出示“璞”的样子,让学生谈谈看后的感受,3、把“璞”拆字,“王”字旁表示什么?大胆猜想,4、想想“王”字旁

不带玉和意思,教师再讲解这些词在过去也和玉有关,比如“环”字,这些知识,说实话,我也是第一次知道。5、再看“璞”字,大胆地猜读后,出示“蹼”、“镤”等字让学生读。此环节,信息量非常大,这个“璞”字与教师要带领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解读非常紧密,所以干老师不会放松,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并且带给学生有关“玉”方面的信息量也非常大。

感受二:对姓氏的把握

课中干老师问学生:“氏”是什么意思?“和氏”姓什么?课文中姓“卞”课题为什么叫“和氏”?学生弄不清了,教师让学生再看课题:和氏献给谁?献的什么?为了帮助学生,教师媒体出示“璞”打造成璧、环、琮后的各种样子,问学生:如果献璧会是怎样的结果?教师小结:课题是不是有问题?

如果是我来上,对姓氏我是不会注意的,所以当干老师课堂上说到姓氏时,我瞪大了眼,不知干老师要干什么。但随着课的进行,干老师对姓氏的巧抓,真是神来之笔,此处大有学问,“和氏”为皇帝所封,皇帝为什么要封为“和氏”?与文章立意是否有暗合之理?此处,干老师课文开始时对“璞”字的狠抓到这儿有了显示。并且干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可以不能解决,但如果学生能把这个问题一直记住,以后或许能有机会解决,那对学生以后的阅读、阅读的批判、阅读的反思会有大的好处。

感受三:和氏到底献了几次

有的学生说献了三次,有的学生说两次,最后一次不是献,是文王感动后来取的,不是献。佩服的是干老师对第三次献的处理。在学生讨论出和氏献璧是用忠诚和无私的心打动文王后,干老师出示一个小知识:国王的谥号:厉王、威王、文王都是后人根据生前的性格和政绩在后追加的。

干老师在此处出示这个小知识点,既帮助了学生对课文人物性格的把握,又扩大了知识面,所以说,课堂上,应该教师讲的,就应该大量地讲,应该教师灌输的,一定要灌输,深度,要教师去把握,去引领。

感受四:对文章主题深度的挖掘

师:如果是你,你会献玉吗?生说不会的多,会的少。很遗憾,此处,干老师打断了学生的话,可能是时间不够了。教师再引:中国这长的历史,人们为什么会喜欢和氏献璧(因为忠诚和无私)?教师再进一步:“玉”代表了什么(周朝前是权力的象征,周朝后是美德的象征)?那你的才华和美德你会不会献?再出示课文开始时出现的那句话。

此环节,干老师进一步升华了主题,将玉和人的美德联系在一起,玉人合一。如果通过献玉让学生体会到无私与忠诚,那么,你会献玉吗?你怎样献玉?则达到了更高的高度。

干老师的这节课上,为了追求一种语文的高度,教师输送多了一些,课堂上的情趣少了一些,

深度语文,度如何把握?如何与课堂上的情趣结合得紧一些,毕竟他们还只是孩子。

《和氏献璧》教学设计

小语12班黄君波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重点体会“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2 认识本课11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3、理解“鉴赏”“坚贞”“价值连城”等词语。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发生在我国楚国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这个故事从古至今,家喻户晓;故事主角汴和,更是被广为传诵。

板书课题:和氏献璧

提问:通过课前预习,你能说说对课题的理解吗?(重点引导学生说说“献”“璧”的意思)

交流自己在课前搜集的关于和氏璧的故事。

问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让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

2、四人学习小组相互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学生分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5、检查指导朗读。要求流利、正确。

三、整体感知

提问:和氏献了几次碧玉,献给谁,结果怎么样?

出示表格:(内容为哪一次、献给谁?结果怎样?)

学生读课文后,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的填写。

全班交流。

四、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第一、二次献璧

请学生读读相关的段落,说说自己在读了课文之后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厉王和武王是怎样的人。

2、第三次献璧

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第三次献璧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在书上画出描写和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读一读,并思考讨论:卞和为什么把宝玉捧在手里,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泪流尽?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让学生充分交流,让学生深刻理解“不识真诚、忠心的人,才是最痛心的事”。

3、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和氏的悲剧呢?从文中找出证据。

如果你是国王,你会怎们办?如果你是玉匠,你又会怎样做?如果你是和氏呢?

4、和氏献璧的故事为什么能流传至今?

5、回到课题,进一步理解课题的含义:“和氏献璧”他献出的终究是什么?

6、指导学

生有感情的朗读。

五、课后延伸

1、继续搜集、交流自己了解的和氏璧的故事。

2、了解故事《完璧归赵》。

板书设计:

和氏献璧

第一次失去左脚

第二次失去右脚

第三次将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宝玉——石头忠贞之士——骗子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①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①鹿门:山名,在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3分) (2)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4分)(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 (4)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5分)(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5分)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6分) 4.[正宫] 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4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5分) 5.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5分)

和氏献璧

《和氏献璧》第二课时 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读课题。和氏献什么,突出这个词再读。 和氏献的是什么样的璧,让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 “经过仔细打磨,玉匠把一块温润澄净的美玉呈献上来,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就这句话里,那个词告诉了我们玉的特别?伸出手和老师写这个词:温润澄净读这个词,仔细观察它的部首,想想这个词的意思。生:这块玉很干净。师:对玉来说干净就是看起来怎样?透明,没有一点瑕疵,这就是温润澄净,谁来读,读出这个词的意思。 读好了词,让我们把它放进句子里,再读这句话。 在场的人都怎么样?谁来读最后一个小分句。“惊呆了”什么意思?读这个词,放进句子里读。(共抽了三个学生)此时,大家的眼里只有美玉,这就叫“惊呆了”读。 突出这个“都”字再读。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会不会有例外,谁不会惊呆?二、在课文里找找,哪个句子说明卞和不会惊呆。 “凭经验,他断定石头里面有美玉,便去献给楚厉王。” 这句话里,哪个词说明卞和心中有数。伸出手,和老师写:断定 读这个词,什么意思?(抽两个学生解释并读词) 这时他很果断,毫不怀疑,这就叫断定。再读这句话。 事实也果真如此。齐读“经过仔细打磨,玉匠把一块温润澄净的美玉呈献上来,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三、在这块美玉没有被打磨出来时,人们是怎么看的?读句子 “这只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 “这不过是块普通的石头。” 仔细读这两句话,看能读出哪个相同的信息? (一是抓住普通,二是抓住“只”“不过”反复抽读,读出玉匠的不以为然,不屑的语气。 四、这块普通的石头在卞和眼里又是什么样的?快速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 子。 “这块石头外表一般,但它的内里却藏着稀世珍宝。” “这物价之宝难道真的要永远被埋没吗?” 说第一句时卞和是怎么说的?急切自己练习练习改怎么读你这么急切地想告诉大家什么?还是普通的石头吗?再读卞和实在什么情况下解释这句话的。第一次献璧,玉匠说这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抽生读) 卞和说这块石头虽然外表一般,但它的内里却藏着稀世之宝。(抽生读) (读了三个回合) 第二次献璧这是个问句,谁能把它读好?读了四次,卞和的心情怎样?(伤心、悲伤) 此刻已经遭遇了什么?失去了双脚,他仍然惦记的是什么?全班读 四、 时光流逝,文王登位,卞和又是怎么做的? “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苦了三天三夜,直哭得双眼泪尽,血都流了出来。”1、“三天三夜”突出表示时间的词读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课文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罢?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象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

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原载《文艺阵地》月刊第6卷第3期,1941年3月10日出版)

《隆中对》习题及答案

第23课隆中对 班级:座号:姓名: (完成本作业用时:40分钟) 一、基础优梳理 1.一词多义: (1)谓谓为信然(说)谓先主曰(对……说) (2)已然志犹未已(停止)自董卓已来(通“以”)已历三世(已经)(3)信谓为信然(确实)信义著于四海(信用)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4)然谓为信然(……的样子)然志犹未已(可是) (5)用遂用猖獗(因此)贤能为之用(任用)此用武之国(运用)2.翻译句子: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诸葛孔明,是卧龙啊。 (2)省略句:君与俱来。您和他一起来吧。 (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二、探究新视点 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前三段,完成1-4题。 1.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一个成语是三顾茅庐。在整部三国故事中,有一人与诸葛亮齐名,他是庞统,人称凤雏(凤雏先生)。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停止,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3.针对诸葛亮的自比,当时的人们有何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这样写的目的是突出诸葛亮远大的政治抱负,同时也为下文徐庶的推荐做铺垫。 4.文中写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又写到刘备对诸葛亮说的一席话,这表明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雄心有抱负,坚持不懈,能虚心求贤,礼贤下士的人。 三、延伸提能力 课外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经军师徐庶和隐士司马徽的力荐,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拜访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一早就出门了。刘备打听先生的去处和归期,童子回答:“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刘备惋惜不已。张飞说:“既然没遇见,就回去吧!”刘备要他们等一会

菏泽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初中试题的网站

初中试题的网站全国中考信息资源门户网站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山东省菏泽市2012年初中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 1. 本试题共三个大题,22个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用黑色、蓝色水笔或钢笔答卷。答题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一、古诗文积累(30分)(一)经典诗文积累 1、默写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一诗。(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课文填空。(4分)[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Z#X#X#K] [来源:Z_xx_]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先苦其心志。(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父》) 3、根据提示默写。(4分)①李商隐《夜雨寄北》中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描写梅花即使被碾压成泥,也依旧保持清香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4-5题。(4分)雨后池上全国中考信息资源门户网站 全国中考信息资源门户网站(宋)刘?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注释:①?楹:?廊。②更:又。 4、诗题为《雨后池上》,那么,诗中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雨后”二字?(2分) 5、请简要赏析第二段加点词语的妙处。(2分)(三)阅读下文,完成第6-10题。(14分)【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1],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2],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3,.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袁中道《游居柿录》作品注释 [1]沙市:在湖北江陵县东南十五里长江北岸。[2]雪子:即霰,南方称雪子。[3]流行:远行。坎止:静止。 6、【甲】文的作者是____(朝代)文学家_____(人名)。(2分)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全国中考信息资源门户网站 全国中考信息资源门户网站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明灭可见()..③任之而已()④辄复不遂()..8、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②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ZXXK] 9、甲文“潭中鱼,,,,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表现了___________;乙文“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反衬了________________。(2分) 10、甲乙两文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甲文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乙文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4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8分)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

《和氏献璧》阅读答案

《和氏献璧》阅读答案 《和氏献璧》阅读答案1 和氏献璧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1.给下面句子中的粗体字注音。 (1)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 ) (2)奉而献之厉王( ) (3)王以和为诳( ) (4)而刖其左足( ) (5)厉王薨(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粗体词的意义。 (1)武王使玉人相之 (2)王又以和为诳

(3)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 (4)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5)遂命曰 3.指出下列句子中粗体词的’用法,并解释它们的意义。 (1)泣尽而继之以血 (2)吾非悲刖也 (3)贞士而名之以诳 (4)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4.辨析下列各组句子中粗体词的意义。 5.说出下列句子的特点,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2)此吾所以悲也。 6.和氏献壁的故事常用来比喻什么? 和氏献璧阅读答案 1.(1)pǔ (2)pěng (3)kuāng (4)yuè (5)hōng 2.(1)察看,鉴别 (2)欺骗(3)称 (4)打磨 (5)于是 3.(1)动词用作名词,眼泪(2)动词意动用法,以为悲伤(3)名词用作动词,称(4)兼词,于之,从中 4.(1)它,代玉璞的这么 (2)以为,认为用 5.(1)介词结构后置。和氏于是抱着那块玉璞在楚山下哭。(2)判断句。这是我悲伤的原因。 6.良宝见弃,埋没真才。《和氏献璧》阅读答案2

2020年山东省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2020山东中考语文卷

2020-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 卷I型:A 参考答案 注意事项: 1. 本试题共三个大题,22个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用黑色、蓝色水笔或钢笔答卷。答题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古诗文积累(30分) 一经典诗文积累 1、默写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一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课文填空。(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先苦其心志。(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父》) 3、根据提示默写。(4分) ①李商隐《夜雨寄北》中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描写梅花即使被碾压成泥,也依旧保持清香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4-5题。(4分) 雨后池上 (宋)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薝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释:①薝楹:薝廊。②更:又。 4、诗题为《雨后池上》,那么,诗中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雨后”二字?(2分)

整理课文《和氏献璧》教学反思范文_和氏献璧的课文

整理课文《和氏献璧》教学反思范文_和氏 献璧的课文 课文《和氏献璧》教学反思范文《和氏献璧》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奇妙的石头“主题中的一篇主体课文。在教学中,要注意从课本内容到生活实际,从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和氏献璧》这篇主体课文是一贯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 我所教学的是《和氏献璧》这篇课文的第1课时。 它的教学目标是: 学习《和氏献璧》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宝石--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结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在教学前,与学生一起收集关于“和氏璧“的资料,初感知。 《和氏献璧》在教学时,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献“、“璧“的意思,导入新课,并质疑。 然后,在新课的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使学生能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气氛中学习,我设计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指名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说说:和氏献了几次璧玉?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步,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卞和第一次、第二次献璧。学生自愿起立朗读,知道卞和前两次献璧的结果。 2、学习卞和第三次献璧。让学生在小组中学习卞和第三次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画出描写和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思考讨论:卞和为什么把宝玉捧在手里,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泪流尽?这时,并引导学生读上下文,从而理解“捧“在这里的含义及如此悲伤的原因,再读卞和说的话,谈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是真诚、忠心的人,才是最痛心的事,最后把领悟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3、让学生审题:“和氏献璧“他献出的是什么?进一步理解课题的含义。 最后,拓展延伸学习,让学生将自己收集的关于“和氏璧“的资料,互相交流。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既说明玉的珍贵,又衬托出卞和的忠诚之心。 并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自己了解、搜集的和氏璧的故事。

隆中对阅读及答案

《隆中对》复习资料 解释重点词语 1、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自董卓已来()必能裨补阙漏()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词类活用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3、一词多义 已停止然志犹未已()遂由是先主遂诣亮() 自董卓已来()遂用猖蹶()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为好为《梁父吟》() 因屏人曰()谓为信然() 于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贤能为之用() 欲信大义于天下()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4、古今异义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古:今:】此人可就见【古:今:】 将军宜枉驾顾之【古:今:】主上蒙尘【古:今:】 遂用猖獗【古:今:】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今:】5、重点字词 躬耕陇亩()先主器之()此人可就见() 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因屛人曰() 汉室倾颓()君谓计将安出()() 度德量力()()曹操比与袁绍() 挟天子而令诸侯()此殆所以资将军()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总揽英雄()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内修政理()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先生解之曰()帝室之胄() 三.翻译句子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 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字词书写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妇孺.皆知的人物(________) (2)让人深恶.痛绝(________) (3)兀兀穷年,lì尽心血(________) (4)抱qiàn地道一声(________) (5)一会儿就hān然入梦了(________) 二、名著阅读 2.阅读下面《骆驼祥子》里的一段文字(有删改),按要求填空。 听着风声,祥子把头往被子里埋,不敢再起来。直到风停止住那狼嗥鬼叫的响声,他才无可奈何的起来,打不定主意是出去好呢,还是歇一天。他懒得去拿那冰凉的车把,怕那噎得使人恶心的风。狂风怕日落,直到四点多钟,风才完全静止,昏黄的天上透出些夕照的微红。他强打精神,把车拉出来。揣着手,用胸部顶着车把的头,无精打采的慢慢的晃,嘴中叼着半根烟卷。一会儿,天便黑了,他懒得去点灯,直到沿路的巡警催了他四五次,才把它们点上。 (1)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短文所表现的祥子的生活状态: (2)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写出导致祥子这种生活状态的两件大事。 三、诗歌鉴赏 3.阅读北宋刘攽的《雨后池上》一诗,回答后面问题。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诗中所写的自然景物都因诗中的“____”一词而来,两者紧密相关;而整首诗则主要采用____的写景手法呈现出恬淡的绘画美与流淌的音乐美。 四、选择题 4.选出下列对划线处的语言表达分析错误的一项() A.信息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为学校开展多媒体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相关的竞赛活动开展得非常红红火火。(副词使用不当)

白杨教学设计一等奖

白杨礼赞茅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散文特点。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句子,体味其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二、解题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创作了《林家铺子》《子夜》《春蚕》《秋收》《残冬》等小说。在这篇散文里,茅盾把视线投向了白杨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是“礼赞白杨”,意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 三、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婆娑(suō)秀颀(qí) 四、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五、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品读文本 1.细读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提示: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齐读直接礼赞白杨的句子、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赞美白杨树? 提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2016秋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隆中对》练习题及答案

23 隆中对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句。 2、概括分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形势推断与战略方针。 3、学习文章突出重点裁剪材料的笔法。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就是____,____朝______家。 【词语解释】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语。 (1)亮躬.耕陇亩( ) ( ) (2)时人莫之许.也( ) (3)谓.为信然 ..( )( ) (4)先主器.之,谓.先主曰( )( ) (5)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 ) (6)将军宜枉驾顾 ...之( )( ) (7)因.屏人曰( ) (8)欲信.大义于天下( ) (9)遂用猖蹶 ..( ) (10)然志犹未已.( ) (11)自董卓已.来( ) (12)则名微而众寡 ..(.) (13)抑亦人谋也( ) (14)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 ) (15)利尽 ..南海( )( ) (16)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 (17)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 ) (18)总揽.英雄( ) (19)保其岩阻 ..( ) (20)内修政理.( ) (21)诚.如就是( ) (2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 (23) 于就是 ...与亮情好日.密( )( ) (2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 (1)为:①好为.“梁父吟”( ) ②谓为.信然( )③以弱为强( ) ④贤能为之用( ) (2)之:①时人莫之.许也( )②先主器之.( )③将军宜枉驾顾之.( ) ④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⑤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划分句子节奏】 4、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只划一处。 (1)时人莫之许也。 (2)将军宜枉驾顾之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翻译句子】 5、翻译下列句子。 (1)时人莫之许也。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由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4)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仍沿袭前面五册教材的编排特色,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全册共12个主题单元,其中第七单元《特产》为开放单元。这些主题有展现自然世界的风貌的,如“春天的脚步”、“可爱的小生灵”、“奇妙的石头”和“走进森林”;有反映儿童多姿多彩的生活的,如“亲情”、“读书”等;也有表现人类智慧和文化,讴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如“智慧”、“尊重与平等”、“观察与发现”、“奉献”和“书信”等。每个单元包括三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全册共33篇主体课文,有诗歌,有故事,有书信,也有说明文,加上“语文天地”中的自读课文和古诗,体裁多样,文质兼美,可使学生在学习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六册所选课文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有的充满童趣,有的表现出睿智;有的凸现了大自然的瑰丽神奇,有的赞美了人类美好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切合中年级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学生身心发展同步,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激发学生追求理想,崇尚科学,为了实现理想而努力。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在教学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 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3、能够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学会290个左右的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重视写字的指导,能正确书写318个字。 4、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默读课文。读出一句话中间、句子之间和自然段之间的停顿,读出不同的语气。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6、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集中注意力,开动脑筋,多读多想,把课文读通,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后试着提出问题,并讨论解决。 7、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新产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课外阅读量不少于7万字。 8、指导学生学习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理解,逐渐学会并善于把握文章的重点词句,进而理解课文。 9、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养成预习的习惯。 10、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的探究意识。 11、留心周围事物,初步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内容。学写想象中的事物,能展开想象和幻想,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

古诗和氏献璧翻译赏析

古诗和氏献璧翻译赏析 文言文《和氏献璧》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注释】1璞:含玉的石头或未经雕琢的玉。2诳:欺骗。3刖:砍去脚。古代的一种酷刑。先秦法初犯砍左脚,因左脚不为主要用力者。再犯,砍右脚。刑后做阍人,看大门。4薨:古时诸侯死叫薨。5奚:何,为什么。6理:去掉玉外层的石质。7和氏:人名。玉璞:玉含在石中未经剖开理治的称为“璞”。楚山:即荆山,在今湖北省漳县西。8厉王: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并无厉王其人,此处有误。9玉人:治玉的工匠。相:省视、察看,此处指鉴定。 10 泣:一作“泪”。11子:你。12 题:名,叫13贞士:精诚的人。14遂:于是,就15相:鉴别16使:派遣17及:等到18乃:就19得:得到【翻译】楚国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拿去献给楚国国君厉王。厉王

叫玉匠鉴别。玉匠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厉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把卞和的左脚砍掉了。楚厉王死了以后,武王当了楚国的国君。卞和又捧着那块璞玉献给武王。武王又叫玉匠鉴定。玉匠又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武王也认为卞和是个骗子,又把卞和的右脚砍掉了。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继承了王位。卞和于是抱着璞玉在楚山脚下痛哭了几天几夜,眼泪哭干了/b/20080,连血也哭出来了。文王听到这事,便派人去问卞和,说:“天下被砍掉双脚的人多得很,为什么唯独你哭得这样伤心呢?”卞和回答说:“我并不是伤心自己的脚被砍掉了,我所悲痛的是宝玉竟被说成石头,忠诚的好人被当成骗子,这才是我最伤心的原因啊。”文王便叫玉匠认真加工琢磨这块璞玉,果然发现这是一块稀世的宝玉,于是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一年级语文上册全部课文新版

一年级语文上册全部课文 1、《一去二三里》课文原文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口耳目》课文原文 口耳目羊鸟兔日月火木禾竹 3、《在家里》课文原文 沙发茶几报纸书架台灯挂钟电视电话 晚上,爸爸在看报,妈妈在看电视. 我给他们送上水果.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 4、《操场上》课文原文 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 铃声响,下课了,操场上,真热闹.跳高拔河拍皮球,天天锻炼身体好. 课文2、四季 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 “我是秋天.” 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 “我就是冬天.” 课文3 小小竹排画中游 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两岸树木密, 禾苗绿油油.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 课文4、《哪座房子最漂亮》课本原文 一座房,两座房,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三座房,四座房,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哪座房子最漂亮要数我们的小学堂. 课文5、《爷爷和小树》课本原文 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冬天到了,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小树不冷了.夏天到了,小树给爷爷撑开绿色的小伞.爷爷不热了. 课文6、《静夜思》课本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课文7、《小小的船》课文原文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课文8、《阳光》课文原文

阳光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田里的禾苗, 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 光,更高了.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 了.早晨,我拉开窗帘,阳光就跳进了我的家.谁 也捉不住阳光,阳光是大家的.阳光像金子,阳光 比金子更宝贵 课文9、《影子》课文原文 yǐng zǐ zài qián ,yǐng zǐ zài hòu , yǐng zǐ cháng cháng gēn zhe wǒ , jiù xiàng yī tiáo xiǎo hēi gǒu .yǐng zǐ zài zuǒ ,yǐng zǐ zài yòu , yǐng zǐ cháng cháng péi zhe wǒ , tā shì wǒ de hǎo péng yǒu .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 小黑狗.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常常陪着我, 它 是我的好朋友. 课文10、《比尾巴》课本原文 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 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识字二 1、《比一比》课本原文 黄牛花猫鸭子小鸟杏子桃子苹果红枣一个 大,一个小,一头黄牛一只猫.一边多,一边少,一群 鸭子一只鸟.一个大,一个小,一个苹果一颗枣. 一边多,一边少,一堆杏子一个桃. 2、《自选商场》课本原文 面包牛奶火腿肠牙膏毛巾洗衣粉铅笔尺子作业本 自选商场里的东西真多.我和妈妈从货架上选了一些食品.收款的阿姨用电脑很快算出了要付的钱.在自选商场买东西真方便. 3、《菜园里》课本原文 茄子辣椒黄瓜豆角萝卜南瓜白菜卷心菜西红柿 豆角青青细又长,黄瓜身穿绿衣裳.茄子高高打灯笼, 萝卜地下捉迷藏.辣椒长个尖尖嘴,南瓜越老皮越黄. 红绿黄紫真好看,菜园一片好风光. 4、《日月明》课本原文 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小大尖.一火灭,田力男, 人木休,手目看.二木林,三木森,二人从,三人众.

进〈诸葛亮集〉表 隆中对 比较阅读答案附翻译

进〈诸葛亮集〉表隆中对比较阅读答案 附翻译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扶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上,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选自陈寿《隆中对》) 【乙】亮少有逸群之才,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①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②,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③。权既宿服仰备又

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事。 (选自陈寿《进〈诸葛亮集〉表》,有删改) 【注释】①魏武帝:曹操。②举州委质: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③吴会:吴国。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利尽南海,东连吴会尽:完全 B.信义著于四海著:闻名 C.身使孙权,求援吴会身:亲自 D.大破其军,乘胜克捷破:打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曹操比于袁绍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B.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 C.扶天子而令诸侯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 D.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3.将两文中画线句子成现代汉语。(10分) (1)百姓孰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5分) (2)亮少有逸群之才,容貌甚伟,时人异焉。(5分) 4.请结合

《和氏献璧》阅读答案

和氏献璧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17.给下面句子中的粗体字注音。 (1)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 (2)奉而献之厉王() (3)王以和为诳() (4)而刖其左足() (5)厉王薨() 18.解释下列句子中粗体词的意义。 (1)武王使玉人相之 (2)王又以和为诳 (3)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 (4)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5)遂命曰 19.指出下列句子中粗体词的用法,并解释它们的意义。 (1)泣尽而继之以血 (2)吾非悲刖也 (3)贞士而名之以诳 (4)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20.辨析下列各组句子中粗体词的意义。 21.说出下列句子的特点,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2)此吾所以悲也。 22.和氏献壁的故事常用来比喻什么? 参考答案: 17.(1)pǔ(2)pěng (3)kuāng (4)yu (5)hōng 18.(1)察看,鉴别(2)欺骗(3)称(4)打磨(5)于是 19.(1)动词用作名词,眼泪(2)动词意动用法,以为悲伤(3)名词用作动词,称(4)兼词,于之,从中 20.(1)它,代玉璞的这么(2)以为,认为用 21.(1)介词结构后置。和氏于是抱着那块玉璞在楚山下哭。(2)判断句。这是我悲伤的原因。 22.良宝见弃,埋没真才。

小学语文《白杨》试讲稿

小学语文《白杨》试讲稿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想一想,在我们身边都有哪些树木,他们都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思考并小声议论)那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精美的图片,大家看看,在这些图片中都是哪些树呢? (与学生展示图片并跟随学生一起回答)生:四季常青的松树、低垂的柳树、高大的梧桐树、笔直的柏树。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还有一种树,不是很常见,大家请看PPT,有同学认识这是什么树吗? 生:白杨树。 师:恩,很好!那同学们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白杨》这节课。看看作者是如何描述白杨树的特点的。首先,我们大家先自己来读一下这篇课文,看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开始读课文,老师转身板书题目)

师:好,同学们读完了。哪位同学可以跟老师说说,课文里都有谁,他们在哪里,说了些什么?(点名) 生(老师引导回答):爸爸,哥哥和妹妹在去往的火车上谈论白杨树。 师:好,同学回答的很好,请坐!那么既然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那么在爸爸,哥哥和妹妹的谈话中,白杨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齐答):高、大、直、坚强、不软弱······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板书白杨树的特点)可是,在接下来的课文中有一个设问句,大家一起来读一下,看作者到底想要说什么? 学生齐读。 师:从这一段里,我们知道了,爸爸并不只是单单的介绍白杨树,而是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么爸爸到底是什么心思呢?我们一块儿来看一下课文后面的内容。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有感情的朗读一下第十四、十五自然段。其他的同学请认真听,并思考一下,爸爸到底是什么心思呢?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有感情,很棒,请坐。大家听了这段话,知道白杨树为什么长到戈壁上了吗? 学生抢答:因为这里需要它们。 师:好,那么同学们知道爸爸,哥哥,和妹妹为什么去吗?这个问题有点难回答,同桌之间小声的讨论一下。 学生之间讨论,举手回答。 师:同学们真是聪明,对,就是因为需要他们,需要他们这些像白杨树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会在哪里生长。好,同学们已经发现了作者写白杨树就是为了衬托这些边疆建设者。赞扬白杨树的坚强,不软弱,其实是为了赞扬这些边疆建设者的默默奉献的精神。这是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板书) 为了检查同学们是不是真的理解了这个写作手法,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最后一自然段。同学们来齐读一下最后一自然段。并想一想,在这一段中,作者用什么衬托了什么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