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1年2月21日,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抵近南极中山站,考察船与中山站之间是一层海冰.

2011年2月21日,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抵近南极中山站,考察船与中山站之间是一层海冰.

2011年2月21日,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抵近南极中山站,考察船与中山站之间是一层海冰.
2011年2月21日,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抵近南极中山站,考察船与中山站之间是一层海冰.

2011年2月21日,“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抵近南极中山站,考察船与中山站之间是一层海冰.科考队员打算驾驶履带车驶过冰层前往中山站,载人履带车的质量为25t,每条履带与冰面的接触面积为2m2.为探测冰层的承受极限,科考队员把质量为280kg、底面积为400cm2的钢锭压在水平冰层上,冰层恰好处于极限状态(有微小裂缝但元明显破裂).问:

(1)冰层能承受的极限压强是多少?(g恒取l0N/kg)

(2)通过计算判断履带车能否安全驶过冰层?

答案:

(1)7000Pa;

(2)不能

思路分析: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了压强、重力的计算.

解题思路:

1.已知钢锭质量,根据公式G=mg可求钢锭的重力;钢锭对冰层的压力等于钢锭的重力;根据公式P= F/S可求冰层能承受的极限压强;

2.已知履带车的质量,根据公式G=mg可求履带车的重力;履带车对冰层的压力等于履带车的重力;根据公式P= F/S可求履带车对冰层的压强;再与冰层能承受的极限压强相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过程:

解:

1.冰层能承受的极限压强.

2.履带车对冰层的压强,所以履带车不能安全驶过冰层.

规律总结:

本题考查压强的计算,关键是公式的应用,要知道在水平面上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物体自身的重力,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南极科考30年

中国南极长城站站长郭琨(前排右二)与协助中国建站的阿根廷朋友在一起(摄于1985 年5 月)去南极 南极的神秘性,似乎正在被财富和科技所消解。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吴军告诉我,现在到达南极大陆,“有四条航空路线”: 新西兰的基督城乘坐美国的大力神运输机直飞美国的麦克默多站; 南非开普敦乘坐伊尔-76 直飞俄罗斯的新拉扎列夫站; 澳大利亚南部城市霍巴特乘坐空客A319 直飞澳大利亚的凯西站; 智利最南端的蓬塔乘坐智利空军的大力神飞机直飞乔治王岛的智利马尔什基地站。这一航程最短,大约3个小时;从南非直飞,时间最长,大约六七个小时。不管哪一条航线,都能免去海上航行的颠簸之苦。 不过,一支承担着建立首个南极考察站重任的科考队,要考虑的情况就不一样了,重达数百吨的建站物资和设备,要从中国运抵南极,如果全部依赖航空运输,成本难以估量,最可行的依旧是海路。地图上的南极大陆,看起来就像一个竖起大拇指的拳头,大拇指般向西南狭长延伸的部分,就是南设得兰群岛。这是南极洲最大的一个群岛,也是南极洲与其他大陆相距最近的地方,从世界上最南端的城市,阿根廷火地岛的首府乌斯怀亚出发,穿过德雷克海峡,经过约970 公里的海上航程,就能抵达。这是探险者们的传统路线,也是一条相对成熟的航线,对于上世纪80 年代才刚触碰南极议题、连一条破冰船都没有的中国人来说,在这里选址建立第一个南极考察站,是相对稳妥和现实的选择。 西方最早的南极科考探险,始于18 世纪70 年代,比起来,中国晚了将近两个世纪。虽然早在1957 年,发达国家开始广泛介入南极科学,并在全球掀起了南极热的时候,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竺可桢就提出了极地研究的必要性,但这项研究真正得以启动,已经是20 世纪70 年代末,生物学家曾呈奎院士关于南极科考的信件得到时任副总理方毅明确批示之后。作为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的第一任主任,郭琨完整地参与了早期南极考察策划和实施的全过程,他曾经7 次奔赴南极,中国在南极建立的两个常年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他都是首任站长。在约定的采访时间到达郭琨家中,老人已经等在书房里,今年9月就是他的八十大寿,身体机能的衰退不可避免,他的腿脚已经不太灵便,可是良好的记录习惯,帮助他依旧保持着清晰的记忆,时间、日期和各种数据信手拈来。 按照方毅的批示,“南极考察是一个大项目,由国家海洋局研究实施”。1978 年7 月,作为国家海洋局科技部综合计划处副处长的郭琨接到了关于南极科考的新任务。听起来令人振奋,对应的却是“一片空白”的窘境。“手头一片空白,脑子也是一片空白,找资料找不着,没有资料。”郭琨回忆说,“当时想找一本南极地图都没有,后来天津的国家海洋局情报研究所印了一份南极地图,那是中国的第一版南极地图。”郭琨看到的第一本关于南极的书,叫《两极区域志》,还是他的朋友、科普作家金涛从旧书摊上淘来的,“一本30 年代翻译的老书,他看到就当宝贝一样买来了”。找遍了书店和图书馆,只有国家图书馆里还有一些其他国家的南极科考报告和见闻。这些仅有的资料让郭琨意识到巨大的差距:“西方的南极探险,已经搞了200 年,已经有18 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40 多个常年科学考察站,还有100 多个夏季站,比起来,我们当时真的是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怎么办?只能‘请进来,派出去’,把国外的南极专家请进来交流,把我们的科学家送出去学习。” 最早被“派出去”的科学家有两位,国家海洋局的董兆乾和中科院地理所的张青松。他们在1980 年1 月12 日跟随澳大利亚的南极考察队一起出发,从新西兰的基督城乘坐大力神运输机先飞抵美国的麦克默多站,然后从陆路再抵达到澳大利亚的凯西站,成为最早登上南极洲大陆的中国人。这个“极地考察二人组”里,40 岁的董兆乾是组长,他专攻物理海洋学,从国家海洋局的2 万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43 岁的张青松,多年从事青藏高原的

中国南极泰山站

中国南极泰山站 编辑 “泰山站”是继长城站、昆仑站之后中国的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其名称寓意坚实、稳固、庄严、国泰民安等,代表了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含义。 2014年1月3日,“泰山站”完成主体封顶。2月8日上午11点国家海洋局宣布,中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1] 目录 1基本概况 2名称命名 3地理位置 4建立进展 5重要意义 6规划建筑及设施 ?建筑 ?设施 7特点 8功能 9主席祝贺 1基本概况 编辑 泰山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距离中山站约520公里,海拔高度约2621米,是一座南极内陆考察的度夏站,年平均温度-36.6度,可满足20人度夏考察生活,总建筑面积1000㎡,使用寿命15年,配有固定翼飞机冰雪跑道。[1]不仅将成为中国昆仑站科学考察的前沿支撑,还将成为南极格罗夫山考察的重要支撑平台,进一步拓展中国南极考察的领域和范围。[2] 2名称命名 编辑 国家海洋局之所以将新建的伊丽莎白公主地南极夏季站命名为中国南极泰山站,是因为五岳之首的泰山,在国内和国际上有极高的知名度,“泰山站”也是上次我国南极内陆站在全国征名中得票数仅次于“昆仑站”的名字。泰山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在海拔高度上与昆仑站遥相呼应,同时能覆盖格罗夫山等南极关键科考区域。[3] 3地理位置 编辑 泰山站位于中国南极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坐标:东经76°58′,南纬73°51′,海拔高度2621米。距中山站约522公里,距昆仑站715公里,距格罗夫山85公里,距埃默里冰架接地线220公里,距离查尔斯王子山资源区370公里。伊丽莎白公主地位置表面地势和冰下地形平坦,坡度约为0.35度,冰体厚度超过1900米,冰盖底部无融化现象,冰盖水平流动量小,冰川运动速率在20米/年的范围内。[4] 4建立进展 编辑 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13年11月7日从上海启程,在此次考察活动中, 泰山站 中国将在南极建立第四个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泰山站。[5]

读我国极地考察站资料

读我国极地考察站资料,完成1~2题。 24.黄河站到北极点的最短距离约为 A.120km B.1000km C.1100km D.1200km 25.当我国长城站的昼长为一年中最大时 A.长城站、中山站和黄河站的昼长均为24小时 B.北印度洋洋流逆时针流动 C.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区正值小麦播种季节 D.圣地亚哥是多雨季节 1 D 2.B

中国与南极 纵观两极探险史,不知是地理环境的不同,亦或是文化背景的差异,东方比西方整整晚了几个世纪,而在东方,日本是向两极进军最早的国家,我们中国人又比日本落后了几十年。直到20世纪后半期,中国人的足迹才真正踏上南极大陆。 80年代后,中国人探索的目光随着改革步伐也逐步转向世界,也转向南极。有许多位科学家从不同地区以不同方式进入南极,为中国南极事业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983年,中国正式加入《南极条约》,宣告了中华民族与南极事务无缘历史的结 束。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派出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出发,赴南极考察。大型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0”号和海军打捞救生船“1121”号满载着中国南极考察队和南大

洋考察队的近百名各专业科学家、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和海军官兵、随队记者等共591人,经过30天的艰苦航行,行程11171海里(20668.69公里),于12月26日安全抵达南极洲。经过26个日夜奋战,在南极乔治王岛建立起中国南极第一个考察站 ──长城站。 长城站的建立,特别是实现当年建站当年越冬,更增添了中国人对极地考察的信心。3年后,中国人又雄心勃勃地把目光转向冰雪茫茫的南极大陆,于1989年2月在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建成了中山站。中山站周围海军具有明显的南极特征,便于开展各种学科的考察研究。 迄今为止,中国已正式开展了多次南极科学考察,在冰雪、地质、大气、生物、气象、海洋等各学科取得丰硕的成果。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第三代极地考察破冰船。原为苏联解体前准备建造的供给北冰洋地区一个运输公司使用的8条同型破冰船之一。前苏联解体后,中国以1750万美元低价购得,船厂按照中国的需求于1993年3月25日改造完工。该船耐寒,能以0.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技术性能先进,属国际领先水平。 2014年11月18日,习近平访问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和夫人彭丽媛登上极地考察船“雪龙号”,并与南极科考站视频连线。 大家在关注 ? new ? 习近平登船考察 ? 参观中国极地考察30周年图片展 ? 2014-11-19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 雪龙号科考船 ? ? 英文名 ?

CHINARE ? ? 船舶性质 ? 极地破冰船、科学考察船? ? 所属国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 原制造国 ? 乌克兰 ? ? 购入年份 ? 1993年 ? ? 现价 ? 7亿人民币左右 ? ? 最北航行 ? 到北纬85度25分? ? 最南航行 ? 到南纬70度21分

目录 展开

基本简介 雪龙号是中国的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在1993年3月25日完成建造的一艘维他斯·白令级破冰船,雪龙号姐妹号是俄罗斯VasiliyGolovnin号。除了可搭载直升机外,该船还配有北极级定期自主水下载具。“雪龙号”由中国第一任南极考察的主任武恒命名,“龙”代表中国,“雪”意味着南极的冰雪世界。 改造历程 “雪龙”号原为苏联解体前准备建造的供给北冰洋地区一个运输公司使用的8条同型破冰船之一。苏联解体后,因为这条船是在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制造的,无法继续,中国以1750万美元低价购得,船厂按照中国的需求于1993年3月25日改造完工。“雪龙”号前后投入了将近2亿人民币的改造,据国内有关权威估算,该船现价应在7亿人民币左右。

初一地理练习南极洲测试题

初一地理练习第十九章南极洲(测试题) 一填空题: 1.南极洲几乎全部位于南极圈内,周围被_______洋、印度洋和______洋包围。 2.距离南极洲较近的有______个大洲,其中离南极洲最近的是______洲。 3.南极洲是世界各大洲中最高的一洲,平均海拔______米,陆面上冰层覆盖平均厚度 ________ 多米。 4.七大洲中,______洲跨经度最多,______洲淡水资源储量最丰富。 5.南极洲同北极地区一样,有极昼、______和______现象,在南极考察最好的时期是 ________ 期。 6.南极大陆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南极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南极的利用只限于______目的,禁止在南极进行_______活动,禁止任何______或处理_______性废物等。 8.南极洲的生物资源也很丰富,著名的动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 二、选择题: 9.关于南极洲气候的正确叙述是 ( ) A.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 B.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冷最干燥的大陆 C.南极洲气候酷寒的主要原因是覆盖着很厚的冰层 D.每年4~10月为南极的暖季 10.下列关于南极洲自然地理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从南极洲任一位置来看,世界其他大洲均位于南部 B.南极洲大陆被冰雪覆盖,没有裸露的地面 C.世界绝对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洲 D.南极大陆经常刮顺时针方向的极地东风 11.在南极洲考察的最好季节是北半球的 ( ) A.夏季B.冬季C.秋季D.春季 12.关于南极洲的自然资源,不正确的叙述是 ( ) A.在矿产资源中,储量最丰富的是煤和铁 B.南极周围海洋上的冰山有一万多立方千米,是可供人类利用的巨大冰库 C.企鹅是南极特有的兽类 D.南极洲原始自然环境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13.南极洲显著的自然景观是 ( ) A.企鹅B.冰山C.考察站D.酷寒 14.中国南极中山站濒临的大洋是 ( ) A.印度洋B.大西洋C.北冰洋D.太平洋 15.南美洲与南极洲之间隔着的海峡是() A.麦哲伦海峡B.霍尔木兹海峡 C.白令海峡D.德雷克海峡 三、综合题: 1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的4个极地科考站

中国的4个极地科考站 1、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在南极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建立于 1985年2月10日,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岛的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地理坐标为62°12′59″S,58°57′52″W。站区南北长2千米,东西宽1.26千米,占地面积2.52平方千米,平均海拔高度10米。该地距离北京17500千米。长城站现已初具规模,每年可接纳越冬科考人员40名,度夏科考人员80名。 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面临大西洋,被称为南极洲的“热带”,乔治王岛位于南极洲板块、南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会地带,现在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成为研究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地震成因、大气环流变化和气候演进规律的良好场所。长城站附近沿海地带是企鹅、海鸟、海豹的栖息地和繁殖地,被称为南极洲的“绿洲”,是研究南极洲生态系统及生物资源的理想之地。 2、中国南极中山站:我国第一个建于南极圈以内的高纬度极地科考站,建成于1989年2月26日,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维斯托登半岛上,地理坐标为69°22′24″S,76°22′40″E,距离北京12553千米。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处南极圈之内,位于普里兹湾东南沿岸,是进行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考察的理想区域。 拉斯曼丘陵地带易于登陆,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地域广阔,便于发展,而且可作为向南极内陆进行考察的前进基地。中山站建站以来,经过多次扩建,现已初具规模,有各种建筑15座,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站上设施齐备,可以满足考察队员的工作和生活需要。每年可接待度夏考察人员60名,越冬考察人员25名。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中山站全年进行的常规观测项目有气象、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地磁和地震等。 3.南极昆仑站: 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同时也是我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建成。地理坐标为80°25′01″S,77°06′58″E。高程4087米,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冰穹A是南极内陆距海岸线最遥远的一个冰穹,但也是距离我国中山站最近的一个内陆冰盖高原点,位于东南极高原腹地,冰盖主分冰岭的中段。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冰穹 A内陆冰盖考察队确定最高点的位置为南纬80°2200,东经77°2111,高程4093米,实测的年平均温度为-58.4℃,是地球表面温度最低的地区。该点距中山站的直线距离为1228公里,雪地车实际行车距离为1280公里。冰穹A是南极内陆被冰覆盖的海拔最高的地区。根据卫星测高资料,冰穹A最高点区域为一个东西宽10~15公里、长约60公里、沿东北-西南方向展布的水滴状平台地形,该平台高程相差仅2-3米,最高点位于平台北侧。根据我国内陆冰盖考察队装设在冰穹A最高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2005年全年最低温度为-82.3℃(7 月27日测定值),夏季最高温度-35℃,气压在590~550百帕之间,年平均风速低于5米/秒,最大风力不超过8米/秒,一般在2~4米/秒。冰雷达探测表明,冰穹A最高点区域冰厚在1500米至超过3000米的范围内随下覆地形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且集中在一个较小的区域,500米以上雪层水平、稳定、年积累率很低。由于其严酷的气候环境条件,自1957~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以来一直被国际南极考察界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在第21次队冰穹A考察前,从未有人类的足迹到达过那里。

E10极地航行船舶相关要求

E10 极地航行船舶相关要求 10.1 SOLAS第XIV章---极地水域营运船舶的安全措施: .1于2017年1月1日生效; .2 2017年1月1日以前建造的船舶应在2018年1月1日后的第一次中间或换证检验之前(以 较早者为准)满足极地规则的相关要求。 10.2 适用范围 在极地水域营运并按SOLAS公约第I章发证的船舶 10.3 证书: .1 持《极地船舶证书》; .2 符合极地规则PII‐A 部分要求的IOPP 证书; .3入级证书,授予冰级和/或防寒附加标志。 10.4 10.4.1 10.4.2 船员培训 航行极地水域船舶的船员除按照STCW、SOLAS、MARPOL公约进行培训持证外,还应注意:2010 STCW 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第B-V/g节,船长和高级船员在极地水域操作船舶的培训指南,对在极地水域作业的船长和负责航行与轮机值班的高级船员应进行极地水域相关知识(包括但不限于:冰区船舶操纵训练、极区航行、伤害控制程序、冰情观测和判断、极区生存等)的专项培训作了建议性要求。 极地规则的要求: 培训要求,条件是: 1)该人员应根据STCW公约第II/2条和STCW规则第A-II/2节具备资质并经过认证,且满足上述表格中的高级培训要求; 2)在极地营运中,船舶具有足够数量满足相关极地水域培训要求的人员以覆盖所有值班; 3)该人员始终满足主管机关最低休息时间要求; 4)在敞开水域或冰山水域外的水域营运时,客船和液货船船长、大副和负责航行值班的高级船员应满足上述表格中适用的基本培训要求;和 5)在总冰密集度超过2/10的水域营运时,除液货船以外的货船的船长、大副和负责航行值班的高级船员应满足上述表格中适用的基本培训要求。 .3 使航行值班的高级船员以外的人员满足培训要求并不是减轻船长或航行值班高级船员的对于船舶安全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 .4 应使每位船员熟悉PWOM中包含或提及的与其所分配职责相关的程序和设备。 培训证明 拟进入极地水域船舶的所有船员应接受在冰覆盖水域运营所要求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并持有经认可的培训证明。

2020春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跟踪训练:第十章极地地区

2020春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跟踪训练:极地地区 一、选择题 1.基本上位于北极圈以北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答案:D 2.以下自然现象不会在南极出现的是 A.极度寒冷 B.水土流失 C.降水稀少 D.狂风大作 答案:B 20世纪60年代,美国首先发起去南极旅游的项目,当时每年前往南极的游客只有几百人。目前,随着去南极旅游费用的降低,去南极旅游的人数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上升。让普通人也可以实现去南极的梦想,近距离享受企鹅、海豹、座头鲸的环绕,尽情领略极地风貌。南极专线计划在每年1~2月开通运营,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也报名加入前往南极旅游的队伍。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我国游客选择1~2月到南极旅游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正值南极的暖季,昼长夜短 B.此时段南极日照时间长,气温相对较高 C.正值南极最冷季,可以感受南极的气候特征 D.春节期间,游客有较长的假期,适合长距离旅行 4.有“南极主人”“南极绅士”之称的动物是 A.海豹 B.鲸 C.海狮 D.企鹅 答案:3.C4.D 5.南极洲和北冰洋绝大部分都位于寒带,但南极洲年均气温比北冰洋低得多,其原因是(B) ①北冰洋的纬度位置比南极洲低②南极洲地势比北冰洋高③南极洲被冰雪覆盖,对阳光反射强④北冰洋海面吸收太阳辐射多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B

2018年2月8日, 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在罗斯海特拉诺湾的难言岛选址成功,预计最快2022年建成。罗斯海是南极重要的边缘海,海洋资源丰富,罗斯冰架是南极最大的冰架。这里接近南极著名的横贯山脉, 有著名活火山、干谷等重要的科学考察区域。读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位置示意图,回答6~8题。 6.下列关于罗斯海新站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极昼极夜现象 B.濒临印度洋 C.选址时正值当地暖季 D.是纬度最高的南极科考站 7.南极洲年平均气温为零下25 ℃ ,极端最低气温曾达零下89.2 ℃,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这说明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A.酷冷干燥 B.炎热干燥 C.高温多雨 D.低温多雨 8.我国建立第五个科学考察站,有助于 A.开发南极地区的固体淡水资源 B.开展海洋、冰川和地质等方面的研究 C.捕捞南极地区的磷虾资源 D.向两极地区移民 答案:6.C7.A 8.B 科学家预测,目前覆盖北冰洋的大部分海冰,在21世纪后期将消减到仅剩下格陵兰和加拿大以北地区,而这些地区将成为北极熊和其他极地动物奋力求生的避难所。据此完成9~10题。 9.下列行为会加剧北冰洋海冰消减的是

中国南极科考站

中国南极科考站目前总共有四个,分别是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国南极昆仑站和新建的中国南极泰山站。 5月22日,南极条约协商会议首次在中国召开。作为负责任大国,我国正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南极事务。中国的南极考察历史仅有短短的33年,但这33年来, 我国向极地考察强国的目标不断迈进。 1984年,中国首支南极洲考察队成立。队长郭琨率 领考察队员奔赴南极,仅用40天就建成长城站。此后, 我国相继建成了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如今,第五 个中国考察站也已经在罗斯海地区完成规划选址,即将 开建。 2017年1月8日,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 601”成功降落南极冰盖之巅,我国南极科考的“航空时 代”由此来临。“雪鹰601”“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和4大 考察站将中国在南极的科考空间大大拓展,极地-海洋 观测系统平台初步形成,正如第33次中国南极科考领队 孙波所言,“中国极地考察进入了海陆空立体化协同考察的新纪元”。 33年来,我国在南极科考中初步建 立了一支门类齐全、体系完备的科研队 伍,组建了一批重点实验室。目前,我 国南极陆基考察在国际科学刊物发表 论文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回收陨石 12000多块,位居世界第三。 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 任秦为稼介绍,目前,我国已与美国、 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签订了有关南极 合作的双边协定或备忘录,积极践行 《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 等相关国际公约要求,注重环境管理, 保护南极环境。 目前,中国已在有40多个国家参 与的南极条约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表示,下一步,我国将加快建立覆盖包含南北极在内的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构建国际合作平台,大力推动极地考察向更深程度、更广范围、更高层次迈进。 地理环境 长城站建成于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地理位置为: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 57分52秒。 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北面邻德雷克海峡,与南美洲的合恩角相距960公里;南面隔着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与南极半岛相望,距离约130公里。在该岛上,除长城站外,还有其他国家设立的7个

南极科考_关于南极的作文800字

南极科考_关于南极的作文800字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南极素有“世界极寒”之称。这片白色大陆平均海拔230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 多少年以来,人们被南极的神秘深深地吸引着,各个国家的科学家、冒险家都在对这片白色大陆进行生物、物理、海洋科学等多方面的考察。 三十年前,我国第一只南极考察队奔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这支队伍是由国家海洋局“向阳红10号”远洋综合考察船、海军打捞救生船以及南极洲考察队、南大洋考察队组成的,人员分别来自我国的六十多个单位。 考察队员们凭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沸腾的热血和辛勤的汗水,凝成了“爱国、拼搏、求实、创新”的南极精神。他们被世人仰慕的同时,不知道为我国南极考察事业留下了多少无私奉献、默默付出的汗水。这种精神,也被我国日后进行南极考察者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1984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从上海起航,六天后到达南极洲的麦克斯韦尔湾。12月31

日,中国南极考察队登上乔治王岛,第一次将五星红旗插在了南极洲。 1985年2月15日,中国南极长城站胜利建成,20日,举行了落成典礼。这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 中国第二个考察站是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中山站,它建成于1989年2月26日。中山站位于维斯托登半岛上,它所在的山脉是进行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考察的理想区域。 2008年10月20日,我国踏上了第二十五次南极科学考察的征程,组成了自1984年以来人数最多的一支考察队,共计204人。考察队从上海浦东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出征,前往南极大陆建设我国首个南极内陆站“中国南极昆仑站”,同时还肩负着中山站改造建设和南大洋科学考察等任务。 2009年1月27日,昆仑站最终胜利建成。昆仑站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将成为第一个在南极内陆建站的发展中国家。建成后的昆仑站,成为世界第六座南极内陆站。 2014年1月3日,“泰山站”完成主体封顶。2月8日上午11点,国家海洋局宣布:中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战。泰山站成为我国在南极建立的第四座南

我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

我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 口甘肃苏延清 国家海洋局宣布,我国南极泰山站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开站。这是我国在南极建设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海拔高度2600米,年平均温度零下36.6度,,可满足20人度夏考察生活,总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使用寿命15年,配有固定翼飞机冰雪跑道,昆仑站与泰山站一样是度夏站。该站的建成,今后不仅将成为中国昆仑站科学考察的前沿支撑,还将成为南极格罗夫山考察的重要支撑平台,进一步拓展中国南极考察的领域和范围。 新建的泰山站规模跟昆仑站大体相当。它是一个三层高架结构,高度大概20多米,外形很像中国的一个灯笼的造型。 一、泰山站的选址 据专家介绍,泰山站这个位置的亮点,是它位于我国两个南极科考站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昆仑站是我国第一个建立在南极内陆的科考站,到了内陆地区,大船、直升飞机都没法过去,人们的交通工具,有且只有一种——雪地车。雪地车有点像坦克,也是大履带代替轮子行进,爬坡能力非常强,有那种硬派越野的架势。但雪地车跟越野汽车不能比的是速度,雪地车行进速度大概在30千米/小时左右,有了处于中山站和昆仑站中间的泰山站,给昆仑站进行物资补给的路途就一下方便了很多。 二、科考意义 泰山站所在地,它正好处于格罗夫山、哈丁山考察区,这个区域是南极洲上的陨石富集地。南极洲上的这些陨石,来自太阳系中的其他星球。它们携带着其他星球的“基因”,是地球人了解有关太阳系早期信息、演变奥秘的钥匙,甚至还可以知道其他星球上有无生命的存在。据专家介绍,在南极采集到的陨石,地球年龄(陨石降落到地球表面后保存)的年龄最

长,而且这些陨石的原始状态最好,因这些陨石长期在冷冻和无菌条件下保存,几乎没有受到地球上其他物质的污染,这就最有利于研究太阳系内外星体的历史演变过程。 在其他大陆,由于风化作用和环境条件因素,陨石落地后不能保存几千年。而南极陨石的地球年龄一般可达几十万年,比其他大陆陨石的地球年龄高出100多倍。 所以在南极洲采集到的陨石,相当于能够一次性在一个平台上就“接收”到月球、火星等等其他星球发来的“穿越邮件”。 中国第15次、16次、18次南极考察队于1999年、2000年和2002年三次组织格罗夫山地区综合考察,在位于南极冰盖深处的格罗夫山地区,总共发现了4482块珍贵的“天外来客”。这个成绩,使得中国的陨石库,在世界排到前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我国南极考察队发现的这些陨石,有铁镍陨石和球粒陨石,已经带回国内分析研究。 泰山是五岳之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南极新建的内陆站命名为“泰山站”,蕴含坚实、稳固、庄严、国泰民安等寓意,代表了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含义。[1]

冰区航行船舶规范标准的发展

冰区航行船舶规范标准的发展 发布: 2010-9-23 16:39 | 作者: whutcc | 来源: 龙de船人[p=30, 2, center] [/p] 随着全球变暖步伐的加快,北极冰层逐渐减少,北极通航成为国际海事界的热点之一,冰区航行船舶引起了人们的更多关注。为此,国际海事组织(IMO)于2002年12月颁布了通函《在北极冰覆盖水域内船舶航行指南》,2009年12月通过了决议《在极地水域内船舶航行指南》,与此同时,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于2006年颁布了统一要求《极地船级要求》。这样,上述规定就成为极地航行船舶的强制性要求。[p=30, 2, center]从《芬兰—瑞典冰级规则》到IACS 统一要求[/p] 在冰区航行的船舶,需要进行何种加强,最早来源于《芬兰—瑞典冰级规则》。之后,各船级社规范均以此为依据,作为入级符号的附加标志编入规范。冰区加强是船舶具有的能力,属于非强制性。 早在上世纪30年代,芬兰—瑞典政府就颁布《芬兰—瑞典冰级规则》,分为4个冰级:Ice Class B1*、Ice Class B1、Ice Class B2、Ice Class B3,分别对船体结构、主机功率、轴系、齿轮箱、螺旋桨、起动装置与冷却水系统提出附加要求。 对于不同冰级,提出了不同的技术要求。没有取得上述冰区加强的船舶,如需要进入某国[size=+0]港口冰区,那么[size=+0]港口当局可根据[size=+0]港口冰况,决定是否采取相应的护航、拖航或破冰等措施,并收取不菲的额外费用。 有冰区加强附加标志的船舶,其外板、甲板、舷侧骨架、首尾结构和拖带、操纵设备,均得到相应加强。对于有B1*级、B1级、B2级和B3级冰区加强附加标志的船舶,其轮机装置应能在环境空气温度低于0℃的情况下安全和正常运行,并应特别考虑低温下液压系统的功能、水管和水箱的防冻措施以及应急柴油机低温起动性能等。主机、轴系、减速齿轮装置、螺旋桨、起动装置及冷却水系统等设备的性能得到相应加强。 根据IMO通函MSC/Circ.1056《在北极冰覆盖水域内船舶航行指南》的要求,IACS组织研究编写相应的统一要求,包括CCS在内的世界10个主要船级社都参与统一要求的制定工作。IACS于2006年颁布统一要求《极地船级要求》并持续修改,直到2010年又对船体结构进行修改。之后,各船级社规范陆续纳入其入级规范中。 《极地船级要求》统一要求,适用于极地船,但不包括破冰船。《极地船级要求》主要包括船体结构、机械装置。极地船船级附加标志为:PC1~PC7,表征拟驶航区的冰况,PC1为 最严重冰况,如下表所述。[p=30, 2, center][/p] whutcc (2010-9-23 16:39:46) 极地船安全附加规定

实用类文本阅读: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

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材料一: 7月11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顺利交付。这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津和支撑能力取得了断的突破。 据“雪龙2”号总设计师吴刚介绍,它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技破冰能力,可实现极区原地360°自由转动。双向破冰均具有以2-3节船速连续破1.5米冰加0.2米积雪的能力,舰部破冰能实现在20米当年冰冰脊(含4m堆积层)加20厘米雪层不被卡住,可实现无限航区包括极区航行和作业。该船融合了国际新一代考察船的技术、功能需求和绿色环保理念,县备全球航行能力,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雪龙2”号作为科考破冰船,装备有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能实现科考系统的高度集成和自洽,在极地冰区海洋开展物理海洋、海洋化学、生物多样性调查等科学考察,进而成为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调查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 这艘极地科考船交付后,将正式加入我国极地考察序列,开展船载科考设备调试等工作,计划今年下半年和“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共同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摘编自陆雪苑《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今交付使用》,《人民日报》) 材料二: 今天上午,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考察任务,顺利返回上海码头。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于2018年11月2日从上海出发,先后4次穿越西风带,总航程30800余海里,其中冰区航行2102海里,历时131天。 今年1月19日,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区航行中,“雪龙”号因受浓雾影响与冰山碰撞,船艏桅杆及部分舷堵受损,无人员受伤,船上设备运行正常。科考期间,考察队克服了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难,在科学考察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是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自1994年10月首次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任务以来,“雪龙”号已先后22次奔赴南极、9次驶向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到今年为止,“飞雪龙”号服役时间已达25年,足迹遇布五大洋,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

盘点我国四大南极科学考察站

盘点我国四大南极科学考察站 中国南极长城站举行落成典礼(1985年2月20日摄)。1985 年2月20日,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实验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建成,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已发展到新阶段。同年3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气象站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气象台网站,并被正式 授予国际台代号。新华社发 长城站 中国南极长城站,简称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洲最早建立的科学 考察站之一,建立于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治 王岛,地理坐标为: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57分52秒。 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北 面邻德雷克海峡,与南美洲的合恩角相距960公里;南面隔着布兰斯 菲尔德海峡与南极半岛相望,距离约130公里。在该岛上,除长城 站外,还有其他国家设立的多个考察站。与中国站相邻的有:智利 的费雷站,俄罗斯的别林斯高晋站,乌拉圭的阿蒂加斯站和韩国的世 宗王站。

长城站占地面积约2.5公里。站区系火山岩组成的丘陵地形,呈台阶型,西高东低,平均海拔高度10米.地表由卵砾石和砂石组成,平均1.2米以下为永久冻土层。 长城站有大型永久建筑10座,包括生活栋,科研栋、气象栋、文体栋,发电栋,综合库,食品库等。夏季可容纳60人左右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 2009年年初,中国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项目之一的南极长城站卫星网络通讯系统已建设成功。这极大地改善极地工作者的生活质量,缩短与国内的距离。通过实时传输科考数据,将显著提高极地科研成果产出的效率,增强极地考察的支撑能力。 中国南极长城站为什么选在乔治王岛? 南极洲是不毛之地,要进行科学考察,必须首先建立考察站,为考察人员提供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各种后勤保障。因此,南极考察的一切需要,在国内都要精心准备,稍有忽视,就会带来极大的困难。 在进行准备中,对中国南极站的站址的初选,是当时的南极考察委员会首先考虑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尔后工作的进行。在对南极自然地理有了较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南极委认为,东南极洲尽管离中国较近(相对于西南极洲而言),但在当时没有破冰船或抗冰船的

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长城站

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长城站 科学考察项目申报指南 一、中国32次队度夏科考项目申报要求: 中国第32次科学考察队中山站、内陆昆仑站、格罗夫山考察与南大洋考察项目将执行“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项目,该类项目将由极地考察办公室根据极地专项办与各承担单位签订的专项任务合同组织论证,考虑到长城站“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项目2015年相关工作已启动,该类项目不含在此次研究项目中申报。由极地考察办公室按合同组织论证。其他项目通过自由申报,专家评议方式组织实施。申报截止日期:2015年2月5日。 二、基本情况 中国南极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建成于1985年2月20日(S62°12′59″,W58°57′52″),距北京的直线距离为17501.9公里,位于西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作为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而在南极洲设立的常年性科学考察站,在科研方面主要开展了生物研究,环境监测,常规气象观测、冰雪、海冰、地质、地磁、地震学观测、卫星测绘等项目。长城站可容纳约40人度夏、20人越冬。目前在南极乔治王岛上,有智利、俄罗斯、乌拉圭、韩国等7个国家分别建有考察站,与我国科学家有多方面的合作交流。 三、2014-2015年度考察站开展科考情况 2014-2015年度长城站共执行科学考察任务16项(含越冬项目1项)。 长城站区域除气象常规观测延续考察项目外,还开展了站区周边生物生态学研究、有机污染物研究、卫星遥感系统维护、地震活动特征研究、地质考察及再生能源利用等科学考察项目。 四、考察站主要建筑 长城站现有大型建筑物15座,包括综合活动中心、科研办公楼、污水处理栋、废物处理栋、生活栋、发电栋、综合车库、科研栋、食品栋、1号栋、、危险品库、气象栋、通讯栋等。

极地冰区船舶的船型及法规要求分析

极地冰区船舶的船型及法规要求分析 聂鑫 摘要 国际上对海洋冰区的研究早已展开,冰区船舶的设计和建造技术也基本成熟而目前我国对于冰区船舶的研宄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工程上 都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北极航线的开辟,极地航行油轮的需求增大,但是极地航行油轮的设计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极地航行油轮既要满足自身功能的要求同时由于北极特殊的地理环境,极地航行油轮需要满足相关的国际公约,通过开展极地航行环境分析,对极地航行油船的主尺度的确定、总布置设计、结构强度设计、以及推进系统和动力匹配、耐低温系统等设计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通过对相关极地区域的规范和国际公约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极地特殊的环境特点以及海峡的特殊情况,分析了极地航行船舶的主尺度以及船型特点。 冰区资源价值及冰区船舶的研究意义 极地资源的开发和航道的利用如今己经成为人们对极地冰区研宄的热门话题。由于极地冰雪覆盖,所以无论是资源开发、科学考察还是航道利用,都离不开适于在冰区航行的船舶。不仅是极地冰区,非极地冰区的资源开发及航道利用同样对于中国这样的中高祎度国家有着重要意义。鉴于冰区重要的战略与经济价值,我国虽不属于极地国家,但基于科学考察、油气开采、渔业捕搜、航道利用等需要,对冰载荷以及冰区船舶设计的研宄依然卓有价值。 一、船型参数对极地船舶阻力性能影响分析

船型主尺度及船型参数对船舶性能影响极大,极地船舶的船宽、首柱倾角,首部外飘角等参数对冰区航行性能影响巨大,对静水阻力性能的影响尚不清楚。本文选取船宽、首柱倾角,首部外飘角三个关键船型参数为研究对象,采用CFD方法计算并分析不同船型参数值对静水阻力性能的影响,同时结合极地船舶的冰阻力经验公式和冰区性能要求对船型参数的合理取值给出建议。 3 .1 船宽 自破冰型极地船舶船宽直接关系到破冰后的碎冰道宽度,同时会影响到船舶所需要的主机功率。选取本文前面提及的某极地船舶为研究对象,变换其宽度值分别至4 2 m、4 0 m、3 8 m、3 6 m方案,并计算各方案在相同吃水(1 5 m)、相同航速下(Fn=0 .1 5 )的模型静水阻力,结果见如表3 。由表3 可以看出,极地船舶船宽越小船舶模型静水阻力值越小。 3 2 首柱倾角 自破冰型极地船舶首柱前倾主要是为了方便极地船舶骑爬至冰层上面并为极地船舶提供垂直向下的载荷使冰层弯曲破裂达到破冰目的,同时可将碎冰向船舷两侧排开,合适的首柱倾角能够最大化船舶的破冰能力[6]。为了分析首柱倾角对静水阻力的影响,分别设置 1 5。、2 5。、3 5。三个首柱倾角,计算它们在相同吃水(1 5m)、相同航速下(Fn=0 .1 5 )的模型静水阻力,结果见如表

十大海洋调查船

英国挑战者号环球考察 B 添加义项? 目录 展开 1 简介 2 详细信息 2.1 考察概况 2.2 考察发现 2.3 研究成果 简介 (English Challenger Circumnavigational Expedition) 1872年12月7日~1876年5月26日,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船进行环球海洋考察。这是世界上首次环球海洋考察,也是近代海洋科学的开端。 详细信息 考察概况 “挑战者”号船是一艘由军舰改装的木制调查船,长68米,排水量2306吨,依靠风帆和蒸汽机的动力推进。船上配备有当时最先进的调查仪器、设备和实验室。英国爱丁堡大学博物学家C.W.汤姆孙任科学调查队队长;调查队员是6名科学家;G.S.内厄斯任船长。航行三年半,航程达68890海里,对除北冰洋以外的世界各大洋都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和地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物理学等。在362个站位上进行了水文观测;在492个站位上做了深度测量;在133个站位进行了深水拖网。采集到大量的海洋底栖生物、海洋浮游生物和深海鱼类标本以及水样和沉积物样品。 考察发现 调查中第一次使用了颠倒温度表。经过测量,了解到海洋深层水温的分布规律;根据海水分析结果,得到世界各海域海水化学成分恒定的重要结论;新发现4400多种海洋生物,其中甲壳类约1000种;发现大量深海动物,证明生物在深海可以生存,能够承受巨大水压;绘制了等深线图;首次在大西洋加那利群岛、太平洋塔希提岛和夏威夷群岛附近深海底采到了锰结核,并发现了深海软泥和红粘土。 研究成果 1880年7月2日成立了“挑战者号出版委员会”,由汤姆孙负责,邀请世界各国著名科学家对调查中所获得的样品和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德国海洋生物学家E.H.哈克尔对这次考察采集到的生物标本进行了10年研究,写成3卷有关放射虫类的论文;海洋地质学家J.默里认真分析考察所取得的12000个底质样品,写成深海沉积学的经典论著。科学家们整理编辑的海洋学巨著《H.M.S.挑战者号航行科学成果报告》共50卷,于1895年出齐。

极地冰区船舶航运的发展动态与展望--POAC2017国际会议综述

极地冰区船舶航运的发展动态与展望—POAC 2017国际会议综述—张弛张笛孟上张明阳1极地冰区船舶航运的发展动态与展望% —POAC 2017国际会议综述 张弛1^张笛h i孟上3张明阳^ (1.武汉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武汉430063; 2.武汉理工大学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430063; 3.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100081) 摘要近年来,极地冰区航运成为关注热点,第24届北极条件下港口和海洋工程国际会议(The 24l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rt and Ocean Engineering under 八retie Conditions.)的召开旨在为广 大极地航运的专家学者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从北极冰区港口和海洋工程安全保障技术角度, 对本次国际会议的报告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并从多角度详细阐述了北极海冰遥感监测技术、北极冰 区冰载荷分析、极地规则与法律和极地船舶航行风险评估等研究的发展前沿,对当今世界上极地研究 的核心脉络进行梳理和把握。针对极地冰区船舶航行及安全保障的研究热点,展望了极地冰区航运 研究的发展趋势,并对未来极地冰区船舶航行的研究重点提出建议,旨在抓住极地船舶航行的发展机 遇。 关键词极地航运;航行安全;船舶冰载荷;海冰监测;船舶能效;船舶编队航行;冰区溢油处理 中图分类号:U694 文献标志码:八doi:10.3963/j.issn.l674-4861.2017.05.001 Trends and Prospects of Polar Navigation Research from 24th POA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ZHANG Chi 2ZHANG Di 2A MENG Shang5ZHANG Mingyang12 (A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Research Center,Wuhan University o f Technology, Wuhan430063 , China; 2.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Water Transport Safety^ Wuhan University o f Technology ^Wuhan430063, China ; ^.National Marine Environmental Forecasting Center^ Beijing100081 ?China) A b stract: In recent years,navigation in Polar areas has become a hot topic around the world. The 2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rt and Ocean Engineering under Arctic Conditions (POAC 2017.) manages to create a platform of com-municating and learning for experts and scholars in this area. A review of safety of port and ocean engineering in Arctic ar-ea is developed by introducing and analyzing keynote speeches and technical papers from POAC 2017. Frontier studies in this field including remote sensing of sea icc> Arctic sea ice load analysis? researches on Polar Codes and risk assessment of Arctic navigation arc summarized. For the hot topics of navigation in Polar area and safety security, future trends on this field from POAC 2017 have been elucidated. Focuses for future studies arc put forward to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lar ship navigation. K ey w o rd s: polar navigation; navigation safety? ice loads; sea ice monitor; ship energy efficiency; escort opera-tion; oil spill handling in ice * 收稿日期:20丄7-07-2丄修回日期:2017-09-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5792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51711530033)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张弛(1992—),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极地船舶能效管理.E-mail:ZCdtC@https://www.sodocs.net/doc/3a7609223.html, ▲通信作者:张笛(_L983 —),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交通系统安全工程.E-m ail:zhangdi@https://www.sodocs.net/doc/3a7609223.html,

相关主题